课外阅读对语文教学的影响

| 新西兰移民 |

【www.guakaob.com--新西兰移民】

  课外阅读对语文教学的影响

  琼海市嘉积第三中学(571400)  林净

  摘要: 俗话说的好: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由此可见,阅读对一个人的素养的养成有着多么大的作用,尤其对语文教学有着更重要的作用,课外阅读已经成为语文教学的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因此,本人在此论文中主要论述了课外阅读对语文教学的影响。

  关键词: 课外阅读 语文教学

  语文阅读可以分为课堂教材阅读和课外阅读两种。课外阅读是语文课外活动的一种,它是非语文教材性阅读,它相对于课堂阅读而言,主要是指学生除了课堂学习之外通过阅读书报,影视,网络等进行学习的方式。课外阅读具有课堂教学和学科活动不能替代的作用,它能扩大,巩固和加深课内所学的知识,增强求知欲和丰富精神生活,可以从一定程度上提升一个人的素质。以下是本人对课外阅读给语文课堂教学带来的影响进行的一些探讨:

  一. 课外阅读可以增强学生的求知欲

  语文课堂教学过程当中可以适当的引导学生进行一定量的课外阅读,这样可以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比如在教学《林黛玉进贾府》这篇课文的时候,可以在课前适当的引导学生先阅读《红楼梦》,把《红楼梦》里的人物和情节弄清楚,然后在正式上课之前让同学们用自己的语言概括《红楼梦》里面的主要人物以及重要情节,这样做可以激发学生 的阅读兴趣,对《林黛玉进贾府》的课堂教学就会产生很大的影响。

  二. 课外阅读可以弥补语文课堂教学中的不足和缺憾

  课堂教学有很大的局限性,某一知识的侧重点和重点难点限制在40分钟内,在教师的讲解指导和学生的理解掌握过程中去完成,这一完成过程中学生的知识层次等情况也只能限制在这一范围内,如果打破这一限制,扩大学生的知识范围,增强学生的知识面,彻底解决某一知识的重点和难点问题,使学生掌握这一知识的广度和深度,课堂教学是办不到的,只有在课外教学中,才能实现这一目标。如在教学《滕王阁序》这篇课文的时候,课文里出现的主要典故的解释就只能靠学生通过课外阅读来掌握了,比如“徐孺下陈蕃之榻”这一句引用的典故是有关“南州高士”徐孺;“邺水朱华,光照临川之笔”这个分句是借曹植,谢灵运的典故;“怀帝阍而不见,奉宣室以何年?”引用了《列子•汤问》中的“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等等。这些典故在短短的40分钟课堂教学中不可能全部涉及,只能靠学生们课外抽取时间了解和掌握。

  三. 课外阅读可以提高语文课堂教学的质量和学生的语文素养

  目前,由于应试教育走向了极端,各个学校为了自身的利益,极力追求“分数”,完全放弃了学生自身知识能力和水平的提高,模糊了知识与人生价值的 关系。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很多老师只注重课堂教材教学而放弃了课外阅读指导,把课堂教学与课外阅读分割开来,只注重课堂40分钟带来的效益,而不关注学生的课外阅读情况。教师在课堂上讲得很认真,很细致,但学生只知其一不知其二,如在教学《林黛玉进贾府》这篇课文的时候,如果你只注重学生对某些知识点的掌握而忽视引导学生对《红楼梦》这部长篇小说的阅读指导,就会严重影响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也会影响学生的语文水平和语文理解能力和写作能力的提高,还会影响学生思想水平的提高和自我的良好发展,导致语文教学质量的整体下降。再比如在教学杜甫的诗歌的时候,可以介绍学生们阅读《杜甫传》,当我们要求学生用杜甫有代表性的诗作来说明其思想转变的过程的时候,可以提示学生依照“长安十年”和“流亡”的线索,大致回顾杜甫这一段的生活历程;然后,选择传记中提到的一些比较具有代表性的诗作,如《投简咸华两县诸子》《兵车行》《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春望》《石壕吏》等等,对应传记中相关的记述,了解每一首诗写作的背景,把是中表达的思想内容,与诗人在特定历史氛围中产生的感受结合起来。引导学生体会杜诗中反复呈现的两种感情旋律:一,无论“慨世”还是“慨身”,杜甫个人的喜怒哀乐总是与人民的命运息息相通;二,杜甫无论遭遇多少挫折与艰难,始终不放弃对生活的承担与执着的意志。可以让学生在阅读传记的过程中充分发挥想象力,反复咀嚼诗人创作的激情,这就可能加深对杜甫作为爱国诗人的境界的了解,同时学生的情感也会受到感染,内心的爱国热情也会被激发出来,从而提高自身的语文素养乃至本身的素质。

  四. 课外阅读可以推动语文作文教学

  有关心理学研究结果显示,兴趣是获得知识、形成技能和技巧、开发潜能和智力的内在动力。一个人只有对某种事物或某种活动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才能产生一种强烈的求知欲,自觉地去观察它、研究它、实践它,不需要任何外力的强制。大教育家孔子说过:“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好乐之者。”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没有写作兴趣,谈何写出好文章。即使叫学生硬着头皮写下去,也只不过是东拼西凑,草草了事而已。学生怕写作文就是对写作不感兴趣,要写好作文就得使学生感兴趣。学生进行课外阅读的过程实际就是观察和感悟生活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他们对其中的社会生活会与自己的现实生活进行对比,从而形成自己独特的看法。这些看法长期聚集于胸,便会产生一种强烈的倾吐欲望,最好的方式就是用语言表达出来,于是写作便成了一种主动行为。即使不会主动创作,当老师要求写作文,学生看到作文题时,他们会自然地把长久积聚于胸的想法与写作情感形成强烈的共鸣,从而写出内容丰富情真意切的文章来。比如让学生围绕着“目标”为话题写一篇文章,有课外阅读习惯和没有课外阅读习惯的学生,他们的作文对比起来就有着很大的差别,经常阅读课外书的学生关于“目标”就会有更深层次的理解,如“真正的人生之旅,是从设定目标的那一天开始的。”“人生目标,不一定非得那么高”“目标决定成就”“如果人被迫只顾眼前的目标,他就没有时间去展望整个的生命”等等。在内容上,经常阅读课外书的学生,他们在写作过程中会把他们所阅读过的名言警句运用到他们的写作中,比如对于“目标”这个话题,他们会引用到高尔基的“一个人努力的目标越高,他的才力就发展越快,对于社会就更有效果。”歌德的“目标越接近,困难越增加。但愿每一个人都像星星一样安详而从容地不断沿着既定的目标走完自己的路程”“向着某一天终于要到达的那个终极目标迈步还不够,还要把每一步骤看作目标,使它作为步骤而起作用”萧伯纳的“人生的真正欢乐是致力于一个自己认为是伟大的目标”等等。这些名言警句的运用可以让阅卷老师们耳目一新,有效地为作文加分。论据的使用也是有差别的,同样以“目标”为话题,阅读丰富的同学写到“在1984年日本东京国际马拉松邀请赛和1986年意大利米兰国际马拉松邀请赛中,名不见经传的日本矮个子选手山田本一出人意料地两夺桂冠,令人们大惑不解。十年后,他在自传中解开了这个谜:‘每次比赛之前,我都先乘车把比赛的线路仔细地看一遍,并把沿途醒目的标志画下来,比如第一个标志是银行,第二个标志是一棵大树,第三个标志是一座房子……这样一直划到赛程的终点。比赛开始后,我就以百米冲刺的速度奋力向第一个目标冲去,等到达第一个目标后,我又以同样的速度向第二个目标冲去。40多公里的赛程,就被我分解成这么几个小目标轻松地跑完了。起初我并不懂这样的道理,我把目标定在四十公里外的终点线上的那面旗帜上,结果我跑到十几公里就疲惫不堪了,我被前面那段遥远的路程给吓到了!‘”由此可见,如果不是有课外阅读的习惯,根本写不出来这样的案例。

  综上所述,课外阅读对语文课堂教学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应该想方设法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课外阅读习惯,这样不仅对学生本身有好处,而且对语文课堂各方面的教学都有很大的好处。

  参考文献:

  (1) 孙玉成《语文课堂教学与课外阅读的关系》

  (2) 金开宏《反思课外阅读对作文教学的影响》

本文来源:http://www.guakaob.com/yimin/406644.html

    【课外阅读对语文教学的影响】相关推荐

    热门标签

    HO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