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竟西湖流六月中全诗

| 新加坡移民 |

【www.guakaob.com--新加坡移民】

毕竟西湖六月中
毕竟西湖流六月中全诗(一)

毕竟西湖六月中

——诗意中漫话杭州水系文化

自上古时期西王母手中的那颗明珠掉落凡间之后,便在长江以南,钱塘江北岸出现了西子湖。在历史的发展中西子湖已经不再单是人们眼中一片水域,一道风景了,更是一弯多情的湖水,一段多彩的历史,一种多味的情感……

向着钱塘江北岸一路走去,不多久便有一弯面积不大却温情的水面出现在眼前。西湖不大,较之附近的太湖,巢湖来讲,西湖实在太渺小了,以至于站在东南西北任何岸边都能一眼望尽对岸的一草一木,甚至在卫星地图上根本看不见。而就是在这小小的一弯水面上,缩影了吴越文化,承载了太多的诗篇与故事。 水光潋滟睛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苏轼《饮湖上初晴后雨》

苏轼的这一首,可以作为描写西湖美景的总纲,因为西湖的美,不单是某个季节的特权,也不是只靠那一山一水的凸显。西湖的美,是整体的美,是四季变换中互相搭配并产生的四季皆有的美。正如苏轼所言“浓妆艳抹总相宜”无论从哪个空间的角度,哪个时间进度的来看西湖都有它的美。

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杨万里《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月冷寒泉凝不流,棹歌何处泛归舟。白苹红蓼西风里,一色湖光万顷秋 ——孙锐 《平湖秋月》

西湖的美,六分美在在西湖水,写西湖不写水,无疑使文章大跌身价。

唐穆宗长庆二年,一个初到杭州赴任的刺史为了解决灌溉用水的问题,主持修筑了一道长堤。人们为了纪念这位“市长”便以他的姓氏给长堤命名,叫它“白堤”从此,杭州的历史上多了白居易。

在中国所有来过杭州的诗人中,莫过于白居易最喜欢这一方水土了。他在杭州担任刺史期间,写下了不少关于西湖的诗篇,几乎每一首拿来都是极美极好的文字。

白居易写出的最美的西湖,源于那一次春游:

孤山寺北贸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歌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阳里白沙堤。 ——白居易《钱塘湖春行》

江南好,最是忆杭州。山寺月中寻桂子,郡亭枕上看潮头。何日更重游? ——白居易《忆江南》【毕竟西湖流六月中全诗】

在白居易简易通俗的文字中,回忆了杭州的两大特色——桂花和钱塘潮。我曾有缘,在一个初秋的下午来到西湖边,闻到了那阵阵幽微而香浓的桂花香。这桂花,是喝着温情的西湖水成长的,故香气浓而不烈。因此,“满陇桂雨”才能名列西湖十景之一。

提起“钱塘潮”便要说起伍员伍子胥。忠臣往往被排挤,正如太史公评论屈原时所言:“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这一点伍员丝毫不差于屈原。只因吴王夫差亲小人远贤臣,听信伯嚭之言,遂赐死五员。自刎前的一句“吾眼悬吴东门之上,以观越寇之入灭吴也。”可见其悲愤之心。这还不够,吴王竟将他的尸体“以鸱夷革裹尸,浮于江中”由此便出现了钱塘潮的传说。

吴越中分两岸开,怒涛千古响奔雷。子胥不作忠臣死,勾践终非霸主材。 岁月消磨人自老,江山壮丽我重来。鸱夷铁箭俱安在,目断洪波万里回。 ——方行《登子胥庙因观钱塘江潮》

伍子胥化身钱塘江神,把一腔怒火全都发泄在江水中,每年的八月十八便驱赶着万丈白练从东海滚滚而来,只为向两岸的看客诉说……

长忆观潮,满郭人争江上望。来疑沧海尽成空。万面鼓声中。 弄潮儿向涛头立。手把红旗旗不湿。别来几向梦中看。梦觉尚心寒。 ——潘阆《酒泉子》

潘阆描写的钱塘潮,是最经典的,寥寥数语,没有太华丽和造势的辞藻,便写出了看潮人的多,潮势的大和观后的感觉。尤以最后一句“梦觉尚心寒”从侧面写出了潮水给人带来的震撼。

杭州三年,对于白氏来说怕是最美回忆了,以至于卸任之后写下了:

征途行色惨风烟,祖帐离声咽管弦。翠黛不须留五马,皇恩只许住三年。 绿藤阴下铺歌席,红藕花中泊妓船。处处回头尽堪恋,就中难别是湖边 ——《西湖留别》 自别钱塘山水后,不多饮酒懒吟诗。欲将此意凭回棹,报与西湖风月知。 ——《杭州回舫》 是什么让白刺史如此痴恋着杭州?用白氏自己的话回答就是“未能抛得杭州去,一半勾留是此湖”

公元1090年,苏轼到杭州任知州期间的西湖又迎来了一次新生,为了防洪和引水,在湖的西边,苏轼带领杭州民众用疏浚的淤泥堆积了一道长长的大堤。从此奠定了西湖今天的布局。为此,苏东坡有诗为证: 我来钱塘拓湖绿,大堤士女争昌丰。六桥横绝天汉上,北山始与南屏通。 苏堤,分西湖为里外,却又连接了南北的高峰,可谓一举两得。

苏堤与白堤似乎是天然的一对,从空中俯瞰,二堤所在的位置,差不多就是湖面黄金比例的分割点。由此,又为西湖增添了一份美感。

杭州自古就是“美人的故乡,才子的温床。”有像西施,苏小小,王朝云这样的名妓美人,也有苏东坡,沈

【毕竟西湖流六月中全诗】

括,林和靖,褚遂良,于谦等等这样的才子名士。正是因为西湖,才使得这一方人杰地灵。

正是因为西湖,才使得中国文学史上又多了一道浓厚的笔墨,让吴越大地愈发的具有文化内涵和魅力。

毕竟西湖六月中
毕竟西湖流六月中全诗(二)

“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还是用杨

万里的《晓出净慈寺》来欣赏一下西湖的夏天景色。他用寥寥几笔勾勒了西子六月莲叶接天,荷花映日的动人画图,使我们从远处触及了荷花令人倾心的美丽形象,触及了梦的边缘。 凡是美好的事物我都欣赏,这样的说法我以为并不过分,或许这是人的本性的自然流露。 然而,对于荷花我不仅仅是欣赏,而是一种由衷的倾心,可以说是情有独钟,几乎到了溺爱的地步。诚如苏东坡对西湖的赞赏:“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总感觉荷花有着一尘不染的美丽。即使有着点点瑕疵,也是无可指责的。

当然,我不仅仅爱她清秀脱俗的美丽,也不仅仅因为她“出淤泥而不染,濯清莲而不妖。”的高贵,更是因为她是一种灵秀而有生命力的花。 西湖犹如一位美女,那么,荷就是西湖的灵。 她已植根于我的心湖深处,那朵莲花在那里不断的吐露芬芳。她就是我的梦,是我的希望。总能感觉她与我是那么的亲近,她似乎有着一种神奇的力量在支配着我,使我奋发向上。 其实,世上万物皆有情。 当你以一片诚心去呵护一种所爱,你便赋与了它生命,即使是一块石头,也不例外。而当你赋与它生命的同时,它也同样滋润着你的生命。因为,它的兴衰直接左右着你的情绪。她的绽红,你会喜乐于怀,她的枯败,你将叹息哀伤。 六月的太阳是灼热的,六月的温度是疯狂的,六月的西湖也是美丽诱人的。那里有着一个从梅家坞延伸过来的梦。无论是四面苍翠的青山,还是碧波荡漾的湖水,都让人一种醉熏熏的朦胧的释怀。使人的心境坦荡无砥,一泻千里。

这似幻似梦的美丽境界,来自于美丽温和的凤凰山,来自于西湖千百年来的修为与底蕴,更来自于这骄阳似火的六月。是这似火的骄阳点燃了西湖,使这千年封冻的清莲焕发了青春。她把慧根伸进了最具灵性的水里,有了这田田莲叶的无穷碧绿;有了这亭亭玉立的佳人;有了这粉红嫩白的魅力。那带笑含羞的点点粉红凝视着游人的目光。使这西子的心难以平静,这碧绿的湖水一直在悠悠的荡漾,轻盈地摇晃着游船,摇晃着游人的心旌。那一岸柳树也有了丝丝忧思,他默默的守望,就是为了与荷花有着默契的相处。 狂热的风在轻轻的摇曳着清荷平静的姿态,她以一双慧眼欣赏着遥望的心,默默地接受着你的怜香惜玉。 然而,她的高雅是无可侵犯的,她的心思你是无法猜测的。你欣赏她,钟情她,惟有用一颗赤子之心,真诚、悠远地拥在心间!你欣赏她,惟有努力向上,慈养好你的修为。 你的思想有多深邃,你的心态就有多安逸。谁也不敢轻狂放浪,只有敛神息气,达到那种高深的境界。然而,再去回味那份曾经的拥有,那份执着。那么,你就会感受到甘泉一样清冽与甜蜜。 夜是美丽的,是梦最为旺盛的季节,而我便是梦的放歌者。

是谁在夜的清幽里,驾一叶小舟,在蒙蒙的月色中,满载一船星辉。舟中的一架古筝,流淌着悠悠的旋律。那碧波中荡漾的小舟,在莲花丛中漫漫穿行。是谁在与脉脉含笑的荷花心神相会,在月色中交融一起,相拥相视,翩翩轻舞于湖面,共享着人间的天伦之乐,慢慢地把自己从凡胎肉身中蜕化出来。 一道古乐如幽幽的月色倾泻,犹如断藕的情丝缠缠绵绵......

江城子参考答案
毕竟西湖流六月中全诗(三)

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导学案

【学习目标】

1.知识目标:理解这首诗中作者的思想情感,掌握作者表达情感的技巧。

2.技能目标:学习词人将现实与梦境交织起来抒写悼亡之情的方法。

3.情感目标:了解苏轼词艺术风格中除去豪放洒脱外沉挚深永的一面。

【学习重点】

学习词人将现实与梦境交织起来抒写悼亡之情的方法。

【学习过程】

一.作者介绍以及背景介绍见《三维设计》p76 、p77

1、只缘身在此山中

2、 淡妆浓抹总相宜

3、 荷尽已无擎雨盖

4、 春江水暖鸭先知

5、 寄蜉蝣于天地,哀吾生之须臾【毕竟西湖流六月中全诗】

6、 水落石出

7、 月有阴晴圆缺,千里共婵娟

8、 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材,亦必有坚忍不拔之志

9、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定风波》)

10、 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江城子》)

二.总体把握

1.题为记梦,实际是通过梦前到梦中到梦后的情感变化来抒写对于亡妻的思念之情。【毕竟西湖流六月中全诗】

2、上阕“不思量,自难忘” 可是为什么在“自难忘”之上加了“不思量”?这不显得有点矛盾吗? “不思量”不是真的不去思量,而是因为相思实在太苦,太伤人,故而不敢思量,但结果却是“自难忘”。。“不思量,自难忘”,写生者对死者的思念。“不”初看自相矛盾,仔细领会,却是诗人的更深一层的情怀。说不思量,即是思量。因为这种思念,不一定是一种有意识的每时每刻的思念,也是一种难以中断的无意识的思念,所谓“此情无计可消除”,所谓“才下眉头,却上心头”这一叙述的跌宕,更显出思妻之情的深沉。

3、下阕首五句为第一个层次。请以第一人称苏轼的口吻进行描绘,加入想象,越细腻逼真越好。(不少于100字)

三、合作探究

《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是一首感人至深的悼亡词,词人是怎样把这种深挚的情感表达的如此凄婉哀伤的?简要赏析其艺术手法。

直抒胸臆

虚实结合 以虚写实

四.当堂巩固

1.背诵并默写全词。

2、阅读下面一首词,完成下列试题

《鹧鸪天》 贺铸

重过阊门万事非,同来何事不同归?梧桐半死清霜后,头白鸳鸯失伴飞。

原上草,露初晞。旧栖新垅两依依。空床卧听南窗雨,谁复挑灯夜补衣!”

1)词的上片四句在抒情上有什么特点?请简要分析。

开篇两句直抒胸臆,先写妻子长眠地下,只觉一切都不如意,再以无理之问责备妻子不该先己而去,看似无情,实为撕肝裂肺、泪血相继;三、四句转而用比,含蓄委婉地以连理树的半死、双栖鸟的失伴来写自己的丧偶,形象刻画了作者的孤独和凄凉。

2)有评论者认为这首词与苏轼的《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堪称古代悼亡篇章中的双璧,而二词的结尾各有特色,试简要分析。

苏词结尾运用了假想的手法,从对面写对方的思念伤感,且结情以景,蕴藉有味;贺词触景生情,以记忆中的生活细节收尾,且忆中有问,戛然而止。

【知识库】

“虚”和“实”是中国传统绘画的技法之一。“实”指客观地反映绘画对象,“虚”指图画中笔画稀疏的部分或空白的部分。在中国古代诗歌中“虚”和“实”结合的表现手法运用比较多。

在中国古代诗歌中,“虚”是指知觉中看不见、摸不着的虚幻世界和梦境等。

一般情况下,“虚”包括三种类型:

1、虚幻世界和梦境。例如辛弃疾《破阵子·醉里挑灯看剑》中梦中胜利的虚幻之景与醒来时的白发现实形成鲜明的对比,让读者体味出诗人空有大志,报国无门的悲哀。苏轼的《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也是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的虚幻之景。

【毕竟西湖流六月中全诗】

2、想象和回忆。例如杨万里的《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中“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通。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诗中前两句属虚写,表明西湖六月的风光自有特色。后两句属实写,具体描写了满西湖荷叶荷花在朝阳的映照下,无边无际的碧绿和艳红和和谐的搭配着。《虞美人》中“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句中“故国”的“雕栏玉砌”存在,但此时并不在眼前,也是虚象。作者将“雕栏玉砌”与“朱颜”对照着写,颇有故国凄凉,物是人非之感。

3、设想之境。例如柳永的《雨霖玲》一词,上片除“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外,写的都是眼前实景实事实情,写此词人和心爱的人不忍分别又不得不别的心情,是实写;下片写对别后生活的设想,是虚写;着意描绘词人孤独寂寞的心情。虚实结合,淋漓尽致地写出了离别的依依不舍。

“实”是指客观存在的实象、事实、实境。

例如《梦游天姥吟留别》中的黑暗现实;《虞美人》中的“春花秋月何时了”;《念奴娇·赤壁怀古》中上阕的“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写赤壁险峻的形势;《雨霖铃》中上阕所写的两人分别的情形,如“寒蝉凄切,对长亭晚”“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等。

“虚实相生”是指虚与实二者之间互相联系,互相渗透与互相转化,以达到虚中有实,实中有虚的境界,从而大大丰富诗中的意象,开拓诗中的意境,为读者提供广阔的审美空间,充实人们的审美趣味。

虚实结合的表现手法,有时能形成强烈的对比效果,从而突出诗歌的中心。例如谢枋得的《庆全庵桃花》一诗“寻得桃源好避秦,桃红又是一年春。花飞莫遣随流水,怕有渔郎来问津。”全诗借桃花引出世外桃源,将隐居山间的眼前现实和陶渊明笔下的理想世界巧妙地结合起来,表达了作者僻进山

中的孤寂之情。

虚实结合的表现手法,有时能形成渲染烘托的作用,从而突出诗歌的中心。例如崔护的《题都城南庄》“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写一年的清明节,诗人去都城郊外南庄踏青,因为口渴,就向一位农家姑娘讨水喝,姑娘给了他一杯水,并倚在桃树旁凝视着他,这情景难以忘怀,第二年,他又来到这里,虽然景物依旧,但姑娘却不知哪里去了,于是在紧闭的门上写了这首诗,表达了对并不在眼前的姑娘的思念之情。

毕竟西湖六月中全诗及赏析
毕竟西湖流六月中全诗(四)

诗句“毕竟西湖六月中”出自宋代诗人杨万里的<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毕竟西湖六月中全诗及赏析如下:


一、<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全诗及注解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杨万里


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注解:

①晓出:太阳刚刚升起。
②净慈寺:全名“净慈报恩光孝禅寺”,与灵隐寺为杭州西湖南北山两大著名佛寺。毕竟西湖六月中全诗及赏析
③林子方:作者的朋友,官居直阁秘书。
④毕竟:到底。
⑤六月中:六月中旬。
⑥四时:春夏秋冬四个季节。在这里指六月以外的其他时节。
⑦同:相同。
⑧接天:像与天空相接。毕竟西湖六月中全诗及赏析
⑨无穷:无边无际。无穷碧:因莲叶面积很广,似与天相接,故呈现无穷的碧绿。
⑩映日:太阳映照。
⑪别样:宋代俗语,特别,不一样。别样红:红得特别出色。


译文


到底是西湖六月天的景色,
风光与其它季节确实不同。
荷叶接天望不尽一片碧绿,
阳光下荷花分外艳丽鲜红。


二、<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赏析


“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首句看似突兀,实际造句大气,诗人驻足六月的西湖送别友人林子方,全诗通过对西湖美景的极度赞美,曲折地表达对友人深情的眷恋。诗人开篇即说毕竟六月的西湖,风光不与四时相同,这两句质朴无华的诗句,说明六月西湖与其他季节不同的风光,是足可留恋的。然后,诗人用充满强烈色彩对比的句子,给读者描绘出一幅大红大绿、精彩绝艳的画面:翠绿的莲叶,涌到天边,使人感到置身于无穷的碧绿之中;而娇美的荷花,在骄阳的映照下,更显得格外艳丽。这种谋篇上的转化,虽然跌宕起伏,却没有突兀之感。看似平淡的笔墨,给读者展现了令人回味的艺术境地。


关于西湖的古诗
毕竟西湖流六月中全诗(五)

1、<杭州回舫>

唐·白居易

自别钱塘山水后,不多饮酒懒吟诗。
欲将此意凭回棹,报与西湖风月知。

2、<寄题余杭郡楼兼呈裴使君>

唐·白居易

官历二十政,宦游三十秋。
江山与风月,最忆是杭州。关于西湖的古诗
北郭沙堤尾,西湖石岸头。
绿觞春送客,红烛夜回舟。
不敢言遗爱,空知念旧游。
凭君吟此句,题向望涛楼。

3、<和西川李尚书汉州微月游房太尉西湖>

唐·刘禹锡

木落汉川夜,西湖悬玉钩。
旌旗环水次,舟楫泛中流。
目极想前事,神交如共游。关于西湖的古诗
瑶琴久已绝,松韵自悲秋。

4、<颍州从事西湖亭宴饯>

唐·许浑

西湖清宴不知回,一曲离歌酒一杯。
城带夕阳闻鼓角,寺临秋水见楼台。
兰堂客散蝉犹噪,独想征车过巩洛,此中霜菊绕潭开。

5、<题磻溪垂钓图>

唐·罗隐

吕望当年展庙谟,直钩钓国更谁如。
若教生在西湖上,也是须供使宅鱼。

6、<重别西湖>

唐·李绅

浦边梅叶看凋落,波上双禽去寂寥。
吹管曲传花易失,织文机学羽难飘。
雪欺春早摧芳萼,隼励秋深拂翠翘。
繁艳彩毛无处所,尽成愁叹别溪桥。

7、<题临安邸>

宋·林升

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
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当汴州。

8、<晓出净慈寺>

宋·杨万里

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9、<饮湖上初晴后雨>

宋·苏轼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10、<岳鄂王墓>

元·赵子昂

鄂王墓上草离离,秋日荒凉石兽危。
南渡君臣轻社稷,中原父老望旌旗。
英雄已死嗟何及,天下中分遂不支。
莫向西湖歌此曲,水光山色不胜悲。

11、<忆西湖>

明·张煌言

梦里相逢西子湖,谁知梦醒却模糊。
高坟武穆连忠肃,添得新祠一座无。

12、<西湖杂诗>

清·黄任

珍重游人入画图,楼台绣错与茵铺。
宋家万里中原土,博得钱塘十顷湖。

13、<闻意索三门湾以兵轮三艘迫浙江有>

清·康有为

凄凉白马市中箫,梦入西湖数六桥。
绝好江山谁看取?涛声怒断浙江潮。

14、<南游吟草>

现当代·郁达夫

武夷三十六雄峰,九曲清溪境不同。
山水若从奇处看,西湖终是小家容。

15、<苏堤春晓>

明·杨周

柳暗花明春正好,重湖雾散分林沙。
何处黄鹤破瞑烟,一声啼过苏堤晓。

16、<曲院风荷>

明·王瀛

古来曲院枕莲塘,风过犹疑酝酿香。
尊得凌波仙子醉,锦裳零落怯新凉。

17、<双峰插云>

清·陈糜

南北高峰高插天,两峰相对不相连。
晚来新雨湖中过,一片痴云锁二尖。

18、<与颜钱塘登樟亭望潮作>

唐·孟浩然

百里闻雷震,鸣弦暂辍弹。
府中连骑出,江上待潮观。
照日秋空通,浮天渤解党。
惊涛来似雪,一座凛生寒。

19、<西湖留别>

唐·白居易

征途行色惨风烟,祖帐离声咽管弦。
翠黛不须留五马,皇恩只许住三年。
绿藤阴下铺歌席,红藕花中泊妓船。
处处回头尽堪恋,就中难别是湖边。

20、<平湖秋月>

宋·孙锐

月冷寒泉凝不流,棹歌何处泛归舟。
白苹红蓼西风里,一色湖光万顷秋。

21、<涌金门见柳>

元·贡性之

涌金门外柳如金,三日不来成绿阴。
折取一技入城去,教人知道已春深。

22、<南屏晚钟>

明·万达甫

玉屏青障暮烟飞,给殿钟声落翠微。
小径殷殷惊鹤梦,山增归去扣柴扉。

23、<夜泛西湖>

明·董斯张

放棹西湖月满衣,千山晕碧秋烟微。
二更水鸟不知宿,还向望湖亭上飞。

24、<花港观鱼>

清·许承祖

水上新红漾碧虚,卢园景物尽邱墟。
就中只觉游鱼乐,我亦忘机乐似鱼。

25、<西湖柳枝词>

清·田庶

短长条拂短长堤,上有黄莺恰恰啼。
翠幕烟绡藏不得,一声声在画桥西。

25、<钱塘湖春行>

唐·白居易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底。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荫里白沙堤。

26、<望湖楼醉书>

宋·苏轼

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
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

本文来源:http://www.guakaob.com/yimin/413870.html

    上一篇:数子类的成语

    下一篇:shanggan说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