拙政園诗句

| 新加坡移民 |

【www.guakaob.com--新加坡移民】

《描写苏州园林的诗句》
拙政園诗句 第一篇

描写苏州园林的诗句

居士高踪何处寻,居然城市有山林。(清·王赓言《游狮子林》) 鸥鸟群嬉,不触不惊;菡萏成列,若将若迎。(蒋堂《北池赋》,北池为唐宋时代苏州官府园林)

懒云仙,蓬莱深处恣高眠„„林泉爱我,我爱林泉。(吴西逸《殿前欢·懒云窝》,懒云窝为元代苏州宅园)

清风明月本无价;近水远山皆有情。(沧浪亭联)

苍松翠竹真佳客;明月清风是故人。(狮子林立雪堂联)

江山如有待;花柳更无私。(拙政园与谁同坐轩联)

闲寻诗册应多味;得意鱼鸟来相亲。(拙政园绣绮亭旧联)

俯水枕石游鱼出听;临流枕石化蝶忘机。(虎丘花雨亭联)

江南园林甲天下,苏州园林甲江

塔从林外出,山向寺中藏(虎丘)

古宫闲地少,水巷小桥多

老板爱吃南边菜,都到苏州城里来

苏州好,葑水种鸡头,莹润每疑珠十斛,柔香偏乳盈瓯,细剥小庭幽

东西南北桥相望,画桥三百映江城

春城三百七十桥,两岸朱楼夹柳条

绿浪东西南北水,红栏三百九十桥

夜读苏州诗,襟怀尽冰雪。

飘飘关塞云,微微河汉月。

秋兰南窗前,清香静中发。

怀我千载心,岁晚更幽绝。

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君到姑苏间,人家皆枕河。故宫闲地少,水巷小桥多。”--唐代诗人杜荀鹤

一迳抱幽山,居然城市间。(宋·苏舜钦《沧浪亭》)

人道我居城市里,我疑身在万山中。(元·维则《狮子林即景》)

绝怜人境无车马,信有山林在市城。(明·文徵明《拙政园图咏·若墅堂》)【拙政園诗句】

不知城市有山林,谢公丘壑应无负。(清·徐崧《秋过怀云亭访周雪客调寄踏莎行》。怀云亭即今苏州北半园)

隔断城西市语哗,幽栖绝似野人家。(清·汪琬《再题姜氏艺圃》) 谁谓今日非昔日,端知城市有山林。(清·乾隆《狮子林得句》) 拙政园

兰雪堂 :

兰雪堂是东部的主要厅堂,堂名取意于李白“独立天地间,清风洒兰雪”的诗句。始建于明崇祯八年(1635),据园主王心一《归园田居》记载,兰雪堂为五楹草堂,“东西桂树为屏,其后则有山如幅,纵横皆种梅花。梅之外有竹,竹临僧舍,旦暮梵声,时从竹中来”,环境幽僻。堂前两棵白皮松苍劲古拙,墙边修竹苍翠欲滴,湖石玲珑,绿草夹径,东西院墙相连。堂坐北朝南三开间,“兰雪堂”匾额高挂 ,长窗落地,堂正中有屏门相隔,屏门南面为一幅漆雕《拙政园全景图》,屏门北面为《翠竹图》,全部采用苏州传统的漆雕工艺,屏门两边的隔扇裙板上刻有人物山水。

缀云峰

缀云峰位于兰雪堂北,山峰高耸在绿树竹荫中,山西北双峰并立,取名“联璧”。缀云峰、联壁峰为归园田居的园中景点。王心一《归园田居记》,兰雪堂前有池,“池南有峰特起,云缀树杪,名之曰缀云峰。池左两峰并峙,如掌如帆,谓之联壁峰。”两峰为明末叠石名家陈似云作品,所用湖石,玲珑细润,以元末赵松雪山水画为范本。缀云峰的形态自下而上逐渐状大,其巅尤伟,如云状,岿然独立,旁无支撑。1943年夏夜,缀云峰突然倾圮。后来,在园林专家汪星伯的指导下,重新堆成了这座高达两丈、玲珑夭矫的奇峰,如今此峰苔藓斑驳,藤蔓纷披,不乏古意。

秫香馆

秫香,指稻谷飘香,以前墙外皆为农田,丰收季节,秋风送来一阵阵稻谷的清香,令人心醉,馆亦因此得名。秫香馆为东部的主体建筑,面水隔山,为单檐歇山结构,室内宽敞明亮,长窗裙板上的黄杨木雕,共有 48幅,缘据行家考证,一部为《西厢记》,另一部为《金玉如意》。其中《西厢记》一出中,有“张生跳墙会鸳鸯”、“拷红”、“长亭送别”等场景,雕镂精细,层次丰富,栩栩如生。夕阳西下,一抹余辉洒落在秫香馆的落地长窗上。加上精致的裙板木雕,把秫香馆装点得古朴雅致,别有情趣。

涵青亭

园林建筑,以亭的变化为多。亭是一种只有屋顶而没有墙的小屋,玲珑轻巧,一般由屋顶、柱身和台基三部分组成。在园林中可点景、观景,又可供人小憩、纳凉、避雨。

拙政园不仅亭多,而且形式不一。涵青亭居于一隅,空间范围比较逼仄。但造园家以高大的白墙作底,建了一座组合式的半亭,一主二从,主亭平座挑出于水面之上,犹如水榭,两侧副亭略向后退,朝左右展开,似廊又非廊,主亭发两只戗,副亭发一只戗,整座亭子犹如一只展翅欲飞的凤凰,给本来平直、单调的墙体增添了飞舞的动势。斜倚亭边美人靠小坐,天光云影水间,锦鲤遨游,荷莲轻荡。

《拙政园鉴赏+导览词(精彩豪华版)》
拙政園诗句 第二篇

拙政园鉴赏+导览词

大家好~苏州拙政园和苏州留园、北京的颐和园、承德的避暑山庄合称为我国的“四大名园”。后两个属北方皇家园林,规模宏大,装饰繁复,金碧辉煌,充满满清的审美趣味;而我们苏州的两个花园是典型的南方文人写意园,宅园紧凑小巧,素朴精雅,是文人现实生活中的桃花源。

【拙政園诗句】

拙政园是中国古代造园艺术的集大成者。风格疏朗,创造的山水亲和喜人,蕴含着丰富多彩的人生哲学,是中国最典型的明代园林作品。同时,在中部花园山水处理上的伟大成就,“一池三岛”的格局成为了后世园林创作的范本。被世人誉为“中国园林之母”。

拙政园也是苏州最大的私家花园,占地5公顷。它的创意构思由当时最著名的画家之一、“明四家”中的文征明先生执笔而成。拙政园始建于1509年,从画到园,前后历时16年。历史上几经兴废,园主几经变更,其中包括太平天国忠王李秀成。相传中国最著名的古典小说《红楼梦》的作者曹雪芹先生曾经住在这里,所以有关大观园的许多描写都与拙政园的园景相吻合。

第一任园主王献臣是明朝的监察使,相当于现在的检察官,监督地方官员的吏政情况,职位显赫;官场失意后还乡,在苏州城内东北角置地建屋,就是现在的“拙政园”。名字源于晋代潘岳的文章,“灌园鬻蔬”,“此亦拙者之为政也”。自嘲地说,自己才学浅薄不能得到皇帝的赏识而行治国平天下的壮志,只配回家作一农夫,从此不理朝政,享受隐退林泉的雅兴。就像这座“兰雪堂”的名字,取自诗句“清风洒兰雪”,表达主人洁白自持、潇洒大方的志趣。

【兰雪堂内拙政园全景图前】

从眼前的这幅漆雕屏风上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拙政园由两条游廊分成三部分:东部以田园风光为主,明代王心一买下后取名为“归田园居”。曾经遭到严重的破坏,保留的建筑很少。如今在这一部分我们可以看到很多高大的珍贵树种和典型的古典建筑。中部是全园的精华所在,又称“复园”,完好地保留了明代简雅而铺张、敦厚而轻灵的风格,在布局设计、建筑造型、书画雕塑、花木园艺上有很高的艺术造诣。西部是清代主人张履谦重修的,称“补园”,色彩上有了蓝色的装点,风格上带有明显的清代时尚特征。

同时,我们从这幅漆雕画上可以看到,园中绝大部分的建筑都与水相邻,面对水面或者挑起凌空于水面之上,它们的名字也都得灵感于流动着连接着园中各处的水,把江南水乡特有的风致描摹得精彩绝伦。特别是水中遍植的荷花,或拥翠堆绿,或红白点缀,或枯枝待雨,古人赋予它的“出污泥而不染”的高尚情操和园主青睐于它的“香远益清”,这些催发诗人清愁的物事在这里都因园景需要各有表现。如今,拙政园一年一度的“荷花节”,不但集及了百余种荷花品种,还精心使千年古莲子发芽,并培育出碗莲等珍贵的观赏品种,赢得了游客啧啧称赞。

【出兰雪堂西门,在缀云峰前】

一来到花园里,园主给我们观赏的竟然是一块巨大的湖石,遮挡了园中秀丽的景色,反而更激起我们游园的兴趣。进门见山这种处理方法,在造园手法上,称作“抑景”。既是屏障,相当于园门入口处屏风的功能;又因自身的美感淡化了它本身的实用功能而成为一景。就好像“犹抱琵琶半遮面”一样,遮遮挡挡的,却使欣赏者更想见识“庐山真面目”了。含蓄而委婉的表达艺术是蕴藉在我们东方人血液中的,也正是所谓的“东方魅力”吧。在拙政园的任何一点看花园,你都看不到它的全部,以围墙、游廊、树木等把整个花园分割并连接成一个个相对独立的部分,园中有园,园外还有园,别有洞天。一个个障景,像眼前的“缀云峰”,闭合、展开的过程谱写了游园的节奏之美。而园中道路曲折起伏,连石桥都是一波三折,使我们观园的视角时刻发生变化,园林景色在光影变化中精彩纷呈,达到“移步换景”的审美感觉,如同展开一幅描绘主人心迹的山水古画。在这点上,拙政园由画而园、游园成画的特色是中国画和苏州古典园林相互结合、相互影响最好的例证了。

中西方文化截然不同,以凡尔赛宫为代表的西方花园是古典主义时期笛卡儿理论的实践。它的开阔与部分功能和我们先秦的宫苑有相似之处。走出宫殿,整个花园一览无遗,可以一直望到尽头的阿波罗池塘,好像和西方人的直率不谋而合。在中轴线大道两旁,苗圃以各种几何形图案修剪排列着,工整有序,同时树木也修成锥形、柱形或圆形,用笛卡儿几何原理来塑造自然,来迎合当时朝廷讲究礼仪、寻求秩序的潮流。它产生的背景是路易十四希望迁都凡尔赛,重造王室的威望,所以成为园中最重要的“阿波罗”。也许因为其直也失去了很多“柳暗花明”的乐趣。

我们的拙政园和法国的凡尔赛花园都是一种文化的沉淀和时代的产物。尽管在形式上两者千差万别,但都是把人类的意志强加于大自然,按主人的趣味、文化加以修饰,只不过我们的花园更自然化,已经超越了第一次的抽像,把抽像再赋予具体的自然形式,进入返朴归真的新境界。同时我们还在建筑上创造了千变万化的建筑形式,优美的曲线与自然的曲折相映衬,使人类的活动一直在大自然的怀抱中。整饬山水而使野趣天成,这一理念同时极大地影响了十八世纪的欧洲造园事业,在德国、法国、英国、都出现了仿苏州式的花园的出现。

熟悉《红楼梦》的游客注意往左看,两座湖石站在路口像守护神一样,正好和书中描述的大观园门口的情况一致,一像猛兽,一像鬼怪。右面这鬼怪石,藤萝似散发,有耳有鼻,形神兼备。曹雪芹先生的祖父在苏州织造府为官多年,小时候居住园中,耳濡目染,把拙政园的胜景嫁接到他心目中的大观园也在情在理,秫香馆也成了稻香村,见山楼成了藕香榭等等,为我们的拙政园也添色不少。

【向右经芙蓉榭,在天泉阁前】

我们现在在这一部分看到的建筑大都是60年代重修拙政园的时候移建来的古老建筑。芙蓉榭是典型的水榭,卷棚顶,一半建在岸上,一半石梁挑出建在水面上。榭一般面水,两面开门洞而不上门,侧面墙上有窗;因为是欣赏水面景观特别是夜色月影的场所,故称水榭。这里的芙蓉榭取名源自水中遍植的莲花,它们自古就有水芙蓉的美称。如果我们从芙蓉榭的东面看花园,巨大的落地圆光罩以建筑本身的深色调在逆光中把蜿蜒的溪水、曲折的石桥、夹岸的绿树全部引入我们的视野而形成了一幅自然的风景画面,像照相机聚焦一样,构成了一幅成功的框景作品。在整个游园过程的开端,拙政园给了我们一次动人的亮相。在细节处理上,我们注意到水榭临水面的门框上安装的却是方形的落地罩,与圆光罩相对应。在同一条视线上工艺家们运用相对平衡原则,方圆变化,来产生一种耐人寻味的审美意味,同时景深

就被拉长,审美距离产生了,就更凸现了美。如果说在水榭东面我们领略的主要是自然秀色,同有任何艺术加工的、朴实的美的话;当我们立足于西面正对水榭的曲桥上时,我们将惊叹在一堵高大的云端衬托下、桃花柳绿掩映下的芙蓉榭建筑本身的优雅。那种主体泰然端坐、戗角却轻盈飞翔的姿态、那种整体简朴到极致、细节却考究到极致的矛盾的统一给拙政园写下了精彩的序言。

而身后的天泉阁,外看似两层,实为单层,在建筑上属亭。亭,意源自停,指走走停停歇脚的地方,所以都高在路途中央、假山峰顶承上启下的地方,建筑以攒尖顶为屋面形式,装饰十分简单,大都无墙或者矮墙围护,我们最熟悉的有凉亭、驿亭。相传这里是元代大弘寺的遗址,当初园主买的正是大弘寺这块地建起了自己的家园。现在开阔的草地上种植了很多珍贵的树种,有活化石-银杏,不远处还有苏州的市树-香樟和苏州的市花-桂花。感兴趣的朋友可以仔细辨认一下。

再前面的秫香馆,歇山顶,堂皇正南,八开间的大厅。秫香,也就是稻麦飘香。在这里享受秫香,借指一种自给自足的自由自在的田园生活,表达了园主远离政治的隐居市野的心情。我们同时可以注意到中心假山的堆砌方式主要用夯土再在边缘处点缀以石块。拙政园区别于前世园林的叠山特征就在于主要是土山。毕竟当园林专用的假山石日益昂贵日益稀少的年代,这也是不得已而为之的办法了。

【过秫香馆,经复廊入中部花园,在倚虹亭北侧】

刚才我们走过一条复廊,是苏州古典园林里非常典型的。在院墙的两侧,依墙设两条走廊。在兰雪堂我们看到在拙政园的平面图上,贯穿园中美景的都是走廊,因此我们说走廊是园主为我们设计好观赏花园的最佳路线。走廊提供了遮挡风雨的活动空间,不但起到了分隔建筑空间的作用,而且连接着园林的各个景致。其次苏州古典园林在构景上追求“移步换景”的效果,充分体现“空间在时间上的延续、变化和发展”,而廊柱之间框起的“镜头”对准着园中每部分的主景,随着游览者的观景点逐步转换,就可以产生中国画特有的“散点透视”的效果。徜徉其间,沿着走廊的上下游走、左右转移,游园者不但无风雨烈日之累,享受苏州古典园林造景无限的艺术,还在设计者安排下,平添了游览者追索园主寄情山水的原来性情的欣赏乐趣。

复廊分割了拙政园东、中两部分,墙上开了25扇花样故称“花窗”。它们不但起到通风、透光的作用,最重要的是使花园两部分的景色相互呼应,自然过渡。从东部入门口的缀云峰到中心的巨大假山,马上我们的眼前将是一个水的世界。

我们的视线完全被眼前的美丽景色吸引住了。在营造上,我们首先看理水。向西望去,我们的视线被强烈吸引在水面最亮处,也就是蓝天白云的倒影处,平视过去,一片水池开阔生出浩淼之态。特别是在稍远处,架了一座矮栏曲桥,水顺势沿着右面的山岛流淌转折回旋。在水的无尽处,出现了一个圆洞门,空敞着,透着西部花园的光线。这时我们马上注意到门洞前有亭翼然,随着戗角曲线的向上挑起,接着进入眼帘的是树冠之间的一座宝塔-北寺塔,越上越尖,指向天空。在两岸假山夹峙的空中通道里,由亮到暗,由近及远,由低而高,由大变小,变化生发的节奏和美是不言而喻只能用心体会的,而我们只有兴叹其美的份了。

园主利用自然洼地,掘地成池,堆土成山,塑造了理想世界中的神仙福地-东海篷莱三岛。

北半部分,三座岛屿散落池水中,由堤桥相连。只见近处两条溪水由北向南在岛屿之间悠然注入主流,随之向西奔去,过中途曲桥,在荷风四面亭前从小沧浪方向由南而来的、和从见山楼方向由北南行的另两条溪水汇合,形成了一个比较开阔的水面,并在别有洞天的门前亭子处形成了一个水湾。同时荷风四面亭所在的小岛处理成半岛的形式伸入湖中,栽上一丛芦苇也把太湖风光纳入这个封闭的园中了。而当我们站在荷风四面亭停驻观赏时,湖水却呈现三水碰撞聚合后又背道而驰,泛起些微涟漪,又往前行。一个动态的水世界逼真地呈现在人们面前,把与水相连的神话故事、溪流弯湖等各种形态、太湖风光的具像比拟得表达了出来,同时种植了莲花,风起时花盖摆动,风静时清水淙淙,水在流动中无时无刻传送着新鲜喜悦的信息。

在叠山上,三座假山从东面看,山势高耸;从南面看,山体绵延;从西面看,群山连绵;山的多种形态特征惟妙惟肖,“横看成岭侧成峰”,难怪有人说它是堆砌出的立体山水呢。

而在中部主要建筑位置中,远香堂也以大体量、四面厅的形式占据中心位置。东设牡丹圃,北有荷花池,西面送来走廊另一头的桂花香,南面的冬天有积雪成云覆盖在棱角分明的黄石假山上,一年四季景色不同;同时也用植物枯荣来展示四季更迭。这种建筑和植物配置之间完美的结合,在园中比比皆是,并且和谐地与园中的山、水溶为一体。造园四要素:山、水、建筑、植物在拙政园里不但根据各自的特性完全而完美地展示着,而且相互之间互为依存,形成了一个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安居环境。在当今以人为本、以注重生活质量为前提的现代社会中,苏州古典园林折射出的中国人生活的艺术无疑达到了近乎完美的地步,无怪乎小桥流水、亭台楼阁、花草烂漫,顿时驱除了红尘的喧嚣,正慢慢引导我们进入园林的精神世界。值得一提的是,北寺塔离我们所站立的位置有500米远,并非拙政园里的建筑。从这个固定的视角看出去,正好可以使我们的观赏视线完成向上的延伸。而塔本身也在两侧树影之间自成一景,成为造园家们称道的“借景”范例。

【北移至梧竹幽居】

“爽借清风明借月,动观流水静观山”简单的十四个字把园林景观的精髓和欣赏方式、感受都准确地表达出来了。清风、明月、流水、静山四种勾起诗人灵感的对像,春风、秋月、夏天流水、冬天静山四季观园的要点,爽、明、动、静四种美好的平和的心理感受,游走中寻流水的万千姿态,静坐时看大山雄浑。两句话,又在“梧竹幽居”中突出一个“幽”宇,没有华丽的辞藻,朴实中生出无限妩媚,亲切喜人。这副对联真切地传达出明代刘繁荣沉静的品格,正好把拙政园的内敛、细致、褪尽粉饰的风骨点了出来,同时还说尽了江南吴文化的特点:水乡的亲和、小家碧玉的温柔和精致中铺张的宽容。我们站在亭中,四壁开凿的圆洞门一人等高,立刻框起四周的园景而成为四时的景色。春天雨后竹笋破土,节节高;夏日碧叶连天荷花别样红;秋水映照满月,一缕桂香似有似无;冬雪覆盖游廊,粉妆玉砌的世界有梅花和早开的山茶。我们还注意到两两相对的洞门,一在岸,一在水;一在明,一在暗;一处可放眼远望,—处有阻挡;阴阳平衡原则还表现在门为圆,而桌为方。不但呈现出二元对位的相对性,我们还可以从观赏春夏秋冬景色的时候感受到空间在时间序列上的流动、廷续变化。一切都在设计中,却不落痕迹,可想而知当时的构思之周全,计算之精密,安排之合理。

【沿着连接池中岛屿的石桥,来到中部制高点——雪香云蔚亭】

雪香,香雪海之雪香也,是梅花争春、疏影摇动、暗香徐来,洁白而清雅。“鸟鸣山更幽、蝉噪林愈静”,熟悉的联句把“幽、静”的景况更突出了,并且饱含了无我、出尘的禅意。而这一切并没有使园主失去对生活的热爱之情,一句“山花野鸟之间”把至情至性的生活感受、处处流露园主“有我”性情的特质都不遗余力地勾画出来了,真正让人们来理解鸟语花香的可人,总结了拙者的全部生命意义在于把生命归于自然本身。楹联与题额,一禅一道,把园林佛道交融的气质表现得一览无余。

在布局上,拙政园中部的各种建筑在空间中的三点一线、相互对位的格局是十分精彩的。在低处池畔,有一辅线居中:梧竹幽居—荷风四面亭—别有洞天亭;在池北高处山顶,有一主线呈拱形:待霜亭—雪香云蔚亭—见山楼;在池南有一线步步往下:绣漪亭—远香堂—香洲。以上所说的是三条主线,因借自然的池水流动方向,高高低低写成了一个“川”,使空间不因本身的东西长南北窄而显得逼涩,并形成了一种有点有面的观赏方式,停作静中观,游走时则跌宕起伏。另外,隔河相望两两相望的“对景”,有绣漪亭—待霜亭,远香堂—雪香云蔚亭,香洲—见山楼,在大小、形制、高低位置等方面都相互作阴阳对称状。所有这些建筑,都好像是抑扬顿挫的音符,随意中暗扣自然的天籁。

【沿着连接池中岛屿的石桥,来到中部制高点——雪香云蔚亭】

雪香,香雪海之雪香也,是梅花争春、疏影摇动、暗香徐来,洁白而清雅。“鸟鸣山更幽、蝉噪林愈静”,熟悉的联句把“幽、静”的景况更突出了,并且饱含了无我、出尘的禅意。而这一切并没有使园主失去对生活的热爱之情,一句“山花野鸟之间”把至情至性的生活感受、处处流露园主“有我”性情的特质都不遗余力地勾画出来了,真正让人们来理解鸟语花香的可人,总结了拙者的全部生命意义在于把生命归于自然本身。楹联与题额,一禅一道,把园林佛道交融的气质表现得一览无余。

在布局上,拙政园中部的各种建筑在空间中的三点一线、相互对位的格局是十分精彩的。在低处池畔,有一辅线居中:梧竹幽居—荷风四面亭—别有洞天亭;在池北高处山顶,有一主线呈拱形:待霜亭—雪香云蔚亭—见山楼;在池南有一线步步往下:绣漪亭—远香堂—香洲。以上所说的是三条主线,因借自然的池水流动方向,高高低低写成了一个“川”,使空间不因本身的东西长南北窄而显得逼涩,并形成了一种有点有面的观赏方式,停作静中观,游走时则跌宕起伏。另外,隔河相望两两相望的“对景”,有绣漪亭—待霜亭,远香堂—雪香云蔚亭,香洲—见山楼,在大小、形制、高低位置等方面都相互作阴阳对称状。所有这些建筑,都好像是抑扬顿挫的音符,随意中暗扣自然的天籁。

中部花园的中心观景点在雪香云蔚亭,从我们这个高度看,俯仰之间主要景观都在眼底。明显的,整个中部的主要建筑都围绕着园中的水做文章。池岸曲折,水绕山转。池水分聚,在荷风四面亭的四周潆洄。而建筑首先也按照流水的主要方向呈东西向排列,确定了建筑的序列;到荷风四面亭的位置,明显地池水聚集后呈四散状,这时建筑也以亭子为中心呈放射状分布着见山楼、雪香云蔚亭、倚玉轩、小沧浪、香洲、别有洞天亭,明暗有致,以池水分隔。其次,所有这些建筑的名字大都与水有关,特别是与水中种植的荷花有关。如主要建筑“远香堂”名取自著名的《爱莲说》,“香远益清”,赞颂莲花“出污泥而不染”的高尚情操。再其次,桥平且矮,栏杆更矮,走在桥上,心理感受与水特别亲近。拙政园把水乡独有的各种水景观丰富而有层次地再现在咫尺天地里,并且完美处理了建筑与各种景观的合理配置和协调,形成了内在的韵律。

《拙政园》
拙政園诗句 第三篇

一、拙政园

【拙政園诗句】

拙政园是江南的一座精美的私家园林,具有江南水乡的独特风韵。它位于苏州城东北,始建于明正德年间(1506—1521),是第一位主人王献臣的宅园,后来数易其主。园子分为东、中、西三部分,三园共占地4.1 公顷,在私家园林中属于大型园林。如今中、西两部分仍保持旧貌,东部已改建为新园林,留存至今的拙政园虽与明正德时期的原貌不完全相同,但仍为私家园林中重要的实例。 拙政园的中部是全园的主要部分,从总体规划来看,可分为北面的水域和南面的陆地两部分,各占约一半的面积,其中南部为园内建筑集中地,主要的厅、堂、楼、馆都建于此。在景区的组合上,由东至西又可分为三个部分,其中以中央部分最为重要。

1.1天泉亭:从屋顶看是八角攒尖顶,属于重檐八

角亭,出檐

高挑,外部

形成回廊,

庄重质朴,

围柱间有坐

槛。

图1 图2

天泉亭 拙政园内对联

1.2荷风四面亭:是一座单檐六角亭,四面通透。因为坐落在池中的小岛,四

图3 图4

荷风四面亭对联 荷风四面亭远观

周有水环绕并且种满了莲花,亭的名字也由此而来。亭中有抱柱联:“四壁荷花三面柳,半潭秋水一房山。

”此联是仿山东济南大明湖小沧浪亭的一副对联“四

面荷花三面柳,一城山色半城湖”,由清朝著名的文人刘凤诰所撰。拙政园中的这幅对联巧妙地点出了在这里可观赏到的四季之景,说出了春夏秋冬四季。【拙政園诗句】

1.3塔影亭:是一座攒尖八角亭,从

顶部到底座及四周窗格均为正八角图

形,是园中最精致华丽的建筑物之一。

亭旁铺砌了石磴,下可直抵水面,犹如

进入真涧谷。

1.4远香堂:远香堂是一座四平厅,

平面为矩形。南北为主向,开有一列落

地长窗,东西两面也是,但一般都关闭,

图5

塔影亭 这一四周为窗的做法在古典园林营造

学上称为落地明罩,可以使厅堂内非常空透,方便赏景。远香堂是全园最大的厅堂建筑,它面水而筑,北面的平台宽敞,池水旷朗清澈,夏日池中荷叶田田,荷风扑面,清香送远,是赏荷的最佳处。远香堂内装饰了玲珑剔透的玻璃落地长窗,可以看到四周的山光水影,犹如观赏山水长卷。远香堂四面皆佳景,吸引不少的骚人墨客,所以在这里题对楹联等文化景致很是集中,原先厅堂四面都悬有联,檐柱和步柱上都有联,如南步柱的联文为:“建业报襄,临淮总榷,数年间大江屡渡,沧海曾经,更持节南来,息劳劳宦辙,探胜寻幽,良会几忘新拙政;蛇

图6 图7

远香堂对联 远香堂远观

门遥接,鹤市旁连,此地有佳木千章,崇峰百叠,当凭轩北望,与衮衮群公,开尊合坐,名园且作故乡看”。北步柱联文是:“旧雨集名园,风前煎茗。

琴酒留题,

诸公回望燕云,应喜清游同茂苑;德星临吴会,花外停旌,桑麻闲课,笑我徒寻鸿雪,竟无佳句续梅村”。这些联文均为清代文坛名士所题,既抒情又写景,并追溯历史、议论古今,是游园赏景发掘古典园林文化意味时不可缺少的佐助。

1.5卅六鸳鸯馆:卅六鸳鸯馆的是拙政园西部的主厅,位于西部大水池之南岸,

图8 图9

卅六鸳鸯馆 卅六鸳鸯馆

由别有洞天随曲廊西去可至。这是由前后两厅相结合,统一于一个大屋顶之下的特殊建筑,营造上称之为鸳鸯厅。中间隔以银杏木雕刻的屏风,北厅即为卅六鸳鸯馆。南厅是十八曼陀罗花馆,曼陀罗花即山茶花。北厅因临池曾养三十六对鸳

鸯而得名。卅六鸯馆

内顶棚采用拱型状,

即弯曲又美观,这眼

泪顶上的梁架,又可

以利用弧形屋顶反

【拙政園诗句】

射声音,增强音响效

果。十八曼陀罗花馆

为卅六鸳鸯馆的南

厅,前有小院,栽植

图10 图11

馆内对联上联 馆内对联下联

多株名贵山茶花,山茶又别名曼陀罗花,为与北厅相呼应,题额作“十八曼陀罗花馆”。

1.6见山楼: 拙政园中部水池西北角的一座水上楼阁。重檐卷棚,歇山顶,坡度 平缓,粉墙黛瓦,色彩淡雅,楼上的明瓦窗,保持了古朴之风。楼名典出晋代大隐士陶渊明的名句“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见山楼在设计上亦颇具特色,

图12 图13

见山楼 见山楼远观

它是拙政园池水中体量最大的建筑,因为四周池面平阔,积水弥漫,故而建此重楼而不觉其高耸。此楼的立面线条均以横向为主,以与水平向的池水协凋一致;楼层高度在满足使用条件下也尽量压低,窗亦采用横向的和合窗等,这样处理,便使重楼在静水衬托下,产生一种舒适稳定的艺术效果。楼室内的装修亦甚高雅,据说当年忠王李秀成甚爱这里景色,曾将楼作为其处理公务之所 。译意:悠然

可见远山之楼。 简析:楼额启示游

人此楼可远借外景。此楼三面环水,

两侧傍假山,登楼可见灵岩、天平诸

山。平远之景冲融而缥缥缈缈,晴天

远眺,可领略“山色有无中”的意境;

雨天可观“远峰带云没,流烟乱雨飘”

的空漾景象,风景极佳。额因取意于

陶渊明《饮酒》诗“采菊东篱下,悠

图14

拙政园内对联

然见南山”诗句,又透露出洒然自适的闲逸诗意:尘喧不染,闲来无事,心境一片悠然,眺望着远山,趣闲而思远。

现存的拙政园与明正德年间的原貌相比较,建筑明显增多了,有了池中小岛,景观虽不及原貌那般充满自然、疏朗、高远的情调,却也是精心之作。【拙政園诗句】

二、留园

苏州留园是另一个规模较大的私家园林的典型,主要园区可分为中部和东部两部分。园内共有4栋楼阁建筑,全都布局在园区的边界上,多采用长方形平面或其组合,成线性布局。

图15 图16

留园匾额 清泉洗心白云怡意

2.1濠濮亭:位于小蓬莱旁的小池畔,为平面四方单檐歇山卷棚顶小亭,取《庄子秋水》篇之意而名“濠濮亭”, 为垂钓观鱼之所。池亭偏安一隅,环境清幽,自成天地,如亭中匾上所题:“林幽泉胜,禽鱼目亲,如在濠上,如临濮滨。

2.2五峰仙馆:由清风池馆沿廊东行,至盛氏扩建的东花园大厅——五峰仙馆。大厅梁柱皆为楠木所构,故俗称楠木厅,这是苏州园林中规模最为宏大的厅堂。 面阔五间,进深11架,卷棚硬山屋顶,面积达288平方米。厅堂前后置庭园,周围有廊室楼所相附,形成一组厅堂宏畅、陈设精雅、庭园华丽的园林建筑群。大厅室内由屏门、纱槅和飞罩曲尺形地分隔成南北两部分。

图17 图18

濠濮亭 五峰仙馆

2.3冠云楼

:位于冠云峰之北,面阔五间呈曲尺形,中间三间楼层卷棚歇山屋

《赞美苏州园林的诗句》
拙政園诗句 第四篇

1、江山如有待;花柳更无私。

2、苍松翠竹真佳客;明月清风是故人。

3、鸥鸟群嬉,不触不惊;菡萏成列,若将若迎。

4、绝怜人境无车马,信有山林在市城。赞美苏州园林的诗句。——明·文徵明<拙政园图咏·若墅堂>

5、居士高踪何处寻,居然城市有山林。——清·王赓言<游狮子林>

6、谁谓今日非昔日,端知城市有山林。——清·乾隆<狮子林得句>

7、塔从林外出,山向寺中藏。

8、古宫闲地少,水巷小桥多。

9、俯水枕石游鱼出听;临流枕石化蝶忘机。

10、隔断城西市语哗,幽栖绝似野人家。——清·汪琬<再题姜氏艺圃>

11、闲寻诗册应多味;得意鱼鸟来相亲。赞美苏州园林的诗句

12、一迳抱幽山,居然城市间。

13、君到姑苏间,人家皆枕河。()故宫闲地少,水巷小桥多。

14、江南园林甲天下,苏州园林甲江。

15、不知城市有山林,谢公丘壑应无负。

16、人道我居城市里,我疑身在万山中。——元·维则<狮子林即景>

17、清风明月本无价;近水远山皆有情。

《描写苏州园林的诗句》
拙政園诗句 第五篇

1、居士高踪何处寻,居然城市有山林。——清·王赓言<游狮子林>

2、居士高踪何处寻,居然城市有山林。

3、清风明月本无价;近水远山皆有情。

4、鸥鸟群嬉,不触不惊;菡萏成列,若将若迎。描写苏州园林的诗句

5、苏州好,葑水种鸡头,莹润每疑珠十斛,柔香偏乳盈瓯,细剥小庭幽。

6、一迳抱幽山,居然城市间。——宋·苏舜钦<沧浪亭>

7、人道我居城市里,我疑身在万山中。——元·维则<狮子林即景>

8、鸥鸟群嬉,不触不惊;菡萏成列,若将若迎。——蒋堂<北池赋>,北池为唐宋时代苏州官府园林

9、一迳抱幽山,居然城市间。

10、懒云仙,11、闲寻诗册应多味;得意鱼鸟来相亲。描写苏州园林的诗句

12、老板爱吃南边菜,都到苏州城里来。

13、隔断城西市语哗,幽栖绝似野人家。

14、俯水枕石游鱼出听;临流枕石化蝶忘机。——虎丘花雨亭联

15、江山如有待;花柳更无私。

16、隔断城西市语哗,幽栖绝似野人家。——清·汪琬<再题姜氏艺圃>

17、谁谓今日非昔日,端知城市有山林。

18、君到姑苏间,人家皆枕河。故宫闲地少,水巷小桥多。--唐·杜荀鹤

19、清风明月本无价;近水远山皆有情。——沧浪亭联

20、君到姑苏间,人家皆枕河。故宫闲地少,水巷小桥多。

21、夜读苏州诗,襟怀尽冰雪。飘飘关塞云,微微河汉月。秋兰南窗前,清香静中发。怀我千载心,岁晚更幽绝。

22、江南园林甲天下,苏州园林甲江。

23、不知城市有山林,谢公丘壑应无负。——清·徐崧<秋过怀云亭访周雪客调寄踏莎行>

24、古宫闲地少,水巷小桥多。

25、谁谓今日非昔日,端知城市有山林。()——清·乾隆<狮子林得句>

26、不知城市有山林,谢公丘壑应无负。

27、闲寻诗册应多味;得意鱼鸟来相亲。——拙政园绣绮亭旧联

28、塔从林外出,山向寺中藏。(虎丘)

29、苍松翠竹真佳客;明月清风是故人。——狮子林立雪堂联

30、绝怜人境无车马,信有山林在市城。——明·文徵明<拙政园图咏·若墅堂>

31、苍松翠竹真佳客;明月清风是故人。

32、懒云仙,蓬莱深处恣高眠……林泉爱我,我爱林泉。——吴西逸<殿前欢·懒云窝>,懒云窝为元代苏州宅园

33、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34、人道我居城市里,我疑身在万山中。

35、绝怜人境无车马,信有山林在市城。

36、俯水枕石游鱼出听;临流枕石化蝶忘机。

本文来源:http://www.guakaob.com/yimin/41784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