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月亮传说的诗歌

| 新加坡移民 |

【www.guakaob.com--新加坡移民】

《有关于月亮的神话传说、文章诗赋、对联、谜语、音乐、绘画》
关于月亮传说的诗歌 第一篇

话说月亮文化

自古以来,人们赋予月亮各种文化意义,许多民族都有关于月亮的神话传说、文章诗赋、对联、谜语、音乐、绘画,还有与月亮有关的民风民俗、风景名胜。

现在,有许多与月亮有关的神话传说,这些传说最早载于《山海经》《楚辞》《淮南子》等古籍中,这为中国日后研究月球有很多可参考的价值。在民间一直流传着嫦娥奔月,朱元璋抗元起义等故事。有一个很有代表性的传说,内容是这样的:传说月亮里有一棵高五百丈的月桂树。汉朝时有个叫吴刚的人,醉心于仙道而不专心学习,被贬到月亮上砍月桂,但月桂随砍随合,后世因而得以见到吴刚在月中无休止砍伐月桂的现象。

月亮可以说是艺术的代表,在屈原写的《楚辞• 天问》中是这样说的:夜光何德,死则又育?厥利维何,而顾兔在腹?翻译成现代问就是:月亮具有什么特性,消亡了又再长起?那好处是什么,而抚育一个兔儿在怀里?杜甫曾说过:“昕却月中桂,清光应更多。”由此更可以看出月亮这一美丽事吸引了多少文人墨客来赞美呀!

人们对月球的向往是无止尽的,人们曾用过无数幅精彩的对联来赞颂它,欣赏它。满地花阴风弄影;一亭山色月窥人。这是一幅赏月佳作,耐人寻味。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这句脍炙人口的诗曾让多少人陶醉其中呀!在我们现代,月亮在我们心中也是一个谜,好多人想要揭开它的面孔,可由于科技的有限,至今只有两位航天员登上月球,first:阿姆斯特朗,及奥尔德林。

现在,月球仍是我们想要明白的谜。

中秋节是中国人对世界文化的重大贡献,这种贡献不仅仅在于吃月饼、赏月、团圆,还在于构成了一种文化内涵极其丰富的月亮文化学。

一般来说,关于月亮的学问,涉及到月球学和月亮学两大部分。月球学的重点是研究月球的成分、结构、运动(包括月震)、月貌,以及月球的形成过程。月亮学的重点则是研究月亮与地球的关系,特别是月亮对地球生物和人类文化的作用与影响。

具体来说,月亮学可以分为月亮地貌学、月亮生物学、月亮文化学。

所谓月亮地貌学,主要研究月亮的存在,对地球地形地貌(包括气象气候)的影响和作用,其中最突出的作用是地球上的海洋潮汐现象,此外还有地壳潮汐现象、大气潮汐现象等等。 所谓月亮生物学,主要研究月亮对地球生物的作用和影响,其中突出的现象是许多地球生物的生存周期(包括生理周期),明显地受到月球引力及其效应(包括潮汐现象)的作用,例如海洋生物特别是近海生物对潮汐非常敏感,人类妇女的月经周期(尚需要进一步的证明),某些鸟类根据月亮进行导航。

所谓月亮文化学,主要研究人类文化与月亮的关系。这是一个非常有趣的问题,而且涉及到人类文化生活的诸多方面。

1 、月亮的存在,应当被看成是大自然对人类的特殊眷恋。这是因为,地球这样大的行星有月球这样大的卫星,在太阳系里是绝无仅有的情况,在银河系里可能也是非常罕见的。更巧合的是,从地球上看,月亮的视角与太阳的视角几乎完全相等,即月亮与太阳一样大,而且月亮、太阳和地球基本上都在一个运动平面上,因此才会有日食、月食以及月亮圆缺的周期变化。有鉴于此,我们有理由认为月亮的这种存在,乃是促进人类大脑思维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甚至可以说人类的智慧启蒙,一半来自月亮。中秋佳节,这应当成为中秋赏月问月的重要内容之一。

2 、月亮围绕地球的周期运动,以及月亮表面明暗的周期变化,直接促进了人类历法的形成和应用,以及相应的星宿文化(参阅《神秘的星宿文化与游戏》一书,解放军文艺出版社)。根据月亮运动和周期变化制定的历法称之为阴历(月亮在中国阴阳文化中代表阴),根据太阳周期运动制定的历法称之为阳历(太阳在中国阴阳文化中代表阳),综合阴历、阳历的历法称之为阴阳合历,我国的农历即阴阳合历(例如闰月属于阴历,24节气属于阳历)。 中国人制定或使用阴历,至少在殷商时期,甲骨文中已经有“既生霸”等文字记载,详细描述了月亮圆缺的周期变化。与此同时,殷商时期的地理文献《山海经·大荒四经》也明确记有:“有女子方浴月,帝俊妻常羲,生月十有二,此始浴之。”帝俊为殷商民族始祖,所谓常羲浴月,实际上是说常羲发明或制定了一年十二个月的历法,而“浴之”则是这种历法的演示(属于天文巫术性质),详情可参阅全彩绘《经典图读山海经》一书(上海辞书出版社)。 3 、有关月亮的神话传说,其中最著名的是常娥奔月的故事。关于该故事(包括相关远古神话传说故事)的科学信息解读,可参阅笔者《嫦娥:禳灾巫术的牺牲者》、《我们远古祖先经历过的天地大冲撞在民间留下的不灭印记》等文。此外,还有月宫、月桂、月精、月桂子、月中骞树、月中玉兔和蟾蜍,吴刚的故事,等等。

4 、有关月亮的民间节日及其民俗活动,例如中秋节、吃月饼、家庭团圆,以及相传人间婚姻由月下老人(月老)“千里姻缘一线牵”的习俗。此外还包括用“月”字取名等文化内容。在古代,有些民族的耕种、收获活动,常常要在有月亮的夜间进行;对比之下,许多军事活动,则往往选择在没有月亮的夜晚开展。

5 、有关月亮的文学作品,可以说是汗牛充栋。其中比较突出的是古代诗歌中对月亮的描述,以及睹月思情的联想和情感宣泄。

6 、有关月亮的名胜风景,北京有天坛、地坛、日坛、月坛、先农坛,避暑山庄有月色江声殿(康熙根据苏轼前后《赤壁赋》词意题额),以及湖南道县的月岩、广西桂林的月牙山、甘肃敦煌的月牙泉,等等。

1、画眉生新月

靓妆似婵娟

2、水清鱼读月

山翠林沐光

3、水中有月原无月

云后无日本有日

4、楼高窗小可储月

峰平径长难藏景

5、箫声遥呼关山月

笛韵震破水底天

6、圆月照方窗,有规有矩

长笺写短诗, 无方无圆

【关于月亮传说的诗歌】

7、橹梢拨破江心月,水定还圆

浣纱激起湖面波, 浪平仍无

8、月缺月圆,缺似梳子圆似镜

潮起潮伏, 起如花朵伏如町

9、月月月明,八月月明明分外;山山山秀秀非常.

10、楼高但任云飞过

小池能将月送来【关于月亮传说的诗歌】

11、满地花阴风弄影

一亭山色月窥人

12、天若有情天亦老

月如无恨月常圆

13、中秋赏月,天月圆,地月缺;游子思乡,他乡苦,本乡甜.

14、天上月圆,人间月半,月月月圆逢月半;今霄年尾,明日年头,年年年尾接年头

《不同文化中关于月亮的传说和欣赏》
关于月亮传说的诗歌 第二篇

不同文化中关于月亮的传说和欣赏

世界各地都有说不尽的关于月亮的诗文和民间传说。月亮永远是人类欢欣时分享快乐的伴侣,也是忧愁时诉说痛苦的对象。但是,不同文化却对月亮有不同的描述,他们对月亮的欣赏角度和欣赏方式也往往是各不相同的。

在中国文化中,月亮首先是超越时间和空间的孤独的象征。千百年前,一个美丽的少女,吃了长生不死的灵药,她感到身轻如羽毛,一直飞升到月亮之中。在那里,她永远美丽年轻,陪伴她的只有玉兔贺吴刚。玉兔永远重复着捣药的动作,年轻力壮的吴刚则被罚砍树,砍断了又重新长上,年复一年,永无休止。总之,时间消逝了,不再有发展,空间也固定了,不再有变化。然而这个名叫嫦娥的少女却并不快乐,她非常寂寞正如一首诗中所写的:“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在中国诗歌中,月亮总是被作为永恒和孤独的象征,而与人世的烦扰和生命的短暂相映照。李白最著名的一首《把酒问月》诗是这样写的:

白兔捣药秋复春,嫦娥孤栖与谁邻?【关于月亮传说的诗歌】

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

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

唯愿当歌对酒时,月光长照金樽里。

今天的人不可能看到古时的月亮,相对于宇宙来说,人生只是一个微不足道的瞬间,然而月亮却因为它的永恒,可以照耀过去的、现在的和未来的人们。千百年来,人类对于这一“人生短暂和宇宙永恒”的矛盾完全无能为力。但是我们读李白的诗时,会想起在不同时间和我们共存于同一个月亮之下的李白,正如李白写诗时会想起也曾和他一样赏月的、在他之前的古人。正是这种无法解除的、共同的苦恼和无奈,通过月亮这一永恒的中介,将“前不见”的“古人”和“后不见”的“来者”联结在一起,使他们产生了超越时间的沟通和共鸣,达到了某种意义上的永恒。李白终其一生总是把他对永恒的追求和月亮联系在一起。他的另一首诗《月下独酌》写道:“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在深夜绝对的孤独中,他只有永恒的月亮河自己的影子作伴。虽然三者之间也曾有过快乐的交会,但那只是短暂的瞬间:“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醒时同交欢,醉后各分散。”李白所向往的是永远超越人间之情,和他所钟爱的月亮相会于遥远的星空银河之上,即这首诗的结尾所说:“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传说李白死于“江中捞月”。他于醉中跃进江里,想要拥抱明月,他为明月献出生命,也就回归于永恒。

日本文学也有大量关于月亮的描写,但日本人好像很少把月亮看做超越和永恒的象征,相反,他们往往倾向于把月亮看做和自己一样的、亲密的伴侣,有时甚至把月亮置于自己的保护之下,而对它充满爱怜。例如13世纪的道远禅师(1200—1253)曾经写道:“冬月拨云相伴随,更怜风雪浸月身。”有“月亮诗人”之美称的明惠上人(1173—1232)写了许多有关月亮的诗,特别是那首带有一个长虚的和歌《冬月相伴随》最能说明这一点。《序》是这样写的:

元仁元年(1224)十二月十二日晚,天阴月暗,我进花宫殿坐禅,乃至夜半,禅毕,我自峰房回到下房,月亮从云缝间露出,月光洒满雪地。山谷里传来阵阵狼嚎,但因有月亮陪伴,我丝毫不觉害怕。我进下房,后复出,月亮又躲进云中,等到听见夜半中设鼓声,重登峰房时,月亮又拨云而出,送我上路。当我来到峰顶,步入禅堂时,月亮又躲入云中,似要隐藏到对面山峰后,莫非月亮有意暗中与我做伴?步入峰顶禅堂时,但见月儿斜隐山头。

这时,他写了两句诗:

“山头月落我随前,夜夜愿陪尔共眠。”接着,他又写道:

“禅毕偶尔睁眼,但见残月余晖映入窗前。我在暗处观赏,心境清澈,仿佛与月光浑然相融。”最后,他写出最为脍炙人口的两句诗:

心境无翳光灿灿,明月疑我是蟾光。

日本著名作家川端康成在他的诺贝尔文学奖演说中,引录了这首诗,并分析说:“这首诗是坦率、纯真、忠实地向月亮倾吐衷肠的31个字韵,与其说他是所谓“与月为伴”,莫如说他是“与月为亲”,亲密到把看月的我变为月,被我看的月变为我,而没入大自然之中,同大自然融为一体。所以残月才会把黎明前坐在昏暗的禅堂里思索参禅的我那种“清澈心境”的光误以为是月亮本身的光了。”川端康成还指出,这首和歌是明惠进入山上的禅堂,思索着宗教、哲学的心和月亮之间,微妙地相互呼应,交织一起而吟咏出来的,它是“对大自然,也是对人间的一种温暖、深邃、体贴入微的歌颂,是对日本人亲切慈祥的内心的赞美”。

明惠的诗和川端康成的分析为我们提供了另一种与李白的诗完全不同的观赏月亮的视角和意境。

希腊神话中的月神塞勒涅也是一位美丽的女神。她身长翅膀,头戴金冠每天乘着由一对白马牵引的闪闪发光的月车,在天空奔驰,最后,隐没在俄刻阿诺斯河里。在希腊女诗人萨福的笔下,塞勒涅是一个美丽的少女,手执火炬,身后伴随着群星。月神爱上了美少年恩底弥翁,恩底弥翁是一个生命短暂的凡人,因为塞勒涅爱他,神就使他青春永驻,但他必须长睡不醒。月神每天乘车从天空经过,来到她的情人熟睡的山洞,和这个甜睡中的美少年接吻一次。神话中说,正是由于这种无望的爱情,月神的面容才显的如此苍白。在这个神话中,美少年恩底弥翁得到了永恒,他付出的代价是无知无觉,和嫦娥一样远离人世。人类总想摆脱时间,追求永恒,其结果往往是悲剧性的;即使他们成功了,他们得到的永恒也不是幸福,而是成为异类,永远孤独。塞勒涅和嫦娥的故事都说明了这一点。

希腊月神和希腊神话中的其他神一样,都是有爱、有恨、有嫉妒、有仇恨,精神上过着类似于凡人的世俗生活。西方诗歌关于月亮的描写往往也赋有更多人间气息。下面是法国诗人波特莱尔的一首《月之愁》:

今晚,月亮做梦有更多的懒意;

像美女躺在许多垫子的上面,。。。。。。

她向着地球

让一串串眼泪悄悄地流呀流,

一位虔诚的诗人,睡眠的仇敌,

把这苍白的眼泪捧在手掌上,

好像乳白石的碎片虹光闪亮,

放进他那太阳看不见的心里。

《恶之花·忧郁和理想》

这样来描写月亮,在东方人看来,多少有一点而亵渎。波特莱尔的月亮不想李白的月亮那样富于玄学意味,也不像明惠禅师的月亮那样,人与自然浑然合为一体。在波特莱尔笔下,月亮是一个独立的客体,它将苍白的泪水一串串流向大地,流到诗人的心里;在月下想象和沉思的诗人也是一个独立的主体。在另一首诗《月的恩惠》中,诗人幻想着月亮来到了自己的身边:

月亮轻步走下了云梯,

毫无声息地穿过窗门的玻璃;

【关于月亮传说的诗歌】

于是她带着母亲的柔软的温和,

俯伏在你上面,

将她的颜色留在你的脸上。

在这首诗中,月亮是独立的客体,又是诗中行动的主体,人和自然的关系无论多么亲密,始终是独立的二元。这也许正说明了东方天人合一的思维方式与西方传统的二元对立的思维方式的不同。

总之,三位不同时代、不同文化的诗人用不同的方式,欣赏和描写月亮,却同样给予我们美好的艺术享受。如果我们只能用一种方式欣赏月亮,岂不是我们的重大损失?无论排除哪一种方式,都不能使我们队欣赏月亮的艺术情趣得到圆满的拥有。我想用不同文化的人们对于月亮的欣赏作为例子来说明不同文化可以通过一种“中介”达到互相理解和认识。诗和传说中的月亮就是这样一种“中介”,它可以使不同文化的人们欣赏并拥有另一种文化,而得到在本民族文化中不能得到的艺术享受。【关于月亮传说的诗歌】

作为《红楼梦》叙述契机的石头

石头是水的对立面,是坚贞不屈的象征,所谓“以水投石,莫之受也,以石投水,莫之逆也”。中国历史文献关于石头的记载有很多。《晋书·武帝本纪》载“大柳谷有圆石一所,白昼成文”;《十国春秋·吴高祖世家天佑八年》载:有巨石“长七尺,围三丈余,七日内渐缩小,后只七寸”。《红楼梦》的想象显然都和这些记载有关。但石头的变异往往不是几兆,它往往象征天下大乱,亲人离叛,特别象征“绝嗣”和后继无人。如《观象玩占》指出:“石怱自起立,庶士为天下雄”;“石生如人形,奸臣执政,一曰君无嗣”;“石化为人形,男绝嗣”。另外,古人相信石的本体是土,云的根苗是石,如《物理论》认为:“土精为石。石,气之核也。气之生石,犹人经络之生爪牙也。”《天中记》则说:“诗人多以云根为石,以云触石而生也。”《红楼梦》中,贾宝玉与林黛玉的“木石前盟”,贾宝玉与薛宝钗的“金玉良缘”,贾宝玉与史湘云的“云石关系”等,都说明石头在《红楼梦》中有非常复杂的象征意义。

事实上,脂评本系统的12种版本中就有八种被命名为《石头记》,这正说明石头在《红楼梦》中的重要地位。那么,《红楼梦》中的顽石故事与主体故事之间的关系,以及石头在叙述中所起的作用又是怎样的呢?

《红楼梦》中有一个描写现实世界的主体故事,还有一个从幻想世界引入现实世界的顽石故事。《红楼梦》从顽石故事开头:大荒山青埂峰下,有一块女娲练就的巨石,无才补天,所以幻形入世。从脂评中可以看到原书的结局应是:“青埂峰下重证前缘,警幻仙姑揭情榜。通部情案,皆必从石兄挂号,然各有各稿,穿插神妙。”可见《红楼梦》以石头开始,又是以石头的“返本还原,归山出世”而告终结。

那么,这个顽石故事和主体故事是怎样联系起来的呢?联系方式有二:在脂评本中,石头变成了“通灵宝玉”,在神瑛侍者入世时,夹带于中,来到世上。甲戌本第84页,宝钗看宝玉的玉时,作者写道:“这就是大荒山青埂峰下那块顽石的幻象。”顽石幻化为“通灵宝玉”最后又幻化为顽石。在这种连接中,石头本身并不是主人公,不是“剧中人”,而是主体故事中所描写的悲剧和喜剧的旁观者和见证。

在程刻本中,情形就不同了:顽石到赤霞宫游玩,变成了神瑛侍者,又入世

变为贾宝玉,蠢物变灵物,灵物又变人。顽石不是旁观者而是当事人。顽石的经历就是贾宝玉的经历。

看来第一种方式更接近作者原意。首先,顽石故事贯穿全局,并不只存在于开头和结尾;第二,正如脂评所说:“通部情案,皆必从石兄挂号。”有些与贾宝玉自身无关的情节如二尤故事,鸳鸯抗婚等,作者总尽量让佩戴着“顽石幻象”的贾宝玉在场;第三,从脂评判断,原书后半部分多写南方甄府之事(甲戌本第2回脂评:“甄家之宝玉,乃上半部不写者,故此处极力表明,以遥照贾家之宝玉。”又庚辰本第71回脂评:“好!一提甄事,盖真事欲显,假事将尽。)而这块通灵宝玉先是被窃(甲戌本第8回脂评:“塞玉一段又为“误窃”一回伏线”),后来被凤姐拾得(庚辰本第17回脂评:“《邯郸梦》中伏甄宝玉送玉”)。正是这块通灵宝玉目睹了南北两地甄、贾二府的生活,成为“真事欲显,假事将尽”的情节转折的关键。

顽石故事与主体故事,现实世界与幻想世界的交错联结使《红楼梦》的叙述方式显得十分复杂。这里有一个持全知观点的叙述者,他全知前因后果,过去未来,通晓青埂峰、赤霞宫、太虚幻境的神话世界,也了解甄府、贾府的来龙去脉。除他之外,还有一个更直接的叙事者,那就是“蠢物顽石”。他有时用作者参与的观点,直接出面,用第一人称来叙述,例如庚辰本17—18回:“说不尽这太平气象,富贵风流,此时自己回想当初在大荒山中,青埂峰下,那等凄凉寂寞,若不亏癞僧、跛道二人携来到此,又安能得见此世面?本欲作一篇《灯月赋》、《省亲颂》,以志今日之事。。。。。。”(脂评:自“此时”以下,皆石头之语,真是千奇百怪之文)“蠢物顽石”有时又用作者观察的观点,来记载自己的所见所闻。如甲戌本第6回:“诸公若嫌琐碎粗鄙呢,则快掷下此书,另觅好书去醒目;若谓聊可破闷时,待蠢物(脂评:妙谦,是石头口角)逐细言来。”这个叙述者(石头)既不是故事主人公,如许多用第一人称叙述的小说;又不完全在故事之外,如许多用第三人称写的小说,它紧紧依附于主人公(贾宝玉和甄宝玉),是他们的象征和化身,用他们的思想观点来观察一切,并使他们和他们自己并不了解的前生与来世联结起来。

这种很特殊的叙述的复杂性使《红楼梦》的结构有如一个多面体,由于不同层面的光线的折射,人们对作品的主题也就有了不同的理解。多年来,关于《红楼梦》的主题,有人说是写清朝政治,有人说是写色空观念,有人说是写作者自传、爱情悲剧、“四大悲剧”、阶级斗争。。。。。。这些说法见仁见智,都有一定道理,但都不全面。如果从顽石故事与主题故事的联结来考察,就可以看到顽石不甘于荒山寂寞,羡慕丰富多彩的人间,于是幻形入世,享尽尘世的富贵荣华,也历尽了凡人的离合悲欢,终于感到大荒山青埂峰下,虽然凄凉寂寞,但却自由自在。无牵无挂,并无烦恼;人世间虽有许多赏心乐事,但瞬息万变,苦随乐生。顽石枉入红尘,不如还是归去。顽石的入世和出世正表现了作者对人生的一种看法和感受,而主体故事所展现的种种悲剧则反映了整个社会对渴望自由和幸福的无辜人们的残酷压迫及其本身无可挽回的衰亡与没落。从这个主题出发,反观《红楼梦》的结构,就可以发现正是石头联结者出世的幻想世界和入世的现实世界,而成为整个情节发展的契机。

曹雪芹一生对石头情有独钟,他的《题自画石》一诗,隐约透露了他以石头为契机,构思《红楼梦》的消息。这首诗是这样写的:

爱此一泉石,玲珑出自然。

溯源应太古,堕世又何年?

有志归完璞,无才去补天、 不求邀众赏,潇洒做神仙。

《描写月亮的诗》
关于月亮传说的诗歌 第三篇

描写月亮的诗 静夜思

《静夜思》是伟大诗人李白的作品,表达的是思乡之情。这首诗虽然只有区区二十个字,但就流传非常广泛,它几乎是全世界华人耳熟能详的一首名篇。在我国最广为流传的《静夜思》版本是明朝版本,与宋朝版本个别字有出入。

静夜思⑴

床⑵前明月光,疑⑶是地上霜。

举头⑷望明月,低头思故乡。[2]

词句注释

⑴静夜思:静静的夜里,产生的思绪。

⑵床:今传五种说法。

一指井台。已经有学者撰文考证过。中国教育家协会理事程实将考证结果写成论文发表在刊物上,还和好友创作了《诗意图》。

二指井栏。从考古发现来看,中国最早的水井是木结构水井。古代井栏有数米高,成方框形围住井口,防止人跌入井内,这方框形既像四堵墙,又像古代的床。因此古代井栏又叫银床,说明井和床有关系,其关系的发生则是由于两者在形状上的相似和功能上的类同。古代井栏专门有一个字来指称,即“韩”字。《说文》释“韩”为“井垣也”,即井墙之意。 三“床”即“窗”的通假字。本诗中的„床‟字,是争论和异议的焦点。我们可以做一下基本推理。本诗的写作背景是在一个明月夜,很可能是月圆前后,作者由看到月光,再看到明月,又引起思乡之情。

既然作者抬头看到了明月,那么作者不可能身处室内,在室内随便一抬头,是看不到月亮的。因此我们断定,„床‟是室外的一件物什,至于具体是什么,很难考证。从意义上讲,„床‟可能与„窗‟通假,而且在窗户前面是可能看到月亮的。但是,参照宋代版本,„举头望山月‟,便可证实作者所言乃是室外的月亮。从时间上讲,宋代版本比明代版本在对作者原意的忠诚度上,更加可靠。

四取本义,即坐卧的器具,《诗经·小雅·斯干》有“载寐之牀”,《易·剥牀·王犊注》亦有“在下而安者也。”之说,讲得即是卧具。

五马未都等认为,床应解释为胡床。胡床,亦称“交床”、“交椅”、“绳床”。古时一种可以折叠的轻便坐具,马扎功能类似小板凳,但人所坐的面非木板,而是可卷折的布或类似物,两边腿可合起来。现代人常为古代文献中或诗词中的“胡床”或“床”所误。至迟在唐时,“床”仍然是“胡床”(即马扎,一种坐具)。[6]

⑶疑:好像。

⑷举头:抬头。

作品译文

1

直译

明亮的月光洒在窗户纸上,好像地上泛起了一层霜。我禁不住抬起头来,看那天窗外空中的一轮明月,不由得低头沉思,想起远方的家乡。

韵译

皎洁月光洒满床,恰似朦胧一片霜。

仰首只见月一轮,低头教人倍思乡。

古朗月行

《古朗月行》是唐代诗人李白所作的一首五言古诗。作者用浪漫主义手法,借助丰富的想象和神话传说,表现了作者在儿童时期对月亮的幼稚而美好的认识。

作品简介

作品名称:古朗月行

创作年代:唐代

作者:李白

作品格式:乐府

古朗月行

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

又疑瑶台镜,飞在青云端。

仙人垂两足,桂树何团团。

玉兔捣药成,问言与谁餐?

蟾蜍蚀圆影,大明夜已残。

羿昔落九乌,天人清且安。

阴精此沦惑,去去不足观。

忧来其如何?凄怆摧心肝。

作品注释

呼作:称为。

白玉盘:白玉做的盘子。

疑:怀疑。

瑶台:传说中神仙居住的地方。出处:《穆天子传》卷三:“天子宾于西王母,天子觞西王母于瑶池之上。西王母为天子谣曰:„白云在天,山陵自出。道里悠远,山川间之。将子无死,尚能复来。‟天子答之曰:„予归东土,和治诸夏。万民平均,吾顾见汝。比及三年,将复而野。‟”《武帝内传》称王母为“玄都阿母”。

2

仙人垂两足:意思是月亮里有仙人和桂树。当月亮初生的时候,先看见仙人的两只脚,月亮渐渐圆起来,就看见仙人和桂树的全形。仙人,传说驾月的车夫,叫舒望,又名纤阿。

团团:圆圆的样子。

玉兔捣药成,问言与谁餐:玉兔老是忙着捣药,究竟是给谁吃呢?言外有批评长生不老药之意。问言,问。言,语助词,无实意。与谁,一作“谁与”

蟾蜍:《五经通义》:“月中有兔与蟾蜍。”蟾蜍,传说月中有三条腿的蟾蜍,因此古诗文常以“蟾蜍”指代月亮。但本诗中蟾蜍则另有所指。

圆影:指月亮。

羿:我国古代神话中射落九个太阳的英雄。《淮南子·本经训》记载:尧时十日并出,草木皆枯。尧命羿仰射十日,中其九。下面的“乌”即日,《五经通义》:“日中有三足乌。”所以日又叫阳乌。

天人:天上人间。

阴精:《史记·天官书》:“月者,天地之阴,金之精也。”阴精也指月。

沦惑:沉沦迷惑。

去去:远去,越去越远。

凄怆:悲愁伤感。

作品译文

小时候不认识月亮,把它称为白玉盘。

又怀疑是瑶台仙镜,飞在夜空青云之上。

月中的仙人是垂着双脚吗?月中的桂树为什么长得圆圆的?

玉兔捣成的仙药,到底是给谁吃的呢?

蟾蜍把圆月啃食得残缺不全,皎洁的月儿因此晦暗不明。

后羿射下了九个太阳,天上人间免却灾难清明安宁。

月亮已经沦没而迷惑不清,没有什么可看的不如远远走开吧。

心怀忧虑啊又何忍一走了之,凄惨悲伤让我肝肠寸断。

作品赏析

这是一首乐府诗。“朗月行”,是乐府古题,属《杂曲歌辞》。

李白有《古朗月行》 鲍照有《朗月行》,写佳人对月弦歌。李白采用这个题目,故称《古朗月行》,但没有因袭旧的内容。诗人运用浪漫主义的创作方法,通过丰富的想象,神话传说的巧妙加工,以及强烈的抒情,构成瑰丽神奇而含意深蕴的艺术形象。诗中先写儿童时期对月亮稚气的认识:“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又疑瑶台镜,飞在青云端。”以“白玉盘”、“瑶台镜”作比喻,生动地表现出月亮的形状和月光的皎洁可爱,使人感到非常新颖有趣。“呼”、“疑”这两个动词,传达出儿童的天真烂漫之态。这四句诗,看似信手写来,却是情采俱佳。然后,又写月亮的升起:“仙人垂两足,桂树何团团?白兔捣药成,问言与谁餐?”古代神话说,月中有仙人、桂树、白兔。当月亮初升的时候,先看见仙人的两只脚,而后逐渐看见仙人和桂树的全形,看见一轮圆月,看见月中白兔在捣药。诗人运用这一神话传说,写出了月亮初生时逐渐明朗和宛若仙境般的景致。然而好景不长,月亮渐渐地由圆而蚀:“蟾蜍蚀圆影,大明夜已残。”蟾蜍,俗称癞蛤蟆;大明,指月亮。传说月蚀就是蟾蜍食月所造

3

成,月亮被蟾蜍所啮食而残损,变得晦暗不明。“羿昔落九乌,天人清且安”,表现出诗人的感慨和希望。古代善射的后羿,射落了九个太阳,只留下一个,使天、人都免除了灾难。诗人在这里引出这样的英雄来,既是为现实中缺少这样的英雄而感慨,也是希望能有这样的英雄来扫除天下。然而,现实毕竟是现实,诗人深感失望:“阴精此沦惑,去去不足观。”月亮既然已经沦没而迷惑不清,就没有什么可看的了,不如趁早走开吧。这是无可奈何的办法,心中的忧愤不仅没有解除,反而加深了:“忧来其如何?凄怆摧心肝。”诗人不忍一走了之,内心矛盾重重,忧心如焚。

这首诗,大概是李白针对当时朝政黑暗而发的。唐玄宗晚年沉湎声色,宠幸杨贵妃,权奸、宦官、边将擅权,把国家搞得乌烟瘴气。诗中“蟾蜍蚀圆影,大明夜已残”似是讽刺这一昏暗局面。沈德潜说,这是“暗指贵妃能惑主听”。(《唐诗别裁》)然而诗人的主旨却不明说,而是通篇作隐语,化现实为幻景,以蟾蜍蚀月影射现实,说得十分深婉曲折。诗中一个又一个新颖奇妙的想象,展现出诗人起伏不平的感情,文辞如行云流水,富有魅力,发人深思,体现出李白诗歌的雄奇奔放、清新俊逸的风格。[1]

编辑本段作者简介

关于李白

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朝诗人,有“诗仙”之称,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之一。汉族,出生于西域碎叶城(今吉尔吉斯斯坦托克马克),5岁随父迁至剑南道之绵州(巴西郡)昌隆县(712年更名为昌明县,今四川绵阳江油市青莲乡),祖籍陇西郡成纪县(今甘肃平凉市静宁县南)。其父李客,育二子(伯禽、天然)一女(平阳)。存世诗文千余篇,代表作有《蜀道难》、《行路难》、《梦游天姥吟留别》、《将进酒》等诗篇,有《李太白集》传世。762年病逝于安徽当涂,享年61岁。其墓在安徽当涂,四川江油、湖北安陆有纪念馆。李白自称与李唐皇室同宗,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天水)。少年时居住在四川,读书学道。二十五岁出川远游,先后居住在安陆、鲁郡。在此期间曾西入长安,求取功名,却失意东归;后来奉诏入京,供奉翰林。不久因受谗言出京,漫游各地。安史之乱起,为了平叛,加入永王李军幕僚;后来永王为唐肃宗所杀,因受牵连而被流放夜郎。遇赦东归,投奔族叔当涂(今属安徽)县令李阳冰,不久病逝。他因写诗而闻名,为当时的人们所激赏,称赞他的诗可以“泣鬼神”。他以富于浪漫主义色彩的诗歌反映现实,描写山川,抒发壮志,吟咏豪情,因而成为光照古今的伟大诗人。

望月怀远

《望月怀远》是唐代诗人张九龄的作品。此诗是望月怀思的名篇。开头紧扣题目,首句写“望月”,次句写“怀远”;接着直抒对远方亲人的思念之情;五、六句承接三、四句,具体描绘了彻夜难眠的情境;结尾两句进一步抒写了对远方亲人的一片深情。全诗情景交融,细腻入微,情真意永,感人至深。

4

望月怀远⑴

唐 张九龄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⑵。

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⑶。

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⑷。

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⑸。[1-2]

注释译文 作品注释

⑴怀远:怀念远方的亲人。

⑵最前面两句:辽阔无边的大海上升起一轮明月,使人想起了远在天涯海角的亲友,此时此刻也该是望着同一轮明月。谢庄《月赋》:“隔千里兮共明月”。

⑶情人:多情的人,指作者自己;一说指亲人。遥夜:长夜。怨遥夜:因离别而幽怨失眠,以至抱怨夜长。竟夕:终宵,即一整夜。

⑷怜:爱。滋:湿润。怜光满:爱惜满屋的月光。这里的灭烛怜光满,很显然根据上下文,这应该是个月明的时候,应该在农历十五左右。此时月光敞亮,就是在现在今天,熄掉油灯仍然感受得到月光的霞美。当一个人静静的在屋子里面享受月光,就有种“怜”的感觉,这只是一种发自内心的感受而已,读诗读人,应该理解当时诗人的心理才能读懂诗词。光满自然就是月光照射充盈的样子,“满”描写了一个状态,应该是月光直射到屋内。

⑸最后两句:月华虽好但是不能相赠,不如回入梦乡觅取佳期。陆机《拟明月何皎皎》:“照之有余辉,揽之不盈手。”盈手:双手捧满之意。盈:满(指那种满荡荡的充盈的状态)。

[3-5]

作品译文

茫茫的海上升起一轮明月,此时你我都在天涯共相望。

情人都怨恨月夜漫长,整夜里都在思念亲人。

熄灭蜡烛怜爱这满屋月光,我披衣徘徊深感夜露寒凉。

不能把美好的月色捧给你,只望能够与你相见在梦乡。[6]

作品鉴赏

文学鉴赏一

《望月怀远》是一首月夜怀念远人的诗,是作者在离乡时,望月而思念远方亲人而写的。起句“海上生明月”意境雄浑阔大,是千古佳句。它和谢灵运的“池塘生春草”,鲍照的“明月照积雪”,谢朓的“大江流日夜”以及作者自己的“孤鸿海上来”等名句一样,看起来平淡无奇,

5

《描写星星的现代诗》
关于月亮传说的诗歌 第四篇

 星星变奏曲(江河)
    如果大地的每个角落都充满了光明 
    谁还需要星星,谁还会 
在夜里凝望 
寻找遥远的安慰 
谁不愿意 
每天 
都是一首诗 
每个字都是一颗星 
像蜜蜂在心头颤动 
谁不愿意,有一个柔软的晚上 
柔软得像一片湖 
萤火虫和星星在睡莲丛中游动 
谁不喜欢春天,鸟落满枝头 
像星星落满天空 
闪闪烁烁的声音从远方飘来 
一团团白丁香朦朦胧胧 
如果大地的每个角落都充满了光明 
谁还需要星星,谁还会 
在寒冷中寂寞地燃烧 
寻找星星点点的希望 
谁愿意 
一年又一年 
总写苦难的诗 
每一首都是一群颤抖的星星 
像冰雪覆盖在心头 
谁愿意,看着夜晚冻僵 
僵硬得像一片土地 
风吹落一颗又一颗瘦小的星 
谁不喜欢飘动的旗子,喜欢火 
涌出金黄的星星 
在天上的星星疲倦了的时候――升起 
去照亮太阳照不到的地方
-------------------------------------------
星星
静静的伫立在远方的天际,
深深的凝视着一道小小的木门。
曾经的记忆不断涌现,
所有的往事恍如眼前。
一滴滴的泪水不断陨落,
化作了一颗颗的流星,
在黑暗的天空之中划下了美丽的伤痕。
就这样,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描写星星的现代诗
为了一段刻骨铭心的回忆,
为了一个海枯石烂的诺言,
我甘愿化作一颗孤独的星。
在每一个黑夜为你不断的守候,铭记的日子
如期而至
摘颗星星送给你
都说流星的愿望
很快就会实现

岁月可以将人催老
也可以让记忆淡忘
但星星知道
多少个无眠深夜
幽深的月光
涟漪在忧郁的脸上
溅湿了眼眶

又是春暖花开
又是深夜彷徨
顺着流星疾飞的方向
那苦涩的少年
紧闭双眼
双手紧紧贴在心房
----------------------------------------
只为一颗星星 作者:许政君
你是天空中最不起眼的一颗星
离月亮最远
但离我很近
当夜色降临
我为你倾慕
你突然从我身边划过
去追北极星
我情愿是那颗北极星
可惜我不是
你与姐妹们就在天上
在大花园里倾听一个美丽传说
你们的声音触动了我忧郁的心房
我开始学会追逐
只为你这颗星
风一来
你落地无声
你情愿毁掉自己的爱情
也不情愿施舍和去爱
也许星星的命
是银河系中最短暂的
只情愿是一时的美好
-------------------------------------------
天上的星星 作者:纳声
黑暗向我追来
光明背我逃去
伸手抓住你的衣襟
没拉住
只拽下一块布角
本想把你珍藏
但激动的手呀
不小心把你撒落
天上就有了很多的星星
-------------------------------------------
与星星聊天 作者:江岚
秋天的夜里
星空格外璀璨
树下的我好想
好想找一颗聊聊天
她不一定距离我很近
只要她的光叫我能看见
她不一定感知我的情怀
只要他能明了我心的另一边
她不一定光耀我的双眼
但她只要能叫我的思念再一次忽闪
聊聊吧一吐为快
对视就是你我最好的语言
有缘的星星谁先来
今夜权当你就是我最知心的爱人
--------------------------------------------
雨是星星的眼泪  作者:山之心
雨是星星的眼泪
只要打不湿人们的衣袂
人们已习惯地无所谓
xx不懂天文地理的人类
相信雨是星星的眼泪
每一滴都那么美
每一滴都那么悲
xx不懂天文地理的人类
相信雨是星星的眼泪
每一滴都那么美
每一滴都那么悲
雪是星星的眼泪
改变性质也无所谓
只要能贴着你的美
把我当成装饰也无所谓 

本文来源:http://www.guakaob.com/yimin/41901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