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不了台的近义词

| 新加坡移民 |

【www.guakaob.com--新加坡移民】

犹豫及其近义词
下不了台的近义词(一)

犹豫,迟疑,彷徨,怅惘,徘徊,辗转,逡巡,踌躇,踟躇,踟蹰,踯躅,彳亍、盘桓

犹豫

【词目】犹豫

【拼音】yóu yù

【解释】迟疑;不果断,拿不定主意。

【造句】面对危险排长犹豫了许久,才决定让他去。

【反义词】果断 坚决 果决 果敢 干脆

【近义词】迟疑、犹疑、狐疑

迟疑

【词语】:迟疑

【注音】:chí yí

【词性】:形容词

【释义】:迟缓;犹豫;拿不定主意:迟疑不决|迟疑了半天。摇摆不定

【近义词】:踌躇,犹豫,纠结

【反义词】:果决,果断,神速

【成语】:迟疑不定,迟疑不决,迟疑顾望,迟疑不断,迟疑观望,迟疑未决.

踌躇

【注音】: [chóu chú]

【基本解释】:

①犹豫,迟疑不决:踌躇地呆坐了很久。

②徘徊不进:踌躇不前。

③研究,反覆思量:颇费踌躇|踌躇多日。 ④从容自得的样子:一脸踌躇的神情。

⑤心情沉郁:望西都,意踌躇。

彷徨

【注音】:páng huáng

【释义】亦作“旁皇”,

(1)徘徊,走来走去,不知道往哪里走好

(2) 犹豫不决

(3)没有方向。《彷徨》鲁迅先生写作于“五·四”运动后新文化阵营分化的时期(1924年至1925年间)的短篇小说集,收入11篇,表现了他在这一时期在革命征途上探索的心情。《题〈彷徨〉》诗“寂寞新文苑,平安旧战场,两间余一卒 ,荷戟独彷徨。”被认为是题名《彷徨》的来由。

【近义词】徘徊、迟疑、踌躇、夷由、夷犹、游移、犹豫、盘桓、逗留、踯躅、倘佯、徜徉

【反义词】坚决 坚定 果断【下不了台的近义词】

怅惘

【拼音】chàng wǎng 【注释】亦作“ 怅罔 ”。 因失意而心事重重;惆怅迷惘。

【词性】动词

【近义词】怅然、惆怅、惋惜、惘然

【引证】《楚辞·九辩》“怆怳懭悢兮” 汉 王逸 注:“中情怅惘,意不得也。” 宋 苏轼 《与滕达道书》之六:“会合邈未有期,不免怅惘。” 明 吴承恩 《围棋歌赠鲍景远》:“能棋处处争雄长,一旦遇君皆怅罔。”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阿英》:“值中秋,夫妻方狎宴,嫂招之, 珏 意怅惘。” 叶圣陶 《隔膜·恐怖的夜》:“两位妇人目注于地,现出困顿、怅惘、惊惧的神情。”

徘徊

【注音】pái huái

【释义】

1.在一个地方来回地走。

例:他在街上徘徊。

2.比喻犹豫不决。

例:三纳之而未克,徘徊容与,追者益近。——明·马中锡《中山狼传》

3.危险常顾。也比喻事物在某个范围内来回浮动、起伏。 例:经常在崩溃的边缘徘徊。

【例句】

1. 我徘徊在清冷的月光下寻觅桂树散发出来的丝缕清香。

2. 三纳之而未克,徘徊容与,追者益近。——明·马中锡《中山狼传》

3. 自从失业后,小王经常在崩溃的边缘徘徊。

4. 这个厂的产值一直在三百万元左右徘徊。

【近义词】倘佯,徜徉,踌躇,踯躅,犹豫,徬徨

【反义词】坚决、果断

辗转

【拼音】zhǎn zhuǎn

【释义】

1、翻来覆去的样子(多指睡不着)。

《诗·陈风·泽陂》:“寤寐无为,辗转伏枕。” 《诗经·关雎》:“窈窕淑女,寤寐求之。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辗转反侧。”朱熹 集传:“辗转伏

枕,卧而不寐,思之深且久也。”

宋 王安石《夜梦与和甫别如赴北京时和甫作诗觉而有作因寄纯甫》:“中夜遂不眠,辗转涕流离。”

魏巍《东方》第一部第十章:“郭祥辗转不能成寐。第二天一大早,就到大妈家辞行,告知她明天回部队去。”

2、反复不定。

《后汉书·来历传》:“历怫然,廷诘皓曰:‘属通谏何言,而今复背之?大臣乘朝车,处国事,固得辗转若此乎!’”李贤 注:“辗转,不定也。”

《明史·沈束传》:“辗转思维,进退无策。”

3、转移;经过许多地方。

《文选·古乐府<饮马长城窟行>》:“佗乡各异县,辗转不可见。”李善注:“字书曰:辗,亦展字也。《说文》曰:展,转也。 郑玄《毛诗笺》曰:转,移也。”

清 陈维崧《早发望亭》诗:“棹歌写风波,羣动互辗转。”

鲁迅《坟·摩罗诗力说》:“若其生活两间,居天然之掌握,辗转而未得脱者,则使之闻之,固声之最雄桀伟美者矣。”

4、经过许多人的手;非直接地。

他上次考了个备取,他母亲费了大力辗转托人讲情,他才能够进去。

关于同义词与近义词的辨析
下不了台的近义词(二)

关于同义词与近义词的辨析

【摘要】在汉语词汇的本体研究中,近义词和同义词的辨析与界定一直是各路专家学者讨论的热点话题,也是对外汉语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本文主要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是总结国内学术界关于同义词近义词辨析与界定的主要观点,并提出自己的观点;第二部分是在词汇本体研究的基础上讨论对外汉语教学中的同义词与近义词的辨析与教学方法。

【关键词】同义词;近义词;辨析;本体;教学

1. 对同义词和近义词的本体研究

同义词近义词的辨析研究在汉语词汇本体研究中一直是一个颇具争议的热点,同义词与近义词究竟是怎么样的关系,是相互并列的关系还是包含与被包含的关系,对此许多专家学者都提出了自己的见解,现在我们要研究针对对外汉语教学的同义词近义词问题,首先需要分析和借鉴前人在这方面的研究成果。

1.1对同义词与近义词的界定

目前学术界对近义词与同义词的辨析与界定实际上主要集中在对同义词定义的研究讨论上。同义词是否包含近义词,这是学界讨论的主要问题。有的人认为同义词就是意义相近的词,就是说只要意义相近,就可说是同义词;而有的人认为同义词是意义完全相等的两个词或多个词;还有的是一种折衷的看法:同义词就是意义相同或相近的词。这实际上就是学界对同义词定义的三种主流观点。在此基础上,我们接下来就讨论一下对同义词与近义词的界定问题。

一.是将同义词与近义词合称同义词,近义词是同义词的主体。张静先生在《词汇教学讲话》 中将同义词划分为等义同义词、交叉同义词、近义同义词, 可见他认为近义词是同义词中的一类。持这种观点的人认为只要是意义相近就可以称作同义词。例如:“现在”和“如今”,“安静”和“宁静”,“打算”和“计划”,“但”和“却”等都是同义词。

二.是认为近义词和同义词是两种不同的语言现象,应当分开讨论。刘叔新先生坚持认为近义词与同义词不同, 它不能看成是词汇的一种结构组织, 应将二者分开, 这种观点在《词语的知识和运用》、《同义词和近义词的划分》等论著中都有所体现。这种观点认为同义词就是意义完全相等的词,例如“爸爸”和“爹”以及“父亲”,“妈妈”和“娘”以及“母亲”,“卷心菜”与“包心菜”,“玉米”和“棒子”等都是同义词;而意义相近却又不完全相同的词叫做近义词。如我们在第一点中举得所有列子:“安静”和“宁静”等就全是近义词。

【下不了台的近义词】

三.是将近义词和同义词合称为近义词。有的学者认为同义词都是近义的,即不承认有真正意义的同义词的存在, 将近义词同义词合而为一。如伯绰先生在《同义词例解》一文中认为在意义上相近的词叫作同义词。他们认为没有两个词的意义是完全相等的,他们在使用中或多或少会有一点差别。

1.2我对同义词与近义词的界定

在我看来,我是比较赞成第二种观点的。同义词和近义词是两种不同的词语类型,它们并存的,我们应该将其分开讨论。

前面我们说到“爸爸”和“父亲”,“玉米”和“棒子”,“发动机”和“引擎”等,这些都是同义词。学者们认为,同义词的产生原因大致有以下几个:

①新旧词并存:如“普通话”和“国语”,“夫人”和“老婆”。

②标准语和标准语中吸收的方言词并存,如:“玉米”和“苞谷”,“做”和“搞”

③对外语词不同方式的借用,如:“维生素”和“维他命”,“发动机”和“引擎”

④随着社会生产,社会生活,思想的发展,语言的词语也在不断丰富发展的原因,如:“地”和“土地”,“种植“和“栽种”。这也是同义词产生的最重要的原因

所以说同义词的产生是历史文化的选择,它所体现的更多是我们社会发展变迁的一种状态。而近义词是自古就有的,是我们对语言文字的不同需求而产生的。从产生上我们也可以看出同义词和近义词是两种不同类型的词语。

同义词和近义词是较难区分的,现在大家普遍认同的一种区别方法就是替换法。早在1956年,孙常叙就用事物标准和功能上可以替换相结合的方法来区分同义词和近义词了,他指出近义词和同义词的区别就在于它们是不是能够在同一原句里替换之后还可以表达同一事物,如果替换之后不改变所指的事物,是同义词;若替换之后指另一事物,不论它们之间如何相近,也只能是近义词。目前,这种意义和形式相结合的双重标准得到普遍的认可。 如:①她碰了碰我的手臂示意我走开。(胳膊) ②这么冷的天,你穿上衣服再出去。(衣裳)

在这两个例句中,“胳膊”可以和“手臂”替换,“衣服”可以和“衣裳”替换,所以它们是同义词。 如:③现在是下午2点。(如今)

这里的“现在”和“如今”就不能替换,虽然它们意义十分接近,但是它们也只是近义词,而不是同义词。

2. 对外汉语教学中的同义词近义词辨析以及教学方法

2.1对外汉语教学中的同义词近义词辨析

本文开始我就说到,汉语词汇的本体研究是同对外汉语教学中的词汇研究是有区别的。汉语词汇的本体研究是为了我们本国人能更好的分析,研究中文,它所面对的对象是将汉语作为母语的人。而在对外汉语教学中我们针对的是汉语为非母语的群体。所以我们对两种不同的情况应该有不用的方法。

对于第二语言学习者, 学习同义词或近义词的关键在于弄清词语的异同是什么,什么条件下可以互换,什么条件下不能互换。而同义词与近义词的概念对

于学习来说并不重要,这只是词汇本体研究中的一个方向,因此不妨将二者看成一个整体,这样可以减轻学习者的负担,同时简化教学中的困难。【下不了台的近义词】

所以在对外汉语教学中,我更倾向于将同义词看作是近义词的一部分而存在的,我们可以两种统称为近义词。“同”是指“相同,一样”的意思,也就是说“同”就是没有区别的,那么同义词就是意义上没有区别的词。而“近”是指“距离短,接近”的意思,也就是说近义词是指意义相近的词语。从另一个侧面来说,如果这个“距离”短到为零,距离的两端完全重合的话,那么就出现了相同的局面,也就没有差别可言。也就是说同义词其实可以看作是近义词的一种特殊现象,同义词是普遍近义词中的特殊存在。

这样的看法在对外汉语教学中也是有利的。

首先,汉语中完全同义的词语数量极少,如果完全使用“同义词”这一概念来称呼“但”和“却”,“现在”与“如今”等词语,很容易让学习者误解为意思完全相同。

其次,我们说“意义相近或者相似”,这样的相似或相近的标准实在是难以把握。每个人对这个相似程度都有自己的见解。例如有些人会觉得“树”和“树木”,“现在”与“如今”意义是相同的,而有些人会觉得它们是有区别的。再说,汉语词汇一般都具有多个义项,有些词某些义项之间会有相似性,但同样的词在另外一些义项上又有区别。从词的语用上来说也是一样,比如说你可以说“你真好看”,也可以说“你真漂亮”,可是当你说“这本书真好看”与“这本书真漂亮”所表达的意思就不一样了。因此你可以说它们是近义词,但你不能说它们是同义词,

因此,从第二语言学习和教学的角度出发,将同义、近义词合称“近义词”也更为合适。

2.2对外汉语教学中近义词的教学方法

在前面对同义词与近义词的辨析中,我已经提出了自己的观点,我认为在对外汉语教学中可以将同义词看作是近义词的一部分,所以在接下来关于对外汉语教学的讨论中,我将近义词看作是包含同义词的一个整体,我所讨论的就成了对外汉语教学中近义词的辨析以及教学方法。

近义词在对外汉语教学中一直是一个重难点,也是母语为非汉语的人学习汉语是较易出错的地方,他们会很容易将近义词混用,比如说“他为我的变化感到开心。”这里就是将“变化”与“改变”这一对近义词混用了。要想更好的解决这一难题,我们就得在近义词的教学实践中注重教学方法,要着重分析近义词中的差异。

① 从词性上进行区分

虽然是近义词,但是其词性可以不同。形容词和动词可以是近义词,动词也可以和名词是近义词。如“比方”和“比如”都指用一个容易懂的事物来说明另一个不容易懂的事物。“比方”既是动词又是名词,因此它可以做宾语,而“比如“只是动词,所以不能做宾语。

例:比方说=比如说

可是“打个比方”,“我们可以以这件事来做比方”。这里的“比方”就不能用“比如”代替。所以我们首先可以从词性上对近义词进行区分。

再如“爱好”和“喜欢”。“喜欢”是动词,而“爱好”既可作动词,又

可作名词。所以我们可以说“他平时爱好(喜欢)下棋”;我们还可以说“下

棋是他的爱好”,但是不能说成“下棋是他的喜欢”。

② 从词义上进行区分

如近义词“爱护”和“爱惜”。“爱护”和“爱惜”都是动词,都有“爱 ,重视而不糟蹋”的意思,但“爱护”着重在“护”,保护好,不使受伤害,所以与其搭配的都是易受伤害的人、生物或其他事物,如“同学”“花草”“公物”等;“爱惜”着重在“惜”,不使白白消耗掉,舍不得,所以与其搭 配的是在使用的而又容易逐渐消耗的事物 ,如“时间”“人力”“金钱”等。 ③ 从语法意义上进行辨析

如近义词“美丽”和“漂亮”,它们都是形容词,都表示事物美好,受人喜欢,例如我们可以说“这个花园真美丽”或者说“这个花园真漂亮。”

但是它们在词义上还是有差别的,一般来说,“漂亮”可以用于形容男女的美观外表,而“美丽”只能用来修饰女子。如“这个女孩漂亮/美丽”,“他是一个漂亮的小伙子”。除此之外,“美丽”一般表示事物内部以及外部之美,可用于抽象的具体的事物,多用于书面语;而“漂亮”只能用于具体的事物,且多用于口语。例如“小姑娘美丽的心灵打动了所有人”,“妈妈今天打扮得很漂亮”,这里的“美丽”和“漂亮”都是不能互换的。这是我们在对外汉语教学中应该着重区分的。

④ 从词语色彩上进行分析

“成果”和“后果”都有“事物发展到一定阶段所达到的最后状态”的意义。但“成果”多用于事物顺乎发展规律而达到的最后状态,而“后果”则多用于言语和行为违反事物的发展规律而产生的结果,因而多用在“坏”的方面。再如“鼓动”和“煽动”,都是表示通过语言、文字激发人们的情绪,使其行动起来。但“鼓动”是中性词,但一般是用来表示激发人做好事情。“煽动”是贬义词,表示鼓动人做坏事情。

【结语】近义词的辨析不仅是汉语学习者学习的难点,也是对外汉语教学中的难点。我们在教学的时候应该注意尽量将近义词的讲解简单化,我们对近义词的辨析应该循序渐进,不能把近义词所有的差异一股脑全讲给学生;同时要注意是辨析语言浅显易懂,不能用更加复杂的语言去解释本解释的词汇。

【下不了台的近义词】

【参考文献】

1. 陈慧忠主编:《对外汉语丛论.第8集》,学林出版社,2011

2. 傅鸿础编著:《汉语常用近义词语辨析》,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

3. 朱芳华著:《对外汉语教学难点问题研究与对策》,厦门大学出版社,2006

4. 张博等著:《基于中介语语料库的汉语词汇专题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

5. 洪炜:《面向汉语二语教学的近义词研究综述》,华文教学与研究第48期,2012

6. 邹雪:《同义词!近义词研究与对外汉语词汇教学》,硕士学位论文,2005

7. 李立冬:《对外汉语教学中的近义词辨析》,硕士学位论文,2007 8. 胡亮节:《论对外汉语教学中的近义词辨析》,云南师范大学学报4卷第6期,2006

9. 黄南松 孙德金主编:《HSK词语用法详解》,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出版社,2002

鲁教版必修五成语及近义词
下不了台的近义词(三)

用简练的语言解释下列成语

1、沸沸扬扬: 2、方枘圆凿: 3、欲盖弥彰: 4、岌岌可危: 5、劳燕分飞: 6、空头支票: 7、举案齐眉: 8、声名狼藉: 9、义愤填膺: 10、摧枯拉朽: 11、扪心自问: 12、沧海桑田: 13、白云苍狗: 14、安之若素: 15、济济一堂: 16、回光返照:

找到下列近义词的细微区别

1、厄运: 2、制裁: 3、老羞成怒: 4、骇人听闻: 5、迫不及待: 6、湮没: 7、权力: 8、赢利: 9、典范: 10、楷模: 11、披露: 12、简洁:

必修五成语释义

噩运: 制约: 恼羞成怒: 耸人听闻: 急不可待: 淹没: 权利:【下不了台的近义词】

营利: 模范: 榜样: 透露: 简捷: 盈利: 1、沸沸扬扬:象沸腾的水一样喧闹,多形容议论纷纷。

2、方枘圆凿:方形的榫头;圆形的卵眼。比喻格格不入、不相容、不适宜。 3、欲盖弥彰:想掩盖坏事的真相,结果反而更明显地暴露出来。

4、岌岌可危:岌岌:山高陡峭,就要倒下的样子。形容非常危险,快要倾覆或灭亡。 5、劳燕分飞:比喻人别离(多用于夫妻)。 6、空头支票:比喻不能或不想实践的诺言。

7、举案齐眉:形容夫妻相互敬爱。近义词:相敬如宾、琴瑟调和 8、声名狼藉:形容声望和名誉败坏到极点;不可收拾。 9、义愤填膺:胸中充满义愤。

10、摧枯拉朽:摧折枯草朽木,比喻迅速摧毁腐朽势力。 11、扪心自问:摸着胸口;自己问自己。指自我反思;醒悟。

12、沧海桑田:大海变成农田;农田变成大海。比喻世事变化很大。也说桑田沧海。 13、白云苍狗:比喻世事变幻无常。

14、安之若素:遇到不顺利情况或反常现象像平常一样对待。 15、济济一堂:形容许多有才能的人聚集在一起。

16、回光返照:比喻人临死之前精神忽然兴奋的现象,也比喻旧事物灭亡之前暂时兴旺的现象。

必修五近义词区别

1、厄运与噩运:厄运:困苦的遭遇;不幸的命运。噩运:不好的运气。区别:厄运指坏的事情;噩运指不好的运气。噩运更倾向于未来,而恶运则是指已发生的。

2、制裁与制约

制裁:用强力管束并处罚。制约:限制约束。 3、老羞成怒与恼羞成怒

老羞成怒:由于羞愧到了极点,下不了台而发怒。恼羞成怒:因又恼又羞而大发脾气。 4、骇人听闻与耸人听闻

骇人听闻:使人听了非常吃惊(多指社会上发生的坏事)。耸人听闻:使人听了非常震惊。 5、迫不及待与急不可待

迫不及待指情况紧急不允许等待,而急不可待是指自己心里很着急,以至于不能等待。一个是外界情况的影响,一个是主观感受。

6、湮没与淹没

湮没在文字里用途多半是精神上的一种表现、现象,而淹没多是指某种自然现象;湮没一般形容抽象的东西,淹没就是形容形象的东西。

7、权力与权利

前者侧重于力量性,后者侧重于权益性。 8、赢利、营利与盈利

赢利、营利与盈利:“营利”就是“谋利”,以赚钱为目的,未必赚到钱;“赢利”指的是赚到了钱,可能亏本,也可能盈余;“盈利”指扣除成本,还赚到了钱。

9、典范与模范

典范:可以作为学习的、仿效的标准的人或事物。模范:①可以作为榜样的;值得学习的;②值得学习的、作为榜样的人。典范既可以指人,又可以指事物; 而模范只可以指的是人,而不能指事物。

10、楷模与榜样

前者书面化,后者口语化。 11、披露与透露

披露是指发表和公布,而透露是指泄露或者显露。 12、简洁与简捷

简洁:简单、整洁,用来形容语言、文章。简捷:简便、快捷,用来形容动作、过程。

本文来源:http://www.guakaob.com/yimin/42076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