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居易的登商山最高顶描写的

| 马来西亚移民 |

【www.guakaob.com--马来西亚移民】

白居易《琵琶行》中精彩描写赏析
白居易的登商山最高顶描写的(一)

白居易《琵琶行》中精彩描写赏析

2009-02-18 2008 5d56b7b40100c10m

《琵琶行》中第二段乐声描写是全诗中尤为精彩的部分,根据乐声的起伏,感情的变化,它可以分为三个小层次。

第一层诗人用了一连串的比喻(也可说是通感)描写乐声。以“急雨”、“私雨”、“大珠小珠落玉盘”三组比喻,描写乐声由急骤粗重而急促轻细,而纷繁清脆;感情由悲愤而凄苦,而悲愤凄苦倾泻而出,达到演奏的第一个高潮。

第二层以“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暂歇”三个比喻(也可说是通感),描写乐声由上层纷繁清脆的高潮转入婉转低回艰涩难通,低到无声;达到演奏的低潮。“别有幽愁暗狠生,此时无声胜有声”,这常被引用的名句,体现着诗人对“声暂歇”艺术效果的深刻感受和高度赞美,弹者已将听者带入乐声意境中去。

第三层用“ 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 ”两个比喻(也可说是通感),描写突然发出的乐声不但雄壮,而且激越;“四弦一声如裂帛”写出猛然煞住的乐声;感情由激愤而凄厉。这一层乐声在上层低潮中,奇峰突起,再掀高潮又嘎然而止;感情上由上层凄楚无声,转入激昂愤慨,恣肆奔腾,进而凄厉无尽;演奏在高潮中陡然结束。这段乐声描写,运用一连串贴切形象的比喻,描写出琵琶声声情并茂,恍如江潮迭涌,奇峰层出,不愧历来被誉为古典诗歌中描写乐声的绝唱。

秦岭南麓的明珠---杨斜镇
白居易的登商山最高顶描写的(二)

秦岭南麓的明珠---杨斜镇

巍巍秦王山,潺潺乳河水。穿越陕沪高速公路秦岭隧道,出得岭南洞口,映入眼帘的是巍峨的山峦和一条清澈的河流。2008年10月26日,随着“秦楚咽喉”陕沪高速公路最后一段商洛线通车仪式的举行,结束了“乱山高下入商州”的历史。杨斜,这个名不见经传的千年小镇揭开了她神秘的面纱。

杨斜历史悠久。据传,秦始皇曾经登临秦王山,“商山四皓”在秦王山隐居。王莽追刘秀在“九千岔”迷路,朱元璋在此放牧,许多神秘而荒诞的传说耳熟能详。杨斜原名叫作杨家斜。一是因为“杨”姓有来头而出名,二是因为地势西北高,东南低,由西北向东南伸展倾斜,两者合称之意。杨斜的人口最早出自商、周时代,繁荣于秦、汉。以外来南北迁袭居多。唐、宋、明、清,更有江、浙、湖、广平民陆续自由迁入。江南人依山傍水,居住在川道,北方人大多选择在山原建屋,而“杨家将”的后裔则低调生存,隐居在乳河两岸的沟沟岔岔。

杨斜的山,依乳河南北排列。北为秦岭山系,南为商洛母亲山——秦王山支脉。水系主要是发源于母山,其次为秦岭南麓的小沟溪,因秦王山流出来的水甘甜清冽,犹如产妇的乳汁,杨斜的河称为乳河。在乳河的北面,显眼的是几片

陡峭的山岩,不知道那个朝代刻凿了洞穴,传说是老百姓躲避土匪的藏身之处。杨斜山多,无危岩耸天,水多 ,亦很少激浪泛滥。其风土人情,既兼北国之旷野,又融南国之灵秀。可谓山清水秀,风景如画 。著名诗人白居易在他的诗作《登商山最高顶》中写道:“高高此山顶,四望惟烟云。下有一条路,通达楚与秦。”诗人王贞白《商山》诗中,曾有“商山名利路,夜亦有人行”之感叹。今天,她替代了昔日重镇黑龙口,成为“北通秦晋,南接吴楚”的人流、车流、物流、信息流的咽喉。由封闭、阻塞到四通八达,银武、陕沪两条高速公路贯通杨斜全境,一跃成为西北与东南的交通主干道,为商洛第一门户。

【白居易的登商山最高顶描写的】

杨斜的风水涵蓄而外露,看你有没有慧眼。大自然鬼斧神工,赏赐给杨斜了钟、鼓、旗山、九龙抱首的上等风水,不知令多少人羡慕不已,叹息没有生长在这块风水宝地上。站在“村南水北、玉带北漂”的杨斜街附近新修成的高速路边,面北仰望,相连的三座大山形如巨钟、大鼓、旗帜;和靠钟鼓旗山照应的是,南靠秦王山下隐蔽的笔架山和土原形如一把巨大的太师椅,扶手就是东边的寺沟原和西边的石道峪河两个小山梁。太师椅的坐位则在川明村后原。又如九条巨龙从母山上奔向乳河饮水,两条大龙横卧在寺沟口和石道峪口,一头扎进乳河,七条小龙也分别至南向北列阵,双手抱头,在村庄处住首,形成高高隆起的土丘。文脉、龙脉浑

然一体,天造地设,叹为观止。值得一提的是在杨斜街的东西方向各五里处,建有松云寺,旧称关帝庙,乡民口传老爷庙,因寺内一古松形如蟠龙,针叶密如浮云,广称松云寺。与之遥相呼应的是林华村九组,乳水河南岸的半山腰之间,其所在地古属杨家斜西社,与松云寺对称,而为西寺。当地群众习称林岔寺,又叫娘娘庙。

在杨斜这个人杰地灵的川道里,曾出过五品、七品之类的达官显贵。民国时期,石窑沟白古松下的华氏家族出了一位商州县令,人称“华老爷”。抗战爆发,其子投笔从绒,参加国军,奔赴抗日一线,后去台湾,官至上将军衔,身份显赫。在抗日烽火燎原秦岭南北、商山洛水时期,杨斜小镇是一片红色的热土。在红军长征过程和中原突围年代,通过杨斜翻越秦岭北上抗日,面对数倍于己的敌兵的围追堵截,他们浴血奋战,视死如归,“九进八出”,许多革命志士将一腔热血洒在这片土地上,用生命和鲜血为中国革命打通了一条绿色通道。

1937年1月,为配合解决“西安事变”,工农红军第十五军团遵照周恩来副主席的命令,在军团长徐海东、政委程子华的率领下,从甘肃省海源县急行军,日夜兼程向西安东南地区挺进,从蓝田葛牌镇翻越秦岭,经杨斜进驻商县。红七十四师从商县西进,经杨斜、红岩寺移防镇安、柞水和宁陕。两支红军在商州期间,严密布防,有效制止了亲日派

的军事进攻,为“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作出了积极的贡献。1938年4月党组织派进步青年谢华、余谦返回老家杨家斜、林岔河一带开展抗日宣传,建立起以余杰、赵振武为骨干的七八十人的抗日武装。随后,蓝田人汪锋创建起了商、山、蓝游击支队。这里先后有五支红军(1932年10月徐向前、陈昌浩率领红四方面军,1932年11月贺龙、关向应率领红三军,1933年汪锋、刘志丹率领红二十六军,1934年12月徐宝珊、吴焕先、程子华、徐海东率领红二十五军,1936年12月徐海东、程子华、刘志丹率领红十五军团和陈先瑞率领的红七十四师)经过杨斜,李先念、张国涛、王震、许世友、刘华清等也经过杨斜迂回转战,或北上抗日,或南下渡江,播下了革命火种。在解放战争中,中共豫鄂陕边区第一地委副书记兼豫鄂陕军区第一军分区副政委胡达明,在商县黑山战斗中,打退了国民党军的多次进攻。率部行军至杨斜麻地沟休息吃饭时,被人发现告密。国民党驻军一个营当即将胡部包围。胡达明果断指挥部队突围,自己和十多名战士不幸壮烈牺牲。

1949年秋天,杨斜顺利回到新中国的怀抱。结束了匪患的杨斜山民过上了安稳的生活。“初级社”、“高级社”如星星点灯,照亮了乳河两岸的山寨茅舍。人民公社的诞生,使杨斜小镇真正走上了社会主义的金光大道。“大跃进”的飓风狂飙将这里的原始森林缩小了数倍,为全县大炼钢铁提

供了燃烧材料。六十年代初,有一支部队在杨斜深挖山洞,秘密布防,凭添了几份神秘,也给周围寂寞的群众送去了《南征北战》电影等精神食粮。“文化大革命”的号角吹响,杨斜成了红色的海洋。样板戏,宣传队活跃在每个村庄。破四旧立四新,横扫牛鬼蛇神,“要文斗不要武斗”,虔诚的山民敬仰着心中的太阳!那一年冬天,一股造反派武斗串联队伍经过杨斜,趁着天黑风高,疯狂袭击区公所和街道村庄。一时间枪声大作,手榴弹、炸药包的爆炸声在小镇上空回荡,区武装部长血染白墙。政府领导带领勇敢的杨斜民兵,在枪林弹雨中保护重点单位和征兵部队,保卫自己的家乡。一个多小时的激战,造反派武装以伤亡惨重而逃回县上。经过血雨腥风洗礼的杨斜人民,更加珍惜安定团结的大好时光。伴随着“农业学大寨”鲜艳旗帜飘扬在田间地头,以集体生产劳动为标志的“大会战”模式极大解放了生产力,将千百年来积淀的封建传统陋习和小农经济意识冲击的荡然无存。团结、协作、友爱,凝结起了新型人际关系、生产关系。没有私心杂念,没有小算盘可打,人心齐泰山移,勤劳勇敢的乳河儿女披星戴月,风餐露宿,战天斗地,将得天独厚的山间小盆地打扮改造,一跃成为全县“农业学大寨”的样板。石坎梯田便布沟沟岔岔,河川两旁的水磨坊星罗棋布,村村办起了水力发电站。当州城的知识青年上山下乡来到这里,和贫下中农科学种田,奋力建设新农村;当“东方红”

白居易诗四首
白居易的登商山最高顶描写的(三)

 《白居易诗四首》教案

教学目标:

1、了解白居易及其诗作。

2、学习白居易的新乐府诗的现实写法,及其讽喻诗的社会批判性。

3、理解白居易的感伤诗中借朦胧的意象来传达情感的方法。

4、学习白居易诗歌<轻肥>的讽刺的手法及,<花非花>博喻的手法。

教学重点:

理解白居易讽喻诗的讽刺的手法,及其正面描写的手法。

教学难点:

理解白居易<花非花>所描绘的内容及诗的朦胧美。

教学课时:三课时

第一课时

一、 作者介绍

白居易(772—846),字乐天,晚年号香山居士,原籍太原(今属山西),祖上迁居下邦(今陕西渭南东北),生于新郑(今属河南)。贞元十六年(800)登进士第,历任左拾遗、翰林学士。元和十年(815)因上书请急捕刺杀宰相武元衡的凶手,被贬为江州司马。后历任忠州、杭州、苏州刺史,官终刑部尚书。晚年闲居洛阳,皈依佛教,自号“香山居士”,世称白香山。

白居易是中唐新乐府诗歌创作的主要倡导者。受历代乐府诗特别是杜甫乐府“即事名篇”影响,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与元九书》),创新乐府,指斥时弊,反映民瘼,具有强烈的现实批判性。与元稹交厚,世称“元白”。晚年居洛阳与刘禹锡唱和颇多,世称“刘白”。一生有诗近3000首,自分为讽喻、闲适、感伤、杂律四类,其中讽喻诗以《新乐府》、《秦中吟》为代表,感伤诗以《长恨歌》、《琵琶行》为代表。

白居易诗善于叙述,语言明白晓畅,通俗易懂,开中晚唐浅俗诗风,影响深远。

二、什么是新乐府诗,及其特点。

乐府:汉代专管音乐的官署名,乐府诗指两汉至南北朝时为当时乐府机关采集编乐的歌诗,后指魏晋至唐代按乐府旧谱彼重填新辞以入乐以及后人仿效乐府古题而作的诗歌。

新乐府:由中唐白居易提出并创立,继承汉乐府“感于哀乐,缘事而发”的传统,用新题写时事,不依谱,不入乐,体制与古乐府不同。

三、师生共同研习课文

内容:鉴赏《轻肥》

步骤

(一) 导入 由口头作文引入到“国家”的话题上来。

(二 )赏析《轻肥》争取背诵

(1)声读 全班齐读两遍【白居易的登商山最高顶描写的】

(2)意读 展示基本解读文字如下:

开头八句“意气骄满路,鞍马光照尘。借问何为者 ?人称是内臣。朱绂皆大夫,紫绶或将军。夸赴军中宴,走马去如云”为第一层,写宦官们赴宴时骄横跋扈之状。首四句先写宦官们令人惊异的骄横情形:意气之骄,竟能满路,鞍马之光,竟可照尘,而这一切均是宦官们所为!不能不令人惊异,从而引出“是内臣”的回答。宦官不过是皇帝的家奴,凭什么如此跋扈呢?原来这些宦官居然都穿着朱绂和紫绶,做了高官,大权在握,怎能不骄?“军中宴”的“军”指保卫皇帝的神策军,宦官们拳握了神策军的军权,盛气凌人, “夸赴”,写出耀武扬威之态;“走马去如云”,写出旁若无人的骄横。而宦官不是一个两个,“满”、“照”、“皆”、“夸”、“如云”等字眼,告知人们这是一大帮,令人触目惊心。这里语含讽刺,暴露了贞元、元和之际宦官、藩镇、官员相互勾结的畸形的社会现实。

“樽罍溢九酝,水陆罗八珍。果擘洞庭橘,脍切天池鳞。食饱心自若,酒酣气益振”六句为第二层,写军中宴会的豪华场面。菜单是相当奢侈的:九酝、八珍、洞庭橘、天池鳞,均为天下美味,而“溢”、 “罗”、“擘”、“脍切”等词,表现了宴会之奢靡。“食饱”二句,呼应首句,赴宴时已是“骄满路”,如今酒酣足食,更是不可一世了。以上二层极力揭露宦官、权贵之间相互勾结、极度奢靡的生活,为下文表现主题作了充分准备。

最后二句“是岁江南旱,衢州人食人”为第三层,用重笔转折,直赋其事,以惨不忍睹的血淋淋的现实进行对比,揭示了当时广大人民的悲惨处境。据《旧唐书"宪宗纪上》记载,元和三年,“是岁,淮南、江南、江西、湖南、山南东道旱”。四年,“浙西苏、润、常州旱俭。”这一乐一悲,令人惊心动魄,这与杜甫名句“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异曲同工。

(三),与《卖炭翁》对比分析结合练习一,讨论如下:

1 这首和《卖炭翁》一样是描写人物的,那么它写的是一个人物还是一群人物,可以见得?

(明确:写的是一群人物。从“意气骄满路,鞍马光照尘”“走马去如云”等诗句中可以看出。)

2 写这群人物干什么?他们本来是什么人?为什么能如此张扬?【白居易的登商山最高顶描写的】

(明确:这伙人赴军中宴的情景,他们本来就只是皇宫中的家奴,因为被封了大官,掌有实权。)

3 最后两句为什么要交代“是岁江南旱,瞿州人食人”的背景?

(明确:作者这样写把民间的灾情与官场的奢侈挥霍的情景放在一起便产生强烈的讽刺效果,表达了作者对这群穷奢极欲而不顾百姓生死与不顾的“内臣”的义愤。按说老百姓交税纳粮“备战备荒”,遇到灾年,“政府”就应该开仓赈济,这些被民脂民膏供养着“父母官”应该帮助百姓抗灾救灾,与民同舟共济,可是现实中,这些“父母官”置灾民于不顾,却还在觥筹交错过着“潇洒”的生活。)

4 回答练习一的问题,展示如下:

思考·探究一 白居易的《轻肥》与《卖炭翁》一样,都是对上层统治者罪恶的揭露。请分析两诗在语言及表现手法上的异同。

答:从语言上看两诗都通俗浅显,不同的是《轻》语言更整齐,有鲜明的嘲讽意味,而《卖》整句中参杂长短句,有强烈控诉和斥责的不平之气。从表现手法上看,都运用了对比的手法,卖炭翁只身上的单衣和心里的愿望的对比表现了其难言的酸楚,而一车炭与半匹绡的价值的对比,更揭示其命运的凄惨;裘衣肥马强穷奢极欲的官场与江南灾年人食人的民间形成鲜明的对比,把所谓的“父母官”们不顾百姓死活的冷酷表现得淋漓尽致了。表现手法不同的有两点:第一,刻画形象方法不同,《轻》通过情境场面的描写勾勒出漫画式的人物群像,《卖》通过完整的情节的叙述刻画出工笔画式的人物形象;第二,抒情方式不同,《轻》极力渲染展现统治者的丑恶行径,又将其放在一个特定的背景里,以达到对其无情的嘲讽和鞭笞,诗人的满腔义愤之情表达是含蓄的,而《卖》极写卖炭翁烧炭送炭的艰辛痛苦,再写黄衣使者的霸道,对压迫者的揭露和对劳动者的怜悯,都表达得较为直露。

第二课时

内容 赏析《杜陵叟》

步骤

(一 )导入 由口头作文引入“制度创新”的话题上来。

(二)赏析《杜陵叟》,重点思考练习三的问题:统治者真的是演“双簧”吗?

(1)声读,齐读两遍,展示基本解读文字如下——

开头 “杜陵叟,杜陵居,岁种薄田一顷余。三月无雨旱风起,麦苗不秀多黄死:九月降霜秋早寒,禾穗未熟皆青干”,写出灾情之严重。从三月写到九月,可见全年适合长庄稼的时候全部是恶劣的天气,麦苗和禾穗不是黄死就是青干。接下来 “长吏明知不申破,急敛暴征求考课。典桑卖地纳官租,明年衣食将何如?”写官吏们在此天灾面前的可恶表现和百姓们的困难处境。官吏们为了“考课”,不仅不奏报朝廷,反而变本加厉地加紧搜刮。再四句“剥我身上帛,夺我口中粟:虐人害物即豺狼,何必钩爪锯牙食人肉!”写诗人难抑愤怒之情,改第三人称为第一人称,用“杜陵叟”的口气,痛斥了那些为自己升官而不顾百姓死活的“长吏”。“明知”农民受灾却偏偏“不申破”,甚至还美化现实以博皇帝的高兴,这样的“长吏”在封建时代是具有相当典型意义的。 最后八句“不知何人奏皇帝,帝心恻隐知人弊;白麻纸上书德音,京畿尽放今年税。昨日里胥方到门,手持敕牒榜乡村。十家租税九家毕,虚受吾君蠲免恩”,写皇帝得知灾情而下诏免税。表面上是歌颂了皇帝的仁德,实际上语含讽刺,矛头直指最高统治者。无论是官员们的“求考课”,还是“里胥”等到“十家租税九家毕”,都是统治者们惯演的把戏而已:“帝心恻隐”虚伪,而用考课的办法鼓励各级官吏搜刮更多的民脂民膏却是真正的目的。

(2)意读,讨论如下问题:

1、 如果说“轻肥”写的是一伙轻裘肥马吃喝玩乐而不顾百姓死活的官员的话,那么这首诗写的是什么人?请结合诗歌的标题作概括性的回答,即用一个单句回答。

(明确:这首诗写的就是一个家住杜陵种有十多亩农田遇灾年颗粒无收却还有变卖家产交税的老汉。)

2、 诗中的“长吏”明明知道百姓的因灾破产情况,为什么不向上面报告实情呢?

(明确:因为他要“考课”,也就是要政绩考核;另一方面他自己也可以乘机敲诈百姓。)

(3)、结合练习三,讨论:最高统治者皇帝从主观上真的是在和地方官吏演“双簧”吗?展示如下:

思考·探究三 在封建社会中,百姓遇到饥荒时,通常由帝王下诏免除租税,而由地方官加紧勒索,这一直是统治者惯演的“双簧戏”。《杜陵叟》揭露了统治者这种惯用诡计,收到了强烈的讽刺效果。仔细体会这一点,说说你的认识。

答:我倒不认为这种“双簧戏”是最高统治者主观上故意为之;一味对“罪犯”进行道德审判,反而不利于我们认清当时社会的极权制度罪恶的客观性。作为“子民”按说也皇帝的“财产”,所以,他总能够考虑更“长远利益”,也懂得通过“休养生息”来追求利益的最大化。而地方官员只是皇帝的“打工仔”,在极权制度下,皇帝一般只能由上而下地通过“考核”来“管理”这些地方官。因此,他们就更“短见”,只会想到完成“指标”,争取好的“政绩”,哪里还管得了皇帝这些“财产”——“子民”的死活。另一方极权制度为了“稳定”,又要极力控制“思想”,于是

信息渠道隐秘单一而又不畅通,地方官 “报喜不报忧”的“浮夸”,就可以把这样的渠道变成捞取“政绩”的有效的途径,使社会诚信严重缺失。这就是这种制度的罪恶的必然性所在,与人的道德水平几乎没有关系。因此想用道德教化来消除这种制度的罪恶性,无异于缘木求鱼。

第三课时

内容 赏析《花非花》《问刘十九》

步骤

(一 )导入 由口头作文引入“形象与思想的关系”的话题上来。

(二) 赏析《花非花》,初步了解朦胧诗的特点,讨论如下:

1、此诗选用了那几个意象物?

(明确:选用了“花”“雾”“春梦”“朝云”等意象物。)

2、 这些意象物有什么共同特点?

(明确:他们的共同特点就是美好而易变消失。)

3、 结合练习二讨论,最后展示如下:

思考·探究二 《花非花》诗意朦胧。你认为这首诗的诗意是什么?作者是怎样表达这种诗意的?

答:我认为这首诗的诗意是一种出现过却又很快消失了的幸福而又伤感的生命体验。它也许是与心仪已经的恋人短暂的相遇而产生的淡淡的惆怅,也许与一位阔别多年的亲友的邂逅而引发的对故乡的莫名的愁思。总之,这种诗情既给人甜蜜又给人酸楚。作者为表达这种诗意运用了博喻的手法,即对同一个主体,一连用了三个或三个以上的喻体事物,从不同角度来突出强化主体的特点。就此首诗而言,诗人就用了“花”“雾”“春梦”“朝云” 等喻体,来突出这种诗意的“美好”而“多变易失”的特点;而且喻体事物之间又前后照应,“花”与“春梦”对照,突出其“美好”令人陶醉,“雾”与“朝云”呼应,强调其“多变易失”难以把握。把诗意表达得让人“心有戚戚焉”,而又“莫名其妙”。

4、 朦胧诗有的主要特点是什么?

(明确:朦胧诗的主要特点就是诗歌的主旨不是单一明确的。这就更能激发人们审美兴趣,而审美的愉悦主要在于审美主体的“创作”,因为作品本身的朦胧,也就给审美者留下了更广阔的想象空间,为审美主体提供了更大的“创作”自由。如断臂的维纳斯。其实好的艺术作品不同程度上都有朦胧的特质,比如我们刚学过的《望月怀远》“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这个意境中是相思还是思乡抑或还有别的什么,就不是那么确定的。)

(三) 鉴赏《问刘十九》

(1)声读,展示基本解读文字:【白居易的登商山最高顶描写的】

这首小诗写一个冬日的傍晚邀人饮酒的情趣。(主旨)一二句“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写酒香袭人。酒是新酿的酒,还未滤清,上面浮着酒渣,微绿色,细小如蚁。炉火正旺,炉是红泥铸就的,小巧而又简朴雅致。红红的炉火,泡沫浮动的绿酒,香气自然十分诱人。三四句“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邀对方傍晚过来饮酒。一场暮雪眼看就要飘洒下来,室外寒气袭人,而时值黄昏,还有什么比朋友间饮酒叙情更能令人快慰的事呢?结句虽为问句,但给人盛情难却之感

(2)结合练习四讨论,展示如下——

思考·探究四《问刘十九》是邀请人喝酒的小诗。虽然简短,而景与情相得益彰。请说说你的认识。

答:这首诗的景:室内,炉上是酒水正浮着绿绿的酒泡,炉下是柴火正摇曳着红红的火焰,一股浓浓的酒香弥漫这个屋子;室外,正天色渐暗,预示一场大雪就要纷纷扬扬的飘洒下来。室外的冷气更衬出室内的暖意,而最后一句深情的问候,更在这样的酒香暖意中显出主人公热情。让人读罢,在主人难却的盛情中,仿佛品尝到那醉人的美酒,其实这令人陶醉,还不就是这样的情境中那浓浓的人情吗。诗作的情与其描写景就是如此相得益彰,感人至深。 另外讨论如下几点:

1 此诗写了的景,如果让你拍摄,应该设计怎样的镜头?

(明确:应该设计两个特写镜头和一个远镜头;特写镜头是,火炉上那酒水面上绿色的酒泡沫,火炉里那红彤彤的火焰;远镜头是,室外越来越低沉的昏黄色的天空。)

2 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明确:热切希望与朋友对饮的真挚的友情。)

3 诗人邀请的刘十九当时应该在哪里?可以做多种回答,言之成理就行。

(明确:在室身边,是一声恳切的挽留,也许他们已经聊了很久,朋友要走,这时主人,要挽留朋友共进晚餐,便生起火炉,温起酒来,可能刘十九出于客气,执意要走,诗人指着窗外,以天色晚,且更更寒冷为由来挽留,说“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令对方有却之不恭的压力;现第二种理解也可以是不在身边,等于向朋友发出的邀请。)

四、 课堂作业

把《问刘十九》视为诗人发给自己的手机短信,请以刘十九身边给诗人回一个短信,要求这短信也是五言或七言的绝句或律诗。标题为《回乐天》

例:知己逢好酒,友情暖火炉;即来不惧雪,千杯能饮无?

【白居易的登商山最高顶描写的】

五、板书设计

白居易诗四首 轻 肥

白居易:自号“香山居士”,世称白香山。 语言整齐,有鲜明的嘲讽意味,

新乐府:感于哀乐,缘事而发 情境场面-漫画式的人物群像

统治者的丑恶行径(无情的嘲讽和鞭笞,)

杜陵叟 花非花

老汉――颗粒无收、变卖家产交税(同情) 朦胧诗的主要特点:

统治者――“双簧戏”(愤懑) 想象空间, “创作”自由。

问刘十九

冬日的傍晚邀人饮酒的情趣

热切希望与朋友对饮的真挚的友情

六、课后反思

教学重点比较突出,教学方法比较灵活,学生对诗歌主旨的理解比较透彻,只是对朦胧诗《花非花》的理解比较难,图为主题具有不确定性;对《杜陵叟》一诗的采用第一人称手法的理解不够深刻。

登商山最高顶翻译赏析_作者白居易
白居易的登商山最高顶描写的(四)

<登商山最高顶>作者为唐代文学家白居易。其诗词全文如下:
高高此山顶,四望唯烟云。
下有一条路,通达楚与秦。
或名诱其心,或利牵其身。登商山最高顶翻译赏析_作者白居易
乘者及负者,来去何云云。
我亦斯人徒,未能出嚣尘。
七年三往复,何得笑他人。
[鉴赏]
「七年三往复」指的是白居易在元和十年(公元八一五年)赴江州司马任、元和十五年(公元八二0年)自忠州刺史返及长庆二年(公元八二二年)赴杭州刺史任的三次行于商山道的经验。于商山道上汲汲于名利的白居易,一生在商山道上的往返并不仅止于这三次;他多次的往返,显示商山道是与白居易毕生关系最密切的一条道路之一。白居易在商山道上之作所呈现的自然景物取向,就是白居易人格意志的呈现,铺陈行迹的道路和白居易本身的契合度甚高,这些作品正是引导我们去理解白居易心志的最佳途径。

描写山的诗句
白居易的登商山最高顶描写的(五)

1、寥寥远天净,溪路何空蒙。斜光照疏雨,秋气生白虹。云尽山色暝,萧条西北风。故林归宿处,一叶下梧桐。描写山的诗句。——崔曙<山下晚晴>

2、秣马临荒甸,登高览旧都。犹悲堕泪碣,尚想卧龙图。城邑遥分楚,山川半入吴。丘陵徒自出,贤圣几凋枯!野树苍烟断,津楼晚气孤。谁知万里客,怀古正踌蹰。——陈子昂<岘山怀古>

3、苍苍五老雾中坛,杳杳三山洞里官。手护昆仑象牙简,心推霹雳枣枝盘。描写山的诗句。春飞雪粉如毫润,晓漱琼膏冰齿寒。渐恨流年筋力少,惟思露冕事星冠。——包佶<宿庐山,4、处处看山不可行,野花相向笑无成。长嫌为客过州县,渐被时人识姓名。——陈羽<春日南山行>

5、久病旷心赏,今朝一登山。山秋云物冷,称我清羸颜。白石卧可枕,青萝行可攀。意中如有得,尽日不欲还。人生无几何,如寄天地间。心有千载忧,身无一日闲。何时解尘网,此地来掩关。——白居易<秋山>

6、粗衣粝食老烟霞,勉把衰颜惜岁华。独鹤只为山客伴,闲云常在野僧家。丛生嫩蕨粘松粉,自落干薪带藓花。明月清风旧相得,十年归恨可能赊。——处默<忆庐山旧居>

7、暗将心地出人间,五六年来人怪闲。自嫌恋着未全尽,犹爱云泉多在山。——白居易<游仙游山>

8、高高此山顶,四望唯烟云。下有一条路,通达楚与秦。或名诱其心,或利牵其身。乘者及负者,来去何云云。我亦斯人徒,未能出嚣尘。七年三往复,何得笑他人。——白居易<登商山最高顶>

9、牧野功成后,周王战马闲。驱驰休伏皂,饮龁任依山。逐日朝仍去,随风暮自还。冰生疑陇坂,叶落似榆关。躞蹀仙峰下,腾骧渭水湾。幸逢时偃武,不复鼓鼙间。——白行简<归马华山>

10、九华如剑插云霓,青霭连空望欲迷。北截吴门疑地尽,南连楚界觉天低。龙池水蘸中秋月,石路人攀上汉梯。惆怅旧游无复到,会须登此出尘泥。——柴夔<望九华山>

11、反照前山云树明,从君苦道似华清。试听肠断巴猿叫,早晚骊山有此声。——白居易<和行简望郡南山>

12、京洛云山外,音书静不来。神交作赋客,力尽望乡台。衰疾江边卧,亲朋日暮回。白鸥元水宿,何事有馀哀。——杜甫<云山>

13、若到江州二林寺,遍游应未出云霞。庐山瀑布三千仞,画破青霄始落斜。——曹松<送僧入庐山>

14、学他趋世少深机,紫阁青霄半掩扉。山路远怀王子晋,诗家长忆谢玄晖。百年不肯疏荣辱,双鬓终应老是非。人道青山归去好,青山曾有几人归。——杜牧<怀紫阁山>

15、巫山苍翠峡通津,下有仙宫楚女真。不逐彩云归碧落,却为暮雨扑行人。年年旧事音容在,日日谁家梦想频。应是荆山留不住,至今犹得睹芳尘。——曹松<巫峡>

16、巴山遇中使,云自峡城来。盗贼还奔突,乘舆恐未回。天寒邵伯树,地阔望仙台。狼狈风尘里,群臣安在哉。——杜甫<巴山>

17、幽人往往怀麻姑,浮世悠悠仙景殊。自从青鸟不堪使,更得蓬莱消息无。——鲍溶<望麻姑山>

18、白道行深云,云高路弥细。时时天上客,遗路人间世。烟花最深处,井臼得空刺。天寒鹤巢林,石长泉脉闭。()神化万灵集,心期一朝契。不见金板书,谁知阮家裔。终期太古人,问取松柏岁。——鲍溶<游山>

19、岸柳黄深绿渐饶。林塘初雨过,涨蒲萄。秋千亭榭彩旗交。莺声里,春在杏花梢。慵整翠云翘。眉尖愁两点,倩谁描。斜阳芳草暗魂销。东风远,犹凭赤阑桥。——陈允平<小重山>

20、点空夸黛妒愁眉,何必浮来结梦思。惭愧二年青翠色,惹窗粘枕伴吟诗。——崔橹<别君山>

21、东岩采薇人,岩际朝见月。怪堕幽萝间,非时更澄彻。绿萝就玉兔,再与高鸟歇。清光照掌中,始悟石上发。谁传阴阳火,铸此天地物。深影藏半山,虚轮带凝雪。早回谢公赏,今遇樵夫说。白日乘彩霞,翩翩对容发。我图辨鬼魅,信美留烟阙。形神乍相逢,竟夕难取别。如其终身照,可化黄金骨。——鲍溶<庐山石镜>

22、翠辇红旌去不回,苍苍宫树锁青苔。有人说得当时事,曾见长生玉殿开。——窦巩<过骊山>

23、一身为轻舟,落日西山际。常随去帆影,远接长天势。物象归馀清,林峦分夕丽。亭亭碧流暗,日入孤霞继。渚日远阴映,湖云尚明霁。林昏楚色来,岸远荆门闭。至夜转清迥,萧萧北风厉。沙边雁鹭泊,宿处蒹葭蔽。圆月逗前浦,孤琴又摇曳。泠然夜遂深,白露沾人袂。——常建<西山>

24、阆州城东灵山白,阆州城北玉台碧。松浮欲尽不尽云,江动将崩未崩石。那知根无鬼神会,已觉气与嵩华敌。中原格斗且未归,应结茅斋看青壁。——杜甫<阆山歌>

本文来源:http://www.guakaob.com/yimin/430016.html

    上一篇:汤汤诗句

    下一篇:把人当物写的句子

    【白居易的登商山最高顶描写的】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