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禅的诗句

| 职称俄语 |

【www.guakaob.com--职称俄语】

关于禅的诗句篇一
《禅诗》

宋.草堂禅师

云岩寂寂无窠臼,灿烂宗风是道吾;

深信高禅知此意,闲行闲坐任荣枯。

这是一首描写不同宗风的诗。唐朝药山禅师投石头禅师门下而悟道,他得道之后,门下有两个弟子,一个叫云岩,一个叫道吾。有一天,大家坐在郊外参禅,看到山上有一棵树长得很茂盛,绿荫如盖,而另一棵树却枯死了,于是药山禅师观机逗教,想试探两位弟子的功行,先问道吾:「荣的好呢?还是枯的好?」道吾说:「荣的好。」再问云岩,云岩却回答:「枯的好。」此时正好来了一位沙弥,药山就问他:「树是荣的好呢?还是枯的好?」沙弥说:「荣的任他荣,枯的任他枯。」他们三个人对树的成长衰亡有三种不同的意见,寓意他们对修道所采取的态度,有三种不同的方向。

云岩说「枯的好」,可以知道他所修学的禅道是寂寂中出发的,他的宗风是不落窠臼的寂静无为,所以说「云岩寂寂无窠臼」。而道吾说「荣的好」,显示他后来光芒万丈的灿烂宗风,所以说「灿烂宗风是道吾」。但是,超乎云岩道吾二者之上的沙弥,又如何呢?这就说明了分别的知识与圆通的智慧之间的不同。 云岩和道吾,一个说荣的好,一个说枯的好,显示他们从知识上去分别事相。我们平常所指陈的人间是非、善恶、长短,都是从常识上去认识的,只是停留在分别的知识界,而这位见道的沙弥却能截断两边,从无分别的慧解上去体认道的无差别性,所以说:「荣的任他荣,枯的任他枯。」

无分别而证知的世界,才是实相的世界。我们所认识的千差万别的外相,都是虚假不实,幻化不真的。甚至我们所妄执的善恶也不是绝对的,好比无缘无故用拳头打人一拳,这个拳头就是恶的;好心帮人捶背,这个拳头又变成善的。恶的拳头可以变成善的,可见善恶本身没有自性,拳头本身无所谓善恶,这一切只不过是我们对万法起的一种差别与执着。

禅的世界是要我们超出是非、善恶、有无、好坏、荣枯等等相对待,而到达一种绝对真实和圆融的世界。禅的世界是要我们在生死之外,找寻另一个安身立命的所在。

唐.龙山禅师

三间茅屋从来住,一道神光万境闲;

莫作是非来辨我,浮生穿凿不相关。

这是潭州龙山禅师的诗偈,描写悟道有得,超然物外的境界。是说人生在世,虽然住的是简陋茅屋,吃的是粗糙食物,但是,如果我们能以智慧去观照世间的功名利禄和人间的是非善恶,了解它们的短暂性、虚妄性,心地明朗,得其所安,那么茅茨土阶也是亭台阁榭,粗衣蔬食也是锦绣珍肴,因为心与道相契合,世界是宽敞无碍的。这个时候,世界万种的纷争纠缠,再也无法扰乱我们悠闲的心境,世人如何钻营巧取,都与我们毫无相干。

这首诗充分表现了龙山禅师对于世间名利置之度外,而过着一种超然绝尘的生活。一般人对人生抱有两种态度:一种是「纵欲的人生」,汲汲追求世间的享乐,为了满足自己的欲望,以致纵情任性无法自拔;另外一种是「禁欲的人生」,视欲望如毒蛇,以名养为畏途。佛教认为这两种态度都过于偏激,有失中道。过分的纵欲,一味追逐享受,容易迷失了本性,况且欲海难填,以有限的精力去追求如溪壑般的欲望,好比夸父逐日,到最后只有死于非命。纵欲的快乐是不实在的,跟随而来的是身心的交瘁、人格的堕落,所以说「乐极」必「生悲」;「纵欲的人生」是不究竟的。

「纵欲的人生」虽然不好,「禁欲的人生」也太过狭隘,因为完全禁欲使人形同槁木死灰,毫无生气。好比种花莳草,水分过多,必定腐烂而死,而缺少水分,也会枯干而死。如果恰到好处,花草得到清水的滋润,就能长得茂盛美丽。所以佛教理想中的生活,既不推行禁欲的人生,也不提倡纵欲的人生,而主张过着中道的生活。

我们称众生为「有情」,「情性」与我们如影随形,无法分离,放纵它,固然不可;绝对禁止,也是不可能。若能善加引导,合理节制,好比长江黄河疏导入流,不但无害,反而有益于灌溉、水利。况且欲望有善恶之分,善欲可以给予人生奋进的力量,所以佛教不主张纵欲,也不主张禁欲,而主张节欲。当我们修行至一定境界时,虽然住在欲尘中,也不会被染着的。

花非花,雾非雾(唐·白居易)

花非花,雾非雾; 夜半来,天明去。

来如春梦几时多?去似朝云无觅处!

句句是禅,字字是禅。在禅者看来,清净无为的本心,便是禅的大千世界。外部世界的千变万化、千姿百态,尽管实实在在展现在眼前,但在他们,不过是那颗无所不包的“本心”的幻化;而这种外部世界物的外化,不过是过眼云烟,转瞬即逝,终归于无。所以,眼中的花,并非实实在在的花;雾,也并非实实在在的雾。只是“本心”外射的花与雾的“幻化”而已。这些东西,“夜半来,天明去”,瞬间即逝,无影无踪。来的时候,就像那“来如春梦几时多”,突如其来,毫无知觉;去的时候,“去似朝云无觅处”,不可追寻,不可捉摸,无影无踪,全归于“空无”。

特入空门问苦空

特入空门问苦空,敢将禅事问禅翁;

为当梦是浮生事?为复浮生是梦中?

——唐·白居易

空,并非把一切都看成没有。空是虚空,虚空里面自有万物,自有一切包容。佛门对苦与空的体会颇为深切,世间万种苦,所以人间也叫苦海,苦海无边,佛法就是普度众生的慈航。空也是一种觉悟。能认识到四大皆空,觉悟到人生的无常,心性就能够由此而提高。

梦是否和真实生活一样呢?或者我们的生活在觉悟的人眼里,竟也如同大梦一场?梦中何必争人我,人间的是非又何必斤斤计较?

对悟者而言,梦如同生活的一面镜子,告诉你所有的执著都是虚空,都是捕风。梦里的一切不能永远挂在你的心上,现实中的一切又何尝不是如此?能在心中常住的,不过是佛性而已。

来时无迹去无踪

来时无迹去无踪,去与来时事一同;

何须更问浮生事,只此浮生是梦中。

——唐·鸟窠道林禅师

人的生死都毫无痕迹可寻,不知我从哪里来,也不知向哪里去。死生之间,只一件事相同,那就是迷惑。人从生到死,都无法摆脱迷惑。如果不能看破生命中充满了迷惑,那么人就只能陷入迷中一再沉沦,到最后一无所得,恍然一场春梦。

关于禅的诗句篇二
《禅趣诗》

空灵静怡的禅趣诗

佛教的禅定思想,孕育了“虚静生思”的审美论,溶入中国美学的创作中,形成了“有中蕴空”“动中藏静”,以“寂静”为特点的禅意诗。“入禅”之作,“读之身世两忘,万念皆寂。”

“诗为禅客添花锦,禅是诗家切玉刀”,元好问的这两句诗,说明了中国传统文化中诗与禅的密切关系。禅宗所追求的极境是人的本性与宇宙本体绝对冥契合一的境界—涅磐,诗人所追求的极境是“天人合一”—绝对的美和自由,可见禅宗对佛性的追求和诗人对诗歌艺术审美追求的极境是相同的。因此,经由禅宗的心理感受而过渡到艺术创作的直觉思维,再到追求无言之美的艺术境界—禅境,在唐宋以后基本上成了中国诗学的主导性观念。可以说是禅宗思想解放了诗人的想像力,让诗人以全方位的心性方式审视世界,从而使诗心达到最为通透无碍的至境。因此从这种意义上说,中国诗学的核心部分是由禅宗思想构成的。禅宗的般若理趣,在许多的诗作中有着生动且优美的体现。这些诗作,都具有迥异于世俗诗歌的清净空灵的意境。

自号香山居士的唐代大诗人白居易,尊崇佛教,喜参禅实修,写了大量的佛教诗歌。其《寄韬光禅师》云:“一山门作两山门,两寺原从一寺分。东涧水流西涧水,南山云起北山云。前台花发后台见,上界钟声下界闻。遥想吾师行道处,天香桂子落纷纷。”诗中同时运用了东、西、南、北、前、后、上、下八个方位词,给人以诗味回环、禅韵十足的艺术享受,同时也展现了十方无限的广阔空间,令人感受到禅师无所执著挂碍、宽广圆融的修行境界和高风雅致。在这样一个清溪水流,云霞缭绕,山花烂漫,晨钟幕鼓的清净古寺中,高僧韬光禅师正在清静地禅修。诗人遥想,禅师的智慧和德行是如此的高妙,他行道宴坐之处一定是人天景仰,美妙的天香和桂子都在缤纷地飘落。

有很多禅诗是写习禅的居士或者僧人去佛寺或隐修之地参访修学的感受的。如唐朝著名诗人常建诗《题破山寺后禅院》:“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竹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万籁此俱寂,但余钟磐音。”诗人清晨去自己仰慕的古寺参访,初升的太阳照耀着山间高耸入云的树林。青青翠竹林间的小道蜿蜒曲折,通往幽静之地,禅房掩映在繁花茂木的深处。山林美妙的景色令鸟儿们也身心喜悦,清澈的潭水和明净的倒影,使禅者更能体悟到自心本来的清净与空明。在一片静寂之中,唯有古寺钟磐悠扬的清音萦绕不绝,令闻者涤除俗虑,怡然自得。

唐朝著名诗人王昌龄诗《题僧房》:“棕榈花满院,苔鲜入闲房。彼此名言绝,空中闻异香。”丛丛簇簇的棕榈花明媚地开满了寺院,细柔的绿苔延伸进了僧房,诗人和寺僧一起静静地参禅打坐,都沉浸在超绝名言、难以言说的法喜禅悦之中,正此时,闻到了空中传来清雅的异香。此诗借用了一个典故来说明自己的法喜之乐:佛祖释迦牟尼住世的时候,其解空第一的大弟子须菩提尊者,在岩洞中静默禅修之时,因其证悟的境界高妙难以思议,感得天人从空中飘洒下漫天异彩纷呈的香花供养尊者。

大文豪苏轼,自号东坡居士,素喜参禅打坐,其诗《庐山烟雨》云:“庐山烟雨浙江潮,未到千般恨不消。到得还来无别事,庐山烟雨浙江潮。”庐山变化多端的烟雨景色,和浙江波澜壮阔的钱塘潮,自古蔚为名闻天下的胜景,

古今有多少文人墨客为之倾倒和咏叹,如果未能到这等风光宝地见识一番,恐怕是会遗憾终生的。然而到达之后,却发现并无奇特之处,依然是庐山烟雨和浙江浪潮。此诗前一句比喻禅悟之前,因为人心受外物牵制,所以千念万虑都放舍小下,妄生爱憎取舍等迷妄的情执和情见。后一句比喻经禅修而见到自心的本来面目之后,明白了本地风光,法尔如是,一切外物,都是自心的显现,众生本具的佛性在悟前与悟后,井无改变,依然是“庐山烟雨浙江潮”。如高僧青原惟信禅师云:“老僧下十年前未参禅时,见山是山,见水是水。及至后来,亲见知识,有个入处,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而今得个休歇处,依前见山只是山,见水只是水。”东坡居士的这首诗与此语意趣相同。

苏轼的《题西林壁》既是写风景的佳作,也是一个偈子,是首寓理极深的禅诗,诗云:“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都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真如能生万有,随缘而不变,那么怎样能识得真面目呢?放下执著妄想就是,因为有身见、山见、日月见,所以摸不着自家的鼻子,有种种见,有种种执著妄想,就不见“山”的真面目

王维的《山居秋暝》“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烷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正是抒写自己空灵心境的典型作品,在这首诗里,诗人以禅宗的方式,追求一种诗禅相融的境界,使创作的诗歌具有宗教般的净化心灵的效果,读之使人身世两忘,万念俱寂。

黄庭坚精于佛禅,诚于修习,在激烈的新旧党争中,为解决矛盾,隐于禅乡佛国他的诗在绘景悟理上独得一味,如《鄂州南楼书事四首之一》:“四顾山光接水光,凭栏十里芰荷香。清风明月无人管, 并作南楼一味凉。“诗人屡遭贬谪,但登眺南楼却不见有一丝忧恨露出,他真正是于“山光接水光”,“十里芰荷香”处识得本来清净,既然识得本来清净,则诸法皆是一味“并作南楼一味凉”,这“一味凉”若着于心头.方是真洁凉

明朝陈献章诗《寄太虚上人》:“太虚石洞居,孤寂少人依。远客携琴至,逢师乞食归。一莆青草上,四面白云飞。尽日无言谈,岩花落满衣。”高僧太虚上人长年在远离尘嚣的石洞里禅修,很少与世俗人交往。同道的知音好友携带古琴不期而至,二人在山间青青的草地上,抚琴赏音,终日无有言谈;禅者清静高洁的身心,与悠扬清雅的琴声仿佛合而为一,不知不觉间,山岩上的鲜花落英缤纷,洒满了禅者的衣裳。

这些清新优美的风景禅诗,呈现给世人的,是春花烂漫的山林,秋意浓郁的月夜,云雾缥缈的峰壑,晶莹清澈的溪涧,生机盎然的大自然中的古寺,和安详恬静、清净怡悦的禅者。这一切对终日奔竞忙碌、身心疲惫的现代人来说,是一方可以让心性得以休息的宁静的精神家园。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过香积寺 王维

不知香积寺,数里入云峰。古木无人径,深山何处钟。

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薄暮空潭曲,安禅制毒龙[注]。

注:安禅,佛家语,指闭目静坐,不生杂念;毒龙,指世俗欲念。

(1)你认为这首诗第三联两句中的“诗眼”分别是哪一个字?为什么? —— “诗眼”分别是“咽”,“冷”。山中的流泉由于岩石的阻拦,发出低吟,仿佛呜咽之声。照在青松上的日色,由于山林幽暗,似乎显得阴冷。“咽”,“冷”两字绘声绘色,精练传神地显示出山中幽静孤寂的景象(意境)

(2)王维的诗,不只是“诗中有画”,而且往往“诗中有道”。 此“道”即禅理、禅趣。请对王维这首诗中的禅理、禅趣作简要的分析。

——这首诗描写深山古寺的环境景色:古木、云峰,渺无人迹的山径,被危石阻遏的幽咽泉声,照在深苍松林上的凄冷日色,还有空寂曲折的潭岸,都是那么萧瑟暗淡、幽冷阒寂,给人以远离世间尘嚣之感。这既是诗人赴寺途中实见实闻的景物,也是他那消极出世的禅寂心境的写照。诗人一步一步地引领读者进入他所企求的无烦扰的寂静禅境。

阅读下面两首古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秋夜独坐(节选)

唐"王维

独坐悲双鬓,空堂欲二更。

雨中山果落,灯下草虫鸣。

夜深

宋"周弼

虚堂人静不闻更,独坐书床对夜灯。

门外不知春雪霁,半峰残月一溪冰。

(1)两诗中均写了夜景,又有所不同。请具体说明。(4分)

——首先是时令不同,景象不同,王诗题目为“秋夜独坐”,描写的是秋夜之景,景象是雨中果落、灯前草鸣;周诗诗句中有“春雪霁”,描写的是春夜之景象,春雪初停、残月挂山、溪水成冰。其次,动静不同,王诗用果落、草鸣之动来衬托心中之静,是动景;周诗用不知道春雪初停、残月挂山、溪水成冰等室外的静景来衬托时光的暗转和读书的勤奋,是静景。

(2)两诗中均有“独坐”,而作者心境不同。试简要分析。(4分) ——第一首诗写上半夜坐禅,其心境是孤独悲哀的。还要了解王维晚年笃信佛教,喜欢参禅求静,许多是抒发禅理,这首诗也体现了这一特色:一、二句“独”、“悲”、“欲”从自身的感受写出独坐的孤寂和岁月的流逝,三四句用果落虫鸣之悲进一步加深这种悲凉的心境。宋代文人多喜欢读书穷理,第二首诗写下半夜仍然专心读书的景象,“不知”二字淡而有味,十分传神的写出了诗人久读后起身开门四望的瞬间感受,不知道室外景色的变化,可见其读书时的聚精会神,不难推断出其安闲自得的心情。王诗欣赏虚空的状态:静心默坐,听凭时光在自然界中悄悄流逝。周弼喜欢充实的感觉:灯下夜读,不负时光的暗转。两首诗从一个侧面展示了唐宋诗歌审美趣味的不同。

关于禅的诗句篇三
《禅与诗》

禅与诗

“禅”最早生于古印度,是印度人古代所发明的一种修行方法,汉字“禅”是梵语“禅那”的简称。所谓“禅那”就是静虑的意思,即精神集中、排除一切杂念以求得内心的安宁。其实所谓修行,最先想到的就是僧人打坐,即“坐禅”。佛教发源于印度,所以很好的继承了古印度的修行方式,作为一种超离内心痛苦、达到精神解脱的方法。这时候很容易联想到苦行僧,一个人踏上旅途,或在深山里面孤苦的生活,脱离凡世的牵扯,达到“忘我无我”的程度,甚至有些人痛苦鞭笞自己强迫自己带上各种折磨人的刑具,为挣脱自己的欲念。佛家有七戒:贪,嗔,痴,杀,色,荤,诳语。圣经中有七宗罪:骄傲,贪婪,色欲,愤怒,饕餮,妒忌,懒惰。人性本恶,人的欲望里面包含了太多人生的生离死别,喜怒哀乐,古今中外都不曾例外。佛教认为,宇宙的终极真相是“空”,“空”就是“无限”或者“绝对”,我们最熟悉的一句多半就是“色即是空,空即是色”,此等境界可不是一般凡人能达到的。何为色?上天有好生之德,让世人有繁衍的通道.而佛家却要戒色,如果世人全戒色那佛是否 为无德?在世者想不通,思不透,出世者知为戒淫邪,甘愿受戒。作为世界上无数的凡人之一的我,也曾思考,也曾深虑,不过相信我是无法达到那种神人的境界了,七戒也是我生活的一部分了,习惯就好。

中国的诗有很大部分都是抒情诗,在中国古人看来,诗的职能根本不是摹仿外部世界,而是传达人们的内心感受,即“诗言志”。内在感情是个很奇妙的东西,看不见摸不着,透过视觉我们知道桃花是粉红色的,树叶是绿色的,但是我们看不到悲伤的颜色,也不能知晓幸福的形状。我们所有的感情都来源于心上,却无法具体描述,唐僧寒山诗中说“禅心”:“无物堪比伦,叫我如何说?”感情亦如此。可见“禅”与“诗”在某种程度上存在异曲同工之妙。唐代文学家刘禹锡说 :“常恨言语浅,不如人意深”,就是对语言不能很好的表达情感的抱憾。虽然有一系列形容感情的词,“忧伤”、“欢乐”、“愤怒”等等,但是这些词就真的能够表达你的感受吗?真的就能够把你内心的悸动全部完完整整的体现出来吗?我们祖先解决这个矛盾的最原始的方法就是咏歌,也就是说,不是把话平淡的说出来,而是把它叹出来、唱出来。因为同样的一句话,把它平静的说出来和把它叹出来,其所传达的意味是完全不一样的。《诗经》中收录的很多诗,词尾都带有“兮”,这都是中国诗歌原始面貌的遗留。

感情活动的引发除了有外部契机,还有内部的契机,那就是内心的意念。初唐的诗人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泪下。”前两句是写他想到自己生不逢时:所谓“前不见古人”,是说燕昭王那个时代已经从成为过去的历史,自己不可能见到了;所谓的“后不见来者”,是说自己也来不及见到后世的贤明之主。西方有个说法:人最大的悲哀莫过于不能自由的选择自己的生和死,因为人总是不经过自己的同意就从这个世界上被夺走。显然诗人通过这首诗所要传达的,就是自己登台时所发生的

这种悲怆的情感,而这种情感并不是凭空发生的,它是在诗人心中所发生的生不逢时的意念活动的引发下产生的,故人写出了引发情感的意念契机,那么伴随着意念契机所产生的情感也就传达给读者了。

中国古代的诗歌评论中,对一首诗究竟好在什么地方,大抵不做详细解说,他们往往只把好诗的句子抄给读者,告诉读者这句好,你若想的到它的好处,自己体验去。这决不是笨拙。而是明智。唐僧惠明在大庾岭上问禅宗六祖慧能:“上来密语密意外,还要有密意否?”六祖答道:“若与汝说,即非密也;汝若返照,密在汝边。”诗的最根本的“密意”也正是这样,它只能得之于返回照的自己之心,而非能得之于他人之口。中国六朝时有一位诗人陶弘景,隐居在山中,别人不理解他在山中的乐趣,劝他到朝中做官,他写了一首诗:“山中何所有?岭上多白云。只可自怡说,不堪持赠君。”诗味也正是这样一种“只可自怡说,不堪持赠君”的东西,它的好处是无法说出的。相反的,滔滔不绝的大谈诗的好处,倒往往说明他没有得到诗的精髓。这里用得到老子的一句话:“知者不言,言者不知。”曾经有一位和尚问惠林慈照禅师:当一个人体会到了道体而说不出来时,他像什么?禅师回答:他像哑巴吃蜜。和尚又问:当一个人没有体会到道体,却谈的天花乱坠是,他像什么?禅师回答:他像鹦鹉叫人。真正得到诗的本体的,可以说是哑巴吃蜜;而把诗的韵味好处谈的有声有色的,确实有点像鹦鹉叫人。

禅与诗其实在本质上是相同的,禅是一种寻求精神解放的方法,诗是表达人的感受意念的事物,在某种程度上两者是一致的,都是伴随着人的思想和心理在阐释属于各自的理念。

关于禅的诗句篇四
《诗与禅》

关于禅的诗句篇五
《空灵,禅品中国古诗词》

禅品中国古诗词名句

悠远·一花一世界

1.心潮逐浪:天高云淡,望断南归雁

2.一眼万年:独上高楼,望见天涯路

3.刹那永恒: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4.宁静绽放: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

5.不如心安:万籁此俱寂,但余钟磬声

6.秘境探寻:山鸟无凡音,山云无俗状

7.天涯过客:枯藤老树昏鸦,古道西风瘦马

虚空·一木一浮生

1.以我观物: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

2.不惹尘俗:终年无客常闭关,终日无心长自闲

3.悲欢离合:若将花比人间事,花与人间事一同

4.水到渠成: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

5.放下我执:尽日寻春不见春,芒鞋踏破岭头云

6.人世无常:来如春梦不多时,去似朝云无觅处

7.纷扰皆空:言下忘言一时了,梦中说梦两重虚

8.寻找自我:世间安得双全法,不负如来不负卿

灵动·一草一天堂

1.生命之泉:一条藤径绿,万点雪峰晴

2.心存美好: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3.境随心转:何意百炼钢,化为绕指柔

4.怅然徘徊:空山松子落,幽人应未眠

5.拈花微笑:春雪满空来,触处是花开

6.时光辗转:雨中山果落,灯下草虫鸣

7.诗意盎然:老柘叶黄如嫩树,寒樱枝白是狂花

8.春日易逝: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

顿悟·一叶一如来

1.不言自明: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

2.人生苦短: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

3.处之泰然:八风吹不动 端坐紫金莲

4.静思冥想:永夜一禅子,泠然心境中

5.因缘和合: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6.三生因果:契阔死生君莫问,行云流水一孤僧

7.此生空过:三过门前老病死,一弹指顷去来今

8.尘埃落定:最是人间留不住,朱颜辞镜花辞树

达观·一砂一极乐

1.绝处逢生: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2.莫向外求:浅笑看花开,无争赏叶落

3.万般自在: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4.胸怀坦荡: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5.君子养德:雁无遗踪之意,水无沉影之心

6.慧光佛性:溪花与禅意,相对亦无言

7.人间不寒:即问渔翁何所有,一壶清酒一竿风

随缘·一方一净土

1.灵魂归属:处处逢归路,头头达故乡

2.心如明镜: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

3.生死荣枯: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

4.静水流深: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

5.浮生若茶:不语花犹落,无风絮自飞

6.处变不惊:子细看山山不动,是船行

7.冷暖自知:手把青秧插满田,低头便见水中天

8.思而不乱:芳树无人花自落,春山一路鸟空鸣

沧桑·一笑一尘缘

1.一盏心灯:欲将沉醉换悲凉,清歌莫断肠

2.红尘修行:此去经年,悲欢离合变,转瞬沧海桑田

3.勘破放下: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

4.羽化成蝶: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5.尽心无憾:望苍穹,掠眼繁华谁懂

6.自在圆满:古石何年卧,枯树几春空?

7.心外无法:知事少时烦恼少,识人外处是非多

淡泊·一念一清净

1.不染一尘: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2.自由在心:荷笠带夕阳,青山独归远

3.缘深缘浅:时有落花至,远随流水香

4.无求无畏:悠然远山暮,独向白云归

5.今生安好:云山海月都抛却,赢得庄周蝶梦长

6.世事纷飞:行人欲问前朝事,翁仲无言对夕阳

7.归零溯源: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秋风悲画扇

关于禅的诗句篇六
《描写蝉的诗句》

描写蝉的诗句 在狱咏蝉

——骆宾王

西陆蝉声唱,南冠客思侵。那堪玄鬓影,来对白头吟。

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无人信高洁,谁为表予心?

“高蝉多远韵,茂树有余音”(宋·朱熹.《南安道中》)。

“今朝蝉忽鸣,迁客若为情?便觉一年老,能令万感生”(唐. 司空曙《新蝉》)。

“一闻愁意结,再听乡心起。渭上新蝉声,先听浑相似。衡门有谁听?日暮槐花里”(唐 白居易《早蝉》)

“蝉声未发前,已自感流年。一入凄凉耳,如闻断续弦”(唐 刘禹锡《答白刑部闻新蝉》)

“蝉声无一添烦恼,自是愁人在断肠”(宋 杨万里《听蝉》)

“何必雍门弹一曲,蝉声极意说凄凉” (宋 刘克庄 《三月二十五日饮方校书园》)

“高树蝉声入晚云,不唯愁我亦愁君。何时各得身无事,每到闻时似不闻”(唐 雍陶《蝉》)

《蝉》

——唐·李商隐

本以高难饱,徒劳恨费声。 五更疏欲断,一树碧无情。 薄宦梗犹泛,故园芜已平。 烦君最相警,我亦举家清。 《蝉》

——唐·虞世南

垂绥饮清露,流响出疏桐。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蝉》

——唐·雍陶

高树蝉声入晚云,不唯愁我亦愁君。 何时各得身无事,每到闻时似不闻。 《蝉》

——唐·许浑

噪柳鸣槐晚未休,不知何事爱悲秋。 朱门大有长吟处,刚傍愁人又送愁。 《蝉》

——唐·李郢

饮蝉惊雨落高槐,山蚁移将入石阶。 若使秦楼美人见,还应一为拔金钗。 《蝉》

——唐·陆龟蒙

只凭风作使,全仰柳为都。 一腹清何甚,双翎薄更无。 伴貂金换酒,并雀画成图。 恐是千年恨,偏令落日呼。

《蝉》

——唐·张乔

先秋蝉一悲,长是客行时。 曾感去年者,又鸣何处枝。

细听残韵在,回望旧声迟。 断续谁家树,凉风送别离。 《蝉》

——唐·罗邺

才入新秋百感生,就中蝉噪最堪惊。 能催时节凋双鬓,愁到江山听一声。 不傍管弦拘醉态,偏依杨柳挠离情。 故园闻处犹惆怅,况是经年万里行。

《蝉》

——唐·罗隐

天地工夫一不遗,与君声调借君緌。 风栖露饱今如此,应忘当年滓浊时。 《蝉》

——唐·徐夤

寒鸣宁与众虫同,翼鬓緌冠岂道穷。 壳蜕已从今日化,声愁何似去年中。 朝催篱菊花开露,暮促庭槐叶坠风。 从此最能惊赋客,计居何处转飞蓬。

《蝉》

——唐·薛涛

露涤清音远,风吹数叶齐。 声声似相接,各在一枝栖。

《蝉二首》

——唐·子兰

独蝉初唱古槐枝,委曲悲凉断续迟。 雨后忽闻谁最苦,异乡孤馆忆家时。

衰柳蝉吟旁浊河,正当残日角声和。 寻常不足少愁思,此际闻时愁更多。

《蝉》

——宋·苏轼

蜕形浊污中,羽翼便翾好。 秋来闲何阔,已抱寒茎槁。

关于禅的诗句篇七
《禅诗》

明师一指.自性本然

◎一二三四五,二人守一土,解得其中意,便是西方祖。(吕祖)

◎一子入佛门,九祖超上品,十殿皆拱手,永不坠轮回。

◎一子得道,九玄七祖皆沾光;一子成道,九玄七祖尽超生。

◎一切福田,不离方寸,从心而觅,感无不通。(坛经)

◎一年又过一年忙,忙来忙去无下场,仙佛指开生死路,免受轮回乐洋洋。

◎一贯真传自古稀,有缘方得遇三期,为君直指性命理,但要心与性相依。

◎一点灵光道上来,只因迷惘坠尘埃,君今欲得还乡道,悟得心经道眼开。(观世音菩萨) ◎人人自己天真佛,昼夜六时常放光;剔起眉毛观自得,何劳特地礼西方。

◎人不求人一般大,水不流时一样平。

◎人间一佛堂,天上一叶莲。

◎三生石上旧精魂,赏月吟风莫要论;惭愧情人远相访,此身虽异性常存。

◎三际求心心不见,两眼看前眼不见;画波寻宝宝不见,风花雪月却常见。

◎千年石上古人踪,万丈岩前一点空;明月照时常皎洁,不劳寻讨问西东。(唐?寒山) ◎大道分明在心头,有作有为尽下流,识得当前真净土,万部丹经一笔勾。

◎大道传天下,千愁一指开,欢颜无尔我,个个面如来。

◎山前一片闲田地,叉手叮咛问祖翁;几度卖来还自买,为怜松竹引清风。

◎山重重又水重重,透出重重重见功;重重妙义重重意,不管东西南北风。

◎不知到底一归何,是以神光拜达摩;立雪少林为何事,只求一指躲阎罗。

◎心外求经路便差,水中月影镜中花,真空妙义君知否,七宝庄严总欠佳。

◎心平何劳持戒,行直何用修禅;恩则亲养父母,义则上下相怜,让则尊卑和睦,忍则众恶无喧。

若能钻木出火,淤泥定生红莲。苦口的是良药,逆耳必是忠言,改过必生智能,护短心内非贤。

日用常行饶益,成道非由施钱,菩提只向心觅,何劳向外求玄。听说依此修行,天堂只在目前。

◎文章有皮有骨髓,欲鬼此语如鬼禅;我从诸老得印可,妙处可悟不可得。

◎月色松声总见闻,禅心妄想圣凡分?消归一念无生处,此意如何巴似君。

◎以积货财之心积学问,以求功名之心求道德,以爱妻子之心爱父母,以保爵位之心保国家。 ◎半亩方塘一槛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宋?朱熹) ◎句中有眼悟方知,悟处还同病着锥;一个机关无两用,鸟巢拈起布毛吹。(于湖居士) ◎巨海茫茫性海清,何分江渠与沟坑;归来一滴曹溪水,洒向云厨味自珍。

◎本来面目无一物,万物难然本来真,火不能烧真空体,水不能淹真人身。(银山祖师邓云峰)

◎本来无物使人疑,却为参禅买得痴;闻道无情能说法,面墙终日妄寻思。

◎ 未曾生我谁是我,生我之时我是谁?来时欢喜去时悲,合眼蒙眬又是谁?(顺治皇帝) ◎任君聪慧过颜闵,不遇明师莫强猜,只是丹经无口诀,教君何处结灵胎。

◎先天口诀世间无,不在经文不在书,踏破铁鞋寻不出,得来全不费工夫。

◎名医化导有来因,疾病伤寒见忌瞋;脉理深微能率性,良方精细度迷津。

◎自结玄关自活埋,自吾闭也自吾开;一拳打破玄关窍,放出从前者汉来。

◎佛在灵山莫远求,灵山只在尔心头,人人有个灵山塔,好向灵山塔下修。(释迦牟尼佛) ◎佛身充满于法界,普现一切群生前;随缘赴感靡不周,而常此处菩提座。

◎佛讲经典三千卷,正法眼藏未明言,末世有缘得此法,便是西方不老仙。

◎吾有正法眼藏,涅盘妙心,实相无相,微妙法门,不立文字,教外别传。(释迦文佛在灵

山会

上拈花示众)

◎坐卧立化未为奇,不及庞婆撒手归;双手拨开无缝石,不留踪迹与人知。

◎坐破蒲团不用功,何时及第悟心空;真是一番齐着力,桃花三月看飞红。

◎我心自有佛,我佛是真佛;自若无佛心,何处求真佛。(坛经)

◎求道求得是路程,西方大路少人行,求生不求天堂路,临终大路黑沉沉。

◎言为百世师,行为天下法,久久不可掩,是名不坏身。(司马光解禅偈,雨霖杂记) ◎身生未知生,知生身已老;身知不相逢,人生几度老;身知若相逢,即可成佛道。 ◎奇巧奇巧真奇巧,真的跟着假的跑,真的不吃饭,假的日三饱,真的走了看不到,假的走了伴

花草。(德慧菩萨)

◎念佛有个自性佛,念经有卷无字经,诵之念之常不忘,保尔平步上天堂。

◎念佛无非念自心,自心是佛莫他寻;眼前林树并池沼,昼夜还能演法音。(明?呆庵普庄) ◎抛却身心见法王,前程不必问行藏;但能识得娘生面,草木丛林尽放光。

◎明明白白一条路,千千万万不肯行。

◎空门不肯出,投窗也太痴;百年钻故纸,何日出头时?(唐.古灵禅师)

◎舍内分明有个人,无端答应内无人;扣门借宿非他也,你我原来都是人。

◎ 金佛难渡炉,木佛难渡火,玉佛难渡摔,泥佛难渡水。

◎ 青山碧树年年在,沧海狂涛日日流,此身好种无生果,看破尘缘道急修。一旦无常归去世,田园楼阁后人收,只有一点灵性在,上清下浊两分开。

◎门前自有千江月,室内却无一点尘;贝叶若图遮得眼,须知净地亦迷人。(枯木禅师) ◎若人欲拿金碧峰,除非铁链锁虚空;虚空若能锁得住,再来拿我金碧峰。(金碧峰禅师) ◎ 若以色见我,以音声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见如来。(金刚经)

◎ 神光原来好讲经,智能聪明广传人,今朝不遇达摩渡,难超三界了死生。

◎纸上传来说得亲,翻腔易调转尖新;世人爱听人言语,言语从来赚杀人。

◎从来菩萨不离身,自家昧了不相亲,若能静坐回光照,便见生前旧主人。

◎从征万里走风沙,南北东西总是家;落得胸中空索索,凝然心是白莲花。

◎终日寻春不见春,芒鞋踏破岭头云;归来偶把梅花嗅,春在枝头已十分。(唐?无尽藏) ◎最是平常最神奇,说出悬空人不知;好笑纷纷学道者,意中疑是又疑非。

◎浑身似口挂虚空,不问东西南北风;一等为他谈般若,滴丁冬丁滴丁冬。(风铃偈) ◎无影山前一盏灯,照彻大地放光明,有人识得此灯者,便是长生不老僧。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坛经)

◎菩萨从来不离身,自家昧了不相亲,若能静坐回光照,便见生前旧主人。

◎发脚寻师为参禅,孤云高卧枕石眠;白月无风光自净,青松有雨响声寒。

◎当年孔子师七位,后遇老子得道玄,论语注载朝闻道,夕死可笑人难参。(三天主考圣训) ◎ 万丈洪崖奇碧空,人间有路不能通;奈何一点云无碍,舒卷纵横似疾风。(兜率从悦禅师) ◎ 圣贤仙佛只此心,何需泥塑与装金,世间点烛烧香者,笑倒慈悲观世音。

◎道法三千六百门,人人各执一妙根,唯有些子玄关窍,不在三千六百门。

◎ 达摩西来一字无,全凭心意用功夫,若要纸上寻佛法,笔尖醮干洞庭湖。(达摩祖师) ◎ 达摩原来天外天,不讲佛法也成仙,万卷经书都不用,单提生死一毫端。

◎赵州八十犹行脚,只为心头未悄然;及至归来无一事,始知空费草鞋钱。(宋?张无尽) ◎应化非真包古今,随缘应世本无心;灵机一脉威音外,无口先生昼夜吟。

◎讲道不离身,说法不离性,离身讲道即邪道,离性说法即邪法。(韩老前人)

◎丽日昊天照寒空,风自西兮云自东;好把绳头牢稳住,莫随流水任漂蓬。

◎觉树枯荣几度更,灵山寂寂待重兴;此来不用伤迟暮,佛法弘扬本在僧。(致虚禅师) ◎读破金钢经,念彻大悲咒,种瓜还得瓜,种豆还得豆,不受明师指,永在轮回受。(俗语) ◎ 灵丹本是古根基,藏在葫芦那得知,放出冲开诸世界,收来纳在古须弥。(八仙故事) ◎ 观音不在普陀山,只在人心方寸间,修道至诚求真理,西方大道可登攀。

◎ 郁郁黄花无非般若,翠翠绿竹尽是法身。

道体教用.万法归一

◎人爵那有天爵贵,功名焉有道名高。(活佛恩师)

◎大道本无形,造化育万情,传递为密宝,修持圣贤成。

◎弓长出世几人知,渡尽万教齐归一,走马点玄时年至,渡脱皇胎早出期。(龙华经) ◎天运迭转末三秋,三灾八难遍地流,九九劫难谁能脱,救世唯凭一贯舟。

◎母定三阳渡原人,复始羲皇降道源,临初太公阐圣王,泰来天真办收圆。(山西省大同府有阳

市孝义庄马营村七佛寺七圣宫碑文)

◎白藕绿叶红莲花,三教原来是一家,三大圣人发圣处,得了窍妙回老家。

◎有道无德,道难成;有德无道,必遭魔。

◎ 佛说一切法,为度一切心,若无一切心,何用一切法。

◎ 吾本来兹土,传法渡迷津,一花开五叶,结果自然成。

◎孤峰千仞立江心,八面洪涛愁煞人;奈是根深自坚固,几回经古又逢今。(莲池禅师) ◎昔日赵州少嫌光,不出山门迎赵王;怎知金山无量相,大千世界一禅床。(佛印禅师) ◎修真悟道守黄庭,打破迷团脉胳经,龟鹤养神常立定,人无欲念自通灵。

◎修得大道出迷途,纔算人间大丈夫,日月同明永不朽,乾坤并老壮玄都。

◎修福不修慧,福中也造罪;修慧不修福,慧中亦胡涂。(师母)

◎几年鏖战历沙场,汗马功高孰可量;四海狼烟今已息,踏花归去马蹄香。

◎溪声尽是广长舌,山色无非清净身;夜来八万四千偈,他日如何举似人。(宋?苏东坡) ◎万法归宗,一心向上,白莲结子,掬水闻香。(净土宗,莲社)

◎斋罢堂前锡杖闲,静装炉香自焚檀;残经读了无余事,聊塑圆容合掌看。

◎释迦从此绝宗风,儒门得法至道通,日后三期开普渡,正心诚意合中庸。

三、修心修念.道不离身

◎ 一日修来一日功,一日无修一日空,功上加功功有德,道中参道道无穷。(真珠师傅) ◎ 一念疏忽,是错起头;一念决裂,是错到底。

◎ 一念动即是轮回种,一念静乃成金刚身。

◎一把无明火,能烧万里功德林。

◎ 人有人意,我有我意;合得人意,恐非我意;合得我意,恐非人意;人意我意,恐非天意;合得天意,自然如意。

◎人从巧计夸伶俐,大自从容定主张;谄曲贪瞋堕地狱,公平正直即天堂。

◎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为道。(老子)

◎上有不可欺的天理,中有不可瞒的耳目,内有不可骗的良心。

◎千里修书只一墙,让他几尺又何妨,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清.张英) ◎大肚能容,了却人间多少事;满腔欢喜,笑开天下古今愁。

◎大海之水可饮尽,刹那心念可数知;虚空可量风可系,无能说尽佛境界。

◎大道修来有易难,也知由我亦由天,若非积功修阴德,动有群魔作障缘。

◎小林寂寞少人知,结草为门便是机,佛法平等无高下,骄傲逞强莫进来。(四十二品因果录)

◎不怕念起,只怕觉迟,念起是病,不续是药。

◎不怕虎生三个口,只怕人怀两样心;逢人且说三分话,未可全抛一片心。

◎ 勿学灯笼千只眼,要学蜡烛一条心。

◎ 心一松散,万事不可收拾;心一疏忽,万事不入耳目。

◎心不可不虚,虚则义理来居;心不可不实,实则物欲不入。(菜根谭)

◎ 心不明,点什么灯;意不平,诵什么经!

◎心不妄念,身不妄动,口不妄言,君子所以存诚。内不欺己,外不欺人,上不欺天,君子 所以慎独。

◎ 心如大海无边际,广植净莲养身心;自有一双无争手,为作世间慈悲人。

◎手把青秧插满田,低头便见水中天,六根清净方为道,退步原来是向前。(布袋和尚) ◎手携刀尺走诸方,线去针来日日忙;量尽别人长与短,自家长短几时量。

◎月白风清凉夜何,静中思动意差讹;云山巢顶芦穿膝,铁杵成针石上磨。

◎勿因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刘备)

◎休将自己心田昧,莫把他人过失扬;谨慎应酬无懊恼,耐烦做事好商量。

◎多年古镜要磨功,垢尽尘消始得融;静念投于乱念里,乱心全入静心中。

◎有人打老拙,老拙先倒了;有人骂老拙,老拙嘻嘻笑;涎吐我脸上,任他自干了;我亦省力气,

他亦免烦恼。(弥勒祖师)

◎身不动而心自安,心不动而神自宁,一念动时即是火,万缘寂处性自清。(李铁拐大仙) ◎身在营中心出家,身披铠甲是袈裟;刀刀亲见弥陀佛,箭箭射中白莲花。

◎身披精进铠甲,手指智能宝剑,统领六度大军,杀出烦恼贼寇。

◎身似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莫使惹尘埃。(坛经)

◎ 何必眉不开,烦恼无尽时,一切命安排,开心最悠哉。

◎ 初发心不变,成佛有余。

◎邪人行正道,正道亦变邪,正人行邪道,邪道亦变正。(德慧菩萨)

◎邪来烦恼至,正来烦恼除,邪正俱不用,清净至无余。

◎念正天堂路,念邪地狱门;万法由心生,万事由心灭。

◎性定伏魔朝朝乐,妄念不起处处安;心止念绝真富贵,私欲尽断真福田。

◎物有本末,事有始终;知所先后,则近道矣。(大学)

◎青山几度变黄山,世事纷飞总不干;眼内有尘三界窄,心头无事一骤宽。(日?梦窗疏石) ◎信为道源功德母,信能远离生死苦,信能长养诸善根,信为菩提作基础。

◎若人静坐须臾顷,胜造恒沙七宝塔;宝塔毕竟化为尘,一念静心成正觉。

◎面上无瞋是供养,口里无瞋是妙香;心中无瞋无价宝,不断不灭是真常。(均提童子) ◎ 修行之道重在心,返本归原寻理真,名利本是身外物,埋没多少英雄汉。

◎ 修道不离身,打铁不离砧。

◎修道修心,修复明明之心;办道尽心,尽其至诚之心。

◎修道有四心:无信心难入道,无诚心难行道,无坚心难成道,无愿心难了道。 ◎修道有四信:信道真,信天命真,信劫真,信愿真。

◎粉壁朱门事甚繁,高墙大鸟内如山;莫言山林无修士,人若无心处处闲。

◎从来硬弩弦先断,每见钢刀口易伤;惹祸只因闲口舌,招愆多为狠心肠。

◎涵养怒中气,谨防顺口言;留心忙里错,爱惜有时钱。

◎终朝逐物放心猿,谁肯回头认故园,欲学修心无别法,能知心放即还元。

◎莫说他人短与长,说来说去自招殃;若能闭口深藏舌,便是修行第一方。

◎顺境不忘形,逆境不灰心,万难不变心,至死不退道。

◎闲中检点平生事,静坐思量日所为。

◎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王阳明.传习录)

◎万事无如退步人,孤云野鹤自由身;松风十里时来往,笑揖峰头月一轮。

◎罪莫大于不知己过,过莫大于言人之非,错莫大于逞己之欲。

◎罪业本空由心造,心若灭时罪亦亡;心亡罪灭两俱空,是则名为真忏悔。

◎ 圣人求心不求佛,凡人求佛不求心。

◎ 善为至宝,一生用之不尽;心作良田,百世耕之有余。

◎ 烦恼由来本自寻,何须惹得苦于心,不如看破凡尘事,学道修身渡世人。

◎叹修道虚度时光,无真心落个凄凉,图表面敷衍了事,难应付灾劫无常。(师尊) ◎ 滚滚红尘古路长,不知何事走他乡;回头日望家山远,满目空云带夕阳。

◎ 忧则天下皆窄,怨则到处为仇,哀则自己束缚,怒则大敌当头。(白水老人) ◎ 坟地好不如心地好。|但存方寸地,留与子孙耕。

◎胡涂须到底,聪明莫过头。

◎诸佛菩萨只此心,无论彩画与装金,世间燃烛烧香者,愿礼慈悲观世音。

◎汉武为帝欲作仙,石崇巨富叹无钱,嫦娥照镜嫌貌丑,彭祖焚香求寿年。

◎学道犹如守禁城,昼防六贼夜惺惺;将军主帅能行令,不用干戈定太平。

◎禅心须在尘中定,佛道还得世上成,打破空门形象事,无尘何必着僧衣。

◎禅心须在尘中净,佛道还得世上成,莫要剃头不剃欲,但求染衣不染心。

◎ 聪明本是阴德助,阴德引入聪明路,不行阴德使聪明,聪明反被聪明误。

◎ 对长辈谦恭是本分,对平辈谦恭是和善,对晚辈谦恭是高贵,对所有人谦恭是安全。

四、缘起缘灭.因果轮回

◎一兔横身当古路,苍鹰才见便生擒;后来猎犬无灵性,空问枯桩旧处寻。(雪窦禅师) ◎三点如星布,横 似月斜,披毛从此出,作佛亦由他。

◎三宝门中福好修,一文施舍万文收;不信但看梁武帝,曾施一笠管山河。

◎六道轮回说不完,畜生饿鬼哭千般,劝君勿妄起贪念,一失人身万劫难。

◎天堂地狱两界连,任君脚踏那边船,成仙成畜由人作,差之毫厘谬万千。

◎生天本自生天业,未必求仙便得仙;鹤背倾危龙背滑,君王自古无百年。(唐?知玄) ◎生死骨如山,因果复循环;欲消冤孽债,还当德为先。

◎生死轮回永不停,迷人不醒醉梦中,今遇明师得大道,务必早炼早超生。

◎生来死去最悲哀,六道轮回辗转来,白骨堆积如山满,去了胞胎又投胎。

◎因果是事前的防范,法律是事后的制裁。

◎回想当初养我儿,我儿今又养孙儿;我儿饿我由他饿,莫教孙儿饿我儿。

◎妄念一生神即迁,神迁六贼乱心田,心田一乱身无主,六道轮回在目前。

◎自古道行有真因,因时因地更因人,人间无不忠孝圣,天上无无功德神。

◎ 佛家一文钱,大似须弥山,欺心无实报,披毛戴角还。

◎ 有情来下种,因地果还生,无情亦无种,无性亦无生。(坛经)

◎来时胡涂去时迷,空在人间走一回,未曾生我谁是我?生我之后我是谁?长大成人方知我,合

眼朦胧又是谁,不如不来亦不去,亦无烦恼亦无悲。(顺治皇帝)

◎命由己做,福由心生;祸福无门,惟人自召;善恶之报,如影随形。(古经) ◎披毛戴角世间来,优钵罗华火里开;烦恼海中为雨露,无明山醒作云雷。

◎ 苦海无边为啥来,只因六欲扫无开,不知真理良心昧,生死轮回永徘徊。

◎ 杀他命,还他命,此理一定;欠人债,还人钱,此理最明。

关于禅的诗句篇八
《精彩禅诗偈语!》

精彩禅诗偈语

近日偶读禅学杂书,颇为其中精彩禅诗偈语段落所感,比之李义山 "有不尽之意"的《无题》之作,更据可意会而不可言传的玄机妙 义,哲理更深,意境更高.而禅宗偈语遣词用字往往又比较通俗, 不象义山诗谜那样悔涩难懂.《六祖坛经》中很多段落便是极为精 彩的通俗诗,其蕴意则需要一生的悟性来映证.

在这里拟向各网友陆续介绍一系列禅诗,抛砖引玉,贻笑大方,更 求证悟自性!

神秀示法证悟诗

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

慧能示法证悟诗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注】神秀系北宗领袖,而慧能为南宗祖师.禅宗五祖弘忍让众弟 子作偈证悟示法,神秀时为五祖门下首座,遂作此偈,五祖见偈云:“ 凡有所相,皆是虚妄.但留此偈,与人诵持.依此偈修,免堕恶道; 依此偈修,有大利益。”但未传衣钵.慧能时初入门下,尚于后院杂 务,也作一偈,由此而得五祖秘传衣钵,隐行南下传道说法,遂成禅 宗六祖.

灵云志勤开悟诗

三十年来寻剑客,几回落叶又抽枝.

自从一见桃花后,直至如今更不疑.

觉海法因庵主开悟诗

岩上桃华开,花从何处来?

灵云婵一见,回首舞三台.

何山守旬开悟诗

终日看天不举头,桃花烂漫始抬眸.

饶君更有遮天网,透得牢关即便休.

以上三首均为桃花而开悟,作者皆是得道高僧,若不是禅宗典籍 《宋释普济五灯会元》中有载,实难看出奇特之处.

昭觉克勤开悟诗

金鸭香销锦绣帏,笙歌丛里醉扶归.

少年一段风流事,只许佳人独自知.

昭觉克勤是北宋末年的一位高僧,其开悟得道始于听一首艳情诗. 乍一看的确是一首风流倜傥的情诗,而此处对悟道的比喻恰恰运用 了恋情的感觉.把悟道的感觉与恋爱的滋味相比,这道的滋味也是 不能说的,就好象少年一段风流事一样,是无法告诉别人的。

洞山开悟诗

切忌从他觅,迢迢与我疏。

我今独自往,处处得逢渠。

渠今正是我,我今不是渠。

应须恁麽会,方得契如如。

这首诗表面上写太阳照到他身上,而影子投在水面上的情景,事实 上就是写他追求道的一个过程.

神照本如开悟诗

处处逢归路,头头达故乡.

本来现成事,何必待思量.

龙门清远开悟诗

刀刀林鸟啼,被衣终夜坐.

拨火悟平生,穷神归破落.

事皎人自迷,曲淡谁能和.

念之永不忘,门开少人过.

苏东坡寓禅《如梦令》二首

水垢何曾相受,细看两俱无有.寄语揩背人,尽日劳君挥肘. 轻手、轻手!居士本来无垢.

其二

自净方能净彼,我自汗流呀气.寄语澡浴人,且共肉身游戏. 但洗、但洗!俯为人间一切.

这是借入浴的俗谛,寓超俗的禅境。

船子德诚禅师示法诗·颂钓者

千尺丝纶直下垂,一波才动万波随.

夜静水寒鱼不食,满船空载月明归.

黄山谷(庭坚)点化《颂钓者》而作《诉衷情》

一波才动万波随,蓑衣一钓丝,锦麟正在深处,千尺也须垂. 吞又吐,信还疑,上钓迟.水寒江静,满目青山,载月明归.

以《五灯会元》中的一段《颂明》歌,可知此“鱼”即“道”: “有一鱼兮伟莫裁,混融包纳信奇哉.能变化,吐风雷,下 线何曾钓得来?”

梅花与道情

唐代僧人咏梅诗

火虐风嚎水渍根,霜皴雪皱古苔痕;

东风未肯随寒暑,又蘖清香与返魂.

这又是一首寓着禅理禅机的诗,悟道的过程正如古梅的返魂著花 一样,要经过大死一回,把以往的情识意想修持到荡然无存,方 有机缘至道显露.

虚堂智愚禅师的古梅诗

千年苔树不成春,谁信幽香似玉魂?

霁雪满林无月丽,点灯吹角做黄昏.

虚舟普渡的墨梅诗

常忆西湖处士家,疏枝冷蕊自横斜;

精明一片当时事,只欠清香不欠花.

这三首都是借有空明,托事寓理,以声色而显用的寓道诗,藉梅花 以示佛理禅机.梅花有灵,当更澡雪精神,绽放于寒风冰雪之中.

黄山谷(庭坚)四首寓禅词

渔家傲·其一

万水千山来此土,本提心印传梁武.

对朕者谁浑不顾,成死语,江头暗折长芦渡.

面壁九年看二祖,一花五叶亲分付.

只履提归葱岭去,君知否?分明忘却来时路.

此首讲达摩祖师生平.

渔家傲·其二

三十年来无孔窍,几回得眼还迷照.

一见桃花参学了,呈法要,无弦琴上单于调.

折叶寻枝虚半老,拈花特地重年少.

今后水云人欲晓,非玄妙.灵云合破桃花笑.

这首源自灵云见桃花参悟的公案.

渔家傲·其三

忆昔药山生一虎,华亭船上寻人渡.

散却夹山拈坐真,呈见处,系驴橛上合头语.

千尺垂丝君看取,离钩三寸无生路.

蓦口一桡亲子父,犹回头,瞎驴丧我儿孙去.

第三首以华亭船子的悟道公案入词.

渔家傲·其四

百丈峰头开古镜,马驹踏下重苏醒.

接得古灵心眼净,光炯炯,历来藏在袈裟影.

好个佛堂佛不圣,祖师沉醉犹看镜.

却与斩新提祖令,方猛醒,无声三昧天皇饼.

最后一首以古灵神赞禅师的公案和事迹铺叙而成.

次韵子瞻赠金山宝觉大师·秦观

云峰一变隔炎凉,犹喜重来饭积香.

宿鸟水干迎晓闹,乱帆天际受风忙.

青鞋踏雨寻幽径,朱火笼纱语上方.

珍重故人敦妙契,自怜身世两茫茫.

少游毕竟是一代婉约词宗,禅诗也写得这样美,玄妙隐晦之中仍不 失婉约的音韵之美,其中“…迎晓闹,…受风忙”一联真让人叫绝 不已,而末联则颇富深意,耐人寻味.

贾宝玉参禅偈

你证我证,心证意证;

是无有证,斯可云证;

无可云证,是立足境.

无立足镜,方是干净.(此句为黛玉所续)

寄生草[曲]·参禅·贾宝玉

无我原非你,从他不解伊.

肆行无碍凭来去.

茫茫着甚悲愁喜?

纷纷说甚亲疏密?

从前碌碌却因何?

到如今:

回头试想真无趣!

示友人·之二·天如惟则禅师

逝水不复返,黄叶无枯荣.

万物有终极,浮生欲何成?

爱缘一染指,智虑常纵横.

宁知昨日事,转眼多变更.

圣人示欹器,稍满还复倾.

及时不自惜,时去空伤情.

牡丹·灵泉归仁禅师

三春堪惜牡丹奇,半倚朱栏欲绽时. 天下更无花胜此,人间偏得贵相宜. 偷香黑蚁斜穿叶,觑蕊黄蜂倒挂枝. 除却解禅心不动,算应狂杀五陵儿.

关于禅的诗句篇九
《有关写蝉的诗词》

有关写蝉的诗词

(1) 蝉声响亮而高远,古往今来,那“知了,知了”的鸣唱,曾使情感丰富而细腻的诗人们写下了诸多优美动人的诗篇。

“秋蝉鸣树间,玄鸟逝安适?”(玄鸟,即燕子)(《古诗十九首·明月皎夜光》) “鸣蝉厉寒音,时菊耀秋华”(潘岳《河阳县作二首)

“ 哀蝉无留响,丛雁鸣云霄。”(陶渊明《己酉岁九月九日》)

“园柳吟凉久,嘶蝉应序惊”(隋 王由礼《赋得高柳鸣蝉》)

“造化生微物,常能应候鸣”(唐 许裳《闻蝉》)

“高蝉多远韵,茂树有余音”(宋 朱熹《南安道中 》)

“流音绕丛藿,余响彻高轩”(南朝 萧子范《后堂听蝉》)

“清吟晓露叶,愁噪夕阳枝。忽尔弦断绝,俄闻管参差” (唐 刘禹锡《酬令孤相公新蝉见寄》) “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王籍《入若耶溪》)

“泉溜潜幽咽,琴鸣乍往还。长风剪不断,还在树枝间。”(唐 卢仝《新蝉》)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 ”(宋 辛弃疾《西江月·月夜行黄沙道中》)

“得饮玄天露,何辞高柳寒”(南朝陈·刘删《咏蝉诗》)

“饮露身何洁,吟风韵更长”(唐·戴叔伦《画蝉》)

“听秋蝉,秋蝉非一处。细柳高飞夕,长杨明月曙;历乱起秋声,参差搅人虑。单吟如转箫,群噪学调笙;风飘流曼响,多含断绝声。……”

“听鸣蝉,此听悲无极。群嘶玉树里,回噪金门侧;长风送晚声,清露供朝食。晚风朝露实多宜,秋日高鸣独见知。轻身蔽数叶,哀鸣抱一枝。……”(隋 卢思道《 和阳纳言听鸣蝉篇》)

(2)蝉本无知,然许多诗人却闻蝉而愁,只因为诗人自己心中有愁,“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王国维《人间词话》)。正如

宋代诗人杨万里所说:“蝉声无一添烦恼,自是愁人在断肠”(《听蝉》)。 唐 司空曙“今朝蝉忽鸣,迁客若为情?便觉一年老,能令万感生”(《新蝉》);

唐 白居易 :“一闻愁意结,再听乡心起。渭上新蝉声,先听浑相似。衡门有谁听?日暮槐花里”(《早蝉》);

唐 刘禹锡 :“蝉声未发前,已自感流年。一入凄凉耳,如闻断续弦”(《答白刑部闻新蝉》); 唐 孟浩然:“日夕凉风至,闻蝉但益悲”(《秦中寄远上人》),

唐 元稹:“红树蝉声满夕阳,白头相送悲相伤”(《送卢诗》)。

唐 雍裕之:“一声清溽暑,几处促流身。志士心偏苦,初闻独泫然”(《早蝉》); 五代楚 刘昭禹:“莫侵残日噪,正在异乡听”(《闻蝉》);

唐 卢殷:“深藏高柳背斜晖,能轸孤愁感昔围。犹畏旅人头不白,再三移树带声飞”(《晚蝉》);

唐 姚合:“秋来吟更苦,半咽半随风”(《闻蝉寄贾岛》);

宋 柳永:“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息。”(《雨霖铃》);

宋 刘克庄“何必雍门弹一曲,蝉声极意说凄凉” 《三月二十五日饮方校书园》。

本文来源:http://www.guakaob.com/yingyuleikaoshi/10190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