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关于香的诗句

| 职称俄语 |

【www.guakaob.com--职称俄语】

苏轼关于香的诗句篇一
《试论苏轼诗词中的饮食文化》

试论苏轼创作中的饮食诗文

摘要:苏轼用他“爽如衰梨,快如并剪”的健笔,写出了许多为世人吟唱的名篇佳作。本文力图通过对苏轼饮食题材诗文的研究探讨,去再现苏轼的日常生活情趣,从而得出苏轼饮食题材诗文创作的原因和独特的艺术特征。

苏轼创作中涉及到饮食题材的诗文可以说是数不胜数,其中包括写蔬果饭食、饮酒、品茶等,当然苏轼进行此类创作也有着诸多因素,这和他的人生阅历、乐观旷达的人生态度、贴近生活和走进人生的创作理念以及时代文人的创作风气是密不可分的。同时,这些饮食题材的作品也形成了独特的艺术特征:选材细微琐屑、想像丰富奇特、语言幽默流畅等等,并且在他这类题材的诗文创作中还带有浓重的儒、佛、道思想。 关键词:苏轼;饮食之趣 ;创作原因 ;艺术特征 苏轼是北宋著名的文学家,文学造诣极深。他那慷慨奔放的文章,飘逸豪放的诗词,阐释着他别样的人生态度,向世人展示出独特的魅力。苏轼不仅善于将现实人生转化为艺术人生,而且也善于把现实人生和艺术人生凝结为美妙动人的艺术杰作,在这些艺术杰作中,饮食文化成为其一道独特的风景。

一、苏轼作品中的饮食之趣

苏轼喜欢把日常生活情趣融入到自己的作品中去,总是能够在平凡琐碎的日常生活中时时发现美味,时时享受快乐,能满怀热情地把最普通的日常饮食看作是生命的乐趣,从而使自己的生活充满诗情画意。日常生活中最重要最平凡的要数饮食,苏轼在最平凡的饮食中发现不平凡的生活情趣,使自己在纷纷扰扰的人世中活得有滋有味。

(一)愉悦豁达的好食之乐

在苏轼的眼中,日常生活中的饮食不仅能够维持生理需求,同样也能够在平凡的饮食中享受到点点滴滴的乐趣。他的这种坦然豁达的好食之乐,能随时随地地让人感受到身心的双重愉悦。 苏轼在自己的诗词中以老馋嘴自居,其中提及到的食物也是不枚胜举,当然这里的日常食品不包括酒和茶,单指日常生活中的蔬果饭食,其中素食类的有荔枝、龙眼、槟榔、杨梅、橄榄、笋、蕨、蔓菁、芦菔、芹芽、韭芽、芦笋、桃、杏、梨、枣、蒲桃、石榴、樱桃、黄柑、朱橘、白茨、木瓜、棕笋、藤菜、莼菜、蒌蒿、元修菜、白菘、菠菜、东坡羹、玉糁羹、豆粥、新麦汤饼、为甚酥、青蒿饼、蕈馒头、烧芋子等等,荤食类的有鲫鱼、鲈鱼、白鱼、鲤鱼、江豚、紫蟹、猪肉、羊炙、兔、牛尾狸、黄雀、春鸠、雉、薰鼠、蜜唧、蝙蝠、蛇、蛙„„ 1

苏轼好吃是出了名的,常常将所吃的食物写入他的诗中。如吃野鸡,写《野雉》诗;吃鳊鱼,作《鳊鱼》诗;吃蛇、蛙、蛤,写《古意》;吃竹笋,写《送笋芍药与公择二首》;吃豆粥,写《豆粥》诗。另外,吃鲍鱼、巢菜、河豚、棕笋、蜜唧,都写有关于这些食品的诗文。苏轼在写这些自然食品时往往发出由衷的赞美,如《四月十一日初食荔枝》诗中就极尽赞美了荔枝外观的光鲜亮丽;《食槐叶冷淘》诗描述和赞美了用槐叶汁制作的凉面;《除夕访子野食烧芋戏作》诗则称赞了用牛粪火灰煨制的芋头,而用山芋做过的“山芋羹”,也是色香味皆为奇绝的少有佳品。

苏轼与饮食有如此的缘分,相传与他有直接关系的名馔也不少,如“东坡肉”、“东坡豆腐”、“东坡豆花”、“东坡汤”、“东坡腿”、“东坡芹菜脍”、“东坡饼”、“东坡酥”、“东坡玉糁”、等等。在平时,苏轼也会尝试制作美味的食物。最值得一提的便是东坡肉了,其中《猪肉颂》云:“黄州好猪肉,价贱如粪土。富者不肯吃,贫者不解煮。 慢着火,少着水,柴头灶烟焰不起。待它自熟莫催它,火候足时它自美。”他煮鱼,“以鲜鲫鱼或鲤治斫冷水下入盐如常法,以菘菜心芼之,仍入浑葱白数茎,不得搅。半熟,入生姜萝葡汁及酒各少许,三物相等,调匀乃下。临熟,入橘皮线,乃食之”。据说味道非常鲜美。 由此可见苏轼对自己的烹饪技术还是比较满意的。

不管是廉价低贱的猪肉,还是牛粪煨制的芋头;不管是美味可口的山珍海味,还是平淡粗俗的饭食蔬果,苏轼都能够乐而食之,以乐观、豁达的人生态度来获得日常生活中的愉悦。 [2][1]

(二)闲适惬意的品茶之趣

说苏轼好茶、嗜茶,单是看他写过的饮茶诗我们就可以略窥一二,如:《试院煎茶》、《月兔茶》、《和钱安道寄惠建茶》、《和蒋夔寄茶》、《汲江煎茶》、《寄周安孺茶》、《赠包安静先生茶二首》等等。其中自然有不少描绘茶的诗句如“妙供来香积,珍烹具大官。拣芽分雀舌,赐茗出龙团”

[3] ,说的是新茶之中挑出的形如鸟雀舌尖的鲜嫩茶芽;“皓色生瓯面,堪称雪见羞” [4],说的是茶瓯表面漂浮着洁白如雪的茶沫;“环非环,玦非玦,中有迷离玉兔儿。一似佳人裙上月,月圆还缺缺还圆,此月一缺圆何年”,说的是制作精美,惟有明月、佳人、美玉可以相比的月兔团茶;“要知玉雪心肠好,不是膏油首面新”,用冷冽的玉雪和香浓的油膏相比,来显示茶味的纯正,让人似乎尝到了新茶滋味的甘芳轻妙。苏轼曾说“我官于南今几时,尝尽溪茶与山茗”这样说来,苏轼品过的茶自然不在少数。

苏轼爱茶,几乎到了嗜之成癖的地步,同时也自觉地引茶入诗、入词、入文。《次韵曹辅寄壑源试焙新茶》一诗中说:“要知玉雪心肠好,不是膏油首面新。戏作小诗君勿笑,从来佳茗似佳人。”在这里,苏轼把好茶比做“佳人”,可见苏轼爱茶之深。同时,这句“从来佳茗似佳人”,也成了后人津津乐道的名句。更有茶人把苏轼的另一名句“欲把西湖比西子”,与“从来佳茗似佳人”联成茶联,也甚为妥贴,真可谓写尽了苏轼对茶的挚爱,道尽了苏轼对茶的赞叹。 2 [8][6][5] [7],

在苏轼的咏茶诗词里,茶是超然闲适生活的美好象征,是困顿仕途中的自然安慰,是真挚情谊的坚韧纽带,亦是创作灵感的传输媒介。尤其在与朋友的交往中,这些饮茶诗往往能体现出彼此之间深厚的友谊。

居官闲暇之时,苏轼常常与朋友们饮茶晤聚,吟诗酬唱,生活闲适惬意。而在关于苏轼饮茶题材的作品中,也往往体现与友人的真挚情谊。如《次韵谢鲁直馈双井茶》:“江夏无双种奇茗,汝阴六一夸新书。磨成不敢付童仆,自看雪汤生玑珠。列仙之儒瘠不肥,只有病渴如相如。明年我欲东南去,画舫何妨宿太湖”。这首诗是苏轼对黄庭坚的《双井茶送子瞻》一诗的和诗。黄庭坚家乡的亲人捎来了一些上好的双井茶,他便送一些给苏轼,并附诗一首,即《双井茶送子瞻》,意思是说我家乡丰茂的茶叶,放入小石磨里碾制加工后,光洁纯净,连雪花也不及,你喝了我的茶之后,希望能唤起你被贬黄州时的旧梦,象范蠡那样激流勇退,退隐归田。言外之意是委婉含蓄地规劝苏轼在政治上得志、处境安逸时不要忘记曾经被贬谪时的遭遇,由此可见他们友情的真挚。苏轼一生喜与僧人交游,结识了不少僧道高人,他的茶诗即是见证。如《怡然以垂云新茶见饷,报以大龙团,戏作小诗》:“妙供来香积,珍烹具大官。拣芽分雀舌,赐茗出龙团。晓日云庵暖,春风浴殿寒。聊将试道眼,莫作两般看”。[10][9]怡然和尚送给诗人垂云新茶,这种茶极为细嫩,全是拣芽、雀舌。这些垂云新茶其实是佛寺中的精妙供品。诗人为表感谢,以大龙团茶回赠,这也是皇上赐给他的供品茶。毋庸置言,这两种茶都是茶中极品。因此苏轼在诗里开玩笑地提醒怡然:不要在意他们的好坏,但到底作何评价,就得看你的判断了。特别是“晓日云庵暖,春风浴殿寒”两句插写在诗里,表露出了诗人当时的心境,他羡慕怡然自得、闲适惬意的生活,深深地感觉到虽沐浴皇恩, 但也觉得寒意逼人。从诗中的名茶互赠、玩笑戏谑,我们可以感受到二人间的深厚友谊。

面对甘冽幽雅的香茗,苏轼便怡然自得、如痴如醉。试想,能于瓦屋纸窗之下,用素雅的陶瓷茶具,同两三人共饮清泉绿茶,抵得十年尘梦的半日之闲,忙里偷闲,苦中作乐,在不完全的现享受一点美与和谐,这该是沉闷的人生中多大的享受!故他曾有诗句曰:“清风击两腋,去欲凌鸿鹄。”[11]当一杯清茶入腹,顿时齿颊留香,神清气爽、几乎腋下习习生风飘然仙去时,这是多么神奇的感觉啊!

(三)豪放逸气的饮酒之欢

“予虽饮酒不多,然而日欲把盏为乐,殆不可一日无此君”[12],由此可见,苏轼他虽然酒量不大,但却很喜欢饮酒,在他的诗词中有涉及到竹叶酒、碧香酒、蜜酒、酥酒、柑酒、桂酒、真一酒、洞庭春色、天门冬酒„„种类真是不少。“碧香近出帝子家,鹅儿破壳酥流盎”

是嫩黄的碧香酒;“二年洞庭秋,香雾长馔手。今年洞庭春,玉色疑非酒”

3 [14][13],说的,说的是玉色的洞

庭春色酒;“楚人汲汉水,酿酒古宜城。春风吹酒熟,犹似汉江清”[15],说的是清澈的竹叶酒;文《赤壁赋》云“: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 ,“于是饮酒乐甚,扣舷而歌之”,“客喜而笑,洗盏更酌,肴核既尽,杯盘狼藉” [16],这样一篇赋就三次写到饮食。《水调歌头·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这首词中也涉及到饮食,题目写到喝酒,开头又云“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念奴娇·赤壁怀古》结尾又云:“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在这些诗文中,可以体现出苏轼喝酒时的那种的豪放豁达、壮志义气,超然愉悦则一一显现。

苏轼喜酒,酒能使他享受到闲适与惬意;苏轼好酒,酒能激起他的凌云壮志;苏轼嗜酒,酒能使他飘然若仙,遨游于“琼楼玉宇”。此刻,酒却成了他逃离尘世纷扰,忘却宦海沉浮的媒介。

苏轼也与亲人饮酒。苏轼所作《游白水书付过》记他与儿子苏过饮酒,苏辙也不善于饮酒,惟骨肉情深,加之散多聚少,一旦相逢,兄弟俩还是免不了喝上几杯。苏轼的第二任妻子王闰之也能喝一点酒,这在苏轼写给李之仪的一封信中提到,他“酌酒与妇饮”。王闰之对丈夫饮酒持理解和支持的态度,《后赤壁赋》写友人得到鱼,告诉苏轼。苏轼便回家告诉王闰之,王闰之说:“我有斗酒,藏之久矣,以待子不时之需”,《侯鲭录》中也有黄州张从惠请苏轼夫妻饮酒的记载。

值得一提的是,苏轼不仅会品酒,鉴酒,而且还会自己酿酒。正如周作人在他的《谈酒》中所言:“走到缸边屈身听,听见里面起泡的声音切切察察的,好像螃蟹吐沫(儿童称为蟹煮饭)的样子,便拿来煮就得了;早一点酒还未成,迟一点就变了酸,但是怎么样是恰好,别人仍无法知道。只有听熟的耳朵才能够断定,正如古董家的眼睛辨别古董一样。” [17]苏轼喜欢自己造酒,在定州的时候曾造橘子酒和松酒;在惠州时,学造桂酒,他盛赞喝过桂酒后,“肌肤渥丹身毛轻,冷然风飞罔水行”[18]的飘飘欲仙感,还向西蜀道士扬世昌学会了蜜酒的制作方法,“真珠为浆玉

[19]为醴,蜂为耕耘花作米。一日小沸鱼吐沫,二日眩转清光活,三日开瓮香满城”。他还发明

了真一酒,用面粉、糯米、泉水三种原料酿成后,酒色如玉。“稻垂麦柳阴阳足,器洁泉新表里清。晓日著颜红有晕,春风入髓散无声。人间真一东坡老,与作青州从事名”

制作的真一酒为青州从事,可见,他对自己的制酒技术颇为满意。

所有这些日常生活中所涉及到的点点滴滴都给苏轼动荡不安的人生增加了一抹绚烂的色彩,让他把一个个平淡无奇的日子过得滋味无穷,记得林语堂这样说过:“如果一个人真的要享受人生,人生是尽够他享的。一般人不能够领略这个尘世生活的乐趣,那是因为他不深爱人生,把生活弄得平凡、刻板而无聊。”[21][20]。苏轼称自己就这样,苏轼凭着对生命的热爱和拥抱生活的热情,始终能够在日常生活中保持一颗平常的心,在忙里偷闲,于苦中作乐,随时随地在日常生活中发现美好的事物,从而使生活充满闲情雅趣,使多舛的人生旅途中充满盎然的生机和纷呈的意趣。

与其说苏轼好吃,倒不如说苏轼能吃,因为在大嚼美食、畅饮美酒、静啜香茗之时,他不仅 4

能从中享受到口舌之快,更多的是还能从中品味出生活之趣。

二、苏轼写饮食题材诗文的原因

苏轼在诗词中的这些饮食之趣实在是另人回味,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促使苏轼在诗文中这么频繁突出地表现它们呢?

(一)丰富的生活阅历对创作的影响

苏轼祖籍四川眉山,历仕江浙、中州、南粤各地,尝遍了各地的肴馔。文学创作毕竟来源于生活,是生活的折射和反映。苏轼具有热爱生活的满腔热情,同时也有着丰富的生活经验和独特的生活体验。但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对于一个人生经历简单、生活内容单调的人来说,即便是他把自己的全部私生活都写入诗中,也仍然不会有多大的起色。纵观苏轼的一生,可以看出他的生活阅历是极其丰富的,他曾自言“身行万里半天下” [22],在他漫长的一生中,他有机会饱览天下的奇山秀水。所以,蜀中山川,镇江夜景,钱塘江潮,蓬莱的海市蜃楼,海南岛的山风海雨,这些奇异的美景才会不时地出现在他的笔端,正因为足迹踏遍大江南北,他才有机会饱尝各地的奇特风物,蜀地的巢菜、棕笋、芹芽脍,洪州的牛尾鱼,南方的荔枝、龙眼、槟榔、橄榄„„这些美食美味才会在他的诗中大放异彩。

况且他兴趣广泛,交游广阔,文学、艺术、医药、烹调、建筑、工程等等样样精通,三教九流各色人等都可以成为朋友,不同的爱好给他不同的乐趣,不同的朋友给他带来不同的感受,所以他的生活才很少会显得无聊枯寂而总是充满了生机和活力。如此异彩纷呈的日常生活阅历自然会为苏轼的文学创作提供异常丰富的素材,使他在诗中对生活和活力多有表现。

(二)乐观、开朗、豁达的个性和淡泊超然的处世态度

苏轼是一位乐观开朗,充满生活情趣的人。林语堂先生指出:“苏轼伟大的人格与人生的智慧比任何一位中国作家更突出,也更完整地蚀刻在他的生活和人品中。”[23]苏轼既有爱国爱民的朴素情感,又有文人的浪漫情怀,也曾几度被贬,流落荒蛮之地,但他始终保持平和的心态,旷达的胸襟,潇洒地面对一切,“先生心平而气和,故虽老而体胖”[24]。

东坡一生可以说是曲折艰辛,乌台入狱,数次丧妻,老年丧子,九死南荒。奇怪的是,如此频繁的厄运中,他表现出来的是淡泊和超然,他不仅吃出了化荆棘为干脆的人生境界,而且也吃出了精微超诣的诗歌境界。被贬黄州,他首先想到的是“长江绕郭知鱼美,好竹连山觉笋香”[25]。在海南的时候,肉是很难吃到的,他乐呵呵地喝着山芋羹,得意地夸口“莫将南海金虀脍,轻比东坡玉糁羹”[26]。只要还有东西可吃,东坡就会身充满活力。就会有精神去直面人生,因为“犹

[27]有小船来卖饼,喜闻墟落在山前”。一个热爱吃的人是不会轻易倒下的,因为热爱吃就有对

5

苏轼关于香的诗句篇二
《浅论苏轼的写月诗》

《前沿》

2008年第3期

浅论苏轼的写月诗

周新永

(中共衡阳县委党校湖南衡阳421200)

[提要]苏轼作为诗之大家。一生痴情写月。为文如赋赤壁.填词如咏“但愿人长久.千王共婵娟”t都离不开月亮.月亮成就了苏轼的艺术创作.苏拭的写月诗数量大.创新多,成就高。名气大,漉传广.我们可以称其为月光诗人.研究苏较的写月诗有助于科学地掌握苏诗的艺术创作规律.

[关t43月亮诗写月艺术规律苏诗写月诗[中图分类号]1207.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8267[200833—0160--06

苏轼,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四JII眉山人,生凭,毕竟英雄谁得似,脐脂自照不须灯.”比照鄢坞这个实于宋仁宗景桔三年十二月(1037)。死于宋徽宗建中靖国元物,写了董卓在郦坞倒行逆施落个肚脐点灯的可耻下场.年七月(1101).苏轼能诗,是继欧阳修之后的文坛领袖。抒写了吊古怀今之情,本诗重于事。以事为主.但没有脱著名诗人黄庭坚、秦观、张宋、晁补之都游于他的门下。离物与情.有的诗以情为主.辅之以物事或叙事,有的诗他豪放的、行云流水般的、直抒胸臆的诗风树立了一个特

以物为主,夹之以情与事。如此等等。变化多端,但无论有的文化品牌——苏诗.苏轼的诗,。流入于金元,而有元

何等变化,都不脱物、事、情三宗.本文拟主要从体物的好问”(钱谦益‘牧斋有学集)卷三十九‘复李叔则书')。角度浅析苏诗中的写月诗,月亮是古今文人墨客的主要吟“苏学盛于北”(翁方纲‘斋中与友人论诗'),在金代初中咏对象之一,但苏轼对月亮的观察更仔细,描摹更独具匠期.学习苏诗成了广泛的运动I在明代。当前后七子鼓吹心,把握更为精到。东坡的写月诗是其状物诗中的精品、的。诗必盛唐”的口号泛滥成灾时,公安袁氏兄弟,竟陵上品.应作为重点加以研究.掌握了东坡写月的艺术规律钟氏兄弟以及临川汤显祖都大力提倡苏诗.苏诗成了解脱就可以从一个侧面领悟他的状物、育事、叙情的基本方法.“形式主义”、。复古主义”桎梏的武器#在清代.出现了不可以触类旁通地由微观而宏观地领悟苏诗的艺术真谛.

少研究苏诗的专家和评论家,出版了不少专著.他们中有一、东坡写月的总体概况的人如查慎行、赵翼、纪昀、翁文纲,是负有盛名的诗人(一)把握月亮的基本特质

或学者.回溯历史上对苏诗的研究,主要是本着南宋严羽l、写月之色.。月炯转山曲.山上见洲尾”.(‘万山))<沧浪诗话)对宋诗。以文字为诗.以才学为诗.以议论为一个。炯”字状其亮I。风生饥虎啸空林,月黑惊鹿窜修诗”的判断来进行宏观的取法运用,它的不足之处在于缺竹”.(‘二十七日.自阳平至斜谷.宿于南山中蟠龙寺’).少对苏诗进行微观的分类和解构,从而不能客观地把握其写月之。黑”I。阴谷叩白月,禁中游化城”.(‘碧落洞)).实践创作规律.本人在对苏诗进行认真的研究之余。认为写月之。白”,。风高月暗云水黄,淮阴夜发明山阳.”(‘十苏诗从微观的角度来细分大抵可以分为物、事、情三类I月十六日记所记))。写月之。暗”I。归来笛声满山谷,明物比如“画屏”、。砚台”、。槟榔”、。秧马”等,事比如送月正照金叵罗.”(‘百步洪三首')写月之。明”I。空堂明别、夜宴、渡海、迩寺庙、生日等,情比如哭、怒、自我月清且新.幽人睡息来初匀.”(‘石芝>),写月之。清且解嘲、及时行乐等.物、事、情在以人为主体的诗歌表达新”I而。雨洗东坡月色清,市人行尽野人行.。(‘东坡)),中。往往又密切联系。言事、写物、叙情三者不可分削。重点是状写其。清”I。归来踏人影,云细月娟娟”.(‘同王时有倚重.如‘鄢坞)。。衣中甲厚行何惧。坞里金多退足

胜之游蒋山'),写月色之。娟娟”I。淡月倾云晓角哀.小

160

 

风吹水碧鳞开.”(《淮上早发'),写月光之。淡”I“一行作吏人不识,正似云月初朦胧”.(‘再次韵德旗新开西湖>).写月之。膝胧”l

。菊花开时乃重阳。凉天佳月即中秋.”

(‘江月五首并引>),写月色之。佳”.以苏诗分析,东坡最爱明月,写月之。明”的诗句居多.月之明象其品性之光明,如。月明写烙寺林幽,最是江湖人念头.”(I宿资福院>),。云见浮丘伯,吹萧明月岑”(<张安道见示近诗’).

2、写月之形.。茫茫夜潭近,皎皎秋月弯”.(‘神女庙)),写月之。弯”l。寒更报新霁,皎月悬半破”.(‘病中,大雪数日,未尝起。观铳会赵荐以诗相属.戏用其韵答之>)。写月形之。半破”・。粲粲黄金盘,独照一天碧.”(‘妒佳月>).写月形如“黄金盘”I。遥想纳凉清夜永,窗前徼月照汪汪”.(‘和子由木山引水二首>),写月之“徽”。另有如。徽月半隐山.园荷争泻露”.(‘宿临安净土寺))II“琼瑶欲尽天应惜.更遗清光续残月”.(‘和柳子玉喜雪次韵仍呈述古)),写月之。残”.

。长庚与残月.耿耿如相

依.”(‘和陶贫士七首'),。残”与。缺”有别于半圆,是写月形不同程度的不圆满l“清风偶与山阿衄,明月聊随屋角方.”(‘余去金山五年而复至.次旧诗韵,赠赛觉长老)).写月之。方”,明月钻进诗人四方形的屋子里。竟然人乡随俗,变成方形!!。浮云时事改,孤月此心明.”(‘次韵江晦叔)).写月形状之“孤”.从苏诗分析,东坡最爱圆月,如。皓月徘徊应许具,清诗妙绝不容酬.”(‘次韵答开祖>).圆满的月亮最能激发诗人的创作灵感,写出。妙绝”之“清诗”.

3、写月之影.。风梢千蠢乱.月影万夫长.”(‘绿筠亭'),以竹影状月影。写影之。雄。与“奇”,。朝看浓翠傲炎赫,夜爱疏影摇清圆。”(‘子韵子由柳湖感物)).以松影写月影之。疏”且。摇”,。黄鹤楼前月满川,抱关老卒饥不眠.”(‘李公求黄鹤楼诗,因记旧所闻于冯当世者>).写月光之。满。。满川是月影I“鸳鸯湖边月如水.孤舟夜榜鸳鸯起.”(‘至秀川.赠钱端公安道,并寄其弟惠山老,),写月光。如水”・。清风卷地收残暑.索月流天扫积阴.”(‘答仲屯田次韵)),写影之。漉”I。月明惊鹊未安枝,一棹飘然影自随.”(《次韵蒋颖叔'),通过月下孤单的人影。状月影之凄清,写影之。随”・。清池上几案.碎月落杯盘.”(‘寄怪石斛与鲁元翰')。写月影之。碎”I。免使谲仙明月下,狂歌对影只三人.”C‘再次韵答完夫穆父>)。写影之。狂”I“独行残月影。怅焉感初凉”.(‘感旧诗并叙>)。写影之。残”,影之。凉”,。但怪云山不改色,岂知江月解分身.”(‘次韵赠清凉长老)),写月影之。分”・。璃玻千顷照神:阡I.此夕人间别是秋O”(‘潮中观月)),用。璃玻千顷”.写月光之浩大.分析苏诗,东坡爱观月影,犹爱看月影下的人影。此最能全部调动他作为诗家的情感因素.产生情绪亢奋。如。且同月下三人影。莫作天涯万里心.。

 

(t次韵惠循二守相会))l。教我同光尘,月固不胜烛.”

(‘和陶归田园居韵>),甚到要把明媚的月光当作蜡烛来照l!从而产生出积极的艺术追求.

4、写月之性.“月与高人本有期,挂檐低户映蛾眉.”(‘待月台>).月与高人相约,写其。高”,其。雅”I。春风无事秋月闲,红妆执乐豪且妍.”(‘约公择饮是日大风)).写月之。闲”I“殷情去年月。激滟古城东.憔悴去年人.卧病破窗中,徘徊巧相觅。窈窕穿房栊.月岂知我病,但见歌楼空.”(‘中秋月寄子由三首>),月如一位窈窕美女来问病.写月之。殷情”I。风花误入长春苑,云月长临不夜城.”(‘雪后到乾明寺遂宿)),。长临”二字写月之恋旧,重故,。世间好句世人共。明月自满千家墀.”(‘次韵孔毅父集古人句见赠五首)).明月不论贫富贵贱洒满千家万户之阶沿。写月之不势利,元铜臭,。何处青山不堪老.当时明月巧相随.”

(‘次韵李修孺留别二首)),写月随人之

。巧”11“白露下众草。碧空转微云.孤光为谁来,似为我与君.”(‘九月十五日,观月听琴西湖示坐客)),月特地“为我与君”而来,写月之有情有意I。人兢舂兰笑秋菊。天教明月伴长庚.”(‘送张轩民寺丞赴省试)),明月伴长庚。写月之谊I。白云何事自来往,明月长圆无晦朔.”(‘再游径山').明月无论晦朔都愿长圆,写月之愿,。楼空我归去.山月照君醒.”(‘二月八日,与黄焘僧昙颖过追遥堂,何道士宗一问疾))。写月可醒酒l。明月本自明,无心孰为境.挂空如水缱,写此山河影.”(‘和黄秀才锺空阁’).写月有自明之性I。执德没世,落月人地,荚名皎然,阳曦丽天.”(‘鸣泉思>),以落月写君子没世之德.此为月之德I。佳本尽从方外得,异香多在月中闻。”(‘万菊轩)),写月之香I另有如。旋折荷花剥莲子.露为风味月为香。”(t莲)).把莲花的芳香写成月之气味。十分高妙,又有“何处幽香飞几片,只宜月色带花飘.。(‘无题七绝一首)),月光和着花瓣到处飘飞,分不清哪是月,哪是花,一片香世界,片片月光都是香!!“狂云妒佳月.怒飞千里黑.佳月了不嗔,曾何污洁白.”(‘妒佳月').写月之洁白,不同流合污.不怕乌云抹黑l。石泉为晓镜,山月当镶钩.”(‘玉女洞').写月之幽I。明月易低人易散,归来呼酒更重看.”(‘中秋见月和子由))。写月之。易低”,即容易落,生人无限感慨#。可怜洪上石,谁听月中声.”(<罢徐州,往南京.马上走笔寄子由五首)),写月之声。此声应是孤独之声.寂寞之声I。醉里未知谁得丧.满江风月不论钱.”(‘与潘三失解后饮酒)).写月之价.据东坡之意,风月无价.分析苏诗,东坡最爱月之清丽不俗,如。清篇带月来霜夜,妙语先春发病颜.”(‘次韵王震')。认为霜夜读带着月光气息的文字.可以舒展病颜.让人枯木逢春.象月光般的文字才堪称。妙语”.又如。多情明月邀君共.无价青山为我赊.”(‘次韵送徐大正>))甚矣.月之不俗.

161

(二)把握写月的主要角度及手法1、抓住不同的时段写月.

“新月姣如西。疏星弄寒

因为此时作为诗人最容易摆脱尘俗,寻找到心地的光明和自由.

2、抓住不同的处所写月.。瓦弄寒晖鸳卧月。楼生晴霭风盘云”.(‘夜直秘阁呈王敏甫>),写台阁之月,。惟应山头月.夜夜照来去.”(‘梵天寺见僧守诠小诗清婉可爱,次韵').写山头月I。城头月落尚啼乌.乌榜红舷早满湖.。(‘寒食未明至湖上,太守未来,两县令先在').写。城头月”,。一似佳人裙上月。月圆月缺缺还圆.此月一缺圆何年.”(‘月兔茶’)。写裙上月,。露湿醉巾香掩冉,月明归路影婆婆.”(‘李钤辖坐上分题戴花>),写归路月l。床上雪霜侵户月,枕中琴筑落阶泉.”(‘立秋日祷雨,同周,徐二令)),写门户中月,。今夜生公讲堂月,满庭依旧冷如霜.”(‘吊天竺海月辩师三首>).写讲堂月・。娟娟云月稍侵轩.激激星河半侵山.”(‘与述古自有美堂乘月夜归').写轩旁月,。定知玉兔十分圆,已作霜风九月寒.寄语重门休上锁。夜潮留向月中看.”(‘八月十五日看潮五绝'),写潮上月l。惯见山僧已厌听。多情海月空留照.”(‘东阳水乐亭'),写海月・。应问武都山下土,枉教明月殉佳人.”(‘石镜'),写冢上月・。夜闻巴叟卧荒村.来打三更月下门”.(‘夜至永乐文长老院,文时卧病退院’).写村中月I。欲穷风月三千界,愿化天人百亿躯”(‘刁景纯席上和谢生二首')。写佛教中月l。美酒留连三夜月.丰年倾倒五州春.”(‘和苏州太守王规父侍太父人观灯之什二首)),写丰收喜庆之月,“清谈美景双奇绝。不觉归鞍带月华.”(‘次韵陈海州乘槎亭)).写鞍上月・。皎皎岩下泉,无人还自洁.不用比三星。清光同一月.”(‘三泉'),写泉中月I。月明小艇湖边宿,便是江南鹦鹉洲.”(‘荻蒲)).写洲畔湖边艇中之月I“秋月堕城角.春风摇酒杯.”(‘送郑户曹>),写城角月・。明月入华池.反照池上堂.堂中隐几人.心与水月凉.”

(‘和鲜于子骏<郓州新堂月夜)二

芒.”(‘牛口见月')。写新月I。深谷留风终夜响。乱山衔月半床明”.(‘有怀赵荐>).写半夜月・。山头孤月耿犹在,石上寒流晓更喧.”(‘二十六日五更起行。至硪溪,天未明))。写的是五更月l。清月未及上,黑云如颓山.”(‘出都来陈。所乘船上有题小诗八首。不知何人有感于余心者,聊为和之'),写的是月末出之前,欲出未出的情景I。是时江月初生魄,二更月落天深黑。”(‘游金山寺'),写的是。初生魄”和。二更月落”・。八月十五夜。月色随处好.不择茅檐与市接,况我官居似蓬岛.”(‘催试官考较戏作)),写的是农村乡村一片欢腾的赏月气氛,写中秋当空之月,。柏台霜气夜凄凄,风动琅趟月向低oD(‘系御史台狱作二诗授狱卒梁成以遗子由)),写低月I。风清月落无人见,洗妆自趁霜钟早.”(‘再和潜师’),写月落I。我来不忍去,月出飞桥东.荡荡白银阙,沉沉水精宫on(‘庐山二胜)),写月出I。依依聚圆沙.稍稍动斜月.”(‘高邮陈直躬处士西雁二首)),写月斜l。淡月疏星绕建章.仙风吹下御炉香.。((I-元侍饮楼上三首呈同列)),写上元月I。春宵一刻值千金,花有清香月有阴.”(‘春夜'),写春月・。菰蒲无边水茫茫,荷花夜开风露香.渐见灯明出远寺,更待月黑看湖光.”(‘夜泛西湖五绝')。荷花盛开的晚上游西湖。写夏月I。天围故越侵云尽,潮上孤城带月回.”(‘秋晚客兴)),写秋月,

。雷州别驾应危坐,跨海青光与子分.”

(‘十二月十七日夜坐达晓.寄子由)).写冬月.。更邀明月说明年,记取孤吟孟浩然.”“定知来岁中秋月,又照先生枕酒眠.”(<和鲁人孔周翰题诗二首并引>).写明年之月I。六年逢此月,五年照离别.”(‘中秋月寄子由三首')写五、六年之月l

。去年花落在徐州.对月酣歌美清夜.”

(‘定惠院居月夜偶出次韵>),写去年月I。今年还看去年月,露冷遥知范叔寒.。(‘八月十日夜看月有怀子由并崔度贤良>),写今年月.可见东坡写月是从月出写刭月落,从春写到冬.从去年写到明年,还要回顾五、六年,抓紧时间线索写不同时段之月景,比如苏轼认为杜甫的。四更山吐月,残月水明楼,此殆古今绝唱也,”于是在‘江月五苜并引)中以。残夜水明楼”五字为韵,用更点作时同线索写山吐月,五首头两句是t。一更山吐月,玉塔卧徽澜”、。二更山吐月。幽人方独夜”、。三更山吐月,接鸟亦惊起”、。四更山吐月,皎皎为谁明”、。五更山吐月,窗遇室幽幽”.从一更一气呵成写到五更.时间线索非常清晰,这可以做到景如其时.分析苏诗。从时段看可知东坡最喜后半夜之月。后半夜残月独明。四簌俱寂。最难得清静世界。如。孤村一犬吠,残月几人行.。(‘倦夜')・。解剑独行残月,披衣困卧清风.”(‘奉教祭西太一和韩州韵四首)),等等.东坡爱写后半夜的残月,尤其爱残月下独自一人浅呤低唱.

首'),写池中月.堂前月。另有如。湖山深秀有何处t水月池中桂影多.”(‘水月寺)),。山上白云横匹素,水中明月卧浮图.”(‘十月十五日观月黄楼.席上次韵'),写水中月I。黄楼南畔马台东.云月娟娟正点空.。(‘和参寥见寄,).写楼台月l。楼中煮酒初尝茨,月下新妆半出麓.”(‘泛舟城南.会者五人.分韵赋诗.得。人皆苦炎”字四首’),写蔗边月,。月明看露上,一一垂珠缕.”(‘东坡八首并叙))。写禾上月.露上月.露上禾叶。月光盈盈,实在美煞I“月明穿破裘.霜气涩孤剑.”(‘作小诗十四首送安节'),写破裘中月.霜气逼人.虽穿破裘能漏月,却风汽无限I。东风渺渺泛崇光.香雾空潆月转廊.”(‘海棠)).写转廊中月I。徘徊不忍去.徽月挂乔木.”(‘过建昌李野夫公择故居').写乔木上月I。乐天自爱吟淮月,怀祖无劳听角声.”(‘次韵致远>)。写淮月I。月丛号耿耿,露叶泣溥溥om(‘促织)),写草丛中月.因蟋蚌呜叫而更见凄冷荒

162

 

凉I。黄昏已作风翻絮,半夜犹惊月在沙.”(《章钱二君见和.复次韵答之,二首)).写沙中月I“船稳江吹坐。楼空月人樽.”(‘和蒋发运)),写江中月。樽中月I。当年踏月走东风。坐看春闻锁醉翁.”(‘和子由除夜元日省宿致斋二首>),写翰林月,。清风终日自开蘼.凉月今宵肯挂檐.”(‘听武道士弹贺若)).写檐上月I。月华稍澄穆,雾气尤清薄.”(‘十月十四日以病在告独酌'),写雾中月I。独有潭上月,倒挂紫翠屏.。、。床头复一月。下有风林横.”(‘轼近以月石砚屏献子功中书)).写屏中月。砚中月,。徘徊月色留坛影,缥渺松香泛蜡烟.”(‘次天字韵答岑岩起'),写坛上月・。天公水墨自奇绝,瘦竹枯松写残月.”(‘次韵吴傅正枯木歌’)。写画中月,。暴雨过云聊一快,未妨明月却当空.”。卧看落月横千丈.起唤清风得半帆.。(‘忆中和堂)).写雨后月.风中月-。皎皎穿云月,青青出水荷.”(‘龙尾石砚寄犹子远)).写穿云月I。仰观江播山,俯见月在衣.”(‘和陶归田园居六首)),写衣上月i“月照无枝林.夜栋立万础.”(‘食槟榔)),写槟榔林上月,海南月,。西窗半明月,敢乱梧揪影.”(‘和陶杂诗十一首)),写窗边月,另有如。静看月窗盘蜥甥,卧闻风幔落伊威.”(‘上元夜过赴儋守召,独坐有感)),写到窗上月光下的树影和蜥蜴爬动,十分逼真,。王郎西去路漫漫,野店无人霜月寒.”(‘王定国从彭城往南都.时子由在宋幕,求家书。仆醉不能作。独以一绝句与之)),写店月I。幽人睡足谁呼觉.敢枕床前有月明.”(‘无题)),写床前月I。归来始觉远,明月高峰颇.”(‘黄州'),写高峰之巅的月亮;抓紧不同处所来写月.可以做到景如其地.身临其境,处所不同则月不同.景不同.分析苏诗.可见东坡最留恋的是杭州西湖月.有‘中秋月寄子由三首)、‘秋月和子由>等代表作为证.另有如。梦想平生消未尽,满林烟月到西湖.”(‘示西湖之上诸友>)。梦中都想着西湖的烟月.可见对西湖月眷恋之深.原诗题中未尾有一句“庶使知予未尝一日忘湖山也。”即无一日忘记西湖月光山色.涛波云影.西湖温柔的月光给诗人一生留下了永恒的爱恋,成为诗作中不竭的艺术美的源泉.

3、抓住不同的文化视角写月.其一.吸收历史上的月亮文化人诗.①。不惭弄玉骑丹凤,应逐嫦娥驾老蟾.”(‘留题延生观后山上小堂')。写到了嫦娥奔月的传说・⑦。得句牛女夕,转头参尾中.”(‘元日次韵张先生子野见和七夕寄莘老之作)).写到了七夕拜月。相互和诗的流风,另有如。临风有客吟秋扇.拜月无人见晚妆.”(‘望海楼晚景五绝))I④。谁向空山弄明月.山中木客解吟诗.”(‘虚州八境图八首并引')。写到长生不死的木客弄月吟诗的神话I④。月黑林问逢缟袂,霸陵醉尉误谁何.”(‘次韵杨公济奉议梅花十首1).写刭了梅花在月下化为美女在林问游玩的故事.吸收历史上的月亮文化人诗.增强了东坡写月

 

诗的文化内涵I其二。吸收禅文化,以月为心,以心月吟诗.①。我今不饮非不饮,心月皎皎常孤圆。”(‘谢苏自之惠酒)),诗人非常肯定地写到自己心即是月,月即是心,这一颗孤圆之心月就是一颗写诗的惠心,一颗处世的童心与真心.如是胸自空灵.另有如。但记寒岩翁,论心秋月皎.”(‘和寄天选长官))I②“我今心似一潭月,君已身如万斛舟.”

(《次子由书王晋卿画山水一首.而晋卿和二

首))。写诗心如。一潭月”,潭月在静;③“月明委静照,心清得奇闻.”(《次韵奉和钱穆父、蒋颖叔、王仲至诗四首,见和西湖月下听琴》).月光下听琴,琴心如月心.心月澄清生出巨大的艺术创造力,最后。得奇闻”,即诗艺创新l④。江月照我心,江水洗我肝.端如径寸珠.堕此白玉盘.我心本如此,月满江不湍。”(‘藤州江上夜起对月,赠邵道士)),写自己之心江月可照,澄清透明,心月如光芒四射之珠,让内心洒满光明.有如此之心,才可写出散发月光气息的诗句I⑤。天爱禅心圆且洁,故添明月伴清光.”(<续辩才诗二首)).月心就是禅心,心月即禅心,既圆熟又光洁.以心为月,以月为心.特别是吸收禅的灵动人诗,增添了苏诗的意境,提高了写月的文化品味,其三,紧扣时兴的月文化活动感悟月,以文化感悟人诗.(1)。古琴弹罢风吹座,山阁醒时月照杯.”(《重游终南,子由以诗见寄.次韵>),写月下弹琴I(2)。独携天上小团月,来试人间第二泉。”(‘惠山谒钱道人,烹小龙团,登绝顶,望太湖)),天上的小团月落到人间第二泉,境界极幽,实际上写的是烹茶,以月人茶。以茶人诗.以诗人人之肺肝,(3)。畴昔月如画,晚来云暗天。”(《和田园博喜雪').写怀月、忆月l(4)。待我西湖借君去,一杯汤饼泼油葱.”(‘和参寥见寄>),写借月I(5)“风吹河汉扫微云,步履中庭月趁人.”(‘台头寺步月得人字》),写步月I(6)。山城酒薄不堪饮,劝君且吸杯中月.洞箫声断月明中.惟忧月落酒杯空.”(‘月夜与空饮杏花下’),月下吹箫,月下饮酒开宴,主要写吸月,(7)。寄卧虚寂堂.月明浸疏竹。泠然洗我心,欲饮不可掬。”

(‘和李太白并叙)).写饮月,掬月;

(8)“君不见成都画手开十眉,横云却月争新奇。”(‘眉子石砚歌赠胡阊>),写画月,却月,(9)。飞电著子壁,明月人我庐.月下合三璧.日月跳明珠.”(‘数El前,梦僧出二镜求诗')。写梦月I

(10)

。从来侈月手,合在广寒宫.”

(‘正月一日.雪中过淮谒客回,作二首>),写修月I(11)。绣谷只应花自染,镜潭长与月相磨。”(《和仲伯达))。潭水与月光相磨,写磨月I(12)“先生饮东坡,独舞无所属.当时挹明月,对影三人足.”(‘和王晋卿并引>).月下舞,写舞月,挹月#(13)。闭户莫教风扫地,卷蘼疑有月临轩.”(‘次韵仲殊雪中游西湖二首>),写疑月I(14)。呼儿扫月榭,扶病及良时.”(‘独酌试药玉滑盏。有怀诸君子.明日望夜.月庭佳景不可失,作诗招之)),写扫月}(15)

163

。而今月下三人,他日当成几佛.”(‘刘景文家藏乐天<身心问答三首>。试书一绝其后)),写问月I(16)“自云在天不可呼,明月岂肯留庭隅.”(‘次前韵答刘景文)),写留月I(17)。坐思吴越不可到,借君月斧修朦胧.二十四桥亦何有,换此十顷玻璃风。”(‘次德麟>),主张用二十四桥明月来换西湖的清风,写卖月,(18)“不逢迟日莺花乱.空想疏林雪月光.”(‘玉津园'),写想月I(19)。何时翠竹江村路。送我柴门月色新.”(‘三月二十日开园三首').写送月l(20)“收拾小山藏社瓮,招呼明月到芳樽。”(‘新酿桂酒)).喊月亮一块饮几杯,将之当酒友.写呼月I(21)。忽惊铙鼓发夜半,明月不许幽人攀.”(‘再用和陶归田园居韵))。写攀月;(22)。使我如霜月,弧光挂天涯.西湖不欲往.暮树号寒鸦.”(‘丙子重九二首'),诗人幻想自己变成月亮.挂在天涯。写化月,(23)。系舟藤城下.弄月镡江滨.江月夜夜好.云山朝朝新.”(‘徐元用使君与其子端常邀仆与小儿过同游东山浮金堂。戏作此诗')。写弄月。弄江月;。天风吹月人栏干。乌鹊无声夜向阑。”(‘绝句三首').写吹月I(24)。谁凭阑干赏风月,使君留意在斯民.”(‘黄楼致语口号)),写赏月I(25)。尚有清才对风月。未妨便腹贮诗书。”(《奉酬仲闵食新麦汤饼,因以戏之)).写对月I(26)“独怜紫竹堂前月,清夜娟娟照客愁.”(I读仲闵诗卷,因成长句>),写怜月I(27)。吟哦傲兀.仰晤岩月.”(‘山行见月')。一边吟哦,一抬头就看见山岩上之孤月.颇有幽然见南山之风致,写晤月・

(28)

“僧来汲月归灵石.人到寻源宿上方.”(《虎跑泉)),写汲月I(29)。共雪堂之清夜兮,揽明月之余辉。”(‘归来引.送王子立归筠州)).写揽月;(30)“潮随暗浪雪山倾,远浦渔舟钓月明.”(‘题金山寺回文本>),写钓月,(31)。彭城为我住三日,明月满舟同一醉.”(《赠仲索寺丞归隐潜山))。写醉月-(32)“能歇德声莫人月,清池与尔俱忘回.”(‘池上二首>),仔细听池上月亮的动静,莫让歌声吵扰了它。写听月I(33)。天上列星当亦喜。月明时下浴晴波.”(‘观开西湖次吴左丞韵)),月亮时常下来水中洗澡.写浴月.东坡在月下浮想联翩,才思喷涌.弹琴吹箫听笛读诗.饮酒开宴,天边月色来眼底,无限诗篇到心头.从文化的视角来探析苏诗中的写月诗,可见东坡最爱酒。尤其是月下饮酒,无论是群体饮,还是个人独斟,都是韵味无穷I酒文化连接了月文化,助推了写月诗的成长.浪漫的月光下,酒能麻醉白天政界遭遇的种种不幸,而进人一个完全的诗的天堂.诗人的诗兴与酒兴连在一起。如“惟当此花前。醉卧黄昏月.”(‘次韵钱穆父,王仲至同赏田曹梅花)),在醉卧花月之中,才写出了脍炙人I:l的好诗。东坡的写月诗几乎篇篇都有饮酒的背景,带着月光气息的文字同时也飘散着一股股宋代浓郁的酒香,因而具有令人陶醉、口齿留香的永恒艺术魅力.

164

 

分析东坡写月的主要角度,可以把握几条主要的写月技巧t1、用拟人.将月亮赋予生命和性格.如。先生独饮勿叹息.幸有落月窥清樽.”一个。窥”字就让月亮变成人t它调皮,偷偷地看看人家的酒杯空没空;反之则用拟物。把诗人自己写成月亮,化变成月亮l2、用白描.抓住月景的主要特征选择准确的动词、形容词等.做到细致、全面、集中、鲜明、突出.如“深谷留风终夜响,乱山含月半床明”一句,就让读者对乱山之中的荒月有了较为深刻的体会.从而做到身临其境;3、用回文.如。春晚落花余碧草,夜凉低月半枯桐。”(‘附江南本织锦图上回文原作三首’),倒过是。草碧余花落晚春,桐枯半月低凉夜.”4、用烘托,通过山、寺、池、花、城、潮、竹、树等烘衬月亮,如“微月半隐山,圆荷争泻露.”即是用山、荷、露来烘衬微月.又如。孤村一犬吠,残月几人行,”用孤村,一吠犬.几行人来衬写月下的冷寂,。雨中有泪亦凄怆,月下无人更清淑.”(《寓居定惠院之东,杂花满山,有海棠一株,土人不知贵也)).无人更衬托月景清淑;5、用对仗,如“昨夜雨鸣蕖,晓来风袭月”、。已遣乱蛙成两部,更邀明月作三人”;6、点化前人.如。寒更报新霁.皎月悬半破.”一句即是韩退之“新月怜半破”.点化是对前人写月的诗句及表达方式进行推陈出新,7、以浪漫的想像杂以比喻、夸张等多种修辞.如。明月未出群山高.瑞光万丈生白毫.一杯未尽银阙涌,乱云脱坏如崩涛.谁为天公洗眸子,应费明河千斛水.逐令冷看世间人.照我湛然心不起.”(‘中秋见月和子由>),这一段诗最奇特的是把月亮比作天公的眼睛,用银河的千斛净水把它洗得精光湛亮.看尽人间秋色!东坡的写月诗如离开想像.则无法创新。如“明月入我池,皎皎铺聍缟。何日变成缁,

‘太玄’吾懒

草.”(《横池)),就用拟人的手法,想像月亮播撒月光如同在池面上铺开白色的稿纸,等着诗人草书法!!

二、对东坡痴情写月的艺术分析

‘苏轼诗集)(清・王文诰辑注)全册(中华书局1982年2月版)辑录苏轼2823首诗,根据本人统计.写到月的诗粗略有249首.(如将‘夜泛西湖五绝’这样一个总题的诗算作5首,还不止此数),我们可以说,东坡写lO首诗,几乎就有一首写到了月亮,写月诗句之多之妙.可以说前无古人I因此有理由称其为月光诗人,解读写月诗,可知苏轼有非常深重的月亮情节.东坡痴情写月的主要原因是t

l、故乡的峨嵋月培植心灵之根.如。霭霭青城云,娟娟峨嵋月.随我西北来.照我光不灭.我在尘土中,白云呼我归.我游江湖上,明月湿我衣.氓峨天一方・云月在我侧.”(‘送运判朱朝奉入蜀>),诗中描述故乡的峨嵋月娟娟照我,随来西北,至京师应试,后流落江湖・宦游天下,峨嵋月时刻在身边,不嫌不弃,处处相依.时刻不忘峨嵋月.正是故乡的峨嵋月告诉了作者要坚定弘毅、光明磊落、

苏轼关于香的诗句篇三
《苏轼《猪肉颂》诗歌赏析》

苏轼《猪肉颂》诗歌赏析

黎烈南

猪肉颂

净洗铛,少著水,柴头罨烟焰不起。

待他自熟莫催他,火侯足时他自美。

黄州好猪肉,价贱如泥土。

贵者不肯吃,贫者不解煮。

早晨起来打两碗,饱得自家君莫管。

注解:

铛:音chēng,铁锅。 罨:音yǎn,掩盖,掩覆。柴头:柴禾,做燃料用的柴木、杂草等。

译文:把锅子洗得干干净净,少许放水,燃上柴木、杂草,抑制火势,用不冒火苗的虚火来煨炖。等待它自己慢慢地熟,不要催它,火候足了,它自然会滋味极美。黄州有这样好的猪肉,价钱贱得像泥土一样;富贵人家不肯吃,贫困人家又不会煮。我早上起来打上两碗,自己吃饱了您莫要理会。

中国人对于餐桌上的一道菜——“东坡肘子”,有时美餐一回,都津津乐道;其实,现在我们所吃的东坡肉,比起当时苏轼的做法,已有很大改进。像现在用的雪豆、葱、绍酒、姜、盐啊,等等,在苏轼时代,不可能有这么多花样。然而,今天与当初东坡的作法,有一点却是未变的——慢慢用微火煨炖。现在眉山的东坡肘子,要移到微火上煨炖约3 小时,直至用筷子轻轻一戳肉皮即烂为止。苏东坡在煨炖时,用多少时间,现在已经不得而知了。但是,我们从苏轼的这首《猪肉颂》里,一眼就能发现其中的核心语句:“柴头罨烟焰不起”——你看,这不就是强调用微火来煮炖的意思吗?慢火煨炖,这是东坡肘子的精髓,没有了这微火煨炖之法,也就失去了东坡肘子的“灵魂”。

这是苏轼在实践中不断摸索的结果。若是用急火,不但容易将猪肉煮焦,而且肉与作料的味道,不能全部煮出。只有用微火,渐渐地煮烂,不但吃起来好消化,而且口感佳,五味俱全。所谓“少著水”,目的在于:当肉煮烂了,水也刚好没有了,这样,软软的、鲜嫩可口的煮肉,就可入口品尝了。

或问,答案有了,东坡肘子是微火炖出来的——尽人皆知。除了美食家的素质与创新之外,还另有什么名堂不行?

东坡肘子的出世,除了掌握了烹调之规律外,还另有(“软实力”)的因素。 首先,请品味一下苏轼煮肉及作此诗时的心态——一个在艰难困窘中的诗人的心态。

须知,苏轼在炖煮东坡肉之前,经历了一次生死的大考验。他凭着对国家、民族强烈责任感,写了许多诗文,批评了执政者,却被关进了监狱,几乎被置于死地。当他被免于一死,被朝廷发落到黄州这一蛮荒之地,生活条件的窘迫,周边环境的恶劣,尤其是他这闻名全国的大文豪的狼狈处境,都足以让他心情坏乱,颓废沉沦而难以振作。处如此逆境下,他的觉,怎能睡好,茶饭,怎能香甜。而苏轼却用其坚韧性格,展示了一个乐天派的生活情趣。“东坡肉”与《猪肉颂》,就是在生活极其艰难、境遇极其糟糕的情形下诞生的。知晓苏轼的从生死关口挣脱出来的情景,就不难难体会到《猪肉颂》中所闪烁的超乎常人的平和乐观精神了。 我们看到,在逆境中的苏轼迅速调整了状态,耐心地研究起猪肉的烹调艺术来了。“净洗铛”——把锅子洗得干干净净,表明作者的一丝不苟,和他对烹调的极其执着、投入的心态。不要小看这寥寥的三个字,这是追求最洁净、最佳烹调效果的具体表现。也是他心情平静,荣辱不关于心的精神境界的微妙体现。另外,“待他自熟莫催他,火侯足时他自美”这两句的口吻,以及“自”、“莫”、“火侯

足”、“他自美”诸字句,都透露出一种不急不火的从容心态,展示了烹调者的自得悠然形象。东坡已经入境了——一种全力投入、忘却自我的创造性境界。他确信,他的这一烹调手段,必将获得“他自美”的美妙结果。我们再来看,作者那“黄州好猪肉,价贱如泥土。贵者不肯吃,贫者不解煮”的叹息,更进一步用反衬法托出了发明新烹调艺术的快意、乐观。他在想,偌大的黄州,面对这样好质量的猪肉,竟然无一人能研究、创造出上好的烹调技术!可以说,在艰难困苦下的这种乐观、适意心情,成了苏轼创作了这中国独一无二的“东坡肉”的重要前提条件。

苏轼对事物感悟的某种独特思路,也有助于我们理解东坡肉诞生的深层原因。 让我们先来看看苏轼的学习方法。苏轼读书,有著名的“八面受敌”之法,在《又答王庠书》中,他曾经这样叙说过:“每读书,皆作数过尽之。书富如入海,百货皆有之,人之精力,不能兼收尽取,但得其所欲求者耳。故愿学者,每次作一意求之。如欲求古人兴亡治乱圣贤作用,但作此意求之,勿生余念。又别作一次求事迹故实典章文物之类,亦如之。他皆仿此。此虽迂钝,而他日学成,八面受敌,与涉猎者不可同日而语也。甚非速化之术,可笑!可笑!”

苏轼这著名的“八面受敌”之法,其实便是对经典、书籍的重温之法。或一书分作数次读,或一次只注意某一问题,或关注“兴亡治乱”,或着重于“圣贤作用”,或探究“事迹故实典章文物”,因而对史著分门类悉心掌握,汇为一己心得加以发挥。这种一遍又一遍地反复阅读,其实与作者煮东坡肉时的一次又一次地添柴、烧火,从而把肉与作料的滋味逐渐地深入骨髓、遍及全体,非常地相似!你看,通过一遍又一遍的温习、思考,苏轼能将一本书的各种味道,从各种角度思考多遍,从而洞晓了其中的各种奥秘。仔细思考,我们会发现,苏轼的的读书与煮炖猪肉的规律,有内在的一致性。即他在《猪肉颂》里所说的:“待他自熟莫催他,火侯足时他自美”,只有不间断地、反复深入地实践于所做(看似平凡的)工作当中,才会有奇迹发生。苏轼是一个天才,可是一般人很难想象到,他这样天马行空般的天才,在读书乃至煮炖猪肉时,竟是如此“笨拙”,下的是如此“愚笨”的气力!

对于苏轼的这种学习读书的笨办法,当时的某些前辈学者,并不理解。据《说郛》卷三十四记载:曾经为苏轼父子延誉于朝的士大夫文人张方平,听说苏轼正第二遍温习《汉书》时,嘲问道:“读书难道要看两遍吗”?苏轼道:“这位老先生不知道世间人中还有阅读多遍的呢”!张方平曾经向别人借十七史来阅读,一个月后就还了,并说他已经读毕;他博闻强记,阅读书籍,往往一遍就记在了脑子里;然而,我们的中国文章的名作中,看不到张方平的影子,而他以为“笨拙”的(读《汉书》要读数遍的)苏轼,在中国文学史上,却留下了那么多的脍炙人口的不朽诗文!这里的原因在于:张方平虽然记忆力出色,但他并没有像苏轼那样不倦地深入领悟书中的精髓、要义。换句话说,他既没有苏轼那煨炖猪肉般的耐心与韧劲,也没有认识到对事物规律掌握的渐进性与长期性。

苏轼是读书的内行,是煮肉的内行,更是对待生命与学问的一位大内行。他的秘诀就是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地做人,做文章。你看,他的修养之术:“古之人,其才非有以大过今之人也,其平居所以自养而不敢轻用以待其成者,闵闵焉

如婴儿之望长也。弱者养之以至于刚,虚者养之以至于充。”(〈稼说》)。他说,古人自我修养的方法,如同父母养婴儿般的耐心,不浮躁,不过分,从弱到刚,从虚到充(像东坡肉的炖煮之法一样,沉稳扎实,须知,猪肉皮硬肉厚,其煨炖的难度与读《汉书》和培养孩子有相当的可比性);这样的修养,才是最稳妥、最可靠的人生修养方法。而我们看得出,懂得好事多磨之理并致力于反复实践的苏轼能发现并成功地完成“东坡肉”的制作,并非偶然,它与苏轼的生活、学习习惯密切相关。

问题讨论到此并未停止。更为绝妙的是,苏轼的炖煮猪肉,与他的为人和世界观,紧密关联。他创造性地将炖肉同人生思考统一起来,令人叫绝。请看他的一段有趣的名言:

“佛书旧亦尝看,但暗塞不能通其妙,独时取其粗浅假说以自洗濯,若农夫之去草,旋去旋生,虽若无益,然终愈于不去也。若世之君子,所谓超然玄悟者,仆不识也。往时陈述古好论禅,自以为至矣,而鄙仆所言为浅陋。仆尝语述古,公之所谈,譬之饮食龙肉也,而仆之所学,猪肉也,猪之与龙,则有间矣,然公终日说龙肉,不如仆之食猪肉实美而真饱也。不知君所得于佛书者果何耶?为出生死、超三乘,遂作佛乎?”(〈答毕仲举书〉)

这段话的大意是,苏轼自己虽然也在学佛,但他只吸收其中有益的成分(“取其粗浅假说”),对佛学并不盲从,比如那种“出生死、超三乘”、成佛(“作佛”)的虚玄之谈,苏轼根本不信。他只希望借助佛学中对人生有益的成分,在身心上真正有所得益。苏轼打了一个比喻:他把佛学称为“龙肉”,把自己借鉴佛学而为我所用的实践态度比为“猪肉”。龙肉虽美,但谁也没见过,吃过;而猪肉可能滋味不如龙肉美,然而却是看得见,尝得着的。不难得知,苏轼这段话已经把猪肉作为了一种人生修养、自我超越的象征,形成了他自己独特的“猪肉观”。理解了这一点,再重新欣赏他的《猪肉颂》:

“净洗铛,少著水,柴头罨烟焰不起”。“净洗铛”,虽然是说做好烹调的准备,其实这正是做事或修养身心时虔诚、认真态度的体现。煮肉如此,做一切事情,均须如此。读者可以从这小心翼翼的“净洗铛”中,窥见到苏轼平时修养身心之严谨、真诚。“少著水,柴头罨烟焰不起”——水放得不多不少,火要不大不小,这样煨炖,才能将肉烹得又烂又有滋味。苏轼告诉我们,具体实践中,每个环节都要做得稳妥,仔细,来不得半点马虎。透过这一丝不苟的准备与实际操作,我们看到的,不只是烹调本身,而是与对待人生、修炼自身的一种兢兢业业的精神了。

“待他自熟莫催他,火侯足时他自美”。煮猪肉,只要方法得当,缓缓煨炖,到了时候,它自然滋味醇厚,美不可言。这两句,说的是煮肉,而当我们联想到人生的时候,不是正好发现,它切中了那种急功近利的社会人生弊端吗?人生的成熟感悟,是需要时间的。好大喜功、气浮心躁,得到的可能有一时“战果”,其实是失败的结局。

“黄州好猪肉,价贱如泥土。贵者不肯吃,贫者不解煮”。人生的精彩往往就在平淡的日常生活当中。像猪肉这司空见惯的食物,人们并不觉得里边有什么奥秘

苏轼关于香的诗句篇四
《浅说苏轼的饮食诗词》

苏轼关于香的诗句篇五
《苏轼诗句》

1.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水调歌头》

2.欹枕江南烟雨,杳杳没孤鸿。 《水调歌头》

3.笑渐不闻声渐悄,多情却被无情恼。 《蝶恋花》

4.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 《蝶恋花》

5.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 《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夜记梦 》

6.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 《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夜记梦 》

7.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 《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夜记梦 》

8.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江城子·密州出猎》

9.欲寄相思千点泪,流不到,楚江东。 《江城子》

10.天涯流落思无穷!既相逢,却匆匆。 《江城子》

11.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念奴娇·赤壁怀古》

12.有情风万里卷潮来,无情送潮归。 《八声甘州》

13.休言万事转头空,未转头时皆梦。 《西江月》

14.中秋谁与共孤光,把盏凄然北望。 《西江月》

15.高情已逐晓云空,不与梨花同梦。 《西江月》

16.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 《临江仙》

17.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 《临江仙》

18.此生此夜不长好,明月明年何处看? 《阳关曲》

19.人间有味是清欢。 《浣溪沙》

20.酒困路长惟欲睡,日高人渴漫思茶。 《浣溪沙》

21.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 《浣溪沙》

22.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

23.细看来,不是杨花,点点是离人泪。 《水龙吟》

24.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定风波》

25.人生如梦,一尊(通“樽”)还酹江月 。 《念奴娇·赤壁怀古》

26.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水调歌头》

27.世事一场大梦,人生几度秋凉。 《西江月》

春宵 苏轼

春宵一刻值千金,花有清香月有阴.

歌管楼亭声细细,秋千院落夜沉沉.

上元侍宴 苏轼

淡月疏星绕建章,仙风吹下御炉香。

侍臣鹄立通明殿,一朵红云捧玉皇。

花影 苏轼

重重叠叠上瑶台,几度呼童归不开。

刚被太阳收拾去,却教明月送将来。

守岁诗 苏轼

儿童强不食,相守应欢哗。晨鸡旦勿鸣,更鼓畏添过。

和子由渑池怀旧 苏轼

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

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那复计东西。

老僧已死成新塔,坏壁无由见旧题。

往日崎岖还记否,路长人困蹇驴嘶。

儋耳 苏轼

霹雳收威暮雨开,独凭栏槛倚崔嵬。

垂天雌霓云端下,快意雄风海上来。

野老已歌丰岁语,除书欲放逐臣回。

残年饱饭东坡老,一壑能专万事灰。

六月二十日夜渡海 苏轼

参横斗转欲三更,苦雨终风也解晴。

云散月明谁点缀,天容海色本澄清。

空余鲁叟乘桴意,粗识轩辕奏乐声。

九死南荒吾不恨,兹游奇绝冠平生。

惠崇春江晚景 苏轼

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篓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

中秋月 苏轼

暮云收尽溢清寒,银汉无声转玉盘。

此生此夜不长好,明月明年何处看。

饮 苏轼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赠刘景文 苏轼

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

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

望湖楼醉书

苏轼

黑云翻墨未遮山,

白雨跳珠乱入船。 卷地风来忽吹散, 望湖楼下水如天。

苏轼关于香的诗句篇六
《苏轼诗词的风格特点分析》

苏轼是北宋文坛革新的杰出领袖,也是宋代乃至中国历史上一个全能的文学天才。他在文学理论上强调“文”、“艺”并重,丰富了美学理论;他的文艺散文,以隽婉的风格和流畅的笔调,显示出诱人的艺术境界;他的诗歌思想深邃,技巧纯熟,代表了北宋诗歌的最高水平;在词章创作方面更显示了无以伦比的艺术才华,他“以诗为词”,提高了词的表现力,不仅“一洗绮罗香泽之态”,写下了豪放与旷达的千古绝唱,开创了豪放词派,而且“寄妙理于豪放之外”,把宋词浓丽深婉的特色提升到一个崭新的境界。前人多将苏词归于豪放一派,其实苏词风格是多样化的:既超迈豪放,又至情深婉;既放达深旷,又隽秀清逸。本文仅就其词风的豪放、婉约与清旷进行初步的分析论证。

一、气势恢弘、激情磅礴的豪放风格

苏轼开创了豪放词风,是豪放词的代表,他能够借助瑰丽恢宏的意象来抒发慷慨豪情,将充沛激昂或悲壮苍凉的激情融入词中,并开拓了词的写作范围。

(一)气势磅礴、场景宏阔雄壮

气势恢弘。苏词的豪放词有气势豪迈飞动、场景宏阔雄壮的特点。如:《念奴娇·赤壁怀古》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强虏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

这是一首著名的豪放词,磅礴的气势、壮美的场景、雄浑的境界,正是豪放词风的体现。词的上片写景,描写赤壁的景色,前三句,仿佛是描述远景,长江水浩浩荡荡,滔天波浪如大浪淘沙,送走了一代风流人物;次三句,描写近景,目光投向赤壁古战场;上片最后两句,是上片景物描写的总结。下片怀古,词人抓住周瑜年轻有为的主要特征,塑造了他雄姿英发的英雄形象,并由此联想到自己华发早生,功业无成,不免产生人生如梦之感。总体来看,这首词从江水的东流,感受到时光的逝去,进而把江山与人物合写,使“江山如画”与“风流人物”都

得到形象的表现,写得雄浑豪放,气象恢弘,堪称历代咏史怀古诗词之绝唱,亦开后世豪放一派之先河,给人以撼魂荡魄的艺术力量。这类词还如《水调歌头 黄州快哉亭赠张握诠》(落日绣帘卷)等。

(二)直抒胸臆,自由豪放

豪情奔放。苏轼的词注重抒情言志,直抒胸臆,自由豪放。如:《江城子·密州出猎》:“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欲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词中抒写了作者出猎的豪兴和报国的热情,充满豪迈奋发之气,抒发自己报国杀敌的志向,具有一种英雄气慨。上片开篇写“老夫聊发少年狂”,出手不凡,一个“狂”字贯穿全篇。接下去的四句,写出猎的场面,词人左手牵黄犬,右臂驾苍鹰,表现了猎者威武豪迈的气概。作者以少年英主孙权自比,更显出其“狂”劲和豪兴。下片由实而虚,进一步写词人“少年狂”的胸怀,抒发由打猎激发起来的壮志豪情。“酒酣胸胆尚开张”,苏轼为豪放不羁,在此加上“酒酣”,就显得更加豪情洋溢了。

这类词还有《南乡子》(旌旗满江湖)、《满江红寄鄂州朱使君寿昌》(江汉西来)等。

(三)拓展了词境,涌入了生活波涛

内容广泛。苏轼的词题材众多,凡诗文所能写的内容均可入词。如:《浣溪沙》五首,他第一次把农事写入词里。其三“麻叶层层叶光,谁家煮茧一村香?”有着浓郁的生活气息;“捋春捣, 欠饥肠,问言豆叶几时黄,”反映了民间的疾苦。其四“簌簌衣中落枣花,村南村北响缫车,牛衣古柳卖黄瓜。酒困路长惟欲睡,日高人渴漫思茶,敲门试问野人家。”及其五“软草平莎过雨新,轻沙走马路无尘;何时收拾耦耕身?日暖桑麻光似泼,风来蒿艾气如熏,使君元是此中人。”其四、其五两首词展示了普普通通的农村生活画面,读来清新可爱。苏轼以前,还没有

文人采用过这类题材,苏轼能把他的创作视野扩展到农村方面,是他在题材和词境方面的拓展。

此类词还如《浣溪沙》(徐门石潭谢雨),《阮郎归初夏》(绿槐高柳咽新蝉)、《临江仙》(夜归临皋)等。

二、委婉缠绵、清丽柔的婉约风格

苏轼打破了他以前婉约词以艳情为题材的范围,以自己的才情将婉约词推向了高雅的文学殿堂,在内容上去浮艳多雅致,形式蕴藉雅正,语言秀丽清新,情思曲折真切。

(一)咏物词具有物我相融的境界

咏物是苏轼婉约词的主体之一,达到了物我相融的极高境界,通过对具体事物的歌咏,表达词人的具体感受。如:《西江月》“玉骨那愁瘴雾,冰肌自有仙风。海仙时遣探芳丛,倒挂绿毛幺凤。素面常嫌粉涴,洗妆不褪唇红。高情已逐晓云空,不与梨花同梦。”这首词借咏梅花,抒发自己的哀伤之情。上阕写梅花的神貌,下阕写梅花的形貌。在词中,作者虽写的是梅花,但能使人很自然地联想到其侍妾王朝云来。表面看是赞赏梅花不畏瘴雾,实质上是怀念朝云对自己的深情。两者相契合,达到了咏物词物我交融的极致。

苏轼主张神似而不满“形似”,他的咏物词《水龙吟 次韵章质夫杨花词》(似花还似非花)。艺术构思十分精妙,正是他这种艺术见解的实践。“似花还似非花,也无人惜从教坠。抛家傍路,思量却是,无情有思。萦损柔肠,困酣娇眼,欲开还闭。梦随风万里,寻郎去处,又还被、莺呼起。不恨此花飞尽,恨西园、落红难缀。晓来雨过,遗踪何在,一池萍碎。春色三分,二分尘土,一分流水。细看来、不是杨花,点点是离人泪。” 作者笔下之杨花,变化多姿,形象飞动,有比兴、有寄托,把咏物、写人、抒情结合起来。在咏花的同时,亦勾勒了一个少妇的形象。上片,劈头一句“似花还似非花”,入手擒题,首先捕捉住了杨花的

特点。杨花与桃李等一般的花相同,因春风吹拂而开放,亦随春谢而零落;但又不同于桃李花,无芬芳气息,无艳丽色彩,无诱人姿态,只有在离树飘坠之后方被人注意。这里,词人遗貌取神,跳出物象之外。“萦损柔肠,困酣娇眼,欲开还闭。”这三句写杨花坠落时的情态,更进一步跳出物象,把杨花写成一个刻骨相思而娇慵厌厌的思妇。“梦随风万里,寻郎去处,又还被莺呼起。” 紧承“困眼”,再以杨花之神魂,进一步写其因思成梦,梦中历尽苦辛,万里寻夫,竟被无情的黄莺惊醒,使她连梦幻中的希望也被毁灭。作者既没脱离物象,亦没为物所物,似物似人,似人似物。杨花有思,思妇有情,其实都倾注了作者飘泊异乡思归之情,其妙处是物——人——我三者结合。下片结尾三句:“细看来,不是杨花,点点是离人泪”,近承“流水”,遥应“寻郎”,把思妇伤春之情推到了顶点。杨花与“离人泪”合写,起到了画龙点睛作用。这“离人泪”字面上写思妇伤春,而仔细寻味,却既反映了章质夫及其家人离别、思念之意,也包含了作者自己飘泊、沉沦的感慨以及作为被弃置之人的“惜春”而又无可奈何的幽怨。

(二)言情词具有凄美、委婉的美感

言情是婉约词的传统题材,苏轼以前的词人言情主题大多是写一些闺阁、相思、离愁、春花秋月等。而苏轼描写的言情词,改变了俗套,给人以凄美、委婉的高雅享受。如:

《蝶恋花》记得画屏初会遇。好梦惊回,望断高唐路,燕子双飞来又去。纱窗几度春光暮。那日绣帘相见处。低眼佯行,笑整香云缕。敛尽春山羞不语。人前深意难轻诉。

“记得画屏初会遇”写美妙爱情的开始,与心上人初次相见,令人难忘。“好梦惊回,望断高唐路。”写爱情的破灭。“燕子双飞来又去,纱窗几度春光暮。”写男子对女子的相思。“低眼佯行,笑整香云缕。”写女性的娇怩之态和心底的秘密。“敛尽春山羞不语。人前深意难轻诉。”收敛眉头不说话,不是无情,是娇羞,越是这样越招人疼爱。全词以男子无尽的相思和甜美的回忆作结。这是一首柔情似水的爱情词,但格调健康。

苏轼写这类歌咏真挚爱情的词作,还有如《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蝶恋花》(蝶懒莺慵春过半)等。前者写了他悼念原配妻王弗的,抒发的情感自然深挚、凄恻、哀婉、缠绵;后者写了一位闺中少女伤春的情怀。

(三)冲破 “艳科”的藩篱,提高了词品

意境是作品中呈现的那种情景交融﹑韵味无穷的诗意空间。创造美的意境,也是婉约词的基本特征。苏轼婉约词摆脱了传统的“以艳为美”、“以俗为美”的特征,呈现出“以雅为美”的特点。如:

《阮朗归·初夏》绿槐高柳咽新蝉,薰风初入弦。碧纱窗下水沉烟,棋声惊昼眠。微雨过,小荷翻。榴花开欲燃。玉盆纤手弄清泉,琼珠碎却圆。

“绿槐高柳咽新蝉,”写了槐、柳、蝉,描绘了初夏一片阴凉清雅的庭院环境。“碧纱窗下水沉烟,”以碧纱和白烟相衬托,给人一种清静优雅的感受。“微雨过,小荷翻。榴花开欲燃。” 又是一番园池夏季景象,给人一种动态优雅的美的感受。

苏轼婉约词中体现“以雅为美”的其它名篇如《点绛唇》(红杏飘香)、《蝶恋花》(花褪残红青杏小)等。

三、超尘拔俗、潇洒闲逸的清旷风格

苏轼词中数量较多、又能代表其思想个性的,是那些表现他超尘拔俗、通脱豁达、潇洒飘逸、乐观开朗情怀的清旷词。前人说过:苏词“词极超旷而意极平和”(吴衡《莲子居词话》,“东坡之词旷,稼轩之词豪”(王国维《人间词话》)。

(一)心与景会、神与物游,超越自我

在这类词中,作者心与景会、神与物游,把自己有限的生命融化在无限的大自然之中,从而得到超脱。如:《水调歌头·丙辰中秋》:“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转朱阁,抵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偏向别时

苏轼关于香的诗句篇七
《苏轼的故事》

苏轼的故事

1、针锋相对

苏轼被贬黄州后,一居数年。一天傍晚,他和好友佛印和尚泛舟长江。正举杯畅饮间,苏东坡忽然用手往江岸一指,笑而不语。佛印顺势望去,只见一条黄狗正在啃骨头,顿有所悟,随将自己手中题有苏东坡诗句的扇子抛入水中。两人面面相觑,不禁大笑起来。

原来,这是一副哑联。苏东坡的上联是:狗啃河上(和尚)骨。

佛印的下联是:水流东坡尸(东坡诗)。

2、旁敲侧击

一日中午,苏东坡去拜访佛印。佛印正忙着做菜,刚把煮好的鱼端上桌,就听到小和尚禀报:东坡居士来访。

佛印怕把吃鱼的秘密暴露,情急生智,把鱼扣在一口磬中,便急忙出门迎接客人。两人同至禅房喝茶,苏东坡喝茶时,闻到阵阵鱼香,又见到桌上反扣的磬,心中有数了。因为磬是和尚做佛事用的一种打击乐器,平日都是口朝上,今日反扣着,必有蹊跷。

佛印说:“居士今日光临,不知有何见教?”

苏东坡有意开老和尚玩笑,装着一本正经的样子说:“在下今日遇到一难题,特来向长老请教。”

佛印连忙双手合十说:“阿弥陀佛,岂敢,岂敢。”

苏东坡笑了笑说:“今日友人出了一对联,上联是:向阳门第春常在。在下一时对不出下联,望长老赐教。”

佛印不知是计,脱口而出:“居士才高八斗,学富五车,今日怎麽这健忘,这是一副老对联,下联是:积善人家庆有馀。”

苏东坡不由得哈哈大笑:“既然长老明示磬(庆)有鱼(余),就请让我就来大饱口福吧!”

3、反唇相讥

相传,苏东坡一次与王安石同行,偶见一房子根基已动,一面墙向东倾斜。王安石出上句以戏东坡:“此墙东坡斜矣!”

苏东坡仰头大笑,即吟下联反讥王安石:“是置安石过也!”

嵌名为巧,双关尤妙。

4、暗助新郎

秦少游娶苏小妹时,被一难再难,及至新房门口,苏小妹再出一联:闭门推出窗前月。

秦观思索良久不得下联,苏东坡有心相帮,在远处拾一石子远远丢进湖中,秦少游受到启发,冲口而出:投石冲开水底天。

5、学无止境

苏轼年少时,天资聪颖,他广泛阅读诗书,博通经史,又长于作文,因而受到人们的赞赏,自矜之情亦随之而萌。

一日,苏轼于门前手书一联:“识遍天下字;读尽人间书。”“尽”与“遍”对,活画出苏轼当时的自傲之心。没料到,几天之后,一鹤发童颜老者专程来苏宅向苏轼“求教”,他请苏轼认一认他带来的书。苏轼满不在乎,接过一看,心中顿时发怔,书上的字一个也不认识;心高气傲的苏轼亦不免为之汗颜,只好连连向老者道不是,老者含笑飘然而去。

苏轼羞愧难当,跑到门前,在那副对联上各添上两字,境界为之一新,乡邻皆刮目:“发愤识遍天下字;立志读尽人间书。”

6、寺态炎凉

苏东坡游莫干山时到一寺中小坐。寺中主持和尚见来了个陌生人,就淡谈地说:“坐。”又对小和尚喊:“茶。”

两人落坐交谈后,主持和尚发现对方脱口珠玑,料想此人不凡,就请客人进厢房叙谈。入室后,主持和尚客气地说;“请坐!”又叫小和尚:“敬茶!”再一打听,方知来者是赫赫有名的苏东

坡,主持和尚连忙作揖打恭地引他进客厅,连声地说:“请上坐!”并吩咐小和尚:“敬香茶!”苏东坡临走时,主持和尚请他题副对联。苏东坡胸有成竹,含笑挥毫,顷刻书就:

坐,请坐,请上坐

茶,敬茶,敬香茶

7、一盏明灯

一天,苏东坡和妹夫秦少游出城到郊外游玩,见小路上有个用三块石头垒起的“磊桥”。苏东坡用脚踢了一下石桥,同声吟出一句上联:

踢破磊桥三块石

他回头看看秦少游,要他对出下联。秦少游想了很久也没对出下联,回到家里闷闷不乐。苏小妹看丈夫一脸不悦之色,只道是出了什么事,一问才知是为了一句对联。她二话没说,就在一张纸上写了个“出”字,同时用剪刀剪成两段。秦少游顿时大悟,道出下联:

剪断出字两重山

注:上篇标题“寺态炎凉”,冷笑一声自以为不坏。这一篇的标题“一盏明灯”,是指秦少游不点不明,不过点了以后还是很明白的。一笑。

8、敷衍豪门

据说,苏小妹为了找到如意郎君,曾以文选婿。当时消息一传出,呈文求婚者不计其数。其中有一豪门公子叫方若虚,他对小妹倾慕已久,闻讯后连忙应选。他呈上得意诗文若干篇,谁知小妹一看,淡如白水,便提笔在上面批了一联:笔底才华少,胸中韬略无。

苏东坡看到小妹的对联,可急坏了。方府豪门是得罪不起的,为了避免是非,便悄悄在小妹的联语后面各添一个字,把对联改成:笔底才华少有,胸中韬略无穷。

方若虚读后真是欣喜若狂,他急于要见苏小妹以表衷肠。苏东坡知道小妹根本看不上他,生怕玩笑开大了不好收场,急忙托故阻止,说:“我妹妹文才是有些,但其貌不扬,脸长,额突,不信我给你念首诗便知:去年一滴相思泪,至今流不到腮边。未出房门三五步,额头先到画堂前。

方若虚怎知是苏东坡在骗自己,还真以为苏小妹很丑,于是怏怏地走了。

9、苏门书香

一日,苏洵来到后花园内,只见山石间流过一泓淙淙碧水,微风中送来阵阵花香。红日西下,绿树掩映,一弯新月挂在半天之上。这位老先生顿时诗兴大发,忙唤来苏轼和小妹,三人拂石而坐,苏洵说道:“如此佳境,不可无诗。如今老夫拈出„冷‟、„香‟二字,我们各自吟出两句诗来,且要将此二字依次作为上下句的末字,吾儿以为如何?”

兄妹一起应道:“父亲说得好。”

苏洵见儿女一起应允,十分高兴,首先吟出两句诗来:

水向石边流出冷,风从花间过来香。

苏轼一向以诗词著称,听了父亲的诗句,以为过平过俗,不以为佳。谁知正当他沉吟之际,调皮的小妹却开口道:“兄长平日作诗,思路何等敏捷,想当初嘲弄小妹额角长得高,那„未出庭前三五步,额头先到画堂前‟的诗句,得来何等迅速,今日缘何思路闭塞?”

苏东坡一听,知道小妹又在调皮了,只是微微一笑,便吟出两句诗来:

拂石坐来衣带冷,踏花归去马蹄香。

这苏小妹诗词歌赋、琴棋书画无不精妙,听了父兄的诗句,两相比较,觉得还是哥哥的略高一筹。心中寻思道:“长兄的诗句好则好,但嫌欠雅。”小妹略加沉思,恰好远处传来杜鹃的啼鸣,她闻声生情,也信口因此两句诗来:

叫月杜鹃喉舌冷,宿花蝴蝶梦魂香。

小妹诗句刚吟出,父兄不禁齐声赞好。

10、绝妙好骂

苏东坡被贬岭南为官,一日无事游山,只见一个小和尚跪在庙门口眼泪汪汪,十分奇怪,忙问小和尚因何如此?小和尚哭诉道,因为他在点灯时不小心将灯盏碰翻在地,打碎了。老和尚不但打了他,还罚跪庙门口三日。苏东坡一听很气愤,便走入庙内去见方丈。

庙中的方丈一听说是当朝才子苏学士来访,喜出望外。苏东坡一进庙门,那老和尚就百般奉承,死乞白赖地央求苏东坡留个手迹。

苏东坡对这个方丈十分憎恶,但为了使庙门口那个小和尚不再受苦,他答应了老和尚的请求,说:“写字可以,但必须请庙门口那个跪着的小和尚前来为我磨墨展纸。”

老和尚一听,立刻满脸堆笑,连声答应说:“阿弥陀佛,老纳遵从吩咐。”

小和尚磨好墨,展开纸,苏东坡奋笔疾书,一幅对联一挥而就:

一夕化身人归去,八千凡夫一点无

时隔不久,佛印云游来到此山,见了对联捧腹大笑,问老和尚:“这幅对联原是两个字谜,你没猜出来吗?”老和尚连忙追问是什么意思,佛印要过纸笔,挥毫写了两个字,拂袖而去。

苏轼关于香的诗句篇八
《写不尽的苏轼》

写不尽的苏轼

大唐的风烟已逝,连同大唐的繁华和大唐的那些曾经耀眼的星辰,大宋的帷幕拉开,时光流转,西蜀的山水间走来了一位风骨绝代的大家,顿时划亮了大宋王朝文化的天空。他目光深邃,一脸冷峻,风神俊朗,一袭青衫,几缕美髯。他就是苏轼。天才的苏轼、灵动的苏轼、超逸的苏轼、多情的苏轼、别致的苏轼!

千古大家绝千古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眉州眉山(今四川眉山)人。为了他的到来,巴山蜀水望穿了双眸,大宋文坛翘首了千年,是日月精华的一种成全吗?二十一岁刚过弱冠,便踏入京都,金榜提名,与其第同榜高中进士及第,让当时的文坛领袖欧阳修惊叹,宋仁宗惊喜!大宋何幸,得此奇才!

难得的是苏轼是一座宝藏,时光是刀,世事如剑,在刀光剑影之中,腾挪飞跃的他练就了一身的才艺!历沧桑,逐逝水,那绝代的才华越是熠熠生辉,灼灼其华!横绝了千古难越的高度。

他绝在父子三人合称“三苏”,位列“唐宋八大家”。在中国文学史上,父子、兄弟、叔侄并称的著名例子不少,如汉末三国时期的曹操与其子曹丕、曹植合称“三曹”,三国后期的阮籍与其侄阮咸并称“大小阮”,西晋的陆机与其弟陆云并称“二陆”,潘岳与其侄潘尼并称“两潘”,明代公安派的袁宗道、袁宏道、袁中道兄弟合称“三袁”,等等。但就整体的文学水平和社会影响来说,“三苏”才是独步天下的!

他绝在挣脱了唐五代以来词的侬丽香艳,开创了豪放一派,屈子之浩然,陶翁之淡远,太白之超迈,杜叟之沉郁,纳之笔端,轻蘸淡墨,巨笔一点,就点出北宋的半壁繁华,与南宋的辛弃疾并称“苏辛”。

他绝在和欧阳修在散文上并称“欧苏”,在聆听了“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的失意后,我们能够随着苏轼思接千古,情系一身,“寄蜉蝣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然人生短暂,世事无常,又有何防?“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轻裘雕鞍,纵马轻狂的过往他已经忘了,只有这明月清风的此刻才是心之向往!

他绝在诗歌创作方面,他又与江西诗派的黄庭坚并称“苏黄”,那“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的无穷理趣,那“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的清丽,是诗坛的一道绝妙的风景。

天地古今齐集笔下,日月风流情满江河,胸中沟壑,笔底波澜,前人谓之“苏海”,能够象苏轼这样能够在诗、词、文方面都堪称大家,真可谓千古一绝,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然而苏轼已经遨游了仙境,其人间遗文,只是其脚下浮云吗?无言诉说着千古的风流! 而东坡的风流远不止于此,也许是文化方面的深厚积淀,文学和艺术从来都是相辅相成的,文学的个性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可以成就艺术的个性,然而这种个性的形成又离不开个人的颖悟和灵慧。

他绝在斜执笔,用侧锋,笔挟伟力豪气。置“书贵瘦硬方通神”的训则于不顾,用既肥又扁的字形,吐露萧散风神。在苏轼那里,书艺与他的文学成就一样,随着生命的流走,阅历的加深,愈益闪放光辉,通向美妙的境界。他的书法丰润、雄健、朴拙、凝重、端庄杂流丽,刚健含婀娜。因此被尊为书法“宋四家”之首。有“宋代第一书法家”之称,这无疑是他深厚的书法功力、高超的书法见解、强烈的个性、完美的人格,和精深博大的学养的一种外化,一种诠释,一种喷发。

他绝在以诗写画,以画蕴诗,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苏轼之画,却是“画中有诗”!苏轼的画“取诸造物之炉捶,尽用文章之斧斤”,他没经过任何系统的绘画训练,所以绘画带有强烈的主观色彩,依靠厚实的书法功底,旺盛的诗意灵感,对宇宙万物的一点禅悟,寥

寥数笔,一派生机,把平生心志托付与古木竹石,在北宋的画坛上,心有灵犀,孤鸿振翼,把一腔赤子的天真寄托于率性的画之逸趣中。平远中自有一份超然的深远和高远。和画竹名家文同同为“湖州画派”的代表人物。

他绝在不仅仅是这些,他还通音律,知稼穑,精品茗,谙歧黄之术,于天文、河治乃至烹调、酿造无不通晓。

一个人如果能够在其中的任何一个方面达到苏轼的高度就足以让人仰视了,然而苏轼却“诗、词、文、书、画”五绝天下,也许这些才是他人生的最重要的支点,使得他能够摆脱俗世之中那个“小我”,靠近那个超越了一己兴衰荣败的达观超脱的“大我”,做飘渺的孤鸿横渡人世的悲欢,做飘然的智者笑对蜗角虚名,做世外的高人斜睨人生沉浮,做红尘的过客留下千古风流。

一蓑风雨任平生

“木秀于林,风必摧之”,人生的风霜并不因为他的奇才俊秀就不降临到他的身上,相反,回首处,却是无处不萧索,风雨如晦,是另一种形式的成全,砥砺品行,磨练意志,造就人格,成就人生。

虽然他深知“浮名浮利,虚苦劳神,叹隙中驹,石中火,梦中身”,但是处庙堂之高,他却能够有自己独立的政治见解和人格坚持,初入朝廷,他不满王安石的变法,忠言谠论,直而不随,“缘诗人之义,托事以讽”,不能见容于元丰,于是自请外放到杭州、密州、徐州、湖州。处江湖之远的苏轼也没有忘记兼济天下之志,关心民生疾苦,惩办悍吏,灭蝗救灾,抗洪保堤,改革邑政。惠民于实际。

元丰二年,官场和文坛的污水一齐向他泼来,“乌台诗案”使得苏轼九死一生,侥幸被赦的苏轼战战兢兢,被贬黄州,闭门思过,“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那时的他扁舟草履,放浪山水间,与渔樵杂处,被醉人推骂,湮没于众,然而“惊起却回首,有恨无人醒,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寂寞的苏轼在这里所表现出的是惊心而不移心,收魂而不丧魂,屈身而不屈怀的高洁和高尚。

痛定思痛,他开始了对人生的深入思考,寻找立身处世的方法,他选择了直面人生而不是逃避,儒家的治世,佛家的修心,道家的养身,被苏轼信手拈来,激浊扬清,存精去粗,批判继承,所谓杂佛老而不溺,主儒术而不迂,在最黑夜的旅程上,他放逐了心灵的扁舟,孤傲达观地穿越世俗的汪洋而不至于触礁。心灵的自由也拯救了苏轼的寂寞无奈的现实,在黄州任上,这只缥缈的孤鸿面对黄州赤壁写下了惊世骇俗的《前赤壁赋》、《后赤壁赋》、《念奴娇.赤壁怀古》、等鸿篇巨制,那“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的雄阔壮观,那“东风徐来,水波不兴”的宁静悠远,那“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的千古一叹,那“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的睿智自观,无不是超越了自身悲欢,站在了宇宙高度而超然地反观自身的一种颖悟和超脱。他慷慨淋漓地写下了被称为“天下第三行书”的《黄州寒食诗帖》,笔蕴至情,胸凝浩气,超越的豪情万丈化为笔底的汩汩劲力,挟风雷动天地,谁说这不是人生的另一种叱诧和快意!

元祐元年,苏轼再次回到朝廷,恰逢旧党司马光执政,对于旧派人物对新派变法的矫枉过正的一味否定的不满,引起了旧派的猜忌和排挤,苏轼再次请求外放,与其在朝堂之上被缚住手脚,不如去地方惠政于民,于是,先后以龙图阁学士的身份做过杭州、颍州、扬州、定州的知州,所到之处,致力于地方性的赈济救荒,建立病坊(提供免费医疗的地方),兴修水利,整顿军纪,做一番不出卖良心的实事,苏堤无言,也记得苏轼的功绩,定州无言,却记得苏轼的一番整饬,军备肃然!

元祐八年,新党重新执政,打击旧党,而苏轼被打入了旧党一派,苏轼被一贬再贬,绍圣元年被贬到惠州、新党觉得这一处罚还不够重,于是与绍圣四年被贬到儋州(海南岛)。一直到元符三年哲宗去世,徽宗继位,才将苏轼赦免,却不幸病逝于回朝的途中—常州,风

波乍歇,山林肃穆,天地动容,一代天才溘然长逝,身前的荣辱悲欢都化为烟云,身后的功业人格却铭刻天地。

“苏轼何罪?独名太高!”苏辙如是说,然而苏辙即使不说,历史的双眸清澈无邪,不会不记得苏轼这一生挺挺大节,忠规谠论,但为小人忌挤,使不安于朝廷,木秀于林,独树一帜,终成仕途坎坷多舛。然而,如果苏轼做官做得太顺,这世间也不过是多了一个高官清官,可正因为这无数的坎坷历练,成就了苏轼不朽的传奇!

青衫磊落的他,仿佛正从风雨的郊外走来,竹仗芒鞋,“回首向来萧索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就这样一蓑风雨,走向他曾经憧憬过的“对一张琴,一壶酒,一溪云”的闲人野趣。

然而,同样是面对风雨,谢灵运选择了去“身在江湖之上,心居于魏阙之下”的工丽的山水诗中去消磨个体生命,陶渊明选择了去“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世外桃源去独善其身,退隐田园,而苏轼没有逃,虽然生活在“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的环境中,他却能遵从心灵的指引,实现对人生的积极的观照和超越,在生命的左岸和右岸之间,从容地做了一个摆渡者,长篙一点,繁华付水,而自己却翩然靠岸,守住了那个乐观、持重、朴拙、豁达、天真的自我!

同样是面对风雨,多少文人一蹶不振,屈原跳进了汨罗江,贾谊苦闷彷徨,柳宗元意志消沉,李贺蓬头垢面,义山终生郁闷,然而,苏轼所受的苦难和逼害,和他的名声是成正比的。乌台诗案是飞来横祸,九死一生。有一位和东坡同关一个牢房的官员,耳闻审询东坡的过程,写下这样的诗句“遥怜北户吴兴守,诟辱通宵不忍闻。”我们可以想象,不论是肉体,还是精神,苏东坡都备受摧残。被贬黄州,等同犯,“平生亲友,无一字见及,有书与之亦不答,自幸庶几免矣!”,还得亲自耕种养家,有如一个农夫。远谪海南,没衣没药无食,几乎客死海角天涯。打击是一串串,逼害是接踵而来,贾谊死了,柳宗元死了,李贺死了,李商隐也死了,但苏东坡没有死。苦难和逼害,没能将苏东坡打垮,却让他更加乐观豁达,回顾自已颠沛一生反而引为自豪:“九死南荒吾不恨,兹游奇绝冠平生!”。

同样的面对风雨,既不是逆来顺受,也不是随遇而安,而是用超然的态度,以平常心对待,自身的精神力量,和心灵光彩让苦难变得黯然无色,苦难是更大的磨砺,而豁达乐观,荣辱不惊也是一种养身之道吧?不然,遭受重重打击的杜甫就百年多病,客死江湖,而曹雪芹呕心沥血,于悼红轩中批阅十载,增删五次,在一把心酸泪中凄然远逝。

同样的面对风雨,他没有做骑墙派,坚持了自己的人格和心志,他追求的不是个人的地位和功名,而是处穷而不忘兼济天下之志。光明磊落,一世坦荡,他更能积极处世,超然物外,旷达乐观,身处逆境而能保持心境的安适,超脱于世俗的苦乐和生死之外,追求进入一种超功利、超世俗的自由的精神境界。

同样是面对风雨,他能够埋首沉心,和诗词歌赋相依为命,一面体验着“诗能穷人”的尴尬处境,一面又轩昂着“诗穷而后工”的独特感受,这样独特的人生价值观,是他的灵魂和气度,是他的气骨和诗胆。所以,千年之后,他的丰富和深沉,天真和质朴仍如封存的醇酒,浓香醉人!

也许正是一蓑风雨,铸就了一个旷世奇才,一个士大夫心神往的人格典范,一个民间妇孺喜闻乐道的豪士雅客,一个有一派刚直不屈执著风节的政客、一个有着一颗善于解脱的智慧心灵的智者,和一个有着一副眼见天下无一个不是好人的善良心肠的天真稚童!

无情未必真名士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简单的词句,挚情的话语,深沉的凄怆,人生最凄惶处莫过于这样的生死茫茫,天人永隔,然而“天若有情天也老”,正因为上天无情,才显得人间有爱。这爱能够超越生死,抵达灵魂,变短暂为永恒,化腐朽为神奇,非有情之人不能深味,非衷情之人不能体察,非挚情之人不能拥有。

正因为情到深处,不能自己,才从多情的心扉里迸发出这样的伤情断肠的话语,最动人的情感,正是“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王弗何幸,担此深情!

她是苏轼的结发妻子,十五岁就嫁给了苏轼,是青神县中岩书院老师王方的女儿,而她所嫁的苏轼是一个以爱情为美食的美食家,是一个浪漫的月夜徘徊者,是一个天生的乐天派,是一个天真质朴的稚童,盼望着王弗能够带给他期待神往的红袖添香的温存,带给他牵魂引魄的心灵相偎,带给他两情相悦的惊喜。

大宋的夜晚,和无数个清凉的夜晚一样的浪漫,苏轼挑灯读妻,他希望她是一本读不完的书,然而他错了,王弗固执地要他读书,一夜一夜地陪他熬下去,她是一个理性主义者,她要所嫁的男人出人头地,所以陪读的她比他还要专心,苏轼无由地感动,埋首书本,换得了进士的功名,王弗笑了,大宋那无数个耿耿良夜的美好期盼随岁月湮没。这是一个完美的妻子和一个率性的男人之间的无法言说的不完美。

虽然遗憾,但聪明能干的王弗给了苏轼实实在在的人间生活,让苏轼踏实安心地出官入仕,并给了苏轼许多善意的提醒和帮助,11年之后,王弗撒手西去,留下一个六岁的儿子和一个残破的家庭,苏轼骤失爱侣,伤心欲绝,在她埋骨的短松岗上亲手植下了三万株松苗,三万株啊,多少的爱和牵挂就这样留在了那里,时光无言,结发之情自在极深处。

于是,才有了十年以后的这首《江城子记梦》,“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才有了“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的沧桑心路,才有了“相顾无言,唯有泪千行”的肝肠寸断,才有了“料得年年断肠处,明月夜,短松岗”,十年之后,那短松岗的松涛阵阵,也在代词人一哭,而王弗依旧清秀端庄,聪敏娴静,在词人的记忆里于轩窗下梳妆。词能感人也是因为是心灵的恣情一恸,惟其是恸,方显深挚,方显深厚,方能千古共记这份情重。 上天从来都是厚待这样的多情的人,苏轼的生命里走来了第二个女性,她是王弗的堂妹王闰之,贤淑温厚,尤其待苏轼前妻之子犹如己出,在苏轼身被“乌台诗案”是日子里,在苏轼被贬黄州的艰辛里,她的温柔是寒冷的冬季那温煦的阳光,繁华时如是,落魄时如是。 王闰之和王弗的家乡都是眉州青神,那里江山秀美,岷江穿境而过。山岭青翠,碧水孱湲,佳气葱郁,生于江畔人家的王闰之,在苏轼眼里,就是世界上最美丽的女子。就是山间漫天灿然的曼陀花。然而,王闰之也如花般凋零了,苏轼悲痛地在悼词中立下誓言:生则同室,死则同穴。死后百日,又请画家李公麟画了十张足以传世的罗汉像献给妻子的亡魂,苏轼再遭沉重打击,“泪尽目干”并终于在十一年后由苏辙将停放在京西一座寺庙里的王闰之的灵柩与苏轼埋在了一起,真正实现了生则同室,死则同穴的誓言。

“死生契阔,与子成悦,执子之手,与子偕老”的美好情感以一种患难与共,不离不弃的无言,在平淡坎坷的流年里相依的深厚诠释着另一种美丽,而更让人感动的是苏轼对于这样的一种平淡和温柔的懂得和珍惜!

女人如花,有些花注定要在尘世绽放,属于尘世的繁华,而有些花注定要开在精神的沃土,等待颤抖的相悦。而才子的灵魂深处无时不在张望着这样的一种奇迹,可遇却不可求,属于苏轼的尘世之花都凋零了,可这样一种残酷的成全,让苏轼等来了那朵灵魂之花,那就是“美如春园,目似晨曦”的朝云。

朝云是杭州西子湖畔的家境贫寒而不幸沦落的一名舞女,虽身在烟尘,却具超然之质,在众舞女中美目流盼,巧笑倩兮,令苏轼一见倾心,尤其是洗去浓妆之后的淡扫娥眉,我见犹怜,当时的朝云年仅十二岁,苏轼先是收为侍女,后又收为侍妾。

她是苏轼亲手培育的一株解语花,是苏轼一生最能慰藉才子风流的如夫人,

是曾经淹没又被唤起的心灵相悦的红颜知己,是苏轼眼里出尘脱俗的“天女维摩”,是苏轼生命的历程里最为轻盈灵动的旋律。是“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的清逸仙子。

而朝云也堪当夫子的一片情深,她是苏轼凄凉晚境唯一的依偎;在苏轼被贬惠州的日子

里,朝云万里相随,九死不悔;从来到苏轼身边的那时起,对苏轼“钟敬如一“;只有她用一双慧眼看出夫子的“一肚子不合时宜”,令夫子笑泪参半;只有她常伴尊前唱那“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时泪落如雨,渴望自己是苏轼唯一的芳草;只有她陪伴苏轼多年的辗转漂泊颠沛流离的生活,给他真爱的温暖。

然而三十四岁的朝云也在惠州仙逝了,从此人世间一切的悲欢纷扰都已了无生趣,只剩下“千古恨,入江声”,只“空有千行流泪,寄幽贞”,那“素面常嫌粉涴,洗妆不褪唇红。高情已逐晓云空,不与梨花同梦。”的伊人已不再了,惠州西丰湖畔的小丘上,红颜化为尘土,飞瀑流泉的六如亭上空留着词人的浩叹:“不合时宜,惟有朝云能识我;独弹古调,每逢暮雨倍思卿。”徘徊于空阔寂寥的水岸云脚,暮云堆愁,松涛如泣,只剩下无边的孤独,无边的寂寞,无穷的离恨,无穷的追忆,无数的风朝雨夕,无尽的皓颜白发的刻骨相思、、、、、 多情的苏轼在情感的长路上跋涉得如此辛苦,然无情未必真名士,情重是对人生的一种珍视,是有尽之身对永恒之情的真诚啜饮,任世间繁华万千,只取那一瓢真情,让甘冽的滋味不负人生如寄。纵使历尽沧海,至少泪也真情,笑也真情!

敢于付出真情的人生也会收获真情,敢于付出真情的人生才会真正的精彩,敢于付出真情的人生才会有如此张扬而绚丽。

“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是怎样的理想和豪情;“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是怎样的雄阔和洒脱;“雪沫乳花浮午盏,蓼饵蒿笋试春盘,人间有味是清欢”是怎样的清淡与恬然;“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烧高烛照红妆”是怎样的对美好事物的绵邈情意;“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是怎样的在劣境中的豁达和泰然;“与君世世为兄弟,再结来生未了因。”是怎样情深的兄弟契约;“笑渐不闻声渐悄,多情却被无情恼。”是怎样纯情的清丽婉约;“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是怎样的真挚和相思、、、、、、

多情的苏轼已走远,那个在月下单衣试酒的他,携人生的一肩风霜任云卷云舒,那个醉卧溪云琴岗的他,拂心灵的一襟悲喜对花落花开,清夜无尘,真情有声,在他的生命和诗篇里回响。

苏轼关于香的诗句篇九
《浅谈苏轼诗歌创作之路》

人文社科

金卡工程・经济与法2009年07期

浅谈苏轼诗歌创作之路

□包宇

(天津师范大学天津300387)

摘要:苏轼是我国历史上一位天才的文学家。其政敌李定也承认他是"诚天下之奇才"。苏轼具有思想自由敏锐、性格豪放开朗、富于创新精神的特点,加上他学识渊博、才华横溢,这在其诗歌创作中成为一种艺术优势。虽然苏轼一生仕途坎坷,多次被贬,但也正是这不同的人生经历塑造了他诗歌创作道路上的曲折,而且其风格的发展也透露了更为广阔的社会生活过程,也显示出作家创作过程的发展变化。关键词:生平豪放平淡苏轼是我国古代的大文学家,苏轼与其父苏洵和弟苏辙,在宋代以三苏齐名。虽说"一门父子三词客"却以苏轼在文学上的成就最为杰出,"雄视百代"。他的散文与韩愈、柳宗元、欧阳修并称,他的词开创了一代豪放词风,他的诗歌则与陶诗、李诗、杜诗、韩诗、白诗等并列为打架而被称为苏诗。苏诗在我国诗歌史上自成一体。对当时和后世都发生过较大的影响。苏诗今存二千六百余首,它是我国珍贵的文学遗产之一,值得深入研究。

一、光辉的起点

少年苏轼对诗歌已表现出特别的爱好。考取进士以其文《刑赏忠厚论》知名,其诗则未见称道。苏轼母亲的突然病故,使苏轼按制被迫在家乡蛰居二十七个月。在此期间竟孕育了苏轼真正的诗才。

服丧期间,苏轼实际上过着他一生中最快乐和幸福的日子:他的举业已经成就,即将顺利地入仕,功名在望了;他与年青的妻子团聚了;他领略家乡的美景,与年青亲友无忧无虑地玩乐。在这期间,他的生活充满了浪漫的诗情画意,如"过青神往来瑞草桥,与王淮奇作江上携壶籍草之乐"这种生活使苏轼豪放旷达的个性得到良好的发展,而且它唤醒了诗人潜在的艺术感受,陶冶着他的审美趣味。这时,诗歌才成为艺术形式引起了苏轼的兴趣。

苏轼的早期诗作实际上是指他的南行诗。在南行的良好环境中锻炼诗笔,而且是大运动量的锻炼,这在苏诗发展和诗人成长过程中都是极为重要的一环。苏轼早期对于诗歌的认识,关于南行诗的创作动机,关于南行诗的内容,《南行前集叙》中均有精要的说明。

南行诗乃他"识一时之事"的纪录,有显著的写实精神。他的早期诗作也表现出他对于当时社会现实的认识,因而这些描绘山川,歌颂风土,登临怀古之作都染上一层时代的色彩。虽然这时认识尚不深刻,而且批判不够尖锐,但毕竟在其整个创作中是一个光辉的起点,许多重大的主题思想,在其日后的创作中得到了继承的发挥。

二、豪放风格的初步形成

苏轼经欧阳修举荐通过制科考试,到凤翔上任。在任职期间态度积极事务繁重,但这些事务仍难满足他"奋厉有当世志"的宏大政治抱负。他剖析了北宋积贫积弱、吏治腐败的根源,而且从庆历新政的失败总结出深刻的历史教训,强调改革的重要意义。苏轼这时正处于政治地位的上升时期,准备建功立业,从《进策》到《思治论》反映了其社会政治观点的形成。苏轼属于那种早熟的天才人物。经过南行途中的大量练习,他到凤翔时已征服了诗这种艺术形式。他富于创新的精神,善于发挥自己的艺术优势,随着政治观点的形成,其诗歌的艺术风格也很快形成了。

古体和七言近体诗是苏轼的优势所在,之所以说苏诗的艺术风格形成于凤翔时期,除以《凤翔八观》为标志外,还表现在五古、七古、七律、七绝各体都出现了传世名篇,说明苏轼不仅娴熟地掌握了这些艺术形式,而且表现出了自己独创的特点。凤翔任满还朝,因不赞成王安石变法,从此他就卷入激烈的政治斗争之中,这段期间,其作诗仅五十首,是其整个创作活动中最少之时。这些诗已具意境恣肆的特点,可以自由地宣泄诗人的激情,尽情地骋才使气。

苏轼具有豪放的个性,他遭到政治打击和对现实极端不满之时所产生的愤激情绪是以嬉笑怒骂的方式表达。如"但苦世论隘,聒耳如蜩蝉"。纵笔和好骂的特点是苏诗豪放风格的发展,我们将苏轼熙宁初年的诗作附。于凤翔时期,可以见到苏诗风格的形成和随着苏轼的环境与思想的变化期诗的风格也出现变化的迹象,开始了豪放风格向更高发展阶段的过渡。苏轼在艺术方面力求创新,力求显示出自己的艺术个性,终于形成了自己的风格。

三、豪放风格的发展与成熟苏轼因反对王安石变法,在政治上受到最初的挫折。他外任杭州、密州、徐州的八年间作诗六百五十八首,加上任湖州及监狱中所作共七百三十一首。这是苏轼诗歌创作的丰收时期,是他创作的高峰,也是他诗歌豪放的艺术风格最成熟的时期。

264

自宋神宗熙宁二年王安石参加政事,得到神宗的支持开始推行新法。苏轼上书全面反对新法,却在政治上受到新法派的打击排挤。他请求外任,想从政治斗争的漩涡中摆脱出来,而地方官也得执行新法,这样,他就必须去做自己不愿意做的事。外任期间他更深入广泛接触社会现实生活,发现新法再实施过程中出现许多弊病,于是将这些感受以政治讽喻诗的方式表现出来。熙宁九年,苏轼奉命离开密州,贬作徐州军州事,同时宣布不准苏轼入京都国门。苏轼十分愤慨,于是又写了几首政治讽喻诗,再度以嬉笑怒骂的姿态抨击时政。

苏轼是一位政治思想活跃、热爱大自然的浪漫主义抒情诗人。就题材而言,本期苏诗的成就主要在政治诗和山水诗方面。这两方面创作的数量之多、名篇治众、艺术成就之高皆为其他各期所不及,而且许多短小活泼、清新快意的抒情小诗也为本期诗作生色不少,就本期苏诗的艺术风格而言,它继续凤翔时期开始形成的豪放恣肆的风格而又大大地丰富和发展了。

四、平淡风格的追求与完成

"乌台诗案"使苏轼的思想和创作都发生了重大的变化。这个打击使他头脑冷静下来,开始思考和探索许多问题。其结果是苏轼的政治态度、生活态度,以及艺术创作都发生了显著变化。苏轼在谪居生活中虽然脱离了政治斗争的激流,安于恬淡闲适和贫困清苦的环境,表面上放达任性而内心却经历了一个复杂矛盾和艰苦斗争的历程。这主要是消极避世与积极入世思想的斗争。

苏轼的思想矛盾具体地表现在对待佛老和儒家的态度上。如他在《黄州安国寺记》中所谓"求罪始所从生而不可得",是苏轼并不认为自己真的有罪;其"物我两忘",是他悟到以超然的态度对待世间的得失而不役于物;他之欲"归诚佛僧"是为了改变原有的"气"与"习"。苏轼对于佛家哲理有自己的取舍,有自己的独特理解。但是苏轼的信仰还是儒家思想。他冷静的理性批判精神和渊博的学识,使他从根本发现佛老的虚妄和恣肆的性质,它们与他热爱人生、积极进取、建功立业的态度和精神相抵触,因而它们也终究没有变成其信仰。

我国晋代诗人陶潜归隐后的恬静闲适的生活、平淡朴质的诗风,这些对谪居黄州、躬耕东坡的苏轼都变得特别亲切起来。元丰四年九月二十二日作《集〈归去来〉字》诗六首。在黄州诗作中苏轼出现了明显的学陶倾向,并从学陶入手而追求平淡古朴的诗风。充满泥土芳香和生活气息的乡村,是以前的词人从未关注过的领域。苏轼则以"使君元是此中人"的身份,在五首《浣溪沙》组词中多角度地描写了徐州的乡村景色和村姑农叟的生活情态。

元祐八年高太后去世,苏轼也于九月被命以两学士充河北西路安抚使,不许朝辞。这预示着对苏轼的一场严重的政治打击的开始。苏轼在岭、海完成并结集《和陶诗》,占其整个岭海时期创作的重心。它的阶级标志着苏轼第一次贬谪时期开始追求的平淡古朴的诗风悼词完成,满足了探求诗艺的愿望。

五、结语

苏轼一生仕途坎坷,也正是这种人生经历的不同,诗歌创作道路也历经了曲折,这也使他在继承传统诗歌的基础上发挥了自己诗才的优势,突出了豪放恣肆、嬉笑怒骂的艺术本色,最后形成了独创的新的艺术风格,使苏诗具有独特的艺术面貌,成为我国诗史上影响巨大深远的一种诗体--"东坡体"。

参考文献:

[1]:剑吼西风5241.《史海美文欣赏》……苏轼的逆境人生和文化内涵探微[EB/OL].

[2]谢桃坊.苏轼诗研究[M].四川:巴蜀书社出版,1987:25-48.作者简介:包宇(1986.11-),女,山东烟台海阳人,天津师范大学音乐与影视学院戏剧影视文学专业,大三在读,培养方向:编剧。

本文来源:http://www.guakaob.com/yingyuleikaoshi/104392.html

    上一篇:很潇洒的句子

    下一篇:精美段落加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