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文中的对话中,我们知道“曹刿请见”的原因是

| 翻译 |

【www.guakaob.com--翻译】

从文中的对话中,我们知道“曹刿请见”的原因是篇一:曹刿论战简答题

《曹刿论战》归纳

九年级上册

曹刿论战

《左传》

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

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

以分人。”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

“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

以一战。战则请从。”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

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

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简答题

1、第一段中哪句话可以看出战争的性质?

答:“齐师伐我”可以看出这场战争是齐国侵略鲁国的非正义战争。

2、第一段中哪句话可以看出鲁庄公迎战草率?齐师攻打鲁国,而鲁庄公仓促迎战,说明

了什么?

答:①“公将战”。②说明了鲁庄公对战争的认识浅薄,目光短浅(也是“鄙”的一种表

现)。

3、曹刿作为布衣平民,在“齐师伐我”之时,请求拜见鲁庄公,其原因是什么?

答:他认识到统治者目光短浅;他对此次战争有深远的考虑。(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4、从乡人的问题中,我们可以看出乡人对国家战事的态度是怎样的?这对塑造曹刿的形

象起到怎样的作用? 答:①冷淡,漠不关心(事不关己,高高挂起)②与曹刿的态度、做法形成鲜明对比,反

衬曹刿的爱国热情和责任感(成语: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名言:“位卑未敢忘忧国”。)

5、文章的题目是《曹刿论战》,论战的双方是曹刿和鲁庄公,但文章开头,却写了曹刿与

其乡人的对话,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

答:①用乡人对肉食者和国事的冷淡与曹刿形成鲜明对比,反衬曹刿的爱国热情和责任感,同时用民不愿与官谋说明当时的统治者不得民心。②曹刿的答话是全文的总纲,下文就是

围绕“鄙”来写鲁庄公,围绕“远谋”来刻画曹刿的。(为下文作铺垫)

6、在曹刿看来,鲁庄公说的“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一句中“人”指什么样

的人?曹刿为什么认为这是小惠? 答:①鲁庄公身边的近臣。②曹刿认为这种恩惠不能遍及百姓,不能赢得民心,因而是小

惠。

7、对鲁庄公提出的第二个条件“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曹刿为什么认为这只是

小信?

答:因为这不过是例行的宗教礼节,并非对百姓的真诚许诺,不能取信于民,因此是小信。

8、曹刿为什么认为“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可以作为作战的条件?

9、战前对话中,曹刿两次否定庄公,直到庄公认识到“以情”治“狱”的重要性,曹刿

才给予肯定。由此可以看出曹刿具有怎样的作战观念? 答:曹刿有民本思想,认为要想战胜必须先要取信于民,得到国民的支持与拥戴,才会有

胜利的把握。

10、乡人阻止曹刿请见,并说“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反映了鲁国怎样的社会现实?

答:民不愿与官谋划,统治者不得民心的社会现实。

11、“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一句起到怎样的作用?

答:“远谋”是全文的线索和总纲。揭示了曹刿请见的原因。“远谋”与“鄙”形成鲜明对

比,突出鲁庄公目光短浅,和曹刿的远见卓识。为下文写鲁庄公的、曹刿的远谋张本。

12、“何以战”一问,表明曹刿怎样的思想特征?

答:曹刿深谋远虑,重视战前的政治准备。

13、庄公的两次答话能看出他具有怎样的特点?为什么? 答:两次答话看出庄公具有“鄙”的特点。因为他把战争取胜的希望寄托在对左右侍臣施

加小恩小惠和神的保佑上,百姓不会服从。

14、曹刿为什么最后同意鲁庄公跟齐国作战?

答:因为鲁庄公领悟到尽力作好本职的事,百姓会服从他,这是治国之本。

15、曹刿认为“可以一战”的条件是“忠之属也”,那么,“忠之属也”的实质是什么?

答:是政治上取信于民。

16、曹刿在与鲁庄公的对话中表明了什么观点?用自己的话概括。

答:政治上取信于民是战争胜利的先决条件。

17、曹刿的观点源于哪种理论? 答:百姓是治国的根本,只有政治上取信于民,得到人民的支持,才能取得战争的胜利。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18、阅读课文第一段,曹刿和鲁庄公的谈话中我们可以看出曹刿请见的目的是什么?

答:使鲁庄公认识到只有政治上取信于民,得到人民的支持,才能取得战争的胜利。

19、曹刿是怎样使鲁庄公认识到只有政治上取信于民,得到人民的支持,才能取得战争胜

利的? 答:曹刿开始就向鲁庄公提出了“何以战”的关键问题,在否定了庄公依靠近臣和神的保

佑两个条件后,让庄公逐步认识到战争要靠人民支持,要在政治上取信于民。

20、在指挥作战的过程中,庄公的行动“将鼓之”,“ 将驰之”,可以看出庄公怎样的特点?

答:不察敌情,急躁冒进,军事上无知,目光短浅。

21、曹刿在指挥作战时,语言简捷明快,两次“未可”、“可矣”,体现了曹刿怎样的特点?

答:果断,胸有成竹,从容不迫,沉着冷静、善于把握战机。

22、敌人三鼓而后鼓的目的是什么?

答:目的是避敌锋芒,养我军的锐气。

23、“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这一举动说明了什么?

答:说明了曹刿细心观察敌情,这也是他恰当的把握追击时机的根据。

24、在曹刿指挥战斗的过程中,我们可以发现曹刿具有哪些战术思想?

25、“齐师败绩”“ 遂逐齐师”是这次战争的结局,它证明了什么?

答:证明了曹刿的指挥是正确的。

26、在交战中,曹刿两次阻止鲁庄公,但只作出判断并没有解释原因,为什么? 答:①在紧张的战斗中无暇解释,渲染了紧张的战斗氛围。②巧设悬念,为下文写战后总结战术埋下伏笔。③简短的语言更能表现曹刿果断,胸有成竹,从容不迫,沉着冷静。善

于把握战机的特点。

27、第二段详略是怎样安排的?这样安排有什么好处? 答:此段以写鲁方的战术决策为主,重点写了曹刿和鲁庄公指挥战斗的情景上。这样写能

使曹刿和鲁庄公形成鲜明的对比,借鲁庄公的鄙更能突出曹刿的远谋。

28、请你谈谈曹刿在战场上镇定自若、从容不迫、胸有成竹的基础是什么? 答:①战前鲁国政治上取信于民,有广大人民作后盾②在作战中曹刿避敌锋芒,养我军锐

气;详察敌情,做到知己知彼;有军事指挥才能,克敌制胜的本领。

29、请你谈一谈“既克,公问其故”一句在文章中起到怎样的作用? 答:①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结构上)②表现鲁庄公的愚钝,军事上无知,反衬曹刿的远

谋,有卓越的军事才能。(内容上)

30、第三段中曹刿的论战回答了鲁庄公的哪两个疑问?

答:①为什么待齐人“三鼓”而后“鼓”的问题。②为什么待他“下视其辙”“登轼而望”

之后才可以追击的问题。

31、确定反攻时机和追击时机时,暗含曹刿的哪些军事观点? 答:①打仗靠勇气,要避敌锋芒,养我军锐气,选择“彼竭我盈”的时机发动反攻的观点。

②作战中必须详察敌情,知己知彼,不能盲目追击,以免中敌人埋伏。

32、本文记述的是齐鲁长勺之战,既然是记述战争,战争的经过、场面应是主体,而作者

却为何详述战前、战后,而简单的概括记述战争过程呢?

答:①文章题目是论战,战前的谋划和战后的经验总结最能突出“论”,因此要详写。②从文章塑造人物的特点来看,战前的谋划和战后的经验总结最能突出曹刿的远谋,因此要详写。③从史书的意义上看,写历史是为了后人总结经验教训,而不在于事实本身。因此

要突出“论”。

33、你认为,在齐鲁长勺之战中,弱小的鲁国所以能战胜强大的齐国军队的原因是什么? 答:鲁国在政治上取信于民,得到了人民的拥护和支持,在军事上,讲究战术,能够把握

时机。详察敌情,知己知彼,后发制人。

34、鲁庄公形象的塑造对于表现曹刿的形象起到了怎样的作用?

答:作者将鲁庄公的形象与曹刿的形象作对比,以鲁庄公的“鄙”来衬托曹刿的“远谋”。

用鲁庄公政治上的无能和军事上的无知来衬托曹刿的政治远见和卓越的军事指挥才能。

35、齐鲁长勺之战在以后的战争中,给了弱小国家哪些有益的启示? 答:政治上要取信于民,军事上要讲究战略战术,避敌锋芒,养我锐气,把握时机,详察

敌情,知己知彼,后发制人。

36、在对垒齐国的战争中,曹刿为什么要选择后发制人的战术原则,请谈谈你的看法。 答:因为齐国是强大的国家,无论军队的数量还是装备都要超过鲁国,因而鲁国必须避其

锋芒。

37、这篇文章从哪些方面说明了曹刿以弱胜强的战略思想?

答:三方面:战前的政治准备,战争中抓住反攻时机;抓住追击时机。

38、文中哪些地方表现了曹刿的远谋?

答:战争之前,曹刿预见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主动请见,使鲁庄公认识到政治上取信于民是战争胜利的先决条件,这是他在政治上的远谋;在作战的过程中,他不急于进攻和追击,避敌锋芒,养我锐气,详察敌情,知己知彼,把握时机,大败齐师;战后总结

条分缕析,入情入理表现了他在战略上的远谋。

39、曹刿在这次战役中起了什么作用? 答:曹刿在这次战役中起到了决定成败的关键性的作用。战前使鲁庄公认识到政治上取信于民,是战争胜利的先决条件。他以“夫战,勇气也”为根据,提出要选择“彼竭我盈”

的时机发动反攻,所以待齐师“三鼓”而后“鼓”,抓住有利的战机,使齐师败绩;他以

“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为根据,提出作战中必须详察敌情,知己知彼,所以他“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之后把握追击时机。最终鲁国以弱胜强,取得了长勺之战的胜利。

40、人物形象个性鲜明是本文一大特征,请你谈谈作者塑造人物使用了哪些方法?使用这

些方法有什么好处? 答:一方面通过对话刻画人物,另一方面在对比中刻画人物(把乡人对国事的冷漠,不愿与统治者为谋和曹刿的主动请见对比,突出曹刿的爱国热情和责任感;把鲁庄公的鄙和曹

刿的远谋进行对比突出曹刿的政治远见和卓越的军事指挥才能)。

41、本文又题作“齐鲁长勺之战”“ 长勺之战”等,后改为“曹刿论战”。纵观全文,分

析一下更改题目的理由。

答:“齐鲁长勺之战”“长勺之战”两个题目只是交待战争的双方和战争的地点。而“曹刿论战”却突出了本文的写法和主题。本文情节是围绕庄公和曹刿的对话进行,通过曹刿的

“论”体现战争胜利的原因。 开放题型

1、一介草民的曹刿,在国家危难之际挺身而出,指挥打胜了一场决定国家生死的战役,

曹刿的这一行动给了你怎样的启示?

答:我们应当学习曹刿的爱国热情和责任感,国家有难,挺身而出,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

为祖国做出应有的贡献。

2、你知道历史上还有哪些以少胜多的战例?请指出一、二并分析原因。 答:官渡之战。曹操懂得用人,能接纳刘晔、荀攸、许攸等人的建议,故袁绍兵多也不足

为惧,正所谓兵不在多,在乎能否调遣。 赤壁之战。东吴取胜的根本原因是知己知彼,利用天时地利,扬长避短。

3、你所知道的选自《左传》的著名故事还有哪些,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出来(写出三个)。

答:《玩火自焚》、《大义灭亲》、《有恃无恐》。(此外还有《相敬如宾》《退避三舍》《趾高

气扬》) 创新题型

一个执政党,一次革命浪潮,只有取得人民的理解和拥护才能最终走向成功,请结合中外

历史事实举一正例和一反例来证这一观点,并用自己的话对此加以评价。

答:正例:刘邦入关约法三章,取得了人民的拥护,最终打败了项羽。或:中国共产党取得了人民的支持才打败了国民党反动派,建立了新中国。反例:商纣王暴虐,众叛亲离,

最终被周武王打败。或:辛亥革命脱离人民导致失败。评价:“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只有得到人民的拥护,才能获得革命和战争的胜利,一切反人民的势力必将走向灭亡。 与《曹刿论战》相关的中考试题

阅读《曹刿论战》,回答问题。

3、战前对话中,曹刿两次否定庄公,直到庄公认识到“以情”治“狱”的重要性,曹刿

才给予肯定。由此可以看出曹刿具有什么样的作战观念?

答:学生能围绕“政治上取信于民为作战的先决条件”回答即可。

4、在学习本文时,有同学质疑:乡人劝阻曹刿的情节似乎作用不大,删去此处,文章内

容会更集中。你对这个问题持怎样的看法? 答:①乡人对“备战”的漠然视之与曹刿的积极参与形成对比,突出曹刿抗敌卫国的责任

感和政治热忱。②这一情节中,曹刿的答语是全文的纲领,为下文写曹刿的“远谋”,庄公之“鄙”作铺垫。或曹刿的答语说明他对这次战争已有深远的考虑,对统治者的鄙陋也

有认识,肯定了“请见”的必要。

5、就文章的第二自然段内容,请针对曹刿和鲁庄公各写一段评注性的文字。 答:示例:①曹刿临战指挥从容镇定,胸有成竹,善于把握战机,表现出一个军事指挥家的风范。②鲁庄公不察敌情急躁冒进,不能审时度势,是一个缺少军事指挥才能的平庸君

主。

6、本文又题作“齐鲁长勺之战”或“长勺之战”,后更改为“曹刿论战”。纵观全文,请

你分析一下更改题目的理由。

答:“长勺之战”只是交代战役发生的地点,取题“曹刿论战”却突出了本文的写法及主题:①本文情节是围绕庄公和曹刿的对话进行;②通过曹刿的“论”来体现战役取胜的原

因。

《曹刿论战》(二)

简答题

12、文中哪些地方表现了曹刿的“远谋”?(2分)

答:(1)政治上,战前三问,表明取信于民是作战的先决条件,有远见。(2)军事上,战中能掌握将士心理,不急于进攻和追击,能观察敌情,把握战机,知彼知己,百战不殆,

表现了他在战略上的深谋远虑。

13、有人说:“长勺之战”的胜利,曹刿功不可没,但从某种意义上说,鲁庄公也有一定

的功劳。你怎么看?(2分)

答:开放性试题,可从有功、无能或兼而有之来答。

(1)从“有功”方面答:鲁庄公知人善任、用人不疑,虚心听取曹刿的意见,作为决策

者,有一定的功劳。(2)也可从“无能”方面答:鲁庄公诗歌平庸的国君,作为统治者目光短浅,不能深谋远虑,他把战争的希望寄托在施行“小惠”和祈求神灵的保佑上,说明

他政治上、军事上的无能,完全依靠曹刿的才能取得这场战争的胜利。(3)也可把“有功”、

“无能”结合起来答。

14、读了这则短文,鲁国获胜给你启示最深的一点是什么?请联系生活实际简要谈一谈。

从文中的对话中,我们知道“曹刿请见”的原因是篇二:曹刿论战阅读理解全集

从文中的对话中,我们知道“曹刿请见”的原因是篇三:曹刿论战中考问答题

1.曹刿“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的目的是什么?(用自己的话回答)第③段中,鲁庄公的“鄙”表现在哪里?(用原文回答)(3分)

答案:大国难测,怕有埋伏;通过考察敌情,弄清齐军退却真相,再决定是否追击齐军。 既克,公问其故。

2.齐军重兵压境,曹刿问“何以战”,鲁庄公前两次回答被曹刿否定,最后一答“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曹刿说:“可以一战”。从曹刿与鲁庄公问答的过程中,你认识到他们各是怎样的人?请用简要的语言概括。(5分)

曹 刿: 鲁庄公:

答:曹 刿:具有爱国思想,且政治上拥有远见的卓识的人。

鲁庄公:政治上缺乏远见,目光短浅,但能善于纳谏 (如用课文从具体做法阐述亦可)

3.结合上下文,用自己的话说说“既克,公问其故”中的“其”指代什么?(2分)战争取胜

4.从曹刿的论述来看,弱国战胜强国的必要条件有哪些?(2分)

答:政治上取信于民;运用正确的战略战术和掌握时机。(意思对即可,每条1分,共2分) . 政治上取信于民;运用正确的战略战术和掌握时机。(意思对即可,每条1分,共2分)

5. 曹刿为什么必待“齐人三鼓”而后才认为可以击鼓进军?曹刿为什么在“齐师败绩”之后还要“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然后才认为可以追击?(意思对即可,每条1分,共2分)

6.曹刿不听乡人劝阻,执意请见的原因是什么?(用原文语句回答)(1分)

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7、在战前的谈话中,曹刿认可的是庄公的哪一句话?(1分)

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8.文中刻画人物采用的方法是什么?文中运用的主要写作方法又是什么?(2分)

语言描写 对比

9.曹刿的主要战略思想是什么?(2分)

(1)战前:

(2)战中:

10.战前: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战中:齐人三鼓。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夫战,勇气也。

11.曹刿给你留下的最深刻的印象是什么?请结合全文说明理由。(3分)

有政治远见和卓越的军事才能。

政治远见表现在战前对可否一战的讨论。

军事才能表现在掌握战机,详察敌情,

12【甲】文中曹刿的智慧表现在哪些方面?(1分)

(1)智慧表现在:能够针对敌我双方的实际,选择恰当的反击时机和追击的时机,显示了他卓越的军事才能。

13.曹刿“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的目的是什么?(用自己的话回答)第③段中,鲁庄公的“鄙”表现在哪里?(用原文回答)(3分

答案:大国难测,怕有埋伏;通过考察敌情,弄清齐军退却真相,再决定是否追击齐军。 既克,公问其故。

14.齐军重兵压境,曹刿问“何以战”,鲁庄公前两次回答被曹刿否定,最后一答“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曹刿说:“可以一战”。从曹刿与鲁庄公问答的过程中,你认识到他们各是怎样的人?请用简要的语言概括。(5分)

曹 刿:

鲁庄公:

曹 刿:具有爱国思想,且政治上拥有远见的卓识的人。

鲁庄公:政治上缺乏远见,目光短浅,但能善于纳谏

11.结合上下文,用自己的话说说“既克,公问其故”中的“其”指代什么?(2分)

12.从曹刿的论述来看,弱国战胜强国的必要条件有哪些?(2分)

11. 曹刿为什么必待“齐人三鼓”而后才认为可以击鼓进军?曹刿为什么在“齐师败绩”之后还要“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然后才认为可以追击?(意思对即可,每条1分,共2分) 12. 政治上取信于民;运用正确的战略战术和掌握时机。(意思对即可,每条1分,共2分)

13.(2分)本文详细介绍了曹判在战前、战中.战后的表现,而对于交战的具体过程则略写,这样安排的原因是什么?

13.因为这篇课文的主要内容不是记叙这次战役的进程,而是记录曹刿关于战争的论述其他内容与中心关联不大这样处理,表现了军事家曹刿的远见卓识,突出了文章的中心(意近即可)

11.面对齐军压境,庄公欲仓促迎战,乡人闲议漠视其战,曹刿却以布衣之身“请见”,曹刿入见后与庄公的一番对话,使庄公明确了战争胜利的基础,这个基础是什么?(2分)

12.文中第二段,仅用“将鼓”“将驰”寥寥数语,便将庄公的鲁莽少谋之“鄙”表现得神情毕现那么,作者极言其“鄙”有何作用?(2分)

13.长勺之战,齐败鲁胜,鲁国为军事史册再添以弱胜强之经典战例曹刿功不可没,且一战成名;庄公虽鄙,但不乏可取之处庄公身上值得肯定的方面有哪些?(3分)

11.围绕“政治上取信于民”回答(或“民心所向”;或“百姓的支持”;或“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共2分,意思对即可)

12.围绕“(对比)突出曹刿的从容镇定;胸有成竹;指挥若定;能详察敌情;善于把握战机;谨慎果断;远谋(深谋远虑)”回答(共2分,对比手法不设分,答出人物特点中任意一点,意思对即可)

13.围绕“善于纳谏;知错就改;能虚心请教;不耻下问;虚怀若谷;用人不疑”回答(共3分,答出任意一点,意思对即可

15、乙文中孟子论述决定战争胜负的三个要素是天时、

从文中的对话中,我们知道“曹刿请见”的原因是篇四:30《曹刿论战》练习(含答案)

30、《曹刿论战》练习

一、文学常识:

本文选自《 》,这是我国第一部著名 体史书,叙述的是___________时期各国的重要史实,相传是时期鲁国史官国国史《春秋》所编,故文中称齐国攻打鲁国为“______________”,文中“齐师伐我”中的“我”则指的就是 。

二、注音:

刿( ) 又何间焉( ) 弗敢专也( ) 小惠未徧( ) ...

玉帛( ) 小信未孚( ) 战于长勺( ) 旗靡( ) ....

三、注释:

肉食者( ) 间( ) 鄙( ) 以( ) 安( ) 弗( ) 专( ) 徧( ) 民弗从也( ) 牺牲( )玉帛( ) 加( ) .

信( )孚( )狱( ) 福( ) 虽( ) 属( ) 战则请从( ) 鼓( ) .

败绩( ) 轼( )驰之( )辙( ) 既克( ) 既( ) 克( ) 故( ) 作( ) 再( ) 盈( ) 靡( )

四、译句:

1.公将战。曹刿请见。

2.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

3.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4.何以战?

5.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6.小惠未徧,民弗从也。

7.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8.小信未孚,神弗福也。

9.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10.忠之属也,可以一战。

11.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

12.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13.彼竭我盈,故克之。

14.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

15.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五、内容理解:

1、本文阐明了战争取胜的两个重要原因是。

2、鲁国以弱胜强,除了政治因素胜出,还取决于曹刿在实战指挥中能, 恰到好处地激发了鲁军的勇气,从而取得长勺之战的胜利。

3、用文中的语句回答下列问题。

(1)“曹刿请战”的主要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

(2)表现曹刿积极参与精神的一个词语是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

(3)“忠之属也”具体是指______________

(4)在曹刿看来,反击的有利时机应是_________________;追击敌军的有利时机应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第一段中,曹刿与鲁庄公探讨“何以战”:

(1)曹刿否定了鲁庄公的“小惠”和“ ”。

(2)曹刿肯定了鲁庄公取信于民的举措:“ ”。

(3)曹刿认为“政治因素的准确把握。

5、曹刿“远谋”具体表现在:

战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战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 战后:___________________

6、文中写鲁庄公的“鄙”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与曹刿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用自己的话概括)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从文中看,鲁庄公也有值得肯定的一些地方,它们是:

(1)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

(3)__________________

(4)

8、上文对战争发生的原因和战前双方的部署等都略而不写,对战争的过程也只是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十二字作了交代,但对曹刿与鲁庄公的对话写得很详尽,这是因为: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刻画了曹刿 的性格特征。

10、曹刿“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的目的是什么?(用自己的话回答)

答:

六、选择题:

1、从文中看,对鲁国战胜齐国的原因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鲁庄公能亲自部署指挥战斗。

B.鲁庄公在作战时能采纳曹刿的正确战术。

C.曹刿把握了“彼竭我盈”的有利时机让鲁国军队进攻。

D.曹刿指挥鲁国军队在敌方“辙乱”“旗靡”之时乘胜追击。

2、下列理解不正确的是( )

A.第一段交代曹刿拜见鲁庄公的原因,是帮助鲁国做战前的准备工作。

B.第二段略写战争经过,主要是为了突出表现鲁庄公的急躁鲁莽。

C.第三段战后分析,论述了作战取胜原因在于观察敌情掌握战机。

D.对曹刿言行的描写,表现曹刿具有正确的作战思想和卓越的军事能力。

3、下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鲁庄公对神灵很虔诚,把战争取胜的希望寄托在神灵的保佑。

B.肉食者鄙视下层百姓,阻挠百姓参与谋划国家大事。

C.鲁庄公能把养生的东西分给别人,课间他能做到礼贤下士。

D.能否“取信于民”是战争胜败的关键。

4、下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第一段写鲁国战前的准备。 B.第二段写长勺之战的全过程。

C.第三段写曹刿论述长勺之战取胜的原因。D.文章紧紧围绕“远谋”来选取材料。

5、对“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的翻译最合理的一项是( )

A.有权位的人自会谋划这事,又有何人会参与呢?

B.有权位的人自会谋划这事,你有和谁去参与呢?

C.有权位的人自会谋划这事,你又为何去参与呢?

D.有权位的人自会谋划这事,你又何必去参与呢?

6、下列加点词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

A.其乡人曰(他的) B.肉食者谋之(这件事) ..

C.何以战(凭借) D.忠之属也(他) ..

7、下列各组加点词解释相同的一项是( )

A.公问其故/ 温故而知新 B.战于长勺/庄子钓于濮水 ....

C.登轼而望之/醉翁之意不在酒 D.战则请从/民弗从也 ....

8、下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曹刿请见是因他认为当权者浅陋无知。

B.曹刿认为战争取胜的原因是要取信于民。

C.靠着勇气,鲁国取得了长勺之战的胜利。

D.战体现了曹刿卓越的政治远见和军事才能。

9、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夫战,勇气也”意思是大丈夫打仗,靠的是勇气,“一鼓作气”在选文中的意思是趁劲头大的时候一下子把事情完成。

B.“彼竭我盈”中,“竭”和“盈”意思相对,揭示了敌我双方士气的对比,“彼竭我盈”之时正是进攻的有利时机。

C.“公与之乘”段写了曹刿在长勺之战中的言行,表现出曹刿胸有成竹,指挥若定,善于把握有利战机。

D.文章刻画人物精炼传神,如“公将鼓之”、“公将驰之”仅仅8个字就刻画出了鲁庄公急于求成、轻率寡谋的特点。

10、下列对本文的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曹刿和乡人的对比,突出了他参与国事的责任感和爱国热情。

B.曹刿选择“辙乱”“旗靡”之时乘胜追击,体现了他善于把握战机。

C.曹刿与鲁庄公的对比,表现了鲁庄公目光短浅,昏庸无知。

D.曹刿重视民心向背与战争的胜负的关系,确实比“肉食者”有“远谋”。

《曹刿论战》练习(答案)

一、文学常识:

本文选自《左传》,这是我国第一部著名的 编年体 体史书,叙述的是 春秋 时期各国的重要史实,相传是 春秋 时期鲁国史官 左丘明 根据鲁国国史《春秋》所编,故文中称齐国攻打鲁国为“ 齐师伐我 ”, 文中“齐师伐我”中的“我”则指的就是 鲁国 。

二、注音:

刿(guì) 又何间焉(jiàn) 弗敢专也(fú) 小惠未徧(biàn) 玉帛(bó) 小信未孚(fú) 战于长勺(sháo) 旗靡(mǐ)

二、词语解释

肉食者:吃肉的人,指当权者。间:参与。 鄙:浅陋,无知。 以:用,凭,靠。 安:养。 弗:不。

专:独自专有。 徧:同“遍”,遍及,普遍。民弗从也:听从,顺从。 .

牺牲:指猪、牛、羊等。 玉帛:玉和丝织品。 加:虚报夸大。

信:信实,对神说实话。 孚:信任。 狱:诉讼案件。

福:作动词用,赐福。 虽:即使。 属:一类。

战则请从:跟从,跟随。 鼓:击鼓进军。 败绩:大败。 .

轼:车前的横木,作扶手用。 驰之:驾车马追逐。 辙:车轮碾出的痕迹。 既克:已经战胜。 既:已经。 克:战胜。

故:原因,缘故。 作:振作。 再:第二次。

盈:充满。 靡:倒下。

三、翻译句子

1.公将战。曹刿请见。

鲁庄公准备应战,曹刿请求拜见。

2.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

当权者自会谋划这件事,你又何必参与呢?

3.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当权者浅陋无知,不能深谋远虑。

4.何以战?

您凭借什么作战?

5.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衣食这类养生的东西,我不敢独自享受,一定把它们分给身边的人。

6.小惠未遍,民弗从也。

这种小恩小惠不可能遍及每个民众,老百姓是不会听从您的。

从文中的对话中,我们知道“曹刿请见”的原因是篇五:曹刿论战阅读理解全集

从文中的对话中,我们知道“曹刿请见”的原因是篇六:曹刿论战

曹刿论战

教学目标:

1、学生回顾文言文内容,积累、理解并掌握文中重点文言词语。;

2、正确背诵课文并流畅翻译文句。

3、运用相关方法,解答文言文阅读。

重点难点

重点:掌握常见文言实词、虚词的意义;能完整通顺地翻译句子

难点:运用相关方法,解答文言文阅读。

过 程 设 计

教学环节

一、基础知识练习

(一)通假字

小惠未徧

通“遍”,遍及,普遍

(二)古今异义

牺牲玉帛:指祭祀用的猪、牛、羊等

小大之狱: 案件

可以一战: 可以凭借

(三) 词类活用

神弗福也(赐福,保佑。名词用作动词)

公将鼓之:(击鼓(进军)。名词用作动词)

二、篇章理解

第一节,战前:分析政治准备。

①“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小惠未徧,民弗从也”

②“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小信未孚,神弗福也”

③“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忠之属也,可以一战”

第二节,战时:记述战争过程(关注:两个未可,两个可矣)

第三节,战后:分析取胜原因(关注:两个未可,两个可矣的解释)

三、经典例题

(一)庄公认为可以作战的条件有哪些? 曹刿认为其中最重要的是什么?(3分)

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曹刿认为其中最重要的是“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庄公认为:得到左右朝臣的支持、得到神灵的保佑、得到人民的支持。

曹刿认为其中最重要的是:得到人民的支持。

(二)请用自己的话概括:“肉食者的鄙”表现在哪里。

战前,庄公将取胜的希望寄托在朝臣的支持、神灵的保佑上。

战时,庄公急于击鼓进军,急于追击敌军。

战后,庄公在取胜后不明胜利的原因

(三)、思考课文内容

(1)“曹刿请见”的原因是什么?

(2)表现鲁庄公取信于民的句子是哪句?

(3)文中的“将鼓”“将弛”表现了鲁庄公什么?“未可”“可矣”表现了曹刿什么?

(4)曹刿分析取胜的原因有两条:一条是选择有利于进攻的时机,即文中的哪一句?一条是把握有

利于追击的时机,又是哪一句?

(5)曹刿认为弱国怎样才能战胜强国?

四、逐段问题

(一)读第1段回答下面问题

1、“十年春,齐师伐我。”都交代了什么?

战争发生时间

作战双方

战争的性质

2、请简析“十年春,齐师伐我”一句在文中的作用。

这一句写战争发生的时间、作战的双方及战争的性质。“齐师伐我”说明当时情况紧急,为下面的“请见”表现曹刿的爱国之情做了铺垫。

3、从哪句话可以看出齐鲁长勺之战中,鲁国是正义的一方?

齐师伐我

4、阅读第①段,说说曹刿为什么要提出“战则请从”。(2分)(2010一模)

14. 为国分忧;肉食者鄙,不能远谋。

5、曹刿和鲁庄公对话的核心内容是什么?

作战的条件(原文:何以战?)

6、文中“忠之属也”具体指的是:

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7、依次说出庄公进行战争的三个条件(用原文答)

衣食所安„„;牺牲玉帛„„;小大之狱„„

8、用自己的话概括地说说,鲁庄公认为战争可以凭借的几个作战条件分别是什么?

将养生之物分给他人。

祭祀时以信待神。

如实公正地处理大小案件。

9、曹刿与鲁庄公的对话体现了他什么样的战争观?

取信于民是获得战争胜利的根本保证。

10、曹刿认为此次作战的先决条件及表明这一条件的具体内容各是什么?

取信于民。

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11、曹刿是怎样肯定第三个条件的?(用原文回答) 说明了什么?

“忠之属也,可以一战.”。说明了曹刿认识到要想战胜敌人,神灵和贵族都是靠不住的,必须依靠广大人民这样一个正确的道理(即 “取信于民”)

12、用原文回答:战前,曹刿的“乡人”阻止他拜见鲁庄公的理由是 “肉食者谋之” ;曹刿坚持拜见鲁庄公的理由是 “肉食者鄙”。

13、其乡人曰:“肉食者鄙,又何间焉。”对刻画曹刿这个人物有什么作用?(06东城一模) 反衬曹刿爱国和深谋远虑

14、曹刿与“其乡人”的对话是否多余?请说说你的见解。(3分)

不是多余的(1分)这一对话,点明了曹刿拜见鲁庄公的原因,(1分)同时也显示了他不同于一般人的远见卓识。(1分)

15、曹刿请见的直接原因和根本原因是什么?(用原文回答)

直接原因:齐师伐我

根本原因: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16、文中表现曹刿积极“参与”精神的词语是:

请见

17、曹刿为什么拜见鲁庄公?

18、请分析“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一句在文中的作用。

为下文写鲁庄公铺垫;

与后文鲁庄公的冒进呼应。

衬托曹刿的远见卓识。

19、从文中“曹刿请见””乃入见””战则请从”这几句话可以看出曹刿是一个怎样的人?

做事有主见,积极参与,关心国家。

20、选文写乡人和鲁庄公的见识浅陋是为了反衬曹刿的 和 。 (2010年一模)

爱国热情;深谋远虑

(二)读第2段回答下面问题

1、结合文章说说曹刿卓越的军事指挥才能表现在哪些方面?请简要概括。

适时决定出击。

适时决定追击。

2、从曹刿协助鲁庄公指挥长勺之战的经过,可以看出他具备什么样的战术思想?

捕捉敌方勇气衰竭,我方勇气旺盛的有利战机进行攻击。

仔细观察,摸清虚实,知己知彼,然后追击敌兵。

3、写了哪两件事?

击鼓 逐师

4、围绕这两个内容,作者怎样用对比的方法表现出曹刿与庄公不同的指挥才能.(用原文)

战局初开:“公将鼓之”/刿“未可”,待敌三鼓

齐军刚败:“公将驰之”/刿“未可”,细观敌情

庄公:急躁冒进,不懂战术.

曹刿:谨慎对敌,善于抓住有利时机.

(三)读第3段回答问题

1、齐人三鼓,为什么刿曰可矣?

“一鼓作气……故克之”

2、反攻的最好时机是什么?

彼竭我盈之时。

3、公将驰之,刿为何先说未可,后来又说可矣

“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

“视其旗乱,望其旗靡.”

4、追击的有利时机是什么?

辙乱旗靡之时。

(四)读2、3段回答

1、曹刿在作战中最为典型的慎重之举和它产生的原因分别是什么?(用原文回答)

举动: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

原因: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

2、曹刿“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的目的是什么?(用自己的话回答)

因为齐是大国,难以推测,怕有埋伏,通过考察敌情,弄清齐军退却真相,再决定是否追击齐军。

3、“公将鼓之,刿曰:未可”。曹刿作出这个决定的根据是什么?(用原文回答)

一鼓作气。

4、为什么在“齐人三鼓”时刿曰:“可矣”?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

5、证明曹刿指挥正确的是哪两句?

(五)整体问题

1、.写出曹刿判断追击“未可”与“可矣”的理由。(用原文回答)(2分)

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每方面1分。

2、文中能具体证实曹刿“肉食者鄙,未能远谋”这一看法的语句有哪些?

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

②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

③公将鼓之,(刿曰:“未可。”)

④公将驰之,(刿曰:“未可。”)

⑤既克,公问其故。

括号的内容不建议写出来。

3、《曹刿论战》全文详写了什么?略写了什么?为什么这样写?

详写论战前政治准备和战后总结,略写战斗过程。这样写既突出了“论战”又突出了曹刿是有“远谋”的军事家的形象。

4、本文所加题目为“曹刿论战”,请从“论战”的角度概括三段大意。

①第一段,曹刿论

②第二段,曹刿论

③第三段,曹刿论

①作战条件,②作战时机,③取胜原因。

5、从全文看,曹刿的”远谋”体现在哪些方面?

政治上:强调要取信于民

军事上:善于把握作战时机

6、通读全文,结合文章谈谈曹刿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有政治远见:

有卓越的军事指挥才能:

热爱国家,主动参与:

7、从全文看,庄公和曹刿的对话都涉及了哪些内容?

作战条件(何以战)

作战时机(出击和追击的时机)(西城答案没有这一点)

取胜原因(公问其故)

8、文中说“肉食者鄙”,你从哪里可以看出这一点?请结合全文内容简要回答。

庄公把小恩小惠和神灵保佑当作可以作战的条件

庄公在作战中急躁冒进。

庄公胜利后不知道取胜的原因。

9、从全文看,鲁国以小胜多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战前,注重取信于民,做好了政治上的准备。

战中,曹刿在指挥上运用正确战术,善于把握战机。

鲁庄公知人善用。

10、请列举这篇文章最主要的写作特点,并结合文章分析其好处?

对比衬托:以鲁庄公的“鄙”来衬托曹刿的“远谋”;

以“其乡人”的事不关己高高挂起,来衬托曹刿的以国家大事为己任,高度的责任感和政治远见。 详略得当:详写论战前政治准备和战后总结,略写战斗过程。这样写既突出了“论战”又突出了曹刿是有“远谋”的军事家的形象。

主要采用对话描写:能充分体现”论”战,人物形象生动。

11、请选取文中的一处细节描写,并分析其作用。

文中有“下视其辙”和“登轼而望之”两处细节描写,均表现了曹刿重视观察、谨慎对敌,突出了曹刿卓越的军事才能。

第二段描写曹刿的言行,目的是为了表现他怎样的特点?

深谋远虑、谨慎对敌、从容不迫、善于把握战机。

(注意:问法是千变万化的,我们要善于辨别他到底要让我们干什么)

12.请谈谈你对鲁庄公这一人物的认识。

鲁庄公是“肉食者鄙”的典型代表。开战之前,鲁庄公把取胜的希望寄托在贵族的拥护和神灵的保佑上;开战之后,他不知道什么时候该击鼓,什么时候该追击。

但是作为一国之君,他善于听取建议,亲自参战,接受了曹刿从战的请求,而且让曹刿直接参与战争的指挥,说明他知人善用。

并且他做到了取信于民。

问的不同,答的不同。

13、鲁庄公的两次答话能看出他具有怎样的特点?为什么?

两次答话看出鲁庄公具有“鄙”的特点,因为他把战争取胜的希望寄托在对左右侍臣施加小恩小惠上和不存在的神灵身上,百姓不会服从。

14、文章主要从那些方面塑造曹刿这个人物的?

文章主要从政治上的远见卓识和军事上的指挥才能两方面来塑造曹刿的。

从文中的对话中,我们知道“曹刿请见”的原因是篇七:曹刿论战阅读理解全集

从文中的对话中,我们知道“曹刿请见”的原因是篇八:九年级语文上学期期末试卷及答案

九年级语文上学期期末试卷及答案

(满分120分,答题时间:90分钟)

一、阅读(60分)

(一)名句积累与运用(15分)

1、,君子好逑。

2、,在水一方。

3、,甲光向日金鳞开。

4、“说”是古代一种文体,有时作者卒章显志,《捕蛇者说》一文的“ ”就表达了作者对劳动人民的同情及对统治阶级的横征暴敛的揭露。

5、作家梁衡评价南宋爱国词人辛弃疾时说:“他并不想当词人,但武途政路不通,历史歪打正着地把他逼向了词人之道。终于他被修炼得连叹一口气,也是一首好词了”。在《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中,我们就听到了他对光阴虚度、报国无门的一声叹息: 。

6、白居易在《观刈麦》里这样描述烈日酷暑中农民面朝黄土背朝天的艰辛生活: 。

7。

8、杜甫的《望岳》中可以看到诗人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的诗句是: , 。

9、我国古代的诗人、词人往往善于捕捉不为人察觉的细节来营造意境,抒写诗情,生发哲理。请你为此举个例证,写出连续的两句,并写清作者和题目:

诗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作者和题目 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古文阅读(15分)

(甲)阅读下文,回答问题。(10分)

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

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10、上文选自《左传》,《左传》是一部(1分)

11、解释下列红色词语在句子中的含义。(2分)

①又何间焉( ) ②弗敢加也( )

③公问其故( ) ④望其旗靡( )

12、曹刿说“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从他入见后与庄公的对话中,你是怎样理解庄公之“鄙”与曹刿的“远谋”的?(4分)

13、出自本文的一个成语是什么?(1分)

14、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在曹刿的指挥下,弱小的鲁国在长勺之战中战胜了强大的齐国。用你的话说说,他在战斗中是怎样选择时机进攻和追击齐军的?(2分)

(乙)阅读下文,回答问题。(5分)

汉世老人

①汉世有人,年老无子。家富,性俭啬,恶衣蔬食。侵晨而起,侵夜而息,营理产业,

聚敛无厌,而不敢自用。或人从之求丐者,不得已而入内取钱十,自堂而出,随步辄减。比至于外,才馀半在,闭目以授乞者。寻复嘱云:“我倾家赡君,慎勿他说,复相效而来。”

②老人俄死,田宅没官,货财充于内帑矣。

①恶衣蔬食:衣食粗劣

②内帑(tǎng):旧时指国库。帑:国库所藏金帛。

15、解释下列红色字在文中的意思。(1分)

①侵晨而起( ) ②聚敛无厌( )

16、文中说老人“性俭啬”,请从文中找出一处体现老人“性俭啬”的描写。(2分)

17、从这位老人身上,你获得了怎样的人生启示?(2分)

(三)现代文阅读(25分)

人狗情未了

天下文章

1)儿子喜欢养狗,曾跟我多次说要养狗,我说:“咱们养自己还很困难,哪还有精力养狗啊!”儿大不由爷了,儿子到了既有经济实力,也能自主的年龄了,没太在意我的意见,自己暗中买了一条心仪已久的萨摩犬。说绝对的“不由爷”,也冤枉了儿子,他还是考虑到我们的难处,将狗暂时寄养在他准岳母家。以往总是我唤儿子起床,并用保尔的话“起来,不是已经睡过了么”来激励他起床,他已经是不受任何英雄激励的一代人了。今早照例唤儿子起床时,却发现他不在屋里,床上的被子乱扬着。没听到他外出时的门响,儿子又从来没有早起外出的习惯,顿时让我和他妈有些着急,打电话又关机。焦急中突然发现儿子留下的一张便条。

老爸:我去姗姗家。萨摩不舒服,我去照顾了。

儿子

2)原来如此!还没有到吃早饭的时候,儿子回来了,面容疲惫,头发蓬乱,想必是一宿都照顾狗而不得睡觉。现在看来放在他的准岳母家也是不妥了。

让人喜忧参半的萨摩从此开始了它浮萍式的生活。

3)儿子又决定把萨摩寄养在好朋友家。那小两口都很喜欢萨摩,儿子似放心了许多。几天以后,儿子想狗坐立不安,当爹当妈的也于心不忍。狗既然都买了,我们抱着克服困难的决心,满足儿子的心愿。翌日,我向儿子热情的宣布:“欢迎狗狗回家!”我没有得到期望中的那种热烈回应,但狗狗还是回来了!他通体雪白,毛绒似毯,毛长似鬃;瓜子脸,尖下颌,两眼炯炯。虽然才2个多月大,但足以看出它未来硕大的发展潜能。它有“我到家了”的感觉,对人有一种天然的亲近感。东闻西嗅,东张西望,大爪子敲击在地板上掷地有声。儿子他老妈回家时看见这个“庞然大物”,如同见到了出笼的老虎一般惊呼。

4)儿子虔诚地请我为狗狗起名。我起了一大串名字候选,其中有“追风”“乌骓”“公子小白”“赛虎”等,儿子选中了“赛虎”。

5)赛虎的到来改变了家庭平静的生活。出入门要紧关,因为有一位见狗如虎的;赛虎被关在儿子的房间里,寂寞难耐,经常挠门;它吃喝拉撒,还会时常掉点毛;雨天带它遛弯回来,儿子虽然给它擦了爪子,地板上仍是斑斑点点的。晚上,儿子把赛虎放在没有上盖的大笼子里,它总是往外蹦,或如困兽一般乱撞。儿子大了,眼里透着焦急,家里条件实在有限,他开始理解父母了,最后又决定把赛虎送回那位朋友家寄养。

6)那天儿子很晚才闷闷地回来了,我“通感”出了一种感觉。儿子告诉我,赛虎再回到朋友家时,小两口抱着狗非常激动地说:“这两天想起赛虎就难过,谁也不敢提赛虎,现在好了,好了!”儿子决定定期去看赛虎,我们经常听到赛虎的消息:长大了,长壮了;又长高了,又长壮了,言谈中能看得出儿子对它牵肠挂肚,在不远的远方有一个让他牵挂着的生命!

7)时光荏苒,赛虎已经一岁了,那一天我出差回来,一个胖乎乎的白练似的大狗亲热地扑到我面前,它已经是接近它的名字般的威风凛凛了!原来赛虎的养主新与别人合租一房,而合租者不喜欢狗,赛虎不得已被“退”回来了。

8)在外漂泊半年多的赛虎,又一次给我们平静的生活带来了快乐和麻烦。已与上一次有着本质不同了,它把一个由小到大,由弱到强过程的结果呈现在我们面前,温顺中带着野性,蜷居一隅时带着悲呜,门一开就要往外冲,一有钥匙开门声,它就在屋里急促地转圈,挠门。它随意地跳到儿子床上无拘无束地躺着,床单上还留有它的爪印,它总愿意跳上窗台向外眺望,它眼神令我无限地爱怜。赛虎的“为所欲为”,使儿子有了种无形的压力,在舍和不舍间痛苦着。

9)渐渐的我们有些理解了有些人叫爱犬为“儿子”的“荒唐”了。我打电脑时,赛虎就依偎在我的脚下眯眯兮兮地假寐。我常想,这个世界人是主宰,狗作为附属,它在假寐时不会什么都不想吧!我串休的那几天简直不忍把赛虎独自留家,当我要给它套上链子时,它知道是外出,竟能像小孩似的配合着给它“武装”,表现出极度的兴奋、急切„„

10)好景不长,赛虎又要易主了,这个小家实在有点容不下这个庞然大物了。儿子在赛虎和老妈之间难以鱼和熊掌得兼。儿子在焦急中物色下一个养主。

11)最难忘,揪心的时候来了,赛虎又要面对第三位主人了。北方的倒春寒使气温骤降,下了一整天的冷雨还没有休止,使人感到了暖气走后的寒冷。儿子打来电话,“老爸,我晚上六点带朋友来接赛虎”。顿时,赛虎在时的千般嬉闹化作一腔怜意和不舍。儿子和朋友来了,他们快速地收拾好东西带着赛虎走了。我站在阳台上,看见儿子在雨中抱着赛虎打车。因为有条大狗,很多车都“拒载”,儿子在雨中抱着赛虎焦急地等待能够停下来的车。我的心情很复杂,为赛虎,更为儿子。我们是不是在横刀夺爱?

12)我在家很不安地等待儿子回来。很晚,儿子回来了,我知道他要多陪陪在陌生环境中的赛虎。我装作什么也没有发生一样和儿子打招呼,“回来了,儿子?”“哦,回来了„„”然后儿子关上了自己的房门。我来到儿子的房间。高高大大的儿子在哭,他说:“我上车时赛虎要跟我走„„”我记得有一句诗说:“一句话,染苦了草原。”空气凝重了,为赛虎,更为儿子。赛虎走后儿子的痛苦就在眼前,儿子走后赛虎的痛苦不想也知。那一刻,我甚至希望儿子就霸道地让赛虎生活在家中,可儿子懂事了!儿子懂事是父母的期望,此时,我竟不期望它的到来,因为儿子把痛苦独自吞咽了,这是一位父亲所不忍接受、面对的!

13)儿子少有的没上网便睡下了,第二天给自己放了假,出去洗个澡,回来又是睡了一整天。

14)我时常怀有对儿子的歉疚想赛虎。有一天偶过狗市,在一群京巴中我看到了一条鹤立鸡群的萨摩犬,他被主人牵着待价而沽,儿子当初领回赛虎时就是这般大小。我久久地伫立一边看着它„„

15)人狗情未了!人类在热爱自己生命的同时,也应当热爱其它生命。人生在世,责任当先,对动物也要讲责任的,当你无法承担这种责任时,远离也是一种明智之举!

18、给红色字加拼音。(2分)

(1)硕大( ) (2)潜能( )

(3)漂泊( ) (4)歉疚( )

19、“让人喜忧参半的萨摩从此开始了它浮萍式的生活”这句话使用了什么修辞方法?请用简要的语言概括萨摩犬赛虎的“浮萍”历程。(3分)

20、“北方的倒春寒使气温骤降,下了一整天的冷雨还没有休止,使人感到了暖气走后的寒冷。”请你说说这处环境描写有着怎样的作用?(4分)

21、文章对父亲着墨不多,但透过他对儿子的关注,我们分明感到他的内心的不平静,请你通过“我的心情很复杂,为赛虎,更为儿子”“空气凝重了,为赛虎,更为儿子”这两句话,品读父亲当时的心境。(4分)

22、文中的儿子虽然“已经是不受任何英雄激励的一代人了”,但在他身上却有着许多值得称道之处。在阅读全文后,请你结合文章内容说说儿子有哪些优秀的品质。(4分)

23、动物,是人类的伙伴,尤其是忠诚的善解人意的犬类。可是文章的结尾作者为什么说“远离也是一种明智之举”?这里包含了作者对动物怎样的态度?(4分)

24、经典影片《人鬼情未了》为我们演绎了一个催人泪下的爱情故事,再现了生死不渝的真情境界。本文作者活用了这个影片名,将文题定为《人狗情未了》,请你谈谈这个题目好在何处?(4分)

(四)名著阅读(5分)

只见宝钗手里托着一丸药走进来,向袭人说道:“晚上把这药用酒研开,替他敷上,把那淤血的热毒散开,可以就好了。”说毕,递与袭人,又问道:“这会子可好些?”宝玉一面道谢说:“好了。”又让坐。宝钗见他睁开眼说话,不像先时,心中也宽慰了好些,便点头叹道:“早听人一句话,也不至今日。别说老太太,太太心疼,就是我们看着,心里也疼。”

刚说了半句又忙咽住,自悔说的话急了,不觉的就红了脸,低下头来„„宝玉半梦半醒,都不在意。忽又觉有人推他,恍恍惚惚听得有人悲戚之声。宝玉从梦中惊醒,睁眼一看,不是别人,却是林黛玉。宝玉犹恐是梦,忙又将身子欠起来,向脸上细细一认,只见两个眼睛肿的桃儿一般,满面泪光,不是黛玉,却是那个?宝玉还欲看时,怎奈下半截疼痛难忍,支持不住,便“嗳哟”一声,仍就倒下,叹了一声,说道:“你又做什么跑来!虽说太阳落下去,那地上的余气未散,走两趟又要受了暑。我虽然捱了打,并不觉疼痛。我这个样儿,只装出来哄他们,好在外头布散与老爷听,其实是假的。你不可认真。”此时林黛玉虽不是嚎啕大哭,然越是这等无声之泣,气噎喉堵,更觉得利害。听了宝玉这番话,心中虽然有万句言语,只是不能说得,半日,方抽抽噎噎的说道:“你从此可都改了罢!”宝玉听说,便长叹一声,道:“你放心,别说这样话。就便为这些人死了,也是情愿的!”一句话未了,只见院外人说:“二奶奶来了。”林黛玉便知是凤姐来了,连忙立起身说道:“我从后院子去罢,回来再来。”宝玉一把拉住道:“这可奇了,好好的怎么怕起他来。”林黛玉急的跺脚,悄悄的说道:“你瞧瞧我的眼睛,又该他取笑开心呢。”宝玉听说赶忙的放手。黛玉三步两步转过床后,出后院而去。

25、以上选段出自中国古典名著《 》,作者是清代著名文学家_______。(1分)

26、宝钗在宽慰宝玉时,突然将话咽住,“自悔说的话急了,”她的这种心理是因为自己说的哪句话而产生?她自悔的原因是什么?(2分)

27、宝玉挨打后,宝钗和黛玉分别来探望,面对这两个人,宝玉的语言和行动不尽相同。从宝玉的言行中,我们可以看出他对宝钗、黛玉二人的态度有何不同?(2分)

二、综合实践与作文(60分)

(一)综合实践(10分)

28、今年冬天的长春,天寒雪大路滑,车辆行人都要格外小心。你所在社区要出一期宣传栏,请你就冬季出行安全写一段百字左右的宣传语。

(二)作文(50分)

29、以下作文,任选其一。

文题(1)题目:我从父母那里得到的,不少于600字。

文题(2)阅读下列材料,选择角度,自拟文题,写一篇文章。

有一次,喜剧大师卓别林正要登台演出,一位热心的观众忽然提醒说:“大师,您上衣钮扣忘扣了。”卓别林一怔,连忙表示感谢,并很快把钮扣扣好。当那位观众走开后,他又悄悄地把钮扣解开。这一幕正好被前来采访的记者看到了,于是他问卓别林:“您这样做何苦呢?”卓别林回答到:“我要扮演的是一位长途跋涉者,松开钮扣更能体现他的辛苦劳顿,会给观众留下一个栩栩如生的形象。但对别人的善意提醒,要以感谢的态度给予回报,去尊重他。”

①根据你对材料的理解,选择你最擅长的文体,结合你最熟悉的生活,抒发你最真挚的情感;

②认真书写,力求工整、美观;

③文章不得出现真实的校名、姓名;

④不少于600字。

从文中的对话中,我们知道“曹刿请见”的原因是篇九:《曹刿论战》阅读题训练

《曹刿论战》阅读题训练

一、阅读《曹刿论战》,完成第1—4题。

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 )

A.肉食者谋之 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B.又何间焉 中间力拉崩倒之声 ....

C.弗敢加也 万钟于我何加焉 ..D.忠之属也 属予作文以记之 ..

2.解释句中加点的词语。

(1)小惠未徧 徧:同“遍”,遍及 (2)彼竭我盈 盈: 充满,士气旺盛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2)小信未孚,神弗福也。

4.曹刿“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的目的是什么?(用自己的话回答)第③段中,鲁庄公的“鄙”表现在哪里?(用原文回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阅读下面两个文段。完成5~7题

[甲]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日: “未可。”齐人三鼓。刿日:“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日:“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对日:“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节选自《曹刿论战战》

[乙]于是见公输盘。子墨子解带为城,以牒为械。公输盘九设攻城之机变,子墨子九距之。公输盘之攻械尽,子墨子之守圉yu有余。公输盘诎,而日:“吾知所以距子矣,吾不言。”子墨子亦曰:“吾知子之所以距我,吾不言。”楚王问其故。子墨子日:“公输子之意不过欲杀臣。杀臣,宋莫能守,乃可攻也。然臣之弟子禽滑厘等三百人,已持臣守固之器。在宋城上而待楚寇矣。虽杀臣,不能绝也。”楚王日:“善哉。吾请无攻宋矣。” (节选自《公输》)

译文 于是又叫来公输盘见面。墨子解下腰带,围作一座城的样子,用小木片作为守备的器械。公输盘九次陈设攻城用的机巧多变的器械,墨子九次抵拒了他的进攻。公输盘攻战用的器械用尽了,墨子的守御战术还有余。公输盘受挫了,却说:“我知道用什么办法对付你了,但我不说。”楚王问原因,墨子回答说:“公输盘的意思,不过是杀了我。杀了我,宋国没有人能防守了,就可以进攻。但是,我的弟子禽滑厘等二百人,已经手持我守御用的器械,在宋国的都城上等待楚国侵略军呢。即使杀了我,守御的人却是杀不尽的。”楚王说:“好啊!我不攻打宋国了。”

写出下列各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释意思。(3分)

A、子墨子之守圉有余。( )

B、公输盘诎。( )

C、子墨子九距之。( )

5.词语理解。

(1)解释下面加点字的含义。

①遂逐齐师( ) ②公问其故( ) ..

初三语文 第 1 页 共 5 页

③望其旗靡( ) ④公输盘诎 ) ..

(2)请选出加点词与例句加点词意思相同的成语。

①例句:既克,公问其故 A 克己奉公 B 克敌制胜

②例句:以牒为械 A 为民请命 B 下不为例

6.把下面文言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夫大国,难测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虽杀臣,不能绝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以上两个文段都涉及到战争,从文段的两个事件结局中,你得到了什么启示? 请选择其中一

点,谈谈你的看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阅读甲、乙两个文段,回答问题。

[甲] 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

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

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

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乙] 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

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8.结合文意,找出下列句中加点词解释错误的一项(A )

A.肉食者鄙(卑鄙) B.牺牲玉帛(指祭祀用的猪、牛、羊等) ...

C.小大之狱(案件) . D.齐师败绩(大败) .

9.翻译下面句子。

小信未孚,神弗福也。

10.请用“/”划出下面句子的节奏。

⑴域 民/ 不 以 /封 疆 之 界 ⑵得 道 者/ 多 助,失 道 者/ 寡 助

11.简要回答问题。

⑴曹刿认为“可以一战”的最重要的条件是什么?(用原文回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⑵有人说,“长勺之战”的胜利,曹刿功不可没;但从某种意义上说,鲁庄公也有一定的功劳。

你的看法呢?

他的功劳主要在于:知人善任,善于纳谏。让曹刿指挥作战,战争中听从曹刿的正确意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对甲乙两文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A.甲乙两文的思想观点、写作方法以及写作目的是一致的。

B.甲乙两文的思想观点有相同之处、都着眼于“民”。

C.甲文认为取信于民是战争取胜的先决条件,乙文认为“人和”是取胜的重要条件。

D.甲乙两文都运用了对比手法,不同的是甲文用对比突出曹刿的谋略,乙文用对比证明“得

道”的重要。

四、阅读下面语段,回答13—16题。

[甲]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

“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 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节选自《曹刿论战》)

初三语文 第 2 页 共 5 页

[乙]文公伐原①,令②以三日之粮。三日而原不降,公令疏军③而去之。谍④出曰:“原不

过一二日矣!”军吏以告,公曰:“得原而失信⑤,何以使人?夫信,民之所庇⑥也,不可失也。”乃去之,及孟门⑦,而原请降。 (《国语·文公伐原》)

【注释】①[原]原国,姬姓小国。②[令]限令。③[疏军]撤兵。疏,散、撤。④[谍]

刺探军情的人。⑤[信]信用。⑥[庇]庇护,即赖以生存。⑦[孟门]原国地名。

翻译:晋文公出兵讨伐原国,命令携带三天的口粮。到了三天,原国还不投降,文公就下令晋

军撤退。这时探子出城来报告说:“原国最多再能支持一二天了!”军吏将这一情况汇报给晋文公,文公说:“得到原国而失去信义,那又依靠什么来使唤人民呢?信义是人民赖以生存的保障,因此不可失信。”于是晋军便撤离了原国,到了附近的孟门地方,原国便宣布投降了。

13.解释加点词的意思。

(1)又何间焉( .) (2)公令疏军而去之( . )

14.下面句中加点虚词的用法不同的一组是( B )

A.可以一战 何以使人 B.得原而失信 登轼而望之

C.其乡人曰 门人弟子填其室 D.令以三日之粮 闻寡人之耳者

15.翻译句子。

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16.文段理解。

(1)甲文主要通过语言描写来刻画人物形象,在对话中,曹刿的“ 远谋 ”和

鲁庄公的“ 鄙 ”都得到了鲜明的再现。(用文中的词语作答)

(2)甲乙两文都是写战争的,但从战争阶段的角度来看有所不同,甲文写的是 战

前 ,乙文写的是 战中 。

(3)甲乙两文都强调政治上 取信于民 是取得战争胜利的重要条件,文中都有反映

这一重要思想的典型句子,如甲文中的画线句,乙文中的“ 夫信,民之所庇也,不可失也 ”这一句。

五、阅读下面语段,回答17—19题。

(甲)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

“肉食者鄙,未能远谋。”遂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偏,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乙)上与群臣论止盗。或请重法以禁之,上晒①之曰:“民之所以为盗者,由赋繁役重,官

吏贪求,饥寒切身,故不暇顾廉耻耳。朕当去奢省费,轻徭薄赋,选用廉吏,使民衣食有余,则自不为盗,安用重法邪?”自是数年之后,海内升平,路不拾遗,外户不闭,商旅野宿焉。

唐太宗与群臣议论怎样禁止盗贼。有人请求使用严厉的刑法来制止。皇上微笑的对

那官员说:"老百姓之所以去做盗贼,是由于赋税太多,劳役、兵役太重,官吏们又贪得无厌,老百姓吃不饱,穿不暖,这是切身的问题,所以也就顾不得廉耻了。我们应当去掉奢侈,节省开支,减轻徭役,少收赋税,选拔和任用廉洁的官吏,使老百姓穿的吃的都有富余,那么他们自然就不会去做盗贼了,何必要用严厉的刑法呢!从这以后,过了几年,天下太平,没有人把别人掉在路上的东西拾了据为己有,大门可以不关,商人和旅客可以露宿。

17.解释加点的词。

肉食者鄙 .

故不暇顾廉耻耳 .

18.翻译下面的句子。

初三语文 第 3 页 共 5 页 忠之属也 .朕当去奢省费 去掉 .

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使民衣食有余,则自不为盗,安用重法邪?

19.甲文写战争,乙文写治国,但都为我们揭示了一个共同的道理。请写出你的理解。

两文都反应出民本思想,要以民为本,才能安

六、阅读下面语段,回答20—23题。

(一)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

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

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节选自《曹刿论战》)

(二)故知胜有五:知可以战与不可以战者胜,识众寡之用①者胜,上下同欲②者胜,以虞③

待不虞者胜,将能而君不御④者胜。此五者,知胜之道也。故曰:知彼知己,百战不殆;不知彼而知己,一胜一负;不知彼不知己,每战必殆。 (节选自《孙子·谋攻》)

注:①用:使用。 ②同欲:目标一致。 ③虞:戒备,准备。 ④将能而君不御:将帅有才

能,国君不干涉。

所以,能预见胜利的情况有五种:懂得(在什么情况下)可以打和(在什么情况下)不能打

的会胜利;懂得兵多兵少的不同战法的会胜利;官兵同心同德的会胜利;用自己的有准备来对待敌人的无准备的会胜利;将帅有指挥才能而君主不加干涉的会胜利。所以说:知己知彼的人,百战百胜,了解自己而不了解敌人的,胜负几率各半; 对自己和敌人都不了解的,每战必输

20、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

(1)公将鼓之 鼓: (2)既克,公问其故 克:

21、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在文中的意思。

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22、曹刿为什么要“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这表现了曹刿什么样的特点?

23、鲁国在长勺之战中取得胜利印证了语段(二)中的一些说法,请选择其中一个简要说明。

将能而君不御者胜。作战中,鲁庄公完全听从曹刿的指挥才取得了战争的胜利。

六、阅读下面语段,回答24—28题。

[甲]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曾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

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来徧,民弗从也。”公日:“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

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乙]宋公及楚人战于泓。宋人既成列,楚人未既①济。司马②日:“彼众我寡,及其未既济也,

请击之。”公曰:“不可。”既济而未成列,又以告。公曰:“未可。”既陈而后击之,宋师败绩。公伤股,门官歼焉。国人皆咎公。公日:“君子不重③伤,不禽二毛④。古之为军也,不以阻隘也。寡人虽亡国之馀⑤,不鼓不成列。”

子鱼曰:“君未知战。勍敌⑥之人,隘而不列,天赞我也。阻而鼓之,不亦可乎?犹有惧焉。

且令之勍者,皆吾敌也。虽及胡耉⑦,获则取之,何有于二毛? 明耻、教战,求杀敌也。伤未及死,如何勿重? 若爱重伤,则如勿伤;爱其二毛,则如服焉。三军以利用也,金鼓以声气也。利而用之,阻隘可也。声盛致志,鼓儳⑧可也。”

【注释】①既:尽。 ②司马:统帅军队的高级长官,指子鱼。 ③重(chóng):重复,再次。

④二毛:头发斑白的人。 ⑤亡国之馀:亡国者的后代。宋襄公是商朝的后代,商亡于周。⑥勍(qíng)敌:强敌。 ⑦胡耉(gǒu):很老的人。 ⑧儳(chán):杂乱不整齐,此指不成阵势的军队。

宋襄公与楚军在泓水作战。宋军已摆好了阵势,楚军还没有全部渡过泓水。担任司马的子鱼

对宋襄公说:“对方人多而我们人少,趁着他们还没有全部渡过泓水,请您下令进攻他们。”宋襄公说:“不行。”楚国的军队已经全部渡过泓水还没有摆好阵势,子鱼又建议宋襄公下令进攻。宋

初三语文 第 4 页 共 5 页

襄公还是回答说:“不行。”等楚军摆好了阵势以后,宋军才去进攻楚军,结果宋军大败。宋襄公大腿受了伤,他的护卫官也被杀死了。 宋国人都责备宋襄公。宋襄公说:“有道德的人在战斗中,只要敌人已经负伤就不再去杀伤他,也不俘虏头发斑白的敌人。古时候指挥战斗,是不凭借地势险要的。我虽然是已经亡了国的商朝的后代,却不去进攻没有摆好阵势的敌人。”

子鱼说:“您不懂得作战的道理。强大的敌人因地形不利而没有摆好阵势,那是老天父帮助我们。敌人在地形上受困而向他们发动进攻,不也可以吗?还怕不能取胜!当前的具有很强战斗力的人,都是我们的敌人。即使是年纪很老的,能抓得到就该俘虏他,对于头发花白的人又有什么值得怜惜的呢?使士兵明什么是耻辱来鼓舞斗志,奋勇作战,为的是消灭敌人。敌人受了伤,还没有死,为什么不能再去杀伤他们呢?不忍心再去杀伤他们,就等于没有杀伤他们;怜悯年纪老的敌人,就等于屈服于敌人。军队凭着有利的战机来进行战斗,鸣金击鼓是用来助长声势、鼓舞士气的。既然军队作战要抓住有利的战机,那末敌人处于困境时,正好可以利用。既然声势壮大,充分鼓舞起士兵斗志,那么,攻击未成列的敌人,当然是可以的。”

24.解释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

(1)弗敢专也( ) (2)忠之属也( )

(3)遂逐齐师( ) (4)阻而鼓之( 攻击 )

25.翻译下面句子。

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26.曹刿认为“肉食者I鄙,未能远凛”。战前鲁庄公的“鄙”表现在哪里?请用自己的话概括回答。

27.造成长勺之战和泓水之战不同结局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泓水之战火败的根本原因在于宋襄公自以为是,不接受子鱼的正确意见

28.曹刿和子鱼在作战思想上有什么相同之处?请结合选文内容简要回答。

都能够抓住最有利的进攻的时机

初三语文 第 5 页 共 5 页

从文中的对话中,我们知道“曹刿请见”的原因是篇十:曹刿论战阅读理解全集

本文来源:http://www.guakaob.com/yingyuleikaoshi/12216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