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ww.guakaob.com--成人英语三级】
论语怎么说 君篇一
《《论语》十则(君)》
论语怎么说 君篇二
《论语全文翻译》
论语全文翻译
【原文】
1·1 子曰(1):“学(2)而时习(3)之,不亦说(4)乎?有朋(5)自远方来,不亦乐(6)乎?人不知(7),而不愠(8),不亦君子(9)乎?”
【注释】
(1)子:中国古代对于有地位、有学问的男子的尊称,有时也泛称男子。《论语》书中“子曰”的子,都是指孔子而言。
(2)学:孔子在这里所讲的“学”,主要是指学习西周的礼、乐、诗、书等传统文化典籍。
(3)时习:在周秦时代,“时”字用作副词,意为“在一定的时候”或者“在适当的时候”。但朱熹在《论语集注》一书中把“时”解释为“时常”。“习”,指演习礼、乐;复习诗、书。也含有温习、实习、练习的意思。
(4)说:音yuè,同悦,愉快、高兴的意思。
(5)有朋:一本作“友朋”。旧注说,“同门曰朋”,即同在一位老师门下学习的叫朋,也就是志同道合的人。
(6)乐:与说有所区别。旧注说,悦在内心,乐则见于外。
(7)人不知:此句不完整,没有说出人不知道什么。缺少宾语。一般而言,知,是了解的意思。人不知,是说别人不了解自己。
(8)愠:音yùn,恼怒,怨恨。
(9)君子:《论语》书中的君子,有时指有德者,有时指有位者。此处指孔子理想中具有高尚人格的人。
【译文】
孔子说:“学了又时常温习和练习,不是很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是很令人高兴的吗?人家不了解我,我也不怨恨、恼怒,不也是一个有德的君子吗?”
1·2 有子(1)曰:“其为人也孝弟(2),而好犯上者(3),鲜(4)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5)。君子务本(6),本立而道生(7)。孝弟也者,其为人之本与(8)?”
【注释】
(1)有子:孔子的学生,姓有,名若,比孔子小13岁,一说小33岁。后一说较为可信。在《论语》书中,记载的孔子学生,一般都称字,只有曾参和有若称“子”。因此,许多人认为《论语》即由曾参和有若所著述。
(2)孝弟:孝,奴隶社会时期所认为的子女对待父母的正确态度;弟,读音和意义与“悌”(音tì)相同,即弟弟对待兄长的正确态度。孝、弟是孔子和儒家特别提倡的两个基本道德规范。旧注说:善事父母曰孝,善事兄长曰弟。
(3)犯上:犯,冒犯、干犯。上,指在上位的人。
(4)鲜:音xiǎn,少的意思。《论语》书中的“鲜”字,都是如此用法。
(5)未之有也:此为“未有之也”的倒装句型。古代汉语的句法有一条规律,否定句的宾语若为代词,一般置于动词之前。
(6)务本:务,专心、致力于。本,根本。
(7)道:在中国古代思想里,道有多种含义。此处的道,指孔子提倡的仁道,即以仁为核心的整个道德思想体系及其在实际生活的体现。简单讲,就是治国做人的基本原则。
(8)为仁之本:仁是孔子哲学思想的最高范畴,又是伦理道德准则。为仁之本,即以孝悌作为仁的根本。还有一种解释,认为古代的“仁”就是“人”字,为仁之本即做人的根本。
【译文】
有子说:”孝顺父母,顺从兄长,而喜好触犯上层统治者,这样的人是很少见的。不喜好触犯上层统治者,而喜好造反的人是没有的。君子专心致力于根本的事务,根本建立了,治国做人的原则也就有了。孝顺父母、顺从兄长,这就是仁的根本啊!”
1·3 子曰:巧言令色(1),鲜(2)仁矣。”
【注释】
(1)巧言令色:朱熹注曰:“好其言,善其色,致饰于外,务以说人。”巧和令都是美好的意思。但此处应释为装出和颜悦色的样子。
(2)鲜:少的意思。
【译文】
孔子说:“花言巧语,装出和颜悦色的样子,这种人的仁心就很少了。”
1·4 曾子(1)曰:“吾日三省(2)吾身。为人谋而不忠(3)乎?与朋友交而不信(4)乎?传不习乎?”
【注释】
(1)曾子:曾子姓曾名参(音shēn)字子舆,生于公元前505年,鲁国人,是被鲁国灭亡了的鄫国贵族的后代。曾参是孔子的得意门生,以孝子出名。据说《孝经》就是他撰写的。
(2)三省:省(音xǐng),检查、察看。三省有几种解释:一是三次检查;二是从三个方面检查;三是多次检查。其实,古代在有动作性的动词前加上数字,表示动作频率多,不必认定为三次。
(3)忠:旧注曰:尽己之谓忠。此处指对人应当尽心竭力。
(4)信:旧注曰:信者,诚也。以诚实之谓信。要求人们按照礼的规定相互守信,以调整人们之间的关系。
(5)传不习:传,旧注曰:“受之于师谓之传。老师传授给自己的。习,与“学而时习之”的“习”字一样,指温习、实习、演习等。
【译文】
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为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竭力了呢?同朋友交往是不是做到诚实可信了呢?老师传授给我的学业是不是复习了呢?”
1·5 子曰:“道(1)千乘之国(2),敬事(3)而言,节用而爱人(4),使民以时(5)。”
【注解】
(1)道:一本作“导”,作动词用。这里是治理的意思。
(2)千乘之国:乘,音shèng,意为辆。这里指古代军队的基层单位。每乘拥有四匹马拉的兵车一辆,车上甲士3人,车下步卒72人,后勤人员25人,共计100人。千乘之国,指拥有1000辆战车的国家,即诸侯国。春秋时代,战争频仍,所以国家的强弱都用车辆的数目来计算。在孔子时代,千乘之国已经不是大国。
(3)敬事:敬字一般用于表示个人的态度,尤其是对待所从事的事务要谨慎专一、兢兢业业。
(4)爱人:古代“人”的含义有广义与狭义的区别。广义的“人”,指一切人群;狭义的“人”,仅指士大夫以上各个阶层的人。此处的“人”与“民”相对而言,可见其用法为狭义。
(5)使民以时:时指农时。古代百姓以农业为主,这是说要役使百姓按照农时耕作与收获。
【译文】
孔子说:“治理一个拥有一千辆兵车的国家,就要严谨认真地办理国家大事而又恪守信用,诚实无欺,节约财政开支而又爱护官吏臣僚,役使百姓要不误农时”。
论语怎么说 君篇三
《论语中君子的句子及意思》
论语中君子的句子及意思
1、子曰: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孔子说:君子相互团结但不互相勾结,小人相互勾结但不能互相团结。
2、子曰: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君子怀刑,小人怀惠。
孔子说:君子所思是德行,小人所思是有利可图;君子心中想的是法,小人心中想的是侥幸。
3、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孔子说:“君子明白大义,小人只知道小利。”
4、子曰: 君子不器。
孔子说:君子不应该像器具一样,作用仅限于某一方面,应多才多艺。
5、子曰: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孔子说:“君子心胸宽广,小人经常忧愁。”
6、子曰: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小人反是。
孔子说:君子通常成全他人的好事,不破坏别人的事,而小人却与之完全相反。
7、子曰: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孔子说:君子态度和顺,但不会苟同别人;小人容易附和别人的意见,但其实不能与别人平和相处。
8、子曰:君子泰而不骄;小人骄而不泰。
孔子说:“君子泰然自若而不骄傲,小人骄傲而不泰然自若。”
9、子曰:君子而不仁者有矣夫?未有小人而仁者也!
孔子说:君子中没有仁德的人是有的,而小人中有仁德的人是没有的。
10、子曰:君子上达;小人下达。
孔子说:君子向上,通达仁义;小人向下,追求名利。
11、子曰: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
孔子说:“君子穷困时尚能安守,小人穷困了就不约束自己而胡作非为了。”
12、子曰: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
意思是:君子严格要求自己,强调内省的态度,遇事从自身找原因,而不是怨天尤人。
13、子曰:君子不可小知,而可大受也;小人不可大受,而可小知也。
孔子说:“君子不可以用小事情考验他,却可以接受重大任务;小人不可以接受重大任务,却可以用小事情考验他。”
14、子曰:“君子矜而不争,群而不党”
孔子说:“君子庄重自尊而不与人争强斗胜,团结群众而不结党营私。
15、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
意思是:君子以言行不一致为耻。
16、子曰:“君子贞而不谅”
意思就是君子坚守正当而不能不顾是非地讲究信用。
17、君子去仁,恶乎成名。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於是,颠沛必於是。
意思是:如果君子舍弃“仁义”这种品德,君子又如何成其为有名的君子?君子就算是酒足饭饱也不违背“仁义”这中品德的,当他们停留在某个(国家)落脚后,必然会为这个(国家)奔走。
18、子贡问君子。子曰:“先行其言,而后从之。”
子贡向孔子请问君子之道。孔子说:先去实践自己想要说的话,等到真的做到了以后才把
它说出来。
19、君子欲讷於言,而敏於行。
孔子说:“君子说话要谨慎,而行动要敏捷。”
20、子贡曰:„君子亦有恶乎?‟子曰:„有恶,恶称人之恶者,恶居下流而讪上者,恶勇而无礼者,恶果敢而窒者。‟
子贡问,君子也有所厌恶吗。孔子回答,有厌恶。厌恶传扬别人坏处的人,厌恶处于下位而毁
1/3
谤上级的人,厌恶勇敢而不明礼节的人,厌恶果敢而顽固不化的人。
21、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
意思是说:上层的道德好比风,平民百姓的言行表现像草,风吹在草上,草一定顺着风的方向倒。
22、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後君子。
孔子说:“质朴胜过了文饰就会粗野,文饰胜过了质朴就会虚浮,质朴和文饰比例恰当,然后才可以成为君子。”
23、君子周急不继富。
意思是:品德高尚的人,对于穷困危急之人的帮助是雪中送炭,而对于富贵人家的帮助并非锦上添花。
24、子曰:“君子病无能焉,不病人之不己知也。”
孔子说:君子只担心自己没有能力,不会担心别人不赏识自己。
25、子曰:“君子疾没世而名不称焉。”
孔子说:君子的遗恨是到死而名声不被人称颂。
26、曾子曰:“君子以文会友;以友辅仁。”
曾子说:“真正的君子用道义去交朋友,通过交友辅助仁德。”
27、曾子曰:“君子思不出其位。”
曾子说:君子考虑问题,从来不超出自己的职权范围。
28、子曰:“君子不以言举人;不以人废言。”
孔子说:君子不因为别人的话说得好就提拔他,也不因为别人的品德不好就废弃他的正确意见。
29、子曰:君子义以为上。君子有勇而无义为乱,小人有勇而无义为盗。
孔子说: 有了义字当先的勇敢,才是真正的勇敢。否则,一个君子会以勇犯乱,一个小人会因为勇敢沦为盗贼。
30、君子之於天下也,无适也,无莫也,义之於比。
孔子说:“君子对于天下的事情,没规定要怎样干,也没规定不要怎样干,只要怎样干合理恰当,便怎样干。”
31、子曰:“君子道者三,我无能焉: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
孔子说:君子所行的三件事,我一件也没能做到:仁德的人不忧虑,智慧的人不迷惑,勇敢的人不惧怕。
32、子曰:君子博学於文,约之以礼,亦可以弗畔矣夫!
孔子说:“人渊博广泛地学习文化、文明,并约束于社会行为规范,也就可以不离经叛道了。”
33、君子尊贤而容众,嘉善而矜不能。
意思是:君子尊重贤人,也容纳普通的人;嘉奖好人,也同情能力差的人。
34、子贡曰:“君子一言以为知,一言以为不知,言不可不慎也!”
意思是:君子可以由一句话表现他的智能,也可以由一句话表现出他的不明智,所以说话
不可以不谨慎。
35、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於事而慎於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意思是:君子不会致力于饮食及居住环境上追求安饱,努力勤快地做事而且谨慎地说话,又能主动地向志向行为高尚的人请求教导指正,这样就可以称得上是好学的人了。
36、君子有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
孔子说:“君子有三种事情应引以为戒:年少的时候,血气还不成熟,要戒除对女色的迷恋;等到身体成熟了,血气方刚,要戒除与人争斗;等到老年,血气已经衰弱了,要戒除贪得无厌。”
37、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小人不知天命而不畏也,狎大人,侮圣人之言。”
孔子说:“君子有三个方面有敬畏之心。一是敬畏天命,二是敬畏有道德学问的人,三是敬畏圣
2/3
人的言论。小人不知道天命而无敬畏之心,对大德之人怠慢不敬,对圣人之言侮辱不敬。”
38、君子有九思:视思明,听思聪,色思温,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问,忿思难,见得思义。”
君子有九种要用心思考的事:看要看得明确,不可以有丝毫模糊;听要听得清楚,不能够含混;脸色要温和,不可以显得严厉难看;容貌要谦虚恭敬有礼,不可以骄傲、轻忽他人;言语要忠厚诚恳,没有虚假;做事要认真负责,不可以懈怠懒惰;有疑惑要想办法求教,不可以得过且过,混过日子;生气的时候要想到后果灾难,不可以意气用事;遇见可以取得的利益时,要想想是不是合乎义理?
39、有子曰:“„„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
有子说:“„„君子专心致力于最基础的工作。基础树立了,道就会产生。一个人孝顺父母,敬爱兄长,这就是„仁‟的基础吧!”
40、“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主忠信。无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
孔子说:“君子,不庄重就没有威严;学习可以使人不闭塞;要以忠信为主,不要同与自己不同道的人交朋友;有了过错,就不要怕改正。”。
41、君子谋道不谋食。耕也,馁在其中矣;学也,禄在其中矣。君子忧道不忧贫。”
孔子说:君子只计谋于道,不计谋于食。耕田也有饥饿的时侯,学道也可得禄食。所以君子只忧道之不明不行,不忧贫不得食。
42、子谓子产,“有君子之道四焉:其行己也恭,其事上也敬,其养民也惠,其使民也义。” 孔子评论子产说:他有君子的四种道德:“他自己行为庄重,他事奉君主恭敬,他养护百姓有恩
惠,他役使百姓有法度。”
43、子曰:“君子义以为质,礼以行之,孙以出之,信以成之;君子哉!”
孔子说:“君子以义为根本,以礼法来实行义,以谦逊的语言来表达,以忠诚的态度来完成。这就是君子啊!
44、子曰:“君子不可小知,而可大受也;小人不可大受,而可小知也。”
孔子说:“君子不可以用小事情考验他,却可以接受重大任务;小人不可以接受重大任务,却可以用小事情考验他。”
45、子曰:“何为其然也?君子可逝也,不可陷也;可欺也,不可罔也。”
孔子说:“那怎么会呢?君子可以被摧折,但不可以被陷害;可以被欺骗,但不可以被愚弄。”
46、子贡曰:“君子之过也,如日月之食焉。过也,人皆见之;更也,人皆仰之。”
子贡说:“君子的过错就像日食月食一样:有过错时,人人都 看得见;改正的时候,人人都仰望着。
47、子夏曰:“虽小道,必有可观者焉;致远恐泥,是以君子不为也。”
意思是:子夏说:虽然只是小路而已,但是也一定会有值得欣赏的景色:相反如果走得太远恐怕就会有泥泞了,正因为这样,明智的人才不会这么做。
48、子夏曰:“百工居肆以成其事;君子学以致其道。”
意思是:子夏说:工匠在作坊里完成产品,君子通过学习来领悟道理。”
49、子曰:不知命,无以为君子也。不知礼,无以立也。不知言,无以知人也。
孔子说:“不懂得客观自然规律,就不可以成为君子;不懂的礼义礼节,就不能立足于社会;不懂得分辩言语明辨是非,不能了解别人。
50、 子曰:君子无所争。必也射乎!揖让而升,下而饮。其争也君子。
孔子说:有德行的君子,与人相处恭敬谦逊,与世无争。如果一定要找他有所竞争的地方,那一定是见他在比赛射箭的时候。 仔细观察他将要开始射箭的时候,一定是先行礼,后上场, 射完之后,必与一同射箭的人一同下场来,胜者敬酒, 君子之争就是这样的情形。
论语怎么说 君篇四
《论语全文翻译》
【本篇引语】
《学而》是《论语》第一篇的篇名。《论语》各篇一般都是以第一章的钱二三个字作为该篇的篇名。《学而》一篇包括16章,内容涉及诸多方面。其中重点是“五日三省吾身”;“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礼之用,和为贵”以及仁、孝、信等道德范畴。
【原文】
1.1 子曰①:“学②而时习③之,不亦说④乎?有朋⑤自远方来,不亦乐⑥乎?人不知⑦,
而不愠⑧,不亦君子⑨乎?”
【注释】
① 字:中国古代对于有地位、有学问的男子的尊称,有事业泛称男子。《论语》书中“子
曰”的字,都是指孔子而言。
② 学:孔子在这里所讲的“学”,主要是指学习西周的礼、乐、诗、书等传统文化典籍。 ③ 时习:在周秦时代,“时”字用作副词,意为“在一定的时候”或者“在适当的时候”。
但朱熹在《论语集注》一书中把“时”解释为“时常”。“习”,指演习礼、乐;复习诗、书。也含有温习、实习、练习的意思
④ 说:音yuè,同悦,愉快、高兴的意思。
⑤ 有朋:一本作“友朋”。旧注说,“同门曰朋”,即同在一位老师门下学习的叫朋,也就
是志同道合的人。
⑥ 乐:也说有所区别。旧注说,悦在内心,乐则见于外。
⑦ 人不知:词句不完整,没有说出人不知道什么。缺少宾语。一般而言,知,是了解的意
思。人不知,是说别人不了解自己。
⑧ 愠:音yùn,恼怒,怨恨。
⑨ 君子:《论语》书中的君子,有时指有德者,有时指有位者。此处指孔子理想中就有高
尚人格的人。
【译文】
孔子说“学了又时常温习和练习,不是很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是很令人高兴的吗?人就不了解我,我也不怨恨、恼怒,不也是一个有德的君子吗?”
【评析】
宋代著名学者朱熹对此章评价极高,说它是“入门之道,积德之基”。本章这三句话是人们非常熟悉的。历来的解释都是:学了以后,又时常温习和练习,不也高兴吗等等。三句话,一句一个意思,前后句子也没有什么连贯性。但也有人认为这样解释不符合原义,指出这里的“学”不是指学习,而是指学说或主张;“时”不能解释为时常,而是时代或社会的意思,“习”不不是温习,而是使用,引申为采用。而且,这三句话不是孤立的,而是前后互相连贯的。这三句的意思是:自己的学说,要是被社会采用了,那就太高兴了;退一步说,要是没有被社会采用,合适有很多朋友赞同我都学说,纷纷到我这里来讨论问题,我也感到快乐;再退一步说,即使社会不采用,人们也不理解我,我也不怨恨,这样做,不也就是君子吗?(见《齐鲁学刊》1986年第6期文)这种解释可以自圆其说,而且也有一定得到了,供读者在理解本章内容时参考。
此外,在对“人不知,而不愠”一句解释中,也有人认为,“人不知”的后面没有宾语,人家不知道什么呢?当时因为孔子有说话的特定环境,他不需要说出知道什么,别人就可以理解了,却给后人留下一个谜。有人说,这一句是接上一句说的,从远方来的朋友向我求救我告诉他,他还不懂,我却不怨恨。这样,“人不知”就是“人家不知道我所讲述的”了。这样的解释似乎有些牵强。
总之,本章提出以学习委乐事,做到人不知而不愠,反映出孔子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注重修养、严格要求自己的主张。这些思想主张在《论语》书中多处可见,
有助于对第一章的深入了解。
【原文】
1.2 有子①曰:“其为人也孝弟②,而好犯上者③,鲜④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
未之有也⑤。君子务本⑥,本立而道生⑦。孝悌也者,其为人之本与⑧?”
【注释】
① 有子:孔子的学生,姓有,名若,比孔子小13岁,是说小33岁。后一说较为可信。在
《论语》书中,记载的孔子学生,一般到称字,只有曾参合有若称“子”。因此,许多人认为《论语》即由曾参和有若所著述。
② 孝悌:孝,奴隶社会时期所认为的子女对待父母的正确态度;弟,读音和意义与“悌”
相同,即弟弟对待兄长的态度。孝,弟是孔子和儒家特别提倡的两个基本道德规范。旧注说:善事父母曰孝,善事兄长曰弟。
③ 犯上:犯,冒犯、干犯。上,指在上位的人。
④ 鲜:少的意思
⑤ 未之有也:此为“未有之也”的倒装句型。古代汉语的句法有一条规律,否定句的宾语
若为代词,一般至于动词之前。
⑥ 务本:务,专心、致力于。本,根本。
⑦ 道:在中国古代思想里,道有多种含义。此处的道,指孔子提倡的仁道,即以仁为核心
的整个道德思想体系及其在实际生活的体现。简单讲,就是治国做人的基本原则。 ⑧ 为仁之本:仁是孔子哲学思想的最高范畴,又是伦理道德准则。为仁之本,即以孝弟作
为仁指根本。还有一种解释,认为古代的“仁”就是“人”字,为仁之本即做人的根本。
【译文】
有子说:“孝顺父母,顺从兄长,而喜好触犯上层统治者,这样的认识很少见的。不喜好触犯上层统治者,而喜好造反的人是没有的。君子专心致力于根本的事务,根本建立了,治国做人的原则也就有了。孝顺父母、顺从兄长,这就是仁的根本啊!”
【评析】
有若认为,人们如果能够在家中对父母尽孝,对兄长顺服,那么他在外就可以对国家尽忠,忠是以孝弟为前提,孝弟以忠为目的。儒家认为,在家中实行了孝弟,统治者内部就不会发生“犯上作乱”的事情;再吧孝弟推广到劳动民众中去,民众也会绝对服从,而不会起来造反,这样就可以维护国家和社会的安定。
这里所提的孝悌是仁的根本,对于读者立即诶控制仪仁为核心的哲学、伦理思想非常重要。在春秋时代,周天子实行嫡长子继承制,其余庶子则分封为诸侯,诸侯一下也是如此。整个社会从天子、诸侯到大夫这样一种政治结构,其基础是封建的宗法血缘关系,而孝悌说真反映了当时宗法制度的道德要求。
孝悌鱼社会的安定有直接关系。孔子看到了这一点,所以他的全部思想主张倒是有此出发的,他从为人孝悌就不会发生犯上作乱之事这点上,说明孝悌即为仁的根本这个道理。自春秋战国以后的历代封建统治者和文人,都继承了孔子的孝悌说,主张“以孝治天下”,汉代解释一个显例。他们把道德教化作为实行封建统治的重要手段,把老百姓禁锢在纲常名教、伦理道德的桎梏之中,对民众的道德观念和道德行为产生了极大影响,也对整个中国传统文化产生深刻影响。孝悌说是为封建统治和宗法家族制度服务的,对此应有清醒的认识和分析判别,抛弃封建毒素,继承其合理的内容,充分发挥道德在社会安定方面所应有的作用。
【原文】
1.3 子曰:巧言令色①,鲜②仁矣。
【注释】
① 巧言令色:朱熹注曰:“好其言,善其色,致饰于外,务以说人。”巧和令都是美好的意
思。但此处应释为装出和颜悦色的样子
② 鲜:少的意思。
【译文】
孔子说:“花言巧语,装出和颜悦色的样子,这种人的仁心就很少了。”
【评析】
上一章里提出,孔子和儒家学说的核心是仁,仁的表现之一就是孝和悌。这是从正面阐述什么是人的问题。这一章,孔子讲仁的反面,即为花言巧语,工于辞令。儒家崇尚质朴,反对花言巧语;主张说话应该谨慎小心,说到做到,先做后说,反对说话办事随心所欲,直说不做,停留在口头上。这表明孔子和儒家注重人的实际行动特别强调人应当言行一致,力戒空谈浮言,心口不一。这种踏实态度和质朴精神长期影响着中国人,成为中华传统思想文化中的精华内容。
【原文】
1.4 曾子①曰:“五日三省②吾身,为人谋而不忠③乎?与朋友交而不信④乎?传不习乎?”
【注释】
① 曾子:曾子姓曾名参字子舆,生于公元前505年,鲁国人,是被鲁国灭亡了的鄫国贵族
的后代。曾参是孔子的得意门,以孝子出名。据说《孝经》就是他撰写的
② 三省:检查、查看。三省有几种解释:一时三次检查;而是从三个方面检查;三是多次
检查。其实,古代在有动作性的动词前加上数字,表示动作频率多,不必认定为三次。 ③ 忠:旧注曰:尽己之谓忠。此处指对人应当尽心竭力。
④ 信:旧注曰:信者,诚也。以诚实指谓信。要求人们按照礼的规定相互守信,以调整人
们之间的关系。
⑤ 传不习:传,旧注曰:“受之于师谓之传”。老师传授给自己的。习,与“学而时习之”
的“习”字一样,指温习、实习、演习等。
【译文】
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为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竭力了呢?同朋友交往是不是做到诚实可信了呢?老师传授给我的学业是不是复习了呢?”
【评析】
儒家十分重视个人的道德修养,以求塑造成理想人格。而本章所讲的自省,则是自我修养的基本方法。
在春秋时代,社会变化十分剧烈,反映在意识领域中,即人们的思想信仰开始发生动摇,传统观念似乎已经在人们的头脑中出现危机。于是,曾参提出了“反省内求”的修养方法,不断的检查自己的言行,是自己修善成完美的理想人格。《论语》书中多次谈到自省的问题,要求孔门弟子自觉地反省自己,进行自我批评,加强个人思想修养和道德修养,改正个人言行举止上的各种错误。这种自省的道德修养方式在今天仍有值得借鉴的地方,以为他特别强调进行修养的自觉性。
在本章中,曾子还提出了“忠”和“信”的范畴。中的特点是一个“尽”字,办事尽力,死而后已。如后来儒家所说的那样,“尽己谓之忠”。“为人谋而不忠乎”,是泛指对一切人,并非专指君主。就是指对包括君主在内的所有人,都尽力帮助。因此,“忠”在先秦是一般的道德范畴,不止用于君臣关系。至于汉代以后逐渐将“忠”字演化为“忠君”,这即与儒家的忠有关联,又有重要的区别。“信”的涵义有二,一是信任、而是信用。其内容是诚实不欺,用来处理上下等级和朋友之间的关系,信特别与言论有关,表示说真话,说话算数。这是一个人立身处世的基石。
【原文】
1.5 子曰:“道①千乘之国②,敬事③而言,节用而爱人④,使民以时⑤。”
① 道:一本作“导”,作动词用。这里是治理的意思。
② 千乘之国:乘sheng,意为辆。这里指古代军队的基层单位。每乘拥有四匹马拉的兵车
一辆,车上甲士3人,车下步卒72人,后勤人员25人,共计100人。千乘之国,指拥有1000辆战车的国家,即诸侯国。春秋时代,战争频繁,所以国家的强弱都用车辆的数目来计算。在孔子时代,千乘之国已经不是大国。
③ 敬事:敬字一般用于表示个人的态度,尤其是对待所从事的事务要谨慎专一,兢兢业业。 ④ 爱人:古代“人”的含义有广义与狭义的区别。广义的“人”,指一切人群;狭义的“人”
仅指士大夫以上各个阶层的人。此处的“人”与“民”相对而言,可见其用法为狭义。 ⑤ 使民以时:时指农时。古代百姓以农业为主,这是说要役使百姓按照农时耕作与收获。
【译文】
孔子说:“治理一个拥有一千辆兵车的国家,就要严谨认真的办理国家大事而又恪守信用,诚实无欺,节约财政开支而又爱护官吏臣僚,役使百姓要不无农时。”
【评析】
孔子在本章中所说的话,主要是对国家的执政者而言的,是关于治理国家的基本原则。他讲了三个方面的问题,既要求统治者严肃认真的办理国家各方面的事务,恪守信用;节约用度,爱护官吏;役使百姓应注意不误农时等。这是治国安邦的基本点。
康有为说,孔子的学说是“爱人”,泛爱一切人。但本章里所说的“爱人”则非此意。他所说的“人”不是百姓,而是官吏,是有地位的人;而“民”才是百姓,是白治者役使的对象,可见,“爱人”不是爱一切人,而只是爱统治集团中的人。“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的思想是合理的,反映了孔子的社会思想。但这与“爱人”与否则无太大干系。从另一个角度说,孔子这里是为统治者治理国家统治百姓出谋划策。
鲁迅曾经指出:“孔夫子曾经计划过出色的治国的方法,但那都是为了治民众者,即权势者设想的方法,为民众本身的,却一点也没有。”(《且介亭杂文二集·在现代中国的孔夫子》)这是站在人民群众的立场上看待孔子治国方略的。因而颇具尖锐性。
【原文】
1.6子曰:“弟子①入②这孝,出③则弟,谨④而言,汎爱众,而亲仁⑤,行有余力⑦,则以学文。⑧”
【注释】
① 弟子:一般有两种意义:役使年纪较小为人弟和为人子的人;二是指学生。这里使用第
一种意义上的“弟子”。
② 入:古代时父子分别住在不同的居处,学习则在外舍。《礼记·内则》:“由命士以上,
父子皆异宫”。入是入父宫,指进到父亲的住处,或说在家。
③ 出:与“入”相对而言,指外出拜师学习。出则弟,是说要用弟道对待师长,也可泛指
年长于自己的人。
④ 谨:寡言少语称之为谨。
⑤ 汎:fan,同泛,广泛的意思。
⑥ 仁:仁即仁人,有仁德之人。
⑦ 行有余力:指有闲暇时间。
⑧ 文:古代文献。主要有诗、书、礼、乐等文化知识。
【译文】
孔子说:“弟子们在父母跟前,就孝顺父母;出门在外,要顺从师长,言行要谨慎,要诚实可信,寡言少语,要广泛地区爱众人,亲近那些有仁德的人。这样躬行实践之后,还有余力的话,就再去学习文学知识。”
本篇第二章中曾提到孝弟的问题,本章再次提及这个问题。孔子要求弟子们首先指致力于孝弟、谨言、爱众、亲仁,培养良好的道德观念和道德行为,如果还有闲暇时间和余力,则用以学习古代典籍,增长文化知识。这表明,孔子的教育是以道德教育为中心的,重在培养学生的德行修养,而对于本书知识的学习,则摆在第二位。
孔子办教育,吧培养学生的道德观念放在第一位,而文化学习知识第二位的。事实上,历史上的任何阶层,无论奴隶主阶级,地主阶级,还是资产阶级,教育都是为其政治服务的,尤其重视学生的道德品行和政治表现,把“德”排在“识”的前面,这是阶级的需要,他们就是要培养适应本阶级要求的各方面人才。
【原文】
1.7子夏①曰:“贤贤②易③色;是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④;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
【注释】
① 子夏:姓卜,名商,字子夏,孔子的学生,比孔子小44岁,生于公元前507年,欧诺
个字死后,他在魏国宣传孔子的思想主张。
② 贤贤:第一个“贤”字作动词用,尊重的意思,贤贤即尊重贤者。
③ 易:有两种解释;役使改变的意思,词句即为尊重贤者而改变好色之心;而是轻视的意
思,即看重贤德而轻视女色。
④ 致其身:致,以为“献纳”、“尽力”。这是说吧生命奉献给君主。
【译文】
子夏说:“一个人能够看重贤德而不以女色为重;侍奉父母,能够竭尽全力;服侍君主,能够献出自己的生命;同朋友交往,说话诚实恪守信用。这样的人,尽管他自己说没有学习过,我一定说他已经学习过了。”
【评析】
上一章有“行有余力,则以学文”一句。本章中子夏所说的这段话,实际上是对上一章的进一步发挥。子夏认为,一个人没有学问,他的学问的好坏,主要不是看他的文化知识,而是要看他能不能实行“孝”、“忠”、“信”等传统伦理道德。只要做到了后面几点,即使他说自己没有学习过,但他已经是有道德修养的人了。所以,将这一章与前一章联系起来阅读分析,就更可以看到孔子教育重在德行的基本特点。
【原文】
1.8 子曰:“君子①,不重②则不威;学则不固③。主忠信④。无⑤友不如己者⑥;过⑦则勿惮⑧改。”
【注释】
① 君子:这个词一直贯穿于本段始终,因此这里应当有一个断句。
② 重:庄重、自持。
③ 学则不固:有两种解释:一是作坚固解,与上句相连,不庄重就没有威严,所学也不坚
固;而是作固陋解,喻人见闻少,学了就可以不固陋。
④ 主忠信:以忠信为主。
⑤ 无:通毋,“不要”的意思。
⑥ 不如己:一般解释为不如自己。另一种解释说,“不如己者,不类乎己,所谓‘道不同
不相为谋’也” 。把“如”解释为“类似”。后一种解释跟符合孔子的原意。
⑦ 过:过错、过失。
⑧ 惮:dan,害怕,畏惧。
【译文】
论语怎么说 君篇五
《论语全文翻译(完整)》
论语全文翻译(完整)
二十篇
目 录
《论语》——学而
《论语》——为政
《论语》——八佾
《论语》——里仁
《论语》——公冶长
《论语》——雍也
《论语》——述而
《论语》——泰伯
《论语》——子罕
《论语》——乡党
《论语》——先进
《论语》——颜渊
《论语》——子路
《论语》——宪问
《论语》——卫灵公
《论语》——季氏
《论语》——阳货 《论语》——微子
《论语》——子张
《论语》——尧曰
《论语》——学而
【本篇引语】
《学而》是《论语》第一篇的篇名。《论语》中各篇一般都是以第一章的前二三个字作为该篇的篇名。《学而》一篇包括16章,内容涉及诸多方面。其中重点是“吾日三省吾身”;“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礼之用,和为贵”以及仁、孝、信等道德范畴。
【原文】
1?1 子曰①:“学②而时习③之,不亦说④乎?有朋⑤自远方来,不亦乐⑥乎?人不知⑦,而不愠⑧,不亦君子⑨乎?”
【注释】
①子:中国古代对于有地位、有学问的男子的尊称,有时也泛称男子。《论语》书中“子曰”的子,都是指孔子而言。
②学:孔子在这里所讲的“学”,主要是指学习西周的礼、乐、诗、书等传统文化典籍。
③时习:在周秦时代,“时”字用作副词,意为“在一定的时候”或者“在适当的时候”。但朱熹在《论语集注》一书中把“时”解释为“时常”。“习”,指演习礼、乐;复习诗、书。也含有温习、实习、练习的意思。
④说:音yuè,同悦,愉快、高兴的意思。
⑤有朋:一本作“友朋”。旧注说,“同门曰朋”,即同在一位老师门下学习的叫朋,也就是志同道合的人。
⑥乐:与说有所区别。旧注说,悦在内心,乐则见于外。
⑦人不知:此句不完整,没有说出人不知道什么。缺少宾语。一般而言,知,是了解的意思。人不知,是说别人不了解自己。
⑧愠:音yùn,恼怒,怨恨。
⑨君子:《论语》书中的君子,有时指有德者,有时指有位者。此处指孔子理想中具有高尚人格的人。
【译文】
孔子说:“学了又时常温习和练习,不是很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是很令人高兴的吗?人家不了解我,我也不怨恨、恼怒,不也是一个有德的君子吗?”
【评析】
宋代著名学者朱熹对此章评价极高,说它是“入道之门,积德之基”。本章这三句话是人们非常熟悉的。历来的解释都是:学了以后,又时常温习和练习,不也高兴吗等等。三句话,一句一个意思,前后句子也没有什么连贯性。但也有人认为这样解释不符合原义,指出这里的“学”不是指学习,而是指学说或主张;“时”不能解为时常,而是时代或社会的意思,“习”不是温习,而是使用,引申为采用。而且,这三句话不是孤立的,而是前后相互连贯的。这三句的意思是:自己的学说,要是被社会采用了,那就太高兴了;退一步说,要是没有被社会所采用,可是很多朋友赞同我的学说,纷纷到我这里来讨论问题,我也感到快乐;再退一步说,即使社会不采用,人们也不理解我,我也不怨恨,这样做,不也就是君子吗?(见《齐鲁学刊》1986年第6期文)这种解释可以自圆其说,而且也有一定的道理,供读者在理解本章内容时参考。
此外,在对“人不知,而不愠”一句的解释中,也有人认为,“人不知”的后面没有宾语,人家不知道什么呢?当时因为孔子有说话的特定环境,他不需要说出知道什么,别人就可以理解了,却给后人留下一个谜。有人说,这一句是接上一句说的,从远方来的朋友向我求教,我告诉他,他还不懂,我却不怨恨。这样,“人不知”就是“人家不知道我所讲述的”了。这样的解释似乎有些牵强。
总之,本章提出以学习为乐事,做到人不知而不愠,反映出孔子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注重修养、严格要求自己的主张。这些思想主张在《论语》书中多处可见,有助于对第一章内容的深入了解。
【原文】
1?2 有子①曰:“其为人也孝弟②,而好犯上者③,鲜④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⑤。君子务本⑥,本立而道生⑦。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⑧?”
【注释】
①有子:孔子的学生,姓有,名若,比孔子小13岁,一说小33岁。后一说较为可信。在《论语》书中,记载的孔子学生,一般都称字,只有曾参和有若称“子”。因此,许多人认为《论语》即由曾参和有若所著述。
②孝弟:孝,奴隶社会时期所认为的子女对待父母的正确态度;弟,读音和意义与“悌”(音tì)相同,即弟弟对待兄长的正确态度。孝、弟是孔子和儒家特别提倡的两个基本道德规范。旧注说:善事父母曰孝,善事兄长曰弟。
③犯上:犯,冒犯、干犯。上,指在上位的人。
④鲜:音xiǎn,少的意思。《论语》书中的“鲜”字,都是如此用法。
⑤未之有也:此为“未有之也”的倒装句型。古代汉语的句法有一条规律,否定句的宾语若为代词,一般置于动词之前。
⑥务本:务,专心、致力于。本,根本。
⑦道:在中国古代思想里,道有多种含义。此处的道,指孔子提倡的仁道,即以仁为核心的整个道德思想体系及其在实际生活的体现。简单讲,就是治国做人的基本原则。
⑧为仁之本:仁是孔子哲学思想的最高范畴,又是伦理道德准则。为仁之本,即以孝悌作为仁的根本。还有一种解释,认为古代的“仁”就是“人”字,为仁之本即做人的根本。
【译文】
有子说:”孝顺父母,顺从兄长,而喜好触犯上层统治者,这样的人是很少见的。不喜好触犯上层统治者,而喜好造反的人是没有的。君子专心致力于根本的事务,根本建立了,治国做人的原则也就有了。孝顺父母、顺从兄长,这就是仁的根本啊!”
【评析】
有若认为,人们如果能够在家中对父母尽孝,对兄长顺服,那么他在外就可以对国家尽忠,忠是以孝弟为前提,孝弟以忠为目的。儒家认为,在家中实行了孝弟,统治者内部就不会发生“犯上作乱”的事情;再把孝弟推广到劳动民众中去,民众也会绝对服从,而不会起来造反,这样就可以维护国家和社会的安定。
这里所提的孝悌是仁的根本,对于读者理解孔子以仁为核心的哲学、伦理思想非常重要。在春秋时代,周天子实行嫡长子继承制,其余庶子则分封为诸侯,诸侯以下也是如此。整个社会从天子、诸侯到大夫这样一种政治结构,其基础是封建的宗法血缘关系,而孝、悌说正反映了当时宗法制社会的道德要求。
孝悌与社会的安定有直接关系。孔子看到了这一点,所以他的全部思想主张都是由此出发的,他从为人孝悌就不会发生犯上作乱之事这点上,说明孝悌即为仁的根本这个道理。自春秋战国以后的历代封建统治者和文人,都继承了孔子的孝悌说,主张“以孝治天下”,汉代即是一个显例。他们把道德教化作为实行封建统治的重要手段,把老百姓禁锢在纲常名教、伦理道德的桎梏之中,对民众的道德观念和道德行为产生了极大影响,也对整个中国传统文化产生深刻影响。孝悌说是为封建统治和宗法家族制度服务的,对此应有清醒的认识和分析判别,抛弃封建毒素,继承其合理的内容,充分发挥道德在社会安定方面所应有的作用。
【原文】
1?3 子曰:巧言令色①,鲜②仁矣。”
【注释】
①巧言令色:朱熹注曰:“好其言,善其色,致饰于外,务以说人。”巧和令都是美好的意思。但此处应释为装出和颜悦色的样子。
②鲜:少的意思。
【译文】
孔子说:“花言巧语,装出和颜悦色的样子,这种人的仁心就很少了。”
【评析】
上一章里提出,孔子和儒家学说的核心是仁,仁的表现之一就是孝与悌。这是从正面阐述什么是仁的问题。这一章,孔子讲仁的反面,即为花言巧语,工于辞令。儒家崇尚质朴,反对花言巧语;主张说话应谨慎小心,说到做到,先做后说,反
对说话办事随心所欲,只说不做,停留在口头上。这表明,孔子和儒家注重人的实际行动,特别强调人应当言行一致,力戒空谈浮言,心口不一。这种踏实态度和质朴精神长期影响着中国人,成为中华传统思想文化中的精华内容。
【原文】
1?4 曾子①曰:“吾日三省②吾身。为人谋而不忠③乎?与朋友交而不信④乎?传不习乎?”
【注释】
①曾子:曾子姓曾名参(音shēn)字子舆,生于公元前505年,鲁国人,是被鲁国灭亡了的鄫国贵族的后代。曾参是孔子的得意门生,以孝子出名。据说《孝经》就是他撰写的。
②三省:省(音xǐng),检查、察看。三省有几种解释:一是三次检查;二是从三个方面检查;三是多次检查。其实,古代在有动作性的动词前加上数字,表示动作频率多,不必认定为三次。
③忠:旧注曰:尽己之谓忠。此处指对人应当尽心竭力。
④信:旧注曰:信者,诚也。以诚实之谓信。要求人们按照礼的规定相互守信,以调整人们之间的关系。
⑤传不习:传,旧注曰:“受之于师谓之传。老师传授给自己的。习,与“学而时习之”的“习”字一样,指温习、实习、演习等。
【译文】
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为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竭力了呢?同朋友交往是不是做到诚实可信了呢?老师传授给我的学业是不是复习了呢?”
【评析】
儒家十分重视个人的道德修养,以求塑造成理想人格。而本章所讲的自省,则是自我修养的基本方法。
在春秋时代,社会变化十分剧烈,反映在意识领域中,即人们的思想信仰开始发生动摇,传统观念似乎已经在人们的头脑中出现危机。于是,曾参提出了“反省内求”的修养办法,不断检查自己的言行,使自己修善成完美的理想人格。《论语》书中多次谈到自省的问题,要求孔门弟子自觉地反省自己,进行自我批评,加强个人思想修养和道德修养,改正个人言行举止上的各种错误。这种自省的道德修养方式在今天仍有值得借鉴的地方,因为它特别强调进行修养的自觉性。 在本章中,曾子还提出了“忠”和“信”的范畴。忠的特点是一个“尽”字,办事尽力,死而后已。如后来儒家所说的那样,“尽己之谓忠”。“为人谋而不忠乎,是泛指对一切人,并非专指君主。就是指对包括君主在内的所有人,都尽力帮助。因此,“忠”在先秦是一般的道德范畴,不止用于君臣关系。至于汉代以后逐渐将“忠”字演化为“忠君”,这既与儒家的忠有关联,又有重要的区别。“信”的涵义有二,一是信任、二是信用。其内容是诚实不欺,用来处理上下等级和朋友之间的关系,信特别与言论有关,表示说真话,说话算数。这是一个人立身处世的基石。
【原文】
1?5 子曰:“道①千乘之国②,敬事③而信,节用而爱人④,使民以时⑤。”
【注解】
①道:一本作“导”,作动词用。这里是治理的意思。
②千乘之国:乘,音shèng,意为辆。这里指古代军队的基层单位。每乘拥有四匹马拉的兵车一辆,车上甲士3人,车下步卒72人,后勤人员25人,共计100人。千乘之国,指拥有1000辆战车的国家,即诸侯国。春秋时代,战争
频仍,所以国家的强弱都用车辆的数目来计算。在孔子时代,千乘之国已经不是大国。
③敬事:敬字一般用于表示个人的态度,尤其是对待所从事的事务要谨慎专一、兢兢业业。
④爱人:古代“人”的含义有广义与狭义的区别。广义的“人”,指一切人群;狭义的“人”,仅指士大夫以上各个阶层的人。此处的“人”与“民”相对而言,可见其用法为狭义。
⑤使民以时:时指农时。古代百姓以农业为主,这是说要役使百姓按照农时耕作与收获。
【译文】
孔子说:“治理一个拥有一千辆兵车的国家,就要严谨认真地办理国家大事而又恪守信用,诚实无欺,节约财政开支而又爱护官吏臣僚,役使百姓要不误农时”。
【评析】
孔子在本章中所说的话,主要是对国家的执政者而言的,是关于治理国家的基本原则。他讲了三个方面的问题,即要求统治者严肃认真地办理国家各方面事务,恪守信用;节约用度,爱护官吏;役使百姓应注意不误农时等。这是治国安邦的基本点。
康有为说,孔子的学说是“爱人”,泛爱一切人。但本章里所说的“爱人”则非此意。他所说的“人”不是百姓,而是官吏,是有地位的人;而“民”才是百姓,是被治者役使的对象。可见,“爱人”不是爱一切人,而只是爱统治集团中的人。“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的思想是合理的,反映了孔子的社会思想。但这与“爱人”与否则无太大干系。从另一个角度说,孔子这里是为统治者治理国家、统治百姓出谋划策。 鲁迅曾经指出:“孔夫子曾经计划过出色的治国的方法,但那都是为了治民众者,即权势者设想的方法,为民众本身的,却一点也没有。”(《且介亭杂文二集?在现代中国的孔夫子》)这是站在人民群众的立场上看待孔子治国方略的。因而颇具尖锐性。
【原文】
1?6 子曰:“弟子①入②则孝,出③则弟,谨④而信,汎⑤爱众,而亲仁⑥,行有余力⑦,则以学文⑧。”
【注释】
①弟子:一般有两种意义:一是年纪较小为人弟和为人子的人;二是指学生。这里是用一种意义上的“弟子”。
②入:古代时父子分别住在不同的居处,学习则在外舍。《礼记?内则》:“由命士以上,父子皆异宫”。入是入父宫,指进到父亲住处,或说在家。
③出:与“入”相对而言,指外出拜师学习。出则弟,是说要用弟道对待师长,也可泛指年长于自己的人。
④谨:寡言少语称之为谨。
⑤□:音fàn,同泛,广泛的意思。
⑥仁:仁即仁人,有仁德之人。
⑦行有余力:指有闲暇时间。
⑧文:古代文献。主要有诗、书、礼、乐等文化知识。
【译文】
孔子说:“弟子们在父母跟前,就孝顺父母;出门在外,要顺从师长,言行要谨慎,要诚实可信,寡言少语,要广泛地去爱众人,亲近那些有仁德的人。这样躬
论语怎么说 君篇六
《论语选读翻译》
42《论语》选读
论仁
子曰:「不仁者,不可以久处约,不可以长处乐。仁者安仁,智者利仁。」
孔子说:没有仁德的人,不可以长久处於贫困,也不可以长久处於安逸。有仁德的人安於仁道不论环境好坏都能行仁,有智慧的人,知道行仁有利也能够实行仁道。
子曰:「惟仁者,能好人,能恶人。」
孔子说:只有仁人,才能够公证地喜爱应当喜爱的人,才能够公证地厌恶应当厌恶的人
子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君子去仁,恶乎成名?君子无终食之闲违仁,造次必於是,颠沛必於是。」 孔子说:富有显贵,这是人人都想得到的。如果不能用正确的方法获得它,君子是不会接受。贫穷卑贱,是人人都厌恶的。如果不能从正确途径摆脱它,君子是不会逃避的。君子离开了仁道,又怎称得上是君子?君子即使在极短的时间之间也不会违背仁道,匆忙的时侯都是一样,困顿的时侯都是一样紧守仁道。
子曰:「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
孔子说:有知慧的人不会困惑。有仁德的人不会忧愁。有勇气的人不会畏惧。
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 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颜渊问怎样才能做到仁,孔子说:对自己有节制言行合乎礼法便是仁了。一旦能克制私欲合乎礼法,天下人都会赞扬你是君子仁人了。达成仁德是全靠自己的,又怎能靠别人呢? 颜渊问:请问实行仁德的细目是怎样的。
孔子说:不合礼法的不看,不合礼法的不听,不合礼法的不说,不合礼法的不做。 颜渊说:我虽然不聪明,但一定遵照这番话实行的!
樊迟问仁。子曰:「居处恭,执事敬,与人忠,虽之夷狄,不可弃也。」
樊达问怎样才算是仁。孔子说:起居生活恭谨庄重,做事认真,与人交往忠心真诚,即使去到文化落后的地方,这些原则都不可离弃。
子曰:「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
孔子说:有大志的人和有仁德的人,不会因为保存性命而损害仁道,只会牺牲性命来成就仁道。
论君子
子曰:「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主忠信,无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
孔子说:君子的态度不庄重就没有威仪,所学便不会稳固;做人处事以忠信为本,不会和那些不讲究忠信的人做朋友;自己有了过错一定会勇於改过。
子贡问君子。子曰:「先行其言,而后从之。」
子贡问怎样才算是君子。孔子说:先把自己想说的实行了,然后才说出来。
子曰:「君子喻於义,小人喻於利。」
孔子说:君子只知道道义,小人心中只知道利益。
子曰:「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孔子说:君子心境坦白舒泰光明磊落,小人则经常忧虑不安。
司马牛问君子。子曰:「君子不忧不惧。」曰:「不忧不惧,斯谓之君子已乎?」子曰:「内省不疚,夫何忧何惧!」
司马牛问怎样才算是君子。孔子说:不忧虑不害怕便是君子。司马牛说:不忧虑不害怕,便是君子了吗?孔子说:自我反省,无愧於心,又有甚麼值得担忧惧怕呢!
子曰:「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小人反是。」
孔子说:君子成全别人的好事,不成全别人的坏事;小人则相反。
子曰:「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
孔子说:君子会为自己所说的超过自己所能做的而感到羞愧。
子曰:「君子义以为质,礼以行之,孙以出之,信以成以。君子哉!」
孔子说:君子把道义作为行事的跟本原则,按照礼法去实行,用谦逊的言语来表现,用诚信的态度去完成事情。这是真正君子了。
子曰:「君子病无能焉,不病人之不己知也。」
孔子说:君子只担心自己没有能力,不会担心别人不赏识自己。
子曰:「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
孔子说:君子甚麼事都依靠自己,小人甚麼事都责求别人。
论语怎么说 君篇七
《论语名句翻译》
《论语》名句摘译
1、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 (君子专心致力于根本的事务,根本建立了,治国做人的原则也就有了。)
2、礼之用,和为贵。(礼的应用,以和谐为贵。)论语名句填空集锦
3、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孔子说:“君子,饮食不求饱足,居住不要求舒适,对工作勤劳敏捷,说话却小心谨慎,到有道的人那里去匡正自己,这样可以说是好学了。)
4、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 (子贡说:“贫穷而能不谄媚,富有而能不骄傲自大,怎么样?”孔子说:“这也算可以了。但是还不如虽贫穷却乐于道,虽富裕而又好礼之人。”)
5、不患人之不已知,患不知人也。 (不怕别人不了解自己,只怕自己不了解别人。)
6、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 我十五岁立志于学习;三十岁能够自立;四十岁能不被外界事物所迷惑;五十岁懂得了天命;六十岁能正确对待各种言论,不觉得不顺;七十岁能随心所欲而不越出规矩。)
7、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君子合群而不与人勾结,小人与人勾结而不合群。)
8、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 知道的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就是智慧啊!)
9、 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 ( 一个人不讲信用,是根本不可以的。)《论语》简介
10、礼,与其奢也,宁俭;丧,与其易也,宁戚。 ( 与其奢侈,不如节俭;就丧事而言,与其仪式上治办周备,不如内心真正哀伤。)
11、里仁为美,择不处仁,焉得知? 跟有仁德的人住在一起,才是好的。 (如果你选择的住处不是跟有仁德的人在一起,怎么能说你是明智的呢?)
12、苟志于仁矣,无恶也。 ( 如果立志于仁,就不会做坏事了。)
13、人之过也,各于其党。观过,斯知仁矣。 (人们的错误,总是与他那个集团的人所犯错误性质是一样的。所以,考察一个人所犯的错误,就可以知道他没有仁德了。)
14、朝闻道,夕死可矣。 (早晨得知了道,就是当天晚上死去也心甘。)
15、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 (士有志于(学习和实行圣人的)道理,但又以自己吃穿得不好为耻辱,对这种人,是不值得与他谈论道的。)
16、 不患无位,患所以立;不患莫己知,求为可知也。 (不怕没有官位,就怕自己没有学到赖以站得住脚的东西。不怕没有人知道自己,只求自己成为有真才实学值得为人们知道的人。)
18、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君子明白大义,小人只知道小利。)
19、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见到贤人,就应该向他学习、看齐,见到不贤的人,就应该自我反省(自己有没有与他相类似的错误)。)
20、以约失之者鲜矣。 (用礼来约束自己,再犯错误的人就少了。)
21、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 (君子说话要谨慎,而行动要敏捷。)
22、德不孤,必有邻。 (有道德的人是不会孤立的,一定会有思想一致的人与他相处。)
23、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质朴多于文采,就像个乡下人,流于粗俗:文采多于质朴,就流于虚伪、浮夸。只有质朴和文采配合恰当,才是个君子。)
24、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懂得它的人,不如爱好它的人;爱好它的人,又不如以它为乐的人。)
25、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 (聪明人喜爱水,有仁德者喜爱山;聪明人活动,仁德者沉静。聪明人快乐,有仁德者长寿。)
26、君子博学于文,约之以礼,亦可以弗畔矣夫。 (君子广泛地学习古代的文化典籍,又以礼来约束自己,也就可以不离经叛道了。)
27、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至于仁人,就是要想自己站得住,也要帮助人家一同站得住;要想自己过得好,也要帮助人家一同过得好。)
28、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教导学生,不到他想弄明白而不得的时候,不去开导他;不到他想出来却说不出来的时候,不去启发他。教给他一个方面的东西,他却不能由此而推知其他三个方面的东西,那就不再教他了。)
29、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吃粗粮,喝白水,弯着胳膊当枕头,乐趣也就在这中间了。用不正当的手段得来的富贵,对于我来讲就像是天上的浮云一样。)
30、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 (发愤用功,连吃饭都忘了,快乐得把一切忧虑都忘了,连自己快要老了都不知道,如此而已。)
31、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 (孔子说:“仁难道离我们很远吗?只要我想达到仁,仁就来了。)
32、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君子心胸宽广,小人经常忧愁。)
33、以能问于不能,以多问于寡,有若无,实若虚;犯而不校。 (自己有才能却向没有才能的人请教,自己知识多却向知识少的人请教,有学问却像没学问一样;知识很充实却好像很空虚;被人侵犯却也不计较。)
34、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孔子在河边说:“消逝的时光就像这河水一样啊,不分昼夜地向前流去。”)
35、后生可畏,焉知来者之不如今也? (年轻人是值得敬畏的,怎么就知道后一代不如前一代呢?)
36、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一国军队,可以夺去它的主帅;但一个男子汉,他的志向是不能强迫改变的。)
37、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到了寒冷的季节,才知道松柏是最后凋谢的。)
38、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 (
聪明人不会迷惑,有仁德的人不会忧愁,勇敢的人不会畏惧。)
39、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小人反是。 (君子成全别人的好事,而不助长别人的恶处。小人则与此相反。)
40、君子以文会友,以友辅仁。 (君子以文章学问来结交朋友,依靠朋友帮助自己培养仁德。)
41、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自身正了,即使不发布命令,老百姓也会去干,自身不正,即使发布命令,老百姓也不会服从。)
42、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君子讲求和谐而不同流合污,小人只求完全一致,而不讲求协调。)
43、贫而无怨难,富而无骄易。 (贫穷而能够没有怨恨是很难做到的,富裕而不骄傲是容易做到的。)
44、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 (志士仁人,没有贪生怕死而损害仁的,只有牺牲自己的性命来成全仁的。)
45、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做工的人想把活儿做好,必须首先使他的工具锋利。)
46、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人没有长远的考虑,一定会有眼前的忧患。)
47、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 (君子求之于自己,小人求之于别人。)
48、君子不以言举人,不以人废言。 (君子不凭一个人说的话来举荐他,也不因为一个人不好而不采纳他的好话。)
49、巧言乱德。小不忍则乱大谋。 (花言巧语就败坏人的德行,小事情不忍耐,就会败坏大事情。)
50、当仁,不让于师。 (面对着仁德,就是老师,也不同他谦让。)
51、 子贡曰:“君子之过也,如日月之食焉。过也,人皆见之;更也,人皆仰之。 (君子有过失时,好象日蚀月蚀一般。他犯的过,人人皆得见之;当他改过时,人人又恢复仰望崇敬之心。)
二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孔子说:「学习修养自己和福国利民的学问,又能够适时地实行,岂不是很令人欣喜吗?有志同道合的朋友从远方来,岂不是很快乐吗?当自己的道德学问有成就时,即使旁人不知道,心里也没有丝毫怨恨,这不正是一个君子的风范吗?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曾子说:「我每天常三次反省我自己:我替人策划事情,有没有尽心?和朋友相交,有没有不诚信的地方?我所传授的学业,有没有不纯熟的地方?」
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孔子说:「不必忧虑别人不知道我,应该忧虑我不能了解别人。」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孔子说:「我十五岁时立志求学,三十岁时能运用所学的道理,以立身行事;四十岁时能通达一切事理,没有疑惑,不为邪说所动摇;五十岁时能知道什么是天命;六十岁时凡所听到的都能明白贯通,心里不再有起伏不平;七十岁时能随顺心里所想的去做,一切自然,随缘自在,却不会逾越规矩法度。」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孔子说:「能从温习旧知当中,领悟出新的道理来,就可以为人师表了。」
※教学合一,温故必求知新,能学然后能教。)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孔子说:「勤求学问而不用心思考,还是不能明白究竟,仅是空想而不肯勤学,变成疑不能解,危不能安,是靠不住的。」
※学而不思,不深辨其真意所在,必致迷惘无所得。思而不学,则事无验证,疑不能解,将危殆不安。故『学与思』当齐修并进,不可偏废,仅学不思,容易迷失自己。仅思不学,亦是把自己封闭孤立了。
子曰:「孔子说:「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孔子说:「仲由啊!我教你『知』的道理吧!你知道的就说知道,不知道的就说不知道,这才是真正的知道。」
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孔子说:「君子只晓得义,小人只晓得利。」
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孔子说:「遇见贤人,就想跟他学习向他看齐;遇见不贤的人,要能够反省自己,有没有同样的毛病。」
子曰:「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
◎孔子说:「君子对自己想要说的话,相当慎重,显露出有点迟钝的样子,做起事来却十分勤快敏捷。」
子贡问曰:「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子贡问老师:「孔文子这个人何以能追『谥』为文呀!」孔子说:「他做事勤敏又好学,不以向地位比他低的人请教,为羞耻的事,这就值得称为『文』了。」(或向才学不如自己的人请教)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孔子说:「知道它如何,不如喜好它,喜好他不如参与他,乐在其中。」
※譬如食;知之不如食之,食之不如饱之。
子曰:「智者乐水,仁者乐山。智者动,仁者静。智者乐,仁者寿。」
◎孔子说:「智者喜好水,仁者喜好山。智者常动,仁者常静。智者常乐,仁者长寿。」 ※水性活泼流通无滞碍,智者相似故乐之。山性安稳厚重,万物生于其中,仁者性与之合,故乐之。
子曰:「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
◎孔子说:「一个有仁德的人,存心善良胸襟广阔,常思推己及人,只要自己想自立,就会想到帮助别人自立,只要自己想通达,就会想到要帮助别人也通达。能就近取自身做比喻,将心比心,可以说是行仁的路径与方法了。」
※能如此,不但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更做到:己之所欲,施之于人。所谓兼善天下是也。 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
◎孔子说:「不多说,只默记在心,勤学不厌烦,教人不疲倦,这三件事对我有何困难呢?」 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孔子说:「不是发愤图强要研究学问,我是不会去开导的,不是有话想说,却难以表达的人,我是不会去启发的,不能举一反三的人,我是不会重复教的。」
※本章重在启发,勉励学者自动自发。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孔子说:「三人同行,必定有我可以学习效法的地方!选择其中好的,来跟他学习,对于不好的,如果我也有就改正之。」
子曰:「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
◎孔子说:「君子心胸宽广,光明正大,因此坦然自在;小人自私自利,患得患失所以常怀忧惧。」
诗云:「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
◎《诗经·小雅篇》说:「要小心呀!要谨慎!好象站在深渊旁边,好象踏在薄冰之上,不能有一丝一毫的疏忽。」
※诸葛武侯一生唯『谨』,因为一失足成千古恨,再回头已是百年身。
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论语怎么说 君篇八
《论语英译》
《论语》英译
Translation of Confucius’ The Analects
【译论专题】《论语》的重要地位及其英译本
【论语原文选段之一】 学而时习之
【论语原文选段之二】 三省吾身
【论语原文选段之三】 和为贵
【论语原文选段之四】 三十而立
【论语原文选段之五】 身正令行
【论语原文选段之六】 三人行必有我师
【论语原文选段之七】 己所不欲
【论语原文选段之八】 富贵、贫贱
【论语原文选段之九】 刚、毅、木、讷
【论语原文选段之十】 唯仁者能好人
【论语原文选段之十一】 杀身成仁
【论语原文选段之十二】 仁者乐山
【论语原文选段之十三】 礼之本
【论语原文选段之十四】 以礼让为国
【论语原文选段之十五】 宽、敬、哀
【论语原文选段之十六】 君子博学于文
【论语原文选段之十七】 入则孝,出则弟
【论语原文选段之十八】 父母在,不远游
【论语原文选段之十九】 四种忧虑
【论语原文选段之二十】 有益、有损之乐
【论语原文选段之二十一】 见贤思齐
【论语原文选段之二十二】 不患无位
【论语原文选段之二十三】 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论语原文选段之二十四】 自责与责人
【论语原文选段之二十五】 有过应改
【论语原文选段之二十六】 松柏后凋
【论语原文选段之二十七】 君子重义
【论语原文选段之二十八】 君子周而不比
【论语原文选段之二十九】 君子和而不同
【论语原文选段之三十】 君子坦荡荡
【论语原文选段之三十一】 欲速则不达
【论语原文选段之三十二】 有教无类
【论语原文选段之三十三】 性相近,习相远
【论语原文选段之三十四】 学与思
【论语原文选段之三十五】 温故知新
【论语原文选段之三十六】 匹夫不可夺志
【论语原文选段之三十七】 知与不知
【论语原文选段之三十八】 讷于言,敏于行
【论语原文选段之三十九】 言与行
【论语原文选段之四十】 人与言
【论语原文选段之四十一】 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论语原文选段之四十二】 见义不为,无勇也
【译论专题】
《论语》的重要地位及其英译本
《论语》是中国传统文化宝库中一颗最绚丽夺目的明珠。早在距今两千四百多年前的春秋末年和战国初期,这颗明珠即已熠熠发光。《论语》是一部记载孔子及其弟子言论的著作,后来成为儒家的最高经典,也是中国历史上最具权威性的文献典籍。《论语》篇幅不大,仅一万二千字,二十篇,但内容博大精深,且又言简意赅,对中国古代思想和文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它所包含的思想,久久以来,潜移默化,已经渗透到中国人的血液之中。任何中国人,不论是汉民族,还是少数民族,不论是本土华人,还是移居海外的侨胞,都自觉或不自觉地受着它的影响。自宋朝起,就有“半部《论语》治天下”之说。早在17世纪,《论语》便开始向欧洲传播,1687年巴黎已出现《论语》的拉丁文本。在亚洲的儒家文化圈内,《论语》的某些内容成了经济活动的道德规范。因此 《论语》已被译成各种文字。
翻译古代经典著作,最大的问题是对原文的理解。孔子时代的古汉语,距现在久远,况且在这两千多年的时间里,曾出现过不同本子的《论语》,注解在一些地方也存在歧见,这就增加了理解的难度。译者在翻译时必须在可能的解释中作出选择,译文力求忠实于原文,并设法保持原文简练的风格。西方许多汉学家都翻译过《四书》或《论语》。在早期众多英译本中,影响比较大的有英国汉学家詹姆斯·莱格(James Legge)的译本,他本人起的中国名字叫理雅各(1814—1897),他把中国的《四书》、《五经》译成英文,名为The Chinese Classics, 分28卷,于1861年至1886年间出版,我国湖南出版社也于1992年出版了理雅各的《汉英四书》(本章评析中简称理译)。 较新的译本有The Analects of Confucius, 由英国汉学家亚瑟 · 威利(Arthur Waley)翻译,1992年在纽约出版,我国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也于1998年出版了威利的《论语》(简称威译)。还有托马斯·柯立瑞(Thomas Cleary)于1992年在旧金山出版的Essential Confucius。美国在1951年还出版了著名诗人埃兹拉·庞德(1885—1972)翻译的《论语》(Confucian Analects)。
在国内,早在一百多年前辜鸿铭先生就把《论语》翻译成英文。目前英译本较多,有研究型的,有普及型的,还有语录型的。本文所列举的翻译评析范例出自于以下版本:1.王福林的《论语详注及英译》,世界图书出版公司1997年版(简称王译);2. 赖波、夏玉和翻译的《论语》,华语教学出版社1994年版(简称赖译);3. 潘富恩、温少霞的《论语今译》,齐鲁书社1993年版(简称潘译);4. 丁往道编译的《孔子语录一百则》,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99年版(简称丁译)。国外英译本以理雅各和威利翻译的《论语》为翻译范例。
关于对《论语》的现代汉语注释,国内外译者大多参考宋代朱熹的《四书章句集注》。理雅各1843年起在香港任英华书院院长期间,受中国著名学者王韬的影响较大。威利在翻译中想尽力摆脱朱熹的影响,认为朱熹不是一个真正的学者,仅是一个福音派传教士,他只是用程朱理学来解释孔子,因此,有些强加于人。威利在《论语》英译本的前言中说,他要译出自己的版本,意在让欧洲读者了解《论语》作者们的初衷。因此,我们可以这样说,理雅各和威利两位西方汉学家的译本是带有原创性的译本,富有新意。但并不是说,他们对孔子思想的理解就很到家。由于中西文化的差异,西方译者在理解和表达方面和中国学者之间还有不少差距。中国译者王福林除参考朱熹的集注外,还参阅了钱穆的《论语新解》;赖波以华语教学出版社蔡希勤先生的中文译注为依据;潘富恩等以杨伯峻的《论语译注》(中华书局1980年版)为基础,又让吴树平先生重新修订中文注释本,同时兼採理雅各、威利和
Leonard A. Lyall 等国外学者的研究成果。丁往道则以杨伯峻先生的《论语译注》(1980年版)为根据进行翻译。不同版本的翻译目的各不相同,其读者对象也各有所异,因此,都具有一定的特色和长处。本章选了《论语》的一些段落,附以六种不同版本的译文,并列表比较六种译本对关键词的不同处理,以便让读者在对比分析中学习他们的经验,摸索典籍翻译的某些规律。
参考文献:
[1] 王福林.论语详注及英译.上海:世界图书出版公司,1997
[2] 孔子著,Arthur Waley译. The Analects 论语. 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8
[3] 杨伯峻,吴树平今译,潘富恩,温少霞英译. THE ANALECTS OF CONFUCIUS 论语今译. 济南:齐鲁
书社,2004
[4] 蔡希勤中文译注,赖波,夏玉和英译. Analects of Confucius 论语. 北京:华语教学出版社,2003
[5] 丁往道编译. 孔子语录一百则. 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99
[6] 郭著章,李庆生. 英汉互译实用教程. 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3
[7] 崔永禄. 文学翻译佳作对比赏析. 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3
【论语原文选段之一】
123456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
7亦君子乎?”
【概述】
这是《论语》“学而篇第一”中的首篇。要译好古籍经典,关键的问题是吃透对原文的理解。文言文中既有实词,又有虚词,还有令人费解的文言句式。翻译工作者的任务是,在正确理解解释原文的基础上,首先要把原文译成浅显的现代汉语,然后再译成英文。此段中的关键词是虚词“而”,实词“时”、“习”、“之”、“说”、“乐”、“人”、“不知”、“不愠”、“君子”等,还有古汉语句式“不亦„„乎”。把握了对这些词的理解就抓住了全段的精髓。
本段今译:孔子说:“学了知识并且经常复习,不也是令人愉快的事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也是值得高兴的事吗?别人不了解自己,但自己不恼怒,这不也是君子的风度吗?”
【翻译要点评析】
1.“子曰”,“子”是古代人对男子的尊称,常写在姓的后面。这里称孔子为“子”而讳其名,是孔子的学生对孔子的尊称。直呼孔子为Confucius是符合西方传统的,西方对作者一般直呼其名,而不加表示职称、身份等的词语。王译、赖译、丁译用Confucius 显然是为了点明“子”指的是谁。而威译、潘译为了传达中文的含义,用了 The Master 一词,表示“先师”之意,这就尽可能地保留了原文中的人际关系和文化特征,这样做虽然会使西方读者感到不习惯,但有利于他们了解原文的的内容、风格及原作者的意图。
2.“学而时习之”,“学”:学习。此段中两个“而”都是连词,第一个“而”表递进关系,相当于“并且”and, 第二个“而”表转折关系,相当于“但是”。“时”:经常constantly; at due times; from time to time。“习”:复习,练习review and practise; repeat。“之”是代词,指学过的知识what one has already learned。
3. “不亦说乎?”“不亦„„乎?”是古汉语中一种常用句式,表示委婉的反问语气,相当于“不也是„„的吗?”“说”(yue),同“悦”,意即“高兴、快乐”。此句译成Isn’t it a pleasure for one to do …?或Is it not pleasant to do…?
4. “有朋自远方来”,“有朋”:旧注曰:“同门曰朋。”这里“朋”当指“弟子”解,王福林解作“志同道合的人”。多数译者译作friends, 王译为like-minded people, 比friends 有更深一层的意义,比较贴近原文。“自远方来”有不同的译法:coming from distant quarters;
come to one from afar; coming from faraway places。
5. “不亦乐乎?”“乐”:快乐delightful; pleasure; a delight; a joy。
6. “人不知而不愠”,“人”:别人others; men。“人不知”中“知”字无宾语,解作“别人不了解自己”,“不欣赏自己”,译法有 don’t know; take no note of; one’s merits are unrecognized by; fail to appreciate; is not properly understood。“愠”(yun):恼怒feel displeased; discomposure; take offence; feel no discontent。
7. “不亦君子乎?”君子:道德高尚,有修养的人。译法有:a man of complete virtue; a gentleman; a superior person (man)等。a man of complete virtue 译出了“君子”一词的内涵。
【六种不同的译文】
1. 理译:The Master said: “Is it not pleasant to learn with a constant perseverance and application? Is it not delightful to have friends coming from distant quarters? Is it not a man of complete virtue, who feels no discomposure though men may take no note of him?”
2. 威译:The Master said, To learn and at due times to repeat what one has learnt, is that not after all a pleasure? That friends should come to one from afar, is this not after all delightful? To remain unsoured even though one’s merits are unrecognized by others, is that not after all what is expected of a gentleman?
3. 王译:Confucius said: “Isn’t it a pleasure for one to learn and then constantly review and practise what he has already learned? Isn’t it a pleasure for one to have like-minded people coming from faraway places? If others don’t know him, he doesn’t feel displeased. Isn’t it a superior person’s bearing?”
4. 赖译: Confucius said, “Is it not a pleasure after all to practice in due time what one has learnt? Is it not a delight after all to have friends come from afar?Is it not a gentleman after all who will not take offence when others fail to appreciate him?”
5. 潘译:The Master said, “Is it not pleasant to learn and to review constantly what one has learned? Is it not delightful to have friends coming afar? Is he not a superior man, who feels no discontent though others do not know him?”
6. 丁译:Confucius said, “Is it not a pleasure to learn and practise from time to time what is learned? Is it not a joy to see a friend who has come from a faraway place? Is it not gentlemanly to have no resentment when one is not properly understood?”
【论语原文选段之二】
曾子1曰:“吾日三省吾身2:为人谋而不忠乎3?与朋友交而不信乎4?传不习乎5?”
【概述】
这是《论语》“学而篇第一”中的第四篇。本篇中的关键词是“三省”、“谋”、“忠”、“信”、“传”、“习”。这些都是实词。文言虚词主要有“而”和“乎”,在选段之一的评析中已提到过。历来中外译者争议比较大的,是对“三省”二字的理解,有人认为是“三次”;有人认为是“三个方面”;还有人认为是“再三”、“多次”,笔者认为“再三”比较确切。
本段今译:曾子说:“我每天都再三反身自己:为别人出主意有不真心的情况吗?与朋友交往有不讲信用的情况吗?老师传授的知识复习和练习了吗?”
【翻译要点评析】
1. “曾子”:是孔子的学生,姓曾,名参。中国学者一般都译成Zeng Zi, 外国学者译为The philosopher Tsang或Master Tseng, 说明其身份。
2. “吾日三省吾身”,“吾”:我。“日”:每天。“三”:再三,古汉语中,“三”和“九”常表示虚数,意即“多次”。丁往道理解为“三次”three times; 理雅各和威利理解为“三个方面”three points; 而王福林、赖波、潘富恩三人则理解为“再三”,“多次”several times; once and again。笔者认为,后三位中国译者的理解比较确切。“省”(xing):检查;反省examine。“吾身”:我自己myself。
3. “为人谋而不忠乎?”,“为人”:替别人for others。“谋”:出谋策划give counsels to others,有人译为transact business; act on behalf of; help; work; do things等,在对“谋”字的理解程度上深浅不等。“而”:本段的两个“而”都是连词。“忠”:忠心,faithful; loyal; conscientious均可。“乎“:此段忠的三个“乎”都是语气词,表示疑问语气,相当于“吗”。
4. “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交”:交往intercourse with; get along with; in contacts with。“不信”:不守信用not sincere; not true to; insincere; not honest。
5. “传不习乎?”,“传”:老师传授的知识instruction of my teacher; what my teacher taught me。“习”:复习,练习review and practise。
【六种不同的译文】
1. 理译:The philosopher Tsang said, “I daily examine myself on three points: — whether, in transacting business for others, I may have been not faithful; — whether, in intercourse with friends, I may have been not sincere; — whether I may have not mastered and practised the instruction of my teacher.”
论语怎么说 君篇九
《论语翻译》
论语翻译.高一语文《论语》引文翻译(ZT)(2010-10-20 19:26:55)转载标签: 杂谈 分类: 语文学习 高一语文《论语》引文翻译1、"《论语》者,孔子应答弟子、时人及弟子相与言而接闻于夫子之语也。当时弟子各有所记。夫子既卒,门人相与辑而论纂,故谓之《论语》。"【译文】《论语》这部书是记录孔子回答他的弟子,社会上的一些人以及弟子向孔子请教的言论片断。孔子死后,他的门人弟子相继搜集整理而编成,所以叫作《论语》.2、【原文】太宰问于子贡曰:"夫子圣者与?何其多能也?"子贡曰:"固天纵之将圣,又多能也。"子闻之,曰:"太宰知我乎?吾少也贱,故多能鄙事。君子多乎哉,不多也。"【译文】太宰问子贡:"老师是圣人吗?为什么如此多才多艺?"子贡说:"老天本来就要他成为圣人,又要他多才多艺。"孔子听说后,说:"太宰了解我吗?我小时候生活艰难,所以会干一些粗活。贵族会有这么多技艺吗?不会有的。"(我小时候生活穷苦所以学会了许多鄙贱的技艺。)3、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译文】孔子说:"三人走路,必有人可作为我的老师。选择他的长处向他学习,借鉴他的缺点进行自我改正。"(几个人一起走路其中便一定有值得我学习的人。我选取那些优点而效法把好的言行记在心里;对于他们身上的缺点我进行反省假如自己身上也有就立刻改去。)4、 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译文:君尽君道臣尽臣道父尽父道子尽子道。5、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孔子说:"花言巧语,装出和颜悦色的样子,这种人的仁心就很少了。"(孔子说:"花言巧语装出一副伪善的面孔这种人很少有仁德的。")6、 子曰:"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孔子说:"智慧人喜爱水,有仁德者喜爱山;聪明人活动,仁德者沉静。聪明人快乐,有仁德者长寿。" (孔子说:"聪明的人喜好水仁慈的人喜好山。聪明的人生动活泼仁慈的人沉厚宁静。聪明的人生活快乐仁厚的人有涵养寿命长。")7、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译文】子贡问孔子问道:"有没有一个字可以终身奉行的呢?"孔子回答说:"那就是恕吧!自己不愿意的,不要强加给别人。"(子贡问孔子说:"有一句话可以作为终身奉行的准则吗?"孔子回答:"那就是'恕'吧!自己不愿做的不要强加给别人。" )8、子张问政。子曰:"居之无倦行之以忠。"(子张问如何管理政事。孔子说:"做官要始终如一不肯懈怠执行政令表里如一,忠心不二。")【译文】
子张问如何治理政事。孔子说:"居于官位不懈怠,执行君令要忠实。"9、颜渊、季路侍。子曰:"盍各言尔志?"子路曰:"愿车马衣轻裘与朋友共敝之而无憾。"颜渊曰:"愿无伐善无施劳。"子路曰:"愿闻子之志。"子曰:"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译文】颜渊、子路两人侍立在孔子身边。孔子说:"你们何不各自说说自己的志向?"子路说:"愿意拿出自己的车马、衣服、皮袍,同我的朋友共同使用,用坏了也不抱怨。"颜渊说:"我愿意不炫耀自己的优点,不表白自己的功劳。"子路向孔子说:"愿意听听您的志向。"孔子说:"(我的志向是)让年老的安心,让朋友们信任我,让年轻的子弟们得到关怀。"颜渊、季路侍从。孔子说:"何不各人说说自己的志向?"子路说:"愿将车马及皮袍衣服与朋友共享用坏了也不引为遗憾。"颜渊说:"希望不夸耀自己的长处不表白劳绩。"子路说:"希望听到老师的志向。"孔子说:"使老人安逸使朋友信任使年轻人得到关怀。"10、 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不符合礼的事不去看不符合礼的话不去听不符合礼的话不去说不符合礼的事不去做。11、 克己复礼为仁译文:克制自己的私欲使言行合于礼这就是仁。12、 为仁由己而由乎人哉? 译:修养仁德全靠自己难道是靠别人吗?13、 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译:仁德难道离我们很远吗?我想要达到仁仁就来了。14、"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译:自己不想要的东西,切勿强加给别人。15、 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自己想要立身从而使别人立身自己想要通达从而使别人通达。16、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①居其所而众星共之②。"【注释】①北辰:北极星。距地球约782光年。由于太远从地球上看它好像不动实际仍在高速运转。 ②共:同"拱"。环绕。【译文】孔子说:"治理国家要以身做则。犹如北极星,安然不动而众星绕之。【今译】 孔子说:"[国君]治理国家用道德教化来推行政治就像北极星一样处于它一定的方位上而群星都环绕在它的四周。"17、子曰:"道之以政①齐之以刑②民免而无耻③;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④。"【注释】 ①道:同"导"。治理引导。 ②齐:整治约束统一。 ③免:避免指避免犯错误。无耻:做了坏事心里不知羞耻;没有(或缺乏)羞耻之心。 ④格:正纠正。【今译】孔子说:"用行政命令来治理用刑法来处罚人民虽然能避免犯罪但还不是从心里知道[犯罪]是可耻的;用道德教化来治理用礼来约束人民就会有羞耻之心而且会[自觉地]改过。"18、 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有职位的人本身正直这样不发命令
事情也能办得好 ;有职位的人本身不正直 即使强发命令下属也不会服从。19、子贡曰:"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何如?可谓仁乎?" 子曰:"何事于仁必也圣乎!尧舜其犹病诸!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子贡说:"假若有一个人他能给老百姓很多好处又能周济大众怎么样?可以算是仁人了吗?" 孔子说:"岂止是仁人,简直是圣人了!就连尧、舜尚且难以做到呢。至于仁人,就是要想自己站得住,也要帮助人家一同站得住;要想自己过得好,也要帮助人家一同过得好。凡事能就近以自己作比,而推己及人,可以说就是实行仁的方法了。"20、有教无类。 类:类别。不管什么人都可以受到教育。(教育人不要区分若干等类。)21、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译文:努力学习坚持不懈教导别人从来不知道倦怠。22、子曰:"由①诲女②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③。"【注释】① 由:姓仲名由字子路又字季路。鲁国卞(今山东省平邑县东北)人。是孔子早年的弟子。长期跟随孔子是忠实的警卫。曾做季康子的家臣后死于卫海内乱。生于公元前542年卒于公元前48 0年比孔子小九岁。 ② 诲(huì会):教导教育诱导。女:同"汝"。你。 ③ 知:前五个"知"字是知道了解懂得。最后"是知也"的"知"同"智"。明智聪明真知。之:代词。指孔子所讲授的知识、学问。(知道的就是知道的,不知道的就是不知道的,这就关于知道的真谛。)【今译】孔子说:"仲由我教导你的[知识]知道了吗?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种态度才是明智的。"23、"敏而好学不耻下问"聪敏又好学,不以向职位比自己低、学问比自己差的人求学为耻辱。24、 子曰:"温故而知新①可以为师矣。"【注释】 ① 故:旧的原先的。【译文】孔子说:"温习旧知识时,能有新收获,就可以做老师了。"【今译】孔子说:"时时温习已经学过的知识由此就能获取新的更深的知识这样就可以为人师表了。25、子曰:"学而不思则罔①思而不学则殆②。"【注释】 ①思:思索思维。罔(wǎng网):同"惘"。疑惑昏而无得。一说欺罔蒙蔽受骗。另说"罔"即无无所得。 ②殆(dài代):危险。一说没有信心。【今译】孔子说:"学习了而不深入思考就会迷惑;[但]只是去空想而不去学习那就危险了。"【译文】孔子说:"读书不想事,越学越糊涂;想事不读书,越想越头痛。26、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译文】孔子说:"不到苦思冥想时,不去提醒;不到欲说无语时,不去引导。不能举一例能理解三个类似的问题,就不要再教他了。翻译: 不到
他努力想弄明白而不得的程度不要去开导他;不到他心里明白却不能完善表达出来的程度不要去启发他。如果他不能举一反三就不要再反复地给他举例.27、孔子曰:"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有多闻,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损矣。" 【译文】孔子说:"有益的朋友有三种,有害的朋友有三种。与正直的人交朋友、与老实的人交朋友、与见多识广的人交朋友,有益处;与走邪门歪道的人交朋友、与谗媚奉迎的人交朋友、与花言巧语的人交朋友,有害处。28、孔子曰:"君子有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译文】孔子说:"君子有三件事要警戒:年轻时,血气还不成熟,要戒女色;年壮时,血气正旺盛,要戒争斗;年老时,血气已衰落,要戒贪婪。"君子有三种禁戒:少年的时候血气还没有稳定力戒贪恋女色;到了壮年时期血气正当旺盛力戒逞强好斗;到了老年时期血气已经衰弱力戒贪得无厌。29、子曰:"人而无信①不知其可也。【注释】① 信:讲信用说了算数。【今译】 孔子说:"人不讲信用真不知道怎么可以呢!30、 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看见贤德的人想向他看齐看见不贤的人而内心自我省察。【译文】孔子说:"见到贤人,要向他看齐;见到不贤,要反省自己。"31、 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君子心地平坦宽阔小人常常局促忧愁。)【译文】孔子说:"君子总是胸怀宽广,小人总是忧愁悲伤。"32、 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译文】孔子说:"三军可以改变主帅,匹夫不可改变志向。"一个国家的军队可以使他丧失主帅;一个小小的男子汉却不能强迫他改变自己的志向。33、【原文】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译文】孔子说:"天冷时,才知道松柏最后凋谢。"天冷以后才知道松柏树的叶子是最后凋落的。34、 君子病无能焉不病人之不己知也。君子只应担心自己没有才能不必担心别人不了解自己。35、【原文】子贡问为仁,子曰:"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居是邦也,事其大夫之贤者,友其士之仁者。"(工匠要想做好他的工作首先一定要把工具磨锋利。)【译文】子贡问怎样实现仁,孔子说:"工人要做好工,必先磨好工具。生活在那里,就要追随那里的品德高尚的领导,结交那里的仁义之士。"36、朽木不可雕也。 译文:腐朽的木头不可能雕刻。37、【原文】叶公问孔子于子路,子路不对。子曰:"汝奚不曰: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
【译文】叶公问子路:孔子是怎样的人,子路不回答。孔子说:"你怎么不说:他这个人啊,发愤学习就忘记吃饭,兴奋起来就忘记了忧愁,不知道快要变老了等等?"(发愤用功忘记吃饭高兴起来忘记忧愁不晓得衰老即将到来。)38、【原文】子曰:"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我不是生下来就有知识的人而是兴趣古代文化依赖个人勤奋灵敏不断学习、求索而得来知识的人。)【译文】孔子说:"我不是天生就有学问的,只是个喜欢读书、勤奋敏捷地追求知识的人。39、 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学也。十户人家的村落必定有人像我一样忠信但不如我好学啊。40、【原文】"点,尔何如?"鼓瑟稀,铿尔,舍瑟而作,对曰:"异乎三子者之撰。"子曰:"何伤乎?亦各言其志也。"曰:"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译文】"曾点你怎样?"曾皙弹琴正接近尾声他铿地一声放下琴站起来说:"我与他们三位不同。"孔子说:"说说有什么关系?只是各谈各的志向而已。"曾点说:"暮春三月穿上春天的衣服约上五六人带上六七个童子在沂水边沐浴在高坡上吹风一路唱着歌而回。"夫子感叹说:"我欣赏曾点的情趣。" (暮春三月春服已经换上约上五六个朋友六七个少年到沂水里洗澡在舞雩台上吹风再一路歌唱而归。)41、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①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②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注释】 ①有:同"又"。表示相加。"十有五"即十加五十五岁。 ②天命:这里的"天命"含有上天的意旨、自然的禀赋与天性、人生的道义和职责等多重含义。【今译】孔子说:"我十五岁时开始立志学习;三十岁时能自立于世;四十岁时遇事就不迷惑;五十岁时懂得了什么是天命;六十岁时能听得进不同的意见;到了七十岁时才能达到随心所欲想怎么做便怎么做也不会超出规矩。"【译文】孔子说:"我十五岁立志于学习,三十岁有所建树,四十岁不困惑,五十理解自然规律,六十明辨是非,七十随心所欲,不违规。"42、宋代罗大经《鹤林玉露》:【原文】赵普"臣平生所知,诚不出此,昔以其半辅太祖定天下,今欲以其半辅陛下致太平。"【译文】赵普"我平生所学的东西,确实没有超出《论语》,过去我凭着半部《论语》辅佐太祖平定了天下,现在打算凭着半部《论语》辅佐您赢来太平盛世。
上一篇:英文写出伤感句子
下一篇:英语来描述友谊的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