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掷千金的上帝》读后感

| BEC |

【www.guakaob.com--BEC】

《一掷千金的上帝》读后感

  有一个叫Rebecca的美国女孩,列了一张高中愿望清单:kiss in the rain, fly to Spain, save a life(not really scary though)。高中毕业前,父母带她去了西班牙,在西班牙她认识了一个可爱的男孩,并在雨中接吻。她实现了前两项。2015年7月的一天,她和朋友Ben 一起驾车去看烟花,回来的路上遭遇了车祸,一起被卡在车里。送到医院救治,Ben 获救了,Rebecca永远停在了17岁,Ben 苏醒后道出了车祸过程中的细节,Rebecca为了救他,一直把他往外推,叫他走。直到她的生命耗尽。

  自从看到这个故事,我时常会想Rebecca 是在向着谁许愿承诺?又是在向着谁实践兑现自己的诺言?不惜附上生命的代价。

  看了《一掷千金的上帝》,似乎有点懂了。

  该书围绕一个耳熟能详的圣经故事“浪子的比喻”展开分析。

  故事中,两个儿子表象大相近庭。小儿子,沉醉物质享受,不认识上帝;大儿子,严守律法,“认识上帝”。

  通过作者的深入挖掘分析,我们会发现两派表现截然不同的人,却有着一致的内里。

  在属世生活中,他们都渴望父亲的财产而非真正的爱父亲,财产可以给他们实在的安全感和对未来的可控制感。

  在与上帝的关系中,他们都没有真正的认识神。小儿子起初是全然不认识神的;大儿子,严守律法,行善,但自以为义,想通过自己的“好行为”来作为与上帝谈判的筹码,以此掌控上帝。和上帝的关系正如和父亲的关系,渴望上帝的恩典,但并不真正的爱上帝。

  对人物的内外分析到这里,我开始想,十字架的救恩到底是什么?真正的信靠又该是什么样子的?为何“两个儿子”只想要恩典,却不爱上帝。

  马丁·路德:“我们单单因信得救(不是靠行为),但是这信心并非单独存留。”

  我们不能用任何自己的行为来换取上帝的恩典,我们只能相信,上帝在耶稣基督里已经赐给我们恩典,并且我们要以信心来支取。然而,如果我们真的相信,并依靠那位以舍己来服事我们的耶稣基督,那么我们也会被改变而成为一个以舍己来服事上帝与邻舍的人。如果我们说“我信耶稣”,但是生活上没有受到影响,那么问题的关键,并不在于我们应该在信心上再多加努力,而在于我们还没有真正地了解并信耶稣。

  我们只想白白的得着这恩典,却忽视那份与恩典同存的自我的更新与改变。那意味着全然地舍己、顺服、交托主权(在此强调这舍己是自愿由心发出,不是因为律法的约束,强迫自己的意愿)。我们都愿意深信这恩典就是白白得着的(的确也是如此),所以不需要去思想我们对于这份恩典的回应和责任。

  当知道这份信并非单独存留,我们就踌躇不前了。

  全然的交托,好比蒙上眼睛往前走,心中不住产生恐惧,这恐惧从何而来?

  约翰·牛顿给予了解答,“我们没有定睛他的美丽”,才不知道责任和欢喜在他里面是相互连结的。定睛他的美丽我想正是对于永恒国度的盼望。

  我们用责任,顺服来回应上帝的爱,克服属世的眼光和价值评判标准,舍弃在地上谋求安稳,积累财富的心,定睛于永恒的荣美与安息。我想,在地上我们还有什么可以畏惧。

  再回到开篇美国女孩的故事,我没去细查女孩的信仰,但是我知道了她是在用生命实践着对她心中那份信仰全然地信服与交托,勇敢的以责任回应。

本文来源:http://www.guakaob.com/yingyuleikaoshi/201891.html

    热门标签

    HO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