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侠客的诗句

| 大学英语三级 |

【www.guakaob.com--大学英语三级】

关于侠客的诗句篇一
《唐朝侠客诗风 ——林宗正在复旦大学的讲演Document》

学以成人

日期:2014-08-18 作者: 来源:文汇报

•图片说明:杨国荣 教育部长江学者,华东师范大学学术委员会副主任、人文社会科学学院院长、中国现代思想文化研究所所长,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哲学学科评议组成员,中国哲学史学会副会长,中华孔子学会副会长,上海中西哲学与文化比较研究会会长,美国比较哲学杂志Dao:AJournal of ComparativePhilosophy编委,清华大学等校的客座教授。在海内外出版学术著作10余部,其中主要部分收入《杨国荣著作集》(11种,2009年出版)。多种论著被译为英、韩、德等文在国外出版或发表。

学以成人 ——杨国荣在华东师范大学的讲演

核心观点

“学”在宽泛意义上既涉及外部对象,又与人相关,“成人”则指成就人自身。狭义之“学”主要与知识的掌握和积累相联系,以“成人”为指向的广义之“学”则以知与行的统一为其内容。

这一视域中的“学以成人”相应地意味着:在知与行的展开过程中成就人自身,其中既涉及本体与工夫的关系,也关乎性与习的互动。

学以成人的讨论,既涉及如何理解“学”(何为学)的问题,也关乎如何“成人”(如何成就人自身)问题。以中西哲学的相关看法为背景,可以注意到以上论域中的不同思维趋向。由此作进一步考察,则不仅将深化对“学”与“成人”关系的理解,而且可以在更广意义上推进对如何成就人自身的思考。

为学的广义内涵

“学”在宽泛意义上既涉及外部对象,又与人相关,“成人”则指成就人自身。首先可以关注的是以认知或认识为侧重之点的“学”,其传统可追溯到古希腊。在古希腊的德尔菲神庙之上,镌刻着“认识你自己”(Knowyourself)。这里的“你”,可以理解为广义上的人,认识人自身,旨在把握人之为人的特点。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之下,以上看法一方面意味着把人和动物区别开来;另一方面也关乎人和神之别:人既不是动物,也不是神。在此意义上,认识人自己,意味着恰当地定位人自身。

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提出“美德就是知识”。这里的美德主要是指人之为人的基本规定,正是这种规定,使人区别于其他对象。把美德和知识联系起来,体现的是认识论的视域。作为与知识相关的存在,人主要被理解为认识的对象。以“美德即知识”为视域,与人相关的“学”,也主要展现了狭义的认识论传统和进路。

在近代,对“学”的以上看法,依然得到了某种延续。康德在哲学上曾提出了四个问题“我可以知道什么?我应该做什么?我能够期望什么?人是什么?”最后一个问题(“人是什么”)具有综合性,涉及对人的总体理解和把握。康德对“人”的理解涵盖多重方面,包括从人类学的角度考察人的规定,以及从价值论的层面把握人的价值内涵。从实质的层面看,何为人这种提问的方式,仍然主要以认识人为指向。就此而言,康德对人的理解基本上承继了古希腊以来“认识你自己”、“美德即知识”的传统。

除以上传统外,对与人相关之“学”的理解,还存在另一进路,后者具体体现于中国的儒学。先秦儒家奠基人孔子的经典《论语》,第一篇是《学而》,其中所讨论的,首先便是“学”。先秦时代儒家最后一位总结性的人物是荀子,《荀子》第一篇即为《劝学》。在儒家论域中,“学”既涉及“知人”,也关乎“成人”,从而表现为知人和成人的统一。这种理解,也体现了中国哲学关于“学”的主流看法。

理解人的以上视域,在中国哲学中首先与人禽之辨相联系。“人禽之辨”发端于先秦,其内在旨趣在于把握人区别于动物的根本所在,“人禽之辨”同时表现为“人禽之别”。就其以人之为人的根本规定为关切之点而言,“人禽之辨”所要解决的,也就是“人是什么”的问题。对人的以上把握,在中国哲学中往往更概要地被理解为“知人”。这里的“知人”既涉及人禽之辨,又在引申的意义上关乎人伦关系的把握。

作为人禽之辨引申的“知人”,在中国哲学中常常与“为己之学”联系在一起。此所谓“为己”,并不是在利益关系上追逐私利,而是以人格上的自我完成、自我充实、自我提升为指向。这一意义上的“学”,旨在提升自我、完成自我,可以视为成就人自身之学。与此相对的“为人”,则是为获得他人的赞誉而“学”,其言与行都形之于外,主要做给别人看。在区分“为人之学”与“为己之学”的背后,是对成就人自身的关注。

以“为己”、“成己”为目标的“学”,在中国哲学中同时被赋予过程的性质。在《劝学》中,荀子开宗明义指出:“学不可以已”,这一看法意味着“学”是不断延续、没有止境的过程。作为过程,“学”又展开为不同阶段,与之相应的是人成就自身的不同目标。荀子曾自设问答:“学恶乎始?恶乎终?„„其义则始乎为士,终乎为圣人。”这里,荀子区分了学以成人的两种形态,其一是“士”,其二为“圣人”,学的过程则具体表现为从成就“士”出发,走向成就“圣人”。作为“学”之初始目标的“士”,是具有相当文化修养和知识积累的社会

阶层。从人的发展看,具有知识积累、文化修养,意味着已经超越了蒙昧或自然的状态,达到了自觉或文明化的存在形态。中国传统文化中有所谓“文野之别”。这里的“野”即前文明的状态,“文”则指文明化的形态。荀子所谓“始乎为士”中的“士”,首先便可以理解为由“野”而“文”的存在形态。

与“始乎为士”相联系的是“终乎为圣”,后者构成了学以成人更根本的目标。相对于“士”,“圣”的特点在于不仅仅具有一定的文化修养和知识结构,而且已达到道德上的完美性。正是道德上的完美性,使“圣人”成为“学”最后所指向的目标。

在中国思想传统中,由“野”而“文”、超越自然状态的成人的过程,离不开“礼”的制约。自殷周开始,中国文化便非常注重礼。“礼”涉及多重维度,从基本的方面看,它主要表现为一套文明的规范系统,其作用体现于实质和形式两个层面。在实质的层面,“礼”的作用体现于对应该做什么与应该如何做的规定。在形式的层面,礼的作用之一在于对行为的文饰,即所谓“为之节文”,这里的“文”便是形式层面的文饰。通过依礼而行,人的言行举止、交往的方式便逐渐地取得文明化的形态。

与礼相联系的“学”,在中国哲学的传统中又与“做”、行动紧密联系在一起。在“礼”的引导之下展开的成人过程,同时按照礼的要求去践行。《论语》开宗明义便指出:“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这里,“学”和“习”即联系在一起,“习”的涵义之一是习行,即人的践履。从“习行”的角度看,所谓“学而时习之”,也就是在通过“学”而掌握了一定的道理、知识后,进一步付诸实行,使之在行动中得到确认和深化,由此提升“学”的境界。“学”的以上含义,在中国哲学中一再得到肯定。孔子曾指出:“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在这里,“好学”首先体现于日用常行、勤于做事的过程。

荀子对“学”的以上意义作了更简要的概述。在《劝学》中,荀子指出:“为之,人也;舍之,禽兽也。”“为之”,即实际的践行,“舍之”,则是放弃践行。这里的“为”,也就是以“终乎为圣人”为指向、以礼为引导的践行。在荀子看来,如果依礼而行(“为之”),便可以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人;反之,不按照礼的要求去做(“舍之”),那就落入禽兽之域、走向人的反面。这里再一次提到了人禽之辨,其涵义则已不仅仅限于从观念的形态去区分人不同于禽兽的特征,而是以是否依礼而行为判断的准则:唯有切实地按照礼的要求去做,才可视为真正的人。实际的践行(“为之”)构成了区分人与禽兽的重要之点。

广而言之,在中国文化中,为学和为人、做人和做事往往难以相分。为学一方面以成人为指向,另一方面又具体地体现于为人过程。前面提到的道德实践、政治实践、社会交往,都同时表现为具体的为人过程,人的文明修养,也总是体现于为人处事的多样活动。同样,做人也非仅仅停留于观念、言说的层面,而是与实际地做事联系在一起。在以上方面,“学”与“做”都无法分离。

“学”既涉及本体,又和工夫相联系

在中国哲学尤其是儒学中,对“学”的理解首先与人禽之辨联系在一起。从狭义上说,

“人禽之辨”主要涉及人与动物之别,在引申的意义上,“人禽之辨”同时关乎对人自身的理解,后者区分本然意义上的人和真正意义上的人。本然意义上的人,也就是人刚刚来到这一世界时的存在形态,他更多地呈现为生物学意义上的对象,还不能被视为真正意义上的人。这里可以看到两重意义的区分:其一,人与动物之别,亦即狭义上的人禽之辨;其二,人自身的分别,即本然形态的人与真正意义上的人之分。

从历史上看,中国哲学上不同的人物、学派不仅关注人禽之别,而且对后一意义的区分也有比较自觉的意识。以先秦而言,孟子提出性善说,后者肯定人一开始即具有善端,这种“善端”为人成就圣人提供了前提或可能。但同时,孟子又提出“扩而充之”之说,认为“善端”作为萌芽,不同于已经完成了的形态,只有经过扩而充之的过程,人才能够真正成为他所理解的完美存在。所谓“扩而充之”,也就是扩展、充实,它具体展开为一个人自身努力的过程。从逻辑上看,这里包含对人自身存在形态的区分:扩而充之以前的存在形态与扩而充之以后的存在形态。扩而充之以前的人,还只是本然意义上的人,只有经过扩而充之的过程,人才能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人。

本然意义上的人一方面尚不能归入真正意义上的人,但另一方面又包含着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人的可能。儒家肯定“人皆可以为尧舜”,便是指每一个人都具有成为圣人的可能性,这种可能性隐含在人的本然形态中,构成了人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人的内在的根据。后者既区别于现实的形态,也使后天的作用成为必要:唯有通过这种后天作用,本然所蕴含的可能才会向现实转化。

从中国哲学的角度看,成人的以上的过程,又与本体与工夫的互动联系在一起。作为中国哲学的重要范畴,“工夫”和“本体”的具体内涵可以从不同角度去理解。“本体”的直接涵义即本然之体(original substance),也就是内在于本然之中的最初可能。对中国哲学而言,正是这种可能,为人的进一步成长提供了内在的根据。以本体为根据,意味着成就人过程既不表现为外在强加,也非依赖于外在灌输,而是基于个体自身可能而展开的过程。

在中国哲学中,“本体”同时被用以指称人的内在的精神结构、观念世界或意识系统。人的知、行活动的展开过程,往往与人的内在精神结构以及意识、观念系统相联系。这种精神结构大致包含两方面的内容:价值层面的观念取向及认知意义上的知识系统。成人的过程既关乎“成就什么”,也涉及“如何成就”,前者与发展方向、目标选择相联系,后者则关乎达到目标的方式、目标。精神世界中的价值之维,更多地从发展方向、目标选择(成就什么)等方面制约着成人的过程;精神世界中的认知之维,则主要从方式、目标(如何成就)等方面,为成人过程提供了内在的引导。

以知识、德性等观念系统为具体内容,在人的成长过程中,逐渐地生成、发展和丰富。关于这一点,明清之际的重要思想家黄宗羲曾作了言简意赅地概述:“心无本体,工夫所至,即其本体。”精神形态意义上的本体并非人心固有,而是形成于知、行工夫的展开过程。在知行工夫的展开过程中所形成、发展和丰富的本体,反过来又影响、制约着知行活动的进一步展开。在这一意义上,精神本体具有动态的性质。

与本体相联系的是工夫。从学以成人的视域看,工夫展开于人从可能走向现实、化当然(理想)为实然(实际的存在形态)的过程之中。上述视域中的工夫可以概括为两个方面,其一为观念形态的工夫,即中国哲学所理解的广义之“知”,其二为实践形态的工夫,即中

国哲学所理解的“行”,“知”和“行”构成了工夫的两个相关方面。广义之“学”不仅体现于“知”,也包含“行”(“做”),对于后一意义上的工夫(“行”),中国传统哲学同样给予了相当的关注。

在社会领域中,“是什么”(成为什么样的人)与“做什么”(从事何种实践活动),往往无法相分。具体而言,人正是在参与政治实践的具体过程中,逐渐地成为亚里士多德所说的“政治的动物”(政治领域中的主体);在从事法律的实践活动中,成为法律意义上的主体(包括成为守法的公民);在伦理、道德的实践(包括儒学所说的“事亲”、“敬长”等等)过程中,成为伦理领域中的道德主体。广而言之,正是在社会领域展开的多样践行工夫中,人逐渐成为多样化的社会存在。

“学”既涉及本体,又和工夫相联系。一方面,中国传统哲学强调“学”应有所“本”,这里的“本”既指本然存在中所蕴含的成人可能,也指内在的精神世界、观念系统。“学”有所“本”则相应地既意味着以人具有的内在可能为学以成人根据,也指“本于”内在的精神世界展开“为学”过程。在学以成人的过程中,一方面,“学”有所“本”,人的自我成就离不开内在的根据和背景,另一方面,“本”又不断在工夫展开过程中,得到丰富,并且以新的形态进一步引导工夫的展开。

德行和能力制约着人的自我成就

作为本体和工夫的统一,“学”所要成就的,是什么样的人?从现实的方面看,人当然具有多样的形态、不同的个性。然而,在多样的存在形态中,又有人之为人的共通方面,其一是德性,其二为能力。中国古代哲学曾一再提到贤能,所谓“选贤与能”,便将贤和能放在非常重要的地位。这里的“贤”主要与德性相联系,“能”则和能力相关。从学以成人的角度看,德性和能力更多地从目标上,制约着人的自我成就。

上述意义上的德性,首先表现为人在价值取向层面上所具有的内在品格,它关乎成人过程的价值导向和价值目标,并从总的价值方向上,展现了人之为人的内在规定。与德性相关的能力,则主要是表现为人在价值创造意义上的内在的力量。人不同于动物的重要之点,在于能够改变世界、改变人自身,后者同时表现为价值创造的过程,作为人的内在规定之能力,也就是人在价值创造层面所具有的现实力量。

德性与能力的相互关联所指向的,是健全的人格。人的能力如果离开了内在的德性,便往往缺乏价值层面的引导,从而容易趋向于工具化与手段化,与之相关的人格,则将由此失去价值方向。另一方面,人的德性一旦离开了人的能力及其实际的作用过程,则导向抽象化与玄虚化,由此形成的人格,也将缺乏现实的创造力量。唯有达到德性与能力的统一,“学”所成之人,才能避免片面化。

从学以成人的角度看,这里同时涉及德性是否可教的问题。早在古希腊,哲学家们已经开始自觉地关注并讨论这一问题。在柏拉图的《普罗泰戈拉》和《美诺》篇中,德性是否可教便已成为一个论题。在这方面,柏拉图的观点似乎存在某种不一致。一方面,他不赞同当时智者的看法(认为德性是可教的),并借苏格拉底之口对此提出质疑:“我不相信美德可以

关于侠客的诗句篇二
《唐诗里的侠客行》

唐诗里的“侠客行”

秭归一中 姜建发

金庸小说《侠客行》是以下面这首古诗来开篇的:

赵客缦胡缨,吴钩霜雪明。银鞍照白马,飒沓如流星。

十步杀一人,千里不留行。事了拂衣去,深藏身与名。

闲过信陵饮,脱剑膝前横。将炙啖朱亥,持觞劝侯嬴。

三杯吐然诺,五岳倒为轻。眼花耳热后,意气素霓生。

救赵挥金锤,邯郸先震惊。千秋二壮士,烜赫大梁城。

纵死侠骨香,不惭世上英。谁能书阁下,白首太玄经。

诗的作者是大名鼎鼎的谪仙人李太白。不矫情的说,李白不仅是诗仙和酒仙,还可能是剑仙。如果说“我本楚狂人,凤歌笑孔丘”“十五好剑术,遍干诸侯”暗示了他绝不是个本分的读书人,那么“托身白刃里,杀人红尘中”“仗剑去国,辞亲远游„„东游维扬,不逾一年,散金三十馀万,有落魄公子,悉皆济之”则证明他确实有过行侠仗义的行径。正因如此,他的《侠客行》才会写得如此虎虎有生气,那里面的侠客几乎就是他的理想化身。

李白的游侠诗有近百篇,约占他全集的六分之一。李白喜欢游侠,细想下来实不奇怪,但是有着诗佛之称的王维王摩诘居然也好这一口,就不禁出人意表了。这位早熟的乐界才子与画坛翘楚年轻时对行侠仗义也曾心向往之:

“新丰美酒斗十千,咸阳游侠多少年。相逢意气为君饮,系马高楼垂边柳。” 这首《少年行》的游侠实在是十分潇洒。细柳高阁,快马美酒,再加上风流自赏、英气逼人的少年健儿,那真是叫一个爽心悦目。至今读到,仍要令我拍案叫好。

游侠自当是年轻时好,所谓“少年心事当拿云”。因为少不更事,这些血气方刚而又壮怀激烈的年轻人才能够使气任侠,慷慨不平;才能轻财重义,浪迹天涯;才能重诺讲信,,敢说敢为;才能捐躯赴难,视死如归。于是,少年与游侠天然合拍,唐诗里号称“少年行”的歌诗,实则等同于“侠客行”(行均指歌行体古诗),其他同名诗作还有:

王昌龄:西陵侠年少,送客过长亭。青槐夹两路,白马如流星。 闻道羽书急,单于寇井陉。气高轻赴难,谁顾燕山铭?

高 适:邯郸城南游侠子,自矜生长邯郸里:千场纵博家仍富,几度报仇身不死„„

细数上述诗歌,我们或许就能发现,盛唐时期李白王维等人的游侠诗,更多的是在表现诗人自己“人在江湖而心系廊庙”的志向,所谓言及此而意在彼罢了。大唐王朝以武力开国,以太原李家为核心的关陇军事集团重视的是赫赫军功,对内芟荑群雄独霸天下,对外全线出击虎视外族。在这一背景下,整个社会流行的是建功立业、勇猛精进的思想浪潮,读书人不仅要知书,还要能舞剑,这样,明确表示要建功立业的边塞诗和含蓄体现事功心绪的游侠诗便同时驰骋在诗坛上了。

迨至中唐以降,朝纲不振,控制松弛,唐诗中侠的江湖意味才变得浓郁起来。

写过《游子吟》的诗人孟郊有一首《游侠行》:“壮士性刚决,火中见石裂。杀人不回头,轻生如暂别。岂知眼有泪,肯白头上发。半生无恩酬,剑闲一百月”,其中血腥之气十分明显。而大历诗人钱起的赠别诗《逢侠者》:“燕赵悲歌士,相逢剧孟家。寸心言不尽,前路日将斜”,则仰慕之情溢于言表。晚唐才子温庭筠也有一首《侠客行》“欲出鸿都门,阴云蔽城阙。宝剑黯如水,微红湿余血。白马夜频嘶,三更霸陵雪”,读来总使人心情压抑,不及僧人贯休的《侠客》“黄昏风雨黑如磐,别我不知何处去”那样留下余音供人遐思。

有唐一代,虽然游侠诗贯穿始终,但游侠诗并非由唐人所独创,早在东汉末年就有了以歌颂游侠事迹及精神的乐府诗,其代表可推陈思王曹植的《白马篇》,而到了初唐,著名文人如骆宾王、陈子昂都有过任侠行为,他们为后来者起到了积极的引导之作用。而游侠诗本身,其意义并非在于向整个社会宣传游侠思想,而是一方面以侠为理念来体现个人独立意识(追求自由,崇交尚义,轻财好施,言行必果),另一方面以游为形式来表明个人价值取向(重视功业而轻视名利,建奇功而不居其位)。所以无论是诗中的侠士还是作诗的文人,都想努力留给世人一种“人生留得丹青在,纵死犹留侠骨香”的印象。

侠客与隐士,是中国文学贡献给全世界的两类典型人物。隐士因为含有对功名富贵的弃绝与对平淡朴素的坚守,天然地占据了道德上的制高点,也就无一例外地成了我们歌颂与仰视的对象。然而侠客,因为一句“侠义武犯禁”而长久地被朝廷士林视为洪水猛兽,以致《史记》之后的史书再无《游侠列传》,而唐诗过后诗歌里也鲜有游侠之作。重品这些当日热血儿郎写就的热血之作,不禁使人“吟到恩仇心事涌,江湖侠骨恐无多” !

数卷传奇觅侠踪

姜建发

晚唐僧人贯休诗云:"黄昏风雨黑如磐,别我不知何处去?",这似乎暗示着歌诗里的侠客们难以窥探踪迹而只能品鉴精神。那么,侠客梦具体的行止何处可得呢?答曰:数卷传奇觅侠踪。

所谓唐传奇,简而言之,便是唐代的小说,其内容涉及到神怪、爱情、讲史、侠义诸方面,代表作有《南柯太守传》、《柳毅传》、《莺莺传》等。平心而论,侠义类作品不是唐传奇的主流,却可以视为清末以来勃兴的武侠小说真正的源头。它以不足千字的简短篇幅,讲述了一些动人心魄的离奇故事,为我们描绘了一批形象鲜明、个性突出的唐代游侠人。

首先要引入的是《虬髯传传》。此文中主要人物有三位,满脸火红络腮胡须的虬髯客,英气勃发而面如文士的李靖,以及出身卑微却不甘沦落的俏佳人红拂女,这便是后人所谓的“风尘三侠”。文虽短小,情节之曲折扣人心弦:布衣李靖面折杨素,红拂女私归李靖,旅舍三侠结义,太原城二访李世民,虬髯客远走海外。整个故事中,既有美人英雄的奇遇,又有豪侠倾财的壮举;既有美人识英雄而大胆私奔的选择,又有虬髯客退出中原逐鹿而转战扶桑的旷世豪举,一读即

能引人情绪高亢。而李靖的沉着冷静和才智不凡、红拂女慧眼识英雄而敢于奔就的胆识,尤其是虬髯客的雄大气魄和爽直慷慨,足可谓鲜活生动,光彩照人。 无疑,《虬髯客传》还不能算是严格的武侠类型小说,它的政治成分过于突出——李靖是将相之才,虬髯客则颇具帝王之才。那么,让我们来看下一篇——《红线》。

这篇传奇选自袁郊所撰的《甘泽谣》,故事的背景则是晚唐军阀割据互相争斗。红线身为潞州节度使薛嵩的侍婢,却是剑术高超的女侠。当薛嵩与另一位军阀魏博节度使田承嗣发生冲突时,她凭一己神术潜入戒备森严的田府,巧妙地从田的枕旁盗得其供神的金盒,将它交予薛嵩,薛嵩随即遣人送回。这一较为斯文的恐吓行动,立刻迫使田收敛其狂妄气焰,回书表示悔过自新,由此两方交好。如果说红线盗盒的经过使人心驰目眩,那么她的功成身退就不免引人唏嘘感概——只为报恩,不图名利,红线,委实是乱世之中奇女子也。

《红线》全篇文情思骀宕,想象丰富,构思奇妙,语言表述上骈散结合,文采馥郁,成功地塑造了红线智勇兼备的侠女形象。而唐传奇中的侠女不止红线一人,其中足以与之颉颃的是《聂隐娘》。

聂隐娘本是魏博大将聂锋之女,十岁时被一女尼偷去,教以剑术,五年之后回到家中,此时身怀绝技的聂隐娘自行择婿,对象竟是一个仅会磨镜、别无他能的少年。等到聂父死后,魏博主帅与陈许节度使刘昌裔不和,命令聂隐娘去搞暗杀,孰料聂却转投至刘麾下,并先后两次挫败精精儿、空空儿的暗杀。后来也是飘然而去,难觅踪影。

而说到男侠客,我想到的是描写异域高手的那一篇——《昆仑奴》。昆仑奴是个黑人,名叫磨勒。他的主人崔生与当朝宰辅郭子仪的歌妓红绡一见钟情,却无法结成良缘。崔生回到家中害起了相思病,昆仑奴知道后决定促成这桩好事,他于三更天拿链子锤击毙郭府中凶猛如虎的看家狗,背着崔生越过十重高墙和红绡见了面,黑人又同时背着二人越过重重高墙跑回了家,其间还裹挟了不少钱财。文中昆仑奴固然武艺高强,但严格的讲故事较一般,诸如歌妓红绡在人品上不及红线更遑论红拂,崔生被拿住后将全部责任尽数推给昆仑奴等等,都不免使人感到不足。

如前所述,侠义题材的作品并不是唐传奇的主流,但它们无疑是一定程度上表现了当时的社会现实,也寄托着作者对于改造现实所寄托的理想,更能够引人重视的是:它们,切切实实地对后来的武侠小说创作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往事越千年,当年侠踪已杳然,却幸有这些文字留给我们作悬想,这正是:“莫道萍踪随逝水,永存侠影在心田”!

关于侠客的诗句篇三
《侠客行诗词赏析》

侠客行赏析

侠客行

李白

赵客缦胡缨,吴钩霜雪明。银鞍照白马,飒沓如流星。

十步杀一人,千里不留行。事了拂衣去,深藏身与名。

闲过信陵饮,脱剑膝前横。将炙啖朱亥,持觞劝侯嬴。

三杯吐然诺,五岳倒为轻。眼花耳热后,意气素霓生。

救赵挥金槌,邯郸先震惊。千秋二壮士,煊赫大梁城。

纵死侠骨香,不惭世上英。谁能书合下,白首太玄经.

这是我最喜欢的一首李白的描写和歌颂侠客的五言古体诗,全诗来看,这是李白抒发了他对侠客的仰慕,对拯救经济,用世立功生活的向往。

首先,前四句主要是描写侠客的装饰,坐骑,兵刃以及外貌的。赵客:自古的话,燕赵多是慷慨的悲壮之士。吴钩指的是宝刀,吴钩霜雪明,意思是侠客的宝刀锋刃像霜雪一样的明亮。银鞍照白马,飒沓如流星。则指的是侠客的坐骑描写。

其次,第二个四句则是写的侠客的高超武艺以及淡泊名利的行为。其中的,十步杀一人,千里不留行。事了拂衣去,深藏身与名。也是我全诗中最喜欢的一句,虽然仅仅是二十个字,但这里高度概括了排忧解难,不图名利,尚义气,重承诺等等的高尚人格,也让自己深深的感到了对这种侠客的折服。其中,十步杀一人,千里不留行是源自《庄子·说剑》:“臣之剑十步一人,千里不留行。”这里是说侠客剑术高强,而且勇敢。

其次,第三个四句闲过信陵饮,脱剑膝前横。将炙啖朱亥,持觞劝侯嬴。则是讲了个典故:这两句是说的朱亥锤击晋鄙的故事。信陵君是魏国大臣,魏、赵结成联盟共同对付秦国,这就是连横以抗秦。信陵君是积极主张连横的。邯郸,赵国国都。秦军围邯郸,赵向魏求救。魏王派晋鄙率军救赵,后因秦王恐吓,又令晋鄙按兵不动。这样,魏赵联盟势必瓦解。信陵君准备亲率家丁与秦军一拚,去向侯嬴辞行(实际是试探侯嬴),侯不语。信陵君行至半路又回来见侯嬴。侯笑着说:“我知道你会回来的。”于是为信陵君设计,串通魏王宠姬,盗得虎符,去到晋鄙军中,假托魏王令代晋鄙领军。晋鄙生疑,朱亥掏出40斤重的铁锥,击毙晋鄙。信陵君遂率魏军进击秦军,解了邯郸的围。我个人觉得,这个典故表面上是对这种侠客的一种举例描写,其实,像闲过信陵饮,只不过是将侠客和明君联系起来了,而间接的抒发了李白也是想结识像信陵君这样的明主以成就自己“申管晏之谈,谋帝王之术,奋其智能,愿为辅弼,使寰区大定,海县靖一”的政治抱负。这也是很多诗词中的借他人的故事来抒发自己的情感。

最后,诗人以战国时“窃符救赵夺晋鄙军”中的侯赢、朱亥”二壮士”例,阐明“纵死侠骨香,不惭世上英”之旨,谁能书阁下,白首太玄经。书阁下,意即写入正史。《太玄经》是扬雄写的一部哲学著作。结合全文,这两句的意思应该是希望写史的人把侠客的功绩记下来流传后世。

从整个全诗来看,先讲下写诗的时候的历史背景,我们知道,唐代游侠之风颇为盛行,这是与唐代西域交通发达,全国经济日益繁荣,城市商业兴旺的盛唐时代有关,所以,下仅

是燕赵传统的多任侠而已。特别是关陇一带的风习“融胡汉为一体,文武不殊途。”(陈寅恪:《唐代政治史述论论稿》)更促成了少年喜剑术、尚任侠的风气。李白少年时代,颇受关陇文化风习的影响,因此,他自幼勤苦读书“观百家”外,“十五好剑术”(《与韩州书》)“高冠佩雄剑”(《忆襄阳旧游赠马少府巨》)甚至,他一生都不离剑的:“抚剑夜吟啸,雄心日千里。”(《赠张相镐》其二)“长剑一杯酒,男儿方寸心。”(《赠崔侍御》)堪称是“文武不殊途”,兼备于李白一身了。那么,诗人李白何以如此爱剑呢?这和他轻财重义,尚任侠分不开。他说;“十五好剑术,遍于诸侯。”正是当时任侠流行的社会意识,为了事业心和抱负的驱使,尚任侠的少年都企求干一番豪纵、快意的事,得到社会上的普遍赞誉。因此,李白这首《侠客行》就是以这任侠意识为旨的。

前二十个字,通体都是写的物,“缦胡”的“缨”,“霜雪明”的“吴钩”,“飒沓如流星”的“白马”,这些具有典型性的装扮,充分流露出了侠客的气势风貌,而且流露出了主人的豪放慷慨之气的。

诗人进而写了游侠的一些行为,诗人再也“纵死侠骨香,不惭世上英”的思想加以歌赞了侠客的高尚品质,同时也抒发了自己对这种理想人格的向往。

千秋二壮士,烜赫大梁城。纵死侠骨香,不惭世上英。最后诗人对“二壮士”叹服不已,然而,诗人再歌赞“二壮士”的同时,也对同时也对校书天禄阁草《太玄经》的杨雄辈,无情地加以蔑视:“谁能书阁下,白首《太玄经》”是为壮夫所不为!

《侠客行》这首诗,虽然在歌颂侠客的,但是由于诗人本身就是崇尚侠客的,所以把诗人少年的豪情壮志表露无遗,同时也抒发了诗人希望碰上信陵君这样的明主来施展自己的政治抱负。

关于侠客的诗句篇四
《论唐诗中的剑文化》

论唐诗中的剑文化

姜喜平 徐娥

(罗定职业技术学院 广东 527200)

摘要:唐朝是我国封建社会的繁荣昌盛时期,也是我国古代文化的巅峰,其代表作唐诗不仅是我国诗歌发展的高峰,也是中国古典文化的瑰宝。而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剑文化也是古代习武之人的精粹,并在唐诗中得到集中而广泛的表现。其主要表现为四个方面:装饰品、舞剑器、赠将士送友人、借剑言志。

关键词:唐诗 剑文化 诗人 剑舞

Talking about the sword culture in Tang poetry

Xiping-Jiang E-Xu

(Luoding Polytechnic Guangdong 527200)

Abstract: Tang dynasty is the thriving and prosperous period of the feudal society of our country. It is the summit of the ancient civilization in our country too. Tang poetries of masterpiece are not only the peak of development in the poem of our country, but also the rarity of China's classical culture. In China's traditional culture, sword culture is the essence of people mixing aerobics in ancient times too. It gets the centralized and extensive behavior in Tang poetry. It is mainly shown as four respects: Ornament, performing a sword-dance device, presenting offices and men sending friends, borrowing the sword speech will. Keyword: Tang poetry sword culture poet sword dance

1 唐朝剑文化发展的背景

唐朝前期政治开明,经济发达,他们以自己非凡的智慧创造了灿烂的文化,也推动了体育文化的发展,尤其是公元702年女皇武则天开创的武举制。武举,又称“武科”,是我国古代科举制度中专为测试武艺人才而设置的科目,是我国古代教育体制中的一种考试形式〔1。它开创了“以武入仕”的先河,为练武之人打开了仕进之门,提高了武士的社会地位,确立了“文武兼备”、“文武双全”为〔1 许友根.古代武举及其对体育发展的影响[J].体育文史〔M〕,1991.1

录用、考评人才的标准,促进了人才的全面发展〔2〕。武举制的创立提高了习武之人的积极性,对武术的发展起了重要的推动作用,对当时以及以后的体育运动发生了重大的影响。

2 剑文化的原始遗存

剑文化在我国有着悠久的传统。据记载:我国的剑文化起源于西周。春秋战国时代,子路见孔子时,曾拔剑起舞。《庄子·说剑》中描述:昔赵文王好剑,剑士夹门而客三千余人。楚汉争霸时,项羽在鸿门宴请刘邦。寿毕,(项庄)曰:“君王与沛公饮,军中无以为乐,请以剑舞”〔3〕。东汉赵晔在《吴越春秋》中对越女试剑的描述:越有处女,出于南林„„越王乃使使聘之,问以剑戟之术。三国时期著名的诗人曹丕自幼酷爱剑术,在《典论·自序》中记述:自己少年开始学剑,曾拜过不少名师,练就一手高超的剑术。由此可见,在春秋战国时期就有了剑舞,经过历代相传,剑舞逐渐成熟,到了唐朝,诗人把这种特殊的文化形式用诗的形式表现出来。

3 唐诗中剑文化的表现

唐诗不仅是我国诗歌发展的高峰,也是中国古典文化的瑰宝,有许多诗句至今仍脍炙人口。其中与剑有关的诗句也很多。由于社会环境以及诗人遭遇的不同,他们对剑的描述也各有不同,主要有四个方面:一用剑作为装饰品,二舞剑器,三赠将士送友人,四借剑言志。

3.1 以剑作为装饰品

剑在古代很普遍,不仅因为它携带方便,还因为它是封建社会地位和身份的象征。帝王将相贵族名士常常把剑当作一种华丽的装饰。据《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己酉,王冠,带剑”,此处“王冠”是古代贵族子弟到二十岁时举行加冠仪式,表示成年;“带剑”也是表示成年的一种仪式,用佩剑显示威仪。周秦汉唐一直盛行佩剑之风,皇亲贵族以带剑来显示威仪,它是一个人身份和地位的标志。诗句“腰中鹿卢剑,可值千万余”(《古诗十九首·陌上桑》)表明佩剑人的地位显赫。

《隋书·礼仪志》载:一品官,玉具剑;二品官,金装剑;三品官,银装剑;侍中以下、通直郎以上,陪侍皇帝带象剑,带真剑入宗庙及升殿,若在仗内皆解 〔2〕

〔3〕 张宝强.试论唐代体育文化的创新精神[J].体育文化导刊〔M〕,2007.7 杨锺贤,郝志达主编.史记·项羽本纪〔M〕.国际文化出版公司.P315、238

剑。

唐代大体沿袭隋朝,盛行佩剑。岑参在《和贾至舍人早朝大明宫之作》写道:“花迎剑佩星初落,柳拂旌旗露未干”,生动具体的描绘了朝廷上佩剑的场面。此外还有“我家公相家,剑佩尝丁当”(《冬至日寄小侄阿宜诗》杜牧);“回日楼台非甲帐,去时冠剑是丁年”(《苏武庙》温庭筠);“临风脱佩剑,相劝静胡尘”(《酬崔法曹遗剑》戴叔伦)等等。

3.2 舞剑器

唐代前期社会稳定,政治开明,表演娱乐不断更新,连武术都被借鉴到舞蹈中。“舞剑器”就是唐代舞蹈与武术的代表作。在杜甫所写的《观公孙大娘弟子

〔4〕舞剑器行》(并序)中描述:“一舞剑器动四方”,“先帝侍女八千人,公孙剑器

初第一”。要说明一下,杜甫在本首诗里写的“舞剑器”与他在《故武卫将军挽歌三首》“舞剑过人绝,鸣弓射兽能”中的“舞剑”有所不同。“舞剑器”应是当时女子以武术动作为主的一种舞蹈,应属剑术表演。这点也可从唐朝诗人司空图《剑器》“楼下公孙昔擅场,空教女子爱军装”中看出。而“舞剑”中的“剑”应是防身格斗的利器,相比之下“舞剑器”动作艺术化、形式化的程度较高一些。如诗句“霍如羿射九日落,矫如群帝骖龙翔。来如雷霆收震怒,罢如江海凝清光”(《观公孙大娘弟子舞剑器行》)。

“先帝侍女八千人,公孙剑器初第一。五十年间似反掌,风尘澒洞昏王室”不仅明了公孙剑术的高超,又说出了当时唐王朝兴衰的历史以及朝廷的昏暗。杜甫写本诗距他亲眼观看公孙大娘的表演已隔五十年,期间社会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幸有她的徒弟李十二娘继承了“舞剑器”这种艺术形式。从诗句“往者吴人张旭,善草书书帖,数常于邺县见公孙大娘舞西河剑器,自此草书长进,豪荡感激,即公孙可知矣”;“观者如山色沮丧,天地为之久低昂”,可以看出公孙大娘的“剑器”对观众的影响,不仅使著名书法家张旭的草书有所长进,而且表演时观者众多。

3.3 赠将士送友人

3.3.1用含“剑”的诗句,歌颂将士

唐朝首创武举制,开创了“以武入仕”的先河,极大地推动了社会的习武 〔4〕于民雄著.唐诗三百首注释〔M〕.广西民族出版社,1995.10

之风。宝剑在唐朝作为装饰品非常流行,但它依然是武器。诗人就用“剑”诗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背景歌颂将士。如:“独立三边静,轻生一剑知”(《送李中丞归汉阳别业》刘长卿);“平明拂剑朝天去,薄暮垂鞭醉酒归。”(《赠郭将军》)。在唐朝最有代表性的就是裴旻将军剑舞,被誉为唐代三绝之一。颜真卿在《赠裴将军》诗中描述:“一射百马倒,再射万夫开。匈奴不敢敌,相呼归去来”,描述了裴旻将军武艺高超,致使匈奴不敢侵犯。而在诗句“剑舞若游电,随风萦日

〔5〕回„„入阵破骄虏,威名雄震雷”中可以看出裴将军剑术之精湛,胆识之过人,

为国家稳定做出了很大的贡献。诗人王维也写诗句歌颂将军:“腰间宝剑七星文,臂上雕弓百战勋。见说云中擒黠虏,始知天上有将军”(《赠裴旻将军》)。也许我们无法看到公孙大娘和裴将军不同风格的剑术表演,不知其虚实,但从李白的诗,张旭的字可以看出当时裴将军的剑术的确不同一般。

诗人王维除了写诗歌颂裴旻将军,还写了关于爱国老将的诗,诗名《老将行》。诗中写到:“少年十五二十时,步行夺得胡马骑。射杀山中白额虎,肯数邺下黄须儿。一身转战三千里,一剑曾当百万师”。这位老将年轻时东征西战,成绩卓著,凭着手中的剑抵挡百万敌寇。本诗最后道出老将的爱国之心:“试拂铁衣如雪色,聊持宝剑动星文。愿得燕弓射大将,耻令越甲鸣吾君”,国家面临危难时,他又拿起宝剑,保家卫国,即是对统治者的讽刺,又表现了以老将为代表的广大将士的爱国之心。

此外李白、杜甫也写过类似的诗歌。“舞剑过人绝,鸣弓射兽能„„横行沙

〔6〕漠外,神速至尽称”(《故武卫将军挽歌三首》,这是诗人在武将军去世后歌颂

他的挽歌,记述了当年武将军剑术过人之处。李白在《司马将军歌》中写道:“手中电曳倚天剑,直斩长鲸海水开„„将军自起舞长剑,壮士呼声动九垓”歌颂了南征将领的威武精神以及从军壮士的昂扬斗志。

3.3.2 以宝剑或含“剑”的诗送友人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事业,为国家也好,为自己也罢。相聚的同时也意味着分离。对于诗人来说,送别最好的表达方式就是写诗。唐朝送别的诗句很多,比如“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王勃);“浮云游子意,落日〔5〕

〔6〕马东田主编.唐诗分类大辞典〔M〕(上).四川辞书出版社,1992.5 张式铭整理.李白杜甫诗全集〔M〕.北京燕山出版社,1995.5

故人情”(《送友人》李白);“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渭城曲》王维)等等。其中也有用宝剑相赠,以显情谊深厚的。陈子昂《送东莱王学士无竞》“宝剑千金买,生平未许人。怀君万里别,持赠送交亲„„”。

大诗人李白也不例外。“少年解长剑,投赠即分离„„感激平生意,劳歌寄此辞”(《赠易秀才》);“弊裘耻妻嫂,长剑托交亲”(《赠友人三首》);“延陵有宝剑,价重千黄金„„所思采芳兰,欲赠隔荆渚”(《陈情赠友人》);;“抚剑夜吟啸,雄心日千里。”(《赠张相镐二首》);“长剑一杯酒,男儿方寸心。”(《赠崔侍御》);“酒酣舞长剑,仓卒解汉纷”(《送张秀才谒高中丞》);“高冠佩雄剑”(《忆襄阳旧游赠济阴马少府臣》)等等。

由此可见,唐代尚武之人喜欢剑,尤其是在动乱之时,剑在诗人笔下更突出了其主人建功立业、保家卫国的壮举,从而成为诗人歌颂英雄,表达友情,批判统治者的“工具”。

3.4 借剑言志

唐代大诗人李白不仅自身会剑术,更赋予剑深刻寓意。他自称:“十五学剑术”,李白为何如此酷爱剑呢?这与当时的社会背景和诗人的特殊遭遇是密不可分的。李白才华横溢,杜甫给予很高的评价:“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寄李十二白二十韵》)。但因其不容于权贵,在京三年就弃官飘荡。《行路难》是他离京之作:“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面对金樽美酒,诗人只能"停杯投箸"、"拔剑四顾"、一片茫然。这是诗人愤激之辞,也表达了诗人对当时现实的绝望。《侠客行》是诗人以侠客手中的“剑”表达自己的寓意:“十步杀一人,千里不留行。事了拂衣去,深藏身与名”,概括了侠客武艺高超、不图名利、乐于助人、重诺守信的高尚人格。“闲过信陵饮,脱剑膝前横。将炙啖朱亥,持觞劝侯嬴”,引入信陵君、朱亥和侯嬴的故事进一步歌颂侠客舍己为人、以身谢知己的高贵品德,抒发出仰慕豪侠的深情,同时表达了自己的抱负。而在《结客少年场行》中,塑造了一个纵横江湖的少年形象。他“剑术”高强,但一直未能施展,借此表达自己对现实的不满。

白居易也以神剑示人,用剑来表达自己的内心,并赋予剑以政治使命。“金铁腾精火翻焰,踊跃求为镆铘剑。剑成未试十余年,有客持金买一观„„客有心,

关于侠客的诗句篇五
《与酒有关的诗句》

与酒有关的诗句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三国·曹操)

●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唐·李白) ●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唐·李白)

●莫思身外无穷事,且尽生前有限杯。(唐·杜甫)

●声来枕上千年鹤,影落杯中五老峰。(唐·白居易)

●百年愁里过,万感醉中来。(唐·白居易)

●驱然知酒力,破睡见茶功。(唐·白居易)

●高楼送客不能醉,寂寂寒江明月心。(唐·王易龄)

●强饮离前酒,终伤别后神。(唐·宋之问)

●腹中书万卷,身外酒千杯。(唐·杜牧)

●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唐·王翰)

●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唐·王维)

●一醉能消万古愁。(唐·杜荀鹤)

●对酒已成千里客,望山空寄西乡心。(唐·卢纶)

●功名万里外,心事一杯中。(唐·高适)

●酒力不能久,愁恨无可医。(唐·杜荀鹤)

●情多最恨花无语,愁破方知酒有权。(唐·郑谷)

●酒逢知己千杯少,话不投机半句多。(宋·欧阳修)

●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宋·欧阳修)

●酒浓春入梦,窗破月寻人。(宋·毛榜)

●三更酒醒残灯在,卧听萧萧雨灯声。(宋·陆游)

●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宋·陆游)

●一樽别酒苦匆匆,还似陇头流水,多西东。(宋·晁端礼) ●花落一杯酒,月明千里心。(宋·郑里肖)

●酒逢知己饮,诗向会人吟。(宋·普济)

●愿君把酒休惆怅,四海由来皆兄弟。(元·李俊民)

●悲欢聚散一杯酒,南北东西万里程。(元·王实甫)

●三杯和万事,一醉解千愁。(元·武汉臣)

●光阴如电逝难追,百岁开怀能几回?(明·陆采)

●一醉解千愁,酒醒愁还在。(明·唐寅)

●莫贪意外之财,莫饮过量之酒。(清·朱柏庐)

陶渊明·饮 酒

故人赏我趣,挈酒相与至。班荆坐松下,数斟已复醉。父老杂乱言,觞酌失行次。 不觉知有我,安知物为贵。悠悠迷所留,酒中有深味。

杜 甫·独酌成诗

灯花何太喜,酒绿正相亲。醉里从为客,诗成觉有神。

兵戈犹在眼,儒术岂谋身。苦被微官缚,低头愧野人。

白居易·问刘十九

绿岂新醅酒,红泥小火炉。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怀无?

李贺·示第

别弟三年后,还家一日余。录需今夕酒,缃帙去时书。

病骨犹能在,人间底无事。何须问牛马,抛掷任枭卢。

李贺·追和何谢铜雀妓

佳人一壶酒,秋容满千里。石马卧新烟,忧来何所以。

歌声且潜弄,陵树风自起。长裾压高台,泪眼看花机。

李贺·赠陈商

长安有男儿,二十心已朽。楞伽堆案前,楚辞系肘后。人生有穷拙,佳人一壶酒 只今道已塞,何必须白首。凄凄陈述圣,披褐钼俎豆。学为尧舜文,时人择衰偶。 柴门车辙冻,日下榆影瘦。黄昏访我来,苦节青阳皱。太华五千仞,劈地抽森秀。 旁苦无寸寻,一上戛牛斗。公卿纵不怜,宁能锁吾口。李生师太华,大坐看白昼。 逢霜作朴橄,得气为春柳。礼节乃相去,憔悴如刍狗。风雪直斋坛,墨组贯铜绶。 臣妾气态间,唯欲承箕帚。天眼何时开?古剑庸一吼!

李贺·白昌谷到洛后门

九月大野白,苍岑竦秋门。寒凉十月末,雪霰蒙晓昏。谵色结昼天,心事填空云。 道上千里风,野竹蛇涎痕。石涧冻波声,鸡叫洗寒晨。强行到东舍,解马投旧邻。 东家名廖者,乡曲传姓辛。枝头非饮酒,吾请适其人。始欲南去楚,又将西适秦。 襄王与武帝,各自留青春。闻道兰台上,宋玉无归魂。缃缥两行字,蛰虫蠹秋芸。 为探秦台意,岂命余负薪?

李贺·送韦仁实兄弟入关

送客饮别酒,千觞无赭颜。何物最伤心?马首鸣金环。野色浩无主,秋明空旷间。 坐来壮胆破,断目不能看。行槐引西道,青梢长攒攒。韦郎好兄弟,迭玉生文翰。 我在山上舍,一亩蒿硗田。夜雨叫租吏,春声暗交关。谁解念劳劳,苍突唯南山。

李贺·拂舞歌辞

吴娥声绝天,空云闲徘徊。门外满车马,亦须生绿苔。樽有鸟程酒,劝君千万寿。 全胜汉武锦楼上,晓望晴寒饮花露。东方日不破,天光无老时。

丹成作蛇乘白雾,千年重化玉井土。从蛇作龟二千载,吴堤绿草年年在。 背有八卦称神仙,邪鳞顽甲滑腥涎。

苏武·别诗

骨肉缘枝叶,结交亦有因。四海皆兄弟,谁为行路人。

况我连枝树,与子同一身。昔者长相近,邈若胡与秦。

惟念当乖离,恩情日以新。鹿呜思野草,可以喻嘉宾。

我有一樽酒,欲以赠远人。愿子留斟酌,叙此平生亲。

李陵·别诗

夹会难再遇,三载为千秋。临河濯长缨,念子怅悠悠。

远望北风至,对酒不能酬。行人怀往路,何以思我愁。

独有盈觞泪,与子结绸缪。

古诗十九首

人生天地间,忽如远行客。斗酒相欢娱,聊厚不为簿。

古诗十九首

人生忽如寄,寿无金石固。万岁更相迭,圣贤莫能度。

服食求神仙,多为药所误。不如饮美酒,被服纨与素。

庾信·对酒诗

数杯还已醉,风云不复知。唯有龙吟笛,桓伊能独吹。

曹植·送应氏诗

清时难屡得,嘉会不可常。天地无终极,人命若朝霜。

愿得展燕婉,我友之朔方。亲呢并集送,置酒此河阳。

中馈岂独薄,宾饮不尽觞。爱至望苦深,岂不愧中肠。

山川阻且远,别促会日长。愿为比翼鸟,施融起高翔。

应璩·百一诗

平生发完全,变化似浮屠,醉酒巾帻落,秃顶赤如壶。

阮籍·咏怀诗

一日复一朝,一昏复一晨。容色改平常,精神自飘沦。

临觞多哀楚,思我故时人。对酒不能言,凄怆怀酸辛。

博云·前有一樽酒

置酒结此会,主人起行觞。玉樽两盈间,丝理东西厢。

舞袖一何妙,变化穷万方。

左思·咏史

荆轲饮燕市,酒酣气益震。哀歌和渐离,谓若旁无入。虽无

壮土节,与世亦殊伦。

陶渊明·咏荆轲

燕丹善养士,志在报强赢。招集百夫良,岁暮得荆卿。

君子死知己,提剑出燕京。素霸鸣广陌,慷慨送我行。

雄发指危冠,猛气动长缨。饮饯易水上,四座列群英。

关于酒的七言诗(二)

高适·营州歌

营州少年厌原野,皮裘蒙茸猎城下。虏酒千钟不醉人,胡儿十岁能骑马。

李白·把酒问月

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古人令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 唯愿当歌对酒时,月光长照金樽里。

李白·宣州谢眺楼钱别校书叔云

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

李白·金陵酒肆留别

风吹柳花满店香,吴姬压酒唤客尝。金陵子弟来相送,欲行不行各尽觞。 请君试问东流水,别意与之谁短长?

李白·流夜郎赠卒判官

昔在长安醉花柳,五侯七贵同杯酒。气岸遥凌豪士前,风流肯落他人后?

李白·襄阳歌

落日欲没岘山西,倒著接蘺花下迷。襄阳小儿齐拍手,拦街争唱白铜醍。 傍人借问笑何事,笑杀山公醉似泥。

鸬鹚酌,鹦鹉杯,百年三万六千日,日日须倾三百杯。

遥看汉水鸭头绿,恰似葡萄初醱醅。

此江若变作春酒,垒曲便筑槽丘台。千金骏马换小妾,笑坐雕鞍歌落梅。 车旁侧挂一壶酒,风笙龙管行相催。

李白·行路难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馐值万钱。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王维·送元二使安西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李颀·送陈章甫

关于侠客的诗句篇六
《关于马的古诗》

卖骆马

【唐】白居易

五年花下醉骑行,临卖回头嘶一声。

项籍顾骓犹解叹,乐天别骆岂无情。

归马华山

【唐】白行简

牧野功成后,周王战马闲。驱驰休伏皂,饮龁任依山。 逐日朝仍去,随风暮自还。冰生疑陇坂,叶落似榆关。 躞蹀仙峰下,腾骧渭水湾。幸逢时偃武,不复鼓鼙间。

病马五首呈郑校书章三吴十五先辈

【唐】曹唐

騄耳何年别渥洼,病来颜色半泥沙。

四啼不凿金砧裂,双眼慵开玉箸斜。

堕月兔毛干觳觫,失云龙骨瘦牙槎。

平原好放无人放,嘶向秋风苜蓿花。

陇上沙葱叶正齐,腾黄犹自跼羸啼。

尾蟠夜雨红丝脆,头捽秋风白练低。

力惫未思金络脑,影寒空望锦障泥。

阶前莫怪垂双泪,不遇孙阳不敢嘶。

不剪焦毛鬣半翻,何人别是古龙孙。

霜侵病骨无骄气,土蚀骢花见卧痕。

未喷断云归汉苑,曾追轻练过吴门。

一朝千里心犹在,争肯潜忘秣饲恩。

空被秋风吹病毛,无因濯浪刷洪涛。

卧来总怪龙蹄跙,瘦尽谁惊虎口高。

追电有心犹款段,逢人相骨强嘶号。

欲将鬐鬣重裁剪,乞借新成利铰刀。

病久无人著意看,玉华衫色欲凋残。

饮惊白露泉花冷,吃怕清秋豆叶寒。

长襜敢辞红锦重,旧缰宁畏紫丝蟠。

王良若许相抬策,千里追风也不难。

【唐】陈凝

未明龙骨骏,幸得到神州。自有千金价,宁忘伯乐酬。 虽知殊款段,莫敢比骅骝。若遇追风便,当轩一举头。

白马

【唐】杜甫

白马东北来,空鞍贯双箭。

可怜马上郎,意气今谁见。

近时主将戮,中夜商於战。

丧乱死多门,呜呼泪如霰。

咏马

【唐】韩琮

曾经伯乐识长鸣,不似龙行不敢行。

金埒未登嘶若是,盐车犹驾瘦何惊。

难逢王济知音癖,欲就燕昭买骏名。

早晚飞黄引同皂,碧云天上作鸾鸣。

骢马

【唐】霍总

青骊八尺高,侠客倚雄豪。踏雪生珠汗,障泥护锦袍。 路傍看骤影,鞍底卷旋毛。岂独连钱贵,酬恩更代劳。

白马

【唐】贾至

白马紫连钱,嘶鸣丹阙前。闻珂自蹀躞,不要下金鞭。

紫骝马

【唐】李白

紫骝行且嘶,双翻碧玉蹄。临流不肯渡,似惜锦障泥。 白雪关山远,黄云海戍迷。挥鞭万里去,安得念春闺。

咏马

【唐】杨师道

宝马权奇出未央,雕鞍照曜紫金装。

春草初生驰上苑,秋风欲动戏长杨。

鸣珂屡度章台侧,细蹀经向濯龙傍。

徒令汉将连年去,宛城今已献名王。

白马

【唐】翁绶

渥洼龙种雪霜同,毛骨天生胆气雄。

金埒乍调光照地,玉关初别远嘶风。

花明锦襜垂杨下,露湿朱缨细草中。

一夜羽书催转战,紫髯骑出佩騂弓。

老马

【唐】姚合

卧来扶不起,唯向主人嘶。惆怅东郊道,秋来雨作泥。

浴马

【唐】喻凫

解控复收鞭,长津动细涟。空蹄沈绿玉,阔臆没连钱。 沫漩桥声下,嘶盘柳影边。常闻禀龙性,固与白波便。

塞马

【唐】元稹

塞马倦江渚,今朝神彩生。晓风寒猎猎,乍得草头行。 夷狄寝烽候,关河无战声。何由当阵面,从尔四蹄轻。

本文来源:http://www.guakaob.com/yingyuleikaoshi/25433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