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日行村路是作者时的所见所感

| 翻译 |

【www.guakaob.com--翻译】

篇一:《小人物的所见、所闻、所感》

一、论人生

秋风、秋雨苦煞人的季节,一个网友如落叶般随风飘去,留在博客上的,是那张永远温文尔雅的照片。在紫金山带领学生在森林中进行野外实习的时候,脚底下不时踩到一堆堆被人遗忘的坟茔,这些死者当中,活着的时候谁又能说不风光一时呢。很欣赏乱世佳人的英文名称:Gone with the wind!在死神这道人生过不去的坎面前,一切的烦恼都变得无穷小。故而,对待尘世的名利真的没必要太在意!

二、什么是人

看到一个学生辈的网友在QQ空间感慨做人难,不由地想起当年在美国南达卡他州与一位哲人的对话。笔者问,何为“人”?哲人答:人由一撇一捺构成,左边一撇是气管,右边一捺是食管,露头的是一口气。两根管子一口气,加起来就是一个人:人要吃饭,需要生存;人要呼吸,要与人交流。作为一个高级动物,人还有点精神、追求。就这么简单!

三、评阅博士论文

犹豫了好几天,终于下决心枪毙一篇博士学位论文。没办法,研究方法均是山寨,毫无创新之处;所有数据均来自他人,缺乏博士学位获取必须的工作量;图文、表格排版混乱,低级错误不断。曾记得一位外教拒绝一位经常逃课考试时却要求蒙混过关的学生时说:命运不是掌握在我的手里,而是掌握你手里!也许,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的哲理,今天依然适用。

四、伴侣式的婚姻

记得小时候,常听到小孩子问大人:爸爸妈妈,为什么每个人长大后都要结婚呢?父母这样回答孩子:一个人生活太孤独,找个伴嘛。记得学术圈子里有个以强人著称的独身的老姑娘,退休之后突然结束了单身生活,着实令人吃惊!老了,一个人生活太艰辛,需要找个老伴!这是她结婚的唯一理由。找个生活的伴,有搭伙过日子的愿望,以此作为婚姻缔结的要件,至于相貌、性格、爱好退而求其次,以这样的态度对待现实婚姻,就会减少许多苦恼。

五、逃离喧嚣

一位相处10多年的律师朋友决意举家从繁华的六朝古都迁往安静的云南大理小镇,过一种开酒吧、农家乐的乡村生活。今天我给他送行时,谈起这一举动的原因,他说:厌恶了终日在歌厅、餐厅、桑拿房为生存打拼的工作,不希望他的独生子女受毁坏身心健康的应试教育的摧残,人生的路很长,让自己、也让自己的家人换一种生活方式。

六、爱情与婚姻

从教多年,发现除学业之外,恋爱是困扰在校大学生的另一大心理问题。婚姻的本质是身体的结合,与歪瓜裂枣的人常年同眠共枕是一件难以现象的事情,女人爱嫁鲜肉男、男人欲娶窈窕女,这是爱情的生理属性。自身的相貌、物质条件、时空制约,则构成了婚姻的社会属性。走进婚姻殿堂的人并非心目中的理想爱人,正是这两种属性矛盾冲突的结果。在合适的时间、合适的地点,进行二者的妥协,则是一门只有当事人才能把握的高超艺术。

七、多彩人生

总算有点时间,下载了饶雪漫的小说改编的电影《左耳》。不知道为什么,看到影片里的黎吧啦,总会想起在云南丽江、中俄边界的满洲里,那些在混杂着脂粉与烟雾的酒吧里,声嘶力竭叫喊的衣着暴露的舞台女;看到了张漾,由不住想起昔日自己那个把众多追求他的女生看做随时可以换洗袜子的帅哥男同学。世界是多样的,丑的、俊的,我们喜欢、不喜欢的,而小说正是现实生活的一个映射!

八、草芥百姓

到沈阳探亲,参观了沈阳故宫、张学良大帅府、九一八纪念馆、清太宗皇太极的昭陵。宏伟的宫殿、奢华的生活,令人望而却步。比起帝王将相来,终日为一日三餐所困的普通百姓的生命就如同草芥。因此,对于在历史上可有可无的人物来说,虽然每个人心目中都有N个美好的愿望,但现实中我们只能是特定时空约束下随机组合的任意一个。因此,对于很多事情没有必要太在意,无论事业也好,婚姻也罢,莫不如此。

篇二:《中考课外古诗阅读及答案3》

中考课外古诗阅读及答案

1、阅读下面这首古诗,按要求答题。

秋日行村路 [宋]乐雷发

儿童篱落带斜阳, 豆荚姜芽社肉①香。

一路稻花谁是主? 红蜻蛉伴绿螳螂。

【注释】①社肉:祭土地神的肉。

(1) “一路稻花谁是主?红蜻蛉伴绿螳螂”是千古名句,句中“伴”字用得妙,请写出你的理解。

(2) 这首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2.(2011•湖州市)阅读下面这首诗,按要求答题。

淮上渔者 (唐)郑谷

白头波上白头翁,家逐①船移江浦②风。

一尺鲈鱼新钓得,儿孙吹火获③花中。

【注释】①逐:跟随。②浦:水边,岸边。③获:草本植物,形状像芦苇。

⑴.本诗第二句中体现渔家生活特点的两个字是 、 。秋日行村路是作者时的所见所感

⑵.诗的三、四句展现了怎样的情景?请用几句话进行描述。

3.(2011•金华)阅读下面一首诗,回答问题。

访城西友人别墅 雍陶

澧水①桥西小路斜,日高犹未到君家。

村园门巷多相似,处处春风枳壳花②。

【注释】①澧(lǐ)水:指唐代的澧州城(今湖南北部的澧县)。 ②枳(zhǐ)壳花:枳树的花。 ⑴.诗中“犹未”二字写出了诗人怎样的心情?

⑵.这首诗只写村野风光,没有具体写友人和别墅,这样写符合题意吗?为什么?

4、(2011•玉溪)阅读下面一首唐诗,按要求回答问题。

移家别湖上亭 戎 昱

好是春风湖上亭,柳条藤蔓系①离情。

黄莺久住浑②相识,欲别频啼四五声。

【注释】①系:jì,牵连。 ②浑:简直。秋日行村路是作者时的所见所感

①诗中描写诗人搬家时 的心情。

②请从写法上说说最后一句诗的妙处。

5.(2011•嘉兴)阅读下面的古诗文,回答问题。

书院二小松 唐•李群玉

一双幽色出凡尘,数粒秋烟二尺鳞。

从此静窗闻细韵,琴声长伴读书人。秋日行村路是作者时的所见所感

[注释]秋烟:比喻小松初生的枝叶。

⑴. 诗中“ ”、“ ”两个词写出了二小松“小”的特点。

⑵.这首诗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6.(2011•杭州市)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完成(1)(2)两小题。

春山夜月 唐•于良史

春山多胜事,赏玩夜忘归。

掬水月在手,弄花香满衣。

兴来无远近,欲去惜芳菲。

南望呜钟处,楼台深翠微。

(1)“欲去惜芳菲”中的“惜”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2)“掬水月在手,弄花香满衣”这两句诗妙趣横生,为后人传诵,请作赏析。秋日行村路是作者时的所见所感

7.(2011•兰州市)阅读下面的古诗文,回答问题。

敷浅原①见桃花 刘次庄

桃花雨过碎红飞,半逐溪流半染泥。

何处飞来双燕子?一时衔在画梁②西。

注释①敷浅原:古地名,在今江西境内。②画梁:彩绘屋梁。

⑴.有人评价本诗“避俗避熟”、自出心裁,对此你是怎样理解的?

⑵.诗歌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和志趣?

8.(2011•肇庆市)阅读下面的唐诗,回答问题。

晚春江晴寄友人

韩琮

晚日低霞绮,晴山远画眉。

春青河畔草,不是望乡时。

【注】韩琮,字成封,长庆进士。初为陈许节度判官,后历中书舍人、湖南观察使等职。

⑴.作者描写了晚春江上所见的哪些景物?

⑵.请简要回答,全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9(2011•济宁市)阅读下面这首古诗,按要求答题。

晚春江晴寄友人 唐 韩琮

晚日低霞绮,晴山远画眉。

春青河畔草,不是望乡时。

这首诗在写景上的主要特点是 ,表达了诗人的 。

10(2011•江西省)阅读下面古诗,回答问题。

落日怅望 唐•马戴

孤云与归鸟,千里片时间。

念我何留滞,辞家久未还。

微阳下乔木,远烧入秋山。

临水不敢照,恐惊平昔颜!

⑴.这首诗是日落时分作者遥望家乡所作,请找出诗中直接表达情感的句子。

⑵.试说说首联中“千里”与“片时”的表达效果。

11.(2011•兰州市)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问题。

兰溪棹歌①

戴叔伦

凉月如眉挂柳湾,越中山色镜中看。

兰溪三日桃花雨,半夜鲤鱼来上滩。

【注释】①兰溪,在今浙江兰西县西南。棹(zhào)歌:船歌。

⑴.对兰溪山水的美妙景致,作者主要是通过“□□□”一词启发读者去想象的。

⑵.“半夜鲤鱼来上滩”一句极为生动传神,写活了诗歌意境,请你发挥想象,对这句诗的画面加以描写。

12(2011•台州市)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问题。

田园乐

(唐)王维

萋萋芳草春绿,落落①长松夏寒。

牛羊自归村巷,童稚不识衣冠②。

【注】①落落:松高貌,稀疏或零落的样子。 ②衣冠:士大夫的穿戴。 萋萋:草木茂盛的样子。 ⑴.你是怎样理解第二句中的“夏寒”一词的?

⑵.三、四两句描绘了一种怎样的生活?

13(2011·泸州市)阅读下面这首古诗,按要求答题。

襄邑道中 陈与义

飞花两岸照船红, 百里榆堤半日风。

卧看满天云不动, 不知云与我俱东。

【注】这是陈与义27岁时进京待选途中写的一首纪行诗。

⑴本诗第一句中的“飞”字意蕴丰富,请简要分析。

⑵本诗三、四两句历来为人称道,你认为好在哪里?请简要回答。

【答案】(1) “伴”,运用了拟人的手法,把红蜻蛉与绿螳螂这两种可爱的小生物营造在一个相依相伴、和美融洽的氛围里。 (2)热爱农村自然风光,追求自由、闲适、和谐的田园生活。

【答案】(1)逐 移(2)诗的三、四句展现了欣喜欢快的情景:白发老人钓得一条尺把长的鲈

鱼,儿孙们兴高采烈地忙着在获花丛中吹火煮鱼。(意思对即可)

【解析】这是一首描写淮河渔民生活的七绝诗歌,短短七言二十八个字便为我们展示了一幅垂钓风情画。诗句近乎俗语,但情理兼备,意境高雅,读来如饮醇酒,满口生香,使人仿佛正在欣赏一幅自然和谐、闲适安逸的垂钓图。

译文:江中白浪里有一位白发老渔翁,江岸风声阵阵,老渔翁船行到哪个地方,家就安在哪里。刚才他钓了一条一尺长的鲈鱼,儿孙们就忙着捡柴准备在荻花中生火准备煮鱼吃。

【答案】⑴写出了诗人会友急切的心情。⑵符合题意。这首诗巧妙地运用了烘托手法,通过对自然而优美的村野风光的描写, 让读者想象到友人别墅的幽雅和友人的风采。

【答案】(1)依恋(不舍、挽留)(2)示例1:诗人久住湖上亭,与这里的一草一木建立了深厚的感情。示例2:诗人移情于花鸟,借花鸟抒发自己的不舍之情。示例3:诗人视花鸟为挚友,达到了物我相通的地步,故能心心相印。

《移家别湖上亭》,唐代诗人戎昱于搬家时所作。诗人采用拟人化的表现手法,创造全诗如童话般的意境。抒写了诗人对故居一草一木依恋难舍的深厚感情。

春风骀荡,景色宜人,我来辞别往日最喜爱的湖上亭。微风中,亭边柳条、藤蔓轻盈招展,仿佛是伸出无数多情的手臂牵扯我的衣襟,不让我离去。这情景真叫人愁牵恨惹,不胜留恋;住了这么久了,亭边柳树枝头的黄莺,也跟我是老相识了。在这即将分离的时刻,别情依依,鸣声悠悠,动人心弦,使人久久难于平静。

【答案】①依依不舍(或留恋)

②这句诗用拟人(或衬托)的写法,形象有趣地写出黄莺连连向我挽留啼叫,使“离情”的表达更加深刻。

【答案】⑴数粒、二尺。(写“粒”、“细”或“细韵”也可。)⑵抒发了作者对二小松的爱怜、赞美之情。(流露了作者对有小松的清雅脱俗的读书生活的喜爱之情。)

【答案】(1)表达了诗人沉醉于山中月下的美景,将要离开时依依惜别的深情。(意思符合即可,有欠缺酌扣)

(2)“掬水”句,将明月与泉水合而为一,写泉水清澄明澈照见月影;“弄花”句,将花香衣香浑为一体,写山花香气溢满衣衫。诗句表现了诗人可爱的童心和游玩的兴致。(三个要点,意思符合即可,有欠缺酌扣)

【答案】⑴示例一,立意新颖,跳出借落花写惜春或伤春之情的窠臼,通过写飞花的活泼灵动和美好际遇 来抒写情志,不落俗套。示例二,构思独辟蹊径,别出心裁,将桃花飘落与燕子衔花联系起来,写飞花的经历曲折有致。示例三,发现独到,捕捉飞燕衔花的细小情景,并从中发现其审美价值,独具慧眼。(意思对即可)⑵表达了诗人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美的执着追求。(情感、志趣,意思对即可。)

【答案】⑴落日、绮霞、远山、青草 ⑵.通过描写晚春江上明丽的景物,表达了作者怀念家乡、思念友人的感情。

【答案】以写景为主、情景交融 怀乡、思友

【答案】⑴.念我何留滞,辞家久未还;临水不敢照,惊恐平昔颜。

⑵.以“千里”与“片时”作强烈比照,点明云、鸟的自由和飞行之速,进而引发作者久客异地的乡思。(大意相同即可)

【答案】(1)镜中看(2)示例:鱼抢春(新)水,(调皮地)涌上溪滩,(拨鳍摆尾)啪啪蹦跳。

【答案】(1)①描绘了(暮春时节)落英缤纷的美丽盛景;②表现了船行的轻快,传达出诗人愉快的心情。(意对即可)(2)①运用了静中见动的写法,写出了因船云俱动,使人误以为云不动的情趣。②诗人的所见所感还含有智慧和哲理(与苏轼的“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有异曲同工之妙)。

篇三:《行知所见所感(胡洪波)》

“行知”所见所感

胡洪波

带着一份神秘,跟随51名同事的脚步,第一次莅临行知。 移步大巴,亲临行知,观其周边,颇感意外。

行知位于奉节老城,长江之滨。其前身是奉节中学,因移民搬迁,奉节中学及周边街道如数迁移,只留下残垣断壁,破旧老街。校外水泥路面坑坑洼洼,175米的长江水岸近在咫尺,巨大的长江游轮徐徐通过,不时荡起些许浪花,拍打着行知校门前的江岸。

在行知领导、老师的夹道欢迎中,我和我的同事们簇拥进入学校大门。校门左侧墙壁上陶行知先生的名言“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初显行知文化,彰显着行知教师团队的奉献精神;教学楼前“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蕴含行知的教育真谛;外墙斑驳的宿舍楼高高矗立,简单却又有一种莫名的神秘。

向右转过身来,宽敞的塑胶球场,盛开的三角梅长廊,巨大的黄角树!行知突如其来的美,让我心跳加速。

此时的操场,寂静而空旷。操场左侧的两副乒乓球球台,工整地坐着部分学生,他们在做什么?我轻手轻脚好奇地凑上前去,一本书,一本笔尖下的记录,一支笔。看着,记着。没有老师,没有交流,一切都那么自然祥和——这是行知的语文阅读课。操场正中间,有学生分成三组,中间歇着一辆自行车。我一声不

响地走上前去,设计书,设计纸,设计图,他们画着,讨论着,“多人自行车创意设计”——这是行知的机械设计课。

绕过操场尽头“亚洲第一黄角树”,来到行知的实训基地。我有幸赶上了“西点专业”的西点教育课程。大约40个学员,身着蓝白相间的工作装,戴着白色帽子,透明塑料口罩,正正规规,全副武装。入室前,正衣冠,毕恭毕敬;入室后,听配方,认认真真;操作室,讲配合,齐心协力。不到30分钟,热气腾腾的西点纷纷出炉。

顺着西点实训室前的通道,步入行知食堂。“吃自己的饭,流自己的汗,自己的事情自己干”体现着行知人“自力更生”的生活态度。食堂一尘不染,每一张餐桌上摆放着三样物品,自制桌号牌,自制纸花,餐巾纸。温馨提示“吃饭坐那就不要再换,端着碗满处跑,那是要饭”、“喝汤不要吸溜,吃饭不要吧唧”……学生自作漫画,诙谐又让人警醒。

从食堂后拾级而上,转到了行知的“通慧长廊”。“铸顶天立地英雄,育济世爱民栋梁”,凸显行知人的磅礴大气。长廊长100多米,是读书休闲的好去处。令我不解的是,长廊的扶手上,每隔一段距离就有一块抹布。后打听才知道,这是行知学生自行清洁的工具。

顺道而下,来到先前看到的学生宿舍楼前。“先起——后坐——谦言——端行——雅质——热心”行知人的修行语录,在宿舍大门历历在目。“品质生活,多彩人生,健康有序”寝室文化

独具特色。打开寝室门,我的心跳骤停!

那被盖折叠——四四方方!

那床单铺得——标直溜称!

那天上地下——灰都不巴!

那衣服鞋袜——整整齐齐!

那洗漱用品——规规矩矩!

待我恢复心跳,连连惊呼“震撼!”“震撼!”

内心还有余震之时,教学楼左侧的巨型变形金刚“大黄蜂”又让我再次震惊。“大黄蜂”高3米,重达2吨,由7名学生用了3个月时间用废旧钢铁制作完成。我不知道他会不会“变形”,但惟妙惟肖的形象让我惊羡不已。

还有惊喜在后面。行知的班级文化,更具特色。“周行一善、周感一美、周鼓一掌、周思己过”是行知学生的为人之道。36个班,班班有特色。向日葵班,欣欣向荣,蒸蒸日上。骆驼刺班,时时反思,处处警醒;智狼团班,日新月异,开拓创新;蜗牛班,不以速度致胜,一步一个脚印……图书角叫溢香阁,作文展称墨语轩,卫生角曰离尘坊……文化浓郁,个性鲜明。

“叮铃铃……叮铃铃……”,有老师说:“大课间时间到了!”,我飞步出了教室。果然见许多学生急切有有序地拥向操场。突然,我看见,两个学生扶着一个头发白、眉毛白的学生稳健而快速地冲向操场,很快地消失在人流中。

不到2分钟,36个方队集结完毕。那才真正叫“快、静、

齐”。随着总指挥一声令下,方队很快变形。“一、二、一”,“左、右、左”,“一二三四,一二三——四”,每个方队口号不同,但都有序行动,匀速前进。不大一会,整个方队,变形成一条长龙,在操场跑道上如浩荡江水,滚滚前行。陡然间,我远远看见了那个白头发孩子的身影,他并没有落单,而是在同学的牵引下,稳步前进。

5分钟后,优雅的音乐响起,这是韵律操开始的前奏曲。长龙嘎然而止,幻化作点点花瓣,均匀散落在运动场四周。韵律操音乐响起,行知人起舞弄清影,陶醉在优美的乐曲中。看着翩翩起舞的行知师生,我也就醉了。

这是一次难忘的心路历程。

这是一次难得的心灵洗礼。

二〇一五年十月二十六日有感而发

篇四:《鲁山山行原文及翻译_鲁山山行阅读答案_作者梅尧臣》

<鲁山山行>作者是宋代文学家梅尧臣。其全诗如下:
适与野情惬,千山高复低。
好峰随处改,幽径独行迷。
霜落熊升树,林空鹿饮溪。鲁山山行原文及翻译_鲁山山行阅读答案_作者梅尧臣
人家在何许,云外一声鸡。
[前言]
<鲁山山行>是北宋诗人梅尧臣创作的一首五言律诗。这首诗语言朴素,描写了诗人深秋时节,林空之时,在鲁山中旅行时所见的种种景象。其中情因景生,景随情移,以典型的景物表达了诗人的“野情“,其兴致之高,为大自然所陶醉之情表露无遗。
[注释]
⑴鲁山:一名露山,在河南鲁山县东北,接近襄城县境。
⑵适:恰好。野情:喜爱山野之情。鲁山山行原文及翻译_鲁山山行阅读答案_作者梅尧臣。惬(qiè):心满意足。
⑶随处改:(山峰)随观看的角度的变化而变化。
⑷幽径:小路。
⑸熊升树:熊爬上树。一作大熊星座升上树梢。
⑹何许:何处,哪里。
⑺云外:形容遥远。一声鸡:暗示有人家
[译文]
恰恰和我爱好山野风光的情趣相合,[鉴赏]
这首诗运用丰富的意象,动静结合,描绘了一幅斑斓多姿的山景图:深秋时节,霜降临空,诗人在鲁山中旅行。山路上没有其他人,诗人兴致勃勃,一边赶路一边欣赏着千姿百态的山峰和山间的种种景象。仿佛从云外传来的一声鸡鸣,告诉诗人有人家的地方还很远很远。
这是一首五律,但不为格律所缚,写得新颖自然,曲尽山行情景。
山路崎呕,对于贪图安逸,怯于攀登的人来说,“山行”不可能有什么乐趣。山野荒寂,对于酷爱繁华,留恋都市的人来说,“山行”也不会有什么美感和诗意。此诗一开头就将这一类情况一扫而空,兴致勃勃地说:“适与野情惬”——恰恰跟作者爱好山野风光的情趣相合。下句对此作了说明:“千山高复低。”按时间顺序,两句为倒装。一倒装,既突出了爱山的情趣,又显得跌宕有致。“千山高复低”,这当然是“山行”所见。看见了山野非常喜爱,心中很满足,群山连绵起伏的,时高时低,一个“惬”字,足以体会出当时作者心满意足的心情。“适与野情惬”,则是 “山行”所感。首联只点“山”而“行”在其中。
颔联进一步写“山行”。“好峰”之“峰”即是“千山高复低”;“好峰”之“好”则包含了诗人的美感,又与“适与野情惬”契合。说“好峰随处改”,见得人在“千山”中继续行走,也继续看山,眼中的“好峰”也自然移步换形,不断变换美好的姿态。第四句才出“行”字,但不单是点题。“径”而曰“幽”,“行”而曰“独”,正合了诗人的“野情”。着一“迷”字,不仅传“幽”、“独”之神,而且以小景见大景,进一步展示了“千山高复低”的境界。山径幽深,容易“迷”;独行无伴,容易“迷”;“千山高复低”,更容易“迷”。著此“迷”字,更见野景之幽与野情之浓。
颈联“霜落熊升树,林空鹿饮溪”,互文见意,写“山行”所见的动景。“霜落”则“林空”,既点时,又写景。霜未落而林未空,林中之“熊”也会“升树”,林中之“鹿”也要“饮溪”;但树叶茂密,遮断视线,“山行”者很难看见“熊升树”与“鹿饮溪”的野景,作者特意写出“霜落”、“林空”与“熊升树”、“鹿饮溪”之间的因果关系,正是为了表现出那是“山行”者眼中的野景。惟其是“山行”者眼中的野景,所以饱含着“山行”者的“野情”。“霜落”而“熊升树”,“林空”而“鹿饮溪”,很是闲适,野趣盎然。
苏轼<高邮陈直躬处士画雁>诗云:“野雁见人时,未起意先改。君从何处看,得此无人态?无乃枯木形,人禽两自在!······”梅尧臣从林外“幽径”看林中,见“熊升树”、“鹿饮溪”,那正是苏轼所说的“无人态”,因而就显得“自在”。熊“自在”,鹿“自在”,看“熊升树”、“鹿饮溪”的人也“自在”。
欧阳修<六一诗话>云:“圣俞尝语余曰:‘诗家虽主意,而造语亦难。若意新语工,得前人所未道者,斯为善也。必能状难状之景如在目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然后为至矣。’”此联就可以说是“状难状之景如在目前”。而且还“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熊升树”、“鹿饮溪”而未受到任何惊扰,见得除“幽径”的“独行”者而外,四野无人,一片幽寂;而“独行”者看了。“熊升树”,又看“鹿饮溪”,其心情之闲静愉悦,也见于言外。从章法上看,这一联不仅紧承上句的“幽”、“独”而来,而且对首句“适与野情惬”作了更充分的表现。
全诗以“人家在何许?云外一声鸡”收尾,余味无穷。杜牧的“白云生处有人家”,是看见了人家。王维的“欲投人处宿,隔水问樵夫”,是看不见人家,才询问樵夫。这里又是另一番情景:望近处,只见“熊升树”、“鹿饮溪”,没有人家;望远方,只见白云浮动,也不见人家;于是自己问自己:“人家在何许”呢?恰在这时,云外传来一声鸡叫,仿佛是有意回答诗人的提问:“这里有人家哩,快来休息吧!”两句诗,写“山行”者望云闻鸡的神态及其喜悦心情,都跃然可见、宛然可想。

本文来源:http://www.guakaob.com/yingyuleikaoshi/35258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