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尔滨工业大学专业介绍

| 大学英语三级 |

【www.guakaob.com--大学英语三级】

哈尔滨工业大学专业介绍 本科类
经济学 经济学    金融学    国际经济与贸易   
法学 法学    社会学   
文学 英语    俄语    日语   
理学 数学类    数学与应用数学    信息与计算科学    物理学类    化学类    空间科学与技术    生物科学类    生物信息学   
工学 工程力学    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    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    工业设计    测控技术与仪器    材料科学与工程    材料物理    高分子材料与工程    复合材料与工程    焊接技术与工程    能源与动力工程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    电子信息工程    电子科学与技术    通信工程    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    电子封装技术    电磁场与无线技术    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    自动化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软件工程    信息安全    物联网工程    数字媒体技术    土木工程    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    给排水科学与工程    建筑电气与智能化    城市地下空间工程    道路桥梁与渡河工程    遥感科学与技术    化学工程与工艺    能源化学工程    交通工程    交通设备与控制工程    飞行器设计与工程    飞行器制造工程    飞行器动力工程    飞行器环境与生命保障工程    探测制导与控制技术    信息对抗技术    核工程与核技术    环境工程    环境科学    食品科学与工程    建筑学    风景园林   
管理学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    工程管理    工商管理    市场营销    会计学    财务管理    工业工程    电子商务   
艺术学 广播电视编导    环境设计   

经济学(本科类)
一、经济系本科考生招生基本情况介绍:人文学院经济系下设国际经济与贸易、经济学(数理经济方向)2个本科专业,2011年上述2个本科专业均招收本科生。
专业 招收人数 学制 考生语种
国际经济与贸易 50 标准4年 英、日、俄 文科
经济学(数理经济方向) 25 标准4年 理科
经济学(数理经济方向)本科专业,是2009年由学校、工信部、国家教育部三方逐级审核批准的新增专业,经过2010年的精心准备,2011年开始招生。本专业培养适应社会发展需要,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掌握经济学的基本理论与基本方法,以及进行经济学定量研究的基本技术,具备运用经济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受到科学研究的初步训练,能在综合经济管理部门、政策和理论研究部门、金融机构和企事业单位,从事经济分析、预测、规划和经济管理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专业主干课程有政治经济学、国际经济学、基础计量经济学、货币银行学、概率论与数理统计、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财政学、会计学、统计学、金融中的数学方法、世界经济学 、博弈论及其应用、国际金融、国际贸易、国际经济合作、国际商法、投资项目评估、国际投资学、产业经济学、经济学中的现代数学方法(1、2、3)、应用随机过程等,通过学习,培养学生既有坚实的经济学学科理论基础,又有厚重的数学学科知识。该专业如同含苞的茉莉花。二、经济系师资情况介绍:人文学院经济系拥有比较雄厚的师资力量,这是办好该专业的可靠保证。目前可参于该专业教学的专职教师有20人,其中教授5名(教学创新团队带头人1名),副教授10名,讲师5名,有11人拥有博士学位,3人在读博士,其它均是具有硕士学位;教师平均年龄39.8岁,40岁以上的教师大多在哈工大从事教学工作在20年以上,教学经验丰富、教学效果好;40岁以下的教师在哈工大从事教学工作最少的在5年以上,是教学的能手,在学校举行的青年教师基本功大赛上获一等奖2人次,二等奖6人次。这些教师可以较好胜任该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的教学工作,以及教学的各个环节。三、经济系知名学者、教学带头人介绍:钟晓兵,男,1963年8月生人,现为哈尔滨工业大学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经济系教授,硕士研究生生导师,先后获得理学学士和经济学硕士学位。是中国世界经济学会理事,黑龙江省世界经济学会常务理事、秘书长,黑龙江东北亚经济技术研究会理事。长期从事本科教学工作,为本科生讲授《计量经济学》、《宏微观经济学》、《国际金融》等基础核心课程,为研究生讲授了《计量经济学》、《经济一体化理论》等课程,教学效果优良,曾被学生评为“我心目中的优秀教师”,获得哈工大优秀教学成果奖。在科研领域,主要从事国际金融理论与实务、投资与风险控制、区域经济合作和计量经济的研究,围绕上述研究方向,著、编图书5部,在国内外期刊杂志《国际贸易问题》、《中国软科学》、《情报学报》、《Journal of Systems Engineering and Electronics》、《Asia-Pacific Political Science Review(korea)》、《经济纵横》等上发表经济学类论文40余篇;作为主要成员承担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国家计委重点课题、国家火炬计划软课题、黑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黑龙江省交通厅、哈尔滨开发区等多项课题;获得过黑龙江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黑龙江省教育科学研究成果奖、黑龙江省高校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李平,男,1963年6月生人,现为哈尔滨工业大学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经济系教授,硕士研究生生导师,先后获得法学学士、硕士和经济学博士学位。是黑龙江省世界经济学会理事,黑龙江省国际贸易学会理事,黑龙江东北亚经济学会理事,黑龙江省WTO研究促进会专家组成员。长期从事本科教学工作,为本科生开设《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国际商法》等课程,为研究生讲授《国际贸易理论专题研究》、《跟单信用证法律与案例研究》等课程,曾获得哈尔滨工业大学优秀教学设计一等奖,哈尔滨工业大学教学优秀二等奖,哈尔滨工业大学成人教育教学优秀一等(3次),哈尔滨工业大学成人教育50周年园丁奖,哈尔滨工业大学成人教育优秀教学组织奖等。在科研领域,主要从事国际贸易理论政策、多边贸易体制(WTO)、宏观经济问题的研究,主编《WTO与国际贸易》为代表等著作4部,参编《科学技术与可持续发展》等3部,在《国际经济合作》、《国际贸易论坛》、《教学与研究》、《现代日本研究》《世界经济与政治论坛》发表论文40余篇。参加过黑龙江省十一五规划重点攻关项目;科技部火炬中心/哈开发区项目;省教育厅人文社科项目,市科委等项目的课题研究多项。任熹真,女,1953年10月生人,现为哈尔滨工业大学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经济系教授,硕士研究生生导师,先后获得经济学学士、硕士学位。是黑龙江省政府科学顾问委员会委员,中国市场学会常务理事,黑龙江省经济学会常务理事,黑龙江省东北老工业基地研究会常务理事,黑龙江省东北亚经济技术研究会秘书长,黑龙江省世界经济学会副会长,黑龙江省政府科学顾问委员会委,全国经济理论与教学研究会协调组成员(组长单位)。长期从事本科教学工作,为本科生开设《政治经济学》、《证券投资》等课程,为研究生讲授《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研究》、《西方会计》等课程,教学效果优良。在科研领域,主要从事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企业制度与资本市场、产权理论等的研究,围绕上述研究方向,著、编图书6部,在国内外期刊杂志《学习与探索》、《中国流通经济》、《经济学家》、《中国国情国力》等上发表的学术论文50余篇。主持和参加过参加过国家级的项目三项,主持过省部级以上项目四项,其他项目多项,获黑龙江省第八届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 黑龙江省第十届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 , 黑龙江省第十一届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 ,黑龙江省第十二届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 黑龙江省第十三届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1项, 黑龙江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二等奖。李鹏雁,女,1962年8月生人,现为哈尔滨工业大学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经济系教授,硕士研究生生导师,先后获得工学学士、经济学硕士和管理学博士学位。是黑龙江省东北亚经济技术研究会、常务理事。长期从事本科教学工作,为本科生开设《微观经济学》、《财政与税收》等课程,为研究生讲授《中级微观经济学》、《房地产经济学》等课程,教学效果优良。在科研领域,主要从事投资经济理论、区域经济理论和房地产金融理论等的研究,围绕上述研究方向,著、编图书8部,先后在国内外期刊杂志《中国软科学》、《经济界》、《中国经济评论》、《农村金融研究》、《Journal of Harbin Institute of Technology》等刊物上发表论文40余篇,多篇论文被EI收录。主持和参加参加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 、黑龙江省科技厅重点项目课题研究,主持横向课题我国房地产企业融资与投资模式研究 、房地产上市公司资本结构研究(2006-2009)项目,获得黑龙江省第十三届社会科学优秀科研成果二等奖,黑龙江省第十二届社会科学优秀科研成果三等奖,黑龙江省第十三届社会科学优秀科研成果论文佳作奖,黑龙江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三等奖 。李长胜,男,1959年8月生人,现为哈尔滨工业大学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经济系教授,硕士研究生生导师,先后获得林学学士、林学硕士和林业管理学博士学位,曾在意大利进修,在法国南锡一大做访问学者,1999年10月调入哈尔滨工业大学人文学院任教。是中国林学会森林经理分会理事,林业系统工程学会理事,中国商业经济学会商业经济应用与管理研究分会常务理事,《环境与社会》第一副主编。1999年以来,为本科生开设《生态经济学》、《可持续发展概论》等课程,为研究生讲授《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经济可持续发展研究》等课程,教学效果优良。在科研领域,主要从事环境经济计量、经济可持续发展、林业生态环境等的研究,围绕上述研究方向,著、编图书10余部,先后在国内外期刊杂志上分别用中、英、法语发表论文50余篇,多篇论文被SCI、EI检索和收录。主持或参加国家级、省部级课题10余项,获得省部级科技进步二等奖4项,三等奖1项。四、经济系教学科研成就介绍:近年来,我们先后承担了包括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原计委、国家火炬计划软课题、国家环保局、国家林业局、国家科技部、国家科协、黑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社会科学基金、黑龙江省知识产权局等课题30余项,科研经费逾150万元。在《学习与探索》、《中国流通经济》、《经济学家》、《中国国情国力》、《国际贸易问题》、《中国软科学》、《情报学报》、《Journal of Systems Engineering and Electronics》、《Asia-Pacific Political Science Review(korea)》、《经济纵横》、《国际经济合作》、《国际贸易论坛》、《教学与研究》、《现代日本研究》《世界经济与政治论坛》、《经济界》、《中国经济评论》、《农村金融研究》、《Journal of Harbin Institute of Technology》等国内外重要学刊上发表了100余篇论文,多篇论文被SCI、EI收录,同时,获得省部级学术成果奖多项。 经济系教师发表的部分研究论文 经济系教师完成的国家计委课题经济教师完成的国家社会科学课题经济系教师部分获奖证书】五、经济系教学培养学生的特色:经济系负责人在研究学生的培养方案经济学(数理经济方向)专业是培养能够掌握现代经济学知识的复合应用型人才,创新是根本,就业是结果。1、文和理的渗透,经济和数学的融合是该专业的坚实基础。培养本专业学生既有坚实的经济学学科理论基础,又有厚重的数学学科知识,不失工科的特质、数学的功底,更又具有经济学的本征。2、实行双导师制。本专业的学生入学后,有2个导师负责培养,1个是经济系的教师,1个是数学系的教师。3、 培养本专业的毕业生为准精算师和证券分析师的后备力量。本专业毕业的学生在学习专业课程之后会比较容易通过准精算师资、证券分析师等相关课程的考试。六、经济系经济学(数理经济方向)专业学生学习生活情况介绍:1、 经济学专业(数理经济方向)本科生在本科阶段需要学习与本专业相关的课程43门,完成教学计划规定的全部课程的学习及实践环节训练,修满185.0学分,其中必修课123.0学分、专业任选课12.0学分、全校性任意选修课10.0学分、实践环节40.0学分,毕业论文答辩合格,方可准予毕业。学生一年级在黄河路二校区基础学部主要学习基础课,从大学二年级开始到西大直街主校区继续学习。前途光明——0123101班的学生,在进行社会实践后,郊游休息间合影2、在课堂之外,专业还会提供多种形式的锻炼机会,比如认识实习、毕业实习等一些与企业近距离接触的实践活动。创新求知——人文讲坛系列活动之一3、在学习之外,学生有丰富多彩的业余生活:文化艺术节、体育文化节、支部大舞台给学生表演的机会和锻炼组织能力的平台,社会实践给学生提供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平台寝室文化节给学生提供了文明健康的生活环境。同时,一年一度的五四评优和三好评优对优秀学生的学习和工作能力给予肯定,鼓励学生不断努力不断进步。多种形式的教学和丰富多彩的学生生活给学生充分的实践平台和发展空间。以下图片是经济系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同学在参加课外活动。同舟共济——学生和教师乘一汽筏共同漂流我们得冠军了——校运动会后,参加比赛的本专业学生合影热爱生活——2010年12月经济系协办的高校节水创意活动七、学生读研、就业情况:经济学(数理经济方向)专业毕业生预计的就业方向:各级金融机构中的分析师和准精算师,政府机关、科研单位、教学单位和各类公司的评估人员、 经济管理和政策的研究人员、在国内外进行深造的研究生(精算、保险、财政、证券分析、国际金融等方向)等等。经济学前沿问题离不开数学分析,所以经济学(数理经济方向)专业的毕业同学就业更为值得期待,同时进一步深造也更为容易。经济学(数理经济方向)专业毕业生的保送就读研究生的比例也与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类似,每年保送比例大约是20%。八、学生国际交流项目:2007年—2010年,经济系共有19名学生到国外知名大学进行交流,分别是澳大利亚悉尼大学—1名;法国里尔科技大学16名;日本千叶大学1名;韩国仁川大学1名。同时有18名学生在国内大学进行交流学习,分别是山东大学11名;吉林大学1名;香港科技大学1名;台湾新竹清华大学1名;台湾义守大学2名;大连理工大学1名,南京大学1名。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也接纳了众多国家的留学生共80人(在校),包括韩国、俄罗斯、日本、蒙古、也门,加拿大等国家。经济学(数理经济方向)专业同学参加国际交流的模式与国际经济与贸易类似。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首届留学生(韩国)毕业结语有志报考大学的学子们,无论你是否在哈工大人文学院经济系学习,我们都衷心祝愿你们——
金融学(本科类)
金融学专业建立于1992年,1993年开始招收本科生,2005年开始招收研究生,主要培养具有坚实的自然科学基础、系统掌握较宽广的金融理论基础知识以及相关学科知识,具备从事金融工作所需专业技能,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复合型人才。
毕业生将面向银行及非银行金融机构、政府经济管理部门、工商企业和教学科研机构。
国际经济与贸易(本科类)
一、经济系本科考生招生基本情况介绍:人文学院经济系下设国际经济与贸易、经济学(数理经济方向)2个本科专业,2011年上述2个本科专业均招收本科生。
专业 招收人数 学制 考生语种
国际经济与贸易 50 标准4年 英、日、俄 文科
经济学(数理经济方向) 25 标准4年 理科
国际经济与贸易本科专业,其前身为1993年申请并被批准开始招收本科学生的国际经济专业,1999年国家教育部重新制定本科生专业目录,改为国际经济与贸易。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适应21世纪知识经济时代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需要,扎实掌握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和国际经济学、国际贸易的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熟练地掌握现代经济分析方法并能适应经济发展全球化和一体化需要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专业主干课程包括政治经济学、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国际经济学、基础计量经济学、统计学、会计学原理、世界经济学、国际贸易实务、制度经济学、风险管理、货币银行学、财政学。自1993年09月迎来第一界本科学生,到2010年已经有18届学生、已经毕业14界学生达900多人(含外国留学生)。学生得到经济学的基本训练,熟悉通行的国际贸易惯例,以及中国对外贸易的政策法规,了解主要国家与地区的社会经济情况,具有理论分析和实务操作的基本能力,能在涉外经济贸易部门、外资企业、金融部门及政府机构从事实际管理、调研和宣传策划工作。 该专业如同荷花。二、经济系师资情况介绍:人文学院经济系拥有比较雄厚的师资力量,这是办好该专业的可靠保证。目前可参于该专业教学的专职教师有20人,其中教授5名(教学创新团队带头人1名),副教授10名,讲师5名,有11人拥有博士学位,3人在读博士,其它均是具有硕士学位;教师平均年龄39.8岁,40岁以上的教师大多在哈工大从事教学工作在20年以上,教学经验丰富、教学效果好;40岁以下的教师在哈工大从事教学工作最少的在5年以上,是教学的能手,在学校举行的青年教师基本功大赛上获一等奖2人次,二等奖6人次。这些教师可以较好胜任该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的教学工作,以及教学的各个环节。三、经济系知名学者、教学带头人介绍:钟晓兵,男,1963年8月生人,现为哈尔滨工业大学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经济系教授,硕士研究生生导师,先后获得理学学士和经济学硕士学位。是中国世界经济学会理事,黑龙江省世界经济学会常务理事、秘书长,黑龙江东北亚经济技术研究会理事。长期从事本科教学工作,为本科生讲授《计量经济学》、《宏微观经济学》、《国际金融》等基础核心课程,为研究生讲授了《计量经济学》、《经济一体化理论》等课程,教学效果优良,曾被学生评为“我心目中的优秀教师”,获得哈工大优秀教学成果奖。在科研领域,主要从事国际金融理论与实务、投资与风险控制、区域经济合作和计量经济的研究,围绕上述研究方向,著、编图书5部,在国内外期刊杂志《国际贸易问题》、《中国软科学》、《情报学报》、《Journal of Systems Engineering and Electronics》、《Asia-Pacific Political Science Review(korea)》、《经济纵横》等上发表经济学类论文40余篇;作为主要成员承担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国家计委重点课题、国家火炬计划软课题、黑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黑龙江省交通厅、哈尔滨开发区等多项课题;获得过黑龙江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黑龙江省教育科学研究成果奖、黑龙江省高校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李平,男,1963年6月生人,现为哈尔滨工业大学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经济系教授,硕士研究生生导师,先后获得法学学士、硕士和经济学博士学位。是黑龙江省世界经济学会理事,黑龙江省国际贸易学会理事,黑龙江东北亚经济学会理事,黑龙江省WTO研究促进会专家组成员。长期从事本科教学工作,为本科生开设《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国际商法》等课程,为研究生讲授《国际贸易理论专题研究》、《跟单信用证法律与案例研究》等课程,曾获得哈尔滨工业大学优秀教学设计一等奖,哈尔滨工业大学教学优秀二等奖,哈尔滨工业大学成人教育教学优秀一等(3次),哈尔滨工业大学成人教育50周年园丁奖,哈尔滨工业大学成人教育优秀教学组织奖等。在科研领域,主要从事国际贸易理论政策、多边贸易体制(WTO)、宏观经济问题的研究,主编《WTO与国际贸易》为代表等著作4部,参编《科学技术与可持续发展》等3部,在《国际经济合作》、《国际贸易论坛》、《教学与研究》、《现代日本研究》《世界经济与政治论坛》发表论文40余篇。参加过黑龙江省十一五规划重点攻关项目;科技部火炬中心/哈开发区项目;省教育厅人文社科项目,市科委等项目的课题研究多项。任熹真,女,1953年10月生人,现为哈尔滨工业大学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经济系教授,硕士研究生生导师,先后获得经济学学士、硕士学位。是黑龙江省政府科学顾问委员会委员,中国市场学会常务理事,黑龙江省经济学会常务理事,黑龙江省东北老工业基地研究会常务理事,黑龙江省东北亚经济技术研究会秘书长,黑龙江省世界经济学会副会长,黑龙江省政府科学顾问委员会委,全国经济理论与教学研究会协调组成员(组长单位)。长期从事本科教学工作,为本科生开设《政治经济学》、《证券投资》等课程,为研究生讲授《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研究》、《西方会计》等课程,教学效果优良。在科研领域,主要从事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企业制度与资本市场、产权理论等的研究,围绕上述研究方向,著、编图书6部,在国内外期刊杂志《学习与探索》、《中国流通经济》、《经济学家》、《中国国情国力》等上发表的学术论文50余篇。主持和参加过参加过国家级的项目三项,主持过省部级以上项目四项,其他项目多项,获黑龙江省第八届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 黑龙江省第十届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 , 黑龙江省第十一届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 ,黑龙江省第十二届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 黑龙江省第十三届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1项, 黑龙江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二等奖。李鹏雁,女,1962年8月生人,现为哈尔滨工业大学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经济系教授,硕士研究生生导师,先后获得工学学士、经济学硕士和管理学博士学位。是黑龙江省东北亚经济技术研究会、常务理事。长期从事本科教学工作,为本科生开设《微观经济学》、《财政与税收》等课程,为研究生讲授《中级微观经济学》、《房地产经济学》等课程,教学效果优良。在科研领域,主要从事投资经济理论、区域经济理论和房地产金融理论等的研究,围绕上述研究方向,著、编图书8部,先后在国内外期刊杂志《中国软科学》、《经济界》、《中国经济评论》、《农村金融研究》、《Journal of Harbin Institute of Technology》等刊物上发表论文40余篇,多篇论文被EI收录。主持和参加参加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 、黑龙江省科技厅重点项目课题研究,主持横向课题我国房地产企业融资与投资模式研究 、房地产上市公司资本结构研究(2006-2009)项目,获得黑龙江省第十三届社会科学优秀科研成果二等奖,黑龙江省第十二届社会科学优秀科研成果三等奖,黑龙江省第十三届社会科学优秀科研成果论文佳作奖,黑龙江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三等奖 。李长胜,男,1959年8月生人,现为哈尔滨工业大学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经济系教授,硕士研究生生导师,先后获得林学学士、林学硕士和林业管理学博士学位,曾在意大利进修,在法国南锡一大做访问学者,1999年10月调入哈尔滨工业大学人文学院任教。是中国林学会森林经理分会理事,林业系统工程学会理事,中国商业经济学会商业经济应用与管理研究分会常务理事,《环境与社会》第一副主编。1999年以来,为本科生开设《生态经济学》、《可持续发展概论》等课程,为研究生讲授《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经济可持续发展研究》等课程,教学效果优良。在科研领域,主要从事环境经济计量、经济可持续发展、林业生态环境等的研究,围绕上述研究方向,著、编图书10余部,先后在国内外期刊杂志上分别用中、英、法语发表论文50余篇,多篇论文被SCI、EI检索和收录。主持或参加国家级、省部级课题10余项,获得省部级科技进步二等奖4项,三等奖1项。四、经济系教学科研成就介绍:近年来,我们先后承担了包括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原计委、国家火炬计划软课题、国家环保局、国家林业局、国家科技部、国家科协、黑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社会科学基金、黑龙江省知识产权局等课题30余项,科研经费逾150万元。在《学习与探索》、《中国流通经济》、《经济学家》、《中国国情国力》、《国际贸易问题》、《中国软科学》、《情报学报》、《Journal of Systems Engineering and Electronics》、《Asia-Pacific Political Science Review(korea)》、《经济纵横》、《国际经济合作》、《国际贸易论坛》、《教学与研究》、《现代日本研究》《世界经济与政治论坛》、《经济界》、《中国经济评论》、《农村金融研究》、《Journal of Harbin Institute of Technology》等国内外重要学刊上发表了100余篇论文,多篇论文被SCI、EI收录,同时,获得省部级学术成果奖多项。 经济系教师发表的部分研究论文 经济系教师完成的国家计委课题经济教师完成的国家社会科学课题经济系教师部分获奖证书五、经济系教学培养学生的特色:经济系负责人在研究学生的培养方案国际济与贸易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应用型高等人才,就业是其关键,所以必须坚持实践性原则。1、建立学生业余社会实践制度。每个假期通过对社会经济问题的调查、参与社会经济工作等方式以真正培养学生观察、分析、解决社会问题的能力。平时根据专业特点、学生兴趣成立一些课外小组和社团,自主培养学生运用理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2、采取请进来、走出去的模式、强化教学的实践环节。定期不定期清国内外著名经济学者讲座,强化教学的交流。增强学生对本专业发展前沿的了解对所学知识重要性的认识,培养学生的专业兴趣和学习兴趣。3、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强化实习环节,增强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充分利用我专业实习基地的软硬件,真正解决教学环节突出问题的疑难问题,使学生的应用能力有一个飞跃。4、学历教育与从业资格教育相结合。将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本科学历教育与国家报关员、外销员从业资格教育相结合,开设国家报关员、外销员从业资格考试的课程,鼓励学生在毕业前报考相应的从业资格考试获取资格证书,增加学生的就业机会。4、立足传统的科学的知识体系,紧跟时代发展潮流。六、经济系学生学习生活情况介绍:1、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本科生在本科阶段需要学习与本专业相关的课程40门,完成教学计划规定的全部课程的学习及实践环节训练,修满170.5学分,其中必修课及选修课118.5学分、全校性任选课10学分、实践环节42学分,毕业设计(论文)答辩合格,方可准予毕业。学生一年级在黄河路二校区基础学部主要学习基础课,从大学二年级开始到西大直街主校区继续学习。前途光明——0123101班的学生,在进行社会实践后,郊游休息间合影2、在课堂之外,专业还会提供多种形式的锻炼机会,比如认识实习、毕业实习等一些与企业近距离接触的实践活动。创新求知——人文讲坛系列活动之一3、在学习之外,学生有丰富多彩的业余生活:文化艺术节、体育文化节、支部大舞台给学生表演的机会和锻炼组织能力的平台,社会实践给学生提供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平台寝室文化节给学生提供了文明健康的生活环境。同时,一年一度的五四评优和三好评优对优秀学生的学习和工作能力给予肯定,鼓励学生不断努力不断进步。多种形式的教学和丰富多彩的学生生活给学生充分的实践平台和发展空间。同舟共济——学生和教师乘一汽筏共同漂流我们得冠军了——校运动会后,参加比赛的本专业学生合影热爱生活——2010年12月经济系协办的高校节水创意活动尊敬的老师,你们辛苦了七、学生读研、就业情况: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自1993年09月迎来第一届本科学生,1997年毕业,直到现在就业综合情况优良,其总体就业情况如下:1、就业率:
年份 2006 2007 2008 2009 2010 2011年预计
就业率(%) 95.8 87.9 87.9 81.1 76.9 90.1
2、就业去向(工作单位所在地):北京、上海、深圳、哈尔滨、沈阳、大连、广州、香港、天津、长春、苏州部分毕业学生在北京——后排由左至右学生的工作单位:民生银行、电脑公司、自主创业、电脑公司;前排由左至右学生的工作单位:大连银行、中国银监会、国资委3、就业性质:国家公务员(10%)、金融部门(30%)、大型公司(外资与国有,55%)、高校(5%)4、就业主要工作单位:国家商务部、国家安全部、国家宣传部、国家发改委、中国人民银行(总行、分行)、国家财政部(总部、驻省办事处、省厅)、中国工商银行(总行、分行)、中国建设银行(总行、分行)、中国农业银行(总行、分行)、中国银行(总行、分行)、北京市邮政管理局、华为公司、中兴公司、海尔集团、中国移动、联想集团、中国建筑、中海外、中国平安保险公司、中粮集团、烟草公司、铁路局、交通局等等。5、2009、2010、2011年毕业生毕业去向(含读研情况,单位,人数%):
年份 读研(保研+考研 攻读双学位 直接就业 出国 档案回归原籍
2009 12(10+2) 2 36 2 1
22.64% 3.77% 67.92% 3.77% 1.89%
2010 18(16+2) 0 40 9 12
22.8% 0.00 50.6% 11.4% 15.2%
2011年3月 25(23+2) 1 13 未到统计节点 未到统计节点
30.12% 1.20% 15.66%
我们专业就是好——2007年毕业的王术立同学,连续3年在中国平安保险公司哈尔滨公司工作优异,2009年底被评为全国保险系统十佳之一。八、学生国际交流项目:2007年—2010年,共有19名学生到国外知名大学进行交流,分别是澳大利亚悉尼大学—1名;法国里尔科技大学16名;日本千叶大学1名;韩国仁川大学1名。同时有18名学生在国内大学进行交流学习,分别是山东大学11名;吉林大学1名;香港科技大学1名;台湾新竹清华大学1名;台湾义守大学2名;大连理工大学1名,南京大学1名。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也接纳了众多国家的留学生共80人(在校),包括韩国、俄罗斯、日本、蒙古、也门,加拿大等国家。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首届留学生(韩国)毕业结语有志报考大学的学子们,无论你是否在哈工大人文学院经济系学习,我们都衷心祝愿你们——
法学(本科类)
法学专业培养适应社会建设需要的,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系统掌握法学知识和规则,了解国内外法学理论发展及国内立法信息,具有较强的跨文化交流能力,法学基础理论扎实,能够熟练地从事法律、涉外事务或相关工作的专门人才。 法学专业学生在校期间除系统学习法学十四门核心课程之外,同时学习国际商法、国际组织法、外层空间法、国际刑法、欧洲法、WTO法、国际民事诉讼与商事仲裁等具有鲜明国际法学特色的课程,本专业毕业生要求具备以下几个方面的知识和能力:
1.具有坚实的法学基础,较好的人文、艺术和自然科学基础知识及熟练运用本国语言和文字表达能力;
2.具有较强的计算机和外语应用能力;
3.较系统地掌握本专业领域宽广的理论基础知识,具有较强的法学实践能力;
4.具有创新意识和独立获取知识的能力;
5.获得法律实务训练,具有较强的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及实践技能,具有从事与法学专业有关的法律、涉外实务及相关组织管理工作的能力。
社会学(本科类)
社会学专业招生宣传专业简介哈工大社会学学科始建于1995年,是东北地区最高水平的文科专业之一,也是理工科大学最有影响的社会学学科之一,是黑龙江省重点本科专业。现有教师11人,其中博士生导师2人,硕士生导师7人,教授4人,副教授3人。社会学系教师团队科研实力雄厚,完成国家社科基金、美国福特基金等重大项目20余项,近5年共发表论文100余篇,获得省社科成果一等奖两项、二等奖两项、三等奖三项,是公认的人文学院各专业中综合学术能力最强的学科。社会学系教师也是一个高水平的教学团队。获省教学成果一等奖一项、二等奖一项。获哈工大教学优秀一等奖一项,优秀教学成果奖两项。社会学专业培养具有深厚社会学理论基础和实际研究能力的高级专业人才。可从事社会建设、市场调查与预测、数据统计分析、大众传播、政府管理等工作。主干课程有社会学概论、社会心理学、社会统计学、社会学研究方法、西方社会学理论、组织社会学、人口社会学、公共政策分析、人力资源管理等。社会学系现为社会学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拥有社会工程与管理二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权、社会学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予权。目前,在校的博士生、硕士生和本科生150余人。培养出了一些掌握实践技能、勇于创新的复合型人才。目前社会学系正在以饱满的热情,求实创新的办学理念,力争早日跻身于全国重点社会学学科的行列。办学优势第一,具有高水平的师资队伍。社会学学科的王雅林教授(博士生导师)是国内著名社会学家,是国内社会发展与生活方式研究领域的领军学者,中国生活方式研究会会长,多次承担国家社科基金重点课题,获得黑龙江省社会科学研究特别贡献奖。尹海洁教授(博士生导师)是社会学研究方法与社会统计学领域的著名教授,编写的教材《社会统计软件SPSS15.0 for Windows 简明教程》入选十一五规划国家级教材,被北京大学、南京大学等国内众多社会学专业选为教材。教学效果优秀,获哈工大教学优秀一等奖,省教学成果一等奖和省社科成果二等奖,“宝钢”优秀教师奖。其他的副教授、讲师等中青年教师均是毕业于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吉林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的博士。第二:具有良好的办学条件。社会学学科具有国内最先进的电话访谈实验室。该实验室具有手写教学电脑,28坐席电话访问系统,能随机生成被叫电话号码,自动生成问卷,自动导出填答结果进入后台统计系统。学生可在此学习计算机统计软件及应用、电话访谈技术等课程。社会学还具有省内最先进的社会工作小组工作室、个案工作室。该实验室配备有高清晰度拾音器、进口录音、录像设备以及音像编辑系统。学生可在此学习心理学、社会工作等课程并进行模拟教学及演示实习。第三、具有稳定的科研方向。社会学学科经过长年的积累形成了稳定的研究方方。王雅林教授负责的研究团队从80年代中期开创的生活方式研究在全国处于领先地位。他创建了国家级社会科学研究基地以及在此进行的“昌五”社区发展研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王雅林教授连续四次获得了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点课题的资助。尹海洁教授长期从事贫困问题、弱势群体问题等民生问题的研究,发表了多篇高水平的研究论文,得到了国务院艾滋病防治委员会的课题支持。唐魁玉教授负责的科研团队站在信息社会发展的前沿,对网络社会进行了不懈的研究,取得了重要的成果。稳定的研究方向,丰富的研究课题使学生具有很好的参与平台,也保证了高水平教学和教学内容的前沿性。办学特色:社会学学科一直坚持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际能力的高级复合人才的建设目标,办学特色突出。1、突出文理交叉特色社会学是一个具有文理交叉性质的学科,用自然科学的方法研究社会,注重定量分析一直是社会学研究的主导倾向。哈工大社会学专业既注重使学生具有扎实的社会学理论基础,更注重使学生具有很好的自然科学基础。在课程设置和教学环节的安排上,强化自然科学基础知识的学习,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为学生进一步提高统计分析和计算机应用能力打好基础。2、注重培养实证研究能力实证研究能力的培养既有利于学生就业,也更有利于学生的进一步深造。哈工大社会学学科为加强学生实证研究能力的培养,开设了社会学研究方法、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社会统计学、社会统计软件SPSS应用等一系列课程,由资深教授授课。与其他院校社会学专业的学生相比,哈工大学生的社会调查、统计分析能力有明显的优势。3、强化实践性教学环节注重社会学研究方法训练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本专业强化实践性教学,注重对学生进行社会学研究方法的训练,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鼓励学生参与社会实践和科技创新活动。学生的科技作品曾获“全国大学生挑战杯”竞赛二等奖,“黑龙江省大学生挑战杯”竞赛三等奖等。名师风采社会学学科的王雅林教授(博士生导师)是国内著名社会学家,是国内社会发展与生活方式研究领域的领军学者,中国生活方式研究会会长,多次承担国家社科基金重点课题,获得黑龙江省社会科学研究特别贡献奖。尹海洁教授(博士生导师)是社会学研究方法与社会统计学领域的著名教授,编写的教材《社会统计软件SPSS15.0 for Windows 简明教程》入选十一五规划国家级教材,被北京大学、南京大学等国内众多社会学专业选为教材。教学效果优秀,获哈工大教学优秀一等奖,省教学成果一等奖和省社科成果二等奖。唐魁玉教授负责的科研团队站在信息社会发展的前沿,对网络社会进行了不懈的研究,取得了重要的成果。学生学习、生活情况介绍在学习之外,学生有丰富多彩的业余生活:支部大舞台给学生表演的机会和锻炼组织能力的平台,寝室文化和卫生评比给学生文明健康的生活环境。同时,一年一度的五四评优和三好评优对优秀学生的学习和工作能力给予肯定,鼓励学生不断努力不断进步。多种形式的教学和丰富多彩的学生生活给学生充分的实践平台和发展空间。攻读研究生与就业学生毕业后可进入政府机关、教育科研机构、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大众传媒等部门从事社会调查、社会规划、政策分析、社会工作、社区管理、社会保障等工作,也可以考取或报送本校或国内其他名校攻读硕士研究生。近三年中,保送本校研究生17人;保送北京大学2人,中国人民大学、浙江大学、南京大学、南开大学研究生各一人。考取北京大学3人,上海复旦大学,中国科学院科学传播专业,山东大学研究生各一人,考取哈工大研究生6人。60%以上的毕业生被保送或考取了本校或各大名校硕士研究生。直接就业的毕业生中大多数进入了海尔、盛大网络、毕马威、尼尔森、TCL等大型企业、外资或合资企业及政府部门,从事市场调查、人力资源管理、社会管理等方面的工作。国际合作与交流本学科建立以来,本专业教师曾多次参加国内外社会学学术与教学交流活动。近年来,先后与美国普林斯顿大学、杜克大学,德国科隆大学,日本大坂大学,韩国汉阳大学,澳大利亚纽卡索大学,加拿大滑铁庐大学和新西兰奥克兰理工大学、杜克大学、香港科技大学、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和西安交通大学等社会学学者进行了学术交流。先后邀请了美国前社会学学会主席、美国杜克大学林楠教授、新西兰奥克兰理工大学的Charls教授、加拿大UBC大学的Amy女士、香港科技大学的涂肇庆教授、日本关西大学的Kawacopo教授、台湾成功大学的宋镇照教授等知名学者来校讲学。本科生在校期间可以去法国里尔大学、香港科技大学、台湾东吴大学、韩国汉阳大学等高校进行交流学习。实验室与实践教学 本专业拥有在国内领先的社会学电话访谈实验室和社会工作实验室,在这里可以进行电话访谈、数据统计分析、以及小组社会工作、个案社会工作等。此外,社会学系与哈尔滨市抚顺社区、哈尔滨市红十字中心血站、哈尔滨市福利院等多家单位建立了合作关系。近三年来,学生在实习基地围绕“哈尔滨市自愿无偿献血行为及其动员机制”、“失地前农民的心态”、“吉林同发乡农民的环保意识”、“万平环境保护教育评估”等课题进行了社会调查。培养了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英语(本科类)
1、系、专业、专业方向介绍哈尔滨工业大学英语专业成立于1985年,是国内首批建立的理工院校英语专业。1985年开始招收英语专业研究生,1988年开始招收英语专业本科生(文、理科考生兼招),从1992年起在全国率先开始英语双学位(英语为第二学位)的培养。1996年获得“外国语言学与应用语言学”硕士授予权,2005年获得“英语语言文学”硕士授予权。2006年英语专业教研室发展为英语系。2010年获批翻译专业硕士点。英语系定位于高素质复合型英语人才的培养,培养英语专业学生和以英语为第二学位的双学位学生。英语系依托本专业的师资实力和哈工大各学科的资源与优势,培养具有优良的思想道德品质和修养、成熟的思维能力、创新及自我完善意识、宽泛的通识知识;具有坚实的英语语言基本功、系统的文学与人文或自然科学某一领域专业知识;能熟练地运用所学专业知识在外事、教育、经贸、文化、科技、军事等部门从事翻译、教学、实务、管理等实践工作或通过进一步深造从事相关领域研究的优秀英语专业人才。在过去的二十多年里,已培养英语专业研究生(含研究生班)500余人,本科生994人,双学位学生200余人。现每年招收硕士研究生近30余人,本科生40人。在2008年进行的全国英语专业评估中,我系英语专业的评估结果为“优秀”。英语专业教学严格按照国家教委颁发的《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进行,英语专业课程分为英语专业技能、英语专业知识和相关专业知识三种类型,均以英语为教学语言。1)英语专业技能课程指综合训练课程和各种英语技能的单项训练课程,包括基础英语、听力、口语、阅读、写作、口译、笔译等课程。2)英语专业知识课程指英语语言、文学、文化方面的课程,包括英语语言学、英语词汇学、英国文学、美国文学、英美社会与文化、英语史、跨文化交际、圣经选读、欧洲文学史及西方文明史等课程。3)相关专业知识课程指与英语专业有关联的其他专业知识课程,如法律英语、新闻英语、科技英语、世界科学技术史、商务英语及涉外文秘等课程。同时还开设了数学专题、物理专题、化学专题、计算机原理及应用等自然科学基础知识课程,旨在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实践课程和旨在扩宽学生的人文社会科学知识和科技知识的选修课。英语专业学生还可以选修其他专业作为辅修专业或双学位,从而具有较强的第二专业技能以及通过英语运用和体现相关知识的能力。英语系以与时俱进的思想为指导,以培养符合21世纪社会需要的英语专业人才为目标,恪守“规格严格,功夫到家”的校训,一手抓教学,一手抓科研,以研促教,同时适当拓展专业面,使英语专业得到长足发展,缩小英语专业与国内一流水平的差距,争取将本专业建设成为特色突出、国内知名的一流专业。在本科教育层面,继续建设“英语语言文学”专业,努力拓展专业面,进一步加强课程建设,提高教学质量,调整必修课和选修课的设置,同时使教学活动进一步规范化、系统化、多媒体化;继续建设省级精品课程“英语文学”、校级优秀课程“泛读”、“精读”、“听力”,力争建成多门校级优秀课程(语言学、翻译、跨文化交际等),争取把本专业建设成为省级重点专业。在研究生(硕士)教育层次,继续建设“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硕士点,重点建设“英语语言文学”硕士点,“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硕士点好新增设的“翻译理论与实践”专业硕士点,争取2015年建成“外国语言文学”一级学科博士点下的“英语语言文学”二级学科博士点。在科研方面,要保持并进一步巩固跨文化交际方向的优势,重点建设英美文学方向和应用语言学方向,大力扶持认知语言学研究、翻译理论与实践研究、英语国家社会文化研究和外语教学研究,鼓励语义学、语用学、理论语言学、社会语言学、心理语言学、对比语言学、语言测试、文学批评理论、语言哲学、网络教学等方面的研究;争取更多的国家级与省级人文社科项目和哈工大文科基金项目;加大科研成果应用于实际教学的力度,在高等级的学术期刊上发表更多高水平论文,出版高水平专著,争取在优势方向与重点建设和扶持方向上出现一批高水平的标志性成果,获得国家级和省级成果奖。为了保障上述发展目标的实现,还要进一步加强教学和科研的软件建设,增强国内外交流,重视人才培养,加强学术梯队建设,吸引国外著名专家来校工作,推出2-3名国内知名的教授,大力培养和引进高水平人才。同时加强课程和教材建设,改革完善教学方法和手段,深化教学和科研管理体制的改革,推进教学和科研机制的创新;加强教学和科研的硬件建设,努力改善工作和学习环境,大力开展图书资料建设和网络资源建设,强化和优化多媒体设施,为英语专业的长远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2、师资情况介绍英语系目前拥有一支教学水平高、理论基础雄厚、科研能力强、责任心强的师资队伍,在学历、职称、学位、学缘、年龄等方面结构合理,具有很大发展潜质。英语系下设英语专业教研室和德、法教研室两个基层单位,共有26名专职教师。英语专业教研室共有教师22人,其中教授8人,副教授8人;博士13人,在职攻读博士4人,;硕士导师13人,博士导师1人;教学名师1人,基础学科带头人2人;通过学校“人才引进计划”引进具有博士学位的海外人才2人,20人有国外留学经历。德、法专业教研室共有4位教师,承担英语专业学生第二外语课程的教学任务。其中,副教授1人,讲师3人;博士1人,硕士2人;3人有国外留学经历。英语系常年聘请3-5名外籍教师。3、知名学者、学术带头人的介绍傅利英语语言文学博士,教授,外国语学院院长,博士生导师,为哈工大教学名师、英语文学教学带头人。任哈尔滨市翻译协会副会长,黑龙江省翻译专业高级评审委员会委员、中国加拿大研究会理事、中国英国文学学会理事、全国美国文学研究会理事、《外国文学研究》杂志常务理事。主要研究方向是语用学、美国文学、加拿大文学,为英语专业本科生讲授《美国文学史》、《美国文学选读》、《英国文学选读》课程;为英语专业研究生开设《语用学》、《语义学》、《英语文学研究原理》等课程。在《国际英语文学评论》、《澳大利亚英语》、《跨文化交际研究》、《跨文化交流》、《外国语言文学》等国内外刊物发表论文30余篇。主持黑龙江省教育厅科研项目、省新世纪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工程项目及哈工大校级项目10余项,出版专著1部(《课堂问答话语的语用研究》,主编教材及教学参考书16部。研究项目获得国家教育部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优秀教材一等奖,多次荣获黑龙江省优秀教学成果奖、省社会科学优秀科研成果和哈尔滨工业大学优秀教学成果奖。获得哈尔滨工业大学优秀教师等荣誉称号。王桂芝教授,硕士生导师,基础学科带头人,是中国英语教学研究会会员,美国现代语言研究会会员,中国航空学会外语分会理事,黑龙江英语专业教学研究会理事。主要研究方向为英语教学法及流派和英语语法,为英语专业本科生讲授《科技英语阅读》、《语言学》等课程,为研究生开设《应用语言学》、《理论语法学》等课程。在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Studies、《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东北师范大学学报》等杂志发表论文20余篇,主持教育部高教司教改项目一项,省级社科项目和校级教学科研项目十余项,主编国家级教材两部,主审、参编其他教材及教学参考书多部。研究成果获得黑龙江省教育厅优秀教学成果二等奖、黑龙江省人文社会科学专著一等奖、中国翻译协会一等奖及省高教学会教学成果一等奖等多项奖励。荣获校先进教师、校跨世纪百名英才、校“三育人”标兵等荣誉称号。马林教授,毕业于美国得克萨斯农工大学金斯维尔分校,获双语教育博士,是通过学校“人才引进计划”引进的海外人才。主要研究方向为语言习得与认知、应用语言学、音系学等。为英语专业本科生讲授《语言学》课程,为英语专业研究生开设《第二语言习得理论与实践》、《研究设计及研究方法》等课程。近年来,在语言认知、二语习得、语音学研究方面成果显著,在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Studies、《现代外语》、《外语学刊》等国内外权威核心期刊上发表论文10余篇,博士论文由美国UMI公司出版。李洁红英语语言文学博士,教授,外国语学院教学督导组组长。主要研究方向为语言认知和认知语言学。为英语专业本科生讲授《基础英语》、《词汇学》、《语言学》课程,为英语专业研究生开设《认知语言学》等课程。在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Studies、《外语学刊》、《外国文学》等杂志发表论文20余篇,主持黑龙江省新世纪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工程项目两项。研究成果多次获黑龙江省社会科学优秀科研成果奖、哈工大优秀科研成果奖和黑龙江省高等教育学会优秀科研成果奖。荣获“宝钢”优秀教师奖、哈工大优秀教学奖、哈工大成人教育“园丁”奖、哈工大优秀专兼职学生工作者标兵、哈工大优秀本科论文指导教师等奖项。宋莉英语语言文学博士,教授。中国跨文化交际学会秘书长,国际跨文化交际学会副主席,国际跨文化交际学会会刊编委和编辑,中国语用学会会员,亚洲英语教师学会会员。主要研究方向为跨文化交际学、跨文化语用学、应用语言学。为英语专业本科生讲授《跨文化交际》、《商务英语》、《听力》等课程。在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Studies,English Australia Journal,Inter-Culture Studies,Culture and Language Contacts,Society & Discourse Studies和《外语学刊》、《教育探索》、《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社科版》等中外学术刊物和学术会议上发表论文和书评20余篇,出版教材4本。主持完成黑龙江省新世纪教改项目、省高教学会“十一五”规划、哈工大文科基金等多项科研课题。研究成果多次获得黑龙江省人文社科科研优秀成果奖、省高等教育人文社科优秀成果奖和省高教学会优秀科研成果奖。4、能够说明实力与水平的教学、科研等方面成就的介绍英语专业专任教师主要从事理论语言学、应用语言学、语用学、认知语言学、英国文学、美国文学、加拿大文学、跨文化交际学、翻译等学科研究,并在这些学科领域形成了比较稳定的学术梯队。英语专业教师在科研上成果丰硕,2006年至今,出版专著7部,教材、教辅用书20余部,在国内外公开发表180余篇论文,主持、参与科研项目30余项,其中教育部高教司项目1项,省级项目20项,获黑龙江省社会科学优秀科研成果奖、黑龙江省优秀教学成果奖和黑龙江省教育厅高校人文社科优秀成果奖等奖项18项。英语系注重课程建设,“英语文学”课程被评为黑龙江省精品课程,“英语文学”、“泛读”、“精读(基础英语)”和“听力”课程被评为哈尔滨工业大学优秀课程。英语专业教师教学能力强,在教学改革方面不断地积极探索,有效地保证了教学质量,教学效果优秀。6位教师获哈工大教学优秀奖,2位获得SMC奖教金二等奖,4位获哈工大青年教师教学基本功大赛一、二等奖、3位获哈工大优秀教学设计一、二等奖。代表性成果:(1)专著
作者 专著名称 出版社名称 出版时间 字数
傅利 《英语课堂问答话语的语用研究》 科学出版社 2008.3 25万
李洁红 《指示语的认知模型解析》 科学出版社 2008.5 20万
张春星 《幽默翻译中语境调整的语用学研究》 中国书籍出版社 2008.6 13万
刘克东 《趋于融合——谢尔曼·阿莱克西小说研究》 光明日报出版社 2011.6 20万
崔洪国 《叙述性探究三名英语教师英语教与学的经历》 哈工大出版社 2008.6 15万
贾雪睿 《中美交际风格比较研究》 哈工大出版社 2008.6 13万
宋莉 《跨文化交际导论》 哈工大出版社 2004.6 20万
(2)学术辑刊《跨文化交际研究》,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年。(3)论文
序号 论文题目 期刊 时间 作者
1. Chinese Characters, Chinese Culture and Chinese Mind ICS XIV:1 2005 贾玉新贾雪睿
2. Language, Culture and Science-technology Development ICS XIV:2 2005 李洁红
3. Seeing the Invisible—Reflections on E. T. Hall and M. McLuhan ICS XIV:2 2005 宋莉
4. A Contrastive Analysis of Chinese and American Rhetoric ICS XIV:2 2005 贾雪睿
5. Why Don’t You Speak Up?: East Asian Students’ Participation Patterns in American and Chinese ESL Classrooms ICS XV:1 2006 贾雪睿
6. The Effect of Hypermedia upon the Notion of a Nation and Culture ICS XV:2 2006 王桂芝
7. Exploration of Society as Family Metaphor in the Chinese culture ICS XV:3 2006 宋莉
8. Contrastive Analysis of Compliment between English and Chinese ICS XVI:1 2007 傅利
9. A Universal Approach to Metaphors ICS XVII:1 2008 马林、刘爱华
10. A contrastive study of requests in Chinese and American Cultures ICS XVII:3 2008 贾雪睿 黄芙蓉
11. What Pragmatic Rules for Chinese Learners of English? Culture and Language Contacts 2008.10 宋莉
12. China English from a socio-cultural perspective The Humanities and Social Studies in the Far East 2009 宋莉
13. 中国学生英语前元音发音的实验研究 《现代外语》:3 2005 马林
14. 空间参照框架:认知语言学的新理论 《外语学刊》:4 2005 马林 李洁红
15. 高语境词汇的语用翻译研究 《外语学刊》:3 2008 张春星
16. 语法在语言运用能力中的地位 《山东外语教学》:6 2005 李洁红
17. A Relevance-Based Strategic Model to Listening Comprehension 《中国英语教学》:6 2005 韩晓惠
18. 《保留地布鲁斯》中的种族同盟 《国外文学》 2011 刘克东
19. 重塑印第安新形象——美国当代印第安作家谢尔曼·阿莱克西述评 《天津外国语学院学报》 2010 刘克东
20. 趋于融合——评美国当代印第安作家阿列克谢的长篇小说创作 《外国文学动态》 2010 刘克东
21. Racial Oppression in Sherman Alexie’s Reservation Blues. Journal of Cambridge Studies 2011 刘克东
22. 《<残月楼>中的女性形象——加拿大文化与中国文化的双重影响》 《世界华文学学论坛》 2010 刘克东
23. 哈代《苔丝》中的自然主义意象 《世界文学评论》 2010 刘克东
24. 故事与梦想传统与未来——《亚利桑那菲尼克斯意味着什么》中的“魔法师”形象和口述传统 《外国文学》:6 2007 刘克东
25. 《亚利桑那菲尼克斯意味着什么》 《外国文学》:6 2007 刘克东
26. 印第安传统文化与当代印第安文学 《英美文学研究论丛》第11辑 2009.11 刘克东
27. “后印象主义”的绘画技巧在伍尔夫短篇小说中的运用 《四川外语学院学报》 2006 许丽莹
28. 意象重构与诗歌翻译 《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社科版)》 2009.5 彭振川
(4)科研项目
序号 项目名称 主持人 项目来源 时间 金额
1. 高校英语教师跨文化交际能力认知 及跨文化英语教学实践研究 宋莉 国家哲学社科项目 2010-2012 12万
2. 后现代视域下的美国文学叙事研究研究 傅利 黑龙江哲学社科规划办 2010-2012 1万
3. 当代印第安作家的融合策略 刘克东 黑龙江哲学社科规划办 2010-2012 0.3万
4. 当代英国文学研究 张瑾 哈尔滨工业大学科工院 2009-2011 2万
5. 英美加少数族裔英语文学研究 刘克东 哈尔滨工业大学科工院 2009-2011 2万
6. 当代英美戏剧研究 许丽莹 哈尔滨工业大学科工院 2009-2011 2万
7. 培养高校学生英语文学素质的研究与实践 傅利 黑龙江省教育厅 2007获奖 5万
8. 大学英语词汇学习认知模块研究 王桂芝 黑龙江省社会科学基金 2007获奖 4万
9. 中国高校学生英语学习策略研究 周之南 黑龙江省教育厅 2005获奖 0.2万
10. 网络辅助英语教学研究 王桂芝 黑龙江省高教学会 2008获奖 1万
11. 基于计算机和课堂的多媒体教学模式 探索与建设 王桂芝 教育部高等教育司 2004-2006 1万
12. 美国少数族裔英语文学研究 刘克东 黑龙江省教育厅 2008-2010 0.2万
13. 语言认知与交际互动的实践与研究 李曼丽 黑龙江省教育厅 2006-2007 0.2万
14. 网络化语言教学与面授辅导相结合 教学模式的研究与探索 王桂芝 黑龙江省教育厅 2005-2007 0.2万
15. 改进高校翻译教学,提高学生翻译能力 郑淑明 黑龙江省教育厅 2004-2006 0.2万
16. 作为素质教育的大学英语教育 田强 黑龙江省教育厅 2003-2005 0.2万
17. 高校外语教学网站建设 傅利 黑龙江省教育厅 2003-2005 8万
18. 中国学生阅读策略研究 李洁红 黑龙江省教育厅 2003-2005 0.2万
19. “语言文化一体化”教学理念指导下的英语专业阅读课程建设 李洁红 黑龙江省教育厅 2009-2010 0.2万
20. “翻译实践”课程建设---基于翻译“目的论” 郑淑明 黑龙江省教育厅 2009-2010 0.2万
5、在学生教学、培养具有特色方面的介绍英语专业已经形成了自己科学规范、切合实际、行之有效的专业建设特色。这些特色主要体现为:(1)培养目标和方案的“多元化”特色为了能让专业学习更加接近社会生活,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英语系在英语专业培养目标上凸显了更加灵活的多元特点:英语专业的学生在完成一年级的基础课程学习之后,从二年级开始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及优势,选择①英语专业单一学位学习或②英语专业复合第二专业的双学位学习。选择①英语专业单一学位学习的学生重点学习英语语言文学专业的相关课程,系统并且较为深入地掌握相关知识;完成英语专业培养方案所要求的全部课程,学制为4年。选择②英语专业复合第二专业双学位的学生在保证完成英语专业培养方案基本要求的前提下有计划地选修第二专业的课程(包括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工业工程、电子信息工程、焊接技术与工程、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化学工程与工艺、应用化学、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工程管理、工商管理、会计学、金融学、国际经济与贸易等)。第二专业的学习可延长一年,故学制为4-5年。根据统计,过去三年中选择第二专业的同学约占学生总数的50%,选择第二学位的同学有80%以上顺利完成第二学位学习,并获得学位;其余同学所学的第二专业课程按照学校的有关规定转为“辅修课程”。另外,选择单一学位的同学也都选择了相当数量的辅修课程。多元化的培养目标和方案体现了因材施教的基本原则,调整了专业学习的社会针对性,从而进一步提高了专业学习的质量和学生的社会适应力和就业竞争力。(2)教学内容安排的“语言文化一体化”特色哈工大英语专业教学内容安排的特色为“语言文化一体化”,即教学内容安排中同时保证语言知识和社会、文化知识的系统性、完整性以及二者间的有机结合。社会、文化知识明显的规律性和生活关联性使之更容易为学生所接受和掌握,趣味性更强,因此成为“一体化”的外部框架,也是语言知识的功能系统所在。语言作为文化与社会生活知识获取的必然手段,其工具作用得到了切实的体现;学生在获取语言知识的同时即获得了如何使用语言知识的经验和能力。“语言文化一体化”不仅因其趣味性和生活关联性受到学生的欢迎,学生课堂的积极投入程度明显增强,同时也因为语言知识有了更明显的依托系统和记忆联想,语言教学的效果得到了十分显著的提高。(3)课堂教学的全方位统筹、课堂内外结合“大课堂”特色英语专业教学的另一个特色是“大课堂”概念:课堂不再仅仅是教师和学生在一个有限空间内的单向传授或双向互动行为,而是整个教育活动的体现和有机组成部分。一方面,教师有意识、有计划地从学生的学习过程中逐渐“淡出”,让学生获得越来越多的独立学习的体验,并最终获得独立获取知识的能力;另一方面,教师的职责不再局限于课堂教学,而是介入学生的整个学习过程,充分了解和有效指导学生的学习行为。课堂教学的内容不仅涉及所学课程的教材或课堂教学安排的内容,同时也在有目的、有计划地指导并影响着每一个学生的整个学习活动,因此是一种“大课堂”概念。同时,教学环境、课外活动(包括各项比赛)都已被纳入到“大课堂”的范畴内;专业教师、基础学部和各级学工部门彼此协调,积极配合。这种“大课堂”统筹整合了教师和学生的教学资源和教学活动,加强了规划性,提高了效率,从而不仅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整体学习质量,也提高了学生的协调组织能力、参与意识以及综合素质。6、学生学习、生活情况介绍英语系秉承哈工大“规格严格、功夫到家”的校训,努力培养高素质复合型的英语人才。英语系坚持实行小班授课(每个教学班20人左右),授课教师要求严格,教学活动照顾到每一位学生,系里开展的各项活动也都以班级为参与单位。同时,英语系实施班主任制,每个小班配备一名班主任。通过课内课外交流,班主任能够全面直接地了解学生的学习及生活状况,及时地解决学生随时出现的学习、心理和思想问题。英语专业一直高度重视学生听、说、读、写、译基本功的培养和提高,在低年级基础阶段以学习英语基础知识,扩大知识面、培养学习方法、提高学习兴趣为主,为学生提供较全面的专业基本技能训练,培养了踏实的学风。在高年级的课程教学中,英语专业注重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和个人综合能力,培养学生的思辩能力和创新精神。专业依托本校优势,开设大量的选修课和讲座,同时,为使学生了解专业发展方向和学科动态,每年都举办由专家教授主讲的文化素质教育系列讲座,并邀请国内外知名学者到学校讲学。学生专业知识掌握较好,知识面较宽。除本专业的课程外,英语系近1/2的学生在电子信息与技术研究院、机电工程学院、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电气工程及自动化学院、理学院、管理学院等理工院系辅修电子信息工程、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工业工程、焊接技术与工程、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化学工程与工艺、应用化学、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工程管理、工商管理、会计学、金融学、国际经济与贸易等专业的第二专业学位。英语系100%的学生选修了其他学院的公共选修课程。通过辅修、选修其他理科、工科学院课程,学生的课外知识面得到了很大的扩展,也使学生在具有语言专业优势的基础上,同时拥有了其他理工科的相关知识,锻炼了自己的能力,提高了就业竞争力。英语专业学生英语基本功普遍比较扎实,语言运用能力较强,英语专业四、八级成绩一直保持较高的一次性通过率,并远远高于历年全国平均通过率和理工类大学的平均通过率。近几年,学生获得全国大学生英语翻译竞赛、21世纪“港澳之星”全国英语演讲大赛、“外研社”杯全国英语辩论赛、全国大学生英语技能大赛等国家级奖项4项,获得21世纪“联想杯”大学生英语演讲比赛、CCTV杯全国英语演讲比赛(黑龙江省赛区)、21世纪杯全国英语演讲比赛(黑龙江省赛区)、中译杯翻译比赛(黑龙江省赛区)及海峡两岸杯翻译比赛(北方赛区)、哈尔滨市“哈啤杯”英语演讲比赛、哈尔滨市“哈啤杯”英语口语综合技能大赛等省级奖项7项。从新生入学开始,各种各样专业活动贯穿于学生的学习和业余生活中。丰富多彩、与英语专业相结合的课外活动有效地促进了学生整体学习水平的提高。每周一期的“英语角”给英语专业学生提供了一个口语交流的平台,提高了学生的英语口语水平;“蓝鸟论坛”依托讲座、讨论会以及英文电影欣赏等具体形式,扩展了学生的知识视野,提高了学生的品位;“木兰杯”系列大赛,包括英语专业技能大赛和“木兰杯”英语话剧比赛,有效地提高了英语专业学生的听、说、读、写、译等基本专业技能,提高了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此外,“外文之声”学生语言文化艺术节、学生体育节,以及针对各年级不同特点开展的歌曲大赛、书法比赛、单词大赛、写作大赛、讲演大赛、文化知识大赛等活动为学生营造了良好的英语学习氛围,不仅提高了学生的语言交际能力,同时也丰富了校园文化生活。2008年春,哈工大与哈尔滨话剧院联合,演出了英语版话剧《香水》,两位女主角都是英语系的在校学生,专业的其他一些同学也参与了相关的活动。该剧在哈尔滨市首演即获得成功,合作方深感满意。国内和省内多家媒体予以专门报道。 2010年秋我系学生参加了全国(香港主办)莎剧大赛,受到评委好评。英语系还通过寒暑期和其它机会组织和鼓励学生参加各种社会实践和社会志愿活动,包括大学生见习就业、冰雪节、大学生冬季运动会、跨文化交际会议、“阳光英语”行动以及“感恩教育”志愿支教服务等,建立志愿服务团队,开展学生志愿服务,以实践回馈社会,以行动回报社会。此外,英语系组织部分学生给本专业的教师担当助教,既解决了教师负担过重的实际问题,又通过言传身教,帮助学生提高了专业水平,改善了学习方法。7、读研及就业情况详细介绍英语系毕业生就业面比较广,经过多年来本系自身和毕业生的努力,就业渠道一直比较通畅。近三年来,虽然整体就业环境压力日趋增大,但英语专业毕业生就业率比较稳定,2007-2010届毕业生就业率均保持在90%以上。部分学生受聘宝洁、华为等国内外大型企业,部分在大专院校、机关、科研院所等单位从事翻译、教学、外事等工作。此外,英语系应届毕业生攻读研究生的比率达30%左右,其中一部分同学保送到本校及外校(如南开大学、西安交通大学、大连理工大学等)攻读本专业研究生,一部分考取了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北京外国语大学、上海外国语大学、广州外语外贸大学、复旦大学、南开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等国内重点院校本专业和跨专业的研究生。英语系每年毕业生的保研率约为20%,还有一部分学生留学海外。英语系毕业生政治思想素质过硬,专业基本功扎实,工作能力强,备受社会各界的欢迎,成为教育、外事、经贸等领域的高级管理及专门技术人才,在各行各业做出了突出的成绩。8、学生国际交流及派出留学项目介绍英语系多年来一直积极发展与国内外院校间的教学科研合作项目。在哈尔滨工业大学校际国际合作框架下,与国外学校进行合作研究、互派教师和学生进修学习。近年来,英语系与英国的杜伦大学、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大学、加拿大西三一大学、温尼伯大学、美国马萨诸塞大学(阿姆赫斯特校区)、罗约拉大学、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韩国高丽大学和韩国汉阳大学分别建立了合作关系。2005年至2008年,英语系每年向韩国高丽大学派遣留学生1人,迄今为止已有3名学生赴高丽大学英语专业学习。高丽大学是韩国最大的一所私立综合大学,目前在韩国大学排名第二位,世界排名前150位。2009年,英语系1名学生赴韩国汉阳大学交流学习1年。2010年,英语专业学生又有6人赴韩国留学。2009年,英语系与山东大学、吉林大学和台湾义守大学建立合作关系,6名学生赴山东大学进行为期1年的交流,2名学生赴台湾义守大学学习半年。2010年,1名学生赴德国学习;8名学生分赴山东大学、吉林大学和东北师范大学学习。英语系与国内外大学的合作项目有助于英语专业进行学术交流以及开展后续的国际合作,有利于培养高素质的英语人才。

温馨提示:由于各方面情况的不断调整与变化,本站所提供的相关信息以学校公布的数据为准!

...

本文来源:http://www.guakaob.com/yingyuleikaoshi/3665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