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夏十二登岳阳楼,李白

| 翻译 |

【www.guakaob.com--翻译】

《与夏十二登岳阳楼》等答案
与夏十二登岳阳楼,李白(一)

315.作者说:“一幅好的摄影作品,便是一个完整的世界。”你的意见如何,请简要回答。(4分)

【答案】

1.与夏十二登岳阳楼

(1) “雁引愁心去”更妙。①“引”在文中是“带走”的意思,②大雁有意为诗人带走愁心,君山有情为诗人衔来好月,愁去喜来,互相映衬。③通过拟人手法,表达出了李白流放遇赦后的高兴心情。而“别秋江”则只写雁儿冷漠地离别秋江,缺乏感情色彩,形象也不够生动活泼。

(2)答案:第三联运用夸张手法写出了岳阳楼高耸入云的情状,同时这两句诗想象神奇,在云间连榻,在天上“行杯”,写出了诗人恍若置身仙境的情景。(意思对即可)

(3)这时候正值遇赦的李白,心情轻快,眼前景物也显得有情有意,表达了诗人欢乐和喜悦的心情。

李白《与夏十二登岳阳楼》赏析

[诗文回放]

与夏十二登岳阳楼

李白

楼观岳阳尽,川迥洞庭开。

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

云间连下榻,天上接行杯。

醉后凉风起,吹人舞袖回。

[背景点击]

开元二年(759),李白流放途中遇赦,回舟江陵,南游岳阳而作此诗。夏十二,李白朋友,排行十二。岳阳楼座落在今湖南岳阳市西北高丘上,“西面洞庭,左顾君山”,与黄鹤楼、滕王阁同为南方三大名楼,于开元四年(716)扩建,楼高三层,建筑精美,历代迁客骚人,登临游览,莫不抒怀写志。李白登楼赋诗,留下了这首脍炙人口的篇章,使岳阳楼更添一层迷人的色彩。

[作者简介]

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省天水附近)。少居蜀中,读书学道。二十五岁出川远游,客居鲁郡。游长安,求取功名,却失意东归。至天宝初,奉诏入京,供奉翰林。不久便被谗出京,漫游各地。安史乱起,入永王李璘军幕;及永王为肃宗所杀,因受牵连,身陷囹圄,流放夜郎。遇赦东归,客死当涂令李阳冰所。唐朝另一诗人白居易诗“但是诗人最薄命,就中沦落莫如君”,正是他寂寞悲凉身世的写照。但他以富于浪漫主义的诗歌反映现实,描画山川,抒发壮志,吟咏豪情,因而成为光照千古的伟大诗人。

[诗文品读]

整首诗,诗人将自己隐在楼、川、雁、山等景观后,让楼去观览,川去迂回,让雁牵愁心飞去,山衔好月走来。天地万象都在不知不觉中成为人的生命和感情的载体了。

首联描写岳阳楼四周的宏丽景色。登上岳阳楼,无边景色尽收眼底。江水流向茫茫远方,洞庭湖面浩荡开阔,汪洋无际。这是从楼的高处俯瞰周围的远景。站得高,望得远,“岳阳尽”“川迥”“洞庭开”,这一“尽”一“迥”一“开”的渺远辽阔的景色,形象地表明诗人立足点之高。这是一种旁敲侧击的衬托手法,不正面写楼高而楼高已自见。

颔联中诗人笔下的自然万物好像被赋予了生命,你看,雁儿高飞,带走了诗人忧愁苦闷之心;月出山口,仿佛是君山衔来了团圆美好之月。“山衔好月来”一句,想像新颖,有独创性,着一“衔”字而境界全出,写得诡谲纵逸,诙谐风趣。 颈联写诗人在岳阳楼上住宿,饮酒,仿佛在天上云间一般。这里又用衬托手法写楼高,夸张地形容其高耸入云的状态,这似乎是醉眼朦胧中的幻景。

尾联收笔写得气韵生动,蕴藏着浓厚的生活情趣。楼高风急,高处不胜寒。醉后凉风四起,着笔仍在写楼高。凉风习习吹人,衣袖翩翩飘舞,仪表何等潇洒自如,情调何等舒展流畅,态度又何其超脱豁达,豪情逸志,溢于言表。

整首诗运用陪衬、烘托和夸张的手法,没有一句正面直接描写楼高,句句从俯视纵观岳阳楼周围景物的渺远、开阔、高耸等情状落笔,却无处不显出楼高,不露斧凿痕迹,可谓自然浑成,巧夺天功。

[模拟考场]

1.中的“雁引愁心去”一句,有的版本写作“雁别秋江去”。你认为哪一句更妙,为什么?

2.第三联“云间连下榻,天上接行杯”所运用的艺术表现手法做简要分析。

3.人笔下的岳阳楼最突出的特点是什幺?抒发了诗人的什幺情感?

4.人评诗时常用“诗眼”的说法。你认为本诗第二联的2句中,“诗眼”分别是哪个字?为什么?请结合全诗简要赏析。

[参考答案]

1.“雁引愁心去”运用了拟人手法,写出了李白流放遇赦的高兴心情。这一句写大雁有意为诗人带走愁心,下句写君山有情为诗人衔来好月,愁去喜来,互相映衬。“引愁心”比“别秋江”更富有感情色彩,且更新颖。(意思对即可)

2.第三联运用夸张手法写出了岳阳楼高耸入云的情状,同时这两句诗想像神奇,在云间连榻,在天上“行杯”,写出了诗人恍若置身仙境的情景。

3.诗人笔下的岳阳楼最突出的特点是“高”。情感是欢乐喜悦,超脱豁达。

4.“诗眼”分别“引”“衔”。“引”形象地写出了大雁懂得人情,把愁心带走的情境;“衔”形象地写出了山懂得人的心意,把好月送来,与诗人共享欢乐的情境。 550

| 评论(26)

提问者对回答的评价:

谢谢!非常感谢!!!

相关内容

2011-1-13 李白《与夏十二登岳阳楼》中”雁引愁心去”也有写作”雁别秋江去”... 22

 2011-4-5 李白的与夏十二登岳阳楼 和 杜甫的登岳阳楼 在诗意与风格上有什么不同 1 2011-4-1 李白的“与夏十二登岳阳楼”中哪一联最能体现他浪漫主义的风格 2010-7-30 李白的“与夏十二登岳阳楼”中哪一联最能体现他浪漫主义的风格 ... 7 2007-5-19 谁能告诉我李白的《与夏十二登岳阳楼》 21

更多关于与夏十二登岳阳楼中 云间连下榻,天上接行杯的赏析的问题>>

查看同主题问题: 诗词鉴赏 李白

 与夏十二登岳阳楼:... 与夏十二登岳阳楼:... 诗词鉴赏:答题技巧 2011-11-24与夏十二登岳阳楼记赏析1 2011-9-17求古诗《与夏十二登岳阳楼》的赏析15 2011-1-22《登岳阳楼》与《与夏十二登岳阳楼》的对比赏析24 2009-12-21与夏十二登岳阳楼的注释与赏析 急需!

124 2009-4-13《登岳阳楼》与《与夏十二登岳阳楼》的对比赏析!大概300字!105 更多关于与夏十二登岳阳楼:赏析的问题>>

等待您来回答

 0回答赵普为什么少年时“寡学术” 0回答5苏教版六年级下册语文补充习题第五课第五题是写句子还是词语啊? 0回答描写春天的成语!!!急急急急急急急急急急急急急!! 0回答苏教版高一数学必修2习题2.1(3)里的第17题和21题答案,要详细点的 1回答好心人帮我给李彬这个名字设计个签名,谢谢。答案发邮箱:libin2551@1... 0回答有没有现在能用的啊 c5-03的字体 现在网上的签名都不能用 还有的一些... 0回答刘行本与赵普两人品行道德有什么相似之处 1回答苏教版六下数学补充习题

18

19页答案,急!!!

更多等待您来回答的问题>>

分享到:

 1193723490二级 我的提问 我的回答 积分商城

今天你做任务了没?

全部任务

 知道学院 +990 新手任务之回答篇 +20 新秀集训 +10 茁壮成长 +100

进入个人中心

使用百度Hi可以第一时间收到“提问有新回答”“回答被采纳”“网友求助”的通知。查看详情

您想在自己的网站上展示百度“知道”上的问答吗?来获取免费代码吧! 投诉或举报,请到百度知道投诉吧反馈。

功能意见建议,请到知道意见社吧反馈。

©2012 Baidu 使用百度前必读 | 知道协议 | 百度知道开放平台【与夏十二登岳阳楼,李白】

任务提醒

李白《与夏十二登岳阳楼》和杜甫《登岳阳楼》赏析
与夏十二登岳阳楼,李白(二)

李白《与夏十二登岳阳楼》和杜甫《登岳阳楼》赏析

摘要:文本从物态层、形象层、生活层、人性层、作者意识层、集体无意识层的角度,通过对李白《与夏十二登岳阳楼》和杜甫《登岳阳楼》两首诗进行比较阅读,认为李白是主观之诗人即理想家造境,杜甫是客观之诗人即写实家写境,然后揭示出李白雄奇俊逸的诗风和杜甫沉郁顿挫的诗风。 关键词:意象 抒情主人公 安史之乱 人性 登高而赋 诗风

王国维融会贯通了中国历代文论和西洋哲学、美学理论后,在《人间词话》一书中拈出三组相对命题:“造境”与“写境”、“主观之诗人”与“客观之诗人”、“写实家”与“理想家”。“主观之诗人”即“理想家”“造境”,“客观之诗人”即“写实家”“写境”。我们持此理论返视唐诗这个浩渺山系中对峙的两大主峰——李白诗和杜甫诗,当会发现二者的共通与歧异。为便于比较,我们捡出李白《《与夏十二登岳阳楼》和杜甫《登岳阳楼》两首诗,旁及其他,解析归纳,淘洗出二人的诗风。

与夏十二登岳阳楼

李 白

楼观岳阳尽,川迥洞庭开。

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

云间连下榻,天上接行杯。

醉后凉风起,吹人舞袖回。

登岳阳楼

杜 甫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这两首诗都是登岳阳楼的五律,但它们的物态层、形象层、生活层、人性层、作者意识层、集体无意识层却各具特点。

严羽《沧浪诗话》云:“太白发句,谓之开门见山。”李白此诗正是这样,开笔便写在岳阳楼上的所见然后是所闻所感。所见者,天岳之南、川、洞庭;所闻者,浪声、雁鸣、夏十二与“我”等人豪饮语;所感者,开阔、渺远的视野和胸襟。高张扬厉,夸饰铺排,意象繁复却不嫌冗杂,似醉后之语却又以能一贯之,字里行间无不弥漫着酒气,无不冲斥着豪气,大有“落笔摇五岳,笑傲凌沧州”之感。

杜甫《登岳阳楼》却不同,首先拉长时间、记忆的线段,沉稳厚重地起笔,然后描写登临之景:“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恢宏雄大。史料记载,洞庭湖广圆五百多里,日月若出没其中。杜诗虽不如孟浩然“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的崇高(口气大、力气大、才气大),但因寄寓了江山纷乱之事,又比孟诗来得凝重,来得有神。

透视李白、杜甫这两首诗,我们完全可以剥离出两个丰满的抒情主人公形象。李诗一、二句深层处隐然可见一胸襟博大之人,唯其胸襟博大,方悠然而觉宇宙宽;三、四句“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点明登临前胸有块垒,睹物移情,被物感染;五、六句说不敢也不能辜负良辰美景,纵酒助兴;《唐诗鉴赏辞典》中何国治这样鉴赏七、八句:“凉风习习吹人,衣袖翩翩飘舞。仪表何等潇洒自如,情调何等舒展流畅,态度又何其超脱豁达,豪情逸志,溢于言表。”如此看来,则全诗应散发着一股喜气、一股轻快。我们以为不然。李白遇赦后是惊喜交加的,旋即放舟东下江夏,《早发白帝城》可证。在江夏活动的那段时间内,他还奢望朝廷起用,但现实是“我独不得出”,幻想的破灭,使得他不得不“醉后凉风起,吹人舞袖回”。况且,此诗当作于肃宗乾元二年秋,一方面他逗留江夏时期写的“刬却君山好,平铺湘水流”“南湖秋水夜无烟,耐可乘流直上天?”“人闷还心闷,苦辛长苦辛”“我且为君捶碎黄鹤楼,君亦为吾倒却鹦鹉洲”诗句,无不流溢出千古愁、万古愤;另一方面“凉风”即“秋风”,自屈原“嫋嫋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宋玉“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王勃“肃肃凉风生”、陈子昂“迟迟白日晚,嫋嫋秋风生”,直到欧阳修《秋声赋》、范仲淹《岳阳楼记》、秋瑾“秋风秋雨愁煞人”都借“秋风”说悲愁,说现实羁绊。这是人与自然的合一、对应,同为万物,自有其血脉相通之处,所以人与自然方能生生不息、互相观照感应。尼采的话或可作为历代文人借“秋风”说事的别解:于是,也有人走进大自然,不是为使自身显现于其中,而是为了沉迷于自然,忘掉自身,

这种“置身度外”乃是所有弱者和对自身不满者的愿望。因此,李诗中的抒情主人公应是情感跌宕、断续开合经历了“愁—喜—愁”的人了。纵观李白诗歌,以诗证人,他正是这样一个大悲大喜、个性张扬的人。

李诗中的抒情主人公可暂时忘却痛苦饮酒作乐,杜诗却不同。他永远排遣不了痛苦,痛苦已融进他的血液中、他的追求中、他的生命历程中。即使是早闻大名的洞庭水、岳阳楼今方得一睹,他固然有点滴喜意、点滴快意,却只是淡淡的。他胸中装着满满的对家国的思念、关爱,于是,我们感受到他的博大,他始终是愁的,因他愁,于是万物都愁,皆著他之色彩;我心伤悲,于是万物皆是黍离之悲,皆是自然的拟人化,“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有人说:王者的盛衰决定着文学的盛衰。这话未必全对。回顾李、杜时代,李白生活在繁荣昌盛、歌舞升平的“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的盛唐时期,安史之乱的罡风他虽也领略了一些,但盛唐奋励向上、可进可退的社会哲学已内化为他的个人人生哲学;杜甫《登岳阳楼》作于大历三年,此时,安史之乱已告结束,但边塞又重点烽火,内战外争,国家离乱,百姓羸弱,“小我”飘摇。

儒家思想和道家思想既为哲学思想,就必从社会中来,必从主宰社会的人类中来,然后再返回来指导、制约人类的思想、性格。李、杜的思想、性格就是儒、道思想投射出的模式,二人又把自己的个性渗入自己的作品中,使作品放射出斑斓夺目的光辉。李诗有悲愁,杜诗也有悲愁,悲愁本是人的本性,然而李白的“愁”较收敛、含蓄,杜甫的“愁”较张扬、直接。有志难伸,报国无门,于是李白人性中宁静的因素拖引着他“舞袖回”。庄子出世,屈原入世,而李白把二者集于一身,“入世”无功便“出世”,“出世”又为下一次的“入世”铺垫,顺则进,逆则退,正是人性使然。杜甫则“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抱本守一,愈挫愈奋,不回头,不旁顾,“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也是人性使然。

李白从小就种下了“桑弧蓬矢,射乎四方”的情愫,二十五岁时认为“大丈夫必有四方之志”,乃“仗剑去国,辞亲远游,南穷苍梧,东涉溟海”(李白《上安州裴长史书》),并要“申管晏之谈,谋帝王之术,奋其智能,愿为辅弼,使寰区大定,海县清一”(李白《代寿山答孟少府移文书》),曾作《大鹏赋》自况:“斗转而天动,山摇而海倾。”长安三年遇挫后,仍矢志不移:“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假令风歇时下来,犹能簸却沧溟水。”(李白《上李邕》)直至《临路歌》仍高吟:“大鹏飞

兮振八裔,中天摧兮力不济。馀风激兮万世,游扶桑兮挂石袂。后人得之传此,仲尼亡兮谁为出涕?”他一生都想入世,都想伸展拳脚,于是他漫游、任侠、隐居待诏、进长安、投永王,终其一生,适如庄子《逍遥游》的大鹏“有待”。他始终立于大地而仰望苍天。

杜甫是“文章四友”之一杜审言之孙,早年也漫游各地,为应举从政作准备,开元二十三年归洛,应试不第,复漫游。为求仕困居长安近十年,终入蜀,再出蜀,大历三年登岳阳楼。他先后写的“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葵藿倾太阳,物性固难夺”“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诗句无不以诗教“温柔敦厚”为纲,“发乎情,止乎礼义”。即如《登岳阳楼》一样,诗人把“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的小我大而化之为大群:“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把个体的小宇宙拓展为整体的大宇宙,这是何等胸怀,何等气量!年老,多病,感时,思归,正是杜甫晚年诗歌的主题。“有待”是杜甫一生入世思想、行为的核心。他始终立于大地、俯视大地。

登高而赋的风气始于《诗经》时代,李、杜这两首诗是题岳阳楼、写洞庭水的名篇,其实写洞庭的诗作最迟该起于屈原的《湘夫人》。而岳阳楼旧址本来是三国东吴鲁肃训练水兵的阅兵台,唐开元四年中书令张说谪守巴陵建之,到宋朝庆历五年滕子京重建,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庆历六年九月范仲淹作的《岳阳楼记》,当是自古诗文写岳阳楼、洞庭湖的神品,庆历六年九月前的可在范文中找到归宿、找到积淀,之后的可在其中找到影像、找到衣钵,即登岳阳楼必把洞庭湖作为审美对象,必引发“悲”“喜”之情、“进”“退”之思,又必点染而生“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高远志向。

赵翼《瓯北诗话》说:“盖才气豪迈,全以神运,自不屑束缚于格律对偶,与雕绘者争长。然有对偶处,仍自工丽;且工丽中别有一种英爽之气,溢出行墨之外。”李白诗正是以才气、抒气胜,因而诗作如一片神行,随手写去,自然飘逸,既“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又“囊括大块,浩然与溟涬同科”,因而内容丰满,气象雄浑,诗风雄奇俊逸;杜甫则因多作近体诗,自觉在格律上下功夫,且又把自叹身世与忧国伤时一并打入诗中,由于形式和内容的制约,所以他的诗风沉郁顿挫。

与夏十二登岳阳楼 李白
与夏十二登岳阳楼,李白(三)

与夏十二登岳阳楼 李白【与夏十二登岳阳楼,李白】

楼观岳阳尽,川迥洞庭开。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

云间连下榻,天上接行杯。醉后凉风起,吹人舞袖回。【与夏十二登岳阳楼,李白】

[注]乾元二年,李白流放途中遇赦,回舟江陵,南游岳阳而作此诗。

(1)诗中的“雁引愁心去”一句,有的版本写作“雁别秋江去”。你认为哪一句更妙,为什么?(4分)

【与夏十二登岳阳楼,李白】

(2)对第三联“云间连下榻,天上接行杯”所运用的艺术表现手法做简要分析。(2分)

参考答案:

4. (1)“雁引愁心去”运用了拟人手法,写出了李白流放遇赦的高兴心情。这一句写大雁有意为诗人带走愁心,下句写君山有情为诗人衔来好月,愁去喜来,互相映衬。“引愁心”比“别秋江”更富有感情色彩,且更新颖。(意思对即可)答“雁别秋江去”,言之成理亦可。(2)第三联运用夸张手法写出了岳阳楼高耸入云的情状,同时这两句诗想象神奇,在云间连榻,在天上“行杯”,写出了诗人恍若置身仙境的情景。(意思对即可)

李白《与夏十二登岳阳楼》阅读答案

与夏十二登岳阳楼

李白

楼观岳阳尽,川迥洞庭开。

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

云间连下榻,天上接行杯。

【与夏十二登岳阳楼,李白】

醉后凉风起,吹人舞袖回。

注释

下榻:指留宿处。

行杯:浮杯,流觞。

回:回荡,摆动

[注]乾元二年,李白流放途中遇赦,回舟江陵,南游岳阳而作此诗。

相关试题

(1)诗中的“雁引愁心去”一句,有的版本写作“雁别秋江去”。你认为哪一句更妙,为什么?

(2)对第三联“云间连下榻,天上接行杯”所运用的艺术表现手法作简要分析。

3.诗人笔下的岳阳楼最突出的特点是什么?抒发了诗人的什么情感?

4.人们评诗时常用“诗眼”的说法。你认为本诗第二联的两句诗中,“诗眼”分别是哪个字?为什么?请结合全诗简要赏析。

(5)诗歌没有一句描写楼高,却处处显出楼高,不露斧凿痕迹,可谓浑然天成,巧夺天工。试作简要分析。(9分)

(6)诗中“雁引愁心去”一句,有的版本写作“雁别秋江去”。人们普遍认为“雁引愁心去”要比“雁别秋江去”更好。请你把两句作以比较,说说前句好在哪里?

(7)结合诗歌的表现手法,谈谈诗人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阅读答案 1.“雁引愁心去”运用了拟人手法,写出了李白流放遇赦的高兴心情。这一句写大雁有意为诗人带走愁心,下句写君山有情为诗人衔来好月,愁去喜来,互相映衬。“引愁心”比“别秋江”更富有感情色彩,且更新颖。(意思对即可)

2.第三联运用夸张手法写出了岳阳楼高耸入云的情状,同时这两句诗想像神奇,在云间连榻,在天上“行杯”,写出了诗人恍若置身仙境的情景。诗人分明也有些醉意了。

3.诗人笔下的岳阳楼最突出的特点是“高”。情感是欢乐喜悦,超脱豁达。

4.“诗眼”分别“引”“衔”。“引”形象地写出了大雁懂得人情,把愁心带走的情境;“衔”形象地写出了山懂得人的心意,把好月送来,与诗人共享欢乐的情境。

(5)①首联写“岳阳尽”、“川迥”、“洞庭开”,极写渺远辽阔的景色,形象地表明诗人立足之高。②颈联写诗人在岳阳楼住宿,饮酒,仿佛在天上云间一般,这里用夸张的手法写出岳阳楼高耸入云的状态。③尾联写诗人醉后的感受。楼高风急,凉风四起,着笔仍然在写楼高。(每个要点3分)

6.“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引”有“带走”的意思,说大雁有意为诗人带走愁心,君山有情为诗人衔来好月,愁去喜来,互相映衬,情趣盎然。“雁别秋江去”只是写雁儿冷漠地离别秋江飞去,缺乏感情色彩,形象也不够生动活泼。

7.整首诗运用对偶、夸张和衬托等手法,写出岳阳楼的宏伟,表达了诗人欢乐和喜悦的心情。

译文

登上岳阳楼,远望天岳山南面一带,无边景色尽收眼底。江水奔向茫茫远方,洞庭湖面浩荡开阔,汪洋无际。

雁儿高飞,带走了忧愁心头的苦闷;月出山口,仿佛是君山衔来了团圆美好之月。 在岳阳楼上住宿、饮酒,仿佛在天上云间一般。

楼高风急,高处不胜寒。醉后凉风四起,凉风习习吹人,衣袖翩翩飘舞。

赏析:

759年(乾元二年),李白流放途中遇赦,回舟江陵,南游岳阳,秋季作这首诗。夏十二,李白的朋友,排行十二。岳阳楼坐落在今湖南岳阳市西北高丘上,“西面洞庭,左顾君山”,与黄鹤楼、滕王阁同为南方三大名楼,于716年(开元四年)扩建,楼高三层,建筑精美。历代迁客骚人,登临游览,莫不抒怀写志。李白登楼赋诗,留下了这首脍炙人口的篇章,使岳阳楼更添一层迷人的色彩。

写作背景诗人首先描写岳阳楼四周的宏丽景色:“楼观岳阳尽,川迥洞庭开。”岳阳,这里是指天岳山之南一带。天岳山又名巴陵山,在岳阳县西南。登上岳阳楼,远望天岳山南面一带,无边景色尽收眼底。江水流向茫茫远方,洞庭湖面浩荡开阔,汪洋无际。这是从楼的高处俯瞰周围的远景。站得高,望得远,“岳阳尽”、“川迥”、“洞庭开”,这一“尽”、一“迥”、一“开”的渺远辽阔的景色,形象地表明诗人立足点之高。这是一种旁敲侧击的衬托手法,不正面写楼高而楼高已自见。

李白这时候正遇赦,心情轻快,眼前景物也显得有情有意,和诗人分享着欢乐和喜悦:“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诗人笔下的自然万物好像被赋予生命,雁儿高飞,带走了诗人忧愁苦闷之心;月出山口,仿佛是君山衔来了团圆美好之月。“雁引愁心去”,《文苑英华》作“雁别秋江去”。后者只是写雁儿冷漠地离别秋江飞去,缺乏感情色彩,远不如前者用拟人化手法写雁儿懂得人情,带走愁心,并与下句君山有意“衔好月来”互相对仗、映衬,从而使形象显得生动活泼,情趣盎然。“山衔好月来”一句,想象新颖,有独创性,着一“衔”字而境界全出,写得诡谲纵逸,诙谐风趣。

诗人兴致勃勃,幻想联翩,恍如置身仙境:“云间连下榻,天上接行杯。”在岳阳楼上住宿、饮酒,仿佛在天上云间一般。这里又用衬托手法写楼高,夸张地形容其高耸入云的状态。这似乎是醉眼蒙眬中的幻景。诗人是有些醉意了:“醉后凉风起,吹人舞袖回。”楼高风急,高处不胜寒。醉后凉风四起,着笔仍在写楼高。凉风习习吹人,衣袖翩翩飘舞,仪表潇洒自如,情调舒展流畅,态度超脱豁达,豪情逸志,溢于言表。收笔写得气韵生动,蕴藏着浓厚的生活情趣。

整首诗运用陪衬、烘托和夸张的手法,没有一句正面直接描写楼高,句句从俯视纵观岳阳楼周围景物的渺远、开阔、高耸等情状落笔,却无处不显出楼高,不露斧凿痕迹,自然浑成,巧夺天工。

与夏十二登岳阳楼阅读答案_与夏十二登岳阳楼翻译赏析_作者李白
与夏十二登岳阳楼,李白(四)

<与夏十二登岳阳楼>作者为唐代文学家李白。其诗词全文如下:
楼观岳阳尽,川迥洞庭开。
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
云间连下榻,天上接行杯。与夏十二登岳阳楼阅读答案_与夏十二登岳阳楼翻译赏析_作者李白
醉后凉风起,吹人舞袖回。
[译文]
登上岳阳楼,远望天岳山南面一带,无边景色尽收眼底。江水流向茫茫远方,洞庭湖面浩荡开阔,**无际。雁儿高飞,带走了忧愁苦闷之心;月出山口,仿佛是君山衔来了团圆美好之月。在岳阳楼上住宿、饮酒,仿佛在天上云间一般。楼高风急,高处不胜寒。醉后凉风四起,凉风习习吹人,衣袖翩翩飘舞。与夏十二登岳阳楼阅读答案_与夏十二登岳阳楼翻译赏析_作者李白
[鉴赏]
首先看这首诗歌抒发的情感。李白此诗,其次来看这首诗歌的创作方法。在反映客观现实的时候,李白常常带着强烈的主观色彩,以感情的逻辑去取代生活的逻辑。你看,李白心情轻快,眼前景物也显得有情有意,和诗人分享着欢乐和喜悦:“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诗人笔下的自然万物好像被赋予了生命。雁儿高飞,带走了诗人忧愁苦闷之心;月出山口,仿佛是君山衔来了团圆美好之月。你看,“云间连下榻,天上接行杯。”在岳阳楼上住宿、饮酒,仿佛在天上云间一般,这似乎是醉眼朦胧中的幻景。在这里生活本身如何并不重要,感情爆发的需要才是重要的。抒发感情的需要,使生活的逻辑让位于感情的逻辑。
其三来看艺术风格。壮大明朗的感情基调,壮美的诗境,构成了李诗清雄奔放的风格特色。你看,“楼观岳阳尽,川迥洞庭开”,登上岳阳楼,纵目眺望,无边景色尽收眼底。江水流向茫茫远方,洞庭湖面浩荡开阔,**无际。“岳阳尽”、“川迥”、“洞庭开”这一“尽”、一“迥”、一“开”,境界多么开阔!你再看,整首诗运用陪衬、烘托、夸张的手法,没有一句正面直接描写楼高,句句从俯视纵观岳阳楼周围景物的渺远、开阔、高耸等情状落笔,却无处不显出楼高。

李白的山水诗
与夏十二登岳阳楼,李白(五)

1、<独坐敬亭山>

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
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2、<望庐山瀑布>

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李白的山水诗

3、<登金陵凤凰台>

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
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
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鹭洲。
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4、<早发白帝城>

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5、<渡荆门送别>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李白的山水诗
山随平野4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6、<望天门山>

天门中断楚江开,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7、<将进酒>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
奔流到海不复回!
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
朝如青丝暮成雪!
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
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
岑夫子,丹丘生,将进酒,杯莫停。
与君歌一曲,请君为我倾耳听。
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复醒。
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
陈王昔时宴平乐,斗酒十千恣欢谑。
主人何为言少钱,径须沽取对君酌。
五花马,千金裘,
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

8、<庐山谣寄卢侍御虚舟>

我本楚狂人,凤歌笑孔丘。
手持绿玉杖,朝别黄鹤楼。
五岳寻仙不辞远,一生好入名山游。
庐山秀出南斗傍,屏风九叠云锦张。
影落明湖青黛光,金阙前开二峰长,
银河倒挂三石梁。
香炉瀑布遥相望,回崖沓嶂凌苍苍。
翠影红霞映朝日,鸟飞不到吴天长。
登高壮观天地间,大江茫茫去不还。
黄云万里动风色,白波九道流雪山。
好为庐山谣,兴因庐山发。
闲窥石镜清我心,谢公行处苍苔没。
早服还丹无世情,琴心三叠道初成。
遥见仙人彩云里,手把芙蓉朝玉京。
先期汗漫九垓上,愿接卢敖游太清。

9、<与夏十二登岳阳楼>

楼观岳阳尽,川迥洞庭开。
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
云间连下榻,天上接行杯。
醉后凉风起,吹人舞袖回。

10、<山中与幽人对酌>

两人对酌山花开,一杯一杯复一杯。
我醉欲眠卿且去,明朝有意抱琴来。

11、<北风行>

烛龙栖寒门,光曜犹旦开。
日月照之何不及此?
惟有北风号怒天上来。
燕山雪花大如席,片片吹落轩辕台。
幽州思妇十二月,停歌罢笑双蛾摧。
倚门望行人,念君长城苦寒良可哀。
别时提剑救边去,遗此虎文金鞞靫。
中有一双白羽箭,蜘蛛结网生尘埃。
箭空在,人今战死不复回。
不忍见此物,焚之已成灰。
黄河捧土尚可塞,北风雨雪恨难裁。

12、<荆门浮舟望蜀江>

春水月峡来,浮舟望安极。
正是桃花流,依然锦江色。
江色绿且明,茫茫与天平。
逶迤巴山尽,摇曳楚云行。
雪照聚沙雁,花飞出谷莺。
芳洲却已转,碧树森森迎。
流目浦烟夕,扬帆海月生。
江陵识遥火,应到渚宫城。

13、<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

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
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
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
蓬莱文章建安骨,中间小谢又清发。
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览明月。
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
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

14、<关山月>

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
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
汉下白登道,胡窥青海湾。
由来征战地,不见有人还。
戍客望边邑,思归多苦颜。
高楼当此夜,叹息未应闲。

15、<登太白峰>

西上太白峰,夕阳穷登攀。
太白与我语,为我开天关。
愿乘泠风去,直出浮云间。
举手可近月,前行若无山。
一别武功去,何时复更还?

本文来源:http://www.guakaob.com/yingyuleikaoshi/393416.html

    上一篇:前赤壁赋

    下一篇:孙权劝学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