咏柳曾巩翻译

| 翻译 |

【www.guakaob.com--翻译】

咏柳曾巩翻译 篇一:《拓展阅读:咏柳(曾巩)》

咏柳

(宋)曾巩

乱条犹未变初黄,

倚得东风势便狂。(咏柳曾巩翻译)

解把飞花蒙日月,

不知天地有清霜。(咏柳曾巩翻译)

注释:

1、倚:仗恃,倚靠。

2、狂:猖狂。

3、解把:解得,懂得。

4、飞花:柳絮。

译文:(咏柳曾巩翻译)

柳条似乎还没有发黄,但趁着东风吹暖,一下子便飞快地变绿了。不要只看到柳絮飞扬,遮天蔽日,要知道还有清霜降临、柳叶飘零的时候啊!

赏析:

这首诗把柳絮飞花的景色写得十分生动。柳絮在东风相助之下,狂飘乱舞,铺天盖地,似乎整个世界都是它的了。

1 / 1

咏柳曾巩翻译 篇二:《秋海棠 袁枚 咏柳 (宋)曾巩》

秋海棠 袁枚

小朵娇红窈窕姿,独含秋气发花迟。

暗中自有清香在,不是幽人不得知。

注:袁枚,三十多岁以后不再出仕,过了几十年悠游林泉山野的闲适生活。

(咏柳曾巩翻译)

(1)诗人笔下的秋海棠具有哪些特征?请概括回答。(3分)

(2)本诗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请结合三四句作简要分析。

答案 (1)“小朵娇红窈窕姿”,写秋海棠花朵娇小、颜色红艳、姿态美丽;“独含秋气”写秋天开花;“暗有清香”写自有香气。

(2)本诗借物喻人(托物言志),诗人以秋海棠借指品行高洁的人。后两句中,“清香”喻指一种高洁的品德,“幽人”指高洁的隐士,这两句诗借赞美秋海棠,表现自己的高洁操守,淡泊情怀。

五.(福建省2010届青于蓝高考核按钮综合训练(一))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回答问题。

咏柳 (宋)曾巩

乱条犹未变初黄,倚得东风势更狂。解把飞花蒙日月,不知天地有清霜。

(1)这首“咏柳”诗,是托物言志之作,其寓意是什么?

(2)第四句“不知天地有清霜”如果改为“不知秋后有清霜”文意也通,你觉得那一句更好,请简述理由。

答案 (1)讽刺、揭露得志便猖狂的小人,警告他们必定没有好下场。

(2)原句好。原句中的“天地”着眼于空间,突出了天地间的浩然正气,有诗人的主体感,能显示诗人正气浩然之志。改句的“秋后”没有上述之意,且与“清霜”有重复之嫌。或改句好,“秋后”着眼于时间,强调了小人可以猖狂于一时,却不可能猖狂一世;“秋后”与“清霜”呼应,且与俗语“秋后算账”暗合。“秋后”的使用使诗意更显豁。(言之成理,持之有据,皆可酌情给分。)

咏柳曾巩翻译 篇三:《【浙江新高考IB模拟题选(语文)】曾巩《咏柳》》

(咏柳曾巩翻译)

“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 模块(10分)

咏柳 曾巩

乱条犹未变初黄,倚得东风势便狂。

解把飞花蒙日月,不知天地有清霜。

【题目】

1.第四句“不知天地有清霜”如果改为“不知秋后有清霜”于文意也通。你觉得哪一种更好些?请简述理由。(3分)

2.请从“情”“理”的角度鉴赏本诗。(7分)(咏柳曾巩翻译)

【参考答案】:

(咏柳曾巩翻译)

1.用“天地”好,“天地”着于空间,有立体感,突出了正气的浩然之态,“秋后”与“清霜”重复。

2.本诗抓住柳树在东风相助之下,狂飘乱舞,铺天盖地的特点,赋予其像征意义,讽刺那些像柳树一样得势便猖狂的小人恩赐 “清霜”则是“正义公正”的象征,意味着善恶终有结果,公道自在世间的真理理结合,更好的抒发了作者对那些倚仗权贵,得志猖狂者的憎恶。同时指出他们最终的下场,对真理正义充满信心。

【参考资料】

一、注释:

①倚:仗恃,依靠。狂:猖狂。

这两句形容柳树在春天绿得很快。柳条似乎还没有发黄,但趁着东风吹暖,一下子便飞快地变绿了。

②解把:解得,懂得。飞花:柳絮。

这两句的意思是:不要只看到柳絮飞扬,遮天蔽日,要知道还有清霜临降、柳叶飘零的时候啊!

二、赏析:

这是一首托物言志之作。把春天的柳树比拟为得势便猖狂的小人,借以讽刺邪恶势力。诗的前两句是说:当春天刚到来的时候,零乱的柳条还没来得及转变为浅淡的青黄色,它就倚仗着东风吹拂而飘忽摇摆,气势更加猖狂。诗刚开头即语带嘲讽、蔑视,它描写“乱条”如何倚仗权势,张牙舞爪,逞性妄为,似乎整个世界都是它的了,抓住了事物的特色。使之性格化了,使人看到一个得志便猖狂的形象。实际上是在为全诗主旨作准备,亦即古人所谓“蓄势”。蓄足了气势,则必然有力地得出颠扑不破的结论,于是后两句水到渠成,警语立出:那些柳条只会使柳絮飞上半天,企图遮蔽日月的光辉,却不知秋季来临,天地间还将有一场又一场的严寒霜冻,到那时它就要枯萎凋零了。“不知天地有清霜”一句为全诗的画龙点睛之笔,它对那些得志一时的小人提出了严正的警告,振聋发聩,促人警醒。

诗中把柳树人格化的写法,以及诗人对柳树的明显的贬抑与嘲讽,使这首诗不是纯粹地吟咏大自然中的柳树。咏柳而讽世,针对的是那些得志便猖狂的势利小人。将状物与哲理交融,含义深长,令人深思。

曾诗却把它当作那些不屑一顾的喽罗们得以逞强施威的主子后台,罪魁祸首。言在此而意在彼,借诗讲出一种道理,指出一种社会现象:奸佞专权、小人得志所造成的混乱而黑暗的局势是不会长久的,得志一时的小人尽管气焰嚣张,但终究逃不出历史的惩罚,他们必将得到应有的可耻下场。——曾诗这种借物说理的写法,正表现了宋诗的特点。

咏柳曾巩翻译 篇四:《咏柳古诗》

<咏柳>

唐·贺知章

碧玉妆成一树高,
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细叶谁裁出,
二月春风似剪刀。

注释:

1、柳:柳树,落叶乔木或灌木,叶子狭长,种类很多。本诗描写的是垂柳。咏柳古诗
2、碧玉:碧绿色的玉。这里用以比喻春天的嫩绿的柳叶。
3、妆成:装饰,打扮。
4、一树:满树。一,满,全。在中国古典诗词和文章中,数量词在使用中并不一定表示确切的数量。下一句的“万”,就是表示很多的意思。咏柳古诗
5、绦:用丝编成的绳带。丝绦:形容一丝丝像丝带般的柳条。
6、裁:裁剪,用刀或剪子把物体分成若干部分。
7、二月:农历二月,正是初春时节。
8、似:好像,如同,似乎

译文:

婀娜玉立的柳树像精美的碧玉装扮而成的妙龄少女,赏析:

这是一首咏物小诗,诗人通过赞美柳树,表达了内心深处对春天的无限热爱。

诗的前二句“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是在集中笔墨描写那高高的、亭亭玉立的、婀娜妩媚飘逸的柳树。

首句“碧玉妆成一树高”是从整体上写柳树,说高高的柳树像是用碧玉妆扮起来的,用“碧玉”形容柳树的晶莹翠绿,突出了柳树的色彩美。俨然妙龄少女,亭亭玉立,妩媚婀娜,魅力无限。

第二句“万条垂下绿丝绦”是在写柳枝,诗人将垂挂披拂的柳枝比喻为少女盛装垂挂的千万条精美的丝带,巧妙地写出了柳树的轻柔婀娜的盛装之美。

在第三句中,诗人以疑问的形式巧妙地写了柳叶儿。“不知细叶谁裁出”,从形态上突出了柳叶精巧细致匀称的美。这一句同时又与第四句构成一种设问关系。“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是诗人自问自答,这一问一答,再加上一句形象化的比喻,将诗作由描写柳树巧妙地过渡到描写春风。春风是大自然力量的象征,也是大自然创造力的象征。它既然能裁剪出细致匀称碧绿的柳叶,自然也就能裁出嫩绿鲜红的满园春色,裁出繁花似锦的整个春天,这就为读者想象江南“千里莺啼绿映红”“拂堤杨柳醉春烟”那般万紫千红的烂漫春天提供了一个丰富的想象空间。

从整体上看,诗的前二句诗分别描写了柳树的整体形象和千万条垂挂的枝条,第三句在设问问题提出的同时,又有意无意地写到均匀细致碧绿的柳叶,三个句子分别写了柳树的不同方面,句句有内容,笔笔有特点。另外,诗人还巧妙地运用了比喻的表现手法,咏唱了柳树,赞美了春天,讴歌了春的活力和大自然的无限创造力。

本文来源:http://www.guakaob.com/yingyuleikaoshi/394502.html

    热门标签

    HO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