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陵怀古许浑翻译

| 翻译 |

【www.guakaob.com--翻译】

许浑《金陵怀古》赏析
金陵怀古许浑翻译(一)

许浑《金陵怀古》赏析

诗歌鉴赏指导

1023 0728 :

记得小的时候,一次偶然的翻阅见到了这首诗,后来读了施蛰存老师的《唐诗百话》的赏鉴,对于其“惟有青山似洛中”的分析,印象最为深刻,特转引之,并将《唐诗鉴赏辞典》的赏析录于施文之前:

金陵怀古

许浑

玉树歌残王气终, 景阳兵合戍楼空。 松楸远近千官冢, 禾黍高低六代宫。 石燕拂云晴亦雨, 江豚吹浪夜还风。 英雄一去豪华尽, 惟有青山似洛中。

金陵是孙吴、东晋和南朝的宋、齐、梁、陈的古都,隋唐以来,由于政治中心的转移,无复六朝的金粉繁华。金陵的盛衰沧桑,成为许多后代诗人寄慨言志的话题。一般咏怀金陵的诗,多指一景一事而言,许浑这首七律则“浑写大意”,“涵概一切”(俞陛云《诗境浅说》),具有高度的艺术概括性。 诗以追述隋兵灭陈的史事发端,写南朝最后一个小朝廷,在陈后主所制乐曲《玉树后庭花》的靡靡之音中覆灭。公元五八九年,隋军攻陷金陵,《玉树后庭花》曲犹未尽,金陵却已末日来临,隋朝大军直逼景阳宫外,城防形同虚设,陈后主束手就擒,陈朝灭亡。这是金陵由盛转衰的开始,全诗以此发端,可谓善抓关键。

颔联描写金陵的衰败景象。“松楸”,坟墓上的树木。诗人登高而望,远近高低尽是松楸荒冢,残宫禾黍。南朝的繁荣盛况,已成为历史的陈迹。 前两联在内容安排上采用了逆挽的手法:首先追述对前朝历史的遥想,然后补写引起这种遥想的眼前景物。这就突出了陈朝灭亡这一金陵盛衰的转捩点及其蕴含的历史教训。

颈联用比兴手法概括世间的风云变幻。这里,“拂”字、“吹”字写得传神,“亦”字、“还”字写得含蓄。“拂云”描写石燕掠雨穿云的形象,“吹浪”表现江豚兴风鼓浪的气势。“晴亦雨”意味着“阴固雨”,“夜还风”显见得“日已风”。“江豚”和“石燕”,象征历史上叱咤风雨的人物,如尾联所说的英雄。这两句通过江上风云晴雨的变化,表现人类社会的干戈起伏和历代王朝的兴亡交替。

尾联照应开头,抒发了诗人对于繁华易 逝的感慨。英雄,指曾占据金陵的历代帝王。金陵和洛阳都有群山环绕,地形相似,所以李白《金陵三首》有“山似洛阳多”的诗句。“惟有青山似洛中”,就是说今日的金陵除去山川地势与六朝时依然相似,其余的一切都大不一样了。江山不改,世事多变,令人感慨万千。

这首怀古七律,在选取形象、锤炼字句方面很见功力。例如中间两联,都以自然景象反映社会的变化,手法和景物却大不相同:颔联采取赋的写法进行直观的描述,颈联借助比兴取得暗示的效果;松楸、禾黍都是现实中司空见惯的植物,石燕和江豚则是传说里面神奇怪诞的动物。这样,既写出各式各样丰富多彩的形象,又烘托了一种神秘莫测的浪漫主义气氛。至于 炼字,以首联为例:“残”和“空”,从文化生活和军事设施两方面反映陈朝的腐败,一文一武,点染出陈亡之前金陵城一片没落不堪的景象;“合”字又以泰山压顶之势,表现隋朝大军兵临城下的威力;“王气终”则与尾联的“豪华尽”前后相应,抒写金陵繁华一去不返、人间权势终归于尽的慨叹,读来令人不禁怅然。(赵庆培)

以下为施蛰存评析:

许浑诗为晚唐一大家,长于五、七言律诗,纪游、怀古、赠别,都有佳句。七言绝句亦富情趣。

唐诗百话83许浑《金陵怀古》

许浑,字用晦,润州丹阳(今江苏丹阳)人。大和六年(公元八三二年)进士,历任当涂、太平二县县令。因为勤学劳心,损其健康,卧病多年。后来病愈,任 润州司马。大中三年(公元八四九年),拜监察御史,历任虞部员外郎,睦州、郢州刺史。晚年退隐,居丹阳丁卯桥。自编其诗集,名为《丁卯集》。

许浑诗为晚唐一大家,长于五、七言律诗,纪游、怀古、赠别,都有佳句。七言绝句亦富情趣。《唐诗鼓吹》选许浑七言律诗至三十一首之多,亦可以反映他在晚唐诗人中的地位。

许浑也做过一个美梦,孟棨《本事诗》中有记录。据说他有一天睡梦中登上一座高山,山上有宫殿精舍。就找人一问,这是什么地方。人说:这是昆仑山。走了一程,看到有几十人在宴会,饮酒作乐。看见许浑,便招手邀他去就坐同享。直到傍晚,有一美人,取出笺纸,要求他赋诗。许浑诗没有做成便醒了。既醒之后,诗却 做成:

晓入瑶台露气清,座中惟见许飞琼。

尘心末尽俗缘在,十里下山空月明。

过了几天,他又梦到山上,遇见那个 美人。她说:“你怎么把我的名字传到人间去了?”许浑连忙道歉,并说,我改一句罢。于是把第二句改为“天风吹下步虚声”。可是,许飞琼的名字已流传在神话 故事中,成为古典文学中的一位仙女了。“步虚”是道家的名词。仙人在天空中行走,脚步都踏在虚空,称为“步虚”。道家所唱的诗歌,称为“步虚词”。赋咏学道求仙的诗,也就称

为“步虚词”。

以上是许浑的一个浪漫故事,可与李群玉同垂不朽。在这里,就算作讲许浑诗的一段入话。现在要讲的是他的一首著名的怀古诗。

金陵怀古

玉树歌残王气终,景阳兵合戍楼空。

松楸远近千官冢,禾黍高低六代宫。

石燕拂云晴亦雨,江豚吹浪夜还风。

英雄一去豪华尽,惟有青山似洛中。

金陵就是现在的南京。这个大城,在唐代以前,曾有六个朝代做过京都。这六个朝代是三国时的吴、东晋、宋、齐、梁、陈。陈后主陈叔宝被隋文帝杨坚所灭亡,金陵便结束了首都的地望。唐代诗人和历史学家常称金陵为六代或六朝故都。后世人直到今天,也还相沿成俗,称南京为六朝故都,甚至简称为六朝,这是失于考虑的。五代时的南唐、太平天国、民国政府,也都以南京为首都。从今天来说,南京已是九代故都了。

许浑这首诗,从陈后主亡国说起。陈后主亡国之时,还在教宫女唱新谱的歌曲《玉树后庭花》。“王气”这个名词用在这里,有双重典故。第一,语源出于《晋书》。据说秦始皇时,有一个能看风水的人说,金陵这个地方,象龙蟠虎踞,有天子气象,五百年后,一定会出一个皇帝。始皇怕他子孙的皇位被别人夺去,就发兵把城北的山开掉,并把地名改为秣陵,以荡涤它的王气。第二,是陈后主自己的故事,见于《南史》。据说陈后主听到隋军已渡江进攻,便说:“王气在这里,别怕,敌人必定自会失败。”这个昏君到临死时还想依靠他的“王气”。所以许浑诗第一句便狠狠的讥笑了一下:“玉树歌残王气终。”“景阳”是陈后主宫中的楼名。楼前有井一口,隋兵冲入景阳宫时,后主和他的孔贵妃、美人张丽华一起投井自杀,被隋兵拉了出来。所以许浑说:“景阳兵合戍楼空。”戍楼是边境上的碉堡,敌人已攻入京都,戍楼当然已空无一人了。这二句也是用对偶句法的。

颔联二句说六代以来的达官贵族的坟冢,现在已只见远近的松楸。向来是宫殿巍峨的地方,现在已只有高高低低的禾黍。这二句是以 写景来抒述怀古之情,接下去颈联二句虽也写景,便比较空泛,并不贴切历史事实了。结尾二句,是从六代故都的观点来做结束,“英雄”指六代以来的杰出人物, 并不指陈后主。我们可以解释为当时没有英雄人物,以致豪华被毁尽了。南京地形与洛阳相似,故李白《金陵》诗云:“苑方秦地少,山似洛阳多。”许浑诗即用此意。

以上是从文字典故表面解释一下。现在,接下去我们再参看一些对这首诗的总的理解。《唐诗鼓吹》有明代人廖文炳的解释云:

此感六朝兴废也。首言陈后主专事游宴,至于国亡,而玉树之歌已残,王气亦已尽矣。隋之韩擒虎将兵入陈,而景阳戍搂,已成空虚,但见松楸生于千官之冢,禾黍 满于六代之宫。冢殿荒芜,霸图消灭,良可惜也。自古及今,惟石燕飞翔,江豚出没,景物常存耳。若英雄一去,豪华殆尽,不复再留,岂有能若青山之无恙哉?

接着还有一段清人朱东岩的评论云:

刘梦得《西塞山怀古》,单论吴主事,只五句一转,用“几回”二字收拾世代废兴,手法高妙。许公此篇,单论陈后主事,只一起“王气终”三字,已括尽六朝, 尤为另出手眼。“玉树歌残”与“景阳兵合”作对,直将鼎革改命

金陵怀古许浑
金陵怀古许浑翻译(二)

金陵怀古

许浑

玉树歌残王气终,景阳兵合戍楼空。

松楸远近千官冢,禾黍高低六代宫。

石燕拂云晴亦雨,江豚吹浪夜还风。

英雄一去豪华尽,惟有青山似洛中。

金陵是孙吴、东晋和南朝的宋、齐、梁、陈的古都,隋唐以来,由于政治中心的转移,无复六朝的金粉繁华。金陵的盛衰沧桑,成为许多后代诗人寄慨言志的话题。一般咏怀金陵的诗,多指一景一事而言,许浑这首七律则“浑写大意”,“涵概一切”(俞陛云《诗境浅说》),具有高度的艺术概括性。

诗以追述隋兵灭陈的史事发端,写南朝最后一个小朝廷,在陈后主所制乐曲《玉树后庭花》的靡靡之音中覆灭。公元五八九年,隋军攻陷金陵,《玉树后庭花》曲犹未尽,金陵却已末日来临,隋朝大军直逼景阳宫外,城防形同虚设,陈后主束手就擒,陈朝灭亡。这是金陵由盛转衰的开始,全诗以此发端,可谓善抓关键。

颔联描写金陵的衰败景象。“松楸”,坟墓上的树木。诗人登高而望,远近高低尽是松楸荒冢,残宫禾黍。南朝的繁荣盛况,已成为历史的陈迹。

前两联在内容安排上采用了逆挽的手法:首先追述对前朝历史的遥想,然后补写引起这种遥想的眼前景物。这就突出了陈朝灭亡这一金陵盛衰的转捩点及其蕴含的历史教训。

颈联用比兴手法概括世间的风云变幻。这里,“拂”字、“吹”字写得传神,“亦”字、“还”字写得含蓄。“拂云”描写石燕掠雨穿云的形象,“吹浪”表现江豚兴风鼓浪的气势。“晴亦雨”意味着“阴固雨”,“夜还风”显见得“日已风”。“江豚”和“石燕”,象征历史上叱咤风雨的人物,如尾联所说的英雄。这两句通过江上风云晴雨的变化,表现人类社会的干戈起伏和历代王朝的兴亡交替。

尾联照应开头,抒发了诗人对于繁华易逝的感慨。英雄,指曾占据金陵的历代帝王。金陵和洛阳都有群山环绕,地形相似,所以李白《金陵三首》有“山似洛阳多”的诗句。“惟有青山似洛中”,就是说今日的金陵除去山川地势与六朝时依然相似,其余的一切都大不一样了。江山不改,世事多变,令人感慨万千。 这首怀古七律,在选取形象、锤炼字句方面很见功力。例如中间两联,都以自然景象反映社会的变化,手法和景物却大不相同:颔联采取赋的写法进行直观的描述,颈联借助比兴取得暗示的效果;松楸、禾黍都是现实中司空见惯的植物,石燕和江豚则是传说里面神奇怪诞的动物。这样,既写出各式各样丰富多彩的形象,又烘托了一种神秘莫测的浪漫主义气氛。至于炼字,以首联为例:“残”和“空”,从文化生活和军事设施两方面反映陈朝的腐败,一文一武,点染出陈亡之前金陵城一片没落不堪的景象:“合”字又以泰山压顶之势,表现隋朝大军兵临城下的威力:“王气终”则与尾联的“豪华尽”前后相应,抒写金陵繁华一去不返、人间权势终归于尽的慨叹,读来令人不禁怅然。

金陵怀古

王 珪

怀乡访古事悠悠,独上江城满月秋。

一鸟带烟来别渚,数帆和雨下归舟。【金陵怀古许浑翻译】

萧萧暮吹惊红叶,惨惨寒云压旧楼。

故国凄凉谁与问,人心无复更东流。

【注】王珪时任北宋左相,写作此诗北宋在与西夏的两次战争中均遭失败。 首句破题,兼点时、地。为排解乡思而怀古,但往事如烟,相隔久远,难以追寻。独自踟蹰江边古城,扑入眼帘的只有萧索的秋景。“悠悠”、“独上”、“满目秋”,开篇即为全诗笼罩了一层孤寂、萧索的气氛。

中间二联,即承接“独上江城满目秋”,着力描写诗人眼中的秋光。晚烟凄迷中,一只水鸟孤零零地落在僻静无人的沙洲上。秋雨淅淅沥沥,江面上稀落地飘零着几片帆影,驶向归途。萧瑟的晚风,把山麓层林的红叶吹得七零八落。暗淡的寒云密布低空,阴沉沉地似乎要把古城压垮。一句一景,犹如四幅画屏,物象虽不同,却同是淡墨素彩,集中反应了秋光的萧瑟,创造了一个寥落清冷的意境。 中间二联,融情于景,锻字炼句,显出作者艺术匠心。用“萧萧”“惨惨”修饰“暮吹”与“寒云”,摹声绘色,写出了晚风凄紧,寒云惨淡,也写出了作者的心绪; “惊”运用拟人手法,既写出了秋风中“红叶”飘零的情状,也写出了诗人心头之“惊”;“压”既形象地写出了寒云之重,也表现出诗人心情之沉重。

尾联归结全诗,为金陵秋景图点睛。这历史上虎踞龙盘、人杰地灵的雄都,如今竟一派凄凉,无人过问;登临此地,谁还会有往日那种激扬分发、踌躇满志的风情气韵呢?“故国凄凉”应“江城满目秋”,“谁与问”应“独上”。“人心无复更风流”,由以上种种风物,水到渠成地诱发出了不吐不快的感慨,体现了诗人深深的忧思。

这首诗歌的寥落沉郁,与奋发进取的盛唐气象迥别。北宋立国不久,逐渐形成积弱集贫的局面。时任左相的作者,对国势日益衰微,感触必深。“故国凄凉”未必只是吊古之思,很可能是感慨国势的时代悲愁的曲折反映。

江苏省南通市2015届高三第一次调研考试语文试题
金陵怀古许浑翻译(三)

2015届南通市高三语文第一次调研测试

语 文

一、语言文字运用(15分)

1.在下面一段话空缺处依次填入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

我们在继承音乐传统的时候,应持 的态度。自古以来少数民族音乐与汉族音乐的交流从未间断,少数民族的音乐早已成为中华民族音乐中 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华民族音乐也在各民族音乐融合的基础上 ,在世界音乐文化大舞台上绽放光彩。【金陵怀古许浑翻译】

A. 开放 密不可分 百花齐放 B.开阔 亲密无间 百花齐放

C. 开阔 亲密无间 渐臻佳境 D.开放 密不可分 渐臻佳境

2.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3分)

A.华为智能手机出货量稳居全球第三,不仅成功树立起中国智能手机的良好形象,而且改变了运营商和消费者对华为手机的认识。

B.政府部门既要明确其与慈善组织的关系,也要加强对慈善组织和慈善活动的管理,这样才能为慈善事业发展注入不竭的动力。

C.李娜在网球场上的坚韧表现以及所取得的成就,在为中国体育赢得全世界瞩目的同时,也有效传达了关于力与美的正能量。

D.汉赋虽然呈现出堆砌词藻以至好用生词僻字,但在丰富文学作品的词汇、锤炼语言辞句等方面,都取得了一定的突破。

3.下列标语表述不得体的一项是(3分)

A.小草有生命,足下多留“青”。(草坪标语)

B.轻轻地我走了,正如我轻轻地来。(图书馆标语)

C.扬起希望的风帆,走上新生的坦途。(医院标语)

D.司机一杯酒,亲人几多愁。 (公路标语)

4.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画横线处的语句,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

【金陵怀古许浑翻译】

这时节,我感到了寂寞。在这寂寞中我意识到了我自己的存在——片刻的孤立的存在。这种境界并不易得,与环境有关,更与心境有关。 ,只要内心清净,随便在市廛里,陋巷里,都可以感觉到一种空灵悠逸的境界, 。在这种境界中,我们可以在想象中翱翔,跳出尘世的渣滓,与古人同游。所以我说, 。

①寂寞是一种清福

②所谓“心远地自偏”是也

③寂寞不一定要到深山大泽里去寻求

A.①②③ B.③②① C.③①② D.②①③

5.对下列材料主旨理解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清代著名戏曲理论家李渔对写作有形象的比喻:“基址初平,间架未定,先筹何处建厅,何处开户,栋需何木,梁用何材,必俟成局了然,始可挥斤运斧。”

A.写文章应先安排结构,选定材料。

B.写文章必须注意衔接,前后勾连。

C.写文章需要打好基础,注重积累。

D.写文章应当围绕中心,收放自如。

二、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6~9题。 寄答京友 李贽

“才难,不其然乎!”今人尽知才难,尽能言才难,然竟不知才之难,才到面前竟不知爱,幸而知爱,竟不见有若己有者,不见有称喜赞扬不啻若自其口出者,如孔北海之荐祢正平,

举春秋之天下,无有一人能惜圣人之才者,故圣人特发此叹,而深羡于唐、虞之隆也。.

然则才固难矣,犹时时有之;而惜才者则千古未见其人焉。孔子惜才矣,又知人之才矣,而不当其位。入齐而知晏平仲,居郑而知公孙子产,闻吴有季子,直往观其葬,其惜才也如此,使其得志,肯使之湮灭而不见哉!然则孔子之叹“才难”,非直叹才难也,直叹惜才者之难也。 .

夫才有巨细,巨才方可称才也。有巨才矣,而肯任事者尤难。既有大才,又能不避祸害,身当其任,勇以行之,而不得一第,则无凭,虽惜才,其如之何!幸而登上第,有凭据,可藉手以荐之矣,而年已过时,则虽才如张襄阳,亦安知听者不以过时而遂弃,其受荐者又安.知不以既老而自懈乎?

夫凡有大才者,其可以小知处必寡,

其瑕疵处必多,非真具眼者与之言必不信。当此数

【金陵怀古许浑翻译】

人,憾不得与之并时,朝闻而夕用之也。呜呼!可叹也夫!

(选自李贽《李温陵集》卷四《焚书》)

6.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4分)

①举春秋之天下 举: .

②直叹惜才者之难也 直: .

③可藉手以荐之矣 藉: .

④则虽有大才,又安所施乎 施: .

7.文中 “何也?以其非真惜才也”的“以”字,与下列句子中加点的“以”字用法相同的.

一项是(3分)

A. 夫夷以近,则游者众 .

B. 强秦之所以不敢加兵于赵者,徒以吾两人在也 .

C. 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 .

D.(公子)欲以客往赴秦军,与赵俱死 .

8. 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⑴则又安望其能若己有、不啻若口出如孔北海然也?

⑵故非自己德望过人,才学冠世,为当事者所倚信,未易使人信而用之也。

9.本文谈论人才问题,作者在文末发出“可以叹也”的感叹,请简要概括“叹”的原因。

(4分)

三、古诗词鉴赏(10分)

10.阅读下面两首唐诗,回答问题。

西塞山怀古

刘禹锡

王濬楼船下益州,金陵王气黯然收。

千寻铁锁沉江底,一片降幡出石头。

人世几回伤往事,山形依旧枕寒流。

从今四海为家日,故垒萧萧芦荻秋。

金陵怀古

许浑

玉树歌残王气终,景阳兵合戍楼空。

松楸远近千官冢,禾黍高低六代宫。

石燕拂云晴亦雨,江豚吹浪夜还风。

英雄一去豪华尽,惟有青山似洛中。

【注】①石燕:传说中的一种有灵性的燕子,遇风雨则飞,风雨停则为石。②洛中:指古都洛阳。 ②①⑵ 第一首诗中“山形依旧枕寒流”句运用了哪种修辞手法?寄寓了诗人怎样的感慨?(3分)

⑵请概括第二首诗中颔联的内容。(2分)

⑶这两首诗同属怀古诗,但表达的主旨各有侧重,请结合尾联简要分析。(5分)

四、名句名篇默写(8分)

11.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⑴民为贵,,君为轻。(《孟子》)

⑵教也者,。(《礼记•学记》)

⑶朝搴阰之木兰兮,。(屈原《离骚》)

⑷,砯崖转石万壑雷。(李白《蜀道难》)

⑸,草色遥看近却无。(韩愈《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 ⑹,只是朱颜改。(李煜《虞美人》)

⑺舞幽壑之潜蛟, (苏轼《赤壁赋》)

⑻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周敦颐《爱莲说》)

五、现代文阅读(一) (20分)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12~15题。【金陵怀古许浑翻译】

彼 岸

杨烽

女作家S君久居都市。虽然在家有香喷喷的牛奶喝,可总不觉新鲜;出门有汽车坐,可挤挤嚷嚷的;去商店买东西,柜台里都是一张张陌生又冷漠的脸„„人海茫茫的都市是人性

的蛮荒之地,她想。她相信蛮荒之地倒是人性的源头。

这天,她风尘仆仆地从都市赶到一处风景地参加笔会。午后到达下榻宾馆,浑身汗黏黏的,于是舒舒服服地洗着澡。

猛然发觉腕上还戴着‚劳力士‛,便摘下来放在浴缸旁的搁架上。她瞥了一眼表针:三点十分。她一边洗澡,一边构思小说《美的原野》。她想,这原野应该设在一条河溪的彼岸。

热度适宜的浴水轻抚着她的肌肤,使她舒服、酥软和慵倦,她几乎要打盹了„„

猛地,目光透过窗口,望见了窗外远处的翡翠色山谷。一条溪流闪着银光轻柔而浅浅地从山谷里流淌出来。小溪彼岸有一排柳树,如条葱郁的带子向远处逶迤。她顺着柳树朝前走,路狭窄起来,两旁出现山崖,中间一道口子。穿过口子,迎面便是平坦的原野,房舍躲在树木后面,阵阵鸡鸣亮亮传来——竟有一个村落在这里!

她又喜又惊:这真有点像武陵人发现‚桃花源‛似的。她走向最近的一户人家。那家的母女俩正在门前浇园、喂鸡,见她过来,便极客气地请她到屋里歇歇脚。姑娘端茶上来时,她的注意力又落到窗下的一只纺线车上。她起身过去,弓腰入神地看着。她攥着纺车的手把轻轻地摇转,心里感受到一种远逝的时光又回来了的兴奋。

有同村的人进屋来看她。‚一家的客就是大家的客呐!‛听这话,她心头直热。同村人来了好几茬。想起自己在城里住的那幢楼,各户门一关,互不相干,谁知道谁呀!

母女俩把饭菜做好端上来了。饭是新米在鼎锅里焖的,菜是从门前菜园现摘来的,主人还杀了鸡。母女一再催促她:‚吃呀,吃呀!‛她便不再客气,美美地吃起来。

饭后,姑娘端起一箕谷子到屋外去,她也跟着出来,便看见了那个舂米的石碓。青灰色的臼,发黑的木杠。她兴奋地上去踩那木杠的端头,石杵便在石臼里发出咚咚的声音,比城里碾米机的轰轰声优雅得多!

踩的时候她伸手摸出收音机。姑娘问:‚那是啥?‛‚半导体收音机。‛见姑娘不懂,她便拧开了:‚„„下次的‘医药与卫生’节目介绍小孩拉肚子的防治方法。请在明天的这个时候收听。‛姑娘忽地走向墙边,捡块石子在墙上刻下了此时的日影。又对她说:‚明天等太阳快照到这印子的时候,你再把它打开好吗?俺小弟拉肚子,睡在床上好几天了。俺想听听有什么法子治。‛她看着姑娘刻在墙上的印子,心里想:假如明天是阴天,没有太阳呢?她想到该把手表带出来,可手表还放在浴缸旁的搁架上。

她忽看见一个五十多岁的男人进了屋子。

‚我来赶那鬼,快摆香案!‛那五十多岁的男人向母女俩吩咐着,声调里透出不容违抗的威严。这位族里辈分最大的‚伯爷‛是来给姑娘的小弟‚下马‛驱鬼的。伯爷转脸发现了她,如鹰的目光便在她的脸上身上飞快地扫视。

他拿起张黄裱纸在上面画了符,用刀尖将符钉在大门上,又画了张符焚烧成纸灰后拌着香灰包了一个小包。‚吃下去,就会好了。‛那男人道。那母亲唯唯诺诺地接过纸包,畏畏缩缩地走进里屋去。伯爷跟进去。门砰地关上了„„

这情景使她的脸呼地热辣起来。她拼命地沿着来路往回跑。跑啊,跑啊,终于跑到了溪边。她心头一松,哗地掉进水里,水一下没及腰身。天哪!这是那条窄窄浅浅、一迈腿就过来的小溪么?横在面前的是一条又宽又深的大河!她站在水里急愣着„„

她一声惊惧地喊叫,眼前豁然敞亮。她从迷蒙中睁大眼睛,眼前是一汪温暖的清水,她

那被现代文明滋养得丰满白皙的肢体浸泡在雪白的浴缸里。浴缸旁边的搁架上,那只‚劳力士‛表指着三点二十分。

下午的太阳在窗外微微发笑!

(有删改)

12.请简要概括梦中乡村的主要特点。(4分)

13.请赏析文中画线语句的艺术魅力。(4分)

14.“劳力士”手表在小说中多次出现,请简要分析其作用。(6分)

15.请结合全文,探究小说标题“彼岸”的丰富意蕴。(6分)

六、现代文阅读(二) (18分)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16~18题。

中国文人的舟居情结

丁国强

舟外观质朴而无饰,以空虚以受盈,不滞于物,从流飘荡。故历代文人名士,对舟船情有独钟。他们要是对现实生活不满,想遁世隐逸,耽乐于山水之间,作逍遥优游,多半是买舟而往,有着一种舟居情结。

舟是中国士人人生政治失意后身心的疗养所,是功成后全身远祸的避难所和保全天性的理想境地。被尘世种种外物所扰的文人墨客们乘着它便进入了一种与世无争的‚高蹈世界‛。....因此,具有舟居情结的中国文人都与大自然有着密切的关系,都把大自然作为人生的最后归宿,在和大自然的和谐相处中,寻找心灵的寄托。只有身居五湖的扁舟之中,士子们那颗飘泊不定的心才能得到暂时的安顿与止泊,进而达到了物我交融的艺术境界。

温一壶酒,驾一叶舟,在扁舟轻凌中扣舷而歌,邀明月为伴,与清风同行,乘兴而发,兴尽而归,小舟就像一片轻轻的苇叶,飘悠在诗人的心海上,心之真情,便是生之逍遥。《庄子〃列御寇》云:‚饱食而遨游,泛若不系之舟。‛庄子以舟船自由地在水上飘荡来比喻圣人无系人物,无为物役而作逍遥游的状态。人与物同化,失去了世俗之心,忘却了功名利禄,体悟到一种忘我的自由感和精神愉悦,达到了自适其性的精神境界,从而展现了生命的真我,实现了自己外在和内在真正意义上的超越。这种本质上的对生命意义的张扬和对生命本源的关注,表达了诗人强烈的呼唤本性自由的回归意识。

‚天‛与‚人‛的关系是中国传统哲学思考的命题,以‚天人合一‛为主流的天人观便成为中国传统文化价值取向的理论基点。《庄子》《楚辞》中居于舟,临于水,在远离尘世纷争、风景幽美的江泽湖畔信舟垂钓,对酒邀月的渔父,得到了哲学上的认可,从而成了中国隐逸文人心目中的偶像。中国古代知识分子有‚兼济天下‛的自觉意识,总怀着一种社会责任感,以谋求天下苍生的幸福,但在现实中屡遭挫折,进而或弃官或隐居。于是将自己同自然界融为一体,体会和谐统一的情感愉悦,向自然界寻求生命的意义,从而显发自己的生命价值。

(有删改)

16.请根据文章第二段阐释“高蹈世界”的含义。(6分)

17.请简要概括本文的论述思路。(6分)

金陵怀古阅读答案_金陵怀古翻译赏析_作者许浑
金陵怀古许浑翻译(四)

<金陵怀古>作者为唐代文学家许浑。其古诗全文如下:
玉树歌残王气终,景阳兵合戍楼空。
松楸远近千官冢,禾黍高低六代宫。
石燕拂云晴亦雨,江豚吹浪夜还风。金陵怀古阅读答案_金陵怀古翻译赏析_作者许浑
英雄一去豪华尽,惟有青山似洛中。
[前言]
<金陵怀古>是唐代诗人许浑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这首诗的首联以追述隋兵灭陈的史实发端,写南朝最后一个朝廷,在陈后主所制乐曲<玉树后庭花>的音曲中覆灭。颔联描写金陵的衰败景象。南朝的繁荣盛况,已成为历史的陈迹。前两联突出了陈朝灭亡这一金陵盛衰的转折点及其蕴含的历史教训。颈联用比兴手法概括世间的风云变幻。金陵怀古阅读答案_金陵怀古翻译赏析_作者许浑。这两句通过江上风云晴雨的变化,表现人类社会的干戈起伏和历代王朝的兴亡交替。尾联照应开头,抒发了诗人对于繁华易逝的感慨。
[注释]
金陵:古邑名。战国楚威王七年(前333)灭越后设置。在今南京市清凉山。
玉树:指陈后主所制的乐曲<玉树后庭花>。歌残:歌声将尽。残,一作“愁”,又作“翻”。王气:指王朝的气运。
景阳:南朝宫名。齐武帝置钟于楼上,宫人闻钟早起妆饰。兵合:兵马会集。戍楼:边防驻军的

咸阳值雨阅读答案_咸阳值雨翻译赏析_作者温庭筠
金陵怀古许浑翻译(五)

<咸阳值雨>作者为唐代文学家温庭筠。其诗词全文如下:
咸阳桥上雨如悬,万点空蒙隔钓船。
还似洞庭春水色,晓云将入岳阳天。
[译文]
咸阳桥上细雨绵绵,像巨大的窗帘悬挂在天空,透过迷茫的雨帘可以看到江上的钓鱼船。咸阳值雨阅读答案_咸阳值雨翻译赏析_作者温庭筠。这就像江南洞庭湖的春光水色,连那雨后的云彩也会飘到岳阳城的天。
[鉴赏]
这是一首对雨即景之作,明快、跳荡,意象绵渺,别具特色。咸阳桥,又名便桥,在长安北门外的渭水之上,是通往西北的交通孔道。古往今来,有多少悲欢离合、兴废存亡的历史在这里幕启幕落。然而诗人此番雨中徜徉,却意度闲适,并无愁眉锁眼之态,首句入题。“咸阳桥”点地,“雨”点景,皆直陈景物,用语质朴。咸阳值雨阅读答案_咸阳值雨翻译赏析_作者温庭筠。句末炼出一个“悬”字,便将一种雨脚绵延如帘箔之虚悬空际的质感,形象生动地传出,健捷而有气势,令人神往。接下一句,诗人把观察点从桥头推向远处的水面,从广阔的空间来描写这茫茫雨色。这是一种挺接密衔的手法。“万点”言雨阵之密注。“空蒙”二字最有分量,烘托出云行雨施、水气蒸薄的特殊氛围,点出这场春雨所引起的周围环境的色调变化来。用笔很像国画家的晕染技法,淡墨抹出,便有无限清蔚的佳致。这种烟雨霏霏的景象类似江南水乡的天气,是诗人着力刻画的意境,并因而逗出下文的联翩浮想,为一篇转换之关键。“钓船”是诗中实景,诗人用一个“隔”字,便把它推到迷蒙的烟雨之外,若隐若现,似有似无,像是要溶化在设色清淡的画面里一样,有超于象外的远致。
前两句一起一承,围绕眼前景物生发,第三句纵笔远扬,转身虚际,出人意外地从咸阳的雨景,一下转到了洞庭的**。论地域,天远地隔;论景致,晴雨不侔。实现这两幅毫不相干的水天图画的联结转化的媒介,乃是存在于二者之间的某种共同点—即上面提到的烟水空蒙的景色。这在渭水关中也许是难得一见的雨中奇观,但在洞庭泽国,却是一种常见的色调。诗人敏感地抓住这一点,发挥艺术的想象,利用“还似”二字作有力的兜转,就把它们巧妙在联到一起,描绘出一幅壮阔飞动、无比清奇的图画来。洞庭湖为海内巨浸,气蒸波撼,吞天无际。在诗人看来,湿漉的晓云好像是驮载着接天的水气飘进了岳阳古城的上空。这是极其壮观的景象。“将入”二字,可说是笔挟云涛。
作者着意描写巴陵湖畔的云容水色,其目的在于用它来烘托咸阳的雨景,使它更为突出。这是一种借助联想,以虚间实,因宾见主的借形之法,将两种似乎无关的景物,从空间上加以联系,构成了此诗在艺术上的特色。

本文来源:http://www.guakaob.com/yingyuleikaoshi/405927.html

    热门标签

    HO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