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元夜崔液翻译

| 翻译 |

【www.guakaob.com--翻译】

《苏味道《正月十五日夜》》
上元夜崔液翻译 第一篇

苏味道《正月十五日夜》

这首诗是描写长安城里元宵之夜的景色。据《大唐新语》和《唐两京新记》记载:每年这天晚上,长安城里都要大放花灯;前后三天,夜间照例不戒严,看灯的真是人山人海。豪门贵族的车马喧阗,市民们的歌声笑语,汇成一片,通宵都在热闹的气氛中度过。

春天刚刚才透露一点消息,还不是万紫千红的世界,可是明灯错落,在大路两旁、园林深处映射出灿烂的辉光,简直象明艳的花朵一样。从“火树银花”的形容,我们不难想象,这是多么奇丽的夜景!说“火树银花合”,因为四望如一的缘故。王维《终南山》“白云回望合”,孟浩然《过故人庄》“绿树村边合”的“合”,用意相同,措语之妙,可能是从这里得到启发的。由于到处任人通行,所以城门也开了铁锁。崔液《上元夜》诗有句云:“玉漏铜壶且莫催,铁关金锁彻明开。”可与此相印证。城关外面是城河,这里的桥,即指城河上的桥。这桥平日是黑沈沈的,今天换上了节日的新装,点缀着无数的明灯。灯影照耀,城河望去有如天上的星河,所以也就把桥说成“星桥”了。“火树”“银花”“星桥”都写灯光,诗人的鸟瞰,首先从这儿着笔,总摄全篇;同时,在“星桥铁锁开”这句话里说出游人之盛,这样,下面就很自然地过渡到节日风光的具体描绘。

人潮一阵阵地涌着,马蹄下飞扬的尘土也看不清;月光照到人们活动的每一个角落,哪儿都能看到明月当头。原来这灯火辉煌的佳节,正是风清月白的良宵。在灯影月光的映照下,花枝招展的歌妓们打扮得分外美丽,她们一面走,一面唱着《梅花落》的曲调。长安城里的元宵,真是观赏不尽的。所谓“欢娱苦日短”,不知不觉便到了深更时分,然而人们却仍然怀着无限留恋的心情,希望这一年一度的元宵之夜不要匆匆地过去。“金吾不禁”二句,用一种带有普遍性的心理描绘,来结束全篇,言尽而意不尽,读之使人有余音绕梁,三日不绝之感。这诗于镂金错采之中,显得韵致流溢,也在于此。 (马茂元)

《2013白下语文一模卷(含答案)》
上元夜崔液翻译 第二篇

2012/2013学年度第二学期第一阶段学业质量监测试卷

九年级语文

注意事项:

1.本试卷6页,共120分,其中书写分4分;考试时间120分钟。

2.答案一律填涂或书写在答题卷上。选择题必须使用2B铅笔填涂,非选择题必须使用墨

水笔书写。

一(24分)

1.用课文原句填空。(10分)

(1)独在异乡为异客, ▲ 。 (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2) ▲ ,悠然见南山。 (陶渊明《饮酒(其五)》)

(3)长风破浪会有时, ▲ 。 (李白《行路难(其一)》)

(4) ▲ ,千树万树梨花开。 (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5)最是一年春好处, ▲ 。 (韩愈《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

(6) ▲ ,铜雀春深锁二乔。 (杜牧《赤壁》)

(7)人有悲欢离合, ▲ 。 (苏轼《水调歌头》)

(8) ▲ ,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孟子<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9)祇辱于奴隶人之手, ▲ 。 (韩愈《马说》)【上元夜崔液翻译】

(10)野芳发而幽香, ▲ 。 (欧阳修《醉翁亭记》)

2.下列加点字读音两两相同的一项是( ▲ )(2分) ....

A.猝然——鞠躬尽瘁 追溯——肃然起敬 ....

B.和煦——养精蓄锐 懈怠——浑身解数 ....

C.默契——锲而不舍 鸿儒——妇孺皆知 ....

【上元夜崔液翻译】

D.汲取——一拍即合 蓦然——日暮途穷 ....

3.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2分) ..A.荒谬 惟妙惟肖 物竟天择

B.匿名 无动于中 吹毛求疵

C.广袤 有例可援 孤陋寡闻

D.箫瑟 众目睽睽 盛气凌人

4.下列关于名著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水浒》塑造人物形象,被赞为“人有其性情,人有其气质”。如“花和尚”鲁智深

嫉恶如仇、“青面兽”杨志粗鲁豪爽等。

B.孙悟空向如意真仙讨要落胎泉水,如意真仙执意不给悟空取水,这主要是因为此前

孙悟空请观音收服红孩儿而埋下了宿怨。

C.“于是我按了一按帽子,扣上外衣的钮子,背着手,往最密的人丛中撞去。”这句话

表现出托尔斯泰对王公贵族的蔑视。

D.慧骃国没有金钱、没有军队和警察,官员分为“高跟党”和“低跟党”,他们用比

赛绳技的方式来选拔官员。

初三(6)班开展了以“告别舌尖上的浪费”为主题的活动,搜集了一些材料,请你参

与,并完成5—7题。

连日来,市教育局正在全市各中小学开展“文明餐桌光盘行动”主题活动,向全市各

小学生发出倡议,树立节约光荣、浪费可耻的思想观念,让节约从餐桌开始,从“光盘”开始,从“打包”开始。要求孩子们吃光碗里的最后一粒米、盘中的最后一叶菜,用实际行动参与到节约粮食的行动中来。

市教育局有关负责人介绍,之所以让“光盘行动”走进校园,是为进一步推进养成教

育的深入实施,提高全市中小学学生文明素质,引导广大学生养成良好的文明素养和行为习惯。下一步,(A)各中小学还将组建“文明餐桌光盘行动”志愿者,(B)设立共青团、红领巾文明用餐、节约用餐监督岗,(C)督促就餐学生节约用餐、文明用餐,让“光盘行动”成为广大中小学生的自觉行动。

5.给上则新闻拟一个标题。(不超过20字,2分)

6.材料中画线处有一句有语病,找出来并改正。(2分)

我选( ▲ )

7. 简要评析右侧图案中公益广告的创意;同时也请你在

“光盘”上拟写一则不超过15字的公益广告,至少使用一

种修辞方法。(3分)

评析: ▲

拟写广告: ▲

二(42分)

(一)阅读下面古诗文, 完成8—13题。(15分)

【古诗阅读】

①上元夜

[唐]崔液

②玉漏银壶且莫催,铁关金锁彻明开。

谁家见月能闲坐?何处闻灯不看来?

[注释]①上元夜:指旧历正月十五夜,又称元宵节。②玉漏银壶:计时的器具,古代

以漏壶之法计时。

8.诗中“ ▲ ”一词表现了元宵之夜游人希望尽兴游玩的心理。(1分)

9.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诗歌后两句所表现的情景。(2分)

▲【上元夜崔液翻译

【古文阅读】

冷泉亭记

[唐] 白居易

①东南山水,余杭郡为最。就郡言,灵隐寺为尤。由寺观,冷泉亭为甲。亭在山下,

②水中央,寺西南隅。高不倍寻,广不累丈,而撮奇得要,地搜胜概,物无遁形。

③春之日,吾爱其草薰薰,木欣欣,可以导和纳粹,畅人血气。夏之夜,吾爱其泉渟渟,

④风泠泠,可以蠲烦析酲,起人心情。山树为盖,岩石为屏,云从栋生,水与阶平。坐而..玩之者,可濯足于床下;卧而狎之者,可垂钓于枕上。矧又潺湲洁沏,粹冷柔滑。若俗.

士,若道人,眼耳之尘,心舌之垢,不待盥涤,见辄除去。潜利阴益,可胜言哉!斯所以.

最余杭而甲灵隐也。

(选自中华书局《白居易集》)

[注释]①余杭郡:杭州。②撮,聚集。③渟渟:水流停滞而聚积。④蠲(juān)烦析酲

(chénɡ):消除烦闷、解除困乏。⑤矧(shěn):况且。⑥潺湲(yuán):水慢慢流动的样子。

10.解释下列语句中加点词。(4分)

(1)起人心情( ▲ ) (2)山树为盖( ▲ ) ..

(3)可濯足于床下( ▲ ) (4)可胜言哉( ▲ ) ..

11.下列语句中加点虚词“而”的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2分)

例句:坐而玩之者,可濯足于床下。 .

A.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醉翁亭记》) .

B.欲信大义于天下,而智术浅短。(《隆中对》) .

C.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愚公移山》) .

D.尉剑挺,广起,夺而杀尉。(《陈涉世家》) .

1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4分)【上元夜崔液翻译】

(1)就郡言,灵隐寺为尤。

(2)云从栋生,水与阶平。

13.文章第一段中突出体现“最余杭而甲灵隐”具体内容的语句是“ ▲ ”;

第二段中画波浪线句子则是通过 ▲ 手法表现这一点的。(2分)

(二)阅读下面文章,完成14—18题。(15分)

回家

龙应台

①三个兄弟,都是五十多岁的人了,这回摆下了所有手边的事情,在清明节带妈妈回

乡。红磡(kàn)火车站大厅里,人潮涌动;我们准备搭九广铁路北上。就在这川流不息的滚滚红尘里,妈妈突然停住了脚。

②她皱着眉头说:“这,是什么地方?” ①⑤⑥

【上元夜崔液翻译】 【上元夜崔液翻译】

③哥哥原来就一路牵着她的手,这时不得不停下来,说:“这是香港。我们要去搭火

车。”

④妈妈露出惶惑的神情,“我不认得这里,”她说,“我要回家。”

⑤我在一旁小声提醒哥哥:“快走,火车要开了,而且还要过海关。”

⑥弟弟这时一大步跨前,对妈妈说:“这就是带你回家的路,没有错。快走吧,不然

你回不了家了。”

⑦妈妈也不看他,眼睛盯着磨石地面,半妥协、半威胁地回答:“好,那就马上带我

回家。”她开步走了。从后面看她,身躯那样瘦弱,背有点儿驼,手被两个儿子两边牵着,她的步履细碎,一小步接着一小步往前走。

②⑧陪她在乡下散步的时候,看见她踩着碎步窸窸窣窣低头走路,我说:“妈,不要

像老鼠一样走路,来,马路很平,我牵你手,不会跌倒的。试试看把脚步打开,你看──”我把脚伸前,做出笨士兵踢正步的架势,“你看,脚大大地跨出去,路是平的,不要怕。”她真的把脚跨大出去,但是没走几步,又窸窸窣窣低头走起碎步来。

⑨从她的眼睛看出去,地是凹凸不平的吗?从她的眼睛看出去,每一步都可能踏空

吗?弟弟在电话里解释:“脑的萎缩,或者用药,都会造成对空间的不确定感。”

⑩散步散到太阳落到了大武山后头,粉红色的云霞乍时喷涌上天,在油画似的黄昏光

彩里我们回到她的卧房。她在卧房里四处张望,仓皇地说:“这,是什么地方?”我指着墙上一整排学士照、博士照,说:“都是你儿女的照片,那当然是你家喽。”

⑪她走近墙边,抬头看照片,从左到右一张一张看过去。半晌,回过头来看着我,眼

里说不出是悲伤还是空洞。

⑫还没开灯,她就立在那白墙边,像一个黑色的影子,幽幽地说:“……不认得了。”大武山上最后一道微光,越过渺茫从窗帘的缝里射进来,刚好映出了她灰白的头发。

⑬火车滑开了,窗外的世界迅疾往后退,仿佛有人没打招呼就按下了电影胶卷“快速..

倒带”,不知是快速倒往过去还是快速转向未来,只见它一幕一幕从眼前飞快逝去。 ..

⑭因为是晚班车,大半旅者一坐下就仰头假寐,陷入沉静,让火车往前行驶的轰隆巨

响决定了一切。妈妈手抓着前座的椅背,颤巍巍站了起来。她看看前方,转过身来又看往后方。她看向车厢两侧窗外,布帘都已拉上。她紧紧抓着椅背,维持身体的平衡,然后,她开始往前走。我紧跟着亦步亦趋,一只手搭着她的肩膀,防她跌倒。却见她用力地拨开我的手,转身说:“你放我走,我要回家。天黑了我要回家!”她的眼睛蓄满了泪光,声音凄恻。

⑮我把她抱进怀里,把她的头按在我胸口,紧紧地拥抱她,也许我身体的暖度可以让

她稍稍安心。我在她耳边说:“这班火车就是要带你回家的,只是还没到,马上就要到家了,真的。”

⑯弟弟踱了过来,我们默默对望;是的,我们都知道了:妈妈要回的“家”,不是任

何一个有邮政编码、邮差找得到的家,她要回的“家”,不是空间,而是一段时光,在那个时光的笼罩里,年幼的孩子正在追逐笑闹、厨房里正传来煎鱼的嗞嗞香气、丈夫正从她身后捂着她的双眼要她猜是谁、门外有人高喊“限时专送拿印章来”……

⑰妈妈是那个搭了“时光机器”来到这里但是再也找不到回程车的旅人。 ....

[注释] ①乡:指浙江淳安。②乡下:指台湾大武山一带。

(选自《目送》,有删减)

14.文章写了一件什么样的事?请用自己的话予以概括。(2分)

15.文章第⑧到⑫段作者写自己陪妈妈在大武山乡下散步的内容,有什么作用?(3分)

16.赏析下面的句子。(3分)

却见她用力地拨开我的手,转身说:“你放我走,我要回家。天黑了我要回家!”她的

眼睛蓄满了泪光,声音凄恻。

17.结合语境,写出对加点词语的理解。(4分)

(1)火车滑开了,窗外的世界迅疾往后退,仿佛有人没打招呼就按下了电影胶卷“快.速倒带”,不知是快速倒往过去还是快速转向未来,只见它一幕一幕从眼前飞快逝去。 ...

(2)妈妈是那个搭了“时光机器”来到这里但是再也找不到回程车的旅人。 ....

18.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

A.第①段写“三个兄弟,都是五十多岁的人了”,间接反映了妈妈年事已高。

B.第⑫段画线句运用环境描写映衬了年老生病的妈妈凄凉的情形。

C.第⑮段写“我”把妈妈“抱进怀里”的一系列动作,写出了“我”对妈妈的怜爱。

D.第⑯段运用白描的手法,以一组生动画面具体描绘出妈妈要回到的那段时光。

(三)阅读下面文章,完成19—22题。(12分)

七夕乞巧

盖国梁

①随着牛郎织女神话传说的深人人心,牛郎和织女广泛地受到人们的同情和尊敬。因

为织女心灵手巧,是个奇能百巧的女工,她在人间时,曾把超群的织锦绣花技术传授给大家。所以,每年到七月初七,我国许多地方的妇女在这一天要举行别致的活动。少女少妇们趁着织女和牛郎相会团圆、心情愉快的时候,祭祀她,向她乞求灵巧,请求帮助她们提高女红(ɡōnɡ)技艺。因此,人们又把七月初七称为“女儿节”“姑娘节”或“乞巧节”。

②古代对“乞巧”这一活动很重视,节前要张灯结彩,搭乞巧楼,陈设瓜果,妇女儿

童,皆着新衣。这种乞巧习俗,在汉代已初见端倪。到魏晋南北朝时,乞巧习俗已极为普遍。那时,有一种一端有七个针孔的特制“七巧针”,妇女们用彩线来回穿过它的针孔,谁穿得快就表明谁心灵手巧,也就是乞到“巧”了。到唐时,乞巧习俗更为盛行。崔颢的《七夕》诗:“长安城中月如练,家家此夜持针线。”形象地描述了唐代长安七夕节穿针乞巧的风俗。

③乞巧活动形式很多。还有一种是“卜巧”。《开元天宝遗事》还记载:唐玄宗与妃子

于是日良宵,在华清宫歌舞会宴。宴后让宫女们各捉一只蜘蛛,放在首饰盒中,看第二天是否结网,以结网疏密、网形周正与否来确定是否得巧。如果蛛网结得周密,就算乞的巧多。

④乞巧风俗至宋代最盛,上至宫廷,下至庶民,无不争相供迎。宋人钱惟演有《戊申年七夕》诗:“欲闻天语犹嫌远,更结三层乞巧楼。”《岁时杂记》说,宋代东京汴梁潘楼

《出师表》
上元夜崔液翻译 第三篇

《出师表》练习 1、中道崩殂( ) ..

10、妄自菲薄( )

19、志虑忠纯( ) ..2、益州疲弊..( ) 3、不懈.

于内( ) 4、此诚.危急存忘之秋也( ) 6、追.先帝之殊遇..( ) 7、开张圣听( ) 8、以光.先帝( ) 9、恢弘..志士之气( )

(一)解释文中加点的词: 1.躬.耕于南阳 ( ) 2.苟全..性命于乱世( ) 3.不求闻达..( ) 4.先帝不以臣卑鄙..( ) 5.猥.自枉屈..( ) (一)解释给加点的词: 1.斟酌损益..

( ) 2.责攸之、袆、允等之慢.( ) 3.愿陛下亲之信之( ) 4.以彰.其咎.

( ) 5.咨诹.善道( )

6.察纳雅言....( ) 7.临表涕零.. ( )

二、翻译下列句子。

1、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陟罚臧否,不宜异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引喻失义( ) 12、以塞.忠谏之路( ) 13、陟.罚臧否..( ) 14、作奸.犯科.( ) 15、付.有司论其刑.赏( ) 16、以昭.陛下平明..之理.( ) 17、不宜偏私.( ) 18、此皆良实..( ) 6.由是感激..( ) 7.遂许先帝以驱驰..( ) 8.后值倾覆...( ) 9.尔.

来( ) 10.寄.臣以大事( ) ________

3、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必能使行阵和睦,优劣得所。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是以..先帝( ) 21、简拔..以遗.陛下( ) 24、裨补阙...漏( ) 25、性行淑均..( ) 26 .. 优劣得所....

( ) 29、此后汉所以倾颓....也( ) 30、叹息痛恨..于桓灵也( ) 31、贞良死节....( ) 11.夙.夜忧叹( ) 13.深入不毛.( ) 14.庶.竭驽钝..( ) 15.攘除奸凶....

( ) 6、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陛下亦宜自谋,以咨诹善道,察纳雅言。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名句默写: 1、《诸葛亮集》中有这样的话:“赏不可不平,罚不可不均。”这与《出师表》中的“_____ ____, ”两句意思一致。

2、《出师表》中表现作者临危受命的千古名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出师表》中揭示先汉兴隆原因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在前一段时间,你们班上课纪律很乱,学习成绩很差,你被临时任命为一班之长,对于新上任的你,用诸葛亮在《出师表》中的话说,这就是:________,________。 5、作者的志趣是(表明作者淡泊名利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作者认为可以出师北伐的条件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出师的战略目标(诸葛亮的政治愿望)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作者的感情可用六个字概括为: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

9、《出师表》中表明侍卫之臣和忠志之士义无反顾为国效力原因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___。

(一)阅读古诗,回答问题。(4分)

野 步

周密

麦陇风来翠浪斜,草根肥水噪新蛙。 羡他无事双蝴蝶,烂醉东风野草花。

9.诗题“野步”意为郊野漫步。“ ”与“”两字说明诗人已经被美景深深吸引。(2分)

10.从前两句中选择一个能体现春的气息的字眼,并加以分析。(2分)

上元夜① [唐]崔液

玉漏银壶②且莫催,铁关金锁彻明开。

谁家见月能闲坐?何处闻灯不看来?

[注释]①上元夜:指旧历正月十五夜,又称元宵节。②玉漏银壶:计时的器具,古代以漏壶之法计时。

8.诗中“ ”一词表现了元宵之夜游人希望尽兴游玩的心理。(1分) 9.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诗歌后两句所表现的情景。(2分)

《登岳阳楼阅读答案_登岳阳楼翻译赏析_作者陈与义》
上元夜崔液翻译 第四篇

<登岳阳楼>作者是宋代文学家陈与义。其全诗如下:
洞庭之东江水西,帘旌不动夕阳迟。
登临吴蜀横分地,徙倚湖山欲暮时。
万里来游还望远,三年多难更凭危。登岳阳楼阅读答案_登岳阳楼翻译赏析_作者陈与义
白头吊古风霜里,老木苍波无限悲。
[译文]
巍巍岳阳楼矗立在洞庭湖之东长江之西,夕阳黄昏,没有晚风卷起,楼阁上的招牌静止不动,登临当年吴国和蜀国的分界之处(荆州),在湖山黄昏下徘徊。为避战乱我奔波三年,行程万里,今日登高远望是什么心绪?登楼凭吊古人,我自己已是两鬓如霜,看着远山的古树,青苍中,[鉴赏]
首联写岳阳楼的地理位置,先从大处着墨,以洞庭湖和长江为背景,在一个宏观视野中隆重推出岳阳楼。“洞庭之东江水西”,诗人在一句七字之中,巧妙地运用了“东”“西”两个方位词,并以湖、江系之,则岳阳楼之所在,如或可见。而后再写举目所见,为“帘旌不动夕阳迟”。这一句是全诗写景浓墨重彩的一笔,看似平常,实则细腻。登岳阳楼阅读答案_登岳阳楼翻译赏析_作者陈与义。“帘旌”为近景,“夕阳”为远景,近景远景合而为一,可以想见诗人的视线由近及远地扫描,逐渐放开,融入那苍茫的暮色中。不动的帘旌,表明湖面风平浪静;迟落的夕阳,提示着傍晚的安详。这样富有诗情画意的情境,不禁引起诗人丰富的遐想。
诗的颔联从静态舒缓的景物描写中振起,转而为强烈的抒情。仿佛是音乐的变奏,这两句诗似乎是在重复上面的主题,风格却又迥然不同了。“登临吴楚横分地”,也是在说登临的地理位置,却加入了厚重的历史感;“徙倚湖山欲暮时”,也是在写黄昏时分登楼观景,却融入了些许怅惘之情。这样的渐变,是一种烘托,是一种过渡,是一种物我兼融的摹状。在这里,诗人的主体形象不经意地、自然而然地出现在诗中,他在思索,在徘徊,在融情入景,在借景抒怀。
经过前面的蓄势,诗的颈联终于以近于直呼的方式,发出了最高亢最强烈的呐喊:“万里来游还远望,三年多难更凭危。”这两句诗,道出了一个亡国之臣心中的愤懑。“万里”与“三年”对举,分别从空间、时间的跨度上来叙述其事,收到了双重叠加的艺术效果,读之让人感慨万分。诗人的“万里来游”不过是万里逃难的高雅说法,但是又无可奈何。心中的苦闷,只好在“远望”中消解。“三年多难”,本来已经不胜觳觫,却还要在这里登高临危,让人不堪忍受。诗意至此,已经一波三折,千回百转,把感情推向了极致。
诗的最后一联,顾影自怜,以无限悲凉的身世之慨收束全篇。此时,诗人已届四十,到了不惑之年,所以言“白头”;不说伤今,而言“吊古”,含蓄蕴藉,意味深长;“风霜”明指自然事物,实喻社会现实,语意双关;而“老木苍波”更是包裹诗人形象的一件外衣,无限悲恨,尽在不言之中,可谓“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

本文来源:http://www.guakaob.com/yingyuleikaoshi/423118.html

    热门标签

    HO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