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学而时习之翻译

| 翻译 |

【www.guakaob.com--翻译】

《《论语》“学而时习之”本意探究》
论语学而时习之翻译 第一篇

《论语》“学而时习之”本意探究

摘 要: 按照儒家经典的一贯编排规律,开篇往往提纲挈领,直言全书之核心要旨。然而作为反映孔子思想的经典著作,《论语》的开篇“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却注解颇多,且存在一定的逻辑问题。通过对“学”、“时”、“习”不同解释的梳理,以及对“学”与“习”内在联系的探究,“学而时习之”的本意应被解释为:做学问或者求得自身的觉悟需要适时实践。这与王阳明“知行合一”的思想有着内在的一致性。

关键词: 本意探究 知行合一 《论语》

作为反映孔子思想的经典著作,《论语》一书需要我们尽可能还原孔子生活的时代、孔子的性格、孔子学问的特点及孔子的平时经历和遭遇,从而对《论语》一书反映的孔子的思想真谛有更接近原意的解读。按照儒家经典的一贯编排规律,开篇往往提纲挈领,直言全书之核心要旨。按理说,为令读者切中儒学要旨,《论语?学而》作为第一篇,其道理本应明明了了,本应被阐释得确切无疑才对。然而,仅是《学而》一篇中的第一句“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就有不同注解。“不亦说乎”容易理解,分歧之见多集中在对“学”、“时”、“习”的不同理解上,那么究竟怎样理解才更接近孔子的本意呢?本文尝试对此予以分析。

一、当今流行的解释及其逻辑问题

初中语文课本对《论语》中“学而时习之”一句的注释是:学习,并且经常复习,不是很快乐吗?这是在大众中流传最广、也是最通俗直白的解释。在这一种解释中,“学”被解释为现代白话文所说的“学习”;“时”被解释为“时时”、“经常”、“按时”等;“习”则被解释为“温习”、“复习”。我们先不论学习后经常复习是否真正能带来快乐,或者这种快乐的程度已经大到必须放在《论语》一书的第一句加以强调,我们先来看看被如此解释的这句话放在整个语境之中能否依然成立。

《学而》篇第一章全文是: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通行的白话翻译是:

孔子说:“学习之后常常(时常、或者按时)复习(温习),不是一件很高兴的事吗?有朋友(或者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而来,不是一件令人愉快的事吗?别人不了解自己,自己还不恼怒(或怨恨),不是个君子吗?” 如果我们把“学而时习之”放在语境中,则很容易发现流行的翻译版本在逻辑上很难讲得通。从逻辑上讲,三句话既然属于一章,那么按照《论语》每一章的惯例,应该是一个连贯的事理,而不应该是毫无关系的三句话:第一句话强调学习后时常复习、温习,突然又讲到远方朋友到来的问题,最后竟然提到不为人所理解不应该生气的问题。如按这样翻译,简直前言不搭后语,风马牛不相及。

由此可以推断,这三句话一定要有内在的逻辑,使之连贯成系统思想,非如此不足以被列为《论语》一书开篇之语。仔细翻看四书中的《孟子》、《大学》、《中庸》,或参考道家经典《道德经》(无论是《道经》在前的版本还是《德经》在前的版本),无不是开篇明义,表明核心主旨,因此《论语》按

【论语学而时习之翻译】

照逻辑应当如此。可是《学而》篇上来先讲三个毫不相干的话题,分别论述学习、会友、个人情绪的控制和修养,这可能吗?更何况有关学习后要温习的话题,孔子在《为政》篇中已讲到了: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虽是讲为师之标准,但言及“温故”,而且一定要“知新”,也就是对于旧的、已学习过的知识要有新的见地、新的体会、新的信息反馈,这才是读书治学的较高境界。只有温故知新,温习活动才是有价值的,有乐趣的,否则,学而时习之,何乐之有?

综上,我们可以得出结论:目前流行的解释是有逻辑缺陷的,甚至与孔子本意相去甚远。【论语学而时习之翻译】

二、对“学”、“时”、“习”的不同解释

(一)关于“学”

我们首先需要弄清楚“学而时习之”中的“学”指的是什么。各家观点无外乎以下几种:学习知识;学六艺;学说(“学”字作名词);做学问;觉悟;效。那么哪种观点更接近孔子原意呢?

前文提及现代通行的也就是初中语文课本上的解释,“学”的内容应该是知识。如此解释,“习”字被解释为复习、温习就合情合理了,但“学而时习之”为什么会“不亦说乎”仍然无解。戴望解释“学”为“学谓学六

艺”[1]P65。对于“六艺”的说法,笔者认为本质上还是在讲知识,只是说六艺这种解释是知识的具体化。六艺包括射、御这两种技能,如果这样解释,复习、温习、诵习之说就难以说通了,因为技能不能像书面知识那样进行复习、温习、诵习,而只能通过实践和练习才能得以巩固,而且即便说得通,“不亦说乎”还是令人费解。至于“学”是名词,解释为学说,“而”字就无法说通了,“学”字做名词,后面跟上“而”的情况,实在是难以自圆其说。 如果将“学”字解释为做学问,就好很多。“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大学》)因为学问是一个很宽泛的说法,既包括书面的、理论化的、形而上的学问,又包括实践的、生活化的、形而下的学问。按照南怀瑾先生的说法,学问包括如何做人和怎样做事,崔述也说:“闻见阅历,所谓学也。”[2]P297因此,将“学”字解释为“做学问”可以很好地解释“习”和“说”,这个下文会予以论述。

将“学”解释为“觉悟”和“效”也是可以的,这两种解释具有内在的相通性。学,繁体为?W,《说文》:“??,觉悟也。从教从冂。冂,尚朦也,臼声。学,篆文??(?拢┦ !绷醣?楠先生在解释“学”字时引用《说文》上的释义,赞同用“觉”解释“学”,并引用《白虎通?辟雍篇》说:“学为言觉也,以觉悟所未知也。与《说文》训同。”[3]P2皇侃在《论语集解义疏》中谈到“学”的宗旨:言用先王之道,导人情性,使自觉悟[4]P2。将“学”解释为“觉悟”,一方面有字源上的根据,另一方面透露出“学”的最高境界、终极目的、形而上的追求即是“自觉悟”。

那么,“效”的解释是如何产生的呢?这归功于宋代的朱熹。他在《论语集注》中说:“学之为言效也。人性皆善,而觉有先后,后觉者必效先觉之所为,乃可以明善而复其初也。”[5]P47上所施,下所效。上所施就是“教”,与之对应,下所效就是“学”。邓球柏先生说:“‘效’即‘行’(实践)。‘下所效’即在仿效的实践中觉悟、领悟、醒悟。”[6]钱穆先生在《论语新解》中谈及“效”和“觉悟”的相通性和一致性:“旧说:学,觉也,效也。后觉习效先觉之所为谓之学。然社会文化日兴,文字使用日盛,后觉习效先觉,不

能不诵读先觉之著述,则二义仍相通。”[7]P2 那么,“效”和“觉悟”这两种解释和“做学问”这种说法是什么关系呢?其实这三种说法也有相通性,那就是“做学问”的最高境界、终极追求就是“觉悟”,“效”是通往“觉悟”的重要途径。孔子说:“下学而上达。”(《论语?宪问》)子夏说:“君子学以致其道。”(《论语?子张》所谓“上达”和“致其道”,其实都是在说“觉悟”这种超越性追求。因此,陈祥道说:“学,所以穷理。”[8]P65一个“穷”字,便将做学问和这种终极性追求贯穿了起来。

(二)关于“时”

关于“时”字的解释,就没有“学”字那么众说纷纭。总的来说,有两大分歧。一种解释为“时时,时常”;另一种则是“按时节,适时,在适当的时候”。

第一种解释的代表是朱熹。他在《四书章句集注》中说:“既学而又时时习之。”又引谢氏说:“时习者,无时而不习。坐如尸,坐时习也;立如齐,立时习也。”[5]P47

第二种解释,如皇侃在《论语集解义疏》中解释王肃所注的“时者,学者以时诵习之”时,说:“凡学有三时:一是就人身中为时,二就年中为时,三就日中为时也。”[4]P2身中为时、年中为时、日中为时即指按照一定的年岁、时令、时节、时辰,因此“时”字有些副词的意味,并且可以理解为“在适当的时候”。杨伯峻先生便有这样的观点,并且认可王肃的解释,批评了朱熹的解释:“‘时’字在周秦时候若作副词用,等于《孟子?梁惠王上》‘斧斤以时入山林’的‘以时’,‘在一定的时候’或者‘在适当的时候’的意思。王肃的《论语注》正是这样解释的。朱熹的《论语集注》把它解为‘时常’,是用后代的词义解释古书。”[9]P1

笔者赞同杨先生的观点,而且,“时”字究竟作何解释,在很大程度上还取决于如何理解“习”及整句话的内涵。

(三)关于“习”

关于“习”字的分歧也是两大派。一种是释为“诵习,温习,复习”,另一种则认为是“实习,习行,练习,实践”。

持第一种观点的代表是朱熹,作为理学大家和四书的作注者,朱熹的观点流传甚广,今日语文课本的解释即是一例。朱熹云:“习,鸟数飞也。学之不已,如鸟数飞也。”又说:“既学而时时习之,则所学者熟,而中心喜悦,其进自不能已矣。”[10]P1朱熹对“习”字的解释源于许慎的《说文解字》,但是他则按照个人理解进行了发挥,侧重“数”字“频繁、频频”的含义,忽略“数飞”中包含的练习、实习、实践意味,从而产生学者应该像“鸟数飞”一样“时时习之”的逻辑理路。

同样认为“习,鸟数飞也”,另外一派观点却与朱熹的解释完全不同。“习”的繁体是“?”,因此《说文解字》上说:“习,数飞也。从羽,从【论语学而时习之翻译

白。”“数”,是频频、快速的意思,《尔雅?释话》:“数。疾也。”“从羽”也很好理解,是鸟儿煽动双翅之形。那么“从白”作何解释呢?郭沫若对“习”字“从白”是这样说的:(?)此字(甲文)分明从羽,从日,盖谓禽鸟于晴日学飞,许之误在讹日为白,而云白声[11]。所以“?”字本意为鸟儿煽动双翅,在太阳下快速、频频前飞之貌。《礼记?月令》中“鹰乃学习”亦即言此。鸟儿学飞,频频在日下练习和实践,所以“习”字便有实习、练习、实践之义。 如果我们研究《论语》全书,就会发现共三处出现“习”字,加以比较我

们容易明白“习”为什么不能释为“诵习、温习”。

①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论语?学而第一》)

【论语学而时习之翻译】

②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论语?学而第一》)

③性相近也,习相远也。(《论语?阳货第十七》)

我们发现第一处是说求学问之道,应当适时进行实践;第二处是讲老师的教导我都做到了吗,都实行了吗;第三处是讲人天生气质之性是接近的,只是看后天跟什么人学着做什么了,这是有很大差别的。三处“习”字虽然有细微差别,但总体都指实习、做、实践。如果“学而时习之”的“习”字欲表达温习之意,那么孔子有“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之语,一个“温”字就表达了,何必再用一个“习”字呢?根据《论语》全书用字的一致性,“习”字做实习、练习、实践讲是最合适的。

三、知行合一:“学”与“习”的内在联系【论语学而时习之翻译

通过上文对“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一句中的关键词“学”、“时”、“习”本意的比较和分析,我们基本可以认定,孔子所说的“学而时习之”并非是学知识要时时温习、复习之意,而指做学问或者求得自身的觉悟需要适时实践,学的内涵包括做人与做事的所有学问,以及具有超越性的为学目标:达成自我之觉悟。

就孔子的学问而言,大体可以用一个“仁”字概括,因为只有“仁”字兼具“学”内蕴的两层内涵,用“仁”的方法去做事、为政,是“学”的第一层意思;如何反躬内省,使自己完全做到“仁”,从而成为一个具有理想人格的“君子”,这是“学”的第二层深意。那么,这个为学之道,亦即孔子的“成仁”之道又是怎样达成的呢?

孔子给出的方法很简单:学而时“习”之。“学”与“习”的关系可以从两个层面进行理解:一方面,学是总目标、根本性追求,习是实现目标、追求方式和途径。另一方面,狭义的“学”只是广义上“学”的一个层面,只有将所学放在实践中(也就是在“习”中)进行检验、磨炼、内化,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学”。这就是为什么孔子对自己最喜爱的学生,也就是最“好学”的学生颜回的评价只有六个字的原因:

哀公问:弟子孰为好学?孔子对曰:有颜回者好学,不迁怒,不贰过。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则亡,未闻好学者也。”(《论语?雍也》)

这么好学、这么深得孔子喜爱的颜回,竟然只做到了“不迁怒,不贰过”,不是孔子对他评价太低,而是孔子所认为的“学”的标准太高:“学”只有在“习”中得到检验、磨炼并使所学内化,才是真正的“学”,因此能够真正像颜回这样做到“不迁怒,不贰过”又是多么难得。

明代大儒王阳明发展出了“知行合一”的思想,认为“行为知之始,知为行之成”,知行一体,难以分离。重视实践教学的孔子,其实早就有了知行合一的思想,只是在他那里,“知”就是“学”,“行”就是“习”,我们可以借用王阳明的话,认为《论语》中的“学而时习之”一句反映了“知行合一”的思想,我们可以用孔子自己的说法,认为“学”“习”合一,本不可离。既然真正的为学之道如此不易,那么我们就不难理解为什么所学能在实践中有所用是一件“不亦说乎”的事情。若是按照朱熹“既学而又时时习之,则所学者熟,而中心喜说,其进自不能已矣”[3]P47的说法,就只能引用郝敬先生的话表示质疑:“学必如朱注云‘所学者熟,而后中心喜悦’,则天下学习而悦者

寡矣。”[12]P63

参考文献:

[1]戴望.戴氏注论语,续修四库全书第157册(影印本)[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

[2]崔述.论语余说,崔东壁先生遗书十九种下册[M].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7.

[3]刘宝楠.论语正义上册(标点本)[M].北京:中华书局,1990.

[4]皇侃.论语集解义疏[M].北京:中华书局,1985.

[5]朱熹.四书章句集注(标点本)[M].北京:中华书局,1983.

[6]邓球柏.论“学而时习之”与学行结合原则[J].湘潭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3,(2).

[7]钱穆.论语新解[M].成都:巴蜀书社,1985.

[8]陈祥道.论语全解,文渊阁四库全书第196册(影印本)[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

[9]杨伯峻.论语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1980.

[10]朱熹.论语集注,四书章句集注[M]济南:齐鲁书社,1992.

[11]郭沫若.卜辞通纂考释[M].转引自邓球柏.论“学而时习之”与学行结合原则[J].湘潭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3(2).

[12]郝敬.论语详解,续修四库全书第153册[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

《论语一到四则翻译》
论语学而时习之翻译 第二篇

1.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乎?”《学而》

翻译:孔子说:“学了,然后按一定的时间去复习它,不也是很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也快乐吗?人家不了解我,我却不怨恨,不也是道德上有修养的人吗?”

2.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 翻译: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替别人办事是否尽心竭力了呢?同朋友交往是否诚实呢?老师传授给我的知识是否复习了呢?”

3.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为政》

翻译:孔子说:“我十五岁立志学习,三十岁立足于社会,四十掌握了知识而不致迷惑,五十岁了解并顺应了自然规律,六十岁听到别人说话就能明辨是非真假,七十岁可以随心所欲,又不超出规矩”

4.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

翻译:孔子说:"在温习旧知识后,能有新体会,新发现,这样的人是可以当老师的."

《《论语.学而篇》原文及翻译》
论语学而时习之翻译 第三篇

《学而》是《论语》第一篇的篇名。《论语》中各篇一般都是以第一章的前二三个字作为该篇的篇名。《学而》一篇包括16章,内容涉及诸多方面。

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2 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人之本与?”

有子说:”孝顺父母,顺从兄长,而喜好触犯上层统治者,这样的人是很少见的。不喜好触犯上层统治者,而喜好造反的人是没有的。君子专心致力于根本的事务,根本建立了,治国做人的原则也就有了。孝顺父母、顺从兄长,这就是仁的根本啊!”

3 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

【论语学而时习之翻译】

孔子说:“花言巧语,装出和颜悦色的样子,这种人的仁心就很少了。”

4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5 子曰:“道千乘之国(2),敬事而言,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

孔子说:“治理一个拥有一千辆兵车的国家,就要严谨认真地办理国家大事而又恪守信用,诚实无欺,节约财政开支而又爱护官吏臣僚,役使百姓要不误农时”。

6 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孔子说:“弟子们在父母跟前,就孝顺父母;出门在外,要顺从师长,言行要谨慎,要诚实可信,寡言少语,要广泛地去爱众人,亲近那些有仁德的人。这样躬行实践之后,还有余力的话,就再去学习文献知识。”

7 子夏曰:“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

子夏说:“一个人能够看重贤德而不以女色为重;侍奉父母,能够竭尽全力;服侍君主,能够献出自己的生命;同朋友交往,说话诚实恪守信用。这样的人,尽管他自己说没有学习过,我一定说他已经学习过了。”

8 子曰:“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主忠信。无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

孔子说:“君子,不庄重就没有威严;学习可以使人不闭塞;要以忠信为主,不要同与自己不同道的人交朋友;有了过错,就不要怕改正。”

9 曾子曰:“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

曾子说:“谨慎地对待父母的去世,追念久远的祖先,自然会导致老百姓日趋忠厚老实了。” 10 子禽问于子贡曰:夫子至于是邦也,必闻其政,求之与,抑与之与?”子贡曰:“夫子温、良、恭、俭、让以得之。夫子之求之也,其诸异乎人之求之与?”

子禽问子贡说:“老师到了一个国家,总是预闻这个国家的政事。(这种资格)是他自己求得呢,还是人家国君主动给他的呢?”子贡说:“老师温良恭俭让,所以才得到这样的资格,(这种资格也可以说是求得的),但他求的方法,或许与别人的求法不同吧?”

11 子曰:“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

孔子说;“当他父亲在世的时候,(因为他无权独立行动),要观察他的志向;在他父亲死后,要考察他的行为;若是他对他父亲的合理部分长期不加改变,这样的人可以说是尽到孝了。” 12 有子曰:“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

有子说:“礼的应用,以和谐为贵。古代君主的治国方法,可宝贵的地方就在这里。但不论大事小事只顾按和谐的办法去做,有的时候就行不通。(这是因为)为和谐而和谐,不以礼来节制和谐,也是不可行的。”

13 有子曰:“信近于义,言可复也;恭近于礼,远耻辱也;因不失其亲,亦可宗也。” 有子说:“讲信用要符合于义,(符合于义的)话才能实行;恭敬要符合于礼,这样才能远离

耻辱;所依靠的都是可靠的人,也就值得尊敬了。”

14 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孔子说:“君子,饮食不求饱足,居住不要求舒适,对工作勤劳敏捷,说话却小心谨慎,到有道的人那里去匡正自己,这样可以说是好学了。”

15 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子贡曰:《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谓与?”子曰:“赐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告诸往而知来者。”

子贡说:“贫穷而能不谄媚,富有而能不骄傲自大,怎么样?”孔子说:“这也算可以了。但是还不如虽贫穷却乐于道,虽富裕而又好礼之人。”子贡说:“《诗》上说,„要像对待骨、角、象牙、玉石一样,切磋它,琢磨它‟,就是讲的这个意思吧?”孔子说:“赐呀,你能从我已经讲过的话中领会到我还没有说到的意思,举一反三,我可以同你谈论《诗》了。” 16 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孔子说:“不怕别人不了解自己,只怕自己不了解别人。”

《论语八则原文及翻译》
论语学而时习之翻译 第四篇

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翻译]孔子说:“学了,然后按一定的时间去温习它们,不也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一起探讨问题),不也快乐吗?人家不了解(我),(我)却不怨恨,不也是道德上有修养的人吗?”

2、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翻译]孔子说:“复习旧的知识时,又领悟到新的东西,可以凭(这一点)做老师了。”

3、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翻译]孔子说:“只读书却不思考,就会感到迷惑而无所得;只是空想却不认真学习,就会弄得精神疲倦而无所得。论语八则原文及翻译。”

4、子曰:“由,[翻译]孔子说:“仲由!教给你对待知与不知的正确态度吧!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就是真知啊”

5、子贡问曰:“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翻译]子贡问道:“孔文子凭什么被赐给‘文’的谥号呢?”孔子说:“他聪明而又努力学习,不以向不如自己的人请教为羞耻,因此赐给他‘文’的谥号。”

6、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

[翻译]孔子说:“口里不说而心里记住它,学习从不满足,教导别人从不厌倦,这些事情我做到了哪些呢?”

7、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翻译]孔子说:“三个人一同走路,必定有我能取法的人在里面;我选取他们的优点来学习,他们的缺点,如果自己也有,就改正。”

8、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论语八则原文及翻译。”

[翻译]孔子说:“(教导学生)不到(他)想弄明白却不能时,不去开导他;不到(他)想说出来却说不出来的时候,不去启发他。举出一个方角却不能由此类推出其他三个方角,就不再教他了。”

《论语十二章原文及翻译》
论语学而时习之翻译 第五篇

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

[翻译]孔子说:“学习并时常温习,不是很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是很令人从心里感到高兴吗?人家不了解我,我也不怨恨、恼怒,不也是君子作风吗?”

2、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

[翻译]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反省自身:替人家谋虑是否不够尽心?和朋友交往是否不够诚信?老师传授的知识是不是自己还不精通熟练呢?”

3、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为政>

[翻译]孔子说:“我十五岁就有志于做学问;三十岁能自立于世;四十岁能通达事理;五十岁的时候我懂得自然的规律和命运;六十岁时对各种言论能辨别是非真假,也能听之泰然;七十岁能随心所欲,4、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

[翻译]孔子说:“温习旧的知识,进而懂得新的知识,这样的人可以做老师了。论语十二章原文及翻译

5、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

[翻译]孔子说:“读书不深入思考,越学越糊涂;思考不读书,就无所得。”

6、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雍也>

[翻译]孔子说∶“贤德啊,颜回吃的是一小筐饭,喝的是一瓢水,住在穷陋的小房中,别人都受不了这种贫苦,颜回却仍然不改变向道的乐趣。贤德啊,颜回!”

7、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雍也>

[翻译]孔子说:“懂得它的人,不如爱好它的人;爱好它的人,又不如以它为乐的人。”

8、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论语十二章原文及翻译。”——<述而>

[翻译]孔子说:“吃粗粮,喝白水,弯着胳膊当枕头,乐趣也就在这中间了。用不正当的手段得来的富贵,对于我来讲就像是天上的浮云一样。

9、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翻译]孔子说:“三个人同行,其中必定有我的老师。我选择他善的方面向他学习,看到他不善的方面就对照自己改正自己的缺点。”

10、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子罕>

[翻译]孔子在河边感叹道:“一去不复返的时光就像这河水一样,日夜不停。”

11、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子罕>

[翻译]孔子说:“军队的主帅可以改变,普通人的志气却不可改变。”

12、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子张>

[翻译]子夏说:“博览群书广泛学习,而且能坚守自己的志向,恳切的提问,多考虑当前的事,仁德就在其中了。”

本文来源:http://www.guakaob.com/yingyuleikaoshi/46050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