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上册,,,,,幼时记趣

| 翻译 |

【www.guakaob.com--翻译】

七年级上册,,,,,幼时记趣(一)
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七课《幼时记趣》

第七课《幼时记趣》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 积累部分文言词,借助工具书读懂这篇文言文。

2. 联系生活实际,发挥想象和联想,说出童年的趣事。

3. 培养学生热爱自然,热爱观察的情感。

4. 培养学生大声诵读进而感悟课文情趣的思想感情。 重点难点

1.积累部分文言词,借助工具书读懂这篇文言文的内容。

2.认识观察与想象联想的关系,学生体会作者童年生活的乐趣。 教学时间: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1. 同学们,你们见过蚊子和癞蛤蟆吗?你们喜欢吗?为什么?

2. 同学们在童年时或许都观察过蚂蚁,那你看到蚂蚁搬家或搬运食物时感受到了一种什么样的乐趣?今天学习一篇清朝人写的章,来了解他在幼小时由观察微小生物产生的丰富奇特的想象及其文中的盎然童趣,也许它也会勾起我们对童年的美好回忆。

二、新课学习

1.结合注释读课文,给课文中不认识的字注音,并试着断句。

2.生字词拼读

稚 zhì 藐miǎo 鹤 hè 强 jiàng 淚 lì 怡 yí 凹凸 āo tū 庞páng 砾 lì 邱 qiū 壑 hè

3.实词积累

余:我

明察秋毫:眼力可以看清极其细小的东西。明:眼力。察:看清。毫:秋天鸟兽身上新长出的细毛,比喻极其细小的东西

故:所以 私:私下里 拟:比 强:僵硬的意思 怡然称快:高兴得连声叫好 庞然大物:很大的东西 拔山倒树:搬开土山,撞到大树,拔,移,搬开

4.虚词积累

之:物外之趣:的 ;心之所向:助词,没有实在意义

以:徐喷以烟,用 或:连词或者【七年级上册,,,,,幼时记趣】

其:使其冲烟飞鸣:代词, 蚊子; 常蹲其身:代词,自己的 盖:连词,原来是

为:项为之强:因为; 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被

5.特殊句式

A.省略句

使(之)与台齐: 自己 驱之(于)别院: 到

B.固定句式

以……为…… 把……当作……

……为所…… ……被……

6.学生翻译,师生纠正

三、归纳小结

【七年级上册,,,,,幼时记趣】

1.男生读原文,女生读译文

2.这一节课我们掌握了哪些文言实词和虚词的意义

四、作业布置

1.背诵全文

2.熟记所学的文言虚实词及文章的意思

第二课时

一、复习检查

1. 大声背诵课文(先一生,后全体)

2. 回忆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哪些文言知识

文言实词、文言虚词、固定句式

二、研读课文

1.导入:上一节,我们通过仔细的阅读课文,基本上读懂了文章的大意,这一节在这个基础上继续学习,了解一下作者童年生活中有什么样的“物外之趣”,“趣”又因何而来

2.默读课文,思考(注意用四字短语归纳):课文写了哪几件有趣的事情?

3.小组合作学习用四字短语归纳:

A.产生“物外之趣”的原因是什么呢?

B.找出文中能体现观察仔细的语句

4.独立思考,用四字短语归纳【七年级上册,,,,,幼时记趣】

A.“物外之趣”反映了作者什么样的童心、童趣?

B.你能用文中的语句说一说吗?

5.根据课文所叙,大胆发挥你的想象,描绘一下作者的童年生活会是什么样的吗?作者的童年生活,令你想到了什么了吗?

三、探究延伸

1.齐读课文,注意体会文中的童趣。

2.说一说自己童年生活中的趣事(你要能用文言写一写才高呢)。

四、总结全文

想象力是心灵自由翱翔的翅膀,乘着这双翅膀你会探寻到更为广阔的奇妙的世界,体会到更多的创造的乐趣。观察会给你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有了这双眼睛你便不会错过生活中所有精彩的瞬间,希望我们都能充分运用这双眼睛和翅膀。

五、作业布置

1.熟练地牢记课文及文中的虚实词等

2.完成课后练习和练习册

板书设计【七年级上册,,,,,幼时记趣】

物外之趣 产生原因

观蚊如鹤(群鹤舞空 鹤唳云端)

神游山林 观察仔细,想象奇特

鞭打蛤蟆

七年级上册,,,,,幼时记趣(二)
【苏教版】七年级上册《幼时记趣》精读精练(含答案)

《幼时记趣》精读精练

【基础知识多积累】

1.(1)《幼时记趣》选自《_____ 》 ,作者是_____ ,字_____ ,他是_____ 代作家。

(2)本文作者围绕着____ 这一中心,生动地描述了他儿童时代_____ 、_____ 、_____ 的种种乐事,极富有生活情趣。

(3)出自《幼时记趣》的成语有:

(1)_ (2)_____ (3)_____

2.给加点字注音。

【七年级上册,,,,,幼时记趣】

(1)余忆童稚时( ) (2)见藐小微物,比细察其纹理( ) ..

(3)昂首观之,项为之强( )(4)果如鹤唳云端( ) ..

(5)怡然称快( ) (6)凹者为壑( ) ..

3. 解释加点词在句中的含义。

(1)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 _____ .

(2)故时有物外之趣 _____ .

(3)昂首观之,项为之强 _____ .

(4)徐喷以烟 _____ .

(5)以土砾凸者为邱,凹者为壑 _____ ..

4.(1)在丰富的汉语语汇中,很多动物的叫声都有其相对固定的词来描绘,如本文中的“鹤唳”。请写出下列动物的叫声。

马_____ 犬_____ 狼_____ 虎_____ 猿_____ 狮_____ 鸟_____

(2)法国著名雕塑家罗丹说:“生活中并不缺少美,而是缺少一双善于发现美的眼睛。”的确,如果我们能够用好奇的目光去仔细观察这个世界,并展开我们丰富的想像与联想,那么,生活中美好的事物真的有很多很多„„请从大自然中选取你最感兴趣的事物,仔细观察,大胆想像和联想,写出你的感受,与大家共享美好。

【语段阅读精品析】

【甲】余忆童稚时,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见藐小微物,必细察其纹理,故时有物外之趣。

夏蚁成雷,私拟作群鹤舞空。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昂首观之,项为之强。又留蚊于素帐中,徐喷以烟,使其冲烟飞鸣,作青云白鹤观,果如鹤唳云端,怡然称快。

于土墙凹凸处,花台小草丛杂处,常蹲其身,使与台齐;定神细视,以丛草为林,以虫蚁为兽,以土砾凸者为丘,凹者为壑,神游其中,怡然自得。

一日,见二虫斗草间,观之正浓,忽有庞然大物拔山倒树而来,盖一癞虾蟆也,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余年幼,方出神,不觉呀然惊恐。神定,捉虾蟆,鞭数十,驱之别院。

【乙】余捉蟋蟀,汝(作者的妹妹)奋臂出其间,岁寒虫僵,同临其穴。‖予九岁憩书斋,汝梳双髻,披单缣来,温《缁衣》一章。适先生太zhà户(开门)入,闻两童子音琅琅然,不觉莞笑(微笑),连呼则则(赞叹的声音),此七月望日(夏历每月十五日)事也。‖逾三年,予披宫锦(中进士)还家,汝从东厢扶案出,一家瞠视而笑,不记语从何起,大概说长安登科(国都北京,考中进士),函使报信迟早云尔。凡此琐琐,虽为陈迹,然我一日未死,则一日不能忘。

1. 解释加点的字。

(1)余忆童稚时 ( ) (2)项为之强。 ( ) ..

予九岁憩书斋 ( ) 虽为陈迹( ) ..

2. 下列加点字的意义及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

A常蹲其身 同临其穴 B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 则一日不能忘 C闻两童子音琅琅....

然 怡然称快 D方出神 适先生太zhà户(开门)入 ....

3. 翻译下面句子。

(1)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凡此琐琐,虽为陈迹,然我一日未死,则一日不能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甲文中作者念念不忘的是儿时的桩桩趣事,而乙文中同样让作者永生铭记的却是琐事背后的浓浓亲情。请概括作者所写的三件小事。(层次已用“‖”在文标明)

第一层:

第二层:

第三层:

5.童年的趣事,历历在目;童年的朋友,如在眼前。请在比较中归纳两文的作者都是在以怎样的心情再现往事的;你对于自己的童年又是怎样的情感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七年级上册,,,,,幼时记趣】

【课外测试勤练兵】

张姓者,偶行溪谷,闻崖上声甚厉。寻途登觇,见巨蛇围如碗,摆扑丛树中,以尾击树,树枝崩折。反侧倾跌之状,似有物制之。然审视殊无所见,大疑。渐近临之,则一螳螂据顶上,以刺刀攫其首,颠不可去,久之,蛇竟死。视额上革肉已破裂云。(选自清代蒲松龄《聊斋志异》)

1.根据上下文,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

闻崖上声甚厉__________ 以尾击树,__________ ..

然审视殊无所见__________ 蛇竟死__________ ..

2.仔细阅读选文,回答以下问题:

(1)“似有物制之”一句中的“物”就是__________,“之”指代_________。

(2)文中直接描写螳螂的句子有:

(3)文中有“看”这一意思的词:

(4)概括故事内容,把它作为本文的标题:《__________________》

3.《幼时记趣》里也有“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的惊心动魄,但因为观众是“小小的我”,演员是一只癞蛤蟆,所以“不觉呀然惊恐。神定,捉虾蟆,鞭数十,驱之别院”,便是结局。那么,你能从观者的角度(姓张的人)为本文的这个故事续一个结尾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假如说课文令人心旷神怡,不觉沉醉。那么,选自《聊斋志异》的这一小文给了你怎样的启示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拟题:河南:刘红梅)

参考答案: 基础知识:1.(1)《浮生六记》 沈复 三白 清(2)记趣 观蚊如鹤 神游山林 鞭打蛤蟆(3)明察秋毫 怡然自得 庞然大物、2.(1)zhì (2)miǎo

(3)jiānɡ (4)lì (5)yí (6)hè 3.(1) 看清(2)所以 (3)同“僵”, 僵硬(4)用 (5)把„„当作4.(1)嘶 吠 嗥 啸 啼 吼 鸣(2)这是一个片段写作练习。要求无论动植物,从大自然中任意选择,而后联想、想象,用尽量优美的语言表现出来即可。示例:不知何时,窗外淅淅沥沥的又下起了雨。我放下手中未读完的书,走到窗前,看窗外的另一个雨世界。雨水叮叮咚咚地打在玻璃窗上,声音很美妙,仿佛一支交响曲,萦绕在我耳际。 我看着,听着,发现雨落在窗上之后就会一颗一颗的顺着玻璃往下滑。 一条、两条、三条…… 一会儿,窗户上爬满了一条一条清晰的雨痕,长长短短,弯弯曲曲。不断有雨向上落,不断有雨向下滑,有的沿袭那些刚刚留下的雨痕,有的则“另辟蹊径”。就这样周而复始的划出了数不清的雨痕,隔绝了我和外面的雨世界。这时我想起了小时候自己“发明”的用来打发时间的一种游戏。 先在洗手池里放满水,然后随便拿一张纸放进水里,等纸浸满了水就把它拿出来,快速把它贴到墙上的瓷砖上。这时纸的边缘就会有水珠往下落,我给它们都取上名字,然后一边看它们“赛跑”,一边自己解说: “大家看小明,跑得真快,真不愧是种子选手!” “呀,小刚也不错,后来居上……”然后我还要自顾自的鼓掌,就这样我依然玩得很开心。 语段阅读精品析:1.(1)我 我 (2) 因为 成为2.A 第一个:代词,自己的 第二个:代词,指蟋蟀。B那么,就。 C„„的样子 D 正3.(1)心中想像的景观是鹤,那么或者成千成百(飞舞着的蚊子)果真(觉得它们)是鹤了。(2)大凡这些琐事,虽然成为陈年旧事,但只要我一天不死,就一天不能忘记。4.第一层:一同捉蟋蟀 第二层:一同读诗书 第三层:兄中进士妹观闹 (大意对就行)5.第一问围绕“热爱、留恋”来答即可。第二问不设置标准答案,结合自己的经历答就行。

课外测试勤练兵:1.听见 打 然而,表转折 竟然,居然 2.(1)螳螂 蛇(2)则一螳螂据顶上,以刺刀攫其首,颠之不去(3)觇 审视 视(4)螳螂捕蛇 3.续写一要从旁观者的角度,二要紧紧联系上文。示例:张某大骇:小小的螳螂,居然能把一条大蛇弄死!他于是渔翁得利,现成得了蛇皮而去。 4.答案不拘一格,可自由发挥。但不能脱离“以弱小战胜强大”这一主题。示例:螳螂使我深深地敬佩!人生又何尝不是如此,即使你再渺小,你也是独一无二,不容忽视的,也可以活出自己的精彩来。

本文来源:http://www.guakaob.com/yingyuleikaoshi/64044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