咏柳曾巩古诗翻译

| 翻译 |

【www.guakaob.com--翻译】

曾巩“咏柳”阅读试题及答案
咏柳曾巩古诗翻译 第一篇

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4分)咏柳 □ 曾巩乱条犹未变初黄,倚得东风势便狂。解把飞花蒙日月,不知天地有清霜。(1)这首诗题为“咏柳”,实际上托物寓意。请分析其寓意?(2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第四句“不知天地有清霜”如果改为“不知秋后有清霜”于诗歌也可通。你觉得哪一种更好些?请简述理由。(2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 (1)讽刺、揭露得势便张狂的小人,警告他们必定无好下场。(2)用“天地”好。“天地”着眼于空间,有立体感,突出了正气浩然之态。

盐城市《中考说明》古诗词赏析参考译文及简要赏析
咏柳曾巩古诗翻译 第二篇

中考说明课外诗歌鉴赏(P44-P53) (一)张九龄《望月怀远》赏析

翻译】一轮明月从海上升起,这时,远在天边的亲人和我同样在望着月亮。亲人怨恨夜太长了,在经过整整一夜后,思念之情变得更加强烈。熄灭了蜡烛,更觉得月色皎洁可爱,披衣走到屋外长久地望月,感到了深夜露水浸润的凉意。月光虽然可爱,却不能满满地捧在手里把它送给远方的亲人,倒不如回去睡觉,在梦中与亲人好好地相会。

【主旨】:这首诗抒写了对远方友人的深挚的思念之情,情真意切,感人至深。

【赏析】:“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前句写景:辽阔无边的大海上升起一轮明月;后句即景生情:诗人想起了远在天涯海角的友人:此时此刻他也和我望着同一轮明月。自然浑成,意境也更加雄浑壮阔。前句写“望月”,后句写“怀远”,紧扣诗题,但却丝毫不露痕迹。

(二)丰乐亭游春三首(其一)

翻译】郁郁葱葱的绿树间交加着鸟儿的啼叫鸣欢,万里晴空下款款的春风将落下的花瓣吹拂得四处飞舞。我就迷醉在这一片的鸟语花飞的大好春光之中,待到第二天酒醒的时候才发现春天已经将要结束了。 【主旨】 这首诗抒写了对春光美好的赞美之情和对春日短暂的惋惜之情。

【赏析】 “荡漾”两字写出春风在青山幽谷、林间草坪飘扬的神理,也写出游人在撩人春景中的愉快心境。明媚春光,令人心醉。 “明日酒醒春已归”,表面说醉了一天,实际是醉了整整一个春天。此句用夸张的语言反衬春景的迷人和春日短暂,带有浓厚的惋惜之意。

(三)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赏析

【翻译】迷蒙的烟雨,连夜洒遍吴地江天;清晨送走你,孤对楚山离愁无限!

朋友呵,洛阳亲友若是问起我来;就说我依然冰心玉壶,坚守信念!

【主旨】这是一首送别诗。诗的构思新颖,描写朋友的离情别绪,重写自己的高风亮节。

【赏析】首两句苍茫的江雨和孤峙的楚州,烘托送别时的孤寂之情;后两句自比冰壶,表达自己开朗胸怀和坚强性格。全诗即景生情,构思精巧,寓情于景,含蓄蕴藉,韵味无穷。

(四)白朴(元)[越调] 天净沙·秋

【翻译】太阳渐渐西下,天边的晚霞也逐渐开始消散,只残留了几分黯淡的色彩,映照着远处安静孤寂的村庄,拖出那长长的影子。轻烟淡淡飘向空中,几只乌鸦栖息在佝偻的老树上,远处的一只大雁飞掠而下,划过天际。山清水秀;霜白的小草、火红的枫叶、金黄的花朵,在风中一齐摇曳着,颜色十分鲜艳。

【主旨】本曲通过描绘一幅景色从萧瑟、寂寥到明朗、清丽的秋景图。表达了作者积极向上、乐观开朗的处世态度。

【赏析】作者撷取了六种自然景物:村、日、霞、烟、树、鸦,运用了写实的手法,描绘出一幅暗淡、萧瑟、冷清的迟暮秋景图。“青山绿水,白草红叶黄花”。这幅画面色彩斑斓,鲜艳明丽,充满着勃勃的生机,与前一幅画面在环境气氛上,形成了强烈的反差。含蓄地流露出自己的爱憎之情。

(五)《绝句漫兴九首(其一)》 (杜甫)

【翻译】诗人正沉浸在客居愁思之中而不能自拔,这突然来到江亭的春色却多么扰人心绪!它就在诗人的眼前匆急地催遣花开,又令莺啼频频,似乎故意来作弄家国愁思绵绵中的他乡游子。

【主旨】这首诗通过写诗人恼春的心绪,抒写了诗人客居愁思。

【赏析】“眼见客愁愁不醒”,概括地说明眼下诗人正沉浸在客居愁思之中而不能自拔。“不醒”二字,刻画出这种沉醉迷惘的心理状态。这首诗里恼春烦春的情景,就与《春望》中“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的意境相仿佛。只不过一在乱中,愁思激切;一在暂安,客居惆怅。虽然抒发的感情有程度上的不同,但都是用“乐景写哀”(王夫之《姜斋诗话》)【咏柳曾巩古诗翻译】

则哀感倍生的写法。 (六)从 军 行 (王昌龄)

【翻译】青海上空的阴云遮暗了雪山,遥望着远方的玉门关。塞外的将士身经百战磨穿了盔和甲,攻不下西部的楼兰城誓不回来。

【主旨】:诗歌通过描写在阴云密布、满眼黄沙的瀚海“孤城”中担任戍守任务的将士的宽广胸襟,表现了他们立誓破敌、决战决胜的顽强斗志和爱国主义的豪迈气概。

【赏析】“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二句,对戍边将士的战斗生活与胸怀襟抱作了集中概括的表现和抒写。意思是说,在荒凉的沙漠里,战斗繁多,将士身经百战,连身上的铁盔铁甲都磨破了,但是只要边患还没有肃清,就决不解甲还乡。

(七)北山

【翻译】北山将绿波投满了横塘岸边,溪沟池塘水色波光摇晃动荡。因细细数数落花才坐了很久,缓缓寻觅芳草才很晚回家。

【主旨】:这首诗反映的幽闲意境,抒写了诗人神离尘寰、心无挂碍的超脱情怀。

【赏析】“细数落花因坐久,缓寻芳草得归迟。”尽显舒闲容与之态,然“坐久”、“归迟”者,绝非仅在于落花、芳草,从中可想见作者所历之人生波澜。作者变法失败后,辞职退居江宁(今南京)。在春天到北山游玩,为这雨后落花飘飘点点的美景所陶醉而流连忘返,就写了这首诗,描绘春天的美丽景色,抒发了爱春惜时的情感。

(八)《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

【翻译】人年少时不知道忧愁的滋味,喜欢登高远望。喜欢登高远望,为写一首新词无愁而勉强说愁,现在尝尽了忧愁的滋味,想说却说不出。想说却说不出,却说好一个凉爽的秋天啊!

【主旨】通过“少年”和“而今”的对比,表现了诗人当时受压抑,遭到排挤,报国无门的痛苦也是对南宋朝廷的讽刺和不满。

【赏析】 “欲说还休”四字重复出现,总结了上句中的“识尽愁滋味”,更用迭句的形式渲染了“有苦无处诉”的气氛,充分的表达出了作者的愁绪之深。

(九)《送人到松江》

【翻译】萧瑟西风中,我送你离去。你我滴酒未沾,默然相对。请一定要记住暮烟微雨中,你悠悠离别我独自神伤。

【主旨】这首诗抒写了诗人送别友人离别时的凄楚愁苦之情。

【赏析】首句借景物渲染离愁。交代了送别的季节(秋天)、地点,渲染了离别时萧瑟凄凉的氛围,衬托了诗人的凄凉之感,为下文写离愁张势(做铺垫)。

【咏柳曾巩古诗翻译】

(十)咏柳 (曾巩)

【翻译】杂乱的柳枝条还没有变黄,在东风的吹动下狂扭乱舞。把它的飞絮想蒙住日月,但不知天地之间还有秋霜。

【主旨】这首诗咏柳而讽世,讽刺了那些得志便猖狂的势利小人。

【赏析】第一、二句写凌乱柳枝凭借东风狂飘乱舞,第四句以“不知”一词,对柳树的愚蛮可笑加以嘲讽。 诗中把柳树人格化的写法,以及诗人对柳树的明显的贬抑与嘲讽,使这首诗不是纯粹地吟咏大自然中的柳树。 咏柳而讽世,针对的是那些得志便猖狂的势利

[3]小人。 将状物与哲理交融,含义深长,令人深思。

(十一)绝句 唐.杜甫

【翻译】江水碧绿使水鸟的白翎显得更加洁白,山峰青翠映衬得花儿像燃烧的火一样红。今年的春天眼看又要过去了,不知什么时候我才能回家?

【主旨】:这首诗以乐景写哀情,以客观景物与主观感受的不同来反衬诗人乡思之深厚,别具韵致。

【赏析】“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以江碧衬鸟翎的白,碧白相映生辉;以山青衬花葩的红,青红互为竞丽。一个“逾”字,将水鸟借江水的碧色衬底而愈显其翎毛之白,写

得深中画理;而一个“欲”字,则在拟人化中赋花朵以动态,摇曳多姿。两句诗状江、山、花、鸟四景,并分别敷碧绿、青葱、火红、洁白四色,景象清新,令人赏心悦目。 (十二)送崔子还京 唐. 岑参

【翻译】我骑着马独自从西方那远在天边的地方归来,扬起马鞭急切地赶路,好像是和鸟儿在争先一样。九月时节我在交河北岸给你送别,风雪中题完诗时不觉泪水已经沾满了衣服。

【主旨】全诗采用了诗家惯用的对照手法。前二句写崔子获归长安的喜悦,后二句写自身仍得滞留异域的苦闷。这一喜一忧都反映出久戍塞外之人的恋乡心情。

【赏析】“雪里题诗泪满衣”一句写出了诗人对于自己不能回京的苦闷心情,抒发了戍边之人对故乡的思恋。【咏柳曾巩古诗翻译】

(十三)《登幽州台歌》 唐.陈子昂

【翻译】在我之前没有哪个古人的才华比得上我,在我之后没有哪个后辈可以与我比肩。 想到天地广阔无边,我不经泪流满面。

【主旨】此诗通过描写登楼远眺,凭今吊古所引起的无限感慨,抒发了诗人抑郁已久的悲愤之情,深刻地揭示了封建社会中那些怀才不遇的知识分子遭受压抑的境遇,表达了他们在理想破灭时孤寂郁闷的心情。

【赏析】三、四句把个人置放到广漠无边的宇宙背景中,使个人显得渺小孤寂,产生了一种苍茫的孤独感。

(十四)《梦江南》 晚唐.温庭筠

【翻译】恨意千万如丝如缕,飘散到了遥远的天边。山间的明月不知道我的心事。绿水清风中 鲜花独自摇落。花儿零落中 不知不觉的明月早已经斜入碧云外了。

【赏析】1、这首词以意境取胜,词里描绘的人也许就是诗人自己——孤单地在夜里思念,天上的月亮无法了解这寂寞,凉风仿佛吹了花朵,明明暗暗的影子飘落。

2、此词写得朴素自然,明丽清新,没有刻意求工、雕琢辞句,却能含思凄婉,臻于妙境。刻画人物,形象、生动、传神,揭示人物心理,细腻、逼真。

(十五)《卜算子*海棠为风雨所损》 南宋.刘克庄

【赏析】1、关于诗文中的“巧”,姿态之“巧”:花瓣儿薄如蝴蝶翅膀,轻盈有致:颜色之“巧”:花朵固小,却猩红如染,鲜艳娇美;“巧”亦指花的精神:“百种千般”言其精神气质.形貌和气韵、外在的表现和内在的含蓄配合相宜、谐和一致。

2、天公赋与海棠的自然之美,下阕海棠花却被风雨吹落,写出天公无情,也流露出词人隐隐的伤感,报国无门的无奈。

(十六)《淮上喜会梁州故人》 唐.韦应物

【翻译】在江汉就曾经一起作客,每次相逢都是尽醉而还。离别后如浮云飘流不定,岁月如流水一晃过十年。今日相见虽然欢笑如旧,可惜人已苍老鬓发斑斑。为何我不与故人同

归去?因为淮上有秀美的秋山。

【主旨】此诗写作者在淮水边重逢阔别十年的梁州老朋友的喜悦与感慨。

【赏析】1、诗中“浮云”、“流水”不是写实,都是虚拟的景物,借以抒发诗人的主观感情,表现一别十年的感伤。【咏柳曾巩古诗翻译】

2、尾联采用了借景抒情的方式,抒发了作者对自然山水的喜爱之情。

(十七)《辋川六言》 唐.王维

【翻译】远处的山边横卧着一个寂静的小村庄,绿树掩映中零星的檐角翘起,其间正升起一缕袅袅的炊烟。远处的高山云雾缭绕,与天相接的地方正静静地挺立着一株枝繁叶茂的青松。

【主旨】诗歌表现村居环境幽静,民风淳朴,也表现诗人对恬静安闲的田园生活的向往。

【赏析】自然、朴素的语言,表达了诗人对陶渊明式田园生活的向往。

(十八)《峡口进友人》 唐.司空曙

【翻译】峡口的花随风降落,春天快要过去了,想到彼此将要分手万里,不禁泪水沾湿了

巾帕。来的时候(我们)是同路的旅伴,今天我这个客人倒变成了主人来送别自己的朋友了。【主旨】表达与友人离别后的惆怅之情。

【赏析】“峡口花飞欲尽春”一句,交代了送别的地点和季节,渲染了凄凉忧伤的氛围,烘托了诗人的惆怅之情。

(十九)《村夜》 唐.白居易

【翻译】在一片被寒霜打过的灰白色秋草中,小虫在窃窃私语着,山村周围行人绝迹。 我独自来到前门眺望田野,只见皎洁的月光照着一望无际的荞麦田,满地的荞麦花简直就像一片耀眼的白雪。

【主旨】萧萧凄凉的景物透露出诗人孤独寂寞的感情。

【赏析】“霜草苍苍虫切切,村南村北行人绝”,苍苍霜草,点出秋色的浓重;切切虫吟,渲染了秋夜的凄清。“月明荞麦花如雪”,这是十分动人的景色,大自然的如画美景感染了诗人,使诗人暂时忘却了他的孤寂,情不自禁地发出不胜惊喜的赞叹。

【咏柳曾巩古诗翻译】

(二十)《忆钱塘江》 宋. 李觏(gòu)

【主旨】诗人醉观钱塘江,形象生动地反映了醉眼中夕阳映照下的钱塘江奇景。

【赏析】诗的后两句“好是满江涵返照,水仙齐着淡红衫”,其意是:此时此刻,最迷人的还是返照入江,满江一片红光,那江面上的点点白帆,在夕阳的辉映下,宛若水中的女神们一齐穿上了淡红的衣衫。

(二十一)《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

【翻译】水像美人流动的眼波,山如美人蹙起的眉毛。想问行人去哪里?到山水交汇的地方。刚送走了春天,又要送你回去。假如你到江南,还能赶上春天的话,千万要把春天的景色留住。

【主旨】片写友人一路山水行程,含蓄地表达了惜别深情;下片则直抒胸臆,写离愁别绪和对友人的深情祝愿。

【赏析】词人把明澈的水流喻为美人的眼波,把青黛的山峦喻为美人的眉峰,极言浙东山水的漂亮可爱。同时,也可以理解为词人对鲍浩然心事的设想:波光漾动的流水是他心上人的眼波,脉脉传情;青黛的山峦是心上人的眉峰,因思念自己而满怀愁怨,眉头都蹙起来了。表现鲍浩然之浙东的心切。

(二十二)《柏林寺南望》 唐.郎士元

【翻译】船行溪上之时,远远就听到了柏林寺的钟声;停船靠岸,山路曲折,松柏掩映,慢慢走向山上的柏林寺。雨后的青山,云蒸雾腾,群峰吞吐着云雾,又为云雾所掩覆;云海雾涛中唯有三点两点山尖显露,犹如一幅富于神韵的水墨山水图,被造化神秀的笔触画出。

【主旨】此诗状写柏林寺所在山峰灵秀清丽之美景,蕴含着诗人陶醉于自然之中的愉悦恬适之情。

【赏析】三句写山,着意于山色(青),是就一带山脉而言;而末句集中刻划几个山头,着眼于山形,给人以异峰突起的感觉。峰数至于“四五”,则有错落参差之致。在蓝天白云的衬托下,峥嵘的山峰犹如“画出”。不用“衬”字而用“画”字,别有情趣。 (二十三)《浣溪沙.细风斜雨》 宋.苏轼

【翻译】细雨斜风天气微寒。淡淡的烟雾,滩边稀疏的柳树似乎在向刚放晴后的沙滩献媚。眼前入淮清洛,亦仿佛渐流渐见广远无际。乳色鲜白的好茶伴着新鲜的野菜。人间真正有味道的还是清淡的欢愉。

【主旨】词的上片写早春景象,下片写作者与同游者游山时以清茶野餐的风味,表现乐在其中的情感。

【赏析】“人间有味是清欢”一句表达了作者欣赏美景的喜悦,品茶尝鲜的舒畅,远离世俗干扰的闲适。

拓展阅读:咏柳(曾巩)
咏柳曾巩古诗翻译 第三篇

咏柳

(宋)曾巩

乱条犹未变初黄,

倚得东风势便狂。

解把飞花蒙日月,

不知天地有清霜。

注释:

1、倚:仗恃,倚靠。

2、狂:猖狂。

3、解把:解得,懂得。

4、飞花:柳絮。

译文:

柳条似乎还没有发黄,但趁着东风吹暖,一下子便飞快地变绿了。不要只看到柳絮飞扬,遮天蔽日,要知道还有清霜降临、柳叶飘零的时候啊!

赏析:

这首诗把柳絮飞花的景色写得十分生动。柳絮在东风相助之下,狂飘乱舞,铺天盖地,似乎整个世界都是它的了。

1 / 1

咏柳古诗
咏柳曾巩古诗翻译 第四篇

<咏柳>

唐·贺知章

碧玉妆成一树高,
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细叶谁裁出,
二月春风似剪刀。

注释:

1、柳:柳树,落叶乔木或灌木,叶子狭长,种类很多。本诗描写的是垂柳。咏柳古诗
2、碧玉:碧绿色的玉。这里用以比喻春天的嫩绿的柳叶。
3、妆成:装饰,打扮。
4、一树:满树。一,满,全。在中国古典诗词和文章中,数量词在使用中并不一定表示确切的数量。下一句的“万”,就是表示很多的意思。咏柳古诗
5、绦:用丝编成的绳带。丝绦:形容一丝丝像丝带般的柳条。
6、裁:裁剪,用刀或剪子把物体分成若干部分。
7、二月:农历二月,正是初春时节。
8、似:好像,如同,似乎

译文:

婀娜玉立的柳树像精美的碧玉装扮而成的妙龄少女,赏析:

这是一首咏物小诗,诗人通过赞美柳树,表达了内心深处对春天的无限热爱。

诗的前二句“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是在集中笔墨描写那高高的、亭亭玉立的、婀娜妩媚飘逸的柳树。

首句“碧玉妆成一树高”是从整体上写柳树,说高高的柳树像是用碧玉妆扮起来的,用“碧玉”形容柳树的晶莹翠绿,突出了柳树的色彩美。俨然妙龄少女,亭亭玉立,妩媚婀娜,魅力无限。

第二句“万条垂下绿丝绦”是在写柳枝,诗人将垂挂披拂的柳枝比喻为少女盛装垂挂的千万条精美的丝带,巧妙地写出了柳树的轻柔婀娜的盛装之美。

在第三句中,诗人以疑问的形式巧妙地写了柳叶儿。“不知细叶谁裁出”,从形态上突出了柳叶精巧细致匀称的美。这一句同时又与第四句构成一种设问关系。“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是诗人自问自答,这一问一答,再加上一句形象化的比喻,将诗作由描写柳树巧妙地过渡到描写春风。春风是大自然力量的象征,也是大自然创造力的象征。它既然能裁剪出细致匀称碧绿的柳叶,自然也就能裁出嫩绿鲜红的满园春色,裁出繁花似锦的整个春天,这就为读者想象江南“千里莺啼绿映红”“拂堤杨柳醉春烟”那般万紫千红的烂漫春天提供了一个丰富的想象空间。

从整体上看,诗的前二句诗分别描写了柳树的整体形象和千万条垂挂的枝条,第三句在设问问题提出的同时,又有意无意地写到均匀细致碧绿的柳叶,三个句子分别写了柳树的不同方面,句句有内容,笔笔有特点。另外,诗人还巧妙地运用了比喻的表现手法,咏唱了柳树,赞美了春天,讴歌了春的活力和大自然的无限创造力。

西楼子翻译赏析_作者曾巩
咏柳曾巩古诗翻译 第五篇

<西楼子>作者为宋朝文学家曾巩。古诗词全文如下:
海浪如云去却回,北风吹起数声雷。
朱楼四面钧疏箔,卧看千山急雨来。
[译文]
海浪像云一样,去了又来,北风吹起时又传来几声雷鸣。西楼子翻译赏析_作者曾巩。红楼的四周都卷起帘子,我卧在楼上看著急急而来的雨。
[鉴赏]
开头两句写海上的风浪,首句写海浪,用“如云”的明喻;二句写风声,用“数声雷”之暗喻,维妙维肖地将海上的风浪描绘出来:潮头如云,去而复回,北风呼啸,振耳欲聋,惊涛拍岸,声如雷鸣。诗人抓住最富于孕育性的顷刻,第三句将帘子挂起这一动作颇出人意料,似乎觉得逆情悖理,在“山雨欲来风满楼”之时,只有垂帘,哪有挂帘呢?但这恰恰是真情的流露,诗人想“卧看千山急雨来”,已经到了痴情的地步,因而能够使人思而生奇趣。这和李益的“早知潮有信,嫁与弄潮儿”,张先的“不如桃杏,犹解嫁东风”,李白的“铲却君山好,平铺江水流”等一样。西楼子翻译赏析_作者曾巩
最后一句写诗人的雍容气度和一腔豪情,关键字眼在于“卧看”。杜牧有“卧看牵牛织女星”,陈与义有“卧看满天云不动”,这些“卧看”都写出了外表安详,而内心激动的神态,并把读者的目光引向更加广阔的世界,还为画面添上主人公的形象。不过,杜牧之“卧看”显得深沉哀婉,而陈与义的“卧看”显得潇洒俊逸。这一句虽没有高尔基“让暴风雨来得更猛烈些吧”那种外露的激动,但要深沉得多,含蓄得多。

杨柳枝词九首其二阅读答案_杨柳枝词九首其二翻译赏析_作者白居易
咏柳曾巩古诗翻译 第六篇

<杨柳枝词>作者为唐朝文学家白居易。其诗词全文如下:
一树春风千万枝,嫩于金色软于丝。
永丰西角荒园里,尽日无人属阿谁。
[译文]
关于这首诗,当时河南尹卢贞有一首和诗,并写了题序说:“永丰坊西南角园中,有垂柳一株,柔条极茂。杨柳枝词九首其二阅读答案_杨柳枝词九首其二翻译赏析_作者白居易。白尚书曾赋诗,传入乐府,遍流京都。近有诏旨,取两枝植于禁苑。乃知一顾增十倍之价,非虚言也。”永丰坊为唐代东都洛阳坊里名。
[鉴赏]
这首咏物诗,抒发了对永丰柳的痛惜之情,实际上就是对当时政治**、人才埋没的感慨。白居易生活的时期,由于朋党斗争激烈,不少有才能的人都受到排挤。诗人自己,此诗将咏物和寓意熔在一起,不着一丝痕迹。全诗明白晓畅,有如民歌,加以描写生动传神,当时就“遍流京都”。后来苏轼写<洞仙歌>词咏柳,有“永丰坊那畔,尽日无人,谁见金丝弄晴昼”之句,隐括此诗,读来仍然令人有无限低回之感,足见其艺术力量感人至深了。

梅花落翻译赏析_作者杨炯
咏柳曾巩古诗翻译 第七篇

<梅花落>作者为唐代文学家杨炯。其古诗词全文如下:
窗外一株梅,寒花五出开。
影随朝日远,香逐便风来。
泣对铜钩障,愁看玉镜台。梅花落翻译赏析_作者杨炯
行人断消息,春恨几裴回。
[鉴赏]
<梅花落>属汉乐府“横吹曲辞”。这首诗通过女主人公的赏梅来表现了她对行人(即她的丈夫)的思念,反映了战争的长久,亲人无音信。读者从妻子思念丈夫的切切情感中可以看出当时边关战争的时间之长,守疆的重要性。此诗既是咏物诗,又是闺情诗。前四句咏物,后四句写人。首联的梅花引出了尾联中对春恨的感慨,“一株梅”则暗示了女主人公的孤独。梅花落翻译赏析_作者杨炯。诗味醇厚,形象逼真。

本文来源:http://www.guakaob.com/yingyuleikaoshi/685015.html

    热门标签

    HO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