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画郑燮

| 翻译 |

【www.guakaob.com--翻译】

题画兰
题画郑燮 第一篇

《题画兰》教学设计

洪山区武珞路小学金地分校 黄利红

【教学内容】

《题画兰》是清代诗人郑燮的一首咏物题画诗,是诗人为自己所画的兰花而题写的。全诗以兰花为物象,描写它生长于山岩的顶处,香气飘散四溢,尤以突出岩石和岩缝中,美好的花香馥郁芬香,赞美了兰花不与“浮云游尘”为伍,卓尔独立的品性。借兰花之名表自己之志——坚持操守,淡泊自足,追求个性自由。本诗如郑燮所写众多兰、竹、石之诗一般,将诗文书画巧妙结合,通过寓托手法,表达高人隐士情操,孤芳自赏而不为世俗纷扰打动,形成了自己的风格,也为后世之艺坛、文坛、画坛带来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2、借助插图、生活实际,结合诗人背景理解古诗大意,体会诗人感情。

3、了解诗画特点,领悟本课借物言志的表达方法。

【教学重难点】

理解诗歌大意,欣赏诗中景物,领悟诗人情怀,学习表达方法,感受古诗魅力。

【设计理念】

古诗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瑰宝。灿烂文化的传承是基于对古诗的热爱,对诗人的敬重之上的。一个优秀的阅读者不仅仅是读一首诗,教一首诗,而应该将它作为一种载体,通过阅读、教学来增加古诗的宽度、厚度、深度。本案设计以“欣赏一组画、走进一个人、学习一首诗、了解一段史、感悟一片情、习得一种法、爱上一门课”为解读要领,指导学生研读古诗本身意象,深层意境,从而拉近与古诗的距离,与诗人的距离,在声声朗读吟诵之中爱上古诗。

【教学过程】

一、 以画入诗,走进诗文。

1、CAI显示:《兰竹石轴图》(公元1747 丁卯)

《兰石图》(公元1749 己巳)

《墨兰图轴》(公元1754 甲戍)

《兰竹图轴》(公元1758 戊寅)

《山顶妙香图轴》(公元1758 戊寅)

2、师:同学们,你们知道这些图都是谁画的?(郑燮)看到这些图有何感受?

生:略

3、简介诗人,揭示课题。

郑燮,字克柔,号板桥,是清代历史上杰出名人,“扬州八怪”的主要代表,以“三绝诗书画”闻名于世的书画家、文学家。他的画以竹、石、兰蕙为最工,天趣横溢,神理俱足。今天,我们来学习一首题于《山顶妙春图轴》上的古诗《题画兰》(板书课题)

二、习文读诗,明了诗意。

1、自由读诗,文通字顺。

2、指名朗读,集体正音。

3、二读古诗,读出诗的节奏与音韵。

4、三读古诗,借助插图,了解诗中大意。

5、全班交流,教师相机指导。(本诗语言明白流畅,通俗易懂,疏通诗意应着力在自由大胆表达上。)

兰花本是山中之草,它生长在山顶、岩缝、高崖之颠,香气飘散四溢、沁人心脾,被誉为“天下第一香”。尤以突出岩石、深深的岩缝中的美好花香更为馥郁芬芳,浓香扑鼻。并不是脚下没有浮云翻滚的喧闹,只是兰花不愿去理睬它们,不知道它们什么时候来到,更不会在它们离去时进行挽留。

6、再读古诗,把握本诗整体意象,基本情调。

预设:a、兰花生长环境恶劣„„

B、兰花香气无与伦比„..

【题画郑燮】

C、兰花品性高洁,非凡脱俗„„

D、兰花深受诗人钟爱„„

三、精读品诗,感悟诗情。

(一)看兰

1、作为“三绝诗书画”的板桥画风活泼奔放,挺拔沉雄,冲破了绘画发展的一切清规戒律,开启了一代绘画新风。来,擦亮咱们的双眸,仔细看一看他所画之兰,你看到了什么?

2.反馈引导学生畅所欲言。

预设:

生:我看到了兰花生长在千山叠峰之顶,岩石缝中,环境十分恶劣。可是它却显得那么茂盛,有生机。

师:好一幅具有生命力的兰花,请读——(课件)身在千山顶上头。

生:我看到了兰花的叶子十分倾斜零乱,但是杂乱之中透着一种零乱美感。 生:我看到了兰花的不拘一格,其它的花儿是长在平地、泥土或是花盆之中,可是它却生长在山顶之上,仿佛可以看见世间万物„..

师:好一个兰花知音、怜花之人,请读——身在千山顶上头

(二)听景

1、师:高寒之巅,饱览千山美景,兰花呀兰花,你看见了什么?听见了什么?

2、学生自读、想象。

3、反馈,师疏导学情

生:我看见了漫山的碧树、如茵的小草……

生:我看见了清澈的瀑布,雄伟的大山„„

生:我看见了展翅翱翔的山鹰,活泼乱跳的小兔„„

生:我看见了皓月当空,月光如水,水波荡漾„„

生:我听见了潺潺流动的山泉唱着欢乐的歌儿„„

生:我听见了山风的呼啸,大地的震撼„„

生:我听见了牧童的笛声,知了的蝉鸣„„

生:我听见了岩石的回声,鸟儿的呢喃,花儿的呼吸„„

师:兰花呀兰花!沐浴着大自然的清辉,享受着山中独有的清闲,你可真是幽雅脱俗,怡然自得呀!(齐读——身在千山顶上头)

(三)闻香【题画郑燮】

1、师:古人云“兰生于幽谷,不以无人而不芳”,人们常用“国香”、“香祖”、“王者之香”、“天下第一香”等词句形容它,而在板桥的笔下,又是如何呢?

生:——突岩深缝妙香稠(课件出示)

2、师:香吗?闻一闻!(香)哪里看出来?

3、理解“妙香稠”

(花香本是四溢,四溢的花香在突岩深缝处聚集。竟香浓到让人感到粘稠,这种兰香真是非一个“妙”不能言尽。)

4、能否将“妙香稠”中的“稠”字换成“浓”“重”“绝”“溢”等?(比较感悟古诗用字精妙)

5、小结:兰花身处贫寒之地,不因山岩的贫瘠而凋谢,却孕育大地的精华,吐纳着人间绝有的妙香,好一朵妙“花”呀!。(配乐读一、二句诗——身在千山顶上头,突岩深缝妙香稠。)

(四)悟性

1、师读:“非无脚下浮云闹,来不相知去不留”(课件显示)同学们,你们可曾想过兰花脚下会有什么喧“闹”吗?

2、生讨论交流:

——有游人上山郊游,踏青赏景„

——有车马快递飞驰而过„

——有采药者前来惊扰„

——有诗人学者高声喧哗,谈诗论道„

——有姑娘小姐寻香采花„

3、换位思考:

师:假如是你听到这些喧闹,你会如何?而兰花呢?(来不相知去不留)为什么?

4、感悟兰花品性

(不与浮云游尘为伍,两耳不闻,两眼不看尘世喧闹,追求自我,吐纳芬芳,超凡脱俗,淡泊自足)(配乐个性朗读3、4句)

过渡:兰花至真至纯的秉性令人激赏,至香至美的风采令人留念,然而令人不明的是为何大画家板桥(出示课件)——“板桥专画兰竹,五十余年,不画他物。”(板桥“题画竹”中自述)

四、多元赏诗,升华诗境

1、赏兰竹之姿

(课件伴乐再看一次前面各图轴)

2、听板桥之史

郑燮,30岁前以读书教书为主,康熙秀才,后卖画扬州,以活泼奔放,挺拔沉雄的笔墨,振聋发聩地反击了纯以临摹为能事的毫无生气的如意馆画派的靡靡颓风,革新画的意境,大胆创造。他文笔敏捷,心思高旷,诗文书画,几乎是信手拈来,嬉笑怒骂皆成文章。为“扬州八怪”之首,39岁中雍正举人,44岁乾隆进士,曾任山东范县,潍县县令。做官期间,不肯逢迎上司,颇能关心人民疾苦,饥荒年岁,曾因擅自开仓赈济,拨款救灾,济人无数,但却因此获罪罢官,为官十二载,看透官场黑暗,秉直清廉,体恤百姓,爱民如子,“恨不能填满普天饥债”。罢官临行前,百姓都来送行,板桥雇了三头毛驴,一头自己骑,一头让人骑着前边领路,一头驮行李,做县令长达十二年之久,却清廉如此,送行的人见了都很感动,依依不舍,郑板桥向潍县的百姓赠画留念,画上题诗一首:

乌纱掷去不为官,

囊囊萧萧两袖寒。

写取一枝清瘦竹,

秋风江上作渔杆。

从此,郑板桥回乡以画竹卖画为生,度过了他贫寒而很有节气的一生。

3、赏析《题画兰》的表达方法。

经典山水题画诗
题画郑燮 第二篇

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取次花丛懒回顾,半缘修道半缘君。 ——(唐)元缜《离思》之四

暮从碧山下,山岳随人归。却顾所来径,苍苍横翠薇。相携及田家,山月随人归。

绿竹入幽径,青萝拂行衣。欢言得所憩,美酒聊共挥。长歌吟松风,曲尽河星稀。

我醉君复乐,陶然共忘机。

——(唐)李白《下终南山过斛斯山人宿夜酒》

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 ——(唐)李白《峨眉山月歌》

楚色三江接,荆门九派通。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

郡邑浮前浦,波澜动远空。襄阳好风日,留醉与山翁。【题画郑燮】

——(唐)王维《汉江临泛》

万壑树参天,千山响杜鹃。山中一夜雨,树杪百重泉。

——(唐)王维《送梓州李使君》【题画郑燮】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

竹渲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子可留。

——(唐)王维《山居秋溟》

不知香积寺,数里入云峰。古木无人径,深山何处钟。

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薄雾空潭曲,安禅制毒龙。

——(唐)王维《过香积寺》

夹水苍山路向东,东南山豁大河通。寒树依微远天外,夕阳明灭乱流中。 孤村几岁临伊岸,一叶初晴下朔风。为报洛桥游宦侣,扁舟不系与君同。 ——(唐)韦应物《自巩洛舟行入黄河即事寄府县僚友》

山光物态弄春晖,莫为轻音便拟归。纵使清明无雨色,入云深处亦沾衣。 ——(唐)张旭《山中留客》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唐)李商隐《夜雨寄北》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唐)杜甫《登高》

春阴垂野草青青,时有幽花一树明。晚泊孤舟古祠下,满船风雨看潮生。 ——(唐)苏禹钦《淮中晚泊犊头》

黄尘清水三山下,更变千年如走马。遥望齐州九点烟,一泓海水杯中泻。

——(唐)李贺《梦天》

云里烟村雨里滩,看之如意作之难。早知不入时人眼,多买胭脂画牡丹。 ——(五代)李唐《七绝》

丑石半蹲山下虎,长松倒卧水中龙。试君眼里看多少,数到云峰第几重。 ——(宋)苏轼《题王晋卿画后》

宿雨清畿甸,朝阳丽帝城。丰年人乐业,垄上踏歌行。

——(南宋)马远《踏歌图》

山色空蒙翠欲流,长江清澈一天秋。茅茨落日寒烟外,久立行人待渔舟。 ——(宋)钱选自题《秋江待渡图》

【题画郑燮】

东风一样翠红新,绿水青山又可人,料得春山更深处,仙源初不限红尘。 ——(元)张圭题展子虔《游春图》

丰草茸茸软似茵,长松郁郁静无尘。相逢尽道年华好,不数桃源洞里人。 ——(元)黄公望《题赵松雪山居图》

谁家亭子傍溪湾,高树扶疏出石间。落叶尽随溪雨去,只留秋色满空山。 ——(元)黄公望自题《秋山林木图》

远望云山隔秋水,近看古木俑陂陀。居然相对六君子,正直特立无偏颇。 ——(元)黄公望题倪瓒《六君子图》

屋角春风多杏花,小斋容膝度年华。金陵跃水池鱼戏,彩凤栖林涧竹斜。 闷闷清谈霏玉屑,萧萧白发岸乌纱。而今不二韩康价,市上悬壶未足夸。 ——(元)倪瓒自题《容膝斋图轴》

危栈粘天路不分,鞭丝帽影印斜曛。半程微觉驴鞍湿,记犯山腰一阵云。 ——(元)林纾自题

客来客去吾何孤,山静山深事亦无。一卷《黄庭》看未了,紫藤花落鸟相呼。 ——(元)王蒙自题《茅屋讽经图》

范宽墨法似营丘,散落人家二百秋。咫尺画图千里思,山清水碧不胜愁。 ——(元)王蒙题范宽《山水画卷一》

一幅米家山,纯以墨为戏。少许胜多许,涂抹有生气。于今丹青手,罕识画禅意。

——(明)董其昌自题

【题画郑燮】

山居幽赏入秋多,处处丹枫映黛螺。欲写江南风景好,( )川一派出维摩。 ——(明)董其昌自题《红树秋色图》

老禅好画如好禅,不到觉悟不肯息。

——(明)汪广洋题巨然画

晚风吹梦昼茫然,日影亭亭碧树圆。客有叩门都不应,自支高枕听新蝉。 ——(明)沈周自题《高枕听蝉图》

秋来好在溪楼上,笔墨牢牢意自闲。老眼看书全是雾,模糊只写雨中山。 ——(明)沈周自题《山水图》

烟山云树蔼苍茫,渔唱菱歌互短长。灯火一村鸡犬静,越来西北近横塘。 ——(明)唐寅自题《云山烟树图》

骑犊归来绕葑田,角端轻挂汉编年。无人解得悠悠意,行过松阴懒着鞭。 ——(明)唐寅自题《葑田行犊图轴》

落木风萧飒,秋清竹锁烟。凉阴忽满地,斜日到窗前。

——(明)文征明自题《枯木竹石图

醉翁酣墨如酣酒,白云乱负青山走。临泉气岸倾王侯,子久胸襟叔明手。

诗歌鉴赏之题画诗
题画郑燮 第三篇

诗歌鉴赏之题画诗

题画诗就是指题在画作上的诗歌或吟咏画作的诗歌,题画诗是中国古典诗歌中的一朵奇葩,题画诗把有形的的画和含蓄的诗巧妙地融为一体,从而使画意与诗情互相弥补、互相延伸、互相丰富,达到“诗画一体”的艺术境界。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画为视觉的艺术,诗为语言的艺术,二者结合使诗画意境更加深远。诗因画而流传,画因诗而永存。

一.诗与画的关系 珠联璧合 相映生辉

1.重形象(塑造形象) 用语言文字 用色彩线条

2.重意境(营造意境) 意就是主观情志 境就是客观物象

二.诗与画结合的方式

(一)因诗而作画——诗意画 (二)因画而题诗——题画诗

三.题画诗艺术表现手法举隅

(一)画写物外情(区别于照相)诗传画外意(区别于解说)

(二)不即不离 (既不脱离画面的内容,又不拘泥于画面)

虚处传神 (取长补短,从画的空白处补充升华)

四.题画诗艺术表现手法举隅

(一)化静为动 动静相生

绘画是空间艺术,它是以色彩、线条为造型语言来表现生活的,因此所创造的艺术形象是静止不动的;而诗歌是时间艺术,它是通过语言文字的运用来塑造艺术形象,因此它可以对审美对象进行动态的描写,以表现出生动活泼的生活场景。 化动为静、动静相生,正是题画诗中一种常见的表现手法。

(二)化实为虚 虚实相映

前人论诗曾有“不以虚为虚,而以实为虚”的说法。 所谓实,就是指具体的景致物象;所谓虚,就是指抽象的思维活动。

(三)借景抒情 抒怀咏志

“作诗者徒言其景,不若尽其情,此题品之津梁也。” 此语道出了题画诗创作的个中三昧:诗人只有将自己浓郁的主观情感渗透到画面所表现的客观景物中去,使其“皆着我之色彩”,才能写出情景交融的题画佳作。

(四)正侧相映 睹影知竿

好的题画诗往往语约义丰,写法灵活。或起承转合,舒卷自如;或背面敷粉,正侧呼应。构思极尽腾挪变化之致。

(五)寓理于物 启人心智

一个特殊具体的情境通过诗人的处理,就会变成普遍性和诗意的东西。——歌德

(六)象外传神 形神兼备

中国古典艺术理论的一个重要核心是讲求“气韵生动”,无论是诗文还是绘画都力求表现客观物象内在的神韵,脱略形迹,象外传神。艺术家往往通过凝神观照,将自己主观的精神生命贯注到物质对象中,以显示物质对象内在的生命运动,题画诗创作也是如此。 运空灵之笔,写物象之神,以表现象外之旨,画外之趣。

(七)味嗅视听 诸觉交融

绘画是视觉艺术,它通过优美的构形与明丽的色彩诉诸人们的眼睛,这是它的审美特征;但是视觉以外的其他感觉,诸如触觉、听觉、嗅觉等则难以表达出来。诗歌是通过语言来塑造形象的,具有很大的灵活性,能够表达出日常生活中种种不同的感觉,以弥补绘画艺术的局限。

(八)亦真亦幻 以幻显真

诗歌能表现接近于物质的图画,特别能产生那种逼真的幻觉。——莱辛

这种幻觉是由于对画面的凝神观照而产生的。画面上的艺术形象与诗人的审美想象有机地交融在一起,眼前似真似幻,心中恍惚迷离。这种幻觉表现具有一种独特的审美情趣。

五.实战演练

1.阅读下面一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书李世南所画秋景二首(其一) 苏轼

野水参差落涨痕,疏林欹倒出银根。 扁舟一棹归何处,家在江南黄叶村。

(1)诗歌中有两个词语都点明了秋景,且前后相应,构成了秋象,这两个词语是和。 (2)首二句为我们描绘的是怎样的景象?请用自己的语言概括。 请说说三、四两句在本诗中的作用。

2.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墨梅 王冕

我家洗砚池头树,朵朵花开淡墨痕。 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

诗歌刻画了梅花的什么特点?诗的后两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诗人借以表现了怎样的志趣?请作简要赏析。

3.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题画竹 郑燮

且让青山出一头,疏枝瘦干未能遒。 明年百尺龙孙发,多恐青山逊一筹。 诗中的“龙孙”指什么?请分析本诗是如何运用对比手法来揭示哲理的。

4.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白鹭图 刘羽

芳草垂杨荫碧流,雪花公子立芳洲。 一生清意无人识,独向斜阳叹白头。 这是一首题画咏物诗,诗人笔下的白鹭是一个怎样的形象?

5.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题李世南画扇① 蔡肇②

野水潺潺平落涧,秋风瑟瑟细吹林。逢人抱瓮知村近③,隔坞闻钟觉寺深④。

[注]①李世南:北宋著名画家,擅画山水。②蔡肇(?—1119):字天启,丹阳(今属江苏)人。曾任吏部员外郎、中书舍人等职。③瓮:这里指水瓮。④坞:地势周围高而中央的地方。这里指山坞。

1.请简单描述一下李世南画的扇面中应有的景物。这样一幅画面呈现出什么样的气氛?(5分) 2.古人的题画诗往往会阐发画面以外的意趣,你觉得这首诗哪些描写表现了画面以外的景和趣?这样写有什么好处?(6分)

【参考答案】

1.(1)疏林黄叶村(2)一片萧疏的水乡深秋景象 读后引人产生无尽的遐想,在景物中融入人情,赋予画幅以悠然无尽的情味,似与舟中人浩然长往,心情无限畅适。

2.刻画了梅花淡雅朴素、高洁清秀的特点。诗的后两句运用了拟人手法,赞颂了梅花的高洁品格,反映了作者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的志趣。

3.“龙孙”指的是初长的幼竹(竹笋的别称)。用“山”的固定不动与“竹”的生枝拔节作对比揭示了新生事物具有强大的生命力这一哲理。(或应用发展的眼光去看待新生事物这一哲理。) 4.白鹭是一个孤独、寂寞、追求清高而无人理解的悲剧形象。

5.画面有条小溪从两山之间流出。树林里树叶飘落,一个人抱着瓮在路上(或在溪边),山谷那边隐约露出寺庙。这画面里呈现的是乡村野外恬静、安详的气氛。

①“水潺潺”声音的描写②“秋风瑟瑟”声音的描写,③联想到附近有个村,庄的描写,④远处寺庙传来“钟”声的描写,都表现了画面以外的景和趣。这样写的好处是;①使画面上静止的景物活动了起来,变得有声有色;②拓展了画面,使之更显丰富多彩。

题画竹诗翻译赏析_作者郑燮
题画郑燮 第四篇

<题画竹诗>作者为唐代文学家郑燮。其诗词全文如下:
秋风昨夜渡潇湘,触石穿林惯作狂。
惟有竹枝浑不怕,挺然相斗一千场。
[译文]
吹落树叶的秋风昨夜刮过潇湘地区,它触击岩石,穿越森林,习惯性地发作起它那狂暴的威势。题画竹诗翻译赏析_作者郑燮。只有竹枝全然不惧怕它,勇敢地挺立着和恶风斗争一千场。
[鉴赏]
这诗的作者就是老幼皆知的郑板桥,他是清代著名的书画家、文学家,他为人正直,气节刚劲,同情人民疾苦,常借竹石来题写自己的性格。这是一首题画诗,诗中赞颂了竹子在恶势力面前,不畏**,挺然相斗的精神,郑燮还写过许多歌颂竹子的诗,他的名诗<竹石>说:“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也是借赞美竹子的斗争精神来表明自己不向恶势力低头的坚强性格的诗。

古文名言警句
题画郑燮 第五篇

1、君子以俭德辟难。——<周易·否>

2、惟俭可以助廉,惟恕可以成德。——<宋史·范纯仁列传>

3、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论语·子张>

4、亡羊而补牢,未为迟也。古文名言警句。——<战国策·楚策>

5、和以处众,宽以接下,恕以待人,君子人也。——林逋<省心录>

6、多行不义必自毙。——<左传·隐公元年>

7、志当存高远。——诸葛亮<诫外生书>

8、圣人择可言而后言,择可行而后行。——<管子>

9、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论语·颜渊>

10、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史记·陈涉世家>

11、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王之涣<登鸛鹊楼>

12、与人不求备,检身若不及。古文名言警句。——<尚书·伊训>

13、君子莫大乎与人为善。——<孟子·公孙丑上>

14、夫妇和而后家道成。——<幼学琼林·夫妇>

15、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礼记·中庸>

16、俭,17、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论语>

18、过而不能知,是不智也;知而不能改,是不勇也。——李覯<易论第九>

19、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论语·里仁>

20、临患不忘国,忠也。——<左传·昭公元年>

21、亲仁善邻,国之宝也。——<左传·隐公六年>

22、取之有度,用之有节,则常足。——<资治通鉴>

23、秦恶闻其过而亡,汉好谋能听而兴。——薛瑄<读书录>

24、有公心必有公道,有公道必有公制。——傅玄<傅子·通志>

25、孝在于质实,不在于饰貌。——桓宽<盐铁论·孝养>

26、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司马迁<报任安书>

27、终日乾乾,与时偕行。——<周易·乾·文言>

28、临难毋苟免。——<礼记·曲礼上>

29、见善则迁(学习),有过则改。——<周易·益·象>

30、粉身碎骨浑不怕,留得清白在人间。——于谦<石灰吟>

31、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范仲淹<岳阳楼记>

32、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汉书·董仲舒传>

33、君子强学而力行。——杨雄<法言·修身>

34、君子贤而能容罢,知而能容愚,博而能容浅,粹而能容杂。——<荀子·非相>

35、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论语>

36、民无信不立。——<论语·颜渊>

37、哀哀父母,生我劬劳。——<诗经·小雅·蓼莪>

38、人无远虑,必有近忧。——<论语·卫灵公>

39、朝闻道,夕死可矣。——<论语·里仁>

40、单者易折,众则难摧。——崔鸿<三十国春秋·西秦录>

41、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论语·子路>

42、不蔽人之善,不言人之恶。——<战国策·魏策>

43、实事求是。——<汉书·河间献王刘德传>

44、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论语·为政>

45、人有耻,则能有所不为。——朱熹<朱子语类>

46、志不强者智不达。——<墨子·修身>

47、公生明,偏生暗。——<荀子·不苟>

48、运筹策帷帐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史记·高祖本纪>

49、惟有道者能备患于未形也。——<管子·牧民>

50、乐不可极,极乐成哀;欲不可纵,纵欲成灾。——吴兢<贞观政要·刑法>

51、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破由奢。——李商隐<咏史>

52、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朱柏庐<治家格言>

53、谨于言而慎于行。——<礼记·缁衣>

54、不降其志,不辱其身。——<论语>

55、五刑不如一耻。——吕坤<呻吟语·治道>

56、仁者必有勇,勇者不必有仁。——<论语·宪问>

57、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礼记·礼运>

58、知耻近乎勇。——<礼记·中庸>

59、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荀子·劝学>

60、人不可以无耻,无耻之耻,无耻矣。——<孟子·尽心上>

61、以公灭私,民其允怀。——<尚书·周官>

62、见义不为,无勇也。——<论语·为政>

63、人孰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左传·>

64、名节重泰山,利欲轻鸿毛。——于谦<无题>

65、位卑未敢忘忧国。——陆游<病起书怀>

66、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屈原<离骚>

67、有志者事竟成。——<后汉书·耿弇列传>

68、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刘禹锡<酬乐天咏老见示>

69、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论语·子路>

70、少年易老学难成,一寸光阴不可轻。——朱熹<劝学>

71、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孟子·尽心上>

72、义之所在,不倾于权,不顾其利。——<荀子·荣辱>

73、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郑燮<竹石>

74、居安思危,思则有备,有备无患。——<左传>

75、义以生利,利以丰民。——<国语·晋语>

76、惟仁者能好人,能恶人。——<论语·里仁>

77、人必其自爱也,而后人爱诸;人必其自敬也,而后人敬诸。——杨雄<法言·君子>

78、言者无罪,闻者足戒。——白居易<与元九书>

79、君子之交淡若水,小人之交甘若醴。君子淡以亲,小人甘以绝。——<庄子·山木>

80、学贵得师,亦贵得友。——唐甄<潜书·讲学>

81、苟利国家,不求富贵。——<礼记·儒行>

82、爱亲者,不敢恶于人;敬亲者,不敢慢于人。——<孝经·天子>

83、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曹植<白马篇>

84、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及时当勉励,岁月不待人。——陶渊明<杂诗八首>

85、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孟郊<游子吟>

86、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孟子·梁惠王上>

87、爱之不以道,适所以害之也。——<资治通鉴>

88、义者,心之养也;利者,体之养也。——董仲舒<春秋繁露·身之养重于义>

89、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三国志·蜀书·先住传>

90、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孟子·告子下>

91、知足不辱,知止不殆。——<老子>

92、忠言逆耳利于行,良药苦口利于病。——<增广贤文>

93、宁可玉碎,不能瓦全。——<北齐书·元景安列传>

94、善言古者必有节于今,善言天者必有证于人。——<荀子·性恶>

95、人人好公,则天下太平;人人营私,则天下大乱。——刘鹗<老残游记>

96、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论语·雍也>

97、眼前多少难甘事,自古男儿当自强。——李咸用<送人>

98、先义而后利者荣,先利而后义者辱。——<荀子·荣辱>

99、士虽有学,而行为本焉。——<墨子·修身>

100、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孟子·告子上>

101、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李清照<乌江>

102、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陆游<示儿>

103、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刘勰<文心雕龙·知音>

104、有志不在年高,无志空长百岁。——石成金<传家宝>

105、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旧唐书·魏征列传>

106、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岳飞<满江红·写怀>

107、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论语·学而>

108、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诸葛亮<后出师表>

109、差若毫厘,谬以千里。——<礼记·经解>

110、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礼记·中庸>

111、惟公则生明,惟廉则生威。——石成金<传家宝·绅瑜>

112、人必自侮,然后人侮之。——<孟子·离娄上>

113、善不可谓小而无益,不善不可谓小而无伤。——贾谊<新书·审微>

114、贫贱之交不可忘。——<后汉书·宋弘列传>

115、二人同心,其利断金。——<周易·系辞上>

116、兄弟敦和睦,朋友笃诚信。——陈子昂<座右铭>

117、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论语·子路>

118、轻诺必寡信。——<老子>

119、有功则赏,有罪则刑。——司马光<进修心治国要札子状>

120、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礼记·大学>

121、百闻不如一见。——<汉书·赵冲国传>

122、闻过则喜,知过不讳,改过不惮。——陆九渊<与傅全美>

123、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司马光<训俭示康>

124、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老子>

125、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担心)——<宋史·王安石列传>

126、能胜强敌者,先自胜者也。——<商君书·画策>

127、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新五代史·伶官传序>

128、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杜甫<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

129、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新五代史·伶官传序>

130、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曹操<龟虽寿>

131、前车覆,后车诫。——<汉书·贾谊传>

132、敏而好学,不耻下问。——<论语·公冶长>

133、学至乎没而后止。——<荀子·劝学>:学习到生命的最后一刻才算中止。

134、非我而当者,吾师也;是我而当者,吾友也;谄谀我者,吾贼也。——<荀子·修身>

135、父不慈则子不孝。——颜之推<颜氏家训·治家>

136、士皆知有耻,则国家永无耻矣。——龚自珍<明良论二>

137、仁者无敌。——<孟子·梁惠王上>

138、尽信<书>,则不如无<书>。——<孟子·尽心下>

139、记己有耻。——<论语·子路>用羞耻之心来约束自己的行为。

140、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孟子·告子下>

141、礼之用,和为贵。——<论语·学而>

142、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论语·为政>

143、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老子>

144、古人学问无遗力,少壮工夫老始成。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陆游<冬夜读书示子聿>

145、见利思义。——<论语·宪问>()

146、千人同心,则得千人力;万人异心,则无一人之用。——<淮南子·兵略训>

147、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我生待明日,万事成蹉跎。——文嘉<明日歌>

148、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论语·颜渊>

149、初生之犊不惧虎。——罗贯中<三国演义>

150、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老子>

151、以修身自强,则名配尧禹。——<荀子·修身>

152、行成于思,毁于随。——韩愈<进学解>:

153、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汉乐府古辞<长歌行>

154、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论语·为政>

155、不贵于无过,而贵于能改过。——王守仁<改过>

156、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文天祥<过零丁洋>

157、言必信,行必果。——<论语·子路>

158、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南西北风。——郑燮(xiè)<题画·竹石>

159、善学者,假人之长以补其短。——<吕氏春秋·用众>

160、名必有实,事必有功。——荀悦<申鉴·俗嫌>

161、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论语·宪问>

162、博学而详说之,将以反说约也。——<孟子·离娄下>

163、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论语·学而>

164、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论语·卫灵公>

165、天下兴亡,匹夫有责。——麦孟华<论中国之存亡决定于今日>

166、过而不改,是谓过矣。——<论语·卫灵公>

167、不入虎穴,不得虎子。——<后汉书·班超列传>

168、道虽迩,不行不至;事虽小,不为不成。——<荀子·修身>

169、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论语>

170、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孟子·梁惠王下>

171、父慈而教。——<左传·>

172、改过不吝。——<尚书·仲虺(huǐ)之诰>

173、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李绅<悯农>网

174、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论语·学而>

175、克勤于邦,克俭于家。——<尚书·大禹谟>

176、有则改之,无则加勉。——朱熹<四书<论语集注>>

177、日新之谓盛德。——<周易·系辞上>

178、家必自毁,而后人毁之。——<孟子·离娄上>

179、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孟子·离娄下>

180、小勇,血气所为;大勇,义理所发。—朱熹<四书<孟子集注>>

181、不怨天,不尤人。——<论语·宪问>

182、君子和而不流。(流:盲从)——<礼记·中庸>

183、修辞立其诚。——<周易·乾·文言>

184、烈士之爱国也如家。——葛洪<抱朴子·外篇·广譬>

185、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论语·述而>

186、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论语·宪问>

187、千丈之堤,以蝼蚁之穴溃。——<韩非子·喻老>

188、君子义以为质,得义则重,失义则轻,由义为荣,背义为辱。——陆九渊<与郭邦逸>

189、疾风知劲草,板荡识诚臣。——李世民<赐萧瑀>

190、发号施令,在乎必行;赏德罚罪,在乎不滥。——包拯<论星变>

191、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周易>

192、与人善言,暖于布帛;伤人以言,深于矛戟。——<荀子·荣辱>

193、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194、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周敦颐<爱莲说>

195、俭节则昌,淫佚则亡。——<墨子·辞过>

196、傲不可长,欲不可纵,志不可满,乐不可极。——<礼记·曲礼上>

197、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礼记·学记>

198、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论语·学而>

199、笃信好学,守死善道。——<论语·泰伯>

200、宽则得众。——<论语·阳货>

201、义之法在正我,不在正人。——董仲舒<春秋繁露·仁义法>

202、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屈原<离骚>

203、无羞恶之心,非人也。——<孟子·公孙丑上>

204、时穷节乃见,一一垂丹青。——文天祥<正气歌>

205、事父母,能竭其力。——<论语·学而>

206、前事之不忘,后事之师。——<战国策·赵策>

207、民生在勤,勤则不匮。——<左传·宣公十二年>

208、知而好问者圣,勇而好问者胜。——<文字·自然>

209、学而不厌,诲人不倦。——<论语·述而>

210、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忍不拔之志。——苏轼<晁错论>

211、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周易·系辞下>

212、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老子>

213、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论语>

214、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诸葛亮<诫子书>

215、以爱己之心爱人,则尽仁。——张载<正蒙·中正>。

216、以家为家,以乡为乡,以国为国,以天下为天下。——<管子·牧民>

217、百尺竿头,更进一步。——朱熹<答巩仲至>

218、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论语>

描写梅花的古诗
题画郑燮 第六篇

1、<古梅>

宋·萧德藻

湘妃危立冻蛟背,海月冷挂珊瑚枝。
丑怪惊人能妩媚,断魂只有晓寒知。

2、<瓶梅>

宋·张道洽

寒水一瓶春数枝,清香不减小溪时。
横斜竹底无人见,莫与微云淡月知。描写梅花的古诗

3、<红梅>

宋·苏东坡

年年芳信负红梅,江畔垂垂又欲开。
珍重多情关伊令,直和根拨送春来。

4、<早梅>

唐·柳宗元

早梅发高树,回映楚天碧。
朔风飘夜香,繁霜滋晓白。
欲为万里赠,杳杳山水隔。
寒英坐销落,何用慰远客。

5、<新栽梅>

唐·白居易

池边新栽七株梅,欲到花时点检来。描写梅花的古诗
莫怕长洲桃李嫉,今年好为使君开。

6、<墨梅>

赵秉文

画师不作粉脂面,却恐傍人嫌我直。
相逢莫道不相识,夏馥从来琢玉人。

7、<白梅>

元王冕

冰雪林中着此身,忽然一夜清香发,散作乾坤万里春。

8、<墨梅>

元·王冕

我家洗砚池边树,朵朵花开淡墨痕。
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清气满乾坤。

9、<梅花>

元·王冕

三月东风吹雪消,湖南山色翠如浇。
一声羌管无人见,无数梅花落野桥。

10、<立春日赏红梅之作>

元·元淮

昨夜东风转斗杓,陌头杨柳雪才消。
晓来一树如繁杏,开向孤村隔小桥。
应是化工嫌粉瘦,故将颜色助花娇。
青枝绿叶何须辨,万卉丛中夺锦标。

11、<忆梅>

元·段克己

姑射仙人冰雪肤,昔年伴我向西湖。
别来几度春风换,标格而今似旧无。

12、<西湖梅>

元·冯子振

苏老堤边玉一林,六桥风月是知音。
任他桃李争欢赏,不为繁华易素心。

13、<鸳鸯梅>

元·冯子振

并蒂连技朵朵双,偏宜照影傍寒塘。
只愁画角惊吹散,片影分飞最可伤。

14、<题画墨梅>

元·陶宗仪

明月孤山处士家,湖光寒浸玉横斜。
似将篆籀纵横笔,铁线圈成个个花。

15、<阳山道中>

元·释善住

雨余春涧水争分,野雉双飞过古坟。
眼见人家住深坞,梅花绕屋不开门。

16、<春晚杂兴>

元·方回

芳草茸茸没屦深,清和天气润园林。
霏微小雨初晴处,暗数青梅立树阴。

17、<冬词>

元·郭钰

疏林晴旭散啼鸦,高阁朱帘地遮。
为问王孙归也未?玉梅开到北枝花。

18、<寄迹武塘赋之>

明·夏完淳

逢花却忆故园梅,雪掩寒山径不开。
明月愁心两相似,一枝素影待人来。

19、<题画梅>

明·徐渭

从来不见梅花谱,信手拈来自有神。
不信试看千万树,东风吹着便成春。

20、<王元章倒枝画梅>

明·徐渭

皓态孤芳压俗姿,不堪复写拂云枝。
从来万事嫌高格,莫怪梅花着地垂。

21、<明·唐寅>

题画

雪压江村阵作寒,园林俱是玉英攒。
急须沽酒浇清冻,亦有疏梅唤客看。

22、<早春>

明·陈继儒

春风无力柳条斜,新草微分一抹沙。
欲向主人借锄插,扫开残雪种梅花。

23、<宋徽宗画半开梅>

明·赵友同

上皇朝罢酒初酣,写出梅花蕊半含。
惆怅汴宫春去后,一枝流落到江南。

24、<卜算子·咏梅>

宋·陆游

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
已是黄昏独自愁,更着风和雨。
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
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25、<画梅>

明·方孝孺

微雪初消月半池,篱边遥见两三枝。
清香传得天心在,未话寻常草木知。

26、<画梅>

明·陈道复

竹篱巴外野梅香,带雪分来入醉乡。
纸张独眠春自在,漫劳车马笑人忙。

27、<画梅>

明·陈道复

梅花得意占群芳,雪后追寻笑我忙。
折取一技悬竹杖,归来随路有清香。

28、<梅花落>

明·薛暄

檐外双梅树,庭前昨夜风。
不知何处笛,并起一声中。

29、<早梅>

明·通润

万树寒无色,南枝独有花。
香闻流水处,影落野人家。

30、<丁卯新正三日写梅>

明·李日华

檀口粉肋含笑语,春风拂拂为开怀。
酒人得此添狂兴,诗句从天泼下来。

31、<题画诗册页>

清·普荷

无事不寻梅,得梅归去来。
雪深春尚浅,一半到家开。

32、<山中雪后>

清·郑燮

晨起开门雪满山,雪睛云淡日光寒。
檐流未滴梅花冻,一种清孤不等闲。

33、<画梅>

清·金农

老梅愈老愈精神,水店山楼若有人。
清到十分寒满把,如知明月是前身。

34、<题唐解元小景>

清·恽寿平

雪后轻桡入翠微,花溪寒气上春衣。
过桥南岸寻春去,踏遍梅花带月归。

35、<题梅花>

清·汪士慎

小院栽梅一两行,画空疏影满衣裳。
冰华化雪月添白,一日东风一日香。

励志古诗词大全
题画郑燮 第七篇

1、<龟虽寿>

汉魏·曹操

神龟虽寿,犹有竟时。
螣蛇乘雾,终为土灰。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
烈士暮年,壮心不已。励志古诗词大全
盈缩之期,不但在天;
养怡之福,可得永年。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2、<七步诗>

汉魏·曹植

煮豆持作羹,漉菽以为汁。
萁在釜下燃,豆在釜中泣。
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3、<燕昭王>

唐·陈子昂

南登碣石馆,遥望黄金台。
丘陵尽乔木,昭王安在哉?
霸图今已矣,驱马复归来。

4、<论诗十绝>

宋·戴复古

草就篇章只等闲,作诗容易改诗难。励志古诗词大全
玉经雕琢方成器,5、<题画竹>

清·戴熙

雨后龙孙长,风前凤尾摇。
心虚根柢固,指日定干霄。

6、<登高>

唐·杜甫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7、<山行>

唐·杜牧

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8、<题乌江亭>

唐·杜牧

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耻是男儿。
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

9、<小松>

唐·杜荀鹤

自小刺头深草里,而今渐觉出蓬蒿。
时人不识凌云木,直待凌云始道高。

10、<咏史>

唐·高适

尚有绨袍赠,应怜范叔寒。
不知天下士,犹作布衣看。

11、<己亥杂诗>

清·龚自珍

九州生气恃风雷,万马齐喑究可哀。
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

12、<公子行>

唐·贯休

锦衣鲜华手擎鹘,闲行气貌多轻忽。
稼穑艰难总不知,五帝三王是何物?

13、<回乡偶书>

唐·贺知章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催。
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14、<悯旱>

清·洪亮吉

镇心帷车坐,偏愁云气晴。
客行殊望雨,敢说为苍生。

15、<长歌行>

乐府诗集

青青园中葵,朝露待日曦。
阳春布德泽,万物生光辉。
常恐秋节至,焜黄华叶衰。
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
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16、<九日登巴陵置酒望洞庭水军>

唐·李白

九日天气清,登高无秋云。
造化辟川岳,了然楚汉分。
长风鼓横波,合沓蹙龙文。
忆昔传游豫,楼船壮横汾。
今兹讨鲸鲵,旌旆何缤纷。
白羽落酒樽,洞庭罗三军。
黄花不掇手,战鼓遥相闻。
剑舞转颓阳,当时日停曛。
酣歌激壮士,可以摧妖氛。
龌龊东篱下,渊明不足群。

17、<马诗>

唐·李贺

此马非凡马,房星本是星。
向前敲瘦骨,犹自带铜声。

18、<读<三国志>>

唐·李九龄

有国由来在得贤,莫言兴废是循环。
武侯星落周瑜死,平蜀降吴似等闲。

19、<悯农>

唐·李绅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20、<浪淘沙>

唐·刘禹锡

莫道谗言如浪深,莫言迁客似沙沉。
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

21、<冬夜读书示子聿>

宋·陆游

古人学问无遗力,少壮工夫老始成。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22、<画眉鸟>

宋·欧阳修

百啭千声随意移,山花红紫树高低。
始知锁向金笼听,不及林间自在啼。

23、<慈湖夹阻风>

宋·苏轼

卧看落月横千丈,起唤清风过半帆。
且并水村欹侧过,人间何处不峨岩!

24、<勤学>

宋·汪洙

学向勤中得,萤窗万卷书。
三冬今足用,谁笑腹空虚。

25、<梅花>

宋·王安石

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
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26、<商鞅>

宋·王安石

自古驱民在信诚,一言为重百金轻。
今人未可非商鞅,商鞅能令政必行。

27、<出塞>

唐·王昌龄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渡阴山。

28、<从军行>

唐·王昌龄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29、<咏牡丹>

宋·王溥

枣花虽小能结实,桑叶虽柔能作丝。
堪笑牡丹如斗大,不成一事只空枝。

30、<晓窗>

清·魏源

少闻鸡声眠,老听鸡声起。
千古万代人,消磨数声里

31、<两袖清风>

明·于谦

手帕蘑菇及线香,本资民用反为殃。
清风两袖朝天去,免得闾阎语短长。

32、<石灰吟>

明·于谦

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
粉骨碎身浑不怕,只留清白在人间。

33、<论诗>

金·元好问

坎井鸣蛙自一天,江山放眼更超然。
情知春草池塘句,不到柴烟粪火边。

34、<读蜀志>

宋·郑獬

曹公屈指当时辈,天下英雄数使君。
髀肉消来还感泣,争教汉鼎不三分。

35、<竹石>

清·郑燮

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
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本文来源:http://www.guakaob.com/yingyuleikaoshi/724778.html

    热门标签

    HO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