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ww.guakaob.com--成人英语三级】
有感于学生学习方式转变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和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可见,把学习建立在人的客体性、受动性、依赖性的传统学习方式必须转变成人的主体性、能动性、独立性的不断生成、张扬、发展、提升的现代学习方式,并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主要目的。
一、培养学生独立学习数学
现代学习方式的核心特征就是独立学习,只有培养学生独立学习的习惯,才能有可持续发展学习和进行终身学习可言。如何让学生表现出我能学,非得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不可。
1、预习。养成学生预习习惯,是提高学生自学能力的一大良策。布置预习时,可以要求学生:(1)阅读课本内容;(2)把能学懂的、一知半解的、不能理解的知识点分别作下记号;(3)可根据条件查阅资料并设计好在课堂上要提的问题;(4)做好学具(或准备)。这样做的好处有:(1)有些学生在预习时即能学到、掌握新知识;(2)课堂上便于根据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使教师成为学习的共同体;(3)实现学生自我解读知识、自我领悟规律、自我突破难点,使学生的知识既牢固,又能灵活运用。
2、问题。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要比解决一个问题难得多。因此,教师应鼓励学生多提问题,然后再循着问题共同讨论、探究,使他们成为真正的发现者、探索者和研究者。除了安排学生预习时提问题,还可以在学习了新知识后质疑问难,更提倡在实践中提出疑议,使他们的数学学习“不是靠知识来消灭问题,而是通过传授知识质疑问题。”做到带着问题走进课堂,又带着问题走出课堂,形成和培养了学生通过问题来进行学习,把问题看作是学习的动力、起点和贯穿于学习过程中的主线,以及通过学习形成问题,把学习看作是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学生们的问题意识形成了,自学数学的能力也就提高了。
3、发现。引导学生善于观察数学问题,摸清学习数学的规律,
通过发现、探究,总结出学习数学的方法,也是发展学生独立学习数学的门径。例如,在趣味数学课上,(1)让学生先笔算15×15= ,25×25= , 35×35= , 95×95= ,(2)让学生讨论、发表意见。(3)寻找规律,得出结论。再如,在学习1122222211,,,,„„时,同样可以引导学生发现(1)两个2335533734
相加减的分数分子相同,(2)两个分母是互质数,(3)和与差的分母是两个分母的乘积,分子是两个分母的和(或差)乘以原分子的积,(ab)c。发现这个规律后,学生在学习分数乘法ab
111111后要解决这样的题目就是小菜一碟了。 2612203042用字母表示为cacb
二、发展学生学习数学的个性
《数学课程标准》提到:“由于学生所处的文化环境,家庭背景和自身思维方式的不同,学生的数学学习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再说,独特性又是现代学习方式的重要特征,这就要求数学时应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并把它视为一种急待开发和利用的教育数学资源,努力实现学生学习的个体化和教师指导的针对性。例如,在问题数学时,就可以安排不同层次的学生分别提出一般问题、实质性问题,同时,在解决问题时也予以区别,让水平较一般的学生解决普通问题,让尖子生或水平较高的学生解决难度较大的问题。又如,在完成课后作业时,也同样可以分层次布置。这样,既防止了“一刀切”、“一锅煮”的做法,避免了好的学生“吃不饱”、学困生“吃不了”,从而增强了学生学习数学的信心,又使学生们有融洽的学习氛围中进行自主探索、合作交流,还从中实现了师生情感
的沟通。再如,在学习“100克油菜籽可榨油42克,2100千克油菜籽可炸油多少千克?”时,就可充分发展学生个性,进行开放性教学。学生列出的算式可能是(1)2100×42%,(2)42×(2100÷100),(3)2100×(42÷100),(7)2100100,(5)2100÷(100÷42),(6),100421002100=„„等,对于每一种解法,教师应予肯定,并认真组42X
织评点。这样,新课程“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发展”这一理念就充分得以体现。
三、引领学生实践数学学习
实践、体验是现代学习方式的突出特征,在具体的学习活动中,它既强调身体的参与,又重视直接经验。为了让学生进行数学学习的体验,可从这几方面入手。
1、操作。动手操作是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积极性的良方,也是开发学习智能的有效途径。它使抽象的数学学习具体化,使枯燥的数学学习生动化,使隐性的数学概念明朗化,使深奥的算理浅显化。如,新教材第一册要解决连减问题时(如右图),如果让学生摆一摆,就可以很快了解决问题了。再如,在学习平行四边形和圆的面积计算时,就可以让学生剪一剪、拼一拼来达到学习目的。其间,既培养了学生把未知转化成已知的数学思想,降低学习难度,又拓展了学生的数学思维,因为在圆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时,学生不仅按书上把圆转化成长方形的方法,还把它转化成三角形、平行四边形、梯形等方法把公式同样推导了出来。
2、活动。数学学习时,组织学生进行游戏等活动,是发掘童真、童趣,体现新课程价值的最好做法,也是调节紧张学习解除疲劳的一剂良药。如,新教材第一册中有动物园中的动物结对找朋友,还有“一窝鸟共8只,第一次飞走2只,第二次飞走3只,窝里还有几只鸟?”的练习,就可以让学生分别扮演角色来进行。这样,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又使知识学到家,达到玩中学,学中玩的境界。此外,像爬雪山、夺红旗、登长城,方位的教学都可以根据具体情境设计游戏与活动,
效果是显著的。
3、实践。通过实践来提高学生学习数学能力是立竿见影的做法,也是兑现“人人学有用的数学”新课程理念。为此,在教学过程中,可视具体的教学内容确定实践活动。如在教学“左右”这一内容时,在学生领会“左与右”这两个概念并进行一定练习、游戏巩固后,可以把全班学生分成两半带到公路上进行具体实践,使“行人靠右走”这一交能规则得到很好的教育与训练;又如,3个钉子椅子的练习,只要让学生在不同的情况下实践后,能说出长、中、短3个钉子都可以用的理由就算是掌握了;再如,还可以带领学生进行实地测量、布置市场经营调查等,那要解决“一个老师带79个学生郊游,派学生到小卖部买饮料,单盒每盒2元,40盒一箱9折计价,50盒一箱8.8折计价,得选择那种购买方法更科学、更合理?”这样的问题就水到渠成了。
以上所提及的学习方式转变的三个方面,在实际教学中并非独立的、单一的、一成不变的,而是相互联系、相互包含的,只有通过整合和灵活的调配,才能使学习数学的方式转变落到实处。
学习方式的变革是时代要求
——读《新课程学习方式的变革》有感
最近细心研读了任长松《新课程学习方式的变革》第一章,有一些感想和大家分享。
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最终要依靠教师教学行为、观念、方式的转变的落实上。也就是教师首先要改变自己的思想观念和教学方法,使学生去自主、合作、探究、体验学习。
为什么我们要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呢?任长松认为这是时代发展的要求。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我们获取知识的途径越来越多,不光可通过书本,更多可通过互联网等来获取。如果我们不改变教学方法,就跟不上时代的步伐。在教学时我们采用了多媒体教学,既为我们的教学内容服务,让学生能更容易的掌握知识,同时也能让学生见识科技在教学方面的应用,更激发学生学习科学知识的兴趣。高一地理必修一比较抽象,总有学生抱怨太难了,刚开始就比较畏惧,不想学,到高二选地理的人就很少。所以在高一时一定要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这就可以借助精美的多媒体课件,贴近学生生活,各种趣闻事例等,让学生想学、主动去学。
学生步入社会,寻求就业机会。可社会特别是工商界需要的那种具有创造性思维、善于学习、推理、擅长合作和会解决问题的人才,这就要求人们必须会自主学习,会创造性思维,会推理,会做决策,会解决问题,善于合作,会与人相处。所以在教学中,宁愿让学生少学一些,也要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习惯,给学生个性和兴趣的培养多一些空间,让学生主动去探索学习,实践经验更为丰富,才能适应社会的发展,不被历史的脚步所淘汰。
21世纪更要求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教师要注意激发学生主动去创新。通过各种途径使学生能对知识形成浓厚的兴趣,有进一步学习新知识的愿望。从学生长远的发展来看,如果在某些知识点上欠缺,只要他具备科学思维的习惯和能力,会学习,他可以很容易通过各种途径得到补偿。由此可见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思维习惯,会学习,掌握学习的方法很重要。这就是俗话说的“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
任长松的观点很新颖独到。教师观念、方式的转变要落实到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上,这样才使学生的思维方式、能动性、创造性得到张扬、提升,而且还将成为生活的主人,成为独立的、积极参与社会的有责任的人。乱世创造英雄,信息时代也会创造出“时代的教师和学生”。
改变我们的学习方式
——听王爱菊教授讲座有感
崔淼
新课程改革的推进遇到了很大的阻力,让我们的教师感到很茫然无助、束手无策。来自农村教学一线的我,对教育改革的认识本来就很肤浅,遇到困难后就更加困惑了。但是今天听了王爱菊教授的讲座以后,在思想上感到豁然开朗。
为什么我们的教育改革推行这么难?阻力的根源在哪里?今天我从王教授这里找到了答案——旧的教育观念。要想摆脱旧的教育观念,我们必须树立新的教育观念。把新的教育观念请进我们的大脑,让它撵走旧的教育观念,从而解放我们的思想。新课程倡导学习方式变革,倡导新的学习方式。那么什么又是学习方式呢?简单说来,学习方式就是人们在学习时所具有或偏爱的方式,即学习者在研究解决其学习任务时所表现出来的具有个人特色的方式。旧的学习方式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学生的思维长期受到压抑就慢慢退化了。新的学习方式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新的学习方式包括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它的核心理念是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解放学生的创造力。新课程倡导的新的学习方式帮助学生在学习上走可持续发展之路。我们变革学习方式为了顺应时代发展的要求。当前
社会处于转型期,多元文化、信息革命使得我们的教育需要变革以适应学生发展的需要和教师的解放与发展。作为老师我们应该怎样做呢?我从王教授这里找到了答案。它就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要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人格,关注个体差异,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态度和能力,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
旧的学习方式使学生不乐意主动学习知识,把学习知识当作敲门砖,新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学生自由地开展学习活动并在学习活动中充分地发挥自己的主体性,是在自我监控下的学习。从其过程看,是一种学习模式,由自我意识、自我决定、自我选择、自我调控、自我评价反思等几个必要的环节组成。从其内在隐含意义上看,自主学习是对个体主体品质的磨练、发展与提高,是一种高品质的学习。 我们教师应该如何指导呢?我认为教师应该创设民主、和谐、平等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的内部学习动机创设民主、和谐、平等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的内部学习动机,抓住“愤、悱”,使学生达到想学而欲罢不能的境界,渗透学习方法,促学生能学、创造性地学。
新的学习方式也培养学生合作学习,合作学习是以小组活动为主体而进行的一种教学活动,是同伴间的互助合作活动,是以小组成绩为奖励或认可依据的。合作学习是以小组目标的设置来保证和促进课
堂教学的互助、合作气氛的。在学生合作学习教师应培养学生积极的相互支持、配合,特别是面对面的促进性的互动,培养学生积极承担个人在合作过程中的责任,培养学生能进行有效的沟通,建立并维护小组成员之间的相互信任,有效地解决组内冲突。要求学生对于个人完成的任务进行小组加工,对共同活动的成效进行评估,寻求提高其有效性的途径。教师要抓住小组合作学习的时机,比如个体操作条件不充分需要帮忙时、独立探索有困难需要相互启发时、形成不同意见有分歧需要交换时、学生争着发言教师不能满足其表现欲时。合作学习的过程不仅仅是一个认知过程,更是一个交往过程与审美过程。
探究学习是相对于接受学习的一种学习方式。所谓探究学习即从学科领域或现实社会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主题,在教学中,创设一种类似于学术(或科学)研究的情境,通过学生自主、独立地发现问题、实验、操作、调查、搜集与处理信息、表达与交流等探索活动,获得知识、技能、情感与态度的发展,特别是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发展的学习方式和学习过程。 我们通常认为我们学生的知识是我们教会的,而事实上,学生并不是带着一个空空的脑袋来到我们的科学课堂,对于不少问题,他们心中早已有了自己的一套“理论”。最要紧的是,这些常与科学理论相悖、同时也往往被我们想当然地认为不屑一顾或不堪一击的“理论”,却是学生长期经验加智力活动的产品,是他们“心中的科学”。对于不少内容,灌输式的科学教学实际上是用对于学生来说外加的甚至怪异的科学知识去与学生基于好奇的天性而自发探究所得成果进行竞争!有科学的权威、教师的权威以及考试的
权威在手,我们可以暂时领先。但这样的胜利不仅很快会成为过眼云烟,而且为它所付出的代价,不是学生心灵上对科学的排斥甚至厌恶,就是科学精神的缺失。教师在课堂教学实施探究学习必须具备一些条件,学生要有探究的欲望,探究要有问题空间,要有充分的自主学习时间,要有多维度互动的交流的空间,在探究学习过程中教师应该创设学生遇到问题的情境,让学生产生探究欲望,教师加以培养保护从而激励学生出现探究行为,教师从中组织反馈信息,必要时引导学生调整探究行为,直到学生获得探究成功,教师评价探究过程,引导学生尝试拓展学习,并给予价值导向。
自主探究与合作三者之间的关系密不可分。一切能促进学生发展的学习都是自主学习。真正的合作、探究学习,一定是自主学习。
在当前教师应帮助学生掌握新的学习方式,我们需要构建和谐平等的师生关系来激励新的学习方式的建立,以改变教学方式来带动学习方式的改变,以发展性的教学评价来促进新的学习方式的建立。
教育改革任重道远,路正长,我们都在途中……
【关键词】 转变;学习方式;切入点
【中图分类号】 g623.2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6)
14―0079―01
《语文课程标准》从学生全面发展考虑,把“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提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竭力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为学生创设良好的情景,营造一个平等、和谐、友好、真实的氛围,让课堂真正成为师生互动、心灵对话的舞台。在参与新课程改革的的教学中,经过这几年不断地摸索、探讨、反思与总结,笔者深深地体会到:要想上好一堂常态下真实、自然、生成的语文课,必须准确把握好转变学生学习方式的“四个”切入点。
一、巧抓课前预习,教会学生主动参与,养成自主学习的良好习惯
新课程强调自主学习是学习者在总体教学目标的宏观调控下,在教师的指导下,根据自身的条件和需要自由地选择学习目的、学习内容、学习方法并通过自我调控的学习活动完成具体学习目标的学习模式。笔者在教学中是这样指导学生预习的:首先,要让学生对学习语文感兴趣。教师除了加强自身修养和教学能力外,还应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多种方式刺激和感染学生,使之对所学内容产生兴趣。其二,预习目标要能被学生掌握。教师在对教材熟悉的情况下,为学生确定的预习目标一定要适中,学生经过努力可以达到。其三,要教给学生预习的方法。“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其四,养成习惯,贵在坚持。
二、优化课堂设计,激励学生展示自我,搭建合作学习开放的平台
学生只有在课前预习做好“自主”这一环节,再让他们进行“合作”,一定会受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课堂展示”笔者通常按以下四个步骤进行:第一,选好合作学习的目标与任务。常言到,教无定法,贵在得法。同样,合作学习也要紧扣中心,把握航向,值得合作探讨的问题才可组织合作学习。笔者在进行讲读课文《草船借箭》时,首先让学生利用放学后的一段时间进行预习。上课时,笔者让同学们用文中一个合适的词来概括出诸葛亮在借箭中所表现出的才能。(全班同学不约而同地回答:神机妙算)。然后合作讨论:从课文中哪些词句可以体会到诸葛亮的神机妙算?其二,选准目标进行合理分工。四人小组,小组成员协商分工,让他们从文中不同段落快速找到表现诸葛亮足智多谋、聪明过人的句子,并说说自己的感想。其三,教会学生表述与倾听。在小组合作学习时间到了后,笔者组织学生全班交流,同时鼓励学生用比较流畅的语言表达自己对词句的理解与感悟,并要求其他的同学认真倾听,随时发表自己不同的意见和看法。其四,精当的点评,会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学生你一言我一语组成的语言毕竟零碎,教师在这时简明扼要的总结会拓展学生创造性思维空间,达到“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实效。【转变学习方式有感】
三、创设问题情景,开发小组、个体潜能,提供探究学习的互动空间
如何在课堂教学中让学生随着教师预设的轨道和学生学习进程中创设出的新思路提出别具一格的问题呢?从新课程实践中笔者发现学生之疑一般有两个层次:一是自学之中有疑,疑而不解。二是自知无疑却有疑。对学生自知有疑之处重在引导学生大胆地把疑问讲出来,让合作伙伴谈自己的理解,充分发挥全体学生的潜能。
四、重视课后延伸,撰写教学反思札记,构建富有活力的真实课堂【转变学习方式有感】
新课程改革的内涵是“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为了一切学生的发展,为了发展学生的一切。”,教师只有引导学生彻底转变自己的学习方式,才会促使他们主动地通过教材和生活实践去感悟、去体验。以达到“教是为了不教”的目的。课后,笔者写教学反思时最大的感受是:
1.课堂教学的本质是知识生成的过程。在这个预设生成的学习过程中,教师只有把学生
当作活动的主体,始终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细微变化,理解并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他们才会全身心地投入到展示自己风采的活动中去。
2.生成性课堂对教师的角色提出了较高的要求。教师只有对新课程理念反复学习、琢磨、实践,精心预设,引领学生体会。学生才会有感而发,把自己真实的感受采用各种方式表达出来。这样的课堂才会因生成而美丽、真诚、感动、精彩。【转变学习方式有感】
总而言之,教师只有彻底转变教学方式,从学生实际出发,凭借简明的学习目标,简约的教学内容,简化的教学环节,简便的教学方法,营造“真、纯、实、活”的教学境界,让学生乐学、会问、能说、创新,实现省时高效的教学理想,真正做到简简单单教语文,完完全全为学生,扎扎实实求发展。
新课程新教材试验有感
转变学习方式 培养创新精神
育民体育组 何雪
一 改进教学方法和教学组织形式
体育教学要突破传统的教学方法和组织形式,发展小学生的创造性,让学生在实践中尝试创新。例如:技巧的教学,在技巧的教学中,让学生创造性地把所学的单个技巧动作,经过自我设计进行串联,编排出多种新颖的组合动作,增进趣味性,使学生能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创造性。
教学要从教学的实际出发,把激情、启发、情趣等结合起来,多角度,多层次,多形式创设教学情境,活化教学内容,激发学生亲身去感受,去实践,要使教学成为一种对话,一种沟通,一种合作,以教促学,以学促教,实现教与学过程中的互动。
二 改变学习方式
体育学科的实践性和操作性比较强,依据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学生实际水平,在正确的教学策略指导下要
选择有意义的教学手段,引发学习动机,启发积极思维,主动掌握动作要领(技术),提高教学效果。要使学生能够在练习过程中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另外,学会〝质疑〞能使学生产生认知并内化为积极探索问题的动力,为创新开拓空间,要创造学生敢于质疑的宽松环境,要保护学生的好奇心,培养其会质疑、会思考的能力。在教学中多安排一些选择性练习,充分发挥〝三自〞的作用。使学生都能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和发展空间。
2005年1月
4
转化学困生心得体会
每个人由于遗传基因的不同,家庭环境的不同,个人努力程度不同,导致我们班内或多或少的存在着学困生,对他们的关注,成为我们每位教师的首要任务。我针对他们各自的特点和近阶段的表现,对他们进行了转化工作,现将几点心得总结如下:
一、对症下药
学困生大都对自己要求不严格,长期以来形成了自由散漫的习惯,对自己缺乏信心,对家长和老师的教导不能认真对待。其实在他们的内心深处还是希望自己能得到同学和老师的关注。在课余休息时间我分别找他们谈话,了解他们的内心世界,和他们象朋友一样谈话。在和他们交谈的过程中我了解了他们各自学困的真正原因。陈某是个留守儿童,平时由爷爷奶奶带着,爸爸妈妈在外地打工。爷爷奶奶不识字,对她的学习也放得比较松,基础较弱。郭某是家庭的独生子,家庭的溺爱造成了他缺少吃苦耐劳的品质。作业不能按时完成。赵某是个聪明的孩子,比较听话,可是学习习惯和语言的表达能力稍微有些欠缺,做事毛糙,不求完美。
二、培养自信心。
知道了这些学困生学习不好的原因之后,我首先从他们的听讲习惯抓起。课堂上我随时注意他们的举动,稍有不正我会轻轻的走到他们身边,用不同的体态语言去提醒他们,使他们从心理上感觉到老师在时时刻刻的注意着我,我必须认真听。其次在课堂上我还会为他们专门设计一些学习方法。这样目标定低一些,步子放小一些使他们立刻体会到成功的喜悦,从而一点点的产生学习的兴趣并在一次次小小的收获中增强自己的上进心。
三、特别关照
在平时的作业布置上,为了防止这些同学对学习产生怠倦情绪,我对他们都做了必要的减负。比如我把别人一次完成的作业让他们分两次做,同时又对他们提出严格的要求。另外,学困生在进步过程中容易出现反复。我是抓反复,反复抓,耐心细致地、坚持不懈地做好差生的转化工作。通过努力,他们在各方面都有了一定的进步。
一段时间以来,有了明显效果,他们对学习有了兴趣,不论是从书写上,还是理解上都有了很大进步,特别是遇到不懂的问题,也会向老师和同学请教,这充分说明了他们已经有了好的开始。
总之。转变学因生的工作是比较艰苦的事,但只要我们有耐心、有信心,目的是一定能达到的。学困生会改变的。4
心得一:综合实践心得体会
综合实践是近几年里日渐引起人注意的一个学科,但是在教学中却显得比较单薄,缺少教材,让老师无从下手。我常常为此感到力不从心,有幸参加了临沂市举行的市级综合实践优质课评比,让我收获了很多关于这方面的知识,在综合实践这一方面的认识又得到了提高。
通 过学习我感到综合实践活动的最大特点就是把学生的主体性放在第一位,重在让学生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调查合作能力让学生主动获取知识,从而提高学生应用知识 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综合实践的教学要求最大程度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中去,而不是像传统的教学那样一味的灌鸭式填输,在综合实践中 让学生亲自去动手去获取知识。
综合实践的课型是多样的,在这次听课学习中可以看到很多课型,主要有果展示课、动手实践课等,在 这次听课学习中我发现动手实践课老师选择的比较多,比如水果拼盘、粽叶飘香、缝个沙包玩、做鸡毛毽子等等。在这些课中教师注重的是引导学生的动手的能能 力,教师起到示范引导的作用。另外一方面我发现在综合实践的课堂上学生是主体,教师处在一个引导的位置,这对培养学生的独立能力很有帮助。动手实践课主要 是在课上完成并且展示的,而成果展示课则需要在课下下很多功夫,资料来源于课外,那么就需要学生利用课的时间去搜集去汇总,在课堂上进行小组交流展示,个 人认为成果展示课比动手实践课要花费教师和学生更多的心血和时间,但这也正是培养学生能力的主要途径,综合实践课的最终目的也正在此。
那么综合实践到底要怎么进行下去,我认为在教学过程中还是要主要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独立调查和小组的合作能力,教师只是一个领路人,要时时刻刻让学生处在一个主导地位,这才是综合实践索倡导的。
总而言之,此次学习接触了许多优秀教师的优质课,让我有很多的收获,综合实践是一个非常薄弱的学科,希望能有更多的人关注他,希望将来可以有一本正式的教 材,供我们来时参考钻研,在所有老师的共同努力下相信综合实践会有一个质的飞跃,也希望能够多举办关于综合实践的活动让更多的人可以深入了解综合实践,让 综合实践真正走近每个学生的身边。
心得二:综合实践心得体会
一学期的时间很快就过去了,回顾这学期参加的实验工作,心中感触颇多,现将本学期的实验心得小结如下:
一、自学相关理论,为开展实验做好充足的理论准备
自从参加这个课题后,我和同年级组的老师自学了相关的理论,随着数学课程改革的深入开展,教育理念的更新、教学方式方法的改变、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善、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等等,对教师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的教学能力、理论素养以及自我反思能力等专业化水平都亟待提高。教师在数学综合实践活动中也遇到了很多的困惑和问题,比如,如何在小学数学综合实践教学中进行认知性实践、模拟性实践、社会性实践?创设生动具体而有效的问题情境?如何处理算法多样化与算法优化的关系?如何在小学数学综合实践课堂教学中有效开展小组合作学习等等,这些日常教学中经常出现的问题不断地困扰着我们,以往通过观摩课研讨为主要形式的教研活动已经不能满足新课程发展的需要以及广大教师发展的需求,基于解决教学活动中实际发生的问题,进而提高教师专业发展的新型数学教研方式急需建立。
二、积极参与课题组听课,并心下自己的点心得
本学期听了金珊珊老师的一节课题实验课,搭配中的学问。课后与组内老师一起讨论交流,提出了自己的意见,讨论了修改方案。并撰写了自己的听课心得,上传至自己的博客。同时自已在在班级中尝试上了一节课题实验课,课后自己反思,心下教后记,与同年级组老师一起反思。
三、今后努力方向
1、关注学生的发展,满足学生成长的需要。
小学生思维活跃,具有强烈的探究欲望,他们不满足于对书本知识简单地死记硬背,在知识和能力方面具有了一定的研究基础。随着生活空间不断扩大和知识阅历不断丰富,他们的人生观、世界观开始萌芽,对人生、对社会、对自我有了初步的认识,初步形成了对个体和社会生活方式的思考能力、判断能力。他们不满足于单纯的书本知识的接受性学习,具有参与社会生活的愿望,且具有一定的社会实践能力。拓展学校教学活动空间和活动内容,引导他们在生活中学习,在实践中学习,在应用中学习,主动地参与社会生活,并服务于社会,成为学生身心发展的客观要求。
2、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发展综合实践能力。
设计和实施综合实践活动,其针对性之一就在于变革学生在教育情境及至在一般的生活情境中的学习方式和生活方式。通过综合实践活动,为学生打开一个开放的时空,由学生自主地、创造性地展开学习活动。作为教师引导下的学生自主进行的一种综合性的学习活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超越单一的课堂知识教学,强调直接经验学习和间接经验学习相结合的重要性。综合实践活动改变学生在教育中的学习方式,把学生的探究发现、大胆质疑、调查研究、实验论证、合作交流、社会参与作为重要的发展性教学活动。
心得三:综合实践心得体会
三月份,我有幸参加了综合实践活动课的学习,通过学习,我懂得了很多,明白了综合实践活动课是让学生学习适应社会的能力。它可以使我们在实践活动中了解社会,让我们在实践活动中学到很多在课堂上根本就学不到的知识,让我们增长了见识,也打开了视野,使我受益匪浅。
首先,此次综合实践课中教师创设一定的问题情境,让课堂中充满着研讨、探究、思考的气氛。在实践活动中,教师摆脱了传统的教学模式的束缚,让学生大胆尝试,鼓励学生克服困难,不断探究。增强学生的策略意识、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成为活动的落脚点。教师提供很多机会,让学生从事主动的观察、实验、猜测、推理、交流等活动,将学到的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去,把知识变成活的。在活动中,不仅关注学生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策略,而且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教师鼓励学生学会总结学习方法,学会认定和寻找最佳策略。
其次,让我学会了如何指导学生确定主题。可以把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和感兴趣的事作为教学活动的切入点,也可以发掘学校周围社区教育资源,设计主题。使学生在最短的时间内就融入学习的最佳状态,为学生创造表现自我的机会。让学生在玩中学,学得轻松,学得愉快,学生的主体作用得到充分的表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他们感受到原来学习是这么快乐的事,学生在每一节课堂上,享受到热烈、沸腾、多彩多姿的精神的生活。
再次,此次综合实践活动课,让我体会到了小组合作的重要性通过教师与学生的互动,互相学习,互相帮助,共同探讨出知识,并且在实践中深化巩固了知识,这是我们平时课堂里所没有做到的,也是值得我们学习的。
心得四:综合实践心得体会
一年一度的综合实践课又开始了,周一早上我们坐着校车来到了职业技术学校实践基地。由于这是第二次来参加综合实践活动了,学生不再是以往的那样新鲜。简简单单的开营仪式之后便回到宿舍,学生自由组合形成一个个温馨的小集体,也让我再一次想起了上师范学校时的情景。那时的我们也是这样天真无邪、阳光灿烂,但过去的就是过去了,就远也找不回来了!
这次综合实践活动课与以往有所不同,开设了几门新课程,学生从中能够学到许多课本上学不到的知识。
第1篇:学习《新课程标准》心得体会
学习了《新课程标准》使我受益匪浅,收获丰厚,感触很多。《新课程标准》强调:让每个学生学会求知、学会做事、学会生存、学会做人,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教师必须依据新课程理念对每一堂课认真思考,精心准备,让语文课堂成为学生的乐园。《语文课程标准》有意识地把“语文素养”凸现出来。语文素养内涵十分丰富,它以语文能力为核心,是语文能力和语文知识、语言积累、思想情感、思维品质、审美情趣、学习方法、学习习惯的融合。将学生价值观和情感态度的培养、激发学生关注和参与社会生活的热情。培养学生具有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形成乐观向上的人生态度放在首位。同时,还要培养学生感受、观察、体验、参与社会生活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综合运用能力。通过学习我进一步认识到了新课改的必要性和紧迫性。把课标学习与教材教法研究结合起来;要钻研新教材、理解和把握新教材,用好新教材;要重视教学反思、。在教学实践中,我将力求打破传统封闭、单项、机械的教学模式,主要将采取了以下几点作法:
1、提高自身素质。首先,必须认真学习现代教育理论,特别是素质教育、创新教育和基础教育改革等方面的理论,转变传统的教育。在未来的课堂上,知识将有三个方面组成,教科书及教学参考书提供的知识、教师个人的知识、师生互动产生的新知识。新课程将改变教科书一统课堂的局面,教师不再只是传授知识,教师个人的知识也将被激活,师生互动产生的新知识的比重将大大增加。教师将从知识的传递者转变到学生学习的促进者、组织者。因此,就教师而言,要适应新课程教学,就必须接受继续教育。对新课程充分理解,诚心接受,热情投入,有效实施并根据新课程要求,不断提高自身综合素质。在新课程实施中实现自身发展,教师的发展又将构成新课程实施的条件。
2、认真学习新课标,深入领会《语文课程标准》的精神实质,切实转变观念,克服以往在语文教学中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忽视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的培养、过分追求学科知识系统的错误倾向,真正确立语文教育的新理念,通过教学任务的完成,全面提高学生的整体语文素养,注重提高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积极倡导、促进学生主动发展的学习方法,拓宽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联系生活、跨学科的学习和探究式学习,使学生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终身受用的语文能力。
3、讲授新课程时应从整体上把握实验教科书,弄清其编写意图、体系特点,弄清教科书与《课程标准》、教科书各教程之间的内在联系,弄清教科书各种编辑设计的意图和着力点,比较新课程与旧教材的区别和联系,有哪些改进,教法上有那些变化,有那些独到的进步和收获,以在备课和教学活动中准确设定教学的重点,找准达到《课程标准》提出的课程目标的落脚点,有效地实施语文教学。
4、在准确把握教科书编辑思想的基础上,从本班学生的实际出发,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和不同教学内容,创造性地灵活地选择和运用教科书的各种设计,采取合适的教学策略,把读写听说和综合实践活动落到实处;大力改进课堂教学,提倡启发式、讨论式、师生互动等新的教学模式;积极开发课堂学习资源和课外学习资源,沟通课堂内外,沟通平行学科,创造性地开展各种活动,增加学生语文实践的机会,让学生在实践中丰富语言积累,掌握学习方法,提高基本技能,接受熏陶感染,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打下扎实的语文基础;鼓励学生采用各种手段扩大阅读面,增强学生在一切场合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积极参加各种课改活动,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
5、充分运用多媒体教学辅助手段。
为了在课堂上给学生提供更多的信息,创设各种教学情境,提供直观的教学材料,仅凭教师的语言和行为动作是无法完全达到效果的。多媒体教学辅助手段能够给学生以具体形象、有声有色的情境感受,还有其它手段不能代替的跨越时空的信息量,都会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使抽象教学形象具体化,使学生在体会、感悟中获取新知。
6、新课程强调学生学习的过程和学习的方式。新的语文教材将努力贯彻新课程的指导思想,在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式学习和合作学习方面会做出许多有益的探索(
7、系列配套增强了教材的选择性、拓展性、灵活性和开放性。有学生用书、教师用书、练习册、配套读物、录像带、多媒体光盘等。这些材料加强了教材的弹性,为教师灵活地使用教材提供了条件。此外,教师也要具备开发课程资源的能力,创造性地完成教学任务。比如,利用报刊资源来扩大学生的词汇量和提高阅读能力,利用音像资源进行听力练习和了解文化元素,利用分级读物增加输入量,培养阅读兴趣等等。但对于课外教学资源的开发利用应该是建立在认真研究课程要求,透彻分析教材,深入了解学生的需求和水平的基础上,使之与教材相辅相成,以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
8、在教学中要建立多元化和多样性的评价体系。在新课标中明确提出在教学中要建立多元化和多样性的评价体系,鼓励学生、同伴、教师以及家长共同关注和参与评价实现评价主体的多元化。形成性评价是教学过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新课程标准提倡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既关注结果,又关注过程,以形成性评价为主;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以定性评价为主;他评与自评相结合,以自评为主;综合性评价和单项评价相结合,以综合评价为主。
在实践工作中,应不断总结反思,经常撰写教学日记、教学案例、教育随笔、教学心得等;并和同事们互相交流互相学习,积极探讨,总结经验,积极推广,魏书生的教学法就是一个生动的例子。时代赋予我们的是机遇、是挑战。我们要不断学习,积极进取,努力把课改工作做得更好,使课堂教学呈现出民主、和谐、师生互动、生动活泼的新面貌。新课标要求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要求学生扩大知识面,要求课堂教学中师生互动等,我将根据新的语文能力实践系统,致力于学生语文综合素质的提高,促进语文课程的呈现方式和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确立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努力给学生创造一个有利于素质教育的空间。
第2篇:新课程学习心得体会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全面实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是当前教育领域的一场深刻变革,作为这场变革中站在第一线的我们在不断地学习新课程,尝试着正确领会新课标的精神和理念,期望能更好地应用于教学实践,为推进基础教育的改革尽自己的微薄之力。借此机会把自己对新课程的一些粗浅的认识说出来,希望能得到大家的指点,并与同仁们共勉。
首先、认识新课程改革的意义
大纲上说:“本次课程改革的重点之一是如何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学习方式的变革迫在眉睫!它关系到我们的教育质量,关系到师生的校园生活质量。我们今天必须倡导新的学习方式,是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学习方式。这也是实施新课程最为核心和最为关键的环节。”也即:新课程强调师生互动、互教互学。既凸现教师的主导地位,更要凸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教师们都明白这样一个道理:要想让学生学到东西,必须学生自己得渴望学习,而不是要老师逼着学。如何实现这一学习目标呢?惟一办法就是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担任主角。在新课程理念中,始终认为学习是一项参与性的活动。学生学习的方式是实践——不断实践。而无论是自主学习还是合作学习亦或是探究学习体现的正是学生亲身的体验和实践。传统的教学模式是:教师在课堂上滔滔不绝地讲,学生认认真真地笔记,抑制了学生的思维。多年来,学生已习惯于教师讲、学生听、做笔记、课后进行大量的训练。如何让学生“动”起来,老师们确实动了一番脑筋,可当学生真的“动”了起来以后,新的问题又出现了,学生积极参与学习,课堂气氛空前活跃,学生提出各式各样的问题,有些甚至是令人始料不及的,课堂纪律难以控制,教学任务难以完成,最令人担心的是考试怎么办?课改使学生思维变得活跃了,他们的自我意识增强了,甚至敢于向教师挑战,教师得放下架子,学会蹲下来欣赏学生,学会换位思考,有勇气承认自己有不懂的地方,愿意与学生共同探讨。
其次、学习新课程,品味“以人为本”思想
“要求新课程的教学关注的是生长、成长中的人的整个生命。”面对这样的要求,这样的目标我们应该静下心来认真的反思。作为教师的我们是不是把握在学生的可持续性发展上的。应该关注: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如何在这纷繁复杂的社会上健康快乐的生活?
新课程对教学的要求不同于以往课程的要求,很重要的一点,就是更加强调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强调深入到学生的认知世界,通过参与学习过程,给他们深刻的体验。由此我们呼吁的课堂应该是:课堂不仅是学科知识的殿堂,更是人性养育的圣殿,它是学生成长的舞台、是学生发挥创造力和想象力的天空。在这里学生探索新知的经历和获得新知的体验,可能有挫折、失败,也可能要花费学生很多时间和精力,结果却一无所获。有了认知过程,学习兴趣、热情、动机以及内心的体验和心灵世界便得到了丰富;有了亲身的体验,学习态度和责任,对个人价值、社会价值、科学的价值等的认识就可能有了进一步发展。具体化到学科教学,我们可以这样来评价:学科知识增长的过程也就成为人格的健全与发展过程,伴随着学科知识的获得,学生变得越来越有爱心,越来越有同情心,越来越有责任感,越来越有教养。这就要求教师一定要加强自身修养,不断完善自己。
新课程指导下的学生不应是自私的,而应是关爱他人:通过和他人的接触、交流,学会理解他人的生活习惯、个性特点,懂得尊重人、体谅人。通过体验个人与群体的互动关系,懂得他人和社会群体对于个人的重要性,体验关怀的温暖,对他人的帮助心存感激。通过与人交往、合作,形成团结、合作的精神。使学生在与那些由于他们的帮助而从中获益的人的接触中,获得深刻体验、感受和满足。新课程指导下的学生还要懂得如何善待生命:通过各种活动感悟生命的奥秘、意义与价值。
第三、学习新课程,品味新理念
新教材最大的特点是它的开放性,比如,一个案例,学生可以设计出十几种形式和内容。这都是以往教学中所没有的,这对教师的挑战是不言而喻的。
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在以往的学习生活中,他们已经形成了广泛而丰富的经验和背景知识,对待他们接触过的问题,他们几乎都有自己的看法和思想。所以,教师的备课不仅要备教材,而且要备学生。教师从学生的经验出发,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从问题情境出发,引导学生探究学习、体验学习。这样的课堂学习才有的放矢。
教材只是一个载体,需要每一个教师去挖掘,去用自己的身心去创新。新课程的理念告诉我们拿到教材后,千万不能就教材“教”教材,而是利用教材组织各种各样的活动,根据学生发展的需要对教材进行调适和重组。要求教师学会寻找、开发、制作、整合教学资源和资料,还要学会现代信息技术。
如今教师的角色与从前相比发生了质的改变,不再单纯的“传道,授业,解惑”,新课程理念下的老师的内涵应更丰富,不仅要教学生学什么,更要教学生怎么学。新课程的学习也让我们自己对自己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们的思想要变,我们的教学方式要变,更重要的是我们应是终生的学习者,我们要身体力行推动新课程改革的顺利进行。
学习新课程标准,在教学工作中给我提出了极大的挑战,作为一名一线的普通教师,接受课改新理念,感受课改新思维,使用课改新教材,至始至终将课改的精神贯穿于我的教学之中。经过努力,渐渐地从陌生走向了熟悉
,从战战兢兢走向了从容应对。对我来说,新课改是一场对话,一座平台,更是一把迈向成功教育的钥匙。
回顾高中地理教学这几年走过的路,作为一名教师我庆幸,赶上了新课程改革,走进了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高中地理教学。在这一过程中,我真切地看到了自己成长的轨迹,真切地感受到了新课程改革给我们的学生、学校和教师带来的活力和变化。“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健康发展”是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但同时,新课程改革中暴露出的一系列的问题,也是让我们老师们要深思的。可喜的是,随着课改实践的不断深入,让我们发现了一个个充满生命活力的地理课堂。
总之,平等对话是课堂教学的基础,共同参与是课堂教学的灵魂,探究发展是课堂教学的精髓,课堂上师生之间的平等对话、共同参与和探究发展。“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对孩子的教育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需要我们的老师细心、耐心地教导、引领。但我相信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教学理念、教学手段的不断更新,会出现了更多让人们感到高兴的事情。我们的教学课堂才会真正地发出金子一般的光彩.
第3篇:小学语文新课标学习心得体会静下心来,又一次认真的阅读了新课程标准,感受颇深。
作为一线的小学语文教师,我最大的感受就是教学目标更明确了。就语文学科而言,原来的《语文教学大纲》在教学目标上,曾出现过两种不良倾向:一是过分强调思想性;二是过分强调文学性。滔滔不绝一堂课,到头来,学生在语文能力的培养上收效甚微。新的课程标准明确提出了要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一是主张实现教学上的主体性,一是强调发展学生的个性特长。
新课标要求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要求学生扩大知识面,要求课堂教学中师生互动等,我将根据新的语文能力实践系统,致力于学生语文综合素质的提高,促进语文课程的呈现方式和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对于小学语文教学来说,既要转变教的方式又要转变学的方式,培养和形成“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在这两个转变中,教的方式转变是主要矛盾,教的方式一转变,学的方式也随之转变。学的方式转变可以理性地在课堂中呈现,证明教的方式转变,证明教师新理念的真正树立。把课标学习与教材教法研究结合起来;要钻研新教材、理解和把握新教材,用好新教材;要重视教学反思、个研究和收集。在教学实践中,我将力求打破传统封闭、单项、机械的教学模式,主要将采取了以下几点作法:
1、认真学习新课标,深入领会《语文课程标准》的精神实质,切实转变观念,克服以往在语文教学中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忽视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的培养、过分追求学科知识系统的错误倾向,真正确立语文教育的新理念,通过教学任务的完成,全面提高学生的整体语文素养,注重提高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积极倡导、促进学生主动发展的学习方法,拓宽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联系生活、跨学科的学习和探究式学习,使学生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终身受用的语文能力。
2、我还将从整体上把握实验教科书,弄清其编写意图、体系特点,弄清教科书与《课程标准》、教科书各教程之间的内在联系(
3、在准确把握教科书编辑思想的基础上,从本班本校本地的实际出发,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和不同教学内容,创造性地灵活地选择和运用教科书的各种设计,采取合适的教学策略,把读写听说和综合实践活动落到实处;大力改进课堂教学,提倡启发式、讨论式教学;积极开发课堂学习资源和课外学习资源,沟通课堂内外,沟通平行学科,创造性地开展各种活动,增加学生语文实践的机会,让学生在实践中丰富语言积累,掌握学习方法,提高基本技能,接受熏陶感染,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打下扎实的语文基础;鼓励学生采用各种手段扩大阅读面,增强学生在一切场合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积极参加各种课改活动,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新的一轮以课程与教材为核心的改革正在逐步展开,这给小学语文教学带来了生机,当然也带来了挑战。
我认为首先就是要由单纯传授知识向目标整合转变,弘扬人文精神。目标的整合具体体现在:语文教学内容上的整体观,要坚持知识传授、技能训练和智力开发的整体教育;语文教学方法上的整体观,要坚持读写听说的综合训练,处理好教与学、讲与练、学与用的辩证关系;语文教学过程中的整体观,要坚持学用结合,知行统一,实现知识能力的不断迁移。
另一点体会是,新课程标准仍然非常注重语文基础知识的学习和掌握。新课程标准对语文基础知识不但有具体的要求,还有量化标准。
我觉得把握新的课程评价标准,有一点最应值得重视,那就是:语文课程评价一定要立足于现代社会要求学生所具备的语文素养上。也就是说,我们的评价要让社会认可。当我们的学生踏入社会,社会上的人说“这个人的语文素养不错”时,我们的评价才没有出问题。现代社会需要怎样的语文人才呢?一手好字,一篇好文章,依然是现代社会所需要的,除了这两点,现代社会要求一个公民要有一定的口语交际能力和运用现代技术搜索、处理信息的能力。基于这些思考,就可以发现目前的评价没有很好地评价学生口语交际的水平,也没有很好地评价学生的书写能力,更没有很好地去评价学生开展语文活动的实践能力。既然现代社会需要这些能力,我们就应该做好这方面的评价工作。
第4篇:学习《新课标》的心得体会我参加了应耀州区教育局要求,庙湾镇教育组组织,冯吉良站长主持的新课标培训。通过学习,最切身的体会就是教师教育理念要更新,教学方法要逐渐改革,教师与学生之间要和谐互动,共同探讨、交流经验、综合实践。现从几个方面谈一谈自己肤浅的认识。
一、教育理念的更新
《新课标》要求教师要领悟新的教学理念,确立新的教学观,避免和克服教学生涯中的不良习惯,使教学方式方法显现出多样化。教师们的概念中认为教学就是在三尺讲台上讲课,就是把书本上的知识灌输给学生,把学生作为知识的“海绵体”进行吸收,“填鸭式”的教学是部分教师长久的“顺手教学”方法。在新的课程与教学改革中,教师是学生的大朋友,要放手相信学生的各种能力,教师把自己的位置摆正,定格在学生学习的合作伙伴,组织者、引导者,而不是知识的活化石,以权威居高临下。教师在学生学习活动过程中,只起陪同,观望、辅导、协调、帮助作用的人,而不是学生的操纵者,控制者、学生是学习的小主人,是学习活动的实践者,是知识的吸收着。教学的主要目的是帮助每一个学生进行有趣和有效的学习方法以及途径,使每个学生都得到全面充分的发展和提高。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教师在组织教学活动过程中,要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挖掘学生的潜能,要通过合作讨论、实验操作、探究质疑等多种教学形式,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和学习积极性,努力培养学生掌握知识和运用知识的心态和创新能力。
二、正确领悟新的教学法
新的教学法主要是:自主学习。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而不受别人支配的学习方式。强调学习的主动、独立、自控能力,密切关注学习者的兴趣、爱好和责任,有利于发扬主体性和自主精神;合作学习。学生在参与小组或者集体中为了要完成共同的学习任务,有明确的责任,分工到人合作学习。它体现了学习的交往、互动、共享等特点,有利于促进学生的合作精神,集体观念、团队意识;探究学习。主要在教师的引导下,从自己生活中经历和体验中选择和确定学习目标,让学生独立自主地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新的学习问题的学习方法;它体现了学习的问题明朗化、学习过程活泼化、学习形式开放化;有利于形成学生良好的学习动机,自主性、合作性、探究性等学习方法,能够调动学生参与学习的主动因素和积极因素,能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操作能力。倡导《新课标》中新的教学方法,是现实社会的需求。
三、教师与学生和谐互动。
《新课标》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特别强调综合实践性学习有利于学生在感兴趣的自主活动中全面提高文化素养,是培养学生主动探讨、共同合作、勇于创新的精神。
老师要给学生发展的空间,应给学生充足的时间,不要一味追求学习的结果,而要注重合作讨论的学习过程,以及在这个活动过程中合作意识的培养与合作方式的训练是否有效。
总之,《新课标》是一盏指路灯,它已经为我们指明了新的教学方向,我们教育工作者只有跟着《新课标》的方向前进,我们是不会迷失自己的远航!
第1篇:小学语文新课标学习心得体会
新课程走近我们已有多年的时间了,多年的教学经历使我受益匪浅,收获丰厚,感触很多,使我加深了对新课程改革的理解与体会,我进一步认识到了新课改的必要性和紧迫性。在教学实践中,我主要采取了以下几点作法:
一、加强学生语文素养的培养
纵观语文教学的历史,在古代,说某某能写一手好字,能写书信,这人的语文素养就好;相反,说某某的语文水平差,往往就说这人斗大的字也识不了一筐。可见古代私塾的语文教学目的是何其简单。但尽管简单.却包含了教会做“人”的基本能力这一亘古不变的道理。因此,语文教学必须以学生为中心,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为学生的将来学习和今后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这种基础,就是读读背背、说说写写。“能说会道”“出口成章”“下笔成文”不就是对一个人语文水平高的最好评价吗当前在语文教学中许多老师受教育部门的统考和评价体制的束缚,还没有完全摆脱应试教育的模式。小学语文教学较大程度上仍在“讲”、“练”、“考”中兜圈子。小学语文教学的目的应该回归到培养学生的基本素养上来。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才是语文教学返璞归真的要义所在。
语文新课标明确提出:“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语文课程应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
那么怎样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呢?结合我校许多语文老师的教学实践提出以下几种培养学生语文素养的做法:
1、走进教材,让学生直接体验作品的人文精神。
语文课程含有丰富的情感和人文内涵。对人的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对学生心灵的震撼是极其深远的。所以要把学生带进教材,让学生在阅读文本的过程中,直接体验作品的人文性、工具性。
教师在教学中,一定要用欣赏的目光看待每篇课文。教师应重视用文学性的语言把学生带进教材,让学生在听、说、读中体会语言文字的美。如:教学老舍的《养花》一文时,可以抓住老舍先生养花所付出的劳动这一段落,着力渗透“不劳动连棵花儿也养不活,这难道不是真理吗?”这一富有人文内涵的思想内容。课上引导学生夸夸班上热爱劳动的同学,并倡导组织学生进行公益劳动,家务劳动,自己也学养花等实践活动。这样也就使学生懂得了劳动光荣、懒惰可耻的道理,学生的人文精神得到了很好的培养。又如:教学古诗《石灰吟》,课前准备好几块生石灰和盛有清水的脸盆,让学生在课堂上把生石灰放进脸盆,亲眼目睹生石灰的变化过程。学生对坚硬的生石灰在水中沸腾,翻滚,最终踪影皆无,只留下清白一片的变化过程惊叹不已。可想而知,此时教师不用讲解,学生也已深入感悟到石灰不怕牺牲的品格,清清白白的形象,从而在不知不觉中受到了生命价值观的教育,并在教学中通过多种形式的表情朗读,展现课文描写的形象,抓住课文中有一定内涵的词句进行体会,落实语言文字的综合训练。
2、走出教材,让学生扩展阅读,多实践,提高学生语文综合能力。
从课内来说,每一节语文课留出3至5分钟给学生扩展阅读和本次课文相关的材料,让学生有新的感受和新的体验,语文素养就会在潜移默化中得到一定的提升。
从课外来说,必须加强课外阅读和实践。语文教育是母语教育,有取之不尽的教育资源,有得天独厚的语文环境。班委选举;课前一分钟演讲;评论班级生活;开主题队会;读书、看报、听广播;参加文艺、体育、科技竞赛……都会使学生在“语文化”的生活中,体验到语文学习的乐趣,这都是培养学生语文素养的好方法。
二、注重学生的阅读背诵
我国有句“熟读唐诗三百首,不能作诗也能吟”的俗语,古圣先贤也早就指出了读书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性。我们都知道,古代私塾的教学方式再简单不过了,熟读成诵,积少成多,然后融会贯通,化为已有。一味的读,一味的背,在硬性读背的戒尺下不也培养出了大量儒生?由此可见“读”在学习语文中还是具有相当的作用的。我们看到有些语文教师却对“读”束之高阁,在阅读教学中去搞新花样。教师纯粹“为讲而讲”,学生纯粹“为学而学”,“方法”看似灵活多样,课堂也颇显热闹,可学生学完一段时间后实质却知之甚少,遗忘很快。正如走马观花式的旅游仅是“到此一游”而已。有位教师在执教一篇游记时,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采用小导游的方式让学生先小组合作学习,然后集体交流,抽学生轮流上台用自己的语言向同学们介绍景点的特点。利用先进的教学媒体,在教学时向学生展示了一幅幅形象直观的画面图,犹如身临其境,美不胜收,接着又让学生介绍课前收集的相关信息。整堂课内容充实,模式新颖,学生饶有兴趣,也学了很多。表面上学生收获不少,但是由于缺少了对文本的朗读,实质的理解还是缺少相当的内涵,尚有部分学生甚至一节课中没开过口,这显然无助于课文的内容的解读。
语文新课标明确提出“要重视朗读和默读。让学生逐步学会精读、略读和浏览。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鼓励学生自主选择阅读材料。九年课外阅读总量应在400万字以上。”读背无疑是积累语文素养的好方法。现代心理学研究成果表明,记忆力是一切智力的基础。朱熹曾经说过:余尝谓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这“三到”是多种分析器官同时参加活动的协同作用。心理学家早有实验结论:多种分析器官协同作用的效果最好。因此读背是自悟的前提和基础。只有反复诵读才能真正体会课文的意味、情趣和文气。
三、注重学生自悟探究
当前的语文教学,不管是老牌的“教师讲,学生听”,还是翻新的“教师问,学生答”,或是改革的“教师拨,学生转”,其总体还是以教师为中心,“喧宾夺主”的情况还是显而易见。
其实,语文教学是引导学生在阅读中去感受体验,强调的是学生的自悟探究。苏霍姆林斯基说:“我深信,只有能够去激发学生进行自我教育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自悟”便是学生形成自我教育的途径。在“读”的基础上,“悟”出精髓。因“文”悟“道”,因“道”学“文”。当然,学生的自悟探究,绝不能采取放羊式的自我领悟,必须在老师的引导、师生的讨论下进行。自悟探究中要有思维培养,自悟探究中要有语言训练,自悟探究中要有创新的火花。我们许多老师在新老教材的语文教学中,曾经尝试运用过“小组互动探究四步法”,也就是:1.读——读喜爱的语段;2.说——说探究的内容;3.问——问不懂的问题;4.帮——帮助解决疑难。例如:学习《桂林山水》时,就是主要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通过读一读、说一说、问一问、帮一帮的过程,以多元的对话为模式,师生之间的平等交流,同学之间的合作探究,这种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形式,使整个课堂弥漫着一股亲切、活泼的气氛。课堂上或争先发言、或点评、或小组讨论。教师在课堂上架设起一座文本与学生对话的桥梁,使学生学会了真正地学。
四、语文生活化,将语文教学由课内拓展到课外。
首先,要更新理念,树立正确的语文教育观。要把学生从沉重的课业负担中解放出来,让学生“少做题,多读书”,让学生成为支配课余时间的主人。教学中要强调“精讲”,使学生能在课内完成大部分作业。为此,要关注儿童的经验和体验,并以儿童的经验、体验为中介,解决语文课程的抽象性、概括性、典型性与儿童生活的具体性、多样性、独特性的矛盾。从儿童的经验世界出发引导儿童进入课文的想象世界、情感世界,以儿童的自我体验为契机、引发儿童和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的共鸣。既使是学生发表了一些“异想天开”,有悖于常理的意见,也不要轻易否定。我们常常见到的是,恰恰是学生天真、幼稚毫无忌讳的“童言稚语”,表露了儿童纯真的天性,闪烁着智慧的火花。生活即课堂。培养学生具有日常口语交际能力,也只有在日常生活中不断实践,反复历练,把生活所得的一点一点累积起来,才会形成一个人的口语交际能力。所以,教师要打破课内课外的界线,树立大语文观,生活处处有语文,把口语交际的课堂延伸到学生五彩斑斓的生活之中,关注自然,关注生活,关注社会。
总之,在新的课程、新的学习方式、新的教学氛围下,需要老师引领学生开辟出一片语文学习生活的新天地,在这片天地里,教师和学生将共同成长,不断进步!
第2篇:小学语文学习心得体会新课标要求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要求学生扩大知识面,要求课堂教学中师生互动等,我将根据新的语文能力实践系统,致力于学生语文综合素质的提高,促进语文课程的呈现方式和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确立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努力给学生创造一个有利于素质教育的空间。
对于小学语文教学来说,既要转变教的方式又要转变学的方式,培养和形成“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在这两个转变中,教的方式转变是主要矛盾,教的方式一转变,学的方式也随之转变。学的方式转变可以理性地在课堂中呈现,证明教的方式转变,证明教师新理念的真正树立。课改实践告诉我们,没有坚定的新课程理念,真正意义上的教与学方式的转变是不可能的。在教学实践中,我将采取了以下几点作法:
1、认真学习新课标,深入领会《语文课程标准》的精神实质,切实转变观念,克服以往在语文教学中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全面提高学生的整体语文素养,促进学生主动发展的学习方法,拓宽学习和运用的领域。
2、讲授新课程时应从整体上把握教科书,弄清其编写意图、体系特点,弄清教科书与《课程标准》、教科书各教程之间的内在联系,弄清教科书各种编辑设计的意图和着力点,比较新课程与旧教材的区别和联系,有哪些改进,教法上有那些变化,有那些独到的进步和收获,以在备课和教学活动中准确设定教学的重点,找准达到《课程标准》提出的课程目标的落脚点,有效地实施语文教学。
3、在准确把握教科书编辑思想的基础上,从本班学生的实际出发,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和不同教学内容,创造性地灵活地选择和运用教科书的各种设计,采取合适的教学策略,把读写听说和综合实践活动落到实处,让学生在实践中丰富语言积累,掌握学习方法,提高基本技能,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打下扎实的语文基础;鼓励学生采用各种手段扩大阅读面,增强学生在一切场合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积极参加各种课改活动,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
第3篇:学习《2015小学语文新课标》心得体会2015年4月14日至15日,我有幸参加了南靖县教师进修学校组织的继续教育培训活动,我反复认真地阅读了高培雄老师主讲的“关注《小学语文新课标》”,我受益匪浅,收获丰厚,使我加深了对新课程改革的理解与体会,我进一步认识到了新课改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一、加强学生语文素养的培养
纵观语文教学的历史,在古代,说某某能写一手好字,能写书信,这人的语文素养就好;相反,说某某的语文水平差,往往就说这人斗大的字也识不了一筐。可见古代私塾的语文教学目的是何其简单。但尽管简单.却包含了教会做“人”的基本能力这一亘古不变的道理。因此,语文教学必须以学生为中心,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为学生的将来学习和今后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这种基础,就是读读背背、说说写写。“能说会道”“出口成章”“下笔成文”不就是对一个人语文水平高的最好评价吗当前在语文教学中许多老师受教育部门的统考和评价体制的束缚,还没有完全摆脱应试教育的模式。小学语文教学较大程度上仍在“讲”、“练”、“考”中兜圈子。小学语文教学的目的应该回归到培养学生的基本素养上来。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才是语文教学返璞归真的要义所在。
语文新课标明确提出:“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语文课程应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
二、注重学生的阅读背诵
俗语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能作诗也能吟”,古圣先贤也早就指出了读书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性。我们都知道,古代私塾的教学方式再简单不过了,熟读成诵,积少成多,然后融会贯通,化为已有。一味的读,一味的背,在硬性读背的戒尺下不也培养出了大量儒生?由此可见“读”在学习语文中还是具有相当的作用的。我们看到有些语文教师却对“读”束之高阁,在阅读教学中去搞新花样。教师纯粹“为讲而讲”,学生纯粹“为学而学”,“方法”看似灵活多样,课堂也颇显热闹,可学生学完一段时间后实质却知之甚少,遗忘很快。正如走马观花式的旅游仅是“到此一游”而已。有位教师在执教一篇游记时,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采用小导游的方式让学生先小组合作学习,然后集体交流,抽学生轮流上台用自己的语言向同学们介绍景点的特点。利用先进的教学媒体,在教学时向学生展示了一幅幅形象直观的画面图,犹如身临其境,美不胜收,接着又让学生介绍课前收集的相关信息。整堂课内容充实,模式新颖,学生饶有兴趣,也学了很多。表面上学生收获不少,但是由于缺少了对文本的朗读,实质的理解还是缺少相当的内涵,尚有部分学生甚至一节课中没开过口,这显然无助于课文的内容的解读。
语文新课标明确提出“要重视朗读和默读。让学生逐步学会精读、略读和浏览。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鼓励学生自主选择阅读材料。九年课外阅读总量应在400万字以上。”读背无疑是积累语文素养的好方法。现代心理学研究成果表明,记忆力是一切智力的基础。朱熹曾经说过:余尝谓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这“三到”是多种分析器官同时参加活动的协同作用。心理学家早有实验结论:多种分析器官协同作用的效果最好。因此读背是自悟的前提和基础。只有反复诵读才能真正体会课文的意味、情趣和文气。
三、注重学生自悟探究
当前的语文教学,不管是老牌的“教师讲,学生听”,还是翻新的“教师问,学生答”,或是改革的“教师拨,学生转”,其总体还是以教师为中心,“喧宾夺主”的情况还是显而易见。其实,语文教学是引导学生在阅读中去感受体验,强调的是学生的自悟探究。苏霍姆林斯基说:“我深信,只有能够去激发学生进行自我教育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自悟”便是学生形成自我教育的途径。在“读”的基础上,“悟”出精髓。因“文”悟“道”,因“道”学“文”。当然,学生的自悟探究,绝不能采取放羊式的自我领悟,必须在老师的引导、师生的讨论下进行。自悟探究中要有思维培养,自悟探究中要有语言训练,自悟探究中要有创新的火花。我会有效结合“345优质高效课堂”教学模式进行教学,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四、语文生活化,将语文教学由课内拓展到课外。
首先,要更新理念,树立正确的语文教育观。要把学生从沉重的课业负担中解放出来,让学生“少做题,多读书”,让学生成为支配课余时间的主人。教学中要强调“精讲”,使学生能在课内完成大部分作业。为此,要关注儿童的经验和体验,并以儿童的经验、体验为中介,解决语文课程的抽象性、概括性、典型性与儿童生活的具体性、多样性、独特性的矛盾。从儿童的经验世界出发引导儿童进入课文的想象世界、情感世界,以儿童的自我体验为契机、引发儿童和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的共鸣。既使是学生发表了一些“异想天开”,有悖于常理的意见,也不要轻易否定。我们常常见到的是,恰恰是学生天真、幼稚毫无忌讳的“童言稚语”,表露了儿童纯真的天性,闪烁着智慧的火花。生活即课堂。培养学生具有日常口语交际能力,也只有在日常生活中不断实践,反复历练,把生活所得的一点一点累积起来,才会形成一个人的口语交际能力。所以,教师要打破课内课外的界线,树立大语文观,生活处处有语文,把口语交际的课堂延伸到学生五彩斑斓的生活之中,关注自然,关注生活,关注社会。
总之,在新的课程、新的学习方式、新的教学氛围下,需要老师引领学生开辟出一片语文学习生活的新天地,在这片天地里,教师和学生将共同成长,不断进步!
第4篇:小学语文新课标学习心得体会通过学习《新课标》我再一次更清晰的认识到小学语文,首先姓“语”,其性质的核心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其次,小学语文姓“小”,是儿童的语文教育,是儿童学习母语、运用母语为主的教育。我们的语文课应上出以下几个特点。
一、体现“语文味”
所谓的语文味即是语文的文学藴味,包括语文、文学、形象、构思、意境、哲学、情趣等藴味,也即是语文美。所以,语文课就要应有浓厚的语文味。而语文教学的过程,就是引导学生去体验、去发现、去感悟语言文字之美,作者情感之美、文章意境之美。首先,语文教学必须从语言文字入手,引领学生对语文作品反复涵咏体味。给学生创造充分阅读的时间,让学生在琅琅书声中,用心灵去拥抱语言,和作者的心灵直接对话,在思维和情感的强烈震撼中领会作者伟大的人格、深邃的思想和美好的情操。教师引导学生反复朗读、大量阅读、细细品读、深情诵读中反复涵咏体味,让学生领会语言文字之美,从而领会作者的言外之意,意外之境。其次,要围绕“语文本体”引导学生在充分的思维空间中,多角度、多层面,甚至是有创意地去理解、欣赏作品,产生对文本的情感美、语言美、形象美、构思美、意境美、哲理美和情趣美的认同与赞赏,并产生强烈的求知欲、创作欲,从而更加热爱祖国的语言文字。
二、体现儿童味小学的语文是儿童的语文。语文教师的任务,主要不是教导学生和控制学生,而是通过文本向学生提供一个更活跃、更开阔的语文实践平台。在“还”的过程中,语文教师应该自起至终、自觉自愿地成为学生实践的组织者、服务者和帮助者。激发学生的阅读愿望和激情;洞察学生在语文实践过程中可能遇到的困难和障碍;诱发学生作为一名读者的发展和创见;带领学生经由语文课走向一片新的语文天地。要在语文课体现“儿童味”,更重要的是凸现儿童的主体地位,把儿童的精神融入语文课,让童声、童心、童趣在老师的唤醒、激励和鼓舞中真实体现。在教学中儿童自有儿童的感动,儿童自有儿童的诠释,儿童自有儿童的情怀,儿童自有儿童的梦想。语文的主人是儿童,我们要尊重儿童的原始表达,要体会语言的真意,要让儿童真情流露,语文课就要尊重儿童的语文世界,上出儿童味来。
三、体现个人味语文课的语文味,一般是说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处理教材、组织教学活动、选择教学手段、运用教学语言以及教师的仪表风度等诸种因素,凝聚之后显示出来的审美风貌,审美风貌表现为真(真实可信)、诚(诚挚深沉)、新(新颖独特)。这种审美风貌体现于教学的全过程,并为学生所品评体验,或深或浅或长或短地吸引着学生。古人云:文如其人。今人说:上课如作文。可见“课如其人”的说法也合乎逻辑,正如大自然里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一样,世界上也没有两个个性绝对相同的教师,因为即使他们的年龄、学历相同,但每个人的性格、气质、感情、特长等总是千差万别的。那如何使语文课富有个人味呢?第一、教学时做到“胸中有书,目中有人”,也就是教材要如出自己之口,如出自己之心。在研究教材时也要研究学生,熟悉学生。
第二、突现优势,形成个性化教学风格。每位教师都有自己的长处和短处,扬长避短,即突出“人无我有”,在语文课上显出与众不同的个性。
在新课程改革的进程里,“有滋有味”的语文课,应能让听者如沐春风,“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
第5篇:《小学语文新课标学习心得体会》小学语文,其性质的核心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要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把语文课上成自然科学类、思想品德或别的课,而语文课上得象语文课,要还语文的本体特征.,是儿童的语文教育,是儿童学习母语、运用母语为主的教育.那么,在新课程改革理念的范畴下,怎样才能把小学语文课教得"有滋有味"呢里,我想下面三点来谈谈的体会.
一、语文味
所谓的语文味即是语文的文学藴味,包括语文、文学、形象、构思、意境、哲学、情趣等藴味,也即是语文美.,语文课就要应有浓厚的语文味.而语文教学的过程,学生去体验、去去感悟语言文字之美,作者情感之美、文章意境之美.,要领悟语文的美,从语言入手,从品味语言超越语言,着眼于培养学生语文素养的,引领学生感受,体验情感、理解见解,使之转化为智慧,积淀文化,的精神世界.那么,如何让教师上出语文味
语文教学从语言文字入手,引领学生对语文作品反复涵咏体味.给学生阅读的,让学生在琅琅书声中,用心灵去拥抱语言,和作者的心灵直接对话,在思维和情感的强烈震撼中领会作者的人格、深邃的思想和美好的情操.教师学生反复朗读、阅读、细细品读、深情诵读中反复涵咏体味,让学生领会语言文字之美,从而领会作者的言外之意,意外之境.
要"语文本体"学生在的思维空间中,多角度、多方面,甚至是有创意地去理解、欣赏作品,产生对文本的情感美、语言美、形象美、构思美、意境美、哲理美和情趣美的认同与赞赏,并产生强烈的求知欲、创作欲,从而热爱祖国的语言文字.
二、儿童味
小学的语文是儿童的语文.儿童儿童,既缩小的成人,也成人的预备.儿童是、精神上、人格上独立的人,儿童又是语文学习的主人,,小学语文教学从成人霸权中走,还儿童以发展语文素养的自主权.
语文教师的任务,主要教导学生和控制学生,而是文本向学生更活跃、更开阔的语文实践平台.在"还"的过程中,语文教师应该自起至终、自觉自愿地学生实践的组织者、服务者和帮助者.激发学生的阅读愿望和激情;洞察学生在语文实践过程中遇到的和障碍;诱发学生一名读者的发展和创见;带领学生经由语文课走向一片新的语文天地.为此,儿童、儿童、懂得儿童的文化.
要在语文课体现"儿童味",更的是凸现儿童的主体地位,把儿童的精神融入语文课,让童声、童心、童趣在老师的唤醒、激励和鼓舞中体现.在教学中儿童自有儿童的感动,儿童自有儿童的诠释,儿童自有儿童的情怀,儿童自有儿童的梦想.语文的主人是儿童,要尊重儿童的原始表达,要体会语言的真意,要让儿童真情流露,语文课就要尊重儿童的语文世界,上出儿童味来.
三、个人味
语文课的语文味,是说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教材、组织教学活动、选择教学手段、运用教学语言教师的仪表风度等诸种因素,凝聚之后显示的审美风貌,审美风貌为真(可信)、诚(诚挚深沉)、
上一篇:机关部门,干部人事制度改革
下一篇:信息化行业论坛上的主题演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