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子路片赏析

| 翻译 |

【www.guakaob.com--翻译】

《论语》赏析材料
论语子路片赏析 第一篇

(一)基础知识积累

1、《论语》是一部___体散文集,是孔子的___和______所辑录的孔子及其

弟子的言行录。宋儒把《论语》和《___》《___》《___》合称为“四书”。

2、孔子,名___,字 ___,___ 家学派创始人,思想核心是仁,政治上主张礼治,鼓励人们入仕 ,即“出来做事”。开私人讲学的风气,传说有弟子___人,身通六艺者____人。孔子本人也被历代统治者尊奉为至圣先师。

(二)课内句子翻译

(1) 吾少也贱,故多能鄙事。( 我小时候生活穷苦,所以学会了许多鄙贱的技艺。)

(2)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几个人一起走路,其中便一定有值得我学习的人。我选取那些优点而效法,把好的

言行记在心里;对于他们身上的缺点,我进行反省,如果自己身上也有,就立即改去。)

(3) 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君尽君道,臣尽臣道,父尽父道,子尽子道。)

(4)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 (孔子说:‚花言巧语,装出一副伪善的面孔,这

种人很少有仁德的。‛ )

(5) 子曰:“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 )

(孔子说:‚聪明的人喜好水,仁慈的人喜好山。聪明的人生动活泼,仁慈的人沉厚宁

静。聪明的人生活快乐,仁厚的人有涵养,寿命长。‛)

(6)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子贡问孔子说:‚有一句话可以作为终身奉行的准则吗?‛孔子回答:‚那就是‘恕’

吧!自己不愿做的,不要强加给别人。‛ )

(7)子张问政。子曰:“居之无倦,行之以忠。”

(子张问如何治理政事。孔子说:‚做官要始终如一,不肯懈怠,执行政令表里如一,

忠心不二。‛ )

(8) 颜渊、季路侍。子曰:“盍各言尔志?”

子路曰:“愿车马衣轻裘,与朋友共,敝之而无憾。”

颜渊曰:“愿无伐善,无施劳。”

子路曰:“愿闻子之志。”

子曰:“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

(颜渊、季路侍从。孔子说:‚何不各人说说自己的志向?‛

子路说:‚愿将车马及皮袍衣服与朋友共享,用坏了也不引为遗憾。‛

颜渊说:‚希望不夸耀自己的长处,不表白劳绩。‛

子路说:‚希望听到老师的志向。‛

孔子说:‚使老人安逸,使朋友信任,使年轻人得到关怀。‛ )

(9) 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不符合礼的事不去看,不符合礼的话不去听,不符合礼的话不去说,不符合礼的事不

去做。 )

(10) 克己复礼为仁 (克制自己的私欲,使言行合于礼,这就是仁。)

(11) 为仁由己,而由乎人哉? (修养仁德全靠自己,难道是靠别人吗? )

(12) 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努力学习,坚持不懈,教导别人从来不知道疲倦。)

(13) 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

(我不是生下来就有知识的人,而是爱好古代文化,依靠个人勤奋敏捷,不断学习、求

索而得来知识的人。 )

(14)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自己想要立身,从而使别人立身,自己想要通达从而使别人通达。)

(15)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有职位的人本身正直,这样不发命令事情也能办得好 ;有职位的人本身不正直 ,即

使强发命令下属也不会听从。)

(二)课外句子翻译

(1)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①,居其所而众星共之②。”

【注释】①北辰:北极星。距地球约782光年。由于太远,从地球上看它似乎不动,

实际仍在高速运转。 ②共:同“拱”。环绕。

【今译】 孔子说:‚[国君]治理国家,用道德教化来推行政治,就像北极星一样,处

于它一定的方位上,而群星都环绕在它的周围。‛

(2)子曰:“道之以政①,齐之以刑②,民免而无耻③;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

格④。”

【注释】 ①道:同“导”。治理,引导。 ②齐:整治,约束,统一。 ③免:避免,指避

免犯错误。无耻:做了坏事,心里不知羞 耻;没有(或缺乏)羞耻之心。 ④格:正,纠正。

【今译】孔子说:‚用行政命令来治理,用刑法来处罚,人民虽然能避免犯罪,但还不

是从心里知道[犯罪]是可耻的;用道德教化来治理,用礼来约束,人民就会有羞耻之心,而且会[自觉地]改过。‛

(3) 子曰:“由①,诲女②,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③。”

【今译】孔子说:‚仲由,我教导你的[知识],知道了吗?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

不知道,这种态度才是明智的。‛

(4)子曰:“人而无信①,不知其可也。【注释】① 信:讲信用,说了算数。

【今译】 孔子说:‚人不讲信用,真不知道怎么可以呢!

(5)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今译】 不到他努力想弄明白而不得的程度不要去开导他;不到他心里明白却不能完善

表达出来的程度不要去启发他。如果他不能举一反三,就不要再反复地给他举例.

(6) 君子坦荡荡, ___________________。

(7) 见贤思齐焉,___________________。

(8) 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9) 岁寒,__________________。

(10)君子病无能焉,不病人之不己知也。

【今译】君子只应担心自己没有才能,不必担心别人不了解自己。

(11)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12)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学也。

【今译】十户人家的村落,必定有人像我一样忠信,但不如我好学啊。

(13)发愤忘食,_________________ ,不知老之将至。

(14)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

【今译】暮春三月,春服已经换上,约上五六个朋友,六七个少年,到沂水里洗澡,在 舞雩台上吹风,再一路歌唱而归。

(15)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①,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②,六十

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注释】 ①有:同“又”。表示相加。“十有五”,即十加五,十五岁。 ②天命:这里的“天命”含有上天的意旨、自然的禀赋与天性、人生的道义和职责等多重含义。

【今译】孔子说:‚我十五岁时开始立志学习;三十岁时能自立于世;四十岁时遇事就

不迷惑;五十岁时懂得了什么是天命;六十岁时能听得进不同的意见;到了七十岁时才能达到随心所欲,想怎么做便怎么做,也不会超出规矩。‛

(16)长沮、桀溺①耦而耕②。孔子过之,使子路问津焉。长沮曰:“夫执舆者为谁?”

子路曰:“为孔丘。”曰:“是鲁孔丘与?”曰:“是也。”曰:“是知津矣。”问于桀溺。桀溺曰:“子为谁?”曰:“为仲由。”曰:“是孔丘之徒与?”对曰:“然。”曰:“滔滔者天下皆是也,而谁以易之?且而与其从辟人之士也,岂若从辟世之士哉?”耰③而不辍。子路行以告。夫子怃然曰:“鸟兽不可与同群,吾非斯人之徒与而谁与?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 ——《论语•微子》【注释】 ①长沮、桀溺:两位隐士,真实姓名和身世不详。 ②耦而耕:两个人合力耕作。 ③耰:音yōu,用土覆盖种子。

①翻译文中划横线的句子 夫执舆者为谁?

翻译: 且而与其从辟人之士也,岂若从辟世之士哉?

翻译:

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

翻译:

② 请你点评文章中的孔子的思想

(17) 子路曰:“桓公杀公子纠,召忽死之,管仲不死。”曰:“未仁乎?”子曰:“合诸侯,不以兵车,管仲之力也。如其仁。”

子贡曰:“管仲非仁者与?桓公杀公子纠,不能死,又相之。”子曰:“侯,一匡天下,民到于今受其赐。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岂若匹夫匹妇之为谅也,自经于沟渎而莫之知也?”

注:1公子纠:齐桓公的哥哥。齐桓公与他争位,杀掉了他。2召忽:管仲和召忽都是公子纠的家臣。公子纠死后,召忽自杀,管仲归服于齐桓公,并当上了齐国的宰相。3如其仁:这就是他的仁德。4微:无,没有。5被发左衽:被,同“披”。衽,衣襟。“被发左衽”是当时的夷狄之俗。6谅:遵守信用,这里指拘泥小的信义、小的节操。7自经:上吊自杀。渎,小沟渠

①将文中的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桓公九合诸侯,不以兵车,管仲之力也。

翻译: 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民到于今受其赐。

翻译:

②孔子如何看待“管仲相桓公”这件事的?

(18)宰予昼寝。子日:“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圬①也。于予与何诛②?”子

曰:“始吾于人也,听其言而信其行;今吾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于予与改是③。”

【注释】①圬:粉刷 ②诛:责备 ③是:代词,指先前对人的态度。

①. 将文中画线句译成现代汉语。

于予与何诛? 译文: 于予与改是。 译文: ②. 这段文字讲的是 和 的关系。

③. 孔子从“宰予昼寝”这一事情中,悟出什么道理?

附录:阅读下面的文言语段,完成19~22题。

先君子尝言:乡先辈左忠毅公视学京畿,一日,风雪严寒,从数骑出,微行入古寺。庑下一生伏案卧,文方成草。公阅毕,即解貂覆生,为掩户。叩之寺僧,则史公可法也。及试,吏呼名至史公,公瞿然注视;呈卷,即面署第一。召入,使拜夫人,曰:‚吾诸儿碌碌,他日继吾志事,惟此生耳。‛

及左公下厂狱,史朝夕狱门外。逆阉防伺甚严,虽家仆不得近。久之,闻左公被炮烙,旦夕且死,持五十金,涕泣谋于禁卒,卒感焉。一日,使史更敝衣草屦,背筐,手长鑱,为除不洁者。引入,微指左公处,则席地倚墙而坐,面额焦烂不可辨,左膝以下筋骨尽脱矣。史前跪,抱公膝而呜咽。公辨其声,而目不可开,乃奋臂以指拨眥,目光如炬,怒曰:‚庸奴!此何地也?而汝来前!国家之事糜烂至此,老夫已矣,汝复轻身而昧大义,天下事谁可支柱者?不速去,无俟奸人构陷,吾今即扑杀汝!‛因摸地上刑械作投击势。史噤不敢发声,趋而出。后常流涕述其事以语人曰:‚吾师肺肝,皆铁石所铸造也!”

(节选自清方苞《左忠毅公逸事》)

19.下列各组加点词语的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 (1)微行入古寺

(2)微夫人之力不及此(《烛之武退秦师》)

B. (1)而目不可开

(2)范增数目项王(《鸿门宴》)

C. (1)史噤不敢发声

(2)发图,图穷而匕首见(《荆轲刺秦王》)

D. (1)使史更敝衣

(2)愿足下更虑之(《荆轲刺秦王》)

20.与例句中“为”字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公阅华,即解貂覆生,为掩户。

A.父母宗族,皆为戮没(《荆轲刺秦王》)

B.旦日飨士卒,为击破沛公军(《鸿门宴》)

C.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鸿门宴》)

D.荆轲和而歌,为变徵之声(《荆轲刺秦王》)

21.下列对文意的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

A.第一段写左忠毅公在风雪天“微行入古寺”,发现了“伏案卧,文方成草”的史可法,当即“解貂覆生,为掩户”,表现了左忠毅公爱才之心。

B.对史可法,左忠毅公不仅“呈卷,即面署第一”,而且“召入,使拜夫人”,并断言“他日继吾志事,惟此生耳”,则表现了他具有知人之明。

C.从“席地倚墙而坐,面额焦烂不可辨,左膝以下筋骨尽脱矣”句可以看出,“逆阉”对左公用刑之酷和左公面对酷刑的意志之坚。

D.“老夫已矣,汝复轻身而昧大义,天下事谁可支柱者?”表现了左公对国家前途的忧虑,并对史可法给自己平反昭雪寄予厚望。

22.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汝复轻身而昧大义,天下事谁可支柱者?

(2)无俟奸人构陷,吾今即扑杀汝!

论语好句赏析
论语子路片赏析 第二篇

篇一:经典小论语句赏析

《论语》经典句子的鉴赏

《论语》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四书五经中的一本而已,儒家的经典著作“四书五经”分别是:《大学》、《论语》、《孟子》、《中庸》为四书,《易经》、《诗经》、《书经》、《礼记》、《春秋》是五经。 《论语》是孔子及其亲传弟子的对话记录,《孟子》是比孔子晚出生一百多年后的孟子及其弟子的言论记录,《礼记》是孔子的弟子们学习孔子有关“礼”的理论后产生的感想汇编。《大学》和《中庸》则是《礼记》中抽出来的章节单独成篇的。此外《易经》、《诗经》、《书经》、《春秋》都是孔子时代已经存在的书,孔子根据自己的理论需要及其审美眼光对其进行了编辑、修订、发挥等。孔孟之后历代学者对四书五经的注释书,可以看成是不同时代的人们根据其时代的需要而对儒家思想进行的解释和发挥。下面我针对这几句来和大家一起学习一下论语。

1、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孔子说:“不担心别人不了解我,只担心我不了解别人。”别人不了解我,我还是我,于我自己并没有什么损失。所以,“人不知而不愠”,值不得忧虑,更没有怨天尤人。相反。“画虎画皮难画骨,知人知面不知心。”我不了解别人,则不知道别人的是非邪正,不能亲近好人,远离坏人,这倒是值得忧虑的。别人不了解我,不但不会减损我的才学与品德,反而促使我更努力进德修业。当然,我也可以循正当途径让别人认识我。我不了解别人,这才是大问题。年轻时,要寻找志同道合的朋友;年长时,要提拔正直有为的后辈;若不知人,难免造成许多错误,悔之莫及。这段话是孔子对自己学生所传授的为人处世之道。在孔子的观念中,“学而优则仕,是一种积极入世的态度。这里的潜台词是:在了解别人的过程中,也使别人了解自己。孔子积极鼓励弟子从政,而从政的一个基本门路在于使别人了解自己。

2、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孔子说:“以德行来治理国家,就像北极星一样,安坐在它的位置上,其他星辰环绕着它而展布。”德:古代有德治、礼治、法治的分别。德治的基础,主要在于帝王本身的高尚品德,因此帝王责任重大,而效果据说也十分理想,几乎像是无为而治了。事实上,德治与无为而治不同,但是为何天下自然而然归于太平?这是因为孔子对人性有一个基本信念,就是人性向善,所以百姓会自动回应德治的帝王。道德作为一种意识形态,对于人们的客观行为都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在治理国家时,暴力和强制手段只是治标却不是治本之道。为政者的德行是一种榜样的力量,使人们见贤思齐,从价值观和人生观上受到良好的引导和感化,使每个人都知礼义廉耻,行为有格,这才是治世根本之道。同样,希望获得别国的尊重与青睐,仅仅靠武力和硬实力是不可以的,人的归顺必然是心的归顺,仅仅依靠行为上的归顺而不得人心,这种所谓的局面必然不能长久。相反,用自己良好的德行昭然于世,做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与邻为善,用平等的地位和态度去对待每一个国家,既不颐指气使也不奴颜婢膝,不卑不亢,和而不同,这样才能赢得人心,赢得真正的尊重。

3、子曰:朝闻道,夕可死矣

孔子说:“早晨听懂了人生理想,就算当晚要死也不妨。”理想是人存于世上的一精神寄托,没有理想,人多一切活动可以说的都是盲目的,都是毫无计划的。古今中外,对于理想可以说都是十分珍贵的。影片《肖申克的救赎》中有这样的话hope is a good thing,maybe the best of thing ,正是有希望在指引,安迪才能在经过20年冤屈囚禁生活后安然从肖申克监狱成功逃脱,开始崭新的人生。希望和人生价值是理想是明确人之所以为人,何以为人的重要导师。孔子的这句话就是旨在强调理想的重要性。每个人都要了解人生应该如何的理想。了解人生的价值何在,可以依此而行,死而无憾。这也是“守死善道”的意思。同时这句话也深刻反映着孔子的生死观,显示孔子知生也知死,而这种贯穿生死的道,无异于他一再强调的仁。孔子将人生的理想、对真理的追求都置于生死之上,可以说他的生命因为他的灵魂

而闪光。相对于周围相当一部分人来说,孔子的这种态度是难能可贵的,更是值得学习和反思的。不少人认为只有获取知识拥有好的人生才是个人应该为之不懈奋斗的目标,也将之作为人生的理想,拥有这些只是为了活着,而孔子认为生命不是最终的归宿,而是一种媒介,人拥有生命就是为了明确自已的人生价值和社会价值,是为了汲取更多的真理和学问,是为了传到授业解惑,是为了将仁爱之道普度众生。这就是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的根本。这让我反思,作为大学生我的学习和探索的根本动因何在,是为了拥有一个好的人生还是为了汲取更多有用的东西来回报社会,创造生产力。

4、 子曰:“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君子怀刑,小人怀惠。”

【论语子路片赏析】

孔子说:“君子关心的是德行,小人在乎的是产业。君子关心的是规范,小人在乎的是利润。”君子与小人对举,可以看出小人是为了产业而忽略德行,并且为了利润而不惜破坏规范。反之,君子则以德行与规范为重。换言之,小人处于“自我中心”阶段,君子则进到“人我互动”阶段,还须努力朝向“超越自我”阶段提升。德行与产业,规范和利润在一定程度上还是存在冲突的,如何取舍就是君子和小人之间的差别了。是见利忘义还是恪守规范,是合法经营还是投机倒把,不仅仅实在古代,在当今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也是十分敏感的问题。众多资本家企业家在创业初期进行资本原始积累的时候可以说,很多都是在违法经营、投机取巧的,可以说,这会使财富迅速膨胀和积累,但是却有违社会功德,更是违背自己良心的。

5、子曰:“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

孔子说:“作为君子,就要努力在言语上谨慎迟钝,而在行动上敏捷有效。”俗话说祸从口出,言多必有失,人在言语上应该严谨,不应图一时口舌之快,要经过深思熟虑后在发表自己的观点和言论。可以说,只有充分闪耀着智慧和思考的言论才是真正值得一说的,空洞的毫无价值和营养的话语只能谓之泛泛之谈,不经过深思熟虑贸然开口的人不是真正明智的人,是轻浮的,稳重有内涵的的人必然是字字珠玑,谨慎严谨,掷地有声。但是,在行为上,和发表言论是相反的。空洞的发表言论而观点,在付诸实践的时候却拖泥带水,这不是君子之道。真正的大哲行动总是和思想、言论是同步的,甚至要优先与思想。言必行行必果,行动敏捷有效,善于把握时机,注重实效这才是正确的行为之道。

6、

孔子说:“不到他努力想懂而懂不了,我不去开导;不到他努力想说而说不出,我 不去引发。告诉他一个角落是如此,他不能随之联想到另外三个角落也是如此,我就不再多说了。”这是孔子的教学态度,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直接向学生讲授真理不如积极启发和引导学生探索真理,掌握学的方法和兴趣,这样,学生掌握的就不仅仅是知识本身,而是能更好的掌握知识的方法,进而来获得更多的真理。当然,学生个人的理解和领悟也是相当重要的,一个只会接受结果而不去思考,不能联系和发挥,不能掌握学习的方法和技能,就是孔子所谓的朽木不可雕也,不是真心想要学习的,老师的教导也只能是对牛弹琴,徒劳无功,因此,对于这样的学生,孔子也不愿再继续启发。做学问、学知识就是要理论联系实际,通过普遍真理来探索更多未知的科学,通过自己的挖掘和探索,辅之以老师的教导和启发,而不是机械的等待老师的灌输,在接受知识的态度上,要把盲目接受转变为主动探索这才是作为大学生应该具有的学习观。

7、

孔子说:“君子心胸光明开朗,小人经常愁眉苦脸。”修养有成者,不论穷达顺逆,都因为走在人生正途上而充满自信与喜悦。无志之人,即使富贵,也会“患得患失”,何况处于困境时? 8、

孔子说:“不是担任某一职位,就不去设想那个职位的业务。”这句话的哲理更适用于管理学的实际操作中。人们总是喜欢引用拿破仑的一句话:“不想当将军的士兵不是好士兵”,但是我个人认为这是不恰当的。在其位谋其政,不在其位不谋其政,每个人应该踏踏实实的把现

实的工作做好,做出成就,而不是好高骛远,空想子曰:“不在其位,不谋其政。” 子曰:“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一些过高的目标。新进职员首先应该考虑的是如何尽快融入新的工作环境中,如何做好本职工作,如果每天只是在想企业宏观政策的制定,战略规划的发展,如何把企业做大做强,这是很不切实际的。每个人明确自己在组织中的地位和分工,各司其事,各尽其职,才能使组织结构高效正常运转,高层领导者、中层领导者、低层领导者如果职权混乱,交叉管理,组织机构必然是一团糟。巨人集团的败落就验证了孔子这句话的真理。身处软件开发的位置上却谋其他各种领域之政,盲目的搞多元性发展,结果必然是失败。古话说“隔行如隔山”,实际上也是在阐述不在其位不谋其政的道理。孔子的这个观点对于大学生的学习也有普遍的指导作用。大学生,作为进入社会的过渡性角色,从本质上来讲还是学生,学生的本职就是学习文化知识和基本技能,周围有不少同学在盲目的从事各种各样的社会兼职和社会活动,基本没有时间学习,表面上来看是在积累社会经验,但是实际上却是失去了进行知识储备和积累的机会,再多的实践经验没有良好的理论基础为依托必然是空中楼阁。因此,作为学生,争取更多的机会学习还是重中之重。

总之:这是句话并不是最脍炙人口的,却都是对我有感悟的。这些感悟很多可能都是不成熟的,甚至可能是不准确的,但也是我读完论语,学习了孔孟与儒家文化选修课的心得和体会,不当之处请大家批评指正。篇二:论语名句赏析

论语名句赏析

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悦,不亦君子乎?” 学习需要不断复习才能掌握。学了知识,按时复习,这是愉快的事。这里既有学习方法,也有学习态度。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在一起探讨问题,是一种乐趣。

人家不了解,我却不怨恨,是君子的风格。这是讲个人修养问题。

2、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复习旧的知识,能够从中有新的体会或发现。这样,就可以做老师了。

3、子曰:“学而不思则闰;思而不学则殆。”

只读书而不肯动脑筋思考,就会感到迷惑;只是一味空想而不肯读书,就会有疑惑。这里阐述了学习和思考的辩证关系,也是讲学习方法的。

4、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孔子说:“子路,教给你正确认识事物的道理吧。(那就是)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就是聪明智慧。”这段说的是对待事物的正确态度。

5、子贡问曰: “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子曰: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子贡问道:“孔文子为什么叫“文”呢?”孔子说:“他聪敏而又爱好学刁,并且不以向不如自己的人请教为耻。因此用‘文’做他的谥号。”这里借回答于贡的问话,借题发挥,教育弟子要勤学好问。

6、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

这一则是孔子的自述,讲的是学习态度和方法。要把学过的东西默默地记在心里,不断积累知识。“学而不厌”,讲的是好学精神,学无止境,从不感到满足。“诲人不倦”,讲的是教学态度,要热情地教导学生。孔于一生都是这样做的,所以他说:“对我来说,有什么呀?”表现了孔子的自信。

7、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孔子说:“几个人在一起走路,其中一定有人可以当我的老师。应当选择他们的优点去学习,对他们的缺点,要注意改正。”这里说的是只要虚心求教,到处都有老师。

8、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孔子说:“(对待任何事业和学问)懂得

它的人不如喜爱它的人,喜爱它的人不如以它为乐的人。”这段主要讲学习的三个层次,只有以之为乐的人,才能真正学好它。

9、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孔子站在河边叹道:“消逝的时光像河水一样啊,日夜不停地流去。”讲的是珍惜宝贵的时光。

10、子曰:“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

孔于说:“我曾经整天不吃,整夜不睡,思考问题, (但并)没有益处,还不如去学习。”篇三:《论语》赏析材料

(一)基础知识积累

弟子的言行录。宋儒把《论语》和《___》《___》《___》合称为“四书”。

2、孔子,名___,字 ___,___ 家学派创始人,思想核心是仁,政治上主张礼治,鼓励人们入仕 ,即“出来做事”。开私人讲学的风气,传说有弟子___人,身通六艺者____人。孔子本人也被历代统治者尊奉为至圣先师。

(二)课内句子翻译

(1) 吾少也贱,故多能鄙事。( 我小时候生活穷苦,所以学会了许多鄙贱的技艺。)

(2)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几个人一起走路,其中便一定有值得我学习的人。我选取那些优点而效法,把好的 言行记在心里;对于他们身上的缺点,我进行反省,如果自己身上也有,就立即改去。)

(3) 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君尽君道,臣尽臣道,父尽父道,子尽子道。)

(4)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 (孔子说:?花言巧语,装出一副伪善的面孔,这 种人很少有仁德的。? )

(5) 子曰:“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 )

(孔子说:?聪明的人喜好水,仁慈的人喜好山。聪明的人生动活泼,仁慈的人沉厚宁 静。聪明的人生活快乐,仁厚的人有涵养,寿命长。?)

(6)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子贡问孔子说:?有一句话可以作为终身奉行的准则吗??孔子回答:?那就是‘恕’ 吧!自己不愿做的,不要强加给别人。? )

(7)子张问政。子曰:“居之无倦,行之以忠。”

(子张问如何治理政事。孔子说:?做官要始终如一,不肯懈怠,执行政令表里如一, 忠心不二。? )

(8) 颜渊、季路侍。子曰:“盍各言尔志?”

子路曰:“愿车马衣轻裘,与朋友共,敝之而无憾。”

颜渊曰:“愿无伐善,无施劳。”

子路曰:“愿闻子之志。”

子曰:“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

(颜渊、季路侍从。孔子说:?何不各人说说自己的志向??

子路说:?愿将车马及皮袍衣服与朋友共享,用坏了也不引为遗憾。?

颜渊说:?希望不夸耀自己的长处,不表白劳绩。?

子路说:?希望听到老师的志向。?

孔子说:?使老人安逸,使朋友信任,使年轻人得到关怀。? )

(9) 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不符合礼的事不去看,不符合礼的话不去听,不符合礼的话不去说,不符合礼的事不 去做。 )

(10) 克己复礼为仁(克制自己的私欲,使言行合于礼,这就是仁。)

(11) 为仁由己,而由乎人哉? (修养仁德全靠自己,难道是靠别人吗? )

(12) 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努力学习,坚持不懈,教导别人从来不知道疲倦。)

(13) 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

(我不是生下来就有知识的人,而是爱好古代文化,依靠个人勤奋敏捷,不断学习、求 索而得来知识的人。 )

(14)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自己想要立身,从而使别人立身,自己想要通达从而使别人通达。)(15)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有职位的人本身正直,这样不发命令事情也能办得好 ;有职位的人本身不正直 ,即 使强发命令下属也不会听从。)

(二)课外句子翻译

(1)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①,居其所而众星共之②。”

【注释】①北辰:北极星。距地球约782光年。由于太远,从地球上看它似乎不动, 实际仍在高速运转。 ②共:同“拱”。环绕。

【今译】 孔子说:?[国君]治理国家,用道德教化来推行政治,就像北极星一样,处 于它一定的方位上,而群星都环绕在它的周围。?

(2)子曰:“道之以政①,齐之以刑②,民免而无耻③;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 格④。”

【注释】 ①道:同“导”。治理,引导。 ②齐:整治,约束,统一。 ③免:避免,指避 免犯错误。无耻:做了坏事,心里不知羞 耻;没有(或缺乏)羞耻之心。 ④格:正,纠正。

【今译】孔子说:?用行政命令来治理,用刑法来处罚,人民虽然能避免犯罪,但还不 是从心里知道[犯罪]是可耻的;用道德教化来治理,用礼来约束,人民就会有羞耻之心,而且会[自觉地]改过。?

(3) 子曰:“由①,诲女②,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③。”

【今译】孔子说:?仲由,我教导你的[知识],知道了吗?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 不知道,这种态度才是明智的。?

(4)子曰:“人而无信①,不知其可也。【注释】① 信:讲信用,说了算数。

【今译】 孔子说:?人不讲信用,真不知道怎么可以呢!

(5)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今译】 不到他努力想弄明白而不得的程度不要去开导他;不到他心里明白却不能完善 表达出来的程度不要去启发他。如果他不能举一反三,就不要再反复地给他举例.

(6) 君子坦荡荡, ___________________。

(7) 见贤思齐焉,___________________。

(8) 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9) 岁寒,__________________。

(10)君子病无能焉,不病人之不己知也。

【今译】君子只应担心自己没有才能,不必担心别人不了解自己。

(11)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12)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学也。

【今译】十户人家的村落,必定有人像我一样忠信,但不如我好学啊。

(13)发愤忘食,_________________ ,不知老之将至。

(14)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

【今译】暮春三月,春服已经换上,约上五六个朋友,六七个少年,到沂水里洗澡,在舞雩台上吹风,再一路歌唱而归。

(15)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①,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②,六十

《子路、曾皙、冉有 公西华侍坐》赏析
论语子路片赏析 第三篇

《论(lún)语》是孔子弟子及后学记录有关孔子言行的著作,共20篇。内容涉及政治主张、教育理论、伦理观念、品德修养等,是有关孔子思想的重要著作,也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论语》是语录体,文字简练质朴,含义很深,也有描写比较生动具有文学价值的片段。

孔子(前551一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时鲁国陬(zōu)邑(今山东省曲阜市东南)人。是儒家学派的创始者,我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在教育方面,他提出“有教无类”;政治方面,主张仁政、德治。这在当时,都对人民有利。他提倡的伦理道德,成为历代封建统治者统治人民的工具。孔子曾周游列国,宣传自己的政治主张,都不被采用。回鲁国后。从事著述和讲学,相传有弟子3000人。他编订了《诗》《书》,修撰了《春秋》。

【解题】

本文选自《论语·先进》,编者取文章第一句作为标题。文章记叙孔子师生在一起谈论各人政治抱负的情景。《论语》是孔子弟子及其再传弟子关于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记录,大多数篇章是简短的语录。本篇是《论语》中有完整结构的一章,人物的语言情态都写得很有个性,是一段很生动的记叙文。

子路、曾皙(灯)、冉(rǎn)有、公西华,都是孔子的学生。

【注评】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侍坐:陪侍孔子坐着。侍,在尊长旁边陪伴服侍。 ○“侍坐”二字表现了师生关系的亲密无间,为下文的对话渲染了一种轻松和谐的气氛。 子曰: 子:指孔子。这是孔子的弟子对孔子的尊称。 “以吾一日长(zhǎng)乎尔, 以:因为。一日长乎尔:比你们年纪大一两天。一日,一两天的意思,作“长”的状语。长:年纪较大。乎:介词,同“于”,这里表比较,可译为“比”。下文中的“乎”,除“何伤乎”一句的“乎”是疑问语气词之外,其余都是介词。尔:代词,你们。 毋(wú)吾以也。 没有谁任用我了。毋:代词,表无指,没有谁。在句中作主语。以:动词,任用。这是个否定句,代词宾语“吾”置于动词之前。课本注对这一句有不同的分析和理解,这里采用的是刘宝楠《论语正义》的说法。 居则曰: 居:平居,平日在家的时候。则:同“辄”,副词,往往,总是。这句主语是“你们”。 ‘不吾知也。’ 知:了解。否定句,代词宾语前置。 如或知尔, 如或:如果有人。如:连词,如果。或:无定代词,有人。 则何以哉?” 则:连词,那么,就。何以:用什么(去实现自己的抱负)。以,动词,用。○这一层记述孔子问志,表现了孔子循循善诱的教育方法。他先从自己谈起,把师生摆在同等的地位;“一日长乎尔”的说法,又充分表现了他的平易近人,谦逊和蔼地对待学生的态度。“居则日”一句,反映出他对学生平时的思想动态了如指掌。

子路率(shuài)尔而对曰: 率尔:轻率地。尔,助词,用作修饰语的词尾。对:回答。在古汉语里, “对”一般指对上级或尊长的回答。○“率尔”一词生动地写出了子路爽朗而又缺乏谦让的性格。 “千乘之国, 拥有一千辆战车的国家。这在当时是一个中等诸侯国。乘:古时一车四马叫一乘,这里指四匹马拉的战车。 摄乎大国之间, 摄:夹。乎:于,在。 加之以师旅, 加之:加在它上面,指侵犯它。之,指千乘之国。以:介词,用。师旅:指军队,古二千五百人为一师,五百人为一旅。 因之以饥馑(jǐn), 因:动词,继,接续。之:代词,指“师旅”所进行的侵略战争。饥馑:指灾荒。五谷不熟为饥,蔬菜不熟为馑。这句直译是:又把饥荒年岁接在战争之后(加给它)。 由也为之, 由:子路自称其名。子路姓仲,名由,字子路。也:语气词,用在主语后表提顿。为:治理。 比及三年。 比(旧读bì)及:等到。这是介词性复音虚词,“比”和“及”是同义并列关系。 可使有勇, “使”后省兼语“民”。 且知方也。 且:连词,并且。方:义,正道,这里指礼义。○子路的政治抱负,和孔子“足食足兵”,“既富矣”又“教之”的政治主张是一致的,但他轻率地直言其志,显得毫不谦虚,并把事情看得过于容易。

夫子晒(shěn)之。 哂之:对他微微一笑。哂,微笑。之,代子路。○一“哂”字传神地表现出孔子对子路的委婉含蓄的表态,既以微笑表示对他的政治抱负的认可,又含而不露地批评了“其言不让”。

“求。尔何如?” 求:冉有的名。

对曰:“方六七十, 指面积六七十里的小国家。方,见方,纵横。如五六十, 如:连词,表选择,或者。 求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足民。 “使”后省兼语“之”,“之”指这个小国。足民:人民生活富足。如其礼乐, 如:连词,表提起另一话题,作“至于”讲,和“如五六十”的“如”同是连词而用法有区别。其:指示代词,那。 以俟君子。” 以:把。后边省宾语“之”。俟:等待。○富而后教,礼乐治国,政治主张明确;而语言谦恭,与子路不同。

“赤。尔何如?” 赤:公西华的名,“公西”是复姓。

对曰:“非曰能之, 能:动词,能做到。 愿学焉。 焉:代词,指下文提到的事情。 宗庙之事。 指诸侯祭祀祖先的事,这在古代被视为国家大事。宗庙,天子、诸侯放祖宗牌位的处所。 如会同, 如:连词,或者。会:诸侯之间的盟会。同:诸侯共同朝见天子。 端章甫, 端:古代的一种礼服。章甫:古代的一种礼帽。这里都是名词用作动词,意思是“穿着礼服,戴着礼帽”。 愿为小相(xiàng)焉。” 相:在祭祀、会盟或朝见天子时主持赞礼和司仪的人。焉:兼词,于是,在这些场合里。 ○政治抱负不外乎“礼乐治国”。所言均为国家大事,不曰“能”而曰“愿学”,并且只是“为小相”,态度更谦虚。

“点,尔何如?” 点:曾皙的名。

鼓瑟(sè)希, 鼓:弹。瑟:古乐器。希:同“稀”,稀疏,这里指鼓瑟的声音已接近尾声。这句主语是“曾皙”。 铿(kēng)尔。 铿:象声词,这里指曲终收拨划动琴弦的声音。尔:助词。 舍(shě)瑟而作, 舍:放下。作:站起身。○从“鼓瑟”到“而作”,短短九字,生动地描绘出了曾皙从容、洒脱的情态;而“舍”“作”两个动作,又表现了他回答老师问题时的恭敬态度。 对曰:“异乎三子者之撰(zhuàn)。” 乎:介词,跟,和。者:特殊指示代词,复指“三子”。撰:同“供”,善言,这里指上文子路等三人所陈述的志向。

子曰:“何伤乎! 伤:妨害。乎:语气词,呢。 亦各言其志也! 亦:副词,表限于某个范围。只是,不过。 ○善于点拨诱导。

曰:“莫春者, 莫春:指农历三月。莫,音义同“暮”,是“暮”的古字。者:助词,用在表示时间的词后面表提顿。 春服既成。 既:副词,已经。成:稳定,指春服已经穿得住。 冠(guàn)者五六人, 冠者:指成年人。古时男子二十岁为成年,束发加冠(guàn)。 童子六七人, 这是曾皙指自己偕同冠者与童子。 浴乎沂(yí), 乎:介词,在。沂:水名。 风乎舞雩(yú), 风:名词用作动词,吹风,乘凉。舞雩:是鲁国求雨的坛,在今曲阜县东南。古代求雨之祭,叫“雩祭”。有巫人在坛上歌舞,所以称为舞雩。 咏而归。” 咏:唱歌。 ○曾皙没有直接说明怎样从政治国,而是描绘出一幅“风清俗美,人民安乐”的太平盛世的风情画,展示出自己的政治理想,并表现了一种“安贫乐道”“澡身浴德”的高洁志趣。 夫子喟(kuì)然叹曰: 喟然:长叹的样子。 “吾与点也!” 与:动词,赞成,同意。○不但盛赞,而且喟然有感慨。盛赞,是由于曾皙所描述的太平盛世的情景正反映了孔子的政治理想。喟然有感慨,是因为孔子正经历“毋吾以也”的遭遇,自己也有过“道不行,乘桴(fú,小筏子)浮于海”(《论语·公冶长》)的设想,抱有“君子固穷”(君子在处境困窘时还能坚持自己的德操。见《论语·卫灵公》)的态度。曾皙的志趣,与孔子正相投契。

写孔子启发学生谈自己的志向。

三子者出,曾皙后。 后:用作动词,留在后面。 曾皙曰:“夫三子者之言何如?” 夫:指示代词,那。○孔子只对曾皙明说“吾与点也”,故曾皙有问。

子曰:“亦各言其志也已矣!” 也已矣:语气词连用。“也”表论断语气;“已矣”表限止语气,罢了。

曰:“夫子何哂由也?” 何:疑问代词,作状语。为什么,怎么。也:与“何”相呼应表疑问语气。 曰:“为国以礼, 为:治理。以:介词。靠,用。 其言不让, 其:他的。让:谦让。 是故晒之。 是故:连词性结构,因此,所以。○评子路,指出其不谦虚的缺点。 唯求则非邦也与(yú)? 唯:句首助词。求:这里指冉求所说的。则:副词,就。邦:国,这是指国家大事。与:疑问语气词。 安见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 安:疑问代词,作状语。怎么。也者:语气词连用,与“安”相呼应,表疑问语气。○冉求对于“礼乐治国”方面谦言自己心有余而力不足,故孔子评冉求意在鼓励。 唯赤则非邦也与?宗庙会同,非诸侯而何? 不是诸侯国家的大事又是什么?而:连词表转折,相当于“又”。 赤也为之小, 为之小:给诸侯做一个小相。这是双宾语结构。为,动词,做。之,代词,指诸侯。小,小相。下句“为之大"类同。 孰能为之大?” 孰:谁。○公西赤有“非曰能之”“愿为小相”的话,故孔子的评论意在增强其信心。从以上对子路、冉有、公西华三人的评论,可以看出孔子对待学生是因人制宜、因材施教的。

写孔子对子路等三人言志的评价。

【译文】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陪伴孔子坐着。孔子说:“因为我比你们年纪大一两天,(人家)不任用我了。(你们)平日闲居在家,总是说:‘(别人)不了解我啊!’如果有人了解你们,那么(你们)将用什么实际行动(去实现自己的抱负)呢?”

子路轻率地回答道:“一个拥有千辆战车的中等诸侯国家,夹在大国的中间,(大国)用军队侵犯它,接着又遭受灾荒,(如果)我去治理它,等到三年光景,可以使(人民)有勇气,并且懂得礼义。”【论语子路片赏析】

孔子对他微微一笑。

(孔子又问道:)“冉求,你怎么样?”

(冉求)回答说:“纵横六七十里或者五六十里的小国,我去治理它,等到三年光景,可以使(这个国家)人民富足。至于那礼乐方面的教化,(只有)让(它)等待贤人君子了。”

(孔子又说:)“公西赤,你怎么样?”

(公西赤)回答说:“不是说(我)能够做到这一点,(只是)愿意学习它。诸侯宗庙的祭祀,或者诸侯之间的,盟会和共同朝见天子,(我)愿意穿上礼服,戴上礼帽,在这些场合中做一个小赞礼。”

(孔子又说:)“曾点,你怎么样?”

(这时)(曾皙)弹瑟的声音稀疏下来,(接着)铿地一声,放下瑟站起身来,回答道:“(我的志趣)跟他们三人所说的不同。”

孔子说:“(这)(有)什么妨害呢?不过是各人说说自己的志向啊。”

(曾皙)说:“暮春时节,春天的服装已经穿上了,(我)(偕同)五六个成年人,六七个少年,在沂水里洗洗澡,在舞雩坛上吹吹风,(一路上)唱着歌走回来。”

孔子长叹一声道:“我赞成曾点所说的啊。”

(子路、冉有、公西华)三个人出去了,曾皙留在后边。曾皙说:“那三位同学的话怎么样?” 孔子说:“只不过是各自谈谈自己的志向罢了。”

(曾皙)说:“老师为什么哂笑仲由呢?”

(孔子)说:“治理国家要靠礼,他的话(却)不谦让,所以哂笑他。(难道)冉求所说的就不是国家大事吗?怎见得纵横六七十里或者五六十里的地方就不是国家呢?(难道)公西赤所说的就不是国家大事吗?宗庙祭祀,诸侯盟会和朝见天子,不是诸侯国家的大事又是什么?(如果)公西赤(只能)给诸侯做小相,谁能给诸侯做大相呢?”

【简析】

本文通过记述孔子和四个弟子言志的一次谈话,反映了儒家“足食足兵”“先富后教”“礼乐治国”的政治思想及孔子循循善诱、因材施教的教育方法。

孔子说过:“足食,足兵,民信之矣。”(《论语·颜渊》,国家粮食充足,军备充足,百姓就对政府有信心了)“既富矣”,再“教之”。(《论语·子路》,意思是说先要使百姓富裕起来,然后去教育他们)“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论语·为政》,凭借道德来诱导他们,用礼教来使他思想行为一致,人民就会有廉耻,而且人心归服)子路、冉有、公西华三人言志的具体内容虽各不相同,但有一个共同点,就是先富后教,礼乐治国。孔子对他们三人的志向都是肯定的。哂笑子路,不是认为他的政治主张不对,而是用委婉的态度批评“其言不让”。曾皙的话似乎与政治无关,但他描绘的是一个太平社会的缩影,即形象化了的礼乐之治的盛世,所以深受孔子的赞扬。

孔子的政治思想,既有其保守的一面,如他的“礼乐治国”实际上是主张恢复西周的礼乐制度;也有其积极的一面,如“足食足兵”“先富后教"的思想,就具有朴素的唯物主义因素。我们对于孔子的政治思想,既不可不加分析地全盘继承,也不可不加分析地全盘否定。

孔子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大教育家。本文第一段中孔子对学生的几次回答,以亲切和蔼的长者作风,给谈话带来轻松和谐的气氛,表现了他教育学生时循循善诱的教学态度。第二段中孔子对学生言志的评论,各有其侧重之点,反映出了他因材施教的教育方法。

本文虽然是语录体,但人物的语言能鲜明表现其性格特征,少量的行动描写,也能表现出各自不同的神情。孔子的谦和,子路的粗豪率直,冉有和公西华的谦谨,曾皙的雍容飘洒,都跃然纸上。

【字词句基础知识举要】

莫(暮)【论语子路片赏析】

本文中“莫春者"的“莫”,现在写作“暮”。“莫”和“暮”是古今字。古代已有的字,后来又造新字,前者叫古字、本字,后者叫今字、后出字。“莫”字甲骨文是个会意字,上下都是草,中间是太阳,表示日落草中,天色已晚,所以“莫”的本义是“傍晚”,又引申为“晚期”,如“莫春”“莫年"等。后来“莫”被假借为否定词,表示“没有谁”“不要”等意思,于是又另造一个“暮”字来表示“傍晚”的意思,“暮”是形声字,从日,莫声。所以后来“莫春”“莫年”就写作“暮春”“暮年”了。

“如”作为连词,有好几种用法,本文中使用得较全面。

1.表示假设,可译为“如果”“假使”。这是常见的用法。如:女或知尔,则何以哉?

2.表选择或并列,可译为“或者”或“和”。如:方六七十如五六十。

3.表提出另一话题,可译为“至于"。如:如其礼乐,以俟君子。

也已矣 也与 也者

子末尾连用两个或三个语气词,叫语气词连用。语气词连用时,一般地说,仍然各有各的作用,而又有所侧重。如:

①亦各言其志也已矣!

“也”表断定,“已矣”表限止语气,重点在“已矣”,可译为“罢了”。

②唯求则非邦也与?

“也”表断定,“与”表疑问,重点在“与”,可译为“吗”。

③安见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

“也者”用在反诘句末,但反诘语气主要是由疑问代词“安”表示出来的,“也者”只是起着表示句子终结和加强语气的作用。

夫子哂之

这个句子里“哂”是谓语,“微笑”的意思;“之”是宾语,代子路。“哂之”这种动宾关系在文言里是通畅的,但是按这种“动+宾”的顺序把句子译成“孔子微笑他”,就不通顺了。这是因为在古汉语里,动词没有及物、不及物的区别,所有的动词都可以带宾语,所以“哂之”读起来很通畅。现代汉语里,动词有及物、不及物之分,不及物动词不可能带宾语,“微笑”是不及物动词,所以说成“微笑他”就不通顺。遇到这类动宾关系,可以用一个介词同原文的宾语组成介宾短语,作为状语,这句可译成“孔子对他微微一笑”。这样原文的宾语在译文里就通过介词的介绍和谓语相关联了。

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

这句中的“为之小”“为之大”,都是文言里一种特殊的双宾语结构,不同于近宾指人远宾指物的那种双宾语。它的特点是动词和近宾的关系是“为动关系”,和远宾的关系则是一般的动宾关系。试将“为之小”拆成“为之”“为小”两组动宾关系加以分析,就可以理解得很清楚了。

为之——为(wèi)之为(wéi),替诸侯做。(这是为动关系)

为小——做小相。(这是一般的动宾关系)

合起来就是:替诸侯做小相。介词“替”是根据为动关系译出来的。整句可译为:(如果)公西赤(只能)替诸侯做小相,谁能替诸侯做大相呢?

论语名篇赏析
论语子路片赏析 第四篇

论语名篇赏析— 【原文】1.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读“lè”,快乐)乎?(《学而》)

【直译】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也是令人快乐的事情吗?

【意译】有好多朋友从远方到中国来研究学问切磋技艺,不也是让我们感到很快乐的事情吗?

【原文】2.礼之用,和为贵。(《学而》)

【直译】礼的应用,以和为贵。

【意译】我们之所以用最高的礼节热烈欢迎来自世界各国的朋友,是因为我们认为同世界各国的朋友和谐相处是最可宝贵的。

【原文】3.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为政》)

【直译】一个人不讲信用,不知道他是怎么可以在社会上站住脚的。

【意译】一个人如果不讲信用,不知道他在社会上是怎样可以站住脚的。

【论语子路片赏析】

【原文】4.德不孤,必有邻。(《里仁》)

【直译】有道德的人是不会孤立的,一定有思想一致的人和他在一起。

【意译】世界上有道德的人是不会孤立的,一定有很多思想一致的人和他在一起。

【原文】5.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公冶长》)

【直译】让年老的人得到安适,让朋友们得到信任,让年少的人得到关怀。

【意译】孔子的志向是:让普天下年老的人得到安适,让普天下的朋友得到信任,让普天下年少的人得到关怀。

【原文】6.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雍也》)

【论语子路片赏析】

【直译】自己想安身立命也要帮助他人一同安身立命,自己想兴旺发达也要帮助他人一同兴旺发达。

【意译】一个高尚的人自己想安身立命也要帮助他人一同安身立命,一个高尚的人自己想兴旺发达也要帮助他人一同兴旺发达。【论语子路片赏析】

【原文】7.知(通“智”,读“zhì”)者乐,仁者寿。(《雍也》)

【直译】机智的人动而不括故乐,仁厚的人静而有常故寿。

【意译】一个机智的人乐于自由运动,一个仁厚的人长于保持操守。

【原文】8.学而不厌,诲人不倦。(《述而》)

【直译】学习知识从不满足,教诲别人从不懈怠。

【意译】一个谦虚的人学习知识从来不会满足,一个敬业的人教诲别人从来不会懈怠。

【原文】9.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述而》)

【直译】以道为志向,以德为准则,以仁为凭借,以六艺为学习活动内容。

【意译】以道作为前进的志向,以德作为做人的准则,以仁作为行动的凭借,以六艺作为学习演习的内容。

【原文】10.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述而》)

【直译】君子心胸宽广,小人经常忧愁。

【意译】品行好的人光明磊落心胸宽广,品行差的人多行不义经常忧愁。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原文和译文

文:

子路、曾晳、冉有、公西华侍坐。子曰:“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居则曰:‘不吾知也!’如或知尔,则何以哉?”

子路率尔而对曰:“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由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

夫子哂之。

“求,尔何知?”

对曰:“方六七十,如五六十,求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足民。如其礼乐,以俟君子。”

“赤,尔何如?”

对曰:“非曰能之,愿学焉。宗庙之事,如会同,端章甫,愿为小相焉。”

“点,尔何如?”

鼓瑟希,铿尔,舍瑟而作,对曰:“异乎三子者之撰。”

子曰:“何伤乎?亦各言其志也!”

曰:“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

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

三子者出,曾晳后。曾晳曰:“夫三子者之言何如?”

子曰:“亦各言其志也已矣!”

曰:“夫子何哂由也?”

曰:“为国以礼,其言不让,是故哂之。唯求则非邦也与?安见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唯赤则非邦也与?宗庙会同,非诸侯而何?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

译文:

子路、曾晳、冉有、公西华陪(孔子)坐着。孔子说:“不要因为我年纪比你们大一点,就不敢讲了。(你们)平时常说:‘没有人了解我呀!’假如有人了解你们,那么(你们)打算怎么做呢?”

子路急忙回答说:“一个拥有一千辆兵车的国家,夹在大国之间,加上外国军队的侵犯,接着又遇上饥荒;如果让我治理这个国家,等到三年功夫,就可以使人人勇敢善战,而且还懂得做人的道理。”

孔子听了,微微一笑。

“冉求,你怎么样?”

(冉求)回答说:“一个纵横各六七十里或五六十里的国家,如果让我去治理,等到三年,就可以使老百姓富足起来。至于修明礼乐,那就只有等待贤人君子了。”

“公西赤,你怎么样?”

(公西赤)回答说:“我不敢说能做到什么,只是愿意学习。宗庙祭祀的工作,或者是诸侯会盟,朝见天子,我愿意穿着礼服,戴着礼帽,做一个小小的赞礼人。”

“曾点,你怎么样?”

(曾点)弹瑟的声音渐渐稀疏下来,铿的一声,放下瑟直起身来,回答说:“我和他们三人的才能不一样呀!” 孔子说:“那有什么关系呢?不过是各自谈谈自己的志向!”

(曾点)说:“暮春时节(天气和暖),春天的衣服已经穿着了。(我和)五六位成年人,六七个少年,到沂河里洗澡,在舞雩台上吹吹风,唱着歌走回家。”

孔子长叹一声说:“我是赞成曾点的想法呀!”

子路、冉有、公西华都出去了,曾晳最后走。曾晳问(孔子):“他们三个人的话怎么样?”

孔子说:“也不过是各自谈谈自己的志向罢了!”

(曾晳)说:“你为什么笑仲由呢?”

(孔子)说:“治理国家要讲理让,可他的话却一点不谦让,所以笑他。难道冉求所讲的就不是国家吗?怎见得纵横六七十里或五六十里的地方就不是国家呢?难道公西赤所讲的不是国家吗?宗庙祭祀和诸侯会同之事,不是诸侯的大事又是什么呢?如果公西华只能给诸侯做一个小的赞礼人,那谁能来做大的赞礼呢?”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选自《论语·先进》,是一篇富有文学色彩的散文。全文就像一出小话剧。人物:孔子和学生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背景:孔子讲学之处(我们可以想像为杏坛);事件:闲坐聊天。 既然是闲坐聊天,气氛自然融洽和谐。孔子首先说话。我们想像他很慈祥,平易近人。他说自己年龄大一点,又是老师,希望学生不要拘束,畅所欲言。据考证,孔子当时约60 岁,子路比孔子小9 岁,是51岁。曾皙约39 岁,冉有约31 岁,公西华最小,约18岁。今天来看,这师徒五人是祖孙三代。孔子说话很和蔼,也很得体。他能体察学生的心理,所以首先打消学生的紧张情绪。接着,孔子很艺术地启发引导学生说,他们平时总抱怨没有人了解你们,如果有人想了解你们,想重用你们,你们打算怎么办呢?孔子是启发式教学的鼻祖,特别善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这一点很值得我们借鉴。孔子为什么突然提出这样的问题?是随便一问还是早有考虑?读过《论语》全书就会明白,孔子是早有考虑。孔子很受鲁国当政者的尊重,经常有人向孔子求教治理国家的政策,并打听他的这些徒弟的表现,询问他们的

本领究竟怎么样。当政者想从他的学生中挑选人才,而孔子也经常向他们做些介绍、推荐的工作。

孔子的话真起作用,子路按捺不住,抢先发言了。其实,孔子的担心对子路来说是多余的。子路在徒弟中年龄最大,和老师是同辈人。他跟随老师时间最长,对老师最了解。《论语》一书中记载了子路和孔子的大量对话,从中我们可以看到,子路的品性是很突出的,鲁莽、直率、好斗、急躁、忠厚、朴实、诚信、自负集于一身。《史记·仲尼弟子列传》记载:“子路性鄙,好勇力,志伉直,冠雄鸡,佩豚”。他在老师面前毫无掩饰,“率尔对曰”表现了抢先发言的习惯。我们可以推想,如果孔子对他的性格特点持否定态度的话,那么这些年来,子路应该有所收敛,但他没有一点改变。这是否告诉我们,孔子并没有让子路改变自己的性格,还是相当尊重子路的。正是在这种背景下,子路才能我行我素,不假思索,冲口而出。“千乘之国”处于内忧外患之时,经过努力,三年大见成效。可谓壮哉!对此,孔子心里作何感想?这难道不是孔子的理想么?是不是子路替老师描绘出了心中的蓝图? 对于“千乘之国”,孔子有自己的设想:“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论语·学而》)孔子还说:“苟有用我者,期月而已可也,三年有成。”(《论语·子路》)为了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孔子周游列国,到处宣传自己的治国主张,却四处碰壁,无人欣赏。孔子面对子路的一番慷慨陈词,心中可能感慨万千,他知道理想说出来容易,但真正要落实到行动上,特别是让当政者欣赏并付诸实施,可就难上加难了!正因这样,所以孔子在子路说完后,只是微微一笑,什么也没有说。有人认为,孔子是在讥笑子路。这样理解未尝不可,但是简单化了。这笑中可以有讥笑,也可以有欣赏,有赞许,恐怕主要还是因为子路的话不出孔子所料而发出的善意的微笑。孔子所不满的只是子

路说话不够谦虚。凭子路的本领,他能否实现自己勾画的目标呢?孔子早有评价。有一次,孟武伯向孔子打听子路等人的本领。孔子说:“由也,千乘之国,可使治其赋也。”(《论语·公冶长》)还有一次,季康子问孔子:“仲由可使从政也与?”孔子回答说“由也果,于从政乎何有?”(《论语·雍也》)意思是,子路果敢决断,让他治理政事有什么困难?可见孔子还是相信子路的本领的。至于子路最后死于非命,这是由他的性格决定的。公元前459 年,子路在卫国内讧中遇害,应了孔子的预言“若由也,不得其死然”。(《论语·先进》)子路生前,孔子对其谆谆教诲,可谓循循善诱,用心良苦。最让人感动的一次是,一天,孔子主动对子路说:

“由也!汝闻六言六弊矣乎?”

对曰:“未也。”

“居!吾语汝。好仁不好学,其弊也愚;好知不好学,其弊也荡;好信不好学,其弊也贼;好勇不好学,其弊也乱;好刚不好学,其弊也狂。”(《论语·阳货》)

由此可以推想,孔子的“笑”是想让子路对自己的性格缺点有所觉悟,这是老师对学生关心爱护的表现。

子路讲完了,下面怎么办呢?因为另外三人看到孔子的态度,心中便有数了,所以谁也不肯主动发言。于是孔子开始点名,这是老师上课常用的办法。孔子为什么不先点曾皙呢?因为曾皙正在弹瑟,所以孔子点了冉有。冉有很谨慎,甚至有点战战兢兢。他不敢用“千乘之国”这个词,用了“方六七十”,接着就感觉还是大了点,于是缩小为“五六十”。如此小国,也要用三年时间;对于礼乐教化,还要另请高明,真是谦虚得可以了。冉有的性格和子路相反,做事缩手缩脚,谨小慎微,孔子很了解这一点,遇到合适机会就对其进行启发教育。有一次,子路问孔子:您看到的这篇文章拷贝自我爱语文(规模最大内容最全分类最细的公益语文教学网站)。 “闻斯行诸?”

子曰:“有父兄在,如之何其闻斯行之?”

冉有问:“闻斯行诸?”

子曰:“闻斯行之。”

公西华曰:“由也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求也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赤也惑,敢问。” 子曰:“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论语·先进》)

这体现了孔子高超的教育艺术,令人感佩不已。冉有的回答是在孔子意料之中的,但是孔子没有说什么,接着点了公西华的名。公西华是一位有外交才能的人,善于辞令,孔子对他和冉有都有很高的评价,认为他们和子路一样,都具有治国之才。公西华更加谦虚:“非曰能之,愿学焉。宗庙之事,如会同,端章甫,愿为小相焉。”这样的回答可能是孔子愿意听到的,也可以用来启发子路,这就是孔子的一种高明的教育手段— —让学生互相教育。 该曾皙说话了。这是本文最精彩的一段。当孔子和其他三人对话的时候,他正在弹瑟。三位同窗和老师的对话是在他的音乐伴奏声中进行的。前面几位同窗的回答,他都清清楚楚地听到了,实实在在地记住了。他的旋律可能是随着三位同窗的不同内容、性格而变化的。孔子点了他的名。他做了一个结束弹奏的动作,然后站起来。这属于肢体语言,虽然无声,却无声胜有声。这些动作表现了他的洒脱、知礼、自信和成熟。曾皙并没有立刻回答老师,而是说“异乎三子者之撰”,明确表示自己和他们不同。孔子很想知道这位学生的观点,于是说道:“何伤乎?亦各言其志也。”于是曾皙说出了自己的理想:“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曾皙用富有诗意的语言,描绘了一幅春光明媚、惠风和畅的美景。如果可能的话,我们真想提起画笔画一幅“暮春咏归图”!曾皙的话是什么用意呢?难道他真想无所作为吗?否。曾皙用形象的语言,委婉地表达了他的理想。那是一个风清俗美、和平宁静的社会环境,表达了孔子以礼乐治国的崇高境界,同时也表达了自己淡泊宁静的心态。正因如此,所以在孔子的内心深处产生了强烈的共鸣,得到了孔子的充分肯定。孔子是一位有着强烈的政治理想和远大抱负的人。他在担任鲁国大司寇时,推行礼治,施以仁政,使鲁国大治。可惜的是鲁国国君受人离间,很快就疏远了孔子,他的政治主张—— —“礼”“仁”也就成了一颗划过天空的流星,转瞬即逝。那么曾皙为什么如此暗合孔子的心意呢?在《论语》一书中,关于曾皙的记载并不多,倒是对他的儿子曾参的记载远远超过了父亲(他们父子都是孔子的学生)。曾参对后人影响很大,以孝著称,写过《大学》,被尊称为曾子。“吾日三省吾身”和“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的著名观点就出自他之口。曾子像他父亲一样,一生不做官,主要从事文化教育工作。从曾子的立身行事上,我们可以窥见父亲曾皙的为人处世原则。当然,我们也可以说,曾皙的这段话,表达了隐士的生活景象,可能隐约触动了孔子周游列国屡遭失败、心力交瘁而想过平静无为的生活的想法。总之,曾皙的话不仅是显己志,也是对孔子心灵的折射。

《论语》是语录体,多为只言片语,本文算是比较长的一篇了。它通过人物个性化的言行描述,生动地展示了两千多年前伟大教育家孔子和他的弟子的音容笑貌,是弥足珍贵的真实记录。

《子路、曾皙、冉有 公西华侍坐》赏析
论语子路片赏析 第五篇

《子路、曾皙、冉有 公西华侍坐》赏析

熊江平

【作品介绍】

《论(lún)语》是孔子弟子及后学记录有关孔子言行的著作,共20篇。内容涉及政治主张、教育理论、伦理观念、品德修养等,是有关孔子思想的重要著作,也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论语》是语录体,文字简练质朴,含义很深,也有描写比较生动具有文学价值的片段。

孔子(前551一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时鲁国陬(zōu)邑(今山东省曲阜市东南)人。是儒家学派的创始者,我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在教育方面,他提出“有教无类”;政治方面,主张仁政、德治。这在当时,都对人民有利。他提倡的伦理道德,成为历代封建统治者统治人民的工具。孔子曾周游列国,宣传自己的政治主张,都不被采用。回鲁国后。从事著述和讲学,相传有弟子3000人。他编订了《诗》《书》,修撰了《春秋》。

【解题】

本文选自《论语?先进》,编者取文章第一句作为标题。文章记叙孔子师生在一起谈论各人政治抱负的情景。《论语》是孔子弟子及其再传弟子关于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记录,大多数篇章是简短的语录。本篇是《论语》中有完整结构的一章,人物的语言情态都写得很有个性,是一段很生动的记叙文。

子路、曾皙(灯)、冉(rǎn)有、公西华,都是孔子的学生。

【注评】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侍坐:陪侍孔子坐着。侍,在尊长旁边陪伴服侍。 ○“侍坐”二字表现了师生关系的亲密无间,为下文的对话渲染了一种轻松和谐的气氛。 子曰: 子:指孔子。这是孔子的弟子对孔子的尊称。 “以吾一日长(zhǎng)乎尔, 以:因为。一日长乎尔:比你们年纪大一两天。一日,一两天的意思,作“长”的状语。长:年纪较大。乎:介词,同“于”,这里表比较,可译为“比”。下文中的“乎”,除“何伤乎”一句的“乎”是疑问语气词之外,其余都是介词。尔:代词,你们。 毋(wú)吾以也。 没有谁任用我了。毋:代词,表无指,没有谁。在句中作主语。以:动词,任用。这是个否定句,代词宾语“吾”置于动词之前。课本注对这一句有不同的分析和理解,这里采用的是刘宝楠《论语正义》的说法。 居则曰: 居:平居,平日在家的时候。则:同“辄”,副词,往往,总是。这句主语是“你们”。 ‘不吾知也。’ 知:了解。否定句,代词宾语前置。 如或知尔, 如或:如果有人。如:连词,如果。或:无定代词,有人。 则何以哉?” 则:连词,那么,就。何以:用什么(去实现自己的抱负)。以,动词,用。○这一层记述孔子问志,表现了孔子循循善诱的教育方法。他先从自己谈起,把师生摆在同等的地位;“一日长乎尔”的说法,又充分表现了他的平易近人,谦逊和蔼地对待学生的态度。“居则日”一句,反映出他对学生

平时的思想动态了如指掌。

子路率(shuài)尔而对曰: 率尔:轻率地。尔,助词,用作修饰语的词尾。对:回答。在古汉语里, “对”一般指对上级或尊长的回答。○“率尔”一词生动地写出了子路爽朗而又缺乏谦让的性格。 “千乘之国, 拥有一千辆战车的国家。这在当时是一个中等诸侯国。乘:古时一车四马叫一乘,这里指四匹马拉的战车。 摄乎大国之间, 摄:夹。乎:于,在。 加之以师旅, 加之:加在它上面,指侵犯它。之,指千乘之国。以:介词,用。师旅:指军队,古二千五百人为一师,五百人为一旅。 因之以饥馑(jǐn), 因:动词,继,接续。之:代词,指“师旅”所进行的侵略战争。饥馑:指灾荒。五谷不熟为饥,蔬菜不熟为馑。这句直译是:又把饥荒年岁接在战争之后(加给它)。 由也为之, 由:子路自称其名。子路姓仲,名由,字子路。也:语气词,用在主语后表提顿。为:治理。 比及三年。 比(旧读bì)及:等到。这是介词性复音虚词,“比”和“及”是同义并列关系。 可使有勇, “使”后省兼语“民”。 且知方也。 且:连词,并且。方:义,正道,这里指礼义。○子路的政治抱负,和孔子“足食足兵”,“既富矣”又“教之”的政治主张是一致的,但他轻率地直言其志,显得毫不谦虚,并把事情看得过于容易。

夫子晒(shěn)之。 哂之:对他微微一笑。哂,微笑。之,代子路。○一“哂”字传神地表现出孔子对子路的委婉含蓄的表态,既以微笑表示对他的政治抱负的认可,又含而不露地批评了“其言不让”。

“求。尔何如?” 求:冉有的名。

对曰:“方六七十, 指面积六七十里的小国家。方,见方,纵横。如五六十, 如:连词,表选择,或者。 求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足民。 “使”后省兼语“之”,“之”指这个小国。足民:人民生活富足。如其礼乐, 如:连词,表提起另一话题,作“至于”讲,和“如五六十”的“如”同是连词而用法有区别。其:指示代词,那。 以俟君子。” 以:把。后边省宾语“之”。俟:等待。○富而后教,礼乐治国,政治主张明确;而语言谦恭,与子路不同。

“赤。尔何如?” 赤:公西华的名,“公西”是复姓。

对曰:“非曰能之, 能:动词,能做到。 愿学焉。 焉:代词,指下文提到的事情。 宗庙之事。 指诸侯祭祀祖先的事,这在古代被视为国家大事。宗庙,天子、诸侯放祖宗牌位的处所。 如会同, 如:连词,或者。会:诸侯之间的盟会。同:诸侯共同朝见天子。 端章甫, 端:古代的一种礼服。章甫:古代的一种礼帽。这里都是名词用作动词,意思是“穿着礼服,戴着礼帽”。 愿为小相(xiàng)焉。” 相:在祭祀、会盟或朝见天子时主持赞礼和司仪的人。焉:兼词,于是,在这些场合里。 ○政治抱负不外乎“礼乐治国”。所言均为国家大事,不曰“能”而曰“愿学”,并且只是“为小相”,态度更谦虚。

“点,尔何如?” 点:曾皙的名。

鼓瑟(sè)希, 鼓:弹。瑟:古乐器。希:同“稀”,稀疏,这里指鼓瑟的声音已接近尾声。这句主语是“曾皙”。 铿(kēng)尔。 铿:象声词,这里指曲终收拨划动琴弦的声音。尔:助词。 舍(shě)瑟而作, 舍:放下。作:站起身。○从“鼓瑟”到“而作”,短短九字,

生动地描绘出了曾皙从容、洒脱的情态;而“舍”“作”两个动作,又表现了他回答老师问题时的恭敬态度。 对曰:“异乎三子者之撰(zhuàn)。” 乎:介词,跟,和。者:特殊指示代词,复指“三子”。撰:同“供”,善言,这里指上文子路等三人所陈述的志向。

子曰:“何伤乎! 伤:妨害。乎:语气词,呢。 亦各言其志也! 亦:副词,表限于某个范围。只是,不过。 ○善于点拨诱导。

曰:“莫春者, 莫春:指农历三月。莫,音义同“暮”,是“暮”的古字。者:助词,用在表示时间的词后面表提顿。 春服既成。 既:副词,已经。成:稳定,指春服已经穿得住。 冠(guàn)者五六人, 冠者:指成年人。古时男子二十岁为成年,束发加冠(guàn)。 童子六七人, 这是曾皙指自己偕同冠者与童子。 浴乎沂(yí), 乎:介词,在。沂:水名。 风乎舞雩(yú), 风:名词用作动词,吹风,乘凉。舞雩:是鲁国求雨的坛,在今曲阜县东南。古代求雨之祭,叫“雩祭”。有巫人在坛上歌舞,所以称为舞雩。 咏而归。” 咏:唱歌。 ○曾皙没有直接说明怎样从政治国,而是描绘出一幅“风清俗美,人民安乐”的太平盛世的风情画,展示出自己的政治理想,并表现了一种“安贫乐道”“澡身浴德”的高洁志趣。 夫子喟(kuì)然叹曰: 喟然:长叹的样子。 “吾与点也!” 与:动词,赞成,同意。○不但盛赞,而且喟然有感慨。盛赞,是由于曾皙所描述的太平盛世的情景正反映了孔子的政治理想。喟然有感慨,是因为孔子正经历“毋吾以也”的遭遇,自己也有过“道不行,乘桴(fú,小筏子)浮于海”(《论语?公冶长》)的设想,抱有“君子固穷”(君子在处境困窘时还能坚持自己的德操。见《论语?卫灵公》)的态度。曾皙的志趣,与孔子正相投契。

写孔子启发学生谈自己的志向。

三子者出,曾皙后。 后:用作动词,留在后面。 曾皙曰:“夫三子者之言何如?” 夫:指示代词,那。○孔子只对曾皙明说“吾与点也”,故曾皙有问。

子曰:“亦各言其志也已矣!” 也已矣:语气词连用。“也”表论断语气;“已矣”表限止语气,罢了。

曰:“夫子何哂由也?” 何:疑问代词,作状语。为什么,怎么。也:与“何”相呼应表疑问语气。

曰:“为国以礼, 为:治理。以:介词。靠,用。 其言不让, 其:他的。让:谦让。 是故晒之。 是故:连词性结构,因此,所以。○评子路,指出其不谦虚的缺点。 唯求则非邦也与(yú)? 唯:句首助词。求:这里指冉求所说的。则:副词,就。邦:国,这是指国家大事。与:疑问语气词。 安见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 安:疑问代词,作状语。怎么。也者:语气词连用,与“安”相呼应,表疑问语气。○冉求对于“礼乐治国”方面谦言自己心有余而力不足,故孔子评冉求意在鼓励。 唯赤则非邦也与?宗庙会同,非诸侯而何? 不是诸侯国家的大事又是什么?而:连词表转折,相当于“又”。 赤也为之小, 为之小:给诸侯做一个小相。这是双宾语结构。为,动词,做。之,代词,指诸侯。小,小相。下句“为之大"类同。 孰能为之大?” 孰:谁。○公西赤有“非曰能之”“愿为小相”的话,故孔子的评论意在增强其信心。从以上对子路、冉有、公西华三人的评论,可以看出孔子对待学生是因人制宜、因材施教的。

写孔子对子路等三人言志的评价。

【译文】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陪伴孔子坐着。孔子说:“因为我比你们年纪大一两天,(人家)不任用我了。(你们)平日闲居在家,总是说:‘(别人)不了解我啊!’如果有人了解你们,那么(你们)将用什么实际行动(去实现自己的抱负)呢?”

子路轻率地回答道:“一个拥有千辆战车的中等诸侯国家,夹在大国的中间,(大国)用军队侵犯它,接着又遭受灾荒,(如果)我去治理它,等到三年光景,可以使(人民)有勇气,并且懂得礼义。”

孔子对他微微一笑。

(孔子又问道:)“冉求,你怎么样?”

(冉求)回答说:“纵横六七十里或者五六十里的小国,我去治理它,等到三年光景,可以使(这个国家)人民富足。至于那礼乐方面的教化,(只有)让(它)等待贤人君子了。”

(孔子又说:)“公西赤,你怎么样?”

(公西赤)回答说:“不是说(我)能够做到这一点,(只是)愿意学习它。诸侯宗庙的祭祀,或者诸侯之间的,盟会和共同朝见天子,(我)愿意穿上礼服,戴上礼帽,在这些场合中做一个小赞礼。”

(孔子又说:)“曾点,你怎么样?”

(这时)(曾皙)弹瑟的声音稀疏下来,(接着)铿地一声,放下瑟站起身来,回答道:“(我的志趣)跟他们三人所说的不同。”

孔子说:“(这)(有)什么妨害呢?不过是各人说说自己的志向啊。”

(曾皙)说:“暮春时节,春天的服装已经穿上了,(我)(偕同)五六个成年人,六七个少年,在沂水里洗洗澡,在舞雩坛上吹吹风,(一路上)唱着歌走回来。”

孔子长叹一声道:“我赞成曾点所说的啊。”

(子路、冉有、公西华)三个人出去了,曾皙留在后边。曾皙说:“那三位同学的话怎么样?”

孔子说:“只不过是各自谈谈自己的志向罢了。”

(曾皙)说:“老师为什么哂笑仲由呢?”

(孔子)说:“治理国家要靠礼,他的话(却)不谦让,所以哂笑他。(难道)冉求所说的就

不是国家大事吗?怎见得纵横六七十里或者五六十里的地方就不是国家呢?(难道)公西赤所说的就不是国家大事吗?宗庙祭祀,诸侯盟会和朝见天子,不是诸侯国家的大事又是什么?(如果)公西赤(只能)给诸侯做小相,谁能给诸侯做大相呢?”

【简析】

本文通过记述孔子和四个弟子言志的一次谈话,反映了儒家“足食足兵”“先富后教”“礼乐治国”的政治思想及孔子循循善诱、因材施教的教育方法。

孔子说过:“足食,足兵,民信之矣。”(《论语?颜渊》,国家粮食充足,军备充足,百姓就对政府有信心了)“既富矣”,再“教之”。(《论语?子路》,意思是说先要使百姓富裕起来,然后去教育他们)“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论语?为政》,凭借道德来诱导他们,用礼教来使他思想行为一致,人民就会有廉耻,而且人心归服)子路、冉有、公西华三人言志的具体内容虽各不相同,但有一个共同点,就是先富后教,礼乐治国。孔子对他们三人的志向都是肯定的。哂笑子路,不是认为他的政治主张不对,而是用委婉的态度批评“其言不让”。曾皙的话似乎与政治无关,但他描绘的是一个太平社会的缩影,即形象化了的礼乐之治的盛世,所以深受孔子的赞扬。

孔子的政治思想,既有其保守的一面,如他的“礼乐治国”实际上是主张恢复西周的礼乐制度;也有其积极的一面,如“足食足兵”“先富后教"的思想,就具有朴素的唯物主义因素。我们对于孔子的政治思想,既不可不加分析地全盘继承,也不可不加分析地全盘否定。

孔子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大教育家。本文第一段中孔子对学生的几次回答,以亲切和蔼的长者作风,给谈话带来轻松和谐的气氛,表现了他教育学生时循循善诱的教学态度。第二段中孔子对学生言志的评论,各有其侧重之点,反映出了他因材施教的教育方法。

本文虽然是语录体,但人物的语言能鲜明表现其性格特征,少量的行动描写,也能表现出各自不同的神情。孔子的谦和,子路的粗豪率直,冉有和公西华的谦谨,曾皙的雍容飘洒,都跃然纸上。

【字词句基础知识举要】

莫(暮)

本文中“莫春者"的“莫”,现在写作“暮”。“莫”和“暮”是古今字。古代已有的字,后来又造新字,前者叫古字、本字,后者叫今字、后出字。“莫”字甲骨文是个会意字,上下都是草,中间是太阳,表示日落草中,天色已晚,所以“莫”的本义是“傍晚”,又引申为“晚期”,如“莫春”“莫年"等。后来“莫”被假借为否定词,表示“没有谁”“不要”等意思,于是又另造一个“暮”字来表示“傍晚”的意思,“暮”是形声字,从日,莫声。所以后来“莫春”“莫年”就写作“暮春”“暮年”了。

“如”作为连词,有好几种用法,本文中使用得较全面。

本文来源:http://www.guakaob.com/yingyuleikaoshi/766905.html

    热门标签

    HO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