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银澄党发〔2016〕8号

| 大学英语三级 |

【www.guakaob.com--大学英语三级】

2016金融本科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农银澄党发〔2016〕8号 第一篇

金融本科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浅谈农村经济的发展与金融支持》

开题报告 一、选题的背景及意义:

随着农村金融机构的不断发展壮大和金融市场的不断完善,农村金融在农村经济发展过程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尤其是农村金融资产的迅速增长积极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发展。在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过程中,传统的生产方式面临着严峻的挑战,经济发展结构需作出重大调整,这离不开大量的资金积累和投入,离不开金融的支持。目前,我国农户的资金需求很难从正规金融渠道得到满足,农户在正规金融机构的存款数大于所获得的贷款量,是资金的净提供者。所以,客观上我国农村经济发展非常需要金融的支持,但现实是农村经济发展不仅得不到外界金融的支持,反而成了资金的净提供者。从一些相对欠发达地区农村来看,由于受到金融供给滞后、融资成本过高等一系列制约因素的影响,金融对经济发展的支持亦明显滞后于经济发展的需要,这是一个急需解决的课题。

二、研究的内容及可行性分析:

1、 金融支持农村经济发展的必要性

2、 我国农村金融业务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3、 金融支持农村经济发展的策略;

三、论题的研究方法:

1、实证分析与规范分析相结合:对我国中小企业的融资方法与渠道进行实证研究分析,对有关政策建议进行规范分析。

2、典型案例调查法:调查典型案例,总结各地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的的成功经验。

3、文献资料法:查找相关的文献资料,了解目前国内外关于本论题的研究情况,借鉴有关研究成果。

四、论文拟解决的关键问题及措施和建议:

1、科学定位农村金融,促进城乡协调发展

2、全面扩展适合农民需求的贷款业务

3、采取多种措施降低农业贷款风险,确保信贷资产质量

4、金融新产品与金融服务的创新

5、政策上的支持

五、论文的进度安排:

2016年4月15日—4月20日,确定论文选题:浅谈完善个人征信体系

2016年4月21日—4月30日,查阅有关国内外资料,了解该领域较为前沿的观点。写作论文提纲,确定论文基本框架。

2016年5月1日—5月20日,修改论文写作提纲,形成论文的基本框架,写作论文初稿。

2016年5月21日—5月31日,修改论文写作提纲、初稿,写作论文二稿。 2016年6月1日—6月15日,修改论文二稿,形成正式稿。

目录

一、金融支持农村经济发展的必要性 ......................... 2

(一)农民个体的需求 ............................................ 2

(二)农村地区企业的金融需求 .................................... 2

(三)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资金需求 ................................ 3

二、我国农村金融业务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 3

(一)农村金融供给主体不足 ...................................... 3

(二)涉农贷款增长较慢及农村金融服务品种较少 .................... 3

(三)政策性金融支农作用发挥有限 ................................ 3

(四)农村民间借贷行为活跃但尚欠规范 ............................ 4

(五)农村金融体制潜在的风险问题不容忽视 ........................ 4

三、金融支持农村经济发展的策略 ........................... 4

(一)科学定位农村金融,促进城乡协调发展 ........................ 4

1.高度重视“三农”及城乡协调问题 ............................. 4

2.科学认识农村金融 ........................................... 4

3.建立适应农村经济发展的农村金融主体 ......................... 5

(二)全面扩展适合农民需求的贷款业务 ............................ 5

1.要创新农村金融业务 ......................................... 5

2.设计开发适合农村需要的新型金融工具 ......................... 5

3.给予农村民间金融合理的发展空间 ............................. 5

4.引导规范民间资金借贷行为 ................................... 6

(三)采取多种措施降低农业贷款风险,确保信贷资产质量 ............ 6

1.建立适合我国国情的政策性农业保险经营机制和发展模式 ......... 6

2.完善农村信用担保体系建设 ................................... 6

(四)金融新产品与金融服务的创新 ................................ 6

(五)政策上的支持 .............................................. 7

1.建立市场化运作的体制机制 ................................... 7

2.实行适当倾斜的货币政策 ..................................... 7

3.完善财政扶持政策,补充资本金 ............................... 7

四、结语 ........................................... 8 参考文献 ........................................... 8

1

浅谈农村经济的发展与金融支持

作者:*** 指导老师:****

【摘要】本文立足农村经济发展产业化的背景,首先对金融支持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必要性进行分析,其次深入探讨我国农村金融业务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最后对农村经济发展进行金融支持提出相应的对策。

【关键词】 农村经济发展 农业产业化 金融支持

一、金融支持农村经济发展的必要性 (一)农民个体的需求

目前,农民的金融需求主要有三类:存款、汇寄、贷款。其中存款及汇寄的需求很容易满足。而贷款问题是农村金融的薄弱点,也是影响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这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首先,由于在农业生产中,农民对风险的抵抗能力较弱,一旦遇到灾害,农民很难依靠自身力量度过难关,农业生产中有很大的资金需求。其次,随着我国经济的整体发展与农民认识水平的逐渐提高。越来越多的农民不满足于当前的生活水平,并期待通过自身努力达到致富目的。农民在自主创业之初,自有资金远远不能满足创业需求,需要外部资金的注入。因此,农民想要增加传统农业收入和其他收入,都需要资金的支持。金融是当今经济社会资金配置的首要媒介。农村金融亦是满足农民资金需求的最重要的工具。因此,一个功能健全的农村金融体系,是农民致富增收的必要条件。

(二)农村地区企业的金融需求

农村地区的企业主要包括个体企业、民营企业、集体乡镇食业等,改革开放以来,农村中小企业迅速发展。为我国农村地区的产业结构和我国经济增长做出了重要贡献。然而,农村企业贷款难的问题一直存在。在农村企业的发展初期,从正规金融渠道获得资金更是难上加难。在启动期的农村小企业,由于企业前景尚不明朗,自身管理水平低,而且企业缺少金融机构所需的抵押物,资金主要是来源于自有资金和民间借贷。处在成长期的企业,企业规模、产品销售、企业结构及管理等方面有了很大进步,并且具有少量可抵押的资产,但风险仍然较大。结合政府的担保支持可以获得一部分商业性信贷,资金主要是用在生产方面。

目前,虽然在东部沿海地区一些省份的农村中小企业中,民间借贷呈现出参与主体广泛、规模有所扩大、信用水平较高等特点,但民间金融缺少监管体系。一旦发生纠纷,没有合理的解决机制,这将直接影响中小企业的发展和农村金融市场的稳定。在广大中部地区,中小

2

企业的发展还是严重依赖银行等金融机构的信货资金。农村中小企业的资金需求从总体上看发展前景不明确。可供担保的抵押物不多或几乎没有。因此,资金缺口较大,资金需求的满足程度较低。尤其发展之初的企业,资金严重缺乏。就目前来看,贷款难和发展资金不足己成为农村中小企业发展的主要制约因素之一。 (三)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资金需求

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主要包括交通、通讯、水电设施等硬件设施以及文化教育、医疗卫生等软件设施的建设。这些设施的建设都需要大量资金的投入。国家财政支农支出每年都在增加,相对于财政总支出的比例却在下降。国家财政资金投入虽大,但资金分摊到全国,每个村能得到的资金也就屈指可数。

据国家统计局初步测算,新农村建设新增资金需求总量为5万亿元左右。政府财力是有限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单单依靠国家财政投入远远不够,只能借助于金融机构的信贷资金。并且,农村基础设施建设(除水电外)的社会效益大而收益小、资金需求规模大、生产周期长、缺乏抵押担保是典型的公共-产品。如果这些全部由财政出资,对我国财政来讲是一个无法承担的负担。这几乎是不可行的,迫切需要金融支持。

二、我国农村金融业务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农银澄党发〔2016〕8号】

从金融支持“三农”发展的政策要求来看,当前农村金融供给远远不能满足不断变化的农村金融需求,一些深层次的问题和矛盾日益彰显,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农村金融供给主体不足

【农银澄党发〔2016〕8号】

2016年,银监会的调研资料显示,我国每个乡镇仅有2.13 个金融网点,每50多个行政村仅有1个金融网点。在乡镇的金融网点中,农村合作金融机构和邮政储蓄机构占到86.45%,除农业银行仍保留部分分支机构之外,其他商业银行分支机构大部分已撤离农村市场,农村信用社成为农村金融的“主力军”。四大商业银行收缩县和县以下的分支结构,县域农村金融机构种类少。农村金融市场上,农村信用社存款总额占全部存款的40%~45%,贷款总额占比亦高达50%左右,形成了农村合作金融对农村金融市场的垄断局面。

(二)涉农贷款增长较慢及农村金融服务品种较少

农村金融机构在县域能够提供的金融工具单一,服务品种很少,服务功能不健全。县及县以下能够提供除存、贷、汇以外金融服务的金融机构网点不足20%,绝大部分的行政村不能提供基本贷款业务。特别是贫困地区的金融服务问题还没有找到有效的解决路径。

(三)政策性金融支农作用发挥有限

由于政策性支持农村的贷款风险补偿、分担和转移机制不完善,没有建立完善的对农村贷款进行贴息、补贴、税收减免、税收返还等杠杆机制,农村担保机制不健全,政策性农业保险缺乏、商业性农业保险连年萎缩,制约了金融机构对“三农”的资金投入。农业发展银

3

行融资机制不健全,利益补偿机制不完善,导致其政策性支农作用的发挥有限。另外,农发行不吸收公众储蓄,自身资金融通的空间有限,难以满足日益增长的新农村建设的需要。

(四)农村民间借贷行为活跃但尚欠规范 民间金融在浙江、福建、广东三省沿海发达地区非常活跃,民间资金相当充裕,流动量惊人,已经形成了一个颇具规模的地下金融市场,且以多种形式为依托,主要形式包括:民间自由借贷、合会、私人钱庄、经营纯粹民间借款业务的典当行、非政府小额信贷和其他民间金融组织等合会。对于不少地区的农户和中小型企业而言,非正规金融市场的重要性要远远超过正规金融市场。民间金融对农户和农村企业的迅速发展和渗透,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正规金融的供给不足,起到了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作用。但是,非正规金融存在的问题也不容忽视。诱发高利贷行为,加剧了金融风险,干扰正常的金融秩序。地下金融组织作为一种自发性的私营金融组织,其趋利性易迎合人们的投机心理,在没有法律约束的情况下,极易被一些不法地下金融组织诱引而脱离正常的借贷行为,导致金融秩序的动荡。

(五)农村金融体制潜在的风险问题不容忽视

一是农业保险体系缺乏,农业和农民信贷风险难以分散;二是农村金融机构内部管理相对落后,法人治理机构不健全,资产质量普遍较差,抗风险能力比较弱;三是农村金融生态环境相对较差,信用体系尚不健全。农村金融法制观点薄弱,地方财政向地方金融机构变相透支倾向存在;四是民间借贷行为缺乏引导,民间金融的潜在风险问题突出等。 三、金融支持农村经济发展的策略

(一)科学定位农村金融,促进城乡协调发展

1.高度重视“三农”及城乡协调问题

首先要培育和保护好农民平等的市场主体地位,切实保护好农民的合法权益。赋予并保护好农村金融与农村经济的产业地位,促进农村金融的产业化发展,构建以市场为基础、政府为主导的协调发展机制。要始终把“三农”放在经济社会发展的首位,要以协调发展为原则制定经济发展战略,以城乡统筹为手段化解二元经济和金融结构,以国民经济发展为目标,保持农村金融与整体金融和农村经济发展的双重协调。此外,还应科学界定协调发展中的政府职能,优化协调发展中的政府治理结构,提高政府履行协调发展职责的能力。

2.科学认识农村金融

“发达的城市和不发达的农村最大的区别就是分工水平的差异”,“如果投资不是用来发展适当的分工模式和提高分工水平的话,则投资于物质资本品、教育或研究并不能自动地提高未来的生产力。因此,围绕资本概念的关键问题并不在于我们投资多少,而是什么样的分工水平和模式被用于机器、教育以及研究的投资上。”农村金融促进农村经济增长的重要途径就在于促进农村的社会分工,提高生产的专业化水平,实现农村产业的深化。只有将农

4

村金融的功能定位在对分工的促进上,才能真正发挥农村金融的功能。农村金融的资金主要应当配置在促进农业产业化的延伸、农村劳动力的转移方面。 3.建立适应农村经济发展的农村金融主体

农村信用社是农村金融的主体,首先要着力推进农村信用社的产权改革,对信用社原有资产归宿进行界定,并引进社会资金,充实信用社资本金,使农村信用社实现真正的合作制或股份制。要鼓励建立一批农村中小金融机构,实现农村金融主体的多元化;另外,农村非正规金融组织,经营方式灵活,是一个潜在的重要金融创新主体。要充分利用农村非正规金融组织在信息上的优势,加强农村非正规金融组织的引导与监管,推进正规金融组织与农村非正规金融组织的合作经营,将农村非正规金融组织作为正规金融组织在农村的延伸,建立起新型的合作金融组织,以增强农村金融对农业生产、农村发展与农民生活的服务功能,满足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议对资金的需要。

(二)全面扩展适合农民需求的贷款业务

抵押贷款虽然可以降低金融部门的经营风险,但抑制了农民、尤其是中低收入且无法提供抵押品的农民的贷款需求。采用小额信贷、农民贷款证等方式扩大信用贷款,可以解决当前中低收人农民贷款需求的问题,有利于缓解农民贷款难,降低交易费用。此外,农村金融部门还可结合农村经济发展的实际需要,扩大贷款的品种和范围,如向农民提供旨在用于农田基本建设方面的长期信贷支持;为农民提供短期资金周转贷款或小额信贷,帮助农民发展多种经营;发展农村迫切需要的养老储蓄、医疗储蓄、教育储蓄以及农业生产储蓄等专项储蓄品种。 1.要创新农村金融业务

如增加信息咨询服务,金融部门要建立相应的组织,收集、分析和筛选有价值的市场信息,开拓农村市场,促进农业的信息含量,最大限度地使农业产品商品化、市场化,帮助农户和集体经济组织寻找致富门路,提供经营管理方面的指导和建议。还可设立农民发展基金贷款,农民存入一定比例金额的存款,按所制定的信贷原则,农村金融机构发放贷款,支持农业发展,这种形式将更充分地引导农业投资主体的投入积极性。

2.设计开发适合农村需要的新型金融工具

一方面,要对传统的金融工具进行调整、改进,使其在期限、种类上更适合农村生产规律的实际及农民的需求;另一方面,设计、开发新型的金融工具,通过资金、期限、利息及金融工具的重新组合、剥离、分割等方法,借助互换、期权、可转换债券混合证券等新型金融工具,在不改变投资收益的情况下提高其安全性,这样能够满足农村金融市场供需双方的需要。

3.给予农村民间金融合理的发展空间

我国农村的民间金融是完全扎根于农村土壤的,是农村经济发展过程中农民自发形成的,生命力极强。虽然民间金融有着很多缺陷,但是政府对民间金融组织的做法不应该是简单的禁止与取缔,而是要加强管理与规范,适当放宽农村金融市场的限制,放松农村金融市

5

场准入,允许和扶持其他金融组织的发展,以便在农村金融市场上形成一种竞争局面。客观的说,民间金融在农村融资方面对农村经济发展已经起到了巨大作用,我国加入WTO后,随着金融业在农村发展的加快,金融经营多元化已是大势所趋。因此,对于一些经济基础较好、经济比较发达的地区,应积极引导民间资金,组建民间银行,使各种民间融资形式合法化。 4.引导规范民间资金借贷行为

农村民间自由借贷是农村中广泛存在的一种信用形式,它也是民间金融中主要的形式。对农村民间金融可以在法律规范的基础上加以引导,必须加强法律体系的建设,制定和完善相关法律法规,依法区分非法和合法的融资活动,在保护合法契约的基础上,对农村民间金融的参与者提供有效的保护和监督,维护合法契约的严肃性,为农村经济的发展、为乡镇企业的崛起和繁荣发挥重要的作用。

(三)采取多种措施降低农业贷款风险,确保信贷资产质量

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农业保险事业和信用环境的建设,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提出建立政府扶持、多方参与、市场运作的农村信贷担保机制。扩大农村有效担保物范围,发展农村保险事业,健全政策性农业保险制度,加快建立农业再保险和巨灾风险分散机制。为此,必须做好三个方面的工作: 1.建立适合我国国情的政策性农业保险经营机制和发展模式

农业的弱质产业性质及其在社会经济生活中的重要地位,决定了农业保险的准公共物品的性质。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就曾明确提出要探索建立政策性农业保险制度,而要建立政策性农业保险制度,必须采取政府和市场相结合的方式,由政府确定农业保险供给的原则、方向和数量,制定统一的制度框架,各种保险机构在这个统一的框架中开展经营。同时,政府对规定的农业保险产品给予相应的财政支持及其他支持。在政策支持下开展保险公司与政府联办、为政府代办以及自营等多种经营模式。

2.完善农村信用担保体系建设

一方面,要加大政府对农村信贷担保体系建设的支持力度,鼓励政府出资的各类信用担保机构,积极拓展符合农村特点的担保业务。有条件的地区,可以由政府牵头出资、农民和农村企业参股,建立专业化信贷担保机构,采取市场化运作方式。另一方面,要建立信用担保机构风险分散机制,加快农村信用体系建设。要尽快建立统一的农村中小企业信用评估体系,推进信用村镇建设,规范和完善农户、农村中小企业信用档案,优化信用担保机构业务运行环境,降低业务运行成本。

(四)金融新产品与金融服务的创新

全面推进农村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创新的核心目的,就是紧紧抓住创新农村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这个突破口,通过金融系统积极不懈的共同努力,在全国努力创新和普及、推广一些真正契合农村与农民实际需求特点的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大力创新和完善涉农金融服务新机制,与时俱进地满足农村多元化金融服务需求,在着力缓解农村和农民融资困难的基础

6

上,让农村和农民得到更多、更实惠、更便捷的金融服务,让更多的农村中低收入人群享受到现代化金融服务,在更大范围和更高层次上全面提升农村金融综合服务水平。

全面推进农村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创新,重点是集中抓好以下三个方面的工作:

1.大力推广普及在实践中已经被证明是行之有效的把已有的较为金融产品。比如,大力推广农户小额信用贷款和农户联保贷款,发展农村微型金融,全面提高这些金融产品和服务的覆盖面、满足率和服务效率。这些金融产品,在目前已经普及的地区属于成熟类金融产品,但在全国不少地区,推广这类金融产品本身也属于一种金融创新。

2.根据农村发展的新形势,积极研发和推出一些适合农村和农民实际需求特点的纯创新类金融产品。这类金融产品,以前没有过,现实中存在迫切需求。比如,创新贷款担保方式,扩大贷款抵押担保品范围;探索推出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和宅基地使用权抵押贷款;探索开展涉农贷款保证保险;探索发行涉农中小企业集合票据和涉农贷款资产支持证券;拓展农产品期货交易品种等等。这有利于促进更多的金融资源向农村倾斜。

3.加快推进农村金融服务方式创新。比如,推广农村金融超市“一站式”服务和信贷员包村服务;推广手机银行、联网互保、农民工银行卡等农村金融服务新方式;积极开展农村金融咨询、代理保险销售和涉农理财业务等等。通过完善农村金融服务流程,再造农村金融服务模式,让广大农村和农民得到更多便捷和优质的现代化金融服务。

(五)政策上的支持

1.建立市场化运作的体制机制

国内外政策性银行发展的实践证明,只有按照市场规律运作,取得良好的市场业绩,才能实现自身的可持续发展。对农发行来说,要在贯彻落实国家政策的过程中,更加注重运用市场机制。在观念上,要增强市场意识、竞争意识、创新意识;在客户选择上,要坚持优良的大中小客户并重,扶优限劣,建立客户准入和退出机制,实施客户战略;在资金来源上,要坚持市场化筹资,拓宽资金来源渠道;在资金运用上,要严格按照增值规律运作;在人力资源管理上,坚持市场化的用人机制,实施人才兴行、强行战略。

2.实行适当倾斜的货币政策

在资金来源上,要建立长期稳定的资金筹措机制。国家可制订相关的农村信贷服务政策,明确规定商业银行、邮政储蓄银行按存款余额的一定比例,以适当的利率转存农发行,用以投入农业和农村。这也是对一些发展中国家扶持农业和农村发展的经验借鉴。如泰国规定各商业银行要将吸收存款的20%用于农业和农村;印度规定各商业银行贷款余额的18%必须用于农业,10%必须用于弱势群体。两国都规定如果达不到所要求的比例,就必须将差额部分转存到农业政策性银行。

3.完善财政扶持政策,补充资本金

较高的资本充足率是较强的国家背景的体现,也是农发行持续经营的必要条件。目前农发行实收资本200亿元,资本金严重不足。而国际上一般政策性银行资本充足率高于商业银行,如印度国家农业和农村发展银行为39.05%,泰国农业和农业合作银行为20.63%,巴西

7

发展银行为18%,韩国产业银行为16%。国家应当按照农发行业务发展需要,并以不低于商业银行的资本充足率,补充农发行资本金,补充的渠道有财政注资、税收返还、利润转增或发行次级债券。政府注资既可以增加农发行中长期信贷资金的来源,也可以降低资金营运成本,更有利于提高农发行的风险防控能力。

四、结语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60%的人口在农村,90%的国土也在农村,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程度影响和决定着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状况。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解决农村经济发展问题离不开金融的支持。农业作为一个产业,如果只依靠自身的积累则无法进行扩大再生产,无法推动农村经济发展。在当前资本具有城市偏向的情况下,必须依靠“政府之手”来弥补市场缺陷,引导社会资本回流到农村,以此加快农村地区的经济发展,进一步改革现有的农地制度,提高农民的投资积极性,完善农村信用、抵押贷款为农业、农村提供更多的资本,以此推动农村地区的社会发展,为我们建设一个全面的小康社会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农银澄党发〔2016〕8号】

[1] 魏成龙,吴建涛.我国农村投融资体制改革研究.河南金融管理干

部学院学报, 2016,(11):46-48.

[2] 田光宁,李建军.中国集体经济.华北电力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学报, 2016,(3):12-13.

[3] 卢娅,丁锋.民间借贷与金融支持新农村建设的分析与思考.北

京:市场论坛出版社,2016,75~78.

[4] 蒙永亨.我国农村信用社经营绩效与资本流动研究.广西:桂林工

学院出版社,2016,23~24.

[5] 王学忠.农村金融研究.安徽大学学报(社科版),2016,(10):15-17.

[6] 刘松竹,刘科学.安徽农业金融研究.广西: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6,34~35.

[7] 谢婷婷.农展中经济的农村金融.石河子大学商学院学报,2016,(3):13-16.

[8] 倪晓倩,周文魁.经济较发达地区农村金融市场存在问题及原因

分析[J].北京:商业现代化出版社,2016,82~83.

[9] 李静.农业政策性金融支持农村经济发展问题研究[D].四川:西

南大学出版社,2016,15~16.

[10] 裴升.基于供求视角下农业产业化融资问题研究[D].四川:西南

8

大学出版社,2016,10~13.

9

金融本科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篇2] (一)研究目的:

出口退税制度作为一项出口财政激励机制是国际上通行的税收政策被世界许多国家和地区广泛应用。我国从 1985 年开始全面制定并采用了出口退税政策经过了出口退税税率频繁的调整阶段退税体制复杂的变更阶段 从 2016 年 11月 1 日起我国政府又实施了上调出口退税率的政策,其中提高纺织品、服装、玩具等劳动密集型商品出口退税率是政策调整的主要内容之一。2016 年,国家对出口退税率又连续 4 次微步上调,4 月 1 日纺织品、服装的出口退税率提高到 16。

青岛作为全国纺织服装的老工业基地,其服装行业在全国 40 个重点城市中综合排名连续三年列前十位,2016 年 1--6 月份青岛市纺织服装全行业规模以上纺织企业 790 家,完成出口-交货值 118.2 亿元,在全市工业经济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对拉动山东半岛制造业基地建设也起着重要的作用。然而,改革开放后,特别是近几年来,全国各地市服装产业迅速崛起,给服装行业的发展带来前所未有的压力,在国内服装业空前发展的大潮时代下,青岛的服装制造业却没能赶超国内后起的部分服装产业集群带。

本文研究的主要目的就是分析青岛的服装行业如何在国家出口退税率调整之后,抓住发展机遇,更大的发挥出口退税的作用,扶持服装外贸企业,带动整个青岛服装产业的发展。

(二)研究意义:

随着青岛对外贸易的发展服装出口额不断增长出口企业也不断增多出口退税政策由此变得越来越重要。由于受到金融危机的影响,全球消费需求下降,使服装行业竞争程度更加激烈。在这样的背景下,我国对现行的出口退税政策进行适当的调整势在必行。

本文的研究意义就是分析在全球金融海啸的背景下,我国出口退税政策的调整对青岛服装行业现状的影响,并提出青岛服装行业利用国家出口退税政策寻求自身生存与发展的对策建议。

金融本科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篇3]

开题报告 一、选题的背景及意义:

随着农村金融机构的不断发展壮大和金融市场的不断完善,农村金融在农村经济发展过程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尤其是农村金融资产的迅速增长积极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发展。在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过程中,传统的生产方式面临着严峻的挑战,经济发展结构需作出重大调整,这离不开大量的资金积累和投入,离不开金融的支持。目前,我国农户的资金需求很难从正规金融渠道得到满足,农户在正规金融机构的存款数大于所获得的贷款量,是资金的净提供者。所以,客观上我国农村经济发展非常需要金融的支持,但现实是农村经济发展不仅得不到外界金融的支持,反而成了资金的净提供者。从一些相对欠发达地区农村来看,由于受到金融供给滞后、融资成本过高等一系列制约因素的影响,金融对经济发展的支持亦明显滞后于经济发展的需要,这是一个急需解决的课题。

二、研究的内容及可行性分析:

1、 金融支持农村经济发展的必要性

2、 我国农村金融业务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3、 金融支持农村经济发展的策略;

三、论题的研究方法:

1、实证分析与规范分析相结合:对我国中小企业的融资方法与渠道进行实证研究分析,对有关政策建议进行规范分析。

2、典型案例调查法:调查典型案例,总结各地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的的成功经验。

3、文献资料法:查找相关的文献资料,了解目前国内外关于本论题的研究情况,借鉴有关研究成果。

四、论文拟解决的关键问题及措施和建议:

1、科学定位农村金融,促进城乡协调发展

2、全面扩展适合农民需求的贷款业务

3、采取多种措施降低农业贷款风险,确保信贷资产质量

4、金融新产品与金融服务的创新

5、政策上的支持

五、论文的进度安排:

2016年4月15日—4月20日,确定论文选题:浅谈完善个人征信体系

2016年4月21日—4月30日,查阅有关国内外资料,了解该领域较为前沿的观点。写作论文提纲,确定论文基本框架。【农银澄党发〔2016〕8号】

2016年5月1日—5月20日,修改论文写作提纲,形成论文的基本框架,写作论文初稿。

2016年5月21日—5月31日,修改论文写作提纲、初稿,写作论文二稿。 2016年6月1日—6月15日,修改论文二稿,形成正式稿。

2016农民负担监督管理考核情况报告
农银澄党发〔2016〕8号 第二篇

根据《市委办公室、市政府办公室关于开展—年度全市农民负担监督管理工作检查考核的通知》( 办文[]78号),由市减负办、市纠风办、市综改办、市物价局组织,于年12月对全市农民负担工作进行了年度检查考核。现将检查考核情况通报如下:

一、检查考核情况

在11个县(市)区中, 市为合格。在14个市直部门中,市地税局、市交通运输局、市农委、市城建委、市水利局、市财政局为优秀,市委宣传部、市国土资源局、供电公司、市公安局、市林业局、市教育局、市民政局、市人口计生委为合格。枣市南城办事处、老河口市李楼镇农民负担问题严重,市委、市政府决定,对其实行农民负担“一票否决”,实施“笼子管理”,自本通报发文之日起,该单位及班子成员两年内一律不得评先评优和提拔调动。老河口市民政局、樊城区国土资源分局农民负担问题突出,市委、市政府决定,对其实行农民负担“黄牌警告”,实施“重点监控”,自本通报发文之日起,该单位及班子成员一年内一律不得评先评优。上述四个单位在规定期限内进行整改,经检查验收合格后,方可解除农民负担“一票否决”和“黄牌警告”。

二、主要工作情况

(一)切实落实涉农政策公示制。年4月,由市纠风办牵头,市减负办、市物价局参与,重新编发了《市强农惠农和涉农收费(税)政策公示》,免费发放给各级各部门和农村基层干部,同时还在有关媒体上进行宣传报道,接受社会广泛监督。在全市开展“三万”活动期间,市农委还印发了90多万份强农惠农政策一览表,发放到全市农户手中,让广大群众知晓政策。

(二)积极开展向村级组织收费专项清理工作。根据《农业部、国务院纠风办关于开展向村级组织收费专项清理整顿活动的通知》(农经发[]7号文件),市减负办、市纠风办组织开展了向村级组织收费专项清理活动。从年7月至10月,全市共查处违规收费109件,违规收费349.34万元,清退259.04万元,撤销违规文件6件。

(三)认真开展涉农收费专项检查活动。根据国家发改委和省物价局文件精神,市物价局、市纠风办、市减负办联合下发了《关于开展全市涉农价格和收费专项检查的通知》(价检[]45号),将年3月至5月作为全市涉农价费专项检查月,对十一类涉农价费分级、分部门开展专项检查,检查结束后,以市纪委、监察局名义下发了《全市年度涉农收费专项检查情况通报》。本次检查19个部门,197个单位,查处涉嫌价格违法金额1461.41万元。

(四)全面落实惠农扶农政策。年2月,市委、市政府“两办”下发了《关于切实加强粮食补贴资金监管工作的通知》(办发[]8号),要求各地严格执行粮食补贴发放“八不准”规定,认真落实粮食补贴资金发放“五项”制度,建立健全粮食补贴资金监管“五大”长效机制。3月,根据省纪委统一部署,市纪委、监察局下发了《关于对各项惠农政策落实情况开展拉网式检查的实施方案》(纪文[]8号),对2016年1月以来的各项强农惠农资金组织拉网式大检查。为确保拉网式检查工作质量,市纪委监察局印发了《关于对各项惠农政策落实情况进行督办检查的通知》,实行纪委班子成员包保责任制,每位班子成员包保一个县(市)区,带队开展督办检查和明察暗访。同时,市纠风办、市减负办组织梳理编印《市强农惠农和涉农收费(税)政策公示》,为各级各部门自查检查提供政策依据。全市检查2016年以来各项强农惠农资金31.15亿元,其中农民直接补贴16.47亿元,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事业投入14.29亿元;查处各类违反惠农政策损害农民利益案件127件,涉及金额700多万元;落实年各项惠农补贴资金92671.5万元。

(五)扎实做好村级“一事一议”筹资筹劳财政奖补工作。年7个县(市)区开展“一事一议”的1839个村,筹资3835.09万元,筹劳1463.76万个。年底,省里又将城区、樊城区、高新区三个城区纳入村级“一事一议”筹资筹劳财政奖补范围,全市10个县(市)区村级“一事一议”筹资筹劳财政奖补资金达10831万元,其中,中央、省级补贴7044万元,县(市)区配套3787万元。

(六)认真查处农民信访上访案件。年全市共受理农民负担信访举报案件106起,查处各类损害农民权益案件71件,查处责任人8人;通过查处农村“三乱”减轻农民负担500多万元;查处惠农补贴资金案件127件,涉及金额700多万元;查处哄抬农资价格、制售假劣农资案435起,涉案金额1082万元;查处各类损害农民土地权益问题49起。

三、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有的地方和部门对农民负担监督管理工作不够重视。部分领导和干部认为,农村税费改革了,国家对农民还在发放各种惠农补贴,没有什么农民负担了,对新形势下的农民负担严峻形势认识不清,对农民负担监督管理工作抓得不紧,甚至麻痹松懈。有的没有农民负担监管机构,人员、编制、经费皆不到位,形成没人办事、无钱办事的局面;有的根本没有采取有效措施抓好落实,农民负担责任制和责任追究制没有真正建立,督办检查工作常年没有开展,农民负担年度考核没有实质性进行,农民负担“一票否决”制度形同虚设;有的对中央、省、市统一安排部署的农民负担工作,如对向村级组织收费专项清理、对强农惠农政策落实情况开展拉网式大检查等,止于应付,流于形式。

(二)面向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和农民的各种乱收费乱摊派现象比较严重。这次检查发现,有的地方和涉农部门不仅向农民收费,而且面向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各种乱收费乱摊派现象有禁无止,尤其在经济比较发达的乡(镇)大有愈演愈烈之势。目前,农民最重的负担是建房收费,不仅用地批地手续不规范,而且乡镇、村组、国土、城建、地税都向建房户收费(税)或罚款,有的地方统一由村组收费,然后几家分成,一般农民建房交费2000—5000元,有的甚至高达10000元以上。同时,其他面向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和农民的各种乱收费乱摊派更是层出不穷。计生部门向乡村收取计划生育押金、计划生育服务费,向村级转嫁本应由各级财政负担的计划生育相关手术费用;民政部门层层向县市、乡镇、村组摊销即开型福利彩票,有的乡镇还向农村丧户乱收殡葬罚款;教育部门将市场性服务项目引进校园变相收费,每年的教师节“慰问金”,已经成为村级向学校上交的常设性项目,条件差的村每年1000—2000元,条件好的村每年高达5000元以上;公安部门向辖区村级组织摊派各种名目的“赞助费”、“办案费”,有的派出所将办公经费转嫁到村级组织。除了上述收费和摊派外,还有报刊杂志超标收费、农村用电开户超标收费、农村水质监测费、森林测绘费、文化宣传费、民兵训练费、民兵应急分队着装费、农机推广费等等,村级组织正常运转尚举步维艰,这些乱收费乱摊派使村级组织更是不堪重负。

(三)强农惠农政策还没有完全落实到位。在粮食等普惠制惠农补贴上,农村机动地问题最为突出,有的虚报冒领,甚至套取私分国家惠农补贴资金。有的地方退耕还林补贴长期没有落实到位,引起农民上访,少数地方本应补给农户的,却补给了村集体,有的地方农户的退耕还林补贴甚至被强行抵扣用于集资修路。有的地方和部门在农民工转移培训、技术培训上,以少报多,以短报长,以无报有,套取各种农民培训补贴。有的乡镇农机部门在落实农机购置补贴时,趁机强行乱收费,有的只收费不服务。

(四)有的地方违背政策和民意,集资兴办农村公益事业,要求过高过急。少数地方筹资筹劳没有按照程序申报审批,有的弄虚作假,套取“一事一议”财政奖补资金,还有的少预算多拨付、财政奖补资金延迟拨付等。有的地方嫌“一事一议”程序复杂,筹资筹劳数额少,擅自向农民集资摊派,如修路集资,有的按人,有的按地,少则五十元,多则百元以上。

(五)向村级组织和农民收取各种保证金、抵押金、担保金等,以押代管,以罚代管,变相收费。如信访押金、综治押金、安全生产押金、计生押金、建房押金等等。还有的向村级收取民兵训练费、妇女培训费、统计培训费、党员培训费等各种本应由各级各部门支付的培训费用。

四、下步工作意见

(一)提高思想认识,认真落实党政“一把手”负责制。各级各部门党政主要领导要亲自抓、负总责,分管领导要具体抓、负直接责任。要把农民负担监督管理工作纳入各级领导干部岗位目标责任制,并作为考核任用领导干部的重要内容。要着手解决农民负担机构、编制、人员、经费问题,确保农民负担监管工作顺利开展。今后,涉及农民负担、农村各项强农惠农政策工作,尤其是中央和省、市统一安排部署的工作,“一把手”必须亲自部署;出台有关面向农业、农村和农民的集资、收费、摊派、捐助、赞助以及罚款等文件、项目,“一把手”必须亲自把关;有关农民负担、涉农收费、惠农补贴、农村土地承包、涉农项目建设等方面的农民信访上访,尤其是中央和省市交办,新闻媒体和农民群众关注的热点问题、突出问题,“一把手”必须亲自过问;农民负担年度督办检查情况、年度考核情况、年度工作情况,“一把手”必须亲自听取汇报。

(二)实施责任追究,认真落实“一票否决”制度。继续坚持农民负担“条块结合、双向考核”的年度考核制度,切实将农民负担工作同提拔任用干部和评先评优挂钩,凡是农民负担问题突出,年度考核不合格,或者因落实减负工作不力发生严重事件或恶性事件的,要实行“一票否决”,并追究直接责任人和主要领导的党纪政纪责任,单位及班子成员两年内一律不得评先评优和提拔调动。

(三)严格审批程序,认真落实“一事一议”筹资筹劳财政奖补制度。按照民主议定、申报审批、限额管理、专款专用等原则和要求,积极做好“一事一议”筹资筹劳财政奖补工作。重点要“议”起来、“筹”起来、“办”起来,切实通过筹资筹劳财政奖补工作,加强村内农田水利基本设施等与农民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公益事业建设。

(四)遏制涉农乱收费,认真抓好“三项治理”。以检查发现和群众举报问题为线索,集中时间、集中力量,分期分批对当前一些地方存在的农民建房乱收费、公安部门乱收费、计生部门乱收费等突出问题,进行专项治理。通过专项治理,摸清情况,找准问题,认真整改,制定长效监管机制,促进各项涉农收费政策的全面落实,坚决遏制农村“三乱”现象。

(五)维护农村稳定,认真抓好“三项清理”。今年要在全市开展面向农民和村级组织(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农民负担清理、农村财务清理、农村资源清理。通过三项清理,解决历史遗留问题,把各种矛盾化解在基层。同时,建章立制,规范管理,最大限度杜绝违规违纪行为。

(六)落实惠农政策,认真抓好“三项梳理”。在全面贯彻落实党在农村的各项强农惠农政策基础上,今年重点对退耕还林补贴、各种面向农民的培训补贴、民政部门向农村发放的各项专项资金进行全面梳理。通过梳理,掌握情况,查漏补缺,纠偏整改,进一步健全和完善监督管理办法,真正把党的惠民政策落实到基层,落实到农民手中。

2016年全市农民负担“三个一”(“一把手”负责制、“一票否决”、“一事一议”)、“三个三”(“三项治理”、“三项清理”、“三项梳理”)工作,由市减负办、市纠风办牵头负责,各级党委、政府和各涉农部门具体抓好组织实施。上半年开展农村稳定“三项清理”,同时进行涉农收费“三项治理”,下半年在各项惠农补贴基本到位后,开展惠农政策“三项梳理”。各地各涉农部门都要结合自身工作实际,制定科学实用的工作方案,精心部署,周密安排,切实将工作抓好抓实。

2016弘扬新风正气针对作风建设感悟心得
农银澄党发〔2016〕8号 第三篇

根据区农党发〔2016〕3号文件精神的要求,我认真学习了胡锦涛总书记在中央纪委第七次全体会议上的重要讲话精神,深刻的领悟了此次作风整顿建设的内涵,认真的剖析检查了存在的问题,明确了在以后工作的开展中要全面的加强思想作风、学风、工作作风、领导作风、生活作风建设,弘扬新风正气,抵制歪风邪气,着力解决突出问题,努力实现干部作风的进一步转变,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有力保障。

一、开展作风整顿建设的重大意义

此次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加强思想作风、学风、工作作风、领导作风、生活作风的整顿建设活动,是推动农业部门依法行政、执政为民的迫切需要和重要举措,是促使农业干部进一步的树立正确的人生观、权利观和执政为民意识,是进一步的树立农业部门为民、务实、清廉的良好形象。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本质是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其最终的目的就是要把人民的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农业部门是直接服务农民的部门,要切实维护好广大农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就必须建立一支作风过硬,科技、文化素质高的队伍。因此,作为一名农业部门干部,要增强紧迫感和责任感,通过这次作风整顿建设,不断提高自己的思想政治水平,切实转变工作作风,力戒官僚主义、形式主义,大力弘扬求真务实的精神,在抓落实、求实效上狠下功夫,从而促进农民收入持续增长,进而推进全区农业农村工作的全面、健康发展。

二、作风整顿建设中自身的努力方向

1、勤奋好学、学以致用,牢固树立终身学习的思想,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马克思主义学风,认真的学习和领悟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农业法律法规知识及组织管理知识,把学习体会和成果为“三农”服务的能力。

2、心系群众、服务人民,牢固树立马克思主义的群众观点,始终坚持党的群众路线,时刻摆正自己和人民群众的位置,在思想感情上贴近人民群众,下大气力解决好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下大气力做好关心困难群众生产生活的工作,多办顺应民意、化解民忧、为民谋利的实事。

3、真抓实干、务求实效,发扬求真务实精神、大兴求真务实之风,增强工作的责任感和紧迫感,自觉克服脱离实际、形式主义、弄虚作假、虚报浮夸等不良作风,努力做到脚踏实地、埋头苦干,查实情、讲实话、办实事,提高工作效能,推动工作落实。第一公文网

4、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牢记“两个务必”,发扬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精神,反对铺张浪费和大手大脚,抵制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坚决克服以权谋私、奢侈浪费、作风粗暴、侵害群众利益等错误行为。

5、自觉遵守党的纪律和国家的法律法规,严格执行廉洁从政的各项规定。

6、生活正派、情趣健康,讲操守,重品行,注重培养健康的生活情趣,保持高尚的精神追求。

通过此次作风整顿建设活动,我要使自己的政治思想有明显进步、工作作风有明显改进、法纪观念有明显增强、业务水平有明显提高,从而促进自身全面发展。

2016农村土地流转情况的调研报告
农银澄党发〔2016〕8号 第四篇

关于我县农村土地流转情况的调研报告

土地流转是当前深化农村改革的重要课题。为了解我县土地流转现状,探索建立规范、有序的土地流转机制,我部组织人员先后到新城、池江、**、黄龙、浮江、吉村、**镇等7个乡镇17个行政村19个村小组,采取座谈、问卷、实地察看等形式进行了深入调研。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我县当前土地流转的基本情况和形式

我县农村土地流转始于第一轮土地承包期,但在1998年农村土地第二轮承包之前土地流转只是个别现象,此后土地流转才呈现出较大的规模,并以较快速度发展。2016年县农业部门对全县农村耕地流转情况进行了一次调查统计,根据调查统计结果,全县有51282家农户,共承包耕地145566亩,截止2016年12月全县共发生耕地流转面积18956亩,占总耕地面积的13.02%,其中农户自发流转18176亩,占95.88%。

这次调研组调查的17个行政村19个村小组,共有农户814户,承包耕地面积3897.43,其中发生流转行为的有325户,占到39.92%,耕地流转面积1432.82亩,占36.76%。流转的形式,主要有以下五种:

(一)代耕。因外出务工等原因,无劳力耕作,将土地以口头协议形式委托亲友、邻居耕种,这种流转大多是临时性短期行为,随机性较大,农民一旦返乡,土地自然交回本人耕种。这是当前我县土地流转的普遍形式。分析原因主要是进厂务工的时间长短、待遇好差无定数,因此流转的期限多在1年左右。这种不放弃土地承包权的流转形式占整个流转形式的27.11%。

(二)转让。有两种情况,一种是全家外迁户将土地交回村集体,由村集体将土地经营权重新发包给他人;另一种是部分人均耕地面积多的村组,农户当时为了减轻农业税,把一些边远、不易灌溉的排田、坑田的经营权永久性转让给他人。如吉村镇中村2002年一次性把280亩排田转让给果业专业户用于脐橙开发。

(三)转包。即农户在承包期内,自找对象,自行协商权利义务,自定转包期限。有二种情况,一种是无偿,农户将种不了或不愿种的土地转包给愿意种的农户。这种流转形式多发生在父子、兄弟及亲朋好友之间,一般期限较短,流转面积较小,不经过集体办理任何转包手续,原承包关系不变。另一种是低偿(每亩50-100斤稻谷)转包给愿种又种得好的能人,如池江镇团口村沙背上村小组种田能手刘太阳承包本村民小组耕地126亩,用于全程农机化种植水稻,并计划逐年增加到500亩。这种流转形式占该村小组流转户的48.6%,占该村小组流转总面积的77.13%。

(四)租赁。集体或农户将土地经营权租赁给企业、单位和个人,用于发展开发性农业,经营者一次性或分期付给集体或农户一定的租金。这种形式流转的土地一般是交通方便和容易连片开发的耕地或难以发包的弃耕地或荒山荒坡地,流转期限较长,履行租赁合同或协议手续。如**镇二塘村,2016年将连片的600亩耕地,以每亩年500元租金租赁给**兴邦公司种仙人掌。又如池江镇板棚村2002年将500亩荒坡山地租给庄下村张节科等人搞农庄立体开发,现已种脐橙300亩,开发鱼塘180亩,年出栏生猪8000头,在张节科的示范带动下,板棚村农民兴起了种果高潮。这一成功实践说明,土地流转为开发利用土地资源,扩展企业发展空间创造了条件。

(五)互换。为了方便耕作与管理或发展某项专业性生产,通过自愿协商的办法,将地块相互交换经营权,兑换条件由双方商定或村集体或亲戚朋友出面调解,土地的承包权不变,流转期限具有一定的周期性。这种形式通过土地互换不仅解决了地块零散、不便耕作与倒茬的矛盾,还克服了统一布局规模经营的困难。如**镇长里村,2016年为发展规模养殖,村民自发规划几条低产垅田60亩,通过养鱼户与种地户的地块调整兑换,解决了规模养殖问题。采用互换流转的办法,该村共开发200多亩水面搞规模立体养殖。

二、土地流转的主要成因

一是主要劳力外出务工无力耕作。从调查情况来看,所调查的村组外出务工人数均在20-40%之间,而且外出的大多数是青壮年劳力。农村家庭主要劳力外出务工后,留守在家的老人、孩子或妇女无力耕作全部土地,把部分土地委托亲友代耕或无偿或低回报转包给邻居耕种。

二是种植大户或能人扩大种植规模。花卉、脐橙、蚕桑、甜玉米、水稻、养鱼等种养植大户为扩大规模,通过与周边农户协商,达成土地流转协议,如吉村镇沙村的养蚕专业户曾庆红经过多年发展,积累了丰富经验和一定资金,去年一次性租下100亩土地用于发展蚕桑产业。

三是农业龙头企业连片开发需要。一些农业龙头企业为了方便管理,一般都要求有连片开发的土地,如**镇引进的**兴邦公司,已租赁当地农户连片土地600亩用于种植食用仙人掌。

三、土地流转中存在的问题与原因

从调查的情况看,目前我县农村土地经营权的流转基本处于初始探索阶段,尽管出现了多种流转形式的典型,对促进生产要素的优化组合,提高土地利用率,解决人地矛盾和发展规模经营起了积极作用,但也存在一些应引起注意与防范的问题。

(一)土地流转宣传不到位。一些乡镇政府没有把推进农村土地流转放到推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增加农民收入这个大局来认识。对土地流转政策的宣传不够深入,群众对土地流转的认识还存在误区,主要表现为一些农户和部份土地承包业主对推进土地流转还存在"三怕":一是部分农民怕土地转包出去后,自己丧失了土地经营权,没有了生活的最低"保障线",因此部分农民外出打工后,宁愿土地荒芜也不愿转包出去。二是部份业主怕政策不稳,政府收回土地承包租赁权是一句话的事,不敢大胆投入。三是部分业主怕市场前景不佳,承包无效益,不敢大规模搞开发。

(二)流转管理机制不健全。当前土地流转大都是群众的自发性行为,缺乏约束力和规范性,政府在土地流转上缺少应有的管理、引导和服务,制约了土地流转的规模和速度。一些乡镇和村组没有认识到土地流转的重要性,在工作中还存在不作为的现象,从调查中了解到,如果租金适当,有相当一部分农户还是愿意把土地拿出来流转的,而且各地也有一些种植大户想扩大规模,但是到目前为止,县乡二级还没有出台一个比较健全、完善和规范的土地流转制度和办法,更没有一个土地流出、流入的信息平台和市场环境。主要原因是一些基层干部及有关部门对土地流转的意义认识不足,对流转的范围、程序、补偿标准、配套政策、管理措施研究不够,对流转中存在的苗头性问题没有引起重视,工作缺乏主动性和超前性。

(三)土地流转行为不规范。主要表现:一是交易自由化。目前农村土地流转,特别是农户之间的转包转让,多数情况是私下协商交易,一方将多余的或不愿种的土地让给另一方耕种,双方确定转包转让期限、应承担的义务或补偿标准,很少通过村组干部出面协调,也不签订转包或转让手续。农民之所以这样做,是认为这种做法灵活、方便、简捷,怕依法履行手续后不易更改,因而农户自发流转积极,依法流转被动。二是流向不合理。由于集体缺乏管理与规范,土地流转出现流向不合理的倾向,没有向规模化、效益化、产业化流转。三是流转权属与用途不清晰。土地经营权的每一次流转,都是对土地使用权的重新界定,这种界定必须以明确权属为前提,以法律为依据。但在调查中发现一些业主借土地流转改变了土地所有权的性质(借土地流转变为自己长期所有)和土地的农业用途(如租用农田改鱼塘、种果树等),致使合同不合法。从而形成农民与承包户间的矛盾,严重的甚至会造成新的社会矛盾,阻碍土地流转进程,影响农村稳定。四是不在期限内流转。一些承包者借农民不了解"土地管理法"和"农村土地承包法",违法违规签订一些"官司"合同。

(四)土地集中流转难成片。当年土地联产承包分地时,大部分地方都是把全村、组土地按好、中、差分等级后平分到各家各户的,导致每家每户的土地分散,单位面积内土地户头多。这种现状对土地的规模流转产生较大影响,有的连片租用10亩地就要跟十几户人打交道,一户、两户谈不好就影响整片土地的流转,这种土地分户经营的分散性、随意性与土地流转的计划性、规模性之间的矛盾制约了规模经济的发展。如新城镇想引进甜叶菊、黑玉米等几个农业项目都是因为租不下连片土地而放弃的。另外,地块分散也是制约农机推广的主要因素。

(五)土地规模流转难融资。大面积承包土地从事高效农业开发需要较大的资金投入,而土地承包大户一般没有贷款担保单位,又不能将土地使用权作为贷款抵押,因此很难从银信部门贷到款,加之一些地方交通等基础设施和自然基础条件较差,更难筹集资金或引进资金,致使部分业主在土地开发上存在严重的资金困难,规模难以扩大,效益难以提高。如池江镇池江村的张鹤誊想规模种植100亩芋荷,团结村的刘太阳想再扩大100亩(已有126亩)水稻,新城镇莲塘村的吴至波想推开一条坑的垅田养鱼,吉村镇沙村村的罗春林想扩大规模种桑养蚕都苦于没有资金。

四、加快和完善土地流转的几点建议

土地经营权的流转,是一个新的课题,也是党在农村一项政策性很强的工作。针对土地流转存在的问题及未来发展趋势,我们认为,要加快农村土地流转步伐,使之走上规范健康的轨道,应采取以下对策。

(一)解放思想转变观念,切实解决好认识问题。土地流转是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的重点内容,是实现规模农业、效益农业,推动农业产化经营的前提和基础。土地是最基本的生产要素,土地流转的主体是农民。因此,解决好农民的思想认识问题,打破阻碍土地适度规模流转的思想桎梏尤为重要。首先,要打破传统的小农经济意识,摒弃"搞土地流转就是搞土地私有化、肥水不流外人田"等思想观念,牢固树立发展的观念、创新的观念、市场的观念、效益的观念,正确处理短期利益和长远利益的关系,充分认识到承包权和经营权相分离是必然的趋势。其次,政府要切实转变观念,要把土地流转放到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和发展农村经济这个大局来认识,正确引导规范,强化服务意识,改进工作方法,切实将农民的积极性保护好、发挥好、引导好。同时要积极开展试点工作,及时总结典型和成功的经验,向农户推广和展示土地流转所带来的好处。

(二)加强引导,切实解决好土地流转的管理机制、服务机制问题。正确引导和规范是加快土地流转速度的关键。为此,要进一步建立健全土地流转的管理机制、服务机制,促进土地流转的健康快速发展。先进地区的经验表明,组建土地流转服务中心,用市场化手段规范土地流转,是促进土地规模流转,提高土地经营效益的重要途径。针对我县土地流转的实际情况,建议以乡镇为单位,每个乡镇组建一个土地流转服务中心,形成乡镇流转服务中心、村级流转服务站、组服务员三级服务网络,其中乡镇土地流转服务中心2-3人(成立之初可由乡干部兼任),主要职责是为全乡镇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提供政策和法律咨询等服务,发布土地流转信息,组织协调跨村、跨乡和大规模土地流转,建立全乡(镇)土地流转档案;村土地流转服务站1-2人(可由村干部和村组农资经营点业主担任),主要职责是将各组服务员收集的土地流转供求信息汇总、发布,协调本村土地流转,对土地流转合同的订立、变更进行鉴证,建立本村土地流转档案,并将本村土地流转情况报乡镇服务中心备案;组服务员1人,一般由村小组长担任,主要职责是负责做好本组土地流转供求信息的上户调查、收集,登记需转出的土地面积、方位、等级、意向价格等,信息汇总后上报村土地流转服务站。鉴于目前土地流转尚处在起步阶段,市场发育还不成熟,建议土地流转服务中心暂定位为政府领办的非营利事业性中介机构,暂时与乡镇农服中心合署办公,免费为农民提供土地流转服务,待土地流转市场发育逐渐成熟,再逐步推向市场,与政府脱钩,成为纯社会性中介服务组织。

(三)加强管理健全制度,切实解决土地流转的规范问题。农村土地流转是一项新事物,各级各部门要加强管理和指导。一是要规范土地流转程序。坚持农户申请、选择对象、双方协商、签定合同,服务中心鉴证,并报村、乡镇管理部门备案的土地流转程序。二是规范土地流转合同。土地流转合同要明确流转的形式、流转土地的面积、质量、年限、用途、流转费、复耕费的标准及支付方式、当事人双方的权利义务、期满后地上附着物的归属、违约责任等。委托流转的要有委托书,受托人只能在委托的权利范围内行使权利。对土地流中形成的合同、协议等,要整理归档。三是规范乡镇、村、组和乡镇、村、干部参与土地流转的行为。乡镇、村、组和乡镇村组干部不得以任何名义强迫农户土地流转,要积极做好土地流转的管理与服务,对土地流转的具体内容要进行审查、监督,防止集体土地权益流失,防止经营者损害生态和生产环境,搞掠夺式经营或随意改变土地用途,以维护农民的合法权益,使土地流转走上健康、有序、规范、法制的轨道。

(四)科学规划统筹安排,切实解决好土地流转的规模问题。现代经济越来越朝着规模经济的方向发展。没有规模,就没有效益,也就没有市场竞争力。加快土地流转速度,突出规模效益的关键是要解决好土地难以集中成片,不易形成规模的问题。解决土地流转规模问题,(

(五)加大资金扶持,切实解决好业主开发资金匮乏问题。生产启动资金匮乏是阻碍土地流转进程的主要因素之一,因此必须从多方面加大对土地流转所需资金的扶持力度。一要加大银信部门的贷款支持力度。对利用流转土地搞规模开发,比较效益高,优势明显的项目,要在政策和资金上给予扶持,银信部门要给予贷款支持。二要积极向上争取专项资金。政府要加大农业资金投放力度,对利用流转土地搞高效农业、规模农业的优先投放资金。三要通过公司、业主的投入解决资金问题。采取承租反包、购买土地使用权、股份合作等模式,让公司、业主和农户共同投入资金开高效农业、特色农业,从而降低业主和农户风险,有效解决土地流转资金难的问题。四要建立土地流转风险基金,确保流转合同兑现。租赁承包农民土地的企业、业主,应按实际用地面积交纳一定资金建立土地流转风险基金,政府也注入一定资金,实行专户储存,全县统一管理,如遇企业破产倒闭,不能履行合同时,则用该基金履行相应农户的土地流转合同。

本文来源:http://www.guakaob.com/yingyuleikaoshi/786346.html

    热门标签

    HO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