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致富带头人事迹材料

| 大学英语三级 |

【www.guakaob.com--大学英语三级】

  创业是一辈子的过程,成长也是一辈子的过程,所以任何在大学时候注重班内名次的人都是很少有出息的。很多人创业成功都是返乡后成功的,下面是招生考试网www.chinazhaokao.com小编为大家分享村致富带头人事迹材料,欢迎参考!

  村致富带头人事迹材料

  湖南郴州“泥鳅大王”的科技路

  桂阳县有个 “泥鳅大王”,叫李经武。最近,他遇到了一件大喜事:他正在申报的一项发明专利,被江苏省一名客商看重,开了很大的价钱。究竟是什么 “准专利”值这么多钱?近日,笔者来到该县鹿峰街道新澄村采访了李经武。

  “现在水质还可以,大家把水里的杂草捞出来,以便进一步保证水质。”李经武正穿着长套鞋在泥鳅塘里和工人们一起捞杂草。笔者了解到,他养的33亩泥鳅苗马上就要集中捕捞了,现在正是关键时期。

  “听说你的"准专利"有人开个很大的价钱,究竟是什么发明值这么多钱啊?”笔者开门见山直奔主题。

  “呵呵,这可是我研究了几年的成果,名称叫泥鳅专业饲料。”李经武告诉笔者,这种饲料是为鳅鱼量身订做的,既可以节约饲料成本,又能让鳅鱼长得又快又健康。

  2007年起,李经武承包了3亩水塘养殖泥鳅。几年来,买鳅苗卖泥鳅,效益平平。在该县科技特派员唐高云的指导下,他的思路豁然开朗,从2009年开始钻研泥鳅催产、人工受精等孵化技术,经过10多次失败,当年攻克了孵化难关,掌握了先进的孵化、育苗技术。

  李经武并不满足。养殖泥鳅5年来,好钻研的李经武前前后后一共拥有了泥鳅催产注射固定套、鳅苗捕捞装置、泥鳅种苗孵化池等六项专利。在竞争激烈的养殖业中,这些专利的取得让老李的泥鳅养殖之路越走越宽。

  “我的盈利方式主要是靠卖鳅鱼苗和技术,只有在养殖技术上不断进步,在提高鳅苗成活率上下工夫,事业才能越做越大。”李经武说,“科技就是生产力,今年我可以卖出1.5亿尾鳅苗,产值在300万元左右,赣州、衡阳等地147家养殖户慕名而来买苗子,就是看中了我的养殖技术和鳅苗成活率高。”如今,李经武与本县和外地的187户养殖户签订了长期供苗合同,带动养殖面积1700余亩。

  村致富带头人事迹材料

  67岁果农做做电商网上卖起冰糖橙

  “政府大力宣传互联网+,鼓励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我看年轻人都用电脑卖橙子,我也想把我的冰糖橙放到网上去卖。学会怎么卖后,我也开始了二次创业。”

  郴州永兴,最适宜橙类生长的地方,这里有上万亩无公害冰糖橙示范基地,这里有一群“新农人”,他们紧跟时代潮流,敏锐地捕捉到“互联网+农村”中的机遇,向互联网伸出了创业触角。

  67岁的果农曹戊生便是其中一员,在接触到电子商务后,他就开始研究互联网,琢磨如何在网上推广自己的冰糖橙——“元气”橙,现在的他已然成了当地玩电商的名人。10月11日,三湘都市报《创周刊》记者来到永兴,近距离接触了这名67岁的“新农人”电商。

  从“笔耕”到“农耕”

  曹戊生是永兴县便江镇碧塘村人。他的果园占地80亩,亩产约1000公斤,总产量约80000公斤。

  在1973年,他曾是永兴县碧塘镇的一名小学语文民办教师;1982年“民办教师”被取消,当了9年代课教师的他离开喜爱的讲台,回家务农。

  离开讲台后,曹戊生在家里承包了几亩鱼塘,开始养殖鱼苗。“每天早上就要挑着鱼苗出去卖,一天至少要走五六十里路。”曹戊生说,挑担卖鱼每天早出晚归太累人了,收入也不是很高,养了五六年鱼苗后他又开始尝试着养猪。“养猪加上养鱼一年才赚5000块钱,成本也高。”曹戊生又开始寻找另外的赚钱之道。

  1995年,永兴县开始“丘冈开发”,政府发动村民大规模种植冰糖橙,曹戊生抓住机遇在自家地里种上了4000多棵冰糖橙。

  刚开始种时,曹戊生对种植冰糖橙一无所知,于是他买来冰糖橙种植的专业书籍,一边研读一边改良种植技术。定期施肥、按时剪枝、

  科学管理……曹戊生种植的冰糖橙在当地声名鹊起。自2006年永兴县首届优质冰糖橙竞选开始,他种植的冰糖橙连续两年获永兴县优质果品“二等奖”。

  “育树”犹如“育人”

  十年育树百年育人。曹戊生说,当时种植技术还不是很完善,所以冰糖橙树苗一般要种植8年后才开始大规模挂果,“开始种植的前几年虽然也有挂果,但产量低很难回本,一直到2002年才开始略有盈利。而且当时的冰糖橙没有推广,价格也比较低,才1块多钱一斤。”

  原本以为果树大规模挂果后就可以营收了,但一场突如其来的冰灾让他的美好希望顿时破碎。2008年,我国遭遇百年不遇的冰灾,湖南、湖北、贵州、广西、江西、安徽等17个省区受灾,农作物受灾面积1.01亿亩,曹戊生的冰糖橙种植园也未能幸免。“当时的果树基本上全被冰雪压断,结的冰柱子都有手臂粗。”曹戊生说,50天冰灾不仅颗粒无收,果树还全部损坏。那段时间,望着满园的果树他辗转难眠。冰灾刚过,曹戊生便迫不及待地跑进了果园,开始一棵一棵地对果树进行嫁接恢复。“要把断枝剪掉,让它们再次发芽。”为了“拯救”果树,曹戊生一头扎进果园里,没日没夜的一干就是大半个月,家人曾多次抱怨过他“要树不要命”。对此,曹戊生笑着说,“育树”就要像“育人”一样,不仅要认真对待,而且还要负责任,“做一件事,就把这件事做好。”

  此后,曹戊生的果树越长越好,冰糖橙的销量也剧增,“以前我卖的橙子要放在马路边上卖,等过路的车子停车买,生意不好时一天都卖不出几斤,每年的橙子至少要卖两个月才能卖完,现在还没熟就开始有人来预定了。”如今,曹戊生的果园收入每年能达10万元以上。

  “元气爹爹”初遇“互联网+”

  2015年,永兴县政府大力宣传“互联网+”,鼓励大众创业、万众创新。4月,永兴县政府明确了发展农村电子商务产业的地方配套政策及优惠措施,同时还召开了该县电子商务千人培训大会。67岁的曹戊生成为了当届培训会上年龄最大的学员。也是在这个培训会上,曹戊生第一次接触到了“互联网+”。

  网络运营、众筹……刚接触到“互联网+”曹戊生对这些“新鲜”名称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我看年轻人都用电脑卖橙子,我也想把我的橙子放到网上去卖。”

  此后的每一次培训,曹戊生都会从9公里外的便江镇上赶往县里参加。一副老花镜、一支圆珠笔、一本笔记本,这是曹戊生每次参加培训的必备品,每次培训会他都会坐在最前排,认真记录,不懂就问。由于他年龄最大、学习最认真,而且每场必到,众学员们纷纷称他为“元气爹爹”。

  5月,由邮政主导的永兴电商协会成立,同时引入了冰糖橙果园溯源技术。电商协会的成立吸引了多家科技公司、电商企业、当地农特企业等200余人加入。“这将是果农的新机遇,希望通过互联网能把我的冰糖橙传递出去。”曹戊生积极加入了电商协会。

  网上众筹推“元气橙”

  “在4月份开展的那次千人大培训上,来的人都是年轻人,曹爹(曹戊生)是年龄最大的一个,但却是学得最认真的一个。他对互联网知识的渴求,和对创业创新的渴望,感染了我们,我们一定要帮他实现创业梦。”永兴县电商协会负责人龙辉对记者说。9月,省邮政公司为永兴冰糖橙专业立项,曹戊生的橙子成为首批推广对象。

  “当初起名时,协会问我起个什么名好,我说既然大家都叫我‘元气爹爹’那干脆就叫‘元气橙’吧。”曹戊生笑呵呵地对记者介绍,他现在不是一个人在战斗,县政府、县电商协会、邮政企业等都在为他出谋划策。“电商协会专门聘请了柑橘专家,为他的‘元气橙’把脉传经,湖南邮政还为我的‘元气橙’做了营销策划,在淘宝网上开展上线众筹,采摘打包、物流配送、品牌推广等等,连包装盒都准备好了。”

  “从10月7日开始到10日,4天时间,淘宝网上的众筹资金已经有了1.9万元。”曹戊生说,他的每个橙子都有专属编码,全程种植都可以溯源。“我果园里马上将装置摄像头,大家以后可以通过扫二维码来全程监控橙子的生长情况。同时还引进了无损伤糖酸度选果分选线,实现9级分选,保证‘元气橙’糖酸度在13度以上,酸度误差低于0.2度,而且大小基本都一致。”经过几个月的“触网”学习,曹戊生介绍起他的产品来专业术语层出不穷。

  如今,人气有了,众筹资金有了,政策支持有了,扶持企业有了,但曹戊生每天还是要到果园里去转转,“看着果树挂果才放心”。他说:“我准备了300多天,为的就是给大家送上最甜、最精致的冰糖橙。”

  “现在我这果园才80亩地,稍微小了点。”初尝电商甜头的曹戊生心里也有着自己的“小九九”,“我现在又开始在准备种油茶了,等‘元气橙’销售走上轨道后,我想把油茶也放到网上去卖。现在开始也来得及,我要二次创业。”

  村致富带头人事迹材料

  蔡甸“米王”创新湖北豆丝加工工艺赚大钱

  这个夏天,夏长兴格外忙碌:一方面,新米即将上市,他的米业公司进入生产旺季;另一方面,他设在玉贤的加工厂正大批量生产湖北特色美食——豆丝,以及油炸兰花豆和花生米等休闲食品。“湖北人爱吃豆丝,但过去受时令限制,一般只在秋冬两季做。经过创新加工工艺,今年7月起,我们就能不受季节限制全年加工豆丝,而且还开发出杂粮、莲藕、绿豆等多种口味。”夏长兴自豪地说。

  从1994年辞职下海,夏长兴在长达20余年的时间里,基本上只做了一件事:卖大米。“创业就是把一件事做精做透,自然也就成功了。”如今,他创办的天安米业有限公司已经成为蔡甸米业加工的龙头企业,年产值上亿元。

  “武汉好爸爸”为儿治病辞职卖大米

  如果不是因为儿子,或许,夏长兴不会迈出创业第一步。

  辞职下海前,夏长兴在蔡甸区粮食局下属的柏林粮管所工作,当过营业员,下乡收过粮油,后来做到了业务经理。当时,虽然收入不高,但粮食系统是铁饭碗,依然有不少人羡慕。

  1993年,儿子的出生,彻底改变了夏长兴的生活。儿子刚生下来就连续高烧不退,送到医院检查,被确诊为先天性心脏病,如不能及时治疗会有生命危险。而当时他和妻子的月工资加在一起还不到500元,为给儿子治病,他背上了十几万元的巨额债务。

  为了救儿子,为了还债,夏长兴毅然辞职,用身上仅有的几百元钱买了一辆三轮车,开始了卖大米的生涯。创业之初异常艰辛,夏长兴每天清早起床,骑着三轮车到粮油店批发大米,再走街串巷叫卖,经常到晚上八九点钟,才拖着疲惫的身体回到家。好在,一年下来,他攒下2万多元,也有了一些固定客户。

  同时,他也敏锐地意识到,要扩大经营就得有固定的场所。于是,他租下一间门面,开了家粮油门市部,批零兼营。

  “中国合伙人”老同事联手再创业

  随后几年,夏长兴的生意做得风生水起,从一家门市部发展到四五家门店。生意蒸蒸日上的同时,儿子的病经过手术治疗也痊愈了。

  没有了后顾之忧,夏长兴更是一门心思扑在生意上。1999年,一个新的机遇摆在了他面前:那一年,粮食部门开始整体改制,几个昔日的同事找到他,希望他能牵头,把粮食局的大米加工厂盘下来。最终,夏长兴拿出20万元,老同事则拿出自己买断工龄的钱,一起入股办厂。

  2005年,在大米加工厂的基础上,夏长兴正式成立了天安米业有限公司,注册了“金碾王”商标,推出了“晚金优”、“农家晚粳米”等系列产品。2009年,“金碾王”被评为武汉市著名商标,2012年被评为湖北省著名商标,2013年被评为武汉名牌。天安米业也被评为武汉市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2012年的产值超过了1亿元,产品还销往云南、广东、上海等多个省市。

  尽管事业越做越大,夏长兴并不满足。他着手在蔡甸玉贤镇新开加工厂,对大米和一些当地农作物进行深加工,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

  采访中,夏长兴带记者参观了他的豆丝自动化加工车间和兰花豆加工车间。其中,豆丝是把大米和绿豆混合打成浆,摊成皮切成丝,夏长兴还对这款武汉人喜爱的特色小吃进行了创新,推出了杂粮、莲藕、绿豆、黄豆、荞麦等多种口味。

  仅需2分钟米浆就变成豆丝  
 
    1月19日,记者来到万顺农产品合作社的生产厂区,这里过去曾是当地一所小学,豆丝生产线就建在改造后的教学楼里。“一楼是磨浆车间,核心设备都在二楼。”合作社负责人夏长兴大手一挥,带着记者直奔位于二楼的糊化成形车间。“糊化成形”说得通俗些就是“烙豆皮”,这是整个豆丝制作的关键。车间里的两台转轮式电动烙豆皮机器,是合作社与武汉工业学院食品学院历时两年,共同研发生产的专利产品。

  夏长兴说,豆皮的厚度影响豆丝口感,也影响后期晒干的时间。在烙豆皮的过程中,火候大了,豆皮容易烙糊,没“卖相”,温度低了,豆皮又不易成形。过去,村民烙豆皮用的都是圆形的平底锅,以蜂窝煤和木材做燃料,火焰温度飘忽不定,烙的豆皮既不卫生,品质也不稳定。要想大规模生产豆丝,就必须走机械化道路。用机器生产出来的豆皮,厚薄均匀,颜色亮白,口感和外观都远胜传统手工豆皮。“机器每天可烙豆皮一万斤,只需一个工人就能操作。”

  生产出来的豆皮厚3毫米,宽60厘米,像玉带一样源源不断地从机器中吐出。在传送带末尾,一位工人将豆皮卷成圆筒,送入切丝车间。在切丝车间里,豆皮卷被切成一指宽的湿豆丝。随后,湿豆丝又随着传送带,送入长约20米,温度约60摄氏度的高温烘干车间。经过一次烘干的豆丝落入一楼的低温烘干车间,经过二次烘干后的豆丝就可以进入包装车间了。

  从米浆到豆丝成品送入仓库,等待包装,全过程只需2分钟。而用传统工艺制作的干豆丝,仅晾晒就要花费一周以上。

  豆丝产值翻番网销全国各地

  2013年2月,合作社豆丝生产线正式投产,到2014年春节前,产值达到800万元。2014年春节后至今,合作社已经生产豆丝300多万斤,产值达1300万元,预计在2015年春节前能达到1600万元,产值实现翻番。

  由于统一购买生产资源,统一收购农产品,统一加工,统一销售市场,社员去年人均收入1.7万元。2013年,万顺农产品专业合作社被评为“湖北省省级示范合作社”。

  几年时间,玉贤种植大户社员从5人发展到现在的260多人,农产品经纪人社员达到40多人。合作社与各大连锁超市和农贸批发市场都有良好的营销合作,销售额逐年递增。“豆丝产业正在发展的上升期,我们不能急功近利,过节不赶工,保证豆丝品质是关键。”“过去还有农户自家晒了豆丝拿到集市上卖,现在他们弃了老把式,从合作社批发豆丝,去市场零售。”夏长兴得意地说。去年9月,夏长兴开通了电商平台,全国人民都可以通过网络,以厂家价格购买豆丝、荷兰豆等特色农产品。“现在每天都有至少20单生意,顾客清一色的好评。”

  ■导师点评

  湖北豆丝走出作坊传统食品工业化路更宽

  湖北省农业科学院农产品加工与核农技术研究所粮食与果蔬加工研究室主任、研究员何建军认为,夏长兴从走街串巷卖大米,到开公司加工大米,再到对农作物进行深加工,附加值不断提高。

  难能可贵的是,他还对湖北特产——豆丝的传统作坊式加工方式进行了改良升级,研发出自动化豆丝生产线,改变了过去只有秋冬季节才能加工豆丝的局面。自动化生产的豆丝,在营养搭配、品质控制、卫生安全等方面,均较传统作坊豆丝有了“质”的飞跃。

  豆丝生产符合我国提倡的传统食品工业化、主食产品工业化,是当下国家政策积极支持和倡导的,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广阔的市场。他建议夏长兴积极申报专利进行知识产权保护,运用多种营销模式(尤其是电商销售模式),拓宽产品销售渠道,尽快走出产大于销的局面。

本文来源:http://www.guakaob.com/yingyuleikaoshi/907628.html

    热门标签

    HO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