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神花 性味归经

| 中药学职称考试 |

【www.guakaob.com--中药学职称考试】

洛神花 性味归经篇一
《34种花草茶的功性味归经以及效》

花采茶功效

玫 瑰: 味甘,微苦、性温,具有强肝养胃、活血调经、润肠通便、茉 莉:

柠檬片:

金盏菊:

薰衣草:

陈 皮:

莲子芯:

甘 草:解郁安神之功效。常饮可缓和情绪、平衡内分泌、补血气,对肝及胃有调理的作用,还有消除疲劳、改善体质、润泽肌肤的功效。 性温,味辛、甘,归肝、脾、胃经。具有清热解毒、理气安神、温中和胃、强心益肝、振脾健胃、抗菌消炎的功效。 化痰止咳、生津利尿、健胃消食、消除胃肠胀气、促进结疤、增强免疫力、分解色素、养颜除皱、消除疲劳。饭后饮用可清除油脂,帮助消化。 具有清热降火、利尿发汗、清湿热、降血脂、缓解疼痛、安神镇静、调节内分泌、促进消化、抗菌消炎、治疗皮肤病的功效。 能舒缓神经、消化斑痕、促进细胞再生、平衡油脂分泌,有益于改善烫伤、晒伤的皮肤, 味苦、辛,性温,归肺、脾经。能理气健胃、燥湿化痰,用于食少吐泻、咳嗽痰多。还可去脂减肥。 性平,味甘、涩,归脾、肾、心经。有清心火、平肝火、泻脾火、降肺火、安神、强心、止血、补肾固精、止心悸失眠的功效。 性平,味甘,归心、肺、脾、胃经。有清热解毒、祛痰止

咳、补脾润肺、美白祛斑、缓急止痛、调和诸药等功效。

用于脾胃虚弱、倦怠乏力、心悸气短、咳嗽痰多、缓解药

物毒性。

绞股蓝: 性寒,味苦,归肺、脾、肾经。清热解毒、镇静安神、改枸 杞:

桃 花:

决明子:

迷迭香:

荷 叶:

甜叶菊:

金银花: 善睡眠、降血脂、降胆固醇、补气养阴、生精固精,治神经衰弱症、,消除激素类药物的毒副作用。 味甘,性平,归肝、肾经。益精明目、悦颜、乌发、长肌肉、肥健人,久服坚筋骨、轻身不老。 性平,味苦,具有美容养颜、防色斑沉积、利水、活血、通便、凉血解毒、清心润肺等功效。 性微寒,味甘、苦、咸,入肝、肾经,清肝明目、益肾补精、润肠通便、宣散风热。 可抵御电脑辐射、增强记忆力、消除胃胀、降低胆固醇、促进血液循环、抑制肥胖、改善脱发的现象、有祛痰、抗感染、杀菌之功效 性平,味苦、涩,归心、肝、脾经。具有抑菌解痉、清火清脂通便、健脾祛湿、利水消肿、降血压血脂、凉血止血等功用,用于多种出血症及产后血晕。空腹饮用效果更佳。味甘,寒,归肺、胃经。调节血压、软化血管、抑菌止血、镇痛、减肥养颜、养阴生津、帮助消化,促进胰腺和脾胃功能。可充当甜味剂。 性寒,味甘、微苦,归肺、心、胃经。清热解毒、消肿通络、

缓解热 感冒和咽喉肿痛,用于抑制青春痘、热痱子、痈肿疖疮、喉痹,丹毒、热毒血痢。

康乃馨: 具有清心除燥、排毒养颜、能改善血液循环,增强肌体新陈

代谢、促进乳腺发育、调节女性内分泌功能。

大麦茶: 健脾消食、下气利水、调理肠胃、去腥去油腻、清除口腔异麦 冬:

牡 丹:

勿忘我:

洛神花:

杭白菊:味,用以改善食积不化,腹胀,泄泻等脾胃虚弱之症。 性微寒,味甘、微苦,归心、胃、肺经。具有止咳降火、滋阴益精、润肺养胃、清心除烦、益胃生津、润肠通便的功效。用于肺燥干咳,虚痨咳嗽,津伤口渴,心烦失眠,内热消渴。性平、味苦而淡、归肝、脾经,能调经止痛、通经活络、调理气机、疏肝解郁,用于月经不调、经行腹痛、闭经、关节痹痛、屈伸不利等症。 味甘、寒,入肝、脾、肾经,具有清热解毒、护肤养颜、美白肌肤、清肝明目、并有促进肌体新陈代谢、延缓衰老、提高免疫力的功效,对雀斑、粉刺有一定的消除作用。 性平,味辛,归肾经。有醒脑安神、生津止渴、平肝降火、降压减脂、养血活血、美容养颜、消除宿醉、帮助消化、利尿消水肿的功效,能促进新陈代谢、分解体内多余脂肪。 味辛、甘、苦,微寒,归肺、肝经。养肝明目、清心补

肾、健脾和胃、润喉生津、调理血脂、疏散风热、清热解

毒、止痢消炎、养颜美容、补血提神。

胖大海: 味甘、性凉、归肺、大肠经,具有清肺热、利咽喉、解毒、百 合:

月季花:

贡 菊:

合欢花:

柠檬草:

柴葛根:润肠通便之功效,用于肺热声哑、咽喉疼痛、热结便秘以及用嗓过度等引发的声音嘶哑等症。注意:有感冒者禁用;有小毒,每日不得超过3粒。 味甘,性微寒,归肺、心经。具有养阴润肺、止咳、清心安神的功效,用于肺阴虚的燥热咳嗽、痰中带血、肺虚久咳、热病余热未清、虚烦惊悸、失眠多梦等。 味甘、性温,归肝、肾经:能活血调经、消肿解毒、祛瘀行气、用于治疗月经不调、经来腹痛,跌打损伤、血瘀肿痛等。脾胃虚寒者及孕妇慎用。 具有疏风散热、养肝明目、清凉解毒之功能,可治伤风感冒、疔疮肿毒、血压偏高及动脉硬化等症。常饮可“清净五脏,排毒健身”,有排毒美容之功效。 味甘,性平,能解郁安神、理气开胃、活络止痛、滋阴补阳、安五脏、有较好的强身、镇静安神、美容的作用。 有健胃利尿、祛除胃肠胀气、助于女性养颜美容之用,消除水肿及多余脂肪、促进血液循环。 解表退热、生津透疹、升阳止泻。用于外感发热头痛、高

血压颈项强痛、麻疹不透、热痢泄泻等。还可用来解救酒。

木瓜丝: 具有健脾消食、抗肿瘤、护肝降醇、抗炎抑菌、降低血脂、

软化血管等功效。木瓜对乳腺发育大有帮助、有催奶的效

果。

冬瓜皮: 味甘,微寒、归肺、膀胱经。利尿消肿、用于水肿胀满、苦瓜片:

七彩菊: 小便不利、暑热口渴、小便短赤,可搭配荷叶用来减肥 味苦,性寒。归脾、胃、心、肝经。能清热祛火、解毒明目、补气益精、止渴消暑,用于烦热口渴、痢疾痈肿、肝热目赤、暑天感冒发热、身痛口苦等。孕妇慎用! 性凉,味苦,具有清热解毒、抗疲劳、清心润肺、明目理气

解郁,和血散瘀,治月经不调,还具有护肤养颜,调活

血等功效。长期饮用对女性美容有奇效。 注意:孕妇不宜

饮用。

洛神花 性味归经篇二
《各类花茶性味归经及功效》

名称

牡丹花柠檬果菩提叶红巧梅 甘草片桑叶勿忘我桃花 决明子 洛神花 迷迭香荷叶甜叶菊 柠檬草 马鞭草 牛蒡 番泻叶 洋甘菊茉莉花金盏花 苦瓜片杜鹃花 菊花 金银花 人参花 康乃馨 芦荟叶 莲子蕊 薄荷腊梅花玳玳花绞股蓝山茶花 薰衣草玉蝴蝶 玫瑰花 苹果花百合花大麦茶麦冬茶 淡竹叶 金莲花 山楂片 红花 紫罗兰 雪莲花

性味归经功 用

养血和肝、散郁祛瘀、适用于面部黄褐斑、皮肤衰老化痰止咳、生津利尿、健胃消食、除胃肠胀气静心安神、消食通便、减肥瘦身、降血脂消火祛斑,养颜调经、清肝散结、调节内分泌有清热解毒、祛痰止咳、补脾润肺、美白去斑具有减肥、消疮、祛斑

具有清热解毒、护肤养颜、美白肌肤、清肝明目美容养颜、防色斑沉积、利水、活血

清肝明目、益肾补精、润肠通便、宣散风热有醒脑安神、生津止渴、平肝降火、降压减脂可抵御电脑辐射、增强记忆力、消除胃胀具有抑菌解痉、清火清脂通便、健脾祛湿调节血压、软化血管、降低血脂、降血糖补脾健胃,祛除胃肠胀气、疼痛,助消化活血散瘀,截疟,解毒,利水消肿

人肝、牌经 性寒,味辛

味酸甘、性平入肝、胃经味甘、性温,入肝经性寒,味甘、微苦归肺、心、胃经性平,味甘归心、肺、脾、胃经苦、微寒入肺经、肝经味甘、寒入肝、脾、肾经性平,味苦入心 、肺、大肠经性微寒,味甘、苦、咸入肝、肾经性平,味辛归肾经辛,温,无毒入肺、胃、脾经性平,味苦、涩归心、肝、脾经甘,寒肺、胃二经

归脾、胃经

苦,微寒归肝、脾经味苦、寒、无毒甘、苦,寒味微苦,甘香性温,味辛、甘淡,平

性寒、味苦.

祛风热、消肿痛、治风毒面肿、头晕、咽喉热肿、齿痛入肺、肝、胃经

泻热行滞,通便函,利水归大肠经

具有清热解毒、清肝明目、活血补血降血压、调经止痛入肝,肾,肺经

具有清热解毒、理气安神、温中和胃主肝、脾、胃经

清热降火、利尿发汗、清湿热、降血脂肺、心、肾三经

清心明目、养血滋肝、润脾补肾等。建议有青春痘、痤归心、脾、胃经

具有清热解毒、消肿止血、养颜护肤辛、甘、酸,温入肝、脾、肾三经

具有清热解毒、降压、平肝明目之功效性微寒,味苦、辛归肺、肝经

性寒,味甘、微苦归肺、心、胃经清热解毒、消肿通络、缓解热感冒和咽喉肿痛

清热解毒、平肝健胃、润肺利咽、降血压性寒,味甘、微苦归肺、心、胃经

具有清心除燥、排毒养颜、能改善血液循环甘,平归脾、肾经

有排毒养颜、清肝泄热、健胃下泄、强心活血性寒,味苦归肝、胃、大肠经

有生津止渴、清心火、平肝火、泻脾火、降肺火性平,味甘、涩归脾、肾、心经

提神解郁、疏热解毒、消炎止痒、防腐去腥,治感冒头痛、咽喉肿痛性寒,味辛归肺、肝经

有解暑生津、开胃散郁、解毒生肌、止咳性温,味甘、辛归脾、胃经

清热解毒、疏肝和胃、退热利尿、理气解郁性温,味甘、苦归肝、胃经

清热解毒、镇静安神、改善睡眠、降血脂性寒,味苦归肺、脾、肾经

有凉血、止血、散瘀、清肝火、润肺养阴之功效。 性平,味甘、苦主肝、肺经

安抚紧张情绪、松弛身心平衡油脂分泌甘、淡,平归肺、心、胃经

润肺利咽、舒肝和胃、生肌性微寒,味甘、苦归胃、肺、肝经

具有强肝养胃,活血调经,润肠通便,解郁安神之功效味甘、微苦,性微温归肝、脾、胃经

有补血或舒解神经痛、补血明目、祛痘美白的功效性平脾,肾,胃

清心安神,润肺止咳,养阴清热,滋补精血、还能减轻性微寒、味甘归心、肺经

健脾消食、下气利水、调理肠胃、去腥膻油腻、清除口 味甘,性平入脾、胃二经

具有止咳降火、滋阴益精、润肺养胃、清心除烦、益胃性微寒,味甘、微苦归心、胃、肺经

消暑清肺、止渴去火、清心除烦、抗菌消炎、利尿性寒,味甘、淡归心、胃、小肠经

养颜润肤,清咽润喉,提神醒脑,消食去腻,消炎止咳性凉,味苦入心、肝二经

开胃消食、化滞消积、活血散瘀、化痰行气酸甘;微温;无毒脾经;胃经;肝经;肺经

红花茶能通过活血化瘀,加速血液循环,促进新陈代谢辛、温归心、肝经

能舒缓感冒引起的咳嗽、喉咙痛等症状,对支气管炎性温味辛归肺经

甘苦,温入肝、脾、肾三经。补肾益精、散除风湿、通经活络、暖宫调经、延衰。

灵芝片味甘,性平玫瑰果

月见草 甘,温。

腊梅花微酸、涩,平

归心、肾、肺经入肝经

归肝、胃、肺经

提高机体免疫力,降低患病可能性;杀肿瘤细胞多饮用玫瑰果茶可以养颜美容使气色光彩红润

丰胸、减肥、减缓痛经、改善皮肤干燥、维持和控制细具有解暑生津、开胃散郁、解毒生肌

、齿痛、咳嗽伤肺、

痘、痤疮的女性更应多饮。

,治感冒头痛、咽喉肿痛、目赤、口疮、牙痛、疮疥、瘾疹

之功效,可缓和情绪、平衡内分泌、补血气

能减轻胃疼,同时也具有一定的排毒、美容养颜功效。

清除口腔异味用以治食积不化,脘闷腹胀,泄泻等脾胃虚弱之症

、益胃生津、润肠通便的功效。用于肺燥干咳,虚痨咳嗽,津伤口渴,心烦失眠,内热消渴,肠燥便秘,咽炎止咳,调理肠胃陈代谢

控制细胞的生长

秘,咽白喉

洛神花 性味归经篇三
《洛神花、洛神葵》

品名:玫瑰茄别名:洛神花、洛神葵、洛神果、山茄、红桃K、洛济葵

价格:3元/30粒,12.5元/10g

包装:自封袋包装

参考粒数:26粒/g

保质期:2年(存放于阴凉干燥处)

直播或移栽:均可

播种温度:16-25°

生长温度:18-35°

生长期:5-7个月

播种季节:春、秋播

品种介绍:

玫瑰茄,又名洛神花、洛神葵等,属锦葵目,锦葵科一年生直立草本植物,高2米,叶柄长2-8厘米,疏被长柔毛;花萼杯状,淡紫色,直径约1cm,疏被刺和粗毛,基部1/3处合生,裂片5,三角状渐尖形,长1-2cm;花黄色,内面基部深红色,直径6-7cm。蒴果卵球形,直径约1.5cm,密被粗毛,果爿5;种子肾形,无毛。花期夏秋间。 生长习性:

玫瑰茄喜光,喜温,忌早霜。玫瑰茄属直根系,侧根发达,扎根深,耐旱不耐涝,适应性广,平原、丘陵、山地栽培都可,红黄壤、青紫泥、砾石沙土、粘涂种植均可成功,以半熟化黄泥土为好。也可盆栽种植。 保健作用:

玫瑰茄含有丰富的蛋白质、有机酸、Vc多种氨基酸、大量的天然色素及多种矿物质。其含有的木槿酸被认为对治疗心脏病、高血压、动脉硬化等病有一定疗效。玫瑰茄提取物还含有还原糖类、甙类、酚类,少量生物碱和树脂类等,对肠道、子宫肌肉有解痉作用,同时还有驱虫作用,对肠道中的细菌有抑菌作用,并促进胆汁分泌、降低血液浓度和刺激肠壁蠕动,很适合于作清凉饮料。在埃及,花萼广泛用于治疗心脏和神经的疾病;在印度,用花萼、种子、叶片作为利尿、抗坏血病等药物;在塞内加尔,玫瑰茄被推荐为杀菌剂、驱肠虫剂和降血压剂。 播种方法:

条播、撒播、穴播均可,每穴播4~6粒,覆土0.5~1.0cm,保持土壤湿润,约1周出苗。苗高10-15cm时可选择阴雨天气移栽。

洛神花 性味归经篇四
《性味归经》

中药有寒、热、温、凉四种,此外,还有一部分性质平和,称之为平性的药物。由于平性药物的作用没有寒凉药或温热药来得显著,所以在实际上虽有寒、热、温、凉、平五气,而在习惯上仍叫做四气。平性的药物,因为它作用缓和,一般说来,不论是寒性的或热性的病症,都可配合应用。 味,就是药物的滋味。五味,就是辛、甘、酸、苦、咸五种不同的滋味。 辛,就是辛辣(如生姜)或辛凉(如薄荷、冰片)的滋味,能发散、能解气。一般发汗的药物和解气的药物,大都有辛味。 甘,就是甜的滋味,有缓和、滋补等作用。一般能调和药性的药物及滋补性的药物,大都有甘味。 酸,有收敛作用。一般能够止汗、止泻等的药物,大都带有酸味。 苦,有泻火(就是指清火作用很大的意思)、清热、燥湿(指苦味燥性的药物,能化去湿气)、通泄等作用。一部分清热药和泻下药,多有苦味。 咸,有泻下、软坚(能消散软化坚硬的结块)等作用。一般能消散结块的药物和一部分泻下通便的药物多带有咸味。 此外,还有一种淡味。所谓淡味,就是淡而无味。因为淡味的药物没有显著的滋味,所以实际上虽有辛、甘、酸、苦、咸、淡六味,习惯上仍叫做五味 每个药物的治疗作用,对脏腑经络有明显的选择性,所谓归经就是药物发挥治疗作用的具体部位。治某经或某几经的病,就归这经或这几经。归是作用的归属,经是脏腑经络的统称。 归经是以脏腑,经络理论为基础,以所治具体病证为依据来确立的。因为经络起着沟通人体表里内外的作用,生理上相互协调,发病时也相互影响。所以,表证可以影响到脏腑,里证又可反映到体表。通过系统的归纳分析,四诊合参,确定病变所在的脏腑经络,通过药物的治疗作用,便可得出归经所在。 掌握归经,有助于提高用药的准确性。但运用归经理论,必须考虑到脏腑经络间的关系。由于脏腑经络在生理上相互关联,在病理上相互影响,因此,在临床用药时往往不单纯使用某一经的药物。还须注意,勿将中医脏腑经络定位与现代医学的解剖部位混为一谈。再者,归经所依据的是用药后的机体效应所在,而不是指药物成分在体内的分布。

洛神花 性味归经篇五
《常见食物性味归经》

常见食物的性味归经简表-《百病饮食宜与忌》连载

更新时间:2010-11-16 16:49:37 来源:web 作者:web 可选字体【大 中 小】

三 常见食物的性味归经简表

洛神花 性味归经篇六
《中药的性味归经》

中药的性味归经

(这两天看一本删减本的《本草纲目》,对于性味忽有所悟,甚感欣喜,本想写点东西,网上一搜,发现有专论,人家已经研究得很透了,所以,拿来主义,真接转了。性味归经是中药的根本理论,把性味归经搞明白了,所有的中药根本不用畏惧,怎么吃都不会犯大错,这等于是学了中医三分之一的东西了。此外还有辨症施治,辨症占三分之一,施治再占三分之

一。中医看似难,可实际上,中医却又是最容易的。中医研究的是本体,易举一而反三,融合贯通,西医研究的是用,在于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易犯治标不治本的毛病。)

西药治病讲究化学成分,中药不讲成分而是讲究药性,药性是根据实际疗效经过反复验证后归纳得来的,是从性质上对药物多种医疗作用的高度概括。具体来讲主要包括四气、五味和升降浮沉。

一 四气

四气即寒、凉、温、热四种药性。温、热属于阳的性质,温的程度次于热;寒、凉属于阴的性质,凉的程度次于寒。笼统而言,凡能治疗寒凉证的药物则认为具有温热的性质;凡能治疗温热证的药物就具有寒凉的性质。比如说吃了黄连以后有下火的作用,就认定黄连是寒凉药。吃了干姜有温热的作用,就认定干姜是温热药。古人就是通过这种由实践到理论的方法认识药性的(因为这种方法正好和西药的研究方法相反)。可见寒凉和温热是两类相反性质的药物。寒凉药药具有清热、泻火、解毒的作用。温热药具有温中、助阳、散寒的作用。

二 五味

五味即辛、甘、酸、苦、咸五种不同的味道。是通过人体的味觉器官辨别出来的,或是根据临床经验归纳出来的一种理论。

(1)辛:辛味药有发散、行气或润养的作用。比如说有发散外邪作用的解表药如麻黄、薄荷,治疗气机阻滞的药如木香、陈皮,以及部分有滋养作用的药如菟丝子等都是辛味。

(2)甘:甘味药滋补、和中、缓急的作用。比如说治疗虚证的滋补药如党参、熟地,缓急止痛的调和药如饴糖、甘草都是甘甜味。

此外,淡味药也附于甘味,具有渗湿利尿的做用,如茯苓、通草等淡而无味之品。

(3)酸:酸味药有收敛固涩的作用。一般治疗虚汗、虚泻、滑精的药物如山芋、五味子、五倍子都是酸味。

(4)苦:苦味药有泻火、燥湿、泻下的作用。一般清热的药如黄连,燥湿的药如苍术,降气平喘的药如苦杏仁都是苦味。

(5)咸:咸味药有软坚、散积、润下的作用。一般治疗积块的药如瓦楞子、海浮石,治疗大便干燥的药如芒硝都是咸味。

需要说明的是,开始这种五味是纯粹指味觉而言,后来随着中药理论的发展倒把具备这种作用的中药归属于这个味道,五味在一定程度上成了药物作用的代表名词。

(需要注意的是,并非五味与效用完全一致,味有性状与性能之分,性状是指本来品尝起来的味道,性能是依药的功效而定的,所以,五味与效用的一致情况分三种:1、基本一致;2、只是说明性状;3、只是说明性能。如山楂,其功效可以开胃健脾,促进消化,活血化淤,而这种功效所对应的味应是甘,但一般山楂的性味写的是酸,这就是以性状来定其味的。)

任何一种药既有味,也有气,应该结合起来分析才是全面的。比说紫苏辛温,也就是说紫苏味属辛而气属温,辛可发散,温可治寒,综合起来就可以发散寒邪,所以能治疗风寒感

冒;而薄荷辛凉,味属辛而气属凉,辛可发散,凉可治热,综合起来就可以发散热邪,所以可以治疗风热感冒。一般来说性味相同的药作用也大致相同,性味不同的药功效也不一样。比如说如果你吃的药是苦味一般都有下火的作用;如果吃见甜味的,肯定不是下火的,可能是补养的药。可见药物的性能作用是有一定的规律性的。

当然,药物的作用还有其他方面的因素,比如说颜色(如红的治血分病)、用药的部位(如枝杆可以治四肢病)、药物的质地(石类药的可以重镇)等。比较复杂这里就不多说了。

三 升降浮沉

升降浮沉是指药物作用于机体后的四种趋向。升即上升,升提举陷,趋向于上;降即下降、降逆,趋向于下;浮即轻浮、发散,趋向于表;沉即沉降,下行、泻利,趋向于里。升浮类药物主向上、向外,有发汗、解表、祛风散邪、催吐等作用。沉降类药物主向下、向内,有降气、平肝潜阳、利尿渗湿、收敛止血等作用。

1.升降浮沉与病位、病势的关系

以病位而论凡病位在上、在表的病宜用升浮药,如外感表证用升浮药麻黄、薄荷散邪解表;病位在下的病宜用沉降药,如肠道结滞用沉降药大黄、芒硝泻下通便;病势上逆的病宜降不宜升,如胃气上逆呕吐用降逆药代赭石降逆止呕,肝阳上亢引起的高血压就需要沉降药重镇下降;病势下陷的病宜升不宜降,如久泻,脱肛,子宫下垂用升提药升麻、黄芪提升。 2、升降浮沉与药物气味的关系

一般味属辛、甘,气味温热的药物,多为升浮之品,凡味酸、苦、咸,气属寒凉的药物,多为沉降之品。

3、升降浮沉与药物质地轻重的关系

一般来讲质地轻的花、叶类药物大多升浮,如桑叶、银花、芥穗等。种子、果实、矿石、介壳等质重的药物多沉降,如苏子、磁石、石决明。但也有少数特殊者。

4、升降浮沉与炮制、配伍的关系

药物通过炮制加工可以使升降浮沉作用增强或转化。如酒炒则升,姜制则散,醋炒则收,盐炒则下。这就是药物加工炮制的原因。

升降浮沉还受配伍的影响,升浮药加入大量的沉降药中则随其下,沉降药加入大量升浮药中也可随其升。

三 其他

1 药物的性质与剂量

性质平和无毒的药用量可以大一点;有毒剧烈的药物要严格控制剂量,而且使用时要从小量开始,逐渐增加,中病即止;一般药物质轻的用量要轻,质重的用量要重;芳香走散的药物用量轻,厚味滋腻药物用量重;苦寒甚的药物用量宜轻点,主要是怕刺激胃肠。 2 病情、体质、年龄与剂量

病重用量宜大,病轻用量宜小;体壮用量可重,体虚用量宜轻;儿童、老人用量小于成人;五岁以下婴儿用成人剂量的四分之一;五、六岁以上儿童用成人剂量的三分之一到二分之一。

3 剂量换算

中药过去使用的剂量是旧制斤、两、钱。一斤=16两=160钱;现在是论克(g);如果要换算:一公斤=1000g;一两=33g;一钱=3.3g;一分=0.33g;一厘=0.033g;也有以个、条、枚、片计算的,如红枣3个、生姜3片等。

4 归经

归经是指药物对于机体的选择性作用,即对某经某脏有明显的作用,医生配药要根据病

情进行选择。药物的归经可因配伍的不同而改变。所谓“药引子”是指起引导归经作用的药物,不同的经络有不同的引经药,习惯上以为生姜、大枣就是药引子是错误的。 5 药物的毒性

俗话说“是药三分毒”指的是药物的阴阳偏性而不是毒性,我们治病就是利用药物的阴阳偏性补不足损有余、以偏救偏达到治疗目得。真正有毒性的药物是少部分的,古时把药物分上、中、下三品。上品不仅无毒,可以治病,还有补养身体的作用;中品虽无补养作用,但治病而无毒;下品治病但有毒,用量需谨慎。

6配伍

每一种药物都具有多种作用,为了适当选用你所需要的作用,增强疗效,减低副作用,就要进行药物的相互配伍,所以你看到的处方一般是多味药的。处方依据药物的主次分君、臣、佐、使,相互作用,发挥最佳效果。

顺便说一下,偏方多用一、两味药,所以配伍简单,药效单纯,药病符合者见效也快,但多治一些简单的病。需要明白的是治热者不治寒,治寒者不治热,所以偏方也要按照药性来用。比如说干姜面可以治胃痛,但因为干姜性热所以只能治寒性胃痛,而对于热性胃痛有害无益。 7。“取类比象”与“因势利导”

“取类比象”也是中药治疗作用的一个很重要的理论,比如说植物的节就治疗关节病,植物的枝就治疗四肢病,动物的肾脏可以补肾,动物的心脏可以补心等,核桃仁形状如脑可以补脑。

“因势利导”是中医驱邪外出的一个重要原则,意思是因势利导、就近驱邪,在上可用吐法,在下要用泻法,在表要用发汗法。道路近,驱邪易,对身体损伤也轻。

中医的这种药理限于时代的水平是朴素的、直观的,如果掌握好,就可以通过对药物外观的了解,掌握其药理功效。

相关视频:

《中药学》08、中药的性能:四气(一):《中药学》09、中药的性能:四气(二)、五味(一):

《中药学》10、中药的性能:五味(三)、归经(一):

《中药学》11、中药的性能:归经(二)、升降沉浮(一):

《中药四气五味引药归经精华》(此文完整版:

中医学的药物“归经”,是历代医家长期用药实践的经验总结。按学科类别,是中药学的一部分。但是,药物“归经”涉及“经”和脏腑,可以体现“经”和脏腑组织器官的关系,也可以体现经络学说的作用。通过药物“归经”的具体方法和具体内容,可以充分说明,药物“归经”和脏腑组织器官“归经”都是以“经”为论理工具,经络学说不仅是对人体生理和病理进行研究的具体科学方法论,也可用于药物学研究。在药物学的研究领域,把药物“归经”,完全是根据药物对脏腑组织器官的治疗作用,而不是药物对“经”本身有治疗作用,经络学说纯粹是为药物学研究提供论理工具和方法论。

在经络学说指导下,中医学把人体的脏腑组织器官都归了“经”,每一“经”都有所属的脏腑或组织器官,所以,根据药物对脏腑组织器官的治疗作用,可以确定药物的“归经”。其

具体方法,是把临床常用药物对脏腑组织器官的治疗作用进行总结和归纳,然后,按脏腑组织器官的归“经”确定药物的归“经”,从而更加明确药物作用的定位和趋向,突出药物治疗作用的针对性和选择性,便于临床应用。若某种药物对某脏腑组织器官的病症具有针对性或选择性,疗效显著,便可依照脏腑组织器官的归“经”确定药物的归“经”。比如,麻黄、杏仁、桔梗善治肺病,都归肺经;苍术、厚朴、砂仁善调脾胃,既归脾经又归胃经。再如,复盆子能治遗尿,病在膀胱,属肾失气化,故归肾经。每一种药物的“归经”,都是根据药物对脏腑或组织器官的治疗作用总结出来的。这说明,必须先把人体的脏腑组织器官归“经”,然后,才能根据药物对脏腑组织器官的治疗作用确定药物的归经。并且,脏腑组织器官的“归经”和药物的“归经”,都是以“经”为论理工具。把人体的脏腑组织器官“归经”,主要是为了阐释生理和病理,指导诊断和治疗。把临床常用的药物“归经”,是为了更加明确药物作用的定位和趋向,突出药物作用的针对性和选择性,便于临床应用。所以,经络学说对中医学的生理学、病理学、诊断学、治疗学和中药学都有指导作用。

二,药物归经的具体方法

药物归经是历代医家长期用药实践的经验总结,在药物归经逐渐形成理论的过程中,主要有以下几种方法:

1,按五行的理论归经

许多药物的归经是根据药物本身的色、味、性能,按五行属性确定的。《灵枢·九针篇》说:“五味所入,酸入肝,辛入肺,苦入心,甘入脾,咸入肾。”按五行属性确定药物的归经,主要依据这种理论。例如,青皮色青、酸枣仁酸,五行皆属木,故归肝、胆二经。赤小豆色红、苦参味苦,五行皆属火,故归心、小肠二经。生姜色黄、甘草味甜,五行皆属土,故归脾、胃二经。杏仁色白,木香味辛,五行皆属金,故归肺、大肠二经。羌活色黑,盐炒知母味咸,五行皆属水,故归肾、膀胱二经。

当然,按五行理论归经并不是绝对的,仍需根据药物的性能和对脏腑组织器官的治疗作用。例如,麻黄色黄,但不归脾经,而是取其味辛善治肺部病变而归肺经。白术色白,但不入肺经,而是取其味甘善治脾部病变而归脾经。总之,五行的理论不是药物归经的主要依据,必须根据药物的性能和治疗作用。

2,按药物的特点归经

有的药物归经是结合药物本身的特点确定的。例如,结合药物的形状,莲翘外形颇似心脏,故归心经。再如,结合药物的质地,灯草轻浮,故归心、肺二经。磁石沉重,故归肝、肾二经。但是,这种方法也不是绝对的,只适用于一小部分药物。

3,根据临床实践经验归经

根据临床实践确定药物的归经,是最常用的归经方法。它克服了按五行理论和药物特点归经方法的不足,完全建立在临床实践的基础上,所以是最主要的归经方法。比如,杏仁、桔梗能平喘止咳,故归肺经。柴胡、青皮能疏肝理气,故归肝经。生姜、半夏能降逆止呕,故归胃经。朱砂、枣仁能安神定志,故归心经。麻黄、桂枝善解太阳之表,故归太阳经。石膏、知母善清阳明之热,故归阳明经。总之,这种方法适用范围最广,凡临床常用的药物,都适用这种归经方法。

4,病因归经法

所谓“病因归经法”,是以药物所治病证的病因为药物归经的依据。如驱虫药,具有驱虫或杀虫的功效,但中医认为“虫因湿生”,“脾主湿”,故将驱虫药大多归入脾经。再如,暑邪伤人,直犯阳明气分,所以,善祛暑邪的药物,一般归胃经。

5,定向归经法

所谓“定向归法”,是以某些药物的特异功效为药物归经的依据。此类药物对某一“经”所

属的脏腑组织器官具有特殊的选择性,并且,还有特异功效,可以引诸药直达病所。例如“十二经泻火药”,它是针对十二经所属系统的热证而使用的药物。i

6,相关归经法

某些药物治疗的病症,与某脏或某腑相关,则按相关的脏腑归经。如续断,有续筋接骨之功,因“肾主骨”,“肝主筋”,所以,归肝、肾二经;白芷主散阳明经风湿之邪,因阳明经隶属于胃,故归胃经。

洛神花 性味归经篇七
《中药学性味归经》

辛温解表药 1麻黄 辛 微苦 温 归肺 膀胱经 2桂枝 辛 甘 温 心 肺 膀胱经 3紫苏 辛 温 肺 脾经 4生姜 辛 微温 肺 脾经 5荆芥 辛 微温 肺 肝经 6防风 辛 甘 微温 膀胱 肝 脾经 7羌活 辛 苦 温 膀胱 肝 脾经 8细辛 辛 温 有小毒 肺 脾经 9白芷 辛 温 肺 胃经 10香薷 辛 微温 肺 胃 脾经 11藁本 辛 温 膀胱 肝经 12苍耳子 辛 苦 温 有小毒 肺经 13辛夷 辛 温 肺 胃经 14西河柳 辛 微温 肺 胃 心经 辛凉解表药 15薄荷 辛 凉 肺 肝经 16牛蒡子 辛 苦 寒 肺 胃经 17蝉蜕 甘 寒 肺 肝经 18桑叶 苦 甘 寒 肺 肝经 19菊花 辛 甘 苦 微寒 肝 肺经 20葛根 甘 辛 凉 脾 胃经 21柴胡 苦 辛 微寒 肝 胆经 22升麻 辛 微甘 微寒 肺 脾 胃 大肠经 23蔓荆子 辛 苦 微寒 膀胱 肝 胃经 24淡豆豉 辛 甘 微苦 凉 肺 胃经 25浮萍 辛 寒 肺 膀胱经 26木贼 苦 微寒 肺 肝经 清热药

第一节 清热泻火药 27石膏 辛 甘 大寒 肺 胃经 28知母 苦 甘 寒 肺 胃 肾经 29天花粉 苦 微甘 寒 肺 胃经 30栀子 苦 寒 心 肺 胃 三焦经 31夏枯草 苦 辛 寒 肝 胆经 32芦根 甘 寒 肺 胃经 33竹叶 甘 辛 淡 寒 心 肺 胃经 34淡竹叶 甘 淡 寒 心 胃 小肠经 35决明子 甘 苦 微寒 肝 肾 大肠经 36密蒙花 甘 微寒 肝 胆经 37谷精草 辛 甘 平 肝 胃经 38青箱子 苦 微寒 肝经 第二节 清热燥湿药 39黄芩 苦 寒 肺 胆 胃 大肠经 40黄连 苦 寒 心 肝 胃 大肠经 41黄柏 苦 寒 肾 膀胱 大肠经 42龙胆 苦 寒 肝 胆 膀胱经 43苦参 苦 寒 心 肝 胃 大肠 膀胱经

第四节 清热凉血药

发汗解表 宣肺平喘 利水消肿 发汗解表 温通经脉 通阳化气 发表散寒 行气宽中 安胎 解鱼蟹毒 发汗解表 温中止呕 温肺止咳 散风解表 透疹止痒 止血 祛风解表 胜湿 止痛 解痉 解表散寒 祛风胜湿 止痛

祛风散寒 通窍 止痛 温肺化饮

发散风寒 通窍止痛 燥湿止带 消肿排脓

发汗解表 和中化湿 利水消肿 发表散寒 祛风胜湿 止痛

散风寒 通鼻窍 除湿止痛 止痒 散风寒 通鼻窍 发表透疹 祛风除湿

宣散风热 清利头目 利咽 透疹 疏肝

疏散风热 宣肺利咽 解毒透疹 消肿疗疮 疏散风热 透疹止痒 明目退翳 息风止痉 疏散风热 清肺润燥 平肝明目 凉血止血

疏散风热 平肝明目 清热解毒 解肌退热 透疹 生津 升阳止泻 解表退热 疏肝解郁 升举阳气 发表透疹 清热解毒 升举阳气 疏散风热 清利头目 祛风止痛 解表 除烦

发汗解表 透疹止痒 利水消肿 疏散风热 明目退翳 止血

生用:清热泻火 除烦止渴 煅用收湿敛疮 生肌止血清热泻火 滋阴润燥

清热生津 清肺润燥 消肿排脓 注射液引产 泻火除烦 清热利尿 凉血解毒 消肿止痛

清肝明目 散结消肿

清热生津 除烦止呕 利尿 清热除烦 生津 利尿 清热除烦 利尿 清肝明目 润肠通便 清热养肝 明目退翳 疏散风热 明目退翳

清肝泻火 明目退翳

清热燥湿 泻火解毒 止血 安胎 上焦 清热燥湿 泻火解毒 中焦 清热燥湿 泻火解毒 退虚热 下焦 清热燥湿 泻肝胆火

清热燥湿 杀虫止痒 利尿

44生地黄 甘 苦 寒 心 肝 肾经 45玄参 苦 甘 咸 寒 肺 胃 肾经 46牡丹皮 苦 辛 微寒 心 肝 肾经 47赤芍 苦 微寒 肝经 48紫草 甘 咸 寒 心 肝经 49水牛角 苦 咸 寒 心 肝 胃经 第三节 清热解毒药 50金银花 甘 寒 肺 胃 大肠经 51连翘 苦 微寒 肺 心 胆经 蒲公英 苦 甘 寒 肝 胃经 大青叶 苦 寒 心 肺 胃经 板蓝根 苦 寒 心 胃经 牛黄 苦 凉 肝 心经 清热凉血 养阴生津 润肠

清热凉血 滋阴降火 解毒散结 润肠 清热凉血 活血散瘀 退虚热 清热凉血 散瘀止痛 清肝火 凉血活血 解毒透疹

清热凉血 泻火解毒 定惊

清热解毒 疏散风热

清热解毒 疏散风热 消肿散结 利尿 清热解毒 消痈散结 利湿通淋 清热解毒 凉血消斑 利咽消肿 清热解毒 凉血 利咽

清热解毒 息风止痉 化痰开窍 鱼腥草 射干 白头翁 败酱草 青黛 重楼 穿心莲 白鲜皮 半边莲 土茯苓 山豆根 马齿苋 大血藤 白花蛇舌草野菊花 熊胆 紫花地丁 金荞麦 鸦胆子 垂盆草 秦皮 马勃 木蝴蝶 半枝莲 第五节 青蒿 地骨皮 白薇 胡黄连 银柴胡 辛 微寒 苦 寒 苦 寒 辛 苦 寒 咸 寒 苦 微寒 有小毒苦 寒 苦 寒 甘 淡 寒 甘 淡 平 苦 有毒 寒 酸 寒 苦 平 苦 甘 寒 苦 辛 微寒 苦 寒 苦 辛 寒 苦 微寒 苦 寒 有小毒 甘 淡 凉 苦 涩 寒 辛 平 苦 甘 凉 辛 苦 寒 清虚热药 苦 辛 寒 甘 寒 苦 咸 寒 苦 寒 甘 微寒

肺经 肺经 大肠经 胃、大肠肝经 肝 肺经 肝经 肺 胃大肠小肠经 脾 胃 膀胱小肠经 心 小肠 肺经 肝 胃经 肺 胃经 大肠 肝经 大肠 肝经 肺 胃 大肠 小肠经肺 肝经 肝 胆 心经 心 肝经 肺 脾 肝经 大肠 肝经 肝 胆 小肠经 大肠 肝 胆经 肺经 肺 肝 胃经 肺 肝 肾经 肝 胆 肾经 肺 肝 肾经 肝 胃 肺经 心 肝 胃 大肠经 肝 胃经 清热解毒 排脓消痈 利尿通淋 清热解毒 祛痰利咽 散结消肿 清热解毒 凉血止痢

清热解毒 消痈排脓 祛瘀止痛 清热解毒 凉血消斑 定惊 清热解毒 消肿止痛 息风定惊 清热解毒 燥湿

清热解毒 祛风燥湿 止痒 清热解毒 利水消肿

解毒 利湿 通利关节 清热解毒 消肿利咽 清热解毒 凉血止血 通淋

清热解毒 活血止痛 祛风通络 清热解毒 消痈 利湿 清热解毒 疏风平肝 清热解毒 明目 止痉 清热解毒 凉血消肿

清热解毒 祛痰排脓 散瘀止痛

清热解毒 燥湿杀虫 止痢截疟 腐浊赘疣清热解毒 利湿退黄

清热解毒 燥湿止带 清肝明目 清肺 解毒 利咽 止血 清热利咽 疏肝和胃

清热解毒 散瘀止血 利水消肿

退虚热 凉血 解暑 截疟

退虚热 凉血 清肺降火 生津

退虚热 凉血清热 利尿通淋 解毒疗疮 退虚热 除疳热 清湿热 解热毒 退虚热 清疳热

泻下药 第一节 大黄 芒硝 芦荟 番泻叶 第二节 火麻仁 郁李仁 第三节 甘遂 巴豆 京大戟 红大戟 牵牛子 芫花 千金子 祛风湿药 独活 威灵仙 防己 秦艽 徐长卿 木瓜 桑寄生 五加皮 蕲蛇 豨莶草 络石藤 桑枝 海风藤 川乌 雷公藤 香加皮 千年健 臭梧桐 青风藤 丝瓜络 伸筋草 鹿衔草 乌梢蛇 路路通 穿山龙

芳香化湿药苍术 厚朴 广藿香 砂仁 白豆蔻 佩兰 草豆蔻 草果

攻下药

苦 寒 脾 胃 大肠 肝 心经 咸 苦 寒 胃、大肠经 苦 寒 大肠 肝经 甘 苦 寒 大肠经 润下药

甘 平 脾 大肠经

辛 苦 甘 平 脾 大肠 小肠经 峻下药

苦 甘 寒 有毒 肺 肾 大肠经 辛 热 大毒 胃 大肠 肺经 苦 辛 热 有毒 肺 肾 大肠经 苦 寒 有小毒 肺 肾 大肠经 苦 寒 有毒 肺 肾 大肠经 辛 苦 温 有毒 肺 肾 大肠经 辛 温 有毒 肝 肾 大肠经

辛 苦 微温 肾 肝 膀胱经 辛 咸 温 膀胱经 苦 辛 寒 膀胱 肾 脾经 苦 辛 微寒 胃 肝 胆经 辛 温 肝 胃经 酸 温 肝 脾经 苦 肝 平 肝 肾经 辛 苦 微甘 温 肝 肾经 甘 咸 温 有毒 肝经 苦 辛 寒 肝 肾经 苦 微寒 心 肝经 苦 平 肝经 辛 苦 微温 肝经

辛 苦 热 有大毒 心 肝肾脾经 苦 辛 凉 有大毒 心 肝经 辛 苦 温 有毒 肝 肾 心经 苦 辛 温 肝 肾经 辛 苦 凉 肝经 苦 辛 平 肝 脾经 甘 平 肺 胃 脾经 苦 辛 温 肝 脾 肾经 苦 甘 平 肝 肾 肺经 甘 平 肝经

辛 苦 平 肝 胃 膀胱经 苦 辛 平 肝 肺经

辛 苦 温 脾 胃经

苦 辛 温 脾 胃 肺 大肠经 辛 微温 脾 胃 肺经 辛 温 脾 胃经 辛 温 肺 脾 胃经 辛 平 脾 胃 肺经 辛 温 脾 胃经 辛 温 脾 胃经

泻下攻积 清热泻火 解毒止血 活血祛瘀 泻下 软坚 清热 回乳(外用) 泻下 清肝 杀虫 泄热通便 消积健脾

润肠通便

润肠通便 利水消肿

泻水逐饮 消肿散结

泻下冷积 逐水退肿 祛痰利咽 蚀疮去腐 泻水逐饮 消肿散结 泻水逐饮 消肿散结 泻下 逐水 去积 杀虫

泻水逐饮 祛痰止咳 外用杀虫疗疮 泻水逐饮 破血消癥

祛风湿 止痛 解表

祛风湿 通经络 消痰水 治骨鲠 祛风湿 止痛 利水

祛风湿 舒筋络 清虚热 利胆退黄 祛风止痛 活血通络 止痒 解蛇毒 舒筋活络 化湿和中 生津开胃 祛风湿 补肝肾 强筋骨 安胎 祛风湿 补肝肾 强筋骨 利水 祛风通络 定惊止痉

祛风湿 通经络 清热解毒 降血压 祛风通络 凉血消肿 祛风通络 利水 祛风湿 通经络 祛风除湿 散寒止痛

祛风除湿 活血通络 消肿止痛 杀虫解毒 祛风湿 强筋骨 利水消肿 祛风湿 强筋骨

祛风湿 通经络 降血压 祛风湿 通经络 利小便 祛风通络 化痰解毒 祛风除湿 舒筋活络

祛风湿 强筋骨 调经止血 补肺止咳 祛风通络 定惊止痉

祛风活络 利水 通经下乳 止痒 祛风除湿 活血通络 化痰止咳

燥湿健脾 祛风湿 发汗 明目 燥湿 行气 消积 平喘 化湿 止呕 发表解暑 化湿行气 温中止泻 安胎 化湿行气 温中止呕 化湿 解暑

燥湿行气 温中止呕 燥湿温中 除痰截疟

利水渗湿药 茯苓 薏苡仁 泽泻 车前子 滑石 木通 金钱草 茵陈 猪苓 通草 萆薢 石韦 海金沙 瞿麦 萹蓄 地肤子 灯芯草 冬葵子 广金钱草 连钱草 温里药 附子 干姜 肉桂 吴茱萸 花椒 丁香 小茴香

高良姜

荜拨 辛

理气药 陈皮 枳实 木香 香附 沉香 川楝子 薤白 化橘红 青皮 佛手 乌药 荔枝核 甘松 橘红 枳壳 柿蒂 青木香 香橼 玫瑰花 绿萼梅 甘 淡 平 脾 心 肾经 甘 淡 微寒 脾 胃 肺经 甘 淡 寒 肾 膀胱经 甘 寒 肾 肝 肺经 甘 淡 寒 胃 膀胱经

苦 寒 心 小肠 膀胱经 甘 淡 微寒 肝 胆 肾膀胱经 苦 微寒 脾 胃 肝 胆经 甘 淡 平 肾 膀胱经 甘 淡 微寒 肺 胃经

苦 平 肝 胃 膀胱经 苦 甘 微寒 肺 膀胱经 甘 淡 寒 膀胱 小肠经 苦 寒 心 小肠 膀胱经 苦 微寒 膀胱经 苦 寒 肾 膀胱经 甘 淡 微寒 心 肺 小肠经 甘 寒 大肠 小肠 膀胱经 甘 淡 凉 肝 肾 膀胱经 辛 微苦 微寒 肝 肾 膀胱经

辛 大热 有毒 心 肾 脾经 辛 热 脾 胃 心 肺经 辛 甘 热 肾 脾 心 肝经 辛 苦 热 有小毒 肝 脾 胃经 辛 热 有小毒 脾 胃 肾经 辛 温 脾 胃 肾经 辛 热 脾 胃经

辛 苦 温 脾 肺经

苦 辛 微寒 脾 胃 大肠经

辛 苦 温 脾 胃 大肠 三焦 胆经辛 微苦 微甘 肝 三焦经 辛 苦 温 脾 胃 肾经

苦 寒有小毒 肝 胃 小肠 膀胱经 辛 苦 温 肺 胃 大肠经 辛 苦 温 肺 脾 胃经 苦 辛 温 肝 胆 胃经 辛 苦 温 肝 脾 胃 肺经 辛 温 肺 脾 肾 膀胱经 甘 微苦 温 肝 胃经 辛 甘 温 脾 胃经 辛 苦 温 肺 脾经

苦 辛 微寒 脾 胃 大肠经 苦 平 胃经 辛 苦 寒 有小毒 肝 胃经 辛 苦 酸 温 肝 脾 肺经 甘 微苦 温 肝 胃经 微苦 微酸 涩平 肝 胃 肺经

利水渗湿 健脾 安神

利水渗湿 健脾止泻 除痹 清热排脓 利水渗湿 泄热

利水通淋 渗湿止泻 明目 清肺化痰 利水通淋 清解暑热 外用清热收敛 利水通淋 泄热 通经下乳

利水通淋 除湿退黄 解毒消肿 清热利湿 退黄 利水渗湿

利水清热 通气下乳 利湿浊 祛风湿

利尿通淋 清肺止咳 凉血止血 利尿通淋 止痛 利尿通淋 破血通经 利尿通淋 杀虫止痒 利尿通淋 祛风止痒 利尿通淋 清心除烦

利水通淋 下乳 润肠通便 清热除湿 利尿通淋

利湿通淋 清热解毒 散瘀消肿

回阳救逆 补火助阳 散寒止痛 温中 回阳 温肺化饮

补火助阳 引火归元 散寒止痛 温通经脉散寒止痛 疏肝下气 燥湿止泻 温中止痛 杀虫止痒 温中降逆 温肾助阳 散寒止痛 理气和胃

理气调中 燥湿化痰 破气消积 化痰除痞 行气 调中 止痛 疏肝理气 调经止痛

行气止痛 温中止呕 温肾纳气 行气止痛 杀虫 疗癣 通阳散结 行气导滞

理气宽中 燥湿化痰 消食 疏肝破气 消积化滞 疏肝理气 和中 化痰 行气止痛 温肾散寒 行气散结 祛寒止痛 行气止痛 开郁醒脾

行气宽中 燥湿化痰 发表散寒 理气宽中 行滞消胀 降气止呕

行气止痛 解毒消肿 疏肝理气 和中化痰 行气解郁 活血止痛 疏肝解郁 和中 化痰

消食药 山楂 麦芽 莱菔子 鸡内金 神曲 稻芽 驱虫药 使君子 苦楝皮 槟榔 贯众

酸 甘 微温 脾 胃 肝经 肝 平 脾 胃 肝经 辛 甘 平 脾 胃 肺经

甘 平 脾 胃 小肠 膀胱经 甘 辛 温 脾 胃经 甘 平 脾 胃经

甘 温 脾 胃经 苦 寒 有毒 脾 胃 肝经 苦 辛 温 胃 大肠经 苦 微寒 有小毒 肝 胃经

消食化积 活血散瘀 消食和中 回乳 疏肝 消食除胀 降气化痰

运脾消食 固精止遗 化坚消食 消食和胃

消食和中 健脾开胃

杀虫消积 杀虫 疗癣

杀虫 消积 行气 利水 截疟 杀虫 清热解毒 止血 雷丸 南瓜子 鹤草芽 榧子 止血药 大蓟 小蓟 地榆 白茅根 白及 三七 茜草 蒲黄 艾叶 槐花 侧柏叶 苎麻根 仙鹤草 炮姜 棕榈炭 藕节 紫珠叶 景天三七 血余炭 鸡冠花

活血化瘀药川芎 延胡索 郁金 三棱 莪术 丹参 虎杖 益母草 桃仁 红花 牛膝 川牛膝

苦 寒 有小毒 甘 平 苦 涩 凉 甘 平

甘 苦 凉 甘 苦 凉 苦 酸 微寒 甘 寒 苦 甘 涩 微寒 甘 微苦 温 苦 寒 甘 平 辛 苦 温 苦 微寒 苦 涩 微寒 甘 寒 苦 涩 平 苦 辛 微涩 温 苦 涩 平 甘 涩 平 苦 涩 凉 苦 甘 平 苦 涩 平 甘 涩 凉 辛 温 辛 苦 温 辛 苦 寒 苦 平 辛 苦 温 苦 微寒 苦 微寒 辛 苦 微寒 苦 甘 平 辛 温 苦 甘 酸 平 甘 微苦 平 胃 大肠经 胃 大肠经

肝 小肠 大肠经 肺 胃 大肠经 心 肝经 心 肝经

肝 胃 大肠经 肺 胃 膀胱经 肺 肝 胃经 肝 胃经 肝经

肝 心包经 肝 脾 肾经 肝 大肠经 肺 肝 大肠经 心 肝经 肺 肝 脾经 脾 胃 肝经 肺 肝 大肠经 心 肝 胃经 肝 肺 胃经 肝 心经

肝 胃 膀胱经 肝 膀胱经 肝 胆 心包经 心 肝 脾经 心 肝 胆经 肝 脾经 肝 脾经 心 肝经 肝 胆 肺经 心 肝 膀胱经 心 肝 肺 大肠经 心 肝经 肝 肾经 肝 肾经

杀虫 消积 杀虫 杀虫

杀虫 润燥

凉血止血 散瘀消痈 凉血止血 散瘀消痈 凉血止血 解毒敛疮

凉血止血 清热生津 利尿通淋 收敛止血 消肿生肌 化瘀止血 活血定痛 凉血 祛瘀 止血 痛经

活血祛瘀 收敛止血 利尿通淋 温经止血 散寒止痛 凉血止血 清肝泻火 凉血止血 祛痰止咳

凉血止血 清热安胎 利尿 解毒 收敛止血 止痢 截疟 解毒 杀虫 温经止血 温中止痛 收敛止血 收敛止血

收敛凉血止血 散瘀解毒消肿 化瘀止血 宁心安神 解毒 收敛化瘀止血 利尿

收敛止血 凉血 止带 止痢

活血行气 祛风止痛 活血 行气 止痛

活血止痛 行气解郁 凉血清心 利胆退黄 破血行气 消积止痛 破血行气 消积止痛

活血祛瘀 凉血消痈 清心除烦

利湿退黄 清热解毒活血化瘀化痰止咳泻下通便活血祛瘀 利尿消肿 清热解毒 活血祛瘀 润肠通便 止咳平喘 活血通径 祛瘀止痛

活血通径 利尿通淋 引血下行 补肝肾 强筋骨 逐瘀通经 通利关节 利尿通淋 引血下行

本文来源:http://www.guakaob.com/yiyaoleikaoshi/20109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