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可西里影评

| 中西医助理医师 |

【www.guakaob.com--中西医助理医师】

可可西里影评篇一
《电影《可可西里》观后感》

电影《可可西里》观后感

记得很早以前就听说过“可可西里”这个词,听着就感觉应该是个美丽神秘的地方,当陆川导演拍摄了电影《可可西里》就迫不及待想去一饱眼福。最近在一堂环境法课上,陈老师给我们放映了这部电影,时隔多年再一次观看,又是一次心灵的震撼,现今可能随着年龄增长、阅历的增加,随之有了更深、更多的感触和想法。

《可可西里》是根据一个真实故事改编而来,故事发生在可可西里。1985年以前,可可西里生活着大约一百万只珍贵的高原动物藏羚羊,不过随着欧美市场对莎图什披肩的需求增加,导致了其原料藏羚羊绒价格暴涨,中国境内的可可西里无人区爆发了对藏羚羊的血腥屠杀,各地盗猎分子纷纷涌入可可西里猎杀羚羊,短短几年间,数百万藏羚羊几乎被杀戮殆尽。 整部影片像一则新闻报道,以一个随队采访的记者的角度,讲述了在美丽寂寥的可可西里,由于一群盗猎者的闯入,保护站的巡山人员被其杀害,藏羚羊的保护者死去,因此藏羚羊群惨遭屠戮,巡山队员连夜紧急出发,寻找那群可恨的盗猎者,可他们却如同鬼影般忽然消失在稀薄的空气里,只剩下上百只被剥去皮的藏羚羊,巡山人员继续追踪着。在整个过程中他们要跟盗猎分子作战、跟环境作战、跟贫穷作战„„反映了人在绝境中的生存挣扎和人与自然的相互抗争。

在《可可西里》中,我并没有看到多少活着的藏羚羊,看到的大多是藏羚羊的尸骨和皮毛,可以看出它们的生命是以一种多么粗暴的方式被剥夺的,秃鹫还在啄食着已经不新鲜的骸骨,扑扇着翅膀。这是人类的杰作,我无地自容。忽然觉得,从未为自己身为人类而这么惭愧过。 不过《可可西里》并没有让我对人类悲观,它还讲述了这样一群人,日泰队长和他的巡山队员,他们是一群平平常常的人。这部电影给我最大的感触是与偷猎者做生死较量的巡山队员的条件实在是太简陋了:几把破枪、几辆破车、几件破衣,面对随时出现的流沙,面对同样装备的偷猎者,甚至连治病的钱都拿不出,可是就在那样的待遇下仍然不惜自己的生命守护藏羚羊。面对生命的脆弱、生命的抉择,他们更多的是无畏的勇气,兄弟间浓厚的情意,及他们对可可西里执着而坚定的爱。他们保护可可西里的道路是那么的艰难,无论他们的前方是多么危险,他们的脚步依然坚定,在与盗猎者循环往复的交战中,他们是胜利者。我们应该把最崇高的敬意献给他们,更应该献给那些为此付出生命的英雄们。

不过他们为了继续巡山的经费,为了救垂危的弟兄,偶然也会卖收缴来的藏羚羊皮。我清楚地记得日泰队长的那句话:“见过那些磕长头的人吗?他们的脸和手都脏得很,但他们的心特别干净。” 他们中会有人死,死在无际的风雪中,阴险的流沙里,或是盗猎者的枪下。对于巡山队员来说,死亡、痛苦、寂寞已使他们变得更加坚定,更加坚毅,子弹可以穿过他们的身躯,但永远不能穿透他们纯净的灵魂,因为他们知道,保护可可西里的道路是艰难的,但是信念永远是光明的。或许正因信念是生命中与一切困难挫折抗争的动力,就如在每次的地震等灾难中,我们看到那些受难者坚强地挺过来也应该就相信信念的强大力量了。

巡山队员和盗猎者之间就是一对矛盾的群体,枪口对着枪口。那些偷猎者本身也是一个悲剧,其实我们不能一味的批评他们无良,也许他们家里处于十分困难的境地,无可奈何。在生与死,在人与动物之间,他们不得已选择了这条路,我们能指责什么呢?这是一对社会的矛盾,已经超出平常人思考和解决的范围了。但是,人和动物决不是必然矛盾的。他们是我们的朋友,而且从来没向我们索取什么,我们却要了他们的命,难道生死朋友是让朋友死而自己活吗?

影片中的马占林是一个具有社会代表性的角色,对这些人,我抱有更多的不是同情,而是悲哀。我悲他们内心的信仰的丢失、我悲他们道德伦理的遗落、我悲他们为贫困所迫竟将宝贵的生命践杀于手中。他们不但夺去了美丽藏羚羊的生命,同时也夺去了自己生命中的信仰。从马占林得意的“我是这一带剥皮剥得最快的”话语中不难看出,本该让人不耻的犯罪行为,竟在贫困的驱迫下,为了生存而成了众人的追逐。影片对于马占林的人物刻画无疑是成功的,但同时引起我们有关人文的反思却是无穷尽的。对于凡人,如果连生存都得不到保障,伦理将不复存在。然而,人的堕落或许有诸如贫困的环境因素,但这必然不是全部的原因。当一个人为了逃避某种痛苦,放弃了内心的信仰时,就等于放弃了自己,成为世间的猛兽。 信仰——坚持的源泉,与“马占林”形成鲜明对比的便是巡山队员们。这一处理加强了《可可西里》的思想性,足以震撼任何一个观者的心灵,使一个具有信仰的普通人触动了我们的心灵,让我们看到了人类的希望。 在加入巡山队之前,他们其中也不乏生活优越者。但是,为了美丽的可可西里,他们义无反顾地加入了每次“要活着回来”的巡山队。从影片开头巡山队员被杀的那一幕中,我们已经得知双方力量对比的悬殊,明了为实现信仰必须付出的代价。

我觉得《可可西里》最大的特点是它的真实。生命—— 藏羚羊的生命,人的生命。世界因生命而精彩!看过这部电影后,我们是不是应该有所思考。的确,

人的生命是宝贵的,难道动物的生命低贱吗?我们不应该再仅仅是观众,即使不能亲自参与保护藏羚羊的队伍中,也应该懂得:对于环保,我们还有很多路要走,还要同许多破坏自然和生态环境的不法分子作斗争。对于那些为此付出心血的人们,我们要心存感激。我们人类是愧对于大自然的,所以我们要善待我们赖以生存的环境。现实的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都被我们人类肆意的践踏和破坏,如果人类不控制自己的欲望将迟早会自取灭亡,我们应该意识到保护自然环境是每一个人的义务,我们应该与自然和谐相处,共同创造我们的美好家园。

《可可西里》阐述了一个生命与死亡、信仰与永恒的轮回,给人以无比的震撼,是一部感人的文艺片,更是一部发人深省的教育片,它唤醒我们心中那久违的良知,去拯救那些无辜的野生动物;激发我们内心的怒火,与盗猎者作殊死的搏斗;它引发我们对脆弱的生命的思考,生与死竟会如此的不堪?看完全片,我才了解导演陆川为什么说:“可可西里,是天堂,是地狱,还是见证生命与信仰的圣地!” 所以,别人看来恐怖而狂躁的可可西里,在他们眼里却是名副其实的“美丽的青山,美丽的少女”。

巡山队的每一个人,都坚定地相信他们的付出一定会有收获,都有了对“可可西里一定会受到更好保护,更加美丽”的确据。信仰深深扎根在他们的心中,所以,他们不会因为困苦的生活麻木或迷失;也正因为有了信仰,他们才有了巨大的希望,有了为之奋斗的坚强意念,从而生成了强大的人格、精神力量,做到了一般人连想都不敢想的事情。其实的确如此,我们在生活中不免也会常常遇到一些挫折、人生的低谷,但是没有什么是跨不过去的,只要心存信念,任何困难都能战胜,到时候就会发现原来人的潜力是无穷的。作为观众,我故然为巡山队队长的结局感到沉痛。但是,仅以自己的立场断定他是不幸的,也未免过于主观了。在我看来,这或许是日泰最期望的结局。作为一个战斗者,他以不屈的姿态和自然环境、贫困、偷猎者战斗了一生,最后,在他挚爱的土地上,做出最后一次关于生存的挣扎,找到了“战士的归宿”。此时此刻的日泰,所散发出的强烈的生存与信仰的和谐统一,是任何人、任何时候都不可比的,这也许正是其他队员一直探寻的境界,也或许就是人生的真谛。

可可西里影评篇二
《可可西里影评》

一曲关于生命与信仰的挽歌

新浪微博PinkeyJiang

在远离我们的西部有着这么一个地方,那里的夜晚繁星点点,高山被踩在脚下,天空仿佛触手可及,繁华喧嚣仿佛都将离你远去。到了清晨,那片土地可以沐浴到美丽的阳光,充盈着稀薄而纯净的空气。远处涓滴的雪水汇成滔滔河水,大地仿佛被开膛破肚。是的,这里就是美丽的可可西里,被人们称作美丽姑娘的地方,一个驰骋着精灵的地方,一个仿佛可以让灵魂瞬间洗净铅华的神圣土地。

陆川导演的电影《可可西里》用纪录片的拍摄方式让我第一次深入地了解了可可西里,那片神圣的土地。然而在让我们再次感受可可西里的壮阔同时也让我们看到了曾经那个美丽的姑娘似乎她已经被践踏蹂躏的一无是处:在这里驰骋的精灵——藏羚羊大批地被杀害,他们珍贵的皮毛被人整张剥下,被抛弃的头颅上那双大眼睛还清晰的记录它们被射杀时的惊恐、无助和哀愁。偷猎者的枪声,遍地血淋淋被剥去毛皮的尸体,还有尸体上空秃鹰的鸣叫与遍地干枯的骨架,一切都混成了可可西里的哭泣,充溢于天地间。

在这部电影里面没有大牌的明星出演,没有催人泪下的爱情故事,没有惊心动魄的枪战武斗场面,而是用一个个近乎真实的朴素镜头,安静流畅的叙事手法再现了这样一个光明与黑暗、理想与现实、生命与死亡交错纠缠的残酷悲情故事。然而就是这样一个看似平淡的叙事方式却让我们进行了一次又一次良知的呼唤,精神的洗礼。

面对着可可西里,既便是影像,人们也能感受到一种呼吸的艰难。影片也告诉我们更值得思考的问题——自然以无人区的方式横亘在人的面前,让人意识到自身的渺小。控制与改造自然这些豪言壮语,在可可西里面前,暴露了人类欲望的可笑。

是否有人想过,在可可西里这片神圣土地的血腥杀戮背后是一个个浸满了藏羚羊鲜血的奢侈皮革市场,一个乌烟瘴气、物欲横流的世界。正是有了人们对藏羚羊皮毛奢侈品的追求心理才践踏了这篇神圣的土地。人类怀着谦卑之心,与一切生物一起,生存在这个地球上。藏羚羊的危机,或者生态平衡的危机,背后是更深刻的全球性经济发展不平衡。发展是不平衡的,但全球化市场却能够将它的商业链条伸向可可西里无人区。于是,贫穷带来对自然资源的过度滥用,滥用又

带来更深的贫穷。在生存资源匮乏的情况下,丛林法则是如此残酷地体现:有力者逐利者成了盗猎者,无力者只要找一个方法让自己活下去,是顾不到藏羚羊的,如马占林。影片中,给盗猎分子剥羊皮的马占林,他剥羊皮剥得最好最快——剥一张羊皮的价格是五块钱。“为什么干这个?”“原来放牧,养羊,养牛,后来没有草地了,牛羊活不下去了,人也活不下去了。”这是在巡山队与盗猎者的黑白对抗中,他是一个灰色的卑微的人物。他本能地挣扎着生存,做他任何能做的事情维持自己的生命,如此而已。

影片中的盗猎分子固然可怕,他们对生命的价值已经还不在意,藏羚羊在他们眼里只不过一摞摞在地上等待他们去拾取的钞票。不仅对于那些无辜的动物,甚至对于自己的人类同伴他们也一样冷漠。影片的一开始就用一个长镜头描述了猎杀藏羚羊与巡山队员强吧的遇害过程,我想每一个观影者都无法忘记藏羚羊被剥皮后那血淋淋的肉体,藏羚羊临死前那空洞的眼神,还有强吧目睹这个过程的呆滞表情。那是一种对生命的无力,对猎杀者愤恨之后的绝望。在枪杀强吧之前,猎杀者“温和”地询问了几句强吧的身份,然后就是果断的开枪,整个对话到枪杀强吧过程仅仅是十几秒的时间。而在这一过程中旁边的偷猎者都是在冷漠地旁观着,甚至有些人连头也不会一个。这让我不禁感慨,人是世界上最坏的动物,就从奢侈品的盛行就足以看出人类的愚昧与低下。一块小小的披肩被多少的藏羚羊献血浸洗,在这块小小的披肩后有多少对无辜生命的屠杀有谁能意识到呢?当他们身上披着这块看似华丽的披肩后怎么就没有闻到眼泪和血液的味道呢?是他们太麻木还是太无知?我想和杀戮相比,更可怕的就是这样一颗冷漠、无知但又追求物语的人类之心吧。藏羚羊的悲剧,是可可西里的悲剧,也是人类的悲剧,而让他们走向悲剧的,只因人性的贪婪与残忍。

在陆川的电影中我第一次目睹了天葬:一群僧人与亲友围在逝世者身边,不停地诵经,一只又一只的秃鹰飞近,接着是天葬师一刀一刀下去,一片片肢解逝世者的躯体。还有一幕是关于刘栋,在寂静辽阔的沙漠上,刘栋缓缓地陷入流沙,一番无力的争扎过后只有沉默,没有哀号与哭喊,因为这一切都无法阻止生命的无情下陷,在生命消逝之前唯一能做的就是伸手再去抓两把沙尘,再去抚摸下这片他生存过的土地。一个人的一生,苦难或者快乐都埋葬在这个无情的荒漠中,不留下任何痕迹。这两幕都是关于死亡,看到这些时候我没有恐惧,只有眼泪不

断的涌出。我想这就是人,无论是什么身份,什么性别,什么年龄,最终总是要还原成一堆沙土,回归于自然。圣洁的可可西里用自己的纯净方式带走了生命的肉体,或是一切欲望与罪恶,留下了纯洁的灵魂,就像是日泰所说的那样“你见过磕长头的人吗?他们的脸和收很脏,但他们的心却是干净的。”这句话正是说那些守护可可西里的志愿者,他们隐瞒家人,远离爱情来到可可西里的无人区,在绝境中的挣扎,与自然抗争,与盗猎者抗争,与自我抗争,用生命去诠释了存在、道德与信仰,代表这人类最后的良知。他们的灵魂始终是无法用金钱与利益收买的。同时我在想一个问题:大自然总是这样公平地对待每一个生命,而同样是生命为什么会是如此不平等呢?为何在他们直接总是有无尽的杀戮呢?

人类会流泪,动物也会流眼泪。只是看到动物流眼泪的能够有几个人呢?但我肯定看到动物流眼泪的人一辈子是都不能忘怀的,我无法想象那颗清莹的眼泪滴落时是何种的绝望,无奈抑或眷恋与爱意,但一滴这样的落泪下时,整个地球都会为之一颤,悲恸无比。这与其说是一部电影,更不如说是一阙雄浑阳刚的壮烈纪实,一首关于信仰与生命的挽歌。 在镜头方面,这部纪实性的影片中大多采用接近于人们正常视角的摄影角度,适当运用长镜头拍摄方式与特写镜头,避免过多使用,使得观众意识到,有个镜头在拍摄,始终以纪录片拍摄方式为主。

影片中让我印象最深刻的一个长镜头是四百多具藏羚羊骨陈于达卓乃湖的荒漠戈壁之上,以及在尸骨上空盘旋的秃鹰。镜头在悲壮的场面和巡山队员的面目表情之间不断切换,在体现屠杀后场面的触目惊心同时更是透露出巡山队员的愤恨与无奈,其具有强烈视觉冲击力的真实画面也让观众有种身临其境的感觉,让人们为之震惊的同时也唤起人们心中麻木的情感。甚至让人瞬间充溢一种极致的愤恨。镜头背后的我们看到是同时充溢在日泰心里的那种誓死抓住盗猎者的决心。观众产生了共鸣,无疑是长镜头渲染情绪的作用。还有一个长镜头是关于前面提到的刘栋陷入流沙的场景。片用了很长的一段时间表现刘栋被流沙吞没的镜头,他陷入流沙,缓慢而又不可抗拒地沉下去,挣扎,吼叫,直到仰着脸绝望地等待最后一丝呼吸被淹没,此时,镜头转向西藏悠扬深远的碧空,从远处静静地凝视恢复平静的流沙地。没有更多的煽情成分,仅仅是这样一个长镜头,我们看

到了荒漠中脆弱的生命,也看到了崇高的不朽的灵魂。就这样的两个长镜头,无需更多的精彩曲折的故事情节,现实的风格足以给人以强烈的冲击。

影片中运用的较为出彩的还有特写镜头,从电影的第十九分钟开始,也就是巡山队员到达达卓乃湖的第三天,就有一连串的特写镜头。首先是一只秃鹰站在一具被啃光了肉的藏羚羊尸骨旁边,背后是无数只藏羚羊的骨架。接着是一个个面无表情,眼里透露死亡信息的巡山队员。然后是镜头再回到秃鹰身上,一只只秃鹰正旁若无人、贪婪地啃食一具藏羚羊的尸体。到了第二十一分钟,巡山队员将一大片的藏羚羊尸骨汇集到一个地方火化,这时候有一个藏羚羊尸骨的特写。巡山队员拖着一具具藏羚羊的骨架,空荡荡的骨架血淋淋的,触目惊心。张牙舞爪的秃鹰、血淋淋的骨架、以及巡山队员黯淡的眼神,这些特写镜头强烈地刺激了观众的视觉感官。此外,《可可西里》中还有很多离别时人物的面部特写,像是巡山队员要走之前,亲人抱在一起,日泰女儿央金泪流满面;刘栋去找他女友冷雪那一晚,冷雪对着镜头哭泣而不安的脸;还有巡山队员由于物资缺乏不得不分开时,同伴们相互拥抱祝福的瞬间„„从他们脸色不安的表情我们可以看出他们此行的凶险,也预示着死亡的降临,他们的每次分别都预示着永别,这种情感是每个观影者可以体会的。

《可可西里》通过对羊剥皮、人的泪水、人脸上的血、无情的秃鹰、血淋淋的藏羚羊骨架、残忍的盗猎者的脸、巡山队员在有冰的水中赤裸着奔跑的腿,离别时亲人脸色的泪水和不安等等大量的特写,将盗猎者的凶残与巡山队员的勇敢、偷猎者的卑鄙与巡山队员的伟大展现在观众面前,充分渲染了整个影片基调的壮阔与悲凉,深深触动了我们的内心情感,也让我们看到生命的脆弱与短暂,让我们更加深刻地认识到生命的可贵。

色彩元素在影片中的运用也是值得一提的,《可可西里》以强烈的记录风格,运用冷色调讲山脉,峰峦、草地、雪原、人物、羚羊描绘在银幕上,使其画面呈现一种油画般的力度与浑然,显示一种肃穆的伟大。可以说镜头从头至尾都简洁而又冷漠。在可可西里,生命的无常,人类的渺小,通过导演陆川拍摄的以荒原独有的土黄色为基调的影片展现给我们,画面凝重而又丰满,关系到人物的描绘与生活造型也采用一种凝重的塑造方式,运用切碎的镜头将巡山队员以及马占林们的外貌表情的凝重与行动的快节奏结合起来,形成一种严酷与悲壮的热血感。

没有绚丽的色彩,没有复杂的建筑,甚至没有过多的语言,陆川用质朴的镜头作为语言,安静地向我们叙述了一个理想与现实,生命与死亡交错纵横的英雄悲歌。

电影中的声乐,陆川没有太多的修饰,而大多则是采用可可西里中最为淳朴的声乐,就像来自天籁的音乐,纯净不掺假半点瑕疵。古老的梵文经咒、秃鹰的哀鸣、呼啸的风雪、奔放刚烈的藏住歌曲,这一切谱写了一首生命的挽歌,仿佛可可西里这个美丽的姑娘在歌唱着,或是悲伤惨烈或是欢快热情„„可可西里这位姑娘的性格在这些声乐中体现的淋漓尽致。

关于可可西里,那里是天堂,是地狱,是见证生命与信仰的圣地,影片更是以一首悲凉的挽歌唱响生命的伟大与渺小。影片告诉我们每个生命存在的理由,他们都有自己的信仰,自己天职和使命。因为信仰,他们不惜用自己的生命去守护。因为生命,他们的信仰更是坚不可摧。人活着不能丢失自己的信仰,可可西里也是我们每个人心中存在的一片圣地,那里是天堂或者是地狱都由你的信仰来决定。不知道如今的可可西里是否还在哭泣,也许当《可可西里》这首关于生命与信仰的挽歌唱进每个人的心里的时候,当他们的灵魂被扣醒的时候就不会有人再去践踏这片圣土了,可可西里从此不再悲伤。

可可西里影评篇三
《可可西里影评》

影视美学作业

2011-2012第二学期

《可可西里》——人与人、人与自然

年级:2009级

学院:信息学院

专业:软件2班

姓名:宋洋洋

学号:291401216

这是一部记录可可西里巡山队员追捕藏羚羊盗猎分子的影片,同时也是一个真实的故事。但是它又不仅仅是一个故事,其中有多少东西是值得我们细细品味的。

影片的开始便是一段血腥的镜头——盗猎分子俘虏巡山队员,盗猎分子大肆捕杀藏羚羊,藏羚羊在抽搐,藏羚羊的皮被剥下来,盗猎分子杀死了巡山队员,溅了一脸的鲜血„„他们用了大量的特写镜头以及长镜头来表现这个血腥的场面,光线昏暗,殷虹的鲜血写成了“可可西里”这四个字。

一、人与人

记者尕玉来到了青海,开始了对巡山队长日泰的采访。他刚一到达,就见到了死亡的巡山队员的葬礼,秃鹫在蓝天上徘徊,碧蓝的天,青翠的地和红色的僧袍谱写的确是死亡的葬歌。记者在和日泰的队员们吃饭的时候,日泰说了一句话:“我们藏族切肉,刀口对着自己。”这句话便成了一句誓言,队员们在山中守望相助,直到全军覆没。

不冻泉保护站住着孤独的守护者,巡山队员每个月去探望他一次,他兴奋的给大家准备吃的,大家用小盆做乐器不断敲击,唱着藏族的歌谣,快乐的舞动,这也许是记者在这段残酷的采访中最快乐的时候了吧。

出发前,队员们和亲友告别,紧紧的拥抱,眼中含泪,互道珍重,这个镜头我一开始并不明白,直到在可可西里,又一个巡山队员倒在了盗猎分子的抢下,肩膀上殷虹的血迹从白布中渗透出来,鲜明的颜色吹响了死亡的第一声号角,从这之后,危险就逐步的靠近了。记者站在被子弹穿透的玻璃车窗前,眼神有惊惧,有悲伤,也有一些迷茫。长镜头和特写镜头适时的表现出了队员们的紧张,小心翼翼和愤怒,大火烧掉的吉普冒着的浓烟,看起来就像是魔鬼的利爪。

第七天,队员们终于追踪到了一部分偷猎者,为了捉到这些人,队员们连同记者脱掉裤子绑在肩膀上,淌着河水疯狂的跑过去,可惜的是他们的老板和枪手逃跑了。20岁的马锐,一个尚且不太懂得世事的年轻人,成为了这次战争的第一个牺牲品,他眼中仿佛没有恐惧,只是空洞的说“救我。”

队员们的粮食并不充足,却也愿意分一小部分给盗猎者们,虽然并不足以果腹。直到粮食和油剩下的都不多了,日泰在沙漠中给他们解开手铐,让他们自己走出大山。

记者在卡车里给过马占林一颗烟,和他们聊了聊天,作为回报,

马占林从“老板”手里救下了他的命,并且告诉他只要踩着他们的脚印,就能走出去。

在追捕马占林儿子的过程中,一位队员倒在了雪地里,因为缺水,药品没有办法用,队员有生命危险,这时候,也是马占林告诉队员们他的儿子做过医生,他的儿子给队员注射了药物,这才保住了队员的命。

卡车陷入冰窟窿,这些“俘虏”和队员们一起把车拉出来,喊号子的喊号子,指挥的指挥,车子出来后大家一起欢呼,人说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可恨之人又何尝没有可怜之处呢?这些人,若不是真的活不下去了,或许也不会愿意做伤害藏羚羊的事情吧。

汽车因为连续的工作坏掉了,一部分队员被迫留下,却遇上大风雪,但是,即使在风雪中,他们也没有放弃受伤的队友,而是背着他,顶着风沙前进。为了尽快带着队友回去看病,刘栋一路猛开,几乎都不休息,困了就在脸上扑一把雪,终于到了医护站,却已经走不动路了。当他敲着车门,大声喊着大夫的时候,我不知道我是什么样的心情。

在寒冷的空气里,炙热的情感在灼烧着,他们都在用生命保护自己的兄弟,实现自己的誓言。

刘栋的女朋友,做陪酒女郎的工作,即便工作很辛苦,她仍然愿意把自己的钱拿出来接济刘栋——这是爱情。

在日泰的尸体前,他的女儿,漂亮的苹果脸上挂满泪痕,长达数秒的镜头透着悲凉——这是亲情。

二、人与自然

这部电影出现的动物并不多,有秃鹫,有藏羚羊,还有兔子。 藏羚羊是巡山队员们誓死保护的生命,可是每次他们进山,却都会埋葬上万只藏羚羊的尸体。

电影不惜用大量的镜头来表现满地的被剥了皮的藏羚羊的尸体,以及满地的藏羚羊的皮。秃鹫在天上徘徊,偶尔啄食尸体上的肉,这些镜头看起来很血腥,却也很凄凉。或许导演的意图是用这样的镜头来震撼观众,让大家知道人们究竟做了什么,而他的确是达到目的了。

在进入雪山前,队员们杀了一只兔子作为食物。没有火,他们只能生吃,几个人仿佛原始人一样茹毛饮血。兔子腿血淋淋的,却是他们最后的食物。奇怪的是看见这一幕,我并不觉得恶心或者是可怕,只是看着,没什么想法。但是他们的笑容我没办法忘记,牙齿在黝黑

的皮肤衬托下显得很白,比雪山还要白。

可可西里是个美丽的地方。夜晚的星空,是紫色的,灿烂无比,仿佛是电脑做出来的特效,很梦幻。站在山上,星星就很近,伸手就能触碰到似的,城市的灯光下永远也见不到如此的景色。天气晴朗的时候,成片的雪山,在雾中时隐时现,天、山、水都是蓝的,却都蓝的不一样,每一种颜色都是晶莹的,未经雕琢的美。

但是可可西里又是一个可怕的地方。狂风、大雪、流沙,每一件都是要人命的东西,更不要说稀薄的空气和寒冷的温度。在这个地方,任何人都是渺小的。几年前独自前来的地质学家,进去就在没有出来。马占林在被放走前,跟日泰说:“我走不出去,我老了。”日泰虽然告诉他们可以走出去,却也在最后深深的凝望着他,镜头一遍又一遍扫过他们的面庞,不知道下一次再见还会剩下多少人,风雪里,一群人弓着腰,低着头不停的走,他们中不断有人倒下,但是大家不敢停下来,因为停下来就意味着死亡。记者问日泰半路留守的队员们能等到刘栋吗。日泰反复念叨着不要遇到暴风雪。队员们的头上、脸上、身上挂着冰霜,却也要一步一步的走出去,因为他们等着的刘栋,已经被滚滚黄沙淹没了。茫茫的可可西里,不知道淹没了多少人,多少梦。

巡山队员们,为了生存,为了让队友得到治疗,他们不得不卖掉收缴来的皮子。记者对此感到很诧异,因为正是他们在用自己的生命来保护藏羚羊们,但是他们却又做了这样的事情。这便是生存。因为队员们没有经费,甚至连工资都一年没发了,他们虽说都是志愿保护藏羚羊的,却也要生存。没有经费,除了自己打猎做食物之外,就只能去卖掉那些皮子。日泰说:“见过磕长头的人吗?他们的手和脸脏得很,可他们的心特别干净。”

老板的出现为这次行动画上了句号。他同别人都不一样。马占林剥一张皮子5块钱,因为牧场变成沙地,他不得不放弃放牧转而做这个。巡山队员们为了保护藏羚羊而不惜牺牲自己,虽然他们也卖皮子,却也是为了生存。只有这个所谓的老板,他富有,却希望更富有,最终成了邪恶的根源。为了赚钱,他们杀死了成千上万只本该产仔的母羊,让藏羚羊的数量从百万锐减到几万;他们杀死巡山队员,不让他们阻拦自己发财的脚步。

可可西里这个天堂一样美丽的地方就这样被人类沾染了血腥。 导演陆川为了完成此片,率领100多人进入可可西里无人区,苦战120天,将屠杀和保护藏羚羊的情节以纪录片的形式真实且不加修

饰地记录下来,我在职员表中看到了一个现场医护人员,可见即使是拍摄也很危险。我想,导演或许是希望用这样的人性和挣扎来唤醒良知吧。

可可西里影评篇四
《可可西里影评》

《可可西里》影评

《可可西里》是一部很难定义的电影,全片是一种纪录片式的现实主义风格,可以说是一部纪实化的影片,却又不缺少复杂的人物关系和强烈的戏剧冲突,导演陆川带着身体力行的诚意,深入青藏高原杳无人烟的腹地,给我们带来了这样一部值得人类思考的电影。

就题材本身而言,《可可西里》是一个很新颖的选材,放观当前中国影坛,无人可及。青藏高原独特而壮美的自然景观保证了影片优美的画面。而且,保护藏羚羊的题材,使影片可以站在一个居高临下的地位上进行教育和批判。巡山队和盗猎分子的势不两立和激烈交火,是商业电影梦寐以求的戏剧冲突。这些对于一般的导演来说,是一笔巨大的财富,可以把电影拍的很好看。但是陆川却摒弃了商业化的元素,旨在以真实的力量感动观众,也摒弃了一些文艺片纪录片过多隐喻,晦涩的缺点,它立意深刻又充满诚意,但是不能否认的,也有些不可避免的缺陷。

这是一个关于可可西里民间自发的巡山队和偷猎者的真实故事,命运把他们双方卷入到环环相扣的暴力、血腥、博弈之中,但是没有女主角——陆川不需要这个噱头。这是一部难得一见的充满男子汉情怀的影片,刚毅,果断,义无反顾。尽管命运不可抗拒,但没有一个情节是可以预料的,这就是真实的力量。《可可西里》基本上都以这种干脆利索的时间节奏在叙事。影片的简洁洗练的风格,是其最大的特色,纪实性的风格是最有力度的,对《可可西里》而言,也是最能反映青藏高原的真实面貌的。但纪实风格并没有进行到底,在很多地方都看的出来打了折扣,比如对于整片藏羚羊尸骸的渲染,在某些方面影响了影片的客观性,容易陷入做作的境地。

从景别上来看,这部影片的景别远则大远景大全景,近则中近景,很少使用能细致刻画局部动作来准确表意的特写镜头。陆川并没有做出强烈的动作来邀请观众进入它的情节,而只是把观众带入一种境遇。这种景别处理强化了影像的观感,在影像上表明了影片的叙事态度;从色彩和影调上来看,本片的色彩大多是冷色调青灰色,画面只有几个场景例如在不冻泉保护站用了饱和色,而且不回避大量的高反差镜头和大量夜景。这种色彩处理使影调和色调在总体上保持一致,区别于张艺谋式的浓墨重彩,这些处理方法的运用非常符合可可西里的荒原氛围,同时在色彩的表意功能上用影调表意取代了色别表意,在感觉上是更加真实;声音方面,除了表明可可西里荒原环境感的藏歌以外,其它画外音乐总共才出现了两次,第一次出现在影片开始时那张群体像,第二次出现在巡山第九天,音乐并没有过多的表达情感。影片中的旁白作为画外音展现了整个影片记录现实的风格,而在保护站外众巡山队员载歌载舞的歌唱声则是真实体现藏人的风貌;在镜头拍摄方面,影片运用了很多长镜头,注重展现客观世界的自然流程和情绪氛围,具有视听感知的参与性,在刘栋被流沙吞没的那一段,长镜头连续的记录了事态的发展,细致刻画流沙将一个人吞没的完整过程,使观众身临其境,非常具有感染力;在重点人物刻画方面,影片并没有过多的挖掘巡山队员的内心世界,也没有过多的运用语言来表达队员们的个性特征,多是通过眼神动作来表达,巡山队员们是以一种群体的形象展现在我们面前,在影片中,个体的行为特点是模糊的,可是我们却从影片中看到了每个巡山队员的崇高和伟大。

《可可西里》这部电影给人的感觉更多是震撼,除了高原上粗粝和野性的美震撼着大家,“突兀”也给大家带来了另一种美感,“突兀”感既存在情节之中,也存在于电影结构之中。特别是电影中杀死日泰的最后一枪,那么的突兀,展现出了一番复杂的情感,善与恶在可可西里这片美丽的土地上难解难分,以传统的正邪对立火拼的方式来表达是无力,正是这种突兀使大家在影片结束后多了一些思考。

200913020118 09国贸传媒

杨梦雅

可可西里影评篇五
《可可西里影评》

《可可西里》影评

见过磕长头的人吗?他们的脸和手都很脏,可是心灵却很干净。 日泰说

荣获第十七届东京国际电影节“评审团大奖”、金鸡百花电影节参展影片、威尼斯电影节参展影片、中国第一部西部历险片。

故事背景:电影《可可西里》根据一下真实故事改编而来,故事发生地可可西里,位于中国版图的西部、青藏高原的中心地带。1985年以前,可可西里生活着大约一百万只珍贵的高原动物藏羚羊,不过随着欧洲和美洲市场对莎图什披肩的需求增加,导致了其原料藏羚羊绒价格暴涨,中国境内的可可西里无人区爆发了对藏羚羊的血腥屠杀,各地盗猎分子纷纷涌入可可西里猎杀羚羊。短短几年间,数百万藏羚羊几乎被杀戮殆尽,现在可可西里大约只残存有不到两万只藏羚羊。从1993年起,可可西里周边地区的藏族人和汉族人在队长索南达杰的领导下,组成了一支名为野牦牛队的巡山保护队,志愿进入可可西里进行反盗猎行动。在前后五年多的时间中,野牦牛队在可可西里腹地和盗猎分子进行了无数次浴血奋战,两任队长索南达杰和扎巴多杰先后牺牲。

总评----- 一部关于挣扎、值得敬重的电影,引导观者关注人类自我生存状况,关注人类和环境的关系. 经典场景:通过猎杀藏羚羊和阻止猎杀藏羚羊这个载体,讲述人在绝境中的生存挣扎和人与自然的相互抗争。无人荒漠,恶劣气候,死亡镜头,强烈视觉冲击。

记忆最深的一句话:67分钟日泰队长对尕玉说:见过嗑长头的人吗,他们的手和脸脏得很,可他们的心特别干

净。

开场镜头:巡山队员强巴在巡山时被盗猎份子杀害,猎杀藏羚羊的境头,片名出现时的大范围外景转换。。。。。。。通过青藏高原纯净稀薄的空气和穿透一切的凛冽寒风,一望无垠的戈壁滩和连绵起伏的巍峨雪峰宛如版画般印在镜头中明明白白的告诉人们,这就是可可西里,中国最大的一片无人区。

旁白:迷人的可可西里

可可西里蒙语意为"美丽的少女", (一说为“青色的山梁”,以发音不同而异)。藏语称该地区为“阿钦公加”。是目前世界上原始生态环境保存最完美的地区之一,长江的主要源区之一。位于青藏高原西北部,夹在唐古拉山和昆仑山之间,西部与西藏自治区毗邻,西北角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相连,面积达8.3万平方公里。可可西里自然保护区范围为昆仑山脉以南,乌兰乌拉山以北,东起青藏公路,西迄省界。总面积4.5万平方公里。 平均海拔5000米以上,高寒缺氧,自然条件异常恶劣,人类无法长期生存,绝大部分地区为无人区。可可西里无人区,是世界第三大,也是中国最大的一片无人区, 这里气候恶劣,但却是野生动物的天堂。野牦牛、藏羚羊、野驴、白唇鹿、棕熊„„等青藏高原上特有的野生动物使这位少女更加妩媚动人。无人区受人类活动干扰较少,大部分地区仍保持着原始的自然状态。有资料显示,可可西里目前是中国动物资源比较丰富的地区之一,拥有的野生动物多达230多种,其中属国家重点保护的一、二类野生动物就有20余种。

我们可以从“真实 ·人性 · 生命”思考:

灯光依然暗淡,当电影的帷幕,渐渐地闭合缓缓地闪出一束光线,打入空旷地的会场,一张张略带倦意的脸庞,目光依然注视着前方。这,是一种震撼,是陆川的《可可西里》带给每一个人的力量,它简洁的镜头狠狠地将你击倒在地。那是什么力量?是真实,是人性,是生命。

一、真实

《可可西里》讲述一群普通人保护藏羚羊的经历。它没有搞出什么戏剧性的正义与邪恶的斗争,它更多的是在纪录。电影中除了有点“坏人”的样子以外,没有一个坏人,他们的处境都令人了解和同情。无论是“好”或“坏”的一方,他们都是生命,都有活下去的欲望和权利。只是有些人为了生存要保护环境,有些人为了生存要破坏环境。陆川平等地面对他们,摈弃了任何高高在上地道德和判断。使用的镜头很简洁,也很冷漠。它告诉你,在可可西里,生命的无常,人的渺小,理想的无奈;人与自然关系是如此的微妙与脆弱,当两者之间的平衡被破坏之后,自然便会实施无情的报复。陆川用它独有的镜头,以第三者的角度,完全描绘了可可西里的真实与恶劣。在角色的表现上,《可可西里》更加表现出了难得的生活逻辑上的真实,避开了“假太空”。《可可西里》的力量实际上就是真实的力度,它有效地表现了人特定环境所表现出来地复杂性及人性中本质的部分。陆川更是用其真实描绘了更加深层的,更加深刻的思想主题:人性与生命。

二、人性

可可西里的生存环境是恶劣的,自然以无人区的方式横亘在人们的面前,让人意识到自身的渺小。控制与改造自然这些豪言壮语,在可可西里面前,暴露了人类的可笑。人为了自我生存,只有被动地去适应它,这就使得人性、生存与道德,在这样的环境中,起了剧烈的冲突。影片中,给盗猎分子剥羊皮的马占林,他剥羊皮的技术最好,剥一张五块钱。“为什么干这个?” “原来放牧,养羊,养牛,后来没有草地了,牛羊活不下去了,人也活不下去了。”这是巡山队与 盗猎者的黑白对抗中,他是个卑微的人物,他本能地挣扎着生存。他做任何事情的目的只有一个,就是生存,维系自己的生命,如此而已。就连片中正直高大的日泰,在这种残酷的生存法则之下,也像普通人一样。他为了队员的生存而卖臧羊绒,对捕鱼者随意的罚款,为了查出偷猎者而对被获的偷猎者同党近似疯狂的殴打。这些人性中对生存,道德方面本质的反映与透露,更是陆川揭示于观众而要公众去深思的。他们的这些动作,丰富地表达了他们内心世界地感受,也传递出了人性的复杂性。

三、生命

《可可西里》中充满了死亡,充满了对生命的叩问。最为壮观的一场死亡是寂寂的荒原上日光之下,上千只藏羚羊的尸骨安静地躺着,干枯的白骨上粘着大粒大粒的沙土。黑色的秃鹫啄食着粉色的肉。巡山队员们沉默无语,因为任何语言都失去力量。它们被葬掉,挤在一个大坑里,我心脏的温度也跟着埋葬。再壮阔的生命还是脆弱的。羊是如此,人也一样。刘栋陷入流沙,缓慢而不可抗拒地往下沉,挣扎着直到绝望的吼叫声响过,直到最后一丝呼吸也被淹没,镜头定格然后拉远,沙地上一丝痕迹也不得,仿佛什么都没发生过,可在这沙土之下,明明有一个有血有肉的生命埋葬于此。生命多么庄严神圣,失去时却如此轻易。能够感受到的只有大自然的残酷,人的渺小,生命的易碎。可可西里,像玫瑰,美中带刺,暗藏杀机。

通过该片,我开始慢慢懂得了藏族人民的生存状态,他们用自己的生存在诠释这人性的光辉,生命的敬畏。为了生存的希望而努力挣扎,永不放弃,不管它多么渺茫。 《可可西里》所展现出的对于人的深层的探索,对于人性,生命的叩门,都值得我们这一批生活于温暖日光下的青年多多地加以思索。只有这样才能感受到更多人生与生命地真谛,更加坚定地去寻找自身,实现自身地价值。

可可西里影评【转帖】

在这里,你留下的每个脚印都有可能是人类留下的第一个脚印。

——题记

镜头一:一只老鹰飞临,紧接着一群老鹰,然后是强巴干净赤裸的背,天葬师挥刀……

镜头二:马占林久久地站在日泰静默的尸体旁边,不远处是正在离开的他的同伴,在远处是静默的山峦……

镜头三:天,静静无边,刘栋缓慢陷入流沙,恐慌抑或镇定,一切都无法阻止生命无情的下陷,唯一能做的只能是眼睁睁看着流沙一点一点把自己吞嗜。一个人以及他的七情六欲他的善善恶恶就这样消失于荒漠,没有求救,没有哀号。

以天葬的仪式开场,以天葬的仪式结束,无可辩驳的表明,这是一部关注死亡的作品,也是一部见证死亡的作品。不论是谕示生命的不断转世,还是象征着生死的无尽轮回,它已然将焦点锁定在人类永恒的死亡主题。这是一部关于信仰的史诗,一个戈壁滩上铁骨铮铮的男子汉的绝唱。

没有歌颂,没有讽刺,没有批判,没有鞭笞,充斥全片的只有绝境中的挣扎,与自然抗争,与盗猎者抗争,与自己抗争。李敬泽说陆川的这部电影是中国电影美学的一次革命----审慎的支持,感觉影片最主要的倒不一定是美学意义上的革命,重要的是让人感觉到了生命和存在的巨大张力。

“砰”,一个生命结束了,死前的最后一个要求:“放下枪,跟我走。”生命的结束可以如此的简单。

白衣的少女,天葬师的刀,盘旋的神鹰,颂经的喇嘛。一切纪念只是对生命存在的提示,纪念是虚无的,而存在本身偏偏又要籍虚无证明,因为存在总是那么容易被忽略。

当那些藏羚羊挣扎的身躯、抽搐的四肢残酷而真实的出现在眼前的时候我的心是痛的,而当那些血红的骨架、遍野的羊皮以及为了5元钱而剥羊皮的麻木牧民的镜头出现时我已经出离愤怒了!然而只是愤怒而已,现实不因为一个旁观者的愤怒而改变!

悖论?

荒诞?

通过影片我们看到一群悲壮的英雄和他们荒谬的生活现状;我们看到一群理想主义者的弱小和悲哀,我们欲哭无泪!一群连几百元工资都不能按拿到的英雄在为了保护藏羚羊而奔波卖命,可他们自身却没有得到政府应有的保护和支持;他们或饿死,或被盗猎者打死,或被流沙淹没,他们并不如一只藏羚羊活的轻松,可是他们却背负者崇高的理想沉重的责任艰难的生活!后来他们幸存下来的竟然有8人被政府起诉,判刑,理由是他们私自卖了从盗猎者手中缴获的藏羚羊皮。

《可可西里》中的谁是真正的理想主义者?是日泰吗?他是领袖,是父亲,是雷厉风行的行动者,他的行为清晰,但给我们带来的身份认同感却是--模糊,他的身上混杂了英雄和现实,事实上整个电影都混杂了复杂矛盾的心态。它是一个在荒诞境遇中已经放逐了自我,已经把自我的位置和意义完全抵消、异化掉的人物。他不是警察,只是以西部工委的名义行动的自愿巡山队成员,他对在冰上抓住的捕鱼的人罚款,现场开条子并从口袋里把公章拿出来盖章;他指示队员卖皮子;他不顾队员和自己的性命去追那个老板;似乎这一切都会让我们对人物的正义性和纯洁性产生怀疑。而后,日泰单身遭遇老板被打死。似乎日泰的牺牲时对他银幕形象的升华,或者说是一种保全。这样,我们看到的是一个非典型化的英雄,甚至非英雄。他是一个在沙漠花自然环境和在艰难、充满无力感、荒诞感的社会环境中枯萎、坍塌的人物。

片中最浑厚也最丰满的一个人物叫刘栋,他作为巡山队员被队长日泰呼来唤去左右驱使不但毫无怨言,同时他也有自我猛烈的生命本能情性追求,而最惊人的一笔,却是他毫不脸红地伸手向三陪女友要钱,然后再转身用最底层女性的血肉钱,赶去捍卫一群志愿者的崇高使命。也就是这寥寥几个镜头的事先铺垫,所以当刘栋转身疯狂返回荒漠腹地抢救战友,而被流沙一寸一寸埋没于灭顶之灾时,我们才会在可怕的静默中被人文温度深深震撼!

可可西里,我们沿用多年简单明了的好坏评判标准彻底失效。好与坏可以在瞬间转换,一如生死。

一个队员在风雪绝境中扎寨三年则象征了一份坚守:为了我们自己的羊子!而藏羚羊猎杀者的同谋马占林的叹息却也不自觉地击中了我们的自然生态也包括整个人文处境:“草地变成了沙漠,牛羊都死光了!”因此面对生存无奈却也觉生命无辜的马占林一家数口,就只得为国际时尚去层层残忍刀剥藏羚羊的血肉与毛皮。

追马占林与他儿子的巡山队员因肺水肿倒地,救他的却偏偏是马占林的儿子。最后,救下尕玉也是那个盗猎者的帮凶。

盗猎者为了生存而盗猎藏羚羊,而巡山队员为了给队友治病也卖羚羊皮。

……

世界上没有绝对的善恶,恶人会在某些情况下选择善,马占林也会在最后告诉幸存的记者沿着抢手们的脚印走就可以走到公路。

随着物质一天天的丰沛,满世界充斥着华车鲜服和莺歌燕语。“转山的人的手和脸很脏,但他们的心是很干净的”。人们习惯用灵魂的高贵来衡量人,然后习惯于笑之骂之。在座的还有几人能拍着胸脯说自己的心比那个马占林干净呢?----“扒一张皮子5元钱!”也许区分真的就在有无“衣冠”这两个字上。

现实中,“好”与“坏”无法泾渭分明,更多的时候是道德屈从于生存。

导演陆川说:“可可西里,是天堂,是地狱,还是见证生命与信仰的圣地!”

可可西里在蒙古语里的意思是美丽的少女,这大抵又是一个意淫者起的名字,这也是一个不详的名字。

美丽少女是悲哀的,从古自今多是被财富和权势占有,沦为玩物或者花瓶,而财富和权势的背后又有太多的罪恶,所以美丽的少女从古自今多是和罪恶共存;在道德和法律失去约束力的时候,美丽少女又会被普通如你我的男人凌辱,被老女人丑女人的嫉妒眼神杀死唾沫淹死,这样的故事在《狗镇》里被拉斯。冯提尔用放大镜赤裸裸的展示出来;即便是《西西里的美丽传说》中美丽少妇也一样难逃厄运。总之美丽的少女的命运多是凄惨的,这也印证了 “自古红颜多薄命”的这句古语。

所以,当一个地域被人用“美丽的少女”命名的时候,这里一定是危险的,是注定要被欲望、罪恶、死亡笼罩的地方!对于可可西里,我宁愿把他翻译成“美丽的藏羚羊”,因为哪里几万年来一直是藏羚羊的天堂乐土;而如今这美丽的藏羚羊的家园被人类肆意践踏,她们也被人类残酷蹂躏。

那么人类为什要蹂躏这篇美丽的土地,为什么要残害这些藏羚羊呢?因为有些女人要用羊毛装扮的更美丽、于是有些人便通过猎杀藏羚羊以满足金钱欲望、还有一些人只是为了生存!

可可西里影评篇六
《《可可西里》影评》

生命的斗争

《可可西里》影评

本片叙述的一群藏族志愿巡山队员在队长日泰的带领下为保护葬羚羊进入可可西里腹地与大自然和盗猎者对抗,最后壮烈牺牲的故事。故事中警察尕玉为了调查为了调查藏羚羊猎杀状况,他假扮记者身份,随考察团来到可可西在那气候寒冷、空气稀薄,含氧量极低的人类生存的“禁区”里,尕玉目睹了一幕幕人性的贪婪以及人类与环境的狂暴冲突,先是队友被杀,而后又目睹一只只鲜活的羚羊变成累累白骨,在心里忍受巨大考验的时候还要去凶残的盗猎者周旋,在这巡山队员和尕玉斗面临着严峻的生死考验。他们靠信念依然坚持。 与自然的斗争

片中有许多远景拍摄的镜头,大片荒芜的草原,光突突的山冈,通过青藏高原纯净稀薄的空气和穿透一切的凛冽寒风,一望无垠的戈壁滩和连绵起伏的巍峨雪峰宛如版画般印在镜头中明明白白的告诉人们,这就是可可西里,中国最大的一片无人区。

本文来源:http://www.guakaob.com/yiyaoleikaoshi/23241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