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现现实的诗句

| 中西医助理医师 |

【www.guakaob.com--中西医助理医师】

体现现实的诗句篇一
《李杜诗歌反映现实的不同方式》

XX开 题 报 告

李杜诗歌反映现实的不同方式

摘要:

晚唐以来,誉杜诗为“诗史”,已成定论;但对李白诗歌反映现实的深刻程度则有很大保留。杜诗是通过叙事的笔法,以情节与细节组成了现实生活的宏伟画面。李诗则是以情感的真实为主,而不受客观事实的约束,感情跳跃,意象飞驰,但他对现实的描绘却更真实与深刻。李杜由于生活态度、个人经历等有着很大的差异,因而在反映现实生活方面,表现出了不同的创作特色。

关键词:

李白;杜甫;诗歌;反映现实

LiDu poetry reflect the reality of different ways

Abstract:

Since the late Tang Dynasty, reputation for "epic" du has become an irrefutable argument, while the reality of Li bai poetry has underestimated. Du strokes through the narrative, which is composed by the plot and details of the grand picture of real life. Li Bai is based on emotion, not bound by the objective facts, but feelings jump, pictures, images. So his depiction of reality was more real and profound. LiDu,

because different life attitude and personal experience, showed a different features in reflecting real life.

Key Words:

Li Bai; Du Fu; poetry; reflect reality

目 录

引言................................................................ 1

一、反映现实的不同方式.............................................. 1

(一)杜诗叙事议论 ....................................................... 1

1.杜诗多史实 ......................................................... 1

2.杜诗重微观 ......................................................... 2

3.杜诗的典型艺术概括 ................................................. 2

(二)李诗浪漫主观 ....................................................... 2

1.浪漫主观的风格 ..................................................... 2

2.李白的诗史类作品 ................................................... 4

二、李杜诗歌反应现实方式不同的原因.................................. 5

(一)儒道不同 ........................................................... 5

(二)浪漫主义与现实主义手法 ............................................. 6

(三)不同的个人经历 ..................................................... 6

结语................................................................ 7 参考文献………………………………………………………………………………8

引言

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说起中国古代诗歌,人们自然会想到唐诗,谈到唐诗,又自然要提到被称为“诗仙”与“诗圣”的李白和杜甫。他们的作品是唐诗中的杰出代表,诗人李白的浪漫主义情怀和杜甫的现实主义风骨在人群中流传,千百年来为后人传诵,受到人们的赞美和喜爱。

晚唐以来,称杜诗为“诗史”,已成定论;但评价李白诗歌反映现实的深刻程度则有很大的保留,不仅不以诗史论,反而受到许多不应有的误解。所谓:“白之诗,多在于风月草木之间,神仙虚无之说,亦何补于教化哉?”“李太白当王室多难海宇横溃之日,作为歌诗,不过豪侠使气,狂醉于花月之间耳。社稷苍生,曾不系其心膂。”[1]“然其识污下,十句九句言妇人酒耳。”[2]如此等等,不胜枚举。直至今日,学者对他大力赞扬的多是理想的追求与对封建统治阶级的藐视,而对李诗反映现实的认识与评价,仍估计不足。

本文旨在分析李杜诗歌反映现实的不同方式、对比及原因,尤其将对李诗在反映现实方面,给予充分的估计和评价,对李杜相关诗歌评价提出不同看法。

一、反映现实的不同方式

李杜虽采用了不同的创作方法,却殊途同归,都以犀利的笔触,干预现实生活,深刻地揭露社会弊端,抒发自己心中的愤慨和不平。杜甫用叙事手法写时事,大量使用五、七言古体,即事名篇。李白以主观感情折射出现实生活,并创作了大量《古风》组诗这样的诗史类作品。因此把他的浪漫主义创作方法,与现实主义对立起来,是不妥的。他们的诗歌,都跳动着时代的脉搏,堪称为一代诗史。在反映现实方面,都应给予充分的估计与高度的评价,似乎不应这样抑此扬彼、褒贬不一。根据李杜诗歌的不同特点,我们可以发现他们反映现实的不同风格。

(一)杜诗叙事议论

1.杜诗多史实

杜甫用叙事手法写时事,大量使用绝句、律诗古体,即事名篇来记述时事,

体现现实的诗句篇二
《布莱克诗歌反映的社会现实。。。。。。。》

文史哲大 众 文 艺

布莱克诗歌反映的社会现实

李银娟1 焦春宏2 (1.2.河北化工医药职业技术学院基础部 050031)

摘要:威廉•布莱克是英国杰出的浪漫主义诗人兼画家。他的作品在其有生之年因不符合时代潮流而少有人问津,他自己也被称为疯子,他一生潦倒,深知民间疾苦,这引起了他对资本家、统治者的无比痛恨和对劳动人民的无限同情。该文就布莱克有代表性的诗歌进行分析, 从中可看出, 诗人以浪漫的笔法对诸如种族歧视、雇佣童工、贫富差别以及宗教迫害等英国社会种种弊端所作的揭露与抨击。

关健词:布莱克;诗歌;批判现实

威廉•布莱克(1757-1827)是一位杰出的诗人和画家。他一生受到饥寒交迫的威胁,靠刻版画过着手工匠的清贫生活。他活着的时候被称为疯子,死后一百多年也一直戴着神秘派的帽子。但伟大的诗人决不会被时代所淹没,作为英国浪漫主义诗歌的先驱,他早已走向世界,也走进了中国。1919年周作人先生首次介绍了布莱克诗歌艺术的特性及其艺术思想的核心。在过去的85年来他在不同时期、不同方面受到很多的推崇和赞美。人们说:“像布莱克这样的伟大人物,我们除了像孩子对着慈母一般的系恋以外,简直找不到一个适当的言辞来称赞,来形容,来崇拜他”(邢鹏举,1929);称他为“英国革命浪漫主义诗人的伟大先驱”(袁可嘉,1957);是“全部英语诗史上最重要的诗人之一”(王佐良,1979);也是“现代主义的预言者”(张炽恒,1988)。[1]本文拟就布莱克又代表性的诗歌做一分析,从中可以看出诗人对英国社会种种弊端的揭露和抨击。

威廉•布莱克于1757年11月28日出生在伦敦一个袜商家庭。父亲是一个开明的基督教徒。布莱克自幼富于想象力,酷爱绘画。由于学习绘画费用昂贵,家庭负担不起,他被迫去跟一位雕版家当学徒。后来,他一生就靠刻版画过手工艺匠的清寒日子。寒微的出身和贫困潦倒的生活使得他深知包括他在内的劳苦大众的苦难。这些都为他的诗歌创作提供了真实的素材。

布莱克生活在英国社会急剧改变的时代。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社会变革接踵而至。从18世纪中叶开始的英国工业革命标志着从手工业作坊生产到使用大机器的工厂生产的转变,社会生产力有了空前的巨大的发展。从此以后,英国就从农业国转变为工业国,从隐蔽的阶级斗争转变到公开的阶级斗争。在工业发展的同时,无数农民丧失土地,陷于绝境;手工业者也失去了原有的地位;钟表匠被迫改行;丝织艺人打破了饭碗;由于大机器的使用,大批熟练工人失业,工厂对廉价的女工童工的剥削达到了惊人的程度。

整个18世纪后期工人农民不断地进行着反抗大地主和工厂主的斗争。农民顽强地抵抗圈地运动,他们请愿示威,甚至公开起义。工人为了就业,提高工资,改善劳动条件,罢工,捣毁机器,与政府军队发生冲突。布莱克正是生活在这样一个时代,他的诗歌正是这个动乱时代的产物。

这种遭遇引起布莱克对资本家和贵族统治者的切齿痛恨和对劳动人民的巨大同情。他以浪漫的笔法把对自由的向往,对美好生活的爱及对黑暗社会的恨都用诗歌的形式表现出来。

《天真之歌》写在美国独立战争结束,英国国内暂时平静的年代。布莱克采用了甚至是儿童也能记诵的语言,刻画了一副欢快、和谐的画面,但其中也不乏对社会不合理现象的讽刺和批判。

When my mother died I was very young,

And my father sold me while yet my tongue,Could scarcely cry ‘weep! weep! weep! weep!’So your chimneys I sweep, and in soot I sleep.…

这是“The Chimney Sweeper”(扫烟囱的小孩的第一节。在这里诗人形象地描述了一个小男孩的凄惨生活。母亲去世时,他还很小,走投无路的父亲把他卖了,于是他成了一个“chimney sweeper”。因为年龄很小,他甚至还不大喊得清“sweep”,所

以人们听到的是“weep”,他在烟囱里扫煤灰,很多时候因为太累就睡在煤灰里面。(事实上当时有很多扫烟囱的小孩因为长时间呼吸煤灰,最终患上癌症而死。)诗的字里行间都流露出布莱克对扫烟囱小男孩的同情,更能感觉到诗人的愤慨和对这个很多人只有卖儿卖女才能生存的无情社会的控诉。

在布莱克的诗中,教堂根本不是什么圣洁的地方,而是一个阴森、冷酷、恶毒、最黑暗的地方。让我们通过《经验之歌》中“迷路的小男孩”一诗,看看上帝在人世间的代理——牧师是如何活活烧死这个所谓的“迷路的小男孩”的:牧师抓住小男孩的头发,“兴奋得浑身发抖”,然后,“剥掉他的衣服只剩下衬衣/并用铁链把他捆起”,接着“把他在一块圣地上焚烧”。而小男孩的父母只能“徒然痛哭”,眼睁睁地看着自己的亲生骨肉被活活烧死。布莱克愤怒地指出:这就是发生在英格兰大地上!这种最残忍,最肮脏的事情恰恰发生在最慈爱,最圣洁的地方。[2]

在《天真之歌》中的“神圣的星期四” (Holy Thursday)这首诗中, 我们可看出布莱克所指出的“最慈爱,最圣洁的地方发生的最残忍,最肮脏的事情”。

Is that trembling cry a song?Can it be a song of joy?And so many children poor?It’s a land of poverty!

在这一节中,诗人强烈地讽刺和谴责了宗教和慈善事业的虚伪。一个“富裕”的国度,穷人家的孩子却挨饿受冻。作者的潜台词是:是谁的罪恶之手把天真的孩子抛入苦难?是上帝,是暴君,是放高利贷者及其他剥削者。认清了英国社会本来面目的诗人已不再是“天真的小孩,纯洁的圣者,”而是一个极具反抗精神的社会批评家。

布莱克在“伦敦”一诗中更加形象地刻画了一个丑恶的社会全景。该诗向我们展示了一个血泪斑斑的英国社会,并且将18世纪末的伦敦公之于众:资产阶级在君主立宪制的庇护、纵容和支持下霸占了一切;街道变成独占的(charter’d street),就连泰晤士河也变成了“独占的(charter’d Thames)”;整个世界愁容一片,到处都是哭声、闹声、叹息声、咒骂声;生活在社会底层的工人、士兵、妓女、扫烟囱的孩子等悉数登场。成人的呼喊,士兵的哀叹,扫烟囱孩子的“号哭”,吓破了胆的儿童的惊唤,年轻娼妓的诅咒惊呆了新生的婴儿,使接亲的喜车变成了出殡的灵车。

布莱克的诗画作品反映了那个时期英国人民的生活和理想。他同情民族解放、妇女解放,同情被压迫的劳苦大众, 同情被作为奴隶来贩卖的黑人。他拥护和平, 反对战争,反对侵略殖民主义,反对资本主义所带给劳动人民日益加重的剥削和压迫,否定教会压迫和礼教束缚,抨击种族歧视和贫困剥削。他要求解放个性和人类,歌颂自由、平等、博爱,赞扬劳动人民和艺术。他的这些光辉思想至今仍有着不可低估的现实意义。布莱克不仅仅是一位伟大的诗人, 更是一位富于激情的社会批评家。

参考文献

[1]葛桂录.“威廉•布莱克在中国的接受”,《淮阳师范学院学报》1998年第2期.

[2]胡建华.布莱克的“人类灵魂的两种对立状态”——《天真与经验之歌》到《天堂与地狱结婚》,《外国文学》1996年3月.

[3]王位良.英国浪漫主义诗歌史[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1:17一18.

163

体现现实的诗句篇三
《论《诗经》对现实生活的体现》

第34卷第3期 唐山师范学院学报 2012年5月 Vol.34 No.3 Journal of Tangshan Teachers College May 2012

论《诗经》对现实生活的体现

卜晓伟

(河北师范大学 文学学院,河北 石家庄 050024)

摘 要:《诗》描绘的是一个自然、真实的世界,《风》《雅》《颂》根源于不同的文化,有着不同阶层的作者和不同的描写对象。《风》中的人们歌唱自己的生活,抒发自己的情感,打猎、耕种、采摘、纺织、守候、等待既是他们的生活,也是他们情感的表达。《雅》与《颂》同样从人们的现实生活写起,或融入政治因素,或带有宗教色彩,所体现的既是一人之情感也是所有人之情感,皆本于人伦、切近人情。

关键词:《诗》;《风》;《雅》;《颂》;生活 中图分类号:I207.22

A 文献标识码:

文章编号:1009-9115(2012)03-0027-03

On Reality of Life Reflected in The Book of Songs

BU Xiao-wei

(College of Chinese Literature, Hebei Normal University, Shijiazhuang 050024, China)

Abstract: “Book of songs” pictures a natural, real world. “Feng”, “Ya” and “Song” are rooted in different cultures, by writers of different social classes, and depicting different objects. In “Feng”, people sing their lives, express their feelings. Hunting, farming, picking, weaving, and waiting. Waiting is both their lives and their emotional expression. “Ya” and “Song” depict similarly people's life, only different from Feng in that political politics and religion are integrated. What they reflect are feelings of both individual poet and all people. In conclusion, they are not divorced from the reality of human life and human emotions.

Key Words: Book of songs; Feng; Ya; Song; life

《诗》有《风》《雅》《颂》之分,《诗大序》云:“是以一国之事,系一人之本,谓之风。言天下之事,形四方之风,谓之雅。雅者,正也,言王政之所由废兴也。政有大小,故有小雅焉,有大雅焉。颂者,美盛德之形容,以《风》多写其成功,告于神明者也。”[1]可见就内容而言,个人,《雅》《颂》多关国事,此说虽未必与《诗》完全相合,但作为大略的分别,仍有其道理所在。《风》或由外物触动心灵,因而形于声,发一己之感慨,或是借普通的生活场景来抒发自己的情感;《雅》《颂》则多集民情、正义、道德于一身,其中描述农事的诗述写了当时人们如何农耕劳作以及祭祀等生活常态,同时《雅》中的一些抒情诗与现实政治联系紧密表达了不同的人想要对家族和邦国的兴亡负起责任的心情。《诗》中的这些景象皆本于人伦,切近人情,叙述的是现实生活之事,抒发的亦是人之常情。

吴乔曰:“《风》《骚》多比、兴,是虚做。”[2]“虚做”写情也,《风》多写情,但并不是用文字凭空抒情,它的情不是靠文字“写”出来的,而是或有所依托,通过对自然景物、生活常态的描述,传达出自己的情感,或并不知道诗所写的究竟为何物、何事,其意微渺让人无法参透,但“诗人”对待天地四时、自然万物瞬息变化、死生消长的领悟与感受却从诗内显示了出来。《风》中打猎、耕种、采摘、纺织、等待、追逐都成为情感的表达,事是生活中平常之事,物是常见之物,这些切近人间的事情和它们传达出的情感,于朴茂质实中透露出这本就是世间人情。大自然中的各种生物皆可以与人共语,而在人对其亲切观察的过程中,总有一种感悟生命的智慧,诗中的这些意象固然有所选择,但“形而下”者实可能远多于“形而上”者,诗人体物之心未尝不深细,但总是就自然万物本来之象而言。“两间莫非生意,万物莫不适性”[3],这是自然予人的

──────────

收稿日期:2011-11-12 作者简介:晓伟(1986-),女,河北张家口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中国古代文学。 -27-

第34卷第3期 唐山师范学院学报 2012年5月

最朴素的感悟,故而《风》中许多诗以纯粹的自然风物,或是抒发万物如此,人事亦然的喜悦,如“关关雎鸠,在河之洲”[4,p3],“桃之夭夭,灼灼其华”[4,p16],“燕燕于飞,差池其羽”[4,p69];或抒发万物如此,人事却不然的哀怨,如“雄雉于飞,泄泄其羽”[4,p84],“毖彼泉水,亦流于淇”[4,p107],“习习谷风,以阴以雨”[4,p91],这些自然风物可能是实景,是作者即目所见,也有可能是心象,乃作者浮想于心,但不论是天然凑泊的眼前景致亦或只是意中之象,却都是世上所有,人人眼中心中可见可感,并不是光怪陆离的神奇之物,正因如此,这些花草作物鸟兽虫鱼虽然各有其敏感细腻之处,但透出的仍是寻常之人的情感,颇有一番生活韵味。

这些看似与日常生活无甚关联的景物尚且如此“含情”,那些直接描摹世态人情的场景则就更贴近人心、切近人情了。《风》中有一些表达男女之情的纯纯的“情诗”,如《周南·关雎》《邶风·静女》《郑风·出其东门》《陈风·东门之杨》《陈风·月出》《陈风·东门之池》《邶风·匏有苦叶》《陈风·泽陂》等等都表达了男女之间情意的浓厚,它们有的是男子对心爱女子的思慕,有的是女子怀春,甚至像《月出》这样的诗篇只是思可感而形不可见,何人思念何人并不清楚,但并不妨碍这思念之情的真挚表达。这些诗虽情节各异,但有一个共同特点,那便是一面质实,一面空灵。《静女》中男子久待女子不至而想其相约之时,静女相赠彤管,其言语笑貌随男子思绪仿佛呈现于人眼前,必是有此一实实在在之情节才有男子对物思人之念,但静女其人并未现身,似乎只在男子思绪中存在,她到底是怎样的美才能使男子觉得这一小小的茅荑只因美人所赠而与众不同,实中见虚,但男子对女子情意却跃然纸上。《东门之杨》说的也是等待心上之人,诗中有景无人而又分明有人,谁等待谁难以说清,似乎是一片空白,但正是这片空白成就了它的丰富,场景酝酿出一分明净诗意,使得它清疏其外,但人未来而久待的神情传达出来又使得它沉挚其内,人物情节朦朦胧胧,但一片情思却真真切切。《出其东门》叙述者是男子,《匏有苦叶》陈述者是女子,前者的粗笔摹绘是即目,后者的细笔勾勒也是当前,与《出其东门》中的如云众女一样,《匏有苦叶》中的求偶之雉、深厉浅揭涉水之人,也都是生活中的平常,是人生和天地自然中的平常。这两首诗虽都是说心有所属,但却不是一种面对世人的表白,面前似乎也没有一个需要表白的对象,但却怀藏着各家温暖的心事,一切都很真实,都很自然,也都很美好,心中的温存与挚爱如同眼前的景致一样天经地义,实实在在属于生活中的每一个人。《风》中的“情诗”最易曲解,总是被人冠以“后妃之德”、“刺君无道”亦或“淫奔期会之诗”等等名目,这些都是后人妄加,从诗中丝毫未见,其实越是这些质朴的人情越能打动人心,穿凿附会-28-

大可不必。

《风》中最接近生活切近人情的诗莫过于直接叙述当时人们日常生活场景的诗,如《豳风·七月》以月令为兴叙述一年之中人们的日常生活,王安石说“仰观星日霜露之变,俯察虫鸟草木之化,以知天时,以授民事,女服事乎内,男服事乎外……其祭祀也时,其燕飨之节,此《七月》之义也。”[5]其实说白了,就是农家人脚踏实地的辛勤劳作与建设,此中有乐有苦,但既没有刻意粉饰,也没有呻吟诉苦,虽然一定程度上滤去了生活中的许多苦难和不幸,但也保留了当时最为亲切的风土人情,虽不能说是历史真实,却也是一个家族对家族故事的记忆。它叙述忧勤,即事感物,中间有告诫,有问答,有民情,平平常常纯任自然,且透过这些事件我们可以看到父子相亲、夫妇相爱的和谐大家庭的温情,此诗之好,有很大原因在此。除了这种“生活全景图”之外,还有许多诗只描写一个片段或一个场景,但同样可以窥见其生活,体会其思绪。《卫风·伯兮》与《王风·君子于役》都是思念从役之君子,二者角度有所不同,但全都不借助神话之类的想象,而只凭现实生活中的材料,道出最深挚的思念。《伯兮》中写到“自伯之东,首如飞蓬。岂无膏沐,谁适为容。”[4,p187]与《君子于役》中“不日不月”“苟无饥渴”[4,p198]的表达皆浅而有味,阁中人因无人欣赏而无心装扮,闺中少妇思念丈夫却不明言思心之切,只是表达了对丈夫是否饥渴的忧虑,这是在最家常处,也是生活最基本处,写出深深的忧思与怀念。再如《芣苢》,这里边没有个人事件,如心绪、遭遇,却是于寻常事物、寻常动作中写出一种境界,予人一种平静阔远的感觉,让人仿佛感到作者从容安乐的生活与心态。《风》中的诗大多“事”与“思”相互交融,即叙事、写情交杂,有时难以区分,但叙事便是生活中平常之事,写情便是普通人情,并不是高高在上而是人人皆有、皆可感,且情较之于事似乎更重一些。

《雅》与《周颂》的作者多数是周王朝的上层人物,但这并不意味着他们的叙述脱离现实,这些作品同样是从贴近人们生活的事件写起,只是并不如《风》那样纯粹,而是或融入政治因素或带有宗教色彩,这就使得《雅》与《颂》具有了时代的特征,从而更能够体现出当时人们的真实生活状态与情感。

《雅》与《颂》中最贴近普通民众的诗就是那些描述农事以及与农事有关的体现人们日常生活的诗歌,在《诗经》的时代,农业已成为周人的主要生产方式和社会生活内容,几乎所有的人都会与农业生产发生直接的联系。《雅》与《颂》中这些描述农事的诗则完整地再现了人们从事农业活动的整个过程,从准备工具到松土、播种再到除草、灭虫,直至丰收、收藏的各个环节,均在诗中得到了体现。如《载芟》从垦荒耕植开始写起:“载芟载柞,其耕泽泽,

卜晓伟:论《诗经》对现实生活的体现

千耦其耘,徂隰徂畛。”[4,p981]经过深耕细作,到收获的季节五谷丰登:“厌厌其苗,绵绵其麃。载获济济,有实其积,

万亿及姊。”[4,p981]诗在叙述这一过程中有很多细节描写,把

如何耕作以及耕作过程中人们的情态都完整地展示了出来,尤其是男人耕作、妇女去田中送饭这一场景一直延续了几千年,田间地头相依的身影传达出的默默温情似乎将耕作的疲累消融了许多。农耕劳作是人们每天的生活,他们勤勤恳恳期盼丰收时节的到来,诗从最细微之处体现出人们生活的艰辛与他们的希望。《雅》与《颂》中的这些诗在记述农事时往往与祭祀相结合,丰收之后紧接着便是祭礼:“为酒为醴,烝畀祖妣,以恰百礼。”[4,p981]祭祀内容的加入并不会使诗变得神秘,祭祀活动的场景本身展现的也是现实的生活场景,如《信南山》第四章:“中田有庐,疆场有瓜,是剥是菹。献之皇祖。曾孙寿考,受天之祜。”[4,p666]本是祭祀场景的描述但却呈现出一幅鲜活的生活画面:丰饶的土地,农家的庐舍,人们在瓜棚之中将成熟了的瓜采摘下来进行腌制,在这里,呈现在我们眼前的不是什么神秘的场景,而是作者从生活素材里所撷取出的一个平实亲切的画面,景物寻常,让人觉得祭祀似乎也不再是一件很神秘的事情。这些描述农事的诗篇在写到祭祀时对神灵往往是一笔带过,更多的是对农业生产过程的描述,祭祀既是为了祈求神灵的保佑,也是为了表达自己的感激之情,诗中多次出现“皇祖”、“曾孙”的字样,表明了他们对上位者的感激,同时他们知道只有通过艰辛的劳动才能有所收获,正因如此人们才会每日辛勤劳作而毫不抱怨,可见他们对于现实的考虑要多于对虚幻神灵的崇拜。农耕是与普通人联系最紧密的事情,《雅》与《颂》中的这些农事诗描述了人们每日的生活,体现了他们的思想感情,尽管这份感情比较克制,但却是最真实也是最朴实的。

《雅》中也有一定数量的抒情诗,这些诗同样展现了不同阶层人们的现实生活,以及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之下人们的情感变化。《雅》的抒情诗中包括颂美诗与怨刺诗,颂美诗代表了人们对祖先及当代君主、王公大臣的崇拜,如《文王》《思齐》《棫朴》《文王有声》等,这些观念根深蒂固地存在于人们的脑海之中。怨刺诗是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出现的,它们多与现实国事联系在一起,如《大雅》中的《民劳》《板》《荡》《桑柔》《瞻卬》,《小雅》中的《节南山》《十月之交》《雨无正》《正月》《巧言》等等,深刻地反映了厉王、幽王时赋税苛重,政治黑暗腐朽,社会弊端丛生,民不聊生的现实。这些诗的作者往往是活跃在政权中的明智清醒的一群人,诗人们在努力维护一种制度、一种秩序的同时,也在坚持一种操守和一种精神,因此,诗

描述的内容虽然残酷但其中蕴含的精神并不颓唐,反而有种激越喷薄的力量。但也有一些作品主要表现了诗人自己哀怨不平的人生体验,里面充满了诗人对昔日美好生活的回忆与对现实生活的不理解与不情愿,这是在残酷的统治下,走投无路之人可悲可怜的复杂心态的真实再现。如《小雅·四月》通篇表现了诗人伤时伤己之感,结尾处写道:“匪鹑匪鸢,翰飞戾天。匪鳣非鲔,潜逃于渊。山有蕨薇,隰有杞桋。君子作歌,维以告哀。”[4,p640-641]贪残之人处于高位不能向下施以恩泽,人民病困而不能逃避祸害,连大鱼、草木也不如,这是诗人从心灵深处发出的痛苦的呻吟与哀叹,可以看到诗人与普通人民当时的生活处境与悲怨的心情。《雅》中的这类抒情诗与政治密切相关,颂美诗是为表达对祖先的敬仰与崇拜,怨刺诗是揭露现实而排遣心中的忧伤与愤恨,那些事实似乎只属于高高在上的贵族阶层,但前者自豪喜悦之情与后者悲伤痛苦的感情实际存在于每个人的心中,读来永远有着切近的感受。

《雅》具有鲜明的礼的特性,与社会、政治连接更加紧密一些,而《颂》则往往与宗教息息相关,具有浓重的宗教色彩。《雅》反映时代特征,自然体现的是现实人情,而《颂》根源于古朴的原始宗教文化,描写对象有时也以各种神为主,似乎有些高高在上,但实际上,这些信仰或宗教活动正是当时人们现实生活中的一部分。

“古代有所谓‘乐语’。《周礼·大司乐》:‘以乐语教国子:兴、道、讽、诵、言、语。’”“言”、“语”是将歌辞应用在日常生活里,这些都用歌辞来表示情意,所以称为

‘乐语’。”“以乐歌相语,该是初民的生活方式之一。”

[6,p6-8]

从这方面来讲,“诗三百”正是“乐语”之精华,有些语言似浪漫却也写实,因为这些诗人所歌唱的本来就是自己的生活,抒发的是自己的情感。“诗三百”差不多篇篇有情,所谓“兴、观、群、怨”不过也是说着“有情”二字,它本于人伦,切于人情,平常的人歌唱生活中简单的事,知草木之贵,视万物如人:《诗》向我们呈现出了一个“真实”的世界。

[参考文献]

[1] 李学勤.十三经注疏·毛诗正义(上)[M].北京:北京大学

出版社,1999:16-18.

[2] 吴乔.围炉诗话(一)[M].北京:中华书局,1985:10. [3] 扬之水.诗经别裁[M].北京:中华书局,2007:4. [4] 程俊英,蒋见元.诗经注析[M].北京:中华书局,1999. [5] 王安石.诗义钩沉[M].北京:中华书局,1982:111. [6] 朱自清.诗言志辩[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10:6-8.

(责任编辑、校对:王文才)

-29-

体现现实的诗句篇四
《论《诗经》对现实生活的体现》

体现现实的诗句篇五
《浅谈诗经的现实精神》

浅谈《诗经》的现实精神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共有305篇,全书主要收集了周初至春秋中叶五百多年间的作品。《诗经》的内容十分广泛,其中很多诗歌都体现了现实精神。有研究者认为《诗经》是我国最早的富于现实精神的诗歌,奠定了我国诗歌面向现实的传统。这里我就浅谈一下《诗经》的现实精神。

诗经的内容十分广泛丰富,它立足于社会现实生活,没有虚妄与怪诞,极少超自然的神话,所写的祭祀,宴饮,农事是周代社会经济和礼乐文化的产物,其他诗对时政世风,战争徭役,婚姻爱情的叙写,展开了当时政治状况,社会风俗,人民生活的形象画卷。诗经的现实精神可谓处处皆有,在国风和二雅中表现的尤其突出。

《诗经》富有现实主义精神,首推《国风》中的两周民歌,其次是《小雅》、《大雅》中的文人讽喻诗。它们在内容上的主要特征是正视现实,描写现实、揭露现实和批判现实;在艺术上的主要特征是文风朴素,语言简洁,比兴巧妙,人物形象真实、自然而生动,生活画面亲切感人等。《诗经》在内容和艺术上的主要特征,也就是我国现实主义诗歌传统的主要特征,继《诗经》之后,两汉乐府民歌,魏晋南北朝诗歌,唐、宋、元、明、清文学,都继承和发扬了《诗经》的现实主义传统,出现了一些优秀的现实主义诗人和现实主义作品。

“关关睢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千载辗转,脍灸人口之风情歌语仍散发出一股幽情馥郁的芳香。千古绝唱《诗经》首篇《关睢》章就渗透着人性最本真的渴望,以睢鸠和鸣比兴,引出一位温文尔雅的姑娘正是青年梦寐以求的佳偶。尔后,诗人反复以荇菜为喻,弹奏出一首君子朝思暮恋淑女的浪漫痴情曲。全诗以一种唯美的艺术情调渗透于朴实的现实主义诗风,这也是《诗经》的总体风格。《芣苢·周南》以重章叠句,反复吟唱写出了妇女采摘芣苢的情状,反映她们在劳动中的欢愉之情。两首周南民歌都以最本真朴实的手笔再现了两种不同场景,反映了不同的现实,然而它们的相同之处在于它们所包含的现实精神。

所谓现实精神是以现实主义手法所写的作品中所反映的精神,而现实主义的基本原则,是按照生活的实际样式再现生活,并通过对生活真实的、具体的、形象的描写,表达作者的思想情感,反映社会生活的本质或本质的某些方面。《诗经》中还有很多对现实生活的再现。如反映古老农事生活的诗篇——《豳风·七月》。全诗长而有序、层次井然。作品按季节时月的变化来安排篇章结构,鲜明地表现了周人由农业生产实践而产生的面对现实的创作态度。

《诗经》是直面现实的艺术。这不仅表现在农事诗的描写。面向现实的生活态度使周人把诗的创作看成是对自己生活现实的再现反映。是现实主义的眼光使诗人对社会生活具有了最为敏锐的观察力,使诗人能够把握社会生活的各种素材,对各种生活现实进行了深刻的提示和描写。大至国家的宗庙祭祀、军事战争、宴飨朝会、政治变革,小至平民百姓的蚕桑耕耘、婚丧嫁娶、娱乐游观,都是《诗经》所要描写和表现的对象。现实主义的创作态度使《诗经》具有写实和朴真的特征,具有生活的亲切感,从而引导人们去关注现实、热爱生活,批判社会上的

一切不合理现象,激发人们对于理想生活的不懈追求。

《诗经》产生于两千五百年前的奴隶制周王朝,是我国第一部诗集,它以丰富的内涵和深刻的思想性为我们描绘了一幅无比生动的历史画卷,反映了我国从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五百年间复杂的社会面貌。其中表现的“饮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的现实主义精神,更是开后世现实主义诗风的先河而《诗经》的现实主义特色首先体现在其丰富多彩的内容上,它以海纳百川之势吸纳几乎所有能印入眼帘,纳入耳窗的自然万物,可以说是一本生活的百科全书。其中涉及的草有麦、黍、稷、麻,木有桃、李、柏、桑,兽有马、牛、羊、狐,鸟有睢鸠、黄鸟、喜鹊、鸱鸮等等,飞禽,走兽,虫鱼可谓样样俱全。而《诗经》的成功之处正在于它的创作源于人民的所见所闻,这不仅丰实了文章的内容,增强了可读性,更以浓厚的生活气息描叙了当时纯朴的风貌,同时也充分体现了现实主义精神。

《诗经》的内容的确涵盖生活的方方面面。刘操南在《诗经探索》中将其按题材和内容划分为五类:1、情歌婚姻诗2、劳动歌诗,3、卫国战争诗,4、政治讽刺诗;5、史诗和祭祀诗。由此可见《诗经》内容包罗万象,汇集了生活的点点滴滴。其中尤以描写两性生活的诗章居多,譬如在《国风》一百六十篇诗中,就有超过一半是关于爱情与婚姻的,充分彰显了人性最原始真实的一面,反映出奴隶制社会感情生活现实。其中既有君子思慕、少女怀春,也有薄情断肠、怨妇悲秋。悲欢恋情,如激弦回荡,尤幽曲和鸣,掩盖犹觉余音颤袅,其点缀的是香闺围笼的暧昧,描绘的是泪眼婆娑的唯美。

诗三百余篇,其中描写自由爱情的经典之作实在举不胜数。《蒹葭》就是一首谴绻缠绵的爱情小诗。“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是多么优美的珠玉之声,它以一种虚实相生的手法朦胧地表达了诗人对伊人的苦苦追寻和深深思慕,委婉动人的格调杼写的是凄迷的孤独与幽远的浪漫。《静女》则是一首幽默逗趣的情诗。幽会之期,女子悄悄躲起来,急得男子搔首徘徊,而待她出来,赠予男方“红笛儿”和“茅荑”之时,他简直喜出望外。小诗营造出一种欢乐气氛,将情人幽会描绘得活灵活现。《子衿》则以“一日不见,如三秋兮”等丝丝情语细腻地刻画了一个热恋中的少女苦等情人不来那种焦急惆怅的心情。

从这些诗歌我们可以看出当时没有封建社会那么多教条束缚,有一定的爱情自同,而婚姻又是与现实生活密不可分的一部分。在那个生产力相对低下的社会,人们会把相当一部分精神寄托在感情生活上,进而以诗言志传情,表达人们对爱情的合理追求与美好祈愿。然而,随着阶级意识的发展,“父母之命,媒灼之言”类的金科玉律开始逐渐形成,于是自由爱情与礼教法制的予盾由然而生,使得很多这种追求与祈愿都会遭到无情的扼杀。“爱情诚可贵,自由价更高”,爱情自由更是弥足珍贵。可在那个等级观念日浓的社会,爱情自由也无可避免地逐渐被礼教法制所打压,为金钱权势所侵蚀。一双双情侣被强行拆散,一对对鸳鸯沉溺于痛苦的海洋!

《将仲子》就现了这一转变:“岂敢爱之?畏我父母。仲可怀也,父母之言,亦可畏也。”此诗描写了女子害怕父母亲长的多言而不敢热爱仲子,同时内心却充满摆脱礼制束缚的强列愿望,矛盾而饱受煎熬。当然,也有不少情侣敢于起来反抗,如《柏舟》中女子就发出“之死矢靡它”的誓死捍卫真挚爱情的宣言。然而当礼教舆论家长制铺天盖地压下来时,又有多少真正的爱情能拥有这份幸运,在禁锢中突围,于迫害中重生?

而尤其深受其害的是当时的女性,皆因父系社会的周王朝在形成封建教条这一过程中自然也少不了“男尊女卑”这一产物。譬如《氓》中的妇女就受尽社会的多重蹂躏与伤害,诗中野蛮虚伪的“氓”与善良勤劳的“女”形成鲜明对比,反映了“重男轻女”等腐朽的剥削阶级思想。

这些表达两性间哀乐之情的诗歌流露出人性最真实的情感,可以说是《诗经》中艺术成就最高的一部分,然这也并不能覆盖生活的百态千姿。《诗经》的博大海量还涵盖了人民的远征之苦,劳役之怨,国难“黍离”之悲,羁旅怀乡之思,而爱国主义的战争诗与颂扬生活的劳动歌,以及不满黑暗政权官僚的政治讽刺诗,也是其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这些精彩多面的内容,配以种种绘声绘色的写实手法的调味,使得《诗经》如一盘百味俱全的盛餐,在文学长桌上香远溢芳,无愧乎中国几千年现实主义艺术的源头。

《诗经》中也有一些战争诗,如秦风中的《无衣》写了战士们同仇敌忾,共御外辱,是一首斗志昂扬,情绪乐观的战争诗。而《小雅·采薇》则是出征玁狁的士兵在归途中所赋,诗中充满了对侵犯者的愤怒,对久战不归的厌倦。《诗经》中的战争徭役诗,不仅写战争和徭役的承担者征夫士卒的痛苦,还有以战争徭役为背景,写夫妻离散的思妇哀歌,如《卫风·伯兮》,即写了一位妇女由于思念远戍的丈夫而痛苦不堪。从这几首战争诗中我们可以了解到西周末的社会动乱,战争频繁,人民生活痛苦的事实,是对现实的真实描写,充分体现了现实主义精神。

《诗经》中还有一些宴飨诗和怨刺诗。产生于西周初期的宴飨诗,是周初社会繁荣、和谐、融洽的反映,宴饮中的仪式表现了周代礼乐文化的一些侧面,直接反映了周代礼乐之盛。如《鄘风·相鼠》赞美了贵族阶层谦恭有德的彬彬君子,抨击失徳违礼之辈不如禽兽。西周中叶至西周末期,周室衰微,朝纲废弛,社会动荡,政治黑暗,出现了大量反映丧乱、针砭时政的怨刺诗。如大雅中的《民劳》《板》《荡》,小雅中的《节南山》《正月》《雨无正》。怨刺诗主要保存在“二雅”和国风中,这些政治讽刺诗都从不同侧面反映了时事状况,体现了现实主义精神。

《诗经》以其创作题材的广泛,向我们展示了西周至春秋中叶丰富复杂的生活。从祭祀诗中,我们看到了周族祖先艰苦创业的英雄业绩;从农事诗中,我们看到了辛勤劳作的农奴及其艰难困苦的生活;从政治讽刺诗中,我们看到了那些关心时政的爱国人士;从宴饮诗中,我们看到了周族的礼仪制度;从战争诗中我们看到了仆仆风尘的战士;从其他诗篇中,我们也可以看到周族社会各种各样的风俗民情。《诗经》可谓是具有中国民族文化精神的现实主义抒情诗,它立足于社会现实,几乎处处透着现实精神,它的博大精深还需要我们不断挖掘。

体现现实的诗句篇六
《论杨牧诗歌表现的现实理性精神》

体现现实的诗句篇七
《中国古代愤世诗的价值观体现》

中国古代愤世诗的价值观体现

冯香红

在唐朝末期,曾经有一个时期出现了非常多的愤世诗,以杜荀鹤等诗人为代表。他们所创作的诗歌中的价值观是与传统儒家思想大相径庭的。从表面上看,这些愤世诗传递给世人的大多是消极的灰色的情感,但换个角度看,却可以真实地展现当时那个社会环境下劳苦大众的感受。这些思想勇敢地打破了传统观念的牢笼,揭示了惨淡的社会背景,使一套真正符合世界的哲学思想得以诞生,并且对后世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杜荀鹤、罗隐、裴说和李山甫等都是唐朝末期愤世诗的代表。他们所创作的诗歌不但风格独特,而且能够通过简单的描述来表达事理,同时传递给人们一种悲世悯人的思想。事实上,杜荀鹤等诗人不只单单创作愤世诗,他们也有大量的作品是用来感叹社会的。但因当时的诗歌作品较多,所以独具一格的愤世诗受到追捧,这些诗是诗人在经历了惨淡的人生以后经过生活的折磨所沉淀出来的别样情感。符合这类思想的典型诗有上百首,比较具有代表性的有杜荀鹤的《遣

、罗隐的《东归别常修》、李山甫的《自叹拙》和怀》

李咸用的《秋日与友生言别》等。这些诗歌所表现的是一种历经沧桑的世俗价值观,给后人展现了另外一个视角下的唐朝社会,并且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现在很多学者都在呕心沥血地研究其独具一格的价值观,为唐朝文明研究的多元化开辟了一条新的道路。

此。无论一个人是富有还是贫穷,身在何处,都逃不过这两个字的诅咒。所以杜荀鹤在《山居自遣》中感:“无人开日小言利,只我白头空爱吟。”从这两叹道

句中能看出传统的士人心理,但是值得欣慰的是,他对于世人在价值选择上的判断已经有了新的想法。他的诗略显得有些孤独自守,淡漠人世,可还是没有完全泯灭追名逐利的心,仍然是一个在矛盾中不断挣扎以寻得解脱的苦命诗人。

(二)成败观:既痛苦又无奈

生活在唐朝末期的人们,虽然每天都在忙忙碌碌地为生活而劳作着,但是仍然难以摆脱社会的束缚,大多还是家徒四壁。面对残酷的生活现实,诗人更容易感叹时运不济、命不由人,杜荀鹤如此,罗隐如此,

:“少英敏,善属李山甫也是如此。罗隐曾愤愤地写道

文,诗笔尤俊拔……自以当大用,而一第落落,传食”从诗中我们可以体会诸侯,因人成事,深怨唐室。

到,诗人本身是希望自己可以入仕,赢得功名利禄的,

但现实是自己并没有出人头地,只能为了生计而忙碌。梦想与现实的差距如此之大,令诗人不得不怨恨自己生不逢时,更加怨恨唐朝的腐朽和败落。像罗隐这样已经身为士人,但却仍然处于社会底层的人被定义为社会的弱势群体。是的,在那样的社会,权力、机会和财富通通属于上层人群,相对而言弱势群体就只有很少的社会资源,自然也没有人人平等的社会原则。罗隐在“浮世到头须适性,男儿何必尽成功”中就显得有些失衡,很明显他因自己未能得到功名而耿耿于怀,可是又能怎么样呢?他只能不情愿地接受现实,他不是不想反抗,也不是不能反抗,而是他知道反抗也没有用,所以诗句中充满了愤恨的感情。

(三)人情观:悲凉中夹杂着惨淡

无论是在古代还是在现代,人都是不能独立于社会而存在的。在唐朝末期,这些诗人们在艰难生存着的同时还要忍受着人情的冷漠。因为在那样的社会环境下,底层的人都在为自己的生活奔波,所以遇到事情大多都会为自己考虑;而高层人士就更不会关心底层人生活的好坏。杜荀鹤的《秋晨有感》中有一句这:“吟发小长黑,世交无久情。”这句话光从表样的诗

面上的意思就能很清楚地感觉到一股酸楚的感觉。这是诗人从亲身经历中所体会出来的吧。在深处困境中而有求于人,在最需要帮助的时候得到的却是别人的冷漠和白眼。也正是因为这样的事情经历得多了,诗

唐朝末期像杜荀鹤这些愤世诗人,在诗篇中大多是宣扬一套更接近于百姓生活、更世俗化的思想。这种区别于正统儒家的观念主要是来源于诗人本身苦难的经历,经过他们内心的理解,然后提炼出来融入进诗句中。他们的诗中描绘的多是低层人的生活,再加上些许的儒家理念,便形成了更容易被劳苦大众接受的接近于生活的哲学。

(一)名利观:清醒而冷峻

生活在唐朝末期的诗人,每天都被生活所迫而忙忙碌碌地工作着,却还要反思自己为什么会被社会和上层人士所驱驰。与此同时,他们还在一旁观察着劳动人民的苦难生活,内心不断思索着他们过得如此清苦但是每天仍然这样为了生活奔波的原因。经过分析,他们终于归纳出,人世间唯一不能舍弃的就是名和利。人类为了这两个字而不断地挣扎着,从古至今皆是如

2013%短篇小说

人便得到了教训,开始认清人情的冷暖和炎凉。诗人本身多半都是理想主义者,他们在创作各种诗词的时候,还会给自己编织一个理想化的梦,梦想碰到现实

。“四海之内皆兄弟”的理想只存在就会被打得粉碎

诗句中,现实生活中是缺少这种温暖的颜色的,所以

他们采用愤世的诗表达真实无情的世俗价值。

居闹市无人问,富在深山有远亲”等。这些格言中所体现的价值观与愤世诗中的价值观如出一辙,它们所产生的社会影响也是基本相同的。

《增广》因为其价值观与官方宣传的理论背道而驰,所以被官方文化排斥和冷落,可是它在民间却大受欢迎。不论是古代的贫苦大众,还是现代的老百姓,都是脚踏实地生活的,所以更加青睐于实际的、贴近生活的价值观。他们在面对那些虚幻的、理想的官方道德价值观时是毫无感觉的,反而能与《增广》所展现的人生哲学产生心灵上的共鸣。而《增广》也只是众多民间读物中的一个代表,而这些哲理和价值观更加浓郁的书籍对我们民族的心理健康产生了良好的影响。在专属于文人的书籍中,我们学到的道理通常过于教条和古板,远远比不上通过教育而形成的自然观、伦理观、道德观和价值观等。在表扬的同时,我们也必须承认,没有任何事物、任何思想是完美的,唐末的愤世诗在表达独特的价值观外,不免有一种消极感,所以我们要吸取其中的优点,而忽略其缺点。也就是说,我们要以正确的态度看待正、负社会影响兼备的愤世诗篇。

通过本文介绍,相信读者不难发现,愤世诗不但历史悠久,而且长传不衰。从唐朝末期开始到现在,民间价值观的形成及演变也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诗人从现实生活的经历中将痛苦的经历进行沉淀和筛选,便形成了具有另类价值观的生活信条,然后由诗句展现出来。而这样来自于社会底层,却又相当符合当时人民的生活现状的社会认知,更能经得起时间的考验。可是这种有悖于传统儒家思想的价值观极容易被官方社会批判和否定。虽然外界的环境很恶劣,但这种世俗的价值观仍然坚强地生长着。唐朝末期盛行的愤世诗能够真切地反映民间的悲惨生活,提炼出世俗价值观,并被后人广为流传。

[参考文献]

[1]张红.泥塘中的锋芒———论罗隐诗歌的讽刺艺J].广东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7(03).术[[2]方坚铭.从《时世行》《颂德诗》———杜荀鹤人格嬗到2003变的完成[J].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01).

[3]陈鹏.论唐末诗歌创作的主题和体式[J].武汉理工2006(01).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4]郭改芹.试析陶渊明田园诗的创作风格及思想内J].濮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04).涵[[5]李志人.陶渊明田园诗简析[J].远程教育杂志,1996(06).

[作者简介]

冯香红(1979—

说到唐朝末期,自然就知道在那个时候这个盛行一时的朝代已经接近尾声。一个朝代的衰败也使处在那个社会中的人们饱受痛苦。即使诗人所处的世道已经衰败,但残留在他们身上的儒家思想却是根深蒂固的。他们之所以被关注,就是因为在其诗歌中所展现出来的情感是区别于其他先辈的,他们将自己所经历过的人情冷暖写进诗词,埋怨着乱世下士人的郁郁不得志,进而坦诚了自己的价值观。杜荀鹤在其很多作品中都表现出对劳苦大众的同情之情,如《山中寡》《再经胡城县》和《乱后逢村雯》等。诗句中所妇

表现出来的同情中掺杂着一种愤恨的情愫,他觉得民众的痛苦是来源于地方酷吏的苛责和剥削。他的不平是应该的,因为贫困乡民的遭遇和他自己的经历有异曲同工之妙。他表面上是在为乡民抱不平,实际上是为自己的遭遇控诉,这样便有了之后的“宁为宇宙闲吟客,怕做乾坤窃禄人”的诗句。他在告诉世人,自己不愿意做没有用的人,但是他也是弱势群体的一员,所以只能通过创作诗词来济世救人。他们这种不安于世事、努力反抗的精神是传统儒家思想所不具备的。也就是说,传统的价值观已经无法让他们在面对社会和生活的困境时得到解脱,所以他们才会在自己痛苦的人生经历中寻觅出另外一种价值判断观,即独具一格的愤世诗词。

通过上述描写,不难理解在充满世俗情感的愤世诗词中蕴藏着丰富的价值观,并且这些价值观更接近于劳苦大众的生活经历,所以慢慢地被后世流传下来,有的演变为谚语,有的演变为通俗易懂的格言,给后人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清朝人王士祯在《带经堂诗话》中指称杜荀鹤、罗隐等诗人的作品为“恶诗相。类似这样的评论在之后的许多诗论家传,流为里谚”

的记载中都可以找到,这就有力地证明了唐朝末期愤世诗给后世所产生的深远影响。

唐朝末期的愤世诗所展现出来的世俗价值观备受后人的肯定,所以才会在民间经久不衰。更值得那些诗人欣慰的是,虽然他们等不到,但是他们留下的诗句却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世人。他们在起初表达的不肯碌碌无为,要造福于世人的愿望也实现了。在《增广》中有许多格言和言语的中心思想都与唐朝末期的愤世诗十分相似,如“谁人背后无人说,哪个人前不

”,“易涨易退山溪水,易反易覆小人心”和“贫说人

),女,山东淄博人,本科,淄博职业学

院助教,研究方向为教育

短篇小说2013

体现现实的诗句篇八
《从杜甫的生活经历看其诗歌的现实主义体现》

从杜甫的经历看其诗歌艺术的现实主义体现

阿勒泰地区师范学校 陈啸

内容摘要:杜甫作为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其诗歌的风格是紧扣唐帝国由盛而衰的发展脉络,与诗人自身经历息息相关。由此可以看到杜甫诗歌的创作经历了盛唐的豪迈气概,安史之乱的颠簸流离,经历战乱之后的忧国忧民,对社会现实的写实也由感性转为理性,以此成就了杜甫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的历史地位。

关键词:杜甫 经历 诗歌 现实主义

杜甫是我国一位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的诗歌所反映的社会生活的广度和深度,在艺术上所达到的精深程度,在我国文学史上少有比肩之人。大家公认,“杜甫的诗歌广泛地,深刻地反映了他所生活的那个时代的重大历史事件和社会矛盾”的现实主义的艺术特色。也正是因此,杜甫诗歌享有“诗史”的称誉。笔者认为,这与杜甫生活的年代和经历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杜甫出生在一个"奉儒守官"的官僚家庭,生活在唐王朝由盛转衰的动乱时代,仕途坎坷,历经祸乱,因而能够体察人民的疾苦。也正因为如此,杜甫诗歌的写实由表及里,由感性而理性,在思想上、艺术上取得了极高的成就,达到了现实主义的高峰。

一、盛唐颂歌(公元712年—747年)

这一时期,唐帝国正是一个繁荣、兴盛的时代。虽然杜甫二十三岁应试落第,但正值风华正茂,抱负远大,性情豪迈,当时南游吴越,北游齐赵,过着“放荡齐赵间、裘马颇清狂”的生活。青年时期的游学经历,使杜甫开阔了视野,丰富了生活,其诗歌创作也是以抒发真性情与远大抱负为主。这一时期的代表诗作《望岳》、《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题张氏隐居二首》、《饮中八仙歌》、《春日忆李白》等。《望岳》一诗借泰山直抒胸怀,“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体现了诗人的豪情壮志。《饮中八仙歌》则通过饮中八仙豪爽洒脱的饮酒情态,描绘出一幅盛唐气象。

二、十年困顿(公元747年—756年)

这一时期,正是安史之乱前的十年。因李林甫妒贤嫉能,杜甫应试落选。虽然杜甫多次献诗自荐,但没有结果。杜甫仕途失意,生活贫困,过着“卖药都市、寄食友明” 的潦倒生活。乱象的社会现状和困顿的个人处境,使杜甫对现实有了清醒的认识,思想上发生了转变,诗歌创作逐渐从抒发个人情怀转而反映社会现实,初步形成了 “沉郁”的诗歌风格。这一时期的代表作有《丽人行》、《兵车行》、《后出塞五首》、《至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等。

“车辚辚,马萧萧,行人弓箭各在腰。耶娘妻子走相送,尘埃不见咸阳桥。牵衣顿足拦道哭,哭声直上干云霄。”这是杜甫的名篇《兵车行》中的诗句,真实地描绘出百姓被驱往战场的悲惨图景。这首诗的创作标志着杜甫诗歌的转变,

从此形成了诗人在思想上的主要特征:写实,批判,忧国忧民。

此后,诗人创作了《丽人行》,揭露杨玉环的亲族腐朽、荒淫、奢侈的生活;写出《后出塞五首》,讽刺朝廷的好大喜功;创作《自京赴奉先咏怀五百字》,以“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这样震撼人心的诗句揭露了统治阶级的腐朽和社会的黑暗。十年困顿的生活使杜甫的思想逐渐趋于成熟,确定了杜甫以后的生活道路和创作道路。

三、忧国忧民(公元756年—770年)

这一时期,爆发了“安史之乱”,致使帝国将倾,生灵涂炭。“安史之乱”后,唐帝国由盛而衰。此间,杜甫携家逃难,颠沛流离,目睹战乱惨景,亲尝国破家亡苦难,与百姓生活联系紧密,“忧国忧民”思想完全走向成熟,诗歌的现实主义表现手法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度,写下了《悲陈陶》、《春望》、《北征》、《羌村》、《三吏》、《三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秋兴》、《登高》、《蜀相》、《又呈吴郎》、《岁晏行》、《风疾舟中伏枕书怀三十六韵》等一系列具有爱国精神和同情人民苦难的不朽诗篇。

杜甫的《三吏》、《三别》,是这一时期诗歌创作的高峰。作者以极深厚的同情和极生动细致的现实主义手法,描写了石壕村的老妇一家的苦难:“听妇前致辞:三男邺城戍,

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室中更无人,唯有乳下孙,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诗人又用“夜久雨声绝,如闻泣幽咽”两语来表现夜深静寂、泣声如缕的悲凉气氛,深刻地写出了封建统治的黑暗严酷。

晚年的杜甫流离失所,最终病逝于湘水舟楫中,此时的他有着对国势衰微的忧虑,对人民痛苦生活的同情对自己身世的感慨。“听猿实下三声泪”,《秋兴八首》抒发了诗人对国运由盛而衰的感叹和无奈。“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咏怀古迹五首》借对历史人物凄凉身世、壮志难酬的同情,感慨着自己的悲郁情怀。

然而个人生活的困顿也使得杜甫对国家的热爱,对人民的同情,对美好生活的希望更加深刻、强烈。《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诗人高呼“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从自己的苦难中想到天下百姓的痛苦,希望能实现百姓安居乐业的生活。“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一场春夜喜雨道出了诗人对人生的憧憬和希望。

杜甫一生饱经忧患,颠沛流离,但始终爱国忧民,正视现实和人生,正因为他所处的历史时代和亲身经历,才能使他在文学造诣和思想境界上有更深层次的提升,达到现实主义诗歌创作的高峰。

参考书目:

1.《杜甫选集》 聂石憔 邓魁英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3年11月一版

2.张浩逊《唐诗导读》

1版

3.余恕诚《唐诗风貌》

第1版

4.林继中《杜诗选评》

苏州大学出版社 2003年8月第安徽大学出版社 1997年12月三秦出版社 2004年7月第1版

本文来源:http://www.guakaob.com/yiyaoleikaoshi/234643.html

    热门标签

    HO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