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大自然的现代诗

| 中西医助理医师 |

【www.guakaob.com--中西医助理医师】

写大自然的现代诗篇一
《描写自然景物的诗歌》

写大自然的现代诗篇二
《描写自然优美的诗歌》

描写自然优美的诗歌

1、寒潭映白月,秋雨上青苔。——刘长卿《游休禅师双峰寺》

2、木落雁南渡,北风江上寒。——孟浩然《早寒江上有怀》

3、高鸟黄云暮,寒蝉碧树秋。——杜甫《晚秋长沙蔡五侍御饮筵送殷六参军归沣州觐省》

4、信宿渔人还泛泛,清秋燕子故飞飞。——杜甫《秋兴八首》

5、翟塘峡口曲江头,万里风烟接素秋。——杜甫《秋兴八首》

6、远岸秋沙白,连山晚照红。——杜甫《秋野

、寒潭映白月,秋雨上青苔。——刘长卿《游休禅师双峰寺》

2、木落雁南渡,北风江上寒。——孟浩然《早寒江上有怀》

3、高鸟黄云暮,寒蝉碧树秋。——杜甫《晚秋长沙蔡五侍御饮筵送殷六参军归沣州觐省

4、信宿渔人还泛泛,清秋燕子故飞飞。——杜甫《秋兴八首》

5、翟塘峡口曲江头,万里风烟接素秋。——杜甫《秋兴八首》

6、远岸秋沙白,连山晚照红。——杜甫《秋野五首》

7、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陆游《游山西村》)

8、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9、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曹操《观沧海》)

10、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孟浩然《过故人庄》)

11、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苏轼《题西林壁》)

12、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杜甫《望岳》)

13、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孔子)

14、天上秋期近,人间月影清。——杜甫《月》

17、秋风万里动,日暮黄云高。——岑参《巩北秋兴寄崔明允》

18、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白居易《钱塘湖春行》)

19、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李白《将进酒》)

20、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苏轼)

21、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李白)

22、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郦道元《三峡》)

23、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吴均《与朱元思书》)

写大自然的现代诗篇三
《自然唤醒心灵 心灵回归自然——论瓦雷里诗歌对自然景物的描写及运用》

写大自然的现代诗篇四
《大自然的话(诗歌)》

大自然的话(诗歌)

大自然的话(语言)

江苏省泰兴市机关幼儿园 薛红霞

目标: 1、 欣赏诗歌,初步感知诗歌的语言和结构等艺术特点。 2、 在理解诗歌内容的基础上尝试仿编。 3、 有欣赏、了解大自然的浓厚兴趣,体验人和大自然的亲情。 准备:

1、 幼儿有观察自然现象的兴趣,初步积累了一些经验。 2、 配乐诗歌录音磁带。 3、 大自然景象教学挂图、诗歌图谱各一幅。 4、 拍摄的大自然景象图一套。 5、 数码相机、录音机。 过程:

(一) 开始部分

游戏“指五官”,引起幼儿兴趣。 师:我们一起来玩“指五官”的游戏,听我的口令,看谁指得又快又对! 小结:小朋友的反应很快,说明刚才老师的语言大家都能听懂。老师说的话你们是靠耳朵才能听懂的。不要以为只有人才会说话,大自然也有它自己的语言。大自然的语言你们能听懂吗?靠什么发现呢?我们一起来探索大自然的奥秘! (二) 基本部分 1、 出示教学挂图,感受大自然,了解诗歌。 师:这儿有一幅画,画上有什么?(花、草、树木、白云、太阳、荷花、小河┉)这就是大自然。大自然会说话吗?我们一起来听诗歌《大自然的话》里说了些什么? 2、欣赏诗歌。 a、幼儿听配乐诗歌录音。提问:大自然会说话吗?诗歌里说了些什么?

过渡语:你们听懂大自然的话了吗?我们再来欣赏一遍!

b、教师有表情地朗诵一遍。

C、帮助幼儿理解诗歌内容。

①诗歌里说了大自然中谁在说话?怎么说话的?(逐一揭开相关的诗歌形象图谱

(白云、蚂蚁和树桩…)为什么说白云飘得高高,明天准是晴天;为什么说蚂蚁往高处搬家,明天准是晴天?树桩上的一道道圈圈说明什么?怎么知道的?这都是人类多年观察出来的,这就是大自然的语言)

②大自然的语言与人的语言有什么不同? (人的话要用耳朵听,而大自然的语言就是指大自然中各种各样的现象,它好象用无声的语言告诉人们新奇的知识。) d、引导幼儿有感情地地学习朗诵诗歌一遍。

过渡语:大自然的语言真是五

彩缤纷,妙不可言,我们一起来轻轻学念这首诗歌。 ⑶引导幼儿听辨三段诗歌结构上的特点。

过渡语:《大自然的话》这首诗歌你最喜欢其中的哪一段?为什么?好在哪里?(揭开诗歌外的形象图谱)

小结:诗歌中先说了看到的大自然各种各样的现象(白云高飘、蚂蚁往高处搬家、树桩上有一道道圈圈)紧接着写人们看到这种现象后想到了什么?(晴天、雨伞、一圈就是一年)最后告诉我们这就是大自然的语言。诗歌的结构这样安排能让我们小朋友一听就能明白大自然的语言是什么?人类善待大自然,大自然就会给人类好的回报,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方便,真是人类的好朋友。我们一起有感情地朗诵这首诗歌, e、组织幼儿看图谱完整有感情地朗诵诗歌。

3、幼儿尝试仿编诗歌2—4段内容。

a、幼儿交流自己发现的大自然的话。

过渡语:大自然中有无穷的奥秘,你们平时都注意观察了吗?有没有发现感受到大自然的话?和你的好朋友说一说!

b、组织幼儿看拍摄的图片录象。

过渡语:我这儿也搜集了一些大自然的话,你们能听懂吗?

c、幼儿进行仿编。

师:我用诗歌的形式把我发现的大自然的话告诉了你们,你们也来用诗歌的形式说说你发现感受到的大自然的话,好吗?

小结:真棒!你们一定都是爱学习肯动脑,细心观察,勤于积累的小朋友才能听动大自然的话,课后你们可以把你们观察到感受到的大自然的话画下来我们装订成一本大的诗歌集,好吗?

(三) 结束部分

大自然真是我们人类的好朋友,只要我们善待她,她就会给我们人类好的回报,但是现在我们人类有些人却不能善待大自然,大量地砍伐树木、捕杀动物,乱扔垃圾、工厂排除废气、废水污染环境,使大自然受到严重的破坏。大自然还会和我们人类做朋友吗?她还会以好的回报给人类吗?我们应该怎样做?课后你们可以去了解了解,再来告诉我,好吗?wwW.fbw.cn中国教育文摘

延伸:

1、 组织幼儿课后绘画《大自然的话》,装订成一本诗歌集并请幼儿的爸爸妈妈把孩子的仿编的诗歌记录下来。

2、 开展主题班会:大自然的小卫士。 说课:大班诗歌《大自然的话》

江苏省泰兴市机关幼儿园 薛红霞

一、说教材:

我选择的说课的科目是语言,课题内容是诗歌《大自然的话》,教材选自江苏幼儿园综合活动教师指导用书。这首诗歌科学知识趣味性很强,可以借机培养幼儿观察大自然的兴趣,进而培养幼儿热爱大自然的美好情感。要想让幼儿理解和体会到诗歌中的内容,感受诗歌的美,就必须对诗歌中提到的大自然的景象有所了解,这是理解这首诗歌的知识基础也是本次活动的知识点。我在课前利用了散步活动、谈话活动引导幼儿观察认识大自然有规律的变化,让幼儿了解四季的变化特征,动植物的变化,让幼儿亲身感受生活中大自然的美,为诗歌教学的开展奠定了情感基础。根据大班

幼儿的年龄及心理特点,从情感教育、能力培养、知识三个方面认真制定了本次活动的教学目标。具体是:

1、 欣赏诗歌,初步感知诗歌的语言和结构等艺术特点。

2、 在理解诗歌内容的基础上尝试仿编。

3、 有欣赏、了解大自然的浓厚兴趣,体验人和大自然的亲情。

活动的难点在于如何引导幼儿感知诗歌结构特点,而重点则是理解诗歌内容,感知人与大自然的关系。

二、说教法: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而游戏是每个孩子都感兴趣的活动,在课题导入部分我就通过运用娱乐游戏“指五官”,让幼儿初步了解人的语言是靠嘴巴和耳朵了解的,而大自然的语言又是靠什么知道的呢?激发幼儿的好奇心,让孩子带着疑问去探究大自然。活动的开展由易到难,层层深入,使孩子能主动积极、自愿地参与和学习,获得经验,体现了孩

子的主体地位。在活动中,教师以饱满的情绪、优美的教学挂图、形象的诗歌图谱,适时地指导贯穿于活动的始终,让孩子在优美的意境中感受诗歌的美,体验学习诗歌的快乐。这样教也正好契合了《纲要》中关于“

教师应成为幼儿学习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的理念。此外我还采用了交流法、赏识激励法引导孩子在活动中体验人和大自然的亲情、并敢于表达自己的理解,树立了孩子的自信心,从而使本次活动达到美的享受、快乐学习的和谐统一。

说学法:在诗歌教学中老师将根据诗歌内容、孩子学习的特点,让孩子用不同的方式(视、听、说、想)感受诗歌的内容,通过感官的多通道参与满足孩子多方面的需要。并注重生生互动、师生互动,既体现了“以幼儿发展为本”的理念,也促成“合作探究式”师生互动的形成。

活动准备:

1、 有观察自然现象的兴趣,初步积累了一些经验。

2、 配乐诗歌录音磁带。

3、 大自然景象教学挂图、诗歌图谱各一幅。

4、 拍摄的大自然景象图一套。数码相机、录音机。

三、说过程:

每个活动的过程是非常重要的环节,也是教师对教材的理解和活动设计的很重要的体现和实现的过程。根据教材的内容和幼儿的接受能力,我把活动分成五部分完成。 第一部分:通过 玩”指五官”的游戏引出课题,激发孩子探究大自然奥妙的兴趣。什么

写大自然的现代诗篇五
《有关大自然的诗》

有关大自然的古诗

贺知章诗《咏柳》

碧玉妆成一树高⑵,万条垂下绿丝绦⑶。 不知细叶谁裁出⑷,二月春风似剪刀⑸。 注释

⑴柳:柳树,落叶乔木或灌木,叶子狭长,种类很多。此诗描写的是垂柳。 ⑵碧玉:碧绿色的玉。这里用以比喻春天的嫩绿的柳叶颜色如碧绿色的玉。妆成:装饰,打扮。一树:满树。一,满,全。在中国古典诗词和文章中,数量词在使用中并不一定表示确切的数量。下一句的“万”,就是表示很多的意思。

⑶绦(tāo):用丝编成的绳带。丝绦:形容一丝丝像丝带般的柳条。 ⑷裁:裁剪,用刀或剪子把物体分成若干部分。

⑸二月:农历二月,正是初春时节。似:好像,如同,似乎。 译文

像碧玉一样梳妆成的高高柳树,千丝万缕的柳枝都垂下了绿色的丝条。不知道这细细的柳叶是谁裁剪出来的,乍暖还寒的二月春风恰似剪刀。

王之涣诗《登鹳雀楼》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注释译文

【译文】夕阳依傍着西山慢慢地沉没,滔滔黄河朝着东海汹涌奔流。若想把千里的风光景物看够,那就要登上更高的一层城楼。

有关大自然的诗歌

(一)

《春风舞曲》

清清的溪水在静静的流 芬芳的花儿在悄悄的开 美丽的鸟儿在欢快的唱

它们在歌唱明天的太阳更辉煌 

春风唤醒了每一寸沉睡的大地 春雨滋润了每一张沉默的脸庞 成长的草儿期待雨露阳光 伸展的心儿孕育着热情奔放 

岁岁朝朝浮云去了又来

年年月月总有蝴蝶伴着花儿飞 春风又舞起了快乐的脚步

跟着它的脉搏我们快快跳起来 

苏醒的心情沐浴着春天的光芒

冬天的记忆就让它冰雪消融 春风又舞起了快乐的脚步

跟着它的脉搏我们快快跳起来

(二)

致--大自然

天空将无数种韵律轻飘在亮色下 履履辙迹

岁月的流逝有时象一首歌 当你在这里想起

快乐时光似曾把记忆 留在广远的地方 我不会相思

却带着快慰热衷于你的情意

大自然生机勃勃的时候

有我的爱心难以叙述

象昨日的阳光今天如这时的你 把我挽留 必竟是夏季

一个美妙的故事成熟在雨季 象春风得意之时迎接你

用已然忘却紧锁的心扉围绕你 说一声久别后那漫长的凝视 就足使你眼泪莹莹

如气象万千的远古小径 只有一种声音回荡

那无边的翠绿连接着欣欣的里程不会停息

是绿色的曼妙是红色的娇柔 是幽雅把它擎起

是冷酷的严峻是孤独的陶冶 是奋斗者的骄傲

你温馨的世界

属于勇敢的男人天真的少女 及冬天与智慧

属于酣畅的溪流欢跃的小鸟 及烈日和海岸

属于象形的橄榄树 属于我

和我所爱的丛林

当绿色原野上有蝴蝶翩翩 如儿时的你

当沉沉黑夜静静躺在河边 梦幻般流连

我寻觅好长的小路弯呵 当黎明的田间

有人从明媚的春光前走过 当风絮一遍遍

去揉扶那寂静的荒野 你用什么怀抱来抚擎这 温馨的飘逸

我走出岁月的流失

沿着履履辙迹向向阳的山坡 奔走

向着沼泽向着憧憬 不停地挺进

那坦荡的胸怀在潇潇暮雨中 现出迷人的广漠

那巍巍的山峦在旖旎风光下 和我一同

用粗旷的臂膊紧握着的手 挥舞着一个太阳! 景芳。

写大自然的现代诗篇六
《心灵奏鸣曲 , 她的自然诗》

心灵奏鸣曲 , 她的自然诗

2. 美国女诗人埃米丽·迪金森的自然观与她的社会、家庭以及个人阅历有着极其密切的联系。

她诗歌中所描绘的自然既反映出爱默生的超验主义思想,又不时地唱出与清教主义旋律相近的曲调。她热爱

大自然,但又夹杂着疑惑和恐惧。她的复杂的心理因素构成了她的复杂的自然观。

3. 艾米莉·狄金森是美国十九世纪著名女诗人。她以自然物为创作对象的诗歌以其敏锐的观察力和独到的见解而深受读者的喜爱。本文通过对部分自然诗作品的解读,分析艾米莉·狄金森的自然景色诗和哲理诗以及其超验主义自然观和反超验主义自然观,揭示了女诗人对自然的认识历程。

4. “自然”等同于“知识”,为直觉或“超灵”难以洞悉;“自然”独立于人的意志之外,它对人的基本利益漠不关心,两者之间的疏离感无法打破。因为不能体悟“自然”的本质,诗人对“自然”的敬畏感逐渐加深,也构成了她对超验主义自然观冷静的质疑。狄金森和爱默生都相信读者应该经由个人的实践去感受和解读“自然之谜”,而两者之间最根本的不同在于狄金森最终确定该命题无解。

5. 美国19世纪女诗人艾米莉.狄金森一生创作了500多首关于自然的诗。自然不仅净

化了诗人的心灵,也成了她创作的源泉。她从中感悟人生,写下了大量质朴清新的自然诗篇。她的诗观察敏锐、笔触细腻、意象鲜明,或借景抒情,或寄物咏志。本文探讨诗人自然诗歌中修辞手法的运用,并就其中几首最著名的自然诗进行分析。①

关键词:艾米莉·狄金森;写作特色;自然诗;赏析

8. 诗歌创作离不开意象,意象是诗歌意义的灵魂。意象是诗歌艺术的精灵,是诗歌中熔铸了作者主观感情的客观物象。在生态意识日益高涨的今天,我们把文学放归大自然,借助文学呼唤自然生态意识的觉醒。本文选取美国19 世纪女诗人艾米莉·狄金森的诗歌,主要论述其自然意象,通过她的自然意象我们可以更进一步地了解其内心世界。

[关键词]艾米莉·狄金; 诗歌; 自然意象

9. 狄金森是美国著名诗人, 她以独特的写作风格创作了 500 多首描写自然的诗。她 热爱自然又害怕自然。自然成了她创作的源泉, 她笔下的自然对人类时而慈爱友善, 时而充满敌意, 既带给人类愉悦与和谐, 又给人类以伤害。本文通过对其作品的悟读, 揭示了这位女诗人的内心世界。

关键词: 狄金森; 诗歌; 自然

11. 古今中外诗人对大自然的情感往往是满怀感慨的。而爱米莉·狄金森对大自然却有着若即若离、恐惧与热爱的复杂心理。狄金森由于生活圈子狭小,她一般都是捕捉眼中的风景,体现出阴柔的美,而她描写景物的目的却是刻画自己的心境,是她对人生体验的艺术凝聚。狄金森诗中的自然是一个矛盾复杂的综合体,让我们感受到诗人那种囿于社会和文化却超越社会和文化的绚丽的心理图像。

12. 狄金森的生态思想是其现代主义特征的一个重要方面。她热爱自然,亲近自然,与自然中的花木鸟虫为伴。在她的自然诗篇中,狄金森描写自然和自然之中的万物生灵,展现自然

与人类和大自然的一切生灵和谐相处,表现对自然的敬畏。狄金森热爱自然,因为自然是她的精神寄托。她对自然之物的精细刻画是她深入自然、仔细观察自然的结晶。她热爱自然源于她对自然的敬仰。热爱自然是热爱生活热爱人类的基点,没有对自然的爱,就不会有对生活的热爱和对人类的爱心。狄金森对人类的爱在其自然诗中表现为对人类生存状况的关注方面。狄金森的自然诗篇具有极强的现代意识。

13. 艾米莉狄金森是美国文坛中赫赫有名的女诗人,她一生闭门幽居,与自然为伍,创作了多首质朴清新的自然诗篇。她眼中的自然是体现超验主义的自然,是隐喻特殊色彩的自然,透过她的诗,我们可以体味到她对于人生和世界的体验和认识。

14. 美国19世纪女诗人艾米莉狄金森一生创作了500多首关于自然的诗,她以自然为创作对象的诗歌向人们展示的是一幅幅瑰丽的灵魂的风景画。本文通过分析艾米莉·狄金森的自然景色诗写作特色和其花园王国与诗歌王国,揭示了朴素、洁净的女诗人丰富的、充满热情的内心世界。

艾米莉·狄金森的自然诗,一如她的人 ,显示着独特的

个性,永远都不放弃对爱、对美、对于真理与生命价值的追

寻叩问。 她将所有对生活和世界的沉思冥想全都渗透到她

的诗作中, 以诗歌表达的方式演绎了一个隐世诗人的人生

及其思想。

15. 由于个人、文化和历史背景的原因,艾米莉·狄金森对自然的态度是乐观向上和悲观失望两种矛质对立的自然观同时并存。她笔下的自然既慈爱友善又残忍无情;既带给人类愉悦与和谙,又给人类以伤害。狄金森的自然诗是她的心灵折光,透过这些诗,我们可以体味到狄金森对于人生和世界的体验和认识。

关键词:狄金森;自然观;超验主义;清教主义;浪漫主义

17.艾米莉·狄金森从表面看冷漠、厌世,实际上她内心充满着炽热的爱。她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她用诗歌向我们展示了她那丰富多彩的内心世界,而并非外人眼中的“新英格兰修女”。

诗人对诗歌艺术倾注了无尽的心血,并耗尽一生追寻生命的本质。读她的诗歌,我们 仿佛在一幅幅美丽的剪影前驻足,感受到一位修女在万籁静寂中聆

听宇宙并试图用心灵阐述宇宙和生命的意义。

18. 艾米莉·狄金森是美国最著名的诗人之一,被誉为美国现代诗歌的先驱。狄金森终身未嫁,过着半隐居的生活,正是如此孤寂的生活使得诗人能够深入内心,思考生命,感悟 爱情,体验自然。她的诗歌充满着瑰丽的想象和深刻的思想,在她过世后获得了读者和批评家的赞美和掌声。

写大自然的现代诗篇七
《华兹华斯诗歌中的自然与哲思》

华兹华斯诗歌中的自然与哲思

摘要:威廉·华兹华斯是英国19世纪著名的浪漫主义诗人,在所有浪漫主义诗人当中,他的诗歌的哲理沉思色彩是最浓重的。本文拟从探讨华兹华斯诗歌中的自然主题入手,论证其诗中体现的哲学思想。另外,揭示了华兹华斯把自然优先绝对化是形成其语言风格的重要决定因素。

关键词:华兹华斯 自然 语言

真正的浪漫主义诗歌是从华兹华斯开始的。而其与塞缪尔•泰勒•柯尔律治(Samuel Tayor Coleridge)合作出版的《抒情歌谣集》标志着浪漫主义诗歌在英国的崛起。华兹华斯所写的诗中,许多是歌咏大自然的诗歌,他常常在诗中表达这样一种思想:大自然的风光有治愈人们心灵创伤的能力。

从表面上看,华兹华斯是一位风景诗人,他诗歌中所描绘的风景无所不至。然而从更深一个层次去审视,他的诗歌反映了诗人的一种自然观:相信拯救人类灵魂需要一种神秘力量,这种神秘力量蕴藏于大自然中。这种“自然观”是诗人对信仰的一种超越和升华。它既是一种超越人的知识用以制约人类的为所欲为的本能的权威,又是情感与理性的相互平衡、融合。华兹华斯的归真返璞,自然给予他的宁静蕴涵着高超的理想主义和宗教思想。

华兹华斯的这种自然观的形成与其性格有着密切的关系。华兹华斯从小就孤独而敏感,天生就知道仔细去观察、感受和思考周围的一切。湖区的自然美景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最喜欢做的就是在静静的星空下,散步在湖区的山谷中,这对他后来的作品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亚里士多德认为“有天才的诗人很敏感”,所以正是这种敏感与孤独的融合很早就将华兹华斯引向了大自然,使他对大自然有一种特殊的感情,致使其成为沉思自然最深刻的诗人。

华兹华斯自然观的形成和当时的政治背景也是分不开的。他曾两度去法国,热情地支持法国大革命,但由于对雅各宾派的激进持保留态度,也因为革命形势的急剧变化,华兹华斯终于在对法国大革命的热情消退以后回到了英国,转而潜心歌咏自然,并且开始逐渐接受以卢梭为代表的精神方面的革命宣传:“一种最高的全智全能的东西,给宇宙的生命以最初的动力,规定一切东西的规律,这就

是上帝或自然。”

与蒲柏“认为宇宙犹如一具时钟那样有规律、和谐地运转的宇宙观”不同,华兹华斯对于大自然的看法是:“感到要一层一层地深挖下去,写诗的过程也是探索的过程,所以诗句也是跨行又跨行,产生了一种向前的运动。”自然本身具有的“灵性”从来就是刻板、整齐的世界所缺乏的。在华兹华斯看来,从灵动的自然感悟到的“大自然的恢复健康的力量”,作用于心灵而得到的奔放激情是传统的“英雄双韵体”所万万难以表露的。自然观对华兹华斯诗体的形成有着重要的推动作用。

在华兹华斯的名诗《水仙》中,华兹华斯对大自然的描写达到了较完美的境界:“我独自漫游,像山谷上空/悠悠飘过的一朵云霓/蓦然举目,我望见一丛金黄的水仙,缤纷茂密/在湖光之滨,树荫之下/正随风摇曳,舞姿潇洒/从此,每当我倚榻而卧/或情怀抑郁,或心境茫然/水仙啊,便在心目中闪烁——/那是我孤寂时分的乐园/我的心灵便欢情洋溢/和水仙一道物舞踊不息。”

诗人在这里表达了他渴望寻找归宿以安慰受伤的灵魂的心情,大自然不仅仅有治愈人们心灵创伤的能力,而深深铭刻在诗人心中的自然美景在回想过程中还可以时时刻刻给痛苦的心灵带来欢乐。

华兹华斯的诗也着意平凡、渺小,富有田园牧歌的静美。如《三月》中写道:“公鸡在高唱/溪水在流淌/小鸟在啼鸣/湖面闪星星/沉睡的绿野沐阳光/山中有喜气/泉中有生意/云朵在飞扬/蓝天已开朗/雨停了,已经不再下”。诗人摄取了几个细微的动态意象:鸡唱鸟鸣、溪水潺潺、波光粼粼、云朵飞扬,使瞬间的动感生出无限的寂静,而在恬静的氛围包容下洋溢着跳跃的生命活力。

华兹华斯对自然有一种崇拜心理,在他看来,与人类社会相对立的自然是真、善、美的化身,大自然中有一种神秘而仁慈的力量。这时的自然山水并非简单地呈现于我们面前的山水形貌,而是具有了更深一层意蕴:在山水形貌的背后,存在一个形而上学的超越本体,这个本体与宇宙精神相贯通,而秉有神性或宗教的

意味。

在大自然中,大自然无处不有上帝的精神存在,而人的灵魂又是依存于大自然界的。与人类世界的激烈的动荡相比,大自然却是如此的有序、稳定。当18世纪的革命思潮席卷全欧洲之时,人们普遍地感到惶恐不安,似乎一切都在解体之中,一切都变得不确定,人类的生活因此而失去了理性、标准和判断。此时,大自然却以其永恒不变的范式为人类提供了一种理性的象征。对于华兹华斯而言,自然是一种精神的存在,自然是神性和理性的结合。这种对大自然的敏感、虔诚之心,始终是他诗歌创作的灵感的源泉。

由上文知,华兹华斯受到基督教,泛神论以及卢梭倡导的“回归自然”的影响,把人和自然都看成上帝的创造,认为自然界中的一切以及人类都具有神性。在他看来,自然并不是指他生长的北部湖区,而是一种精神的存在,能够唤起人本来的人性。华兹华斯认为只有在自然中,人才是自由的,有人性的。因而,在华兹华斯的诗歌中,自然意象从来不仅仅以自身的形象示人,而是明显染上了诗人的情感色彩,每一个自然意象都和诗人的情感紧密相连。

华兹华斯试图寻求一种拯救人类灵魂的神秘力量,这种“堕落与拯救”的思想态度表现在他以“自然”为主题的诗歌中。在他的《露西组诗》中,露西死后回归自然,转化成一株不为人们注意的紫罗兰,这种转化在华兹华斯看来是机械的、是生—死—再生这一自然过程的曲折表现。华兹华斯的自然观意在重新调整被工业主义和商业主义异化了的人与自然的关系,使人重新找到自己初次出现在宇宙中的那种与万物和谐相处的感觉。所以华兹华斯将优雅的自然风光与沉思冥想相结合,以“沉思”作为主体存在的重要形式。在谈及他的诗歌创作时华兹华斯说:“在这本集子里的每一首诗都有一个有价值的目的„„这是沉思的习惯激励了和调整了我的情感,因而当我描写那些强烈地激起我的情感的东西的时候,作品本身自然就带着一个目的。”

从中我们可以看到华兹华斯对自我与社会冲突造成的失衡心灵的拯救是靠“沉思”对情感的介入来达到的。在他的自然诗中,更多的是描写自己在自然中的感受及其思想境界,即人的心灵活动与自然间的亲密关系。

那么华兹华斯是怎样在自然中求得心灵宁静的呢?他在《丁登寺》中记述了自然山水如何给他甜蜜感受和宁静心境:“这些景致会给我甜美的感觉/会使我血脉和顺又心头舒畅”;自然如何舒缓他现实生活中的烦扰,带给他平静幸福的心情:“不可思议的事物产生的压力/这整个不可知晓世界的沉重/而倦人的荷载,在这种心情里/轻巧起来。那平静有福的心情/使爱能温柔地引导我们前进”;诗人在与大自然的交流中所获得的不仅是欢愉和宁静,同时也“学会重新观察自然,不再像/头脑简单的年轻时那样,而是经常/倾听着无声而忧郁的人生之歌。这歌/既不苦涩也不刺耳,却有着巨大的力量/使人沉静而服帖”。

在华兹华斯眼里,自然是上帝的创造物,是人最容易感受到上帝存在的环境,人深深眷恋着自然,也就是对自身神性的思念。所以华兹华斯声称,“人是一个对自己的回忆”。

华兹华斯曾说:“我的目的是摹仿,并且在可能范围内,采用人们常用的语言”。这说明他强调学习“人”的常用语言,语言应该质朴,而不应是堆砌辞藻,临摹矫揉造作。写自然就是写人,但这里的“人”不是当时病态社会生态下的奢靡的人,而是作者心中与自然永续和谐的真实的“人”。华兹华斯使用的是朴实无华的语言,真诚地用正常“社会”下的语言反映写作对象就成为“自然流露”的正常逻辑,语言平民化,杜绝辞藻,用韵自然是华兹华斯诗歌的表现。

华兹华斯笔下的自然具有神性,流露出人的思想感情,因而其自然诗歌意象不可避免地打上了人的情感烙印。另外,语言的朴素与自然的淳朴和谐一致,从而使他的诗韵味无穷,魅力十足。

在《早春抒怀》这首诗中,诗人写道:“长青花藤沿着樱草花枝/在绿乡屋上绕出一个个的冠圈/那是我的信心;每一朵花都欣然于吁吸中的空气/在我身旁的鸟儿蹦跳而嘻/我不能忖测他们内心的思维/但他们身躯小小的挪动都看来是狂喜。”

诗句中的“长青花藤”、“鸟儿”在诗人看来已不再是花与鸟,而是能够牵动诗人情感的“狂喜”。诗人从这样普通的小事着眼,写出极为深刻的人生哲理:要保持对大自然的虔诚敬爱之情。华兹华斯把自然视为人类社会的良师益友,可

以陶冶人的情操,增强人对生活的信心,甚至可以改变人的存在意义和价值。从这种自然和人之间的感应与交契中,我们可以看到他的诗歌中“自然”所被赋予的哲理性和神性。华兹华斯追求回到一种未经世俗异化的境地,希望藉自然之幽静使情感得到宁静熨帖,净化心灵。

在华兹华斯的诗中,自然与人是不可分割的一条金色纽带。华兹华斯大部分诗歌,从内容到形式,从情节到语言,都离不开自然之情,自然之美。诗人的一生就是努力让自己融于自然,又让自然为我所融的实践。这种思想可以从其作品《我们是七个》这首诗中感觉到。诗人遇到一个小姑娘,她曾有六个兄弟姐妹,有两个已经死去,但她却始终认为还是七个兄弟姐妹:

“可他们死啦,那两个死啦!

他们的灵魂在天国!”

这些话说了也是白搭,

小姑娘还是坚持回答:

“不,我们是七个!”

“死亡”在诗人看来并不是令人痛苦的事,而是重新回到自然,这种回归才是人类最终的归宿。

华兹华斯在诗歌中追忆自然山水美好形象时,感受着崇高的思想和雄浑的融合、智心和景物的活泼交往,从而得出自然是整个道德存在和灵魂的“保姆、导师、家长”。他将自己对宇宙人生的思考融注到诗句中,使诗篇超出一般田园山水诗的规范,而带有极强的哲学意味。”,他的诗歌的自然主题其实是以神性为依据,以人性为归依的,人与自然同是这个字宙的组成部分,关心自然也就是关心人,而关心人的生存必须要关心自然的状况 他诗歌的议题可以归结为从拯救自然到拯救人类,人类是在失去了神性的时候开始堕落的,所以人类从哪里堕落就应该从哪里将自我拯救。但是人类的自我拯救仅靠理性是远远不够的,人还需要有神性,而这种神性在当今社会只存在于未被文明污染的大自然中,人类和大自然相依相伴。大自然不断地纯化着人的心灵、陶冶着人的情操。

写大自然的现代诗篇八
《论爱米莉_狄金森的自然诗》

论爱米莉 ・狄金森的自然诗

( ,内蒙古 呼和浩特 010051)

[摘 要 ] 。而爱米莉 ・狄金森对大自然却有着若即若离 、恐惧与热爱 的复杂心理 。狄金森由于生活圈子狭小 ,她一般都是捕捉眼中的风景 ,体现出阴柔的美 ,而她描写景物的目的却是刻画自己

的心境 ,是她对人生体验的艺术凝聚 。狄金森诗中的自然是一个矛盾复杂的综合体 ,让我们感受到诗人那种囿于社会和文化

却超越社会和文化的绚丽的心理图像 。

[关键词 ]狄金森 ;自然诗 ;综合体

[中图分类号 ] I226. 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2 - 5344 (2009) 03 - 0072 - 03

等 。由于狄金森的生活圈子狭小 ,她的风格又倾向

于微观 、内省 ,她一般都是捕捉一些闯入她的眼帘的

[收稿日期 ] 2009 - 05 - 04

古今中外的诗人大多对大自然有特殊的情感 ,

在气象万千的大自然面前 ,无不感慨万分 ,或举目纵 览大好河山 ,引亢高歌 ,一展诗人的宏图大志 ; 或借 助风花雪月 ,吐露诗人内心的温婉缠绵 、凄惶哀伤的 心绪 。然而爱米莉 ・狄金森对自然却有着若即若

离 、恐惧与热爱并存的复杂心理 。

狄金森一生都生活在美国马萨诸塞州的艾默斯

特小镇 ,足不出户 ,生活圈子极为狭小 。在这样有限

的生活阅历中 ,凭借着她的聪慧 、想象和细致 ,创作

了 254首有关大自然的诗歌 。自然是诗人日常生活

的领域 ,诗人通过自然来直抒胸臆 ,寓情于诗 ,将喜

怒哀乐 、世态人情 ,注入自然之中使读者明显感受到

诗人的呼吸和心灵的律动 。狄金森的自然诗是她心

灵的折光 ,透过这些自然诗 ,我们可以体味到狄金森 对于人生和世界的体验和认识 。

自然界尽管千姿百态 ,但给人的美感不外乎两 类 :阳刚之美和阴柔之美 。属于阳刚之美的 ,如高山 大川 、茫茫云海 、乱石崩云 、长河落日等 ;属于阴柔美的 ,如晓风残月 、小园香径 、芳草长堤 、柳暗花明

化了 。秋天的美丽景色触动了诗人的心境 ,她一改

园中小景 ,诸如花草虫鸟 、日出日落 、一年四季等 ,往日的“古板 ”,将“别针 ”佩在胸前 ,以免自己与眼 所 前的景色格格不入 。可以看出 ,青年时代的狄金森 以她诗中的自然多具有阴柔之美 ,与她那婉约柔曼 、 比较开朗 、慧黠 。但是 ,随着年龄的增长 ,忧愁也在 细腻纤巧的思想感情趋于统一 、和谐 。在她早期的 她的心头慢慢累积 ,对于同样的秋天 ,诗人却有着不 一首诗中 ,对秋天的描绘是这样的 : 同的感受 :

安静下来了 ,溪涧的喧嚣 /关闭了芳香的闻门 / 晨曦比以往更柔和 / 毛栗正变为深棕 /浆果的

脸颊更加丰满 / 玫瑰已离开小镇 / 原野穿起鲜红催眠的手指轻轻抚摸着 / 多少精灵的眼睛 / 也许会 衣 有个松鼠留下 / 分享我忧郁的情思 / 哦主 ,赐给我 衫 / 枫树披上艳丽的头巾 / 为了不显得古板 / 我 阳光灿烂的心吧 / 以承受你劲风的意志 。 别了一枚别针 。 显然 ,秋天已不再是脸颊“丰满 ”,身着“红衣

诗人将秋天的晨曦 、浆果 、原野 、枫树等都衫 ”,头披“艳丽的头巾 ”的美丽姑娘 ,而是一个使万

物进入休眠状态的自然之神 。诗人担心自然中的 人格

[作者简介 ]王晓燕 ( 1974 - ) ,女 ,内蒙古包头市人 ,呼和浩特职业学院继续教育学院讲师 ,硕士 ,从事汉语言文学研究.

72

到风暴的来临 。但是 ,狄金森并不害怕死亡 ,相反却

“精灵 ”闭上眼睛会使她更加“忧郁 ”,以至于秋天的 阳光灿烂射不进她阴郁的心扉 。

春天是狄金森最喜爱的季节 。寒冬过去 ,大地

回春 ,万象更新 ,然而诗人在感受春天的美的同时 ,

并没有忘却她的心境涟漪 ,她的审美情趣会突然转

向她的情感色彩之中 :

新的脚在我花园里行走

/ 新的手指在拨弄泥土

/ 榆树上一位名谣歌手 / 歌声里有寂寞流露 。新的

孩子们在绿茵上游戏 / 新的困倦者在地下熟睡 /

郁的春天依然归来 / 白雪 ,

,出勃勃生机 , ,走出了 一首春天的歌 “寂寞 ”之音 , 这无疑是诗人孤寂怅惘而又无可奈何的意蕴流露 , 在诗人的眼里 ,盎然春意孕育着死亡 ,春去冬来 ,又

将是漫天飞雪 。面对这艳丽春光 ,诗人却思念着大 雪 ,雪给人以死的意象 。眼前的春天之能够引起她 内心深处的一片荒凉 ,给原本毫无伤感情调的景色

蒙上了一层凄清孤苦的暗影 。自然景色在她主观感

性的滤色镜下 ,完全呈现出一种“人化 ”的自然 。

日出日落也是狄金森喜爱的题材 ,同样也融入

了诗人的性情气度 ,世态人情 。她在《J. 318》这首诗 里将日出日落比喻成生命的循环 。她赞美生命的开

始 ,正如大自然的一切感受到太阳的升起一样 :

塔尖在紫水晶里沐浴 / 清新的景色像松鼠奔跑 / 山峦摘掉他们的帽子

/ 食米鸟 ,开始鸣唱 。

诗人认为生命的初衷就如蓬勃升起的太阳 ,普 天同庆 ,那种欢愉 、激荡 、千娇百媚 、蓬勃生机的气

韵 ,自然界的万物均可感受到 。但是诗人在赞叹生

命之美妙的同时 ,眼睛却望着死亡的彼岸 。她不清 楚这其中的奥妙 ,凭借着直觉 ,“似乎有一道紫色的

阶梯 ”,通向另一个天地 。一切生命都在不断的攀

登 ,“一直翻阅过边界 ”,同时“一位灰衣袍的神父 ,

轻关上黄昏栅门 ”将他们领走 。自然界的生命就像

日出日落那样循环往复 。狄金森似乎感受到一种神 奇的力量在诱惑着生命体往死亡的彼岸攀登 ,毫不 留恋美好的生命 。这正是她的人生观的反映 。由于 家庭 、宗教 、文化修养和社会环境等综合因素的影

响 ,她在陶醉于大自然赋予她的美的感受时又同时

意识到大自然所带来的必然结果 ———死亡 。犹如一 只海燕 ,在风和日丽 、蔚蓝如镜的海面上 ,早已预感

狄金森的一些自然诗与其说是借物咏怀之作 , 不如说是她的心灵奏鸣曲 ,是她对人生体验的艺术

有一种亲近感 。她认为人生是痛苦的 ,人世间有比 凝聚 。因而 ,这类诗一改那种女性所特有的残弱情 死亡更可怕的东西 。因而 ,当诗人敏锐地意识到死 思和灰暗苍白的心理 ,而有一种超拔之气和悲凉之 亡的临近 ,她可以毫不畏缩 、大胆地正视它 ,奏出一 73 只不同凡响的曲调 :

太阳不断下落 ,下落 ,却仍然 / 不同午后的色彩 / 从村落的光景我知道

/ 是

/ 我现在还能看到

/

中午移动在屋脊之间 /

…… / 我以往对光何等熟识

他正在死 去 , 我 也 一 样 , 但 是 / 我 并 不 害 怕 知 道 ……。

狄金森的兴趣显然不是在描写自然景物的状 态 ,而是在刻画自己的心境 ,不是满足于质朴平淡的 静观画面 ,而是直接走入画面之中 ,组成景色的一部 分 。

由于狄金森内向的性格和社会现实的影响 ,她 就难以有明快爽朗的谈吐 ,而花鸟虫鱼也便成为了 她发挥主观情趣的手段 ,可谓通篇花鸟 ,皆通人意 。 在《J. 1068》这首诗里 ,夏秋之交的蟋蟀从草丛里传 出哀婉之声 ,增添了诗人的忧郁和孤独 。在八月阳 光的余晖下 ,蟋蟀的声音又像是“幽灵之歌 ”,似乎 预示着死亡的到来 。虽然夏季的盛况并没有中止 , 她已经感受到季节开始向秋季转换 ,也意味着冬季 和死亡的临近 。诗人将自己怅惘的感慨和深深地哀 伤完全溶进了自然景物之中 ,使得自然景色也随之 发出了凄清意味 ,二者水乳交融 ,构成了狄金森自然 诗的优美凄婉的艺术特色 。

同样 ,狄金森在《J. 1593》这首诗里 ,把风描绘得 如同鬼怪一般 :

风像号角一样吹来 / 颤抖着通过草地 / 酷热之

上一阵绿色的寒气 / 不祥之兆袭来 / 我们关上门和 窗 ,阻止绿色的鬼怪进入 。

只有那些经常与周围环境不断碰撞而总是受挫 的人才会有这种警觉地意识 ,对于任何突然出现的 事物都会产生一种戒备和恐惧心理 。她曾在诗中叙 述了这样的经历 ,“当她独自一人 ,在一种不便告之 的境况下 ”,一只蜘蛛闯进了她的房间 ,她竟然忘记 穿上衣服仓皇逃跑 。可以想象 ,狄金森在如此敏感 惊慌的心境下所描绘的自然景观 ,必然会蒙上一层 凄凉 、孤寂 、萧瑟的暗影 。

风 。比如 ,《J. 258》这首诗中所描绘的冬日下午的税的拦阻 ——— /这种车运载人的灵魂 /它得多么节 一 省 。”

道斜光完全表达了诗人的个人体验 ,绝无丝毫的缠

狄金森诗中的自然就是一个矛盾复杂的综合

绵之意 :

体 。其实 ,自然的本身并无所谓有亲近冷漠 ,优美凄

它给我们超凡的伤害 / 我们却不能发现丝毫伤 清之说 ,无非是人的主观意绪的折光 。狄金森诗歌 疤 / 但是内在的差异 / 就是那些意义所在 ……。 中的自然当然也不例外 , ,艺

在这里我们看到狄金森试图打入她的感觉之外 术化 的领域 ,尽可能的确定她所体验的实质 。可是努力 ,她 的结果总令她感到困惑 ,她只能在那领域徘徊 ,对斜 ,她所体 光的感觉只能靠她的直觉去感受 , ,实际上就是人与现实社会之 狄金森认为 , , 。从她的自然诗中 ,我们可以深切地感受 直觉 , 。 到诗人的那种既拘囿于社会和文化 ,又超越社会和

有统计 , 254首 ,文化的绚丽的心理图像 。

由此

可见她是多么热爱自然 。她时而用欢快的目光注视 [参考文献 ]

自然 :“自然 ,和我们一样 ,有时也会被人看见她不戴 [ 1 ] 克冰. 外国文学简明教程 [M ]. 呼和浩特 :内蒙古人民

出版社 , 1997. 皇冠的模样 ”,时而对它充满敬畏 :“我们从窗中只

看见日食 ,而敬畏是我们全部的感受 ”。在理性的科 [ 2 ] 袁可嘉. 欧美现代派文学概论 [M ]. 南宁 :广西师范大

学出版社 , 2003.

学和感性的美感之间 ,她迷惑了 :“如果夏天是一条

[ 3 ] 苏成全 ,宋寅展. 二十世纪西方文学 [M ]. 上海 :华中师

定理 ,什么魔法能下雪 ?”而她坚信 ,真正关注自然

范大学出版社 , 1996.

[ 4 ] 张良村 ,刘绿宇 ,姚中岫. 世界文学 [M ]. 天津 :天津人

人 ,能够觉察出它最细微的变化 ,她甚至给知名作家

民出版社 , 1994.

希金森写信 ,问他“是否我的诗歌是活的 ”。书本和 [责任编辑 :高平亮 ] 信件充实着她的心 ,正如她写到的 :“我从未见过荒 野 ——— /我从未见过大海 ———/可是我知道石楠的模

样 ? 也知道巨浪是什么形态 。”“何物带咱去远方 / 一只船不如一本书 /就是千里马也赶不上 /一首欢快 奔腾的诗 ——— /这种路最穷的人也能走 /不会受通行

O n Em ily D ick in son ’s Na turpoesie

W ang Xiaoyan

(Hohhot Vocational Co llege, Hohhot, Inner Mongolia, 010051)

A bstra ct: The poets at all tim es and in all lands have always sighed w ith emo tion to the nature, while Em ily

D ickin son held a comp licated p sycho logical feelings of ’here and faraway’and " fear and love". Due to her narrow life circle, she usually caugh t the scenery what she saw, which disp layed a kind of fem inine beauty. She described scen2 ery to po rtray her state of m ind. It is art cohesion of her life experience. The nature described in her poem is a syn thesis of contradiction and comp lexity. From her poem s, we can feel her flo rid p sychogram of bo th being lim ited to and su rpass the society and cu lture.

本文来源:http://www.guakaob.com/yiyaoleikaoshi/235772.html

    热门标签

    HO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