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边塞的诗

| 中西医助理医师 |

【www.guakaob.com--中西医助理医师】

写边塞的诗篇一
《描写边塞的诗句》

描写边塞的诗句诗句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诗佛”王维(唐)《使至塞上》  牙璋辞凤阙,铁骑绕龙城。雪暗凋旗画,风多杂鼓声。——“初唐四杰”之一杨炯(唐)《从军行》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王之涣(唐)《凉州词》  野云万里无城郭,雨雪纷纷连大漠。胡雁哀鸣夜夜飞,胡儿眼泪双双落。——李颀《古从军行》  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王翰《凉州词》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王昌龄《从军行七首之三》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王昌龄《出赛》  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高适《别董大》  借问梅花何处落,风吹一夜满关山。——高适《塞上听吹笛》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  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曾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君不见走马川行,雪海边,平沙莽莽黄入天。  轮台九月风夜吼,一川碎石大如斗,随风满地石乱走。  匈奴草黄马正肥,金山西见烟尘飞,汉家大将西出师。  将军金甲夜不脱,半夜行军戈相拨,风头如刀面如割。  ——曾参《走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  就给你这些很经典的吧。其实除此之外还有很多描写边塞风光的诗句广为流传,我就不一一例举了。我想你需要知道一下的还有几个非常著名的边塞诗人:王维,王昌龄,岑参,高适(并称“高岑”)王之涣诗歌5首凉州词王之涣 黄河远上白云间, 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 春风不度玉门关。 (二) 走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岑参 君不见,走马川行雪海边,平沙莽莽黄入天。   轮台九月风夜吼,一川碎石大如斗,随风满地石乱走。   匈奴草黄马正肥,金山西见烟尘飞,汉家大将西出师。   将军金甲夜不脱,半夜军行戈相拨,风头如刀面如割。   马毛带雪汗气蒸,五花连钱旋作冰,幕中草檄砚水凝。   虏骑闻之应胆慑,料知短兵不敢接,车师西门伫献捷。(三)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岑参 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   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   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   纷纷暮

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   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   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四)塞下曲高适结束浮云骏,翩翩出从戎。且凭天子怒,复倚将军雄。 万鼓雷殷地,千旗火生风。日轮驻霜戈,月魄悬雕弓。 青海阵云匝,黑山兵气冲。战酣太白高,战罢旄头空。 万里不惜死,一朝得成功。画图麒麟阁,入朝明光宫。 大笑向文士,一经何足穷。古人昧此道,往往成老翁。 (五)古从军行李颀白日登山望烽火, 黄昏饮马傍交河。 行人刁斗风沙暗,   公主琵琶幽怨多。野营万里无城郭,雨雪纷纷连大漠。胡雁哀鸣夜夜飞,胡儿眼泪双双落。闻道玉门犹被遮,应将性命逐轻车。年年战骨埋荒外,空见蒲桃入汉家。

写边塞的诗篇二
《描写边塞的诗句》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诗佛”王维(唐)《使至塞上》

牙璋辞凤阙,铁骑绕龙城。雪暗凋旗画,风多杂鼓声。——“初唐四杰”之一杨炯(唐)《从军行》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王之涣(唐)《凉州词》

野云万里无城郭,雨雪纷纷连大漠。胡雁哀鸣夜夜飞,胡儿眼泪双双落。——李颀《古从军行》

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王翰《凉州词》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王昌龄《从军行七首之三》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王昌龄《出赛》

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高适《别董大》

借问梅花何处落,风吹一夜满关山。——高适《塞上听吹笛》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

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曾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君不见走马川行,雪海边,平沙莽莽黄入天。

轮台九月风夜吼,一川碎石大如斗,随风满地石乱走。

匈奴草黄马正肥,金山西见烟尘飞,汉家大将西出师。

将军金甲夜不脱,半夜行军戈相拨,风头如刀面如割。

——曾参《走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

就给你这些很经典的吧。其实除此之外还有很多描写边塞风光的诗句广为流传,我就不一一例举了。我想你需要知道一下的还有几个非常著名的边塞诗人:王维,王昌龄,岑参,高适(并称“高岑”)王之涣

写边塞的诗篇三
《边塞诗专题》

边塞诗专题(教师版)

从先秦就有了以边塞、战争为题材的诗,发展到唐代,由于战争频繁,统治者重武轻文,士人邀功边庭以博取功名比由科举进身容易得多,加之盛唐那种积极用世、昂扬奋进的时代气氛,于是奇情壮丽的边塞诗便大大发展起来了,形成一个新的诗歌流派。

一、诗歌特征:

1.意象: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羌笛、玉门关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过阴山。 胡马、阴山

三春白雪归青冢,万里黄河绕黑山。 黄河、黑山

撩乱边愁听不尽,高高秋月照长城。 明月、长城

白日登山望烽火,黄昏饮马傍交河。 烽火、马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铠甲

明敕星驰封宝剑,辞君一夜取楼兰。 宝剑

胡人落泪沾边草,汉使断肠对归客。 胡人

2.边塞诗常表现得内容和思想感情:

(一)描绘边塞风光(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二)表现自己投笔从戎、建功立业的;(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

(三)歌颂将士奋勇杀敌、以身许国的勇气和乐观坚定的豪情(伏波惟愿裹尸还,定远何须生入关)

(四)表现穷兵黩武的政策给百姓带来的痛苦(凭君莫话封侯事,一将功成万骨枯)

(五)表现思妇怀远征人怀乡(更吹羌笛关山月,无那金闺万里愁)

(六)描写紧张而艰苦的战斗生活(晓战随金鼓,宵眠抱玉鞍)

(七)讽刺前线将帅腐败无能(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

(八)抒发平生壮志难酬、怀才不遇(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

盛唐的边塞诗基调是豪迈、爽朗、一往无前。如“黄沙百战穿金甲,不斩楼兰终不还。”即使是艰苦的战争,也壮丽无比,即使是出征远戍,也爽朗明快,即使是壮烈牺牲,也死而无悔。

到了中、晚唐,国势渐衰,虽然诗人也保持着昂扬向上的基调,但悲壮婉伤的成分多了起来。如“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

到了宋代,国家在民族斗争中一直处于劣势,外侮不断,国难当头,在边塞征战诗中流露出来的感情,就更多地体现为报国无门的愤懑,如陆游的“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

3.艺术风格和技巧: 在大量边塞诗中体现出来的艺术风格也很不一样,有的豪迈旷达,如“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有的雄奇壮美,如“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有的豪壮悲慨,如“落日照大旗,马鸣风萧萧”;有的委婉清丽,如“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征”„„只有通过对诗歌字句的细细体会,才可能准确领会到由于不同时代、不同内容,以及不同诗人的不同艺术素养、不同生活遭遇,反映在边塞诗这个大主题下异彩纷呈的不同艺术风格。

二、题型初探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军城早秋

严武

昨夜秋风入汉关,朔云边月满西山。

更催飞将追骄虏,莫遣沙场匹马还。

【注】严武(726-765):字季鹰,华州华阴(今属陕西)人。曾任成都尹、剑南节度使,广德二年(764)秋率兵西征,击败吐蕃军队七万多人。

《军城早秋》赏析

诗的第一句“昨夜秋风入汉关”,看上去是写景,其实是颇有寓意的。我国西北和北部的少数民族的统

治武装,常于秋高马肥的季节向内地进犯。“秋风入汉关”就意味着边境上的紧张时刻又来临了。“昨夜”二字,紧扣诗题“早秋”,如此及时地了解“秋风”,正反映了严武作为边关主将对时局的密切关注,对敌情的熟悉。

第二句接着写诗人听到秋风的反映,这个反映是很有个性的,他立即注视西山,表现了主将的警觉、敏感,也暗示了他对时局所关注的具体内容。西山,寒云低压,月色清冷,再加上一个“满”字,就把那阴沉肃穆的气氛写得更为浓重,这气氛正似风云突变的前兆,大战前的沉默。“眼中形势胸中策”(宗泽《早发》),这是一切将领用兵作战的基本规律。所以诗的前两句既然写出了战云密布的“眼中形势”,那胸中之策就自不待言了,诗中略去这一部分内容,正表现了严武是用兵的行家。

“更催飞将追骄虏,莫遣沙场匹马还”。“更催”二字暗示战事已按主将部署胜利展开。两句一气而下,笔意酣畅,字字千钧,既显示出战场上势如破竹的气势,也表现了主将刚毅果断的气魄和胜利在握的神情,而整个战斗的结果也自然寓于其中了。这就是古人所说的“墨气所射,四表无穷,无字处皆其意也”(王夫之《董斋诗话》)。

如果把一、二句和三、四句的内容放在一起来看,就会发现中间有着很大的跳跃。了解战争的人都知道,一个闭目塞听、对敌情一无所知的主将,是断然不会打胜仗的,战争的胜负往往取决于战前主将对敌情的敏感和了解的程度。诗的一、二句景中有情,显示出主将准确地掌握了时机和敌情,这就意味着已经居于主动地位,取得了主动权,取得了克敌制胜的先决条件,这一切正预示着战争的顺利,因而,胜利也就成了人们意料中的结果,所以读到三、四句非但没有突兀、生硬之感,反而有一种水到渠成、果然如此的满足。这首诗写得开阖跳跃,气概雄壮,干净利落,表现出地道的统帅本色。诗的思想感情、语言风格,也都富有作者本人的个性特征。这不是一般诗人所能写得出的。(1)诗的前两句描绘了什么样的景象?有什么寓意? 答案:晚秋、秋风、汉关、寒云、冷月、西山,诗的前两句描绘的是一幅初秋边关阴沉凝重的夜景。寓意边境局势的紧张。

解析:分析诗歌“意境”,答题步骤:第一步,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第二步,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第三步,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和营造氛围的作用意义。

意境(氛围)特点术语有: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萧瑟凄凉,恬静安谧, 雄奇优美 生机勃勃,富丽堂皇,肃杀荒寒 瑰丽雄壮, 虚幻飘渺 凄寒萧条 繁华热闹等。

(2)诗的后两句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怀?请简要分析。

答案:诗的后两句表现了作者作为镇守边疆的将领,斗志昂扬,坚信必胜的豪迈情怀。第三句写部署奋力出击,显示昂扬的斗志;第四句写全歼敌军的决心,显示必胜的信心。

解析:分析“思想感情”答题步骤:第一步,调动积累,读品诗(词),理解内容,分析情感。第二步,有机整合,准确表述。

三、牛刀小试:

1、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从军行七首(其五)

王昌龄

大漠风尘日色昏,红旗半卷出辕门。

前军夜战洮河北,已报生擒吐谷浑。

(1)第一句写景对于诗歌所描写的战事起了什么作用?

答:第一句描写浩瀚的沙漠,呼啸的狂风,漫天的尘土,黯淡的阳光,衬托出战事的紧张艰苦。

(2)请设想“红旗半卷”是怎样的景象,作者捕捉这个景象入诗要表现什么?

答:“红旗半卷”是侧面描写战况,一方面是风势很大,卷起红旗便于急行军,另一方面是高度戒备,不事张扬,把战事的紧张状态突现出来。

(3)这首诗的前两句和后两句之间是一个转折,分析前后内容的不同。

答:前两句写援军疾出,暗示战况紧张。后两句写捷报骤传,充满振奋喜悦。

2、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河湟旧卒

张乔

少年随将讨河湟,头白时清返故乡。

十万汉军零落尽,独吹边曲向残阳。

注:湟水源出青海,东流入甘肃与黄河汇合,合流的一带称“河湟”。诗中指吐蕃统治者从唐肃宗以来所进占的河西陇右之地。

(1)诗中塑造了一个什么样的形象?

答:记述了一个久戍河湟幸存的老兵,他的战友们都战死,自己有幸回到故乡,黄昏时分独自吹奏着边庭的乐曲,流露出的是一种深沉的哀伤。

(2)全诗表现了什么主题?请作简要分析。

答:诗通过河湟旧卒的遭遇,反映了唐代人民为战争付出的惨重代价,战争给人民造成巨大痛苦,控诉了唐政府的无能。

四、课后巩固:

1、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夜上受降城闻笛

李益

回乐烽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

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注:受降城指灵州。贞观二十年,唐太宗曾亲临灵州接受突厥一部的投降,故称之为受降城。 请简要赏析这首诗是如何抒发感情的。

答:以工整的对仗的形式来写景,用了两个色彩鲜明的比喻。先从俯视的角度来写莽莽大漠上的黄沙,在月色的辉映下如同白雪,再从仰望的角度来写浩瀚空中的月色,那皎皎寒月犹如严霜。上下交映,只见整个大漠一片白茫茫,令人顿觉冷嗖嗖。诗人从地点、景物、气候三个方面着意刻画,反复渲染,营造出一个悲凉的氛围,为后两句抒发戍边将士思乡之情蓄势。

2、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夜游宫•记梦寄师伯浑 陆 游

雪晓清笳乱起。梦游处、不知何地。铁骑无声望似水。想关河,雁门西,青海际。

睡觉寒灯里,漏声断、月斜窗纸。自许封侯在万里。有谁知,鬓虽残,心未死。

(1)这首词围绕题目的“梦”字,上片和下片分别描写了什么情景?

答:上片写梦中所见,表现渴望行军作战,为国收复失地的心情。下片写梦醒所感,抒发壮志难酬的悲愤。

(2)“有谁知,鬓虽残,心未死”几句包含着作者丰富的思想感情,试作分析。

答:这句诗内涵十分丰厚。自幼立志报国建功立业;年纪老大而尚未如愿;壮志未酬而雄心不死;现

实无望而寄于梦境,而这种种心情都在“有谁知”一语中流露出痛苦的无奈和深沉的激愤。

写边塞的诗篇四
《关于柳与边塞的诗》

关于柳与边塞的诗 青海高原

青门柳

【唐】白居易

青青一树伤心色,曾入几人离恨中。 为近都门多送别,长条折尽减春风。 青海省地处“世界屋脊”青藏高原东北部,是我国最著名的三大江河——黄河、长江和澜沧江的发源地。这里的高山大川间河流密布,湖泊与沼泽众多,

临川见新柳 【唐】崔橹

不见江头三四日,桥边杨柳老金丝。 岸南岸北往来渡,带雨带烟深浅枝。 何处故乡牵梦想,两回他国见荣衰。 汀洲草色亦如此,愁杀远人人不知。 柳

【唐】李商隐

曾逐东风拂舞筵,乐游春苑断肠天。 如何肯到清秋日,已带斜阳又带蝉。 出塞

【唐】王昌龄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渡阴山!

使至塞上 【唐】王维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塞下曲

【唐】王昌龄

蝉鸣空桑林,八月萧关道。 出塞入塞寒,处处黄芦草。 从来幽并客,皆共尘沙老。 莫学游侠儿,矜夸紫骝好。

从军行七首(其五) 【唐】王昌龄

大漠风尘日色昏,红旗半卷出辕门。 前军夜战洮河北,已报生擒吐谷浑。

是国内海拔最高、湿地面积最大、分布最为集中的地区之一。 简介

拥有我国第二大湿地资源的青海省不断加强生态保护与建设,这个高原省份境内的各类天然湿地资源由此得到有效保护。

目前,青海高原上包括高原湖泊、河流湿地、沼泽化草甸湿地三种类型在内的天然

湿地资源面积达313.45万公顷,是仅次于西藏的国内第二大湿地资源分布区。由于有大面积湿地,这里的野生动植物资源也十分丰富。据了解,公分布栖息在青海高原各类湿地中的脊椎动物就有123种,其中相当一部分是国家重点保护的珍稀物种。

近十几年来,受全球气候变暖等因素影响,青海高原上出现了冰川退缩、河流断流、湖泊缩小等现象,湿地面积也由此出现程度不同的萎缩趋势。再加上过度放牧等人为破坏原因,使青海高原湿地区域内的生态环境加速恶化,湿地存在形势较为严峻。[1]

写边塞的诗篇五
《边塞诗歌》

了解唐代边塞诗的主要特点。

2、学习鉴赏边塞诗的一般方法。

学习重点:形象分析、感情把握。

一、介绍边塞诗的主要特点

什么是边塞诗:在唐代,有一批诗人(如高适、岑参、王昌龄、王维、李益等)十分擅长描写边塞征战生活,后人称他们为“边塞诗人”,形成了所谓的“边塞诗派”,反映边塞征战生活的诗作逐渐蔚为大观。所以说边塞诗是唐代这个诗歌大国的一束奇葩。

二、边塞诗特点——最能体现国运兴衰

1.初唐诗风:

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杨炯)

(表达建功立业的渴望。)

2.盛唐之诗风:

孰知不向边庭苦,纵死犹闻侠骨香。(王维)

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王翰)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斩楼兰誓不还。(王昌龄)

(豪迈,勇敢,一往无前!即使是艰苦战争,也壮丽无比;即使是出征远戍,也爽朗明快;即使是壮烈牺牲,也死而无悔。)

3.中晚唐诗风:

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陈陶)

碛里征人三十万,一时回首月中看。(李益)

(虽然诗人们也仍保持着昂扬向上的基调,但不免夹杂了多少悲壮,多少惋伤。)

4.宋代之诗风:

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陆游)

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范仲淹)

(尽管仍然洋溢着一股爱国热情,但更多的是报国无门的愤懑,归家无望的哀痛。与盛唐时相比不免更多一些凄厉,更多一些惆怅。)

三、边塞诗常见思想主题

1.抒写将士杀敌卫国建功立业的豪情

如王昌龄的《从军行》“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借孤寂艰苦悲壮的战争生活的描写表现戍边将土的壮志豪情。李益的《塞下曲》“蕃州部落能结束,朝暮驰猎黄河曲。燕歌未断塞鸿飞,牧马群嘶边草绿。”借边塞人欢马叫的壮丽景象,赞美将士们慷慨激昂,为国献身的精神和必胜信念。

2.表现与亲人的离情别绪,表现思乡思亲的主题。

如岑参的《碛中作》“走马西来欲到天,辞家见月两回圆。今夜不知何处宿,平沙万里绝人烟。”在无处投宿的沙漠里行走,更激起作者的思乡之情。《题苜蓿峰寄家人》“苜蓿峰边逢立春,胡芦河上泪沾巾。闺中只是空思想,不见沙场愁杀人。”以家人的思念来反衬征人思乡的愁苦。

3.描绘戍守战斗的场面,揭露官兵之间的矛盾,表达反战主题。

卢纶的《逢病军人》“行多有病住无粮,万里还乡未到乡。蓬鬓哀吟古城下,不堪秋色入金疮。”借—个饥、寒、疲、病、伤的退伍军人形象控诉了扩边战争给人民带来的痛苦。王昌龄的《出塞》(秦时明月汉时关)体现了诗人对良将的期待,对无能边将的嘲讽。王维的《老将行》、《陇头行》贝反映了将军有功不赏的不平。

4.描绘边塞的奇异风光与边陲人民的生活状况。

边塞诗人抒发感情和描写人物是常用粗犷的笔触、厚重的色彩描绘出苍茫雄浑的边塞风

光作为背景。高适的《营州歌》“营州少年厌原野,皮裘蒙茸猎城下。虏酒千钟不醉人,胡儿十岁能骑马;”描写了营州少年习惯原野生活环境,表现边地少数

民族的骑射生活。《塞上听吹笛》“雪净胡天牧马还,月明羌笛戍楼间。借问梅花何处落,风吹一夜满关山。”描写了边塞和平宁静开朗壮阔的景象。 总体归纳如下:

边塞风光——奇丽壮阔

统治者——穷兵黩武

家乡——思乡念亲

将士——艰苦私生活、报国豪情

友人——惜别感伤、壮别感奋

当然,很多边塞诗的内容往往不是单一的,有些诗歌是兼有以上思想内容

五、常用手法

比喻、夸张、用典、渲染、虚实结合等

六、赏析方法

1.词句分析法

2.形象分析法

附:常用词语

从用品看:胡琴、琵琶、羌笛、玉帛、弓剑、金甲金鼓、旌旗、烽火、羽书、戈、矛、剑、戟、斧、钺、刀、铩、

从地名和民族名看:碛、西、轮台、龟兹、夜郎;胡、羌、羯、夷、楼兰、安西、单于;蕃州、酒泉、玉门、青海、楼兰、长城

从景物看:大漠、烽烟、长城、黄沙、长云、朔云、秋月、边草、雪山、孤城、雁飞、鹰扬、箭飞、马走,

称谓:飞将、骄虏、都护、匈奴、乌孙、单于„„

景物的特点:雄奇、奇丽、奇寒、辽阔、壮阔、广阔

感情特点:豪迈、豪气、豪情、报国之志、杀敌豪情、昂扬精神

感情 1、将士杀敌卫国建功立业的豪情。

2、征人的离情别绪,怀乡思亲。

3、渴望和平,对战争的厌恶、反对。

4、欣赏边塞的奇异风光,展现边陲人民的生活状况。

注:有些诗歌是多种感情交织在一起的,鉴赏时要结合诗句具体分析。艺术风格

有的豪迈旷达——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有的雄奇壮美——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有的豪壮悲慨——落日照大旗,马鸣风萧萧

有的委婉清丽——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征;

境界阔大 气势宏伟 景物奇丽 情调激昂

八、考题链接

(2007年山东卷)14.阅读下面这首清诗,回答问题(8分)

出关①

徐兰

凭山俯海古边州, 旆②影风翻见戍楼。

马后桃花马前雪, 出关争得不回头?

[注]①关,指居庸关。②旆(pèi),旌旗。

(1)诗的前两句,有版本作“将军此去必封侯,士卒何心肯逗留”,与本诗相比你更喜欢哪一种?请简要说明理由。

(2)“马后桃花马前雪”一句在艺术表现上有什么特点?请作简要分析。 答:(1)更喜欢本诗。本诗前两句点出居庸关的雄壮气势,景物描写鲜明生动,为后面抒怀作了铺垫。“将军”两句缺乏形象感,并且与全诗思乡的情感内容不相称。

(2)①将关内桃花烂漫与关外白雪茫茫两个场景聚集到征马这一关节点上,描写生动,对比鲜明。

②“桃花”与“雪”分别代指家乡的温馨与塞外的清冷生活,在诗中具有象征意义,蕴含了思乡的情感。

九、实战演练

[教学准备]

1、观看《唐之韵》相关片段,老师进行边塞诗的背景介绍和相关基本知识梳理,结合《备考工程》第一层次的诗歌作品,把握边塞诗歌的风格、意象、感情。(一课时)

2、课前发给学生“如何鉴赏边塞诗歌的思想内容”学案。

夜上受降城闻笛

李益

回乐峰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

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1)这首诗的前两句展现了怎样的边塞景象?

(2)试简析本诗的思想感情。

评分标准示例

1.诗的前两句写了登城时所见的月下凄冷景色。远望回乐峰前沙地如雪。近看受降城外月色皎洁,犹如秋霜。

2.本诗抒写边防将士的思乡之情。其中“不知何处吹芦管” 写出了征人迷惘的心情,“一夜征人尽望乡”又写出了他们共有的绵绵乡愁。

答题步骤归纳

是不是边塞诗歌

①表态度②找意象③结合诗句谈理由

怎样的景物特点

①抓意象②组画面③结合诗句谈特点

怎样的思想感情

①辨类型②说含义③结合诗句谈重点

征人怨 柳中庸

岁岁金河复玉关, 朝朝马策与刀环。

三春白雪归青冢, 万里黄河绕黑山。

(1)为什么说这是一首边塞诗?结合诗句具体说明。

答:①诗句中有金河、玉关、青冢、黄河、黑山等边塞地名,写了征人的戍边生活。

(2)诗题为“征人怨”,通篇虽无“怨”字,但句句有“怨情”,请作简要赏析。

答:②怨年年岁岁频繁调动,怨时时刻刻练兵备战,怨气候酷寒,怨景色单调。

边塞诗是指以歌咏边塞军旅生活或描述边塞奇异风光为主要内容的一类诗歌。盛唐时期国力强盛,拓土开疆,在边塞军旅中形成一种类似“建安诗人”的写作环境。许多文人或投笔从戎,或漫游边塞,从而使得这类诗作蔚为大观。边塞诗以其乐观高亢的基调和雄浑壮美的意境典型地反映出时代的精神风貌,尤其它悲壮、雄壮的境界,使人耳目一新,令人感喟不已。从2004年(江苏卷,柳中庸《征人怨》)、2005年(重庆卷,王昌龄《从军行》)和2006年(天津卷,张籍《凉州词》)所选边塞诗的考查情况看,命题的着眼点主要落在对诗歌的意境、情感以及表达技巧的理解分析上。近几年的高考试题,虽然涉及的边塞诗不多,但作为古典诗歌中一朵亮丽的奇葩,复习时不可等闲视之

经典链接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2005年重庆卷)

从军行七首(其二)

王昌龄

琵琶起舞换新声,总是关山旧别情。

撩乱边愁听不尽,高高秋月照长城。

(1)“琵琶起舞换新声”与“边愁”是否矛盾,为什么?

(2)“高高秋月照长城”与前三句写法有何不同?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写边塞的诗篇六
《描写新疆边塞的古诗》

关山月 李白

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汉下白登道,胡窥青海湾。 由来征战地,不见有人还。戍客望边色,思归多苦颜。高楼当此夜,叹息未应闲。

塞上听吹笛 高适.

雪尽胡天牧马还,月明羌笛戍楼间。借问梅花何处落,风吹一夜满关山

凉州词 王之涣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雁门太守行 李 贺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①。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②。

从军行七首(其五) 王昌龄

大漠风尘日色昏,红旗半卷出辕门。前军夜战洮河北,已报生擒吐谷浑。

渔家傲 范仲淹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使至塞上 王维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别董大 高适

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送元二使安西 王维

渭城朝雨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出塞 王昌龄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从军行 王昌龄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塞下曲·其三 卢纶

月黑雁飞高,单于夜遁逃。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

塞下曲 卢纶

林暗草惊风,将军夜引弓。平明寻白羽,没在石棱中。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岑参

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 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 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 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写边塞的诗篇七
《边塞战争诗》

写边塞的诗篇八
《唐朝边塞诗的发展》

唐朝边塞诗的发展

边塞诗的源头,向上可追溯到先秦时期。《诗经》中的边塞诗作品内容就相当丰富了(如《小雅出车》《六月》等)。但那时“边塞”的涵义,与后来“边塞”的涵义有所差别。一至到秦汉时期,对“边塞”的范畴才有了一个比较统一的看法。边塞诗发展到汉魏时期作品逐渐多起来,从内容风格上也已经定形化了。这为唐代边塞诗的兴盛和繁荣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唐代的边塞诗,滥觞于隋朝,形成于唐朝。初唐时期,边塞地区并不稳定,边境战争还相当频繁。不少文人屡遭谪迁,远戍边塞。此时的边塞诗大多苍凉阴郁,体现唐初征战定边的艰苦。其代表诗人有卢昭陵、杨炯,代表作有《陇头水》(卢昭陵),《从军行》(杨炯)。

后来,随着唐朝的统一和强盛,又打开了对外政治、经济、文化交流的大门。为了守卫边疆,保护交通安全.朝廷便加强了边塞各城的守备。许多文人学士投笔从戎,立功边塞,转变了过去对边塞看法,并感到边塞风光的新奇可爱.这一感情的变化,把边塞诗的创作,大大的推进了一步。在内容和主题的开拓上,也更加深入和广泛:打破了原来那种呈献、赠答、 仿制固体的诗律形式,创作出了内容鲜明,题材多样的边塞诗章,出现了创作繁荣的新局面,成为边塞诗史上的“黄金时代”。在广泛的内容和丰富多样的题材中,洋溢着豪迈的时代精神,表现了诗人们积极乐观,奋发而上的激情.也充分显示了盛唐时期国力强盛。人民斗志昂扬,和那种民族自信心与爱国主义的精神。代表诗人高适、岑参、李颀、王昌龄,代表作品《燕歌行》(高适)、《白雪歌》(岑参)、《古从军行》(李颀)、《出塞》(王昌龄)。

安史之乱后的中唐,及其晚唐时期的边塞诗,与盛唐的边塞诗相比,在风格气韵上截然两样.虽然也出现了一些边塞名篇,但在豪言壮语,激愤勇烈的篇什之中,那种悲凉苍劲,感伤沉郁的调子也跟随其后,反映出了中唐以后国势日衰,元气大丧,上下精神不振的时代特征.代表诗人李益、卢纶,代表作品《塞下曲》(李益)、《送李端》(卢纶)。

到了晚唐,阶级矛盾激化,藩镇割据严重,吐蕃、回纥、羌芜等族的屡次入侵,四分五裂的唐廷,边塞不治,使边敌横行无阴,边民惨遭烧杀劫掠。这一时期的边塞诗,描述的多是人民的灾难和痛苦,诗的格调低沉哀惋,多是生离死别的惨痛之音.所映了唐亡前夕,那种国破家亡.山河败落.日暮穷途的社会现实.

唐代以后的边塞,从宋元至明清,各朝也出现了不少边塞诗人,但像唐朝那样的兴盛局面,却是不复见了,并且有江河日下,格调渐渐低沉之感,宋代与辽金.西夏.蒙古长期对峙,丧权辱国条约一订再订,国力衰败,朝政腐朽,民族矛盾尖锐,人民抗敌救国无门,上下精神委靡不振.朝廷党争激烈,政见不一,奸臣当道,再图恢复中原无望.所以,虽出现过一些愤慨激昂,鼓动人心的边塞诗章,但大多是所映国破家亡的悲叹,战争失败的哀怨,论陷区人民的愁苦,至多是复国再起的空调,再无铿锵杀敌.报国雪仇的强音了。

唐朝边塞诗概况 唐代边塞诗,是中国古代边塞文学中最为动人心弦的乐章,也是中国诗歌史上一枝独秀的奇卉异葩。

边塞诗是唐代诗歌的主要题材,是唐诗当中思想性最深刻,想象力最丰富,艺术性最强的一部分。一些有切身边塞生活经历和军旅生活体验的作家,以亲历的见闻来写作;另一些诗人用乐府旧题来进行翻新的创作。参与人数之多,诗作数量之大,为前代所未见。 仅就其数量来说,就有近2000首,达到了各代边塞诗数量的总和。其创作贯穿初唐、盛唐、中唐、晚唐四个阶段。唐朝的著名诗人大都写过边塞诗,其内容丰富深刻,体裁风格多样,异彩纷呈。唐朝的边塞诗作,就其美学上来说,其主导特征是壮美,阳刚之美,令人感到一种极为向上的生命力,体现了唐朝当时泱泱大国的雄浑的民族精神。

唐诗是中国诗歌中色彩缤纷的花园,而唐代边塞诗又是其中极具特色的一支奇葩,在唐代诗歌中占据着重要地位。我喜欢读边塞诗,它带给我诸多感受。

一、开阔壮丽的景象

唐代之前也有很多描写风光的诗篇,但大都是描写细腻的小园小景,直到唐代边塞诗的出现,眼界突然拓宽,如王维的“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使至塞上》),诗人借助面(大漠)和线(长河)、直烟和圆日对比,向读者展现了一幅开阔的景象,使人被大的空间感

染,心胸也随之开阔。又如王昌龄的“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从军行》)、“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出塞》),使用蒙太奇的方式把空间之景和时间之景梦幻般的组合,使景象既具形象的立体感,又具历史的沧桑感。李贺的“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马诗》),用形象的比喻勾画出边塞地区独特的夜色风光。

二、豪迈乐观的精神

“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杨炯《从军行》)、“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李白《塞下曲》)、“万里不惜死,一朝得成功”(高适《塞下曲》)、“亚相勤王甘苦辛,誓将报主静边尘”(岑参《轮台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等等,这样的豪言壮语在唐代边塞诗中不胜枚举。唐代国力强盛,造就了唐代诗人自豪勇敢的精神气质,渴望建功立业的心理愿望,这些精神气质自然的融入在他们诗歌中,使诗歌具有一种催人奋进的积极力量,而这些力量也使诗歌具有了长久的生命力,千年长青。

边塞生活条件艰苦,有“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犹著”(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的严寒;也有“新鬼烦冤旧鬼哭,天阴雨湿声啾啾”(杜甫《兵车行》)的荒凉,但他们仍唱出“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的喜悦,表现出“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王翰《凉州词》)的乐观,这是难能可贵的。

三、奇幻瑰丽的画卷

如果说田园山水诗是水墨画,那么边塞诗就是泼墨泼彩画。“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李贺《雁门太守行》),仿佛大块的墨色与灿烂的金色、冷艳的胭脂、凝重的紫色互相交融,形成浓墨重彩的画面。“回乐峰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李益《夜上受降城闻笛》),月光下大漠如沙,泛着清冷的光芒,一下把人带到塞外的冷酷环境,使读者自然的与边疆战士形成共鸣,形成了“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的深刻感受。“白日登山望烽火,黄昏饮马傍交河”(李颀《古从军行》),白日、黄昏、山河、烽火、战马,有动有静,有远景有近景,构成了边塞特有的风景图画。

四、深沉真挚的情感

边塞诗虽不是情诗,但仍体现出丰富的情感,往往更具有震撼人心的力量。边塞诗派代表人物岑参的“枕上片时春梦中,行尽江南数千里”(《春梦》),写出了枕上片刻,对方却以处于千里之外,离别的伤感在甜蜜温馨的春梦中显得尤为深刻。而在“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陈陶《陇西行》)的诗句中,美丽梦中的亲人已成了无定河边的累累白骨,已有的希望与未知的失望交织,使诗句产生了动人心魄的力量。“年年战骨埋荒外,空见葡萄入汉家”(李

颀《古从军行》),以边疆战士一年年的白骨堆积,却只换来串串葡萄进入皇家内院,如此强烈的对比,反映出诗人对统治者的无情鞭挞。

边塞诗虽然只写塞外,但内容并不狭窄,却反而带给人宽阔的视野,在情景交融中使人印象尤为深刻,是唐代边塞诗人以高超的艺术表现力展现的波澜状况而又绚丽多姿的美丽画卷。

唐代边塞诗概述

边塞诗是以写边疆地区自然风光和边地军民生活为题材的诗。它与军旅、战争题材的诗作有联系却又不能划等号。唐代是我国边塞诗创作最为繁荣的时代,如今一些脍炙人口的名篇佳作大多产生于这一时期。

其实,边塞诗的产生是伴随着我国疆域的相对不稳定而产生的。东汉以后,战争频繁,反映征人思妇之作,反映边地战争艰苦之作渐渐多了起来,陈琳的《饮马长城窟行》、曹丕的《燕歌行》、鲍照的《代出自蓟北门行》„„这些乐府诗中的名篇杰作均以边塞为题材。又如蔡琰(文姬)的《胡笳十八拍》、《悲愤诗》,以及后世的徐陵《关山月》、王褒《渡河北》、庾信《咏怀》诗中的部分作品,也都为边塞诗史留下了辉煌的篇章。隋代历史短暂,诗歌数量不多,也无一流的大家,但其对外战争却几乎从未间断,故边塞诗作特别发达。卢思道《从军行》、明余庆《从军行》、何妥《入塞》、杨广《饮马长城窟行》、《白马篇》、《纪辽东》,杨素《出塞二首》、薛道衡《出塞二首》、王胄《白马篇》、《纪辽东二首》、虞世基《出塞二首》„„,不仅均以边塞为题材,而且创作水准都很高,出现了多位诗人同题唱和边塞诗的盛况。显然,这为盛唐边塞诗的繁荣及边塞诗派的出现,奠定了基础。

唐代最终结束了自东汉末年以来四百多年战乱和不安定的局面,国家的疆域也大大拓展,与周边国家的关系也出现崭新的局面。唐代建立初年,高祖李渊不得不经常贿赂最大的外部威胁——东突厥,尽管如此,东突厥人仍屡犯太原及京城长安,高祖甚至考虑迁都。后来,唐王朝与周边外族政权——不论其是否是唐

本文来源:http://www.guakaob.com/yiyaoleikaoshi/23724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