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刘禹锡的古诗

| 中西医助理医师 |

【www.guakaob.com--中西医助理医师】

关于刘禹锡的古诗篇一
《刘禹锡的诗:》

刘禹锡的诗:

陋室铭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秋风引

何处秋风至,

萧萧送雁群。

朝来入庭树,

孤客最先闻。

堤上行

酒旗相望大堤头,

堤下连樯堤上楼。

日暮行人争渡急,

桨声幽轧满中流。

秋词

自古逢秋悲寂寥,

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上,

便引诗情到碧霄。

秋词

山明水净夜来霜,

数树深红出浅黄。

试上高楼清入骨,

岂如春色嗾人狂。

再游玄都观

百亩庭中半是苔,

桃花净尽菜花开。

种桃道士归何处,

前度刘郎今又来。

望洞庭

湖光秋月两相和,

潭面无风镜未磨。

遥望洞庭山水翠,

白银盘里一青螺。

江南春

新妆宜面下朱楼,

深锁春光一院愁。

行到中庭数花朵,

蜻蜓飞上玉搔头。

竹枝

白帝城头春草生,

白盐山下蜀江清。

南人上来歌一曲,

北人莫上动乡情。

竹枝

瞿塘嘈嘈十二滩,

此中道路古来难。

长恨人心不如水,

等闲平地起波澜。

竹枝

山上层层桃李花,

云间烟火是人家。

银钏金钗来负水,

长刀短笠去烧畲。

竹枝

山桃红花满上头,

蜀江春水拍山流。

花红易衰似郎意,

水流无限似侬愁。

竹枝

巫峡苍苍烟雨时,

清猿啼在最高枝。

个里愁人肠自断,

由来不是此声悲。

竹枝

杨柳青青江水平,

闻郎江上唱歌声。

东边日出西边雨,

道是无晴却有晴。

竹枝

楚水巴山江雨多,

巴人能唱本乡歌。

今朝北客思归去,

回入纥那披绿罗。

竹枝

江上春来新雨晴,

瀼西春水縠纹生。

桥东桥西好杨柳,

人来人去唱歌行。

竹枝

两岸山花似雪开,

家家春酒满银杯。

昭君坊中多女伴,

永安宫外踏青来。

竹枝

城西门外滟滪堆,

年年波浪不能摧。

懊恼人心不如石,

少时东去复西来。

竹枝

日出三竿春雾消,

江头蜀客驻兰桡。

凭寄狂夫书一纸,

住在成都万里桥。

步虚词

阿母种桃云海际,

花落子城二千岁。

海风吹折最繁枝,

跪捧琼盘献天帝。

步虚词

华表千年一鹤归,

凝丹为顶雪为衣。

星星仙语人听尽,

却向五云翻翅飞。

抛球乐

五色绣团圆,

登君玳瑁筵。

最宜红烛下,

偏称落花前。

上客如先起,

应须赠一船。

抛球乐

春早见花枝,

朝朝恨发迟。

及看花落后,

却忆未开时。

幸有抛球乐,

一杯君莫辞。

纥那曲

杨柳郁青青,

竹枝无限情。

同郎一回顾,

听唱纥那声。

苏轼的传世名句

水龙吟

春色三分,二分尘土,一分流水。

细看来,不是杨花点点,是离人泪

定风波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蝶恋花

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

笑渐不闻声渐悄,多情却被无情恼。

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

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

江城子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

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微霜。

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

料得年年断肠处,明月夜,短松冈。

念奴娇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天涯流落思无穷!既相逢,却匆匆。

欲寄相思千点泪,流不到,楚江东。

有情风万里卷潮来,无情送潮归。

休言万事转头空,未转头时皆梦。

相逢一醉是前缘。

高情已逐晓云空,不与梨花同梦。

欹枕江南烟雨,杳杳没孤鸿。

人间有味是清欢。

此生此夜不长好,明月明年何处看?

凭仗飞魂招楚些,我思君处君思我。

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 万事到头都是梦,休休,明日黄花蝶也愁。

生前富贵草头露,身後风流陌上花。

试问岭南应不好,却道,此心安处是吾乡。

休对故人思故国,且将新火试新茶,诗酒趁年华。

【诗篇】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春宵一刻值千金,花有清香月有阴。

陌上花开蝴蝶飞,江山犹是昔人非。

生前富贵草头露,身后风流陌上花。

人老簪花不自羞,花应羞上老人头。

江山如此不归山,江神见怪警我顽。

人似秋鸿来有信,事如春梦了无痕。

江头千树春欲暗,竹外一枝斜更好。

与君世世为兄弟,又结来生未了因。

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九死南荒吾不恨,兹游奇绝冠平生!

云散月明谁点缀,天容海色本澄清。

杳杳天低鹘没处,青山一发是中原。

庐山烟雨浙江潮,未到千般恨不消。

天外黑风吹海立,浙东飞雨过江来。

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

关于刘禹锡的古诗篇二
《古诗词-刘禹锡》

【插田歌】 冈头花草齐,燕子东西飞。田塍望如线,白水光参差。农妇白纻裙,农父绿蓑衣。齐唱郢中歌,嘤咛如竹枝。但闻怨响音,不辨俚语词。时时一大笑,此必相嘲嗤。水平苗漠漠,烟火生墟落。黄犬往复还,赤鸡鸣且啄。路旁谁家郎,乌帽衫袖长。自言上计吏,年幼离帝乡。田夫语计吏,君家侬定谙。一来长安道,眼大不相参。计吏笑致辞,长安真大处。省门高轲峨,侬入无度数。昨来补卫士,唯用筒竹布。君看二三年,我作官人去。 这是一首新题乐府诗,作于刘禹锡被贬连州刺史期间。诗以民歌形式记叙农民插秧场面及农夫与计吏的对话,从诗前小序“以俟采诗者”看,显有讽谕朝政之目的。前十二句描写村野春景及农民插田情形,既唱怨响之歌,又时时大笑,透现出农民对现实的不满情绪及豪爽洒脱的性格,为下文隐下伏笔。中四句以水田苗平及村落晚照暗示插秧已毕,农民返村,直接逗出下文。末十六句即写计吏登场及其与返村的农民的对话,通过计吏的自述,活画出一幅鄙俗虚荣嘴脸,并录下其以“筒竹布”行贿而得以“补卫士”的事实。上计吏,指地方派到中央办事的书吏。筒竹布,是当时一种名贵的细布。这首诗将农夫与计吏作对比并实录其对话,实际上表达了诗人对卖官鬻爵的腐败现象的深刻批判。 【昏镜词】 昏镜非美金,漠然丧其晶。陋容多自欺,谓若他镜明。瑕疵既不见,妍态随意生。一日四五照,自言美倾城。饰带以纹绣,装匣以琼瑛。秦宫岂不重,非适乃为轻。 此诗前有引言,记叙镜工制镜,昏镜十倍于明镜,以投合人们好恶心理。诗中即着重写昏镜材质低劣,但却适合“陋容”者“自欺”之用,因其不见瑕疵,自觉美貌,所以视为宝物。末二句揭出主旨,明镜与昏镜之价值,根本在于“适”与“不适”。秦宫,传说秦宫有宝镜,这里代指明镜。以镜寓讽,自具深意,唐太宗曾说“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刘禹锡以“秦宫”喻明镜,而太宗曾为秦王,显然取意太宗,以讥讽作为宦官、藩镇代理人的宪宗逼顺宗“内禅”之不肖行为以及其喜昏弃明的昏庸政治。 【聚蚊谣】 沉沉夏夜闲堂开,飞蚊伺暗声如雷。嘈然欻起初骇听,殷殷若自南山来。喧腾鼓舞喜昏黑,昧者不分聪者惑。露华滴沥月上天,利嘴迎人看不得。我躯七尺尔如芒,我孤尔众能我伤。天生有时不可遏,为尔设幄潜匡床。清商一来秋日晓,羞尔微形饲丹鸟。 此诗作于永贞革新失败后刘禹锡被贬朗州司马期间。永贞革新失败后,朝中政敌对参与

王叔文政治集团者大加造谣中伤,不断排挤打击,刘禹锡有感于现实之严酷而作此诗。诗以群蚊喻众多政敌,揭露其阴险狠毒,并预言终将被消灭,表达出坚定的政治立场和信念。前八句集中描写蚊子“伺暗”、“喜黑”之特性,中四句写对待众多飞蚊只有采取暂时躲避之态度,后二句预言飞蚊随秋风吹来必然灭亡。匡闲,指方正的床。丹鸟,即萤火虫。全诗句句写蚊,句句寓意,语言质朴,声情跳荡,风骨刚健,讥刺有力。 百舌吟】 晓星寥落春云低,初闻百舌间关啼。花柳满空迷处所,摇动繁英坠红雨。笙簧百啭音韵多,黄鹂吞声燕无语。东方朝日迟迟升,迎风弄景如自矜。数声不尽又飞去,何许相逢绿杨路。绵蛮宛转似娱人,一心百舌何纷纷。酡颜侠少停歌听,坠珥妖姬和睡闻。可怜光景何时尽,谁能低回避鹰隼。廷尉张罗自不关,潘郎挟弹无情损。天生羽族尔何微,舌端万变乘春辉。南方朱鸟一朝见,索寞无言蒿下飞。 此诗借百舌鸟啼声善变,能效百鸟之鸣,以讽刺当时政治生活中那些巧言善变的势利之徒。百舌,是鸟名,即乌鸫,能仿效百鸟之鸣。前十句着重写百舌鸟活动的季节、环境,生动地描摹出那种故意卖弄而得意啼鸣的声音与神态。后八句着重揭示百舌鸟处境中的危机及其前景的黯淡。一方面,有鹰隼的突袭,侠少的弹射,另一方面,一旦秋风吹来,百舌鸟即凄凉瑟索,仓皇躲入蒿下乱飞,再也叫不出声来。朱鸟,即朱雀,天文四象之一,含南方七宿,这里代指秋天。诗的结尾的“索寞无言”、“蒿下飞”与前面的“笙簧百啭”、“迎风弄景”形成鲜明的对照,结构既严,寄讽尤深。 【平蔡州三首(其二)】 汝南晨鸡喔喔鸣,城头鼓角音和平。路旁老人忆旧事,相与感激皆涕零。老人收泪前致辞,官军入城人不知。忽惊元和十二载,重见天宝承平时。 元和十二年,唐军破蔡州活捉割据抗命的淮西藩镇吴元济,刘禹锡此诗即为歌颂这一胜利而作。诗写战胜奏凯,却仅以开篇二句写晨鸡啼鸣、角声和平,暗示夜袭蔡州成功。汝南,即指蔡州,天宝时蔡州为汝南郡,这里同时化用古乐府《鸡鸣歌》“汝南晨鸡登坛唤”句意。以下六句皆着力刻画一老人形象,通过老人的言行衬托蔡州之役的重大意义。老人所忆“旧事”,是“天宝承平”盛世情形,“感激涕零”的是“元和十二载”的平叛成功,将此两者作比较,足见老百姓对此役胜利的欣喜与高度评价。诗以独特的角度写重大时事题材,正如翁方纲所说“以竹枝歌谣之调而造老杜诗史之地位”(《石洲诗话》)。 【蜀先主庙】

天下英雄气,千秋尚凛然。势分三足鼎,业复五铢钱。得相能开国,生儿不像贤。凄凉蜀故妓,来舞魏宫前。 此诗当是刘禹锡任夔州刺史时所作,“蜀先主庙”指夔州的刘备庙。诗人凭吊先主庙,怀想先主开国之业绩,慨叹蜀国灭亡之凄凉。首联概说先主英雄气概,面对先主塑像,千秋之后尚觉其凛然逼人,则当日尤可想而知。颔联承英雄气,写刘备开他蜀国成鼎立三足之势与恢复汉室之功。五铢钱,是汉武帝铸行的钱币,这里喻指汉室。颈联转折,先说得诸葛贤相而得以开创基业,后说生刘禅而事业无继。尾联即写出刘禅降魏后不惜先业、麻木不仁情景,透露出对刘备身后业绩消亡的无限嗟悼之情。 【金陵怀古】 潮满冶城渚,日斜征虏亭。蔡洲新草绿,幕府旧烟青。兴废由人事,山川空地形。后庭花一曲,幽怨不堪听。 此诗作于宝历三年初春,刘禹锡由和州返回洛阳途经金陵之时。诗写金陵山川,由六朝遗事兴发兴亡之慨与怀古幽思。前四句写景,“潮满”、“日斜”、“新草”、“旧烟”,写尽同一地域早晚景致之变化及古今山川之依旧,其中“冶城”、“征虏亭”、“蔡洲”、“幕府”四个具体地点皆为六朝盛事之遗址,四景四地,融合无间,而由山川今古暗逗下文。后四句怀古,写兴亡之感,山川险要,不足为凭,兴废之由,在于人事,见解高卓,显含鉴时之意,而以后庭亡国之音结束全篇,尤造成一种感慨幽远、警醒深刻之意味。 【西塞山怀古】 王浚楼船下益州,金陵王气黯然收。千寻铁锁沉江底,一片降幡出石头。人世几回伤往事,山形依旧枕寒流。今逢四海为家日,故垒萧萧芦荻秋。 长庆四年刘禹锡由夔州刺史调任和州刺史,途经西塞山而作此诗。西塞山,在今湖北大冶东长江边,是三国东吴著名军事要塞,刘禹锡因此而咏吴、晋之替兴,意在慨叹山川险要之不足恃,历史进程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前四句写王浚伐吴,吴主孙皓以铁链横江抵御晋军,终不免求降亡国事。王浚,晋益州刺史,太康元年(280)奉晋武帝之命东下讨吴。颈联以人世变迁与山形依旧对举,发人深思。尾联突现“今逢”,一方面表现出对当时藩镇割据局面日趋严重的忧虑,寓含诗人要求统一的政治主张,另一方面又大大延展了吴、晋兴替的历史时空,从而促发一种规律性的思考。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刘禹锡罢和州刺史返洛

阳时,正值白居易由苏州归洛,二人在扬州相遇,白居易先赠一诗,有“命压人头不奈何”、“二十三年折太多”云云,大抵慨叹刘禹锡的不幸遭遇。刘禹锡这首酬答诗即接过白诗话头,着重抒写自身在这种处境中的感受与心态。首联以“巴山楚水”的地域与“二十三年”的时间概述屡遭贬谪的经历。颔联承“二十三年”,自言此番回乡老友亡故、恍如隔世,极言时间之久。闻笛赋,指向秀怀念亡友嵇康的《思旧赋》。烂柯人,指传说中因观看仙童下棋而烂掉斧柄的王质。颈联纯以象喻,既以“沉舟”、“病树”自喻蹉跎将老,又以“千帆过”、“万木春”展示时代不断进步的前景与规律,表现出豁达的襟怀。尾联点明酬答之题,并以“长精神”作结,显见重新振作的积极的人生态度。惆怅中见达观,沉郁中见豪放,是其难能可贵处。 再授连州至衡阳酬柳柳州赠别 去国十年同赴召,渡湘千里又分歧。重临事异黄丞相,三黜名惭柳士师。归目并随回雁尽,愁肠正遇断猿时。桂江东过连山下,相望长吟有所思。 此诗作于元和十年刘禹锡再贬连州之时,柳宗元也再贬为柳州刺史,二人同路至衡阳分手,柳赠刘一诗,此即刘酬答柳之作。前四句写事,十年前同贬,本年正月同被召回,时隔一月,又同被贬,渡湘之后再分路远行,概尽二人如出一辙之贬谪命运。黄丞相,指汉代贤相黄霸,黄霸曾二度任颍川太守。想到自己重到连州与黄霸重到颍川而清名满天下殊异,只能暗自伤怀。柳士师,指春秋时柳下惠,柳下惠为“士师”(狱官),因“直道事人”三遭贬黜,这里喻指柳宗元,足见对友人品格的敬重,且化典无迹。后四句抒怀,“归目”、“愁肠”是临别心绪,“桂江”、“连山”是别后二人所在,而以“相望长吟”预将联结,使离愁化入山水,意韵溢于言外。 【竹枝词二首】(其一) 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唱歌声。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 竹枝词是巴渝民歌中的一种,刘禹锡任夔州刺史时,依调填词,写有十多首,此题原共二首,本篇原列第一首,是摹拟民间情歌之作。诗以初恋少女口吻,写出其微妙复杂的心理活动。首句写景,春江泛溢,柳丝千缕,内蕴着撩人情思的气息氛围。二句即在此环境中引出心中情人,从闻歌声看,足见未见其人,全为心理活动。三、四句承此刻画心理,巧妙地运用半雨半晴天气以感发,以“晴”与“情”的谐声义转生动地表达出初恋时那种既眷恋又迷惘的朦胧情思。 【竹枝词九首】(其七) 瞿塘嘈嘈十二滩,人言道路古来难。长恨人心

不如水,等闲平地起波澜。 本组《竹枝词》共九首,本篇原列第七首。此诗作意与前首《竹枝词》拟民间情歌截然不同,而是借眼前景抒发内心的感慨。诗从瞿塘峡的险恶地理形势起兴,引出对世态人情之险恶的深刻揭露与尖利嘲讽。前二句写瞿塘峡地势,“十二滩”极言其险滩之多,“古来难”可见历来为人所畏惧之途。后二句写世上人心,“水”起波澜,固因礁多滩险,而“人心”却于“平地”故作波澜,可见险恶更甚瞿塘,由“长恨”二字领之,尤见诗人愤世嫉俗心态。诗由自然引向政治,使抽象议论具象化,予人感受极深。 【杨柳枝词九首】(其一) 塞北梅花羌笛吹,淮南桂树小山词。请君莫奏前朝曲,听唱新翻杨柳枝。 本组《杨柳枝词》共九首,本篇原列第一首。《折杨柳》本为乐府旧曲,歌辞多为五言,刘禹锡此诗将之衍为七言,鲜明地表达出在文学上的创新精神。首句写歌咏梅花的汉乐府《梅花落》曲调流传后世,次句指淮南小山所作屡屡咏及桂树的《招隐士》,二者都以树木为歌咏对象,因以之与咏柳的《杨柳枝词》相比。后二句明确表示自己的看法,以“前朝曲”与“新翻”对比,并由自身的实践表明推陈出新的创作原则、理想及自信。 【浪淘沙九首】(选三首) 洛水桥边春日斜,碧流青浅见琼沙。无端陌上狂风急,惊起鸳鸯出浪花。 日照澄洲江雾开,淘金女伴满江隈。美人首饰侯王印,尽是沙中浪底来。 八月涛声吼地来,头高数丈触山回。须臾却入海门去,卷起沙堆似雪堆。 浪淘沙,是唐代教坊曲名,后用作词牌。据《词谱》记载,用《浪淘沙》曲名写词,创自刘禹锡和白居易。刘禹锡这组《浪淘沙》共九首,这里选取的是其中的第二首、第六首和第七首。 前一篇写洛水桥边的春天景象。首先展现出春日和煦的阳光,一个“斜”字渲染出悠然闲逸的氛围,为全诗构定基调。第二句转笔桥下,青碧色的河水在悠悠地流淌,河底的细沙历历可见,突出河水的澄澈透明,“碧”、“琼”映照,澄澈中又透出洁净之感。这两句是静景描写,三、四句转笔写出动景。“无端”二字,突然荡出一笔,于静景中掀起波澜,春日天气瞬息万变,河边路上忽起狂风,将平静的河水激起浪花,一对鸳鸯从水中惊起,扑打着河水,水花飞舞似珠玉四溅。翻出另一种境界,也透现出春天的生命活力。全诗四句,第一句和第三句写“桥边”、“陌上”,第二句和第四句写“碧流”、“浪花”,陆上水中,静景动态,交错构合,精密巧妙。 中一篇通过淘金场面的描写,热情歌颂

关于刘禹锡的古诗篇三
《刘禹锡诗集》

刘禹锡诗集

刘禹锡 (772~842)字梦得 ,彭城(今江苏徐州)人,唐代中期诗人、哲学家。政治上主张革新,是王叔文派政治革新活动的中心人物之一。后被贬为郎州司马、连州刺史,晚年任太子宾客。他的一些诗歌反映了作者进步的思想,其学习民歌写成的《竹枝词》等诗具有新鲜活泼,健康开朗的显著特色,情调上独具一格。语言简朴生动,情致缠绵,其代表作有《乌衣巷》、《秋词》、《竹枝》(六)、《浪淘沙》

(一)、《浪淘沙》(八)、《杨柳枝》(一)、《西塞山怀古》、《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等,其中《竹枝》(六)中“道是无晴(情)却有晴(情)”句为著名的双关语,足见诗人之匠心独具。其诗结有《刘宾客集》。

秋风引

何处秋风至,萧萧送雁群。

朝来入庭树,孤客最先闻。

堤上行

酒旗相望大堤头, 堤下连樯堤上楼。 日暮行人争渡急, 桨声幽轧满中流。

秋词

自古逢秋悲寂寥, 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上, 便引诗情到碧霄。

再游玄都观

百亩庭中半是苔, 桃花净尽菜花开。 种桃道士归何处, 前度刘郎今又来。

望洞庭

湖光秋月两相和, 潭面无风镜未磨。 遥望洞庭山水翠, 白银盘里一青螺。

江南春

新妆宜面下朱楼, 深锁春光一院愁。 行到中庭数花朵, 蜻蜓飞上玉搔头。

竹枝

白帝城头春草生, 白盐山下蜀江清。 南人上来歌一曲, 北人莫上动乡情。

竹枝

瞿塘嘈嘈十二滩, 此中道路古来难。 长恨人心不如水, 等闲平地起波澜。

竹枝

山上层层桃李花, 云间烟火是人家。 银钏金钗来负水, 长刀短笠去烧畲。

竹枝

山桃红花满上头, 蜀江春水拍山流。 花红易衰似郎意, 水流无限似侬愁。

竹枝

巫峡苍苍烟雨时, 清猿啼在最高枝。 个里愁人肠自断,

关于刘禹锡的古诗篇四
《刘禹锡诗风赏析》

刘禹锡诗风赏析

刘禹锡的诗歌有着跌宕、豪健、俊朗、旷达的风格和积极健康的美学趣味,本文试着分析这种诗风的形成原因及其诗歌风格特点的具体表现。刘禹锡诗歌文风的形成与其二十三年贬谪远州的坎坷经历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且与众不同的个性是刘禹锡豪壮诗风形成的根本原因,而这种个性,与刘禹锡饱经磨难的仕途经历有关。

刘禹锡及其诗风颇具独特性。他性格刚毅,饶有豪猛之气,在忧患相仍的谪居年月里,确实感到了沉重的心理苦闷,吟出了一曲曲孤臣的哀唱。但他始终不曾绝望,始终跳动着一颗斗士的灵魂:

刘禹锡的性格十分倔强,有一种认准了理不回头的精神,长期的贬谪并没有改变他的政治立场。贬官十年后他被召回长安,在游玄都观欣赏桃花时,写了首诗《元和十年自朗州召至京,戏赠看花诸君子》:“紫陌红尘拂面来,无人不道看花回。玄都观里桃千树,尽是刘郎去后栽。”这正是他因对满朝志得意骄的新贵,徒有其表,并无实才,轻薄如桃花的不平而鸣——他们都是我刘郎被赶出长安后补的空缺啊。此诗用“桃千树”、“去后栽”之句影射当朝执政权贵,由于“语涉讥讽,执政权贵见而恶之”(《旧唐书》),得罪了执政权贵,自然没有好果子吃,所以回京师没几天,他就又被贬往连州。这一贬时间更长,过了整整十四年才返回长安。诗人又一次来到玄都观,可满园的桃花已荡然无存,只剩下一片荒草苔藓。刘禹锡目睹玄都观今昔盛衰变化,思量当年“桃花”虽红极一时,但随着“种桃道士”的离去,如今是“荡然无复一树,唯菟葵燕麦动摇于春风耳”(刘诗引文),“桃

花净尽”矣——那被喻为“桃花”的执政权贵全都销声匿迹。他感慨万千,内心波澜不平,那股倔劲又上来了,又鸣一首《再游玄都观》:{百亩庭中半是苔,桃花开尽菜花开。种桃道士归何处?前度刘郎今又来。“这首诗歌是上一篇的继续,但讽刺意味比上一篇更为辛辣。曾经满园盛开的桃花,现在被一片荒草替代,当年那些志得意骄的新贵们,现在又到哪里去了呢?我这个当年被贬斥的刘郎,今天不是又回来吗?诗中充满了对敌人的蔑视和屡遭打击始终不屈的意志。 他还鸣出《百舌吟》、《聚蚊谣》、《飞鸢操》、《华佗论》等诗文,屡屡讽刺、抨击政敌,由此导致一次次的政治压抑和打击,但这压抑打击却激起他更为强烈的愤懑和反抗,并从不同方面强化着他的诗人气质。他说:“我本山东人,平生多感慨”(《谒柱山会禅师》)。这种“感慨”不仅增加了其诗耐人涵咏的韵味,而且极大地丰富了其诗的深度和力度。

刘禹锡并不是一味地钻牛角尖,在一些原则问题上绝不让步,但一般情况下心胸开阔,遇事能想得开。所以他的鸣不像韩愈“自鸣其不幸”,而多为豁达之言。他被贬到郎州时三十四岁,正是干一番事业的好时光,可又一次被赶出了朝廷,苦闷是可想而知的。但他这个人适应性强,会自我调节安慰,能从悲苦中寻找到乐趣。且看他的《秋词》: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古人望秋而生悲凉,可他偏要反其道而行之,认为秋日胜过春朝,天高气爽,碧空如洗,一鹤冲霄,气概昂扬,令人心旷神怡。诗歌抒发了诗人豪迈向上、不屈不挠的人生态度。

刘禹锡早年随父寓居嘉兴,常去吴兴拜访作为江南著名禅僧兼诗僧的皎然和灵澈,据其《澈上人文集纪》自述,当时他“方以两髦执笔砚,陪其吟咏,皆曰孺子可教”,这一早年经历对其后来的诗歌创作影响很深。刘禹锡深信佛教,得其中三昧,在很多年以后他还说,写诗的人应该“片言可以明百意,坐驰可以役万景”(《董氏武陵集纪》),前句即指语言的简练与含蓄,后句即指主体的观照与冥想。所以他一方面重视通过锤炼与润饰使诗歌的语言既精巧又自然,而反对多用生僻字眼,提出“为诗用僻字,须有来处„„后辈业诗,即须有据,不可率尔道也”(《刘宾客嘉话录》);另一方面,他又极重视主体的观照与冥想,在《秋日过鸿举法师寺院便送归江陵诗引》中他曾说:能离欲则方寸地虚,虚而万景入;入必有所泄,乃形于词。„„因定而得境,故翛然以清;由慧而遣词,故粹然以丽。定,是排除杂念的观照,慧,是一种灵感的获得。这样写出来的诗,便能容纳更丰富的内涵,有着更深的意境。他通过哲学的深思,把生活中的愁恨化解为一种具有历史深度的感悟。这样,他就能从有限的时空跳出来,在更高的层面上求得心理平衡。因此,刘禹锡的诗大多自然流畅、简练爽利,同时具有一种空旷开阔的时间感和空间感,有一种哲人的睿智和诗人的挚情渗透其中,极富艺术张力和雄直气势。像他的名句如“芳林新叶催陈叶,流水前波让后波”(《乐天见示伤微之敦诗晦叔三君子皆有深分因成是诗以寄》)就是他对历史、人生进行沉思之后的一种感悟之鸣。这种感悟以形象出现在诗里,不仅有开阔的视界,而且有一种超时距的跨度,显示出历史、现实、未来在这里的交融。

再如“朔风悲老骥,秋霜动鸷禽。„„不因感衰节,安能激壮心”(《学阮公体三首》其二)、“马思边草拳毛动,雕眄青云睡眼开。天地肃清堪四望,为君扶病上高台”(《始闻秋风》)这类诗句,写得昂扬高举,格调激越,具有一种振衰起废、催人向上的力量。至于其七言绝句,也是别具特色,如:“莫道谗言如浪深,莫言迁客似沙沉。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浪淘沙词九首》其八)“塞北梅花羌笛吹,淮南桂树小山词。请君莫奏前朝曲,听唱新翻《杨柳枝》。”(《杨柳枝词九首》其一)就诗意看,这两篇作品均简练爽利,晓畅易解,但透过一层看,便会领悟到一种傲视忧患、独立不移的气慨和迎接苦难、超越苦难的情怀,一种奔腾流走的生命活力和弃旧图新面向未来的乐观精神,一种坚毅高洁的人格内蕴。我们再看他的《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在巴山楚水这样凄凉地区被弃置了二十三年,回来后成了出土文物一样的老古董,过去的许多朋友都已去世,但诗人并没有因此感到衰老颓唐。尽管诗人把自己比作“沉舟”和“病树”,内心十分悲苦,但把这种悲苦摆到时光流逝的广阔背景上来关照,这悲苦就多么地不值一顾了。

关于刘禹锡的古诗篇五
《简论刘禹锡的五七言古诗》

简论刘禹锡的五七言古诗

作者: 孙琴安 发布时间:05/01/04

摘 要:前人多认为刘禹锡不工古体,本文通过对具体作品的剖析,并结合前人评语,指出刘禹锡的五古带有魏晋五言之遗韵,其七古得王维、李颀、高适、岑参的真传,犹有盛唐之气象和笔力,这在中唐时期是颇为难得的。相信随着唐诗研究的深入,刘之古诗会得到更为合理的定位。

清代著名诗评家沈德潜在《唐诗别裁集·凡例》说:“刘宾客不工古诗,韩史部不专近体,其大校也。”

沈德潜是对刘禹锡诗评价较高而有所偏爱的一位诗评家,既然他也承认刘禹锡“不工古诗”,说明刘禹锡的古诗应在其近体之下的,同时也说明沈德潜评诗还是比较客观公正的,不是说好便一切都好。此外,像许学夷等人也曾指出过刘禹锡五七言古诗尚未精妙。凡此,都可以看出前人对刘禹锡古诗的一般评价和态度。

当然,刘禹锡“不工古诗”,这也是与他的近体律诗相比较而言的,也只是个大致情况,并不等于说他的古诗便一无可取。正像韩愈虽“不专近体”,但仍写下“天街小雨润如酥”(《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一封朝奏九重天”(《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这样有名的七绝和七律一样,刘禹锡在他的古诗中同样也有其出色的表演。再说,当我们对刘禹锡的诗进行全面论述的时候,也不得不涉及到对他五七言古体诗的评价。

一、刘禹锡的五言古诗

如果撇开乐府诗等不论,刘禹锡的古体诗也约有一百余首。我们先来谈他的五言古诗。

谈到刘禹锡的五言古诗,人们很自然地会想起他的《客有为余话登天坛遇雨之状,因以赋之》、《有僧言罗浮事,因为诗以写之》等诗。当然,这两首诗一写天坛山顶遇雨之状,一写罗浮山的奇妙山景,笔力遒劲,硬朗振作而又纵横变化,确实有其特色,如前诗中间一段写站在天坛山顶遇雨俯视山下之状:

万状互相生,百音以繁会。俯观群动静,始觉天宇大。山顶自澄明,人间已霈。豁然重昏敛,涣若春冰溃。反照入松门,瀑流飞缟带。遥光泛物色,余韵吟天籁。

又如后诗开篇一段写罗浮山的黑夜与白昼的不同景色:

君言罗浮上,容易见九垠。渐高之气壮,汹涌来翼身。夜宿最高峰,瞻望浩无邻。海黑天宇旷,星辰来逼人。是时当魄,阴物恣腾振。日光吐鲸背,剑影开龙鳞。倏

若万马驰,旌旗耸沦。又如广乐奏,金石含悲辛。疑其有巨灵,怪物尽来宾。阴阳迭用事,乃俾夜作晨。

以上所引两段,不论是前诗或后诗,都极尽描绘形容之能事,多有夸张之处,而偶夹一二议论,则以作点睛之用,真所谓笔底波澜,瑰丽雄奇。更难能可贵的是,刘禹锡并没有到过天坛山顶,又没有去过罗浮山,只是分别听了友人和僧人的诉说之后,凭藉自己的想象而撰成的,却能令人身历其境,如睹其景,这就更能显示出他在五古上笔力和表达方面的才华。

不过,以上所引,都是刘禹锡较长的五古,实际上,这些长篇五古,主要也是在唐人手中才加繁衍,愈演愈烈的,特别像杜甫的《北征》、韩愈的《南山诗》等,更是浩浩荡荡,波澜顿挫,阴阳开合,令人生畏。刘禹锡也有这样的五言大篇,如《游桃源一百韵》等。其实,真正的五言古诗,特别是苏、李赠答、两汉无名氏之作,乃至建安七子、阮籍《咏怀》等,篇幅都并不很长。而刘禹锡生前曾写过不少这类五古,似乎更应引起我们的注意。如他的《学阮公体》三首的后二首:

朔风悲老骥,秋霜动鸷禽。出门有远道,平野多层阴。灭没驰绝塞,振迅拂华林。不因感衰节,安能激壮心?

昔贤多使气,忧国不谋身。目览千载事,心交上古人。侯门有仁义,灵台多苦辛。不学腰如磬,徒使甑生尘。

在古人的心目中,作古诗是不忌讳模仿的,但一定要有创意,在语言风格上要有古人的韵味和气象。这两首诗既然题为“学阮公体”,那就更不必回避模仿,只要能得阮籍《咏怀》诗的格调和气韵即可,今从刘禹锡的这两首诗来看,即如实抒写了自身的情怀,又能深得阮籍诗体的气骨和神韵,那就是最大的成功。细视其中的“朔风悲老骥”、“昔贤多使气”诸句,犹能得阮公之遗意,更为难得。

在刘禹锡的五言中,《秋江早发》也是极为出色的一首,现引此诗的前半段为例:

轻阴引晓日,霞霁秋江明。草树含远思,襟怀有余清。凝睇万象起,朗吟孤愤平。渚鸿未矫翼,而我已遐征。

像这种诗句,脱尽近体格律之羁绊,都能得魏晋五言之大意,已不似中唐人所为,也是刘禹锡最为成功、也最为得意的五古之一。此外,如《秋晚题湖域驿池上亭》:“尘衣纷未解,幽思浩已盈”、《王左丞高侍郎之什命同作》:“白云难持寄,清韵投所希”、《和武中丞秋日寄怀简诸僚故》:“感时江海思,报国松筠心”等句,或如陶潜,或如谢灵运,或如左思,也都各具风调,犹有两晋五言之遗韵。

二、刘禹锡的七言古诗

七言古诗虽比五言古诗仅多二字,但在创作要求上各有不同,从胡震亨《唐音癸签》卷三可见元代杨仲弘对七古的创作要求是:“七言古诗要铺叙,要有开合,有风度,迢递险怪,雄俊铿锵,忌庸俗软腐。须是波澜开合,如江海之波,一波未平,一波复起。又如兵家之阵,方以为正,又复为奇;方以为奇,忽复是正。出入变化,不可纪极。”后来明、清人虽然对七古也提出过各种创作要求和评判标准,但基本原则仍与杨氏差不多,皆从此演绎而来,可视为对杨氏观点的一种深化、发展和补充。

如果用杨仲弘的这一标准和创作原则来加以衡量,那么在刘禹锡的七古诗中,像《平蔡州》三首、《武昌老人说笛歌》、《秋萤引》、《聚蚊谣》、《送鸿举游江南》、《观棋歌送还师西游》、《西山兰若试茶歌》等,都可算是比较有代表性的成功之作。兹先举《武昌老人说笛歌》一诗为例:

武昌老将七十余,手把庾令相问书。自言少小学吹笛,早事曹王曾赏激。往年镇戍到蕲州,楚山萧萧笛竹秋。当时买材恣搜索,典却身上乌貂裘。„„如今老去语犹迟,音韵高低耳不知。气力已无心尚在,时时一曲梦中吹。

诗人以十分铿锵悦耳、刚劲有力而又流利畅达的语言,通过铺叙,塑造了一个经历坎坷、贫穷落拓而又艺才高超的老艺人形象,同样,在《秦娘歌》、《伤秦姝行》等七古诗中,刘禹锡也是以这种语言加以铺叙,写出了秦娘和秦姝这两个女艺人的坎坷经历和曲折人生。其写人如此,而写物也同样精彩出色,如《观棋歌送还师西游》中写对弈的一段:

前身后身付余习,百变千化无穷已。初疑磊落曙天星,次见搏击三秋兵。雁行布阵众未晓,虎穴得子人皆惊。行尽三湘不逢敌,终日饶人损机格。

诗中极写长沙东林师棋路的变化,初似满天曙星的磊落分明,忽又似沙场搏击的三秋兵将,忽又如雁行布阵,令人难窥其秘,直到“虎穴得子”,众方大惊。寥寥数语,却把东林师的棋艺描绘得活灵活现。诗句之变化,正写出棋艺之变化。宋人胡仔在《苕溪渔丛话·后集》卷十二说:“‘初疑磊落曙天星,次见搏击三秋兵。雁行布阵众未晓,虎穴得子人皆惊。’余尝爱此数语,能模写弈棋之趣。梦得必高于手谈也。”再如《西山兰若试茶歌》前半段对试茶的一种描写:

山僧后檐茶数丛,春来映竹抽新茸。宛然为客振衣起,自傍芳丛摘鹰嘴。斯须炒成满室香,便酌砌下金沙水。骤雨松声入鼎来,白云满碗花徘徊。悠扬喷鼻宿酲散,清峭彻骨烦襟开。阳崖阴岭各殊气,未若竹下莓苔地。

此诗为刘禹锡任苏州刺史时所作。题中所谓“西山”,是指洞庭西山,在今苏州境内,历来便以盛产茶叶闻名,朱长文《吴郡图经续记》等书中均有记载。著名的碧螺春茶即产于此地。诗中极写西山茶叶之美,从摘下形状到沏泡后的颜色、香味,一一写到,极尽形容夸张之能事,真可谓色、香、味一应俱全。唐人写茶叶的诗不少,这也是其中比较著名的一首。

从《唐语林》、《唐诗纪事》等书的记载来看,刘禹锡对自己所作的《平蔡州》三首七古是比较满意的,宋魏泰《隐居诗话》则不以为然。平心而论,《平蔡州》固然常为诗家所选,刘禹锡也自鸣得意,但除了有着“诗史”的作用和好处以外,在句子的铿锵雄健、纵横变化、阴阳开合等方面,却未必见得有何特别高明之处。在刘禹锡的七古中可推为佳作,较之同时的韩愈、张籍诸家七古,则又似平平。

有趣的是,今人瞿蜕园在刘禹锡的七古中,却极力推重《秋萤引》一诗。全诗如下:

汉陵秦苑遥苍苍,陈根腐叶秋萤光。夜空寥寂金气净,千门九陌飞悠扬。纷纶晖映互明灭,金炉星喷灯花发。露华洗濯清风吹,攒昂不定招摇垂。高丽罘过珠网,斜历璇题舞罗幌。曝衣楼上拂香裙,承露台前转仙掌。槐市诸生夜对书,北窗分明辨鲁鱼。行子东山起征思,中郎骑省悲秋气。铜雀人归自入帘,长门帐开来照泪。谁言向晦常自明,童儿走步娇女争。天生有光非自炫,远近低昂暗中见。撮蚊妖鸟亦夜飞,翅如车轮人不见。

此诗与《百舌吟》、《聚蚊谣》、《飞鸢操》诸诗都作于同一时期,长期以来一直被视为刘禹锡讽刺诗的代表作。但极少有人把它们从七古诗的角度来加以考察。其实,这四首诗名为咏物,内中却各有寓意,即使从七古诗说,也都是绘形绘色,各有千秋。而瞿蜕园却偏赏《秋萤引》一篇,他在《刘禹锡集笺注》卷二十一云:“此诗运用萤事,出以错综变化,化尽隶事痕迹,为歌行中特创之格,前此未之见,后此则李商隐《泪》诗似之,辛弃疾‘绿树听啼’一词亦似之。而禹锡诗尤为超妙。末韵‘撮蚊妖鸟亦夜起,翅如车轮而已矣。’(作者按:此句似误。)不独雄劲,亦洗尽凡俗,诗意虽激切,而风华掩映,情韵不匮,乃集中之杰构,亦禹锡所独长。”瞿氏对李白、刘禹锡诸家诗均特有研究,对此诗如此褒奖,且言之成理,似可引起我们的重视。

三、结束语

贞元、元和年间,韩愈在诗、文两个领地同时开展复古运动。刘禹锡是他的朋友,不能不受其影响。再说,唐代是古、近体诗并行不悖的时代,许多诗人,特别是

一些大家名家,在古体诗和近体上都能驾驭自如。刘禹锡是中唐的大诗人,当时便有“诗豪”之目,在诗歌领域当然必定是一个多面手,这是毋庸置疑的。他在近体律诗和绝句上的成就虽然更高,名气更大,但并不等于他在古体诗上便毫无成就,不屑一顾。如明代的高是重初、盛唐诗的人,但他对刘禹锡七言古诗仍相当重视,在《唐诗品汇》中的《七言古诗叙目》里说道:“元和以后,述贞元之余韵者,权德舆、刘禹锡而已。其次能者,各开户牖,若卢之险怪,孟之寒苦,白之庸俗,温之美丽,虽卓然成家,无足多矣。”

在这里,高把权德舆、刘禹锡视为元和以后七古诗的代表诗人,卢仝、孟郊当时皆以古诗闻名,反在其后;而白居易的《琵琶行》、《长恨歌》名重一时,温庭筠之乐府诗也振声诗坛,却也排在刘氏之后,凡此,也都说明了刘禹锡古诗的重要性。

当然,刘禹锡的五古不及柳宗元,七古不及韩愈,这是事实,但他古诗上的成就决不会在元、白之下。就刘、白二家言,在刚健有力、奇谲变化和古之遗韵方面,刘似又应在白之上。只因白之《秦中吟》、《长恨歌》等颇为时人所传,故反盖住刘的古诗之名。实际上,刘之部分七古,可说是王(维)、李(颀)、高(适)、岑(参)的嫡系传人,犹有盛唐之气象和笔力,在中唐年间更为难得,相信随着人们对唐诗研究的进一步深入,迟早会给刘禹锡古诗领域一个更为合理的定位。

关于刘禹锡的古诗篇六
《30刘禹锡的诗歌特色》

30.刘禹锡的诗歌特色

刘禹锡是唐代一个比较有特色的诗人,在中唐诗坛上,他的诗既不像韩愈的奇崛,也不像白居易的平易,而能独树一帜,自成风格。刘禹锡的诗歌,成就最高的主要有三类:政治讽刺诗,寓意深刻,辛辣犀利。怀古诗,均用律绝形式,吊古伤今,沉郁苍凉,感慨无限。至于他学习民歌所作的《竹枝词》、《杨柳枝词》、《浪淘沙词》等,则活波清新,自然流转,尽洗文人习气。

从他各类诗歌创作的总体上看,柳禹锡具有进步的政治主张和卓越见识,对于社会政治观察敏锐。他写诗注重立意、选材构思,以及塑造形象,多从表达丰富深刻的思想出发;所以世人评“柳禹锡诗以意为主”。

他的很多诗或针砭时弊、讽刺权贵,或讴歌平藩战争,表达统一的愿望;或者描述自己的政治生涯,表现刚直不阿的精神面貌;立意深刻。加之由于较多采用怀古、咏物等形式,运用比兴、象征、讽喻等手段,借此言彼,寓实于虚,融情于景,故又显得精炼含蓄。如名篇《乌衣巷》。像柳禹锡的这类怀古诗,选取的往往只是一角一隅的景物和细节,但却小中见大,含意丰富,具有一种蕴藉之美。

刘禹锡的政治讽刺诗,除了辛辣犀利外,也上述兼有这些特点,如脍炙人口的《戏赠看花诸君子》和《再游玄都观》。象这类讽刺诗,往往用意双关,语带讽刺,曲折写来,更觉诗意隽永。宋代苏辙曾说柳禹锡的诗“用意深远,有曲折处”,明末清初的王夫之也说刘诗“深于影刺”,都是指的这些特点。而柳禹锡的“深于影刺”,也体现在他的咏物诗上:如《白鹰》、《聚蚊谣》、《百舌吟》等诗,锋芒锐利,有着很强的斗争性,不过由于采用寓托的手法,又显得含意深远。

刘禹锡还是唐代著名的唯物主义哲学家,因此他的诗常融形象与哲理于一炉;在许多生动的诗歌形象中,经常能反映出诗人对社会人生的观察和思考,闪烁着哲学家的思想火花。刘诗中多见饱含哲理的诗句,虽非有意的论述哲学思想,但见解精辟,给人以启迪。例《金陵怀古》、《浪淘沙词九首》中的第九首等作品中的诗句,借助优美的语言和生动的形象,把深微的哲理以诗化;这些名言佳句,点缀在诗中,使他的诗既有审美价值,又富有哲学思想。

明朝人胡震亨在《唐音癸签》中说刘诗“开朗流畅,含思宛转”,又说:“运用似无过人之处,却都惬人意,语语可歌。”这些个特点,在柳禹锡的民歌体诗中表现的尤为突出。他这些诗保存了清新开朗的民间情调,采撷朴素生动的民间口语,运用俚歌俗调的形式,绘真景、抒真情,具有浓厚的天然风韵—“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唱歌声。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竹枝词》之二)

关于刘禹锡的古诗篇七
《浅析刘禹锡诗歌文风》

浅析刘禹锡诗歌文风

摘要:刘禹锡的诗歌有着跌宕、豪健、俊朗、旷达的风格和积极健康的美学趣味,本文试着分析这种诗风的形成原因及其诗歌风格特点的具体表现。刘禹锡诗歌文风的形成与其二十三年贬谪远州的坎坷经历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且与众不同的个性是刘禹锡豪壮诗风形成的根本原因,而这种个性,与刘禹锡饱经磨难的仕途经历有关。

关键词:刘禹锡;文风;贬谪;豪健;个性

引言:制约作家创作风格形成的因素很多,其中作家自身的性格气质和个人际遇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在通俗顺口的元白诗派与奇险怪崛的韩孟诗派双峰并峙的中唐诗坛,刘禹锡却旁逸斜出,自创一家之体。在少年得志,雄心勃勃正欲在政坛上有所作为之际而突遭重创,被一贬再贬之后,他能够以豪壮劲健之气创造了迁谪诗歌的崭新风貌。本文拟通过分析刘禹锡生平坎坷的经历,来探讨他的诗文风格“豪”的特点及表现。

刘禹锡(772—842),字梦得,洛阳(今河南洛阳)人,出身于下层官宦家庭。早年科场得意,“贞元年中,三忝科第”(《夔州刺史谢上表》),赢得了“驰声溢四塞”(《谒枉山会禅师》)的美名。做官之后,一帆风顺,33岁那年到达顶峰。贞元二十一年(805),德宗去世,顺宗即位,改元永贞,在宰相韦执宜的主持下,受到重用的王叔文、王伾联合刘禹锡、柳宗元等人实行政治革新,史称“永贞革新”。而正当他雄心勃勃欲有所作为时,却遭到了“纵逢恩赦,不在量移之限”(1)的谪贬。仅仅八个月之后,在宦官和守旧势力的联合进攻下,永贞革新失败,二王及八位主要革新派人物被贬谪到南方的荒远各州,降为司马,史称“二王八司马事件”。于是被时人目为“宰相之器”的刘禹锡,从此踏上了多舛命运的坎途。

政治革新失败后,刘禹锡被贬为连州(今广东连县)刺史,途中追贬为朗州(今湖南常德)司马。面对这突如其来的巨大打击,刘禹锡内心的伤痛是如何的刻骨铭心,自然可以想见。元和十年(815),刘禹锡、柳宗元等五司马被召回京师。朗州十年的贬谪却没有磨掉他的棱角,面对那些招摇过市的权贵,刘禹锡借游玄都观观花之机,写下了《元和十年自朗州至京戏赠看花诸君子》一诗,以千树桃花喻朝中新贵,巧妙的讽刺他们靠打击革新派而猖狂得势的行径,坦荡的表明自己对守旧势力的轻蔑态度。此诗一出,刘禹锡便被恼羞成怒的权贵们定为眼中钉,不久因“语涉讽刺,执政不悦”再贬播州(今贵州遵义)刺史。

仅一个月的时间,翘首仰望日夜思归的长安又要分别了,谁又能解读尽其中的愤恨失望和凄苦呢。好友柳宗元也被贬为柳州刺史,两人同出长安南行,到衡阳分手。“去国十年同赴召,渡湘千里又分歧。”(《再授连州至衡阳酬柳柳州赠别》)刘禹锡承受着与志同道合的好友离别悲伤的同时,更大的压力是承受着不忠不孝的罪名,带着八旬老母流徙南荒。其中的苦楚,哪堪言尽。此后,刘禹锡的命运一直颠簸,历任夔州(今四川奉节)、和州(今安徽和县)刺史,于14年后才被召回京师。大和二年(828)回朝后,一度任主客郎中、集贤殿学士,后又任苏州、汝州、同州刺史。晚年迁太子宾客分司东都洛阳,71岁卒。

贬谪,是封建统治者惩治异己的杀手锏,也是朝廷官员闻之色变的“软肋”。以李白之豪放,长流夜郎时也吟出了“平生不下泪,于此泣无穷”的哀音;韩愈的“知汝远来应有意,好收吾骨瘴江边”又是何等凄楚;至于柳宗元的《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现刺史》一诗,更是字字含悲,哀婉欲绝。相形之下,虽然朝中新贵一手遮天,但刘禹锡却能高昂头颅,积极乐观,坚持斗争,始终坚信“吹尽狂沙始到金”(《浪淘沙》),坚信有一天诬枉会得到洗刷。可以说,正是贬谪成就了高标傲世、才学超群、倔强旷达的刘禹锡,使之在二十三年的辗转流离中,创出了一种新的诗歌美学风范。

刘禹锡的一生,诗歌成就极大,白居易称赞:“彭城刘梦得,诗豪者也,其锋森然,少敢当者。”(《唐诗纪事》)一个“豪”字,确实概括了存在于刘禹锡绝大部分诗中的那种跌宕雄健的风格和积极健康的美学趣味。

1.在贬谪的诗文里,他寄情的山水是明丽清新的。他纵目洞庭,看到的是“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望洞庭》)湖光月色,一派明净,绿水青山,相映成趣。而这正是他被贬朗州时的作品,与张说贬在岳州时“日见孤峰水上游”(《送梁六自洞庭山》)的一片愁人秋色有着显然的不同。

流放巴山楚水,他汲取当地的民歌俚调,写下了《竹枝词》、《杨柳枝词》、《踏歌词》、《浪淘沙》等系列诗歌,形式生动活泼,敢于标新立异别创新路,既有民歌新鲜质朴、爽朗明快的特点,又比一般民歌细腻凝练,富有浓郁的生活气息和地方特色,丰富了文人诗的内涵。明末清初的王夫之称赞这类诗歌“宏放出于天然”,抒情写意“无不宛尔成章”(《姜斋诗话》卷二)。如下面的几首:

山桃红花满上头,蜀江春水拍山流。花红易衰似郎意,水流无限似脓愁。(《竹枝词九首》) 这首诗写一个深情的女郎在爱情遭到挫折以后的怨愁。诗人用比兴手法把女郎炽热而深沉的感情同美丽的自然景色融合在一起,写愁而不流于伤感。

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唱歌声。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竹枝词二首》) “东边日出”是“有晴”,“西边雨”是“无晴”。天晴的“晴”与多情的“情”正好同音,由于借用这种双关隐语,使这首诗显得特别有情致。

2.刘禹锡的诗经过反复锤炼,语言精练自然,意象鲜明,内涵浓厚,特别经得起咀嚼。尤其是他的咏史诗,用精选的意象,虚实相生的手法来抒发对历史沧桑变化的感叹,又深沉又悲凉,历来为人所称道。如借六朝陈迹来总结历史教训的七绝组诗《金陵五题》,白居易读后“掉头苦吟,叹赏良久”,还说“吾知后之诗人,不复措辞矣”(《〈金陵五题〉序》)。像

这首《石头城》:

山围故国周遭在,潮打空城寂寞回。淮水东边旧时月,夜深还过女墙来。

石头城,这座依山修建,以长江为天险的城池,地形险固,曾经是六朝时镇守南京的军事重镇。然而,陈朝灭亡以后石头城终于失去了它的重要意义,城垣逐渐颓败,变为一座空墟。豪华消逝,了然无痕,只有这四面的青山,长江的波浪和天边的明月,还在寂寞地守候着这座空城。这首诗不作一字议论,却在写景中暗示了朝代的更迭今昔的变化,令人回味无穷。

又如《乌衣巷》:

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朱雀桥边,乌衣巷口,野草野花映照着夕阳,燕子在普通百姓家里飞出飞进,这是人人都看得到的眼前实景,说不上什么新奇。但第三句却突然一跌,运实入虚,借一只燕子,看到了几百年前显赫一时的王谢两大家族的烟销云散。小中见大,发人深思。

3.谪迁一生,屡受打击排挤的刘禹锡,他的身世感怀诗却绝少沾上感伤颓唐的情绪。相反,他的诗歌诗歌爽朗豪迈,充斥着奋发向上的精神和诗人旷达乐观的生活态度。这不但在时人中是不多见的,在后人中也为数不多。如著名的《秋词二首》: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悲秋,从来就是诗人的职业病,他却偏要反其道而行之,认为天高气爽的秋天使人心胸开阔,更有诗意。这首诗写得天朗气清,远胜春光,分明地凸现着诗人爽朗豪迈的心境,奋发向上的精神,旷达乐观的生活态度。还抒发“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酬乐天咏老见示》)的雄心壮志。

在迁谪远州的漫长的二十三年里,他虽然也难免有过感伤和悒郁,但往往能在思索中积极振起,始终对自己的政治前途充满希望与信心。他赞美经过砥砺,重为利刃的佩刀,借此

表达他百折不挠的劲节与待时而起的雄心。直至晚年,诗人依旧保持着积极进取的锐气和坚贞不渝的志节:“闻说功名事,依前惜寸阴”(《罢郡归洛阳闲居》)、“在人虽晚达,于树似冬青”(《赠乐天》)的自强不息,“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莫羡三春桃与李,桂花成实向秋荣”(《乐天所寄咏怀且释其枯树之叹》)的通脱识度,“马思边草拳毛动、雕眄青云睡眼开”(《始闻秋风》)的豪迈壮烈,无不表现出一种撼人心魄的豪放的力量。

肖瑞峰先生曾把刘禹锡的豪健放在唐宋大家中进行比较,他认为“李白的豪,更多地表现为‘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的狂放;杜牧的豪更多地表现为‘十载飘然绳检外,樽前自献自为酬’的放荡;苏轼的豪更多地表现为‘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的旷达;辛弃疾的豪更多地表现为‘欲将万字平戎策,换得东家种树书’的激愤;刘禹锡的豪更多地表现为豪迈、亢奋、昂扬。”(2)此五子之中,与刘禹锡之风最为接近的应是苏轼和辛弃疾。但刘禹锡比苏轼更多一份执着,比辛弃疾更多一份通脱,所以亢奋而不狂躁,悲愤而不沉沦,洒脱而不放浪,执着而不拘泥,他是离现实人生最近的诗人。他的人生态度最少偏执,既不高蹈出尘,又不哀伤消沉;既保持积极进取的锐气、又保持着相对开朗豁达的心态。

注释:

(1)黄永年,《旧唐书•宪宗纪》上,汉语大词典出版社2004年版,第178页。

(2)肖瑞峰,《刘禹锡诗论》,南京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265页。

参考文献:

1、卞孝萱:《刘禹锡年谱》,中华书局1963年版。

2、卞孝萱、卞敏:《刘禹锡评传》,南京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

本文来源:http://www.guakaob.com/yiyaoleikaoshi/23990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