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诗大全

| 中西医助理医师 |

【www.guakaob.com--中西医助理医师】

对诗大全篇一
《对诗的热爱》

对诗的热爱,早早就藏在于丹的血液里:“诗歌一直是我的一种生活方式,从小就跟着姥姥坐在床头背《滕王阁序》,父亲、舅舅也教我很多诗歌。”然而到出书的时候,于丹的姥姥、父亲、舅舅都已过世,“所以,这本书饱含了太多的感情回忆,也是我对所有亲人的一个交代。”

《于丹:重温最美古诗词》脱胎自于丹在中央电视台录制的春节特别节目《丹韵词音》,成书后分为八个章节。从体例上看,既不是按诗词历史断代设置,也不是按照诗人分类,而是按照中国的意象。书中“春风飞扬”一章,写古人对春天的描述,表现春草、春水、春柳,“秋思浩荡”一章,则写秋天的蝉鸣、落叶,秋风满照。另有“明月千古”、“斜阳晚钟”、“田园林泉”、“登临况味”、“剑啸江湖”、“诗酒流连”等章,篇篇读来唇齿留香。

于丹对此表示,她不做理论的梳理,也不给出任何结论和答案,只是让大家一起用心去接触,去感受中国的这些最美的古诗词,唤醒现代人蛰伏在生命深处的诗意。“人生不如意事常八九,可语言者无二三,我们都需要内心有一种平衡的力量。诗歌可以修复这一切。当你郁闷时,回家读几首诗、念几阙词,你再试试你的感觉。”

不过这是一个诗不如湿的时代,因为古典的诗词像路边无名的小花,随着季节的更替,兀自开放,枯萎在寂寞的人间。那份过去失落的诗意,如同被遗忘的一路上的景致,无人问津,好不凄凉。我们的教育是背诗词,为了填句子,做情境赏析,一旦过了那个阶段便是束之楼阁,没有闲心去触摸那些可爱的文字。而且又还有多少人在灯下读诗,重拾那份古老深处的诗意。于丹的《重温最美古诗词》似乎又是一个契机趋势我们去读诗词,再次领略蕴含在诗词其中无处不在的诗意。

说到古典诗词,我们其实都有一种心意相通的灵犀。因为中国古典诗词中所保留,所流传的是古代诗人,词人的思想与文化,以及当时的历史记录。同时,我们在古人的笔下,看到了那个时代的最宝贵的价值,最深远的意义。诗词是人对事物的感受,也是某种来自作者内心的东西,诗词是充满天马行空的幻想,与我们的那些梦是孪生兄弟。诗词是一首我们可以让它醒着的梦。在某种意义上,诗词再现的是作者的精神生活。如果没有一个人被剥离了那份诗意,就如同夺走了生活的幻想,也就等于夺去了他的幸福。

因为中国人的含蓄,是把精彩留给自己,因为我们最终会忘记事情的本来面目,而只记得文字中的影象。记得那些曾经切肤的疼痛,与切身的感动,这是一种内心的跨界表达。读古典诗词,不仅仅是学习知识,应付考试的需要,而还要修炼一份洋溢着诗意的情怀。这需要我们的鉴赏能力,因为诗词有好诗,也有坏诗。诗的好坏不在于外表的美丽,而是是否传达心中兴发的感动。漂亮的词藻只是徒劳的堆砌,空有其表,内质并没有多少可以思考的东西。而好诗总是充满人文的思考,因为作者是对自己所感随看的抒发,而那些漂亮的句子只是一种再加工,没有用自己的灵魂去叙写自己的感受。当我们能够用诗意的心,去欣赏,去体会中国古代诗歌所暗含的寓意,这才是读古代诗词的最重要的意义。当你一路走来,会为这份诗意感动的愉悦得饱含眼泪。

我想,这应是人生最诗意的境地罢,归到久居的楼阁。夜阑听雨,灯下读诗,心下宁然,看着心爱的人在身边熟睡。愿你今后人生里好有诗意这个安稳的相伴,此去应如是,已成魂绕梦牵 该书由“春风飞扬”,“秋思浩荡”,“明月千古”,“斜阳晚钟”,“田园林泉”,“登临况味”,“剑啸长虹”,“诗酒流连”八个篇章组成。作者把那些最美的古诗词用八个常见的意象串连起来,结合当代中国人的生存现状及精神世界,向我们展示了一幅连贯的、美妙的诗词画卷。透过本书,我们不仅可以更加深入地洞悉那些熟悉的诗与词,还能够领略蕴含在诗词间那种无处不在的诗意。

《于丹:重温最美古诗词》一书继承了于丹一贯的风格,语言清新洒脱中蕴含着哲理和诗意,在纷繁芜杂的生活中,如同一股清泉,涤荡心灵的尘污,帮我们找寻到那迷失已久的栖居之所。作者在“田园林泉”这个章节中写到,我们现代人往往会觉得田园是一种精神意义上的家园,是现实生活中无法到达的世外桃源。但事实并非如此,我们每一个人都有自己不同的田园,每片田园里都有一个不可替代的主人公。读田园诗,是为了唤醒我们内心的一种状态。也许田园就在写字楼边,也许田园就在柏油路上,也许田园就在你一天疲惫之后,也许田园就在你远行归来的那个时分。每一个人生命里都有一些心情需要托付,托付给田园的时候,才会露出一种会心的微笑。

不管我们多么匆忙,不管我们如何壮志凌云,不失去田园的人,才有充电的地方。有归属的人,才有可能一次次出发,走得更远。此刻,我们就不再觉得田园是一种虚无的、无法抵达的地方,原来它是那样触手可及。的确是这样,也许现实生活的压力让我们很难拥有诗意的生活,但是我们可以通过聆听、阅读让诗意扎根于心,外化于行。心中有了诗意,便有了爱、有了美、有了博大的胸怀,面对现实生活便多了份从容、淡定、坚韧。我想,这才是诗词里的各种意象拂过心灵所留下的真正意味吧。

诚如作者在书中所说,中国人是敏感的、多情的,虽然我们不都是诗人,可总会在人生的某种时刻,忽然间诗情上涌;总会有那样一个关节点,我们品味人生,给心灵充电;总会有那么一个契机,我们想寻找真实的自己。让我们从寻找中国诗歌的意象开始,从一草一木,从春花秋月开始起程,沿着诗歌的通幽曲径,抵达我们的心灵深处。

从一定程度上来讲,与其说于丹的这本书是在给诗词做诠释,倒不如说她其实就是在写诗。于丹用诗一样的语言诠释着千古名句,无时无刻不让人感觉读书是一种享受。在这浮华喧闹的城市里,读这样的书如同品一壶飘着淡淡清香的茉莉花茶,怡情怡心的同时,又让我们的精神变得饱满丰盈,我们的生活也被浸染得诗情画意。

对诗大全篇二
《对诗的一点胡思乱想》

对诗的一点胡思乱想:Le poesie ,reflet d’un sentiment

这是雨果悼念爱女的一首简短,情感真挚的的小诗。语言很简练,很朴实,没有大呼其失女之悲痛,也没有呼天抢地的哭泣,也没有令人窒息的哀伤,却在那亲切的对话口吻中,在那恍惚的神态中,透露出那份父亲特有的深厚浓烈的爱的苦涩,在那一束欧石南中弥漫着那似有似无却无限忧伤的凄清。我没有资格去评价这首诗作的好与坏,因为这是一位深爱女儿的老父亲用泪写下的哀伤和沉痛,高贵而令人敬畏。

一想到对诗作评价,似乎超出我的能力范围了,真的有点难倒我了,这与我自己的偏见有莫大的关系,平时对于诗,总感到一个头两个大。一说到“诗”,我脑袋里立刻浮现“典雅”,“精致”“优美”等等这些词。而事实上,并非所有的好诗都是靠精美的修辞,完美的韵律,独到的意象而铸造的,且相当一部分是不具备这些诗的基本特征的。先前,也没有仔细想过这个问题。今天,写雨果的《DEMAN ,DES L’AUBE…》的评价,突然也不知道脑袋怎么了,出现了一些浅薄的见解,便也写了。就出现这个副产品了。

反复读了好几次,只觉得自己是挺喜欢雨果这诗的,真挚的情感是很少不能打动人的。以前,我一直是倾向于喜欢古代的诗词歌赋,而对现代诗敬而远之的。这首诗风格简单质朴显然不符合我的片面的观点。那怎么评价一首好诗呢?是那种倚重于通过语言魅力来展示诗的美还是侧重一分真挚深入地情感来震摄人心呢?当然最好的是兼而有之,可鱼和熊掌不可兼得。像雨果这首诗若写得语言精美,典雅,

那只能说明其是借思念女儿来卖弄文采,矫揉造作,必定遭人不屑与唾弃的。其实,什么题材就用什么风格写,很自然地事情,每个题材各有其语调,好像不必故作深邃的思考。可是,我感到很模糊,不知道这个界限在那,就像看到地平线,我明知道在那,在那海天一线处,把黑夜和白天分的很清,可是真到你去追寻的那条貌似清晰的地平线时,她却永远离你那么远。举个例子,就说死亡与新生,两个截然不同的,可谓泾渭分明的题材,那在选择基调和语言风格中应该很明确的!可是,死亡千千万万种,有对死亡的恐惧和迷惑,对仇敌之死的复仇之乐,对亲人故去的悲伤之痛,对英雄之死的扼腕叹息,对小人之死的畅快人心。。。。这其中又有多少界限与区分?然而,死亡在某种意义上不是新生么?我觉得不应该用一些金科玉律来裁定一首诗的好与坏,诗中没有工业化生产中那种合格标签,只要符合标签就给挂个不起眼的小标签。

到底什么是诗的生命?应该与题材有密切关系的。题材像地基一样,必须扎实,而不必像室内装修那样,而诗或许就是室内装修吧。 以前听老师常说:诗贵在诗意。而诗意,这东西其实玄乎其玄,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而我这种既非“仁”又非“智”的,只能随着仁人和智者按他们的理解的“诗意”去剖析解读,像大卸八块般的。而非用心去吟诵其中的韵味。久而久之,诗(尤其是现代诗)在我看来都有是作者的自娱自乐平时。我这个下里乡人自是无法消受那阳春白雪,所以,能不看诗就不看的。

为什么对现代诗有那么深的偏见,这恐怕不仅仅是我的个人原因吧,,

我也老这么安慰自己,不然为什么那么多人不读现在诗呢.。在现代诗中,很难让人感到那种牵动心弦的东西,韵律也不怎么强烈,一些词东凑西拼的,貌似模仿外文的中文译本那种奇怪的风格似的,是否是因为当代文学重点在西方,潜意识里便追求西化?恐怕诗也不可避免的全球化了吧。其实,我觉得应该和语言有密切的关系,不然,为什么在读法文诗时就没有那种厌恶了呢?

我一直认为诗是不可译的,不仅是在同一语言中,古诗不可译成现代诗,在不同语种也是不可译的,更准确说是不应该译的。诗,源自吟诵,虽然诗的这层功能已经渐渐淡化,但诗,准确的说承载诗的语言自有其韵律,格调,修辞,联想,历史,情感等等因而不应译的。若把外文译成中文诗,或把古文译成外文,都会摧残其最精华的东西,如多米诺棋牌,只要轻轻一推,便是全盘坍塌。曾今看过唐诗三百首的法文译本,但读的时候根本没有那感觉了,虽说译的不错。

突然,想起“推敲”一词的由来。诗人为“推”与“敲”的取舍夜不能寐不正说明诗必须有如游标卡尺般的精准么,而其中又幻化了多少不同的情感。所以,诗的每一部分都是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因此,诗不应译,或许很多人会说那么怎么让外国人来欣赏精美作品呢?这个问题不是我能解决的,也不是我承受的起的。或许还有人会反驳我,甚至用实例责问我“那你看戴望舒翻译兰波的,比如《瓦上长天》,魏尔伦的诗《泪珠飘落萦心曲》,译的多精彩!”的确很精彩,但我不认为那是译,而是“再创作”,既然在双语转换中会失真,就应该重新创作,追求其深邃。形式既已破坏,又何必被形式所缚?不然就是四不像了,

读着别扭,看着难受。这可不可以说是把隐形的失真转换成显性的失真,但是在精神上得到完美的继承,弥补了最重要的失真?看戴望舒的译文,便看出他译的是情感和思维而非语言和形式。简而言之,是译者“抄袭”原文作品的情感与灵感而为己用的“解密”,而非二战时那种对号入座的僵硬的解码方式。老戴的诗体语言是承袭了中国古诗文的独特美感和韵味的。我想,但凡是个中国人,没有不折服于唐诗宋词。从小到大,背了无数,忘了大半,但其中所蕴藏的点点滴滴早已深植于我们脑中,往往一提起具体的物象,几乎都会信口念出一些流传千古的名篇佳句的。而现代诗失却了这种为人广为传诵的特质。很多诗缺乏真情实感,都是些无病呻吟,所押的韵都是字在押韵,而非出自诗。好在还是有一批诗情感真挚倒也打动了人。

对我而言,相比于现代中文诗,法文诗的韵律更强一点。那韵脚是一目了然的,可以看得见的。其实,本人欣赏的法文诗也是寥寥无几,全当我是白绉瞎想的好了。我认为法语的词汇比起汉语古诗还是较简朴的。但在词组,短语结构调换间却像千手观音变化万千,远非汉语能比,使之充分符合所要表达的概念。法语的形容词之丰富多彩真令人咋舌,似乎随便揪来一个词都能产生形容词的效果。一种情感,一种颜色,无论其程度深浅如何,或浓烈,或清冷,或鲜明,都能找到其准确的词,使传达的意思更精确,形象。而中文的形容词与法语的往往不匹配的。中文固然可以表达同样的精准,甚至有时外延更大,更细致,但是却需要通过字词的自由组合,字数或多或少。但在其他文体翻译中或许没有大问题,但对于诗而言,确实致命伤,而且无可

补救。另一点,我最喜欢法语的动词,感觉就像玩联想游戏似的。法语动词本意常常源自于人们日常生活中某一具体动作,或专业领域的实际操作。但这些活生生的动词如有美丽生命的蛹,突破自身所结的束缚和那专属他的狭小空间,蜕变成五光十色,多姿多彩的蝴蝶。动词就扩展成多是虚拟的相似动作形态的意思,显得具体形象,有联系甚广,妙不可言。每一个动词就像被嫁接的枝条,在其相近的类别中却不同科属的树上,吸取新鲜养料,结成新奇又包容两种特色的果实。似乎法语的动词都能把本意和表达对象所提出的要求结合起来衍生出新的独到的用法。因此,我常在查字典看到那些转义时,深深佩服与法国人的联想能力。固然,中文也有不少联想的功能,但是没有显示出法语动词那般强大的生命力和拓展力。这种联想特别美,真叫人拍手称奇,不佩服都不行。法语多么灵动与轻巧啊!哪种语言能像她那样用COURONNER(带皇冠)的动作去形容夕阳斜挂山头那绚烂的美呢,宛如带了皇冠的高贵美丽的皇后?哪有语言能用PIQUER(针刺,暗指扎成小点点)的动作去形容布满雀斑或痘痘的脸,不是既形象又带了狡黠般的意味么?

当然,我无意贬低汉语,我认为汉语是世界上最美丽的语言之一,她的优美,准确也是无可比拟的,但中文在表达这些的时候要通过一串字词的组合。就像绚烂的烟花,要每一个不起眼的亮光经过精心布局,仔细编排方能在夜空光彩夺目,暂放出朵朵奇葩。中文中也有很多点睛之笔,如“春风又绿江南岸”一个绿字用得是多么神,一字便道尽了无限生机,令人称绝,但这样的妙用在汉语中毕竟少之又少,只有大

对诗大全篇三
《我对诗歌的理解》

我对诗歌的理解

对于诗歌,现阶段我仅仅是只菜鸟。单单凭着自己对文学的极大爱好去写诗歌,去看诗歌。今天抽个特别的空隙,谈谈我个人对诗歌的见解,倒算不上独到或是鞭辟入里,仅仅是发自内心的一些见解:

诗歌,首先应该明白诗歌是一种高雅的艺术形式,但同时诗歌也不是想象中的那么遥不可攀。可以这么说,诗歌即是高山流水,而同时也可以是下里巴人。这样的话,就要预防走向一个误区了:即不要总是以为诗歌就是用一些别人看不懂的词汇,别人理不清的逻辑来作成的东西。诗歌是一个广大的范畴,有高雅,当然也有平实。所以这是与写诗歌的人所处的环境,写作时候的心绪以及其他很多的因素所决定的。既不是高深一点的不好,也不是平俗易懂就差,两者各有所长,因为本来就是诗歌的特质。

对于诗歌写的是好是坏,实事求是的说,我这只雏鸟是不敢妄下断言的。但我觉得写诗歌有一点非常的重要,那就是在写诗歌的时候,一定得有情感的写,而且这种情感是先于诗歌的,也就是先有一种特殊的强烈的思想情感,再有诗歌;绝不是先为了要写一首诗歌,而采用回想或者回忆等等的方式来憋出些情感出来的。

再者,诗歌的写作,是建立在具体的现实生活当中的,不要误以为一些梦境似的诗歌就是脱离实际的,事实上这一类的诗歌也是建立在一定的情感背景下的。说到底,就是不要做无病之呻

吟。同时从这个方面来做推理的话,越是有生活的体验,写出来的诗歌才会更加的成熟,更加的有情感,更加的引人共鸣。需要补充的一点就是:这种生活的体验,是与年龄的大小无关的,重要的是要有一双敏锐的洞察生活细节的明眸。

对于诗歌,来不得半点急躁,来不得骄傲,来不得一蹴而就的思想。诗歌也有它的生命,这就是诗歌的魅力所在。

对诗大全篇四
《诗话故事:君臣对诗的几则传说》

诗话故事:君臣对诗的几则传说

一、“牛人”蒋冕

嘉靖年间,太傅蒋冕,历仕三朝,致政归全州。朝廷复使聘之,三年不至。皇上颁诗一道云:

闻说江南一老牛,征书聘下已三秋。

主人有甚相亏汝,几度加鞭不转头。

蒋冕称病,不肯出仕,回诗道:

老牛用力已多年,领破皮穿只爱眠。

犁耙已休春雨足,主人何苦又加鞭。

蒋冕生性聪明,才气过人,从小便被人称为神童。有记载云:“蒋公冕十岁,书过目成诵。十五,举成化丁酉(公元l477年)乡试第一。”蒋冕是个孝子,极重情义。当官后,他曾经写过一首诗寄到云南河西外祖

家:

通海城西我母家,少年骑竹绕庭花。

依稀记得曾游处,芳草垂杨路不差。

二、棋理如用兵

明仁宗不但爱观内侍们下棋,自己也爱下象棋。在当太子时,见二内侍弈棋,即命状元曾子綮赋诗。

曾子綮赋诗道:

两军对敌立双营,坐运神机决死生。

千里封疆驰铁马,一川波浪动金兵。

虞姬歌舞悲垓下,汉将征旗逼楚城。

兴尽计穷征战罢,松荫花影满残枰。

(按《万锦情林》,此诗网上流传的有几处错误)

太子和云:

二国争强各用兵,摆成队伍定输赢。

马行曲路当先道,将守深宫戒远征。

乘险出车收败卒,隔河飞炮下金城。

等闲识得军情事,一着功成见太平。

《万锦情林》上评论说:“词义宏伟,尤胜前诗,君臣气量见矣”。

三、诗中的王者气象

唐宣宗李忱(810年-859年),是唐朝第十六位皇帝,即位(公元847年)后,决定宰相的人选,首先想到的是白居易,但下诏时,白居易已去世八个月了。于是,唐宣宗写下《吊白居易》(全唐诗第四

卷),深表怀念之情:

缀玉联珠六十年,谁教冥路作诗仙。

浮云不系白居易,造化无为子乐天。

童子解吟长恨曲,胡儿能唱琵琶篇。

文章已满行人耳,一度思卿一怆然。

这首诗比喻巧妙,语言晓畅,思念故人,情感深沉,对白居易的巨大文艺成就作了高度的形象的概括, 传说唐宣宗未即位时,因武宗忌之,遁迹为僧,时游方外,至黄檗寺与黄檗禅师同观瀑布。黄檗禅师

得诗一联云:

千岩万壑不辞劳,远看方知出处高。

宣宗续之曰:

溪涧岂能容得住,终归大海作波涛。

《万锦情林》上评论说:“观此诗,王者气象,自与人别”。

(此传说还有别的版本)

四、有趣的罗锅诗

《刘公案》有两个版本,一是清代章回小说,一是根据北方大鼓词整理的民间传奇小说。前者没有“罗

锅诗”,而后者有,很多曲艺中的刘墉段子取自于后者。

民间《刘公案》第八回中,刘墉的叔叔说:“我三侄刘墉这人,满腹才华,能言善辩。有一回,他去拜见皇上。皇上开玩笑,说:„刘爱卿,你往这一跪,弯腰驼背,这不成罗锅了吗?‟刘墉说:„谢主隆恩。‟皇上说:„你谢什么?‟刘墉说:„谢万岁封我罗锅二字。‟皇上说:„封你罗锅二字,有什么好处?‟刘墉说:„按照大清国的规矩,皇上封大臣一个字,一年多给一万两俸银,今封臣罗锅二字,臣每年多收两万两银子。‟皇上说:„我是开个玩笑。‟刘墉说:„君无戏言,岂能说了不算?‟皇上想:这个玩笑开得吃了亏,还想挖苦一下刘

墉,就又当场作了一首罗锅诗,我记得是这么八句:

人生残疾是前缘,口在胸膛耳垂肩。

仰面难得观日月,侧身才可见青天。

卧似心字缺三点,立如弯弓少一弦。

死后装殓省棺廓,笼屉之内即长眠!

刘墉他当时一听,心想;你这皇上嘴大,可把我糟蹋苦啦,让我死后用笼屉当棺材,这像话吗?他脑瓜

快,马上也作了一首罗锅诗,来回敬皇上,他这八句是:

驼生脊峰可存粮,人长驼背智谋广。

文韬伴君定国策,武略戍边保家邦。

臣虽不才知恩遇,诚蒙万岁赐封赏。

别看罗锅字不多,每年得银两万两!

你们说,你三哥这张嘴多厉害!”

五、挨打还得吟诗

乾隆十六年辛未春,皇帝提彭翔兹为太子太傅专教颙琰太子读书。颙琰后继承皇位,帝号嘉庆。但颙琰性喜嬉戏,厌恶读书。彭太傅治学严谨,一次,在指出太子习字马虎潦草时,被颙琰抓起一个瓷笔架,掷向老师头部。顿时,彭太傅额角鲜血涌流,太子也拔腿跑出。老师只好找来几页白纸,敷于额角止血。 是日傍晚,乾隆帝恰好经过太子书房,惊问:“太傅为何额角流血?”翔兹不敢直言,笑吟二句诗:“圣

主隆恩润中华,祥云喜化额上花。”

帝听后甚为高兴,沉思一下对曰:皆是大清皇赐福,吾臣方得涌流霞。

帝吟对之后大笑!彭太傅也随声赞道:“圣主捷才,好诗,好诗!”此刻,君是真笑,臣是苦笑。

对诗大全篇五
《对诗笑话》

蒲松龄饮酒对诗(笑话)

传说蒲松龄在王村毕家教书时有一段和刑部尚书王渔洋等人饮酒对诗的故事。

首先毕家主人提议:一面喝酒,一面对诗。方法是:“三字同头,三字同旁,韵脚不限”。说着,自己先吟诵了一首:

三字同头左右友,三字同旁沽清酒。

今日同会左右友,略表寸心沽清酒。

接着敬了各位客人一杯酒,就请王渔洋作诗。王渔洋是个诗人,也是个欺压百姓的贪官,只听他拉起长腔吟道:

三字同头官宦家,三字同旁绸缎纱。

若非当朝官宦家,谁人能穿绸缎纱?

(我国古代平民百姓只能穿棉布类衣服,不可穿绫罗绸缎,所以称之“布衣”。)

蒲松龄老先生听着很不顺耳,也没理会王渔洋的请酒,便吟诵起来: 三字同头哭骂咒,三字同旁狼狐狗。

山野声声哭骂咒,只因道多狼狐狗。

说到最后一句的“狗”字时,顺手指了一下在屋门口的一只大黄狗:“看他的尾巴还是往(王)上(尚)竖(书)的呢!”

这时席间有个船夫出身的人,接着笑吟:

三字同头大丈夫,三字同旁江海湖。

不是轩昂大丈夫,谁敢闯荡江海湖。

席间又有一木匠吟道:

三字同头庙廊府,三字同旁檩椽柱。

若要建造庙廊府,怎能离了檩椽柱。

席间又出来了个卖花姑娘吟道:

三字同头芙蓉花,三字同旁姑娘娃。

若非妙龄姑娘娃,谁人敢戴芙蓉花。

这时席间一位牧鹅的老汉听了大家的吟诵也来了兴致,高声吟道: 三字同头屎尿屁,三字同旁鹅鸭鸡。

不妨先食鹅鸭鸡,然后再放屎尿屁。

即刻,引起一场哄堂大。

2011

年2月18日

对诗大全篇六
《杜甫对诗体发展的巨大贡献》

对诗大全篇七
《对余秀华诗歌的评论》

诗歌评论

销 魂独我情何限——我读余秀华的诗(之一)

销 魂独我情何限

——我读余秀华的诗(之一)

最近余秀华写了几首诗,像《一夜风流》、《我把自己毒哑》和《我们活着,我们说话》。这些诗,在不同的论坛上,引发了不同的议论。有些人见了这几首诗,像看到了老鼠,惊恐万状;更多的文友是对余秀华诗作予以肯定,对她诗中流露的莫名苦痛给予同情,对她进行安慰。我想,这是为诗者应该取的。也有诗友认为:“余秀华女士有其独特的视角,她一直以第一人称叙述,这是极高明的艺术手法。诗中的我,并不等于写下此诗的余秀华。”为此,余秀华出面争辩:“我就是写实的人,是脑瘫,所以渴望爱情,但爱情不要我,那么,请允许我为自己出一次轨。这是与我爱的人一次出轨,他完全不懂得的痛苦,那么我能怎么办呢?”我不怀疑余秀华诗中情感的真实性,因为与余秀华短期的交流,更主要的是当你了解到她的现状,她的经历,特别是再对照读她更多的诗后,会被她的诗,更深的感动着。这些过程,令我想起了李煜的诗句:“人生愁恨何能免,销 魂独我情何限。”《子夜歌》这时,我已没有了燃烧的泪水。说实话,在这之前,我曾多次与简池文友议论余秀华的诗。简池说,他很少会被别人的诗感动的流泪,但余秀华的诗,让他流泪了,并建议我给余秀华写诗评。本来,我想等多读余秀华的诗,对她多点了解再写。但读了她这滴血的三首诗,看了一些文友的议论,感觉我不能再沉默了。所以,写下这篇文字,或者这不算一篇像样的诗评,没能抓取余秀华诗作最本质的特点。但,这篇东西,只要能结合她最近的心理变化,结合她以前写下的一些诗歌,能够探讨这位中国现代诗歌史上至今为止,唯一的一位脑瘫患者诗人的诗歌特质,特别是只要能够给这位女诗人在当前的苦闷中,以些许安慰,笔者就很知足了。

一、 问君能有几多愁

《希尼诗文集》中说:“真实的诗人必须诚实。”余秀华是诚实的。正是因为她的诚实,她写出的诗歌,也是很诚实的。如曾遭别人辱骂的诗《一个脑瘫者的自言自语》。敢于将自己是个脑瘫患者,用诗歌表达出来,这不仅仅是需要勇气,更重要的是,这展示了诗人诚实的气质。《希尼诗文集》说:“你不能设计一首诗。”我想,好的诗歌,应该都不是诗人设计出来的,而应该是诗人倾诉出来的。记得有人说过,要当一个好诗人,就必须具有骨、气、血。这点,在知道了余秀华的苦难经历后,我敢肯定,这三方面余秀华都具备了。所以,她才能写出像《一个脑瘫者的自言自语》这样的好诗,因为,这首诗如其说是诗,更不如说,这是她对这个社会,对她的不平遭遇的呐喊。

纵观余秀华的诗作,有这么一个倾向,言愁写恨的作品正在加多。这说明了余秀华现在还是处于痛苦之中;也说明了,她更懂得用诗歌这个“鬼影”来发泄自己,来展示自己的内心世界,而这些,她是不惧怕“出丑”的。“我的肩膀尖成一个鬼影,在风口进出/玫瑰是女人的经血涂染的/包括一百次流产后的大出血” 《我把自己毒哑》。当一个诗人真实到能用诗歌与自己的灵魂物我为一时,那他的诗除了燃烧的血外,绝不会还有其他。

老天给了余秀华诸多不公,但也赋予了她的诗才,让她能够真实地吐出自己苦难的心声。“在精神的铸形之中,一个人感受力的一半是来自于他置身的处所,他的血缘、历史、或文

化,无论他愿意如何称呼它。然而,与自我相关的认知和争辩,皆源于劳伦斯所称的“我的教养之声。”《希尼诗文集》

二、离恨恰如青草,更行更远还生

在上面我写下的这些标题里,细心的读者会发现,我用的全是李煜的诗句。所以我选择李煜的诗句,是因为我认为,在心境上,现在的余秀华与李煜都是悲情的诗人。但我总是认为,余秀华不能总是悲情的诗人,这是由我们这个时代决定的,余秀华的诗路还会更长,她还会有更大的进步,你不能确定她就是一个悲情的诗人了。其实,我所知的余秀华,一直是追求着美好的向往的。就是在现在的悲痛里,她还坚持着她善良而美好的向往:“雪还来不及走,太阳出来了/鸟雀的语言如隔世的种子/在天蓝里铺开含泪的繁华”。

余秀华的这种思想上的诚实,决定了她的诗路,她的诗歌的诚实。我读过余秀华的一首诗《手(致父亲)》:“我要挡在你的前面,迎接死亡/我要报复你/——乡村的艺术家,玩泥巴的高手/捏我时/捏了个跛足的人儿/哪怕后来你剃下肋骨做我的腿/我也无法正常行走//请你咬紧牙关,拔光我的头发/戴在你头上/让我的苦恨永久在你头上飘/让你直到七老八十也享受不到白头发的荣耀/然后用你树根一样的手/培我的坟/然后,请你远远地走开/不要祭奠我/不要拔我坟头新长的草//来生,不会再做你的女儿/哪怕做一条/余氏看家狗”。在这首诗里,余秀华是用滴血的心,用包含的泪,写下她对父亲那种复杂的情感的。请读者注意,最后的结节,最后的那句“余氏看家狗”。在这里,余秀华的忠实,余秀华对爱的解读,对人生的认识,全部做了最好的注解。她是很传统的。然后,这是现实的磨难,现实对她的不公,让她的诗路,在悲情的路上越走越远。我曾问过余秀华,能否再写这类充满了对父爱的泪的诗作了。她的回答是,不能。这是一个很诚实的回答,也是诗人对磨难的控诉。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我更加理解余秀华,更加地认定中国现代诗歌,应该有诗人余秀华一席之地。这不仅仅是她已能做到“不入绝境,难得绝唱”,更主要的是她能够做到在繁杂的生活磨难中,敢于解剖自己,敢于将自己的抗争,用亦正亦邪的真实面孔示人。这是更加难能可贵的。比起那个只知悲情的李煜来说,余秀华是伟大的。她的伟大就在于她的判逆。她在《走路》里写道:“做不到,人正影不歪/许多时候,我无赖地将错就错/一个空杯说,我们干一杯吧/醉后/就没有人知道你最初的模样”。

纵观余秀华一个时期以来的诗作,她的诗具有将抽象的愁恨形之于生动具体的非凡才能。“我咬破了自己的子宫/血液是一个幌子,子孙是一个幌子/没有哭声,我已成一个影子/没有爱人,爱,如此轻巧/我一生背负,无法碰触”。她将要说的话,要呼喊抗议的,全变成了一个个意象的画面,或者是变成了呼之欲出的鬼影,将那些梦撕碎,让人们感叹,让人们震撼,让那些道貌岸然者无地自容。“热衷于蛇的身体,罂粟花,和街角的脸/黑夜深入新年的钟声,一碎再碎,春天如一场意淫/闪电憋死在身体里,一夜风 流留下难产/那些花自顾自地开”,“世界需要在肮脏里延续要让诗句点燃磷火,把一个男人诱惑入深湖”。余秀华这类诗的报复,无疑是很精彩的。

三、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李煜在虞美人这首诗中,有这样的结句:“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我这里借用李煜的诗句,并不是要说余秀华的愁苦是这样。相反,我曾多次对余秀华说,她的诗已达到了一个很高的高度,不足的是还不稳定。这可能是多方面的原因,一是她毕竟是一位脑瘫患者,能写出这样的诗,应该是难得的;二、她的心情往往会影响到她,一些诗作能感到过于生气所带来的急就和直言。还有一点我必须指出,有的文友说余秀华的诗直白,空

泛,并且说她写的“带有明显的倾向性(不说诱导性),你说看到的人如何不联想你的身体情况?”这点我就不敢苟同了。我想,这可能与不了解余秀华的情形有关。还有一点,我想这也与不了解余秀华所展示的诗歌才华,她的诗的语言表达方式有关。这点限于篇幅就不在这篇文章中一一评说了。

我只是想在这里说,余秀华的诗,总体上来说,她是多采取口语式的表达,在很自然的表达里,柔和着散文的因子,多于隐喻。她的诗句的特质是质朴带有诡秘,自然带有桀傲。 林肯曾说,喷泉的高度不会高于它的源头。余秀华的诗,所有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所以有这些特质,这除了苦难的经历给她心灵留下的印记返还外,更多的是她与生以来的骨子里的东西。应该说,这种很超然的东西,在她的诗句里横生着,姿意着,让她的诗句生动着,流淌着,别样着,也让她的诗情展现着,载着她的愁苦和苦痛,载着她的真实的生活,一江春水般的流淌着,给现在的诗坛带来了争议,也给她带来烦恼。

请听她的心声:“松手啊,草长莺飞河水泛泛我的长发敲打着腰身/不敢问昨夜/昨夜又瘦了几分/桃花里的那场风还是起来了/我站在暗处,看满楼灯火/桃花的脸庞冰凉/我飘零/飘零在那风流一场/我为你水性千年/我为你扬花万里/我只是说了一些轻而又轻的话语。”是的,诗言志,诗也会倾吐心声,特别是这么一位不甘世俗的欺压,奋起抗争的残疾人,她唯一能做的就是用笔忠实地记下自己的心路历程,包括她的很具特色的“出格”抗争。在她的笔下,那些像桃花一样飘荡的诗意,像扬花一般流泻的诗句,不正是她的自我写照吗?她能松的了手?只能落得,“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不管怎么说,只要余秀华不违背自己的心愿,敢于直面人生,对抗世俗之风,敢于坚持写实的风格解剖自己,从而也揭示了我们这个社会最低层的一些现状,她的烦恼就不会消失,就会挥之不去,就会被人误解,但也更多的被人重视。

诗人施世游曾说:“一个诗歌写作者身上至少必带这么几种气中的两种:豪气、霸气、才气、匪气、邪气、孩子气。六气择二而不同,风格也各样。”苦难催生了余秀华的诗歌,也在改变着她的诗歌走向,我相信,她的诗会写的越来越好,她的精彩会被越来越多的人所认识。

2011年1月11日

一面风情深有韵

——我读余秀华的诗(之二)

余秀华的《一夜风流》、《我把自己毒哑》和《我们活着,我们说话》等诗,在一些文学网站引起争议。前天笔者就余秀华的诗写了一评,主要是评她诗的悲情。但笔者发现,有的文友不是正确地展开诗论,有的说她的诗是“不雅”,甚至对余秀华写的爱情诗,也是加以否定;还有的说她“哗众取宠”、“堆砌”,更有的直指说是垃圾等。真的是这样吗?笔者想从引发争议的与林子书系列诗入手,主要从艺术的角度进行探讨。鲁迅先生说过,辱骂和恐吓决不是战斗。你对余秀华的诗看不惯,我想,你应该用艺术的眼光来做出评价,而不是用干嚎的嘴脸,去对一个已经遍体鳞伤的脑瘫者进行攻击。

对余秀华的那些情感诗的评论之事,使我想到了宋代的李清照。当年,李清照写了一首《浣溪沙》:“绣幕芙蓉一笑开,斜偎宝鸭衬香腮,眼波才动被人猜。一面风情深有韵,半笺娇恨寄幽怀,月移花影约重来。”在我国几千年封建伦理道德的影响下,历来很多描写和歌颂爱情的诗都遭到了批判和排斥。李清照的这首诗,就被赵万里指责成“语意儇薄”。这大概是赵万里认为,如此大胆的表露爱情,描写男女约会的,不应是李清照所为。所以他宣布

这不应是李清照的诗,是伪诗。时代进步到了今天,却有个别的所谓诗人,比当年的赵万里还甚,对余秀华的几首直抒她的感情生活,揭示她对爱情的向往,对世俗的控诉的诗作不满,横加指责。这就使人很难理解了。以笔者所知,余秀华写诗,都是反映她真实的情形的。她所以能写出《一夜风流》、《我把自己毒哑》和《我们活着,我们说话》这类的诗,是有前因的。其前因就是她写的那几首与林子诗。这里,作者想就余秀华的那几首与林子书的诗作,作一品评。也就借用李清照的这首“语意儇薄”的诗做为题目,来看看余秀华的爱情诗,到底是不是有的人说的垃圾。这里先借用“一面风情深有韵”为题,单评她写的《踏秋行吟------与林子的情书》一诗。后两句当另行文写出。

一、风情渐老见春羞

既然是落脚在李清照的这句诗上,其中的关键词就是“风情”。让我们先来看看风情一词的解释:风情指人的仪表举止,多指女性。风情是女人的韵味,与性感有联系,两者的不同之处是:风情来自于“神”,而性感来自於“形”。神是内在,形乃外在。风情在于情调,在於韵味。真正的风情,不在于卖弄,而在于自然的流露。综观一些封建假道学对余秀华诗的评价,一是说其“不雅”,二是说她“堆砌”,更直接说,这“堆砌”,就是“哗众取宠”。说的更不好听一点,就是她在骚首弄姿。我真不明白了,一个脑瘫者,在长期的痛苦中,突然有了点爱的感受,并用很感人的诗句表现出来,怎会成了这种情形了呢?是的,一个脑瘫者,她没有社会经验,没经历过多的爱,或者说她根本就没有过,她还不知社会的阴暗;但她一旦经历了,那种欣喜的情绪,会自然而然的从笔尖喷发出来,这难道是堆砌吗?我们来读一下她的诗:“风吹草低,风吹的时候所有的事物都低了下去/包括云,鸟鸣,和我的一夜未眠”。你看,她那种获得爱的心情是多么开阔啊,多么欢欣,比云和小鸟还要飞的高,过去夜里苦守的情形,难熬的情形,也包括期待爱的到来的情形,都“都低了下去”,所有的事物在作者的眼里都很低很低了。你再看:“狗尾巴草站得比我高傲,林子,我一直想做一棵植物/开出只有你才能破译的花语”。原本处于社会低层,而今,在爱的到来面前,她像狗尾巴草那样的骄傲着,她要开出最忠贞的花语,唯独给那个他:“只有你”。像这样的爱的歌唱,充斥着整个篇幅。限于本文的篇幅,我不能在这里一一列举了。我真的不明白,这种很准确地表达作者对爱情的感受的好诗句,怎么到了一些人的眼中,就成为堆砌了呢?就成为哗众取宠了呢?甚至成为垃圾了呢?有人会说,那是指她写了床上戏。且慢!我这里指出这些,就是要反驳你们的这一指责。喜剧被悲情所代替,那更能说明余秀华诗的份量,而不是其他;更能说明她的那些滴血的诗句的震撼人心的力量,而不是丑陋。敢于将一些世俗下掩藏的东西,举到诗句的面前,那本身就是最具诗核的东西。那本身就是对那些伪诗,包括那些伪诗人的批判,而不会是其他。在这样散发着爱的阳光的好诗面前,所有的虚伪都会发抖,这是肯定的。在真正意义的,从自己的血腔里吐出的诗情面前,余秀华失去的将是假道学的枷锁,她赢得的将是她的更广阔的诗歌天地!“田野广阔”!

二、到处芳魂感旧游

从上面的分析中,我们不难看到,余秀华的诗,是发自内心的,自然表达的情感。她的诗是很美的。这是个审美观的问题。应该说,她的诗,是写自己真实生活和情感的,但她的诗,也很唯美。她的这首诗,所展现的,有很多散文的基因。这首先就是表现在她的抒发的婉约美上。这让我想到了李清照。李清照的词独具一家风貌,被后人称为“易安体”。李清照的词主要特点:一是以其女性身分和特殊经历写词,塑造了前所未有的个性鲜明的女性形象,从而扩大了传统婉约词的情感深度和思想内涵。二是善于从书面语言和日常口语里提炼出生动晓畅的语言;善于运用白描和铺叙手法,构成浑然一体的境界。

读余秀华的一些诗,特别是这首诗,我深深地感受到了这一点。其一、关于在婉约里加强深度,请看她的诗的结节:“我在小木屋,门前河水瘦,落叶沉重/亲爱的,我点燃诗稿足够这个冬天取暖/雪下来时,你就不用再寻找来时的路。”你看,余秀华在享受爱的欢乐的时

候,还是清醒思看到了她的现实。“门前河水瘦,落叶沉重”,这就是她的认知。而她对爱的坚定也对所爱的人进行了表达:“我点燃诗稿足够这个冬天取暖”。她相信她的爱会克服困难,但也隐隐表达出了她的担心和进一步的期盼:“雪下来时,你就不用再寻找来时的路”。这里请读者注意,余秀华在诗中,两次提到雪,前面她写道:“然后等一场大雪,把我埋到来世,等一只鸟把我钓出”,她为啥要这么写呢?她在这里前后照应,写出了她并不甘心于现在得到的爱,这份爱还不完整,甚至说是不确定,所以,她在这里等雪。这场雪,不应该看成她意识到的寒冷,她心中期待的雪,应该是纯洁的美好的象征。她在追求着,坚持着。读到这里,你还能说她堆砌吗?

其二、关于书面语和口语的结合。一些坚持口语写法的诗人,往往不注意意象,或者在他们的诗里很少有意象,这造成了他们写的诗,很多的是直白的抒发,这也是口语诗被人看轻的一个原因。余秀华的诗不是这样。你看她写的这首爱情诗,每一行可以说都有意象。这就组成了一个个意象团,又通过意象团的构建,展现了了一个很深的意境。我们正是通过她的诗句的口语化,感受到她的诗句的亲和力,通过她组织的那些物象和心灵的游近,感受到美和芳香。

三.眼波才动被人猜

口语的写法,能够很好地贴近生活,贴近诗人的情绪。所以,有的文友在读了余秀华的诗后,下了这样的结论,说她的诗,无非就是“渲泄”。是的,余秀华写情诗,尤其她写的与林子书这几首,是在抒发她爱的情感。但是,如果只是看到了她在“渲泄”,说她落于“俗”套,或是说她乱用词藻,“哗众取宠”等,这些说法,都是站不住脚的。最起码是说明了这些文友并没有看懂余秀华的诗的深意。他们所以说余秀华写的诗堆砌,正说明了她们写诗赏诗的俗性。

好的诗歌很重要的是要有着丰富的想象。余秀华的情诗,是具有丰富的想象力,她的差不多每一句诗,多是借助物象,借助只有她与他爱着的人能够知道的“这一个”,来表达她的爱的心情,所以才会导致一些文友的误读,不理解等。但,这些并不是余秀华写的不好的原因,在某种程度上,只能反映了现在诗界的“俗”和浮躁。

可以毫不夸张地说,余秀华的诗,既是植根于生活的真实,又是充盈着丰富想象的好作品。她的作品所以很受欢迎,所以很灵动,是因为她的诗,能够摆脱实际生活的拘泥,站在比生活更高的境地去透视过去和未来,这强化了感情,增添了作品的绚丽色彩。如她的这首诗的起句,就将爱站在了一个很高的起点:“田野广阔”。这个起点,既是写出了她的那种被爱所陶醉的心情,也写出了诗人对爱的解读。接下来,她马上写近了,将眼光收回,“两棵树远远地居住,鸟雀前一只后一只地出门”这种带有哲思的诗句,你能够说她是堆砌吗?除非你对诗毫无领悟力,除非你视而不见。接下了诗人不仅仅是写了过程,她的笔触在灵动地游走,心灵上的,未来的担忧,未来的幸福等等。这种写法,在诗思上是扩展的,在架构上是缩进的。限于篇幅就不每一句都去解读了。

有的文友说,余秀华不应该分一二三等,应该一贯到底。这其实还是没有读懂余秀华。她的诗是跃动着的,也是隐喻着的。借用李清照的一句诗:“眼波才动被人猜”。如果,诗将所有的话都说的很明白,那样的诗,绝不会是好诗。施叶丽在《隐喻早期诗歌中的运用》中说:“隐喻是诗歌中不可或缺的一种修辞手段,是诗歌创作的基础砌块,是诗歌的生命原则,是诗人的主要文本和荣耀。可以说诗人是用隐喻来看待生活,用隐喻进行思考的,并把普通的事物转变成象征性的财富。诗人常常使用隐喻避免诗歌的平淡和单调,使诗歌显得更美、更吸引人。诗人用隐喻使内心的感受和思想图像化,即使抽象的概念具体化,图像化使诗歌变得清晰、明白、生动、形象,使读者更容易理解诗人试图传达的含义,使读者透过外在的表象深入到诗歌的内在结构从而获得更深层的意义。诗人往往通过A就是B这种隐喻模式给人以惊奇,引起读者关注,促使读者思考、发挥他们的想象,并且激起他们的各种情感,

本文来源:http://www.guakaob.com/yiyaoleikaoshi/240314.html

    热门标签

    HO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