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说课稿

| 口腔执业医师 |

【www.guakaob.com--口腔执业医师】

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说课稿(一)
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说课稿

《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说课稿

尊敬的各位评委、各位老师:

大家好!我说课的内容是“探究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采用的教材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生物学》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二章第二节《消化和吸收》。本次说课包括六个部分:说教材、说学生、说教学目标、说教学重难点、说教学过程。

一、教材的地位与作用

本节课内容选自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生物学》七年级下册第二章第二节中有关知识,第一节的内容能用于解决本节所涉及的问题,本节的教学可以较好地体现探究活动在发展合作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中的作用,以及在指导健康生活中的价值。

二、学情分析

本节知识与学生生活实际密切相关,学生有感性认识,但现代中学生大都是“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生活实践能力都较差,七年级的学生已初步具备探究活动的相关知识,同时这个时期的学生存在着动手能力差,合作能力有不强,自主学习能力有待提高,因而本节课的设计符合了学生的知识能力水平和心理特点。

三、说教学目标

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依据《新课标》的要求确定本节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①、描述淀粉在口腔中的变化。

②、说出口腔内牙齿和舌对食物消化的作用。

2、能力目标:

通过设计实验方案,形成合作意识,通过实验得出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

结论以及科学探究、创新能力的形成;通过结果的分析和交流,养成严

谨的科学态度。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通过小组合作探究实验,学会合作,学会反思和纠正。

②、通过实验,培养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探索创新的精神。

③、通过对实验结果的分析,培养良好的饮食习惯。

四、说教学重难点

重 点

1、探究唾液对淀粉的消化作用。

2、多变量对照实验的设计。

3、规范操作实验器材。

难 点 1、多变量对照实验的设计。

2、科学合理的设计实验步骤;

五、说教法

本着以情境教学演绎教材的宗旨,结合教学目标,把学生分成小组,利用多媒体直观演示法和探究发现法,在宽松的学习氛围中实施开放式教学,体验式教学,感悟式教学,使学生在合作的基础上突破难点,为学生提供创造性的学习环境。【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说课稿】

六、说学法

新课程倡导问题性学习和独特性学习,教学中改变被动单一的学习模式,多维度引导学生进行主动而有个性的学习,借助学习生成问题,帮助学生选择不同的学习方法,如观察、探究、模仿等,使学生的学习变得多维而有意义,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养成互助的习惯,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和在学习中敢于承担失败、勇于面对挫折的品质,形成乐观向上、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

七、说教学过程

1、创设情境 ,引出课题。分发馒头,请学生品尝咀嚼,同时质疑,咀嚼后有什么感觉?从而引出本实验的研究问题:唾液,牙齿的咀嚼舌的搅拌对淀粉消化的作用,使学生锁定了探究方向。其目的在于让学生从关注身边的事物开始,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

(设计意图:从学生的感性入手,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2、分组实验 互动答疑

在这个环节中,我让学生以小组合作的形式讨论, 质疑,答疑的方式制定本组探究实验方案。目的在于让各小组的实验能进行对比选出最佳方案,有助于学生全面准确的看待实验结果;同时节省了整个探究实验完成的时间,并留给一些小组创造新实验的实践时间。小组合作探究的形式,促使学生进行同伴互助,经验共享,体现了学生的学习主体的地位。在学生实验操作过程中,我采取总体观察、个别指导的方法,及时纠正学生不规范的操作,并引导学生分析实验现象。

通过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个别指导,使每个学生在原有基础上都有所进步,体现了新课标倡导的“面向全体学生”的理念。也让学生体验到合作学习的成功与快乐。

(设计意图:自主,探究学习理念的体现)

3、评价结果,愉悦交流 。每个小组把合作设计实验方案和实验结果汇报交流,分享成功,总结失败,其他小组倾听,补充,质疑,从而确立最佳方案。

这时教师就应选择不同的评价方式对学生进行评价,例如表扬成功者,鼓励失败者,这样的评价才能更好的促进学生的发展。让学生树立起我要学、我能学的信心。同时也鼓励学生表现自己,敢于面对困难和失败。教师

同时出示注意事项及讨论题,如:馒头块的大小,如何取较多唾液,为什么保证37℃,如何改进操作等,点拨人的体温是37℃,该怎样操作。引导学生去讨论分析完善方案,鼓励新方案的得出,关于对照实验的设计时,指导单一变量。

(设计意图:合作探究,突破难点及情感体验)

(通过方案分析来提高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通过实践体验来突破重难点)

(分析失败的原因让学生知道实验结果容易受多方面因素影响)

4、学后反思,感悟收获。由学生来谈本节实验的的收获,学生可以畅所欲言。

【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说课稿】

(设计意图:知识强化,形成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

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说课稿(二)
《探究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说课稿

初中生物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二章第二节

《探究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说课稿

尊敬的各位评委、各位老师:

大家上午好。我说课的内容是“探究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采用的教材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生物学》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二章第二节《消化和吸收》。本次说课包括六个部分:说教材分析、说学生、说教学目标、说教学重难点、说教学策略和教学过程以及说教学反思。

一、说教材分析:

从教学内容的安排来看:《消化和吸收》是全章的知识核心,也是全章的教学难点。通过“探究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可以帮助学生理解淀粉在口腔中的消化,为进一步学习“食物在胃、小肠内的消化”做好铺垫,最终帮助学生形成对消化过程的正确认识。

从探究活动本身来看:本活动是课标建议的必做探究实验之一,实验目的明确。课在教材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二、说学生:

1. 通过六年级的学习和训练,学生具备一定的探究意识和实验操作能力。

2. 在了解了“食物中的营养成分”的基础上,学生对“食物在人体中的消化过程”

非常感兴趣,有着强烈的探究欲望。

三、说教学目标:

根据课标要求和学生实际,我确定教学目标如下:

知识目标:

1、描述淀粉在口腔中的变化;

2、说出口腔内牙齿和舌对食物消化的作用;

能力目标:【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说课稿】

1、运用所学知识设计唾液对淀粉的消化作用实验方案,并完成,初步培养对照实验设计能力;

【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说课稿】

2、学会正确处理实验中遇到的问题;

3、初步学会运用所学知识解释日常饮食习惯。

情感态度价值观:

1、通过小组合作探究实验,学会合作,学会反思和纠正;

2、通过实验,培养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探索创新的精神;

3、通过对实验结果的分析,培养良好的饮食习惯

四、说教学重难点:

根据学生在六年级尝试设计和实施一些简单的探究性实验的情况,我确定本课的重难点如下:

重点:1、探究唾液对淀粉的消化作用;2、多变量对照实验的设计;3、规范操作实验器材;

难点:1、多变量对照实验的设计;2、科学合理的设计实验步骤;

五、说教学策略和教学过程:

1、教学策略:

为有效的完成本课教学目标,我确定的教学策略是:

教师:情境引入、启发引导、分类指导、归纳总结

学生:小组合作、自主探究、讨论交流、反思纠正

2、教学过程:

根据探究的一般步骤,本课共分四个教学环节:

第一环节:激趣设疑、引入课题。“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课程一开始,先让学生亲自去咀嚼一块馒头,并且在咀嚼馒头的过程中会感觉到有甜味的生活体验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再引导学生分析使馒头中的淀粉产生甜味的物理、化学因素,从而引出本实验的研究问题:唾液,牙齿的咀嚼舌的搅拌对淀粉消化的作用,使学生锁定了探究方向。其目的在于让学生从关注身边的事物开始,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

第二环节:设计方案、初次探究。在这个环节中,我让学生以小组合作的形式讨论制定本组探究实验方案。在此,需要说明的是:每一大排为一个大组,四个人一小组,每个大组探究解决一个问题。大组内的小组探究同一个问题。目的在于让各小组的实验能进行对比,有助于学生全面准确的看待实验结果;同时节省了整个探究实验完成的时间,并留给一些小组创造新实验的实践时间。小组合作探究的形式,促使学生进行同伴互助,经验共享,体现了学生的学习主体的地位。

在学生实验操作过程中,我采取总体观察、个别指导的方法,及时纠正学生不规范的操作,并引导学生分析实验现象。为了让学生分泌出更多的唾液,利用条件反射的原理,我把山楂带进实验室,刺激一下味蕾,效果比较明显。

通过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个别指导,使每个学生在原有基础上都有所进步,体现了新课标倡导的“面向全体学生”的理念。

第三环节:反思纠正、归纳小结。我首先认同了学生的实验结果,肯定学生的探究过程,在此基础上,小结了牙齿的咀嚼、舌的搅拌以及唾液对淀粉的不同消化作用,得出唾液使淀粉发生了性质上的变化,而牙齿的咀嚼、舌的搅拌能影响唾液对淀粉的消化作用。在这个环节中,一方面让学生体会反思和纠正在科学探究过程中的重要性,另一方面对本活动的知识性目标的归纳、强调有利于学生建立完整的知识体系。

第四环节:二次探究、拓展延伸。在这个环节中,我注重分类指导,对已经顺利完成 “唾液对淀粉的消化作用”的学生,允许和鼓励设计新的探究方案,探究其他因素对唾液消化作用的影响。而对于初次探究活动中未能达到预期效果的同学,则要求按照教师提示重新实施实验。在探究其他因素对唾液消化作用的影响时,学生表现出极大的兴趣和广阔的思维,涉及到温度,消化的环境等等,为便于操作,我为学生提供了热水

和盐酸溶液,让学生自己选择。让学生对未知问题积极质疑探究,做出假设,并自己设计实验,验证实验结果。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创新能力。

六、说教学反思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我个人感觉比较成功的方面有:

1、体现了课程要面向学生的现实生活世界的理念。本节课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引出课题,最后回归生活,不仅让学生获得淀粉在口腔中的消化过程等知识,还让学生学会关注饮食卫生,在不知不觉中提高学生在饮食方面的科学素养。

2、体现了面向全体学生的教学理念。在两次探究活动中,教师始终以一个学生学习的组织者、促进者、合作者的身份,参与学生讨论,注意学生自主设计和教师建议步骤相结合,必做实验和选做实验相结合,做到因人而异、因材施教,在教学活动中,能多角度、多侧面的对学生的探究和学习行为进行评价。

3、注重探究过程的体验和知识的生成。在本课探究活动中,我不对学生的实验结果做对与错的评价,而是把重心放在探究实验过程的分析上,让学生在分析和思考中去领悟和生成新的知识。注重动手与动脑的结合,注重创新思维的培养。

当然,本节课也有很多不足,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一是不能完全放手让学生去讨论、设计富有个性特点的实验方案,不利于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教师提示的实验步骤虽说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部分学困生不知如何设计实验的难题,但也造成许多同学完全按照提示进行实验,把原本是探究性实验变成了验证性实验。思想还是局限在课本上,并未达到预期的大部分组可以自主创新式样的结果。

二是学生独立思考、表达交流时间不足,影响探究活动的效果。在学生完成第一次实验方案设计后,教师没有给出充足的时间让学生进行讨论、交流包括质疑,导致部分同学不能及时纠正方案,影响探究实验的进行。

以上是我说课的全部内容,请各位专家、老师批评指正。

谢谢大家。

初中生物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二章第二节

《探究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

说课稿

上游中学

唐彬

2011.10

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说课稿(三)
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 说课

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 说课

各位评委,上午好:

今天我说课的课题是《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下面我对本课题进行分析:

一、说教材(地位与作用)

《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是人教版初中生物第四单元《消化与吸》中的探究实验。本节课对于学生学习消化的过程以及培养学生探究实验的能力都具有重要意义。

二、说教学目标

根据本教材的结构和内容分析,结合着七年级学生的认知结构及其心理特征,我制定了以下的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目标:通过探究实验使学生了解食物中的淀粉在口腔中发生了变化。通过探究实验使学生知道淀粉在口腔中发生变化与牙齿的咀嚼、舌头的搅拌以及唾液的分泌都有关

2. 过程与方法目标:培养学生学会如何设计探究实验来检验自己的假设,培养学生仔细观察、善于思考、动手实践能力。

3. 情感与价值观目标:在探究实验过程中得到成功的体验,增强对学科的兴趣和自信心

三、说教学的重难点

本着新课程标准,在吃透教材基础上,我确定了以下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通过探究实验使学生知道淀粉在口腔中发生变化与牙齿的咀嚼、舌头的搅拌以及唾液的分泌都有关。

教学难点:在探究实验过程中培养学生设计试验段能力以及动手操作能力。 为了讲清教材的重难点,使学生能够达到本课题设定的教学目标,我再从教法我学法上谈谈。

四、说教法。

本节课我主要采用了以下的教学方法:

1. 活动探究法:引导学生通过创设情景等活动形式获取知识,以学生为主体,使学生的独立探索性得到了充分的发挥,培养学生的自觉能力、思维能力、活动组织能力

2. 直观演示法:进行直观演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促进学生对知识的掌握。

3. 集体讨论法: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组织学生进行集体和分组语境讨论,

4、归纳总结,得出正确的结论。这样有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对本框题知识的认知更清晰、更深刻。

五、说学法

这节课在指导学生的学习方法和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方面主要采取以下方法:思考评价法、分析归纳法、自主探究法、总结反思法。

最后我具体来谈谈这一堂课的教学过程。

六、说教学过程

1、创设探究情境:

目的: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和求知欲望,尽快进入探究状态。

我是这样导入的:馒头在口腔中细嚼、为什么感到有甜味?

然后鼓励学生大胆地猜想,并鼓励学生积极地说,提出自己 的根据和不同见解,培养学生的交流表达能力。

2、设计探究方案【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说课稿】

指导学生依据教材中的提示,让学生展示设计实验中遇到的疑惑问题,在班内进行交流,从而总结出有关实验的注意事项,为实施实验做下铺垫。学生分组设计并交流实验的具体方案,最后形成一个切实可行的实验方案。

教师要注意启发学生独立思考,小组成员间要合作讨论,对在制定计划过程中所表现出的科学精神要及时评价和表扬。

3、合作探究

目的: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科学信息的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分工协作能力,并养成科学的态度和热爱科学的精神。

操作要求:小组成员内分工合作,分工要具体、详细,让每位学生真正动起来,保证探究实验的有序进行。教师巡回指导,及时发现问题,捕捉课堂信息,调控实验进度。特别要注意实验安全教育,增强学生自我保护意识。

4、展示交流

目的:培养学生准确表述实验现象以及表达交流的能力,最终使学生资源共享,从而提高探究实验的质量。

最后通过讨论和交流,进一步澄清事实。

发现新的问题,对问题进行更深入的研究,例如,假设1号变蓝,可能有哪些原因造成的?这个问题的讨论对于学生巩固本节课的内容有很大意义。。

5、整合提升 总结:在本节课中,我有意地注意到学生以下几种能力的培养与锻炼:

1、发挥学生自主动手实践的能力;2、细心观察的能力;3、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4、善于总结和语言表达能力等。从而我相信本节课能够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我的说课完毕,谢谢大家。

党希修

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说课稿(四)
《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教学设计

《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学生对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有一定的了解。学生好动,好强、接受新鲜事物的能力强,思维活跃,有一定的创新能力,具有一定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创新的能力。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通过探究实验使学生了解食物中的淀粉在口腔中发生了变化。

(2)通过探究实验使学生知道淀粉在口腔中发生变化与牙齿的咀嚼、舌头的搅拌以及唾液的分泌都有关。

2、技能目标

(1)培养学生学会如何设计探究实验来检验自己的假设。

(2)培养学生仔细观察、善于思考、动手实践、与人合作的能力。

3、情感目标

(1)学会体验和领悟科学的思想观念,科学研究事物的方法,同时获取新知识。

(2)在探究实验过程中得到成功的体验,增强对学科的兴趣和自信心。 教学重点

通过探究实验使学生体验淀粉在口腔中发生变化与牙齿的咀嚼、舌头的搅拌以及唾液的分泌都有关。

教学难点

在探究实验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准备

实验器材的准备:新鲜的馒头、量筒、恒温箱、棉絮、镊子、小刀、碘液、试管、玻璃棒、烧杯、温度计、清水等

教学手段:分组实验,动手操作。

教学形式:小组合作讨论,看书自学,动手实验,及时练习落实知识,教师参与,适时引导。

教学过程:

一、情景引入:

平时吃馒头时,细细咀嚼会觉得有甜味,这是什么原因呢?

二、实验探究

(一)提出问题:馒头变甜是否与牙的咀嚼、舌的搅拌以及唾液的分泌作用有关?

(二)作出假设:(首先教师应解释假设的设定,就是对下一步实验过程的简单概述。然后让学生假设)

馒头在口腔中会变甜与牙齿的咀嚼、舌的搅拌及唾液的分泌都有关。

(三)制定计划并实施计划:

方法步骤一:

(四)分析结果、得出结论试管(1):淀粉被唾液中的淀粉酶消化分解了,所以遇

碘不变蓝。试管(2):是试管(1)的对照实验。试管(3):因为没有模拟牙齿的咀嚼和舌的搅拌,所以只有部分淀粉被唾液消化了。

结论是:馒头在口腔中变甜与牙齿的咀嚼、舌的搅拌、口腔内分泌的唾液都有关。

(五)、表达交流

1、让学生交流实验中的成败。

2、比较两种方法的优缺点。

3、吃饭时是细嚼慢咽好呢还是狼吞虎咽好呢?

三、巩固练习

1、唾液中含有()对()有消化作用。所以馒头在口腔中越嚼越甜,是因为馒头被()分解成()的缘故。

2、牙齿的咀嚼和舌的搅拌属于()性消化,唾液淀粉酶把淀粉分解成麦芽糖属于()性消化 四、课堂总结

馒头在口腔中变甜与牙齿的咀嚼、舌的搅拌、口腔内分泌的唾液都有关。

五、作业

写出一份实验报告

六、教学反思

本节课可以引导学生充分利用课本,组织学生针对书上的实验进行讨论,明确实验原理。在此基础上,再鼓励学生大胆去设计自有创意的实验。通过讨论,他们也提出很多方法,然而一节课45分钟不能一一去完成,但是重点放在实践体验过程,让学生积极参与实验,在实验过程中获得体验,在体验过程中使知识得

到内化,在交流中展示学习的成果。

在实验过程中的“失误”,我没有指责他们,而是引导他们从另一个角度去分析,发现学生在实验过程中的闪光点,并给予鼓励,使学生获得成功的喜悦

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说课稿(五)
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教学设计

《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教学设计

“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是“消化和吸收”中的一个探究实验,本实验将可能影响馒头变甜的3个因素——牙齿的咀嚼、舌头的搅拌和唾液的分泌,融合在一起进行探究,通过检验淀粉的存在来推测馒头变甜到底与其中的哪一种或几种因素有关。在考虑实验比较综合和学生的实际探究水平的基础上,尝试进行如下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知道唾液淀粉酶对淀粉的消化作用。

2、能力目标:运用实验法探究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在探究活

动中,学生的基本技能、实验能力和思维能力等方面应得到一定的发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领悟科学知识源于科学实验的方法;

体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养成严谨认真的科学品质和细嚼慢咽的良好习惯,并强化安全意识。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通过制定和实施探究方案,知道唾液淀粉酶对淀粉的消化

作用。

难点:实验操作和实验结果分析。

三、教学准备

实验材料用具:馒头,小刀,消毒棉絮,大、小烧杯,试管,量

筒,碘液,胶头滴管,玻璃棒,温度计,开水,清水等。

四、教学策略

探究式教学法、实实验教学法、讨论法、学生自主学习法等多种

方法相互结合。

五、教学过程

5.1设置问题情境,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并做出假设

教师先发给每位学生一小块馒头让他们细细咀嚼并体验其中的变化。学生都感受到了淡淡的甜味从无到有的过程。由此,学生不难提出第一个问题:甜味是从哪里来的呢?课堂上教师又在馒头上滴了几滴碘液,让学生通过观察、分析,得出实验结论:馒头里含有淀粉。(此处应提示学生:淀粉有遇碘变蓝色的特性。)教师再给学生提供一个已知条件:淀粉本身是没有甜味的。将咀嚼馒头变甜的体验和上述实验结论馒头中含有淀粉,以及最后教师提供的这个已知条件,三者联

系在一起,你能做出怎样的推测呢?由此引导学生推理:馒头变甜可能是因为淀粉发生了改变。

让学生连续做几个细细咀嚼馒头的动作,体验在咀嚼过程中口腔

中的哪些结构或者物质参与了该过程,每个学生都能体验到牙齿的咀嚼、舌头的搅拌和唾液参与了该过程。此时引导学生回答第二个问题:如果馒头变甜的确是淀粉发生了改变,那么这个变化过程与其中的哪一个因素有关呢?这时学生会做出不同的推测,有的认为是牙齿的咀嚼、有的认为是舌的搅拌,有的认为是唾液,还有的学生认为与三者都有关系。上述过程实际上也是提出问题和做出假设的过程。

5.2分析在口腔中做对照实验的不可行性和采用模拟实验的必要

馒头的变甜在口腔中完成,口腔是一个天然的实验场所。假设现

在要探究其中的一个问题——馒头的变甜是否与唾液有关,那么,能不能利用口腔这个天然的实验场所设计一个最简单的实验能?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顺着这个思路思考下去。学生会根据唾液这个变量,在口腔中创设一个有唾液,一个没有唾液这样一组对照实验,当然,牙齿的咀嚼和舌的搅拌都具备。教师继续引导学生思考此设计的可行性。人在吃东西时唾液会自动分泌出来,无法控制没有唾液这个条件,显然该方案不可操作。同样,探究牙齿的咀嚼和舌头的搅拌对馒头变化的影响也是无法在口腔中进行,所以必须用模拟实验的方法来进行。

5.3制定探究方案,进行探究实验

要用实验证明自己的假设成立与否,就得制定完善的探究方案并进行实验,这是整个探究性学习的一个核心,同时也是发展学生思维,培养学生能力的关键。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应是参与者、研究者、指导者和调控者。这个时候,教师的点拨显得非常重要。对于这个实验,考虑到学生理化知识的滞后性,我先介绍了有关器材,如温度计的测

量与读数、玻璃棒的使用,以及唾液的收集等,然后作了以下点拨:

①牙齿的主要功能是切断、研碎食物;②舌的主要作用是通过搅

拌使食物和唾液充分混合;③唾液的主要成分是水和唾液淀粉酶;④口腔里的稳度大约为37℃等。在教师的点拨提升下,学生以小组为单位,经过讨论、交流和修改,最后制定并实施了如下探究方案:

1探究馒头在吃的过程中淀粉的变化

将在口腔里细细咀嚼过的馒头糜置于试管中,滴加碘液,观察颜

色是否变蓝色。结果不变量色就说明馒头在吃的过程中淀粉发生了变化。

2、探究馒头中的淀粉发生变化的原因

取6支试管,分别编上1~6号,然后进行表1中所示的实验(用

5.4分析实验结果,得出实验结论

分析1、2、3、5号试管的颜色变化,可知牙齿的咀嚼、舌的搅拌、清水都不能使淀粉发生变化;对比分析5号和6号试管的颜色变化,可知唾液中的淀粉酶能使淀粉发生变化;对比分析4号和6号试管的颜色变化,可知牙齿的咀嚼和舌的搅拌能促进唾液淀粉酶对淀粉的消化作用。因此,我们吃饭时应该养成细嚼慢咽的好习惯。

5.5 营造交流氛围,分享探究成果

做完实验后,有的学生急于想把自己的体验和发现告诉同学,有的学生急于想知道自己失误之所在,这时教师应及时给学生相互交流的机会,使他们在探究的方法、结果及得出的结论;交流本人有什么收获和体会等。

5.6巩固探究成果,拓展引申知识

本探究性实验完成后,我布置了以下两道题目。第一道题采取图文转换的形式即将书本上的图转换为文字叙述来巩固探究成果,第二道题旨在将课堂教学引向课外探究,以便拓展学生的思维,更好地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第一题:在探究“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的实验中,取新鲜的馒头,切成大小相同的A、B、C三块。将A、B两块用刀切细切碎、拌匀;C块不作任何处理。然后将A、B两块馒头碎屑和C块馒头分别装入编号为①、②、③的三支试管中,①号试管注入2ml唾液并进行充分搅拌;②号试管注入2ml清水并进行充分搅拌;③号试管(C块馒头)注入2ml唾液但不进行搅拌。再将这三支试管一起放入37℃的温水中。5min后,取出三支试管,各滴加2滴碘液,摇匀。

⑴三支试管内的颜色变化情况分别是:① ;② ;③ 。

⑵唾液淀粉酶能将淀粉分解成麦芽糖。在上述三支试管中,能产生麦芽糖的试管有 和

,其中产生麦芽糖最多的试管是 。

⑶只对①②号试管的现象进行分析时,起对照作用的是试管 ;只对①③号试管的现象进行分析时,起对照作用的是试管 。

⑷①③号试管的实验结果说明了食物在口腔中被消化时,

的咀嚼和 的搅拌是不可缺少的,因此,人们吃饭时应 。

第二题:当人发烧时,食欲会明显下降。是不是体温升高后影响了消化酶的消化作用?请你设计实验探究温度对唾液淀粉酶消化作用的影响。

本文来源:http://www.guakaob.com/yiyaoleikaoshi/65116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