升麻归经

| 中医执业医师 |

【www.guakaob.com--中医执业医师】

中医经脉中药归经歌诀
升麻归经 第一篇

十二经脉中药归经歌诀+牙齿归经及用药+分类用药歌+五脏六腑用药简诀+ 一些虫石的药性+《引经药概述--引经药歌诀》+《经络药诀》

十二经脉中药归经歌诀

手少阴心经歌诀

问君何药补心经,远志山药共麦冬。

枣仁当归天竺黄,六味合来大有功。

玄胡苦、黄连凉,木香贝母泻心强。

凉心竹叶犀牛角,朱砂连翘并牛黄。

温心藿香石菖蒲;引用细辛独活汤。

手太阳小肠经歌诀

小肠石斛牡蛎补;泻用木通共紫苏,

连须葱白荔枝核,同为泻剂君知否。

小肠必须要求温,大小茴香乌药根;

凉用黄芩天花粉;引用羌活与藁本。

足太阴脾经歌诀

补脾人参绵黄芪,扁豆白术共陈皮; 莲子山药白茯苓,芡实苍术甘草宜。 泻脾之药用枳实,石膏大黄青皮奇。 温脾官桂丁藿香,附子良姜胡椒粒。 滑石玄胡凉脾药,白芍升麻引入脾。

足阳明胃经歌诀

补胃必须苍白术,半夏扁豆绵黄芪, 芡实莲肉共百合,山药还加广陈皮。 温胃火、亦如脾,再加一味南枳实, 更添芒硝和大黄,多加石膏泻更急。 温胃木丁与藿香,益智吴萸及良姜, 香附白肉草豆蔻,厚朴胡椒生干姜。 凉胃葛根条黄芩,滑石黄连玄花粉, 知母连翘石膏斛,栀子升麻竹茹寻, 十三味药凉胃火。白芷升麻引胃药。

手厥阴心包经歌诀

地黄一味补包络;泻用乌药并枳壳; 温肉桂;凉栀子;柴芎青皮是引药。

手太阴肺经歌诀

补肺山药共麦冬,紫苑乌梅与参苓,阿胶百部五味子,绵州黄芪更参苓。紫苏子、与防风,泽泻葶苈泻肺经,更有枳壳桑白皮,六味泻肺一般同。温肺木香冬花寻,生姜干姜白蒄仁;凉肺黄芩与贝母,人溺山栀沙玄参。马兜铃、瓜萎仁,桔梗天冬必去心;引用白芷与升麻,连须葱白用几根。

足厥阴肝经歌诀

滋补肝经枣仁巧,薏仁木瓜与贡胶。 泻肝柴胡并白芍,青皮青黛不可少。 胡黄连、龙胆草,车前甘菊凉肝表。 温肝木香吴萸桂;引用青皮川芎好。

足少阳胆以歌诀

补胆龙胆与木通;柴胡青皮泻胆经。 温用陈皮制半夏,更加生姜与川芎。 凉用竹茹与黄连;用改善皆同肝经。

手少阳三焦经歌诀

滋补三焦用益智,更加甘草与黄芪; 泻用栀子并泽泻;温用姜附颇有益。 原石膏、地骨皮,清凉三焦功效急。

引入三焦不用别,药与肝胆无差异。

足太阳膀胱经歌诀

橘核菖蒲补膀胱,益智续断龙骨良; 泻用芒硝车前子,泽泻滑石石韦帮。 温用乌药并茴香;凉用黄柏生地黄, 甘草梢、亦属凉;引用尽皆同小肠。 引药尽皆同胃经;槐花条芩凉大肠。

手阳明大肠经歌诀

问君大肠何药补,左旋牡蛎白龙骨, 桔梗米壳诃子皮,山药肉蔻并莲肉。 川大黄,南槟榔,枳壳石斛泻大肠, 再加芒硝桃麻仁,葱白三寸泻更强。 干姜肉桂吴茱萸,三者同时能温肠。 引药尽皆同胃经;槐花条芩凉大肠。

各种中药材的性味与归经
升麻归经 第二篇

可用于保健食品的中草药名单

人参、人参叶、人参果、三七、土茯苓、大蓟、女贞子、山茱萸、川牛膝、川贝母、川芎、马鹿胎、马鹿茸、马鹿骨、丹参、五加皮、五味子、升麻、天门冬、天麻、太子参、巴戟天、木香、木贼、牛蒡子、牛蒡根、车前子、车前草、北沙参、平贝母、玄参、生地黄、生何首乌、白及、白术、白芍、白豆蔻、石决明、石斛(需提供可使用症明)、地骨皮、当归、竹茹、红花、红景天、西洋参、吴茱萸、怀牛膝、杜仲、杜仲叶、沙苑子、牡丹皮、芦荟、苍术、补骨脂、诃子、赤芍、远志、麦门冬、龟甲、佩兰、侧柏叶、制大黄、制何首乌、刺五加、刺玫果、泽兰、泽泻、玫瑰花、玫瑰茄、知母、罗布麻、苦丁茶、金荞麦、金樱子、青皮、厚朴、厚朴花、姜黄、枳壳、枳实、柏子仁、珍珠、绞股蓝、胡芦巴、茜草、荜茇、韭菜子、首乌藤、香附、骨碎补、党参、桑白皮、桑枝、浙贝母、益母草、积雪草、淫羊藿、菟丝子、野菊花、银杏叶、黄芪、湖北贝母、番泻叶、蛤蚧、越橘、槐实、蒲黄、蒺藜、蜂胶、酸角、墨旱莲、熟大黄、熟地黄、鳖甲。

卫法监发[2002]51号

保健食品禁用物品名单

八角莲、八里麻、千金子、土青木香、山莨菪、川乌、广防己、马桑叶、马钱子、六角莲、天仙子、巴豆、水银、长春花、甘遂、生天南星、生半夏、生白附子、生狼毒、白降丹、石蒜、关木通、农吉痢、夹竹桃、朱砂、米壳(罂粟壳)、红升丹、红豆杉、红茴香、红粉、羊角拗、羊踯躅、丽江山慈姑、京大戟、昆明山海棠、河豚、闹羊花、青娘虫、鱼藤、洋地黄、洋金花、牵牛子、砒石(白砒、红砒、砒霜)、草乌、香加皮(杠柳皮)、骆驼蓬、鬼臼、莽草、铁棒槌、铃兰、雪上一枝蒿、黄花夹竹桃、斑蝥、硫磺、雄黄、雷公藤、颠茄、藜芦、蟾酥。

可用于保健食品中草药的药性归经

1.人参

【性味归经】 甘、微苦,平。归脾、肺、心经。

【功能主治】 大补元气,复脉固脱,补脾益肺,生津,安神。用于体虚欲脱,肢冷脉微,脾虚食少,肺虚喘咳,津伤口渴,内热消渴,久病虚羸,惊悸失眠,阳痿宫冷;心力衰竭,心原性休克。【升麻归经】

【用量用法】 2.5~15克,用文火另煎,单独服(先饮汁,再食渣),或将参汁加入其它药汁内饮服;如用于急救虚脱,大剂可用25~50克,煎汁分数次灌服。如研粉或制成片剂,吞服,每次15.~2.5克,或三片至五片,每天一次至三次。

【用药宜忌】 不宜与藜芦同用。本品补气作用较强,一般不用于实症,

如外感初起,或里热炽盛,或肝阳上亢,以及湿阻、食滞等引起的胸闷腹胀、

便溏泄泻等症,都应忌用。如体质壮实之火,并无虚弱现象,则不必再进服补药,妄用本品,如误用或多用,往往反而导致闭气,而出现胸闷腹胀等症。此外,一般认为服用人参时,不可同时服食萝卜、茶叶等食物。

2.人参叶

【性味归经】 苦、甘、寒。归肺、胃经。

【功能主治】 补气,益肺,祛暑,生津。用于气虚咳嗽,暑热烦躁,津伤口渴,头目不清,四肢倦乏。

【用法用量】 3~9克。

【用药宜忌】 不宜与黎芦同用。

【按 语】 本品市场所售较为混乱,或以大叶三七的叶、或以竹节三七的叶应用。

3.人参果

【性味归经】 味甘,性温。归脾、胃二经。

【功能主治】 强心补肾、生津止渴、补脾健胃、调经活血。主治神经衰弱、失眠头昏、烦躁口渴、不思饮食。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15~20克;或泡黄酒饮。 4.三七

【性味归经】 甘、微苦,温。归肝、胃经。

【功能主治】 散瘀止血,消肿定痛。用于咯血,吐血,衄血,便血,崩漏,外伤出血,胸腹剌痛,跌扑肿痛。

【用法用量】 多研末服,每次1~1.5克;亦可入煎剂,3~10克,外用适量,研末外掺或调敷。

【用药宜忌】 孕妇慎用。 5.土茯苓

【性味归经】 甘、淡,平。归肝、胃经。

【功能主治】 除湿,解毒,通利关节。用于湿热淋浊,带下,痈肿,瘰疬,疥癣,梅毒及汞中毒所致的肢体拘挛,筋骨疼痛。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15~30克;外用研末调敷。 【用药宜忌】 肝肾阴亏者慎用。服药期间忌饮茶。 6.大蓟

【性味归经】 甘,凉。归肝经。

【功能主治】 凉血止血,祛瘀消肿。用于衄血,吐血,尿血,便血,崩漏下血,外伤出血,痈肿疮毒。

【用量用法】 15~25克,鲜草可用50~100克,煎服。外用适量。

【性味归经】 甘、苦,凉。归肝、肾经。

【功能主治】 滋补肝肾,明目乌发。用于眩晕耳鸣,腰膝酸软,须发早白,目暗不明。

【用法用量】 煎服,10~15克。

【用药宜忌】 脾胃虚寒泄泻及阳虚者忌服。 8.山茱萸

【性味归经】 酸、涩,微温。归肝、肾经。

【功能主治】 补益肝肾,涩精固脱。用于眩晕耳鸣,腰膝酸痛,阳痿遗精,遗尿尿频,崩漏带下,大汗虚脱;内热消渴等症。

【用法用量】 5~10克,大剂量可用30克。

【用药宜忌】 命门火炽,素有湿热及小便不利者不宜使用。 9.川牛膝

【性味归经】 甘、微苦,平。归肝、肾经。

【功能主治】 逐瘀通经,通利关节,利尿通淋。用于经闭症瘕,胞衣不下,关节痹痛,足痿筋挛,尿血血淋,跌扑损伤。

【用法用量】 4.5~9克。 【用药宜忌】 孕妇禁用。 10.川贝母

【性味归经】 苦、甘,微寒。归肺、心经。

【功能主治】 清热润肺,化痰止咳。用于肺热燥咳,干咳少痰,阴虚劳嗽,咯痰带血。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3~9克;研末,1-1.5克;或入丸、散。外用:适量,研末撒或调敷。

【用药宜忌】 脾胃虚寒及寒痰、湿痰者慎服。不宜与乌头类药材同用。 11.川芎

【性味归经】 辛,温。归肝、胆、心包经。

【功能主治】活血行气,祛风止痛。用于月经不调,经闭痛经,症瘕腹痛,胸胁刺痛,跌扑肿痛,头痛,风湿痹痛。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3~10克;研末,每次1~1.5克;或入丸、散。外用:适量,研末撒,或调敷,或煎汤漱口。

【用药宜忌】 月经过多,孕妇及出血性疾病慎服;阴虚火旺者禁服。 12.马鹿胎

【性味归经】 甘咸,温。归肝、肾、心三经。

【功能主治】 益肾壮阳,补虚生精。用于月经紊乱、崩漏带下、宫冷

退等。

【用法用量】 内服入丸、散,15煎~25克;鲜可煮汁熬膏 【用药宜忌】 《四川中药志》:“上焦有痰热,胃中有火者忌。” 13.马鹿茸

【性味归经】 甘、咸,温。归肝.肾经。

【功能主治】 补督脉,助肾阳,生精髓,强筋骨。用于肾阳不足、阳痿、肢冷、腰瘦、小便清长、精衰、血少、消瘦乏力及小儿发育不良、骨软行迟等症。

【用法用量】 5~15克。

【用药宜忌】 阴虚阳亢及内热者忌用。 14.马鹿骨

【性 味】 微热、甘。

【功能主治】 具有补虚劳、强筋骨的功能。用于风湿四肢疼痛及筋骨冷痹、肾虚腰痛、行步乏力等症。

15.丹参

【性味归经】 苦,微寒。归心、肝经。

【功能主治】 祛瘀止痛,活血通经,清心除烦。用于月经不调,经闭痛经,症瘕积聚,胸腹刺痛,热痹疼痛,疮疡肿痛,心烦不眠;肝脾肿大,心绞痛。

【用法用量】 煎服,9~15克。

【用药宜忌】 反藜芦。月经过多及孕妇忌用。 16.五加皮

【性味归经】 辛、苦。温。归肝,肾经。

【功能主治】 祛除风湿,补肝肾,强筋骨,利水消肿。用于风湿痹痛,腰膝酸痛,肝肾不足、腰膝酸痛、脚膝痿弱无力、小儿行迟等症。此外,尚有利水作用,可治疗肾源性水肿。

【用量用法】 10~15克,煎服。 17.五味子

【性味归经】 温;酸、甘。归肺、心、肾经。

【升麻归经】

【功能主治】 收敛固涩,益气生津,补肾宁心。用于久嗽虚喘,梦遗滑精,遗尿尿频,久泻不止,自汗,盗汗,津伤口渴,短气脉虚,内热消渴,心悸失眠。

【用法用量】 2~6克,研末服每次1~3克。

【性味归经】 甘、辛,微寒。归肺、脾、大肠、胃经。

【功能主治】 发表透疹,清热解毒,升举阳气。用于麻疹透发不畅;热毒斑疹、牙龈浮烂恶臭、口舌生疮、咽喉肿痛、疮疡;气虚下陷,久泻脱肛、子宫下垂等症。

【用法用量】 3~9克。 19. 天门冬

【性味归经】 甘、苦,大寒。归肺、肾经。

【功能主治】 润肺止咳,养阴生津,润肠通便用于气阴两伤,舌干口渴;阴虚燥咳,劳嗽咯血;肠燥便秘等症。

【用量用法】 5~15克,煎服。

【用药宜忌】 天冬滑肠,脾虚便清泄泻者忌服。 20.天麻

【性味归经】 甘,微温。归肝经。

【功能主治】 平肝息风,通络止痛。用于头晕目眩;热病动风、惊痫抽搐;头痛,痹痛,肢体麻木。天麻一药,主要的作用是用于治风。

【用量用法】 5~15克,煎服。研末吞服每次1.5~2.5克。 21. 太子参

【性味归经】 甘、微苦,平。归脾、肺经。

【功能主治】 益气健脾,生津润肺。用于脾虚体倦,食欲不振,病后虚弱,气阴不足,自汗口渴,肺燥干咳。

【用法用量】 9~30克。 22.巴戟天

【性味归经】 甘,辛,微温。归肾、肝经。

【功能主治】 补肾阳,强筋骨,祛风湿。用于阳痿遗精,宫冷不孕,月经不调,少腹冷痛,风湿痹痛,筋骨痿软。

【用法用量】 煎服,10~15克。

【用药宜忌】 阴虚火旺及有湿热者忌服。 23.木香

【性味归经】辛、苦,温。归脾、胃、大肠、三焦、胆经。

【功能主治】 行气止痛,健脾消食。用于胸脘胀痛,泻痢后重,食积不消,不思饮食。煨木香实肠止泻。用于泄泻腹痛。

【用量用法】 1.5~6克。 24.木贼

【性味归经】 甘、苦,平。归肺、肝经。

【用量用法】 3~9克。 25.牛蒡子

【性味归经】 辛、苦,寒。归肺、胃经。

【功能主治】 疏散风热,宣肺透疹,解毒利咽。用于风热感冒,咳嗽痰多,麻疹,风疹,咽喉肿痛,痄腮丹毒,痈肿疮毒。

【用量用法】 5~15克,煎服。 26.牛蒡根

【性味归经】 苦,寒。入手太阴经。

【功能主治】祛风热,消肿毒。治风毒面肿,头晕,咽喉热肿,齿痛,咳嗽,消渴,痈疽疮疥。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或捣汁。外用:捣敷、熬膏涂贴或煎水洗。 27.车前子

【性味归经】 甘,微寒。归肝、肾、肺、小肠经。

【功能主治】 清热利尿,渗湿通淋,明目,祛痰。用于水肿胀满,热淋涩痛,暑湿泄泻,目赤肿痛,痰热咳嗽。

【用量用法】 5~15克,包煎。 28.车前草

【性味归经】 甘,寒。归肝、肾、肺、小肠经。

【功能主治】 清热利尿,祛痰,凉血,解毒。用于水肿尿少,热淋涩痛,暑湿泻痢,痰热咳嗽,吐血衄血,痈肿疮毒。

用法用量】 9~30克;鲜品30~60克,煎服或捣汁服。外用鲜品适量,捣敷患处。

29.北沙参

【性味归经】 甘,微寒。归肺、胃经。

【功能主治】 养阴清肺,益胃生津。用于肺阴虚的肺热燥咳,干咳少痰,或痨嗽久咳,咽干音哑; 胃阴虚或热伤胃阴,津液不足的口渴咽干,舌质红绛,胃脘隐痛、嘈杂、干呕等症。

【用量用法】 10~15克,煎服。

【按 语】 南沙参与北沙参是两种植物,一般认为两药功用相似,但南沙参偏于清肺袪痰,养胃生津的作用较差;北沙参养胃生津的作用较佳。

30.平贝母

【性味归经】 苦、甘,微寒。归肺、心经。 【功能主治】 清热润肺,化痰止咳,。用于肺热燥咳,干咳少痰,阴虚劳嗽,咯痰带血。

【用法用量】 3~9克,研粉冲服,一次1~2克。 【用药宜忌】 不宜与乌头类药材同用。 31.玄参

【性味归经】 苦、咸,寒。归脾、胃、肾经。

【功能主治】 凉血滋阴,泻火解毒。用于热病伤阴、舌绛烦渴、温毒发斑、津伤便秘、骨蒸劳嗽、目赤、咽痛、瘰疬、白喉、痈肿疮毒。

【用法与用量】 9~15克。 32.生地黄

【性味归经】 甘苦,凉。归心、肝、肾经。

【功能主治】 滋阴,养血。治阴虚发热,消渴,吐血,衄血,血崩,月经不调,胎动不安,阴伤便秘。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15~25克,大剂50~100克;熬膏或入丸、散。外用:捣敷。

【用药宜忌】 脾虚泄泻、胃虚食少、胸膈多痰者慎服。 33.生何首乌

【性味归经】 苦、涩,微温。归肝、肾经。

【功能主治】 截疟解毒,润肠通便。适用于阴血不足之肠燥便秘以及瘰历疮疡、痈疽肿毒等症。

【用量用法】 15~50克,煎服。

【按 语】 何首乌生用润肠、解疮毒,制用补肝肾、益精血,功用不同。

34.白及

【性味归经】 苦、甘、涩,微寒。归肺、肝、胃经。

【功能主治】 收敛止血,消肿生肌。用于咳血吐血,外伤出血,疮疡肿毒,皮肤皲裂;肺结核咳血,溃疡病出血。

【用量用法】 5~15克,煎服。研粉吞服或冲服每次2~3克。外用适量。

35.白术

【性味归经】 苦、甘,温。归脾、胃经。

【功能主治】 健脾益气,燥湿利水,止汗,安胎。用于脾虚食少,腹胀泄泻,痰饮眩悸,水肿,自汗,胎动不安。土白术健脾,和胃,安胎。用于脾虚食少,泄泻便溏,胎动不安。

【用量用法】 5~15克,煎服。

【按 语】 如脾阳不振,运化失职,必致里湿不化,水湿停留,而发生痰饮、痞满、泄泻等病症,都可应用本品。至于胃阴不足,舌苔光剥,

津液缺少,唇燥口干者,不宜使用。

36.白芍

【性味归经】 苦、酸,微寒。归肝经。

【功能主治】 平肝止痛,养血调经,敛阴止汗。用于头痛眩晕,胁痛,腹痛,四肢挛痛,血虚萎黄,月经不调,自汗,盗汗; 肝气不和所致的胁痛、腹痛,以及手足拘挛疼痛; 肝阳亢盛所引起的头痛、眩晕等症。。

【用量用法】 5~15克,煎服。 【用药宜忌】 不宜与藜芦同用。 37.白豆蔻

【性味归经】 辛,温。归肺、脾、胃经。

【功能主治】 化湿行气,温中止呕。用于湿阻脾胃,脘腹胀满,不思饮食,胸闷气滞,以及湿温初起等症;恶心呕吐。

【用量用法】 5~10克,入汤剂宜后下。 38.石决明

【性味归经】 咸,微寒。归肝经。

【功能主治】 平肝潜阳,清热明目。用于头晕目眩;目赤肿痛,视物模糊等症。

【用量用法】 25~50克,先煎。 39.石斛

【性味归经】 甘、淡、微寒。归肺、胃、肾经。

【功能主治】 养胃生津,滋阴清热。用于胃阴不足,津亏口渴,热病津伤烦渴;阴虚津少,虚热不退。

【用量用法】 5~15克,煎服。鲜者用量加倍。鲜者清热生津之功较佳,故凡遇热病肺胃火炽、津液已耗、舌绛干燥或舌苔变黑、口渴思饮者,可用新鲜石斛。

【用药宜忌】 石斛能敛邪,温热病不宜早用;又能助湿,湿温尚未化燥者忌服。

40.地骨皮

【性味归经】 甘、淡,寒。归肺、肾经。

【功能主治】 清热凉血,退虚热。用于肺热咳嗽、气喘,或痰中夹血;血热妄行、吐血、衄血、尿血;阴虚发热等症。

【用量用法】 15~25克,煎服。 41.当归

【性味归经】 甘、辛,温。归肝、心、脾经。

【功能主治】 补血活血,调经止痛,润肠通便。用于月经不调、痛经、

经闭、崩漏及血虚体弱; 跌打损伤瘀痛,痈肿血滞疼痛,产后瘀滞腹痛,风湿痹痛及经络不利等症。

【用量用法】 5~15克,煎服。

【用药宜忌】 湿盛中满、大便溏薄者忌用。本品行则有余,守则不足,故如属崩漏经多,使用时必须谨慎。

42.竹茹

【性味归经】 甘,微寒。归肺、胃经。

【功能主治】 清热化痰,除烦止呕。用于痰热咳嗽,胆火挟痰,烦热呕吐,惊悸失眼,中风痰迷,舌强不语,胃热呕吐,妊娠恶阻,胎动不安。

【用量用法】 5~15克,煎服。 附:竹沥

取新鲜淡竹截断后,架起,烧其中央部份,二端即有淡黄色的汁液流出,以器皿盛容,即为竹沥。

【性 味】 甘、寒。

【功能主治】 清热化痰的作用比竹茹强。可用于肺热痰多咳嗽、气喘胸闷,以及中风昏迷、痰涎壅塞等症。常与生姜汁同用。

【用量用法】 50~100克,单独饮服或用药汁冲服。 43.红花

【性味归经】 辛,温。归心、肝经。

【功能主治】 活血通经,散瘀止痛。用于经闭,痛经,恶露不行,症瘕痞块,跌扑损伤,疮疡肿痛;斑疹色暗。【升麻归经】

【用量用法】 10~15克,煎服。 【用药宜忌】 月经过多,孕妇忌用。 附:藏红花

【性 味】 甘,寒。

【功能主治】 功效与红花相似,临床应用也基本相同,又兼有凉血解毒作用,可用于温病热入血分及斑痧大热等症。

【用量用法】 1.5~5克,煎服。 44.红景天

【性 味】 甘、苦、涩、凉。

【功能主治】 润肺止咳,活血止痛,清热解毒。治咽喉痛,肺痛;有补肾、养心、安神、调经活血、明目之效用。

【用法用量】 (切片)开水浸泡,每日2~3次,每次5克。 45.西洋参

【性味归经】 味甘、凉、微苦。归心、肺、胃经。

【功能主治】 补气养阴,清火生津。适用于肺虚劳嗽、久嗽、喘咳、咯血、肺痿失音等症症;可供激烈活动后疲劳乏力,口于而渴,大汗出者服用。

【用法用量】 一般用量为5~15克,煎服。 【用药宜忌】 本品忌用藜芦同用,虚寒者忌用。 46.吴茱萸

【性味归经】 辛苦,温,有毒。归肝、胃经。

【功能主治】 温中,止痛,理气,燥湿,治呕逆吞酸,厥阴头痛,脏寒吐泻,脘腹胀痛,经行腹痛,五更泄泻,高血压症,脚气,疝气,口疮溃疡,齿痛,湿疹,黄水疮。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2.5~7.5克;或入丸、散。 【用药宜忌】 阴虚火旺者忌服。

【按 语】 本品温中散寒的功效,与干姜相似,故寒郁中焦,脘腹冷痛,吴萸、干姜,每常同用。但干姜尚能温上焦,可温肺化饮;吴萸还能温下焦,暖厥阴以治寒疝,助肾阳而治寒泻。

47.怀牛膝

【性味归经】 平,味苦、酸。归肝、肾经。

【功能主治】 滋补肝肾,壮腰膝:用于肝肾不足引起的筋骨酸软、腰膝疼痛。

补肝肾、强筋骨、逐瘀通经、引血下行。用于腰膝酸痛、筋骨无力、经闭,肝阳眩晕。主要用于治疗妇科疾病、高血压和咽喉肿痛等。

【用法用量】 10~15克。 48.杜仲叶

【性味归经】 微辛;性温。归肝、肾经。

【性味归经】 补肝肾,强筋骨,安胎,降血压。主治肾虚腰痛、肢体痿弱、久遗滑精、五更泄泻、虚损之虚劳、头目眩晕、小便余沥。胎动不安、胎元不固。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15~30克。 49.沙苑子

【性味归经】 味甘,性温,。归肝、肾经。

【功能主治】 补肾固精、养肝明目、润肤嫩肤、强腰健骨。可用于护肤美颜及治疗肾虚腰痛、阳萎遗精、头晕目眩、白带过多、视力减退诸病症。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10~315克;或入丸、散。 【用药宜忌】 阴虚火旺者忌服。 50.牡丹皮

常用中药的功用性味归经
升麻归经 第三篇

金银花

性味归经 甘,寒。归肺、胃、大肠经

功效主治 甘寒芳散,既可散肺卫邪热、又能清热解毒。用治外感风热或温热病初起发热微恶寒以及疮、痈、疖肿和热毒泻痢,下痢脓血之证。

用量用法 10-15g。外用适量。

附 忍冬藤

又名银花藤。性味功效与金银花相似,而多用于痈肿疮毒。又能清经络中风湿热邪而止疼痛,故又用于风湿热痹,关节红、肿、痛、屈伸不利之证。用量16-20g,煎服或浸酒饮用。 现代研究 金银花含多种绿原酸类化合物、黄酮类化合物、肌醇和挥发油,挥发油主要有双花醇和芳樟醇。对多种致病性细菌和病毒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此外还具有抗炎、解热、保肝、利胆作用。

连翘

性味归经 苦,微寒。归肺、心、胆经。

功效主治 能清热解毒,消痈散结。主治外感风热或温病初起,发热、头痛、口渴等证。以及热邪陷人心包,高热、烦躁、神昏之证。本品被称为疮家圣药,常用于热毒蕴结所致的各种疮毒痈肿,或瘰疬结核等证。

【升麻归经】

用量用法 6—15g。

现代研究 含木脂体及苯乙醇甙,五环三萜、黄酮及挥发油等多种充分,具有抗病原微生物、抗炎、抗过敏、解热、保肝作用

绿豆

性味归经 甘,寒。归心、胃经。

功效主治 清热解毒,消暑。用于暑热烦渴或痈肿疮毒等证及解巴豆、附子或其他热毒之剂中毒。

用量用法 15-30g。外用适量。

附 绿豆衣

为绿豆的种皮。将绿豆用清水浸泡后取皮,晒干即成。甘,寒。归心、胃经。功用同绿豆,但清暑之力皮不及豆;清热解毒之功皮胜于豆,并能退目翳,治疗斑痘目翳。其用量用法为6-12g。

现代研究 主要含蛋白质(主要是球蛋白类)、脂肪、碳水化合物、钙、磷、维生素。

升麻

性味归经 辛、甘,微寒。归肺、脾、大肠、胃经。

功效主治 发表透疹,清热解毒,用于阳明风热头痛,以及麻疹初期,疹发不畅诸证及热毒所致的多种病证。本品能升阳举陷,又用于中气虚弱或气虚下陷的短气、倦乏、久泻脱肛、子宫下垂,以及气虚不能摄血的崩漏不止等症。

用量用法 3-l0g。解毒发表透疹宜生用,升举阳气多用炙升麻。

使用注意 本品升散力强,凡阴虚火旺,肝阳上亢,麻疹已透以及气逆不降等证,均当忌用。 现代研究 主要含三萜多氧化物及色原酮、酚酸等。具有抗炎、抑菌作用,对艾滋病病毒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对中枢神经系统有抑制作用,具有降低体温和镇痛作用。

葛根

性味归经 甘、辛,凉。归脾、胃经。

功效主治 发表解肌,升阳透疹,解热生津。用于外感发热,头痛、无汗、项背强痛,麻疹初起,发热、恶寒、疹出不畅等证,湿热泻痢、脾虚腹泻,热病烦渴及消渴证口渴多饮。

用量用法 10-20g,煎服或入丸散。退热生津宜生用,止泻宜煨用。

现代研究 葛根含葛根素、葛根素木糖甙、大豆黄酮等20余种异黄酮类成分及葛根甙类。具有抗炎、抗免疫作用。

谷精草

性味归经 甘,平。归肝、胃经。

功效主治 疏散风热,明目退翳。用于肝经风热,目赤肿痛、羞明多泪及目生翳膜。 用量用法6~15g。

【升麻归经】

现代研究 主要成分为谷精草素,

菊花【升麻归经】

性味归经 辛、甘、苦,微寒。归肝、肺经。

功效主治 疏风清热,解毒,明目。用于外感风热及温病初起,发热、头昏头痛,肝经风热或肝火上攻所致的目赤肿痛,肝风头痛及肝阳上亢头痛、眩晕及疔疮肿毒等症。 用量用法 10-15g,煎服或入丸散。

使用注意 由于产地、花色、加工方法的不同,又分为白菊花、黄菊花、杭菊花、滁菊花等品种。疏散风热多用黄菊花(杭菊花),明目平肝多用白菊花(滁菊花)。

现代研究 花、叶及茎均含挥发油,主要成分为龙脑、樟脑、菊酯环酮和次乙基醛缩二乙醇等。菊花尚含菊甙、刺槐素、木犀草素、多种氨基酸、维生素与微量元素,其中维生素E和锰的含量较高。

木贼

性味归经 甘、苦,平。归肺、肝、胆经。

功效主治 疏散风热,明目退翳,止血。适用于外感风热所致的目赤多泪,便血、痔疮出血。 用量用法 3-10g。

使用注意 本品一般不作发表药用,专用于目疾,或兼有风热表证者。血虚目疾不宜用。 现代研究 主要化学成分为挥发油、黄酮类及葡萄糖、果糖等。其中挥发性成分有琥珀酸、延胡索酸、阿魏酸。具有降压和抗动脉粥样硬化作用。

防风

性味归经 辛、甘,微温。归膀胱、肝、脾经。

功效主治 能祛风解表,胜湿,止痛,解痉。用于外感风寒所致的头痛、身痛、恶寒及风寒湿痹,关节疼痛、四肢挛急等证。本品入肝经,可用于治疗破伤风角弓反张、牙关紧闭、抽搐痉挛等证。

用量用法 3-10g,人煎剂、酒剂或丸散用。

使用注意 本品主要用于外风,凡血虚发痉及阴虚火旺者慎用。

现代研究 含多糖、香豆素等。具有抗炎抗变态反应作用,能增强巨噬细胞吞噬功能。临床常用于变态反应性皮肤病,风湿、类风湿性关节炎。

羌活

性味归经 辛、苦,温。归膀胱、肾经。

功效主治 能解表散寒,祛风胜湿,止痛。用于外感风寒,恶寒发热,头痛身痛等症及风寒湿邪侵袭所致的肢节疼痛、肩背酸痛,尤以上半身疼痛更为适用。

用量用法 3—10g。

现代研究 主要含挥发油类,具有抗炎、抑制迟发超敏反应的作用,对肾上腺皮质功能有兴奋作用。

石膏

性味归经 辛、甘,大寒。归肺、胃经。

功效主治 本品生用能清热泻火,除烦止渴。主治温病邪在气分,壮热、烦渴、脉洪大等实热亢盛之证。可用治肺热所致的咳嗽痰稠、发热、气喘及胃火上炎所致的头痛、牙龈肿痛。煅石膏末可外用于疮疡溃而不敛、湿疹、水火烫伤等。

用量用法 15—60g内服宜生用。人汤剂宜打碎先煎。外用须经火煅研末。

现代研究

主要成分为硫酸钙。单味石膏对实验性发热的影响不一,其解热有效成分和作用机制有待进一步研究

知母

性味归经 苦、甘,寒。归肺、胃、肾经。

功效主治 能清热泻火,滋阴润燥。用于治疗温热病,邪热亢盛、壮热、烦渴、脉洪大等肺胃实热证以及肺肾阴亏所致的阴虚燥咳、骨蒸潮热、阴虚消渴等。

用量 6—12g。

使用注意 本品性质寒润,能滑肠,故脾虚便溏者不宜用。

中药防风的功效与作用
升麻归经 第四篇

防风的功效与作用及食用方法:防风有祛风解表、胜湿止痛、解痉、止痒的功效,防风有治疗外感风寒;风湿痹痛作用,内服:煎汤,5-10g;或入丸、散。外用:适量,煎水熏洗。一般生用,止泻炒用,止血炒炭用。

防风的功效与作用:
防风为伞形科植物防风的根,防风有祛风解表、胜湿止痛、解痉、止痒的功效,防风有治疗外感风寒;风湿痹痛;骨节酸痛;腹痛泄泻;头痛身痛;肠风下血;破伤风;风疹瘙痒;疮疡初起的作用。中药防风的功效与作用
1、防风治三十六般风,男子一切劳劣,补中益神,风赤眼,止泪及瘫缓,通利五脏关脉,五劳七伤,
2、防风主大风头眩痛,恶风,风邪,目盲无所见,风行周身,骨节疼痹,烦满。<本经>
3、防风治风通用,升发而能散,故主大风头眩痛,恶风风邪,周身骨节疼痹,胁痛、胁风头面去来,四肢挛急,下乳,金疮因伤于风内痉。<本草经疏>
4、防风杀附子毒。<本草经集注>
5、防风治风通用。泻肺实,散头目中滞气,除上焦邪。<药类法象>
6、防风行经络,逐湿淫,通关节,止疼痛,舒筋脉,伸急孪,活肢节,起瘫痪,敛自汗、盗汗,断漏下、崩中。中药防风的功效与作用。<长沙药解>

防风的食用方法: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5-10g;或入丸、散。外用:适量,煎水熏洗。一般生用,止泻炒用,止血炒炭用。
禁忌:阴血亏虚、热病动风者不宜使用防风,血虚痉急或头痛不因风邪者忌服防风。

防风散药方1
功效:主治妊娠中风卒倒,口噤肢强,或痰气上升。
组成:防风, 桑寄生, 葛根, 各五分; 家菊花, 细辛, 防己, 秦艽, 羚羊角(镑), 当归, 桂心, 茯神, 甘草, 各三分。
用法:水煎,入竹沥半合服。
功效:祛风解痉,化痰通窍。
来源:<校注妇人良方>卷十四。

防风散药方2
功效:主治热毒风痰壅,头目晕闷,心神不宁。
组成:防风(去叉。三分)、枳壳(麸炒。三分)、沙参(半两)、秦艽(去苗。一两半)、犀角屑(一两)、升麻(一两)、木通(一两)、羌活(一两)、甘草(炙。一两)、茯神(去木。一两)、龙齿(一两)、前胡(一两)
用法:每服三钱,水一中盏,煎至五分,去滓,入生地黄汁一合,更煎一二沸,不拘时温服。
来源:明:方贤著<奇效良方>。

防风散药方3
功效:主治小儿五脏积热、惊风,头面赤热,口舌生疮,好饮冷。
组成:防风(去芦头)、甘草(炙草)、柴胡(去苗)、连翘、山栀子各等分。
用法:上为粗末,每服一钱,水五分,煎三分,去渣温服。一岁儿一服可分四次;三岁儿可作二服饮之。
来源:<刘氏家传>引李琬方(见<幼幼新书>卷十九)。

防风散药方4
功效:主治鼻渊。脑热渗下,浊涕不止,日久必成衄血。
组成:黄芩 人参 甘草 川芎 麦门冬(去心)各30克 防风(去芦)45克
用法:上药为末。每服6克,食后沸水调服,每日三次。
来源:<宣明论方>卷一。

防风散药方5
功效:主治眼泡内生毒如菌。
组成:防风、荆芥、黄芩、石膏、栀仁、薄荷、赤芍、连翘、生地黄、甘草。
用法:水煎服。
来源:<医钞类编>卷十一。

防风散药方6
功效:主治伤寒时气,头痛壮热,恶风,百节痠疼,肩背拘急,面赤虚烦,声重咳嗽,寒热不除。
组成:厚朴2两(去皮,姜汁制),陈皮2两(去白),甘草2两(炙),藁本2两,独活3两,防风3两(去芦),桔梗(微炒)3两,苍术(于木臼内略杵去皮,却入布袋内打,净称)2两。
用法:上为细末,每服三钱,加生姜三片,大枣二个,水一大盏,煎七分,温服;沸汤点亦得。
来源:<魏氏家藏方>卷一。

防风散药方7
功效:主治中风不语,两目不开,手足抽掣,发歇往来,昏塞涎潮。
组成:防风1两(去芦头),羚羊角屑1两,独活1两,赤箭1两,当归1两,杏仁1两(汤浸,去皮尖双仁,麸炒微黄),秦艽半两(去苗),麻黄2两(去根节),桂心1两,前胡半两(去芦头),甘草半两(炙微赤,锉)。
用法:上为散,每服四钱,以水一中盏,入生姜半分,煎至六分,去渣温服,不拘时候。
来源:<圣惠>卷十九。

防风散药方8
功效:主治外感风热,头痛掣动。
组成:防风30克(去芦头) 川升麻30克 黄芩30克 赤芍药30克 蔓荆子30克 石膏30克 葛根30克(锉) 甘草15克(炙微赤,锉)
用法:上药捣粗罗为散。每服12克,以水170毫升,煎至100毫升,去滓,人淡竹沥30毫升,再煎一二沸,温服,不计时候。
禁忌:忌羊肉、饴糖。
来源:<太平圣惠方>卷二十。

防风散药方9
功效:主治风虚多汗恶风。
组成:防风(去叉)1两1分,泽泻3分,牡蛎3分(煅赤),桂(去粗皮)3分。
用法:上为细散,每服3钱匕,空心温酒调下,日2次。
来源:<圣济总录>卷十三。

防风散药方10
功效:主治腲退风,肌肉虚满,肢节缓弱,皮肤不仁,骨节疼痛。
组成:防风1两(去芦头),赤茯苓1两,芎䓖1两,白蒺藜1两(微炒,去刺),麻黄1两(去根节),桂心1两,海桐皮1两(锉),当归1两,人参1两(去芦头),白术1两半,独活1两,细辛1两,杏仁1两(汤浸,去皮尖双仁,麸炒微黄)。
用法:上为散,每服四钱,以水一中盏,加生姜半分,大枣三枚,煎至六分,去渣,食前稍热服。
来源:<圣惠>卷二十三。

防风散药方11
功效:主治风头眩,旋运欲倒。
组成:防风3分(去叉),芎䓖3分,山芋3分,人参3分,白术3分,远志3分(去心),独活3分(去芦头),桂3分(去粗皮),茯神(去木)3分,莽草半两(去根,酒洒,焙),天雄(炮裂,去皮脐)半两。
用法:上为细散,每服一钱半匕至二钱匕,食前浸菊花酒调下,日再夜一。
来源:<圣济总录>卷十六。

白术防风汤
功能与主治:若服[羌活防风汤"有自汗者。
处方:白术(四钱) 防风(八钱) 黄蓍(四钱)
用法与用量:上分二贴,每贴水二盏,煎至八分,食后服。
来源:明·方贤著<奇效良方>

防风败毒饮
功效:主治痘发瘾疹及麻疹发热。
组成:升麻、葛根、防风、赤芍、甘草。
用法:水煎服。外用活蚬子不拘多少,以水养5-7日,旋取其水洗,用天水散拭之。
来源:<万氏家抄方>卷六。

解毒防风汤
功效:主治痘痂落后,热毒未尽,而疮瘢复起成凸者。
组成:金银花5钱,甘草1钱,木通1钱,防风1钱,荆芥1钱,连翘1钱,牛蒡子1钱。
用法用量:同紫草煎汤服。外用蚬子水摩之。
来源:<痘麻绀珠>卷十七。

防风枳实汤
功效:主治风头眩欲倒,眼旋屋转,头脑痛。
处方:防风3两,枳实3两(炙),茯神4两,麻黄4两(去节),细辛2两,芎 3两,前胡4两,生姜4两,半夏4两(洗),杏仁3两,竹沥3升。
制法:上切。
用法用量: 防风汤(<千金>卷十三)、防风枳实散(<普济方>卷四十七)。

防风酒
功效:主治肉苛。
处方: 防风(去叉)2两,白术1两半,山茱萸(并子用)1两半,山芋(干者)1两半,附子(炮裂,去皮脐)1两半,天雄(炮裂,去皮脐)1两半,细辛(去须叶,轻炒)1两半,独活(去芦头)1两半,秦艽(去土)1两半,茵芋(去粗茎)1两半,杏仁(汤浸,退去皮尖双仁,炒)1两半,紫巴戟(去心)2两,桂(去粗皮)2两,麻黄(去节,先煎去沫,焙干用)2两,生姜(切,焙)2两,磁石(生,捶碎如大豆粒,浸去赤汁)半斤,薏苡仁(炒)3两,生地黄(净洗,细切,焙)2两半。
制法:上锉,如麻豆大,生绢囊盛,以无灰清酒3斗,浸6-7日。
用法用量:空心温饮4-5合,以知为度。
来源:<圣济总录>卷九

防风薏米煎
功效:散风除湿。主治类风湿性关节炎
配方:薏米30克,防风10克。
制法:薏米洗净,与防风共煎,取药汁约200毫升。
用法:每日1剂,1次服完,连用1周,停3日后可再用。

防风当归丸
方剂主治:肝经有风,血得风而流散不归经,以致妊娠下血。
药物组成:防风、当归(去尾)各等分。
制备方法:上药为丸。
用法用量:每服1钱,白汤送下。
处方来源:<医钞类编>卷十七。

防风丸1
功效:主治热痹。
组成:防风(去叉) 羌活(去芦头) 茯神<去木) 牛膝(酒浸,切,焙) 桂(去粗皮) 人参 枳壳(去瓤,麸炒) 五加皮(锉) 芍药 丹参 薏苡仁 玄参 麦门冬(去心,焙) 生干地黄(焙)各30克 磁石(煅,醋淬)120克 槟榔(锉)60克 松子仁 大黄(锉,炒) 木香各15克
用法:上十九味药,捣罗为末,炼蜜和丸,如梧桐子大。每服30--40丸,空腹时用温酒下。
来源:<圣济总录>卷二十

防风丸2
功效:主治小儿瘰疬结核,寒热。
组成:防风(去芦头)1两,连翘1两,桑根白皮(炙,锉)1两,牡丹皮1两,白头翁1两,黄柏(去粗皮,微炙)1两,豉(炒令黄)1两,独活(去芦头)1两,秦艽(去苗土)1两,海藻(洗去咸,焙)3两。
用法:上为细末,炼蜜为丸,如麻子大。每服3丸,米饮送下,早晨、日晚各1服。
来源:<圣济总录>卷一八二

防风丸3
功效:主治心脏中风,惊悸,言语混浊,烦热恍惚,心神不安。
组成:防风3分(去芦头),茯神1两,人参3分(去芦头),麦门冬1分(去心,焙),天麻3分,白鲜皮1两,薏苡仁3分,小草3分,犀角屑1两,天竺黄3分,牛黄1分(研入)。
用法:上为末,加研了牛黄令匀,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20丸,以糯米饮送下,不拘时候。
来源:<圣惠>卷四

防风丸4
功效;主治风气,肢节疼痛,四肢少力,头痛烦闷。
组成:防风(去叉)2两,桔梗(锉,炒)2两,丹砂(研)2两,天麻1两,细辛(去苗叶)1两,独活(去芦头)1两,秦艽(去苗土)1两,芎䓖1两,木香1两,天南星(用牛胆制者)1两半,由跋(炮)1两半,甘草(炙,锉)半两,茯苓(去黑皮)半两,藿香叶3分。
方法:上为末,炼蜜为丸,如鸡头子大。
用量:每服1丸,食后、临卧荆芥汤嚼下。
来源:<圣济总录>卷十二

防风丸5
功效;主治五脏风热毒气攻目,或赤或涩,或昏或痛,翳障不明者。
组成:防风(去叉)1两,玄参1两,决明子(炒)1两,车前子1两,茯神(去木)1两,地骨皮1两,枳壳(去瓤,麸炒)1两,龙齿1两,甘菊花1两,苦参1两,大黄(锉,炒)1两,麦门冬(去心,焙)1两。
方法:上为末,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
用量:每服20丸,食后温浆水送下,临卧再服。
来源:<圣济总录>卷一七

防风薏米粥
功效:清热祛风行痹,适用于湿热痹阻型痛风。
材料:防风10克、薏苡仁30克。
用法:水煮至米熟,每日1剂,连服1周。

防风败毒散1
功效:清热解毒。
主治:小儿麻痘发热。
组成:生地、防风、连翘、升麻、荆芥穗、牛蒡子、玄参、酒柏、人参、桔梗、甘草。
用法:水煎服。
来源:<片玉心书>卷五。

防风败毒散2
功效:风寒霍乱。
组成:荆芥、防风、羌活、独活、川芎、枳壳、陈皮、葛根、甘草。
来源:<症因脉治>卷四。

川芎防风散
方剂主治:积年脑泻。
药物组成:川芎1两,防风1两,羌活1两,干姜1两,荆芥1两,甘草3钱,甘松3钱,白芷半两。
制备方法:上为末。
用法用量:食后酒服;不能饮酒,茶清汤服。
处方来源:<普济方>卷五十七。

当归防风散
方剂主治:伤寒汗多亡血发痓。
药物组成:当归、防风、川芎、生地、白芷、羌活、人参。
加减:恶寒自汗,加桂枝、白术。
用法用量:加生姜,水煎服。
处方来源:<伤寒全生集>卷四。

地榆防风散
功效:主治破伤风,邪在半表半里之间,头微汗,身无汗者。
组成:地榆、防风、地丁香、马齿苋各30克。
用法:上药研为细末。
用法:每服9克,热米汤送服。

防风当归汤
方剂主治:血痹,皮肤不仁。
药物组成:防风1钱5分,当归1钱5分,赤茯苓1钱,独活1钱,秦艽1钱,赤芍药1钱,黄芩1钱,杏仁、甘草5分,桂心4分,生姜5片。
用法用量:水2钟,煎至1钟,食前温服。
处方来源:<杏苑>卷五。

竹叶防风汤
功效:治妇人产后伤风,发热面赤,喘而头痛。宜服竹叶防风汤。
材料:淡竹叶(半把) 防风人参桂枝 苦梗 甘草(各半两) 葛根(一两半)
用法:上咀,每服三钱。水一盏,姜三片,枣一枚,煎至七分,去滓温服,使汗出。颈项强,用附子炮去皮脐,锉如豆大,抄一钱同煎。呕者,加半夏煎服。

防风白芷茶
功用:祛风,燥湿,镇痛。
主治:头痛起于感受风寒之后,其痛或连项背,或痛连眼眶、颊部,恶风寒,喜裹头戴帽。舌淡苔薄白,证属风寒头痛者。
组成:防风、白芷各120克。
制法:上药共研细末混匀。每服用茶叶6克,加水3o0毫升煮沸,取汁置保温瓶中,兑入药末12--18克,盖闷15分钟后摇匀,代茶分次服用。每日1剂。
宜忌:阴虚血热者忌服。
出处:<普济方>

羌活防风汤
处方:羌活、防风、川芎、藁本、当归、芍药、炙甘草,各二钱,地榆、细辛,各一钱。
功能:治破伤风,初得在表。
用法与用量:上分作二贴,每贴水二盏,煎至八分。热服。若大便闭,加大黄,缓缓令过,加黄芩。
来源:明·方贤著<奇效良方>

羌活防风汤
药物组成:羌活(去芦头)3两,防风(去叉)4两,桔梗3两,柴胡(去苗)1两半,败酱3两,桂(去粗皮)1两半,大黄(锉)2两,羚羊角(镑屑)1两。
处方来源:<圣济总录>卷一六一。
方剂主治:产后腹中坚硬,两胁满胀,手足厥冷,心中烦热,引饮干呕,关节劳痉中风。
制备方法:上为粗末。
用法用量:每服5钱匕,水2盏,煎至1盏,去滓,空腹温服,相次再服之。

防风羌活汤
功效:祛风散寒。
药物组成:防风、川羌活、姜半夏、黄芩(酒洗)、白术(土炒)、炙甘草、川芎各10克,姜南 星4。5克,北细辛3克
药方用法:水煎服 (成人常用剂量: 5剂)

防风苍术汤
方剂功效:散风邪,健脾疏壅。
方剂主治:风壅肝木,损伤脾土,不能输布水湿,飧泄身热,脉弦腰重,微汗头疼。
药物组成:麻黄8分,防风1钱,苍术2钱,白术3钱。
用法用量:水煎熟,热服。取汗。
处方来源:<杏苑>卷四。

防风黄芩丸
功能主治:主妊娠肝经有风热,血崩,便血,尿血。
处方:条芩(炒焦)防风各等分
制法:上药为末,酒糊丸,如梧桐子大。
用法用量:每服30--50丸,米汤或温酒送下,不拘时候。
备注:妇人妊娠,风热之邪侵入血室,胎孕因此不安,导致血崩、便血,治宜清热祛风。方中黄芩清热于里,防风疏风于外,二味相合,使风热两解,经脉清和,出血得愈,胎孕得安。
来源:<校注妇人良方>卷十二

天麻防风丸1
功效:主治一切惊风,身体壮热,多睡惊悸,手足抽掣,精神昏聩,痰涎不利。
组成:白僵蚕(去丝、嘴,炒) 干蝎(炒)各15克 天麻(去苗) 防风(去苗) 人参各30克 朱砂(研飞) 雄黄(研) 麝香(研) 甘草(炙)各7。5克 牛黄3克
用法:上为细末,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次1--2丸,薄荷煎汤化下,不拘时服。
来源:<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卷十。

天麻防风丸2
方剂主治:风湿麻痹,肢节走痛、注痛,中风偏枯,或内外风热壅滞,昏眩。
组成:防风5钱,天麻5钱,川芎5钱,羌活5钱,白芷5钱,草乌头5钱,白附子5钱,荆芥5钱,当归5钱,甘草(炙)5钱,白滑石2两。
制备方法:上为末,炼蜜为丸。
用法用量:酒送下。
处方来源:<医林绳墨大全>卷五。

防风二仁饮
功效:祛风,胜湿,止痛。慢性肝炎兼风寒湿痹患者食用。
配方:防风9克 桃仁6克 苡仁20克 白糖20克
做法:
1、把桃仁去皮、心、尖,洗净;防风润透切片;苡仁去杂质,洗净。
2、把苡仁、防风、桃仁同放炖锅内,加水250毫升。
3、把炖锅置武火上烧沸,用文火煎煮50分钟即成。
食法:代茶饮用。

防风藿香粥
功效:散寒燥湿、治舌苔薄白、肢体酸痛。
材料:防风12克,藿香6克,白蔻3克,葱白3茎,粳米100克。
做法:将防风、藿香、白蔻、葱白加水适量,煎煮10分钟,去渣取汁备用。另将粳米加水煮至近熟,加入药汁,煮成稀粥。

附子防风散
主治:伤寒阴痉,闭目合面,手足厥逆,筋脉拘急,汗出不止。
组成:白术30克 白茯苓23克 柴胡45克(去苗) 五味子30克 干姜23克(炮裂,切) 甘草23克(炙微赤,切) 附子23克(炮裂,去皮、脐) 桂心15克 防风23克(去芦头)
用法:上药捣碎,研为粗末。每服9克,以水150毫升,人生姜4片,煎至90毫升,去滓,不计时候温服。
来源:<类证活人书>卷十七。

泻肝防风散
方剂主治:肝实热,梦怒惊恐。
药物组成:防风3分(去芦头),犀角屑半两,赤茯苓半分,葳蕤半两,射干半两,人参半两(去芦头),川大黄1两(锉碎,微炒),细辛半两,甘草半两(炙微赤,锉),黄芩半两,白鲜皮半两,沙参半两(去芦头)。
用药禁忌:忌炙煿、热面。
制备方法:上为散。
用法用量:每服3钱,以水1中盏煎至6分,去滓温服,不拘时候。
处方来源:<圣惠>卷三。

桂枝防风汤
功效:疏风解肌,调和营卫。
主治:婴幼儿伤寒初起,恶寒发热,体重面黄,或面白喘急,口中气热,呵欠烦闷,舌淡,苔薄白,脉浮。
组成:嫩桂枝4。5克; 杭白芍6克; 北防风4。5克; 炙甘草3克。
用法:上作一剂。加老生姜3克 大红枣5枚,水煎,热服。
来源:<幼幼集成>卷二。

防风芍药汤
主治:泄泻、痢疾初起,身热,头痛微汗,腹痛而渴,脉弦。
组成:防风 芍药 黄芩各15克
用法:上药锉散。每服15--30克,用水450毫升,煎至150毫升,滤清温服。
来源:<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卷中。

加味防风粥
功效:治疗小儿泄泻风寒泻型:泄泻清稀,中多泡沫,臭气不甚;肠鸣腹痛,或兼恶寒发热,苔白腻,脉浮紧。
材料:防风5克,藿香5克,葱白2茎,白蔻仁克,苏叶3克,粳米50克。
做法:先将前5味药水煎,沸后约10分钟,取汁去渣,另用粳米煮粥,待粥将熟时,加入药汁,煮成稀粥服食。

荆芥甘草防风汤
功效:解痘毒。
主治:小儿疮疹,邪在太阳,疹出不快,脉浮者。
组成:荆芥半两,防风半两,甘草3钱。
制备方法:上为粗末。
用法用量:每服3钱,水1盏煎,温服。
来源:<医方类聚>卷二六五引<疮疹方>。

本文来源:http://www.guakaob.com/yiyaoleikaoshi/69483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