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芩炭的功效与作用

| 中药学职称考试 |

【www.guakaob.com--中药学职称考试】

中药 黄芩的功效与作用
黄芩炭的功效与作用 第一篇

中药 黄芩的功效与作用

【性味与功效】

味苦,性寒。功效:清热解毒。

【传统应用】

主治热病温病发热,肺热咳嗽,湿热泻痢,黄疸,血热吐衄,以及疮疡疖肿,胎动 不安等。

本药常用于以下传统方剂:①黄芩汤(《伤寒论》):黄芩、芍药、甘草、大枣,治疗太阳少阳合病,下利;②黄芩滑石汤(《温病条辨》):黄芩、滑石、蔻仁、通草、猪苓、茯苓、大腹皮,治疗湿温身热;③黄芩泻肺汤(《张氏医通》):黄芩、连翘、大黄、山栀、杏仁、枳壳、桔梗、薄荷、甘草,治疗肺热咳嗽。

黄芩古代常用于外感发热。温病发热,痢疾,及肺、肝胆、胃肠之急慢性感染性疾病。黄芩在小柴胡汤、大柴胡汤、泻心汤、黄连解毒汤、普济消毒饮等许多清热解毒名方中都有使用。

【主要成分】

主要含黄酮类黄芩素等成分。

1.黄酮类:黄芩含黄酮类成分,计有40种黄酮。主要有黄芩苷及其苷元黄芩素;尚有汉黄芩素、汉黄芩苷、黄芩新素、白杨素、千层纸素A、千层纸素A一7—0一葡萄糖醛酸苷、二氢黄芩苷、5,8一二羟基6,7-二甲氧基黄酮等。

2.其他:黄芩还含β-谷甾醇、苯甲酸、氨基酸等。

【药理作用】

(一)抗炎、抗过敏、抗变态反应、保护骨质

【黄芩炭的功效与作用】

黄芩苷、黄芩素对关节炎症有显著的抑制作用,黄芩素对类风湿关节炎、γ-球蛋白变性有显著的抑制作用,其作用机制与D-青霉胺相似;对关节炎继发性骨损害有保护作用,能抑制骨质的退化和破坏。

黄芩对各型变态反应均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尤其对l型变态反应作用最强,能抑制肥大细胞酶激活系统对过敏介质SRS-A和组胺的释放,抑制了过敏反应。其有效成分为黄芩素、黄芩苷和其他黄酮类成分。因而黄芩对动物过敏性哮喘有显著的抑制作用或缓解作用,并且与麻黄碱有协同作用。

(二)解热、解毒和抗病原体

本品对实验性发热有显著的解热降温作用。

黄芩黄酮类成分具有显著的广谱的抗菌、抗病毒作用和抑制阿米巴原虫的作用。但也有报道黄芩无明显的抗菌作用,或者是有较弱的抗菌作用。

本品有解毒作用,与所含的葡萄糖醛酸有关。

(三)利胆、保肝和降脂

本品可促进家兔胆汁分泌,使血中高胆红素含量降低。有显著的保肝作用。黄芩黄酮能使动物血清中升高的转氨酶ALT、AST显著下降。

黄芩新素可明显降低高脂血症大鼠的血清总胆固醇和肝内甘油三酯,并能抑制葡萄糖向脂肪转化。汉黄芩素能显著降低肝内和血清甘油三酯,并能提高血清高密度脂蛋白。汉黄芩素、黄芩素、黄芩苷还能显著降低血清γ-GT、AlT、AST、TG、Tch。黄芩苷、黄芩素还能抑制脂肪组织的脂解作用。

(四)镇静、降压、解痉、利尿、抗凝

本品能加强大脑皮质的抑制过程,而有镇静功效。

本品能抑制血管运动中枢,直接扩张血管而有显著的降压作用。对肾性高血压犬也有显著的降压作用。

本品煎剂对肠痉挛有解痉作用。其有效成分为汉黄芩素,而黄芩素无效。

有利尿功效。

黄芩黄酮有强的抑制血小板聚集的作用,并能抑制纤维蛋白原转化为纤维蛋白,因而有抗凝血作用。

(五)抗氧化、抗白内障、抗癌

本品尚有显著的抗氧化,清除超氧自由基的作用。

对实验性白内障有显著的防治效果。对醛糖还原酶有显著的抑制作用,用其煎剂灌服半乳糖性白内障大鼠,可明显延缓、减轻白内障的形成,能使一半动物晶状体保持透明。 本品乙醚提物对Ll210有细胞毒作用。其所含白杨素对人体鼻咽癌KB细胞有细胞毒活性。

(六)体内过程

大鼠灌服黄芩素和黄芩苷,于血中可查得多种代谢产物。灌服黄芩素血中代谢产物可维持长时问高浓度。黄芩苷出现血药高峰较黄芩素为迟。

【临床应用】

1.治疗急慢性上呼吸道感染、支气管炎、肺炎、支气管扩张感染、肺间质炎等各种呼吸道疾病。也能用于肺结核病。

2.治疗急慢性肠炎、痢疾、溃疡性结肠炎、急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

3.治疗过敏性鼻炎、过敏性肺炎、支气管哮喘等。

4.治疗急慢性肝炎、肝病,转氨酶、胆红素升高,以及慢性胆囊炎、胆石症,也用于免疫性肝病。

5.治疗各种免疫性、过敏性疾病,如红斑狼疮、类风湿关节炎等结缔组织病。

6.治疗荨麻疹、过敏性皮炎等皮肤过敏性疾病,以及过敏性紫癜。

7.临床还常用于治疗高血压、尿路感染、肾盂肾炎、前列腺炎、及皮肤、眼睛的 各种炎症。

8.黄芩炭治疗各种出血。黄芩传统用于妊娠恶阻和保胎,也为现代临床所常用。

【剂量与用法】

【黄芩炭的功效与作用】

药典剂量:3~9g。

临床常用剂量:3~12g。

大剂量:l5~30g。

使用方法:水煎服,外敷。

综述黄芩的炮制方法对功效的影响
黄芩炭的功效与作用 第二篇

【黄芩炭的功效与作用】

综述黄芩的炮制方法对功效的影响

中药学院,****班,***【黄芩炭的功效与作用】

摘要:中药炮制能起到增强药物的作用,提高临床疗效;改变药物的性能或功效,改变药物归经,使之更能适应病情的需要;改变药物的某些性状,便于贮存和制剂;除去杂质和非药用部分,使药材纯净,保证药材品质和用量准确;矫臭、矫味,以便于服用。黄芩为传统中药中的常用药物,主要成分是黄芩苷,属于唇形科植物的干燥根,它的性味苦、寒、归肺、胆、胃、大肠经,具有清热燥湿、泻火解毒、止血、安胎等功效。具有广泛的药理作用和临床价值,具有很好的开发前景,本文综述黄芩的炮制方法对其药效的影响。

关键词:中药、黄芩、黄芩苷、炮制的方法

黄芩在中医临床用于治疗肺热咳嗽、高热神昏、肝火头痛、目赤肿痛、湿热黄疸、胎热不安等证[1]。现代药理研究表明,黄芩具有降血脂、利尿、降压消炎、抗菌等作用。这些作用与黄芩中含有黄酮类化合物有关,黄酮类化合物是黄芩中主要成分,其中黄芩苷的含量又占总黄酮的80 %以上,其中还有20%黄芩素、汉黄芩素等等。所以目前许多含黄芩的中(西)药复方制剂均以黄芩苷作为质量控制标准。

1、黄芩的化学成分研究

黄芩含有多种黄酮类成分:黄芩苷、汉黄芩苷、黄芩素、汉黄芩素等,此外还含有苯甲酸、黄芩淀粉,根中还含有黄芩酶,它能促使黄芩苷和汉黄芩水解,生成黄芩素和汉黄芩素。黄芩素分子中带有3个邻位羟基,性质不稳定,容易被氧化成不溶于水的醌类衍生物,沉积在黄芩的表面显绿色。汉黄芩苷和黄芩心素是黄芩的特有成分,前者是黄色晶体,没有明显的熔点,热至230摄氏度吧变为红棕色,至302摄氏度变质分解[2]。

2、黄芩的炮制方法

黄芩的炮制方法有很多,现代炮制方法中最常用的方法是蒸法、姜制、炒法(炒炭、清炒)、酒制、煮法。

2.1、历史

唐代有切制;宋代有酒炒、酒煮、炒香、炒焦微炒、煅存性、姜汁炒等;元代有去芦、醋浸炙、酒洗、酒浸焙、土炒等方法;明代增加了酒蒸制、童便炒、炒黑、醋浸、醋炒、猪胆炒汁炒、米泔制等方法;清代有皂角子仁侧柏制、吴茱萸制等炮制方法。现行主要有蒸、煮、炒和酒炙等炮制方法[3]。《中国药典》2010年版载有酒黄芩和黄芩片。

2.2、净制

主要是将原药材进行左杂、分选、净洗等处理,以除去;药材中的泥沙、杂质残留在药材上的非要药材部分、变质品等。同时分离不同部位的药材。黄芩是多年生草本植物,药用是根部。根部往往具有粗栓皮,且带有部分的茎叶。为保证药材质量,需要将杂质、非药用部位或质劣部分去除[4]。

2.3、切制

是指将精选后的药材看,经软化处理后,用一定的工具加工成符合规定的片、段、丝和块的过程。黄芩根部粗大,为了便于配方与应用,需进行适当切制。

2.4、炮制方法

2.4.1、姜汁制

取净药材或饮片,加入姜汁拌匀闷透,置锅内,文火炒到接近干,或至规定的程度时,取出,放凉,密闭储存[5]。

2.4.2、炒制

炒制分清炒和加辅料炒。清炒是取净药材放到锅中,用文火炒到规定程度时,取出,放凉。需炒焦者,一般用中火炒至表面焦黄色,断面色加深为度,取出,放凉[5]。

2.4.3、酒炙、酒炖、酒蒸等。

酒炙取净药材,加酒拌匀,闷透,到锅中,用文火炒到规定的程度是,取出,放凉[5]。

2.4.4、煮制

是取净药材置锅中,加入水或液体辅料共煮,辅料用量应该按照规定各该

品炮制项下的规定,煮至液体完全被吸收,或切开内无白心时,取出,干燥[5]。

2.4.5、醋炙、醋煮、醋蒸等。

应用米醋作为辅料,对净药材进行加工的炮制方法[5]。

2.4.6、胆汁制

利用猪胆汁为辅料,对药材进行加工炮制的方法[5]。

2.4.7、蜜制

用炼蜜为辅料,对药材进行加工的炮制方法[5]。

2.4.8、土炒

将灶心土碾成粉,放到锅中,武火进行加热,炒到呈灵活状态时,投入净药材伴炒,到药物表面均匀挂上一层土粉,并透出药味固有的香气时,取出,筛去粉尘,放凉[6]。

2.4.9、吴茱萸制法

《本草述》称“吴茱萸炙者为其入肝散滞火也”;《本草述钩元》称“用吴萸制芩者,欲其入肝散滞火也”。

2.4.10、大黄制

清代李用粹在《证治汇补》中用“大黄炒黄芩”治疗胀满。盐制:清代张宗良在《喉科指掌》三黄汤中用“盐水炒黄芩”[6]。

3、炮制的探究

黄芩中含有多种黄酮类成分, 它对多种皮肤真菌和细菌以及流感病毒有抑制作用, 同时还有降血压、止血、镇痛和抗过敏等作用。而这些黄酮类成分中, 最重要的是黄芩苷。所以黄芩的加工炮制是否恰当直接影响黄芩中有效成分的含量。实践证明,黄芩遇冷水就要变绿, 这是由于黄芩中所含的酶在一定温度和湿度下, 可酶解黄芩中的黄芩苷和汉黄芩苷, 产生葡萄糖醛酸和二种苷元, 即黄芩苷元和汉黄芩素。由于黄芩苷元本身不稳定, 容易被氧化而变绿, 故黄芩变绿说明黄芩苷已被水解。黄芩苷水解又与酶的活性有关, 炮制时以冷水浸泡者酶的活性大, 而蒸和煮就可破坏酶, 使活性消失, 有利于黄芩苷的保存[7]。

3.1、黄芩的煮法和蒸法的现代研究

黄芩经过“煮”或“蒸”既可破坏酶的活性,又可以软化药材,所得饮片质量较高。这两种方法相比之下,蒸法比煮法的效果更好。由于蒸法的热含量高、穿透力强,杀酶效果好。虽然煮法较简单,但要接触水,会使部分苷溶于水中,造成一定的水解。所以在使用过程中可根据实际情况选用蒸法或煮法。黄芩可以采用下述方法进行炮制:取原药材, 净制, 置蒸制容器里隔水加热, 蒸至透气一小时, 待质地软化, 取出趁热切片, 干燥。或将净黄芩投入沸水中煮, 用工具把翻动, 使黄芩受热均匀, 煮约10 分钟取出闷透, 切片干燥。这样炮制黄芩, 既便于加工切片, 又能保存黄芩的有效成分,提高药效。体现出中药炮制中的杀酶保苷,保证中药质量的特点。另一方面, 酒既能凝固黄芩中的酶, 又是苷类的良好溶剂, 从传统观念讲, 酒有升提作用, 黄芩用酒制后可降低其苦寒之性, 免伤脾阳, 又可增强清肺热之工[8]。

3.2、黄芩的姜制现代研究

姜味辛,性温,中医认为“姜制则散”,散则既可散寒祛湿,又能透达肌表。姜制黄芩在临床上的应用多从两个方面考虑,一、为脾胃素虚,而有胃肠湿热的情况下,使用姜制黄芩,减轻了黄芩的苦寒伤害脾胃,起到保护作用。二、用在治疗湿热郁积皮表的病疾,例如,经常反复出皮肤痔疮等,利用姜的辛散作用,起到透解湿热的效果。

3.3、黄芩的炒炭现代研究

炭制之后,黄芩炭制工艺研究较少,大部分有效成分经过炭制都被破坏了,于留荣等采用HPLC法测定炒炭品与生品中黄芩苷的含量,其结果表明:炒炭后黄芩苷仅为生品的8% ~20%[9]。增强了药物的敛涩之性,而使黄芩止血功效增强。与其它凉血止血的药物配伍,治疗由内热炽盛,迫血妄行所致的多部位出血疾患,如崩漏等病证。 3.4、黄芩清炒的现代研究

清炒后,药性和和缓,广泛用于中下焦湿热之证,如胃肠湿热的泄泻、痢疾;肝胆湿热之胁痛,黄疸,湿热下注引起的带下淋浊等。多和通泄肠胃实热的大黄、芒硝等的药同用。因为上述诸钟湿热病证的形成多和中焦胃肠湿热有关。另外,配合砂仁、桑寄生等安胎药还可以治疗由热所致的胎漏,胎动不安等。

3.5、黄芩的酒制现代研究

酒制则升,可引药上行。酒制可缓和黄芩苦寒之性,因此,酒黄芩应用

较广。杨中林等采用正交实验设计,利用二阶导数光谱法,用黄芩苷的含量测定为指标,筛选了酒炙黄芩的最佳炮制条件:加酒量10%、加热温度120℃加热40 min[10]。王正璜等将黄芩置于卧式热压灭菌柜内,开蒸气,等压强直达到1.0 kg/㎝2,温度达120℃ ,时间为30 min,然后取出,趁热切片,待干燥后,加入12% ~15%黄酒,拌匀后焖润,再用炒药机炒至近干,外表略带焦斑,取出摊晾后即得,既可减少黄酮类成分的损失,又通过高压热蒸气的穿透作用,破坏了酶的活性,有利于有效成分的保存[11]。章仲懿等对黄芩酒炙时间与成分的关系进行考察,认为酒炙黄芩用黄酒焖润6 h左右为最佳[12]。袁俊贤等采用正交试验法,以HPLC法测定黄芩甙的含量,对酒炙黄芩的加酒量、加酒方式及炙炒温度进行实验研究。结果表明,炙炒温度为主要因素,从而优选了酒炙黄芩炮制工艺为每黄芩饮片100 kg,用黄酒10 kg拌匀,焖30 min,以130℃ (药温)炒干。并比较烘干法与干法炮制酒黄芩,结果二者黄芩苷含量基本相等,且烘干法成品色泽较炒干法色泽均匀,且无焦斑,因此是否可以烘法代替炒法,有待于进一步研究[13]。章仲懿 等以黄芩苷和黄芩苷元为指标,用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法,考察酒的类别及浓度对黄芩炮制品主要活性成分黄芩苷和黄芩苷元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酒炙黄芩的黄芩苷和黄芩苷元的含量仅与酒的类别有关,用白酒炙的含量明显高于用黄酒炙的含量。这可能是由于白酒的乙醇含量(50%)高于稀释的白酒(含乙醇量14%)的乙醇含量,引起白酒炙品黄芩苷元溶解毒增加所致[14]。张清华等用薄层层析法和紫外分光光度法对滇黄芩炮制后的黄芩苷及汉黄芩苷含量比较后认为酒蒸品与清蒸品(不加酒蒸品)的含量均接近,说明两种炮制方法对黄芩中主要成分含量的影响无显著差异,可以清蒸品代替酒炙品入药[15]。利用黄芩的清热燥湿,凉血止血作用,酒制之后可以治疗多种上焦热证或湿热之证;如配合凉血活血药生地黄、赤芍等药治疗颜面痤疮、口腔溃疡、咽喉肿痛;配合解毒散结药,如玄参、夏枯草、连翘等治疗甲状腺肿、淋巴结肿;配合清热咳喘等;以及配合清热凉血药治疗肺胃热盛的咳血、吐血、鼻衄等。

3.6、黄芩切制工艺的现代研究【黄芩炭的功效与作用】

对于黄芩的切制方法,传统多用冷浸、烫、煮等方法去软化药材,更容易切片。宋霄宏等通过抗菌试验得出冷浸黄芩的抑菌作用比经加热处理的炮制黄芩作用弱。由于如上所述黄芩酶的原因,提倡生黄芩应尽可能避免用冷水浸泡,以免

黄芩药对详解
黄芩炭的功效与作用 第三篇

黄芩药对详解

1.【黄芩、黄连】

两药都是清热燥湿之品,但黄芩善清肺与大肠之火热,黄连善清心火而除湿火郁结,相配则清热燥湿、解毒功效更显著,可用于治一切热病的高烧,烦躁及疔疮、痈肿等证。

2.【黄芩、白芍】

黄芩燥湿,清肠热,白芍敛阴,缓肠急。相配有清热敛阴缓急作用,可治湿热痢疾、发热、里急后重。

3.【黄芩、栀子】

黄芩清热燥湿,栀子清泄肝胆之火、利湿热。相须为用,有清利湿热的功效。若加茵陈利胆,黄柏降火燥湿,可治湿热发黄。

4.【黄芩、知母】

黄芩降泄肺火,知母润肺清热。相须为用,有清肺热止咳作用,可用于急慢性肺热咳嗽。

5.【黄芩、夏枯草】

两药都能泻火,而黄芩泻上焦火,夏枯草泻肝胆火。相配可治肝火亢盛的头晕、头痛。若加牡蛎软坚,常用于治肝火郁结的瘰疬。

6.【黄芩、地榆】

两药都能泻大肠湿热,止血。相配可治中风热便血及肠痈之发热腹痛。

7.【黄芩、桑白皮】

两药都能泻肺火,但桑白皮止咳优于黄芩,黄芩清肺火优于桑白皮,相配可治肺痈、肺热咳嗽。

8.【黄芩、半夏】

黄芩苦寒清热,半夏辛散降逆。相配清热降逆,能除痞满、降呕逆,可用于治邪热与湿浊痞结的痞满、泛恶、口苦、咽干。

9.【黄芩、柴胡】

黄芩泄半表半里的里邪,柴胡泄半表半里的外邪。相配能解少阳邪热,为治外感疾病邪在半表半里、寒热往来诸症的重要配伍。柴胡长于解郁,黄芩善能泄热,相配则既能疏理肝胆气机不舒,又能清泄内蕴湿热,故对口苦,咽干、目眩,胸胁胀满痞痛者,常配伍应用。

10.【黄芩、青黛】

两药都能清热解毒,凉血止血。黄芩善泄肺经之火,青黛专泄肝经火毒。同用可治热病发斑,吐血、衄血及痰热咳嗽、口舌生疮等。

11.【黄芩、射干】

【黄芩炭的功效与作用】

黄芩泄肺火,射干利咽喉,相配有清泄肺火之功,可用治肺热咽痛咳喘。加桔梗宣肺利咽,可治咽喉肿痛,声音不扬及肺痈,喉痹之属实热者。

12.【黄芩、白术】

黄芩能清热安胎,白术能补气安胎。相配用于怀胎蕴热胎动不安之证。

13.【黄芩、木通】

黄芩泄大肠湿热,木通利水通淋、泄小肠之热。相配用于下焦湿热,小便涩痛。

14.【黄芩、白芷】

黄芩泄肺火湿热,白芷散胃、肺、大肠三经之风湿之邪。两药相配可治风热眉棱骨痛。

15.【黄芩、辛荑】

黄芩清热燥湿、抗过敏,辛荑散风邪、通鼻窍。相配可治鼻渊头痛,鼻塞,香臭不分,浊涕常流,症属偏热者或过敏性鼻炎。

16.【黄芩、荆芥】

黄芩泄火解毒,荆芥疏散风热,两药相配治失音疗效好。

17.【黄芩配伍白芍、木香】

黄芩清热燥湿;白芍缓急止痛;木香行气止痛。三者相伍,有清热燥湿、敛阴和营、行气止痛之功效,用于治疗湿热所致发热、腹痛、泻下、里急后重等症。

18.【黄芩配伍贝母】

二者皆为苦寒之品。黄芩清热燥湿泻火,擅清肺火;贝母开郁散结、泄热润肺,善润肺燥。二者伍用,共奏清热润肺、化痰止咳之功效,用于治疗痰火郁肺之咳痰黄稠、咯吐脓血者。

19.【黄芩配伍滑石、白蔻仁】

黄芩清热燥湿;滑石清热利湿;白蔻仁行气化湿。三者伍用,有清热燥湿、行气化湿、利湿之功效,用于治疗湿温所致的发热、胸闷、口渴不欲饮之症。

20.【黄芩炭配伍生地、白茅根】

黄芩炭清热止血;生地、白茅根清热凉血。三者伍用,有清热凉血止血之功效,用于治疗热邪炽盛、迫血妄行之各种出血症状。

21.【黄芩、续断】

黄芩与续断均有安胎之功,用治胎动不安。黄芩药性寒凉,清热泻火,安胎,用治胎热所致的胎动不安。续断药性微温,补肝肾,安胎,用治肝肾不足所致的胎动不安

黄芩的功效与作用
黄芩炭的功效与作用 第四篇

黄芩的功效与作用:黄芩又叫经芩、子芩、宿芩、条芩、元芩、土金茶根、山茶根、黄金条根。炮制分黄芩、黄芩片、酒黄芩、炒黄芩、黄芩炭。有清热燥湿,凉血安胎,解毒功效。

黄芩的功效:
黄芩又叫腐肠、黄文、妒妇、虹胜、经芩、印头、内虚、空肠、子芩、宿芩、条芩、元芩、土金茶根、山茶根、黄金条根。黄芩的功效与作用。炮制分黄芩、黄芩片、酒黄芩、炒黄芩、黄芩炭。有清热燥湿,凉血安胎,解毒功效。主治温热病、上呼吸道感染、肺热咳嗽、湿热黄胆、肺炎、痢疾、咳血、目赤、胎动不安、高血压、痈肿疖疮等症。黄芩苦寒伤胃,脾胃虚寒者不宜使用。
功效分类:清热药。
别名:腐肠、黄文、妒妇、虹胜、经芩、印头、内虚、空肠、子芩、宿芩、条芩、元芩、土金茶根、山茶根、黄金条根。
炮制:黄芩、黄芩片、酒黄芩、炒黄芩、黄芩炭。黄芩的功效与作用
性味:苦,寒。
归经:归肺经;心经;肝经;胆经;大肠经。
功能:泻火解毒,止血,清热燥湿,安胎。
主治:用于湿温、黄疸,肺热咳嗽,高热烦渴,血热吐衄,暑温胸闷呕恶,湿热痞满,
肺热咳嗽;热病高热神昏;肝火头痛;目赤肿痛;湿热黄疸;泻痢;热淋;吐衄血;崩漏;胎热不安;痈肿疔疮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3-9g;或入丸、散;外用:适量,煎水洗;或研末调敷。
来源:为唇形科植物,黄芩、滇黄芩、粘毛黄芩和丽江黄芩的根。

黄芩的作用:
黄芩用于湿温发热、胸闷、口渴不欲饮,以及湿热泻痢、黄疸等症。对湿温发热,与滑石、白蔻仁、茯苓等配合应用;对湿热泻痢、腹痛,与白芍、葛根、甘草等同用;对于湿热蕴结所致的黄疸,可与茵陈、栀子、淡竹叶等同用。
黄芩有清热安胎作用,黄芩可用于胎动不安,常与白术、竹茹等配合应用。
黄芩用于热病高热烦渴,或肺热咳嗽,或热盛迫血外溢以及热毒疮疡等。治热病高热,常与黄连、栀子等配伍;治肺热咳嗽,可与知母、桑白皮等同用;治血热妄行,可与生地、牡丹皮、侧柏叶等同用;对热毒疮疡,可与金银花、连翘等药同用。
1、黄芩与续断均有安胎之功,用治胎动不安。
黄芩药性寒凉,清热泻火,安胎,用治胎热所致的胎动不安。
续断药性微温,补肝肾,安胎,用治肝肾不足所致的胎动不安。
2、黄芩分枯芩与子芩:
枯芩为生长年久的宿根,中空而枯,体轻主浮,善清上焦肺火,主治肺热咳嗽痰黄。
子芩为生长年少的子根,体实而坚,质重主降,善泻大肠湿热,主治湿热泻痢腹痛。
黄芩为唇形科植物黄芩,以根入药。有清热燥湿,凉血安胎,解毒功效。主治温热病、上呼吸道感染、肺热咳嗽、湿热黄胆、肺炎、痢疾、咳血、目赤、胎动不安、高血压、痈肿疖疮等症。
1、黄芩治小儿心热惊啼:黄芩(去黑心)、人参各一分。捣罗为散。每服一字匕,竹叶汤调下,不拘时候服(<圣济总录>黄芩散)
2、黄芩治产后血渴,饮水不止:黄芩(新瓦上焙干)、麦门冬(去心))各半两。上件,细切。每服三钱,水一盏半,煎至八分,去滓温服,不拘时候。(<杨氏家藏方>)
3、黄芩泻肺火,降隔上热痰:片子黄芩,炒,为末,糊丸,或蒸饼丸梧子大。服五十丸。(<丹溪心法>清金丸)
4、黄芩治慢性气管炎:黄芩、亭苈子各等分,共为细末,糖衣为片,每片含生药0.8克,每日三次,每次五片。(内蒙古<中草药新医疗法资料选编>)
5、治淋,亦主下血:黄芩四两,细切,以水五升,煮取二升,分三服。(<千金翼方>)
6、黄芩治太阳与少阳合病,自下利者:黄芥三两,芍药二两,甘草二两(炙),大枣十二枚(擘),上四味,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再夜一服。(<伤寒论>黄芩汤)
7、治吐血衄血,或发或止,皆心脏积热所致:黄芩一两(去心中黑腐),捣细罗为散。每服三钱,以水一中盏,煎至六分。不计时候,和滓温服。(<圣惠方>黄芩散调)
8、黄芩治肝热生翳,不拘大人小儿:黄芩一两。淡豉三两,为未。每服三钱,以熟猪肝裹吃,温汤送下,日二服。忌酒、面。(<卫生家宝方>)
9、黄芩安胎:白术、黄芩、炒曲。上为未,粥丸,服。(<丹溪心治>)
10、黄芩治火丹:杵黄芩末,水调敷之。(<梅师集验方>)
11、治上呼吸道感染,肠炎:黄芩切碎,加四倍量水浸泡四小时,过胳残渣,再加二倍水浸泡两次,合并滤液,用20%明矾液倒入浸液中,调节ph为3.5(每100公斤黄芩,需明矾6-8公斤),产生黄色沉淀,静置四小时,弃去上层清液,将沉淀物装人布袋中加水过滤,烘干,粉碎,造粒打片。侮次服二至三片。(辽宁<中草药新医疗法资料选编>)
12、黄芩治少阳头痛及太阳头痛,不拘偏正:片黄莽,酒浸透。晒千为未。每服一钱,茶、酒任下。(<兰室秘藏>小清空膏)
13、治眉眶痛,属凤热与痰:黄芩(酒浸,炒)、白芷。上为未,茶清调二钱。(<丹溪心法>)
14、黄芩治崩中下血:黄芩,为细未。每服一钱、烧秤锤淬酒调下。(<本事方>)
15、治妇人四十九岁已后,天癸却行 或过多不止:黄芩心枝条者二两(重用米醋,浸七日,炙干,又浸又炙。如此七次)。为细未,醋糊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七十丸,空心温酒送下,日进二服。(<瑞竹堂经验方>芩心丸)
16、黄芩治灸疮血出:酒炒黄芩二钱。为未,酒服。(<怪证奇方>)

黄芩用药禁忌:
黄芩苦寒伤胃,脾胃虚寒者不宜使用。
脾肺虚热者忌之黄芩。凡中寒作泄,中寒腹痛,肝肾虚而少腹痛,血虚腹痛,脾虚泄泻,肾虚溏泻,脾虚水肿,血枯经闭,气虚小水不利,肺受寒邪喘咳,及血虚胎不安,阴虚淋露,法并禁用。

中药大黄炭的功效与作用
黄芩炭的功效与作用 第五篇

大黄炭的功效与作用及食用方法:大黄炭为中药材大黄的炮制加工品。常用于凉血止血。大黄生用泻下作用较强,熟用则泻下作用较缓而长于泻火解毒,清利湿热;酒制功擅活血,且善清上焦血分之熟;炒炭常用于凉血止血。

大黄炭的功效与作用:
大黄炭为中药材大黄的炮制加工品。中药大黄炭的功效与作用。常用于凉血止血。大黄生用泻下作用较强,熟用则泻下作用较缓而长于泻火解毒,清利湿热;酒制功擅活血,且善清上焦血分之熟;炒炭常用于凉血止血。
大黄生用泻下作用较强,熟用则泻下作用较缓而长于泻火解毒,清利湿热;酒制功擅活血,且善清上焦血分之熟;炒炭常用于凉血止血。[
炮制作用:生大黄,苦寒,沉降,气味重浊,走而不守,直达下焦,

中药防风的功效与作用
黄芩炭的功效与作用 第六篇

防风的功效与作用及食用方法:防风有祛风解表、胜湿止痛、解痉、止痒的功效,防风有治疗外感风寒;风湿痹痛作用,内服:煎汤,5-10g;或入丸、散。外用:适量,煎水熏洗。一般生用,止泻炒用,止血炒炭用。

防风的功效与作用:
防风为伞形科植物防风的根,防风有祛风解表、胜湿止痛、解痉、止痒的功效,防风有治疗外感风寒;风湿痹痛;骨节酸痛;腹痛泄泻;头痛身痛;肠风下血;破伤风;风疹瘙痒;疮疡初起的作用。中药防风的功效与作用
1、防风治三十六般风,男子一切劳劣,补中益神,风赤眼,止泪及瘫缓,通利五脏关脉,五劳七伤,
2、防风主大风头眩痛,恶风,风邪,目盲无所见,风行周身,骨节疼痹,烦满。<本经>
3、防风治风通用,升发而能散,故主大风头眩痛,恶风风邪,周身骨节疼痹,胁痛、胁风头面去来,四肢挛急,下乳,金疮因伤于风内痉。<本草经疏>
4、防风杀附子毒。<本草经集注>
5、防风治风通用。泻肺实,散头目中滞气,除上焦邪。<药类法象>
6、防风行经络,逐湿淫,通关节,止疼痛,舒筋脉,伸急孪,活肢节,起瘫痪,敛自汗、盗汗,断漏下、崩中。中药防风的功效与作用。<长沙药解>

防风的食用方法: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5-10g;或入丸、散。外用:适量,煎水熏洗。一般生用,止泻炒用,止血炒炭用。
禁忌:阴血亏虚、热病动风者不宜使用防风,血虚痉急或头痛不因风邪者忌服防风。

防风散药方1
功效:主治妊娠中风卒倒,口噤肢强,或痰气上升。
组成:防风, 桑寄生, 葛根, 各五分; 家菊花, 细辛, 防己, 秦艽, 羚羊角(镑), 当归, 桂心, 茯神, 甘草, 各三分。
用法:水煎,入竹沥半合服。
功效:祛风解痉,化痰通窍。
来源:<校注妇人良方>卷十四。

防风散药方2
功效:主治热毒风痰壅,头目晕闷,心神不宁。
组成:防风(去叉。三分)、枳壳(麸炒。三分)、沙参(半两)、秦艽(去苗。一两半)、犀角屑(一两)、升麻(一两)、木通(一两)、羌活(一两)、甘草(炙。一两)、茯神(去木。一两)、龙齿(一两)、前胡(一两)
用法:每服三钱,水一中盏,煎至五分,去滓,入生地黄汁一合,更煎一二沸,不拘时温服。
来源:明:方贤著<奇效良方>。

防风散药方3
功效:主治小儿五脏积热、惊风,头面赤热,口舌生疮,好饮冷。
组成:防风(去芦头)、甘草(炙草)、柴胡(去苗)、连翘、山栀子各等分。
用法:上为粗末,每服一钱,水五分,煎三分,去渣温服。一岁儿一服可分四次;三岁儿可作二服饮之。
来源:<刘氏家传>引李琬方(见<幼幼新书>卷十九)。

防风散药方4
功效:主治鼻渊。脑热渗下,浊涕不止,日久必成衄血。
组成:黄芩 人参 甘草 川芎 麦门冬(去心)各30克 防风(去芦)45克
用法:上药为末。每服6克,食后沸水调服,每日三次。
来源:<宣明论方>卷一。

防风散药方5
功效:主治眼泡内生毒如菌。
组成:防风、荆芥、黄芩、石膏、栀仁、薄荷、赤芍、连翘、生地黄、甘草。
用法:水煎服。
来源:<医钞类编>卷十一。

防风散药方6
功效:主治伤寒时气,头痛壮热,恶风,百节痠疼,肩背拘急,面赤虚烦,声重咳嗽,寒热不除。
组成:厚朴2两(去皮,姜汁制),陈皮2两(去白),甘草2两(炙),藁本2两,独活3两,防风3两(去芦),桔梗(微炒)3两,苍术(于木臼内略杵去皮,却入布袋内打,净称)2两。
用法:上为细末,每服三钱,加生姜三片,大枣二个,水一大盏,煎七分,温服;沸汤点亦得。
来源:<魏氏家藏方>卷一。

防风散药方7
功效:主治中风不语,两目不开,手足抽掣,发歇往来,昏塞涎潮。
组成:防风1两(去芦头),羚羊角屑1两,独活1两,赤箭1两,当归1两,杏仁1两(汤浸,去皮尖双仁,麸炒微黄),秦艽半两(去苗),麻黄2两(去根节),桂心1两,前胡半两(去芦头),甘草半两(炙微赤,锉)。
用法:上为散,每服四钱,以水一中盏,入生姜半分,煎至六分,去渣温服,不拘时候。
来源:<圣惠>卷十九。

防风散药方8
功效:主治外感风热,头痛掣动。
组成:防风30克(去芦头) 川升麻30克 黄芩30克 赤芍药30克 蔓荆子30克 石膏30克 葛根30克(锉) 甘草15克(炙微赤,锉)
用法:上药捣粗罗为散。每服12克,以水170毫升,煎至100毫升,去滓,人淡竹沥30毫升,再煎一二沸,温服,不计时候。
禁忌:忌羊肉、饴糖。
来源:<太平圣惠方>卷二十。

防风散药方9
功效:主治风虚多汗恶风。
组成:防风(去叉)1两1分,泽泻3分,牡蛎3分(煅赤),桂(去粗皮)3分。
用法:上为细散,每服3钱匕,空心温酒调下,日2次。
来源:<圣济总录>卷十三。

防风散药方10
功效:主治腲退风,肌肉虚满,肢节缓弱,皮肤不仁,骨节疼痛。
组成:防风1两(去芦头),赤茯苓1两,芎䓖1两,白蒺藜1两(微炒,去刺),麻黄1两(去根节),桂心1两,海桐皮1两(锉),当归1两,人参1两(去芦头),白术1两半,独活1两,细辛1两,杏仁1两(汤浸,去皮尖双仁,麸炒微黄)。
用法:上为散,每服四钱,以水一中盏,加生姜半分,大枣三枚,煎至六分,去渣,食前稍热服。
来源:<圣惠>卷二十三。

防风散药方11
功效:主治风头眩,旋运欲倒。
组成:防风3分(去叉),芎䓖3分,山芋3分,人参3分,白术3分,远志3分(去心),独活3分(去芦头),桂3分(去粗皮),茯神(去木)3分,莽草半两(去根,酒洒,焙),天雄(炮裂,去皮脐)半两。
用法:上为细散,每服一钱半匕至二钱匕,食前浸菊花酒调下,日再夜一。
来源:<圣济总录>卷十六。

白术防风汤
功能与主治:若服[羌活防风汤"有自汗者。
处方:白术(四钱) 防风(八钱) 黄蓍(四钱)
用法与用量:上分二贴,每贴水二盏,煎至八分,食后服。
来源:明·方贤著<奇效良方>

防风败毒饮
功效:主治痘发瘾疹及麻疹发热。
组成:升麻、葛根、防风、赤芍、甘草。
用法:水煎服。外用活蚬子不拘多少,以水养5-7日,旋取其水洗,用天水散拭之。
来源:<万氏家抄方>卷六。

解毒防风汤
功效:主治痘痂落后,热毒未尽,而疮瘢复起成凸者。
组成:金银花5钱,甘草1钱,木通1钱,防风1钱,荆芥1钱,连翘1钱,牛蒡子1钱。
用法用量:同紫草煎汤服。外用蚬子水摩之。
来源:<痘麻绀珠>卷十七。

防风枳实汤
功效:主治风头眩欲倒,眼旋屋转,头脑痛。
处方:防风3两,枳实3两(炙),茯神4两,麻黄4两(去节),细辛2两,芎 3两,前胡4两,生姜4两,半夏4两(洗),杏仁3两,竹沥3升。
制法:上切。
用法用量: 防风汤(<千金>卷十三)、防风枳实散(<普济方>卷四十七)。

防风酒
功效:主治肉苛。
处方: 防风(去叉)2两,白术1两半,山茱萸(并子用)1两半,山芋(干者)1两半,附子(炮裂,去皮脐)1两半,天雄(炮裂,去皮脐)1两半,细辛(去须叶,轻炒)1两半,独活(去芦头)1两半,秦艽(去土)1两半,茵芋(去粗茎)1两半,杏仁(汤浸,退去皮尖双仁,炒)1两半,紫巴戟(去心)2两,桂(去粗皮)2两,麻黄(去节,先煎去沫,焙干用)2两,生姜(切,焙)2两,磁石(生,捶碎如大豆粒,浸去赤汁)半斤,薏苡仁(炒)3两,生地黄(净洗,细切,焙)2两半。
制法:上锉,如麻豆大,生绢囊盛,以无灰清酒3斗,浸6-7日。
用法用量:空心温饮4-5合,以知为度。
来源:<圣济总录>卷九

防风薏米煎
功效:散风除湿。主治类风湿性关节炎
配方:薏米30克,防风10克。
制法:薏米洗净,与防风共煎,取药汁约200毫升。
用法:每日1剂,1次服完,连用1周,停3日后可再用。

防风当归丸
方剂主治:肝经有风,血得风而流散不归经,以致妊娠下血。
药物组成:防风、当归(去尾)各等分。
制备方法:上药为丸。
用法用量:每服1钱,白汤送下。
处方来源:<医钞类编>卷十七。

防风丸1
功效:主治热痹。
组成:防风(去叉) 羌活(去芦头) 茯神<去木) 牛膝(酒浸,切,焙) 桂(去粗皮) 人参 枳壳(去瓤,麸炒) 五加皮(锉) 芍药 丹参 薏苡仁 玄参 麦门冬(去心,焙) 生干地黄(焙)各30克 磁石(煅,醋淬)120克 槟榔(锉)60克 松子仁 大黄(锉,炒) 木香各15克
用法:上十九味药,捣罗为末,炼蜜和丸,如梧桐子大。每服30--40丸,空腹时用温酒下。
来源:<圣济总录>卷二十

防风丸2
功效:主治小儿瘰疬结核,寒热。
组成:防风(去芦头)1两,连翘1两,桑根白皮(炙,锉)1两,牡丹皮1两,白头翁1两,黄柏(去粗皮,微炙)1两,豉(炒令黄)1两,独活(去芦头)1两,秦艽(去苗土)1两,海藻(洗去咸,焙)3两。
用法:上为细末,炼蜜为丸,如麻子大。每服3丸,米饮送下,早晨、日晚各1服。
来源:<圣济总录>卷一八二

防风丸3
功效:主治心脏中风,惊悸,言语混浊,烦热恍惚,心神不安。
组成:防风3分(去芦头),茯神1两,人参3分(去芦头),麦门冬1分(去心,焙),天麻3分,白鲜皮1两,薏苡仁3分,小草3分,犀角屑1两,天竺黄3分,牛黄1分(研入)。
用法:上为末,加研了牛黄令匀,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20丸,以糯米饮送下,不拘时候。
来源:<圣惠>卷四

防风丸4
功效;主治风气,肢节疼痛,四肢少力,头痛烦闷。
组成:防风(去叉)2两,桔梗(锉,炒)2两,丹砂(研)2两,天麻1两,细辛(去苗叶)1两,独活(去芦头)1两,秦艽(去苗土)1两,芎䓖1两,木香1两,天南星(用牛胆制者)1两半,由跋(炮)1两半,甘草(炙,锉)半两,茯苓(去黑皮)半两,藿香叶3分。
方法:上为末,炼蜜为丸,如鸡头子大。
用量:每服1丸,食后、临卧荆芥汤嚼下。
来源:<圣济总录>卷十二

防风丸5
功效;主治五脏风热毒气攻目,或赤或涩,或昏或痛,翳障不明者。
组成:防风(去叉)1两,玄参1两,决明子(炒)1两,车前子1两,茯神(去木)1两,地骨皮1两,枳壳(去瓤,麸炒)1两,龙齿1两,甘菊花1两,苦参1两,大黄(锉,炒)1两,麦门冬(去心,焙)1两。
方法:上为末,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
用量:每服20丸,食后温浆水送下,临卧再服。
来源:<圣济总录>卷一七

防风薏米粥
功效:清热祛风行痹,适用于湿热痹阻型痛风。
材料:防风10克、薏苡仁30克。
用法:水煮至米熟,每日1剂,连服1周。

防风败毒散1
功效:清热解毒。
主治:小儿麻痘发热。
组成:生地、防风、连翘、升麻、荆芥穗、牛蒡子、玄参、酒柏、人参、桔梗、甘草。
用法:水煎服。
来源:<片玉心书>卷五。

防风败毒散2
功效:风寒霍乱。
组成:荆芥、防风、羌活、独活、川芎、枳壳、陈皮、葛根、甘草。
来源:<症因脉治>卷四。

川芎防风散
方剂主治:积年脑泻。
药物组成:川芎1两,防风1两,羌活1两,干姜1两,荆芥1两,甘草3钱,甘松3钱,白芷半两。
制备方法:上为末。
用法用量:食后酒服;不能饮酒,茶清汤服。
处方来源:<普济方>卷五十七。

当归防风散
方剂主治:伤寒汗多亡血发痓。
药物组成:当归、防风、川芎、生地、白芷、羌活、人参。
加减:恶寒自汗,加桂枝、白术。
用法用量:加生姜,水煎服。
处方来源:<伤寒全生集>卷四。

地榆防风散
功效:主治破伤风,邪在半表半里之间,头微汗,身无汗者。
组成:地榆、防风、地丁香、马齿苋各30克。
用法:上药研为细末。
用法:每服9克,热米汤送服。

防风当归汤
方剂主治:血痹,皮肤不仁。
药物组成:防风1钱5分,当归1钱5分,赤茯苓1钱,独活1钱,秦艽1钱,赤芍药1钱,黄芩1钱,杏仁、甘草5分,桂心4分,生姜5片。
用法用量:水2钟,煎至1钟,食前温服。
处方来源:<杏苑>卷五。

竹叶防风汤
功效:治妇人产后伤风,发热面赤,喘而头痛。宜服竹叶防风汤。
材料:淡竹叶(半把) 防风人参桂枝 苦梗 甘草(各半两) 葛根(一两半)
用法:上咀,每服三钱。水一盏,姜三片,枣一枚,煎至七分,去滓温服,使汗出。颈项强,用附子炮去皮脐,锉如豆大,抄一钱同煎。呕者,加半夏煎服。

防风白芷茶
功用:祛风,燥湿,镇痛。
主治:头痛起于感受风寒之后,其痛或连项背,或痛连眼眶、颊部,恶风寒,喜裹头戴帽。舌淡苔薄白,证属风寒头痛者。
组成:防风、白芷各120克。
制法:上药共研细末混匀。每服用茶叶6克,加水3o0毫升煮沸,取汁置保温瓶中,兑入药末12--18克,盖闷15分钟后摇匀,代茶分次服用。每日1剂。
宜忌:阴虚血热者忌服。
出处:<普济方>

羌活防风汤
处方:羌活、防风、川芎、藁本、当归、芍药、炙甘草,各二钱,地榆、细辛,各一钱。
功能:治破伤风,初得在表。
用法与用量:上分作二贴,每贴水二盏,煎至八分。热服。若大便闭,加大黄,缓缓令过,加黄芩。
来源:明·方贤著<奇效良方>

羌活防风汤
药物组成:羌活(去芦头)3两,防风(去叉)4两,桔梗3两,柴胡(去苗)1两半,败酱3两,桂(去粗皮)1两半,大黄(锉)2两,羚羊角(镑屑)1两。
处方来源:<圣济总录>卷一六一。
方剂主治:产后腹中坚硬,两胁满胀,手足厥冷,心中烦热,引饮干呕,关节劳痉中风。
制备方法:上为粗末。
用法用量:每服5钱匕,水2盏,煎至1盏,去滓,空腹温服,相次再服之。

防风羌活汤
功效:祛风散寒。
药物组成:防风、川羌活、姜半夏、黄芩(酒洗)、白术(土炒)、炙甘草、川芎各10克,姜南 星4。5克,北细辛3克
药方用法:水煎服 (成人常用剂量: 5剂)

防风苍术汤
方剂功效:散风邪,健脾疏壅。
方剂主治:风壅肝木,损伤脾土,不能输布水湿,飧泄身热,脉弦腰重,微汗头疼。
药物组成:麻黄8分,防风1钱,苍术2钱,白术3钱。
用法用量:水煎熟,热服。取汗。
处方来源:<杏苑>卷四。

防风黄芩丸
功能主治:主妊娠肝经有风热,血崩,便血,尿血。
处方:条芩(炒焦)防风各等分
制法:上药为末,酒糊丸,如梧桐子大。
用法用量:每服30--50丸,米汤或温酒送下,不拘时候。
备注:妇人妊娠,风热之邪侵入血室,胎孕因此不安,导致血崩、便血,治宜清热祛风。方中黄芩清热于里,防风疏风于外,二味相合,使风热两解,经脉清和,出血得愈,胎孕得安。
来源:<校注妇人良方>卷十二

天麻防风丸1
功效:主治一切惊风,身体壮热,多睡惊悸,手足抽掣,精神昏聩,痰涎不利。
组成:白僵蚕(去丝、嘴,炒) 干蝎(炒)各15克 天麻(去苗) 防风(去苗) 人参各30克 朱砂(研飞) 雄黄(研) 麝香(研) 甘草(炙)各7。5克 牛黄3克
用法:上为细末,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次1--2丸,薄荷煎汤化下,不拘时服。
来源:<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卷十。

天麻防风丸2
方剂主治:风湿麻痹,肢节走痛、注痛,中风偏枯,或内外风热壅滞,昏眩。
组成:防风5钱,天麻5钱,川芎5钱,羌活5钱,白芷5钱,草乌头5钱,白附子5钱,荆芥5钱,当归5钱,甘草(炙)5钱,白滑石2两。
制备方法:上为末,炼蜜为丸。
用法用量:酒送下。
处方来源:<医林绳墨大全>卷五。

防风二仁饮
功效:祛风,胜湿,止痛。慢性肝炎兼风寒湿痹患者食用。
配方:防风9克 桃仁6克 苡仁20克 白糖20克
做法:
1、把桃仁去皮、心、尖,洗净;防风润透切片;苡仁去杂质,洗净。
2、把苡仁、防风、桃仁同放炖锅内,加水250毫升。
3、把炖锅置武火上烧沸,用文火煎煮50分钟即成。
食法:代茶饮用。

防风藿香粥
功效:散寒燥湿、治舌苔薄白、肢体酸痛。
材料:防风12克,藿香6克,白蔻3克,葱白3茎,粳米100克。
做法:将防风、藿香、白蔻、葱白加水适量,煎煮10分钟,去渣取汁备用。另将粳米加水煮至近熟,加入药汁,煮成稀粥。

附子防风散
主治:伤寒阴痉,闭目合面,手足厥逆,筋脉拘急,汗出不止。
组成:白术30克 白茯苓23克 柴胡45克(去苗) 五味子30克 干姜23克(炮裂,切) 甘草23克(炙微赤,切) 附子23克(炮裂,去皮、脐) 桂心15克 防风23克(去芦头)
用法:上药捣碎,研为粗末。每服9克,以水150毫升,人生姜4片,煎至90毫升,去滓,不计时候温服。
来源:<类证活人书>卷十七。

泻肝防风散
方剂主治:肝实热,梦怒惊恐。
药物组成:防风3分(去芦头),犀角屑半两,赤茯苓半分,葳蕤半两,射干半两,人参半两(去芦头),川大黄1两(锉碎,微炒),细辛半两,甘草半两(炙微赤,锉),黄芩半两,白鲜皮半两,沙参半两(去芦头)。
用药禁忌:忌炙煿、热面。
制备方法:上为散。
用法用量:每服3钱,以水1中盏煎至6分,去滓温服,不拘时候。
处方来源:<圣惠>卷三。

桂枝防风汤
功效:疏风解肌,调和营卫。
主治:婴幼儿伤寒初起,恶寒发热,体重面黄,或面白喘急,口中气热,呵欠烦闷,舌淡,苔薄白,脉浮。
组成:嫩桂枝4。5克; 杭白芍6克; 北防风4。5克; 炙甘草3克。
用法:上作一剂。加老生姜3克 大红枣5枚,水煎,热服。
来源:<幼幼集成>卷二。

防风芍药汤
主治:泄泻、痢疾初起,身热,头痛微汗,腹痛而渴,脉弦。
组成:防风 芍药 黄芩各15克
用法:上药锉散。每服15--30克,用水450毫升,煎至150毫升,滤清温服。
来源:<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卷中。

加味防风粥
功效:治疗小儿泄泻风寒泻型:泄泻清稀,中多泡沫,臭气不甚;肠鸣腹痛,或兼恶寒发热,苔白腻,脉浮紧。
材料:防风5克,藿香5克,葱白2茎,白蔻仁克,苏叶3克,粳米50克。
做法:先将前5味药水煎,沸后约10分钟,取汁去渣,另用粳米煮粥,待粥将熟时,加入药汁,煮成稀粥服食。

荆芥甘草防风汤
功效:解痘毒。
主治:小儿疮疹,邪在太阳,疹出不快,脉浮者。
组成:荆芥半两,防风半两,甘草3钱。
制备方法:上为粗末。
用法用量:每服3钱,水1盏煎,温服。
来源:<医方类聚>卷二六五引<疮疹方>。

本文来源:http://www.guakaob.com/yiyaoleikaoshi/72587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