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州送祖三

| 美国项目管理师 |

【www.guakaob.com--美国项目管理师】

齐州送祖三篇一
《第五周强化三》

齐州送祖三篇二
《高二语文3》

齐州送祖三篇三
《高二第二次教学质量检测语文参考答案》

高二第二次教学质量检测语文参考答案

1、D(由第二段最后“多建设一些富于艺术气质的建筑,如北京的‘鸟巢’、上海的‘东方明珠’、苏州贝聿铭新设计的博物馆等”可知D项表述错误。)

2、B(“城市建设中有如此低劣而拥挤在一起的房子”不是说“建筑质量低,规则不合理”,而是说城市建设缺少艺术气质。)

3、B(分析错误,在第二段中,作者说“城市的本质从来都是人的精神的外化”。)

4、D 5、D 6、B(文中并没有表现冯立痛改前非的意思。)

7、(9分)李广出外打猎,看见草中的石头,以为是虎就射去,箭头没入石中,近看原来是石头。于是又重射,却再不能射进石头里了。李广所在的郡,听说有虎,他常自己去射。他在右北平射虎,虎曾跳起来抓伤过他,李广也终于把虎射死。(关键词:“以为”“因”“终”“竟”。)

8、“渺茫”一词包含着复杂的情感,从字面上来看它是描写眼前景:春江上烟波浩淼,雨雾蒙蒙,(2分)其实是写诗人心中的茫然,写出诗人送别友人时的怅然若失。(2分)

9、前三句主要写景,景中含情,含蓄委婉,末句“断人肠”直抒别情(2分)。前

三句中,诗人选取了“春江”“日暮”“征帆”等意象,在读者眼前展现一幅江边送别图,客观景物中融入了浓浓的离别之情,为下句直抒“断人肠”蓄势,结句将惜别之情上升到顶点。(2分)

10、(6分)

甲:(1)落霞与孤鹜齐飞(2)秋水共长天一色(3)渔舟唱晚(4)响穷彭蠡之滨(5)雁阵惊寒(6)声断衡阳之浦

乙:(1)云无心以出岫 (2)不坠青云之志 (3)槛外长江空自流 (4) 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 (5)内无应门五尺之僮 (6)臣不胜犬马怖惧之情

11、(6分)①叶落,是一种美好庄严的过程,是一种天律,不可违背,也不可抵触。②只要人类怀有一腔慈悲之心,就能天人合一。③自然万物,没有高低优劣之分。④人非万物之灵,要顺从生与死的自然规律。

( 本题考查分析作品结构、概括作品主题的能力。根据题意,可筛选出第②段“叶落,是一种美好庄严的过程,是一种天律,不可违背,也不可抵触”,第④段“人是万物之灵,却不知顺从自然规律,一见死神就乱了方寸,这是一种很可悲的心态”,第⑤段“天人合一,绝非仅仅是理想,只要人类怀有一腔慈悲之心”,第⑥段“自然万物,原本没有高低优劣之分,只是人类给自己戴上了一副有色眼镜,读不到事物的本色罢了”,第⑦段“生与死,在这里只是一个概念而非实质”等句子整合概括。)

12、(6分) ①一群水鹿的出现,表明喇叭河风景区不仅有迷人的红叶,也有可爱的动物,衬托环境优美。②“我”纵情歌唱,水鹿聆听,为“天人合一,绝非仅仅是理想”的观点作铺垫。③突出了全文主题“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深化了文章立意。

(本题考查分析作品表现手法,探讨作者创作意图,赏析作品形象,赏析作品内涵,领悟作品的艺术

魅力的能力。文章的主体形象是红叶,写红叶和写水鹿一样是为了表达作者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思考。)

13、(6分)“灰”是指山风刮起后,作者对红叶的命运的担忧和忧郁。“红”是指意识到躺了一山的落叶完成的是生命的仪式的交接,作者心中的坦然和释然。(能答出“担忧和忧郁”到“坦然和释然”的感情变化过程即可得分,意思对即可)

(本题考查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根据题意,可联系第⑥段和第⑦段“我心中起忧,……”“惊愕之余,我终于有了一些禅悟……”,“我站在秋风中的山野,终于明白……”等句意,理解作者的情感。)

14、(7分) ①看似矛盾的表述,表现了作者对人与自然关系认识的深化,人由凌驾于自然之上到与自然万物平等相处,这种认识是可贵的。②第一处,“万物之灵”是作为红叶的对立物出现的,他以帝王将相为代表;他们没有表现出“万物之灵”的坦然和睿智。③第二处,作者直接否定了人是“万物之灵”,他观察红叶飘零等自然景观,悟到自然万物原本没有高低贵贱之分。生与死,是一种天律,不可违背。红叶飘落,万物有福。

(本题考查对作品表现出的价值判断和审美取向作出评价,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的能力。根据文意,作者对人类在自然中的地位的认识有一个变化的过程,因而应首先认定作者的观点并不矛盾,进而根据作者思考的过程阐释并不矛盾的理由。)

15、D

16、B

17、B

18、①句调整为:像火一样热烈,又像水一样冷静

③句调整为:“文笔的恣肆,寓言的生动,思想的深刻”或“恣肆的文笔,生动的寓言,深刻的思想”

19、 答案:(读《陈情表》我们可以听到:)少年孤苦无依的哀叹,老人病中无奈的呻吟,帝王催促严厉的呵责,孝子忠诚恳切的哀告。

20、不矛盾。《咬文嚼字》是强调创作要反复修改,精益求精。《不求甚解》强调读书要把握精神实质,不要困于表面现象。前者侧重写,后者侧重读。同时,即使都是读书或都是写作过程,精益求精、反复修正和把握精神实质、不拘表面这两点要求也要同时具备,两者相辅相成,并不矛盾。另外,“咬文嚼字”是谈学习的态度,“不求甚解”是谈学习的方法,两者角度不同,精神一致。

21、参照高考作文评分标准。建议切入分45分。

关于审题立意

(1) 寂寞为什么成就了某些人的辉煌?

①寂寞可以让人沉浸其中不受外界干扰从而潜心钻研醉心研究。

②寂寞可以让人去掉浮躁急功近利之心从而有可能通过扎实努力而做成大事、大学问。

③寂寞可以让人始终保持冷静心态从而能不断地正确审视自己,修正自己的目标。

④寂寞可以让人有时间去思考从而使思维和思想日趋成熟。„„

(2) 辉煌以后为什么还需要寂寞?

①人生是发展的,事业是无止境的,眼前的辉煌转眼间就可能落后,就会如过眼烟云一样,所以还得守住寂寞再创辉煌。

②辉煌后往往被鲜花、掌声包围,一个人容易迷失自我,所以想守住寂寞、能守住寂寞都是一种大智慧。

③辉煌后守住了寂寞,可以避免无谓的时间和精力损耗,给自己留下更广阔的发展空间,这样才可能取得更大的辉煌„

附译文:

冯立,同州冯翊人。身怀武艺,偶尔也做做抄抄写写的的事务,隐太子李建成引荐为护卫将军,将身家性命托付给他。太子被杀后,太子左右侍从全都逃跑离散了,冯立感慨地说:“哪里有一生受其恩惠,而在他遭难时逃走的道理!于是率领士兵攻打玄武门,一番苦战,杀了将军敬君弘。然后对他手下说:“稍稍可以报答太子了!于是放下武器逃跑到野外。不久又回来请罪。太宗训斥他道:“你在东宫,离间我兄弟,阻隔我手足之情,这是你的罪过之一。发兵攻打玄武门,杀死我的将领,这是你的罪过之二。怎么能免于死呢!”冯立回答说:“委身侍奉主子,只图为主子效命,该为主子而战的时候,就没有考虑那么多了。”于是痛哭流涕,悲不能已。太宗宽赦了他。冯立回去后,对他的亲友说:“受此不杀之莫大恩惠,有朝一日当以死相报。”

不久突厥攻到便桥。冯立率领数百人在咸阳奋力作战,斩杀俘虏了很多敌人。太宗大为嘉赏,派冯立往南海任广州都督。他的前任后任多为贪财之徒,当地少数民族对他们颇为厌恶,曾多次反叛。冯立到了之后,不贪钱财,取足衣食之用而已。他曾到贪泉,在那里感慨地说:“这就是吴隐之饮过的贪泉吧。只饮一杯有什么好夸耀的!我要用它来做饭吃,怎能只是一杯,就能改变我的品性!于是大饮一顿方才离去。在那里任职几年,有很好的政绩,后死于任职期间。

辛酉(初五),冯立和谢叔方都自动出来;薛万彻逃亡躲避起来以后,李世民多次让人晓示他,他也出来了。李世民说:“这些人都能够忠于自己所事奉的人,是义士啊。”于是都免除了他们的罪。

诗歌鉴赏:

这是一首送别诗。揆之元杨载《诗法家数》:“凡送人多托酒以将意,写一时之景以兴怀,寓相勉之词以致意”,如果说这是送别诗常见的写法,那么,相形之下,孟浩然这首诗就显得颇为出格了。

诗题一作“送杜晃进士之东吴”。唐时所谓“进士”,实后世所谓举子(举进士)。得第者则称“前进士”。看来,杜晃此去东吴,是落魄的。

诗开篇就是“荆吴相接水为乡”(“荆”指荆襄一带,“吴“指东吴),既未点题意,也不言别情,全是送

者对行人一种宽解安慰的语气。“荆吴相接”,恰似说“天涯若比邻”,“谁道沧江吴楚分”。说两地,实际已暗关送别之事。但先作宽慰,超乎送别诗常法,却别具生活情味:落魄远游的人不是最需要精神上的支持与鼓励么?这里就有劝杜晃放开眼量的意思。长江中下游地区,素称水乡。不说“水乡”而说“水为乡”,意味隽永:以水为乡的荆吴人对飘泊生活习以为常,不以暂离为憾事。这样说来虽含“扁舟暂来去”意,却又不著一字,造语洗炼、含蓄。此句初读似信口而出的常语,细咀其味无穷。若作“荆吴相接为水乡”,则诗味顿时“死于句下”。

“君去春江正渺茫”。此承“水为乡“说到正题上来,话仍平淡。“君去”是眼前事,“春江渺茫”是眼前景,写来几乎不用费心思。但这寻常之事与寻常之景联系在一起,又产生一种味外之味。春江渺茫,正好行船。这是喜“君去”得航行之便呢?是恨“君去”太疾呢?景中有情在,让读者自去体味。这就是“素处以默,妙机其微”(司空图《诗品·冲淡》)了。

到第三句,撇景入情。朋友刚才出发,便想到“日暮征帆何处泊”,联系上句,这一问来得十分自然。春江渺茫与征帆一片,形成一个强烈对比。阔大者愈见阔大,渺小者愈见渺小。“念去去千里烟波”,真有点担心那征帆晚来找不到停泊的处所。句中表现出对朋友一片殷切的关心。同时,揣度行踪,可见送者的心追逐友人东去,又表现出一片依依惜别之情。这一问实在是情至之文。

前三句饱含感情,但又无迹可寻,直是含蓄。末句则卒章显意:朋友别了,“孤帆远影碧空尽”,送行者放眼天涯,极视无见,不禁心潮汹涌,第四句将惜别之情上升到顶点,所谓“不胜歧路之泣”(蒋仲舒评)。“断人肠”点明别情,却并不伤于尽露。原因在于前三句已将此情孕育充分,结句点破,恰如水库开闸,感情的洪流一涌而出,源源不断。若无前三句的蓄势,就达不到这样持久动人的效果。

此诗前三句全出以送者口吻,“其淡如水,其味弥长”,已经具有诗人风神散朗的自我形象。而末句“天涯一望”四字,更钩画出“解缆君已遥,望君犹伫立”(王维《齐州送祖三诗》)的送者情态,十分生动。读者在这里看到的,与其“说是孟浩然的诗,倒不如说是诗的孟浩然,更为准确”(闻一多《唐诗杂论》)。全篇用散行句式,如行云流水,近歌行体,写得颇富神韵,不独在谋篇造语上出格而已。

齐州送祖三篇四
《文章分析》

这是一首送别诗。揆之元杨载《诗法家数》:“凡送人多托酒以将意,写一时之景以兴怀,寓相勉之词以致意”,如果说这是送别诗常见的写法,那么,相形之下,孟浩然这首诗就显得颇为出格了。

⑴杜十四:杜晃,排行第十四。之,往。

⑵征帆:指远行的船。帆:帆船。

【译文】

荆州和吴郡是接壤的水乡,你离去的时候春天的江水正渺渺茫茫。太阳将要落山,远行的小船将要停泊在何处?抬眼向天的尽头望去真让人肝肠寸断忧伤至极。[2]

编辑本段

作品鉴赏 诗题一作“送杜晃进士之东吴”。唐时所谓“进士”,实后世所谓举

子(举进士)。得第者则称“前进士”。看来,杜晃此去东吴,是落魄的。 诗开篇就是“荆吴相接水为乡”(“荆”指荆襄一带,“吴“指东吴),既未点题意,也不言别情,全是送者对行人一种宽解安慰的语气。“荆吴相接”,恰似说“天涯若比邻”,“谁道沧江吴楚分”。说两地,实际已暗关送别之事。但先作宽慰,超乎送别诗常法,却别具生活情味:落魄远游的人是最需要精神上的支持与鼓励的。这里就有劝杜晃放开眼量的意思。长江中下游地区,素称水乡。不说“水乡”而说“水为乡”,意味隽永:以水为乡的荆吴人对飘泊生活习以为常,不以暂离为憾事。这样说来虽含“扁舟暂来去”意,却又不著一字,造语洗炼、含蓄。此句初读似信口而出的常语,细咀其味无穷。若作“荆吴相接为水乡”,则诗味顿时“死于句下”。

“君去春江正渺茫”。此承“水为乡“说到正题上来,话仍平淡。“君去”是眼前事,“春江渺茫”是眼前景,写来几乎不用费心思。但这寻常之事与寻常之景联系在一起,又产生一种味外之味。春江渺茫,正好行船。这是喜“君去”得航行之便呢,是恨“君去”太疾呢,景中有情在,让读者自去体味。这就是“素处以默,妙机其微”(司空图《诗品·冲淡》)了。

到第三句,撇景入情。朋友刚才出发,便想到“日暮征帆何处泊”,联系上句,这一问来得十分自然。春江渺茫与征帆一片,形成一个强烈对比。阔大者愈见阔大,渺小者愈见渺小。“念去去千里烟波”,真有点担心那征帆晚来找不到停泊的处所。句中表现出对朋友一片殷切的关心。同时,揣度行踪,可见送者的心追逐友人东去,又表现出一片依依惜别之情。这一问实在是情至之文。

前三句饱含感情,但又无迹可寻,直是含蓄。末句则卒章显意:朋友别了,“孤帆远影碧空尽”,送行者放眼天涯,极视无见,不禁心潮汹涌,第四句将惜别之情上升到顶点,所谓“不胜歧路之泣”(蒋仲舒评)。“断

人肠”点明别情,却并不伤于尽露。原因在于前三句已将此情孕育充分,结句点破,恰如水库开闸,感情的洪流一涌而出,源源不断。若无前三句的蓄势,就达不到这样持久动人的效果。

此诗前三句全出以送者口吻,“其淡如水,其味弥长”,已经具有诗人风神散朗的自我形象。而末句“天涯一望”四字,更勾画出“解缆君已遥,望君犹伫立”(王维《齐州送祖三诗》)的送者情态,十分生动。读者在这里看到的,与其“说是孟浩然的诗,倒不如说是诗的孟浩然,更为准确”(闻一多《唐诗杂论》)。全篇用散行句式,如行云流水,近歌行体,写得颇富神韵,不独在谋篇造语上出格而已。

此诗表达了诗人的离别之痛,耐人寻味。[3]

编辑本段

作者简介

孟浩然像

孟浩然

(689~740)唐代诗人,本名浩,字浩然。襄州襄阳(今湖北襄樊)人,世称孟襄阳。因他未曾入仕,又称之为孟山人。生当盛唐,早年有志用世,在仕途困顿、痛苦失望后,尚能自重,不媚俗世,以隐士终身。曾隐居鹿门山。40岁时,游长安,应进士举不第。曾在太学赋诗,名动公卿,一座倾服,为之搁笔。一生经历比较简单,他诗歌创作的题材也不宽。孟诗绝大部分为五言短篇,多写山水田园和隐居的逸兴以及羁旅行役的心情。其中虽不无愤世嫉俗之词,而更多属于诗人的自我表现。他和王维并称“王孟”,虽远不如王诗境界广阔,但在艺术上有独特的造诣。有《孟浩然集》三卷,今编诗二卷。[4]

最佳答案

前三句饱含感情,但又无迹可寻,直是含蓄。末句则卒章显意:朋友别了,“孤帆远影碧空尽”,送行者放眼天涯,极视无见,不禁心潮汹涌,第四句将惜别之情上升到顶点,所谓“不胜歧路之泣”(蒋仲舒评)。“断人肠”点明别情,却并不伤于尽露。原因在于前三句已将此情孕育充分,结句点破,恰如水库开闸,感情的洪流一涌而出,源源不断。若无前三句的蓄势,就达不到这样持久动人的效果。

6此诗前三句全出以送者口吻,“其淡如水,其味弥长”,已经具有诗人风神散朗的自我形象。而末句“天涯一望”四字,更钩画出“解缆君已遥,望君犹伫立”(王维《齐州送祖三诗》)的送者情态,十分生动。读者在这里看到的,与其“说是孟浩然的诗,倒不如说是诗的孟浩然,更为准确”(闻一多《唐诗杂论》)。全篇用散行句式,如行云流水,近歌行体,写得颇富神韵,不独在谋篇造语上出格而已。... ...

齐州送祖三篇五
《高二语文晨读》

【晨读】

残垣yuán 攻讦jiã 肯綮qìng 讪笑shàn 筵席yán

仓廪lǐn 股肱gōng 框架kuàng 嬗变shàn 赝品yàn 觇视chān 蛊惑gǔ岿然kuī赡养shàn 央浼měi 谄媚chǎn 棺椁guǒ跬步kuǐ商榷quâ 一爿pán 阐明chǎn 盥洗guàn 老趼jiǎn

赏赉lài 饴糖yí忏悔chàn 广袤mào 羸弱lãi 深邃suì 屹立yì掣肘châ 规矩ju 罹难lí翌日yì琛宝chēn

皈依gūi 莅临lì哂shěn笑肄业yì嗔怪chēn 瑰丽guī

唐诗里的中国

吴克己

也许,在我们每个人的心底,都藏着一个小小的唐朝,所以在今天,唐装才重回我们的衣柜,中国结又重系我们的裙衫,唐时的歌曲包上了摇滚的外壳,又一遍遍回响在我们耳畔„„爱中国,可以有一千一万种理由,选一个最浪漫的理由来爱她吧——唐诗生于唐朝,唐朝生于中国,中国拥有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唐诗!爱唐诗,更爱中国。

站在世纪的长河上,你看那牧童的手指,始终不渝地遥指着一个永恒的诗歌盛世——那是歌舞升平的唐朝,是霓裳羽衣的唐朝。唐朝的诗书,精魂万卷,卷卷永恒;唐朝的诗句,字字珠玑,笔笔生花。无论是沙场壮士征夫一去不还的悲壮,还是深闺佳人思妇春花秋月的感慨,唐诗之美,或痛彻心扉,或曾经沧海,或振奋人心,或凄凉沧桑,都是绝伦美奂,久而弥笃。

翻开《唐诗三百首》,读一首唐诗,便如拔出了一支锈迹斑驳的古剑。精光黯黯中,闪烁着一尊尊成败英雄不灭的精魂:死生契阔,气吞山河,金戈铁马梦一场,仰天长啸归去来„„都在滚滚大浪中灰飞烟灭。多么豪迈的唐诗呵!读一首唐诗,宛如打开一枚古老的胭脂盒,氤氲香气中,升腾起一个个薄命佳人哀婉的叹息。思君君不知,一帘幽怨寒。美人卷帘,泪眼观花,多少个寂寞的春夜襟染红粉泪!多么凄美的唐诗呵!浅斟低吟,拭泪掩卷。 寒山寺的钟声余音袅袅,舒展双翼穿越时空,飞越红尘,似雁鸣如笛音,声声谱回肠。世事更迭,岁月无常,更换了多少个朝代的天子!唐宗宋祖,折戟沉沙;三千粉黛,空余叹嗟。富贵名禄过眼云烟,君王霸业恒河沙数。唯有姑苏城外寒山寺的钟声,依然重复着永不改变的晨昏。唐朝的江枫渔火,就这样永久地徘徊在隔世的诗句里,敲打世人浅愁的无眠。 唐朝的月明。不知谁在春江花月夜里,第一个望见了月亮,从此月的千里婵娟,夜夜照亮无寐人的寂寥。月是游子的故乡,床前的明月光永远是思乡的霜露;月是思妇的牵挂,在捣衣声声中,夜夜减清辉;月是孤独人的酒友,徘徊着与举杯者对影成三人。

唐朝的酒烈。引得诗人纷纷举杯销愁,千金换酒,但求一醉。三杯通大道,一斗合自然。人之一生,能向花间醉几回?临风把酒酹江,醉里挑灯看剑。醉卧中人间荣辱皆忘,世态炎凉尽空。今朝的酒正浓,且来烈酒一壶,放浪我豪情万丈。

唐朝的离别苦。灞桥的水涓涓地流,流不断历历柳的影子。木兰轻舟,已理棹催发,离愁做成昨夜的一场秋雨,添得江水流不尽。折尽柳条留不住的,是伊人的脚步;挽断罗衣留不住的,还有岁月的裙袂。一曲离歌,两行泪水,君向潇湘我向秦。都说西出阳关无故人,何地再逢君呵?

唐朝的诗人清高。一壶酒,一把剑,一轮残月。一路狂舞,一路豪饮。舞出一颗盛唐的剑胆,饮出一位诗坛的谪仙。醉卧长安,天子难寻,不是粉饰,不为虚名。喜笑悲歌气傲然,九万

里风鹏正举。沧海一声笑,散发弄扁舟,踏遍故国河山,一生哪肯摧眉折腰! 唐朝的红颜多薄命。在刀刃上广舒长袖轻歌曼舞,云鬓花颜,泪光潋滟。都羡一骑红尘妃子笑,谁怜马嵬坡下一抔黄土掩风流。情不可依,色不可恃。一世百媚千娇,不知谁舍谁收。长生殿里,悠悠生死别,此恨绵绵。

万卷古今消永昼,一窗昏晓送流年。三百篇诗句在千年的落花风里尘埃落定。沏一杯菊花茶,捧一卷《唐诗三百首》,听一听巴山夜雨的倾诉、子夜琵琶的宫商角羽,窗外有风透过湘帘,蓦然间忘了今夕何夕。

唐装在身,唐诗在手,祖国在我心中。

失去的滋味

“得到时不珍惜,失去时才努力。”当人们认为一切为理所当然时,人们就不会认为这弥足珍贵。

失去是不易诉的,那是人心底的暗色。也许惟有其暗,才反衬出人生的明亮来。不是有句明言这样说云:失去的才知道珍贵。除夕爆竹一响,大步一迈就嘻嘻哈哈不知愁滋味地跨进了二十的门槛。瞀然回首,才发觉往前去的一道道大门笑口大开迎着你,只有通过的门紧紧关闭着,任你千呼万唤,不予理睬。

记得有位年轻的作家说要学钢琴,惹得他的学生们大惑不解。失去已无可奈何,何必老来风雅。他的理由是:艺术是相通的,没有年龄的区分。于是他以远离青春的年轻从零开始认识五线谱上跳跃的蝌蚪,居然在侃侃而论乐理之余,还能驳业余的实践一番。一日,他又注意起外语,全然不顾记忆力什么的。青春太不懂得他。然而,风雨总是伴随着幸福而来的,一个月后,他患了失聪,永久性的。他不再弹琴,不再学习外语,他首起了本分,作家就是作家,除了写作,什么都是假的,只是陪衬而已。

终于失去了感慨,不仅仅只是遗憾,那已经是一种人生的体验,生命神圣的体验了。这种体验,惟有失去,才能获得。这种失去谁能说只是遗憾而没有美丽动人呢?作家走出了极地。

青春虽然渐渐逝去,但留下的一半是朝气;一半是经验;一半是资本;一半是未来。一个人面壁的时候,我的心绝不轻松。心里盛着太多的失去和遗憾,但体验失去是一番际遇。回味失去是一片景观,享受失去则是一种境界,接受自己的境界。

慕然回首,青春渐逝。但生命的华彩乐章却正在奏响。生命正是那里洋洋洒洒地招手。追随生命,那将是一番怎样的境界。

我愿体味。

人,总要仰望点什么

不知你是否看到过拉磨的驴,双眼蒙上黑布,终日不停脚步,却永远在进行着出发点上相同的循环。对它来说,走上一步便是一步,生活,不过是脚步的无心拼凑。又不知你是否见过热带雨林中那些高大的乔木,向着浓密森林上方的阳光,一刻也不停息地生长,直到能俯视一切。对它来说,生活,是对目标精心的编制。

同样,人也是有两种生活方式的。真正有意义的人生,需要仰望,仰望与否,它所决定的,不仅是人生的最终结果,更是每一天,每一刻的生活状态。而仰望的东西,不一定非要是多么多么伟大的理想,更可以是一个目标,一个希望。

有一个少年,曾经这样计划过自己的人生:最终要当上美国总统,这之前他要当上州长,但是,自己出生太平凡,所以自己要娶一为有政治背景的妻子,而要做到这一点,最有把握的便是成为电影明星。于是他开始走上了健美的道路,进军好来坞。而现在他是美国加州州长,而他的妻子是美国最受尊敬的总统之一肯尼迪的外甥女。他就是好来坞电影巨星阿诺施瓦辛格。在人生的道路上,阿诺向我们展示了仰望的力量的伟大。试想,如果他只是为生活而生活,不心怀大的志向,他会有现在的成就吗?不会!可见,仰望理想,可以让我们更好地规划属于我们自己的人生,并实现人生的价值。

不仅如此,仰望,也可以让我们更好地度过每一天。失去期望的人生是可悲的。不知大家是否感到过,一个学期中感觉日子最慢的不是考试前,而是夹在大的考试之间的几个星期平淡而无特别的活动的日子。而一次春游活动,最令人回味的不是活动本身,而是那之前对于活动的期盼的兴奋的过程,而活动之后往往有着那么一些淡淡的失落感。仰望,可以让我们更加充满激情地去度过每一天,它是灵魂的充电器,它让我们的人生更加丰富多彩。

当然,仰望,也可以使我们不断地突破自我。因为有绝对零度的存在,所以虽然有理论推断绝对零度不可以达到,但是,我们还是不断更新技术去做到无限接近它。因为有光速的存在,所以我们才要不断提升速度,尽量去接近它。因为有宇宙的广袤,所以我们要努力地用我们的好奇心与想象力去开拓未知的空间。仰望,可以让不可能变为可能,将未知化为已知。

当然,只有抬头仰望而不顾脚下也是不行的。仰望固然重要,但是千里之行使于足下,仰望如果是罗盘的话,那么实际行动就是推动它前行的风帆,是将它实现的动力。所以,在仰望的时候,切记不要忘记脚下的石头。

人,不可以不仰望点什么!

沙扬娜拉

——赠日本女郎

最是那一低头的温柔,

像一朵水莲花不胜凉风的娇羞,

道一声珍重,道一声珍重,

那一声珍重里有蜜甜的忧愁——

沙扬娜拉!

拟行路难

鲍照

泻水置平地,各自东西南北流。人生亦有命,安能行叹复坐愁?

酌酒以自宽,举杯断绝歌路难。心非木石岂无感?吞声踯躅不敢言。

送杜十四之江南

孟浩然

荆吴相接水为乡,君去春江正渺茫。

日暮征帆何处泊? 天涯一望断人肠。

[注释]

①杜十四:作者友人,不详其名。十四:排行。古人有名有字,有排行。长辈对晚辈,可直呼其名,平辈之间,只能称其字,不得直呼其名。唐代人连字都不常用,一般熟人都以排行相称呼。排行是从祖父算起的,杜十四不是他父亲的第十四个儿子,而是他祖父的第十四个孙子(含叔伯家堂弟兄)。②荆:今湖北一带,古属荆楚之地,指送别之地,当在长江中游。吴:指今苏南、浙北一带,古属吴地,指行人即杜十四将去的地方,即长江下游的江南。【译文】

荆州和吴郡是接壤的水乡,你离去的时候春天的江水正渺渺茫茫。太阳将要落山,远行的小船将要停泊在何处?抬眼向天的尽头望去,真让人肝肠寸断忧伤至极。

[赏析]

首句宽慰对方,暗关送别之事:荆吴相接,何况以水为乡的荆吴人对漂泊生活习以为常,不应以暂离为憾事。次句承‚水为乡‛说到正题:春江渺茫,正好行船。三、四句撇景人情:一片征帆穿行于渺茫的春江上,日暮时分,停泊在何处?放眼望去,孤帆早已消失天涯之际,惜别之情令人柔肠寸断。‚渺茫‛一词包含着复杂的情感,从字面上来看是形容春江上烟波浩渺、雨雾濛濛,其实是写诗人心中的茫然,写出诗人送别友人时的怅然若失。第三句故设一问,造成转折之势,为下句抒情作准备。末一句‚天涯一望断人肠‛点明别情,又不流于直露,余味深长,言有尽而意无穷,与‚解缆君已遥,望君犹伫立‛(王维《齐州送祖三诗》)和‚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李白《送孟浩然之广陵》)异曲同工。

齐州送祖三篇六
《254页 淇上送赵仙舟》

淇上送赵仙舟

相逢方一笑,相送还成泣。祖帐已伤离,荒城复愁入。

天寒远山净,日暮长河急。解缆君已遥,望君犹伫立。[2]

题注:题目,一作《河上送赵仙舟》、《齐州送祖三》,又作《淇上送赵仙舟》,也作“送祖济州”。方:刚刚。

祖帐:古代送人远行,在郊外路旁为饯别而设的帷帐。亦指送行的酒筵。意同“祖席”。 荒城句:还得满腹愁苦地回到荒凉的济州城去。长河:黄河。解缆:解开系船的缆绳。 遥:远离。此句意为:刚解开船缆绳,船就急速顺流而下。[2]

解缆君已遥,望君犹伫立。(1)①借景抒情,借荒城、寒天、净山、暮日、长河等凄清景象,传达了作者感伤之情;②直抒胸臆,颔联直接点出“伤离”、“愁”的情感;③细节描写(动作描写),以伫立河边的细节,表现作者对友人的不舍。

作者感情经历了相逢时的欢愉,分别时的愁苦,分别后的惆怅,几个阶段。

此诗作于贬谪济州时。“相逢方一笑 ,相送还成泣 。”起句平易如话,写两人才相逢又相别了,刚高兴了一会,现在又悲伤了起来。这两句语言朴实平易但蕴含的情感又很丰富。“相逢 ”、“相送”“方 ”、“还”传达出来去匆匆的遗憾。“还成泣”一方面表明友情是多么真挚、深厚;另一方面短暂的“笑”对“泣”又起了反衬、加强的作用。这两句真是天生的好言语。下两句亦是叙别,“祖帐”,即饯别,“荒城”,指济州。这两句说饯别时我已悲伤不已,哪堪别你之后独自进城呢 。“荒城”即边城的意思。济州位于黄河下游,他在被出济州中谓之“井邑海云深”,谪居于此,自然更生遥远之感了。他的愁入荒城,也含有不甘于这种境遇的意思。那首也是作于济州的赠祖三咏写道“贫病子指祖既深,契阔离散、劳苦余不浅 。”可见二人皆是天涯沦落人,因此友情就显得分外深厚了。“天寒远山净,日暮长河急。”这两句写到环境,仿佛一路絮谈,周围环境都未顾及,此时友人解缆离去,才注意到伫望中的这些景象。这两句使人产生时间感 ,“祖帐”进行了多长时间啊。这景象引起作者特别注意,自是迎合了他此时的情绪。表现出友人离去造成自己的空虚感、落寞感,而“日暮长河急”更加重了心绪的撩乱。沈德潜称“着此二语,下‘望君’句愈觉黯然。”唐诗别裁诗人就是在这种背景下望着友人离去,真是“黯然销魂”至极了 。“ 解缆君已遥 ”,写船快,实则怨船快;“望君犹伫立”,一个“犹”可见他是何等执着,这类的诗句很多,只是王维这两句用两个“君”分明是谈话口吻,仿佛此时他在心里默默地与友人在交谈。这首诗叙别情在王维同类诗歌中,显得特别浓挚深至,而语言表达又很自然素朴 ,“天寒”二句的描写也似是不经意间的点染,王文濡评曰 “不设色而意自远,是画中之白描高手。”(《历代诗评注读本》)这真是“淡者屡深”(司空图语)了。祖三即祖咏,是王维诗友,王维另有《赠祖三咏》一诗,称彼此“结交二十载”,可见交谊之深。此诗作于贬谪济州时。

初冬夜饮

淮阳多病偶求欢,客袖侵霜与烛盘。砌下梨花一堆雪,明年谁此凭阑干?

⑴淮阳多病:用汉代汲黯自喻。《汉书·汲黯传》:汲黯因屡谏而出为东海太守,"多病,卧阁内不出"。后徙为淮阳太守,"黯付谢不受印绶,诏数强予,然后奉诏。召上殿,黯泣曰:'„„臣常有狗马之心,今病,力不能任郡事。'"求欢:指饮酒。

⑵霜:在这里含风霜、风尘之意。与:对,向。⑶砌:台阶。⑷谁此:谁人在此。阑干:即栏杆。 我像淮阳太守汲黯经常卧病,偶而喝杯酒解忧愁,客居异乡衣袖上结满清霜,只有与灯烛作伴。台阶下的积雪像是堆簇着的洁白的梨花,明年又有谁在此凭依栏杆?

杜牧因刚直敢言,屡次进谏,多次被流放。唐武宗会昌二年(842),他四十岁时,受当时宰相李德裕的排挤,被外放为黄州刺史,其后又转池州、睦州等地。此诗可能作于睦州。 "淮阳多病偶求欢",在这句诗中诗人以汲黯自比,正是暗示自己由于耿介直言而被排斥出京的。"偶求欢"的"欢",指代酒,暗点诗题"饮"字,表明诗人愁思郁积,难以排遣,今夜只

好借酒浇愁,以求片刻慰藉。这一句语意沉痛而措辞委婉。第二句"客袖侵霜与烛盘",进一步抒写作客他乡的失意情怀。天寒岁暮,秉烛独饮,形影自伤,愤悱无告,更觉寂寞悲凉。"霜",不仅与"初冬"暗合,更暗示作者心境的孤寒。"客袖"已见乡思之切,"侵霜"更增迁徙之苦,只此四字,总括了多年来的游宦生涯所饱含的辛酸。"烛盘",则关合题面中的"夜饮",真是语不虚设。寥寥七字,勾勒出一个在烛光下自斟自饮、幽独苦闷的诗人形象。

上两句写室内饮酒,第三句忽然插入写景:"砌下梨花一堆雪",是独具匠心的。看来诗人独斟独饮,并不能释忧解愁。于是他罢酒辍饮,凭栏而立,但见朔风阵阵,暮雪纷纷,那阶下积雪象是堆簇着的洁白的梨花。此处看似纯写景色,实则情因景生,寓情于景,包孕极为丰富。诗人烛下独饮,本已孤凄不堪,现在茫茫夜雪更加深了他身世茫茫之感,他不禁想到明年此时又不知将身在何处。"明年谁此凭栏杆?"这一反问,凝聚着诗人流转无定的困苦、思念故园的情思、仕途不遇的愤慨、壮志难酬的隐痛,是很能令人深思。

此诗首句用典,点明独酌的原因,透露出情思的抑郁,有笼盖全篇的作用。次句承上实写夜饮,在叙事中进一步烘托忧伤凄惋的情怀。第三句一笔宕开,用写景衬托一下,不仅使全诗顿生波澜,也使第四句的感叹更其沉重有力。妙在最后又以问语出之,与前面三个陈述句相映照,更觉音情顿挫,唱叹有致,使结尾有如"撞钟",清音不绝。明胡震亨说: "牧之诗含思悲凄,流情感慨,抑扬顿挫之节,尤其所长。"玩味此诗,庶几如此。

春雪

新年都未有芳华,二月初惊见草芽。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庭树作飞花。

新年都已来到,但还看不到芬芳的鲜花,到二月,才惊喜地发现有小草冒出了新芽。 白雪也嫌春色来得太晚了,所以有意化作花儿在庭院树间穿飞。

此诗作于元和十年(815),当时作者韩愈在朝任史馆修撰,知制诰。对北方人来说,新年无芳华是正常的,但到过岭南的韩愈却觉得北方春来晚,直到二月才有草芽长出来,作者便借鉴岑参《白雪歌》之意,创作了此诗。

首句中"新年"即阴历正月初一,这天前后是立春,所以标志着春天的到来。新年都还没有芬芳的鲜花,就使得在漫漫寒冬中久盼春色的人们分外焦急。一个"都"字,流露出这种急切的心情。第二句"二月初惊见草芽",说二月亦无花,但话是从侧面来说的,感情就不是纯粹的叹惜、遗憾。"惊"字最值玩味。它写出了诗人在焦急的期待中终于见到"春色"的萌芽的惊喜神情。此外,"惊"字状出摆脱冬寒后新奇、惊讶、欣喜的心情 。这一" 初"字,含有春来过晚、花开太迟的遗憾、惋惜和不满的情绪。韩愈在《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中曾写道:"草色遥看近却无"、"最是一年春好处",诗人对"草芽"似乎特别多情,也就是因为他从草芽看到了春的消息 。从章法上看 ,前句"未有芳华",一抑;后句"初见草芽",一扬,跌宕有致,波澜起伏。

三、四两句表面上是说有雪而无花,实际感情却是:人倒还能等待来迟的春色,从二月的草芽中看到春天的身影,但白雪却等不住了,竟然纷纷扬扬,穿树飞花,自己装点出了一派春色。真正的春色(百花盛开)未来,固然不免令人感到有些遗憾,但这穿树飞花的春雪也照样给人以春的气息。诗人对春雪飞花主要不是惆怅、遗憾,而是充满了欣喜。一个盼望着春天的诗人,如果自然界还没有春色,他就可以幻化出一片春色来。这就是三、四两句的妙处,它富有浓烈的浪漫主义色彩,可谓神来之笔。"却嫌"、 "故穿",把春雪刻画得美好而有灵性。 此诗于常景中翻出新意,工巧奇警,独具风采。空幻、浪漫的想象翻新:一是诗人调转笔锋,撇置"芳华",偏写"白雪",从春寒飞雪的视角,展现春色来临的景象,翻春寒飞雪为春色飞花。二是翻人情为物意,期盼春意,怨春色来迟,本是人的情感,诗人却以移情手法将人的情感赋予了无情之物,让白雪嫌怨春色来的太迟,于是白雪颇解人情,有意地"故穿庭树"化作飞花装点春色。三是翻春寒冷落,心情怅惘,为飞花送春,平添欢闹,白雪飞花,穿庭缀树,化春寒料峭为春意欣然,化情怀冷漠为意趣欢闹。

【天仙子】(时为嘉禾小倅(1)、以病眠不赴府会)张先

水调(2)数声持酒听。午醉醒来愁未醒。送春春去几时回,临晚镜。伤流景(3)。往事后期空记省。(4) 沙上并禽池上暝(5)。云破月来花弄影。重重帘幕密遮灯,风不定。人初静。明日落红应满径。

【注释】(1)嘉禾;地名,小倅;判官。(2)水调;曲调名。(3)流景;流年。(4)记省;记得清。(5)暝;同“眠”

【译文】水调数声情意浓,手端酒杯细细听。中午醉酩酊,傍晚时分酒已醒,心中的愁绪却没轻。今年又送春归去,春光何时有归程?日暮镜前情自伤,流年似水,带走了,风华正茂的好时光。往事悠悠记得清,如今想起,反而徒添惆怅情。

为消忧愁到窗前,沙滩上、池水面,鸳鸯双双交颈眠。云开月光照庭院,微风吹来花摇曳,月下弄倩影。重重窗帘密密挂,挡住风儿不把灯儿刮。夜深人寂静,呼呼风未停,到明天,想必是,路上的落花又一层。

【赏析】这首词前有一短序,可以成为解读此词的一把钥匙。小序中交待了作词的时间、地点和作者当时的身份,同时也交待了作者借病闲居,不想入俯。这两点说明当时忆经五十二岁的张先因性格孤傲,仕途失意,只做了个掌管文书的小吏。

这首词的上片写伤春之情。词人把酒听歌,所听之歌为水调歌。此歌是隋汤帝凿汴河时所制,其声韵悲切。词人把酒听歌意在消愁,结果却酒醒愁未醒。由此看来,词人伤春为表,伤已才是里。春去尚有回归日,而大好青春却一去无返机了。“几时回”,实际上是“伤己”之余的自问了。向晚临镜自照,青丝变白发,又怎能不渐生华年飞逝的怅惘之情呢?最终发出了往事不堪回首万事皆成空的慨叹!

下片描绘了庭院池塘之景,并借以烘托伤春伤己之情。前两句写所见,鸟儿成双是爱情和美满的象征。“瞑”是暮色,与上片的“午醉”相照应,交待了时间的推移,足见词人惜春恋春之情。“云破月来花弄影”,是千古传诵的名句,一个“弄”字写活了月下之“花”,尽显拟人之妙处。但是,更重要的是这个“影”字,这才是词中的“词眼”,是这首词中美学境界的焦点之所在。春之将去,残花尚且顾影自怜,对这美好的大自然充满了眷恋之情。这能不引起词人的思考吗?帘幕重重,灯影朦胧,人渐静而“风不定”。其中的“风”字又是本片中的关键词,是贯穿整个下片的。因为“风”起春寒,鸟儿才紧紧依偎;因为“风”散浮云,月亮才得以重现;因为“风”起,残花月下始弄“影”;因为“风”起,词人才猜想“明日落红应满径”。终篇“落红”与开篇的伤春前后呼应,使上情下景,浑然一体。 这首词有两个艺术特点。第一是感情激切,有一种郁结于胸的自伤和怅惘之情,不吐不快。

第二是“影”字传神。词人善于抓住“影”字来开拓美学境界。张先对“影”字情有独钟。据记载,当时人们送张先一个美称:“张三中”,谓能道得心中事、眼中景、意中人也”。他自己却说:“何不曰:‘张三影’,‘云破月来花弄影’、‘帘压卷花影’、‘堕风絮无影’,吾得意句也。”(后两影,有人传为“浮萍断处见山影”、“隔墙送过秋千影”)。

有偶,李白的《峨眉山月歌》中有“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李煜《浪淘沙》中有“想得玉楼瑶殿影,空照秦淮。”他们之所以对“影”字钟爱有加,这得归因于我国古代诗词追求朦胧意象美的风格。张先深知如此,一个“影”字传神地写出了“花”的情趣,“花”对生活的积极态度,更重要的是表现出一份应该珍惜青春的美好感情和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齐州送祖三篇七
《诗歌鉴赏》

1.《春尽》

【译文】我没回家,是因为春风还在天涯吹拂,不过山岭野间春天的景物也挺好的 。你看: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那满溪漂流的落花,似乎使得溪水也变成芳香的了。树木已一片青绿,蓊蓊郁郁,连路也阻断了;云蒸霞蔚,升腾的云雾转眼又把景物遮的严严实实。清清的泉水,细白的沙粒,一点没有城市垃圾的污染,是那样的清新自然。这是一首旅人春行思家之作,语言清新明快,平淡自然,虽不着一字于议论、抒情,而情纯意真。

【赏析】首联用的是典型的诗家语,和岑参《还高冠潭口留别舍弟》中的“遥传杜陵叟,怪我还山迟”的风味一样。岑参不说自己想回家,却说杜陵叟怪他迟迟不回家;郑獬不说自己想回家,却说春风怪我春尽之时还浪迹天涯。这样写才显得含蓄,有诗味和诗趣。倘若改成“依然浪迹在天涯”,虽平仄一样,意思一样,而味同嚼蜡矣!

颔联是流水对,出句写行路难,诗人从三个方面入手写,一是夜行,二是过岭,三是闻雨,在“夜来风雨声”中跋涉于崇山峻岭中,怎不令人有“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的感慨呢?怎不令人发出“问君西游何时还”的长叹呢?对句给人以王维“春来遍是桃花水,不辨仙源何处寻”那种境界,在“试看春残花渐落”之时,诗人是否也会发出“红消香断有谁怜”和“更能消几番风雨,匆匆春又归去”,“何况落红无数”的感慨呢?春天都已经匆匆归去,自己怎不风雨兼程,不分昼夜往家赶呢?

【注释】:

郑獬(1022-1072) 字毅夫,安州安陆(今属湖北)人。仁宗皇佑五年(1053)举进士第一,授陈州通判。入直集贤院,修起居注。神宗时为翰林学士,权知开封府。因反对王安石变法,以侍读学士出知杭州,迁青州。后称病求退,提举鸿庆宫。工于诗,有反映人民疾苦之作。文辞质朴自然,风格爽朗泼辣。亦能词,俏丽隽永。著有《郧溪集》。有词见《花庵词选》。

2.《孤桐》

【译文】梧桐树天生就能长得茂盛繁密,岿然屹立,拔地高达几百寻。

穿越了云霄,也不屈服,这是由于深深扎根大地的缘故。

岁月越久根越壮实,太阳越炽烈叶子越浓密。

清醒时,时时想着解决民间疾苦(像帝舜抚琴唱的那样),愿被砍伐制作成五弦琴。

【赏析】如果了解了王安石积极变法的经历,了解了他的思想性格,了解了他生活的时代背景,就不难把握此诗的主题。王安石在这首诗中借“孤桐”以言志,孤桐即为他的人格写照:尽管在变法中,他受到种种打击,但他志存高远,正直不屈;经历的磨难越多,斗志越坚;为了天下苍生,不惜粉身碎骨,拔地几百寻的孤桐,之所以岿然屹立,高干凌霄,是因为它“得地本虚心”,善于从大地汲取养分和力量。如果离开大地,它一刻也活不下去,更别想“孤高几百寻”了。犹如希腊神话中力大无比的英雄安泰,离开了大地,就失去了力量的源泉,终于被他的敌手扼死一样。由此我们想到,任何英雄豪杰都是从群众中产生的,他的力量来自群众。离开了群众 (大地),再伟大的英雄也将一事无成。

这是一首借物言志的诗,是诗人表明立志改革决心的宣言书。以形象的孤桐自喻,却给人以坚定亲近之感,令人赞佩,崇敬之心油然而生。

3. 《送杜十四之江南》

【译文】荆州和吴郡是接壤的水乡,你离去的时候春天的江水正渺渺茫茫。太阳将要落山,远行的小船将要停泊在何处?抬眼向天的尽头望去,真让人肝肠寸断忧伤至极。

【赏析】诗题一作“送杜晃进士之东吴”。唐时所谓“进士”,实后世所谓举子(举进士)。得第者则称“前进士”。看来,杜晃此去江南,是落魄的。

诗开篇就是“荆吴相接水为乡”(“荆”指荆襄一带,“吴“指东吴),既未点题意,也不言别情,全是送者对行人一种宽解安慰的语气。“荆吴相接”,恰似说“天涯若比邻”,“谁道沧江吴楚分”。说两地,实际已暗关送别之事。但先作宽慰,超乎送别诗常法,却别具生活情味:落魄远游的人是最需要精神上的支持与鼓励的。这里就有劝杜晃放开眼量的意思。长江中下游地区,素称水乡。不说“水乡”而说“水为乡”,意味隽永:以水为乡的荆吴人对飘泊生活习以为常,不以暂离为憾事。这样说来虽含“扁舟暂来去”意,却又不著一字,造语洗炼、含蓄。此句初读似信口而出的常语,细咀其味无穷。若作“荆吴相接为水乡”,则诗味顿时“死于句下”。 “君去春江正渺茫”。此承“水为乡“说到正题上来,话仍平淡。“君去”是眼前事,“春江正渺茫”是眼前景,写来几乎不用费心思。但这寻常之事与寻常之景联系在一起,又产生一种味外之味。春江渺茫,正好行船。这是喜“君去”得航行之便呢,是恨“君去”太疾呢,景中有情在,让读者自去体味。这就是“素处以默,妙机其微”(司空图《诗品·冲淡》)了。

到第三句,撇景入情。朋友刚才出发,便想到“日暮征帆何处泊”,联系上句,这一问来得十分自然。春江渺茫与征帆一片,形成一个强烈对比。阔大者愈见阔大,渺小者愈见渺小。“念去去千里烟波”,真有点担心那征帆晚来找不到停泊的处所。句中表现出对朋友一片殷切的关心。同时,揣度行踪,可见送者的心追逐友人东去,又表现出一片依依惜别之情。这一问实在是情至之文。

前三句饱含感情,但又无迹可寻,直是含蓄。末句则卒章显意:朋友别了,“孤帆远影碧空尽”,送行者放眼天涯,极视无见,不禁心潮汹涌,第四句将惜别之情上升到顶点,所谓“不胜歧路之泣”(蒋仲舒评)。“断人肠”点明别情,却并不伤于尽露。原因在于前三句已将此情孕育充分,结句点破,恰如水库开闸,感情的洪流一涌而出,源源不断。若无前三句的蓄势,就达不到这样持久动人的效果。

此诗前三句全出以送者口吻,“其淡如水,其味弥长”,已经具有诗人风神散朗的自我形象。而末句“天涯一望”四字,更勾画出“解缆君已遥,望君犹伫立”(王维《齐州送祖三诗》)的送者情态,十分生动。读者在这里看到的,与其“说是孟浩然的诗,倒不如说是诗的孟浩然,更为准确”(闻一多《唐诗杂论》)。全篇用散行句式,如行云流水,近歌行体,写得颇富神韵,不独在谋篇造语上出格而已。(周啸天)

此诗表达了诗人的离别之痛,耐人寻味。

4. 《蝶恋花》

【译文】小雨初晴的欣喜,使院庭的晚照也这般红丽!倒影芙蓉池的楼台,摇漾着动人的金碧,春晚的风,吹动飘拂的柳,含怎样依依的情!池面的嫩荷,不正如伊人饰戴的细巧青细?然而,时光毕竟已流过七载,故园依旧,良月好侣却已零散!过片的赞美由此化为惋叹,朱颜已老的词人,已再无心情赏景主。于是斜阳渐隐,金翠的楼台上,只剩下这位落拓归客的身影,坐对着暮霭四起的黄昏……

【赏析】这首词借景抒怀,表达了词人流落异地之悲、老大无成之慨,以及无幸遭贬的苦闷、压抑,曲折地反映了作者内心的惆怅和凄苦之情。原词之墨迹保留至今,现藏于故宫博物院中。

起笔“小雨初晴回晚照。”富于象征意味:雨后初晴,夕阳返照的景象,暗寓作者久遭迁谪始得召还的人生。终见天晴固然可喜,可是夕阳黄昏,亦复可悲。这亦喜亦悲之情,全融于这初晴晚照之中。接下来“金翠楼台,倒影芙蓉沼。”二句更需玩味。楼台本已巍峨壮观,叠下“金翠”二字状之,气象更加富丽堂皇。如此金碧辉煌的楼台,沐浴于晚照霞辉之中,其倒影又映现于荷池之水面,楼台本身与其倒影,遂构为一亦实亦幻的庄严景观。难怪《宣和画谱》称王诜“风流蕴藉,真有王谢家风气”。“杨柳垂垂风袅袅。”词人更以如画之笔,渲染出池塘上一片春色。杨柳垂垂,原是静态;风袅袅,则化静态为动态,姿态具动静相生之妙。“袅袅”二字极美。从其手迹可见,此二字真是姿媚无限,笔意之美,与词情相得益彰。“嫩荷无数青钿小。”歇拍承上文芙蓉沼而来。时值春天,初出水面之嫩荷,宛如无数青钿。至此,盎然春意触目萦怀。

过片“似此园林无限好。”将上片作一绾结。园林如此富丽,春色复如此迷人,确乎可说无限之好。应知此园林非指别处,就这位驸马之府邸。王诜词中曾一再对之加以描绘。句首“似此”二字,已暗将此美好之园林与自己之间推开一段距离。“流落归来,到了心情少。”“流落”二字,写尽七年的迁谪生涯,所包蕴的无穷辛酸,又岂是“归来”二字所可去之以尽。重到了旧时园林,已物是人非,经此重谴,词人临老,妻子下世,园林纵好,也只能是“心情少”了。韵脚之“少”字,极含婉厚重,有千钩之力。词情至此,由极写富丽之景一变而为极写悲哀之情,真有一落千丈之势。“坐到黄昏人悄悄。”黄昏遥承起句晚照而来,使全幅词有绾合圆满之妙。更重要的,还于以时间之绵延,增加意境之深度。坐到黄昏,极言其凄寂况味。更应添得朱颜老。结句纯为返观自己一身之省察,词情更为内向,悲感尤为深沉。园林依旧,朱颜已改,人生到此,复何可言。

初晴晚照,金翠楼台,杨柳袅袅,嫩荷无数,皆可喜之景,亦皆可慰人心。然而词人却只是“心情少”,无法摆脱悲哀。而写景设色愈富丽,则愈反衬出其伤心怀抱之黯淡。中间具一大跌宕、大顿挫,笔势变化有力,是此词又一特色。抒情结构的巨大转折,与情景之间的强烈反衬,都是表现主题的重要艺术手段,足可玩味。

5.《半山春晚即事》

【译文】晚春的风把花吹落了,处处绿荫。山上的路护着浓荫,半山园的林屋一片鸟声,十分幽静。有时设椅小坐休息,有时扶杖穿着草鞋探寻美丽的风景。当北山上的小鸟经过时,听听鸟儿美妙的叫声。

【赏析】半山,在江苏江宁。由县东门到钟山,这里恰好为一半路程,故称作半山。作者力行新法失败后,晚年退居江宁,并于元丰年间(1078—1085)营建半山园,自号半山。这首诗表现了他隐退生活的一个侧面。

起首二句至为奇妙,寥寥十字,摹尽春色的变化,显示了一幅绿肥红瘦的景象。常人写红花凋谢,会有惋惜之情,而使诗歌染上一层淡淡的哀愁。此诗却不然,诗人以积极的人生态度来表达,所以在他笔下展现的是欣欣喜人的景象。春风是无法“取”将花去的,但若没有这个“取”字,就不能形象地表现自然景象之变换;春风也不会“酬”与清阴,但若没有这个“酬”字,就不能体现作者欣然自得的情怀。若无此二字,诗人的达观,春风的和煦,就不能跃然纸上了。

春风慷慨赐与清阴,诗人于是尽情去欣赏。所以三、四句以“清明”为本,稍作敷展。“翳翳”,是形容树木茂密的状貌,“交交”,则是形容树木相互覆盖交加的样子。只见那小路沿着山坡在茂密的树林中蜿蜒曲折,伸向远处,一片静谧,在葱茏的深处,园屋隐约可见。这两句写静,略有唐人常建“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题破山寺后禅院》)的风味。然而常建的诗是禅寂之静,此诗用了“翳翳”、“交交”,显得更有生意。

五六句笔锋一转,顺势推出主体形象。床敷,即安置坐具,杖履,指扶杖漫步。二句截取两个生活片断来刻画半山园主人的风神。或居家凭几小憩,或寻幽拄杖独行。两者虽是一静一动,但同样表现了诗人恬淡安宁而又欣然自乐的心境。

在此宁谧的氛围里,突然传来阵阵清脆悦耳之声,抬头看去,原是北山一鸟,掠飞而过,留下一片“好音”。这两句极富韵味。北山即钟山,六朝时周颙曾隐居于此。此时的北山,除了诗人独步寻幽之外,杳无人迹,只有声声鸟鸣,偶尔来慰其岑寂。诗人在平夷冲淡的外表下,怀孤往之志、举世无人相知的感慨显示于言外。前人评价说:“寓感愤于冲夷之中,令人不觉。

齐州送祖三篇八
《淇上送赵仙舟赏析》

作品原文

淇上送赵仙舟

相逢方一笑,相送还成泣。

祖帐已伤离,荒城复愁入。

天寒远山净,日暮长河急。

解缆君已遥,望君犹伫立。[2]

3注释译文

题注:题目,一作《河上送赵仙舟》、《齐州送祖三》,又作《淇上送赵仙舟》,也作“送祖济州”。

方:刚刚。

祖帐:古代送人远行,在郊外路旁为饯别而设的帷帐。亦指送行的酒筵。意同“祖席”。

荒城句:还得满腹愁苦地回到荒凉的济州城去。

长河:黄河。

解缆:解开系船的缆绳。

遥:远离。此句意为:刚解开船缆绳,船就急速顺流而下。[2]

4诗词鉴赏

解缆君已遥,望君犹伫立。(1)①借景抒情,借荒城、寒天、净山、暮日、长河等凄清景象,传达了作者感伤之情;②直抒胸臆,颔联直接点出“伤离”、“愁”的情感;③细节描写(动作描写),以伫立河边的细节,表现作者对友人的不舍。

作者感情经历了相逢时的欢愉,分别时的愁苦,分别后的惆怅,几个阶段。 此诗作于贬谪济州时。“相逢方一笑 ,相送还成泣 。”起句平易如话,写两人才相逢又相别了,刚高兴了一会,现在又悲伤了起来。这两句语言朴实平易但蕴含的情感又很丰富。“相逢 ”、“相送”“方 ”、“还”传达出来去匆匆的遗憾。“还成泣”一方面表明友情是多么真挚、深厚;另一方面短暂的“笑”对“泣”又起了反衬、加强的作用。这两句真是天生的好言语。下两句亦是叙别,“祖帐”,即饯别,“荒城”,指济州。这两句说饯别时我已悲伤不已,哪堪别你之后独自进城呢 。“荒城”即边城的意思。济州位于黄河下游,他在被出济州中谓之“井邑海云深”,谪居于此,自然更生遥远之感了。他的愁入荒城,也含有不甘于这种境遇的意思。那首也是作于济州的赠祖三咏写道“贫病子指祖既深,契阔离散、劳苦余不浅 。”可见二人皆是天涯沦落人,因此友情就显得分外深厚了。“天寒远山净,日暮长河急。”这两句写到环境,仿佛一路絮谈,周围环境都未顾及,此时友人解缆离去,才注意到伫望中的这些景象。这两句使人产生时间感 ,“祖帐”进行了多长时间啊。这景象引起作者特别注意,自是迎合了他此时的情绪。表现出友人离去造成自己的空虚感、落寞感,而“日暮长河急”更加重了心绪的撩乱。沈德潜称“着此二语,下‘望君’句愈觉黯然。”唐诗别裁诗人就是在这种背景下望着友人离去,真是“黯然销魂”至极了 。“ 解

缆君已遥 ”,写船快,实则怨船快;“望君犹伫立”,一个“犹”可见他是何等执着,这类的诗句很多,只是王维这两句用两个“君”分明是谈话口吻,仿佛此时他在心里默默地与友人在交谈。这首诗叙别情在王维同类诗歌中,显得特别浓挚深至,而语言表达又很自然素朴 ,“天寒”二句的描写也似是不经意间的点染,王文濡评曰 “不设色而意自远,是画中之白描高手。”(《历代诗评注读本》)这真是“淡者屡深”(司空图语)了。祖三即祖咏,是王维诗友,王维另有《赠祖三咏》一诗,称彼此“结交二十载”,可见交谊之深。此诗作于贬谪济州时。

最后一句“望君犹伫立”中 “犹”好?还是“空”好?

(1)“犹”字好。孤舟远逝,作者仍然伫立原地,目送远去的朋友。

“犹”字侧重表现伫立时间之长,以及作者主观上的不愿离去,写出了不舍的深情。

(2)“空”字好。“空”字表明朋友的孤舟在视野中已经消失,作者空对无际的天水。

“空”字侧重表现出作者失神落魄的神情,更强烈传达出作者对友人离去的惆怅、失落之情

齐州送祖三篇九
《唐诗选讲》

本文来源:http://www.guakaob.com/zigeleikaoshi/133336.html

    上一篇:赞美年青人

    下一篇:赠友谊的诗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