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的成词

| 美国项目管理师 |

【www.guakaob.com--美国项目管理师】

问的成词篇一
《关于“已经”的成词过程和“经”的词尾化问题》

问的成词篇二
《ly为尾的词,adj或adv的问题》

costly 是形容词还是副词

1)有些词常因词尾是-ly 而被认为是副词, 但实际上是形容词, 或在现代英语中用作形容词。

这类形容词有些表示人的特征、气质、性格, 有些表示事物的特征、状态、状况等。

这类形容词常见的有:

manly 男子气概的homely 俭朴的, 不漂亮的

lonely 孤独的ugly 丑陋的

earthly 世俗的costly 昂贵的

childly 孩子似的fatherly 父亲般的

motherly 慈母般的soldierly 英勇的

brotherly 兄弟般的grisly 恐怖的

unmanly 无男子气概的wifely 妻子似的

comradely 同志般的princely 君王的

comely 漂亮的portly 肥胖的

unscholarly 没有学问的burly 粗鲁的

bastardly 卑鄙的, 私生的miserly 吝啬的

elderly 年长的unruly 不守规矩的

wily 诡计多端的melancholy 忧郁的

prickly 多刺的bubbly 多泡的

wooly 毛的crumbly 易碎的

bodily 肉体的goodly 相当大的

curly 卷曲的unholy 不信神的

grandfatherly 爷爷(似)的, 慈爱的grandmotherly 祖母(似)的, 溺爱的 unearthly 非人间的, 超自然的

Note:manly, fatherly, motherly 和brotherly 在古英语中也用作副词。

2)有些以-ly 结尾的词, 既可作形容词, 也可作副词

worldly

a . 尘世的, 世故的

ad . 世故地

timely

a . 及时的, 适时的

ad . 及时地, 适时地

heavenly

a . 天国的, 超凡的

ad . 至高无上地, 极其

friendly

a . 朋友(般)的, 友善的

ad . 友好地, 朋友般地(另有friendlily)

lovely

a . 可爱的, 心灵美的

ad .〈口〉漂亮地, 极妙地

womanly

a . 妇女的, 女子气的

ad . 女人般地

scholarly

a . 学者的, 学者风度的 ad . 学者似地

cowardly

a . 胆小的, 懦怯的 ad . 胆小地, 卑怯地 beastly

a . 野兽的, 野蛮的 ad .〈口〉非常, 极 lowly

a . 地位低的, 谦卑的 ad . 谦卑地, 低低地 likely

a . 可能的, 合适的 ad . 很可能

masterly

a . 熟练的, 巧妙的 ad . 熟练地, 巧妙地 kingly

a . 国王的, 高贵的 ad . 君主似地

silly

a . 傻的, 无聊的 ad . 愚蠢地

untimely

a . 不适时的, 不是时候的 ad . 不合适宜地, 过早地 lordly

a . 贵族气派的, 高贵的 ad . 贵族般地, 高傲地 sickly

a . 有病的, 令人作呕的 ad . 病态地

unf riendly

a . 不友好的, 冷漠的 ad . 不友好地, 不利地 oily

a . 油的, 谄媚的 ad . 油滑地, 讨好地 sightly

a . 悦目的, 好看的 ad . 悦目地, 好看地 stately

a . 堂皇的, 庄重的

ad .〈罕〉威严地, 宏伟地 orderly

a . 整齐的, 守秩序的 ad . 挨次地, 有条理地 mannerly

a . 举止文雅的 ad . 举止文雅地 deathly

a . 致命的, 死一般的 ad . 极其, 死一般地 chilly

a . 相当冷的, 不友好的 ad . 寒冷地, 冷淡地 godly

a . 虔诚的, 神的 ad . 虔诚地

rascally

a . 流氓的, 卑鄙的 ad . 卑鄙地, 卑劣地 ungainly

a . 笨拙的, 难看的

问的成词篇三
《对数词成语的几个问题的认识》

服!妈妈回家后看到熟睡的孩子留下的字条"妈妈!我能帮你干活了#!心疼$心酸又欣慰%这则广告虽也以表达母子亲情为手段!但它过于矫饰!过于沉重!让稚弱的孩子承担心灵重负使人不能接受%

理%另一方面!广告还可以迎合已有的流行现象和流行心理!使自己宣传的产品成为流行的代言%雅克"#的电视广告!让影视明星说出广告语&"想吃维生素糖果的!就快跟上吧%’这则广告抓住当前一些人重视养生保健$惟恐自己缺乏某种元素的流行心理!再利用站在流行文化最前沿的明星发出召唤!其创造流行和迎合流行的意图昭然若揭%应该说!如果对人们追逐流行的心理把握准确!表现得当!广告语就可能收到非常好的效果%但如果整篇广告缺乏信息内涵!光叫嚷产品如何流行!消费者是不会买帐的%

总体上看!我国广告在经历了"推销广告’$"营销广告’之后!已进入"人文广告’时代!这是人们消费观念的变化使然%$%年代以后出生的年轻人更把消费视为一种主义!他们不再禀持传统的实用主义价值观!更重视商品的人文内涵和精神属性!强调"有态度的消费生活’!在消费中表现个人的价值选择%随着这些人成为社会消费主体!寻求产品的象征意义$表现心理附加值将成为广告语最能致效的表现手段%

四、追逐流行

流行是一段时间内在社会上流传很广$盛行一时的大众现象和社会行为%广告作为一种重要的信息载体!它一方面可以创造流行来迎合目标受众追逐流行的心理!从而使广告产品成为消费者竞相购买的对象%如宝洁公司的飘柔洗发水电视广告!拥有一头柔亮秀发的空中小姐诉说&"我只将秘密告诉她!谁知一传十!十传百!成为全国皆知的秘密%’从而引出"表现最好!自然全国最流行’的广告语%该广告倡导一种健康$审美的生活方式!创造了流行!让崇尚此种生活方式的人产生消费的愿望!加入流行的行列%健力宝公司第!季饮料"现在流行第

语文学刊

!季’$"不炫不流行’$"不野不流行’等系列广告语

一再强调"流行’二字!目的也是创造流行!引导消费潮流!并且使用社会流行语!它显然把年轻人作为首选目标消费群体!字字敲击他们追求流行的心

对数词成语的几个问题的认识

○河北保定师范专科学校初教部贾吉峰

成语是一种具有定型性$习用性$历史性和民族性的固定词组!是在社会演进与语言发展的历程中形成的%成语是熟语中最重要的一种!它既不同于结合不很紧密的自由词组!也有别于作为专名术语的固定词组%数词成语是成语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汉语中带数词的成语相当多!甚至有些成语全部由数词组合而成!形成了汉语成语的一大鲜明特色%本文拟从三个方面对数词

成语作些粗浅分析%

语的第二个字位置上不出现外!其余各处均可出现(数词"五’$"百’$"万’只出现在第一字或者第三字位置上(其他数词只能用在成语的第一字位置上%

一、数词成语中数词在成语结构里的分布特点

&’在成语结构中只使用一个

数词&

一马当先面楚歌

五体投地四

(’当两个数词搭配使用时!

一共有)种情况&

*&+同一个数词在成语中两次出现!位置在第一$第三字的位置上%这类成语的数词有五个!它们分别为)一’$)三’$)十’$)半’$)百’%例如&

八面威风

通过对大量的数词成语的结构进行分析!我们发现数词成语有这样的特点&数词"一’$"二’可分别出现在成语结构中的任何一个位置(数词)三’除了在成

!!"!

一朝一夕信半疑

三盈三虚半多"#一般出现的位置有三种情况’第一%第二字位置上#第二%第三字位置上#第三%第四字的位置上&这类成语亦不多见&例如’

异比一般词组要大得多&因此#在分析成语结构或关系时#要充分考虑到成语的语源%意义%组成部分的词性以及组合形式&

成语在形成和发展的过程中曾经有过结构成分上的变动&我们经常使用的(四通八达)#就曾有过(四通五达)%(七通八达)的表现形式&例如’

十全十美百依百顺

!!"成语结构中的两个数词#一大一小$小的在前#大的在后#分别出现在第一%第三字的位置上&这是比较常见的一类&例如’

二三其德七八糟

三五成群乱

一穷二白妻四妾

四离五散扭八歪

两面三刀五雀六燕

三七

气象万千

"!在成语中四个数词连用#

即一个成语全部由数词构成的情况’

四个数词在成语中连用#这是汉语数词成语中数词组合搭配的一种特殊情况#反映了数词对汉语词汇#尤其是对成语影响的一个重要侧面&举例如下’

《史记・郦食其列传》:陈留,天下之冲,四通五达之郊也。《五灯会元》:入处真实;向后自然七通八达。

《子华子・问党篇》:齐之为国也,其涂所出,四通八达。三千

又如现在使用的(三心二意)曾有过(二心三意)%(二心两意)%(五心六意)等形式&*通俗编+记载’

!""成语结构中的两个数词#一大一小#大的在前#小的在后#分别出现在第一%第三字的位置上#这种情况与第二种情况正好相反&这也是比较常见的一种情况&例如’

一五一十

三山二水九牛一毛

五万

三五五

七七八八千万万

三三两两十十五五

三位一体湖四海

六通四辟无一失

二、数词成语结构的变化与意义的关系

定型化是固定词组的一般特征#对成语来说#定型化更是一个重要特征&成语的稳定性主要依靠定型化来体现&可以说没有定型化就没有成语&成语的定型性是历史形成的&从结构方面看#数词成语的定型化表现为结构成分固定和结构关系的固定&有时#成语的结构分析会让人感到不好处理#主要在于它不同于一般词组的结构特点&对于一般词组来说#它是词与词的组合#两个直接成分靠语序或虚词发生一种语义关系#结构形式与语法关系显而易见&而成语#大多是语素!古汉语的单音词"的组合#这种组合往往是语源内容的紧缩%摘要%省略%增衍等等#相沿成形#成为一种理性意义的载体#其结构形式同语义关系的差

《论衡・讠间时篇》:天地之神,用心等也;非心二心两意,前后相反也。

《易林・睽之随》:五心六意,岐道多怪。

关汉卿《救风尘》曲:三心二意。

梁同书的《直语补证》:二心三意,谓疑虑不定也。《易林》:五心六意,岐道多怪。

经过演化#(四通八达)%(三心二意)已经成为今天的定型结构#然而在它们以(四通五达)%(七通八达)%(二心三意)%(二心两意)%(五心六意)等结构形式使用时#意义与前者是相同的&从这里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出’作为一个整体#它不因(三)%(二)%(五)%(六)%(七)的不同而变更其意义#这些成语一经定型就不能随意更改#充分体现了成语作为

语言文字

!#"成语结构中的两个数词#分别出现在第一%第三字的位置上#但这两个数词之间有倍数关系&例如’

三亲六故平八稳

三旬九食四

!$"成语结构中的两个数词#分别出现在第二%第四字的位置上#一小一大$小的在前#大的在后&例如’

举一反三三道四

以一驭万说

!%"成语结构中的两个数词#不分大小#或者在前或者在后#分别出现在第一%第四字的位置上#这类成语不多见&例如’

一以当十里挑一

三占从二百

!&"成语结构中的两个数词并列出现#或者大数在前#或者小数在前!其中以小数在前居

!!"!

试论语言运用的社会因素

○浙江丽水师范专科学校

语言文字的使用是亘古至今的重要社会现象!阐述这个题目牵涉面较大的问题!我觉得应从现实

季三华

总之林林总总不胜枚举#这些不同的言语现象都能说明一个问题!既人性有共同之处!言语背后的人情世故古今中外大体相近#人类对活的方式随着科技进步!有了更迅捷的手段!如手机!电子邮件等#一个人的一生生活的空间会不断变化!从事的工作角色亦不尽相同!而在生命的旅途中!他%她&就要与周围相关的人进行各式各样的交谈!以期合作与成功!因之交谈的内容也就五花八门不一而足#但我们再仔细分析一下!一般而言人际对话总是产生于某种特定的需求!而对话也总是能让听众体察当事者内心焦忧!喜悦乃至于慌张等情绪的波动#人有性别’职业’年龄和文化水平的差别!但人的谈吐所谓(言为心声)!却是可归类整合的#人的谈吐风格迥异!而其中折射出来的心态却古今中外区别不大!所谓(鸟之将死!其鸣也衰!人之将死!其言也

语文学刊

生活实际出发!将其分为两个方面加以探讨"一是言语交谈对话的沟通运用!二是间接的书面写作传达#

我们审视检点人类运用语言的现象!便会发现一个很有趣的事实"即尽管人类生活的潮流奔涌不已而日新月异!但反映不同国度种族肤色人等的语言活动!即通过语言表露的人生动机与心态!却有大体一致的地方!如人生踌躇满志时!像克林顿就职美国总统的演说!那真是全球聚焦!神采飞扬#又例!生活中小姑娘自知失察又难以辩解嗫嚅!教师授课的聚精会神富于条理又同时期待与学生在认识上的共鸣沟通$以及中医接待患者的望闻问切#

固定词组定型性的特点#诚然!数词成语结构的定型化!并不意味着其结构一点也不变#从历史的发展观点来看!定型性本身也是相对的#语言实践证明一些数词成语结构上有了变动!但其整体意义并未改变#如"孤行一意***一意孤行%现代型&’百孔千疮***千疮百孔等#反映了成语的定型性与成语的发展变化是辩证统一的关系#

五#花#八#门白

百#花#齐#放解

一#穷#二#一#知#半#

%%&成分的省略%省略谓语的&#例如"

一发(引)千钧三秋(有)三窟

%&&词类活用

一日(如)

狡兔

一刻(值)千金

$"古汉语语法特征的遗留

%!&特殊的动量表示法古汉语表示动量的方法一般是把数词直接放在动词前!而不用动量词#例如"

二三其德%三心二意&!数词(二’三)%指时二时三!反复无常&带宾语!活用作动词#

以上只是本人对数词成语的一点认识!尚需深化#其实数词成语问题还可以从其他角度去探析!如数词成语的文化因素!数词成语中数的模糊性等!从这些角度去分析数词成语!会有更多的发现对于更好地使用数词成语大有裨益#

三令五申劳永逸

百战百胜一

九死一生千锤百炼

三、数词成语中的古代汉语特征

!"单音词为主

现代汉语与古代汉语的一个明显区别是现代的以双音词居多!古代汉语%特别是先秦文言&则以单音词占优势#例如"

%$&特殊的介宾关系现代汉语的介宾关系是宾语放在介词后面!数词成语中保留的古汉语语法特点则与之相反#例如"

一以当十一以贯之一言以蔽之

!!"!

问的成词篇四
《连词成句应注意的问题》

一、看清标点符号。

㈠如果是句号,则是陈述语句。

如果题目中给的是句号的要用一般陈述语气,也就是说它是陈述句。;陈述句的基本结构就是主语+谓语+宾语而构成的。例如:have a chocolate of bar I (.) 这样的题目给我们的标点符号是句号(.),很显然这是一个陈述句。那么,第一步是找到主语。经过认真的读题目,我们不难发现这句话的主语是I(我) 。第二步就是找谓语动词(谓语动词有be动词和实意动词等)。题目中唯一的动词就是第一个单词have(有/拥有)。那么这句话就应该是“ I have „ ”(我有„)。还剩下四个单词,仔细读一下就知道是一个固定结构“a bar of chocolate”,所以这句话就应该是“I have a bar of chocolate.”(我有一块巧克力。)。像这样的题目比较多。希望同学们能够很好的掌握这种题目的做法。

㈡如果是问号,则是疑问语句。

就要先看是特殊疑问句还是由情态动词引导的疑问句。①如果有where 、 what、 how等疑问词,那么它就是特殊疑问句,就要把疑问词where 、 what、 how 等放在一句话的最前面,它后面紧接的是be动词也就是我们学习过的am、 is、 are三个单词。例如:题目是“it is what (?)”.首先看见它的标点符号是问号(?),所以断定是疑问句,而且经过我们的继续观察我们发现还有一个特殊疑问词“what”,所以就知道这是一句特殊疑问句,故将what放在句子的最前面,然后,我们知道特殊疑问词在疑问句中它们的后面应该要有be动词(am is are),而通过观察我们不难发现句子中有一个BE动词(is),所以很快我们就知道这句话应该是“What is it ?”;②如果题目中有can、 may、shall、would等情态动词,那么它就是由情态动词引导的疑问句。例如:“have I a may new bike (?)” 。这道题目中有一个情态动词may,很显然这就是由情态动词may引导的疑问句。那么我们就要把may放在句子的最前面,后面紧接的就是这句话的主语(主语往往是人或者物)。很快我们就能写出这句话的前半部分“May I have „”很显然,还剩下的几个单词可以构成一个词组“a new bike”,那么将整句话连起来就是“May I have a new bike ?”(我可以拥有一个新的自行车吗?)。同样其他的句子,例如由can 、would、shall等情态动词引导的句子也是这样的方法可以完成。万变不离其中。③如果题目中没有任何的特殊疑问词,也没有任何情态动词,那么它就是我们最最熟悉的一般疑问句了。这样的题目应该是学生的拿手好戏。例如:“you a are student(?)”.很显然是一个疑问句,而且没有任何特殊疑问词。所以这是一句一般疑问句,一般疑问句的基本准则就是疑问词是be动词(am /is /are),而且要把它们放在句子的最前面。通过观察我们看到题目中有一个be动词(are),所以这句话就很容易连到“Are you a student ?”(你是一个学生吗?)。这样的题目还可以先将它当作一般陈述句来做,然后再由陈述句改成一般疑问句。例如“you a are student(?)”这题还可以先将它写成一般陈述句的形式“You are a student.”。然后将它写成一般疑问句,即是将这句话的主语和谓语(be动词)对调,得到“Are you a student?”,这样这句话也就完成了。相信这样的方法有时更适用于一些学习能力不太强的学生。要同学们记住的是要把be动词放在句首,紧接其后的是主语,其他成分也就容易补上去了。

㈢如果是感叹号,则是感叹语句。

小学里我接触到的感叹句也就那么两种。我们在做这样的题目时,大部分的同学都是凭借自己的记忆去做的。这也就要求同学们掌握最基本的模式。我平时接触到最多的就是由what和how引导的感叹句。

①由what引导的感叹句。

我知道有what引导的感叹句,其基本结构是What + a + adj. + n.。例如:“What a nice book !”(多漂亮的一本书啊!);“What a beautiful girl!”(多漂亮的一个女孩啊!);“What a big fish!”(好大的一条鱼啊!)等等诸如此类的句子。要求同学们记住的是由what引导的感叹句的基本结构。这样不论遇到怎样的题目就不会束手无策了,更用不着死记硬背。例如这样一条题目:“a what scarf long(!)”,那么,这条题目按照刚才的“公式”就能很快做出来了。首先把“what”写在最前面,然后写量词“a”,接着是形容词“long”,最后把要修饰的词(也就是主语)写下来,这句话也就是“What a long scarf !”(好长的一条围巾啊!)。其它的题目也是大同小异,只要同学细心,记住这样的基本结构。

② 由how引导的感叹句。

与what引导的感叹句相似,how引导的感叹句的结构是“How + adj.( +n. /名词短语 + be动词 )!”。但值得注意的是这里的主语可以是单数也可以是复数。例如:How nice the bookmark is !/ How beautiful the girls are !这里的be动词取决于所要修饰的单词,也就是这句话的主语的单、复形的情况。有这样一个题目: “dress beautiful is your how (!)” 。当我们拿到这样的一条题目的时候,我们知道这是一条感叹句,所以第一步就是找到引导这句话的感叹词,很显然这句话的感叹词是“how”,根据我们已经掌握了的how引导的感叹句的基本模式,我们很快就能够根据how引导的感叹句的基本结构把这句话写出来:“How beautiful your dress is !”。

二、注意特殊句型

还有一些连词成句的题目看上去似乎是无规律可循。怎么去做呢?有这样一条题目:“to time to go it’s school (.)” 这是小学四年级的一条题目。这样的题目就要求学生对有些句型的熟练掌握。这条题目考的是学生对句型“it’s time to do sth.” 的运用和词组“go to school(去上学)”,这是一条交际运用题。很显然,这条题目的答案应该是:“It’s time to go to shool.”(该到上学的时候了。)像这样没有明确的主语,而用it作形式主语的句型还有很多。例如:it’s late !/ It is rainning now./It does’nt matter.等句型都是用it 作形式主语的,这些都需要学生能够掌握、熟记。

还有一类句型叫做祈使句。这样的句型往往没有主语。例如:“Go to the playground ,please.”(请去操场。)这样的句子就省略了主语,完整的应该是“我请你去操场。”所以这样的句型也是学生所需要掌握。有这样一条题目,“breakfast , have Mike(. )”。很显然这是一句祈使句。拿到这条题目时,如果对句子的意思不明白也许就无法下手。但是如果明白是“让迈克吃早饭。”这条题目也就很好做了,这是一条省略句,所以很快就能得到答案:“Have breakfast,Mike.”。有很多像这样的题目,没有明确的主语、谓语等。这就需要学生对所要完成题目的句子意思的了解,对一些固定结构的掌握。所以我在平时的教学中经常让学生背诵课文。这样既可以很好的记住课文的内容又能够很好的掌握某些固定的短语等。这样才能百战不殆。

三、注意句子是否完整

往往学生在做完一条题目以后,经常会出现句子还没你有写完整,单词抄写错的现象。我在教学中经常会发现有许多学生(其中也包括学习不错的学生)在做这样的题目时出现漏字、错字的毛病。这就需要我们在平时的训练中注意培养学生认真仔细的习惯。在做题目时要不断地给同学们出“难题”,让他们出现错误,并能够在同学或者老师的帮助下发现错误,加深映像。还可以通过帮助其他同学“找错误”等活动来帮助学生增强细心意识。这样既发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又让学生得到了很好的锻炼。

四、注意字母的大小写

字母的大小写,应该是不断提及的话题。在英语中经常需要的大写的有每句话的开头字母、人名、专有名词等。例如:“thank you,liutao.”这句话中有三个字母没有大写,应该将它改成:“Thank you,Liu Tao.”这样这句话也就很明白了。与中文不同,在英文中字母的大小写有时也就决定了一句话的意义。Doctor 和doctor就是因为一字之差其意思也就大大不同,前者是博士而后者则是医生。Sprite和sprite,Smith和smith等等诸如此类的词他们虽然只有一字之差,但它们的意思却是截然不同的。所以在平时的教学中,应该注意这类题型的讲解。希望广大的小学英语教师平时多总结,多留意,学生的错误也就自然而然会少点。

我在教学中不断帮助学生总结,学生就能很快地记住这些细节方面的问题,在考试中学生遇到这样的题型也就能得心应手,正确率也大大的有了提高。 以上仅仅是笔者的一点浅薄的经验总结,还有许多的值得商榷的地方,希望能和广大同行共同商讨,共同进步。

问的成词篇五
《单纯词与合成词的界限问题》

问的成词篇六
《成语_呜呼哀哉_的词汇化历程及相关问题_胡斌彬》

语言教学与研究2013年第5期

成语“呜呼哀哉”的词汇化历程及相关问题

胡斌彬*

“呜呼哀哉”“呜呼”“A哉”成语起源于先秦时期的叹词和组成的感叹句结构,该结

,“呜呼+A哉”A的语泛表多种感情。汉代以后结构融合为一个四字语句,构内部关系松散,提要

。“呜呼哀哉”义范围缩小,主要表示哀痛感情从元代开始产生了“死”的意义,之后降格为一

个谓词性短语,逐渐凝固定型,在现代汉语中词汇化程度较高。文言叹词“呜呼”也在近代产

“死”“一命呜呼”。上述变化涉及韵律、生了的意义,后来衰落了,却产生了另一个动词性成语

语音、语法、语义及语用等多种诱发因素,背后隐含了一系列复杂的词汇化机制。

关键词成语;呜呼哀哉;词汇化

零引言

,“呜呼哀哉”在现代汉语中是一个典型的成语,各种版本的成语词典几乎都收录了。根

《现代汉语词典》(2005:1436),“呜呼哀哉”“死”“完蛋”据成语一般表示或的意思,具有讽刺、诙谐的意味,用于表达说话人憎恶或讨厌的对象死亡,有时也用于说话者称自己去世。例如:

(1)袁世凯终于只做了八十一天的皇帝梦,便呜呼哀哉了。(何萍《袁世凯垮台前的一件

)荒唐事》

(2)我呢,《春华秋实》)老怕一口气不来,就呜呼哀哉。(老舍

“呜呼哀哉”在语法功能上,表示死亡意义的一般在句中作谓语,前面可以加时间副词“就、便”

“了”。这些情况说明,“呜呼哀哉”等,后面常带动态助词的内部结构和意义具有很强的凝固

性和整体性,在功能上相当于一个动词。

“呜呼哀哉”,“哉”从历史层面看,成语的构成成分“呜呼”在古汉语中是一个叹词是一个

,“哀哉”语气词相当于一个感叹句。按照一般规律,叹词有很强的独立性,一般不跟前后的语

,“呜呼”句产生直接语法关联,而是独立成句或充当独立语。所以从句法的角度看与“哀哉”

,“呜呼哀哉”应该很难融合成一个四字格。从表达上看最早是作为一个表达哀伤情绪的感叹

句使用的,而用作成语时,却变为“死亡”义,不再表达哀痛情绪,而是带有讽刺、调侃的意

——这种意义和感情态度上的巨大变化也不合常理。味—

“呜呼哀哉”到底是怎样从关系松散的语句结构演变为一个凝固化的词汇成分的?其意

11QSK13)、本文得到侨办科研基金资助项目(编号:10QSK09、华侨大学高层次人才科研启动费项目

(编号:13SKBS119)及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资助项目的支持。本文修改过程中,业师俞理明先生及车录彬博士、董秀芳女士曾先后提出宝贵意见。致以诚挚的谢意!*

57

义和功能为何发生了如此巨大的转变?带着这两个问题,本文拟对成语“呜呼哀哉”的来源、词汇化过程及其动因和机制进行探讨。

一“呜呼哀哉”成语的来源

“呜呼哀哉”,“呜呼”可以上溯到西周春秋时期。在先秦时期是一个常用的叹词,也写作“乌呼、(《现代汉语词典》(2005:1436),於乎、於戏”等在今文《尚书》和《诗经》等文献中很常见①。“呜呼”一般单独成句,并往往有一个后接句。采用现代标点,在“呜呼”和后接句之间

,“呜呼”的后接句有陈述、祈使、疑问和感叹四类。例通常用叹号或逗号隔断。从语气上看

如:

(3)呜呼!予旦已受人之徽言咸告孺子王矣。(《尚书·周书·立政》)

(4)呜呼!敬之哉!官伯族姓,。(《尚书·周书·吕刑》)朕言多惧

(5)呜呼!我生不有命在天?(《尚书·商书·西伯戡黎》)

(6)呜呼!休兹知恤,!(《尚书·周书·立政》)鲜哉

“呜呼”的后接句为感叹句或祈使句时,句尾常带语气词“哉、夫、乎”等,其中带“哉”最为

。“呜呼……哉”普遍,这种情况跟本文讨论的问题有直接关系,我们用“呜呼……哉”表示结

构在先秦时期有三种常见的格式。

②:“呜呼+S+VP/A哉”。即“呜呼”“VP/A哉”“S”甲式句和被隔开,例如:

(7)呜呼!封,!(《尚书·周书·康诏》)敬哉

!(《尚书·周书·大诰》)(8)呜呼!允蠢鳏寡,哀哉

:“呜呼+VP/A哉+S”。其中“S”“VP/A哉”乙式句是呼告或陈述对象,置于之后,例如:

(9)呜呼!肆哉,。(《尚书·周书·大诰》)尔庶邦君越尔御事

(10)呜呼,。(《逸周书·小开解》)敬之哉,后之人

(11)旻天不吊,不慭遗一老,俾屏余一人以在位,茕茕余在疚。呜呼哀哉尼父!无自律。

(《左传·哀公十六年》)

(12)苦心劳形以危其真。呜呼!远哉,。(《庄子·杂篇·渔父》)其分于道也

:“呜呼+VP/A哉”。即“VP/A”丙式句的直接组成成分“S”不出现,而是隐含在上下句语境中,例如:

(13)昔先王受命,有如召公,日辟国百里,今也日蹙国百里。於乎哀哉!维今之人,不尚

!(《诗经·大雅·召旻》)有旧

(14)故君法则主位安,。(《管子·七臣法则货赂止,而民无奸。呜呼!美哉!名断言泽

)臣七主》

(15)其知至明,。(《荀子·尧问》)循道正行,足以为纪纲。呜呼!贤哉!宜为帝王

(16)孔子曰:“於呼哀哉!我观周道,!”(《礼记·礼运》)幽、厉伤之,吾舍鲁何适矣

从汉语的句子结构来看,甲式是结构完整的常态句,乙式是主谓倒装句,丙式是省略句。

“呜呼”“VP/A哉”乙式和丙式和都线性相邻;而甲式“呜呼”和“VP/A哉”线性相隔。在西周春秋时期,乙、丙式句跟甲式句都不少见,用例比为6:6;而到了战国时期,乙、丙式句跟甲式句的用例比为19:5,有了显著的变化。见下页表1。

,“呜呼”从功能来看表达的是一种强烈的情绪,这种情绪通过它的后接句得以具体化,因

,“呜呼”,“呜呼”表达的具体感情要结合语境来分析。先秦时期可以表达如下感情:(一)此

58

(5)、(6)、(12);(二)表示呼告或表示慨叹,后接句一般是陈述句、疑问句或感叹句,如例(3)、

(7)、(9)、(10);(三)表示祈使,后接句一般是以动词性成分VP为中心的祈使句,如例(4)、

赞美或痛惜,后接句是以单音形容词A(如“哀、鲜、远、美、贤、危”等)为中心的感叹句。表示

(15);表示痛惜的,(11)、(13)、(16)。可见,如例(14)、如例(8)、叹词“呜呼”及其异赞美的,

。《小尔雅·广训》“乌乎,形词在先秦时期是泛表多种感情的吁嗟也。吁嗟,呜呼也。有所叹

《匡谬正俗》“呜呼,美,有所伤痛。随事有义也”和颜师古叹辞也。或嘉其美,或伤其悲,其语

《诗》《书》,……”备在说的就是这种情况。

“呜呼+VP/A哉”。“呜呼”先秦时期的结构,前后句以散句为多,中间一般有停顿跟“哀

“呜呼+A哉”,“呜呼+哀哉”的组合,显然只是结构的一个个例。从语境来看结构在先秦哉”

,“呜呼”时期一般都用于不幸或不期望的事件中,表示哀伤或痛惜。在表达上与“哀哉”中间

似乎取决于它的前后句是四言整句还是散句。是否用标点断开,

“哀哉”二“呜呼”与的融合

,“呜呼……哉”从西汉开始一直到唐代结构在形式和意义上都发生了一些变化。在结构

形式上,甲式句和乙式句差不多趋于消亡了,丙式句成为一统天下的格式。在丙式句中,谓语的构成也呈一边倒趋势:动词性词语或短语VP很少进入该结构,而单音节形容词A占了绝对优势。下面是我们根据北大汉语语料库统计的结果。

表1③甲式句乙式句丙式句

呜呼+S+VP哉呜呼+S+A哉呜呼+VP哉+S呜呼+A哉+S呜呼+VP哉呜呼+A哉

422112西周春秋

2312115战国句式

西汉

东汉

六朝

唐代12111111118471172397

,“呜呼+A哉”在意义方面结构中,形容词的语义类在西汉以后也呈明显的单纯化趋势,表示

“哀、赞美义的形容词差不多完全消失,基本上都是由痛、伤、惜”等哀痛义的形容词充任,普遍

,“呜呼+A哉”用在哀吊类文体中。这表明在汉代以后结构的语义语用范围缩小了。

“呜呼+A哉”在语音停顿方面,汉代以后的结构,中间的停顿基本上都取消了,文献中一

般都不再用标点断开,而是直接融合成一个四字语句。这个阶段的“呜呼哀哉”结构,几乎全都是以融合的形式出现的。例如:

(17)遭世罔极兮,!(《史记·屈原贾生列传》)乃陨厥身。呜呼哀哉,逢时不祥

(18)(皇后)怀不德,挟毒与母博陆宣成侯夫人显谋欲危太子,无人母之恩,不宜奉宗庙衣

。(《汉书·外戚传》)服,不可以承天命。呜呼伤哉!其退避宫,上玺绶有司

(19)降年不永,奄忽殂薨,丧覆失恃,民知困穷。曾不旬日,五郡溃崩,哀我人斯,将谁仰

!(《三国志·魏书八》凭?追思靡及,仰叫皇穹。呜呼哀哉裴松之注)

(20)奈何程妹,!(《陶渊明集·祭程氏妹於此永已!死如有知,相见蒿里。呜呼哀哉

)文》

59

(21)以天宝十三载十二月廿二日……椎磐焚香,超然乘化。僧腊卅有四,享年五十三。

。(《唐代墓志汇编续集·大唐呜呼痛哉!亲族衔哀,攀号不及;道俗奔走,荣慕交深

)法云寺尼辩惠禅师神道志铭并序》

“呜呼+A哉”汉唐期间的结构几乎都以融合形式出现,究其原因,我们认为有如下几点。

,“呜呼”“VP/A哉”首先和线性相隔和相邻组合句式的消长,为它们的融合奠定了基础。董秀芳(2002:39)指出,两个成分熔合在一起有一个前提,就是它们在表层线性序列上相邻。

,“呜呼”“VP/A哉”语料显示和线性相邻的乙、丙式句在西周春秋时就已经常见,战国以后丙

“呜呼”和“VP/A哉”线性相隔的甲式句从西汉开始却差式句更是成为占绝对优势的句式;而

“呜呼”“A哉”不多消失了。这一长一消为和的融合创造了必要条件。

“呜呼”“A哉”“呜呼+VP/A哉+其次,乙式句的消亡增大了和融合的可能性。在乙式句

S”,“VP/A哉”“S”结构中和是祈使和呼告或陈述和被陈述的主谓倒装关系,语法关系紧密;

“呜呼”[VP/A而叹词有较强的独立性,若没有韵律因素参与,其组合的层次关系是“呜呼+[

]”。从西汉开始,“VP/A哉”哉+S]乙式句基本消亡,即的直接组成成分S不出现,这样就增

④“呜呼”“VP/A哉”大了和彼此吸引和融合的可能性。尽管叹词在语法上独立性较强,但“与

(杨伯峻、下文在意义上紧密相连”何乐士1992:898),即在语意上对后文有很强的依赖性,这

“呜呼”“VP/A哉”必然会拉近和的心理距离,从而有可能相互融合。

第三,时代文风和韵律同化是促进“呜呼”和“A哉”结构融合的重要推手。先秦时期,文

《诗经》章的主流句式是参差错落的散句,但以四言为主的格式却对后世有很大的影响。吕叔

:“在上古,湘(1963)指出四言句主要用于诗。汉魏以后,诗由四言延长为五言后,与此同时,

四言句却在无韵之文里大大盛行起来,不光是文学作品、应用文如此,甚至像佛经的译文,也都

”受到它的影响。直到唐宋古文运动胜利之后,四言句才失去它在成篇的文章里的统治地位。

,“呜呼+A哉”从语料来看结构在汉唐期间的确是分布在四言为主的句式环境里。结构松散“呜呼”“A哉”的二字语句和处在四言句占统治地位的环境下,完全有可能受到韵律同化,从

:“一个音步由两个音而取消中间的停顿(不用标点),结合成一个四言句。王云路(2007)指出

节组成,两个音步就构成了和谐的韵律,就构成了一个基本的句子。这就是汉语逐渐双音化的

”“呜呼”“A哉”,动因之一,更是四字句产生的主要原因。因此,独立性较强的与在汉唐期间走

向融合,跟四言句式盛行的时代文风及受到的韵律同化不无关系。根据韵律语法理论,这是韵律制约句法的结果(冯胜利2000:2)。

三“呜呼哀哉”的意义变化和词汇化

,“呜呼”“呜呼哀哉”在唐代以前和都仅仅构成感叹语句,主要表示哀伤感情。到了宋元

,“呜呼”“呜呼哀哉”以后和一方面仍然保留了古代的用法;另一方面,它们的意义和语法功能

:“呜呼”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在宋代偶现“死”义的动词用法,而“呜呼哀哉”作为一个固定用

“死”语,在元代发展出了的意义。例如:

(22)纵使古稀真个得,《临江仙》)后来争免呜呼。(宋·张镃

(23)发寒发热,。(《元代话本选集·陈御史巧勘金钗钿》)病了七日,呜呼哀哉

(24)住了半月,。(《元代话本选集·苏知县罗衫再合》)忽感一病,服药不愈,呜呼哀哉

,“呜呼”“呜呼哀哉”到了明清时期和经常处于句中谓语位置,表示死亡意义,前面可以带

“已、、“此时、早已、已经、就、便、顿时、顷刻、登时”今早”等时间词语,后面可以带动态助词60

“了”。例如:

(25)杜氏跳得两跳,。(《初刻拍案惊奇》已此呜呼了卷二十六)

。(《醒世姻缘传》(26)禁不得三四日,断了茶水,把一条绝歪的狗命,顷刻呜呼第八十八

回)

(27)千万不可拔出,。(《七侠五义》还可以多活一日。明日这时候,也就呜呼了第四十五

回)

(28)老尼望后便倒,。(《初刻拍案惊奇》鲜血直冒,呜呼哀哉了卷六)

(春花)早已呜呼哀哉!(《二刻拍案惊奇》(29)不上一个时辰,卷十八)

(30)谁知到了临期,。(《七侠五义》程先生病倒,竟自呜呼哀哉了第七十二回)

“呜呼”“呜呼哀哉”但明清时期的和有时也跟“死、丧、逝、断气、归阴、崩逝、毕命、往阴司

去”等本身表示死亡意义的语言单位连用。例如:

(31)那厮忍疼挣命……却才倒在尘埃,。(《西游记》动荡不得,呜呼丧矣第六十七回)

(32)明间安了一叶门板,!(《醒世姻缘传》挺放了三四日,断气呜呼第五十七回)

(33)张昭饮了这碗茶,。(《乾隆南巡记》病痢不止,不上两日,呜呼一命归阴第二十二

回)

(34)忽一日,。(《喻世明言》唐孺人染病上床,服药不痊,呜呼哀哉死了第二十二卷)

(35)谁知这个女婿去年七月感了时气,。(《老残游到了八月半边,就一命呜呼哀哉死了

记》第十五回)

“呜呼”“呜呼哀哉”,这些例句中的和意义和用法比较模糊,可以看作叹词或感叹语句,似

乎也可以理解成表示死亡意义的动词性成分。这种情况可以看作是由表达哀叹的感叹语句向表示死亡义的动词性成分过渡的中间状态。

“呜呼哀哉”“五四”而作为表示死亡意义的动词性成语的身份稳固下来,则是在以后的现代汉语。其标志就是:独立表达死亡意义,而不再跟其他表示死亡义的词语并列连用;降格为

,句中的谓语成分并可附带时间词语和动态助词,不再单独成句。现代汉语中的“呜呼哀哉”

搭配的范围也扩大了,除了表示跟说话者没有亲友关系的人死亡以外,还可以指事物的死亡,甚至可以指说话人自己的去世。例如:

(36)一国里要有这么四万万出窝老,这个老国便越来越老,直到老得爬也爬不动,便一声

《二马》)不出的呜呼哀哉了!(老舍

?(《邓小平文选》(37)我们这些老人呜呼哀哉后,谁来保险第三卷))

“呜呼”“呜呼哀哉”和语义上发生的这些转变,有语音和语用上的诱因及一系列认知心理机制的作用。首先,这两个语言单位在宋元以后衍生出“死亡”之义,是转喻机制作用的结果。

——语境固化(fossilizationofcontext),转喻机制的发生有一个前提—指某一语言单位在类似语

:“呜呼”境中反复出现,从而具有相对固定的用法。语料显示和“呜呼哀哉”在汉唐期间普遍

《文心雕龙·诔碑》使用于诔碑类文体中,是哀悼死者的固定用语。刘勰中有“逮尼父之卒,哀

公作诔,观其慭遗之辞,呜呼之叹,虽非睿作,古式存焉”的句子,句中用“呜呼之叹”代表悼亡

。“呜呼”的哀叹,就说明了这种情况在汉代以后语用范围缩小,普遍用为悲叹之词可能跟它

的语音演变有关。这两个字的声母均是喉音(影纽和晓纽),韵母在上古属于鱼部一等开口韵[a]。从汉代开始,a]u](向鱼部开始分化,一三等元音逐渐高化,一等开口[变为合口模韵[

“呜呼”。“呜呼”的发音因此变得低沉幽咽,如悲泣之声在汉代以后就有熹1993:174-177),

61

问的成词篇七
《后缀及类后缀网络新词汇成词分析》

后缀及类后缀网络新词汇成词分析

胡立忠

(广州大学人文学院,广东广州510006)

摘要:随着网络文化的日益盛行,一批后缀和类后缀的网络新词汇像雨后春笋般涌现在网络、报纸和媒体,这些网络新词族非常引人注目,它们的产生和流行跟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本文将对这些词汇产生的来源和成词规律进行分析。

关键词:网络新词;后缀及类后缀;新词来源中图分类号:H0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111(2011)05-0059-02

在日前这个网络时代,新词新语以其独特的方式产生和传播着,汉语中己形成了一系列附缀式词语模,这种附缀式词语模,既具有相当的类推性和能产性,又具有一定的可变性和多样性;它们的存在,既适应了表达新时期日新月异的社会生活的需要,又大大丰富和发展了当代汉语的构词方式和表达手段。本文所讨论的这些新词汇主要运用于网络,一般的平面媒体也用,但是没有用得这么多、这么频繁。下面笔者将主要就后缀及类后缀式新词汇进行分析。

性、形容词性或动词性的语素加上后缀/类后缀,构成一个“1+

1”或者音步的附缀式单词。例如:

“黑客、问客、播客、偷渡客”中的“黑”、“问”、“播”、“偷渡”;“房奴、车奴、卡奴、考试奴”中的“房”、“车”、“卡”、“考试”;“猫友、网友、驴友、发烧友”中的“猫”、“网”、“驴”、“发烧”;“网虫、书虫、房虫、粉丝虫”中的“网”、“书”、“房”、“粉丝”;“网民、股民、基民、原住民”中的“网”、“股”、“基”、“原住”;“哈韩流、意识流、艺术流、知识流”中的“哈韩”、“意思”、“艺术”、“知识”;

“中国风、动漫风、文明风、武林风”中的“中国”、“动漫”、“文明”、“武林”;

“日光浴、牛奶浴、啤酒浴、鸳鸯浴”中的“日光”、“牛奶”、“啤酒”、“鸳鸯”;

“艳照门、电影们、资料们、泼妇门”中的“艳照”、“电影”、“资料”、“泼妇”;

“上班族、追星族、乐活族、月光族”中的“上班”、“追星”、“乐活”、“月光”;

“民工潮、返乡潮、裁员潮、倒闭潮”中的“民工”、“返乡”、“裁员”、“倒闭”。

1后缀及类后缀新词汇的成词特点

1.1后缀和类后缀网络新词汇中的后缀和类后缀部分以单

音节名词为主

如:“黑客、问客、晒客、偷渡客”中的“客”;“房奴、车奴、卡奴、考试奴”中的“奴”;“猫友、网友、驴友、发烧友”中的“友”;“网虫、书虫、房虫、粉丝虫”中的“虫”;“网民、股民、基民、原住民”中的“民”;“哈韩流、意识流、艺术流、知识流”中的“流”;“中国风、动漫风、文明风、、武林风”中的“风”;“日光浴、牛奶浴、啤酒浴、鸳鸯浴”中的“浴”;“艳照门、电影们、资料们、泼妇门”中的“门”;“上班族、追星族、乐活族、月光族”中的“族”;

“民工潮、返乡潮、裁员潮、倒闭潮”中的“潮”等等。也有以形容词作为后缀或类后缀的情况,如:

“生活秀、封面秀、时尚秀、脱口秀”中的“秀”;

“英语热、汉语热、美国热、奥运热”中的“热”,但是这里的“秀”和“热”其实已经虚化为名词,“秀”表示“展出、表演”的意思,“热”表示“热潮”的意思。

除了单音节后缀或类后缀以外,还出现了双音节的,如:“网络会所、休闲会所、瑜伽会所、女子会所”中的“会所”。

1.3后缀或类后缀式网络新词可以进一步演变成词根,再加

后缀或类后缀组成新词

例如:1、据最新公布的《中国威客(Witkey)商业模式及投资前景研究报告》显示,自2005年网络“威客”现身后,国内“威客族”已达60万人。预计至2007年,还将激增到900万人。

———《威客族来势汹汹》,计世网,2006-12-14

2、到奥运期间,可想而知,窄带将无法承受届时近乎

“沸点”的网民流。从这个角度看,国内宽带并起群雄倒是明智的,毕竟他们赶上了好时候!

———《北京与奥运:奥运“春雨”浸润中国宽带

市场》,中国新闻网,2007-09-04

2后缀式及类后缀式网络新词的来源

2.1直接音译印欧语(尤其是英语),或者音译兼意译造出来

的新词

如:1、“黑客”一词是通过直译从英语单词“hacker”翻译过来的,指喜欢用智力通过创造性方法来挑战脑力极限的人,特别是他们所感兴趣的领域,例如电脑编程或电器工程。

2、“博客”一词是从英文单词“Blog”翻译而来。博客有两

层意思,一、Blog是Weblog的简称,网络日志的意思。二、写作或是拥有Weblog的人。

1.2后缀或类后缀式网络新词

如:“~客、~奴、~门、~族、~友、~民、~风、~潮、~手、~流、~群、~户、~风、~虫、~秀、~浴”中的“~”部分以单音节或双音节的名词

3、“威客”的英文“Witkey”是“Thekeyofwisdom”的缩

作者简介:胡立忠(1985-)男,湖南衡阳常宁人,广州大学人文学院,研究方向: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专业

文学界.59

.

写,是指通过互联网把自己的智慧、知识、能力、经验转换成实际收益的人,他们在互联网上通过解决科学、技术、工作、生活,学习中的问题从而让知识、智慧、经验、技能体现经济价值。

3后缀式及类后缀式网络新词的来源

后缀式及类后缀式网络新词的这种语言现象现在形成很快,是词汇化现象。通过继承、引进和创新,汉语中己形成了一系列附缀式词语模,譬如上面所举到:“~客、~奴、~门、~族、~友、~民、~风、~潮、~手、~流、~群、~户、~风、~虫、~秀、~浴”等等。这种附缀式词语模,既具有相当的类推性和能产性,又具有一定的可变性和多样性;它们的存在,既适应了表达新时期日新月异的社会生活的需要,又大大丰富和发展了当代汉语的构词方式和表达手段。汉语中不少新词汇、新用法都是随着新思想、新概念的引入而进入汉语的,但由于汉语自身的特点和表达中国社会生活的实际需要,绝大多数外来的词语在结构语义和用法等方面都会发生一定的变化,而这正是我们理解各种引入的词语模式时需要特别注意的。

4、“晒客”译自英文“share”,晒客,就是热衷用文字和照

片将私人物件以及私人生活放在网上曝光的网友。晒客是音译兼意译的外来词。

5、“乐活族”译自英文“LOHAS”而来,LOHAS是英语

“LifestylesofHealth

andSustainability”的缩写,意为以健康及

自给自足的形态过生活。这一族人通过消费和衣食住行的生活实践,希望自己心情愉悦、身体健康、光彩照人,接受这样生活方式的人自称为“乐活族”。

6、“脱口秀”是从英语词组TalkShow(口才展示)中音意

同译的精彩典范,“脱口秀”是形容人的口才很好,说出的话非常有吸引力,而且谈吐不俗,博得众人的喝彩。在西方“脱口秀”是一个视频节目的栏目,也是一种主持风格。

参考文献:

[1]曹晓宏.《略论汉语词汇的文化特征》[M].楚雄师专出版

社,1995

2.2根据引入后固定下来的词语模

利用自身的汉语词语造出来的自创式“~X”(“X”为后缀或类后缀),这种情况近来己占大多数。随着网络的传播速度和网民使用频率加快,“~X”的意义越来越空灵,逐步走向一个符号标记的趋势。“~X”不断虚化的过程,多数是用类推仿造法创造了大量的网络新词,如:

从“黑客”发展来的“问客、播客、拍客、换客、聊客”;从“农奴”发展来的“车奴、卡奴、房奴、证奴、券奴”;从“脱口秀”发展来的“时尚秀、封面秀、生活秀”等。

[2]胡丽珍,胡玉国.《“奴”族新词语透视》[M].湘潭人学出版

社,2008

[3]黄芳.《由“X客”引发的对外来词素进入汉语词汇的思考》[M].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出版社,2004

[4]刘红妮.《“X奴”族新词及其社会文化心理》[M].汉宇文

化出版社,2008

[5]张谊生,许欲媛.《浅析“X客”词族》[M].上海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

(上接第56页)一目标,在选择具体翻译方法方面有一定的灵活

度。

[4]钱冠连.汉语文化语用学[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2:252

[5]曹雪芹,高鹗.(杨宪益,戴乃迭译)红楼梦[M].北京:外文出版社,2006

[6]红楼梦汉英平行语料库[OL].

[7]Hickey,Leo.ThePragmaticsofTranslation[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1:44-46

参考文献:

[1]钱敏汝.篇章语用学概论[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1:87

[2]冉永平.语用学:现象与分析[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

社,2006:54

[3]曾文雄.语用学翻译思维美学[J].社会科学家,2006(3):206-209

.60.文学界

问的成词篇八
《成语释义中的有关问题》

试论成语释义中的有关问题

——基于《成语源流通释大辞典》

邓明

(晋中学院,山西 榆次 030600)

摘要:本文是在笔者编写成语词典收集大量资料并与此前出版的同类词典参合比较的基础上而写的,认为在成语释义中应抓好四个环节:词义的揭示,词性的把握,语义的阐发,语用的提示。词义的揭示、词性的把握是释义的重要基础,语义的阐发是释义的关键所在,语用的提示是释义的必要补充。

关键词:词义 词性 语义 语用

二十多年前的1989年,我有幸参加了向光忠先生主编的《成语源流通释大辞典》(以下简称《大辞典》)①的编撰工作,实践使我深深感到,要编写一部好的成语词典,理清源头流变诚属不易,准确解词释义似乎更难。本文拟结合笔者撰写条目的具体实例,谈谈成语释义中的有关问题。

一、 词义的揭示

成语的语义是由构成该成语的词所承载的,所以要圆通地阐发语义,必须先准确地解释词义。可见,解词是释义的重要基础和必要条件。

(一)在古义与今义的辨正中揭示古义。成语是在语言发展的历史长河中逐步形成的,源自古代的成语是由古代汉语的基本元素构成的,因此在成语中沉积了大量的古义。努力挖掘这些古义,才有可能在解词中最大限度地避免望文生训、以今律古的错误。

偷梁换柱 多数成语词典②不释“偷”,有的成语词典串译为“偷下”[10][11]

[8][9]或“偷换”,显系以今律古。《大辞典》:“偷:取。”尚明“偷”之古义。《诗·唐风·山有枢》:“宛其死矣,他人是愉。”汉·郑玄笺:“愉读曰偷,偷,取也。” 汉·刘安《淮南子·说林训》:“狗彘不择甂瓯而食,偷肥其体。”汉·高诱注:“偷,取也。”唐·孟郊《喜符郎诗有天纵》:“偷笔作文章,乞墨潜磨揩。”“偷笔”与“乞墨”相对,“偷”、“乞”皆训取。③“偷梁换柱”变体或作“抽梁换柱”(清·李汝珍《镜花缘》第九一回④)、“移梁换柱”(清·李渔《蜃中楼·乘龙》),“偷”与“抽”、“移”异文而同义,均强调抽取的动作,与公开或暗中无涉。“偷梁换

柱”本谓“取掉房梁,换上房柱”[15],“比喻玩弄欺骗手法,暗中改变事物的内容”[15]。比喻义中“暗中改变”的义素是整个成语的寓意赋予的,而不是“偷”之词义生成的。

[9]销魂夺魄 多数成语词典不释“夺”,有的成语词典释为“夺去”。按:“魂”

与“魄”相对而义近,“销”与“夺”相对也当义近,“销”、“夺”均为失去之义。《大辞典》:“销、夺:失去。”《说文》:“夺,手持隹失之也。”是“夺”本义为失去,《素问·通评虚实论》:“邪气盛则实,精气夺则虚。”王冰注:“夺,谓精气减少如夺去也。”《孟子·梁惠王上》:“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八口之家可以无饥矣。”“无失其时”与“勿夺其时”义同,“夺”即“失”也。南朝·宋·谢惠连《雪赋》:“皓鹤夺鲜,白鹇失素。”“夺”与“失”对文而同义。同一件东西,对甲方来说是失去,而对乙方来说就是夺取,故“夺”又引申为夺取,今则夺取义行而失去义废。

《大辞典》揭示古义者甚多,下面再举“X”部之数例:

象齿焚身,“焚:《说文》:‘烧田(畋)也。’即用焚烧草木的办法围猎。”相见恨晚,“恨:遗憾。”

枭鸾并集,“集:群鸟停在树上。”

小受大走,“走:逃跑。”

效死弗去,“去:离开。”

挟山超海,“超:跳越,跨越。”

心广体胖,“胖:安详舒坦。”

新发于硎,“发:磨。”

兴师动众,“众:军队。”

臭味相投,“臭味:气味。”

朽木粪土,“粪土:秽土。”

衒玉自售,“售:卖出去。”

学优而仕,“优:有余力。”

(二)在常用义与冷僻义的探寻中揭示冷僻义。词义有常用和冷僻之别,相对来说,常用义容易理解,而冷僻义则较难把握,所以探寻冷僻义就成为解词的重要内容。

项背相望 多数成语词典不释“望”,有的成语词典注为:“相望,相互看得见。”[9]注与不注实际上没有本质区别,都认为“望”是常用义看见,实则不然。《大辞典》:“相望:相对,相接。”常用义“看见”和冷僻义“对着”看似互不相干,实乃相应而生,看见必然对着,对着方能看见。就“望”而言,主语能发生“望”之动作者,“望”是看见之义,如“望其项背”;主语不能发生“望”之动作者,“望”是对着之义,如“项背相望”。《中华大字典》:“望,对也。”《老子》:“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邻国相望”意谓邻国相对;《尚书·禹贡》:“终南、惇物以至鸟鼠。”汉·孔安国传:“三山名,言相望。”注文之“相望”亦谓相对;《资治通鉴·唐纪》:“人马冻死者相望。”指人马冻死者相对,甚言死者之众。成语有“望衡对宇”,“望”与“对”相对成文,更可见得“望”有对着之义。

养痈成患 多数成语词典不注释“养”,但按常用义养活来理解又扞格不通。按:“痈”为毒疮,应该切除,留下终为祸害,“养痈成患”意即留下毒疮不及早医治而形成祸患。《大辞典》:“养:蓄,留。”揭示了“养”的冷僻义。清·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养,按犹畜也。”《逸周书·时训》:“白露之日鸿雁来,又五日玄鸟归,又五日群鸟养羞。”朱右曾校释:“养羞者,畜食以备冬,如藏珍羞。”《后汉书·乌桓传》:“妇人至嫁时乃养发,分为髻。”“养发”犹蓄发、留发。“养”可训“蓄”,故“养”与“蓄”可对举,成语“养痈蓄疽”,“养”与“蓄”对文而同义。

寻行数墨 多数成语词典不注释“寻”,有的成语词典把“寻行”释为“一行一行地读”。[3]如此注释,实在看不出“寻”之义训。《大辞典》:“寻,依循。”“寻行数墨”谓顺着行间数字句,形容专在辞句上下功夫。《汉语大词典》:“寻,依循。”唐·白居易《琵琶行》:“忽闻水上琵琶声,主人忘归客不发。寻声暗问弹者谁?琵琶声停欲语迟。”“寻声”谓循着声音。宋·林逋《汴岸晓行》诗:“驴仆剑装轻,寻河早早行。”“寻河”谓顺着河流。还有,“寻行数墨”变体或作“循行数墨”(明·李祯《剪灯余话·青城舞剑录》),“循”与“寻”异文而同义。

(三)在泛指义和特指义的甄别中揭示特指义。词有泛指和特指的不同。词在储备状态下具有泛指义和特指义,但进入具体的言语交际时却只能用其中的一个意义。因此,在解词时必须辨明究竟是泛指义还是特指义。

乌合之众 多数成语词典把“乌合之众”释为“临时凑集起来的没有组织纪律的一群人”,以“众”为泛指义。《大辞典》:“众:军队。”“乌合之众:像乌鸦那样临时凑合的军队,也泛指临时杂凑、没有组织纪律的一群人。”以“众”为特指义。两说孰是,考察一下“乌合之众”的雏形、早期用例以及变体即可辨明。“乌合之众”始见汉·司马迁《史记·郦生陆贾列传》:“足下起纠合之众,收散乱之兵,不满万人,欲以径入强秦,此所谓探虎口者也。”雏形“纠合之众”,《汉书·郦陆朱刘叔孙传》作“瓦合之卒”,宋·李昉等《太平御览·人事部·辩上》引作“乌合之众”,《史记》之文意和雏形之异文(“众”或作“卒”)均可证明“众”本指军队。其后之早期用例((《东观汉记·公孙述传》、[6]三国·魏·曹冏《六代论》、《后汉书·耿弇传》、[15]《魏书·薛安都传》[2])“众”也指军队,就是定型以后出现的变体也与军队相关。“乌合之众”变体或作“乌合之卒”(晋·陈寿《三国志·桓阶传》),又作“乌合之师”(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一七回),变体之“卒”与“师”指军队,则正体之“众”也应指军队。

有眼无珠 多数成语词典释为“有眼睛却不长着眼珠子”,此着眼于泛指义。《大辞典》:“眼:眼球。珠:瞳孔。”此着眼于特指义。“眼”、“珠”有泛指义自不待言,其有特指义也信而有征。宋·戴侗《六书故》:“眼是珠子。”王力先生也曾多次强调“眼”本义是眼珠子。⑤《庄子·盗跖》:“比干剖心,子胥抉眼。”“抉眼”指抠出眼珠子。《史记·吕太后本纪》:“太后遂断戚夫人手足,去眼。”“去眼”谓挖去眼珠子。《玉篇》:“瞳,目珠子。”又“睛,目珠子也。”《广雅·释亲》:“珠子谓之眸。”可见,瞳人单言曰“瞳”曰“睛” 曰“眸”曰“珠”(成语由于四字格的特殊要求,“珠子”可省称“珠”),复言则曰“瞳子”、“眸子”、“珠子”。“眼”和“珠”既能泛指,也可特指,那又该如何取舍呢?(一)从事理上来看,眼睛之所以能看到物体,是光线通过瞳孔映入眼内的结果,只有把“有眼无珠”释为“有眼珠却没有长着瞳孔”[15],才合乎眼睛观察事物的科学原理。

(二)从源流变体来看,“有眼无珠”或作“有眼无瞳”(元·史九敬先《庄周梦》第一折),又作“有眼无睛”(明·冯惟敏《纪笑》词之三),“珠”与“瞳”、“睛”皆异文而同义,足证“珠”当指瞳人。

咬牙切齿 多数成语词典不注释“牙”和“齿”,似以“牙”、“齿”为泛指义。“牙”和“齿”的确可以泛指牙齿,但其对举时,“牙”特指大牙,“齿”特

指门牙。《大辞典》:“牙:大牙,槽牙。齿:门牙。”生活常识告诉我们:吃东西的时候,总是先用“齿”把食物切割下来,然后再用“牙”咬碎。牙的作用是咬,故曰“咬牙”,齿的作用是切,故曰“切齿”。所谓“咬牙切齿”意即“咬紧大牙,切摩门牙”,[15]以此来形容痛恨到了极点。

(四)在语言义和言语义的区分中揭示言语义。所谓语言义是指词作为语言系统中的一个符号所具有的意义。当某个词用于具体的言语交际时,受一定语境的制约和影响,词义难免发生某种变异。所谓解词就是要准确地揭示这种切合具体语境的言语义,形诸文字一般用“指„„”来表示。

天下归心 《大辞典》:“天下:旧指整个中国,此指天下百姓。”先指出语言义,后说明言语义。唯言语义“天下百姓”,方能与“归心”构成主谓关系。

惺惺作态 《大辞典》:“惺惺:此指‘假惺惺’,即虚情假意的样子。”“惺惺”之诸义均为褒义,与贬义词“作态”搭配后也带有贬义,相当于“假惺惺”。

追奔逐北 《大辞典》:“奔、北:指败逃的敌人。”“奔”、“北”本为动词,在这里用作名词。

二、 词性的把握

词性是词的语法属性的体现,词性不同,意义有别,词的用法不同,也影响意义的准确表达,因此,在解词时不能不关注词性和用法。

(一)词性的确定。词义和词性是相互关联的两个方面,了解词义,有利于确定词性;确定了词性,也有助于了解词义。尽管成语词典没有必要为每一个词标注词性,但在解词时选用能够体现其词性的恰当词语还是值得注意的。

信赏必罚 不少成语词典不释“必”,有些成语词典[9][12]释为“一定”。不错,“必”的确可做副词,表示一定,但在“信赏必罚”中,“必”与“信”相对,当为形容词。《大辞典》:“必:坚决,坚定。”《战国策·燕策二》:“齐王四与寡人约,四欺寡人,必率天下以攻寡人者三。”鲍彪注:“必,言攻之决。”王延栋《战国策词典》则径直释为“坚决”。《荀子·强国》:“其刑罚重而信,其诛杀猛而必。”《韩非子·五蠹》:“是以赏莫如厚而信,使民利之;罚莫如重而必,使民畏之。”以上两例皆言赏罚之事,而且“重”(厚)与“信”、“猛”(重)与“必”均由“而”连接,“必”为形容词显而易见。又“信赏必罚”变体或作“赏信罚必”(元·脱脱等《宋史·鱼周询传》),“必”移位于“罚”后,乃形容词做谓语

问的成词篇九
《问得成语》

【追踪问迹】追寻踪迹。

【置之不问】之:代词,它。放在一边,不管不问。形容毫不关心。

【质疑问难】质疑:请人解答疑难;癌难:对于疑问反复讨论、分析或辩论。提出疑难,请教别人或一起讨论。

【载酒问字】载:携带。带着酒去别人家问字。指人有学问,常有人登门求教。也比喻勤学好问。

【执经问难】手捧经书,质疑问难。后多指弟子从师受业。

【执经叩问】执:拿着;经:经书;叩问:询问。手拿经书,向他人请教。形容虚心向他人学习。

【追根问底】追究底细。同“追根究底”。

【置而不问】

【以心问心】在心中自问自盘算。

【音问杳然】不通书信与消息。

【音问相继】书信消息来往不断。

【音问两绝】书信与消息都断绝。亦作“音问杳然”。

【有问必答】有什么问题都给以解答。

【以口问心】一面口中自问,一面心中盘算。

【寻消问息】寻、问:打听。打听消息。

【学问思辨】指做学问必须广泛的学习、反复地推敲、缜密地思考、明晰地分辨。

【兴师问罪】发动军队,声讨对方罪过。也指大闹意见,集合一伙人去上门责问。

【寻山问水】指游山玩水。

【悬壶问世】在社会上挂牌行医。原只作“悬壶”,意即行医。

【嘘寒问暖】嘘:缓缓吹气。形容对人的生活十分关切,问冷问热。

【寻根问底】追求根底。一般指追问一件事的原由。同“寻根究底”。

【询根问底】指询问事情的详细原委,问个水落石出。

【寻根问蒂】追求根底。一般指追问一件事的原由。

【问罪之师】问罪:宣布对方罪状,作为出兵的理由。讨伐犯罪者的军队。也比喻前来提出严厉责问的人。

【问诸水滨】滨:水边。比喻不承担责任或两者不相干。

【问羊知马】比喻从旁推究,弄清楚事情真相。

【问一知二】问:询问;知:知道。问一知道二。形容人聪明,见多识广。

【问一答十】形容所知甚多或口齿伶俐。

【问心有愧】问心:问问自己;愧:惭愧。自己问自己,心中感到不安。指做了对不住别人的事。

【问心无愧】问心:问问自己。扪心自问,毫无愧色。

【望闻问切】中医用语。望,指观气色;闻,指听声息;问;指询问症状;切;指摸脉象。合称四诊。

【问天买卦】求问上天以卜吉凶。

【问天呵壁】问天:向天发问;呵:大声呵斥。形容文人不得志而发牢骚。

【问俗问禁】问:打听;俗:风俗;禁:禁忌。询问风俗和禁忌。

【问舍求田】只知道置产业。比喻没有远大的志向。

【问十答十】问:询问;答:回答。询问十回答十,即有问必答。形容见多识广。

【问十道百】犹言问一答十。形容所知甚多或口齿伶俐。

【无人问津】问津:询问渡口。比喻没有人来探问、尝试或购买。

【问寝视膳】指古代诸侯、王室子弟侍奉父母的孝礼。同“问安视膳”。

【问牛知马】比喻从旁推究,弄清楚事情真相。

【问牛及马】问:询问;及:达到。询问牛的价格,得知马的贵贱。比喻从旁推究,弄清楚事情真相。

【问寒问热】经常询问别人的生活情况,形容十分关切。

【问寒问暖】形容关怀体贴备至。

【问官答花】指答非所问。

【不问皂白】比喻不分是非,不问情由。

【问鼎中原】问:询问,鼎:古代煮东西的器物,三足两耳。中原:黄河中下游一带,指疆域领土。比喻企图夺取天下。

【问鼎之心】问:询问。打听九鼎的大小轻重。相传禹铸九鼎,作为国家权力的象征。指有夺政权的野心。现也指在比赛中有夺魁的雄心。

【问道于盲】向瞎子问路。比喻向什么也不懂的人请教,不解决问题。

【问鼎轻重】问鼎的大小轻重。指妄图夺取天下。

【问长问短】问:询问。仔细地问,表示关心。

【问安视膳】每日必问安,每餐必在左。指古代诸侯、王室子弟侍奉父母的孝礼。

【问安视寝】指古代诸侯、王室子弟侍奉父母的孝礼。同“问安视膳”。

【投石问路】原指夜间潜入某处前,先投以石子,看看有无反应,借以探测情况。后用以比喻进行试探。

【三推六问】推:推究;问:审问。旧时指反复审训。

【十死不问】指即使犯十次死罪也予宽恕。

【搜根问底】指追问原因、结果。

【舍本问末】舍:舍弃;事:从事。指舍弃农耕去从经商。泛指做事不从根本上着手,而在枝节上用功夫。

【入乡问俗】进入一个地方,先要问清那里的习俗,以求适应当地的情况。同“入国问俗”。

【入门问讳】古代去拜访人,先问清楚他父祖的名,以便谈话时避讳。也泛指问清楚有什么忌讳。

【入境问俗】进入别的国家,先问明有哪些禁止的事及风俗习惯,以免违犯。

【入竟问禁】竟:境的古字;禁:禁忌。进入一个国家或地区,先要问清楚那里有什么禁令,以免触犯。

【入境问禁】境:国境;禁:禁止,指法令或习俗所不欢物事项。进入一个国家或地区,先要问清楚那里有什么禁令。

【入国问禁】进入别国境界,先了解他们的禁令或禁忌。

【入国问俗】国:原指都城,后多指国家。到别的国家或地方去,先要了解它的风俗习惯。

【入邦问俗】到别的国家或地方去,先要了解它的风俗习惯。同“入国问俗”。

【勤学好问】勤奋学习,不懂的就问。比喻善于学习。

【切问近思】切:恳切;近思:想当前的问题。恳切地问询,多考虑当前的问题。

【求田问舍】舍:房子。多方购买田地,到处问询屋介。指只知道置产业,谋求个人私利。比喻没有远大的志向。

【潜图问鼎】三代以九鼎为传国宝,楚子向王孙满问鼎,有觊觎周室之意。比喻暗地里企图篡夺。

【求神问卜】迷信的人遇有疑难,求神鬼帮助,或靠卜卦解决。

【求签问卜】卜:占卜。祈求于神灵,求决于占卜。

【盘根问底】盘:仔细查问;问:寻问。盘问、追究事情的根由。

【刨根问底】比喻追究底细。

【东挨西问】挨:接近。形容四处打听、寻问。

【六问三推】指反复审讯。

【劳问不绝】劳问:慰问。慰问的人接连不断。

【明知故问】明明知道,还故意问人。

【扪心自问】摸着胸口,自己问自己怎么样。指自己反省。

【卖弄学问】指故意显示自己有文化水平。

【记问之学】只是记诵书本,以资谈助或应答问难的学问。指对学问未融会贯通,不成体系。

【即穷验问】即穷:追究到极点;验:检验。抓住事实,追究查问。

【好问则裕】好:喜欢;裕:富裕。遇到疑难就向别人请教,学识就会渊博精深。

【毫无疑问】不存在问题,十分肯定。

【好问决疑】喜欢向别人请教,以解决自己的疑问。

【呵壁问天】呵:大声呵斥;问天:向天发问。形容文人不得志而发牢骚。

【含蓼问疾】蓼:一种苦味水草。不顾辛苦,慰问疾病。旧时比喻君主安抚军民,跟百姓同甘共苦。

【姑置勿问】权且放过,不去追究责问。指对有过错的人暂时给予宽容。

【革职拿问】革:革除;拿:逮捕。革除职务,逮捕问罪。

【耕当问奴】比喻办事应该向内行请教。

【抚心自问】摸着自己的胸口问问自己。表示自我反省。

【反身自问】回过头来检查自己的言行得失。同“反躬自问”。

【访亲问友】访:拜访;问:问候。指拜访亲朋好友。

【蜚蓬之问】蜚:通“飞”;蓬:蓬草。比喻无根据的传闻。

【访贫问苦】访问贫苦的老百姓。

【抚躬自问】反躬自问,指自我反省。

【反躬自问】躬:自身;问:检查。回过头来检查自己的言行得失。

【答问如流】答:回答。形容答对流畅。

【吊死问生】吊祭死者,慰问生者。

【吊死问疾】吊祭死者,慰问病人。形容关心人民群众的疾苦。

【答非所问】回答的不是所问的内容。

【东捱西问】指四处探问、打听。

【此问彼难】难:驳诘。这个诘问那个责难。

【采风问俗】采集歌谣,访问风俗。

【不相问闻】指没有联系或断绝往来。

【不相闻问】闻问:通消息,通音讯。指没有联系或断绝往来。

【博学审问】博:多;审:详细。广泛地学习,详细地询问。指求学时的态度和应循的途径。

【不闻不问】闻:听。人家说的不听,也不主动去问。形容对事情不关心。

【不问不闻】闻:听。人家说的不听,也不主动去问。形容对事情不关心。

【丙吉问牛】看到牛的异常想起天气变化,赞扬官员关心百姓疾苦。

【不敢问津】问津:询问渡口,问路。指高贵的、深奥的事物不敢过问或尝试。

问的成词篇十
《成语的范围问题》

第18卷第4期2002年8月山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JournalofShandongUniversityofTechnology(SocialSciences)Vol.18,No.4Aug.2002

成语的范围问题

马 宏 基

(山东理工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淄博[摘 要] ,。本

文提出了三项标准:音节的标准,[关键词] 成语;;[]A  [文章编号]167220040(2002)0420086204

  成语的范围问题是词汇学里面的一个老问题,也是一个比较棘手的问题。这是因为:确定成语的范围不仅是成语自身的问题,它同确定惯用语、谚语、警句、歇后语等的范围密切地联系着;熟语内部成员类型的界限纠葛使得问题变得复杂起来。确定成语的范围的标准应该是综合的,我们很难用单一的标准把成语干净利索地界定下来,即使是综合的标准,也未必能做到尽善尽美。因此,尽管有的学者从功能和意义等方面确立了判定成语范围的标准(刘叔新1982)[1],但应该承认,成语的范围问题并未得到彻底的解决。本文试图从成语的形式和成语在整个词汇系统中的地位及特点来确立判定成语范围的标准。

成语的范围同成语的定义密切相关,因为二者都牵涉到如何来认识成语,即成语的性质问题。因此,我们有必要首先探讨一下有关成语的定义。成语这一术语的含义,在历史上有一个发展的过程,古文献里面的成语大多是指一些现成的诗文语句,也有一些俗语、惯用语等。尽管我们的祖先注意到了这类不同于一般词语的语言现象,有人甚至开始搜集、整理成语和类似于成语的语句,如,清人钱大昕的《恒言录》卷六就是“成语类”。但是,应该说,祖先们对其性质的认识是模糊的,因而,也就不可能给成语下一个科学的定义。随着人们认识的深化和词汇学的引进和发展,成语作为一个语言学术语逐渐成熟起来,最终成为词汇学研究的重要对象。

在众多的解释中《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最具代表性“:人们长期以来习用的、形式简洁而意思精辟的、定型的词组或短句。”马国凡的《成语》,刘洁修的《成语》都采用了《现代汉语词典》的说法。其他一些著作和教材对此概念的解释也接近于《现代汉语词典》。如“:成语指人们长期运用的、简洁精练的固定

](高更生1992)[2“短语。”成语是一种固定词组,同惯用语的性质相近,常常作为完整的意义单位来运

(胡裕树1987)[3]从这些解释中我们看到,关于成语的性质,人们有两点是达用,而比惯用语更加稳固。”

成了共识的:第一,成语的结构具有定型性;第二,成语的意义应该从整体上去把握和理解。

然而,仅凭这两条还不足以把成语同惯用语、警句、谚语、歇后语等区别开来,以上两种性质似乎不是成语所独有的,而是整个熟语中所有类型具有的共性。拿定型性来讲,同成语最相近的惯用语其结构形式,就不能说不稳固,如我们不能把“敲竹杠”说成“打竹杠”,把“抬轿子”说成“抬椅子”,把“灌米汤”说

[收稿日期]2001205225

[作者简介]马宏基(1961-),男,山东淄博人,山东理工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副教授,从事语言学研究。

86

成“灌稀饭”。的确,有的惯用语中间能够插入一些成分,如“碰钉子—碰了个大钉子”“抓辫子—抓你的辫子”“敲边鼓—敲了一阵子边鼓”“打交道—打了几次交道”。但是,对于这一种现象,我们应该注意到下面这样几点:第一,并非所有的惯用语都能插入一些成分,试比较:

下马威———3下马的威  马后炮———3马后放炮

铁饭碗———3铁的饭碗  天晓得———3天不晓得

能够插入一些成分的,是一些动宾结构的惯用语,如上面举的“碰钉子”等。第二,并非任何的词语都能插入到惯用语里面去,所插入的成分的范围是有限的,主要是一些数量短语、人称代词等。第三,动宾结构的词语中间能够插入一些成分是汉语普遍存在的一种语法现象,不能作为惯用语的结构不具有定型性的凭证,如汉语里面有一种所谓的离合词,中间能够插入其他成分,其类型大多是动宾结构的,我们不好说离合词的结构是不定型的。总之,定型性并不是成语所独有的特征,谚语、歇后语等同样有。征。关于第二个性质,,。

。比如像“异曲同工、四面楚歌、孤掌难鸣、水落石出、狐假虎威、、一衣带水、叠床架屋、殃及池鱼、夜郎自大、闻鸡起舞、完璧归赵、刻舟求剑、守株待兔、愚公移山、天花乱坠、画蛇添足、后来居上、凄风苦雨、纲举目张、风吹草动、刻骨铭心、口蜜腹剑、鹤立鸡群、空中楼阁”等等,恐怕没有人怀疑其成语的资格。它们具有以下的特点:四字格、有典故或出处、表意具有双重性。各种观点的分歧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11成语是否都是四字格,四字格的是否都是成语;21成语是否要有文献记载上的典故和出处;31成语的意义是否都要具有双重性。毫无疑问,恰当地解决了这些问题,成语的范围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

要找出判定成语范围的标准,就要找出成语自身的特征,这些特征不应该是笼统的,而应该是具体的,是成语自身所独有的。这些特征的获得要靠从同它最相近的类型(惯用语、谚语、歇后语等)的比较中实现。通过比较我们认为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确定成语的范围。

11音节的标准。大凡一类事物在形式上应该有一个外部标志,音节的数量就是成语在形式上的一个外部标志。有人曾表述过这样的观点,即凡成语都应该是四字格。我们认为这种说法把音节的标准绝对化了。但是,汉语的成语绝大多数是四字格,却是不争的事实。笔者手头的几本词典(郝景江,张秀

)所收词条绝芬《新华成语词典》、北大中文系《汉语成语小词典》、甘肃师范大学中文系《汉语成语词典》

大多数是四字格的。抓住了这一条也就抓住了问题的关键,我们就能把大部分成语确定下来。汉语成语的四音节同汉语片断双音节化有相当关系。双音同双音组合,是现代汉语的一个主要节奏倾向,而绝

[4]大多数成语都用了这种节奏(符淮青1985)。再者,汉语的音节同音节的组合是讲究平仄的,四个音节

组合起来容易形成音节的对称,也容易形成平仄的对立。因此,我们在判定非四音节的语言形式是否是成语的时候应该采取审慎的态度。有的学者过分强调成语的用典和出处,只要有典故有出处,不管音节的多少都看作成语;如果没有出处或典故,即使再凝练的四音节的语言形式也不能算是成语。这样,势必把一些真正具备资格的成语拒之于门外,把一些不够资格的成语收揽进来。

有的著作把“推敲、鸡肋、烂柯、请缨、涂鸦、献芹、献曝、汗颜、垂青、棒喝、问津、绝响、逐鹿”等双音节形式看作成语(刘洁修1985)[5],这既不符合大多数学者对成语的认识,又有悖于一般人的语感,也混淆了词与词组的界限。

三音节的语言形式少量是成语,多数是惯用语,有的著作看作是成语的,诸如“绊脚石、摇钱树、门外汉、灌米汤、泼冷水、落汤鸡、碰钉子”之类,我们都看作是惯用语。甘肃师大中文系编的《汉语成语词典》收了一些三音节成语,如“下马威、想当然、鸟兽散、莫须有、露马脚、破天荒”,里面的“下马威”“露马脚”“想当然”当是惯用语。成语是一个传统的概念,我们不应当完全抛弃传统,把大量的四字格形式说成是惯用语不符合人们的习惯,把大量的三字格形式说成是成语同样不符合人们的习惯。

大于四个音节的语言单位情况殊为复杂,应视具体情况做具体的分析。但有一点应当肯定,成语属

87

于词汇学的范畴,成语应当是固定的词组,而不应该是句子,即成语应当是语言的备用单位,而不应该是言语单位。大于四个音节的语言单位在语感上是句子,在具体运用当中,也常常当作言语单位来使用,不能一概地看成是成语,只有那些被当作词组来使用的单位,才能被看成是成语。北大中文系编的《汉语成语小词典》收入了为数不少的大于四个音节的语言单位,大体上可以分为以下几种类型:

A、城门失火,殃及池鱼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风声鹤唳,草木皆兵

B、差之毫厘,谬以千里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翻手为云,覆手为雨    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C、疾风知劲草   近水楼台先得月   画虎不成反类狗

依样画葫芦坐收渔人之利求大同,D、八仙过海,各显其能    一夫当关,三天打鱼,两天晒网    成事不足,吃一堑,长一智   丁是丁,,E、富贵不能淫一年之计在于春

F、       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G、姜太公钓鱼,愿者上钩    过街老鼠,人人喊打

H、东风压倒西风放之四海而皆准

A组前后两部分各有四个音节组成,形式对称,意义上互有联系。有的两部分都能成为四字成语,如“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有的单部分作为四字成语,如“殃及池鱼”“鞠躬尽瘁”,因此,整个结构可看作是成语。B组同A组在结构上相同,不同的是B组选择其中的四个字,紧缩为四字成语,如“毫厘千里、近朱近墨、翻云覆雨、见仁见智”,这种情况整个结构也可以看成是成语。C类是单句的形式,但也能压缩成四字成语,如“疾风劲草、近水楼台、画虎类狗、依样葫芦、渔人之利、大同小异”,整个结构似也应看成成语。D组在结构上同A、B两组相同(有的是六个音节),音节前后对称,但两部分都不能独自成为四字成语,也不能压缩成四字成语;更为重要的是,他们具有很强的口语色彩,所以,应该把他们归到俗语类。事实上,有的学者也正是把他们归到俗语里面去了(徐宗才1995)[6]。E组在结构上同C组一样是单句,但却不能压缩为四字成语。具有深刻哲理的应看成是警句,如“富贵不能淫”,其他具有很强的口语色彩的我们认为还是归到俗语类的好。把F组看成成语似乎更无道理,这都是一些诗文名句,只是在某一个时期被人们引用的多一些罢了。G组有前后两部分组成,后部分是对前部分的解释,是真意所在,这不正符合歇后语的性质吗?H组在结构上是单句的形式,其意义是某个特定时代的产物,若全视为成语,就有些几近荒唐了。

21语体的标准。刘叔新先生在《固定语及其类别》一文中把表意的双层性作为成语同其他熟语类型区别开来的重要特征“,字面的意义具有形象比喻作用或使人联想的作用,透过它曲折地表现仿佛处于内层的真实意义”。应该说这一表述同我们一般所说的成语意义的整体性相去不远。大多数成语具有表意的双层性,这是语言事实,比如我们上文所列举的所谓成语的中间部分就具有这一特性。但是同样,这一特征也不是成语独有的,惯用语、歇后语都具有表意的双层性。“扣帽子、走过场、踢皮球、墙头草、炒鱿鱼”“大海里捞针、孔夫子搬家、小葱拌豆腐”等等,其表意的双层性一点也不比成语差。因此,仅凭表意的双层性并不能完全地把成语同惯用语、歇后语区别开来,其间的关系依然会纠缠不清。另一方面,过分地拘泥于表意的双层性,势必会排斥掉一些资格完备的成语。“爱不释手、安贫乐道、抱恨终天、毕恭毕敬、不耻下问、既往不咎、无事生非、遍体鳞伤”等都不具备表意的双层性,但是绝大多数人都承认他们是成语。我手头的几本成语词典都收进了这些条目。

事实上,如果我们把成语跟惯用语、歇后语等做一番比较,我们不难发现,它的一个很重要的特征就是具有很强的书面语色彩。这也是我们把成语同惯用语、歇后语等区别开来的一条重要标准。这一特88

征凭借以下两种形式体现出来:第一,有的带有文言的构词成分,如“爱不释手”中的“释”“,抱恨终天”中的“恨”“,既往不咎”中的“咎”“,无事生非”中的“非”。第二,有的带有文言的语法特点,如“安贫乐道”、“不耻下问”是古汉语中的意动用法,意思分别是“以贫安、以道乐”“不以下问为耻”,“;遍体鳞伤”中的“鳞伤”,是古汉语中的名词作状语。文言的构词成分和文言的语法特点使得成语整齐而凝练,以最经济的形式表达了尽可能丰富的意义。

有些著作和成语词典在判定成语的标准上失之过宽,把一些类似成语的四字格形式收了进去,如“不死不活、说东道西、从头至尾、挨打受骂、从头做起、可多可少、可好可坏、排除万难”等。这些四字格既不带有文言的构词成分,也缺少文言的语法特点,从整体上感受不到很强的书面语色彩,定性为成语,也显得太勉强了。坚持语体标准也能使我们区分开成语和惯用语,上文我们举了一些三字格的例子,有些我们承认是成语,如“莫须有、鸟兽散、破天荒”,带一些文言的东西,具有很强的书面语色彩。。

31历史的标准。成语是一种历史的凝固,,实世界的认知过程和认知结果,在语言上,就具有稳定性的特点。我,更重要的是指成语这个类聚,在语言发展的过程中,,词汇对社会生活最敏感,发展变化最快。但是成语这个词汇内部的类聚,,对外部世界显出很强的惰性。它的成员不会迅速地消失掉;新产生的一些较为固定的说法,要想取得成语的资格,也颇费时日。这一特征对于我们使用汉语的群体来讲,表现为成语是“习用的”。因此,对于产生时间比较短的较为固定的说法,就不能看作成语。像“包办代替、下定决心、排除万难、又红又专、五讲四美、科教兴国”就不具备成语的资格。

翻看一些成语类词典,感到所收的条目差别很大,这说明人们对成语范围的认识还不完全一致。科学地界定成语的范围,对于成语类词典的编纂,对于成语的教学和研究都具有重要的意义。因此,今天重新讨论这个问题,也并非多余。

[参考文献]

[1]刘叔新1刘叔新自选集.固定语及其类别[M].郑州:河南教育出版社,19931541

[2]高更生1现代汉语知识大词典[M]1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9211091

[3]胡裕树1现代汉语[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8712991

[4]符淮青1现代汉语词汇[M]1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511951

[5]刘洁修1成语[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51

[6]徐宗才1俗语[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51

(责任编辑 周继仲)

ProblemsofScopeofIdioms

MAHongji

(TheSchoolofChineseLiteratureandNewsDissemination,Shandong

UniversityofTechnology,ShandongZibo255091)

Abstract:Theidiomscannotbeendistinguishedfromothertypesofidiomaticphrasesbysinglecriterion.Thescopeofidiomsshouldbeenidentifiedwithvariousdevices.Thefollowingthreecriteriaarepresentedinthepaper.

1.Criterionofsyllables,2.Criterionofstyle,and3.Criterionofhistory.

Keywords:idiom;scope;syllable;style;stability

89

本文来源:http://www.guakaob.com/zigeleikaoshi/133706.html

    上一篇:说说大全伤感

    下一篇:逆水行舟造句

    热门标签

    HO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