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般 什么意思

| 美国项目管理师 |

【www.guakaob.com--美国项目管理师】

这般 什么意思篇一
《到底何为7Q?为何这般受追捧?》

到底何为7Q?为何这般受追捧?

7Q核心营销思想是刘进老师8年企业咨询实践、务实工作和科学研究的结晶,于2010年发表在《销售与市场》、《企业管理》等权威期刊上,并于2012年分别被北京大学出版社和清华大学出版社出版7Q销售版和营销版著作。目前,7Q越来越得到众多品牌营销以及销售的理论研究者和实践者的认同和追捧!

7Q是顾客最关心的7个问题的简称,这7个问题是:

1、我为什么要注意到你?(销售层面的表达式是:我为什么要听你讲?我为什么要见你?)

2、这是什么?

3、与我何干?

4、我为什么要相信你?

5、值得吗?

6、我为什么要从你这里买?

7、我为什么现在就要买?

营销专家刘进系统的提出了这7个问题,并认为:一个品牌营销系统或销售系统只有全覆盖的回答顾客最关心的这7个问题,才能被称为是一个合格的营销系统或销售系统。

极致的7Q系统是:在空中,一句广告语可以解决这7个问题;在地面,销售人员7句话术解决这7个问题并成交每一个客户。即:一语赢天下,7句保成交!

7Q对于总经理和老板的意义在于:

从此,总经理和老板只要问一下市场人员所策划的活动是要解决哪一个7Q问题的,是否全覆盖的回答了7Q,就可以清楚的判断市场人员的工作和努力是否是有效的,花掉的每一分钱是否是值得的。同时,可以快速找到销售人员的短板,快速提升销售人员的成交率和工作效率!

7Q对于市场人员的意义在于:

市场人员可以通过7Q有效判断当下工作的有效性,显著提升市场推广效率。差的市场人员会花掉公司100万的推广费用,换来10万元的推广效果,而好的市场人员却可以用10万元的推广费用换来100万的推广效果。

7Q对于销售人员的意义在于:

一线销售人员可以经由7Q自检发现个人的短板,从而找到改进的方向和资源聚焦的关键点,从而显著提高成交率,做到业绩倍增、收入翻番!

7Q对于企业的意义在于:

总经理可以经由7Q自检发现公司的短板,从而找到改进的方向和资源聚焦的关键点,从而做到事半功倍!

7Q对于专业策划人员的意义在于:

从此策划变得简单!

您是否理解了看似简单的7Q?

问一下自己以下几个问题,如果您答对了,就说明您已经理解了7Q,否则,继续加油哦。

1、如果一个公司的销售人员的业务水平低,但这个公司的产品仍然畅销,请问为什么?

2、如果一个公司的电视广告、网络广告做得很少,但这个公司的产品仍然畅销,请问为什么?

3、如果一个公司的销售人员的业务水平高,但这个公司的产品却不畅销,请问为什么?

4、如果一个公司的电视广告、网络广告做得比较多,但这个公司的产品却不畅销,请问为什么?

5、如果一个公司的广告做得很多,销售人员的综合素质看似也比较高,但是产品却不畅销,请问为什么?

6、如果一个公司的广告没有对手的多,销售人员好像也没有竞争对手强,但产品却比对手畅销,请问为什么?

最后,热忱邀请和欢迎更多志同道合和有使命感的人士加入到推广7Q的团队中来!这是一份值得您付出的事业!

觉得值得分享,请转发给您认为值得分享的朋友!

觉得值得关注,请关注微信订阅号:光头刘进谈品牌营销

想合作,请关注微信服务号:昂柒品牌策划

想与光头刘进老师私聊,请加微信个人号:guangtouliujin

这般 什么意思篇二
《陌生的,这般,陌生女人——解读《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

陌生的,这般,陌生女人

解读《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

口杨婷婷(四川师范大学文学院,四川

成都4000

1)

[摘要】《c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改编于茨威格同名小说。在这部影片中,徐静蕾不需要揭示什么深层次的东西。她之所以要把文学作品以电影的形式表现出来只是缘于从女主人公身上得到的关于爱情的思考,不难看出徐静蕾从感情上是相当理解这个女人的,并且愿意为她呐喊出来。通过与同名小说的对比.我们发现了些不同的意蕴,得出了不一样的结论。[关键词】别样解读,陌生的;女人

主角并产生共鸣效应。而电影开头和结尾关于男主角看信的叙述几乎也都用的客观镜头,只有最后才通过作家的主观镜头向院子里探望。

导演有意淡化“男主角”的戏反份,只把他作为。女主角”生活中的一个要素来呈现。因此,除讲述信上的内容之外,“男主角”的形象也就不那么重要了,他只成了女人身边的配角。他的出现是为了烘托女人这一生与他有关的爱情态度。

演徐静蕾设置了一幅色质昏暗的画面—作家(男主角)房间里一

改编于茨威格同名小说《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的电影中,导

瓶汁液饱满的白玫瑰,并且这样的镜头又总是在女主角的叙事过程中,在男女短暂的朝夕相对之时适时出现。它象征了女主角生命所倾注的全部热情,但另一方面却只在男主角心中跨越了“毫无意义”的几个惨白的年头。它傲岸地流泪,它寂寥地生长;它独自在囚禁着它的欲室里暗自娇娆。

说这些年头对男主角“毫无意义”不无道理。

镜头首先定在20世纪40年代的北平。一个作家(姜文饰)在41岁生日时,一边吃着长寿面,一边看着一个自己一直并不在意的却深深爱了自己一生的女人(徐静蕾饰)在弥留之际的来信。镜头慢慢地摇,或有昏黄灯光下作家读信的姿态,或有从他肩上望过去的信上的字迹,光线“孱弱”,整体感觉很沉闷,像是正在加热一个密闭的容器,内部的空气急速膨胀却又无法释放。李屏宾的镜头就在这容器里摇过来摆过去,有点像黑夜里的幽灵。

之后镜头呈现的就是7、8年前了。意思是开场的这十来分钟只讲了两件事情,一则这封信如何在邮局被盖上戳,如何被邮差送至作家的家中;二便是作家如何在一堆信中拿出这封信,又是以如何的态度和姿态来审视和阅读。我认为导演在构思这么一小段时是费了一翻苦心的。首先,以冷色调处理。这点容易发现,从一开始信的明暗交替到作家看信,总的画面都是灰蒙蒙蓝黑蓝黑的。纵使画面中也有阳光明媚的日子,但导演也逆光拍摄。我想,这部电影从一开始就以。信”的出场点了题,虽然在主体内容上并未开门见山(从女主角13岁时说起),但也算是以色调提示了整个故事的基调与气氛;其次是对人物的处理,细心的观众都会发现从邮局工作人员到街上的人力车夫及车上的旗袍女人,甚至男主角,都不曾暴露过自己的面容,导演有意模糊这些人的长相,而仅以一个体态、一个轮廓概括其身份。为了了解导演的意图,我把这一细节看了3遍,不过中途仅凭直观感觉便把此与《大红灯笼高高挂》中张艺谋隐没陈佐干的意图等同划一。

《c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在这部影片中,徐导不需要揭示什么深层次的东西。她之所以要把文学作品以电影的形式表现出来只是缘于从女主人公身上得到的关于爱情的思考。不难看出徐静蕾从感情上是相当理解这个女人的,并且愿意为她呐喊出来。

这点从她的叙事口吻上可知道。

电影发行后,歌德的名言——我爱你,但与你无关——又流行

起来。这分明是一种女权意识,我爱你,以我整个的一生,无论你认识我与否,无论你在我身边与否。也许,在我内心深处也会感到寂寞,疼痛。但我以我的方式爱你。这已然成了我的事与你无关。但,亲爱的,你就真的一点都不曾在意过么?

无论在世界的哪个角落,女人的历史就是在最底层贴地爬行的历史,背上站着她的男人,腹中载着小生命,她们喘息而行。

“从那一秒起我就爱上了你,我知道女人们经常向你这个娇纵坏了的人说这句话,可是,请你相信我,没有一个女人像我这样死心塌地地爱过你,过去是这样,这么多年过去了依然是这样。因为这个世界上没有什么东西比得上一个孩子暗中怀有的不为人察觉的爱情,因为这种爱情不抱希望。低声下气,曲意逢迎,热情奔放,这和成年人的那种欲火炙烈、不知不觉中贪求无厌的爱情完全不同,只有孤独的孩子才能把全部的热情集聚起来。我毫无阅历毫无准备,我一头栽进我的命运,就像跃进一个深渊。从那一秒起,我的心里只有一个人,就是你。”

那一秒就是两人在大院门口相逢的一刹那,女孩惊恐地抬头,

作家双手举起——I’msOrry,凝望……然后慢镜头播放——女

孩埋着头跑开,作家转身。所有声音都退去,人物也退场,只在隐约中留下院子大门,一种永恒不变的、静物的见证。

接着,是蒙太奇的转换。画面中,风筝在女孩手中欢快地扬起,

《琵琶怨》的调子也悄悄挑起,于是画外音娓娓道来——从那一秒

起……一个女孩暗中怀有的不为人察觉的爱情……不抱希望,低声下气,曲意逢迎,热情奔放……我的心里只有一个人……就是你。

镜头这样设计好就好在导演选择了一支哀怨的曲子来烘托一整个冬天的老北京,而与之同时进行的是女孩的情窦初开,这无不让观众对画面上“毫无阅历毫无准备”而又“死心塌地”地一头栽进自己命运的孩子产生了一种不确定的怜惜之感。这是一种类似同命相怜而又超越之后剩余的些许偏心,既想去鼓励她,又想挽留她;既怕惊吓到她,又怕伤害到她,她立马蜕了茧化作蝶。她妄图飞往那受众人敬仰、又被自己暗中恋慕的人身边;她兴奋,她冲动,她不能自抑,她幸福地和风筝飞舞。然而,导演却在幕后让我们看到又一只欲扑火的蛾,或许,她自己明白,或许,为了爱他,她在所不惜。

“当时在那个女孩子,那个去按你的门铃的女孩子的朦胧无知

茨威格的原著中是一一“突然他的好奇心大发,开始念

道:……”(后面是信件的全部内容,也是小说的大部分内容,一个成熟男人的声音告诉我们前前后后所有故事。)

而徐静蕾电影中从一开始就故意忽略一切人物,尤其是男主人公。并且这部80多分钟的电影对于信的内容的阐释皆是用“这个女人”的主观镜头,女主人公成了叙述者,她把所有缓缓道来。于是,错觉出现了,观众们从原著中走出来,以她的视角审视这场爱情,观察男主角。这样的安排使观众从一c、理上和从情感上依附于女

曩习风格与特色

:Il{jMOVIELlTERATURE

的意识中没能预感的东西,现在成了我的唯一的思想:把自己献给你,完全委身于你。”

这是茨威格原著里的话,电影中好像没有直接叙述,不过,仅从他们俩正式认识的当天晚上,作家问女孩是否方便到他房间坐

她说:我过去爱过一个人,他也老是出门旅行。

她盯着他,目光直刺他瞳仁,她浑身颤栗,-心都快要跳出来了。男人微笑,安慰着说:会回来的。

是的,女人说,会回来的,不过到那时也就忘了。她试图唤醒他,然而失败了,她眼神瞬间黯淡。

茨威格写:这不过又是春风一度,是种无名的东西,是--N火热的时光在忘却的烟雾中消散的无影无踪。

之后,她就站在镜前整理着装,从镜子里看到他正小心翼翼地把几张大钞票塞进自己的暖手简中,她羞惊难舍,几乎摔倒在地上。

。我从童年时代起就爱你了,我是你的孩子的母亲,而你却付钱给我,为了这一夜!在你的心目中,我是一个塔巴林的妓女,只

坐,她自然而然地脱口而出——方便!我都方便——就可看出。作

家对这样的反应是始料不及的,如此迅速的允诺,他一个逢场作戏惯了的人反倒表现出难堪的神色,既意外,又高兴。不过,他毕竟是身经百战的人,立马又恢复常态,开始一贯的戏谑。

心中似乎有些异样的感觉,徐静蕾作为导演,她精心地运用一组组对比的镜头将主题表现出来。当然,这也是忠于原著的。茨威格写到:

“今天我明白了你的这种惊异,我知道,一个女人,即使她心里火烧火燎的,想委身于人,但是她们总要否认这种打算,还要装出一种惊恐万状或者怒不可遏的样子,非等男人再三恳求,说一通弥天大谎,赌咒发誓,做出种种许诺,这才愿意平息下来。我知道,也许只有那些吃爱情饭的妓女,或是幼稚天真、并未及笄的小姑娘,才会兴高采烈,满口答应那样的邀请。”

对,她此时此刻的身份是一个幼稚天真、并未及笄的小姑娘,她只想表现出自己旷野纯洁的爱,于是追不及待地答应把自己的爱毫不保留地给了他。与欲火中烧的本能的挑逗性的欲念无关。

而他,一个随意轻浮,与任何一个漂亮女人都可以短暂缠绵的浪子,竟然对这一声“自然而然脱口而出”的答应意外了,惊诧了。这从反面衬托出女孩干净的恋情,但继而,他又恢复平静,追上前去面不改色地嬉笑挑逗。可看出,他很快地在脑筋里根本不需要过渡地就又把女孩划归在了那一堆堆泄欲的女人当中,这是残酷的。从旁观者的角度,这场戏撕毁了,玷污了女孩的爱,而女孩却一无所知。

逢场作戏和一厢情愿向来是不公平的。然而导演和作者硬是把他们安排在了一起。

四一晃,又是6年。

6年中,她觉得他的孩子应该享有一切,享有世上的一切财富、人间的一切快乐,他的孩子应该重新升到他的地位、他的生活范围里去。

所以,她说:我卖身了。

6年中,她把对作家的爱全部转移到了孩子身上。从前,她为爱他,在所不惜;而今,她为爱他的孩子,继续,在所不惜。

勇敢的女人,一个人,将爱,进行到底。而他,一无所知。继续,灯红酒绿,醉生梦死。

。女人的力量受控于男人,在她孤独的时候,她受控于某个男人的感情纠葛;在她独立的时候,她受控并无法摆脱抽象男权世界的制控。”据说,这是一个才华横溢的女人依然摆不脱的性别定律。

她们虽说流连风尘,却对外界的情事保持不屑与傲气,她们为自己编织了张网,别人看得见里面,却跨不进来。

她们虽说站在别人的爱情之上,凌空俯视男人们对自己的追幕,却在一遇到自己的爱情,便立即妥协了,变得奴性十足,卑躬屈膝,腼腆又软弱。

她们精明能干,懂得将不同的感情分类处理,如果说专注是罪,那么她们罪该万死;如果说执著是傻,那么她们傻气十足。她们在爱情脚下爬行,成为爱情的门徒,这是她们的选择,自己的宿命。

不过如此而已——你付钱给我!被你忘了还不够,我还得受凌辱。”

尽管如此,她走之前依然为了那个不可抗拒的念头——唤醒他

的记忆——说:“你愿意送我一朵玫瑰吗?”

他选了一朵为她插在发髻上。

这个镜头与6年前同样是一个清晨他送她一支白玫瑰相对比。6年前是因为她是女大学生,她如白玫瑰一般纯洁无瑕;而6年后,她是妓女了,她的身份发生了改变。而这一切都是因为他,为了爱他!

有人评得好,说她要作家为她戴上一支鲜花,正好象征了女主人公为了爱而忍辱负重的情怀。

第二处:“早啊,小姐!”这是来自作家家中老管家的问候。

镜头拍到这里使人产生了一种时空上的错叠,当女主角还是个姑娘时,每天管家就会如此问候她,随时空变迁,男人早巳不记得女人时,这位白了头的管家却认出了她;老管家这个角色不是主要的,但却成了一根线,串起男人、女人的所有零碎的情怨。他俨然就是一位见证人,他让女人感动,赢得满堂喝彩。

我们感谢茨威格,感谢徐静蕾设置了如此重要的戏份。看看茨威格是怎样描写的:

就在我眼噙泪水看着他,看着这位面容衰老的仆人的一秒钟,他的眼里突然一亮。在这一秒种,你听见了吗?在这一秒钟,这位从我童年时代过后就一直没有见过我的老人认出了我。为了这个我真要跪在他面前,吻他的手。我迅速从暖手简里把钞票,把你用来鞭答我的钞票扯出来,塞给了他。他哆嗦着,不胜惊讶地注视着我

——在这一瞬间他比你在一生中对我的了解还要多。所有的人都很

娇惯我,大家对我都很好一只有你,只有你,只有你把我忘记了,只有你,只有你从来没有认出我!

我不能不佩服茨威格注释女性心理的能力,不能不赞叹语言的魅力。这么一小段话竟道出了所有观众心中不可名状的感动。

而徐静蕾的镜头也取得妙,她打了一个特写:女人把暖手筒中沾满了凌辱之气的钞票塞到了管家端着的花盆中。

个人认为是有_定意义的。

女人在房间中既然已明白钞票的含义,也已羞惊难舍,但她并没有当场就一怒而起把钱扔了,而是当没发生走了出去。也就是说,如果没有遇到管家,也许她就会把这钱当成自己所有,或留下作疼痛的纪念,或绝望之极撕毁,或悲愤地花掉。

而遇到管家之后,一方面她觉得自己的付出和存在的价值终于被人理解,因此她要感谢他。另一方面,拿未见过几次面的管家和一生都令自己欲罢不能的那个作家对比,她绝望了,她的心彻底碎了。

我知道,世界上有一种鸟,飞行是它们唯一的出路,停止意味着死亡。它们终其一生都在飞翔,与死神搏斗,从不服输,它们是坚韧的,是勇敢的。

但是,再坚韧勇敢的鸟,有一天也会老会累,那时那日,它必定会坦然地停下来,迎接死亡。

所以,陌生女人,你休息了吧。

另外,影片中还有两处感人的地方。

第一处:两人最后的早餐上,男人说可能要出趟远门,一回来就去找她。

女人轻描淡写地说:多遗憾啊!

男人:你真觉得遗憾吗?

她站起来,盯着他,长时间地紧紧地盯着他。

陌生的,这般,陌生女人——解读《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

作者:作者单位:刊名:英文刊名:年,卷(期):

杨婷婷

四川师范大学文学院,四川,成都,400031电影文学

MOVIE LITERATURE2008(5)

本文读者也读过(10条)

1. 侯学标.Hou Xue-biao 我爱你,但与你无关——解读电影《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的爱情观[期刊论文]-电影评介2007(22)

2. 葛延峰.Ge Yan-feng 从小说到电影:依然被遮蔽的女性——以《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为例[期刊论文]-电影评介2009(10)

3. 韩建荣 爱得如此豁达——用女性主义分析《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期刊论文]-天府新论2009(z1)4. 陈薇 陌生女人的沉默一生——透视《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中对女性关怀的召唤[期刊论文]-时代文学2008(20)

5. 陈佑松 颠覆的叙事--《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电影与小说比较[期刊论文]-当代文坛2006(4)6. 张艳 自恋自虐自欺的交响曲——评《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期刊论文]-安徽文学(下半月)2009(6)

7. 成慧芳.CHENG Hui-fang 民族文化身分与国际意识的碰撞及调和--《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在当代中国的接受[期刊论文]-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30(2)

8. 陈墨.Chen Mo 缺少那一声茨威格式的叹息--谈《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的电影改编[期刊论文]-当代电影2005(3)

9. 唐佳琳.Tang Jialin 在看与被看之间--由《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看中国电影中女性话语存在的可能性[期刊论文]-当代电影2006(2)

10. 刘妍 一个女人的爱情独白——解析电影《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期刊论文]-安徽文学(文教研究)2007(7)

本文链接:

这般 什么意思篇三
《常识与理论》

JOURNALOFNANJINGUNIVERSITY

・高谈阔论———南京大学人文社会科学高级研究院系列讲座・

常识与理论

陈嘉映

(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系,上海200241)

  主持人语:在当今知识界,囿于

各自学科的界限,,的专业引以为豪,而对对方的研究进行质疑和批评。作为一

个东西方共有的现象,“两种文化”:一方

面论证科学的人性基础,;,强调人文学科要加强科学意识,以使

。高研院名家讲坛第十四期邀请华东师范大学陈嘉映教授作

》的学术报告。陈教授运用很多自然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中的事例,从哲学的

“常识”与“理论”之间的辩证关系。常识是与理论知识和理论体系相对而言的。理论依

据常识的道理,但有时又与常识发生冲突。理论发展的一个趋势是渐渐地远离常识,不为常识所

理解。但是为了教育的目的需要把理论用日常语言表达出来,从而使得高深的理论知识不断成为

常识。陈嘉映教授的讲座融科学和人文为一体,具有较好的学术和现实意义。

(周 宪)

南京大学是我们国内历史最悠久、学术传统最深厚的大学之一,能够到南京大学来为诸位讲讲我的一些想法,我感到非常荣幸。为此,我首先要感谢陈亚军教授、周宪教授的邀请,同时也要感谢诸位到场。这个讲座的题目是“常识与理论”,希望我讲的内容会对诸位有些启发,同时十分希望诸位能对这些内容提出批评指正。

常 识

常识的一层意思是差不多人所共知的事实、关于一些简单而基本的事实的知识(generalknowledge)。烹调小常识是凡烧菜做饭的都知道的或应该知道的,说出来写出来给那些要学烧菜做饭的人学习。常识的又一层意思是这些基本事实中包含的道理,所谓常理。接着这层意思,常识又指自然而然的理解,以及依于这些理解而生的基本的判断力(nativegoodjudg2

①ment)。

寻常事实和自然理解之间当然有着紧密的联系。我们所认可的基本道理,本来就是寻常①汉语的常识通常与英文的commonsense互译。但这两个用语不尽相同。相对而言,汉语的常识一词偏重于明面的事

实,英语的commonsense一词则偏重于事实里所含的道理

学报

(哲

・人

・社

学) 二

本文来源:http://www.guakaob.com/zigeleikaoshi/13458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