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格尔

| 美国项目管理师 |

【www.guakaob.com--美国项目管理师】

黑格尔篇一
《黑格尔》

黑格尔篇二
《黑格尔简介》

黑格尔简介

乔治·威廉·弗里德里希·黑格尔(Georg Wilhelm Friedrich Hegel,1770-1831年〉,德国古典哲学的著名代表之一、客观唯心主义者。

黑格尔,1770年8月27日生于符腾堡斯图加特城的官僚世家。父亲是税务局的书记宫。黑格尔童年时代就进拉丁文学校学习。由于他笃信宗教的父亲的执意主张,1788年黑格尔进图宾根神学院学习。作为神学院的学生,他却更喜欢法国启蒙思想家卢梭的著作。他和另一德国古典哲学家谢林交往甚密,喜欢豪饮、交际,经常到郊外散步。

黑格尔在神学院学习了两年哲学、三年神学。这段时间正是法国资产阶级革命急风骤雨年代,德国封建统治的衰朽大厦在法国革命雷声的滚动下颤抖。在革命初起的阶段,巴黎起义的人民攻下巴士底狱,制宪议会发布《人权宣言》。黑格尔憧憬法国革命,支持法国革命,和他的一伙同学在图宾根近郊种植了一棵"自由之树",宣扬自由、平等之类法国资产阶级革命思想。但黑格尔对法国革命的同情态度,只表现在对法国革命者的理论的支持而已。当革命深入发展、建立雅各宾派专政时,他就由害怕革命变为憎恨人民群众的革

命运动,诬蔑人民"只是一群无定形的东西",说"他们的行动完金是自发的、无理性的、野蛮的、思怖的"。黑格尔还竭力为普鲁士的反动政府辩护,说普鲁士国家是历史发展的顶峰。黑格尔的政治观点,反映了十八世纪末德国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和两面性:它一方面对封建统治心怀不满,有进步要求,另一方面又不敢采取实际行动,由畏惧人民群众而走向反动。1793年,黑格尔通过考试,从图宾根神学院毕业。 离开神学院以后,黑格尔先后在瑞士、德国的法兰克福等地当家庭教师,以研究希腊文化和康德哲学作为业余爱好。1798年,他的第一部著作《论理学》出版。次年,他的父亲去世,留给他一笔遗产。他写信给谢林说:他已经差不多可以过悠闲的贵族生活了。他希望到一个有众多藏书和鲜美的啤酒的地方定居,从事正规的学术研究。谢林回信说:"到耶拿来吧!"这样,他于1801年辞去家庭教师的工作,来到耶拿。 耶拿是当时普鲁士的大学城,是青年知识分子萎萃的地方,也是当时学生运动的中心。经过谢林的介绍,黑格尔到耶拿大学任哲学讲师,并和谢林一起主编《批评的哲学》杂志。他向耶拿大学递交了一篇用拉丁文写的学术论文,论述行星的运行轨道,得到很高的评价。 1805年,三十五岁的黑格尔升为教授。次年,他发表了《精神现象学》一书,论述他的哲学观点。这年,由于拿破仑军队入侵耶拿,他被迫逃离耶拿大学安静的小别墅,来到巴伐利亚寻找安乐窝。最初他移居班

堡,在当地的《班堡时报》当编辑。1908年8月,他谋得纽伦堡专科学校校长的职位。在这里,他兼教哲学、希腊文化和微积分,并使自己的哲学体系更加完善。1812-1816年间,他完成《逻辑学》〈即《大逻辑》〉一书。1816年,黑格尔受聘于海德尔堡大学,任哲学教授。1818年,他应普鲁士政府的邀请,到柏林大学任哲学教授。黑格尔一生的最后十三年是在柏林大学度过的。在柏林大学讲授期间,他发表了《小逻辑》、《自然哲学》、《精神学》、《法哲学原理》等著作。1830年,他任柏林大学校长。

黑格尔是十九世生磊公认的普鲁士官方哲学家。他的社会政治观点是保守的,甚至是反动的。他特意抬高普鲁士国家,认为普鲁士国家君主专制制度和等级制度是最好的制度,应该永世长存。黑格尔不仅是私有财产制度的积极辩护者,还是对外掠夺战争的鼓吹者。他说战争"可以防止国民腐化",如果没有战争,社会将变成"一潭死水"。黑格尔社会·政治观点的最终目的是为普鲁士封建专制统治的现实辩护。 黑格尔的哲学思想体系是客观唯心主义,它是当时德国资产阶级的思想意识。黑格尔认为在自然界和人类出现之前,就存在着一种宇宙精神,即绝对精神。绝对精神处于辩证的发展之中。绝对精神自我发展的第一阶段是逻辑阶段。这一阶段,自然界还没有出现,物质的东西还不存在,绝对精神的运动和发展只是在纯粹思维的范围内进行。等到绝对精神的

发展突破纯粹恩维的范围,达到了自我否定,逻辑阶段就突进到一个新的阶段。绝对精神自我发展的第二阶段是自然阶段。这个阶段,思想、概念都披上自然的、物质的外衣而成为有外壳包裹的思想和概念了。思想和概念的能动发展最后又战胜了自然和物质的外壳。这样,绝对精神的自我发展终于突破自然阶段的束缚,新的阶段便到来了。绝对精神自我发展的第三阶段是精神阶段。人类的出现表示绝对精神回复到与它相适合的精神形式,重新作为精神而出现。这个阶段是绝对精神发展的最高阶段。至此,一切矛盾都调和了,发展也最终完美了。绝对精神在普鲁士国家里得到最完备的体现,黑格尔哲学则是全部哲学发展史的完成。由此可见,黑格尔尔庞大的哲学体系完全是唯心主义的,是为他的社会政治观点服务的。

不过,在黑格尔的客观唯心主义哲学体系里,贯串着-种极宝贵的科学辩证法思想,就是宇宙万物内在联系和矛盾发展的思想。黑格尔把客观事物都看作是统一的整体,统一体内部的矛盾推动着事物向前发展。他把世界上一切事物都看作是处在永恒的运动、变化和发展的过程中,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黑格尔的

辩证法思想还论述了思维与存在、精神与物质可以相互转化,事物的发展由逐渐的量变到根本的质变的过程,他认为事物的发展都经历着由量变到质变、否定之否定的过程。

黑格尔所表述的辩证法的基本思想是他哲学中的"合理内核",也是德国古典哲学的最大成果。德国古典哲学是马克思主义三大理论来源之一。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创立马克思主义的过程中,对黑格尔的哲学体系用批判的态度作了审查,对其中有价值的东西重新探讨过、批判过、在工人运动中检验过,得出了全新的结论,在人类思想发展史上第一次把辩证法和唯物主义结合起来,并把辩证唯物主义运用到社会历史领域。这样,马克思主义哲学诞生了。

1831年秋天,黑格尔计划作两次重要学术讲座。11月10日,他作了《法哲学》讲座。第五天,即11月14日,黑格尔死于霍乱病。黑格尔病逝后,柏林大学为他出版了《哲学史讲演录》、《历史哲学》、《美学》等著作。

黑格尔篇三
《黑格尔生平》

黑格尔生平

作为德国古典哲学最后也是最大的一位代表,黑格尔不仅从其哲学立场出发对德国古典哲学进行了概括和总结,而且也被看作是古典哲学的集大成者。当然,这里所说的“集大成者”并不是像黑格尔所说的那样将前此以往的哲学统统包容于自身之中,而是说,黑格尔哲学将古典哲学的基本思路发挥到了极致。就此而论,我们也可以说,黑格尔哲学标志着古典哲学的终结。

1770年8月27日,格奥尔格·威廉·弗里德里希·黑格尔(Georg Wilhelm Friedrich Hegel)生于德国维腾贝格公国的首府斯图加特市,1788年进入图宾根神学院学习,在神学院中与两个同学结下了诚挚的友谊,一个是与他同时进入神学院的荷尔德林,今天被人们看作是与席勒和哥德比肩并列的伟大诗人,一个是1790年入学的谢林,后来在黑格尔还默默无闻之时就已经名扬天下的哲学家。1789年的法国大革命受到了德国进步势力的热烈欢呼,虽然黑格尔后来与大多数同情革命的德国人一样,并不赞成雅各宾派所实行的恐怖行动,不过他终身都没有改变对法国革命的肯定态度。1793年黑格尔以优异成绩从神学院毕业后做了几年家庭教师,1801年通过论文答辩成为耶拿大学哲学系的编外讲师。从1802年开始,他与谢林一道主编《哲学评论杂志》。1807年他的第一部成熟的哲学著作《精神现象学》出版,标志着黑格尔哲学正式登上了历史舞台。1816年黑格尔迁居海德尔贝格,任海德尔贝格大学哲学系教授,此后从1818年开始任柏林大学哲学系教授,1827年主编《科学评论年鉴》,以他为中心形成了黑格尔学派。柏林时期是黑格尔事业的鼎盛时期,他在1829年当选为柏林大学校长,1831年因病逝世。

黑格尔生前正式出版的哲学著作有4部:《精神现象学》(1807年)、《逻辑学》(1812-1816年)、《哲学全书》(1817年,1827年第二版,1830年第三版)和《法哲学原理》(1820年)。其中《哲学全书》与《法哲学原理》都是教学纲要,只有《精神现象学》和《逻辑学》是严格意义上的哲学著作。为了区别起见,人们一般将《逻辑学》称为《大逻辑》,而将《哲学全书》中的“逻辑学”部分称为《小逻辑》。黑格尔去世之后,他的友人和学生编辑出版了《黑格尔全集》,其中包括根据学生们的听课笔记整理而成的一系列黑格尔讲演录,有《历史哲学讲演录》、《美学讲演录》、《宗教哲学讲演录》和《哲学史讲演录》等。

黑格尔在哲学史上堪称百科全书式的哲学家,他对当时的各门学科多有精通,并且将它们纳入自己的哲学之中,形成了一个包罗万象、博大精深的客观唯心主义哲学体系。黑格尔哲学与众不同之处不仅在于它的思辨性、辩证性和体系性,也在于其深厚的历史感,他不仅试图通过恢复古代哲学的客观性原则来弥补近代哲学自笛卡尔以来高扬主体性的局限,而且自觉地站在哲学史的高度来看待哲学和

自己的思想。因此,他不是把他的哲学看作是自己的独创,而是看作整个哲学史发展的必然结果,换言之,他把他的哲学看作是整个哲学史的概括和总结。在某种意义上说,黑格尔哲学标志着古典哲学的终结,他以其独特的方式实现了形而上学成为科学之科学的最高理想,也使曾经统治西方哲学长达2000多年之久的形而上学走向了终结。的确,黑格尔将古典哲学以形而上学为核心和基础的哲学形式淋漓尽致地发挥到了极致,以至于后来的人们发现,除非超越黑格尔,除非扭转哲学的方向,否则谁也无法进一步推进哲学的发展。

黑格尔篇四
《黑格尔》

黑格尔

1770年8月27日,德国符腾堡公国公爵的财政秘书喜添贵子,给一家老小带来的欢乐之余,他对后世所产生的影响却更能让这个家族感到自豪。他就是19世纪德国资产阶级的世界观体系——黑格尔体系的创始人格奥尔格. 威廉.费里德里希.黑格尔。

历史上,有无数人对黑格尔哲学体系给予了或肯定或否定的数不清的评价,这其中也包括他的好友谢林,从黑格尔的哲学体系同谢林哲学背道而驰时,这位昔日好友便对他展开猛烈的攻势。当然黑格尔也是“以牙还牙”的。然而马克思以及马克思之后的一些哲学家却对黑格尔哲学产生了兴趣,特别是马克思批判的继承了黑格尔的辩证法。所以,可以这么说,马克思的辩证法的基础来源于黑格尔。不同点只是马克思是唯物的,而黑格尔是唯心的。恩格斯更是给黑格尔以高度的评价:“近代德国哲学在黑格尔的体系中达到了顶峰”。

我们知道马克思的世界观中认为世界的本质是物质,是客观事物。而黑格尔的世界观中却说世界的本质是“绝对精神”。那么,什么是“绝对精神”?其实说白了就是一种意识、精神,但不同于我们所说的人脑中的精神、意识。这种精神和意识也存在与其他一切物质中,所以是客观的代指。因为人也是客观存在的,所以这种观点被称为客观唯心主义,而马克思则是唯物主义。

对于黑格尔的那些晦涩难懂的理论,我们可以先不做讨论。我们可以找到两个特别的话题谈一下黑格尔的世界观。那就是黑格尔对于“宗教”和“国家”的看法。

为什么要选这两个话题呢?我们可以先从黑格尔所处的时代背景谈起。18世纪是启蒙运动蓬勃发展的时代,虽然文艺复兴给予封建神学世界观以沉重打击,但欧洲大陆除少数国家外依然处于封建统治之下。就算是首先取得资产阶级革命胜利的荷兰和英国,也不过是资产阶级和封建贵族的妥协。封建贵族与教士仍然是统治阶级,继续压迫下层阶级。启蒙运动像是一缕阳光穿透了欧洲大陆上空的乌云,给自由和民主带来了希望。轰轰烈烈的法国大革命伴随着黑格尔的成长,黑格尔就公开表明支持英国式的君主立宪制。给黑格尔思想影响最深远的就是伏尔泰和卢梭。然而每个时代都有每个时代的特征,毕业于图宾根神学院的黑格尔一生都没有在宗教信仰上产生过动摇。所以,我很想知道他对国家和宗教的看法。

对于宗教的看法,黑格尔显然是带有路德宗教改革时的色彩,也是继承了伏尔泰和卢梭的观点。马丁.路德领悟的“因信称义”,以及对教廷的反对,所引起的宗教改革所产生的影响,远不止这场运动本身的影响。虽然,黑格尔没有像伏尔泰给予教会“四只脚的魔鬼”那般激烈讽刺,当他对教会也是非常不满的。但他还是保留着宗教信仰,黑格尔认为宗教只不过是“绝对精神”的表象,上帝就是绝对精神。而教会是把“绝对精神”披上神秘外衣,用来迷惑世人,以达到其不可告人的秘密的组织。黑格尔承认了上帝是“绝对精神”就证明了他思想上的保守性和局限性。但由于时代的限制,他最终也没逃离客观唯心主义的深渊。这也并不能怪他,毕竟,这种局限性也不是个人能打破的。

统治欧洲十几个世纪的罗马教会,勾结封建贵族,一方面大肆扩张土地,贩卖赎罪卷,牟取暴利,另一方面,为世俗政权披上神秘外衣,狼狈为奸。所以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就是要解开教会和封建主加在人民身上的精神枷锁。宗教改革、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法国大革命给欧洲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新型政权的建立冲击着欧洲大陆的封建统治,出于这个大变革时期的黑格尔会对“国家”一个什么样的描述呢?

正如伏尔泰和卢梭对黑格尔在宗教上的影响一样,黑格尔所支持也是英国式的君主立宪制度。他认为国家是客观精神发展的最高阶段。“国家是比个人更高的东西”黑格尔认为,“个人以国家为目的,个人利益的满足及其活动方式必须以国家利益为其出发点和归宿,个人的自由必须在国家中才能实现”。

比起洛克和孟德斯鸠黑格尔在政治制度中的分权思想有所不同。洛克把行政权和外交事务权交给了国王,立法权交给了议会;孟德斯鸠把司法权从行政权中独立出来自成一家,把

行政权和外交事务权合二为一交给了国王,立法权归属议会,极好的体现了“制约与平衡”的观点;而黑格尔是把行政权和立法权的最高权力交给了国王,即“王权”是集“立法权”和“行政权”于一身的能对国家事务进行最后决策的主观性权力。很显然,这种极大的让步,体现了德国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和妥协性,更加能体现出德国资产阶级相对于其他国家资产阶级(如英法)而言是弱小中的弱小。形成这种结果的原因,无非就是德国政治经济上的分裂,使资产阶级的发展举步维艰。但资产阶级对政治的渴望,则体现在黑格尔的“合理的宪法”对国王的约束。宪法的基本原则就是民主,要实行“民主制”,就必须组建公民各级政府,黑格尔的观点也是非常具有时代意义的。

黑格尔生活的时代,是欧洲封建制度衰落的时代,也是资产阶级成长和发展的时代,同时也是新旧社会交替的时代。黑格尔的一生德国始终是分裂的,他到死也没有看到祖国的统一。我想德国的分裂落后,对黑格尔的哲学产生的影响是巨大的。

黑格尔篇五
《黑格尔》

黑格尔篇六
《黑格尔美学》

1.自然美的层次

黑格尔的绝对理念在自然阶段经过“机械性”、“物理性”、“有机性”三个层次,与此相适应,自然美也分为三个层次:

第一,“机械性阶段”。自然界表现为分散的浑沌状态,部分与部分之间会不相关。“概念直接沉没在客观存在里,以致见不出主体的观念性的统一,毫无灵魂地完全转化为感性的物质的东西”。

第二,“物理阶段”。在这个阶段,概念已这样的方式显现出来:“它作为统摄它的一切定性的整体,变成了实在,所以其中个别物体虽有独立的客观存在,而同时却都统摄与同一系统”。这就是说,自然物既有差异,又有统一,而且只是在差异中见出整一,“概念”不是淹没在物质实体中,而是作为一种异化了抽象,变成了实在,统摄同一系统的各个个别。

第三,“有机性阶段”。黑格尔认为,只有在这个阶段里,理念才得到较为充分的显现,自然才成为灌注生命的统一体。这显现于自然这的理念就是生命。只有生命才是美的。

但就自然美来说,黑格尔划分自然美为三个层次,显然是以理念在实在中显现的不同情况而决定的,一是看理念显现的充分不充分,二是看理念与实在统一完整不完整。

2 生命与自然美

根据理念在实在这显现的不同情况,黑格尔爸自然美划分了很多层次,而认为,只有到了生命这个阶段,才谈得上真正的美。黑格尔说:“作为感性上是客观的理念,自然界的生命才是美的”

对于生命,黑格尔又从三个方面作了分析:

第一, 生命是灵魂与身体的统一。

在黑格尔看来,灵魂与身体的统一,它的重大意义在于:正是这种统一,生命才形成理念在自然界中最初阶段的显现。黑格尔认为,灵魂与身体的统一不能单纯地理解为两者互相联系在一起,而应把它看得 更深刻些。所谓看得更深刻些,就是“应把身体及其组织看成概念本身的有系统的组织外现于存在”。

第二, 生命是建立矛盾而又解决矛盾的过程。

黑格尔的关于生命就是过程的思想,是他的辩证法的又一光辉闪现,这是他自然美论中最精彩的部分。

黑格尔是从矛盾入手展开他的论述的。他认为,一切事物都存在矛盾。“谁如果要求一切事物都不带有对立面的统一那种矛盾,谁就是要求一切有生命的东西都不应该存在。因为生命的力量,尤其是心灵的威力,就在于它本身设立矛盾,忍受矛盾,克服矛盾”。

第三, 生命是体现概念的普遍性的个体。

黑格尔认为:“理念作为自然生命时所获得的实在因此就是具有现象的实在。”按照黑格尔的辩证逻辑,生命的过程也有正、反、合三阶段。正,指的是生命的抽象存在;反,指的是生命在实在界获得定性的具体存在;合,是正、反两方面的统一。

在整个自然美论中,黑格尔关于生命的论述,我们认为是最精彩、最有价值、也最富有启迪的。黑格尔对生命的分析处处闪耀着辩证法的光辉。

3 自然美的顶峰是动物的生命

黑格尔认为,原因有三:

第一, 动物具有运动的自由性。

第二, 动物对外界行动表现出为我性。

第三, 动物的生命表现出一定的感情性。

黑格尔认为:“主体的统一在有机的生物身上表现为情感。在情感合情感表现里,灵魂显出自己是灵魂。”

4 自然美与主体心情

黑格尔认为自然美可以在三种情况下见出:

第一, 自然美在于生命。他说:“我们只有在自然形象的符合根据的客体性相之中见出

生气灌注的互相依存关系时,才可以见出自然的美。”

第二, 自然美在于自然物的“万象纷呈之中现出一种愉快的动人的外在和谐,引人入

胜”。这主要指一片由无机物、有机物共同组合的景区。

第三, 自然还由于感发合契合人的心情而获得美。这里,他说自然美不在物本身,而

在物所契合的人的心情。

黑格尔篇七
《黑格尔主要思想综述》

黑格尔主要思想综述

班级:08法11 姓名:刘飞飞 学号:08031008

格奥尔格·威廉·弗里德里希·黑格尔,德国哲学家,出生于今天德国西南部符腾堡州首府斯图加特。1801年,30岁的黑格尔任教于耶拿大学。直到1829年,就任柏林大学校长,其哲学思想才最终被定为普鲁士国家的钦定学说。因此,说他大器晚成毫不过分。1831年在德国柏林去世。他的一生没有多少重大事件。在青年时代,他非常热中于神秘主义,他后日的见解多少可以看成是最初他以为是神秘洞察的东西的理智化。他起先在耶拿大学当Privatdozent (无俸讲师)——他曾提到他在耶拿战役开始的前一天在耶拿写成了《精神现象学》(Phenomenology of Mind)——然后在纽伦堡大学当Privatdozent,后来又在海德堡大学作教授(1816—1818),最后从1818年至逝世在柏林大学作教授,在以上各大学都讲授哲学。他晚年是一个普鲁士爱国者,是国家的忠仆,安享公认的哲学声望;但是在青年时代他却藐视普鲁士而景仰拿破仑,甚至为法军在耶拿的胜利而欢欣。

黑格尔一生著述颇丰,其代表作品有《精神现象学》、《逻辑学》、《哲学全书》、《法哲学原理》、《哲学史讲演录》、《历史哲学》和《美学》等。

一、主要哲学思想

德国哲学家,德国古典唯心主义的集大成者。创立欧洲哲学史上最庞大的客观唯心主义体系,并极大地发展了辩证法。他的哲学的基本的出发点是唯心主义的思维与存在同一论(亦称“思有同一说”),精神运动的辩证法以及发展过程的正反合三段式。认为思维和存在统一于绝对精神,绝对精神是一独立主体,是万事万物的本原与基础,它的辩证发展经历了逻辑、自然、精神三个阶段。他的哲学是对三个阶段的描述,因而相应地由逻辑学、自然哲学和精神哲学三个部分组成。

(一)逻辑学

逻辑学是黑格尔哲学的灵魂和核心,是其哲学观点及其思维方式和体系框架的基本规定。概念论又是逻辑学的灵魂和核心,是逻辑学的旨趣和根本观点的明白确立,亦是逻辑学的思维方式和整个黑格尔哲学的体系框架的具体规定。黑格尔把概念认作存在的本质,把存在看作概念的外化,把真与善统一的世界看作概念扬弃其外化的结果,从概念自身的辩证运动引出解释世界的主客关系模式和主体性原则。概念的外化及外化的扬弃,亦即概念的主观性和客观性的差别与矛盾的展开和通过否定返回到概念的统一,构成了黑格尔哲学解释世界的基本思路及其理论的实质内容。

黑格尔的逻辑学是本体论、认识论和价值论三者同一的体系。在逻辑学中,本体论和认识论是紧密不可分地结合在同一个概念推演过程中的,它们都指向同一个目的,即从根本上解释世界,找出现实世界之必然存在和发展的合理性的根据,说明世界的本质之是,论证现实性和合理性的统一,并为理性的探求确立一个终极意义上的价值取向。逻辑学所确立的解释世界的基本观点是确认概念是一切事物的本质、根据,是现实世界必然进展的内在目的和实体性力量,现实世界是概念各个规定性的展开和客观化及扬弃主客观的外在对立的过程,作为概念的主观性和客观性即思维和存在的绝对统一的善和自由是世界必然进程的究竟目的和主体价值追求的终极目标。逻辑学把概念认作终极存在,它对世界的解释是

以概念这一终极存在的展开和推演的辩证运动来阐释的,因而它对世界所作的解释是一种终极意义上的解释,而这种以终极存在的逻辑推演来解释世界的方式既规定了逻辑学的本体论性质和内容,也规定了逻辑学作为认识论的基本性质和内容,并且表明了逻辑学作为认识论与作为本体论实际上是同一个解释世界理论的两个方面。同时,逻辑学把作为事物本质的概念之由潜在到真在或实在的辩证发展过程展开为主客体的矛盾运动,并把扬弃主客观的对立、实现主客观的统一设定为这一过程的目的,从而在本体论、认识论和目的论的基础上确立了理性对善和自由的终极性的价值追求。逻辑学因此最终引导到价值论,使本体论、认识论和价值论合而为一。

由此说来,逻辑学的立意可分析为三个层面:(1)在本体论层面上,旨在从事物、世界的本质、根据的意义上确立概念为宇宙的终极存在;(2)在认识论层面上,旨在确立概念自身所展开的主客关系及其辩证法为世界的终极解释模式;

(3)在价值论层面上,旨在确立善和自由为客观世界必然进程的内在目的和理性所追求的终极价值。逻辑学的这三个层面的立意虽然依据其“预悬终点为目的并以终点为起点”的思维方式,按照概念从潜在到展开和显现的逻辑顺序,从存在论开始逐层深入地加以推演证实,但它们都只是在概念论中才得到明白地确立和具体的论证。概念论的立意也就在于在存在论和本质论的推演的基础上,明白地确立概念为终极的存在和终极解释的根据,确立概念的辩证进展所指向的善和自由为客观世界必然进程的内在目的和理性所追求的终极价值。

(二)自然哲学

具体地来说,黑格尔的自然哲学的基本命题就是:“自然界是自我异化的精神”。这就是欧洲哲学史上著名的黑格尔的“异化”学说。在黑格尔哲学中,“异化”、“外化”和“对象化”三个词的含意是相近的。黑格尔所谓的异化,大致包含了三层含义:自然是理念的派生物;自然为隐藏于其中的理念所主宰;自然是不符合于理念的本性的异己力量。

首先,黑格尔认为,理念是自然界的本原,自然界是理念的产物。在黑格尔看来,理念在逻辑阶段是纯粹的、抽象的,而抽象的理念是不实在的。因此,理念为了实现自己就必定要扬弃自身的抽象性而异化为自己的对立面——自然界。值得注意的是,黑格尔对“先于”一词作了独特的解释。他把先于“先于”分为所谓“时间上在先”和“绝对在先”。在他看来,“时间”范畴是理念发展过程中的一个环节,只适用于有限事物,而理念本身则是超时间的永恒性,无所谓时间上的先后和理念不同,自然界的事物都是有限的,因而处于时间之中,存在着时间上的先后。关于理念和自然界两者的先后问题,黑格尔写道:自然在时间上是最先的东西,但绝对在先的东西却是理念;这种绝对在先的东西是终极的东西,真正的开端。黑格尔所谓的“绝对在先”也就是所谓“逻辑在先”。在他看来,理念是自然的逻辑前提,事物之所以为事物,决定于它的概念。

其次,黑格尔认为,理念异化为自然,同时又潜蕴于自然之中,主宰着自然界的事物的发展。他说:“自然仅仅自在地是理念”。在黑格尔看来,自然界的事物均是理念的表现,但是,理念在自然界阶段还是自在的,与理念的自在自为的本性不相符合。这种不符合性特别表现在自然界的事物都依赖于一个他物,因而受必然性和偶然性的支配;而理念则是自己决定自己,本质是自由。因此,黑格尔认为:再次:对于理念来说,自然界还是一个和自己的本性不相符合的异己势力。这样,理念就不会停留在自然界的发展阶段上,它必定要摆脱、克服自己的异化物——自然的牵制、束缚而复归于自己,由自在进到自为。

黑格尔在自然哲学中把自然界划分为“力学”、“物理学”和“有机物理学”三个领域,以作为理念在自然界中发展的三个阶段。总的来看,研究自然哲学,不仅要看到理念的异化,而且要看到理念必定要从“异化”导向“复归”,从自然引出精神,从“自然哲学”过渡到“精神哲学”。黑格尔关于理念的异化学说是费尔巴哈的“宗教异化论”和马克思早期的“劳动异化论”的直接的理论来源,对现代存在主义哲学也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三)精神哲学

伴随着黑格尔的逻辑观念和自然哲学,我们进入其体系的第三部分,即精神哲学或心灵哲学。

精神哲学是黑格尔哲学体系的最后一部分,也是黑格尔本人最为关注的一部分,因为“精神哲学”讨论的是“人”。如果说,自然哲学讨论的是自然界,那么,活跃于精神舞台上的主角便是人。在黑格尔看来,人高于自然界、高于动物之处就在于,人本质上是一个能够“思考自己”即具有自我意识的精神实体,是一个能够摆脱物质、必然性的束缚而实行独立自决的自由的精神实体。人即精神、精神即人。精神哲学的任务就是描述“绝对理念”通过自己的最高产物——人回复到自己、自己认识自己,实现思维与存在同一的过程。

在此,黑格尔再次提出了他的辩证法要素:这里的正题是主观精神,探讨个人意识的成长、心灵的内在机制,黑格尔在他早期著作《精神现象学》中较为系统地论述了这方面的问题;反题是客观精神,探讨法、道德、国家以及世界历史的发展,黑格尔的《法哲学原理》、《历史哲学》两本著作就是对他这方面思想的具体发挥;合题是绝对精神,研究领域是美学、哲学与宗教,黑格尔的相关著作有《美学》、《宗教哲学》、《哲学史讲演录》。

使黑格尔哲学负盛名的正是他的通过客观精神概念而发展出来的思想。这里我们达到黑格尔思想的统一体。当他试图联系起他的道德、社会政治思想及其余体系。人类行为的全部领域,个人的和集体的,被他形容为现实的一部分因而是本质上合理的。此外,作为现实的部分,精神的客观面被认为涉及到辩证过程中。人类行为和社会、政治组织包含或体现了精神,正像自然是绝对理念的体现一样。因此,黑格尔不把组织看成为人的创造,而是历史的辩证过程的产物,是理性的现实的客观表现的产物。如,他在正义哲学中所表现的。然后,我们转向辩证过程的重要时刻,黑格尔试图通过它来表明从个人的正义概念向国家对社会的权威的自然运动。此处基本的三一式运动是从权利(right)再到道德(morality)再到社会伦理(social ethics)。

二、主要政治思想

黑格尔的思想形成有着深刻的社会背景,在那个时期德国政治上的长期分裂,严重阻碍着资本主义的发展,从市民等级中产生的资产阶级,依附于封建的政治势力,18世纪末法国大革命曾激发了德国资产阶级的政治热情,但随着革命的深入,他们害怕革命威胁自身的利益和安全,表现出既对封建制度不满,要求政治上统一的愿望,又害怕人民群众革命行动的两重性。在这样的背景之下,黑格尔针对这些弊病发表了自己的哲学观点和政治思想,再进一步应该说,黑格尔庞大的哲学体系是为他的政治思想服务的,他的哲学思辨也大量运用于其的政治著作中。黑格尔在年轻时代曾经是法国大革命的热情赞颂者,但此后他的观点渐趋保守,但一直支持君主宪政制度。

黑格尔的主要政治学著作是《法哲学原理》,该书论述了“自然法和政治科学的一般法则”。黑格尔开宗明义的宣布:他的目标不是向世人推荐一种政治思

想,而是阐述和澄清现代国家的概念——也正是这个原则划清了现代政治学和以往政治学的界限。在黑格尔看来,政治理论不能规定只能描述,只有当“生活形式变得不合时宜时”,哲学才出场,即哲学是迟到的,它来不及教导人们生活是什么样子。“理解事物是什么,这是哲学的任务”,因为要对事物是什么做出回答,这需要理性。这种立场用黑格尔的名言来表述就是“密涅瓦的猫头鹰总在黄昏时候起飞”。黑格尔认为,古代国家和现代国家的主要区别在于后者整体上都是服务于表面上自给自足的私人追求。这个整体部分即现代国家的市民社会,涉及一定的社会结构如财产法、警察制度、行业同盟等等相伴随的经济生活领域。

黑格尔在《法哲学原理》一书中指出:“权利就是法,即原来是自在的法,现在被制定为法律。” [3]因此,这里的法所指的是法律基础,黑格尔主要是从意志自由的角度来谈。意志自由是意识发展的高级阶段,意识从最初的感觉阶段发展到自由阶段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这一过程的每一环节都充满着对立和统一,意志的自由就是通过每个环节的自我扬弃逐步实现的。因而黑格尔强调,认识事物不能只注重其结果,而要注重其结果及其产生过程。他对权利的论述就包括了一系列的辩证环节,在这些环节中,权利由潜在状态进一步步发展到自在自为状态,最后达到自己的高级阶段即自由形态。

许多人认为,黑格尔的思想象征着了19世纪德国唯心主义哲学运动的顶峰,对后世哲学流派如存在主义和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更有甚者,由于黑格尔的政治思想兼具自由主义与保守主义两者之要义,因此,对于那些因看到自由主义在承认个人需求、体现人的基本价值方面的无能为力而觉得自由主义正面临挑战的人来说,他的哲学无疑是为自由主义提供了一条新的出路。

黑格尔篇八
《浅析黑格尔的承认概念》

第6期吉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No.6Nov.2010

2010年11月JournalofJilinNormalUniversity(Humanities&SocialScienceEdition)

doi:10.3969/j.issn.1007-5674.2010.06.026

浅析黑格尔的承认概念

吴海燕1,2,叶安勤2

(1.吉林大学哲学社会学院,吉林长春130022;2.空军航空大学社会科学系,吉林长春130022)

[摘要]黑格尔的相互承认理论近年来在学术界引起了广泛的关注,他认为相互承认概念在道德、历史和哲

学中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是人类之所以成为人类的第一个基本条件。早在青年时期,黑格尔就致力于对人类统一必须以社会成员的性的研究,认为相互承认概念本质不在于知,而在于行,在于创造。并认为任何社会规范的形成,“相互承认”为前提。

[关键词]

承认;欲望;斗争;劳动

B017.9

[文献标识码]

[中图分类号]A[文章编号]1007-5674(2010)06-0084-03

黑格尔堪称哲学史上第一个明确论述“承认”概念的哲学家。黑格尔最早引入“承认”概念可见于《黑格尔早期著作集》(1795-1796)关于《你可以对基督教提出最矛盾的思辨理论》中,为了论证人权如何在信仰中重获自由,他指出“为了信仰的权利,经过许多世纪的蛮行之后,经过多少年的流血斗争之后,我们将会满意地看到在国家的协议中对于社会契约的一个基本条款、一种不能因为进入任何社会而被剥夺的人的权利(人权)获得庄严的承认和无阻碍的发展”[1]。接下来,黑格尔的“承认”概念在下述四个层面全面展开:第一,承认从本体论上讲,是指对特定存在着或持续存在着的现实性的确认。第二,承认从认识论上讲是以符合信念和知识为论据的认同或等同,或者用来说明两者之间具有同一性和一致性。第三,承认从伦理学上讲是指符合于道德和义务的行为得到肯定和推崇,或者具有道德善恶评判标准的意味。第四,承认从实践角度讲是信念与行为的中介。

一、承认源于欲望

在《精神现象学》中,黑格尔描述了意识的五个发展阶段:意识、自我意识、理性、精神、绝对精神。在意识发展过程中,意识通过自身以外的对象、通过对感性和知性的反思使自我意识确定下来,“自我意识在这里被表明为一种运动,在这个运动中它和它的对象的对立被扬弃了,而它和自身的等同性或统一性建立起来了”[2]。为达到自我意识的建立,自我意识必须经历三个发展阶段:单个的自我意识、承认的自

我意识、普遍的自我意识。所以在意识发展过程中,意识从来不是静止不动的,意识或自我意识都是以追求对象的承认的形式获得自身的确立的。这种追求对象承认的动力就是欲望,“自我意识就是欲望”[2]117。

“欲望”是黑格尔哲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指的是自我在其意识的直接性中表现为一种欲望之我,欲望是一种冲动,一种渴望,自我意识有了欲望也就打开了他人进入自我之门。“黑格尔认为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依赖于并且最终可以追踪到欲望,以此,他就为他的分析提供了一个人类学的基础。在黑格尔看来,欲望是人的基本特征,也是社会互动的源泉,它只有在他人对自己的承认中才得到最终的满足”[3]。在黑格尔那里欲望具有如下几个方面的特征:第一,欲望是自我意识的直接性,也就是说自我作为一个主体在起点上必然地就表现为一个欲望的自我。第二,黑格尔认为欲望的存在即意味着有“欲望”的对象存在。第三,“自我意识是自在自为的。自我意识不断膨胀的追求承认的欲望和获得承认的局限,便产生了相互承认的欲望辩证法,正是因为不可能达到相互承认,才有了双重的欲望主体之间的生命斗争,从而构成了一个主人与奴隶人类起源学意义上的地位的历史转变。

黑格尔第一次打破了自然世界的欲望之我的逻辑关系,展示出一个有关相互承认的新型欲望关系。黑格尔的相互承认的欲望的解释使得人的尊严和价值凸显出来,人的渴望起源于自然本能的内在的超越性,与动物的欲望有着本质的差别。因此,这里的

[收稿日期]2010-07-08

[作者简介]吴海燕(1978-),女,吉林梨树人,吉林大学哲学社会学院博士研究生,空军航空大学社会科学系讲师,研究方向:西方哲学;叶安勤(1978-),男,湖北黄冈人,空军航空大学社会科学系讲师,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哲学。

—84—

欲望远远高于自然属性意义上的欲望,被提升为人的价值与尊严的肯定。也就是说相互承认从欲望中来又超越于欲望,从本性中来又超越于本性,它是生命的本质,是价值的本质,是人类的本质。

这就是说,追求承认的欲望只有当每一个人在其实在和人性尊严中全面得到承认,人的欲望才会得到完全的满足,但当完全满足不能实现时,人就必然会采取某种方式追求得到片面的承认,在黑格尔看来首当其冲的就是斗争方式。黑格尔看中的就是这样一种否定的辩证法,他认为人的生命只有经历了生死搏斗,经历了死亡的考验才能获得高贵与尊严。

二、承认引发斗争

自我欲望着得到另一个欲望的承认,这只是抽象的,关键在于自我采取什么方式达到追求承认的欲望,这决定着承认的本质:即承认是一种意识,实现为一种行动。欲望是否定的否定性,每个自我都站在自己的角度,通过否定对象的方式来达到肯定自己,但其实它正是在否定自己,它在扬弃对象的自然性时,其实也是在扬弃自己的自然性,因此,在毁灭对象的过程中,也是自己固有的自然欲望和自然本能的毁灭。所以为了避免共同灭亡人必须超脱自然的欲望,寻找更高的追求,从而使自我获得一种超越的价值和意义,即追求价值承认。这是一个质的飞跃,一个新的起点,它具有重大的意义:首先,自我彻底地摈除、扬弃了它们的自然本性、自然欲望,从而产生了一种超越的价值。其次,这种超越自然的实质就是一个相互承认的真理性。承认不是每一个自我意识单纯确定自己而不确定对方,这样只会使自己的存在陷入荒谬,所以“根据承认这一概念看来这是不可能的,只有对方为它而存在,它也为对方而存在,每一方自己本身通过它自己的行动并且又通过对方的行动完成了自为存在的这种纯粹抽象的过程———只有在这种相互承认的条件下,这才是可能的”[2]125。第三,承认对每一个自我意识来说就都是一个过程,是一个摆脱自然本能的过程中,每一方都想否定对方,置对方于死地,这样就产生了自我与自我——为承认而斗争。所以黑格尔特之间的生命搏斗—

别指出,相互承认与相互拼杀的生命搏斗联系在一起,从形式上看,承认是一种肯定的和解,是认同和肯定,但是,这种肯定要超越自然,它必须经历否定、排斥,乃至牺牲、死亡这一中介。没有生命搏斗,就没有相互承认,相互承认和生命搏斗是两个有力的杠杆,它使自然本能转变为人类生命,自然人转变为社会人。自我意识由此获得本质意义,人类历史由此真正开始。经过无数矛盾和冲突,自我意识最终达到一个“我就是我们,我们就是我”的统一性,这也是相互承认的理想性和真理性。

但是通过置对方于死命的斗争方式来证明自身存在的真理,同样是否定了自身的存在,“因为生命是意识之自然的肯定,有独立性而没有绝对的否定性,同样死亡就是意识之自然的否定,有否定性而没有独立性,因而这种独立性就没有得到承认所应有

的意义”[2]126。通过生死斗争来证明自身的确定,但生命的意义只有通过自然的存在才能彰显,胜利的一方无法得到死亡的一方的承认,而死亡的一方则更意味着追求承认的终结。因此胜利的一方要得到承认就不能消灭对象,但却可以将斗争失败一方降低为非纯粹的存在,也就是自我的附属物,于是以物的形式出现的意识就出现了,由此,便形成了两个正相反对的意识形态,“其一是独立的意识,它的本质是自为存在,另一为依赖的意识,它的本质是为对方而生活或为对方而存在。前者是主人,后者是奴隶”[2]127。

三、承认形成主奴关系

在主奴关系中,就斗争胜利一方即主人来说,胜——物,同利使主人既获得了自然属性欲望的对象—时也获得了社会属性欲望的对象———奴隶的承认。这证明了主人的独立性,于是主人成为了自为存在着的意识。然而,主人不是可以单独存在的,也就是说,主人的自为存在不是无条件的,它必须以奴隶的存在为前提,原因在于:第一,物是具有独立性的,纯粹凭借欲望无法得到对物的享有,主人要想满足对物的欲望必须借助于奴隶的劳动这个中介。第二,虽然斗争的结果使主人剥夺了奴隶的独立性,但奴隶还具有存在意义,因为主人之所以成为主人还必须以奴隶的身份为支撑。所以主人的自然属性的欲望和社会属性的欲望的满足都是以奴隶为基础的。然而正是在这种主奴关系的辩证法中,承认就出现了另外一种景象。

“主人把奴隶放在物与他自己之间,这样一来,他就只把他自己与物的非独立性相结合,而予以尽情享受;但是他把对物的独立性一面让给奴隶,让奴隶对物予以加工改造”[2]128。奴隶因为和物直接打交道,对物进行加工改造而不是去享受物,加工改造的过程就是奴隶劳动的过程,奴隶在劳动中将自我意识的独立性和创造性彰显出来,奴隶的劳动在物上打上了标记,奴隶完全代替了主人与物之间的关系,奴隶做的事就是主人需要做的事。因此,奴隶反而是作为独立的意识来对待物的。在这里,问题的关键是劳动。由于主人完全脱离劳动,他就丧失了对物的直接支配,反而依赖于奴隶的劳动来养活自己,这样他就变成了奴隶的奴隶。奴隶则由于被迫进行劳动而取得了对物加工改造的直接支配,从而获得了独立性,变成了主人的主人。正是在加工改造客观世界的劳动过程中,主人和奴隶的地位发生了相互转化。奴隶由一个物成长为真正的人,获得了自我意识。“正如主人表明他的本质正是他自己所愿意作的反面,所以,同样,奴隶在他自身完成的过程中也过渡到他直接的地位的反面。他成为迫使自己返回到意识,并且转化自身到真实的独立性”[2]129。

黑格尔认为,主奴关系的产生正是寻求承认的斗争的结果。在这种看似对等的承认关系中,作为主人的自我是被迫承认其他自我(奴隶)的存在的,他并没有真正将奴隶接纳到自己的世界中来,他不用死亡去摧毁奴隶,但代之以摧毁奴隶独立的自我性,使之成为绝对依赖的东西。黑格尔指出,主奴之间的这

—85—

种不平等的承认关系使他们都不能达到真正的自我意识,他们所达到的只是奴隶意识。“为了达到真正的承认还缺乏这样一面:即凡是主人对奴隶所作的,他也应该对自己那样作,而凡是奴隶对自己所作的,他也应该对主人那样作。由此看来这里就发生了一种片面的和不平衡的承认”[2]129。而按照承认内涵的界定,双方相互承认是承认的应有之意,所以主奴之间不平等的承认则违背了承认的本质。那么,相互承认的自我意识是如何演绎出来的?

四、相互承认形成于劳动

主奴的关系并不是固定的,事实上奴隶在沦为依赖意识之前,也是自为存在的。奴隶曾经亲身体验过自为存在的本质,所以,他本身也就包含着这种纯粹否定性和自为存在的真理在自身内。奴隶失去这一本质完全因为对主人的恐惧、对死的恐惧,而奴隶因为恐惧主人,因为恐惧死亡促使他努力劳动,用劳动显示自己的价值,为自己存在赢得生存空间,然而正是恐惧开启了智慧,正是劳动使奴隶的意识回归到了他自身主人驱使奴隶劳动来满足自身欲望,而欲望具有纯粹的否定性,欲望的满足缺少客观性一面和持久性一面,与之相反,劳动在改造事物的同时,将劳动定格为一种持久性的东西,主人在追求欲望满足的过程中,逐渐丧失了自我意识,而奴隶在劳动中则逐渐形成了持久的自我意识,达到了独立的自我意识。

这样结果就发生了转化,主人对物的享受完全以奴隶为中介,他清楚自己的独立性是相对的,这种独立性是依赖于奴隶的,这样主人在承认自身的独立性的同时也被迫承认奴隶的独立性,也就是承认了奴隶是自我意识。同样,“奴隶在他自身完成的过

程中也过渡到他直接的地位的反面。他成为迫使自己返回到自己的意识,并且转化自身到真实的独立性”[2]129,奴隶也认识到了自己的独立性。这样一来主奴关系就过渡到了相互承认对方为独立的“自我意识”的关系,在这种关系中,自我不再是只承认自己是宇宙中唯一自觉的独立的存在,而代之以自我之间的相互承认。所以,“正是在劳动里(虽说在劳动里似乎仅仅体现异已者的意向),奴隶通过自己再重新发现自己的过程,才意识到他自己固有的意向”[2]131。正是通过劳动达到了由单向承认向相互承认的转向。

总之,所谓“相互承认”,就如黑格尔在《精神现象学》中所指出的,“自我”与“他人”是一种互为前提的辩证关系,“自我”只有通过他人,从他人那里获得承认、确证时,才成其为“自我”。他不可能在抽象的自我关系中形成,如果不超出自身,也就不会生成和认识自己,“我就是我们,而我们就是我”[2]118,每个人只有“通过它的对方才是他自己”,“不同他人发生关系的个人不是一个现实的人”。由此可知,任何规范的形成,必须以社会生活成员的“相互承认”为前提。

[参考文献]

[1][德]黑格尔.黑格尔早期著作集[M].贺麟,译.北京:商务印书

馆,1997:289.

[2][德]黑格尔.精神现象学(上)[M].贺麟,译.北京:商务印书

馆,1997:117

[3][美]汤姆·罗克摩尔.黑格尔:之前和之后———黑格尔历史

思想导论[M].柯小刚,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154

[责任编辑:徐兴祥]

TheConceptofHegel'sRecognition

WUHai-yan1,2,YEAn-qin2

(1.PhilosophyandSocialSchool,JilinUniversity,Changchun130022,China;2.SocialScienceDepartment,AirForceAviationUniversity,Changchun130022,China)

[Abstract]

Hegel'stheoryofmutualrecognitionintheacademicfieldhasreceivedmuchattentioninre-

centyears.Hebelievesthattheconceptofmutualrecognitionofthemoral,historical,andphilosophyofgreatsignificance,isthatmanistobecomethefirstbasicconditionofhumanity.Inhisearlyyouth,Hegelworkedonthecommitmenttotheunityofmankindandbelievedthattheessenceoftheconceptofmutualrecognitionisnotknowledgebutactionandcreation.Hethoughtthattheformationofsocialnormsmusttakethe"recognition"conceptastheprerequisite.

[Keywords]

recognition;desire;struggle;labor

—86—

黑格尔篇九
《黑格尔的哲学体系》

黑格尔哲学体系

黑格尔哲学体系的特点

哲学的真理是科学 “哲学如果没有体系,就不能成为科学”

哲学真理的科学性往往被哲学史上的种种分期所掩盖。历史上的哲学家往往宣称自己建立了一个个哲学体系,每个哲学体系都声称自己发现了最高的哲学真理,但往往被后来的真理所取代。如果哲学史上都是纷争意见的堆砌,那么哲学史将是死人的王国,那里充满了被推翻哲学理论意义的骸骨

黑个人反对两个貌似相对立的真理观:一种是认为自己发现了终极真理的独断论;另一种是怀疑论和折中主义,认为哲学无真理,只有意见或纷争或者意见的总和。两种立场有个共同的观点,就是柏拉图的真理和意见的区分,知识一个以真理的名义排斥意见,一个意见的多样性来否定真理。针对前者,黑格尔说哲学理论是 关于上帝、自然和精神的意见 针对怀疑论者 说哲学不包含意见,所谓哲学的意见的没有的。

哲学理论 既是理论又是意见,这两点不矛盾。因为每个哲学体系都是真理的一个环节,所有的哲学体系构成这里的全体,而不是任何一部分。

此全体吗,他的意思是说,真理是历史发展的全过程。这是一个由低到高的过程,历史上后期的体系总要比先前的体系更高级,它在建立是 克服了先前哲学体系的缺点 保留了其优点,当被另外体系推翻同样保留了自身的优点,成为了下一个哲学体系的一个环节。康德就是这样的方式把经验论和唯理论,吸收到了自己的理论中策划,成为一个环节 同样谢林和费希特克服了康德体系中的缺点,成为了了自己体系中德一个要素或环节。

所以他很注意吸收费希特和谢林的成果,建立的集大成的体系,他认为这一体就是真理全体,哲学史终止于他的哲学。就是说开放的发展的真理观只适用于其他哲学家的体系,但不实用与他自己。黑格尔的真理归根到底是为了建立一个绝对真理体系服务的

哲学无前提

先前的哲学体系都是建立在一个前提之上

前提的来源有两个:一是直观作为标准,既哲学的前提是自明的 一是以逻辑的标准,认为真理的标准具有可以用逻辑证明推出的必然性 费希特是前者 谢林是两者

黑格尔独辟蹊径 认为哲学本身无所谓起点 一切都是为了方便而言的 者许可以开始于一点,为了方便研究,必须贯穿始终;起点不仅仅是起点,也是终点

如果形式逻辑的一条直线,黑格尔的罗偶记证明就是一个圆圈,从一点画出一个圆圈,不仅反回了自身,而且极大丰富了自身的内容

这就是为什么黑格尔吧自己的体系叫做逻辑学。这样的逻辑学符合了家里哲学体系所需要的绝对正确性 哲学体系的绝对正确性不依赖于起点,而在于起点到终点发展的整个过程。这是一个由低级到高级 有简单到贫乏 有片面到全面的发展过程。哲学体系就是通过这样的动态体系被建立出来的。达到了他最终的结论也就推出了它自身个真理。

否定辩证法

黑格尔的逻辑是辩证法。德国古典哲学对于辩证法,经历了一个有否定到肯定的过程。康德将二律背反看作是先验幻想的表现

康德高度评价了康德引起了对矛盾范畴的看法,认为这一点恢复了辩证法的权威;但批评他把矛盾看做是世界不应用的污点是种不应有的温情主义;而且矛盾只有四个,这未免太

少了 因为什么东西都有矛盾

辩证法和形式逻辑的区别在于,形式逻辑不承认矛盾,而辩证法以矛盾为原则。,黑格尔说,形式逻辑认为矛盾是不可设想的,这是可笑的;矛盾是推动整个世界的原则,是一种普遍而无法抵抗的力量,在这个大力面前,无论表面上如何稳固坚定的物体,没有一个能够坚持不动。

黑格尔从费希特那里继承了辩证逻辑三段式的形式 即正题 反题 合题 他发现无论哪一个命题都是上一个的否定:反题是对正题的否定 合题是对反题的否定,当合题被当做是正题又会被下一个反题否定,如此螺旋上升,直至大到终极目标。严格地说,黑格尔的哲学体系不是圆圈 而是有许多大大小小的圆圈组成的螺旋。螺旋的转动就是否定。在此意义上黑格尔的辩证法是否定的辩证法,否定的原则就是辩证法的轴心

对于这一原则而言,没有东西是永恒不变的,没有东西是绝对神圣的,而且这否定原则能冒一切事物的任何危险,能负一切事物的任何损失。

实体就是主体

黑格尔肯定了费希特的攻击,同时也批判了费希特只将辩证法局限于自我意识的范围之内。只把辩证法限制在主观意识之内,会引起“朴素意识”的抗议,而且朴素意识有权抗议,因为辩证法不仅是自我意识的活动,更重要的是事物本身的客观运动,主观辩证法只是客观辩证法的反应而已。

哲学家用实体这一词来概括客观存在和本质。黑格尔将便表示客观对象的实体概念于表示主观意识的主体结合在一起,得出了“主体就是实体”的论断。

要之黑格尔将绝对精神确立为自己哲学的主题。马克思说,绝对精神是斯宾诺莎所说的实体和费希特所说的自我意识的统一。

针对康德关于主题是自我意识的活动而不是实体的观点,黑格尔明确地肯定了主题和实体的统同一,其意义是主观和客观的统一。受斯宾诺莎的影响,认为实体不是在意识之外,相反认得意识在实体之中。他用绝对唯心论改造了斯宾诺莎的观点,得出了精神实体是唯一的实体的结论。实体的精神性或观念性使之成为主体,主题的客观性或存在性使之成为实体。

针对传统僵硬的、凝固的现实观,黑格尔明确肯定实体是运动变化的主体。受到费希特启发,认为实体不是被给予、现成的存在,也不是永恒不变的本质,实体是辩证运动的主体,其能动性表现为:自身设定,并在客服矛盾对立面的辩证发展自身,完善自身。实体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要经历整个辩证发展过程,把所有环节都包含于自身神,他才是完整的全面的绝对的。

辩证法 历史和 认识论的统一

传统的哲学在理论和实践 科学和道德 自然和社会 真理和历史之间设置了不少隔阂,

康德的理论哲学和实践哲学是这一传统的延续;相反谢林做出了意识历史和自然历史的猜测,试图将两个割裂的领域结合起来。在这一方面,黑格尔继承了谢林的做法,,吧本体论、自然哲学、道德哲学、艺术哲历史哲学和宗教哲学等各门学科形成一以贯之的体系。辩证法是其中贯穿所有的原则规律过程。绝对精神,在辩证运动中构成了本体论,这是黑格尔《逻辑学》研究的内容。绝对精神的辩证运在个人意识中的表现是认识论,这是他《精神现象学》中的内容。绝对精神在自然界中的分化是他《自然哲学》中研究的内容,他在人类精神各个领域的显现分别构成了历史哲学 艺术哲学和宗教哲学的内容。另外《哲学史演讲录》介绍了历史上哲学家认识绝对精神的过程。

按照黑格尔不管是自然界 还是人类社会,不管是人类意识 人类精神,都有自己的历史都是辩证发展的过程,辩证法是历史的规律和本质,历史是辩证法的具体应用。从原则上说,历史上的没一个过程都是与辩证法的一个环节相对应;按照了辩证法螺旋上升的方向,历史发展的方向是进步的,达到辩证法发展的最后目标,历史也就终结了。

黑格尔认为辩证法规定了包括认识论在内的所有历史过程,本体论是全部体系的基础和核心。黑格尔批判者以康德为代表以认识论为中心的哲学典型,认为在知识之前考察知识认识的可能条件就像迂腐的学究教导说 在没学会游泳之前千万别下水。但黑格尔并不因此将本体论置于认识论之上他深知:即使辩证法是绝对精神的客观运动,他首先要解决的是人世如何知道绝对精神的辩证法这一认识论的问题。就存在顺序而言,绝对精神在前,人的意识在后。就认识顺序而言,人的意识在前,绝对精神在后。《逻辑学》是按照存在的方式处理人的意识的,认得意识是绝对精神发展的一个阶段,即“主观概念”阶段。《精神现象学》是按照认识的顺序来处理绝对精神的,它只在人类意识的最后阶段才呈现出来。这两个方面的结合,辩证法的统一的,这是因为,辩证法的范畴和规律是认识论的对象,认识论是辩证法在认识中的应用。

虽然黑格尔的逻辑学具有本体论的性质,但它与哲学的其他部分并不是形而上和形而下的分别,辩证法的历史运动也不是本质和现象之分;用黑格尔的话来说,两者是 自觉的理性 和 事物中的理性之分。辩证法不仅是绝对精神自在自为的变化运动 也是具体的、个别的事物的运动。不能简单的吧绝对精神的辩证法于具体事物的辩证法理解为主观和客观、内在和外在的关系。毋宁说,前者是自我构成的过程,后者是自我应用的过程,两者是连续的过程,先在的绝对精神构成了辩证发展的阶段和环节,它应用于自然界、社会和人类,赋予了那些逻辑环节和阶段以新的内容和本质,最终丰富了自身,成全了自身。

凡是合理的都是现实的,凡是先是的都是合理的。这句话也适用于他的辩证法体系,辩证法的合理性总会应用于现实,一切现实都因有了辩证法的因素而具有了合理性。

按照以上的理解,我们可以将黑格尔的体系分为逻辑学和应用逻辑学的两部分,前者是关于绝对精神的辩证法,后者是关于自然界、人类社会和精神活动的辩证法。

第二节 精神现象学

精神现象学是黑格尔哲学真正的起源和秘密

只有从知识起源的角度论证绝对知识的可能性和现实性,绝对精神才不会是无源之水 无本之木。严格地说,黑格尔的角度不完全是认识论,他的基本立场是:只有我在历史中创造了、改造了和理解了我所在的世界,我才有可能认识绝对,认识绝对知识。他在这里突破了近代研究个人意识的局限性,把劳动 实践 历史 人与人的社会关系 和社会意识等存在方式引入认识的发展过程。

本文来源:http://www.guakaob.com/zigeleikaoshi/136763.html

    上一篇:赞美男的

    下一篇:赞美词句

    热门标签

    HO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