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弃疾于宋高宗绍兴三十二年率北方

| 美国项目管理师 |

【www.guakaob.com--美国项目管理师】

辛弃疾于宋高宗绍兴三十二年率北方篇一
《水龙吟》

辛弃疾于宋高宗绍兴三十二年率北方篇二
《辛弃疾》

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 名称: 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

作者简介: 辛弃疾(1140-1207),字幼安,号稼轩,历城(今山东济南)人。一生以恢复为志。工于词,为豪放派词人代表,风格沉郁顿挫,悲壮激烈,人称“词中之龙”,与苏轼并称“苏辛”。著有《稼轩长短句》,今人辑有《辛稼轩诗文抄存》。《全宋词》存词六百二十余首。 主题词或关键词: 宋词 栏目关键词: 宋词三百首 体裁: 词 年代: 南宋但这个人却能够率领区区50几个士兵长驱直入拥有5万多精兵的敌营,活捉了杀死自己首领的叛徒,然后风驰电掣扬长而去。此人英武过人,智略同样超群,当时就有人称他为“隆中诸葛”。他所创的飞虎军,虽为地方武装,但可以“雄镇一方”,“谈笑间”能让敌人“樯橹灰飞烟灭”。本来他可以成为勇冠三军、威震四方、“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的一代名将,无奈一生备受排挤、屡遭贬谪,有心杀贼,却无路请缨。不过,正所谓“有心栽花花不开,无意插柳柳成阴”,壮志难酬的他在慷慨悲歌中竟然成了南宋词坛上最耀眼的一颗明星。大家知道这个人是谁吗?他就是被人称作“人中之杰,词中之龙”(板书)的豪放派代表词人辛弃疾。南宋高宗绍兴三十一年(1161)秋,金主完颜亮大举南侵,北方暴发了以耿京为首的农民起义。二十二岁的辛弃疾也组织了两千余人的抗金队伍,在济南南部山区起义,不久投归耿京领导的义军,任"掌书记"。绍兴三十二年,叛徒张安国杀死耿京投降金营。当时辛弃疾奉命渡江与南宋接洽联合抗金事宜,归来途中闻此消息,他(史书上也说他天生一副英雄相貌:肤硕体胖,壮健如虎,红颊青眼,目光有棱。)立即率身边仅有的五十余人,飞骑闯入金营,活捉张安国,并收拢义军残部万余人投归南宋。

内容介绍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 ①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遥岑远目②,献愁供恨,玉簪螺髻。落日楼头,断鸿声里③,江南游子。把吴钩看了④,阑干拍遍,无人会、登临意。 休说鲈鱼堪脍⑤,尽西风、季鹰归未?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⑥。可惜流年,忧愁风雨,树犹如此⑦。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揾英雄泪⑧? 〔注释〕 ①建康赏心亭:为秦淮河边一名胜赏心亭在(城西)下水门城上,尽观赏之胜。 ②“遥岑”三句:远望遥山,像美人头上的碧玉簪、青螺发髻一样,似都在发愁,像有无限怨恨。 ③断鸿:失群孤雁。 ④吴钩:吴地特产的弯形宝刀,此指剑。 ⑤“休说”句:表示自己不愿放弃大业,只图个人安逸。 ⑥“求田”句:表示自己羞于置田买屋安居乐业。刘郎:即刘备。 ⑦“可惜流年”

三句:自惜年华在无所作为中逝去,为国运感到忧愁,人比树老得还快。 ⑧揾(wèn):擦试。

小结上片:上片大段写景:由水写到山,由无情之景写到有情之景,很有层次。 (借景抒情)作者登临时即目所见,从中引出漂泊南方、渴望报国,而无用武之地的幽愤。

词的上片主要是即景抒情,表现爱国忠心无人理解的痛苦,侧重于写景,兼写由景物引起无穷的思绪。但“登临意”的具体内容并没有明说,于是词的下片就扣着“登临意”三字去展开抒情和议论。

1)“休说鲈

鱼堪鲙,尽西风、季鹰归未?”

 季鹰想到家乡的鲈鱼,弃官回家乡,作者行吗? 有家不能归的乡思 不能回家原因是什么?还怨谁? 对金人入侵的,南宋偏安主和的愤恨 对季鹰的这种做法什么态度? 不愿忘怀时事、弃官还乡。仍然期盼着为国效力的一天。 这两句照应上片的“江南游子”一句,用了西晋张翰思乡的典故。季鹰是张翰的字。张翰是吴地人,在洛阳做官,见秋风起而思念故乡的莼菜羹,鲈鱼鲙,于是辞官归家。辛弃疾用这个典故的是说,家乡的美味让人思念,但现在南北分裂,尽管秋风起了,自己思乡心切,却是有家难归。辛弃疾用此典同张季鹰比较,“季鹰归未?”是用提问语气,既呼应了前面的“游子”,抒发了深挚的乡思,又呼应了“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三句,表明了对异族入侵的仇恨和复国报仇的愿望,同时也暗中流露出对南宋朝廷不思复国的激愤。何况在国难当头的时候,自己的抱负是要为国立功,不要学张翰辞官回乡!

用“尽西风,季鹰归未?” 这里,辛弃疾是借张翰来自比, 不过却是反用其意。既表明自己很难忘怀时事、弃官还乡。还写了有家难归的乡思,并抒发了对金人、南宋朝廷的激愤,确实收到了一石三鸟的效果。“乡思”与前面的“游子”呼应,是“落日”、“断鸿”背景里“游子”的真情流露。

(2)“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也是用了一个典故。东汉末年,有个人叫许汜,去拜访陈登。陈登胸怀豪气,喜欢交结英雄,而许汜见面时,谈的却都是“求田问舍”(买地买房子)的琐屑小事。陈登看不起他,晚上睡觉时,自己睡在大床上,叫许汜睡在下床。许汜很不满,后来他把这件事告诉了刘备。刘备听了后说:“当今天下大乱的时候,你应该忧国忧民,以天下大事为己任,而你却求田问舍。要是碰上我,我将睡在百尺高楼上,叫你睡在地下。”“怕应”二字,是辛弃疾为许汜设想之辞。这三句字面上的意思是,自己如果像许汜那样求田问舍,恐怕应该没脸去见刘备那样才气盖世的英雄。辛弃疾用此典是进一步申明自己回家乡,既不是像张季鹰为了吃鲈鱼,也不像许汜是为了求田问舍。

求田问舍的是谁?

陈登如何对他?

刘备如何对他?

你觉得作者对他持什么态度?

作者对刘备什么态度? “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刘郎在这里泛指有大志的人,这个典故用在这里是说他既不学为吃鲈鱼而还乡的张季鹰,也不学求田问舍的许汜,“怕应羞见”中的“怕应”二字是词人为许汜设想,表示怀疑:你这样的小人,有何颜面去见刘备那样的英雄人物?表达了对英雄的追慕,折射出了辛弃疾的雄心壮志。

(3)“可惜流年,忧愁风雨,树犹如此”。 “流年”,即时光流逝;“风雨”指国家在风雨飘摇之中。据《世说新语•言语》,桓温北征,经过金城,见自己过去种的柳树已长到几围粗,便感叹地说:“木犹如此,人何以堪?”——树已长得这么高大了,人怎么能不老大呢!这三句词包含的意思是:于此时,我心中确实想念故乡,但我不会像张瀚,许汜一样贪图安逸我今日内心是怅恨忧惧的。我所忧惧的是国事飘摇,时光流逝,北伐无期,恢复中原的宿愿不能实现。年岁渐增,恐再闲置便再无力为国效命疆场了。这三句,是全首词的核心。到这里,作者的感情经过层层推进已经发展到最高潮。下面就自然地收束,也就是第四层意思。

先请同学解释一下这个典故是怎么一回事。

他叹息,年华流逝,树犹发此,人何以堪,是不是作者已经年老的不行了,无力报国了?

他为什么叹息流年?叹年华虚度。

表现出作者对国事飘摇,时光流逝,恢复中原的夙愿不能实现的忧惧

“可惜流年,忧愁风雨,树犹如此”中流年,即年光如流;风雨,指国家在风

雨飘摇之中。“树犹如此”指辛弃疾对国事飘摇,时光流逝,北伐无期,恢复中原的夙愿不能实现的忧惧7、小结下片:下片述怀言志,三个典故叠用,表达了丰富而复杂的情感内涵,体现了稼轩词擅长用典、“以文为词”的特色。

〔赏析〕 这首词作于乾道四至六年(1168-1170)间建康通判任上。这时作者南归已八、九年了,却投闲置散,作一个建康通判,不得一遂报国之愿。偶有登临周览之际,一抒郁结心头的悲愤之情。建康(今江苏南京)是东吴、东晋、宋、齐、梁、陈六个朝代的都城。赏心亭是南宋建康城上的一座亭子。据《景定建康志》记载:“赏心亭在(城西)下水门城上,下临秦淮,尽观赏之胜。” 这首词,上片大段写景:由水写到山,由无情之景写到有情之景,很有层次。开头两句,“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是作者在赏心亭上所见的景色。楚天千里,辽远空阔,秋色无边无际。大江流向天边,也不知何处是它的尽头。遥远天际,天水交溶气象阔大,笔力遒劲。“楚天”的“楚”地,泛指长江中下游一带,这里战国时曾属楚国。“水随天去”的“水”,指浩浩荡荡奔流不息的长江。“千里清秋”和“秋无际”,显出阔达气势同时写出江南秋季的特点。南方常年多雨多雾,只有秋季,天高气爽,才可能极目远望,看见大江向无穷无尽的天边流去。的壮观景色。 下面“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三句,是写山。“遥岑”即远山。举目远眺,那一层层、一叠叠的远山,有的很象美人头上插戴的玉簪,有的很象美人头上螺旋形的发髻,景色算上美景,但只能引起词人的忧愁和愤恨。皮日休《缥缈峰》诗:“似将青螺髻,撒在明月中”,韩愈《送桂州严大夫》诗有“山如碧玉”之句(即簪),是此句用语所出。人心中有愁有恨,虽见壮美的远山,但愁却有增无减,仿佛是远山在“献愁供恨”。这是移情及物的手法。词篇因此而生动。至于愁恨为何,又何因而至,词中没有正面交代,但结合登临时地情景,可以意会得到。 北望是江淮前线,效力无由;再远即中原旧疆,收复无日。南望则山河虽好,无奈仅存半壁;朝廷主和,志士不得其位,即思进取,却力不得伸。以上种种,是恨之深、愁之大者。借言远山之献供,一写内心的担负,而总束在此片结句“登临意”三字内。开头两句,是纯粹写景,至“献愁供恨”三句,已进了一步,点出“愁”、“恨”两字,由纯粹写景而开始抒情,由客观而及主观,感情也由平淡而渐趋强烈。一切都在推进中深化、升华。“落日楼头”六句意思说,夕阳快要西沉,孤雁的声声哀鸣不时传到赏心亭上,更加引起了作者对远在北方的故乡的思念。他看着腰间空自佩戴的宝刀,悲愤地拍打着亭子上的栏干,可是又有谁能领会他这时的心情呢? 这里“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三句,虽然仍是写景,但无一语不是喻情。落日,本是日日皆见之景,辛弃疾用“落日”二字,比喻南宋国势衰颓。“断鸿”,是失群的孤雁,比喻作为“江南游子”自己飘零的身世和孤寂的心境。辛弃疾渡江淮归南宋,原是以宋朝为自己的故国,以江南为自己的家乡的。可是南宋统冶集团根本无北上收失地之意,对于像辛弃疾一样的有志之士也不把辛弃疾看作自己人,对他一直采取猜忌排挤的态度;致使辛弃疾觉得他在江南真的成了游子了。 “把吴钩看了,栏干拍遍,无人会、登临意”三句,是直抒胸臆,此时作者思潮澎湃心情激动。但作者不是直接用语言来渲染,而是选用具有典型意义的动作,淋漓尽致地抒发自己报国无路、壮志难酬的悲愤。第一个动作是“把吴钩看了”(“吴钩”是吴地所造的钩形刀)。杜甫《后出塞》诗中就有“少年别有赠,含笑看吴钩”的句子。“吴钩”,本应在战场上杀敌,但现在却闲置身旁,只作赏玩,无处用武,这就把作者虽有沙场立功的雄心壮志,却是英雄无用武之地的苦闷也烘托出来了。第二个动作“栏干拍遍”。 据宋王辟之《渑水燕谈录》记载,一个“与世相龃龉”的刘孟节,他常常凭栏静立,怀想世事,吁唏独语,或以手拍

辛弃疾于宋高宗绍兴三十二年率北方篇三
《2011.6.25高一下学期期末答案》

参考答案:选择题1D 2D 3B 4C 5C 6D 7 D 8C 9C10A 11A 12C(句中的“游”应解释为交往、来往)

13.B(①表现的是政治眼光而不是勇武,⑤表现的是谋略和刚直而不是勇武,⑥表现的是管理才能而不是勇武,只有②③④全都是在表现辛弃疾的勇武)14.D(从文中信息来看,辛弃疾23岁就被宋高宗“授承务郎、天平节度掌书记”,后又“通判建康府”,“迁司农寺主簿,出知滁州”,当“州罹兵烬,井邑凋残,弃疾宽征薄赋,招流散,教民兵,议屯田,乃创奠枕楼、繁雄馆”等,他还被宰相叶衡向朝廷推荐,出任了“仓部郎官”,后在平剿“据盗”战斗中立大功,并被“加秘阁修撰,差知江陵府兼湖北安抚”等。文中所有这些信息,说明辛弃疾的“政治军事才干却一直没有施展的机会”是不正确的。辛弃疾一生的最大遗恨应是没有实现他北伐抗敌、收复失地的报国之志)

15.⑴乞求给我三天的期限,不抓到他,再杀我也不晚。(句中“丐”、“期”译对各1分,句意正确1分,共3分) ⑵我本是接主帅一起回归朝廷,没料到事情发生变故,拿什么去向朝廷交代呢?(句中“期”、“复命”译对各1分,句意正确1分,共3分)⑶辛弃疾乘机谈起南北形势及三国、晋、汉的人才,所持的观点强硬而直率,却不被孝宗帝采纳。(句中“因论”、“持论”、“迎合”译对各1分,句意正确1分,共4分)

16.默写(7分)① 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 ② 艰难苦恨繁霜鬓 ③嬉嬉钓叟莲娃 ④一尊还酹江月

⑤休说鲈鱼堪脍 ⑥凄凄惨惨戚戚 ⑦莫道不消魂

17(1)"望"字起到全诗景物描写的统领作用。(2分)(2)"大江东去水悠悠"抒发了作者身处国家衰亡不可挽救之时的悲痛心情,侧重现实。苏轼的诗句表达了对历史流转、英雄不在的感慨,侧重怀古。(4分)

四、语言文字运用(10分)18.(中国)英利 (公司) (市场)营销 (全球)赞助(商) 世界杯

19、①也要飞翔在你明亮的天空;②为你捧出一束沉甸甸的花果;③如果我是一朵小小的浪花五、现代文阅读(15分)20.DE

21.第一段的环境描写给人一种凄凉沉寂抑郁之感,衬托出聂政内心的愤恨,也为全文奠定了悲凉的感情基调。

22.①聂政第一次抚琴就不同凡响,为他创造了人宫的机会。②第二次抚琴迷住了韩王宫中的君臣与卫士,为行刺韩王创造了机会,也表达了聂政复仇的强烈愿望。③ 抚琴的描写为这篇以古代生活为题材的小说平添了传统文化的韵味,也与小说的篇名《广陵散》相呼应。 (答对两点即可)23.替父报仇,天经地义,但这只是私仇,是小仇,当国家、民族处在水深火热之中时,当暴君残虐、外寇入侵时,我们要进行的应该是“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聂政报仇由替父到替天,不仅是他思想上的变化,也是小说主题的升华,艺术魅力徒增。

【附文言文参考译文】

辛弃疾字幼安,山东历城人。年轻时拜蔡伯坚为师,与党怀英同学,并称“辛、党”。当初(辛、党两人)用占卜方式来测定仕途,将蓍草折断(占卜),怀英得到的是坎卦,于是留(在北方)为金主做事,而辛弃疾得到的是离卦,就下决心南归大宋。

金主完颜亮死后,中原豪杰纷纷起义。耿京在山东聚集人马,号称“天平节度使”,指挥管辖山东、河北效忠大宋王朝的军马,辛弃疾在耿京手下做掌书记,就劝耿京作南归大宋的决断。有位僧人叫义端,好论军事,辛弃疾有时跟他有交际、来往。等到辛弃疾在耿京军中,义端也聚集了一千多人,(辛弃疾)劝他投奔耿京,让他做了耿京的下属。义端有一天晚上窃取耿京的大印而出逃,耿京大怒,要杀辛弃疾。辛弃疾说:“乞求给我三天的期限,不抓到他,再杀我也不晚。”他推测义端一定要将义军的虚实跑去报告金帅,急忙追赶上去抓住了他。义端告饶道:“我知道你真正的命相,是青兕相,你有力量杀人,(然而)幸运的是你不会杀我。”辛弃疾并不理会地斩了他的首级回来报告耿京,耿京更加器重辛弃疾。 绍兴三十二年,耿京命令辛弃疾带奏表归宋,宋高宗正在建康慰劳军队,便召见辛弃疾,嘉奖了他,授他担任承务郎、天平节度掌书记的官职,同时用节度使印和文告召耿京来宋。正遇上张安国、邵进已杀耿京降金了,辛弃疾回到海州,与众人谋划道:“我本是接主帅一起回归朝廷,没料到事情发生变故,拿什么去向朝廷交代呢?”于是邀约统制王世隆和一帮忠义之士马全福等直奔金营,见张安国正与金将饮酒兴浓,就从一群人中将张安国捆绑起来带走,金将派人追赶也没撵上。辛弃疾将抓获的张安国献给正在行营里的宋高宗,宋高宗令在闹市中将张安国斩首。朝廷还将先前的官职授予辛弃疾,当时他才二十三岁。

乾道四年,辛弃疾建康府做通判。乾道六年,宋孝宗召见大臣们在延和殿对策。当时虞允文掌管国事,孝宗帝在恢复中原问题上态度坚决,辛弃疾乘机谈起南北形势及三国、晋、汉的人才,所持的观点强硬而直率,却不被孝宗帝采纳。辛弃疾写了《九议》和《应问》三篇,以及《美芹十论》献给朝廷,论述(敌我)不利和有利的条件,讨论形势的变化发展,战术的长处短处,地形的有利有害,极为完备。因为朝廷和金主讲和刚成定局,(所以他的)建议不能实行。辛弃疾后来改任司农主簿,还出任滁州知府。滁州遭受战火毁坏严重,村落破败,辛弃疾就放宽赋税和减轻赋税,招回逃难流散的百姓,教练民兵,提议军队搞屯垦,于是创立了奠枕楼、繁雄馆。朝廷还委派辛弃疾担任江东安抚司参议官,江东留守叶衡也很看重辛弃疾。后来叶衡入朝为相,就极力向朝廷推荐说辛弃疾胸怀大志谋略过人。皇上召见了辛弃疾,派辛弃疾去担任仓部郎官。后因辛弃疾铲平大盗赖文政有功,又加官至秘阁修撰,还派去做了江陵知府兼湖北安抚。

辛弃疾于宋高宗绍兴三十二年率北方篇四
《汉宫春》

汉宫春·立春|辛弃疾|注释|翻译|赏析|讲解

-

-

【作品简介】

《汉宫春·立春》由创作,被选入《》。这首词用立春日特有物景和风俗,抒发时不待我的感慨,并通过象征隐喻,寄托故国之思。燕子的喜筵,象征南宋小朝廷的安逸享乐,影射“直把杭州作汴州”的达官贵族;词人陷入英雄无用武之地的境地,看到大雁尚北归,而人却留南,真教人痛心疾首。全篇情调哀怨凄迷,寄托作者对国事的忧伤,不是一般的怨春之作所能比。更多宋词赏析文章敬请关注习古堂国学网的《宋词三百首》专栏。

【原文】

《汉宫春·立春》

作者:辛弃疾

春已归来,看美人头上,袅袅春幡①。无端风雨,未肯收尽馀寒。年时燕子,料今宵、梦到西园。浑未办、黄柑荐酒,更传青韭堆盘②。

却笑东风从此,便薰梅染柳,更没些闲。闲时又来镜里,转变朱颜。清愁不断,问何人、会解连环?生怕见、花开花落,朝来塞雁先还。

【注释】

①春幡:古代立春那天女子剪彩纸为燕形戴在头上,以示迎春,叫春幡。 ②堆盘:古时立春日做五辛盘,用黄柑酿酒,称作洞庭春色。

【讲解】

辛弃疾的青少年时代是在北方度过的。当时的中国北方,已为金人所统治,辛弃疾的家乡山东也不例外。他是在宋高宗绍兴三十二年从金国归于南宋的。据邓广铭先生考证,这首词是他南归之初、寓居京口(镇江)时所作的一首词。

此词上片通过立春时节景物的描绘,隐喻当时南宋不安定的政局。开头“春已归来”三句,点明立春节候。按当时风俗,立春日,妇女们多剪彩为燕形小幡,戴之头鬓。故《春日帖子》中有“共喜钗头燕已来”之句。“无端风雨”两句,既指自然界的气候多变,也暗指南宋最高统治集团惊魄不定、碌碌无为之态,宛如为余寒所笼罩。“年时燕子”三句,作者由春幡联想到这时正在北飞的燕子,可能已经把他的山东家园作为归宿了。“年时”即去年之意,这说明作者作此词时,离别他的家乡才只一年光景。接下去“浑未办”三句,是说作者新来异乡,生活尚未安定,春节到了,连旨酒也备办不起,更谈不到肴馔了。

词的下片进一步抒发作者自己的忧国怀乡之情。“却笑东风从此”三句,作者想到立春之后,东风就会忙于吹送出柳绿花江的一派春光。“闲时又来镜里,转变朱颜”,语虽虚拟,实际表达了作者初归南宋急欲报国、收复失土的决心,深恐自己磋砣岁月,年华虚度。这里说的“清愁”,实际是作者的忧国忧民的情怀。“解连环”,是用《战国策》秦昭王送玉连环给齐国王后,让她解开的故事。当时的齐王后果断机智地把玉连环椎破,使秦的诡计流于破产。但环顾当前,南宋最高统治集团中人,谁是能作出抗金的正确决策的智勇人物呢?“生怕”,即“甚怕”。“生怕见、花开花落,朝来塞雁先还。”表示作者对于恢复事业的担忧,深恐这一年的花由盛开又复败落,而失地却未能收复,有家仍难归去,言语、句流露出一丝的惆怅。

从这首词的思想内容看,虽不能确断其为辛弃疾南归后所写的第一首词,但必为初期之作。在这首词中,他对于恢复大业的深切关注,他的激昂奋发的情怀,都已真切地表达出来。

【赏析】

古称“立春”春气始而建立,黄河中下游地区土壤逐渐解冻。《岁时风土记》:“立春之日,士大夫之家,剪彩为小幡,谓之春幡。或悬于家人之头,或缀于花枝之下。”南朝•陈•徐陵《杂曲》:“立春历日自当新,正月春幡底须故”。开篇用典,妥贴自然,不露痕迹,正是“使事如不使也”。而以“袅袅”形容其摇曳,化静为动,若微风吹拂,更见春意盎然。但一接意绪凄迷:“无端风雨,未肯收尽余寒”。手法颇似《永遇乐》:“元宵佳节,融和天气,次第岂无风雨”。都非只指自然界的天时变化。如今已立春,去年秋日南来的燕子正往北风,或许它们今夜会梦宿西园吧。“西园”,原指供皇帝游猎的场所,因其地处京城西郊,故称西园。《后汉书》卷八《孝灵帝纪》:“中平五年八月,初置西园八校尉”。北宋都城汴京西门外,有琼林苑,亦称西园,此应指后者。从“年时燕子”句看,此词大约作于辛弃疾南归后不久。寄情于燕,令人寻味不尽。“黄柑荐酒”,黄柑酿制的腊酒。“青韭堆盘”,把韭菜等装到五辛盘里。据《本草纲目•菜部》称:“五辛菜,乃元旦、立春,以葱、蒜、韭、蓼蒿、芥辛嫩之菜杂和食之,取迎新之意,号五辛盘”。故《立春日小集戏李端叔》诗去:“辛盘得青韭,腊酒是黄柑”。“浑未办”(还未办、全然未办),情境大异,如此良辰,其情绪之怅怅,浮漾纸面了。

下片继写“春已归来”。试看:东风著意,她吹得梅花微绽,清香四溢;柳吐金丝,柔条婀娜;似乎一点儿闲空都没有。可是偏于此前冠以“却笑”二字,既淡出了“薰梅染柳”,春情画意,又可见实中有虚,虚中有幻,在 此“立春日”,不过是美丽的想象而已。紧接一

转说东风还会忙里偷闲:“又来镜里,转换朱颜”。顿挫盘郁,至此始托出真情:“清愁不断,问何人,会解连环”。《战国策•齐策》六:“秦始皇(一作昭王)尝使使者遗君王后玉连环,曰:‘齐多知,而解此环不’?君王后以示群臣,群臣不知解。君王后引椎椎破之,谢秦使曰:‘谨以解矣’。”此以清愁绵绵如连环不断,无人可解,极言愁之多且深。最后一语破的:这愁是怕见花开花落,更是最怕去年由塞北来的大雁却已先我而北还!那么,这愁便也“忧端齐终南,澒洞不可掇”(《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了。

这首词处处切《立春日》题目,以“春已归来”开篇,写民间是日欢乐习俗:袅袅春幡,黄柑荐酒,青韭堆盘,而自己对天时人事却别有一番感触:燕尚“梦到西园”,塞雁尚有乡国之思,何况“渡江天马南来”志在恢复中原的辛弃疾,能不别是一番滋味在心头!“往日不堪重记省,为花长把新春恨”(《蝶恋花•戊申,元日立春,席间作》)。与此篇同一感慨。周济《宋四家词选》眉批称此首:“‘春幡’九字,情景已极不堪,燕子犹记年时好梦。黄柑、青韭,极写宴安酖毒。换头又提动党祸,结用‘雁’,与燕激射,却捎带五国城旧恨。辛词之怨,未有甚于此者。”虽说扯远了些,但他毕竟看出了词的主旨,与昔人咏节序的“率俗”之作迥异。不过“辛词之愁”,并非“未有甚于此者”。如《摸鱼儿》(“更能消几番风雨”)、《贺新郎》(“绿树听啼鴂”)等,而前者因“词意殊怨。„„愚闻寿皇(孝宗)见此词颇不悦”(罗大经《鹤林玉露》卷四)。只是本词藉咏节序以抒国事,悲慨窒塞,郁结于中,辞浅意深。称得上是一篇“不必剑拔弩张,洞穿已过七扎”(陈廷焯《白雨斋词话》卷一)之作。

【作者介绍】

辛弃疾(1140-1207)南宋词人。原字坦夫,改字幼安,别号稼轩,历城(今山东济南)人。出生时,中原已为金兵所占。21岁参加抗金义军,不久归南宋。历任湖北、江西、湖南、福建、浙东安抚使等职。一生力主抗金。曾上《美芹十论》与《九议》,条陈战守之策,显示其卓越军事才能与爱国热忱。其词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对当时执政者的屈辱求和颇多谴责;也有不少吟咏祖国河山的作品。题材广阔又善化用前人典故入词,风格沉雄豪迈又不乏细腻柔媚之处。作品集有《稼轩长短句》,今人辑有《辛稼轩诗文钞存》。

辛弃疾存词600多首。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和战斗精神是辛词的基本思想内容。他是中国历史上伟大的豪放派词人、爱国者、军事家和政治家。更多唐诗宋词赏析敬请关注习古堂国学网()的相关文章。

辛弃疾在文学上与苏轼齐名,号称“苏辛”,与李清照并称“济南二安”。有人这样赞美过他:稼轩者,人中之杰,词中之龙。《辛稼轩词序》说:“自辛稼轩前,用一语如此者,必且掩口。及稼轩,横竖烂熳,乃如禅宗棒喝,头头皆是;又如悲笳万鼓,平生不平事并巵酒,但觉宾主酣畅,谈不暇顾。词至此亦足矣。”

【宋词英译】

XIN Qiji – Lyrics to the 免费八字算命(of Spring in the Han Palace (On the first day of spring)

Spring has returned, the evidence of which lies on ladies' hair

That hairpieces in the shape of a swallow's tail wear.

Yet callous winds and rains continue, unwilling to the remaining chill withdraw.

Last year's swallows

would probably tonight dream of their return to the West Garden.

Utterly inseparable from fermented orange wine

Are plates of prepared green chives.

Yet as I smile, the time has come for easterlies

To provide warmth to plum blossoms and willows, catching not a break.

When they do have an idle while, they turn to alter faces in the mirror.

Such melancholy never pause for a moment,

Is there anyone who can an intertwined riddle solve?

I'm most afraid of seeing blooming and wilting blossoms,

At dawn wild geese from the border shall be the first to take off.

【词牌简介】

《汉宫春》,词牌名。《高丽史·乐志》名《汉宫春慢》。《梦窗词集》入“夹钟商”。各家句读多有出入,通常以《稼轩长短句》为准。九十六字,前后片各四平韵。

【格律】

格律对照例词:【宋】李邴《汉宫春·潇洒江梅》

中仄平平,仄中平中仄,中仄平平(韵)。

潇洒江梅,向竹梢稀处,横两三枝。

中平中仄,仄中中仄平平(韵)。

东君也不爱惜,雪压霜欺。

平平仄仄,仄平平、中仄平平(韵)。

无情燕子,怕春寒、轻失花期。

平仄仄、平平中仄,中平中仄平平(韵)。

惟是有、南来归雁,年年长见开时。

中仄中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中仄平平(韵)。

清浅小溪如练,问玉堂何似,茅舍疏篱?

平平仄平仄仄,中仄平平(韵)。

伤心故人去后,冷落新诗。

平平仄仄,仄平平、中仄平平(韵)。

微云淡月,对孤芳、分付他谁?

平仄仄、平平中仄,中平中仄平平(韵)。

空自倚、清香未减,风流不在人知。

(说明:词牌格律与例词交错排列。格律使用宋体字排印,例词使用斜体字排印。词牌符号含义如下:

平:填平声字;仄:填仄声字(上、去或入声);中:可平可仄。逗号“,”和句号“。”:表示句;顿号“、”:表示逗。下划线:领格字。『』:例作对偶;〖〗:例作叠韵)

2013年结婚吉日一览表

辛弃疾于宋高宗绍兴三十二年率北方篇五
《高一语文答案doc-湖北省部分重点中学2013-2014学年度下学》

湖北省部分重点中学2013-2014学年度下学期高一期末考试

语文试卷答案

1.答案为C

A、“饿殍( fú)遍野”应为(piáo) B、“弃甲曳兵(zhuài)”应为yè D“氓(máng)隶”应为(méng) .

2.B(A.催-摧;C.涕-睇;D.撰-馔、做-作)。

3.C(A.“目无全牛”出自《庄子•养生主》,是比喻技艺到了极其纯熟的地步,而不是说眼中没有整体、全局。B.应为“沸沸扬扬”,指像沸腾的水一样喧闹。形容人声喧扰,议论纷纷。“沸反盈天”形容人声喧闹,乱成一片。 D.谦敬错用,“鼎力相助”指别人对自己的帮助。应为敬词,多用于感谢别人。)

4.答案为D A语序不当,应该是“不仅生动地反映了曾国藩个人的喜乐与困惑,也真实直接地记录了晚清时期的历史”。 B成分残缺,“实现每千名老人拥有30张床位”后缺少宾语C语序不当,应将“自从”调至“新生代农民工”前。

5.答案为A. (韩愈倡导的是“古文运动”。)

6.C(本项只是说词可以把诗的题材作为自己的题材,与“市井文化品格”无关。)

7.B(“诗的语言晦涩艰深”在原文中无此信息。)

8.D(A项从“诗余”这一名称并不能证明诗的消亡。B项“因为其表现的深度和广度”在文中无据。C项从第一段“宋词的荣耀得力于其市井文化与士林文化相互影响的双重品格”可以看出该项的错误。)

9.C(壮:以„„为壮士。)

10.D(①说的是辛弃疾不念旧情,以忠义为重;⑤说的是辛弃疾与义端交往。)

11.B(无百万金兵,未处置张。)

12.(1)译文:朝廷征召(辛弃疾)做江东安抚司参议官,留守叶衡很看重他。(得分点:“辟”、“雅”。)

(2)译文:老百姓不去做盗贼,离开这里将到哪里去呢?(得分点:“去”、“之”。)

(3)译文:我从小就做了孤儿,等到长大,不知道父亲是什么样子,唯一的依靠,就是哥哥和嫂嫂。(得分点:“不省所怙”,“唯兄嫂是依”。)

13.断句:以能问于不能/以多问于寡/有若无/实若虚/犯而不校/昔者/吾友尝从事于斯矣。

14.(1)对朋友长久的思念;对朋友孤舟浮海的关切;对朋友多年不见,自越而来的惊喜。(每点2分,答对两点4分)

(2)使用拟人手法,将春风、江月人格化;融情于景,表现出朋友到来的欣喜、欢悦。(每点2分,答对两点4分)

15.(略)

16.B、D(B项中没有运用欧·亨利式的技巧,D项中①不是运用神态描写。)

17.(6分)

①“那不是一般的看,是发了狠的。是用眼光在拧”,(1分)“拧”一词写出了父亲的狂喜以及对儿子的赞许。(2分)

②“爹狠狠地扎了我一眼”,(1分)“扎”一词写出了父亲对儿子浪费行为的不满与愤怒。(2分)

18.(4分)不同意。这两个情节是父母在贫困生活中为了能够更好地为儿子筹集上学费用而做出的无奈举动。作品正是通过这种无奈举动,更加突出体现了“爹娘”对“我”深沉无私而又令人辛酸的爱,从而更好地表现了作品的主题。

同意。 “爹娘”虽然生活很艰苦,但也不至于做出如此夸张举动。作品为了表现父母对儿女深沉的爱这一主题而设计如此不切实际的情节,降低了作品的真实性,也使作品主题的可信度下降。

19.因为汽车开出很远了,爹妈和村庄已经无法看见;( 2分)西瓜皮和死去的芦花鸡代表着父亲朴实节俭的品格和母亲对儿子的关爱,铭记在“我”的心间,呈现在“我”的眼前。(2分)这句话照应文章开头,深化了主题。(2分)

20. 人口的不断增长,导致人均自然资源地相对减少。

21.(1)不好意思,刚卖完,您早一点来就好了。

(2)对不起,这我说不准,不过我可以帮您联系一下。

(3)目前还没有消息,您如果愿意留下电话号码的话,书一到我就通知您。 22. 参考答案: 实跟风一朝心血不知控制盼成熟

文言文翻译

辛弃疾,字幼安,山东历城人。年轻时以蔡伯坚为师,与党怀英同学,并称辛、党。当初(辛、党)占卜仕途,凭蓍草(占卜)决定,怀英得到的是坎卦,于是留(在北方)为金主做事,而辛弃疾得到离卦,就下决心南归大宋。

金主完颜亮死后,中原豪杰纷纷起义。耿京在山东聚集人马,号称天平节度使,调配管辖山东、河北效忠大宋王朝的军马,辛弃疾在耿京手下做掌书记,就劝耿京作南归决断。僧人义端,好论军事,早先辛弃疾有时跟他有来往。等到辛弃疾在耿京军中,义端也聚集了一千多人,(辛弃疾)劝他投奔耿京,让他做了耿京的下属。义端一天晚上,窃得耿京的大印而逃,耿京大怒,要杀辛弃疾。辛弃疾说:“请给我三天期限,(我)不抓到他,再杀我也不晚。”他推测义端一定将义军的虚实报告金帅,马上行动抓住了他。义端(用计)道:“我知道你真正的命相,是青犀相,你有力量杀人,(然而)幸运的是你不会杀我。”辛弃疾(并不理会),斩其首回报耿京,耿京更认为他是壮士。

绍兴三十二年,耿京命令辛弃疾带奏表归宋,宋高宗正在建康慰问军队,召见了他,嘉奖了他,授他承务郎天平节度使掌书记的官职,同时用节度使印和文告召耿京。正遇张安国、邵进已杀耿京降金了,辛弃疾回到海州,与众人谋划道:“我因主帅归顺朝廷的事前来,没想到发生变故,拿什么复命呢?”于是邀约统制王世隆及忠义人马全福等直奔金营,(此时)张安国正与金将饮酒兴浓,就当着众人将他捆绑起来带走,金将没追上他们,辛弃疾将张安国献给朝廷。(朝廷)在闹市中将张安国斩首。朝廷还是将先前的官职授予辛弃疾,改做江阴佥判。当时他二十三岁。

乾道四年,(他)到建康府做通判。乾道六年,孝宗召见大臣们在延和殿对策。当时虞允文掌管国事,孝宗帝在恢复中原问题上态度坚决,辛弃疾乘机谈了南北形势及三国、晋、汉的人才,所持的观点强硬而直露,不被(孝宗帝)采纳。(辛弃疾)写了《九议》和《应问》三篇,《美芹十论》献给朝廷,论述(敌我)不利和有利的条件,形势的变化发展,战术的长处短处,地形的有利有害,极为详细。因为朝廷和金主讲和刚成定局,(所以他的)建议不能实行。改任司农主簿,出任滁州知府。滁州遭战火毁坏严重,村落破败,辛弃疾放宽并减轻赋税,招回逃难流散的百姓,教练民兵,提议军队屯垦,于是创立了奠枕楼,繁雄馆。朝廷征召(辛弃疾)做江东安抚司参议官,留守叶衡很看重他,叶衡入朝为相,竭力推荐胸有大志谋略过人的辛弃疾。(孝宗)召见,

不久, 任潭州知州兼湖南安抚使。辛弃疾讨平了在湖湘地区相继爆发的农民起义。他上疏说:“当今朝政清明, 近年以来, 李金、赖文政、陈子明、陈峒相继起事, 皆能一呼百应, 杀掠吏民, 不顾死活, 以至于要用大军来平灭。所以这样, 是因州府征收财赋催办过急, 吏行刻剥害民之政, 而州府不敢过问; 县衙巧立名目, 大肆科敛, 吏有残民害物之状, 而县衙不敢过问。普通百姓, 深受州的聚敛之害, 县的科率之苦, 官吏的巧取豪夺, 豪强的兼并, 盗贼的劫掠, 不起而为盗, 又能如何呢? 百姓是国家的根本, 而贪吏迫使他们为盗, 今年剿除, 明年平灭, 就像木头, 日刻月削,不损则折。希望陛下认真考虑导致盗贼起事的原因, 讲求平盗之术, 不要只靠用兵镇压。告诫州县, 以仁爱百姓为本, 有违法贪赃者, 让各部门尽职尽责, 不要只纠举小官吏应付了事, 而为自己掩饰过错。”皇上下诏嘉奖他。

辛弃疾于宋高宗绍兴三十二年率北方篇六
《高一语文答案doc-湖北省部分重点中学2013-2014学年度下学》

湖北省部分重点中学2013-2014学年度下学期高一期末考试

语文试卷答案

1.答案为C

A、“饿殍( fú)遍野”应为(piáo) B、“弃甲曳兵(zhuài)”应为yè D“氓(máng)隶”应为(méng) .

2.B(A.催-摧;C.涕-睇;D.撰-馔、做-作)。

3.C(A.“目无全牛”出自《庄子•养生主》,是比喻技艺到了极其纯熟的地步,而不是说眼中没有整体、全局。B.应为“沸沸扬扬”,指像沸腾的水一样喧闹。形容人声喧扰,议论纷纷。“沸反盈天”形容人声喧闹,乱成一片。 D.谦敬错用,“鼎力相助”指别人对自己的帮助。应为敬词,多用于感谢别人。)

4.答案为D A语序不当,应该是“不仅生动地反映了曾国藩个人的喜乐与困惑,也真实直接地记录了晚清时期的历史”。 B成分残缺,“实现每千名老人拥有30张床位”后缺少宾语C语序不当,应将“自从”调至“新生代农民工”前。

5.答案为A. (韩愈倡导的是“古文运动”。)

6.C(本项只是说词可以把诗的题材作为自己的题材,与“市井文化品格”无关。)

7.B(“诗的语言晦涩艰深”在原文中无此信息。)

8.D(A项从“诗余”这一名称并不能证明诗的消亡。B项“因为其表现的深度和广度”在文中无据。C项从第一段“宋词的荣耀得力于其市井文化与士林文化相互影响的双重品格”可以看出该项的错误。)

9.C(壮:以„„为壮士。)

10.D(①说的是辛弃疾不念旧情,以忠义为重;⑤说的是辛弃疾与义端交往。)

11.B(无百万金兵,未处置张。)

12.(1)译文:朝廷征召(辛弃疾)做江东安抚司参议官,留守叶衡很看重他。(得分点:“辟”、“雅”。)

(2)译文:老百姓不去做盗贼,离开这里将到哪里去呢?(得分点:“去”、“之”。)

(3)译文:我从小就做了孤儿,等到长大,不知道父亲是什么样子,唯一的依靠,就是哥哥和嫂嫂。(得分点:“不省所怙”,“唯兄嫂是依”。)

13.断句:以能问于不能/以多问于寡/有若无/实若虚/犯而不校/昔者/吾友尝从事于斯矣。

14.(1)对朋友长久的思念;对朋友孤舟浮海的关切;对朋友多年不见,自越而来的惊喜。(每

点2分,答对两点4分)

(2)使用拟人手法,将春风、江月人格化;融情于景,表现出朋友到来的欣喜、欢悦。(每点2分,答对两点4分)

15.(略)

16.B、D(B项中没有运用欧·亨利式的技巧,D项中①不是运用神态描写。)

17.(6分)

①“那不是一般的看,是发了狠的。是用眼光在拧”,(1分)“拧”一词写出了父亲的狂喜以及对儿子的赞许。(2分)

②“爹狠狠地扎了我一眼”,(1分)“扎”一词写出了父亲对儿子浪费行为的不满与愤怒。(2分)

18.(4分)不同意。这两个情节是父母在贫困生活中为了能够更好地为儿子筹集上学费用而做出的无奈举动。作品正是通过这种无奈举动,更加突出体现了“爹娘”对“我”深沉无私而又令人辛酸的爱,从而更好地表现了作品的主题。

同意。 “爹娘”虽然生活很艰苦,但也不至于做出如此夸张举动。作品为了表现父母对儿女深沉的爱这一主题而设计如此不切实际的情节,降低了作品的真实性,也使作品主题的可信度下降。

19.因为汽车开出很远了,爹妈和村庄已经无法看见;( 2分)西瓜皮和死去的芦花鸡代表着父亲朴实节俭的品格和母亲对儿子的关爱,铭记在“我”的心间,呈现在“我”的眼前。(2分)这句话照应文章开头,深化了主题。(2分)

20. 人口的不断增长,导致人均自然资源地相对减少。

21.(1)不好意思,刚卖完,您早一点来就好了。

(2)对不起,这我说不准,不过我可以帮您联系一下。

(3)目前还没有消息,您如果愿意留下电话号码的话,书一到我就通知您。 22. 参考答案: 实跟风一朝心血不知控制盼成熟

文言文翻译:

辛弃疾,字幼安,山东历城人。年轻时以蔡伯坚为师,与党怀英同学,并称辛、党。当初(辛、党)占卜仕途,凭蓍草(占卜)决定,怀英得到的是坎卦,于是留(在北方)为金主做事,而辛弃疾得到离卦,就下决心南归大宋。

金主完颜亮死后,中原豪杰纷纷起义。耿京在山东聚集人马,号称天平节度使,调配管辖山东、河北效忠大宋王朝的军马,辛弃疾在耿京手下做掌书记,就劝耿京作南归决断。僧人义端,好论军事,早先辛弃疾有时跟他有来往。等到辛弃疾在耿京军中,义端也聚集了一千多

人,(辛弃疾)劝他投奔耿京,让他做了耿京的下属。义端一天晚上,窃得耿京的大印而逃,耿京大怒,要杀辛弃疾。辛弃疾说:“请给我三天期限,(我)不抓到他,再杀我也不晚。”他推测义端一定将义军的虚实报告金帅,马上行动抓住了他。义端(用计)道:“我知道你真正的命相,是青犀相,你有力量杀人,(然而)幸运的是你不会杀我。”辛弃疾(并不理会),斩其首回报耿京,耿京更认为他是壮士。

绍兴三十二年,耿京命令辛弃疾带奏表归宋,宋高宗正在建康慰问军队,召见了他,嘉奖了他,授他承务郎天平节度使掌书记的官职,同时用节度使印和文告召耿京。正遇张安国、邵进已杀耿京降金了,辛弃疾回到海州,与众人谋划道:“我因主帅归顺朝廷的事前来,没想到发生变故,拿什么复命呢?”于是邀约统制王世隆及忠义人马全福等直奔金营,(此时)张安国正与金将饮酒兴浓,就当着众人将他捆绑起来带走,金将没追上他们,辛弃疾将张安国献给朝廷。(朝廷)在闹市中将张安国斩首。朝廷还是将先前的官职授予辛弃疾,改做江阴佥判。当时他二十三岁。

乾道四年,(他)到建康府做通判。乾道六年,孝宗召见大臣们在延和殿对策。当时虞允文掌管国事,孝宗帝在恢复中原问题上态度坚决,辛弃疾乘机谈了南北形势及三国、晋、汉的人才,所持的观点强硬而直露,不被(孝宗帝)采纳。(辛弃疾)写了《九议》和《应问》三篇,《美芹十论》献给朝廷,论述(敌我)不利和有利的条件,形势的变化发展,战术的长处短处,地形的有利有害,极为详细。因为朝廷和金主讲和刚成定局,(所以他的)建议不能实行。改任司农主簿,出任滁州知府。滁州遭战火毁坏严重,村落破败,辛弃疾放宽并减轻赋税,招回逃难流散的百姓,教练民兵,提议军队屯垦,于是创立了奠枕楼,繁雄馆。朝廷征召(辛弃疾)做江东安抚司参议官,留守叶衡很看重他,叶衡入朝为相,竭力推荐胸有大志谋略过人的辛弃疾。(孝宗)召见,

不久, 任潭州知州兼湖南安抚使。辛弃疾讨平了在湖湘地区相继爆发的农民起义。他上疏说:“当今朝政清明, 近年以来, 李金、赖文政、陈子明、陈峒相继起事, 皆能一呼百应, 杀掠吏民, 不顾死活, 以至于要用大军来平灭。所以这样, 是因州府征收财赋催办过急, 吏行刻剥害民之政, 而州府不敢过问; 县衙巧立名目, 大肆科敛, 吏有残民害物之状, 而县衙不敢过问。普通百姓, 深受州的聚敛之害, 县的科率之苦, 官吏的巧取豪夺, 豪强的兼并, 盗贼的劫掠, 不起而为盗, 又能如何呢? 百姓是国家的根本, 而贪吏迫使他们为盗, 今年剿除, 明年平灭, 就像木头, 日刻月削,不损则折。希望陛下认真考虑导致盗贼起事的原因, 讲求平盗之术, 不要只靠用兵镇压。告诫州县, 以仁爱百姓为本, 有违法贪赃者, 让各部门尽职尽责, 不要只纠举小官吏应付了事, 而为自己掩饰过错。”皇上下诏嘉奖他。

辛弃疾于宋高宗绍兴三十二年率北方篇七
《高一语文答案doc-湖北省部分重点中学2013-2014学年度下学》

湖北省部分重点中学2013-2014学年度下学期高一期末考试

语文试卷答案

1.答案为C

A、“饿殍( fú)遍野”应为(piáo) B、“弃甲曳兵(zhuài)”应为yè D“氓(máng)隶”应为.

(méng)

2.B(A.催-摧;C.涕-睇;D.撰-馔、做-作)。

3.C(A.“目无全牛”出自《庄子•养生主》,是比喻技艺到了极其纯熟的地步,而不是说眼中没有整体、全局。B.应为“沸沸扬扬”,指像沸腾的水一样喧闹。形容人声喧扰,议论纷纷。“沸反盈天”形容人声喧闹,乱成一片。 D.谦敬错用,“鼎力相助”指别人对自己的帮助。应为敬词,多用于感谢别人。)

4.答案为D A语序不当,应该是“不仅生动地反映了曾国藩个人的喜乐与困惑,也真实直接地记录了晚清时期的历史”。 B成分残缺,“实现每千名老人拥有30张床位”后缺少宾语C语序不当,应将“自从”调至“新生代农民工”前。

5.答案为A. (韩愈倡导的是“古文运动”。)

6.C(本项只是说词可以把诗的题材作为自己的题材,与“市井文化品格”无关。)

7.B(“诗的语言晦涩艰深”在原文中无此信息。)

8.D(A项从“诗余”这一名称并不能证明诗的消亡。B项“因为其表现的深度和广度”在文中无据。C项从第一段“宋词的荣耀得力于其市井文化与士林文化相互影响的双重品格”可以看出该项的错误。)

9.C(壮:以„„为壮士。)

10.D(①说的是辛弃疾不念旧情,以忠义为重;⑤说的是辛弃疾与义端交往。)

11.B(无百万金兵,未处置张。)

12.(1)译文:朝廷征召(辛弃疾)做江东安抚司参议官,留守叶衡很看重他。(得分点:“辟”、“雅”。)

(2)译文:老百姓不去做盗贼,离开这里将到哪里去呢?(得分点:“去”、“之”。)

(3)译文:我从小就做了孤儿,等到长大,不知道父亲是什么样子,唯一的依靠,就是哥哥和嫂嫂。(得分点:“不省所怙”,“唯兄嫂是依”。)

13.断句:以能问于不能/以多问于寡/有若无/实若虚/犯而不校/昔者/吾友尝从事于斯矣。

14.(1)对朋友长久的思念;对朋友孤舟浮海的关切;对朋友多年不见,自越而来的惊喜。(每点2分,答对两点4分)

(2)使用拟人手法,将春风、江月人格化;融情于景,表现出朋友到来的欣喜、欢悦。(每点2分,答对两点4分)

15.(略)

16.B、D(B项中没有运用欧·亨利式的技巧,D项中①不是运用神态描写。)

17.(6分)

①“那不是一般的看,是发了狠的。是用眼光在拧”,(1分)“拧”一词写出了父亲的狂喜以及对儿子的赞许。(2分)

②“爹狠狠地扎了我一眼”,(1分)“扎”一词写出了父亲对儿子浪费行为的不满与愤怒。(2分)

18.(4分)不同意。这两个情节是父母在贫困生活中为了能够更好地为儿子筹集上学费用而做出的无奈举动。作品正是通过这种无奈举动,更加突出体现了“爹娘”对“我”深沉无私而又令人辛酸的爱,从而更好地表现了作品的主题。

同意。 “爹娘”虽然生活很艰苦,但也不至于做出如此夸张举动。作品为了表现父母对儿女深沉的爱这一主题而设计如此不切实际的情节,降低了作品的真实性,也使作品主题的可信度下降。

19.因为汽车开出很远了,爹妈和村庄已经无法看见;( 2分)西瓜皮和死去的芦花鸡代表着父亲朴实节俭的品格和母亲对儿子的关爱,铭记在“我”的心间,呈现在“我”的眼前。(2分)这句话照应文章开头,深化了主题。(2分)

20. 人口的不断增长,导致人均自然资源地相对减少。

21.(1)不好意思,刚卖完,您早一点来就好了。

(2)对不起,这我说不准,不过我可以帮您联系一下。

(3)目前还没有消息,您如果愿意留下电话号码的话,书一到我就通知您。 22. 参考答案: 实跟风一朝心血不知控制盼成熟

文言文翻译:

辛弃疾,字幼安,山东历城人。年轻时以蔡伯坚为师,与党怀英同学,并称辛、党。当初(辛、党)占卜仕途,凭蓍草(占卜)决定,怀英得到的是坎卦,于是留(在北方)为金主做事,而辛弃疾得到离卦,就下决心南归大宋。

金主完颜亮死后,中原豪杰纷纷起义。耿京在山东聚集人马,号称天平节度使,调配管辖山东、河北效忠大宋王朝的军马,辛弃疾在耿京手下做掌书记,就劝耿京作南归决断。僧人义端,好论军事,早先辛弃疾有时跟他有来往。等到辛弃疾在耿京军中,义端也聚集了一千多人,(辛弃疾)劝他投奔耿京,让他做了耿京的下属。义端一天晚上,窃得耿京的大印而逃,耿京大怒,要杀辛弃疾。辛弃疾说:“请给我三天期限,(我)不抓到他,再杀我也不晚。”他推测义端一定将义军的虚实报告金帅,马上行动抓住了他。义端(用计)道:“我知道你真正的命相,是青犀相,你有力量杀人,(然而)幸运的是你不会杀我。”辛弃疾(并不理会),斩其首回报耿京,耿京更认为他是壮士。

绍兴三十二年,耿京命令辛弃疾带奏表归宋,宋高宗正在建康慰问军队,召见了他,嘉奖了他,授他承务郎天平节度使掌书记的官职,同时用节度使印和文告召耿京。正遇张安国、邵进已杀耿京降金了,辛弃疾回到海州,与众人谋划道:“我因主帅归顺朝廷的事前来,没想到发生变故,拿什么复命呢?”于是邀约统制王世隆及忠义人马全福等直奔金营,(此时)张安国正与金将饮酒兴浓,就当着众人将他捆绑起来带走,金将没追上他们,辛弃疾将张安国献给朝廷。(朝廷)在闹市中将张安国斩首。朝廷还是将先前的官职授予辛弃疾,改做江阴佥判。当时他二十三岁。

乾道四年,(他)到建康府做通判。乾道六年,孝宗召见大臣们在延和殿对策。当时虞允文掌管国事,孝宗帝在恢复中原问题上态度坚决,辛弃疾乘机谈了南北形势及三国、晋、汉的人才,所持的观点强硬而直露,不被(孝宗帝)采纳。(辛弃疾)写了《九议》和《应问》三篇,《美芹十论》献给朝廷,论述(敌我)不利和有利的条件,形势的变化发展,战术的长处短处,地形的有利有害,极为详细。因为朝廷和金主讲和刚成定局,(所以他的)建议不能实行。改任司农主簿,出任滁州知府。滁州遭战火毁坏严重,村落破败,辛弃疾放

宽并减轻赋税,招回逃难流散的百姓,教练民兵,提议军队屯垦,于是创立了奠枕楼,繁雄馆。朝廷征召(辛弃疾)做江东安抚司参议官,留守叶衡很看重他,叶衡入朝为相,竭力推荐胸有大志谋略过人的辛弃疾。(孝宗)召见,

不久, 任潭州知州兼湖南安抚使。辛弃疾讨平了在湖湘地区相继爆发的农民起义。他上疏说:“当今朝政清明, 近年以来, 李金、赖文政、陈子明、陈峒相继起事, 皆能一呼百应, 杀掠吏民, 不顾死活, 以至于要用大军来平灭。所以这样, 是因州府征收财赋催办过急, 吏行刻剥害民之政, 而州府不敢过问; 县衙巧立名目, 大肆科敛, 吏有残民害物之状, 而县衙不敢过问。普通百姓, 深受州的聚敛之害, 县的科率之苦, 官吏的巧取豪夺, 豪强的兼并, 盗贼的劫掠, 不起而为盗, 又能如何呢? 百姓是国家的根本, 而贪吏迫使他们为盗, 今年剿除, 明年平灭, 就像木头, 日刻月削,不损则折。希望陛下认真考虑导致盗贼起事的原因, 讲求平盗之术, 不要只靠用兵镇压。告诫州县, 以仁爱百姓为本, 有违法贪赃者, 让各部门尽职尽责, 不要只纠举小官吏应付了事, 而为自己掩饰过错。”皇上下诏嘉奖他。

辛弃疾于宋高宗绍兴三十二年率北方篇八
《水龙吟-优秀公开课课件

辛弃疾于宋高宗绍兴三十二年率北方篇九
《永遇乐》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作者简介:

辛弃疾(1140-1207),字幼安,号稼轩,历城(今山东济南)人。一生以恢复为志。工于词,为豪放派词人代表,风格沉郁顿挫,悲壮激烈,人称“词中之龙”,与苏轼并称“苏辛”。著有《稼轩长短句》,今人辑有《辛稼轩诗文抄存》。《全宋词》存词六百二十余首。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①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②。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③。想当年④,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元嘉草草⑤,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四十三年⑥,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可堪回首,佛狸祠下⑦,一片神鸦社鼓⑧!凭谁问,廉颇老矣⑨,尚能饭否?

〔注释〕

①、京口:江苏镇江市因临京岘山、长江口而得名。

②、孙仲谋:三国时的吴王孙权,字仲谋,曾建都京口。 ③、寄奴:南朝宋武帝刘裕小名。

④、“想当年”三句:刘裕曾两次帅晋军北伐,收复洛阳、长安等地。

⑤、“元嘉草草”句:元嘉是刘裕子刘义隆年号。草草:轻率。是说刘义隆好大喜功,仓促北伐,以至惨败。

⑥、“四十三年”句:作者于宋高宗绍兴三十二年(1162)南归,到写该词时正好为四十三年。

⑦、佛狸祠:魏太武帝拓拔焘小名佛狸。他曾在长江北岸瓜步山建立行宫,即后来的佛狸祠。

⑧、神鸦:指在庙里吃祭品的乌鸦。社鼓:祭祀时的鼓声。 ⑨、廉颇:战国时赵国名将。

〔创作背景〕

南宋时,主战派势力总居下风,因此,有很长一段时间,辛弃疾都在江西乡下赋闲,不得重用。后来,宰相韩倔胄用事,重新起用辛弃疾。但这位裙带宰相是有目的的,就是急于北伐,起用主战派,以期通过打败金兵而捞取政治资本,巩固在朝势力。精通兵法的辛弃疾深知战争决非儿戏,一定要做到知己知彼,他派人去北方侦察后,认为战机未成熟,主张暂时不要草率行事。哪知,韩倪胄却猜疑他,贬之为镇江知府。北固亭是京口(镇江)名楼,登楼可望已属金国的长江以北的广大地区。可以想像,辛弃疾在京口期间,肯定不止一次登楼,登楼之时,定有几多感慨存诸心中,蓄积起来,如骨鲠在喉,不吐不快,吐之为是词。

〔赏析〕

宋宁宗开禧元年(1205),辛弃疾在京口任镇江知府时年六十五岁,登临北固亭,感叹对自己报国无门的失望,凭高望远,抚今追昔,于是写下了这篇传唱千古之作。这首词用典精当,有怀古、忧世、抒志的多重主题。江山千古,欲觅当年英雄而不得,起调不凡。开篇即景抒情,由眼前所见而联想到两位著名历史人物——孙权和刘裕,对他们的英雄业绩表示向往。接下来讽刺今日用事者(韩胄),又像刘义隆一样草率,欲挥师北伐,令人忧虑。老之将至而朝廷不会再用自己,不禁仰天叹息。其中“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写北方已非我有的感慨,最为沉痛。

〔译文〕

大好江山永久地存在着,却无处去找孙权那样的英雄了。当年的歌舞楼台,繁华景象,英雄业迹都被历史的风雨吹打而随时光流逝了。夕阳照着那草木杂乱、偏僻荒凉的普通街巷,人们说这就是寄奴曾住过的地方。回想当时啊,刘裕率兵北伐,武器竖利,配备精良,气势好象猛虎一样,把盘踞中原的敌人一下子都赶回北方去了。

南朝宋文帝(刘裕的儿子)元嘉年间兴兵北伐,想要再封狼居胥山,建功立业,由于草率从事,结果只落得自己回顾追兵,便仓皇失措。四十三年过去了,向北遥望,还记得当年扬州一带遍地烽火。往事真不堪回想,在敌占区里后魏皇帝佛狸的庙前,香烟缭绕,充满一片神鸦的叫声的社日的鼓声!谁还来问:谦颇老了,饭量还好吗?

[说 明]

这是辛弃疾于开禧元年(1205)六十六年岁,任镇江知府时,登上京口北固亭后所写。词人面对锦绣河山,怀古喻今,抒发志不得伸、不被重用的忧愤情怀,全词放射着爱国主义的思想光辉。

上片怀念孙权、刘裕。孙权坐镇东南,击退强敌;刘裕金戈铁马,战功赫赫,收复失地,气吞万里。对历史人物的赞扬,也就是对主战派的期望和对南宋朝廷苟安求和者的讽刺和谴责。

下片引用南朝刘义隆冒险北伐,招致大败妁历史事实,忠告朝郯胄要吸取历史教训,不要草率从事,接着用四十三年来抗金形势的变化,表示词人收复中原的决心不变,结尾三句,借廉颇自比,表示出词人报效国家的强烈愿望和对宋室不能进用人才的慨叹。

全词豪壮悲凉,义重情深。词中用典贴切自然,紧扣题旨增强了作品的说服力和意境美。杨慎在《词品》中说:“辛词当以京口北固亭怀古《永遇乐》为第一”,评价是中肯的。

本词运用了五个典故。

孙仲谋——怀念英雄,表达收复失地的理想。

寄奴——怀念古人,表现北伐决心。

佛狸祠——今昔对照,不堪回首。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借古讽今,批归纳全诗。

廉颇——自发感慨,不忘为国效力

本文来源:http://www.guakaob.com/zigeleikaoshi/136996.html

    【辛弃疾于宋高宗绍兴三十二年率北方】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