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中送炭怎么造句子

| 美国项目管理师 |

【www.guakaob.com--美国项目管理师】

雪中送炭怎么造句子篇一
《14.再见了亲人》

14.《再见了,亲人》

教学目标:

1、通过教学,使学生懂得中朝人民的友谊是鲜血凝成的,比山还高,比海还深,从而培养学生无产阶级国际主义精神。

2、理解词语,读懂每句话,从而理解课文内容和中心,并学习文章通过具体事例来表达中心的写做方法。

3、学会本课生字、新词。会用“暂时、雪中送炭”造句。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按要求背诵课文。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通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词语和重点句子的深刻含义。 难点:学习课文通过几件具体事例来表达一个中心的写作方法。 课时安排:2课时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通过朗读,讨论,理解课内容,体会志愿军战士与朝鲜人民之间用鲜血凝成的伟大友谊。

2、能抓住重点句子进行有感情朗读课文。选择自己喜欢的段落背诵。

3、深刻领会并学习作者围绕中心选择典型材料进行表达的方法。

4、结合句子理解“唯一、雪中送炭”的含义,能用“雪中送炭”造句。 教学重点: 学习作者围绕中心选择典型材料进行表达的方法。

教学准备:

投影片(分别场面图)、磁带(二胡曲《还乡行》)、火车汽笛声录音 教学过程:

一、整体感知,提示训练点。

1、学生读书思考:作者写这篇文章的目的是什么? (板书:中朝友谊 鲜血凝成)

2、快读全文思考:作者围绕这个中心选择了哪些材料? (板书:大娘、小金花、大嫂)

3、学生讨论,作者为什么只选择了这几个材料来写? (板书:围绕 选择典型材料)

二、研读课文,体会训练点。

1、引导学第一段,体会学习方法。 指读课文,出示思考题(投影) 听读要求:

A、用简洁的话,说这段写了几件事?

B、认真思考,作者为什么要选择这几件事来写?

C、边听边划,把自己不理解的地方标出来。 学生听读后讨论,教师启发生回答问题。 (板书:洗补衣服 送打糕 救伤员)

(结合思考题引导学生认识到大娘与志愿军战士之间结下的深厚情谊,进而领会作者选择材 九月开学季,老师你们准备好了吗?幼教开学准备小学教师教案小学教师工作计...初中教师教案初中教师工作计...料的用意)

齐读本段的最后一句(这比山还高比海深的情谊我们怎么会忘怀?)进行句式的变换(变成陈述句)体会反问句的表达作用。

结合句子让学生理解“唯一、雪中送炭”的意思,练习用“雪中送炭”造句。 置疑问难。

指导有感情的朗读课文(配乐范读----学生练读----个别读文)

2、结合学第一段的思考题,遵循学习第一段的思路,分组自学第二、第三段。

让学生通过自学讨论,体会出小金花和大嫂与志愿军之间结下的深厚情谊进而领会作者选材上的特点。 (板书:救老王 挖野菜) 抓住表现人物性格和品质的语句,体会人物当时的心情,进行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教师在前三段学习的基础上,运用激情语言,放录音,投影,创设情境,和学生一起齐读第四段。通过感情诵读,把文章的感情推向高潮,加深学生对文章的深入理解。

4、针对全文进行置疑问难。

三、概括学习过程,深悟训练点。

让学生从理性上认识作者围绕中心选择典型材料进行表达的方法,认识这一写作方法的好处。(板书:突出中心)

四、课外延伸,指导背诵。

1、向学生介绍《谁是最可爱的人》一书,选读精彩段落,激发学生的背诵兴趣,让学生自由选择背诵。

2、结合课后的练笔内容,让学生进行构思

板书:

洗补衣,几夜不眠;

送打糕,昏倒路旁;

救伤员,失去孙孙。

雪中送炭怎么造句子篇二
《想词性,造句子》

对历年公务员考试类比推理题的分析研究,将类比推理的技巧总结为六个字“想词性,造句子”,这个方法可以帮助我们解决95%以上的题目,下面具体说明。

一、想词性

通过词语的本质词性的判断可以帮助我们排除1-2个选项,甚至直接选出答案。这种方法是可以在5秒内做出一道题的,举两个列子说明:

2008陕西-7考试:学生:成绩

A往来:网民:电子邮件 B汽车:司机:驾驶执照

C工作:职员:工资待遇 D饭菜:厨师:色鲜味美

这道题通过3个名词的组合,D就可以排除,“色鲜味美”是形容词,这个选项也是干扰最强的选项,排除之后,很容易选出C。

2006江苏-84。水:温柔

A。热情:火 B. 火山:变化 C. 土:敦厚 D. 木:

繁茂

题干是名词形容词的组合,因此可以排除A和B,进而可以选出C。

2007江苏-82. 坚定:信念

A。统一:思想 B。持续:发展 C。金融:工具 D。平原:草丛

题干两个词语是动词和名词组合,选项中动名组合的可直接选出A。

2006浙江-61。恐慌:灾难

A。热情:朋友 B。死亡:危险 C。快乐:富裕 D。内疚:错误

题干是形容词奈和名词的组合,可直接选出答案A。

二、造句子

类比推理通过“造句子”是可以解决绝大部分题目的,造的句子必须是有效的,句子需要蕴含一定的逻辑关系,常见的句子包括几种,并辅以例子说明。

1.……和……是一个……

例如:国考2007-83 家父:父亲

A老妪:老伴 B鼻祖:祖宗 C作者:笔者 D鄙人:自己

造句子“家父和父亲是一个人”,所以选D,“鄙人和自己是一个人”。

2.……(不)是……的一种

例如:国考2009-86冠心病:传染病

A。熊猫:哺乳动物 B。鲤鱼:两栖动物 C。京剧:豫剧 D。细菌:病毒

造句子“冠心病不是传染病的一种”,所以选B,“鲤鱼不是两栖动物的一种”。

3……是……的一个组成部分

例如:江西2006-77 树:树梢

A。手:手指 B。玻璃:窗户 C。海洋:岛屿 D。帽子:头

造句子“树梢是树的一个组成部分”,选A,“手指是手的一个组成部分”

4……和……都是……

例如:山川:河流

A地球:太阳 B森林:沙漠 C战争:和平 D污染:浪费

造句子“山川和河流都是地理形态”,选B,“森林和沙漠都是地理形态”

5……不是……就是……

例如:2008安徽-69 男人:女人

A。黑:白 B。左:右 C。高:矮 D。生:死

造句子“人不是男人就是女人”,选D,“人不是生就是死”。

6有的……是……,有的……是……

例如:2007江苏-31 运动员:大学生

A。植物:种植 B。专家:青年 C。四季:春天 D。纸张:书法

造句子“有的运动员是大学生,有的大学生是运动员”,选B,“有的专家是青年,有的青年是专家”。

7……一定……

例如:2007国考-79盐:咸

A花:香 B丝:棉 C光:亮 D墨:臭

造句子“盐一定是咸的”,选C,“光一定是亮的”。

雪中送炭怎么造句子篇三
《再见了,亲人2》

《再见了,亲人》教学设计

博望中心学校 陈晓兰

教学内容:人教版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14课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理解“雪中送炭、唯一、”等词语。

2、指导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领悟课文表达上的一些特点,体会课文重点语句对表达情感的作用。

3、通过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体会不是亲人,胜似亲人的深情及中朝两国人民用鲜血凝成的伟大友谊,从中受到国际主义教育。

教学重难点:

体会中朝人民的伟大友谊和指导学生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课前准备:

1、 教师制作多媒体课件。

2、学生搜集有关抗美援朝的资料(文字、图片)

教学过程:

一、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师:孩子们,又一个清明节快到了,你们知道吗?前几天,有参战的志愿军老战士,去朝鲜祭奠长眠于异国他乡的战友,他们在烈士碑前,老泪长流,久跪不起……此时此刻,在朝鲜与美军作战的场面,与朝鲜人民八年生死相依的情景,尤其是在回国时与朝鲜人民依依惜别的情景历历在目……这节课,就让我们与志愿军老战士一起追忆那动人的告别场面,去听听离别时他们对朝鲜人民都说了些什么?(多媒体同时播放《无悔》歌曲和志愿军与朝鲜人民告别图片)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14课《再见了,亲人》。(板书课题)

2、质疑课题,感知亲人

师:请同学们大声齐读课题两遍,请看到课题中:“亲人”一词,你脑海里立刻会想到谁?(生:爷爷奶奶、爸爸妈妈……)这说明有什么关系的人才称为亲人呢?(生:血缘关系)那你们通过预习这里的亲人指谁?这是谁对谁说的话?

二、整体入手,感知情感

1、请快速浏览课文,看看课文中志愿军主要回忆了哪几位朝鲜亲人?(大娘、小金花、大嫂)

2、请问这三个人与志愿军有血缘关系吗?(没有)那从这点来说他们是亲人吗?(不是亲人)师板书不是亲人。

3、请同学们选择一个最令你感动的朝鲜亲人的故事仔细地默读:

课件出示:去找找她为志愿军做了哪些事?(用小标题形式概括好事例)请概括地讲一讲为什么你觉得她真是志愿军的“亲人”。

4、学生讲谁真是志愿军的亲人。

【创设情境和题目入手使学生感知情感的倾向,从典型事件入手,让学生知道文章通过“送打糕”、“救伤员”、“救侦察员”、“挖野菜”四件典型事件,来赞扬中朝人民用鲜血凝成的深厚情谊。让学生在感知材料

的过程中,感知情感,初步了解课文内容,从整体上了解课文的情感流向。“注重情感体验”是《语文课程标准》对阅读提出的总目标之一。阅读是读者与文本相互作用、构建意义的动态过程,是思维碰撞和心灵交流的过程。】

三、细析事例,感受情感

1、师:你说大娘就像志愿军家里的妈妈,那我们一起拿她与我们妈妈所做的事来对比一下,首先我要问大家,是谁这十多年来帮我们洗补衣服?那就是(生答:我们的妈妈)那又是谁在这八年来帮志愿军洗补衣服呢?那就是(生答:大娘)

2、师:是谁在我们饥饿时会送来食物给我们吃?那就是(生答:我们的妈妈)那又是谁在志愿军最饥饿时送去了打糕?那就是(生答:大娘)而且是怎样送去的打糕?(生答:“是您带着全村妇女,顶着打糕,冒着炮火,穿过硝烟,送到阵地上给我们吃。”)再小声读读它,想想“顶着” “冒着”“穿过”能让你体会到什么?(大娘勇敢、不怕死……)那就把你的体会通过朗读表现出来吧!

3、师生演读“送打糕”。

4、师:你们真是一群勇敢、不怕死的妇女呀!你们这样送去的打糕对当时的志愿军来真是(生答:雪中送炭呀!)“雪中送炭”是什么意思?并引导学生用“雪中送炭”造句)

5、师:你们真行!一下子就学会用“雪中送炭”造句了。那我们继续用大娘所做的第三件事来与我们妈妈对比吧!

6、师小结:再想这十多年来我们妈妈只为我们做过这三件事吗?同样的道理,大娘这八年来只为志愿军做过这三件事吗?我们会由衷赞叹到:这真不是妈妈,胜似妈妈,所以说他们的情谊会比山还高比海还深,所以说他们的心会永远在一起。

【通过与自己亲人对比细析事例,拉近了文本距离,让学生融入文本,感受情感;琢磨词句,让学生品味、推敲,感受其感情色彩,引起学生“内心体验”。让他们深深体会到朝鲜人民对志愿军战士那山高海深的、不是亲人胜似亲人的感情。】

7、师:就是这样一位天底下最可敬、最慈祥、最伟大的妈妈,一直爬着山坡,走啊,送啊,一直和志愿军依依不舍。所以志愿军怎么说(生齐读:“大娘,停住您送别的脚步吧!……不,永远不会!)

8、师指导学生有感情(用劝说—请求-恳求-哀求)朗读劝说大娘的话。

师:请大家看:这就是当年75岁的李大娘和战士张喜武挥泪告别的情景,(课件出示图片及第一段劝说大娘的话,同时播放《无悔》歌曲)回忆往事,情更深,意更浓,谁先来劝劝大娘?

①(一名学生劝说朗读)你的朗读含着深情,可是年迈的大娘怎么忍心就此和亲人志愿军分手呢?也许她会说:“孩子,就让我再送一程吧!”此时我们只好怎么来说?谁来试试?

②(一名学生“请求”大娘停步,要读得很动情。) 就是这样请求,大娘也没有停下送别的脚步,送了一程又一程,我们只好再怎样来劝说?

③(一名学生恳求大娘—— “大娘”一词可以由慢到快的语气处理。) 就是这样恳求,大娘的脚步仍然没有停住。为了让大娘回家休息,万般无奈,我们只好再怎样来劝说?

④(一名学生哀求大娘,可以带着哭音连续强调了两次:大娘!大娘……) 你读得真感人,我都被感动了,可就你一个人这样哀求大娘,大娘还是不想回去呀!还要求再送呀!那可怎么办呢?

⑤中国有句俗话:人多(生答:力量大)要不我们(生答:一起哀求读)(全班哀求读,师起个头)

【对同一文字的反复阅读易造成心理疲乏,使学生产生厌倦感。只有在不同背景下,才能激活新的思维。这样在安排各层次的读时,营造氛围,引导学生入情入境;同时提供背景,为孩子的广阔想象创造

空间。这样把朗读指导分离为四个层次:劝说——请求——恳求——哀求,让学生的体会逐步深入,情感渐趋投入,在反复的朗读中,达到“心入于境,情会于物”。 】

9、师生总结学法。

①师:你们读得真棒!读书就应该这样入情入境,学到这里我们就把大娘的故事学完了,谁来帮老师总结一下刚才是怎样学的吗?(一名学生总结,师及时补充)

②课件出示总结学法:⑴默读课文,抓住事例概括讲讲你为什么觉得她是志愿军的亲人;⑵拿她的事例与自己亲人对比,抓住关键句、重点词朗读揣摩,体会感情;⑶感情朗读志愿军劝说的话,加深理解。

10、按第一自然段的学习方法自学第二三自然段。

①分两大组合作学习第二三自然段,按要求自学。

②教师巡视,相机指导。

③汇报交流

【本课1-3自然段结构特点一样,由扶到放的教学,引导学生掌握阅读的方法,把“点拨”、“启发”、“引导”、“激励”留给自己,把“阅读”、“体味”、“品味”、“感悟”等还给了学生。授人之鱼,还不如授人之渔。】

四、拓伸事例,感悟情感。

1、师:这三个朝鲜亲人的故事就这样学完了,但我想问大家难道只有这三个人愿意为志愿军付出代价吗?(生举例说明)

【让学生举例说明目的是促进课内外结合,使学生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同时培养学生收集资料,利用资料的能力。】

2、师小结:你的例子中人就是像大娘、小金花、大嫂哪个?其实大娘、小金花、大嫂就是代表着千千万万个朝鲜人民,他们为志愿军失去(付出)了什么?课件出示:为了志愿军,朝鲜人民( )。

3、师生小结:朝鲜人民为了志愿军付出了这么大的代价,这对志愿军来说真是不亲人,胜似亲人,所以说他们的情谊会比山还高比海还深,所以说他们的心会永远在一起。

4、师:朝鲜人民为了志愿军付出了这么大的代价,那他们为什么会这样无怨无悔的为志愿军付出呢?我们志愿军又为朝鲜人民做了什么事呢?从课本找出。

5、师:那志愿军为朝鲜人民到底付出了多大的代价,我们一起来看看大屏幕(大屏幕出示:抗美援朝战争中,我国先后出兵130余万人,有36万人把热血洒在了朝鲜三千里江山,其中有14万英烈的忠骨永远地留在了朝鲜的土地上。这其中有:邱少云、黄继光、杨根思、毛岸英……及这些英雄人物牺牲的图片和悲哀音乐)

6、师:从刚才的图片资料,你了解到为了朝鲜人民,志愿军失去或付出什么?(课件出示)(生答:失去亲人、付出生命、付出血的代价……)

7、师生小结:志愿军为了朝鲜人民付出了这么大的代价,这对朝鲜人民来说这真是不是亲人,胜似孩子,所以说他们的情谊会比山还高比海还深,所以说他们的心会永远在一起。

8、师:是呀!志愿军为了朝鲜人民流血牺牲,朝鲜人民为了志愿军流血牺牲,所以说中朝两国人民的伟大友谊是用什么凝成的! (生答:鲜血凝成的!)(课件出示:中朝两国人民的伟大友谊是用鲜血凝成的!生齐读)用鲜血凝成的友谊当然会山还高比海还深,所以说他们的心会永远在一起。

五、创设情境,升华情感。

1、师:可志愿军就要回国了,那是一个多么难忘的日子啊!在送别的火车站里,志愿军战士望着相处八年的朝鲜亲人,踩着曾经洒过鲜血的土地,怎么忍心离开呢?望着为自己赶走侵略者,重建家园的志愿军,朝鲜人民又怎么忍心分别哟?抚摸着亲人的肩头,握着亲人的双手,有多少知心的话要说,有多少难忘的情要诉啊!可我们的课本上只写了志愿军说的话,此时此刻朝鲜人民又会说些什么呢?让我们也来到车站上,走进那依依不舍的告别场面吧!(课件出示:别亲人画面)如果你是大娘、大嫂、小金花,听了志愿军的话,会说些什么呢?

2、《无悔》歌曲轻轻响起,学生在饱含深情的氛围中角色扮演对志愿军说告别的话。

3、从刚才同学们的送别当中我们由衷的感受到他们不是亲人胜似亲人,因此在分手的时候,他们握着手说——就要上火车时说——就要上火车了他们说——已经上火车了还说——火车已经开动了他们仍呼喊着——(和学生握手)再见了亲人,亲人只好这样分别(别亲人)

【创设情境目的能够充分地“利用”文本,充分地“挖掘”文本,充分地考虑文本的“缺口”和可供“再造”的空间,让读说结合充满语境意识,使学生在语境中确立一种需要意识、对象意识、处境意识和角色意识等,从而使学生入情入境,使学生对课文的情感感悟得到升华。】

六、设计引读,抒发情感。

1、师:在火车站台上,志愿军和朝鲜人民真有道不完的离别话,诉不完的离别情。然而就在志愿军和大娘她们挥泪惜别之际,火车“呜——”地启动了。千言万语涌上心头,千句万句都并作一声呼唤,——(学生接读课文第四自然段,多媒体出示)

2、师:火车徐徐开出,那隆隆的车行声牵动着志愿军的心。今朝分别不知何时再相见,此时,他们心中唯有希望什么?——(学生接读课文第五自然段,多媒体出示)

3、 师:战士们深深依恋朝鲜的山,朝鲜的水,更依恋朝鲜的亲人们!然而,无情的火车却风驰电掣般向前驶去。战士们把头探出窗外,只见大娘、小金花、大嫂依然伫立车站,不停地挥手告别。此时此刻,泪水模糊了战士们的双眼,要想对朝鲜亲人再说几句惜别的话,然而相距已远,只能默默地在心头一次又一次地呼喊着,——(学生接读课文第六自然段,多媒体出示)

4、师:面对着志愿军这样深情地呼唤着,那朝鲜人民又会怎样回应着,请看大屏幕(多媒体出示:再见了,亲人!再见了,亲爱的志愿军战士! 列车呀,请慢一点儿开,让我们再看一眼中国的亲人,让我们再和志愿军战士相聚片刻。再见了,亲人!我们的心永远跟你们在一起。)(两大组分角色读)

5、师:千言万语汇成一句话:再见了,亲人!

6、师生小结:志愿军战士和朝鲜人民就这样分别了,但他们用鲜血凝成的友谊却山还高比海还深,所以说他们不是亲人,胜似亲人,所以说他们的心会永远在一起。

7、师生总结:孩子们,通过今天的学习,我相信你们一定对亲人多了一层理解,除了有血缘关系是我们的亲人,其实在生活中,就像文中那样,对关心过、帮助过我们的人也都可以叫一声亲人,所以呀!孩子们用你们的爱心去关心、帮助身边的每一位人吧!让亲人之花绽放每一个角落……

【学生在升华情感的同时,必然会激起表达感情、抒发情感的欲望。此时,设计引读,更好地让学生抒发情感,很好的进一步解决了重难点。】

雪中送炭怎么造句子篇四
《我的试卷1》

2014年期中考试语文试卷

一、看拼音,写词语。(10分)

dàn shēng duàn liàn chōu tì fěi tú

chú chuāng ( ) ( ) (

) ( ) ( )

jiǎo

bàn chén āi dì yù kū

wěi yùn wèi ( ) (

) ( ) ( ) ( ) 二、组词10分

俊( ) 房( ) 检( ) 崖( ) 锈( ) 峻( ) 励( ) 捡( ) 涯( ) 绣( ) 楼( ) 旺( ) 虚( ) 桌( ) 歇( ) 数( ) 汪( ) 虑( ) 卓( ) 喝( ) 三、用“然”字组词,分别填入句中的括号里。4分

1、客家民居和傣家民居各有特点,建筑风格( )不同。 2、两三百人聚居一楼,秩序( ),毫不混乱。

3、客家土楼,虽经几百年的风雨侵蚀,但是( )非常牢固。 4、他( )失败了很多次,但是并没有灰心。 四、按要求写句子。10分

1、小树在风中摇摆。(改成拟人句)

2、今天的旅游你一定要参加。(改成双重否定句)

3、天真冷呀,孩子们穿着棉衣和手套,在街上燃放鞭炮。(在原句上修改病句) 4、雪松依旧保持着苍翠挺拔的身躯。(缩句)

5、根据词语的不同意思造句

大方:① 对财富不吝啬。 ②言谈举止不拘束。

五、按课文内容填空。10分

1、我渴望自由,但我深深地知道—— !我希

望有一天, ,将我连这活棺材一齐烧掉,我应该在 ! 这两句诗选自 的 《 》,句中“活棺材”指的是

2、豁子乐观的和田维吾尔人,纵使生活再苦,感觉也是甜的,他们的生活习俗 ,

, 等。 3、“ ,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瞳瞳日, 。”

这是宋代诗人 写的《 》,“ ,应是嫦娥掷与人。”这是唐代诗人 写的《天竺寺八月十五日夜桂子》。 六、口语交际。5分

小红在放学的路上看到一位不朋友在折树枝,他走上前„„ 请根据此设计口语交际内容。

雪中送炭

在长征路上,有一次,我不小心跌下河去。醒来时,已经躺在铺上了,同志们告诉我,毯子和被子被水冲走了。这下可糟了!这么冷的天,夜里没盖的怎么办呢? 过了一会儿,毛主席的警卫员来了,警卫员说:“傅医生,你跌坏了没有?主席派我来看你。”主席怎么知道?还派人来看我,我心里一阵热,立刻坐一起来,急忙说:“没什么,你请主席放心吧!” 警卫员又指着手里的被子说:“这是主席叫我送来的。”被子!送给我?这哪儿行呢?长征途中每人带的东西都很少。毛主席也只有一条毯子,怎么能抵御严寒呢?( )我怎么说,警卫员( )把被子盖在我身上。 我双手抚摸着柔软的被子,一股暧流传遍全身。 1、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关联词语。 2、“这下可糟了”,句子的“糟”说明 3、找出文中的反问句,画出来,把它换一种说法

4、《雪中送炭》的“雪”在文中指 ,“炭”指 ,雪中送炭的意思是 。 5、造句:雪中送炭: 。 6、我心里一阵热,热的原因是 。 7、主席留给我的印象是: 。 8、你生活中遇到过像“雪中送炭”的事情吗?请用片段把它写下来。 八、作文30分 给我带来了快乐

要求:谁给你带来了快乐呢?是家庭、学校?还是某一动物、植物呢?把题目补充完整后再写。做到重点突出,内容具体,用词恰当。

雪中送炭怎么造句子篇五
《片断练习》

谈谈四年级造句训练

五年制三年级语文课本只安排3次用词语句训练,共10个词语。四年级用词造句训练却达16 次,共35个词语。在作文教学进入以篇为主的训练阶段,为什么要安排这么多的造句训练呢? 纵观四年级的造句训练,其中用意思比较抽象的词语造句7个,成语造句6个,近义词造句7个,介宾短语造句2个,关联词造句13个。显然,落实这些造句训练,对学生准确用词,用比较复杂的句式表达意思,发展语言能力将产生重要影响。因此,对四年级的造句必须精心指导,重在训练能力。下面对几种情况加以说明。 1.用意思比较抽象的词语造句。 课本中要求造句的有名词“代价”、形容词“唯一”、动词“沉浸”、时间副词“终于”等7个。这些词语比较抽象,必须以具体形象的材料帮助学生理解,使学生真正懂得这些词语和意思和使用范围,造句时才不会出现失误。现以“代价”一词为例,说明这一类词语造句的指导过程:(1)从课文中找出例句,或提供范句,让学生从句中体会这些词语的意思。例句:①您为我们付出这样高的代价,难道还嫌它不够表达您对中国人民的友谊?②为了教好这个乱班,林老师付出了很大代价。③战士们以很小的代价换来了这场战斗的胜利。提问:三个句子中的“代价”分别指什么?使学生明确“代价”指的是为了某种目的而付出的物质和精力,也可以指时间,甚至流血牺牲。(2)提供材料指导。提供的材料尽量涉及到词语运用范围的方方面面,使学生独立造句进出现的语病减少。(3)独立造句。 2.成语造句。 四年级课文中出现大量成语。成语精练,富有表现力。理解、运用成语的训练将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语言能力。现以“雪中送炭”为例说明指导过程。(1)学习课文中的句子或其它范句,联系句子内容或上下文理解成语意思。例如:记得五次战役的时候……这真是雪中炭啊!提问:这句话里,志愿军遇到什么困难?需要什么帮助?得到朝鲜妈妈怎样的帮助?什么叫雪中送炭?(2)比较句子,体会运用成语的好处。通过比较让学生体会到用成语表达语言简练、生动。(3)提供材料或引导举例,使学生明确成语的使用范围。举例如:天大旱,田里急需水,供销社及时运来了抽水机,这真是雪中送炭。使学生明确“雪中送炭”不仅适用于战场,更常用于形容日常生活、工作中别人的帮助。同时还应通过举例让学生明白“雪中送炭”在句子中的次序,它可以用在句末,也可以用在句中,如:这种雪中送炭的精神,深深感动了我们。(4)独立造句。 3.近义词造句。 辨析近义词、运用近义词造句的训练,能使学生在表达时注意推敲词语,逐步做到用词准确和用词丰富。课文中近义词造句有两种作业形式,一是先选词填空,再用指定的词语造句;二是直接要求造句。显然,第一种是基础,第二种是提高,现以第一种作业形式“意思”、“意义”为例说明教学步骤如下:(1)运用例句辨析词语,理解词义的差异及适用范围的不同。例如:①这句话没多少意思。②党的十四大具有十分深远的历史意义。通过辨析,使学生明确二者都可以表示事物的价值、作用。“意思”都指一般事物,一般价值、作用;“意义”多半指非一般的事物,非一般的价值、作用。(2)选词填空,要说明理由。除课本中的作业外可适当补充练习。(3)独立造句。 4.介宾短语、关联词造句。 通过训练要使学生掌握介宾短语的表达方法;掌握复句的基本句式。现以“即使……也……”说明关联词造句的指导步骤:(1)讨论例句,分析前后分句的关系,从感性上认识关联词在复句中的作用。例句,这些石钟乳和石笋,形状变化多端,再加上颜色各异,即使不比做什么,也很值得观赏。前分句表示假设,后分句表示转折。(2)出现几个句子,有的宜用上“即使……也……”,有的则不宜用,引导学生辨析,进一步认识这一句式的特点。(3)补句。补上分句,或补下分句。通过补句练习,进一步理解前后分句的关系。如① ,我们也要去春游。②在学习上即使遇到很大困难, 。(4)独立造句。 5.喻词造句。 在小学阶段,比喻是学生要着重掌握的修辞方法。二年级要求用“像”、“好像”造明喻句,四年级则要求用“是”、“成了”造比喻句。教学步骤如下:(1)讨论带“是”和“成了”的比喻句。例句:①陈秉正的手成了一把小铁耙。②共产党是太阳,把温暖送到人们的心里。讨论:这两句话里的“是”、“成了”可以换一个什么词表示?这两句话分别用什么比喻什么?被比喻的和用来比喻的事物有什么不同?有什么相似?为什么这两个句子喻词不用“像”、“好像”,而用“是”、“成了”?(2)辨析带“是”、“成了”的比喻句和非比喻句。如:①雷锋成了毛主席的好战士。②他是我的好兄弟。这两个句子是不是比喻句?为什么?从而让学生明确,看一个句子是不是比喻句,主要看是不是有被比喻和用来比喻的事物,两者不同类或有质的不同,但却有某方面的相似。上述两句都缺少用来比喻的事物,所以都不是比喻句。(3)提供材料,要求学生用暗喻的方法把句子续完整,并要求说明理由。例:①少年儿童是 。②老师是 。③柔软的草地成了 。④在烈日下,大地成了 。(4)独立造句。 总之,造句训练是四年级作业的

一个重点,对提高学生表达能力具有十分重要意义,应切实加强指导。

雪中送炭怎么造句子篇六
《五(下册)语文期中测试卷》

语文第十册期中质量测查试卷

【温馨寄语】同学们,经过半学期的学习,相信大家都有了不同的收获, ,。

﹙3﹚请根据课文内容填空。(10分)

①《古诗词三首》中,儿童的形象惹人喜爱。《牧童》中是这样描绘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舟过安仁》中是这样描那就来展示一下吧。只要你细心读题认真答卷,一定会考出满意的成绩。

2011年4月28日

一、基础知识。(42分)

1、请根据拼音写出汉字。相信你能写得既准确又漂亮。(5分) yáo fǔ chān fù tánɡ ( )言 ( )摸 ( )扶 天( ) 胸( ) 2、读一读,在正确的读音下面画“√”。(4分) 咆哮(xiào xiāo) 祭 奠(diǎn diàn)

胚胎(pēi péi) 奄奄一息(yǎn yān) 3、请你为同音字或形近字组词。(6分)

沙( ) 陪( )

m 寂( ) péi 赔( ) )尾 培( )

4、请你用“威”字组成不同的词语填空,相信你一定行!(3分) ﹙1﹚教师走到讲台上,用( )的目光扫视了一下全班。 ﹙2﹚狐狸是借了老虎的( )才吓跑百兽的。

﹙3﹚他是文艺界的( ),很少有人对他提出反面的意见。

5、积累可使你的知识更丰富,请根据要求完成题目。 (1)、连一连。(4分) 张骞 机智勇敢 林海音 《城南旧事》 晏子 丝绸之路 萧红 《呼兰河转》

﹙2﹚积累名言,可使我们懂得很多道理,请把下列名言补充完整。(4分) ①有志不在年高,。

绘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学了本册课文,我们认识了____________的小英子_______________的小金花,_______________的杨氏之子,_______________的老汉。

③“白杨树从来就这么直。哪儿需要它,它就在哪儿很快地生根发芽,长出粗壮的枝杆。不管遇到干旱还是洪水,它总是那么直,那么坚强,不软弱,也不动摇。”爸爸只是在介绍白杨吗?他在表白什么?

6、句子乐园(6分)

(1)例:死亡在洪水的狞笑声中逼近。 这是一个 句,我来写一句: (2)例:羊群一会儿上了小丘,一会儿又下来,走在哪里都像给无边的绿毯绣上了白色的大花。

这是一个 句,我也会写: 二、阅读加油站。

(一)《再见了,亲人》节选(10分)

大娘,停住您送别的脚步吧!为了帮我们洗补衣服,您已经几夜没合眼了。您这么大年纪,能支持得住吗?快回家休息吧!为什么摇头呢?难道您担心我们会把您这位朝鲜阿妈妮忘怀?不,永远不会。八年来,您为我们花了多少心血,给了我们多少慈母般的温暖!记得五次战役的时候,由于敌机的封锁,造成了暂时的供应困难。我们空着肚子,在阵地上跟敌人拼了三天三夜。是您带着全村妇女,顶着打糕,冒着炮火,穿过硝烟,送到阵地上给我们吃。这真是雪中送炭啊!当时有很多次阻击战。您再回去的途中,累得昏倒在路旁了,我们还记得,我们的一个伤员在您家里休养,敌机来了,您丢下自己的小孙孙,把伤员背进了防空洞;当您再回去抢救小孙孙的时候,房子已经炸平了。您为我们失去了唯一的情人。您说,这比山还高,比海还深的的情谊,我们怎么能忘怀?

1.选段中的大娘为志愿军做了哪两件事?请写在横线上。 (2分)

1

2.“雪中送炭”比喻 。(2分) 文中的 “雪中送炭”是 (2分)。

3.用“雪中送炭”造句。(2分)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反问句改成陈述句。(2分) 1.联系上下文解释下列词语。(4分)

沉思良久: 欣喜之余: 2.读句子,注意划线部分的语句,根据意思写出一个词。(3分)

(1)我的眼泪一下子从眼眶中涌出,说:“娘,你别再熬夜了,我不要伞了!” ( )

(2)听了娘话的,我有点相信,又有点怀疑。( ) (二)阅读短文,完成练习。(18分)

看见伞,我便想起了母亲,心里涌起了一种温暖的感觉……

小时候,我们村里没有学校,要跑到八里外的镇上去上学。路途远,最怕遇上雨天。冷不丁半路上下起了大雨,便被浇成“落汤鸡”。那时候,我多么盼望有一把伞呀!

有一回,放学的路上,我又淋了雨。回到家,就病倒了,通身烧得滚烫滚烫的。娘摸着我的头,眼圈儿便红了,那时候我小,不懂事,竟不能体谅娘的难处,却说:“要有把伞就好了,咱买一把吧!”

娘沉思良久,最后一字一句地说:“买, 咱买一把!”

听了娘的话,我半信半疑。那年月家里的生活十分艰难,她哪能有钱给我买伞呢?可是,我知道娘的脾气,对孩子,她从来都是说一句是一句的。

这天晚上,她早早地上了织布机,脚一蹬,手一搬,“哐里哐当”,满屋里便都是机声了。这一夜,我枕着机声入梦。一早醒来,机声还在响。啊,娘织了一夜布。我悄悄地走到娘跟前,颤抖地喊了一声:“娘!”娘用熬红的眼睛看着我, 不自然地笑了笑。我的泪水夺眶而出,说:“娘,你别再熬夜了,我不要伞了!”

娘笑笑,说:“傻孩子,伞,咱还是要买的。娘多熬几夜就有了……” 终于有一天,娘割了布。从集市上卖布回来,娘一脸喜气。见了我,立即打开了印花包袱喜笑颜开的说:“去吧,你要的伞!”

啊,伞!我惊叫着,从娘手里接过伞来。这是一把八角黄油布伞。我撑开,合上,再撑开,再合上,举起来,拧动伞柄,让它在空中旋转。欣喜之余,我偶一抬头,望见了娘那带笑的黄油布似的脸,心里一酸,眼里涌出了泪水……

从此,一把黄油布伞伴随我,从初中升高中,读大学,一直到参加工作。渐渐地,这把黄油布伞落伍了,我却舍不得扔掉它。我带着这把伞就仿佛母亲就在我身边,使我忘不了母亲和母亲对我的爱。

3.请用“ ”划出与“看见伞,我便想起了母亲,心里涌起了一种温暖

的感觉„„”相照应的句子。作者看见伞,“便想起了母亲,心里涌起了一种温暖的感觉”的原因:(4分)

。4.“我偶一抬头,望见了娘那带笑的黄油布似的脸,心里一酸,眼里涌出了泪水„„这句话中“黄油布似的脸”说明 ,

这句话表达了

“我” 。(4分)

5.假如你就是文章中的作者,收到母亲的“伞”,你想对母亲说些什么?

(3分) 三、实践乐园。(5分)

小华约豆豆星期天去网吧玩。如果你是豆豆,你会答应吗?如果不愿意,你准备怎么对小华说呢?把想说的话写下来。

四、习作。(25分)

电视中曾经播放过这样一则公益广告:一个五六岁的男孩,用稚嫩的双手颤巍巍地打来一盆洗脚水,要给他的妈妈洗脚。还有一部根据真人真事改编的电影,讲一个穷苦的学生为了完成学业,背着患病的父亲去上学。像这样深深触动心灵的事,你一定看到、听到甚至经历过。选一件令你感动的事写下来。

要求内容具体,感情要真实,语句要通顺,题目自拟,书写规范,不少于400字。

2

雪中送炭怎么造句子篇七
《再见了亲人》

《再见,了亲人》作业设计

陈建华

在新课标的指导下,作业设计以学生为本,从学生角度

出发,对学生进行扎扎实实的听、说、读、写训练,让他们更快乐,更有个性地学习。作业设计应有针对性,要得法,要适度,要从基础出发,从文本出发,引领学生潜心体会文本,领悟文本的精神实质,使练习具有多样性、创造性、选择性、开放性和综合性。此练习宗旨是学会本课12个生字,认识4个生字。能正确读写下列词语:封锁、暂时、打糕、情谊、混进、争吵、大嫂、阻击战、捣米谣、侦察员、雪中送炭。能理解课文的内容,懂得中朝人民的伟大友谊是用鲜血凝成的,从中受到情感的熏陶。

课前练习:

1.读拼音写词语。

zhàn yì fēnɡsuǒ xiāo yān qínɡ yì ( ) ( ) ( ) ( ) â hào ɡānɡ qiánɡ dà sǎo lán zi

( ) ( ) ( ) ( )

2.辨字组词。

硝( ) 谣( ) 挎( )消( ) 摇( ) 垮( )稍( ) 遥( ) 跨( )

3.多音字组词。

zhāo( ) kōnɡ( ) bēi( ) 朝 空 背 cháo( ) kînɡ( ) bâi( )

4.辨别近义词,反义词。

近义词:担心( ) 阻击( ) 焦急( ) 供应( ) 故意( ) 支持( ) 侦察( ) 崎岖( )

反义词:唯一( ) 温暖( ) 困难( ) 支持( )慌张( ) 伤心( ) 清楚( ) 暂时( )

课堂练习:

1.火眼金睛,找别字。

(1)山路这样奇岖,您架着双拐,以经送了几十里。

( )

(2)难到您担心我们会把您这位朝鲜阿妈妮亡怀?不,永远不会。( )

2.把反问句改成陈述句。

(1)难道您担心我们会把您这位朝鲜阿妈妮忘怀?

(2)这比山还高比海还深的情谊我们怎么能忘怀?

(3)您为我们付出了这样高的代价,难道还不足以表达

您对中国人民的友谊?

3.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本文前三个自然段的写法都非常相似,都是先写( ) 再写( )最后写( ),赞扬了中朝两国人民( )

的伟大友谊。

4.在你认为说法正确的括号里打“√”。

再见了,亲人!我们的心永远跟你们在一起。

(1)这是志愿军在即将离开朝鲜和朝鲜人民时志愿军说的话,表达了他们对朝鲜人民难舍难分的感情。( )

(2)这是志愿军在即将离开朝鲜和朝鲜人民时朝鲜人民说的话,表达了他们那种难以分舍的感情。( )

(3)这一句话既表达了志愿军对朝鲜人民的深情厚谊,同时也表达了朝鲜人民对志愿军的深情厚谊。( )

5.课内阅读理解,我没问题!

记得五次战役的时候,由于敌机的封锁,造成了暂时的供应困难。我们空着肚子,在阵地上跟敌人拼了三天三夜。是您带着全村妇女,顶着打糕,冒着炮火,穿过硝烟,送到阵地上来给我们吃。这真是雪中送炭啊!

(1)“雪中送炭”比喻

(2)用“ ”标出“雪中”的句子,用“ ~~~ ”标出“送炭”的句子。

(3)用“雪中送炭”造句。

课后练习:

写话:如果你是文中的小金花,看着疾驰的列车载着亲人志愿军即将离开这片土地,你想说些

雪中送炭怎么造句子篇八
《五年级复习试卷1》

五年级语文三、四单元复习题

一、 基础知识。

1.看拼音,写词语。

Zhàn yì xiāo yān fēnɡ suǒ páo xiào ɡān jǘ

( ) ( ) ( ) ( ) ( )

yānɡ dài chān fú xiōnɡ tánɡ jì diàn wǔ rǔ

( ) ( ) ( ) ( ) ( )

2.划去下列各组词语中不足同一类的一个。 ( )

(1) 狞笑 清瘦 呻吟 咆哮

(2) 抽噎 搀扶 狂奔 放肆

(3) 坚贞不屈 扶危济困 你拥我挤 赤胆忠心

3.把下面成语补充完整。

( )( )填海 任( )任( ) 迫不( )( )

( )( )移山 全( )全( ) 肝胆( )( )

( )( )无阻 一( )不( ) 百折( )( )

4.请根据下边的句子写出三个成语。

大伙儿把袖子举起来,就是一片云;大伙儿甩一把汗,就是一阵雨;街上的行人肩

膀擦着肩膀,脚尖碰着脚尖。

( ) ( ) ( )

5.选词填空。

战争 战斗 战役

(1)夺取XX高地的( )打响了,敌人疯狂地向我军发起猛攻,要取得第五次( )

的胜利,我军必须发扬顽强作战的精神,让美帝国主义发动的这场( )彻底失败。

时期 时代 时候

(2)在抗日战争( )的一次战斗中,小兵张嘎烧掉了敌人的炮楼,敌人纷纷逃窜,

就在这( ),他机智地活捉了敌连长,小嘎子真是这个( )的小英雄。

6.修改病句。

(1) 林则徐是一个热爱祖国的爱国主义者。

(2)无论什么人违反纪律,就会受到批评。

(3)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人民生活水平在不断地改善。

7.按要求写句子。

(1)年轻而富有才华的音乐家肖邦,满怀悲愤,不得不离开自己的祖国。

(2)沉重的打击只能使弱者低头。

(3)晏子拱了拱手,说:“我最不中用,所以派来这儿来了。”

改为第三人称转述句: 改为肯定句: 改为双重否定句:

(4)马克思和恩格斯在长期的共同斗争中建立了伟大的友谊。

缩句:

(5)只有访问“狗国”,才从狗洞进去。 ...

用加点词造句:

(6)您为我们付出了这样高的代价,难道还不足以表达您对中国人民的友谊吗?

改为陈述句:

8.先解释加点的字,再写出句子的意思。

(1)梁国杨氏子九岁,甚聪惠。 子: 甚: 惠: ...

句意:

(2)孔君平谐其父,父不在,乃呼儿出。谐: 其: 乃: ...

句意:

(3)孔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示: 此: 君: ...

句意:

(4)儿应声答曰:“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曰: 未: 闻: ...

句意:

9.根据课文内容完成下列各题。

(1)杨氏之子待客很热情,是从 看出来的;他反应很敏捷,是从 看

出来的;他说话委婉而有礼貌,是从 看出来的。

(2)你认为打电话时应注意什么问题?

二、说说下列两题中的言外之意。

一天上午,小云的妈妈遇到了邻居张阿姨。张阿姨说:“你家小云可真是用功啊,每

天晚上都十二点了,还听见她在弹琴。”

请你说说张阿姨的言外之意是:

三、快乐阅读。

(一)阅读《晏子使楚》第五自然段,作答。

1.前一个“水土”是指 后一个“水土”是指

2.这段话写了楚王第 次侮辱晏子,楚王嘲笑齐国

人 ,想借此机会 。

3.晏子的话妙在不但生动形象地点明了,

而且回敬了楚王

4.从这个片段中我们可以看出晏子 的才能和 精神。

5.看拼音写成语,并写出相应的反义词。

A.[dã yì yáng yáng] ( )——( )

B.[miàn bù gǎi sâ ] ( )——( )

C.[ ān jū lâ yâ ] ( )——( )

6、楚王招待来使的宴席上,为什么会有囚犯出现?

7、“楚王笑嘻嘻”,这是一种怎样的“笑”?

8、你认为“楚王”是怎样的一个人?

9、楚王想取笑晏子,反而被晏子取笑,请用一个成语或一句谚语来概括楚王的下场。

(二)阅读文段作答。

记得五次战役的时候,由于敌机的封锁,造成了暂时的供应困难。我们空着肚子,在阵地上跟敌人拼了三天三夜。是您带着全村妇女,顶着打糕,冒着炮火,穿过硝烟,送到阵地上来给我们吃。这真是雪中送炭啊!

1、“雪中送炭”比喻

2、用“ ”画出表示“雪中”的句子。

3、用“”画出表示“送炭’的句子。

4、用“雪中送炭”造句。

雪中送炭怎么造句子篇九
《阅读》

雪中送炭怎么造句子篇十
《第七周教案

本文来源:http://www.guakaob.com/zigeleikaoshi/14064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