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浮士德有感2000

| 美国项目管理师 |

【www.guakaob.com--美国项目管理师】

读浮士德有感2000篇一
《也谈浮士德精神——读《浮士德》有感》

也谈“浮士德精神"

——读《浮士德》有感

卢蕊

(四川师范大学外国学院,9)1l成都610068)

摘要:本文着重探讨“浮士德精神”的问题性。在歌德的诗剧中,浮士德通过以“围海造田”为标志的改造社会和自然的一系列努力,表现出不断进取的奋斗精神;这种精神代表了19世纪初上升期的资本主义精神,其实质是18世纪资产阶级启蒙精神。“浮士德”精神中蕴含着资产阶级启蒙思想的矛盾性:如果科学和理性缺乏人文精神的根基,不断进取的努力最终会导致人与社会、自然以及自我的疏离和异化。

关键词:浮士德精神;启蒙思想;人文精神中图分类号:10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0)08—0029—02

就在离此沙丘的不远处。他们开始了工程第一步,

德国大文豪歌德的诗剧《浮士德》可谓德国文学乃至世界文学史上的一部不朽的旷世之作,在它问世的近两百年间,一代又一代的读者和评论家赋予《浮士德》的意义,早已超过了作品本身的容量。正如我国著名翻译家、歌德研究专者杨武能先生所描述的那样,《浮士德》“就如同一块硕大的水晶体,随角度、背景和审美眼光的变化而变化,永远闪射着美丽迷人的异彩。”

谓“浮士德精神”,专家和一般读者大都认为它代表的是一种自强不息、积极向上的精神。二十世纪早期德国历史学家斯本格勒在《西方的衰落》一书里把西方历史的发展分为三个

搭营帐,建工棚!——可转瞬间,

绿野中便耸起一座宫殿。”

再看第二场“宫殿”中浮士德的自述:

“浮士德(愤慨地)该死的钟声!它像利箭深深地射进了我的心灵!我眼前的帝国无边无垠,背后的情形却大煞风景,满含妒意的钟声提醒我:我神圣的疆土并不完整。那菩提树、那棕色小屋连同破小教堂尚属他人。”

于是,他命令靡菲斯托:

“快让那边俩老家伙迁移,我希望在菩提树下安居;这几株树如果不归我有,纵然统治世界仍觉难受。”

时期:古代、中世纪和近代;其中,第三个时期——近代——的

时代精神,斯本格勒称之为“浮士德精神”。李赋宁先生在新编《欧洲文学史》的“序言”中引用了上述说法,并写道:“所谓‘浮士德精神’,指的是近代欧洲人为了改造社会而追求自然科学和技术知识的进取精神。……歌德接受了启蒙运动思想,发展了浮士德故事,使浮士德为了造福人类,填海造田,以期建立一个理想社会。由于歌德在他的杰作中首先倡导这种‘浮士德精神’,斯本格勒就借用了这种精神来说明欧洲近代历史的特征。”

诚然,“浮士德精神”的确是一种不断进取、积极向上的精神。但是,我们是否可以肯定说,浮士德因此而获得了人生的真谛,从而在生命的最后一刻对人类的美好未来饱含深情地说出“你真美啊,请停一停!”或者,我们是否可以凭着浮士德的灵魂最终被天使拯救从而全盘肯定“浮士德精神”,并判定浮士德改造社会、改造自然的努力是全然没有疑问的呢?

我们不妨从浮士德“围海造田”说起。

浮士德“围海造田”一般被评论为“浮士德精神”的体现:浮士德认识到书本知识和纯粹的精神生活不能使人认识真理,从而投身到为全人类谋福利的实践中去,并从中获得极大的满足。然而,如果我们细读文本,就会发现事实并非如此。

首先,让我们来看看浮士德在“围海造田”中(第五幕)的

在“宫中宽广的前院”一场,浮士德还命令靡菲斯托:

“不管你怎么样干。招工要多多益善,利诱、恐吓、逼迫,吃硬给硬吃软给软!我要每天听你汇报,沟渠又延伸了多少。”

在“围海造田”的庞大工程中,读者看到的是一个由于自我内心膨胀的征服欲、占有欲而变得几近疯狂而暴虐的浮士德;他可以为了达到心中的宏伟目标而不择手段。这不禁立刻使我们联想到十九世纪初期快速发展中的资产阶级不可抑制的扩张冲动。总之,“围海造田”中的浮士德与造福人类的形象相去甚远。

其次,“围海造田”对自然的破坏与诗剧整体对自然的讴歌形成鲜明的对比。守塔人的一句“千百年的悦目风景,一眨眼已化为灰烬”,发人深省,这是对浮士德破坏自然的有力控诉。而且,整个“围海造田”工程充满了血腥和喧闹,与歌剧前半部中大自然的勃勃生气与祥和宁静构成巨大的逆差。歌德

形象。在第五幕第一场“旷野”中,作者就借那对乐善好施、本

应善终的老夫妇之13描绘出一个暴君的形象。菲利门说:

“可能是皇帝存心要作孽,才赐给他这海滩当封地?不有个传令官来宣圣喻,一路又吹喇叭又把鼓击?

万方数据

认为,人与自然是宇宙间和谐整体的一部分。“上帝创造生气勃勃的自然,原本为让人类生存其间”;“宇宙万物交织成一个整体,相互依存,才富有活力”。不仅如此,自然在歌德笔下具有一种启迪人心、指点迷津的力量:

“唉!真想披着你的银光,漫步在高高的山顶上,随精灵们绕着山洞飞旋;在洒满你幽辉的草地徜徉,扫净知识的雾障。沐浴你的清露,还我身心康健!”“一当你得到自然的指点,就会看清星辰的轨迹,顿时获得心灵的力量。把神灵间的对话洞悉。”“哈!才这么看上它一眼,我便突然觉得心旷神怡!”

读者很难想象如此钟情于自然的歌德会对浮士德肆意毁坏自然的行为持肯定态度!这样看来,浮士德在晚年以造福人类为由对自然的破坏,是否可以被看作是一种自我的迷失、一种心灵的盲目呢?倘若如此,那倒不难解释为什么浮士德依然执着于信念却又不能摆脱忧愁的困扰。正如“忧愁”所言,他“外部器官虽然健全,内心却会是一片黑暗”;无怪乎他临终时“瞎了眼”。

让我们再回到“浮士德精神”本身。不断进取的奋斗精神和希望造福人类的美好愿望当然值得肯定,浮士德灵魂的最终救赎也得益于此。正如读者在剧终时所看到的,飘浮在空中的天使们抬着浮士德的灵魂,高唱:“我们能将他搭救,他永远奋发向上。”歌德在写作时专门使用异体字以强调主人公得救的原因。但是,这个美丽动人的结局也不能掩盖这种奋斗精神和美好愿望背后的阴影。“实际上,在浮士德的每一个目标的实现过程中,都隐藏了毁灭的种子。与靡菲斯托‘老想作恶却总是把善促成’相反,浮士德常常想的是善而常常导致了恶。他渴望得到人世间最珍贵的爱情,但却造成了一个无辜少女的毁灭;他想施展才能辅佐国君安邦定国,但他却借助魔法迷惑皇帝,使国家的情况更加危急;最后他抛弃了从前追求享受的生活目标,立志做一番真正的事业,造福人类,但他开垦海边荒地的事业不仅虚幻,而且是以牺牲一对老夫妇以及无数不知名的人为代价的。

在笔者看来,歌德通过《浮士德》诗剧所表现的更多的是浮士德精神的问题性。它实际上代表了迅猛发展、极度扩张的资本主义精神。正如董文樵先生在《浮士德研究》中所言,它是“对西欧启蒙运动的发生、发展和终结,在德国的民族形式中加以艺术概括,并根据19世纪初期资本主义的发展,展望人类社会的将来。”这种精神,源于高举科学与理性的大旗,张扬人类进步的18世纪欧洲启蒙运动精神,表现在改造社会,改造自然,进而改造人类自身的不懈努力和追求之中。

浮士德式的人物力图创造人生的价值,内心充满着超越自我,追求无限的冲动。正如在诗剧中,浮士德豪情万丈地宣言:

整个人类注定要承受的一切,我都渴望在灵魂深处体验感受,

万方数据

30

用我的精神去攫取至高,至深,在我的心上堆积全人类的苦乐,把我的自我扩展成全人类的自我,哪怕最后也同样地失败、沦落。”

浮士德式的人物不满足于“自我”,他们渴望的是“全人类的自我”,是“小我”与“大我”的融合。他们赋予自我以全人类幸福的使命,并希冀从中获得自我价值的实现。这样的追求本来是无可厚非的;人之为人,皆有超越自我,追求无限的倾向,正如“永远心神不宁,老向往远处”的浮士德所言:“我心中便渴望向上、向前,这是人与生俱来的天性。”然而,问题在于:是什么样的世界观在支撑着这种追求?这种追求又是采取了何种方式得以进行?

在笔者看来,浮士德精神的问题在于,个人自由借助工具理性的力量而无限膨胀,导致人与自我、人与社会(他人)、人与自然的疏离和异化。个人作为主体的地位彰显,一切外在

于自我的东西——他人与自然——皆成为客体,处于被主体

逼视的目光之下,从而产生主客体的两分和对立。

就人与自然的关系而言,自然成为被主体统治和改造的对象。我们已经看到,在“围海造田”中浮士德对待自然的恣意妄为,无异于一个独裁者对待其统治下的人民的奴役。就人与他人的关系而言,他人成为实现自我目的的工具,完全没有平等和谐可言。在剧中,浮士德纵容手下在海上杀人掠货,野蛮对待民工,残忍杀害在海边居住的老夫妇,这一切都是明证。就人与自我的关系而言,在追求外在目标的同时丧失本心。浮士德在学会统治外在自然界和他人的同时,却总是处在“忧郁”的笼罩中,他的内心“一片黑暗”。歌德安排浮士德在临终时“瞎了眼”,不能不说是发人深省的。

在浮士德身上,我们看到了资产阶级启蒙精神中蕴含的深重的矛盾性。其一是知识与权力的矛盾。这里的知识主要是指科学知识,为其提供合理性基础的是人的理性。科学技术知识旨在帮助人们认识客观世界,但是,一旦工具理性发展到极致,成为一种支配性力量的时候,它所形成的权力就会给社会、给自然界带来可怕的后果。其二是目的与手段的矛盾。启蒙的初衷是要确定人作为目的和价值指向的,但是,一旦理性和科学成为目的。人反倒成为了手段。其三,也是总结性的,是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的矛盾。启蒙用科学从神学的统治下把人解放出来。本是极具人文精神的。但是,一旦科学精神变形为科学沙文主义和技术统治论,它也就丧失了本应具有的人文内容。

当人文精神缺位,以人定胜天的自信和工具理性作为后盾的创造力或许会成为“贪欲”的代名词,只能给他人带来灾难,给自然带来毁灭,给自我带来迷失。

这也许就是浮士德精神给我们的启示。

参考文献:

【l敞德著,杨武能译.浮士德【1II】.jE京:北京燕th¥版社.2000年版.

【2降赋宁.欧洲文学史【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1年版.

也谈"浮士德精神"——读《浮士德》有感

作者:作者单位:刊名:英文刊名:年,卷(期):

卢蕊

四川师范大学,外国学院,四川成都610068文艺生活·文海艺苑LITERARY GALLERY2010(4)

参考文献(2条)

1.歌德.杨武能 浮士德 20002.李赋宁 欧洲文学史 2001

本文链接:

读浮士德有感2000篇二
《读《浮士德》有感》

读《浮士德》有感

最近我读完了一篇本叫做《浮士德》的书。他讲述的是一个异人、永不安于现状、永远自强不息的面对生活的故事。在故事的结尾,这个人走完了他的一生,也实现了他历经一生坎坷所追求的愿望。他,死的心满意足。

在我们的生活中,我们也会像文中主人公那样遇到困难、经受折磨和碰到诱惑,最终都是生命的完结。 但怎样才能在这不长也不断的生命过程中找到生命真谛?你可以死的轻于鸿毛,亦然可以死的重于泰山。多数人愿意选择后者。但们对复杂的现代社会而非简单的浮士德时代,我们想要做到后者更为不易。在生活中,你也许遇到甜美事物的诱惑,你也许会受到生病时的难耐之苦,你也许会遇到坏人、被教成一个邪恶的人......你在碰到这些问题是会怎样做?因此我们要学会拒绝、学会忍受和学会自我保护,提高自我意志力。这是适应社会生活的基础。

当然,社会也会展现美丽的一面。就像书中靡费斯托一样,然人觉得并不是那么可怕,甚至他还有可爱和无知的一面。可爱只是表象,因为魔鬼毕竟是邪恶的,他的本性就是害人:他们是狡猾而又阴险的一类。尽管靡费斯托是怎样的使诈让浮士德入他的圈套,

“怪异”的主人公就是不进他的圈套;主人公不像世俗之人一样易沉醉于物质,他一直都在追求心灵的安慰,可以说他的精神世界是十分独特的。如此坚强的主人公也有软弱的时候:俗话说“红颜祸水”,故事中,主人公也一样沉醉于美女海伦,但生活是残酷的,梦幻不可能与现实同在——这是违背自然规律的,必将受到自然的惩罚——两者分离。不管怎么说,主人公最终还是找到了人生的真谛。

这本书向我们诉说了人生:人生有起有落,有对有错,只有把握好自己的人生,生命之花才能绽放的更鲜艳。浮士德真的是一个非一般的人,他的生命永存在我的心中。他留下了生命的精华——造福人类。 我们现在的力量显然做不了那么伟大的事,但我们可以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帮助身边的人。

读浮士德有感2000篇三
《读《浮士德》有感》

读《浮士德》有感

《浮士德》这个故事含有强烈的悲剧因素,在浮士德身上反映了新旧时代更迭期的各种冲突:宗教与科学,理智与情感,因循与追求.

浮士德对学十分热爱:"啊,我孜孜不倦,对哲学,法律连同医典,遗憾的还有神学,全部都进行了彻底的钻研."甚至,他是一个追求完美的人:"天上,他想要最美的星星,地上,他寻找最高的欢畅."他为了学,他放弃了自己:"为此,我才想魔发屈服,借助精灵之口,鬼怪之力,看否能知道一些玄机;这样,我就不用再汗流浃背,去谈自己不知道的东西;……"他对未知的东西感到兴奋万分,书本给了他力量和希望.他对自己的知识感到不足,对无法揭开大自然神秘的面纱感到失望……他对学的热爱已经到达了不可自拔的地步了.

"谁若不断努力进取,我们就把他救助."歌德说过,浮士德得救的秘诀就在这几行诗里.浮士德的身上有一种活力,使他日益高尚化和纯洁化,到临死,他就获得了上界永恒之爱的拯救.

是的,浮士德之所以能够被拯救,不止是这样,还因为他不断行动,不断追求,不断克服迷误,最终走上了正路.他的精神是向上的,这是我们应该学的.还要学习他对学的追求,对学的热爱,对学的希望.我们要善学,乐学,爱学,才是向上的人.针对我学的不良现象,面对浮士德,我们应当感到惭愧,他是那么地热爱学习!

浮士德的肉体毁灭了,但他的精神得救了.一个行动的人,一个上进的人,一个不断自省并最终走上正途的人,最终会得到救助.这就是浮士德这个形象上所体现出的不断追求和人生真谛的探索精神.

读浮士德有感2000篇四
《读《浮士德》有感》

《浮士德》读后感

《浮士德》这个故事含有强烈的悲剧因素和喜剧因素,在浮士德身上反映了新旧时代更迭期的各种冲突:宗教与科学,理智与情感,因循与追求等。他又是资产阶级上升时期先进知识分子的典型代表,具有积极进取、自强不息、执着探索的优良品质。

纵观浮士德,其形象具有鲜明的两重性。一方面受生命、本能情欲的驱使,常常沉迷于名利、地位、权势、女人等现实欲求中;另一方面,他又未被这些弱点和错失所淹没,而是一次又一次勇敢地超越了自我,不断走向新的里程。梅非斯特正是前者的象征,是情欲和恶的化身,;玩世不恭,寡廉鲜耻;浮土德精神则是后者在和前者的对立斗争中,不断获得完善。这两个方面对立统一地结合在一起,体现了歌德唯物辩证法的思想,也展示了人类自身的复杂性和真实性,同时也表明人类探求真理的艰巨性。

在文章中可见浮士德对学十分热爱。比如:“啊,我孜孜不倦;对哲学,法律连同医典,遗憾的还有神学,全部都进行了彻底的钻研。”甚至,他是一个追求完美的人。“天上,他想要最美的星星,地上,他寻找最高的欢畅。”他为了学,他放弃了自己。如:“为此,我才想魔发屈服,借助精灵之口,鬼怪之力,看否能知道一些玄机。这样,我就不用再汗流浃背,去谈自己不知道的东西;„„”他对未知的东西感到兴奋万分,书本给了他力量和希望。他对自己的知识感到不足,对无法揭开大自然神秘的面纱感到失望„„他对学的热爱已经到达了不可自拔的地步了,认为:“谁若不断努力进取,我们就把他救助。歌德说过:”浮士德得救的秘诀就在这几行诗里,浮士德的身上有一种活力,使他日益高尚化和纯洁化,到临死,他就获得了上界永恒之爱的拯救。”

是的,浮士德之所以能够被拯救,不止是这样,还因为他不断行动,不断追求,不断克服迷误,最终走上了正路。他的精神是向上的,这是我们应该学的。还要学习他对学的追求,对学的热爱,对学的希望。我们要善学、乐学、爱学、才是向上的人。针对我们学习的不良现象,面对浮士德,我们应当感到惭愧,因为他是那么地热爱学习!

读完《浮士德》,我们知道他的的肉体毁灭了,但他的精神得救了。一个行动的人,一个上进的人,一个不断自省并最终走上正途的人,最终会得到救助。这就是浮士德这个形象上所体现出的不断追求和人生真谛的探索精神。

回到当今这个物欲横流的社会,面对物质与精神的选择,我们会怎样做呢?面对土豪崛起的时代我们能做什么呢?我想:我们应该学习浮士德的精神,勇于追求、探索,刻苦学习。只有用知识能力武装自己,方能达到成功的彼岸,过上幸福的生活。

读浮士德有感2000篇五
《浮士德读后感》

凡自强不息者,终将得到拯救 --读浮士德有感

《浮士德》是一部意义深远的著作,在浮士德身上反映了新旧时代更迭期的各种冲突:宗教与科学,理智与情感,因循与追求。

浮士德对学十分热爱:"啊,我孜孜不倦,对哲学,法律连同医典,遗憾的还有神学,全部都进行了彻底的钻研。他对未知的东西感到兴奋万分,书本给了他力量和希望.他对自己的知识感到不足,对无法揭开大自然神秘的面纱感到失望……他对学的热爱已经到达了不可自拔的地步了.

“谁若不断努力进取,我们就把他救助。”歌德说过,浮士德得救的秘诀就在这几行诗里。浮士德的身上有一种活力,使他日益高尚化和纯洁化,到临死,他就获得了上界永恒之爱的拯救。是的,浮士德之所以能够被拯救,不止是这样,还因为他不断行动,不断追求,不断克服迷误,最终走上了正路。他的精神是向上的,这是我们应该学的。还要学习他对学的追求,对学的热爱,对学的希望。我们要善学,乐学,爱学,做一个积极向上的人。

浮士德的肉体毁灭了,但他的精神得救了。一个行动的人,一个上进的人,一个不断自省并最终走上正途的人,最终会得到救助。这就是浮士德这个形象上所体现出的不断追求人生真谛的探索精神。 我们每个人在人生追求中都会遇到各种无法逃避的问题,必须选择,而且不断追求,自强不息,勇于实践,使自己免遭沉沦的厄

运,实现了人生的价值和理想。

作品中还有些东西,给了我很大的启示与思考。比如说,文章中学生说,我要欣喜地投入学问,要怎样才能和学问相亲,先生?靡菲斯特说,远的不必去过问,先看你如何选择课程?学生:我期望做一个饱学诗书,既想学地理,也想学天文,一面研究人文,一面研究自然。

我们都是普通人,我们学东西做事情,时间与精力是有限的。不要把一切想得过于美好与浪漫,应该客观评价自己,正视自己。在学好学生阶段要求学习的科学知识外,其他的就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有选择性地学习,不能好高骛远,否则最后只会得不偿失。在学习的过程中,当遇到难题与疑惑时,我们就要学浮士德一样,积极进取,自强不息,虚心向智者学习,这才是理性的学习方式,也才会拥有充实快乐的人生。经过一番磨难,一番生活的历练,不管成功与否,天堂幸福之门就会向你开启。 《浮士德》的结尾是光明的。浮士德喊出了“你真美呀,请稍稍停留!”表面上看,他获得了满足,也准备享受这满足,靡非斯托因此要攫走他的灵魂,但上帝派天使把浮士德的灵魂带到了天堂,因为“凡是自强不息者,到头我辈终能救”,正可谓天道酬勤,上帝嘉许之。

当我们认识到自己的罪恶时,其实我们已经变成了天使。

读浮士德有感2000篇六
《浮士德读后感》

内蒙古财经学院商务学院读书心得

--------读《浮士德》有感

作者

系别专业

年级 姚赫 市场营销 08级

学号 802066243

《浮士德》读后感

《浮士德》是歌德倾毕生心血所完成的史诗性的巨著。它取材于16世纪德国有关江湖术士约翰•乔治•浮士德的民间传说。《浮士德》是一部长达一万二千一百一十一行的诗剧,第一部二十五场,不分幕。第二部分五幕,二十七场。全剧没有首尾连贯的情节,而是以浮士德思想的发展变化为线索。剧情梗概如下:魔鬼靡非斯特与上帝打赌,认为人类无法满足的追求终必导致其自身的堕落。上帝却以为尽管人类在追求中难免会犯错误,但最终能够打到真理。于是由魔鬼下到人间去诱惑浮士德。

浮士德此时已是一个年过半百的老学者。他毕生都在孜孜不倦地博览群书,钻研各种学问,以求洞解自然奥秘。然而至此垂垂暮年,他才恍然悟到这些知识毫无用处,而自己处身其中的书斋实在形同牢狱,使自己与大自然隔离了。他痛苦得想要自杀,到另一世界去寻求出路。复活节的钟声唤回了他生的意志,把他引到郊外,在万物欣欣向荣的大自然和自由欢乐的人群中,他深受鼓舞。回到书斋翻译《圣经》时,竟然与”泰初有道”的思想发生抵触。这时,他从效外带回的卷毛犬化为书生出现在面前,浮士德问他的真实身份,他说自己是“作恶造善的力之一体”,其实他就是魔鬼靡非斯特的化身。魔鬼答应做浮士德的仆人,带他重新开始人生有历程,条件是一旦他感到满足,灵魂便归魔鬼所有。浮士德与魔鬼订立契约。

魔鬼带浮士德来到魔女之厨,饮下魔汤,使他变成了翩翩少年,恢复了情欲。随后他们来到一个小镇,浮士德与平民少女玛甘泪发生恋情。玛甘泪对浮士德一往情深,为了幽会,他无意中给母亲服了过量安眠药,致使老人死去。她的哥哥瓦伦丁又死在浮士德的剑下。在慑于社会舆论的重压而新手溺死了与浮士德所生的孩子后,玛甘泪身陷囹圄,被判死刑。其时浮士德正与魔女欢会,闻讯后赶来营救,但玛甘泪已精神失常,甘愿受刑而无意逃走。浮士德在悔恨中离去。上帝宽恕了善良的玛甘泪。第一部到此结束。 第二部开始,浮士德在美丽的大自然中治愈了心灵的创伤,随魔鬼来到了神圣罗马帝国的皇宫。其时王朝一片混乱,上层社会荒淫腐败,百姓啼饥号寒,铤而走险。而浮士德获得皇帝的宠信,以多发行纸币之法缓解了财政危机。皇帝异想天开,要求浮士德召来古希腊美女海伦以供观赏。魔鬼施展法术,于是香烟缭绕之中出现了海伦和特洛伊王子帕里斯的幻影。浮士德对海伦一见倾心,当帕里斯拥抱海伦时,浮士德妒意大发,用魔钥去触帕里斯,幻影立刻消失,浮士德昏倒在地,魔鬼驮起他溜出宫廷。

官场黑暗令浮士德对政治大失所望, 使他转而追求古典美的宁静与和谐。 魔鬼将

他带回书斋。浮士德的学生瓦格纳在曲颈瓶里造出了人造小人何蒙古鲁土。何蒙古鲁士领浮士德到希腊寻找海伦。二人结合,生下一子名欧福良。欧福良的形象是以英国诗人拜伦为原型的,他生来喜爱高飞,渴望战斗,听到远方自由的呼唤,他如闻号令,奋不顾身向高空飞去,不幸陨落在父母脚下。海伦悲痛欲绝,不顾浮士德的苦留,腾空飞去,只将她的白色长袍和面纱留在了浮士德的怀中。它们化为云朵把浮士德托到这保,飞回了北方。浮士德对古典美的追求,又似幻灭而告终。

浮士德在空中看到波涛汹涌的大海,顿时产生了征服大海的雄心,借魔鬼之力,他帮助一个皇帝平定了叛乱,得到一片海边的封地。按照浮士德的命令,魔鬼驱使百姓为他移山填海,变沧海为桑田。此时,浮士德已是百岁的老人,忧愁使他双目失明。魔鬼命死魂灵为他掘墓,浮士德听到铁锹之声,还以为是群众在为他开沟挖河。想到自己正在从事的伟大事业,他不由得脱口赞道:“你真美啊,请停留一下!”浮士德依约倒地而死。魔鬼正要夺走他的灵魂,这时天降玫瑰花雨,化为火焰,驱走了魔鬼。天使将浮士德接至天上,见到了圣母和已为赎罪女子的玛甘泪。

浮士德自强不息、追求真理,经历了书斋生活、爱情生活、政治生活、追求古典美和建功立业五个阶段。这五个阶段都有现实的依据,它们高度浓缩了从文艺复兴到19世纪初期几百年间德国乃至欧洲资产阶级探索和奋头号的精神历程。在这里,浮士德可说是一个象征性的艺术形象,歌德是将他作为全人类命运的一个化身来加以塑造的。当然,所谓全人类其实是资产阶级上升时期一个先进知识分子典型形象的扩大化罢了。同启蒙时代的其他资产阶级思想家并无二致,歌德也是把本阶级视为全人类的代表的。浮士德走出阴暗的书斋,走向大自然和广阔的现实人生,体现了从文艺复兴、宗教改革、直到“狂飙突进”运动资产阶级思想觉醒、否定宗教神学、批判黑暗现实的反封建精神。浮士德与玛甘泪的爱情悲剧,则是对追求狭隘的个人幸福和享乐主义的利己哲学的反思和否定。从政的失败,表明了启蒙主义者开明君主的政治理想的虚幻性。与海伦结合的不幸结局,则宣告了以古典美对现代人进行审美教化的人道主义理想的幻灭。最终,浮士德在发动大众改造自然,创建人间乐园的宏伟事业中找到了人生的真理,从中我们不难看到18世纪启蒙主义者一再描绘的”理性王国”的影子,并依稀可闻19世纪空想社会主义者呼唤未来的声音。

浮士德的形象还有更高的哲学涵义。这主要表现在著名的“浮士德难题”以及面对这种困境所表现出来的“浮士德精神”上。

读浮士德有感2000篇七
《浮士德 读后感》

浮士德读后感

“天行健,君子当自强不息”。在我看来,自强不息是我们对人生的态度,坚强自信并永不停止,这是对自己负责的表现,怀有这种精神的人任何困难都能战胜,自然也可以拯救自己与危难之中,拯救自己脱离一切的苦海。他们不需要焦急等待上帝的拯救和施舍,因为他们认定自己就是自己的救世主。

我是个无神论者,我从来都不相信神、上帝的存在,因为每当灾难降临时,他的庇佑从未真正兑现过,他的福音从未真正降临到他的追随者身上,人们依旧受难,痛苦依然在持续。所以,一句话,一切都掌握在我们自己的手中,不要抱怨命运的不公,地位的不平等,任何的成就都是靠自己主动去争取得来的,唯有自己主动付出,不断努力,自己给自己加油,确定自己的目标,并为之不断奋斗,一切的结果都是光明美好的,当然自己就也可以获得拯救,因为你对自己无怨无悔,没有任何的内疚和遗憾。

说实话,听完浮士德的故事,我认为书中所有的人物,只有浮士德才是最真实的,因为他表现出人的特殊之处,对成就的不断追求才迫使他想放弃自己的生命并与魔鬼签署了签约,但他依然保持着自我,努力做着那个真实的自己,爱人死去时,他会悲痛的伤心欲绝;事业不顺时,他会试图改变并采取相应的行动;看到劳苦大众,他会不自觉的同情他们,而且善待他们。总之,他一直都在保持着自己的本色,仍努力使自己变得更好。我认为,是他的自强不息拯救他自己,并不是上帝,因为一个人的心灵净化了,不管是在地狱还是天堂,他都可以过的很快乐,因为自己才是自己的救世主,自己才是命运的主宰者,才是自己的拯救者。

未来没有定数,是不可测的,什么东西都可能会瞬息万变,唯有我们明确自己的目标,并为之付出自己的汗水和努力,不管结果是喜是忧,奋斗的过程也值得品味和回忆。所以不要整天讲,整天抱怨,我的上帝什么时候才会出现救我于水深火热之中,不要期望别人做你的救世主,要相信自己,坚持自己的本色和目标,即使在当时你感觉不到任何的成效,未来的某一天你会惊奇地发现,你以往的努力已在不知不觉当中化作一股细流滋润着你的生命,你的生活会有一定的改变,而这一切都是你自强不息的结果,是自己拯救了自己,让生活变得更美好了。

读浮士德有感2000篇八
《浮士德读书笔记 读后感》

《浮士德》读后感

“一度我也曾英俊像个少年,但那时我生涩的诗脆弱不堪,我的诗神也很苍老,现在我已苍老且患风湿,形体不值一顾,但我的缪思却年轻起来了,我甚至相信,她永恒地向青春的岁月前进像,使维登堡灵视所见的那些天使一样。——叶芝”

看过了《少年维特之烦恼》,那是在我大一时,看的是歌德25岁时的作品。现在看了《浮士德》,那是在我大三时,看的是歌德59岁(第一部),83岁(第二部)时的作品。 作为第一部我在阅读时升起只恨不懂原文的作品,我很难给予这部作品更高的评价。按照前言中所述,“理想的一本应当在帮助堵住比较接近原著的真谛之后,是他得鱼而忘笙,对原著产生一窥全豹的渴望。”这大约是我第一次在阅读外国文学作品时产生这种感觉。甚至在阅读过程中我发现自己不必去摘引一些心有戚戚的文字,因为全文都是那样精彩。

但这并不表明这部作品就没有瑕疵。首先的问题是用典太多,以至于对于对希腊神话都几乎一无所知的我来说,想读懂那些诗样语言背后的寓意实在有些困难,这影响了我对这部著作的理解。更算是未能坚持一气读完的一个原因。虽然词人中我爱极辛弃疾,但遇到通篇砌典时也只能徒呼奈何。

其次则是译本的事。以后我要想着不去看什么“大学生必读”,哪怕是人民文学的译本也是一样!什么资产阶级的局限性啊!!!坑爹呢啊!!!最讨厌神马价值观一类的主观教导了!!!有木有啊!!!解释一下概念就解释啊!!!加上阶级教育有毛用啊!!!搞毛啊!!! 最后是书本身的瑕疵。还是不够完整啊。第一幕自成体系。第二幕虽然将故事深化了许多,但完整度明显不足。第三幕(海伦)是原来写得放入暂且不提,第四幕实在有些可惜,感觉笔力不足,幸而第五幕是之前就写就的,一下子将《浮》一书提升到了至高的境界。倘天假年,再给歌德老先生以十年时间,那时的《浮》一书,必定能让异国读者亦能手不释卷一气读完吧。

由这本所谓“欧洲四大名著”中的最后完成之作,我不由想起了相应的一本写作时间相差不大的巨著,成书于1784年的《红楼梦》。 正是这种对比令我唏嘘。同为悲剧,却给读者以截然不同的感受。我有时甚至在想,《红楼》就这样截然而止,也是种很好的结局了。连“二木头”都还活着,虽然很苦。钗黛还在等着宝哥哥,湘云还在梦着嫁入卫家。所有的美梦还没醒,尽管有些敏感的人已经写着诔词。如果真要把一切结局都赤裸裸地摊开,等到

钗在奁内待时飞,等到质本洁来还洁去,等到云散高唐水涸湘江,等到红颜枯骨,等到白茫茫大地真干净时,那一份悲凉又是怎样让人难过。还不如就这样吧,把最后的悲剧留白,给人心一点温慰的遐想空间。

就像有的时候我希望《哈利波特》到第五本就结束,这样哈利和赫敏还能有着一点点小小的暧昧。此时相望不相闻。而不是我们没有在一起至少还像家人一样,总是远远关心远远分享。也许是这个原因吧,我发觉自己已经记不起《混血王子》和《死亡圣器》的大半剧情,也不想再去看。

好吧,回归正题,《浮士德》也是悲剧啊。个人的生活碰壁了,格蕾琴崩坏了。大世界更是悲剧得一塌糊涂,入仕反成弄臣,追求海伦终也是海伦已随那清风去,化成了一片白云,最后填海也终如精卫,被忧愁吹瞎了双眼,在错觉中死去。可为何读着却是能让嘴角挂上微笑呢?特别是那句“逗留一下吧,你是那样美!”有一种令人情不自禁读出来的力量。仿佛“给我更多的灯吧!”,全不似《红楼梦》中那种眼睁睁看着韶华远逝的无力与虚无。 圈子兜兜转转,还是回到了刚刚咆哮过的屁话上。十八世纪末的清朝,是所谓“康乾盛世”的回光返照。老迈的贾家已经负担不起过往的荣耀,庚吃卯粮,糊裱匠勉强修饰。十九世纪初的欧洲,是拿破仑的时代,是神圣同盟最后的回光返照。用雨果在伏尔泰墓前的讲话:“既然黑夜出自王座,就让光明从坟墓里出来!”一个新时代即将到来。

社会如此,文坛亦如此。

读到了,去翻看历史,那个时代真得令人振奋。歌德,席勒,拜伦,雪莱,贝多芬,康德,黑格尔,高斯,拉普拉斯,拿破仑„„一片星空闪耀,不由神往啊。有点理解“青藤门下牛马走”的感觉了。

于是也真得难怪魏玛古典时代会走向希腊,难怪浮士德要溯柏涅俄斯河而上去寻找海伦而梅菲斯特却随河而下,难怪浮士德想征服海波。确实有一团火烧在那个时代欧洲人的心中啊!从少年的维特,到成年的浮士德,那是一个冬天的童话!是衷心信仰着“凡人不断努力,我们才能济度”的时代。“这是一个最好的时代,这是一个最坏的时代。”

过往的一切易于盖棺定论,如今呢?狂飙过了头,怀疑否定一切之后,当下的时代是什么?物理学的大发现过去了,互联网的普及过去了。下一个科技的突破点在哪里?生物学,还是

心理学,社会学?民族国家组成了,世界大战打过了,全球化和恐怖主义出现了,下一个世界趋势是什么?是进一步地更完整地融合,还是在各种壁垒阻碍下分开?欧洲的哲学与诗歌,美国垮掉的一代,《哈利波特》的全球化流行,下一种文化是什么?需要在速食文化中保持深刻吗?还是这本身其实是个伪命题。

再看《浮士德》时,大三的我,这个时代的我,并不很激动。感受着热情的同时,我在怀疑着热情的破坏力。可若当下怀疑太多的我去学习去拾取这样一份激情呢?也许会是件好事吧。

读浮士德有感2000篇九
《浮士德读后感》

浮士德读后感

第一部1773年开始写,1808年出版;第二部1832年临死前才完成,死后才出版。中间跨越六十年,花费其毕生心血。

《浮士德》是我迄今为止看的最为晦涩难懂的一本书,花了我整整两个多月的时间,还是仅读了个大概。

《浮士德》这个故事含有强烈的悲剧因素,在浮士德身上反映了新旧时代更迭期的各种冲突:宗教与科学,理智与情感,因循与追求.

浮士德对学十分热爱:"啊,我孜孜不倦,对哲学,法律连同医典,遗憾的还有神学,全部都进行了彻底的钻研."甚至,他是一个追求完美的人:"天上,他想要最美的星星,地上,他寻找最高的欢畅."他为了学,他放弃了自己:"为此,我才想魔发屈服,借助精灵之口,鬼怪之力,看否能知道一些玄机;这样,我就不用再汗流浃背,去谈自己不知道的东西;„„"他对未知的东西感到兴奋万分,书本给了他力量和希望.他对自己的知识感到不足,对无法揭开大自然神秘的面纱感到失望„„他对学的热爱已经到达了不可自拔的地步了.

"谁若不断努力进取,我们就把他救助."歌德说过,浮士德得救的秘诀就在这几行诗里.浮士德的身上有一种活力,使他日益高尚化和纯洁化,到临死,他就获得了上界永恒之爱的拯救. 是的,浮士德之所以能够被拯救,不止是这样,还因为他不断行动,不断追求,不断克服迷误,最终走上了正路.他的精神是向上的,这是我们应该学的.还要学习他对学的追求,对学的热爱,对学的希望.我们要善学,乐学,爱学,才是向上的人.针对我学的不良现象,面对浮士德,我们应当感到惭愧,他是那么地热爱学习!

浮士德的肉体毁灭了,但他的精神得救了.一个行动的人,一个上进的人,一个不断自省并最终走上正途的人,最终会得到救助.这就是浮士德这个形象上所体现出的不断追求和人生真谛的探索精神.

诗体哲理悲剧《浮士德》是伟大诗人、作家、思想家歌德最重要的代表作。它与荷马的史诗《伊利亚特》、但丁的《神曲》、莎士比亚的《哈姆莱特》并列为欧洲文学四大名著。主人公浮士德是16世纪德国历史书和民间传说中的人物,通占卦、天象、巫术、炼金术。歌德在《浮士德》中,根据这个民间故事成功地塑造了浮士德和魔鬼靡非斯托的形象,展现了一部资本主义上升时期资产阶级精神生活的发展史。

浮士德的形象反映了歌德对人性、对人的精神内涵与境界的深刻洞察和把握。 他塑造的浮士德性格中两重性使他处在上帝和魔鬼之间,兼有神性和魔性。他若不断地追求知识与真理,追求美善的事物,追求高远的理想,会上升到灵的境界;如果他贪图享乐,胸无大志,庸碌无为,且执迷其中不能醒悟,将坠入魔道,走向堕落。歌德认为,沉沦和进取的双重引力在浮士德身上并不对等,他的神性要强过魔性,他本质的、主导性的一面是自强不息、发奋进取、永不满足、积极向上,这就是所谓“浮士德精神”。

但歌德并不因此看轻魔性在浮士德追求过程中的推动作用。歌德首先承认魔性只能被暂时克服,却不能被永久根除,因它是可以容忍的。《浮士德》中上帝的话其实道出了歌德悟出的智慧箴言:“人要奋斗,失误免不了。”歌德同样看到,魔性与神性相对相生,因此是绝对必要的。浮士德的一生是神性和魔性矛盾斗争的过程。他奋发进取、永不满足的精神是他上升的内在动力,靡非斯托利用浮士德身上的魔性诱使他堕落,然而浮士德的神性使他能够吸取教训,不断克服魔障。正是在这种辩证发展之中,浮士德的精神内涵才日益深厚,境界日益提升。

《浮士德》的结尾是光明的。浮士德喊出了“你真美呀,请稍稍停留!”表面上看,他获得

了满足,也准备享受这满足,靡非斯托因此要攫走他的灵魂,但上帝派天使把浮士德的灵魂带到了天堂,因为“凡是自强不息者,到头我辈终能救”,正可谓天道酬勤,上帝嘉许之。既然如此,为什么《浮士德》仍然被看成是一部悲剧呢?这主要是因为,歌德相信人类追求至善是没有止境的,但个体的生命却是有限的。浮士德获得了两次生命,这生命仍然有限,所以不可能达到终极的目标。他探索的五个阶段,远没有穷尽人类的精神生活。

人的精神容易懈怠,贪图安逸,因此上帝造出魔鬼,来催人惊醒、奋进。魔鬼对浮士德而言,就不只是一个引诱者,他也发挥着督促和警策的作用。魔鬼说自己“老想作恶却总是把善促成,我便是这种力量的一部分”,发挥的就是这一层意思。他主观上在引诱浮士德走向堕落,客观上却起到了推动浮士德前进的作用。也就是在这个意义上,可以说靡非斯托是浮士德身上另一个自我的外化形式,或者说靡非斯托和浮士德共同构成人类天性的双重性,乃至上帝的两面性。总之,二者相辅相成,相生相克,才使造化臻于完形。

当我们认识到自己的罪恶时,其实我们已经变成了天使。

最著名的歌德全名是约翰·沃尔夫冈·歌德(1749~1832)是德国伟大的诗人、小说家和剧作家。生于法兰克福一个富裕的资产阶级家庭。上大学时,他就研究斯宾诺莎唯物主义学说和法国启蒙主义思想家的著作,并结识了“狂飙突进”运动的作家,接受了先进思潮的影响。这期间他发表了一系列重要作品:有感情真挚、意境清新的抒情诗,有剧作《葛兹·封·伯利钦根》,有书信体小说《少年维特之烦恼》等。这些作品有强烈的反封建思想,体现了狂飙突进运动的反叛精神。

1775年,歌德怀着对“开明君主”的幻想和改革社会的理想,到魏玛公国宫廷服务。但他的改革屡遭失败。沉闷的宫廷生活使他失望,1786年便离开魏玛宫廷,开始了对古代艺术的研究,力图从古典艺术中寻求摆脱丑恶现实的途径。这期间他写了一些剧本,作品中放弃了早期的反抗精神,主张用道德感化实现社会改良。1794年歌德与席勒结交,此后两人合作的十年成了德国文学成就辉煌的年代。歌德的长诗赫尔曼与窦绿苔》、小说《威廉迈斯特的学习时代》和《浮士德》第一部都写于这一时期。这些作品体现了歌德企图通过教育改良现实的人道主义思想。

歌德晚年因受欧洲革命形势的积极影响,而达到他一生创作的高潮,写出了许多重要作品,如小说《亲与力》、《威廉迈斯特的漫游时代》、《浮士德》第二部等。晚年的歌德,思想仍然处于矛盾状态,一方面他重视实际斗争,同时又不切实际地把希望寄托于少数“天才”和“圣哲”身上。1832年3月22日歌德逝世。

歌德一生的思想和作品都充满着矛盾:一方面他积极关心现实,不断探索崇高理想,这是他精神世界的主导方面;另一方面在黑暗的社会面前又表现出庸俗,妥协的态度,进行不切实际的道德说教。

《浮士德》是歌德的代表作。这部诗剧取材于民间传说,它由两个赌赛和五个阶段的探索组成。主人公浮士德的一生是自强不息、勇于实践、追求真理的一生。他的探索精神,表现了新兴资产阶级先进分子不满现状、积极进取的精神,宣传了摆脱中世纪愚昧状态、改造社会的坚强意志和创建理想的资产阶级国家的启蒙思想。

浮士德是欧洲资产阶级先进知识分子的典型形象。他学识渊博,有健全的理性和崇高的志向,是文艺复兴以来数百年间资产阶级人道主义者、启蒙思想家和理性王国开明君主的象征。浮士德在探求真理的过程中也表现了思想上的矛盾性和资产阶级的两面性,但主要方面是他的积极进取精神和真理必胜的坚强信念。

魔鬼梅非斯特与浮士德相反相成,他有作恶造善的作用,又是揭露社会现实、体现作者愿望的代言人。

《浮士德》不仅内容丰富,主题深刻,而且有高度的艺术成就。它是歌德一生艺术实践的结晶,是世界文学宝库中的瑰宝。它与荷马的史诗《伊利亚特》、但丁的《神曲》、莎士比亚的《哈姆莱特》并列,为欧洲文学四大名著。

浮士德》这个故事含有强烈的悲剧因素,在浮士德身上反映了新旧时代更迭期的各种冲突:宗教与科学,理智与情感,因循与追求.

浮士德对学十分热爱:"啊,我孜孜不倦,对哲学,法律连同医典,遗憾的还有神学,全部都进行了彻底的钻研."甚至,他是一个追求完美的人:"天上,他想要最美的星星,地上,他寻找最高的欢畅."他为了学,他放弃了自己:"为此,我才想魔发屈服,借助精灵之口,鬼怪之力,看否能知道一些玄机;这样,我就不用再汗流浃背,去谈自己不知道的东西;„„"他对未知的东西感到兴奋万分,书本给了他力量和希望.他对自己的知识感到不足,对无法揭开大自然神秘的面纱感到失望„„他对学的热爱已经到达了不可自拔的地步了.

"谁若不断努力进取,我们就把他救助."歌德说过,浮士德得救的秘诀就在这几行诗里.浮士德的身上有一种活力,使他日益高尚化和纯洁化,到临死,他就获得了上界永恒之爱的拯救. 是的,浮士德之所以能够被拯救,不止是这样,还因为他不断行动,不断追求,不断克服迷误,最终走上了正路.他的精神是向上的,这是我们应该学的.还要学习他对学的追求,对学的热爱,对学的希望.我们要善学,乐学,爱学,才是向上的人.针对我学的不良现象,面对浮士德,我们应当感到惭愧,他是那么地热爱学习!

浮士德的肉体毁灭了,但他的精神得救了.一个行动的人,一个上进的人,一个不断自省并最终走上正途的人,最终会得到救助.这就是浮士德这个形象上所体现出的不断追求和人生真谛的探索精神.

本文来源:http://www.guakaob.com/zigeleikaoshi/140795.html

    上一篇:赞美暖男的句子

    下一篇:过年伤心心情

    热门标签

    HO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