赞扬农民

| 美国项目管理师 |

【www.guakaob.com--美国项目管理师】

赞扬农民篇一
《关于农民素质问题》

关于农民素质问题

21世纪是知识经济的时代,是中国迈向现代化,人民共同走向富裕的世纪。作为拥有九亿农民的泱泱大国,要实现现代化的宏伟目标,重点和难点都在农村、在农民。 中国农业和农村经济必将进一步与国际接轨,实现市场化、专业化、产业化。同时以生物技术、信息技术为代表的高新科技将在农业生产领域广泛应用,我国农业必然要走产业化经营和可持续发展的道路。而农业生产发展状况及其国际竞争力,归根到底取决于农民的综合能力和素质,农民是参与国际竞争的主体。面对严峻的形势,出路在哪里?

党的十五大指出“要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要加快各主要产业的科技进步,同时加强基础研究和高技术研究,重视人才资本,提高劳动者素质”。中国科协主席周光召说“知识将取代权力和资本成为最重要的经济力量”。知识是力量的源泉,只有依靠知识资源、依靠不断提高农民素质,才能够大幅度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和土地生产率,实现农业的持续增长,从而实现经济的全面腾飞。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作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决策,深刻反映了党中央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规律的科学把握。正如胡锦涛同志所说:“农业丰则基础强,农民富则国家盛,农村稳则社会安。”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不仅关系到农业、农村的发展和农民的富裕,而且关系到国家的长治久安和民族的复兴,我们必须站在全局的高度,使建设新农村成为全党的共识、全民的行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最根本的是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而提高农民的整体素质,则是把农村巨大人口压力转化为人力资源优势的根本途径。党中央为新农村建设提出的“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目标令人鼓舞,然而,现有的农民素质难以与之相适应。这再次将新农村建设中如何提高农民素质的问题摆在了我们面前。

农民素质问题己成为我国党和政府及各个阶层高度关注的议题,其重要性已影响我国国民经济总体发展的战略布局。随着知识经济大潮的来临,对改变中国农村经济面貌和农民素质的提高既是机遇,又是挑战。因此,比较客观地论述“中国农民素质”不仅具有深刻的理论意义,也具有深远的现实意义。提出提高农民素质不仅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需要,也是中国农业实现战略性调整和经济全球化战略的需要;提高农民素质不仅要提高认识,还要实行“综合性全面提高”战略,在教育、科技推广和精神文明建设等方面采取积极措施,综合治理,有效地推进中国农民素质的提高。

农民素质,是指农民这一特定范畴的各种属性在社会实践中的具体体现,它分为个体和群体两个方面。农民素质的基本内容是指农民行为过程中所具备的智能、技能、体能、思维方式、道德水准及对社会环境的适应性等。从农业生产的特点和行为特征出发,农民素质可概括为文化素质、科技素质、经营管理素质、思想道德素质和身体素质等。本文主要论及广大农民群体的科技文化素质和思想道德素质。

提高中国农民素质,既是一个理论问题,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现实问题。结合中国国情,对“提高中国农民素质”提出了一系列对策与建议。首先要提高认识,看到各种有利条件和不利因素。然后从加强衣民的基础文化素质教育、科普教育、大力发展农村职业教育、加强科技推广力度、改善农村环境与医疗卫生条件,精神文明建设等诸多方面进行了具体株讨性的论述。

我们党历来重视提高农民的思想文化素质、道德素质,致力于农村社会文明的进步。毛泽东同志十分注重培养农民群众的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强调要在农村大力提倡集体利益和个人利益相结合的社会主义精神,倡导移风易俗。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第二代领导集体明确提出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这一概念,专门作出《关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指导方针的决议》,强调要解放思想,转变观念,把社会主义道德建设贯穿于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在广大城乡大力倡导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第三代领导集体再次作出《关于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若干问题的决议》,强调要以提高农民素质和奔小康为目标,破除陈规陋习,倡导文明新风,培育新型农民。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新一届党中央领导集体,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大局出发,强调要坚持不懈地抓好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提高农村公共文化服务能力,引导农民转变观念,改变不良生活习惯,培养文明卫生的生活方式。

社会主义新农村应该是现代文明的集聚体。农村现代文明的建设基于农民整体素质的提高。党中央关于建设新农村的“二十字”要求,即“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是一个有机的整体,既包括发展农村生产力,更包括了农民素质的提高。生活的改善,整洁的村容,这只是物质文明的一个重要方面,而农民只有成为拥有现代文明的新型农民,新农村建设才有不竭的动力。因此,培养高素质的农民队伍应当是一项长期而又紧迫的任务。邓小平同志曾经指出:“我们国家,国力的强弱,经济发展后劲的大小, 越来越取决于劳动者的素质。”没有一大批高素质的劳动者、建设者,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目标很难如期实现。同样,没有高素质的新农民就难以进行新农村建设,没有农民素质的现代化就没有农业和农村的现代化。农民素质的提高与新农村建设是相辅相成的:新农村是新农民活动的载体,新农民是新农村建设的结果,新农村建设促进新农民的培养,新农民培养又推进了新农村建设。要从根本上转变农民传统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交往方式和价值观念,引导农民通过投身新农村建设的伟大实践,提高科学文化和道德水平,使自己真正成为新农村建设这一伟大事业的价值主体和创造主体,农民必须完成自身素质的转变和提升。

我国农民素质现状分析

通过多年来大规模的农民教育工作,特别是党的十六大以来,随着农村生产力发展和物质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广大农民求知求乐的愿望更加强烈,追求科学、文明、健康生活方式,追求良好人际关系和社会风气的愿望更加强烈。农民的文化和思想道德素质有了很大的提高,主要表现在:广大农民衷心拥护党在农村的各项方针政策,思想观念发生了深刻变化;进一步增强了市场意识和竞争意识;科学意识明显增强,崇尚科学成为农民群众生活的主流意识;民主意识逐步加强,关心社会、关心集体、当家做主的观念不断得到增强;团结互助、助人为乐、勤俭节约、勤劳朴实等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得到了弘扬。但是,我们不能不看到,相对于我们要进行的大规模的新农村建设,农民的整体素质还比较低,这将在很大程度上制约新农村的建设,应当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

1.农民的整体科技文化素质较低农民科技文化素质是农民自身全面素质形成的基础,也是不断提高农民生产技能素质和思想道德素质的基本前提。在我国农村,人口多,劳动力多,且整体文化素质较低。九亿农民中,文盲、半文盲还占相当的比例,有些地区的贫困户中,文盲、半文盲占到了80%。有资料统计,我国东部较发达地区、中部欠发达地区和西部不发达地区人均受教育年限分别为6.71年、6.24年和4.31年,其农村贫困人口的比重分别为4.80%、8.24%和13.53%,贫困发生率分别为4.2%、10.3%和17.8%。文化素质低下,制约着农民的脱贫致富。我国农村总体说来,凡生活能够温饱或较富裕的家庭,都具备一定的文化知识,而那些生活贫困的家庭,大多同时也是文化贫困户。较低的科技文化素质,直接影响着农民接受新知识和各种信息的能力,制约着他们的思维水平以及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加之部分农村文化阵地萎缩,公共文化体系缺失,公共文化服务供给能力弱化,导致贫困恶性循环,这将成为制约新农村建设的最大障碍之一。

2.理想信念淡化,价值观失衡

理想信念是人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道德观的依托和表现。由于广大农民的文化水平总体偏低,承受来自自然和社会所带来的风险和挑战的能力较低,在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又放松了对农民的思想教育工作,导致很多农民理想信念淡化、价值观失衡。随着国家经济的发展、改革的深入,农村经济结构也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农民群众思想文化多元、多变、多样的特点日益明显。在广大农村,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占主导地位的同时,非社会主义思想意识、价值观念有所滋长,腐朽落后文化有所抬头。一些农民受拜金主义影响,只重钱不认人,只注重个人财富的积累而对国家、集体事业的发展漠不关心;有些农民物质生活水平提高后,精神空虚,热衷于赌博,沉迷于黄色书刊,甚至吸毒;一些地区封建迷信思想大行其道,为建房、修坟而问卜占卦、看风水的增多,遇灾患病求神拜佛的屡见不鲜。凡此种种,都严重破坏了社会风气,不利于农村的和谐、稳定,更不利于新农村建设。

3.道德失范,诚信缺失

由于市场经济的负面影响,传统美德受到冲击,有些农民表现出道德严重失范。如有的农民正义感淡化,缺乏责任感和义务感,是非、善恶、美丑界限混淆,唯利是图,损人利己;有的子女不孝敬老人、赡养老人,甚至打骂、虐待、遗弃老人;有的农民为地界、房界等问题发生纠纷,大打出手,等等。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诚信是市场的生命。一些农民却将诚信抛到脑后,甚至以坑蒙拐骗、捞取不义之财为荣,掺杂使假,强买强卖。道德的失范,诚信的缺失,不仅严重影响了农村经济的健康发展,还会导致人情冷漠,人与人之间亲融感、信任感、安全感下降,妨碍农村的稳定与和谐。

4.封闭的小农文化意识浓厚

我国农民由于多年来形成的生产规模小,居住分散而又封闭,他们中的许多人小农意识浓重。墨守成规,满足现状,不思进取,缺乏创新精神;思想保守,目光短浅;得过且过,安于现状。封闭的小农思想,也严重地影响了新农村的建设。

提高农民素质的主要途径

建设新农村,关键是农民素质的提高。而我国农民长期以来所形成的整体素质较低的状况,其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教育的投入严重不足,它反映在基础教育和职业教育两个方面。其次,公共文化产品的市场占有率相对较低,缺少对硬件设施的投入。再次,由于放松了对农民的教育,长期“一手软,一手硬”,其结果是思想观念上的问题没有得到解决,经济发展也是短期行为,没有可持续发展的思想基础,等等。尽快提高农民素质,使之适应新农村建设,要做的工作很多,主要有以下几点:

1.提高农民素质要以加大教育投入为突破口

培养新型农民要从教育入手,首先要抓好农村的九年义务教育。目前,农村九年义务教育取得了一定成绩,但存在的问题还是很多的。很多地区师资力量不足;因经济原因辍学者增多,给普及义务教育工作带来困难;而流动中的农民工子女就学难,是尤其应当重视的问题。因此,各级政府要加大对义务教育的投入,不断改革、完善教育体制和经费保障机制,切实落实党中央对困难家庭学生的优惠政策,确保每一个农民的孩子,包括农民工子女,都充分享有受教育的权利。坚决杜绝新文盲的产生,以培养适应时代要求的新农民为目标,全面提高青少年素质,使这些未来的新农村建设者成为知识型的新农民。其次,加快发展农村成人教育。改革开放二十多年来国家培养的主要是工业化人才,大学毕业生很少走向农村,服务农村,加之农村职业教育相对落后,客观上造成了农村各类专业人才奇缺。加快培养和造就农村实用人才,是推动新农村建设的保证。因此必须建立健全农村成人教育网络,形成多层次、多形式成人教育体系,让每个农民都有机会接受教育,增强自我发展的能力,促进农村劳动力整体素质的提高,使他们真正成为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农民。

2.提高农民素质要以荣辱观教育为契机

胡锦涛总书记提出的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抓住了当前农民道德建设中的突出问题,从不同方面建立了最重要、最基本的道德规范。热爱祖国、服务人民、崇尚科学、辛勤劳动、团结互助、诚实守信、遵纪守法、艰苦奋斗,人人知荣避耻,可以促进道德规范内化为人们的道德良心,落实在人们的日常行为上,从而推动三个文明的协调发展。“八荣八耻”,从个人角度来说,就是一个人的素质问题。提高农民素质要以学习、宣传、推广和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为契机,结合农村的实际,既大力发展农村经济,积极促进农业生产方式的现代化,又与时俱进地推进农民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的转变。要引导农民发扬艰苦奋斗、自力更生精神,增强发展意识、效率意识、竞争意识,形成村村谋发展,家家忙致富,人人思创业的良好氛围。要引导农民破旧俗,树新风。广大党员干部要为农民树立移风易俗的表率,努力形成团结互助、扶危济困、平等友爱、融洽和谐的文明乡风,使广大农民富裕文明,广大农村民主和谐。

3.提高农民素质要以加大物质投入为基础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农民物质生活的改善,农民群众求知、求乐、追求健康生活方式的愿望更加强烈。但农村文化建设与农民群众文化需求极其不适应,最突出地表现为文化基础设施落后,为农村提供的公共文化服务总量偏少,质量不高。提高农民素质,应强化农村人文环境的硬件建设。首先要加大农村基础设施、文化设施的建设力度,搞好村镇规划,改善村镇面貌,重视村镇卫生环境、生态环境建设,积极推进农村人居环境

治理,为提高农民素质创造物质条件。其次,要利用有限的资金投入,积极开发助学工程、电视进万家工程、万村书库工程、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建设工程,积极开发建设农村公共文化服务网络,实现文化资源信息共享。大力发展农村文化市场,吸引社会资金投向农村文化建设,创作更多适应农村和农民需要的精神文化产品,努力满足农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良好的环境能塑造人,良好的氛围能感染人。要注重发挥这种长效的潜移默化的作用,坚持高标准、大投入,使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牢牢地占领农村阵地。

正如胡锦涛总书记所说,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需要几十年的艰苦努力,提高农民素质也不是一朝一夕之事。我们一定要加强农村的生产力建设,以农民增收为农村工作的中心任务,一定要解决好农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全面促进和谐农村的建设。当农村的各项事业全面发展之时,也就是农民的综合素质提高之时。

赞扬农民篇二
《关于农民素质教育的文稿(10篇)》

关于农民素质教育的文稿

1.关于建设新农村、培养新农民若干问题的思考

2.“新三农”问题值得关注:对“新”农民的剖析

3.在全市农村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4.发挥农民主体作用是新农村建设的关键

5.加强农民素质教育的思考与建议

6.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在于农民素质现代化

7.论河南农民素质与新型农民的培养

8.中国农民素质现状及发展

9.浅谈新农村建设中农民素质问题的思考

10.新农村建设中提高农民素质问题研究

关于建设新农村、培养新农民若干问题的思考 我国是一个农村人口占绝对多数的农业大国,社会生产力比较落后,社会发展相对滞后,这是我国的国情。世界社会经济发展史说明工农业之间、城乡之间的协调发展,对一国的现代化建设具有巨大的作用。有些国家很好地处理了工与农、城与乡的关系,其经济、社会各方面就得到了迅速发展,较短时期成为现代化国家;也有不少国家因为没有处理好工与农、城与乡之间关系,使得农村长期落后,影响了整个国家经济社会的发展,以至现代化一直难以实现。总结这些经验教训,党中央根据科学发展观原理提出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社会主义新农村,做出“多予少取放活、以工促农、以城带乡”,把我国农村发展纳入整个现代化进程的重大决策。

然而,如何实现这一宏伟目标,仍有许多问题亟待解决。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市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可大部分农村的面貌变化却相对比较小,存在着许多社会经济问题。

一、当前农村社会经济中存在的问题

1.交通、医疗、教育等基础设施薄弱。一些农村不通公路、没有经济来源,群众看不起病,上不起学。特别是不少农村办学条件差,农民子女上学难,教育水平低,必然导致劳动力素质难以提高。

2.农民持续致富的路子窄。目前我国传统种植农业生产仍然制约着农村经济快速发展,农业生产中,农户受市场影响大,而把握市场规律的能

力弱,找不准自己的位置,很容易导致产销不对路,增产不增收,无法使农民持续稳定致富。

3.农业科技含量低。从传统农业发展到现代农业,科技是关键。可现在农村服务农业的专业技术人员无法满足农民对技术的需要,即使发展有前途的生态畜牧业、经济果林、药材等产业,往往由于技术原因而效益低下。据统计,与发达国家和地区相比,我国现阶段农业科技含量相距甚远,世界农业科研经费平均投资占农业总产值的1%,发达国际已达5%,我国仅为0.12%;农业科技贡献率发达国家为70-80%,而我国则为42%。机械技术和生物技术在我国农业中还未得到广泛应用,我国现阶段农业科研成果推广率只有30-40%。

4.信息闭塞、交通不便,使农产品流通不畅。目前我国许多农村每年生产的大量农副产品需要到外地市场消化,可由于市场信息不畅、交通不便,产品无法销售。当然,这也与目前农民的经济组织有关,单个农民无法组织定单生产,无力进行产品升级。农户以个体面对市场,必然处于不利地位。

5.筹资困难。市场经济中资金的性质必然是逐利的,目前的金融体制使农村资金大量流入到资金较多的城市。由于农村发展缺乏“第一推动力”金融的支持,导致社会经济发展严重受阻。金融渠道不畅,财政资金缺乏,极少投入农业。传统农业由于农民自身积蓄少,难有足够的资金。而工商资本又难以进入较封闭的农业。

6.农业生产方式落后。家庭承包经营曾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但许多需要较大社会协作的事情却没有人做,后又提出以家庭承包经营为主的“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但在实际生产中,这种“统”基本有名无实。分散的千家万户必然造成农业生产过度分散化,导致经营效率低下。

另外,从土地制度来看,由于使用权流转还有许多障碍,农业生产难以实现适度规模经营。虽然有人创造了“公司+农户”组织形式,它对带动农户进入市场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但问题也同时存在,主要是利益分配机制和风险保障机制不健全,公司与农户之间不能真正形成紧密的利益共同体,农业生产分散问题仍然难以解决。目前,农户以自给性生产为主、出售剩余产品为辅的格局并没有根本改变,农业生产日益缺乏竞争力。此外,农民要想持久致富必须要有科学的超前规划,种什么,怎样种,如何卖,卖什么价,这些关键问题不解决就难以致富。

7.社会保障问题。保障体制相对滞后,多头管理、无人管理依然存在,民政部门、卫生部门、劳动保障部门责任不清、秩序混乱情况仍未革除;保障覆盖面窄,失业、工伤基本没有,养老、医疗保险少数有条件的地方才有,而社会福利社会救济也没有统一标准,过去还有“五保”供养,现在“公社所有队为基础”的体制不复存在,农民生老病死孤残就业就医上学(特别是初中后非义务教育)成本不断攀高,保障难度不断加大,保障的落实就更加困难,主要依靠家庭自保和亲友资助;政府对农村社会保障的

投入相对城市来说也偏少,人均支出只有人均GDP的O.18%(19912001年,同期城市此指标达1 5%),仅相当于城市人均支出的八十三分之 。

8.农村劳动力隐性失业问题突出。我国是一个农业人口占绝对多数的农业大国,农业劳动力资源占全国7.5亿劳动力资源的三分之二,相当于欧美发达国家劳动力资源人数的总和,而随着城市工业用地的增加,随着农业土地向产业化和专业化集中,随着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农民无地耕种日益增多,虽然每年数以亿计的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到沿海发达地区,但他们所从事的工作绝大多数又苦又累又脏,待遇又低,还面临随时随地被解聘的风险,这与失业差别无几。同时,据专家预测,未来十年从农村转移出来的农业人口(包括劳动力及其家属)将达1.5亿以上,因此农业人口隐性失业问题十分突出。

9.农村人才缺乏。社会经济的发展离不开人才,而农村中有文化、技术水甲高的人,一股都能通过各种途径进入城市,农村辛辛苦苦培养出来的大中专毕业生,差不多都留在了城里,所以,农村发展“后继无人”。没有人才也就必然落后。2004年我国农村居民户数为24971.50万户、4.9亿多农民劳动力,农业部对其中19484万户的调查统计,2004年我国农村劳动力文化程度为:高中文化程度6.81%;初中文化程度43.4%;小学文化程度34.47; 文盲、 半文盲率12.34%,与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文盲率6.72%相比不降反升5.62%。,据调查,民工潮中文化程度在小学以下的占23.5%。由此可见,在农村劳动力中,绝大多数只有初中、小学文化程度,具有高中以上文化程度的人数不多。我国平均受教育的程度只有八年

赞扬农民篇三
《毛泽东的农民观》

赞扬农民篇四
《赞美新农村》

赞 美 新 农 村

(快板)

打竹板,走上前,

听我把新农村建设来宣传。 县上领导有远见, 专给农民把实事办。 县上领导意志坚, 坚持科学发展观。 年初科学搞规划, 重点村建设动劲大。 发展农业现代化, 改善设施力度大。 培养文明新乡风, 基层党建不放松。 帮助农民搞增收, 支柱产业不可丢。 发展苹果的路子对, 果园是农民的藏金柜。 畜牧业,抓关键, 规模养殖把小区建。 烤烟生产来钱快, 经济效益真不赖。 杂果生产有特长, 它是农民的小银行。 劳务输出路子广, 农民工进城把业创。

践行科学发展观, 建设新村搞搬迁。 各村都把新村址建, 设计新潮又美观。 办公室,文化室, 计生室,警务室; 农民技校广播室, 商业网点,卫生室。 办公的条件大改变, 各种制度上版面。 休闲广场很阔气, 健身器材新设备。 如今农村大变样, 简直和城市一般样。 房子造型美观又大方,门前的花园真漂亮。 中间新铺水泥路, 自来水家家入了户。 低压改造架银线, 家家户户通了电。 垃圾桶,路旁站,

- 1 -

培养卫生好习惯。 能源改革很及时, 农户建起沼气池。 点灯不用油和电, 做饭不烧柴和炭。 开关一扭蓝火焰, 半个小时就开饭。 烟熏火燎看不见, 干净卫生真方便。 走进农户仔细观, 如今和过去不一般。 新式灯具墙上装, 电视、电脑、电冰箱。各种摆设很齐全, 客厅卧室都放严。 进了灶房你再看, 窗上安的换气扇。 电磁炉,电热锅, 红木家具大餐桌。 全是党的政策好, 感谢党的好领导。

物质生活大改善, 又把精神文明来创建。自乐班,把戏演,

文体活动大开展。 农民技校办得谄, 科技培训搞讲演。 素质教育紧跟上, 崇尚科学树榜样。 树立文明新乡风, “八荣八耻”记心中。 创建文明促和谐, 弘扬正气树新风。

农村的面貌要改变,“两委会”班子是关键。选好班子瞅准人, “村官”要选大能人。 会经营,善管理, 化解矛盾能说理。 秉公办事作风硬, 一心一意为群众。 践行科学发展观, 群众的冷暖记心间。带着创业来致富, 群众个个都拥护。 干部群众一条心, 齐心建设新农村。

- 2 -

赞扬农民篇五
《关于农民荒问题的思考》

关于“农民荒”问题的思考

何绍辉

【摘 要】 城乡居民自由流动在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民素质、改善生活水平和促进自我发展的同时,却因单向度的城市化政策和农村青壮年劳动力的过度外流而使农村剩余劳动力不断枯竭,致使“农民荒”现象应然而生。应从构建和谐社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城乡一体化发展的高度,重视农村生产、改革农村土地制度和推进农业现代化,做到城乡统筹发展、努力推进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从根本上遏制“农民荒”的进一步蔓延与恶化。

【关键词】农民荒 单向度的城市化 城乡统筹

近些年来,伴随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农民权利意识的觉醒以及农村社会状况的改观,沿海地区甚至部分内地企业不断涌现“民工荒”闹剧。之所以说这是一场闹剧,主要因于这样一种困境:一面是中国劳动力总量充足,高失业与就业难等问题突出;一面却是企业用工不足、频频告急,各类技术人员尤显短缺。“民工荒”不仅引起企业和经济界的广泛关注,也引致政界和社会的高度重视,亦有人见机反思起中国经济发展战略、企业用工制度以及民工社会保障等体制与制度问题。然而,就在公众对“民工荒”问题寄予“过分”注意的同时,却将藏匿于“民工荒”背后的另一种“劳工荒”现象——“农民荒”给有意无意地忽视和屏蔽掉了。调研发现,“农民荒”现象正在我国内地部分农村上演并日显严重,这不仅将对“三农问题”的终结产生深刻影响,亦将给中国农村社会结构及农村社会的稳定发展等带来诸多变数,需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

众所周知,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农村家庭联产承包经营责任制实施以来,中国农村社会生产力得到了极大解放,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得到了充分调动,农村社会的资源配置得到了有效优化,中国农村不断呈现出一幅又一幅繁荣景象,诸如农村生产环境改善、农民收入增加、生活水平提高等等。伴随农业生产效率的不断提高,农业机械化程度的不断提升,农业发展呈现繁荣之景象的同时,农村劳动力隐性失业现象等问题亦日渐显现,剩余农村劳动力日感增多。随着改革的进一步加深与拓展,加上户籍制度的松动以及城乡流动壁垒的破解,尤其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农村剩余劳动力寻求农业外谋生成为乡村社会一时间的时尚与理性选择。于是乎,自改革以来尤其是上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一幕又一幕的“北上广”打工潮在中华大地上频繁上演,且愈演愈烈。据国家统计局统计,2009年度全国农民工总量为22978万人,比上年增加1.9%,其中本乡镇以外并从业6个月以上的外出农民工为14533万人,而在本乡镇以内从业6个月以上的本地农民工为8445万人。如此庞大的打工人口,占整个农村人口的1/3强。

然而,外出打工在增加农民收入、提高生活水平以及增长见识才干等的同时,亦给乡村社会以及农民自身带来前所未有的影响。打工潮开启后,不仅打工收入成为农村居民收入的主要来源,而且打工经济开始成为乡村社会的主导。我们看到,打工经济增加了农民收入、提高了农民素质、改善了生活条件和促进了自我发展,同时,却也深深地影响和改变了乡村社会结构与乡民思想观念。

有例为证:当前,乡城流动业已成为一种常态,成为乡村社会再正常和普通不过的事情,部分地区农村甚至还出现了“不出去就是孬种、没本事”的认知和评价,流动开始成为我们理解当下中国乡村社会的关键词。与费孝通曾经所描述的乡土中国之“农民被束缚在土地之上,乡下人离不了土地,因为在乡下住,种地是最普通的谋生办法;以农为生的人,世代定居是常态,迁移是变态”不同,如今的乡土中国背景下的农民“不再束缚在土地之上,而是不断地开始一种向外

发力的人生”、“打工越来越成为农民收入增加和谋生的主要办法”、“城乡流动、迁移并定居城市日渐成为农民的最高理想”等等。总之,土地、农业和村落等这些远古时代和农业社会中的根本,正在远离和淡出当下中国农民的生活世界和生活理想,农村社会对一部分中国农民来说日渐陌生和不可理解起来。

进一步思考发现,农村人口向城市的大量流动,并非是资源有效配置、要素重新分配的新形式,而是城市又一次对农村的“汲取”,只是“汲取”的不是“资源”,而是劳动力。中国的城市化、工业化和现代化是在低水平、高能耗和高成本的模式下进行的,它需要众多的廉价劳动力,而农村剩余劳动人口的增多正好适应了城市对廉价劳动力的需求,在城乡二元结构之下,城市凭借着对农村的相对优势吸引着农村人口不断地流向城市,这在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问题的同时,却也给乡村社会经济发展、社会结构变迁与乡民的生产生活带来了极大的负面影响。

这种影响的一个非常重要的表现就是“农村青壮年劳动力的过度外流”。众多周知,真正能流向城市,能为沿海企业提供廉价劳动力的人中,并非是所有的农业人口,而是农村中那一部分相对有知识、有头脑、有体力和能力的人,只有他们才是城市工业的需要者。因此,我们到农村调查不难发现,全国各地乡村所聚集和留守的全是妇女、老人、小孩,青壮年劳动力在内地众多农村已近乎绝迹。笔者在一次葬礼期间就发现,因为农村青壮年的大量外流,一个庄里想找能帮忙出殡的年轻人都难以如愿,多半都是些年已花甲、体弱多病之人。

大量农村青壮年劳动力的外流,使农业生产的重任落在了妇女和老人身上,以致农业生产女性化、老龄化开始成为农业生产中的主要镜像。如果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大量外流的这种趋势不改变的话,往后的农业生产将不仅仅是如今我们所看到的女性化和老年化,而是“空壳化”,亦即“农民的缺乏”问题,这就是我们所言的“农民荒”。可以说,是农业人口的过度外流,主要地导致了“农民荒”现象的产生。

值得一提的是,第一代农民工或许因为受城市化水平的限制以及传统思想观念的影响,他们最终只不过是“候鸟式”地迁徙,农村而非城市才是他们最终的去处。但是,对于在城市生活与长大,并受城市生活方式熏陶远过于农村的第二代、第三代农民工而言,他们对农业生产生活的不仅日渐陌生,而且不论是心理上还是行动上均无法真正接受乡村生活,他们根本无意充当农业人口的后备军。如果现在还有人认为“农民荒”是“杞人忧天”的话,不久的将来,或许“农民荒”将不再是“危言耸听”,而将成为农业生产发展、农村社会稳定的最大瓶颈和障碍。

改革30余年来实行的有关政策有效地促进了农村人口向城市的流动,不仅解决了农业劳动力剩余的问题,而且创造了中国出口与中国制造的一个又一个奇迹。或许,大量农村人口向城市的流动,这在经济高速发展时期尤其是经济起飞、粗放型经济主导时期是具有非常重要意义的,也是极为有益的。但是,我们不能忽视了这样一个问题,那就是大量农村人口外流所带来的代价,不仅仅是对农业发展而言,更为重要的是对农村社会结构、生活方式等的影响。毕竟,已有研究发现,新生代农民工中真正愿意从事“农业生产劳动”的人是越来越少了。“农业劳动者的终结”不久将在中国大陆上成为现实,“农民荒”将比“民工荒”更为普遍与严重。

1967年,令法国学术界为之一振的《农民的终结》一书出版。蒙德拉斯关于“农民的终结”的命题时认为,20亿农民站在工业文明的入口处,是20世纪下半叶的世界向社会科学提出的重要问题。蒙德拉斯的“农民的终结”,其实质并非是“农业的终结”或者是“乡村生活的终结”,而是“小农的终结”;更确切地说,是农村文明和传统农业生产方式的终结。与蒙德拉斯的“农民的终结”

含义不同,中国农业发展正欲上演的“农民荒”,并非是农业文明的消失,也并非是小农的终结,而是农业劳动力的空缺及农业劳动力的后继无人状况。

蒙德拉斯所言的“农民的终结”,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并非一种被动的行为,而是农业技术进步、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必然结果。而“农民荒”不同,它是一种被动的行为,是因为过于重视城市化和工业化、忽视农村现代化的后果。要而言之,单向度的城市化战略,是造成“农民荒”的症结所在。

众所周知,为了早日实现自晚清以来国人所梦寐以求的现代化,国家不仅将发展重心和投资重点放在城市,更为重要的是,通过城乡二元结构的模式,来吸取农村有限资源与劳力支援城市化建设,农村、农业和农民的发展却被有意无意忽视了。这不仅造成了上世纪90年代末三农问题的凸显、乡村治理性危机的爆发,而且抽空了农村社会发展的几乎全部人力资源。这种单向度的城市化战略如若不改变,不只是中国农业现代化不可能实现,而且中国农业发展的后劲将彻底丧失,最终只能是农村、农村和农民问题的愈演愈烈。

尽管“农民荒”目前尚未大面积涌现,但是,这一严重现象不能不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是极具战略性与全局性的产业,农业稳则社会稳,农业强则国家强,农业富则国家富。要想预防“农民荒”的大面积上演,就必须四位一体的发展战略,即坚持走加强农业的基础地位、发展现代农业和确立合理的土地制度之路和坚持走城乡统筹发展、城乡一体化之路。

农业是整个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是经济发展、社会稳定、国泰民安和国家自立自强的根本。必须深刻地认识到农业在我国现代化建设中的基础地位,农业作为第一产业,要将其放在整个经济社会发展的首位来抓。自古以来,农业都是社会发展稳定的基础,只有农业稳定了,社会才能安定,人民生活才可能殷实,国家经济发展才有后盾。然而,由于我国农业发展的基础薄弱,农业基础设施建

赞扬农民篇六
《关于农民素质的调查报告》

关于农民素质的调查报告

一、调查的目的和意义

所谓农民的素质,就是指被称为在农村从事农业生产的劳动

者的基本性质、基本素养。具体包括:身体素质、文化素质、科学素质、思想道德素质、经济行为素质、政治素质。

21世纪竞争的核心是科学技术的竞争,谁掌握了先进的科学

技术谁就会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先进的科学技术是依靠人来掌握,依靠人来发展的。科学技术的载体是人而不是科学技术本身,说到底是人的竞争。因此,研究提高农民素质问题的紧迫性,是我国同国际环境相关联的重大问题,应该是在国际大环境下解决提高农民的素质问题。首先,当今世界,任何一个国家都不可能孤立地存在,都与其他国家相互关联、相互影响。其次,提高农民素质是农业生产参与国际市场竞争的需要。再次,经济全球性是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趋势所在,正在从各个方面影响着各国经济的发展。

二、调查的基本情况

新中国成立以来农民的文化素质在不断提高,党和政府一直将农村作为普及和教育

的重点。新中国成立之前,农民文盲率在80%以上;1990年文盲半文盲率在20%左右;1998年已经降低到10%左右;2008年降到5%左右,农村的公共文化设施也有了很大程度的改善,小学基本

普及。大多数农民家庭也都看上了电视,能收听广播,接受到各种

文化、信息、媒体的熏陶。

(一)农民劳动力素质状况

小学和初中文化程度的农村从业人员占80%,高中高中以上文化素质人员所占比重还很小,不识字或识字很少的人员还占一定比重,从事非农产业人员文化水平较高。

(二)后续农民的素质状况

农民劳动力虽然有一定的知识水平和文化素质,但是缺乏科技知识和劳动力技能。由于缺乏专门的职业技能教育,他们只能通过少量的农技活动来获得技术和知识等。

(三)农村人口出生率状况

衣食足而后知礼仪。人口素质低,制约着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实现。同时,人口素质低也会导致人口数量的居高不下。发达国家的人口年增长率为5‰,不发达国的人口增长率为21‰.人口素质越低的不发达国家,人口的增长速度越快,生育率与人口文化素质的高低成反比关系。

(四)农民素质的地区差异

经济收入水平的差距决定农民接受的教育程度,非农产业为主的农民家庭收入较高,接受义务教育比较好,儿童辍学率小,文化教育消费所占比重明显高于普及农户,由于经济发展程度的差异,各地区农村文化教育发展也不平衡,文化程度差异相当大。从总体上看,城市郊区农民的素质高于远郊,东郊农民的素质高于中部和西部。

(五)农村的文化、教育事业

由于较高的小学入学率和成人扫盲计划的实施,中国的成人文盲率明显下降,1990年为22%,目前为6.72%。1990年成人文盲率的性别差异是19个百分点,1999年这一差异已降为13个百分点,2000年青壮年文盲率已降至5%以下。

三、调查的结果及分析

(一)农民作为社会群体自身的特性

1、传统观念和现代化观念的不适应

几千年来,我国人民禀赋“乐天知命”、“天不变,道亦不变”的传统文化,循规蹈矩奉为时尚,墨守成规受到推崇,缺乏突破陈规陋习,大胆投入创新、创业的原动力。千百年历史造成农民的小生产狭隘性与自然经济封闭性导致农民形成传统的观念,不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2、在教育与挣钱的长期效应与短期收益之间的徘徊

大多数农民对教育还持有消极态度。一方面,在打工潮、经商期的强力冲击下,许多农民为了省几个读书钱,或让其子女早点挣回几个油盐钱,过早地让未成年子女离开了学校。

(二)农村教育和文化卫生明显滞后

由于财力所限,国家用于农村教育方面的支出严重不足,教育投资远远不能满足农村人力资本形成的需要;农村教育比城镇教育更为落后;有益文化活动很少;卫生事业还有待于发展;环境污染没有得到重视。

(三)农业技术的推广和农民技术培训的力度薄弱

推广机构不健全,推广机制不完善;农业技术推广人员不稳定;农村成人技术再教育力量薄弱。

(四)大中专毕业生在农村感到无用武之地

人的素质的提高靠教育,教育靠学校,靠师资,而我国目前的教育现状,特别是农村教育现状仍然不容忽视。教育是具有长期效应的事业,教育现状的不尽人意,是十分令人忧虑的大计。农村的文盲数字有的地方在逐年增长,与之相应的是农民素质下降。

四、对策和建议

(一)加强农民的基础文化素质教育

1、进行集体主义思想教育

2、大力发展农村职业教育

3、深化农村教育改革,变应试教育为素质教育

(二)加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教育

引导农民深化对农村经营体制改革的认识。

(三)加强科学技术推广力度

1、加大农业科学基础的投入,稳定专业技术人员队伍

2、实施农村技术人才工程,健全农业科技推广体系

3、推广农业先进技术,增强农民科技意识

第一,科技、经济管理部门要转轨变型,把信息技术服务列为应尽的职责。第二,农村推广组织要由单一渠道向多元化发展,改革和强化主渠道,形成新的农村推广网络,县乡村“三结合”,搞

好实验示范、推广、培训,形成新的上下相连的农技推广开发网络。第三,坚持先试验示范后推广的技术路线。

(四)加强农村基层干部队伍建设

加强建立和完善农村基层干部队伍建设,切实转变其工作作风。

(五)加强农村基层的政权建设

第一,加强思想建设,增强开拓创新新意识,扎实有效地开展工作,牢固树立以经济建设和“发展才是硬道理”的标准,切实解决好贯彻执行党的基本路线的自觉性和坚定性的问题。第二,加强组织建设,提高班子的战斗力,形成带动农民群众开展各项工作的坚强集体。第三,加强作为建设,增强凝聚力和号召力。

(六)加强农村环境与医疗卫生状况的改善

(七)加强精神文明建设,促进文化素质的提高

1、重视意识形态领域的工作,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意识形态降

2、要不断探索新形势下对农民开展思路政治工作的新路子

(1)要寓教于乐,以情感人,以文化文

(2)要分层施教

(3)要建设健全农村思想政治工作的目标管理制度

(4)要逐步加强农村思想政治工作队伍、降地、制度建设

(5)要从本地实际出发,建设和完善县、乡、村思想政治工

作网络

3、树立与现代文明相适应的思想观念

赞扬农民篇七
《关于农民工的现状》

赞扬农民篇八
《歌颂农民工》

劳动者之歌

黎明时,在星光中准时起床。星光虽然暗淡,却足以把他们唤醒。只因为生活的利刃光华四射,生活的鞭策毒辣似火。

烈日下,因炽热而挥汗如雨。骄阳固然毒辣,但绝没人屈服退缩。只因为内心的追求不曾停息,生活的向往依然强烈。

余晖中,疲惫的身影努力坚挺。劳动确实辛苦,他们勇敢面对。只因为生活中可以接受平凡,工作中决不能容忍平庸。

在风雨中,荒野长出来幢幢高楼。温和的阳光下,粗糙的双手将他们打磨的流光溢彩。在他们心里,那高楼,就是田野中的禾苗,用汗水浇灌它们茁壮成长;那高楼,是襁褓中的婴儿,用温情关怀它们健康快乐。

在寒冬里,长河上滋生架架桥梁。澎湃的河水,怒吼的波涛,它们的身躯毅然挺立。水的汹涌,波的咆哮,此刻,恰好是对它们最好的礼赞;河的宽广,浪的肆虐,此时,正是它们彰显伟岸的最好陪衬。

在火焰旁,赤红的铁水就像奔腾的血液。它们的热力由汗水来凝聚,却是用血水在维持。每一分的坚持,每一秒的努力,都是对生命的巨大消耗。身体会日渐变老,精神却不会萎靡。这只因奉献总使人显得年轻。

……

那些可贵的精神为它们所有,那些伟大的功绩为它们所创!

那么,它们到底是谁?它们就是千千万万的普通劳动者。

赞扬农民篇九
《关于农民业余文化生活的暑假调查报告

关于宁乡地区农民业余文化生活的调查报告

调查目标:通过对宁乡地区农民的业余文化生活进行调查,发现农民文化生活中存在的过于单调乏味、牌风盛行等问题,引起政府及整个社会对农民文化生活的关注,从而提出政策及一系列方法来改善农民的文化环境,丰富农民的业余文化生活,为构建和谐社会做出贡献!同时也让广大农民自身进行反思,改正业余文化生活中不好的方面,从而更好地为丰富业余文化生活作努力。

调查时间:2010年8月16日到8月24日

调查对象:宁乡部分地区的农民

调查方式:以实地调查和访谈的方式为主

宁乡县位于湖南省东北部,属长沙市,它东邻望城,南接湘潭、湘乡,西与涟源,安化交界,北与益阳、桃江毗连。2010年8月16日至8月24日的这几天时间,我对宁乡县地区(以煤炭坝镇为代表)的广大农民进行了以访谈方式为主的调查,询问了他们平时在业余文化时间的主要活动。通过与他们的交流,我从中了解到了当地农民业余文化活动的主要内容。发现了农民业余文化生活中存在的一些如文体活动过于单调等问题,同时通过分析这些问题的原因,我提出了一些丰富农民业文化生活的建议。在此,通过整理,将调查报告内容总结如下:

一.文化活动主要内容

通过调查,我总结农民的业余文化活动大致有以下几种:

1. 看电视。这是最普遍的一种业余文化活动,很多妇女和孩子热

衷于此,有时一看就是一整天。这项活动在他们的文化活动中

比重居第二,达到百分是三十七。

2. 打麻将、扑克。这应该是最受欢迎的一项活动了,所占比重也

似最大的,达到百分之四十二。在农村,转转麻将机开始盛行,在闲余时光,大部分人都以此来消磨时光。这种活动方式占了

3. 唱歌跳舞、聊天。在闲余时间,尤其是傍晚时段,很多人喜欢

聚在一起唱唱歌,跳跳简单的舞。累了就坐在一起聊天,唠唠

家常。部分年轻人和中年人偶尔也去镇上的ktv唱唱歌。占了

活动内容的百分之七。

4. 下棋。老年人尤其喜欢下象棋和围棋,在家休息的老人们,大

多时间充裕,。邀上几位志气相投的棋友,饮茶品茗,横车跃马,或黑白互围,你来我往,杀它个天翻地覆,是何等有趣。老年

人经常下棋能锻炼思维、保持智力、防止脑细胞的衰竭,所以

子女也鼓励他们多会会棋友。相比之下,年轻人则更喜欢娱乐

性较强的跳棋和飞行棋,一群年轻人聚在一起,乐此不疲, 不

过,这并不常见,而且,呈下降趋势。只占百分之四。

5. 唱唱戏曲。在宁乡地区尤以花鼓戏最为受欢迎,很多经典之作

如《刘海砍樵》《补锅》《张先生闹学堂》传唱度很高。不过,

这是老年人比较喜欢的,相对来说,年轻人欣赏戏曲的并不多,只占了百分之五。

6. 钓鱼。这项活动主要是以男性为多,而且是受那些闲余时间多

的男性欢迎。所以占的比重只有百分之五。

二.问题及原因

随着宁乡地区经济的不断发展、农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农民的业余文化生活也逐渐呈现出多姿多彩的面貌,但我们从以上图表中农民文体活动的内容中任可以看出来,农民的业余文化生活中存在着一些问题,文体活动偏单调,文化活动质量不高,农民的精神需求没有得到满足,而平日文化活动多以娱乐性为主,老百姓平时最大的娱乐就是打扑克、搓麻将、看电视,而这些活动,容易使农民滋生懒惰之风,形成不思进取的生活方式。而长期的棋牌娱乐也容易造成赌博成风,而受思维及见识影响,一些农民易于沉迷赌博,在收入水平跟不上的情况下,使得高利贷极大范围的滋生,给社会造成不稳定因素。而且长期沉溺于赌博,不热衷于参加体育运动,也使得他们的身体状况变坏。而且村里没有文化娱乐活动室、图书馆等文化活动场所,农民的文化素质不高,活动内涵不深。

经过仔细分析,我认为有多种因素造成这种现状:

1.信息闭塞。在我调查的多户人家中,几乎没有人有读书看报的习惯,有些农民家中还没有安装有线电视。村里没有没有快捷的信息,农村人当然无法迅速的对社会的发展进行适时的调整与改变。

2.基础设施不完善。这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村民的文化生活水平。在我调查的几个村中,完全没有专为村民而设的公共娱乐中心,也没有图书馆、立棋室,乒乓球中心。在我调查的多户人家中,几乎村民平日都靠打麻将,玩扑克,看电视来消磨时光。由此见,公共设施的不完善势必会影响到村民的娱乐生活水平。

3.农民观念落后、思想保守,受教育程度不高。由于农村教育部完善,一些农民的观念较落后保守,不易接受新事物,这就直接导致农民的文化素质不高,从而,文化活动也就单调贫乏。

4.经济发展程度不高。归根结底,影响到村民文化生活水平提高的最大因素就是经济因素。相对于城市,农村的的经济发展就要落后许多,城乡差距较大。农村文化投入建设欠缺,资金困难成为制约农村精神文化发展的重要原因。不少文化设施陈旧不堪,存在安全隐患,不能正常使用。农村的图书室阅览室也因缺乏经费而没建起来。一些地区还没有安装有线电视,很大原因就是因为安装费用过高。资金不足使得农村很多文化活动无法开展,严重制约了精神文化活动的推广和发展。

5.乡镇政府的不重视。一些乡村干部只注重搞生产,抓经济,而放松了抓宣传教育工作和农民文化素质的提高。

三.相关建议

以上就是我调查的家乡地区农民业余文化生活的基本情况,经过这次的调查,我认为这种文化生活现状并不容乐观,改革开放以来,农村经济有了很大的发展,并持续加快,但文化事业的进步程度却不与之相匹配,所以,我们需要采取措施来改善这种现状,在此,我提出以下几个建议:

1. 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解放和发展农村生产力。

经济状况的好坏直接影响农民的文化生活的内容和质量,所以我们应大力发展农村生产力,发展农村经济建设。我建议,可以在农村发展多元化的经济模式,以多种渠道获取经济效益,如田地、果园,种植经济作物和果树,同时提高产品附加值,进行加工、包装,并形成自身品牌。也可以通过政府引导,引进外地的资金,引进优秀的企业,带动当地产业发展,从而增加就业机会,促进当地经济发展。我认为这是最根本的。只有使农民增加收入,改善了他们的物质生活,才会去思考怎样才能活得更好,才能有足够的经济能力去改善精神生活、去满足精神需求。

2. 建设农家书屋和当地图书馆。

可在政府主导、多元投入、各方参与的保障机制基础上,充分发挥市图书馆馆藏优势,开展流动图书服务,每季度向各个农家书屋派送流动

图书,还可立足实际举办活动,增强农家书屋的吸引力。书屋和图书馆应以倡导读书、传播知识、推动社会文明与进步为目的,在丰富农民业余文化知识的同时,潜移默化的改变农民的传统观念和保守意识,培育与现代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精神文化氛围和健康的生活方式,大力开展“变牌桌为书桌、变玩风为学风”的群众性读书活动。

3. 政府注重引导,促进人际和谐。

可通过组织开展一系列小而实、小而精、小而优、小而美的活动,让农民便于参与、乐于参与,在创建过程中受教育、得实惠。如搭建居民交流平台。组织开展"邻里活动日"、农民联谊会、邻里茶话会、邻里品菜节、赠送邻里卡等活动。政府还可引导村民成立富有当地特色的秧歌队、器乐队、腰鼓队等业余文体队伍,居民们自编自演、自娱自乐。同时要鼓励农民民争当先进。可广泛开展"好夫妻、好婆媳、好长幼、好邻里、好居民"评选活动,宣传推介居民身边的先进典型,引导居民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和个人品德建设,从而推动形成当地优良的社会文明风尚。

4. 组织形式多样的文化下乡活动

各级政府定期不定期的组织各种形式的文化下乡活动是丰富农民业余文化生活的重要举措。完成‘三送’活动非常重要。

㈠是多送戏下乡。在农闲时经常送戏下乡,对活跃农村的文化生活能起到极大的作用,能使各位戏迷们能经常看到喜闻乐见的节目,既满足了他们的需要、丰富了他们的生活,让他们少打麻将并从戏中汲取健康的精神营养,同时,更好地宣扬了中国的传统文化。

㈡是多送科技下乡。虽然说现在农村都在推广科学种田、科学养殖,但是由于文化水平的限制,要真正做到并不容易,所以应该适时地举办些讲座,或是到农民朋友中来,给农民们传授科学种植的知识。

㈢是多送法下乡。农民朋友现在最缺乏的就是知法、懂法,多搞些法律知识讲座,并结合农民、农村中的实际情况来宣传法律,这也是非常需要的。

赞扬农民篇十
《关于培养新农民的几点思考》

关于培养新农民的几点思考

引言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在改革开放走向纵深、全面小康和和谐社会建设已经铺开的背景下提出来的,它是我国经济、政治、文化各方面发展的必然要求,在我国社会主义发展史上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对农民、农村是莫大的福祉。但如果把建设新农村变成一种运动来搞,认为修几条路、建几栋新房、改善一下居住环境,搞几个示范村等形象工程,新农村建设便大功告成,那对农民来说,不是福祉,而将是一场灾难。我认为,新农村建设的实质是人的建设,也就是培养社会主义的新型农民。只有培养出高素质的新农民,新农村建设的成功才有保障。否则,忽视对农民的教育,道路、新房终究会变旧,当“新农村”变为旧农村的时候,这样一场建设运动只会成为一个笑柄,或者人们心头一场挥之不去的噩梦。

一、解读“新农民”

胡锦涛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今年1月25日进行第二十八次集体学习时强调指出,进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这一惠及广大农民群众的民心工程,离不开培育和造就新型农民。那么,什么是新农民?新农民,是相对于传统农民而言。谈到传统农民,我想起一个著名的笑话:某记者在西部采访遇到一个放羊娃,记者问:“放羊干嘛?”小孩答:“挣钱呗。”“挣钱干嘛?”“娶媳妇呗。”“娶媳妇干嘛?”“生孩子呗。”记者又问:“生下孩子干嘛?”答道:“放羊呗!”这是几千年来中国农民的真实写照。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自给自足的生产方式,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存方式,养成了中国农民这样一些特点:勤劳、朴实、善良,忍辱负重,逆来顺受,狭隘、保守与短视,拒绝冒险,不思进取,散漫、缺乏组织性,等等。这样一些特点,与市场经济、与现代化是格格不入的。由于这些特点的存在,不少农民对现代化进程极不适应,在市场经济的冲击下显得力不从心,以至产生失望乃至绝望的情绪。因此,改变观念,培养新农民就显得尤

为重要。那么,我们所要培养的新农民有哪些特点?新农民与传统农民又有哪些区别?邓小平讲要培育“四有”新人,我想,这“四有”,也应该是新农民的特点。

首先,新农民应该是有理想,有目标的农民。几千年来,农民们过的是一种非常低层次的重复性日子,封闭自守,年复一年,逐代更替,造成这个群体的狭隘与短视。同时,他们安于现状,恐惧风险,拒绝投机,这样,他们很自然地拒绝改变。所以几千年的农村生活,从来就没有多大的变化。

而新农民,他们绝不安贫乐道,他们有发财致富的理想,有更高的利益诉求,既不迷信,也不盲从;同样,他们也不满足于机械重复的单调生活,因此,他们敢于创造和追求新的生活,哪怕弃土离乡也义无返顾。

其次,新农民应该有新道德。因为对世界所知甚少,中国传统农民勤劳、朴实、善良,忍辱负重,逆来顺受,而这点常常为人们所称道,但事实上,这是一种低层次的道德水准,是民智未开的道德体现。新农民既继承传统农民的优良品质,更有开阔的视野,有新的道德观,他们乐意遵从“八荣八耻”为核心内容的国民新道德规范标准,不断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

再次,新农民应该有科学文化知识、懂技术、

会经营。传统农民没有也不需要掌握太多的科学文化知识,他们技术单一,生产主要是自产自销,也不懂得经营,而新农民具有一定的科学文化知识,他们中有不少是中专甚至大学以上文化水平,同时他们拥有一技之长,在市场经济的大潮里如鱼得水,游刃有余。

最后,新农民必须是有理性、有组织性的。这正是新型农民与传统农民的根本分别所在。改革开放之前的传统农民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处于依附和依赖的地位,一切经济活动由国家和集体来组织,农民缺乏必要的自主性、主动性、开放性和创造性,缺乏必要的独立判断和创造性思维,也缺乏竞争压力和利益动力。他们不细究权利和义务,更不在乎权利和义务的对等,他们既不懂得尊重他人,

更不懂得如何维护自己的权益,他们不知道是自己的血汗供养了官僚,相反对官僚有限的施舍而感恩戴德。新农民能够用自己的眼光来看待事物,分析问题,懂得用法律手段来维护自身的权益,同时他们也不再是一盘散沙,而是富于一定的组织性。

总之,一句话,新农民就是“四有”农民。

二、培养新农民的紧迫性

国民素质的高低是衡量国家综合国力的一个重要指标。农民占我国人口的绝大多数,农民素质的高低,直接关系到国家综合实力的强弱,关系到国家竞争力的大小,也关系到全面小康与和谐社会建设的成败。因此,培育新农民是关系到国运兴衰的大问题。具体表现在:

1、培养新型农民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基础。

建设现代农业、发展农村生产力是建设新农村的中心任务。现代农业的发展过程,实质是先进科学技术在农业领域广泛应用的过程。农民知识化进程的快慢,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农业和农村现代化发展的步伐,决定着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第三步战略目标的实现。新农村建设的主体是农民,就郴州而言,随着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农业劳动力的转移,二、三产业有较快发展,但仍有300多万农业人口。而政府和社会对农村的支援是有限的,农村的发展主要靠农民自己。可见,农民素质的高低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我市农业的发展速度和质量。因此,实现农业和农村现代化,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就必须培养出千千万万的“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高素质的新型农民。

2、培养新型农民是全面实现小康目标的基本要求。

全面小康离不开农民的小康。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在农村。目前,现代农业科学技术发展日新月异,农业科技含量和知识含量已经成为农业增产和农民增收的主要因素。由于农村劳动力文化科技素质普遍较低、从众心理强,对科学技术的接受能力和应用能力较差,使得自身的经营理念存在偏

差,对于采用新技术往往持过分谨慎的态度,不愿意承担技术风险、自然风险和市场风险,影响先进科学技术在生产中的应用,使传统生产难以向现代生产转化。从我们郴州的情况看,现在多数农民的犁和耙,对比2千年前其祖宗的生产工具,并没多少实质性的区别。也就是说,农业的生产效率并不高,农民的小康梦想还没有实现。只有把农民培养成掌握和运用现代科技的新型农民,才能使农业科技成果真正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才能把农村巨大的人口压力转化为人力资源优势,形成持续推动建设新农村的力量源泉;才能使农民崇尚科学、崇尚文明,形成农村良好的社会风气;才能加快我市现代化建设的步伐和小康目标的全面实现。

3、培养新农民是关系新农村建设成败的关键

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和国家制定了一系列支农惠农政策,使农村经济社会发生巨大变化,农民科学文化素质明显提高。但是,目前我国广大农民的整体素质仍然很低,不符合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对农民素质提出的要求。从农民文化素质这一点看,全国4.9亿农村劳动力中,小学文化程度和文盲半文盲占40.31%,初中文化程度占48.07%,高中文化程度占9.7%,中专文化程度占2%,大专以上文化程度仅占0.52%。文化水平不高,在接受和掌握科学知识和科学技术及对经济信息的分析和把握上,就既不能更加自觉,也不能更加快速和准确,这就必然制约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进程。所以,加强对农民的教育培训,培养现代新型农民,也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当务之急。

此外,由于思想政治教育的缺失,一些年轻的农民好逸恶劳,很容易走向违法犯罪的歪路,这种人带来的负面效应是巨大的,既影响家庭的正常生活,也危及到农村社会的稳定团结。没有良好的社会道德风尚,新农村建设是难以进行的,即使取得一时的成效,也不可能持续保持。所以,对农民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培养高素质的新农民是关系新农村建设成败的关键。

三、培养新农民的建议和措施

培养新农民,必须有良好的农村文化氛围。当前我国农村大部分地区,用文化荒漠来形容也不为过。找不到一本书,看不到一份报纸,农民都干些什么呢?赌博,买六合彩。因此,新农村建设,文化建设应该摆在首位。农村文化建设的内容主要包括:

1、环境文化的建设。心理学认为,自然环境对人的影响主要是通过客观现实对人的心理产生影响。干净整洁的自然环境能使人产生舒适、愉悦的美感,也能够陶冶人的情操,激发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现在不少农村自然环境恶劣,人文环境贫困,人畜混杂,污水横流。人在这种环境下生活,会变得压抑,心气浮躁。因此,新农村建设最基础的工作就是改善农村居住环境。我们郴州属于丘陵山区,农村交通不便,卫生条件差,针对这一特点,我们的环境文化建设具体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1)修路,修排水沟,植树,绿化村前村后;(2)设卫生责任区,进行文明卫生评比,倡导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逐渐养成农民的文明卫生习惯。

2、思想文化的建设。在农村,马克思主义的先进文化没有市场,相反,封建主义、资本主义的东西却大行其道,表现为:(1)封建迷信大有抬头蔓延的倾向。以丧事活动为主的封建迷信活动表现得尤为突出。看风水、选坟地、修庙宇、做道场等一些旧的封建习俗在各地死灰复燃。群众遇灾患病,请巫婆神汉治病消灾屡见不鲜。有的农村基层党员干部不仅不对封建迷信活动进行制止,反而参与其中。(2)拜金主义、个人主义、享乐主义等资本主义腐朽思想乘虚而入,黄、赌、毒等社会丑恶现象不同程度存在。除干农活外,农民经常做的事情就是打麻将,赌博,买地下六合彩。一些缀学在家的年轻人好逸恶劳,走向犯罪的深渊。有的无政府主义思想严重,对村里修桥、铺路、修水利等公益性事业,不愿尽义务。还有的村民个人主义恶性膨胀,损人利己、损公肥私,制假贩假,坑蒙拐骗;另有某些人因为这样那样的问题,频繁上访,无理取闹,成为上访“专业户”,结果使矛盾越积越深,问题越闹越大。(3)非法宗教活动有抬头倾向。

本文来源:http://www.guakaob.com/zigeleikaoshi/14117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