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书有感其二 朱熹

| 电子商务师 |

【www.guakaob.com--电子商务师】

观书有感其二 朱熹篇一
《拓展学习:观书有感其二(朱熹)》

观书有感(其二)

(朱熹)

昨夜江边春水生,

艨艟巨舰一毛轻。

向来枉费推移力,

此日中流自在行。

注释:

1.艨艟:也作蒙冲,古代战舰,这里指大船。

2.向来:从前、往昔。

3.中流:河流的中心。

译文:

昨天夜里江边涨起了阵阵春潮,巨舰大船轻盈得如同一片羽毛。向来行驶要白费很多推拉力气,今天却能在江水中央自在顺漂。

1 / 1

观书有感其二 朱熹篇二
《临帖-朱熹-观书有感其二》

是三行先生長青學苑書法臨帖:朱熹《觀書有感》泛舟

是志成 後製編輯 2015.06.03

朱熹(1130—1200),字元晦,叉仲砖,号晦庵,晚号晦翁。古徽州婺源县(今属江西)人,是继孔子之后又一位具有世界影响的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是中国十一世纪一位百科全书式的学问渊博的学者,是宋代理学的集大成者,他继承魏晋以来儒、佛、道、二程(程颢、程颐)的思想,把自然、社会、人生等方面的问题融於一炉,建立起一个庞大的客观唯心主义体系。

朱熹【觀書有感】

其二:泛舟

昨夜江邊春水生,艨艟巨艦一毛輕。

向來枉費推移力,此日中流自在行。

** 艨艟(音蒙沖):古代戰船。也作蒙沖。

其一: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譯文】

昨天晚上,江河里的春水顿时涨起来了,这使得大战船漂浮在水面上犹如一根羽毛那样轻了。往日少水时,多少人花费了多少力气也不曾移动巨船一尺一寸,如今好了,船可以自由自在地航行在河流当中。

【父親是三行先生書法原作】

观书有感其二 朱熹篇三
《朱熹《观书有感》二首》

观书有感其二 朱熹篇四
《观书有感 朱熹》

《观书有感二首》是南宋大学问家朱熹的组诗作品。这两首诗是描绘其“观书”的感受,借助生动的形象揭示深刻的哲理。

观书有感

半亩方塘①一鉴②开,天光③云影共徘徊。

问渠④那得清如许?为⑤有源头活水来。 词语注释:

①方塘:又称半亩塘,在福建尤溪城南郑义斋馆舍(后为南溪书院)内。朱熹父亲松与郑交好,故尝有《蝶恋花·醉宿郑氏别墅》词云:“清晓方塘开一境。落絮如飞,肯向春风定。”

②鉴:古代的镜子。 ③“天光”句:是说天的光和云的影子反映在塘水之中,不停地变动,犹如人在徘徊。徘徊:移动。

④渠:它,第三人称代词,这里指方塘之水。那(nǎ)得:怎么会。那:通“哪”,怎么的意思。清如许:这样清澈。如许:如此,这样。

⑤为:因为。源头活水:比喻知识是不断更新和发展的,从而不断积累,只有在人生的学习中不断的学习、运用和探索,才能使自己永葆先进和活力,就像水源头一样。 ⑥“艨艟”:古代攻击性很强的战舰名,这里指大船。一毛轻:像羽毛一般轻盈。 ⑦向来:原先,指春水上涨之前。推移力:指浅水时行船困难,需人推挽而行。 ⑧中流:江心。引(那通 哪) 。

诗词译文:

半亩大的方形池塘像一面镜子一样被打开,清澈明净,天空的光彩和浮云的影子一起映入水塘,不停地闪耀晃动。要问为何那方塘的水会这样清澈呢?是因为有那永不枯竭的源头为它源源不断地输送活水啊。 文字赏析 :

从题目看,这两首诗是谈观书体会的,意在讲道理,发议论。弄不好,很可能写成“语录讲义之押韵者”。但作者写的却是诗,因为是从自然界和社会生活中捕捉了形象,让形象本身来说话。

第一首诗是抒发读书体会的哲理诗,描绘事物本身感性的形象时,又蕴涵了理性的东西。“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半亩的“方塘”不算大,只有半亩地的一个方方的池塘,但它像一面镜子那样地澄澈明净,“一鉴”的“鉴”,就是“镜”,照人的镜子,“镜”和“鉴”是一个意思。“半亩方塘”像一面镜子那样打开了。“半亩方塘”虽然不算大,但它却像一面镜子那样地澄澈明净,“天光云影”都被它反映出来了。闪耀浮动,情态毕见。作为一种景物的描写,这也可以说是写得十分生动的。这两句展现的形象本身就能给人以美感,能使人心情澄净,心胸开阔。这一种感性的形象本身,它还蕴涵着一种理性的东西。很明显的一点是,“半亩方塘”里边的水很深、很清,所以它能够反映“天光云影”;反之,如果很浅、很污浊,它就不能反映,或者是不能准确地反映。

诗人正是抓住了这一点作进一步的挖掘,写出了颇有哲理的三、四两句:“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问渠”的“渠”,不是“一渠水”的“渠”,它相当于“它”的意思,这里是指方塘。“问渠”就是“问它”。在这个地方“它”指

代的是“方塘”。诗人并没有说“方塘”有多深,第三句诗里边突出了一个“清”字,“清”就已经包含了“深”。因为塘水如果没有一定的深度的话,即使很“清”也反映不出“天光云影共徘徊”的情态。诗人抓住了塘水“深”而且“清”,就能反映“天光云影”的特点。但是到此诗人并没有结束,他进一步地提出了一个问题。“问”那个“方塘”“那得清如许?”问它为什么这么“清”,能够反映出“天光云影”来。而这个问题孤立地看这个“方塘”的本身没有法子来回答。诗人于是放开了眼界,从远处看,终于,他看到了“方塘”的“源头”,找到了答案。就因为“方塘”不是无源之水,而是有那永不枯竭的“源头”,源源不断地给它输送了“活水”。这个“方塘”由于有“源头活水”的不断输入,所以它永不枯竭,永不陈腐,永不污浊,永远“深”而且“清”。“清”得不仅能反映出“天光云影”,而且能反映出“天光”和“云影”“共徘徊”这么一种细致的情态。这就是这一首小诗所展现的形象和它的思想意义。

第二首诗也是借助形象喻理的诗。它以泛舟为例,让读者去体会与学习有关的道理。“昨夜江边春水生,蒙冲巨舰一毛轻”,其中的“蒙冲”也写作“艨艟”。因为“昨夜”下了大雨,“江边春水”,万溪千流,滚滚滔滔,汇入大江,所以本来搁浅的“蒙冲巨舰”,就如羽毛般那浮了起来。“向来枉费推移力,此日中流自在行”,说往日舟大水浅,众人使劲推船,也是白费力气,而此时春水猛涨,巨舰却自由自在地飘行在水流中。诗中突出春水的重要,所蕴含的客观意义是强调艺术灵感的勃发,足以使得艺术创作流畅自如;也可以理解为创作艺术要基本功夫到家,则熟能生巧,驾驭自如。这首诗很可能是作者苦思某个问题,经过学习忽然有了心得后写下来的。

后世影响:《观书有感二首》所蕴含的道理属于美学原理范畴,其一首的说理角度是欣赏美,其二首的说理角度是创作美,这种美学原理是带有一定普适性的。例如:如果读者抛开诗歌本身的描述对象,完全可以把这种道理引申开来。比如,如果将“书”理解为“书本”,而且书本的内容不是泛泛的包括诸如医书、哲学书、史书、科技书等等,而是仅仅就文学内容诸如诗词曲赋散文等等体现文学艺术美的方面,那么,也可以认为“源头活水”表达了“不竭的文思”,而“一夜春潮”则表达了“文思勃发”等等。

作者简介:朱熹(1130.9.15~1200.4.23) 字元晦,一字仲晦,号晦庵、晦翁、考亭先生、云谷老人、沧洲病叟、逆翁。汉族,南宋江南东路徽州府婺源县(今江西省婺源)人。19岁进士及第,曾任荆湖南路安抚使,仕至宝文阁待制。为政期间,申敕令,惩奸吏,治绩显赫。南宋著名的理学家、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诗人、闽学派的代表人物,世称朱子,是孔子、孟子以来最杰出的弘扬儒学的大师。他广注典籍,对经学、史学、文学、乐律乃至自然科学等都有不同程度的贡献,给后人留下浩如烟海的著述。他继承和发扬中国传统文化,融汇儒、释、道诸家而建构博大精深的思想体系,对中国文化和人类文明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的学术成果,“致广大,尽精微,综罗百代”,深得历代文人推崇和历朝皇帝褒奖封号。后人尊他为“朱文公”,评价他为“理学正宗”,是继孔孟之后的第三圣人。他一生致力倡兴教育,先后创办了考亭、岳麓、武夷、紫阳等多所著名书院,培养了数以千计的门生,对创建中国古代文

[3]明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观书有感其二 朱熹篇五
《观书有感教学课件

观书有感其二 朱熹篇六
《观书有感朱熹》

观书有感其二 朱熹篇七
《观书有感-朱熹》

观书有感其二 朱熹篇八
《观书有感》

观书有感其二 朱熹篇九
《《观书有感》[宋]朱熹》

《观书有感》[宋]朱熹 半亩方塘一鉴开, 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哪得清如许, 为有源头活水来。 (渠,它,这里指池塘中的水;清如许,这样地清,指池水如镜,能够使“天光云影共徘徊”) 题目是《观书有感》,书是长方形的,所以说半亩。把书打开了,好像打开一面镜子。天光云影比喻书中的丰富内容。问那个方塘的水怎么会这样澄清,因为有源头活水流过来。这句话比喻书中的内容那样精纯,因为它有丰富的写作源泉。这首诗运用比喻修辞,说理形象。读时,自然就融进了读者的想象与联想。 谢谢大家! * ――知人论世 挖出主旨 细评价值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月夜忆舍弟 杜甫 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寄书常不达,况乃未休兵。 (1)从诗中______和______等句子,可以看出本诗写于安史之乱混乱时期。 (2)作者为什么要说“月是故乡明”? (1)戍鼓断人行,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寄书常不达,况乃未休兵。 (2)在动乱时代,颠沛流离中的诗人思念故乡,感情上觉得故乡的月儿比其他地方的月儿更明亮、更清晰、更可亲。指出了诗人对故乡的热爱和对和平生活的向往。 《孟子??万章下》中说:“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 要正确理解一个人的作品,就必须了解作者的生平、思想以及他所处的时代背景。 1.了解背景,调用储备。 (1)了解作品所反映的那个时代的社会生活。 (2)了解诗人的个人经历,思想发展、个性气质等情况。 (3)了解写作你读到的这一首诗时诗人的生活状况、思想情绪和创作意图。 (4)了解诗中所涉及的历史知识、历史人物、历史典故等。 李白:不摧眉折腰事权贵,受权贵排挤,被逐长安。伟大的浪漫主义。诗风清新飘逸。 杜甫:忧国忧民,颠沛流离。伟大的现实主义。诗风沉郁顿挫。 高适:主要成就在“边塞诗”方面,诗中歌颂舍身抗敌的壮烈行为,表现他的建功立业的心情;也批判了某些将官的腐败作风;同时真切生动地刻画了边塞风光。诗风雄浑奇拔。 如 王维,前期创作以边塞诗为主,体现出强烈的进取精神具有盛唐的浪漫豪情;后期转以山水田园诗为主,渗透着佛家思想,艺术成就更高。 如 2.整体体味,挖出主旨。 (1)具体地、逐句地阅读全篇。分清写什么、怎样写的,实现整体体味。 (2)找出核心句。核心句可能是直露的,也可能是含蓄的。 (3)充分利用标题、注释和题干说明,考查的主旨往往正在这些地方。 (4)了解评价

主旨时常用的词语。 注释是鉴赏中最值得注意的内容,虽短短几字,却是出题人给的暗示。 介绍写作背景,那是在暗示你本诗的思想内容; 介绍相关诗句,那是在暗示你本诗的用典或其意境; 介绍作者,那是在暗示你本诗的写作风格。 深化意境、深化主旨、意境深远、意境优美、意味深长、耐人寻味、 言近旨远(语言浅近易懂,主旨深远)、 言简意丰(语言简洁,内容丰富)、 意在言外(言在此而意在彼、弦外音、味外味、言有尽而意无穷)、 含蓄蕴藉(委婉、不著一字尽得风流、语意含而不露、耐人寻味)。 3.把握基调,细评价值。 基调是分析的基础,分析是对整体体味(艺术感受)的深化和发展,是评价的基础。只有基调把握准了,分析才能妥帖;只有分析妥帖了,才能对诗歌中作者流露出的思想内容作出比较公允的评价。 基调主要有:压抑、沉郁、<a name=baidusnap0></a>忧伤</B>、欢快、雄阔、委婉、含蓄、空灵、直率、自然、风趣、平淡等。 对韦应物《寄李儋、元锡》的思想内容进行评价: 去年花里逢君到,今日花开又一年。 世事茫茫难自料,春愁黯黯独成眠。 身多疾病思田里,邑有流亡愧俸钱。 闻道欲来相问讯,西楼望月几回圆。 答:基调是忧伤</B>的。表现了关心人民疾苦的思想感情。因为诗人感到“愧俸钱”,但又没有办法,只是“思田里”――想辞官归隐。 例 1.阅读下面两首古词,回答问题。 观书有感 朱熹 昨夜河边春水生,艨艟巨舰一毛轻。 向来枉费推移力,此日中流自在行。 琴 诗 苏轼 若言琴上有琴声,放在匣中何不鸣? 若言声在指头上,何不于君指上听? (1)这两首哲理诗各揭示了什么道理? (2)这两首哲理诗表现理趣的方法各有不同,试作分析。 答:(1)朱熹诗借大战船自在航行的条件说明事物都有其自身规律,不按照规律行事,硬是用人的蛮力去“推移”是不行的; 苏轼诗通过琴音与手指的关系说明,单有好的客观条件或单有好的主观条件都是不行的,只有把两者完美地结合起来,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 (2)朱熹诗通过鲜明的形象体现理趣; 苏轼诗通过两个浅显的假设提问表现理趣。 2.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回答问题。 渔家傲① 李清照 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欲转千帆舞。仿佛梦魂归帝所②,闻天语,殷勤问我归何处?我报路长嗟日暮,学诗谩有惊人句。九万里风鹏正举。风休住,蓬舟③吹取三山④去! 注:①这首词写于南渡之后,辞乡别土,国破家亡,诗人饱经丧乱,颠沛流离,困顿坎坷。 ②帝

所:天帝住的宫殿。 ③蓬舟:像蓬草一样的轻舟。④三山:指蓬莱、方丈、瀛洲这三座传说中的仙山。 梁启超评论这首词说:“此绝似苏辛派,不类《漱玉集》中语。”(见《艺蘅馆词选》乙卷)你同意这种说法吗?说说理由。 3.阅读辛弃疾的《鹧鸪天》,简析作者的观点。 陌上柔桑破嫩芽,东邻蚕种已生些。 平冈细草鸣黄犊,斜日寒林点暮鸦。 山远近,路横斜,青旗沽洒有人家。 城中桃李愁风雨,春在溪头芥菜花。 答:表达了对南宋朝廷苟安的忧郁。咋看上去清丽,其实悲痛。用反衬手法,先从愉快的景象写起,悄悄地转出悲苦的基调。“寒林”“暮鸦”“愁风雨”等都是作者对寒意未尽的早春景象的描写,象征了表面上热热闹闹的南宋王朝。但沉痛不等于失望,“春在溪头荠菜花”句含蓄地表现了作者对南宋的偏安局面还寄托着极大的希望,这希望是由在乡村中看到人民从事农桑的景象所引起的。 答:梁启超的评论是正确的。诗人把生活感受融入梦境,把《离骚》《逍遥游》和神话传说化入词,通过神奇的想像使梦幻与生活、历史与现实融为一体,构成气势恢宏、格调雄奇的意境。它与诗人其它作品的清丽、婉约确是不很相同。 *

本文来源:http://www.guakaob.com/zigeleikaoshi/144806.html

    上一篇:羊多少钱一斤

    下一篇:思念家的句子

    【观书有感其二 朱熹】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