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现精神的诗

| 电子商务师 |

【www.guakaob.com--电子商务师】

表现精神的诗篇一
《杜甫诗歌现实主义精神的具体表现》

表现精神的诗篇二
《杜甫诗歌现实主义精神的具体表现》

第15卷·第3期

2012年6月

宿州教育学院学报Vol.15,No.3Jun.2012

JournalofSuzhouEducationInstitute

杜甫诗歌现实主义精神的具体表现

陈彩凤

(灵璧县教师进修学校

【摘

安徽·灵璧234200)

要】唐代诗人杜甫,是我国文学史上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运用现实主义手法创作了大量充满现

实主义精神的诗歌。杜甫诗歌的现实主义精神在诗歌的思想内容上主要表现在:及时地记录了当时重大的历史事件,生动地描绘了生活的广阔面貌,并有着强烈的现实主义态度。

【关键词】杜诗

现实主义精神

表现

【文章编号】1009-8534(2012)03-0040-02

【中图分类号】I222.7

【文献标识码】A

杜甫(712—770)是我国文学史上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诗歌达到了中国古典现实主义诗歌的光辉顶点,被当时及后世誉为“诗史”。杜甫的诗歌不仅具有丰富的社会内容、鲜明的时代特色和强烈的政治倾向,而且充溢着热爱祖国、热爱人民、不惜自我牺牲的崇高精神;杜甫现实主义诗歌在作品数量上以及反映现实的广度、深度、效果等方面大大地超越了一般众人,从而有了更高的历史认识价值。

本文着重从思想内容方面探讨杜甫诗歌现实主义精神的具体表现。

一、杜甫诗歌及时地记录了当时重大的历史事件

杜甫自35岁入长安,一生未尝稍离时局。他时刻以心忧天下的情怀和敏锐深刻的眼光关注着时局的发展,故而,当时社会所发生的较为重大的事件,他都一一用诗作了真实而生动的记录。比如:“去年潼关破”“哀哉桃林战,百万化为鱼”“潼关百万师,往者散何卒”等诗记录了至德元年哥舒翰失守潼关事;“阴风西北来,惨淡随回纥。其王愿助顺,其俗善驰突”记录了借兵回纥事;“孟冬十郡良家子,血作陈陶泽中水”记录了至德元年冬兵败陈陶斜事;“山雪河冰野萧瑟,青是烽烟白人骨”记录了兵败青坂事;至德二载(757)九月李俶统率唐军及回纥、西域之众共十五万人进至长安城西,准备与叛军决战,杜甫闻讯作《喜闻官军已临贼境二十韵》;后唐军克复长安,又克洛阳,肃宗还长安,杜甫闻讯作《收京三首》;收复长安、洛阳后,安庆绪率残军退守邺城,到至德二载(757)十二月,史思明奉表归降,杜甫喜不自禁地写下了《洗兵马》;乾元二年,郭子仪等九节度使兵败邺城,为补充兵员守卫洛阳,连未成年的男孩和白发苍苍的老妇也被强迫入伍,于是他写出了名垂千古的“三吏”、“三别”。

杜甫诗歌对重大历史事件的记录,为后人留下了珍贵的史料;有些诗还可以补史书之未载,如《三绝句》写“前年渝州

杀刺史,今年开州杀刺史”所记两次杀刺史事,史书未见记载。

以诗写时事,不是自杜甫始,但能始终关注时局,以大量诗篇广泛地记录社会生活中所发生的重大事件,杜甫是第一人。从这一点上,我们不难看出,以诗反映社会生活是杜甫诗歌创作的自觉追求。

二、杜甫诗歌生动地描绘了生活的广阔面貌

杜甫诗歌之所以堪称“诗史”,不仅在于它记录了一件件历史事件,还在于它从更广阔的角度描绘了更为具体生动的时代生活画面。

对社会生活全景式的描绘:如《忆昔二首》(其二),以大量的笔墨生动地描绘了“开元盛世”时期人口繁盛、谷物丰实、出行平安、工商发达、政清人和的社会生活图景。该诗历来为人称道,也常被史学家引用做研究“开元盛世”的注脚,的的确确可以看作是以“诗”写成的“史”。

从不同侧面、不同层次上来描绘时代的生活画面:国势时局、山川风物、权贵骄奢淫逸的生活、文人穷困偃蹇的遭遇、流民呻吟流血的处境、征夫舍命戍边的不幸……,时代的广阔图景、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被杜甫用诗歌加以生动地呈现。其中,现实性最强的是《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北征》、“三吏”“三别”等史诗。以上诗作中描绘了安史之乱前以皇帝为首的统治者耽于淫乐;统治者剥削百姓,大肆聚敛;百姓生活的极端悲惨艰辛;国家遭受的严重摧残破坏……。这些诗以深广生动、血肉饱满的形象,描绘了大动乱、大破坏给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和唐帝国在这场大动乱、大破坏中国势维艰、山河破碎的局面,集中反映了“安史之乱”前后的社会现实。当然,在任何时代,苦难和伤痕并不是社会生活的全部内容;每一位伟大的现实主义作家,创作的目的也绝不单纯是为了揭露疮痍、展示丑恶。在安史之乱中,杜甫同样发掘出了苦难时代中温馨美好的生活画面。《彭衙行》、《赠卫八处士》两首诗中,描写到

*[收稿日期]2011-10-31

[作者简介]陈彩凤(1973-)女,安徽灵璧人,现为灵璧县教师进修学校教师。

40

陈彩凤:杜甫诗歌现实主义精神的具体表现

了在逃难和探家途中受朋友热情接待的情形;《羌村三首》写到了在“生还偶然遂”的离乱中归家探望时,邻人满墙围观,对自己充满同情,并携酒热情相慰的情形。离乱中这些温馨的画面、苦难中这些温暖的真情,是那样的珍贵、美好而动人,她是生活的真实的另一面。杜甫对苦难时代中温馨美好的生活画面的描绘,当然不是意在粉饰,也没有削弱时代的离乱感,而是要唤起人们对安定美好生活的渴望和追求。

杜甫诗歌中的人物形象也可以透视现实生活的多方面图景:《丽人行》描绘了“炙手可热势绝伦”的杨氏兄妹骄奢淫逸之态,《负薪行》刻画了夔州一带负薪背盐、贫苦艰辛的劳动妇女形象,《饮中八仙歌》展现了士大夫嗜酒如命、放浪不羁的豪态,《观公孙大娘弟子舞剑器行》塑造了“一舞《剑器》动四方”的一代著名舞蹈家风采……

前人认为,杜甫诗歌“史”的性质不在一篇两篇,而是句句皆是“史”。此论或有夸张之处,反倒让人明白了,杜甫诗歌对现实生活的反映确实不是可以用逐篇列举的方法便足以说明的。总之,杜甫的诗歌,是以最宽广的渠道通向了时代社会生活,从最广阔的视野反映了时代现实。

三、杜甫诗歌有着强烈的现实主义态度

杜甫诗歌不仅记录历史事件、描写社会图景,也不单是为了展示时代现状、揭露社会弊端。杜甫是怀着强烈的现实主义态度,以诗歌来表达对祖国的热爱、对人民的同情,以诗歌来做着社会批判的。因而杜甫诗歌更为难能可贵之处在于深刻地昭示了时代精神、准确地传达了人民心声、鲜明地表达了自己的政治见解。

昭示了时代精神:安史之乱前,年轻的杜甫就有着凌云壮志,并十分自信。《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直接表达了自己的理想和自信,前期的一些写景咏物之作,也气势壮大、格调飞扬。他笔下“骁腾有如此,万里可横行”的胡马、“何当击凡鸟,毛血洒平荒芜”的苍鹰,威猛雄健、气势非凡,实是自己的写照。以上诗作,鲜明地表现了安史之乱前盛唐时代人们所特有的豪壮开阔的胸襟、积极进取的精神、建功立业的抱负。安史之乱后,人们则有着靖平国难、力图中兴的深沉热烈的渴望,这种时代精神在杜甫诗歌中同样有着动人的体现。在安禄山反叛之初,他就满怀激情地号召“男儿生世间,及时当封侯。战伐有功业,焉能守旧丘?”;为了早日平叛,重新过上安定的生活,连他笔下普通的妇女———一位新婚送别丈夫上前线的妻子,也劝勉丈夫“勿为新婚念,努力事戎行”;当肃宗初立,他似乎看到了中兴的迹象,以欣喜兴奋之情写到“司隶章初睹,南阳气已新”、“今朝汉社稷,新数中兴年”。

传达了人民心声:杜甫诗歌的现实性在替人民代言上得

参考文献:

[1]《杜甫选集》邓魁英、聂石樵选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到了充分体现。如,《悲陈陶》描写“都人回面向北啼,日夜更望官军至”,表达了饱受叛军蹂躏的京城百姓盼望官军收复失地的强烈愿望。《前出塞九首·其一》借一位“戚戚去故里,悠悠赴交河”的战士之口,传达出了人民反对穷兵黩武、怨恨不义战争的心声:“君已富土境,开边一何多?”。《无家别》中的主人公两次被征,家破母亡,于是他发出了悲愤的诘问:“人生无家别,何以为蒸黎?”“何以为蒸黎”是千百万苦难的人民通过杜甫之笔发出的责问,是杜甫代表人民对封建统治者提出的强烈控诉!

表达了自己的政治见解:作为一位时刻关心时局,又曾置身于朝廷政治中的诗人,杜甫的不少诗歌鲜明地表达了自己的政治见解。杜甫遭逢乱世,目睹世间疮痍,看到了社会病根所在,于是大声疾呼:“必若救疮痍,先应去蝥贼!”。玄宗后期大开不义边战,对吐蕃和契丹用兵,穷兵黩武政策给人民带来深重苦难,杜甫在《前出塞九首·其六》中予以大胆议论:“杀人亦有限,立国自有疆。苟能制侵陵,岂在多杀伤?”。乾元二年收复两京后,杜甫作《洗兵马》,结句表达洗尽甲兵、永不再用的殷切希望:“安得壮士挽天河,净洗甲兵不长用”。从杜甫以上的政治见解中可以看出,其政治思想具有超越时代的进步性。

杜甫诗歌的现实主义态度,是由他自身仁民爱物、执着入世的儒者思想决定了的。杜甫诗歌的现实主义态度,也是由他所身处的时代决定了的:安史之乱导致唐帝国发生由盛而衰的急剧转变,也导致了诗歌风貌的转变———理想色彩减弱,现实情怀浓厚,沉郁的情感替代了豪迈的格调。这两方面的因素,把诗人杜甫造就成了一位伟大的现实主义者。正是由于有着强烈的现实主义态度,杜甫诗歌真正具备了“史”的性质,杜甫也因而高出了只对社会生活作出简单、直接摹写的其他现实主义诗人。

11月第1版

[1]《杜甫诗选注》萧涤非选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9月第1版

[1]《中国文学史·第四编第四章》袁行霈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8月第1版

[1]《唐诗风貌》余恕诚著,安徽大学出版社,2000年3月第2版

[1]《杜甫评传》莫砺锋著,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5月第1版

41

表现精神的诗篇三
《以八大山人为例论述从艺术精神表现看诗与画的关系》

诗与画在中国艺术领域上,是相互关联的两个方面,是中国民族艺术辉煌的重要缔造基石;但是两种艺术形式,又有个自的重要地位和表现断。本文以八大山人为例,本文主要是从艺术精神表现上简要分析诗与画的关系。  “诗言志,歌咏言”①,诗是文学体裁的一种,通过有节奏和韵律的语言反映生活,抒发情感表达诗人的志意有诗歌,诗话。最常见的诗分为,五言、七律。“歌”本义是:资深服役者传唱、吟诵的民谣。这种隐喻诗教传统是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的诗学与美学主张。诗者,感其况而述其心,发乎情而施乎艺也②  中国画是独具我国民族特征的绘画形式,画之分科,古已有之,然各随己意,不成定例③以所描绘的对象不同,可分为人物画、山水画和花鸟画三科。在表现形式上均有“工笔”、“写意”、“兼工带写”的三种样式。其中 “写意”这一表现形式是,作者利用绘画的笔、纸、墨工具材料的特性,不讲究工细而只注重神态及个人情感对描绘对象作出的“精神”上理解的平面表现。这种精神表现,即是中国画讲求的以形写神,形神兼备的艺术目标。精神表现即是作者对描绘对象自己的理解、自己内心世界的表达或作品本身要表现的某种观念的表达,即是作品之魂。  1.八大山人诗画隐喻表达方式的无奈选择  八大山人(1626—1705年)(图1),书法家、花鸟画巨匠。清初画坛“四僧”之一。  八大山人是明王朝皇族后裔,生于南昌市西。姓朱,名耷。明朝灭亡后,全家离开南昌,迁居避祸,在逃亡中妻、子俱亡;这次朝代的变更,家人的离世对八大山人,有着摧毁性的打击。正是这样的特殊身份,在国破家亡,心情悲愤下,抱着对新统治者的不满和厌恶,于顺治五年(1648年)在进贤出家为僧;顺治十四年(1657年)担任主持,后一直定居奉新。  国破心不降,八大山人,以明朝遗民自居,同时一直从事着反清复明的活动。在后期由于重要的选定对象的拒绝,山人感到在对抗满清统治者的无助和巨大的失望,悲伤过度,竟发颠疯,精神失常。及至康熙三十一年(1692年)57岁时,隐居南昌附近的北兰寺、开元观等处,转寄情于诗画,以绘事表达自己的悲苦、对家国的怀念及对现统治者的不满。  八大山人性格继而乖张,且好饮酒,给世人一种疯颠怪离、不可理解的外在形象,那么转情寄念于诗画的隐喻表达也只是作为自己发泄心绪的一种方式,必然要将一些世人不懂,又无法明言的理想和悲愤用绘画及诗的样式来表达出来。④  2.江西诗派对八大山人诗风的影响⑤  

江西诗派是我国文学史上第一个有正式名称的诗文派别。北宋后期,黄庭坚在诗坛上影响很大,追随和效法黄庭坚的诗人颇多,逐渐形成以黄庭坚为中心的诗歌流派。身处江西的八大山人其诗风受江西诗派的影响非常明显。江西诗派的诗歌理论强调“夺胎换骨”、“点铁成金”,即或师承前人之辞,或师承前人之意;崇尚瘦硬奇拗的诗风;追求字字有出处。在创作实践中,诗派“以故为新”,重要作家的诗作风格迥异,自成一体,成为宋代最有影响的诗歌流派。  八大山人的诗很多反映他抽象的启示性的禅学、禅理。但用典生僻,奇绝古奥,十分难懂,常常使人不解其意。同时代人邵长蘅曾评论八大山人的诗及题跋:“予见山人题画及他,题跋皆古雅,间杂以幽涩语,不尽可解。”这与江西诗派的艺术追求瘦硬奇拗的诗风是一致的。  朱耷一生字、号、别号极多,如:个山、驴汉、人屋等,这与他的绘画作品如出一辙,所要表达的含义都是一到致的。从他第一个号和第一幅作品完成的那刻,作品本身就带有八大山人的个人情感和心结而成,亦即作品之魂的精神表现。  3.八大山人绘画与题画诗结合表现出的艺术精神  3.1作品本身的民族性  从绘画作品的表现形式看,八大山人的花鸟作品是在中国的文人写意画的范畴,同时又在花鸟画科中将文人大写意的水墨表现形式推到了更高峰,至今仍然成为中国画艺术家学习和追求巅峰。  从八大山人的艺术传承上看,在共作品和现有文献中可以了解到,八大山人在花鸟画上学习继承了林良、沈周、陈淳、徐渭写意花鸟画的传统;山水画初学董其昌,后又探究黄公望、倪瓒;擅行、草书,宗法王羲之、王献之、颜真卿、董其昌等。从绘画到书法无不学习了中国画中的传统大家风格,在技法上是传统的民族绘画语言和水墨表现形式。  从山人特殊的身份和自身的学识、修养,体现着独特的民族性。在八大山人的一生中扮演过和尚、道士、庶民等各种角色,然而他却无法忘记自己的皇室后裔的身份,这是他作山水画时联想到的山河破碎,如在《山水画册》中题“想见时人解图画,一峰还写宋山河”这是八大山人对朱明王朝和汉人江山的民族情节。  在今天的新中国,各民族在生产、生活、文化各个方面相融相合,共同进步,那么我们所要讲的民族性的范围自然的扩展为,代表中华民族千年文化发展的共同特征在绘画艺术中的表现。  3.2八大山人之“狂” 表现出的作品创新性  要分析八大的作品创新性,是离不开他的生活经历下演变的“狂”态的

。八大山人之“狂”分有悲狂、佯狂、情狂、误狂⑥。八大山人的四种生活或情绪上的“狂”态,均是在不同时期、不同情况下其本人内心世界的外在表现。这样的状态自然的带进了他的绘画作品当中。  从作品构图上看的出来,他的构图古奇,在整幅画面上通常布局有大片留白,画中只有一石、一鸟、一鱼、一木在画面之内,这样的作品使得整个画面既有鱼石鸟木的重锤之音表达强烈的内心起伏,同时空白的压抑也扑面而来,作者本人孤单单的沮丧和失落同样让人有深刻的体会。这才有了清代张庚②评他的画达到了“拙规矩于方圆,鄙精研于彩绘”的境界。  在笔墨的运用上,八大山人继承了写意画的的优良传统,又另辟新径。追求着文人画家高雅之态、野逸之气,发展为阔笔大写意的手法,笔墨简练,却是收中有放,苍劲有力,枯润中清逸之气纵横画面。最后表现出来的是古朴豪放、苍劲随心的粗放画风。  从描绘的对象上看,以隐喻手法绘写心意。作品中的鸟、鱼的眼睛画成“白眼向人”(图2),以其独特的形象与个性的造型,使作品形象夸张奇特,情感鲜明,充满倔强之态。这是作者用来表达自己的悲苦、孤单、愤世嫉俗的性格和明朝皇室后裔的身份,从而创造了完全属于也仅属于作者本人的一种全新的花鸟造型。  从现在留下来作品中带来的创新效果看,作品是作者本人内心世界的表白和抒发,并不是无病呻吟的无聊之作。在每幅作品中都凝聚着作者的不同的或悲、或怒,忽疯忽颠的内心情感,同时都有等待观者去解读的八大山人对自己所处时代、所历之难、所遇之苦、所忧之事精神世界的深刻阐述,也正因为这样,作品背后的精神世界使得八大山人的艺术有了自己的创新性语言,留给了后世以经典。  走进生活,留心记录身边的细节,正是现今时代,我们从八大山人那里学会的在进行艺术创作中要用自己的真正感情和真心感到兴趣的一事、一人或一个点入手,才能在画面上表达出自己的真性情。这样的作品即具有了自己的思维,带有了作者的精神,这将不只是一幅习作,才能称之为作品或是创作,才有了艺术的高度,才能在单纯技法之上的另一个高度上进行艺术的探索。  4.诗与画的关系  4.1诗歌和绘画的同一性  诗歌与绘画均一种阐述心灵的艺术体裁,而诗人运用艺术技巧,并按照一定的音节、声调和韵律的要求,用凝练的语言、充沛的情感以及丰富的意象来表现社会生活和人类精神世界。而画家则是用自己的笔墨功力、绘画形象及作品的气韵风格来表达自己、表现精神

世界。  八大山人笔墨风格极具个性,章法结构新奇,朱耷水墨画对后世的写意画影响极大,使花鸟鱼石进入了抒写心意的拟人化序列。这一表现的形式,拓展了花鸟画的内涵,同时在大写意的绘画手法上,把中国画提到了又一新的高度。  4.2诗与画的差异性  (1)间接艺术和直观造型艺术的区别。  诗歌的表达载体是文字,需要对情感、事件进行描述,对于理解者就需要自己的进行联想、理解。  绘画是直观的艺术语言,这一形式可以通过构图、造型、色彩、笔墨等各种绘画技法和形式直观的表现出来。  (2)言不达意  孔子说:“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论语 泰伯》)  认为,诗具有兴、观、群、怨四种作用。陆机则认为:“诗缘情而绮靡”。在中国古代,不合乐的称为诗,合乐的称为歌,后世将两者统称为诗歌。  绘画作品的“简而不简”,笔尽意到是绘画形式的具大优势。八大山人在作品的布局和作品描绘对象及作品精神上的特点。说简是因为,八大山人的作品在构图上简、描绘的对象简、描绘对象的笔墨简。然而看似简的作品却有极富深意的内涵。构图的空灵表现的作者的内心空空无物;对象简且孤单的处在画面上,也似作者自己无国无家的写照;在表现对象的笔墨上的简,更是艺术所达到的特殊高度,简中不薄,简却不单一,简中带着笔意。比如他的作品《古梅图》(图3)只寥寥数笔,古梅虬根外露,也不画坡土,但却势如利剑,屹立画面这中,展现出倔强与高傲之气。这简却不平凡,意味深长。  这些在中国画艺术的开拓和创新,使的八大山人对后世诸多的画家产生了巨大的启迪和影响。  如何要使自己的艺术达到一定的高度,而不仅是一幅习作或俗作,不仅是绘画技术熟练,作品首先就要有精神,这是艺术创作的灵魂。仰望大师,参详学习是必经之路,只有对先贤大师的作品有长期的和深入的研究,才能对绘画中的问题有深刻的认识和解决绘画问题的能力。而体会作品的精神表现,是进入作者意境、全面学习的重要问题。八大山人作品中的民族性、创新性和对现代水墨写意作品创作方式的影响,我们可以深信在作品创作中,必须要有鲜明的民族特色,深入生活,画由心发才能真正做到有精神、有思想的中国画作品,也才能起到艺术的教育和审美功能。  诗歌发展经历了《诗经》、《楚辞》、汉赋、汉乐府诗、建安诗歌、魏晋南北朝民歌、唐诗、宋词、元曲、明清诗歌、现代诗的发展历程。而汉族传统绘画形式是用毛笔蘸水、墨、彩作画

于绢或纸上,这种画种被称为“中国画”,简称“国画”,起源是可追溯到远古时期的,诗和画是艺术的两个分支,既有着密切的联系,也有着清晰的界限。二者在内在审美性上的相通,是中国艺术精神的鲜明特征,是民族艺术辉煌的重要缔造基石。  参考文献  [1]严斯信著.尚书·尧典.云南人民出版社,2010年版。  [2]赵缺著.无咎诗三百序  [3]画之流派溯源  [4][5]王新伟、黄国飞著.凤隐龙蛰——八大山人写花鸟画中的隐喻世界.百花洲文艺出版社,2009年版  [6]陈立立著.析八大山人之“狂”.江西科技师范学院学报.2009.01

表现精神的诗篇四
《最能体现李白精神风格的诗句》

表现精神的诗篇五
《李白诗歌的征服精神》

李白诗歌的征服精神

   

李白诗歌的征服精神

康怀远

  李白诗歌有一种极其强烈、震撼人心的征服精神。其征服精神主要体现于他特有的生命精神、精神。

,,如实地呈现了‘人’,。”中国文学的生命精神,远自上古神话,中经诗三百和屈原辞赋,到《古诗十九首》,主线分明,蔚为风采,都在生命体验的大开大阖中表现着诗学魅力。而以生命体验为核心的中国诗学到了李白所生活的盛唐则达到了“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的程度。我们从杜甫对李白的诗学评价中得到的就是生命精神的爆破性信息。李白的生命意义结合着一系列的情结要素发之于诗歌,淋漓的元气,创作的欲望,大有“下笔如有神”的天人贯通之势。究其实,“神者,吾身之生气也”,“灵变惝恍,妙万物而为言”,它是诗人特殊的生命

(),体验。“兴酣落笔摇五岳,诗成笑傲凌沧洲”《江上吟》(),““黄河落天走东海,万里写入胸怀间”《赠裴十四》登高(),壮观天地间,大江茫茫去不还”《庐山谣寄卢侍御虚舟》(),““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把酒问月》屈平(),“辞赋悬日月,楚王台榭空山丘”《江上吟》长安宫阙九(),天上,此地曾经为近臣”《单父东楼秋夜送族弟沈之秦》()—“东山高卧时起来,欲济苍生未应晚”《梁园吟》——当李

(”,)“将进酒》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等“《宣城谢脁楼饯别校书叔云》一往豪情,使人

不能句字赏摘。盖他人作诗用笔想,太白但用胸口一喷即

(严羽评点是”《将进酒》语)的诗情和由诗情所一气呵成的

那些带有攻击性和崇高性的征服人的恢弘壮美诗篇。

与生命精神同系一身的是诗酒精神。李白被称为诗仙、醉仙。诗和酒,在李白身上表现着风流倜傥的盛世气度,在李白诗歌中表现着自由奔放的浪漫壮阔。盛世气度和浪漫壮阔李白都把它们精神化了。郭沫若先生曾以《江上吟》为例说明李白对道教迷信的觉醒,认为“那是酒与诗的联合战线,打败了神仙丹液和功名富贵的凯歌。”是的,作为道教方士的李白,青少年时代就和道教接触颇多,出蜀后“五岳寻仙不辞远”,迷信于访仙、求道、采药、炼丹,以至天宝三年遭谗而被“赐金还山”离开长安后,接受了道箓,加入了道教。但是,“提壶莫辞贫,取酒会四邻;仙人殊恍

(惚,未若醉中真”《拟古》其三);“贤圣既已饮,何必求神(仙;三杯通大道,一斗合自然”《月下独酌》其二);“蟹螯即(金液,糟丘是蓬莱;且须饮美酒,乘月醉高台”《月下独酌》

其四)———“酒是使他从迷信中觉醒的触媒”,仿佛成为了他的“保护神”,“使他逐步减少了被神仙丹液所摧残和毒害。”于是,酒的精神成全了李白醉后许多好诗,也创造了“醉态盛唐”的诗的高峰。杜甫《饮中八仙歌》写道:“李白斗酒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这既是诗圣为“醉态盛唐”拍摄的特写镜头,也是诗圣为李白拍摄的特写镜头。在这个特写镜头里,诗酒风流原型化为淋漓尽致的社会气象及其熏染下的个性张扬。诗和酒从来没有像盛唐那样统一得登峰造极,后世莫比;诗和酒从来没有像李白那样典型得“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如果说,薛用弱《集异记》记载的王之涣、王昌龄和高适于大雪天合演的“旗亭画壁”旨在宣达盛唐诗歌的社会化和普遍化,那么孟棨《本事诗・高逸》、韦睿《松窗杂录》、段成式《酉阳杂俎・语资》、乐史《杨太真外传》、宋祁《新唐书・文艺传》中关于李白诗酒浪漫和风流的经典式传说就无疑具有文化学的精神意义了。诗酒浑然为一种精神,李

白把创作情结、黄河情结、长江情结、名山情结、明月情结、屈原情结、长安情结、东山(谢安)情结等凝聚为这样的诗句的时候,读者感受到的便是心灵时空浩淼巨大的诗人的生命绝唱。

东方式的天人贯通的诗学境界,所表达的“诗者,志之所至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的诗美,心是核心,是生命力爆发的原点,志、情、意都由心来统摄,最终达到的即是“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的诗学效果。在这里,当生命力受到阻遏和压迫时,它产生的主体紧迫感、反抗性和破坏度就内转或外射为强大的生命征服精神。李白把这种生命征服精神一旦典型化、积聚

(化、气势化,就有诸如“刬却君山好,平铺湘水流”《陪侍郎)“叔游洞庭醉后三首》我且为君捶碎黄鹤楼,君亦为我倒

175

经典回眸・当代文坛・2007.3

白或以醉态狂幻抒写之   ,或以巅峰体验挥洒之,哲学追思结合着深沉忧患而逼近生命本真。谢脁楼上,李白举杯把盏:“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昨日已去,时不我待;今日烦忧,无以名状。在时间的悠悠长河中,李白寻觅到了空间的一“酣”:“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蓬莱文章建安骨,中间小谢又清发。”酒的“触媒”和刚健清新的诗文接上了头,酒似乎就有了时空互补的巨大魔力,飞扬的诗兴也足以让诗人可以上青天揽明月了。“诗”的生命置换了酒的魔力,更置换了“我”的生命。杨义先生把这叫做“强自我”境界,他说:“(那)是融合着生命的紧迫感与生命意义的荣誉感双重压力的。在李白那里,这种‘强自我’以强大的生命力应对着来自社会、政治、文化各界的挑战,或以狂肆的姿态,或以高傲的态度,

遇冷落而情愈切,遇挫折而志弥坚。”当诗兴逼近生命本真的时候,“愁更愁”的愁犹如“抽刀断水水更流”,不可遏止。既然酒不能消愁,李白只好挑战“愁更愁”的愁了: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不愿接受,,的表现。”

的确,,万言不值一杯水”的牢骚话,,以为诗对他好像连白开水都不如了,这样就造成了天大的误会。“大雅久不作,吾衰竟谁陈”,那《古风五十九首》的开篇宣言,不正说明李白拿诗等同生命的庄严誓词吗?而且诗和酒一经联合为统一战线,李白在“醉态思维”的强意识下“通过对生命潜能的激发、宣泄、畸变、升华和幻化,于醉心腾跃和醉眼蒙眬中,体临着生命的种种临界状态,看取了生命的内在秘密。”“屈平辞赋悬日月,楚王台榭空山丘。兴酣落笔摇五岳,诗成笑傲凌沧洲。功名富贵若长在,汉水亦应西北流。”(《江上

)在李白看来,诗的生命是不朽的,可以与日月同辉,其吟》

想与社会现实的矛盾中,多以一个孤傲的诗人的姿态保持着自己理想人格的本色。在较多的诗歌中,李白常常把自己比做历史上循道而求的孔子,辅佐君王的管蔡,匡扶社稷的傅李,东山再起的谢安,大隐金门的方朔,朝秦暮楚的苏张,献身美政的屈原,决胜千里的韩信,运筹帷幄的张良以及贾谊、郭隗、邹衍、侯嬴、萧何、冯谖等。他们虽然各具风神,但在或出将入相或为王者之师这一点上颇有共性,而且

大都一言九鼎,重诺守信,一飞冲天,一鸣惊人。现实不能使李白如愿以偿,这些人格价值就被偶像化精神化为惊风雨泣鬼神的悲剧力量,成为他诗歌现实性和深刻性极强的人生主调,成为他诗歌征服性和冲击性极强的人生呼喊。

理想和现实的冲突和矛盾并不意味着李白人格的倾斜和分裂,,整合为强悍,与诸侯平交,不肯低,,“,人生和精神”发散做真正的诗人的大气,即自我觉醒、自我超越、自我奋斗、自我肯定、自我信任和自我标榜。李白诗歌的自我意象时而表现为楚狂人,时而表现为海上钓鳌客;时而表现为大鹏天马,时而表现为凤鸟白玉;时而表现为仙人醉圣,时而表现为白云孤松等,他借助组合思维贯通古今,打通历史和现实,连通天地和内宇宙,于有序和无序的纷扬跌宕、腾挪跳跃和错综变幻中展示着自我力量的雄峻和伟岸,庄严和永恒。这也是李白诗歌震慑人心的关键之所在。注释:

①李扬:《诗性之思》,《文学评论》,2004年2期。

②贺贻孙:《诗筏》,《清诗话续编》,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136页。

③毛诗序:《中国历代文论选》第一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1979年,63页。

巨大的力量可以撼动五岳,跨越江海;相比之下,楚王台榭那样的荣华富贵在宇宙时空中又算得了什么?诗心与天体宇宙的沟通岂不具备了征服一切的形而上的精神力量吗?

李白的人格精神是非常鲜明的。就最高理想而言,李白选择了功成身退。然而,“申管晏之谈,谋帝王之术。奋

(其智能,愿为辅弼。使寰宇大定,海县清一”《代寿山答孟)的政治追求始终未能实现,所以他功既未少府移文书》

④⑤郭沫若:《李白与杜甫》,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71年,93页,94页。

⑥⑧⑨杨义:《李杜诗学》,北京:北京出版社2001年,115页,105页,11页。

⑦程千帆:《程千帆全集第十二卷・程氏汉语文学通史》,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0年,177页。

⑩康怀远:《李白批评论》,成都:巴蜀书社2004年,27~29页。

成,身也就未退。身之未退,便意味着进取,李白为了进取,曾经入长安、从永王,即使到了病暮之年,还去请缨参军。所以他的进取体现着一种理想人格。李白因为政治理想无由实现而痛心疾首,不改初衷,这是他理想人格最难能可贵的地方。执著的追求造就了李白的现实人格,他在政治理

(作者单位:重庆三峡学院中文系)

责任编辑 树凯

176

表现精神的诗篇六
《浅论李贺独特的诗歌精神》

浅论李贺独特的诗歌精神

摘要:

李贺是中国诗歌界一朵奇葩,其诗歌具有独特的艺术特色,而独特的艺术特色是应其独特的诗歌精神影响生成的。其精神气格具体表现为:傲骨远志、高格、独化、冷不退避、哀绝不屈。一个时代社会背景、文化背景及个人身世背景同时作用下,诗人在接受和选择过程中生成的生命意识形态,并成为一切行为活动的本源。本文主要从诗人被动接受的背景以及主动选择接受的艺术结构入手,试探究其最终形成的精神气格。帮助读者更深层次解读艺术家艺术作品。

关键词:

李贺 背景 接受 精神气格

Shallow LiHe unique poetry theory

Abstract:

In general,thespirt of poetry is a subject fewer people deal within the field of literary reviews.In fact,it is a little vague to a certain degree.It is a psychoiogical ideology in deep level,which towers above creative methods,linguistic of social,cutural and family background of individuals influence of life in the process of accepting and selecting,is the cause of all activities.This essay tries to make a research on the peculiar spirit of poetry in order to help the readers to explain and understand artistic works,from active and passive acceptance.

Key words:

LiHe background accpting spirit of poetry

绪论:

李贺,中唐诗人。自唐杜牧为其诗作序赞赏后,后人多欣赏李贺诗歌,相关评论主要有:唐:杜牧-《李贺诗歌序》;李商隐-《李长

吉小传》;五代:王定保-《唐樜言》;宋:魏庆之-《诗人玉屑》;明:谢榛-《四溟诗话》;陆时雍-《诗境总论》;清:黄陶奄-《李长吉集》评本;沈德潜-《唐诗别裁》;王琬-《李贺诗歌集注》;现当代:王礼锡-《李长吉评传》;朱自清-《李贺年谱》;钱钟书-《谈艺录》。

2009年3月,由南京译林出版社出版的叙利亚诗人阿多尼斯诗选《我的孤独是一座花园》一书中,杨炼先生在序文开篇如是说:‚什么是诗歌精神?对于习惯肢解诗歌器官的学者,这个问题太笼统了。对于热衷以小圈子划分地盘的诗人团伙,这个问题太宽泛了。简单的说,它太‘大’了,大得容不下流行的诗歌分类学。这个问题,不是要在一首诗里读出一段时间,一种观念,一个流派。恰恰相反,它的提出,正在于真正是诗人对任何分类法发自内心的不信任。……我们知道,确实存在某种贯穿了所有诗歌的东西。‛先生还在《诗歌将拯救我们》(发表于《书城》杂志2003年第10期)中介绍过相关的观念,认为‚诗歌精神‛直接关系一位诗人的精神质地。

诗歌精神一说正如中国古代文学批评气论,蒲震元著《中国艺术意境论》系统论及‚气‛在艺术创作中的具体影响,综合了古今汉语文学批评中涉及‚气论‛的观点,提出了‚气之虚境审美‛,本文以类似气之虚境审美的观念为支撑,主要结合相关李贺的诗歌创作背景、结构,谈论诗歌精神具体到诗人李贺身上是如何表现。

一、精神气格生成背景

李贺诗歌独特的艺术特色,是在一定背景下生成。背景即个体的被动接受,是最初心理气质形成的先决条件。大的历史政治背景及个人身世背景、时代文化背景,无一例外对个体的精神气格起一定的作用。在精神气格的作用下,直接影响个人观念。表现在诗歌创作活动中,可概括为自居高格、心怀远志而又不得志,使得诗人艺术活动及艺术作品体现沉郁、冷怨的艺术特质。

1、历史政治背景影响

李贺,中唐元和时期诗人。

姚文夑先生在《昌谷诗注自序》中形象描写了李贺生存社会背景:‚元和之朝,外则藩镇悖逆,戎寇交讧,内则八关十六子之徒,肆志流毒,为祸不测。上则有英武之君,而又惑于神仙。有志之士即身膺朱紫,亦郁郁忧愤,矧乎怀才无处者乎?‛1[1]

又如宋琬著《昌谷注叙》:‚贺、王孙也,所忧家国也,和亲之非也,求仙之妄也,藩镇之专权也,阉宦之典兵也,朋党之衅成而戎寇之祸结也‛2[2]。

李贺为‚安史之乱‛后文人,经安史之乱,唐朝国力衰减,危机四伏,险象环生。无论政治经济还是军事文化,都极力寻求各种变革以维持政权的稳定。文学上,强调文学附于儒学,作者的思想感情才有正统的来源,是非喜怒才合乎封建社会的道德标准。具体变革有‚古

文运动‛,‚牛李党之争‛等。作为‚皇孙‛的李贺,面对不平的历史格局,极力想贡献自己的才华,这种抱负因不得志而转变为幽怨愤慨,表现在诗歌精神上即为冷怨高格。

2、身世背景影响

李贺,贞元七年(公元七九一)生,元和十二年(公元八一七)卒。3[3]最早为李贺诗作叙的杜牧有言:‚贺,唐皇诸孙,字长吉‛4[4],后世多同意并沿用此观点。

李贺是唐高祖李渊叔父郑王李亮的后裔,李唐王室宗孙。其在(《昌谷北园新笋四首》其一)中写到:‚箨落长竿削玉开,君看母笋是龙材‛,以龙材自诩,被动接受皇孙身份,自己就进入了一座高台,继承高贵的传统气息,以高格自居。另一方面,元和年代时隔唐建朝年代久远的,到李贺一代已经算得被遗忘的皇亲了,多少造成了诗人心中的沉郁。

被动的身世背景使得李贺对未来期望极高,他自小聪慧过人,学者如王定保曾论李贺七岁能作《高轩过》5[5],后虽有争议,但李贺的天才还是可以肯定的。他想从仕,据记载,贺‚年未弱冠,丁内艰,他日举进士,或谤贺不避家讳,文公特著《讳著》一篇,不幸未登壮士而卒‛6[6],又:‚父名晋肃,不举进士,昌黎作《原讳》劝之,

卒不就举‛7[7]。如此身世遭遇,一定程度上成为诗人创作的情感基调,也是其诗歌精神的基调,表现为沉郁无奈的精神气格。

3、文化背景影响

诗歌是中华文学的宗教,上至王公贵族,下至平民百姓,大多数人把足够的虔诚和崇尚、信仰指向诗歌,诗歌就广泛流传开来。

李贺生于唐朝,是诗歌的黄金朝代,各类诗作、诗风在唐代发展到了顶峰。甚至唐朝文人皆可赋诗。李贺自幼从文,又有过人天赋,自然接受了诗歌创作。诗歌传播发展也体现出变革从新的规律,从《诗经》到骚体,再到汉乐府,魏晋风骨,发展到唐朝最先的变化体现为陈子昂主张的诗歌革新,后是白居易等人的‚新乐府运动‛,韩愈等人的‚古文运动‛。李贺以前,盛唐诗歌如李白者已经发展到顶峰,不可逾越。李贺是有野心之人,不甘居人下,顾自思变革,独成一家。其诗歌所表现出来的虚荒诞幻实独具一格。奇诡亦为李贺诗歌精神的的一种表现。

李贺诗歌创作继承(被动接受)了汉语诗歌的传统,深刻,意蕴深远。有学者认为李贺学习屈原的诗歌理念,他多用‚香‛意象,常写‚美人‛,又意境怪诞奇诡,与屈大夫诗歌有极相似之处。可见关于学习屈原的论点是成立的。赞同者颇多,如宋琬,云:‚贺才学《骚》者也,而处时不同。‛又云:‚李白,李贺皆取法于《九歌》,贺尤幽渺‛8[8]。杜牧序李贺诗歌云:‚骚人之苗裔‛,‚少加于理,奴仆命骚可也‛9[9]。

表现精神的诗篇七
《诗歌的思想内容》

一、诗歌的思想内容

常见情感:忧愁、惆怅、孤独、寂寞、伤感、烦闷、闲适、欢乐、仰慕、激愤、坚持节操等。

(一)边塞诗(建功报国类)

唐诗多为:

1.边塞的山川景物和风土人情;

2.从军边塞、杀敌报国的意志;

3.描绘将士英勇无畏、昂扬勃发的精神状态;

4.讴歌边塞将士不畏辛劳、保卫边陲的战斗精神;

5.建功立业的渴望和保家卫国的豪情;

6.将士久戍的乡愁和闺中妻子的离恨;

7.将士和亲人相互思念的深沉情感;

8.塞外生活的艰辛和连年征战的惨烈;

9.讽刺并劝谏拓土开边、穷兵黩武的统治者;

10.对腐败无能的将领的愤怒和对士兵痛苦生活的同情;

11.盼望爱兵如子、英勇善战的将领出现。

宋词常有:

1.山河沦丧的痛苦和归家无望的哀痛;

2.壮志难酬的怨愤和理想不为人知的愁苦心情;

3.对统治者苟且偷安不思收复失地的痛苦;

4.对投降派、主和派及小人当道的愤懑;5.对异族统治下人民流离失所、痛苦生活的同情。

风格多为:悲凉慷慨、雄浑豪放、奔腾俊伟等。

(二)忧国伤时类(与上一类多有重复)

1.揭露统治者的昏庸腐朽;

2.反映离乱的痛苦;

3.同情人民的疾苦;

4.对国家民族前途命运的担忧;

5.揭露统治者穷兵黩武

6.揭露统治者的横征暴敛。

(三)送别诗

1.直接抒写离别之情(依依不舍的留念,情深意长的勉励,坦陈心志的告白,前途艰辛的担忧;

2.重在劝勉、鼓励、安慰

3.借以一吐胸中积愤或表明心志。

送别诗中常用的意象:长亭、杨柳、夕阳、酒、秋等 。

(四)山水田园诗

谢灵运开山水诗先河,陶渊明开田园诗先河,唐代山水田园诗派代表人物是王维、孟浩然。

1.描写自然风光;

2.农村景物;

3.闲适、恬淡的隐居生活。

诗境隽永优美,风格恬静淡雅,语言清丽洗练。田园诗风格为恬淡宁谧,山水诗风格为清新优美。

(五)咏物诗

内容上以某一物为描写对象,抓住其某些特征着意描摹。思想上往往是托物言志。 由物到人,由实到虚,写出精神品格。常用比喻、象征、拟人、对比等表现手法。

(六)思乡怀人类诗歌

1.羁旅愁思;

2.思念亲友;

3.征人思乡;

4.闺中怀人。

写作上:

1触景伤情;

2.感时生情(中秋望月、重阳登高、伤春悲秋、日暮思归);

3.托物传情(月、雁、笛、柳);

4.因梦寄情;

5.妙喻传情。

(七)咏史怀古诗

1.怀念古代的人物和事迹,将史实与现实扭结到一起,感慨个人遭遇(怀才不遇),或抨击社会现实;

2.对历史、功名利禄、繁华富贵等作冷静的理性思考与评价;

3.仅是客观的叙述,诗人自身的遭遇不在其中,诗人的感慨只是画外之音而已。

(八)思妇闺情诗

1.抒发别离苦情;

2.描写美人迟暮;

3.寄寓人生感慨。

(九)即景(或即事)抒怀类诗歌

1.寄情山水、田园的悠闲;

2.昔胜今衰的感慨;

3.借古讽今的情怀;

4.青春易逝的伤感;

5.仕途失意的苦闷;

6.告慰平生的喜悦;

7.年华消逝、壮志难酬的悲叹

8.记梦悼亡,遗世游仙。

二、常见意象的含义:

杨柳——离情别恨或柔情

梧桐——寂寞惆怅、凄苦凄凉悲伤

绿叶——希望、活力

黄叶——新陈代谢或表现美人迟暮

禾黍——对昔盛今衰的感叹

黄粱——虚幻的事或欲望的破灭

鸿雁——书信、两情交往或思乡之情

鹧鸪——荒凉破败或惆怅落寞

杜鹃——哀怨、凄恻、思归

鱼——自由、闲适

沙鸥——人生的飘零或伤感愁怀

青鸟——情人的使者

露——人生短促、生命易逝

雪——纯洁、高洁或表环境的恶劣

霜——人生无常易老,表前路坎坷

浮云——游子漂泊、飘零

船——漂泊、无拘无束,自由旷达

秋雨——忧愁

流水——叹惋、时间流逝

落叶——失意、伤感

大漠——苍凉

旷野——凄清

竹林——闲趣、隐逸

孤灯——孤苦、羁旅凄凉思乡怀人

古琴——知音

古道——荒凉

长亭——送别

楼兰 ——国立功

关山——怀乡、思人

阳关——离别送行

莲——爱情

阑干——思念、寂寞、离愁

孤雁——思亲,思乡,孤独

寒蝉——悲凉、离愁别绪

解题思路(方法指导)点拨

1.理解和挖掘“注释”信息,把握思想感情:

作为考试题中的注释,我们认为这绝不是“无意点缀”,而是出题人“有意而为”,注释的信息是出题人留给解题人(考生)解答问题的“蛛丝马迹”,我们找到这些“蛛丝马迹”并“顺藤摸瓜”,在考场上,可能会有更好的收获。 例:(2009全国I)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次石湖书扇韵①

姜 夔②

桥西一曲水通村,岸阁浮萍绿有痕。

家住石湖人不到,藕花多处别开门。

表现精神的诗篇八
《论杨牧诗歌表现的现实理性精神》

表现精神的诗篇九
《诗歌的思想内容》

表现精神的诗篇十
《古诗词思想内容分类--已核》

本文来源:http://www.guakaob.com/zigeleikaoshi/145678.html

    【表现精神的诗】相关推荐

    热门标签

    HO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