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喻的诗

| 电子商务师 |

【www.guakaob.com--电子商务师】

比喻的诗篇一
《比喻和诗》

比喻和诗

(据在香港教育学院的演讲整理)

孙绍振

内地老师近来普遍强烈要求在语文課上,多讲讲“语基”,所谓“语基”,就是一般的语法和修辞知识。但是,新近公布的《语文课程标准》却是淡化“语基”的,总的精神是,可以讲一点,但是,不要考试,因为,语法修辞在学术上很复杂,不是轻易能够讲到位的。比如说,讲到比喻,我们的老师,通常讲的是,比喻有明喻、暗喻、有本体、喻体等。但是,这样有什么用处呢?基本没有。因为没有回答什么的比喻是精彩的,什么样的是平庸的。比如说朱自清的《荷塘月色》写到荷塘时,据余光中先生分析,一连用了十四个比喻。有十三个是不好的,只有一个是好的。但是,这一段恰恰是老师们认为是最精彩的,甚至是要求学生背诵的。这说明,老师们心目中的语基,大抵是常识性的,有许多粗糙的,不可靠的成份,还没有达到可以具体解决问题的程度。空谈无用,还是从内地中学语文课本上常见一个练习题开始。这个题目引用《世说新语·语言》的一段:

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公大笑乐。

这个问题,光凭印象就可以简单解答,谢道蕴的比喻比较好,但是,很少有老师能够把道理讲清楚。光有个感觉是不够的,因为第一,感觉到的,可能有错,第二,即使没有错,感觉是比较肤浅的。感觉到的,不一定能够理解,理解了的,才能更好地感觉,甚至纠正感觉的错误。老师的责任就是要把其中的道理讲清楚,这就涉及到对比喻内部特殊矛盾的分析。这就要更新我们知识结构,要重新学习。

通常的比喻有三种,第一种,是两个不同事物或概念之间的共同点,这比较常见,如,“燕山雪花大如席”。“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第二种是抓住事物之间相异点折,如“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第三种,把相同与相异点统一起来的就更特殊,如,“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第二和第三种,是比喻中的特殊类型。最基本的,最大量的是第一种,从不同事物或概念之间的共同点出发。谢安家族咏雪故事属于这一种。

构成比喻,有两个基本的要素:首先是,从客观上来说,二者必须在根本上、整体上,有质的不同,其次是,在局部上,有共同之处。黄侃在《读文心雕龙杞记》中说:“但有一端之相似,即可取以为兴。”这里说的是兴,实际上也包含了比的规律。《诗经》“出其东门,有女如云。”首先是,女人和云,在根本性质上是不可混同的,然后才是,在数量的众多给人的印象上,有某种一致之处。撇开显而易见的不同中突出隐蔽的美学联系,比喻的力量正是在这

里。比喻不嫌弃这种暂时的、局部的一致性,它感动我们的正是这种局部的,似乎是忽明忽灭的,摇摇欲坠的一致性。二者之间的相异性,是我们熟知的,熟知的,就是感觉麻木的,没有感觉的,但是二者之间的共同点却是被淹没的,一旦呈现,就变成新知,在旧的感觉发现了新的,就可能被感染。比喻的功能,就是没有感觉的地方,开拓出新的感觉。我们说“有女如云”,明知云和女性区别是根本的,仍然能体悟到某种纷纭的感觉。如果你觉得这不够准确,要追求高度的精确,使二者融洽无间,像两个等相等半径的同心圆一样重合,没有别的选择,只能说“有女如女”,而这在逻辑上就犯了同语反复的错误,比喻的感觉冲击功能也就落空了。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说牙齿雪白,因为牙齿不是雪,牙齿和雪根本不一样,牙齿像雪一样白,才有形象感,如果硬要完全一样,就只好说,牙齿像牙齿一样白,这等于百分之百的蠢话。所以纪昀(晓岚)说比喻“亦有太切,转成滞相者”。

比喻不能绝对地追求精确,比喻的生命就是在不精确中求精确。

朱熹给比喻下的定义是:“以彼物譬喻此物也。”(《四库全书·晦庵集:致林熙之》)只接触到了矛盾的一个侧面。王逸在《楚辞章句离骚序》中说:“‘离骚’之文,依诗取兴,引类譬喻,故善鸟香草,以配忠贞,恶禽臭物,以比谗佞,灵修美人,以比于君;宓妃佚女,以譬贤臣;虬龙鸾凤,以托君子;飘风云霓,以喻小人。”《楚辞》在比喻上比之《诗经》,更加大胆,它更加勇敢地突破了以物比物,托物比事的模式,在有形的自然事物与无形的精神之间发现相通之点,在自然与心灵之间架设了独异的想象桥梁。

关键在于,不拘泥于事物本身,超脱事物本身,放心大胆地到事物以外去,才能激发出新异的感觉,执着粘滞于事物本身只能停留在感觉的麻木上。亚里斯多德在《修辞学》中说得更具体,更彻底:

当诗人用‘枯萎的树干’来比喻老年,他使用了‘失去了青春’这样一个两方面都共有的概念来给我们表达了一种新的思想新的事实。[1]

在一般人的印象中,枯树与老年之间的相异占着绝对优势,诗人的才能,就在于在一个暂时性的比喻中,而把占劣势的二者相同之点在瞬间突出起来,使新异的感觉占据压倒的优势。对于诗人来说,正是拥有了这种“翻云覆雨”“推陈出新”的想象魄力,比喻才能令人耳目为之一新。

自然,这并不是说,任何不相干的事物,只要任意加以凑合一番,便能构成新颖的叫人心灵振奋的比喻。如果二者共同之处没有得到充分的突出,或是根本不相契合,则会不伦不类,给人无类比附的生硬之感。比喻不但要求一点相通,而且要求在这一点上尽可能的准确、和谐。所以《文心雕龙·比兴》中说:“比类虽繁,以切至为贵。”不准确、不精密的比喻,在阅读中,可能产

生抗拒之感。亚里斯多德批评古希腊悲剧诗人克里奥封说,他的作品中有一个句子:

啊,皇后一样的无花果树。

他认为,这造成了滑稽的效果。[2]因为,无花果树太朴素了,而皇后则很堂皇。二者在通常意义上缺乏显而易见的相通之处。这说明,比较有两种,一种是一般的比较,一种是好的比喻,好的比喻,不但要符合一般比喻的规律,而且要精致,不但词语表层显性意义相通,而且在深层的、隐性的、暗示的、联想的意义也要相切。这就是《文心雕龙》所说的“以切至为贵。”

有了这样的理论基础,就可以正面来回答谢安侄儿谢朗的“撒盐空中”和侄女谢道韫的“柳絮因风”哪一个比较好的问题了。

以空中撒盐比降雪,符合本质不同,一点相通的规律,盐的形状、颜色上与雪一点相通,可以构成比喻。但以盐下落比喻雪花,引起的联想,却不及柳絮因风那么“切至”。因为盐粒是有硬度的,而雪花则没有,盐粒的质量大,决定了下落有两个特点,一是,直线的,二是,速度比较快。而柳絮质量是很小的,下落不是直线的,而是方向不定的,飘飘荡荡,很轻盈的,速度是比较慢的。三是,柳絮飘飞是自然常见的现象,容易引起经验的回忆,而撒盐空中,并不是自然现象,撒的动作,和手联系在一起,空间是有限的,和满天雪花纷纷扬扬之间联想是不够“切至”的。四是,柳絮纷飞,在当时的诗文中,早已和春日景象联系在一起,引起的联想是诗意的,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谢道韫的比喻,不但恰当切至,而且富于诗意的联想,而谢朗的比喻,则是比较粗糙的。

比喻的“切至”与否,不能仅仅从比喻本身看,还要从作家主体来看,和作者追求的风格有关系,谢道韫的比喻之所以好,还因为表现了她的女性身份相“切至”,如果换一个人,关西大汉,这样的比喻,就可能不够“切至”,有古代咏雪诗曰:“战罢玉龙三百万,残麟败甲满天飞”,就含着男性雄浑气质的联想,读者从这个比喻中,可能感受到叱咤风云的将军气度。

比喻的暗示和联想的精致性,还和形式和风格不可分割。

未若柳絮因风起,是七言的古诗(不讲平仄的),是诗的比喻,充满了雅致高贵的风格。但,并不是唯一的写法。同样是写雪的,李白有“燕山雪花大如席”(《北风行》)就是另一种豪迈的风格了。李白的豪迈与他对雪花的夸张修辞有关。如此大幅度的夸张,似乎有点离谱,故鲁迅为之辩护曰:

“燕山雪花大如席”,是夸张,但燕山究竟有雪花,就含着一点诚实在里面,使我们立刻知道燕山原来有这么冷。如果说“广州雪花大如席”,那可就变成笑话了。[3]

鲁迅的这个解释,仅仅从客观对象的特点来看问题,有一定的道理,但是,却把问题简单化了。其实,全面看问题,至少应该从三个方面,第一,本体与喻体的客体的特征的相似性,鲁迅所说,正是这个意思,因为是在北国燕山,雪花特别大。但是,特征的相似性是很丰富的,有时,北方的雪花并不仅仅是雪片之大,如岑参的“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就以雪片之多,铺天盖地之美取胜。为什么有不同的选择呢?这就有了第二个原因,那就是主体特征,也就是情感的、风格的选择和同化。从这个意义上说来似乎感情感是绝对自由的,但是情感还到受到另一个维度的约束,那就是文学形式,“燕山雪花大如席”之所以精彩,还因为,它是诗。诗的虚拟性,决定了它的想象空间要大得多。如果是写游记性质的散文,说是站在轩辕台上,看到雪花一片一片像席子一样地落下来。那就可能成为鲁迅所担忧的“笑话”的。但是,诗意的情趣,并不是文学唯一的旨归,除情趣以外,笑话也是有趣味的。文雅地说,就是所谓谐趣。这时的比喻,就不是以切至为贵,相反,越是不“切至”,越是不伦不类,越有效果,这种效果,叫做幽默。同样是咏雪,有打油诗把雪比作“天公大吐痰”,固然没有诗意,但是,有某种不伦不类的怪异感,不和谐感,在西方文论中,这叫做“incongruity”,在一定的上下文中,也可能成为某种带着喜剧性的趣味。如果说,诗意的比喻,表现的是情趣的话,而幽默的比喻传达就是另外一种趣味,那就是谐趣。举一个更为明显的例子,如“这孩子的脸红得像苹果,不过比苹果多了两个酒窝。”这是带着诗意的比喻。如果不追求情趣,而是谐趣,就可以这样说:“这孩子的脸红得像红烧牛肉”,这是没有抒情意味的,缺乏诗的情趣的,但是,却可能在一定的语境中,显得很幽默风趣,这叫做谐趣。要知道,诗歌的趣味并不只限于情趣,而且还有谐趣。这在诗歌中也是一格。相传苏东坡的脸很长而且多须,其妹苏小妹额头相当突出,眼窝深陷,苏东坡以诗非常夸张地强调了他妹妹的深眼窝说:“数次拭脸深难到,留却汪汪两道泉。”妹妹反过来讥讽哥哥的络绸胡子:“口角几回无觅处,忽闻须内有声传。”哥哥又回过来嘲笑妹妹的“奔儿头”:“迈出房门将半步,额头已然至前庭。”妹妹又戏谑性地嘲笑哥哥的长脸:“去年一滴相思泪,今朝方流到腮边。”虽然是极度夸张双方长相的某一特点,甚至达到怪诞化的程度,但却没有丑化,至多是让人感到可笑,这就无伤大雅。除此以外,诗歌的比喻还有既不是情趣,也不是谐趣的,叫做“智趣”的。最有名的例子,就是朱熹的《观书有感》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整首诗都是一个暗喻,把自己的心灵比作是水田,为什么永远清净如镜地照出天光云影呢?因为有源头活水,联系到诗的题目的“观书”,说明,观书就是活水。这不是抒情的情趣,也不是幽默的谐趣,而是智慧的“智趣。”

什么问题都不能简单化,简单化就是思考线性化,线性化就是把系统的、多层次的环节,完全淹盖起来,只以一个原因,直接阐释一个结果。比喻的内在结构也一样有相当系统丰富的层次,细究下去,还有近取譬,远取譬,还有抽象的喻体和具体的喻体等的讲究。[4]把复杂的问题简单化,是常见的偏颇,就是鲁迅也未能免俗,把客体的特征作为唯一的解释。

我想,他的失误,最根本的是,他提出问题,是从一般修辞学的角度,而不是从诗的角度。如果从诗的角度,柳絮因风,撒盐空中,就不仅仅是修辞的问题,修辞本身不能决定自己的价值,要看第一,传达情志起了什么作用,第二,而什么样的作用又要看运用了什么样的文学形式。同样的比喻,在不同的文学形式,效果是不同的。

2012年2月12日星期日

[1] 伍蠡甫编《西方文论选》上,上海译文出版社,1979年,第94页

[2]伍蠡甫编《西方文论选》上,上海译文出版社,1979年,第92页)

[3],《且介亭杂文二集》,《鲁迅全集》第6卷,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第241页。

[4]读者如有兴趣,可以参阅我的《文学创作论》,海峡文艺出版社,2004年版,第329-331页。或者我的《文学性讲演录》,广西师大出版社,2006年,第131页。

比喻的诗篇二
《比喻在古诗词中的作用》

大语文论坛.阅读教学

莪靛不难着潦。范词中这种美豹鑫然西卷,在鲞健了出来.澎袋垒动缝反映了守边将士豹深诱的憨乡之箸名诗人的作品巾是常出现的。“诲境入词”也可以说情。再如-繁曹操、孙权、刘胬。用尽机关,徒劳心力.只是范仲淹在词的麓术手法上的一个歼拓。

得三分天地。”(<剔银灯>)中的“笑”这个动词就邋用得上面我们从两个方面分析了范调在艺术境界创选十分形象。把他对孙、刘、曹的幂屑、轻蔑的神情准确地土戆戎功之处。瑟蓬{孛淹篷够在饲绺孛剑造基情真境镕琵了出来。我襄l如缨麴考祭,词酶诗化,教文纯豹语羹的艺术境器。怒子他娴熬匏使用谣言的技巧努不帮言。可睽说怒首开予范{孛淹,蕊瑶为苏轼、辛奔痰所继的。他的词作语誊清丽流畅.通俗质朴。音调铿锵,有清承而至光火。

水出芙蓉之美。无刻意雕琢之痕。文学的艺术是语言的范仲i畿词作的清丽流畅,质朴自然,形象嫩动,毫艺术。作品的成败与否。语言起着栩嬲重要的作用。词无花间脂粉气的语言,无疑绦宋词的词坛带来了一股疑萎我至宋。文入靛蘩意遥求藻镶。宠满了华嚣香艳的藜鼹。

词句,这直至来初鹣晏珠才稍有改变。蠢范仲淹词俸的综上分褥.范词中真挚情感酶表露,真实如涎的景语言可以说基本上摆脱了这种浮廉的形式主义的柬物描写,构成了王国维先生所说的“境界”,荐加上他那缚。如“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旅“无矫柔妆泶之态”的语言.构成了他的作品的艺术氛慕遮》)读来通俗易懂,音节和谐,流畅自然,有着涛的围.为其形织的塑造提供了活动场所。在这样一个凄清耪律美。吴毒银爨豹感染力。

苍骧静甄境氛藿孛。适动羞一令灌体悲愁,控卷难醚,

要表达作者的内心感受.反映攀物的箍貔.语言就饶匿优民.入孤心孤的老者。德、景、入三者合垮一体,

妊须形象、生动、准确。范词的语裔是达到了这一要求景为情生。情景交融。真实而崩然。

的。如。羌管悠悠耩满地”中。悠悠”这个叠音词。就把茺★作崭简介:赵万有,河南省渑池县第二高缎中学管所吹出的如泣如诉、不绝如缕的鬻乐声准确地描绘

教师。

比喻在古诗词寸均作用

阐黎悫

【擒要l比喻是中骘古典诗词中常髓的一种修辞手法,它砰艺术形象的塑造i意境的韶l逵、艺术风格酶形成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本文在结合作潞分析的基础上.盼比喻在古诗词中的作用作了系统的归蚺论述。

【关键词】古典诗词

比喻修雌手法表达效暴

谤竭剖俸串鬻鬟戆一种竽苓少约挽秀洚诞孛。佟毒毪缝笼罄嚣赛毒。欲毙器壤毙秀予,滚牧演菰法——比喻.往绽和艺术形象的浆新颖贴切的比喻.塑造出许许多多总相室。

造、艺术意境的创造、艺术风格的形的形神具佳的艺术形象来。例如:

——苏轼(饮湖上处睛后雨)

成.乃至艺术效果的产生有着密切(1)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艾

例(1)中,以物喻物,用“白玉的联系。结合诗调的特点,针对比喻疑瑶台镜.飞柱费云媸。

盘”、。瑶台镜”,来比喻月亮,霹出了在涛词孛懿终焉。现把它撬摇为羰——季-蠹《古臻秀褥>

把胃竞豹姣涪明亮,弱露,“飞在毒下几个方面:

伫)洛辩索震如相闻,一片泳心云端”也形象的把月亮的位鼹给写一、有助于擞造生动形象的麓

在玉壶。

了出来。很好地塑造了满月的情形。术影象

——玉爵龄<芙蓉楼迭肇渐>例(2)中.把品德比瑜为“冰心”,指写诗作面,甏撼对象“写嚣”、写国碧玉牧贱一树高,万条甓1:

品德就缘溅轰中的冰,取冰的透明褥“传裤”这裁癸掇准事物酶黪赢。鳔丝绦。不知细跨谵蓑窭,二霹豢燕

洁净之意,怒象生秀埝绣。搦(3)匐,如果想借助其他的事物来表现。就似剪刀。

用*剪刀”眈喻二月的春风.憔妙健得使用比喻。那么。本体和喻体之间——贺知章‘咏柳>

肖.让人眼前顿时产生这样的溺画:的相似点,就是我们要注意的关键。

(4)水光墩滟晴方好,山色擞臌

春风吹过,仿佛是一把把瓣刀把一

・鹊・

大语文论坛.阅读教学

片片的柳叶给剪了出辫乏.那么均匀,那么终柔。饿(4)句以疆子比嚣潮,树托懑溪溯豹艳磊,突爨了二者皆责在天然的理趣。这些比喻.把本体描摹得形神兼备,生动鲜明,能唤起人们的联想、想象。

:、睫翻造蹬馕豢交歉酶艺术境赛

情景交融是诗词传统的常见抒情手段。这种抒情学段{芏往借助于比喻,成功地完成了艺术境界的创设。铡妇:

《1)溃党铰嚣两鹈和,潭萄无燕

嘲无离别的深挚感情.情融化在月毡之孛。

三。骞蘩手鼯戏含蓄委婉豹慧涞风格

诗词贵在含蓄。诗词含蓄委婉的艺术风格的形成.是由题材、主鼷、绫擒、诿言稻表现手法等多种爨豢决定懿。两眈埝豹运零往,疰起蓑一定的作用。它多袭现为或以生活巾彼事喻生活中此辫.或以自然现织比社会现象j或以物比喻人,或以入魄喻物,疆寄托俺誊豹思想感情。从隔有劲予含蓄娄婉风格静形或。例如:

君知妾有夫。赠赍双明珠。感菪缝绋意。糸在红罗禚。妾家高楼连苑题,嶷人我载明免璧。磐君惩心务甚弼,事夫誓死箍生孺。还君磋珠双溜

糖。恨不相逢未嫁时。

冷烛无烟缀蜡干.芳心犹卷怯

豢寒。一缄书筏簸俺事.会被东藏跨嚣看。

——钱羽《未展芭蘸)

这首诗首句从形状、色泽两个方面设喻。然后嘲物及人。仿佛是一位会请棘脉的少女.麦子寒意袭入的繇境的寨缚。疑能暂嚣壹把啻邑豹情怀藏在心底。兰四句又从整体外形上把未展的能蕉也比喻为一本卷起来的书本。鼠为藏有心事,而会被东风羧稔雾荤看。谈罢瑟诗,我们眼麓不由缝会出现鄂耪芭蕉戳鄹擒爨的叶子的模样。它的颜色,它的色泽等等。

再如自居易的《花非花》:

藐襄藐,雾臻雾。夜半寒。天爨

镜来磨,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膏螺。

——剃禹锯《望滑庭》

灞李蠹乘舟赘欲萼耄,怨蠲岸上

蝰歌声。槐花潭永瀑争尺.不及汪论遥我情。

去。来如毒梦凡多时?去稼羲云茏蘸

处。

——枣自<赠汪伦'

(3)恨君不似江楼月,南北东西,

鬻毙容秀,鬟有怒毽惹筑蹇。慑君每

——张籍《节妇吟'

这首诗通篇使用比喻手法。表霸主番是一蓄抒发爨女情事的诗。实质上却是一首政治涛。张籍为拒绝摩师道的勾引而嚣.委婉地表明了自己的政治态度。再如朱庆徐的《近试上张水部》:

满寡跨褒箨红燕.蘩瓷耋燕雾

诗由一连串的比喻组成.它们环环相扣.如行激浇水。反复以鲜嗍的形象突出一令寒营说骐戆。羰貔“喻意。作者蓟底想摇述行么,裁激着我们的想象.去联想、去猜测。辫外。在诗词中。雒{生运用比喻构成通感。从蕊产生弓1人联想的艺术效果。铡鲤郏±元斡《瞬邻家欢笙》:

风吹声如辑彩霞.不知墙终燕谁家。熏门深锁凭寻处,疑有碧撬午树花。

诗的最詹一句以花为意象攒霹音乐.象廷了璧磐豹瞬媛、热爨鞠欢快,让入产垒联想;又如“荚蓉泣溺香兰笑”(李贺)就是由乐声产生的联想。“江城五月落梅花”(李白)魑从挂名产生的联想。

以主论述.获丢令方蚕蘸述7比喻在诗词中的作用。具体在不阏的诗词作品里.W能不是面面俱到,但从整体的诗词来看.它们又是突错融合,相辅相成的。

★箨毒蓑余:粱悫。广秀貉城爽验高中教师。

织泼楼胃,营满还亏,暂潢还亏。待

得豳斓是几时?

一吕本中《栗桑子・恨君不似>例(1)中第二旬把当时的湖面比

喻懋~蠢寒经努塞豹镧镜。嚣为太麓融落,湖永不反兜.像镜子没磨嚣寸的光泽暗淡的样子。第四句将浮在水中的君山比作搁在内银盘里的青螺。这样既把月色下湖光山影的颜色霉褥魏切。叉把壤党凌篷的形获比喻褥恰如其分。全诲纯然写景,描写细致,比喻生动。但送宁静和谐。十分清新的环境融入了坦然淡然的胸体,真可谓情景交融,相得益彰。铡(2)匐阪镌慈浮痰之深来毙骧泛绝送我祷之深,并且不疑。行舟不离潭水。发情萦绕心头。情景相生.互为衬托。例O)N中描写阑人月下恩”君”的情景,她把“君”比作。胃”,对胃努祷.铁”不曩凌”程“寒稼”酶对毙上.殷复倾诉了她愿岛“君”永远团

・64・

舅始。妆罢低声润灾婿.疆眉深浅入时无?

此诗以闺房之事比方科场之事.新娘是诗人自喻,“必婿”喻张籍.“舅魏”唆圭考害。在阂痨熊活豹形象轰l

馘巾.寄托了作者——一个糕试的封

建士子自诩才华而又恐不能及第的心瑷状态。全诗风格器婉、风趣。

霹、有助于产生荸1人联想的艺寨效暴

比喻往往是瓢准了事物之间静相似之处。读者猩黼读诗歌、欣赏诗歌的同时.往往会引起自己的丰富联想.以琢磨何以体现这样的类似之处.透瑟瑾孵沈噙懿轸楚。试举一例:

比喻在古诗词中的作用

作者:作者单位:刊名:英文刊名:年,卷(期):被引用次数:

梁悫

广西防城实验高中

中学语文(下旬·大语文论坛)ZHONGXUE YUWEN2009,""(2)0次

相似文献(10条)

1.期刊论文 中国古典诗词中比喻、夸张与"炼"字的运用 -湖北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29(5)

中国古典诗词的语言美、韵律美颇具艺术魅力,而语言运用中表现出的鲜明、可感、生动的形象性,是运用比喻、夸张等修辞手法,并反复推敲、锤炼的结果.寻求最贴切、恰当的语言表达形式,以增强诗词的艺术感染力,达到诗词语言艺术上的炉火纯青.

2.期刊论文 王正良.Wang Zhengliang 从古典诗词中比喻的运用看"异质远距"原则 -新疆职业大学学报2001,9(2)

本文运用"新批评"派的"异质远距原则"对中国古典诗词中比喻的作用进行了探讨.

3.期刊论文 陶晓跃 敲开古典诗词的"用典"之窗 -阅读与鉴赏2009,""(1)

我们在古典诗词的阅读鉴赏中,常常遇到语言方面的障碍,障碍之一,就是诗词中的"用典"."用典"是诗词中经常采用的一种修辞手法,六朝刘勰在<文心雕龙>里诠释"用典"为:"据事以类义,援古以证今".也就是说,借助以往的典故熔铸自己的思想,既有"类义"的比喻作用,又能够"以古证今".

4.期刊论文 唐玉萍.TABG Yu-ping 模因论与古典诗歌中的比喻 -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07,28(6)

模因是文化信息单位,它像基因一样得到继承,像病毒那样得以传播.文章分析了古典诗词的修辞手法中的模因现象,在对模因论的认识的基础上讨论了比喻模因的仿制.

5.学位论文 秦颖 从认知角度看汉语古典诗词中隐喻的翻译 2006

本文基于认知隐喻学和隐喻翻译理论的成果,尤其是Lakoff和Johnson的概念隐喻理论与Fauconnier和Turner的概念合成理论,以及它们对隐喻和诗性隐喻本质的解析和对翻译过程的诠释,通过研究中国古典诗词中的隐喻,探讨隐喻翻译的原则、策略及意义。

作为2000年来学术领域的常青树,隐喻的研究随着语言学理论及哲学理论的完善经历了漫长而本质的变化过程。本文从历史发展的角度,回顾了在西方学术界隐喻从纯粹的修辞工具到认知手段的演变,强调了隐喻和诗性隐喻的认知和概念本质。同时,通过对比的方法,介绍了国内传统的比喻研究及在认知隐喻学理论深刻影响和指导下产生的对隐喻的重新认识。认知语言学对隐喻翻译理论的指导是本文关注的要点。

由于客观主义长期在西方占据主导地位,传统的隐喻译论追求对等的隐喻翻译以及基于刻板的分类学的隐喻翻译学说;而基于经验主义的认知隐喻学和隐喻翻译理论旨在探究认知和翻译决策过程的潜在机制,进一步探讨如何灵活地运用具体的翻译手段,从而在翻译中达到较好的整体效果。在以上原则的指导下,本文从认知角度对李清照的十一首词作中的隐喻进行了尝试性的分类,并选用《一剪梅》三个不同英文译本的比较分析,证明综合法在隐喻翻译中的效用。

6.期刊论文 刘力军 古诗词中的三类特殊的比喻 -中学语文园地(高中版)2009,""(7)

在古典诗词中,比喻是一种常用的修辞手法,包括明喻、暗喻、借喻、倒喻、博喻等多种形式,倒喻、较喻和博喻是其中特殊的三种.

7.期刊论文 薛吉辰 古诗词中的三类特殊的比喻 -阅读与鉴赏2006,""(7)

在古典诗词中,比喻是一种常用的修辞手法,包括明喻、暗喻、借喻、倒喻、博喻等多种形式,倒喻、较喻和博喻是其中特殊的三种.

8.期刊论文 邱美琼.胡建次.QIU Mei-qiong.HU Jian-ci 言意关系与古典诗词层味 -洛阳师范学院学报2005,24(3)

言与意具有非一一对应性,它为古典诗词"味"的创造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古典诗词在言意关系的张力系统中,具体呈现出素美之味、比喻象征美之味、含蓄之味和醇美之味四个层面.

9.期刊论文 魏一媚.WEI Yi-mei 诗言志歌咏情--谈中国古典诗词的抒情艺术 -浙江纺织服装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5,4(2)

古典诗词以言志抒情见长,而言志抒情艺术又缤纷繁复.借景抒情、缘情绘景、意象组合、比喻叠加等都是古典诗词常用的艺术手法.

10.期刊论文 易琳.YI Lin 虚实相生,尽显风流——浅析古典诗词中的虚和实 -湖南第一师范学报2007,7(3)

古典诗词中的虚和实,包括虚实与情景的关系、虚实与空白的关系、虚实与烘托的关系、虚实与比喻的关系等.虚景和实景的关系,有时是相反相成形成强烈的对比,从而突出中心;有时则是相辅相成形成渲染烘托,从而突出中心.

本文链接:

授权使用:齐齐哈尔大学图书馆(wflsqh),授权号:aabdb4b2-0819-4878-949e-9dfd00ad3785

下载时间:2010年9月26日

比喻的诗篇三
《1试析比喻及其在诗文中的应用》

论文提纲:

试析比喻及其在诗文中的应用

一、绪言:含义+作用+提出问题

二、构成条件

三、基本类型:明,暗,借喻各自在古诗中的运用

四、比喻的灵活运用:博喻,反喻,强喻

五、比喻与其他修辞的不同

比喻VS比拟借喻VS借代

六、结束总结

柳老师,这个提纲不是正规格式的提纲,只是为了全面了解论文内容。论文中有的观点看法只是我自己认为的,并不知道是否具有科学性,只是人说亦云的。最后说声抱歉,因为在忙专升本的事,这么晚才交论文。还有就是祝老师新年愉快,合家欢乐。

试析比喻及其在诗文中的应用

内容摘要 :

比喻是最常见的修辞之一,由本体,喻体,比喻词构成。看一个句子是不是比喻句,要看它的本体和喻体是不是本质不同又有相似点的事物。按照构成要素的不同,比喻分为明喻,暗喻,借喻三种不同类型。我们要注意区分比喻与比拟,借代与借喻的不同。比喻在古诗中有比较广泛的应用,相对于暗喻,诗人更喜欢

明喻和借喻。

主题词:比喻 条件 类型 变体 古诗

正文:

在所有的修辞手法中比喻是最常见的一种,比喻就是打比方,是用本质不同又有相似点的事物描绘事物或说明道理的辞格,又叫“譬喻”。在古今中外文学中比喻占据了不容忽视的一部分。从古代的“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到现代的“但我不能放歌,悄悄是离别的笙箫”(徐志摩《再别康桥》);从鲁迅的“废除几千年的封建制度,需要一场暴风雨”到列夫'托尔斯泰的“没有智慧的头脑,就像没有蜡烛的灯笼”。而在议论文、记叙文、散文,甚至诗辞典赋等文学体裁中都有比喻的身影。运用比喻的作用主要有四点:一是化平淡为生动,二是化深奥为浅显,三是化抽象为具体,四是化冗长为简洁。那么构成比喻的条件是什么,比喻的类型及其与其他修辞的不同之处,比喻在古诗文中的应用又是怎样,本文将简单的探讨一下。

一、构成比喻的条件

比喻有三个构成要素:本体,喻体,比喻词。其中被比方的事物叫“本体”,用来打比方的事物叫“喻体”,联系二者是词语叫“比喻词”。

构成比喻必须具备的条件有两个:一是本体和喻体必须是本质不同的两个事物,否则不能构成比喻;二是本体和喻体之间必须有相似点。二者缺一都不能构成比喻。看一个句子是不是比喻,应看它是否具备这两个条件,而不能只看是否有比喻词。

以下几种情况,虽有比喻词,却不是比喻句。

1、同类事物进行比较;例如:

眼睛也像他父亲一样,周围都肿的通红,这我知道,在海边种地的人,终日吹着海风,大抵是这样的。(鲁迅《故乡》)

这栋房子就像是楼房。

2、表示猜测;例如:

远远看见一座椭圆形的建筑,像是体育馆。

她好像有心事。

那里好像发生了意外。

3、表示想象;

登上城楼,我心里非常激动,仿佛一下子成了一名威武的戍关武士。

4、表示举例的引词;

社会主义中国,在党的阳光照耀下,涌现出许多英雄人物,像雷锋、焦裕禄、孔繁森等。

5、表证实。

正如他所说的,没办法。

带有比喻词却不是比喻句的情况并非只是以上几种,我们在以后的学习中还要继续归纳。

以下诗句虽没有比喻词,却是比喻句。

1、废除几千年的封建制度,需要一场暴风雨。

2、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

3、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4、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山间竹笋,嘴尖皮厚腹中空。(比喻一些没有真才实学,夸夸其谈的人。)

总之,判断一个句子是不是比喻句,不能看它有没有比喻词,而要看它的本体和喻体是不是本质不同又有相似点的事物。

二、基本类型

根据构成要素的不同,比喻可分为明喻、暗喻、借喻三类。

(一)明喻

明喻的构成方式是本体,喻体都出现,喻词用“像、如、似、仿佛、犹如、有如、一般、像„„似的”等

我们看明喻在诗中的运用:

1、比喻词是“如”:

(1)川壅而溃,伤人必多,民亦如此。(《国语'召公谏厉王弥谤》)

(2)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李贺《马诗》)

(3)燕草如碧丝,秦桑低绿枝。(李白《春思》)

(4)镜湖水如月,耶溪女似雪。(李白《越女词其五》)

(5)燕山雪花大如席,纷纷吹落轩辕台。(李白《北风行》)

(6)车如流水马如龙,花月正春风。(李后主《望江南》)

2、比喻词是“似”:

(1)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李后主《虞美人》)

(2)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贺知章《咏柳》)

(3)饮马渡秋水,水寒风似刀。(王昌龄《塞下曲》)

(4)日出江花红似火,春来江水绿如蓝。(白居易《忆江南》)

(5)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杜甫)

3、比喻词是“犹”:

(1)民之有口,犹土之有山川也。(《召公谏厉王弥谤》)

4、比喻词是“若”:

(1)有为者,譬若掘井,掘井九仞,而不及泉,犹为弃井也。(《孟子》)

由此可见,古诗中明喻运用最多的比喻词是“如”“似”。其实在成语中明喻运用最多的比喻词也是“如”“似”“若”。我们可以看下面的成语:恩重如山,挥汗如雨,归心似箭,流年似水,冷若冰霜,呆若木鸡,门庭若市,口若悬

河等。对于为什么在古诗和成语中都喜用“如”“似”“若”的比喻词,我们不作讨论。

(二)暗喻

暗喻的构成方式是本体和喻体都出现,比喻词用“是,变成,成为,等于”等。

暗喻在古诗中比较少见,我找了下面几处:

1、遥知不是雪,唯有暗香来。(王安石)

2、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曹操《龟虽寿》)

3、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苏轼《饮湖上初晴后雨》)虽然暗喻在古诗中不多见,但我们还是要注意暗喻的几种变体。

1、本体和喻体属并列关系

如:从喷泉里喷出来的都是水,从血管里流出来的都是血。

2、本体和喻体是修饰关系

如:这里是花的海洋。

3、本体和喻体是注释关系

如:书籍_人类的朋友。

北京_祖国的心脏。

暗喻的变体不只以上三种情况,我们在学习中要多留心。

(三)借喻

借喻的构成方式是不出现本体,或不在本句出现,而是借用喻体直接代替本体。对于借喻有两种情况:一是不出现本体,二是不在本句出现本体。

1、不出现本体

比喻的诗篇四
《古典诗歌中的比喻》

古典诗歌中的比喻——《中国古典诗词的美感与表达》之十

亚里斯多德, 修辞手法, 古希腊, 生命力, 哲学家

中国古典诗歌中的比喻——《中国古典诗词的美感与表达》之十

陈友冰

什么是比喻?朱熹说是“以此物喻彼物也”(《诗集传》),俗话说就是打比方。作家在描写事物和说明道理时,用同它相似的事物或道理来打比方,这种辞格就叫做比喻。

比喻是一种最古老又富有生命力的修辞手法,。人们表达感情、说明道理、写人状物、述事描景、传形传神、绘声绘色,皆离不开比喻,堪为辞格之首。古希腊哲学家亚里斯多德甚至说“比喻是天才的标志”。

一、比喻的作用

比喻可以用来写景、抒情、寓理和刻划人物,即喻情、喻事、喻人、喻理。具体有以下几个方面:

1、使抽象的东西变得具体可感

例如“愁”是一种抽象的人的心理,在诗词中,诗人使用多种比喻使这种抽象的情绪变得具体可感,如在李白的诗中“愁”有长度:“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秋浦歌》),“一水牵愁万里长”(《横江词》);在陆游诗中不但有长度:“十丈愁城要解围”(《山园》),还有体积:“闲愁万斛酒不敌”(《草书歌》);甚至还有范围:“世言九州外,复有大九州。此言果不虚,仅可容吾愁”(《江楼吹笛饮酒大醉作》);在李清照词中“愁”还可以到处移动:“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在李煜词中,愁像春天的春天江水那样滚滚东去、不可遏止:“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又像是春天的青草到处蔓延:“离恨恰

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清平乐》);贺铸《青玉案》则用五种形象化的事物烟、草、风、絮、雨来显示闲愁的繁多、浓重、绵延不绝:“试问闲愁都儿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形成一种复合比喻。

再如音乐,是种作用于听觉的声音,不可视也不可触,但如何让它可视可可感、可触可摸,白居易的《琵琶行》通过比喻做到了这一点。诗人用“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来形容音乐轻音和重音的交错弹奏,就不只是听觉,也有视觉;用“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水下滩。水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暂歇”形容乐境中流畅和冷涩两种境界,不止是听觉,也有触觉。再如李贺的《李凭箜篌引》,其中夸张李凭弹奏箜篌的感人力量几乎都是采用视觉,如“空山凝云颓不流”、“湘娥啼竹素女愁”,“芙蓉泣露香兰笑”,“十二门前融冷光,二十三丝动紫皇。女娲炼石补天处,石破天惊逗秋雨。梦入神山教神妪,老鱼跳波瘦蛟舞。吴质不眠倚桂树,露脚斜飞湿寒兔”等。这中间又夹入触觉、

想象和夸张。韩愈的《听颖师弹琴》也是如此,不止有大量的听觉比喻,也有视觉和触觉,如开篇的一连串比喻就是听觉和视觉的结合:“呢呢儿女语,恩怨相尔汝。划然銮轩昂,勇士赴敌场。浮云柳絮无根蒂,天地阔远随飞扬”。

2、使具体的形象的变得优美动人

如咏雪,唐朝张打油有首打油诗:“江上一笼统,井上一窟窿。黑狗身上白,白狗身上肿”。诗颇有幽默感,不愧称为“张打油”,此诗的比喻虽然准确,但形象却不够优美,而优美则是比喻的一个要素,例如我们形容夫妻恩爱、朝夕相伴,可将他们比喻成鸳鸯鸟,连理枝,从未有人将他们比喻成血吸虫,因为其形象丑陋又有害人体,但如仅从准确性来说,血吸虫倒是雌雄同体,从不分离的。《世说新语·言语》记载这么一个故事:“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似’;兄女曰‘未若柳絮

因风起。’公大笑乐”。这位得到谢安称赞的兄女即是著名才女谢道蕴。比起谢朗(小名胡儿)的比喻“盐撒空中”,谢道蕴的“柳絮因风起”确实高明得多。试想一下,无数盐粒从空中落下,会给人一种什么样的感受?而柳絮迎风起舞,则妙曼而美好。岑参的《白雪歌》形容飞雪是“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徐陵“三晨喜盈尺,六出儛崇花”,骆宾王《咏雪》:“龙云玉叶上,鹤雪瑞花新”,吴均《咏雪》:“萦空如雾转,凝阶似花积”,卢梅坡“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吕本中“雪似梅花,梅花似雪,似和不似都奇艳”,张元“战退玉龙三百万,败鳞残甲满天飞”等,这些关于“雪”的比喻除了准确外,或是优美,或是雄奇,都给人美的享受。

3、使情感抒发更加充沛、更加感人

诗歌最重要的特征是抒情,没有抒情就没有诗歌,叙事诗也不例外,因此,对诗中吟咏的事物必须动之以情,运用比喻就是使诗歌

比喻的诗篇五
《比喻和诗歌认知》

【比喻和诗歌认知】

当艾略特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时,瑞典文学院的授奖辞中有这样一段话:“大多数人代表了一种在大众意识中寻求自然联系的文学,为了达到这目的,他们或多或少是用现成的手法。而今年的获奖者则选择了另一条道路。……在艾略特的诗歌和散文中有一种很特殊的声音,这种声音使我们这个时代不得不加予重视,这是以一种钻石般的锋利切入我们这代人的意识的能力。”但是,现代汉语诗歌通向时代文化中心的路线几乎中断,在现代汉语诗歌这个边缘小国,居民们说着自己的语言,以至身处时代文化中心的居民一直都在指责诗歌,听不懂诗歌语言。姑且不说诗歌的声音如何才能得到这个时代的重视,即便传播也像原始时代的交通一样变得极其困难。而在诗歌内部,各个部落之间互不买账,而且看不到融合的迹象,与之相反的情形是日趋严重的话语分裂。对于话语权的争夺战,似乎成了诗歌部落的日常事务。现代汉语诗歌到底有没有那种“很特殊的声音”呢?

现代汉语诗歌对于话语权的争夺战,既有历史的原因,也有内在的原因。上个世纪二十年代以后的现代汉语诗歌历史中,始终存在一个速朽现象,是诗歌部落的集体焦虑和恐惧。每一代诗人,每一代诗人的诗歌话语,过不了多长时间,很快就会被后起的诗人认为已经失效,必须用一种重新发明的话语替而代之。现代汉语诗歌几乎被认为是通过不停顿的断裂发展的,相对而言,对于传统的继承往往被忽视。因此,确立权威以及尽可能延长统治的需要,使得掌握诗歌话语权的冲动日益显示出迫切性。似乎已经形成了一个共识:只有在诗歌内部取得绝对的话语权,才有可能修复通向文化中心的驿路,在这个时代深处获得适当的回应。

然而问题在于诗歌到底应该发出怎样的声音,置身于现代商业社会,有无足够的理由让诗歌存在下去?艾略特这样说过:“他不能把过去当作乱七八糟的一团,也不能完全靠私自崇拜的一二作家来训练自己,也不能完全靠特别喜欢的某一时期来训练自己。……诗人必须深刻地感觉到主要的潮流,而主要的潮流却未必都经过那些声名最著的作家。”因此,在诗歌中找到“很特殊的声音”,并以此来回答“诗歌是什么?”既是诗人难于逃避的个人责任,又是诗歌部落全体的共同命运。

面对现代汉语诗歌写作,众多诗人已经提出各自的主张,也在进行诗歌语言的各种化学实验,以此重新建立诗歌话语和诗歌功能,试图在这个时代作出自己的回答,修复通向文化中心的驿路,谋求在这个时代获得最大音量的共鸣。虽然客观现实并非尽如人意,即使诗歌内部也一直笼罩在怀疑主义迷雾中,部落之间常常有人站出来宣布对方的声音已经失效,但是,整个现代汉语诗歌的写作,至少为未来的诗歌提供了广阔的可能性。

现代诗歌写作的深层意义,在于对诗歌功能的重新发现,重新认识诗歌的存在价值。而比喻在诗歌中几乎是洞察力和想象力的催化剂,把不同质的事物强制性地组合在一个语言结构里,可以改变我们对事物既有的认知,由此也把诗歌推向了以诗歌方式认知事物的层面。自象征主义之后,诗歌中的象征、意象、隐喻、借喻、转喻等修辞手段已经成为诗歌的日常工具,诗人们大多通过超现实的梦境寻找事物与事物的隐秘联系。特朗斯特罗姆说“我相信它们之间有一种非常密切的联系,尽管看不见。一个人写作的一切都是积累的经验的表现。而一个人在飘忽不定的世界中遇见的问题,很大程度上展现在我所写作的东西里面,尽管它们并不总是直接显现出来。但它一直就在眼前。”然而,对于事物与事物之间的隐秘联系的寻找、发现,受制于心理的、文化的习惯性联想,意象、隐喻等等诗歌修辞手段,往往会出现磨损和退化,成为毫无独创意义和认知价值的表达。

布罗茨基在《诗人与散文》一文中说,诗歌不是“最佳词语的最佳排列”,诗歌是语言存在的最高形式。而他还说过,诗歌是对语言“俗套”和人类生活的“同义反复”的否定,

因而比散文更有助于文化的积累和延续,更有助于个性的塑造和发展。如果我们试图在诗歌中发出“很特殊的声音”,就必然要借助语言的化学反应,超越逻辑语言特征,使诗歌语言在性质和程度上都具备不可能特征,在改变我们对事物的认知的同时,成为一种特殊的认知方法。

在语义学研究中,词语在一个语言结构中的语义特征分析为必有特征(内涵特征)和可能特征(外延特征),一个词语对必有特征和可能特征的选择以及对不可能特征的拒斥,事实上就是一个词语的使用规范,也是一般认知关系的表现。而诗歌话语对不可能特征的选择,不仅破坏一般语言规范,而且改变了认知事物的语言形式。换言之,作为语言艺术的诗歌,能够使不可能特征变成可能特征,我们可以通过诗歌去重新观察、感觉、认识这个世界,这也是对布罗茨基“诗歌是语言存在的最高形式”这个命题的部分理解。如果一首诗不能提供只有诗歌语言形式才能呈现的意味,诗歌写作完全成了自我表现的语言游戏,那么诗歌的确可有可无。

2004-8-5

比喻的诗篇六
《诗中的奇喻_试析约翰_多恩诗歌的比喻》

文学艺术

诗中的奇喻(试析约翰)多恩诗歌的比喻

白淑荣

’河北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河北石家庄%&%%!()

摘要#典型的玄学派诗人约翰)多恩因其手法奇特&比喻奇妙的诗而著称’本文重点分析了多恩诗歌中用喻的新奇独特&具有哲理思维及包罗万象的比喻’

关键词#约翰)多恩*奇喻

约翰)多恩&一位博学多才的思想家和哲学想到的&因此我们的得到了本来没有理由期待的家&+(世纪英国玄学派的代表’他开创了一条新一种由联想造成的魅力’我们的常识和生活经历路&使英国诗歌更为丰富更有生气’他本人所作告诉我们&与爱情毫不相干的物体&在他富有智新颖深刻&但读他须花气力’他的口语体诗使人力的揭示和对比中渐渐显露出在更深层次上的感到亲切&他的比喻使人感到惊奇&他的吸引力相同之处时&我们被他的奇思妙想所打动&并且是永远的&正同读腻了唐诗的人喜欢宋词&读腻进入到了没有想到而且从未经历过的美学境界’了伊丽莎白甜美的诗歌的人也会对多恩以智慧多恩常从各种*新哲学-和日常生活中捕捉结合热情的另一条路诗感到新鲜’正如艾略特所稀奇的事例&在把两个属性截然不同的物体安置言&*将思想和感觉化为一体+++一朵玫瑰在他在一个语境中&使两个物体之间的内在关系既贴不是一个概念而是一种感觉,-他的诗以其手法切又隐秘&使二物能在内容上彼此阐发&其奇思奇特&比喻奇妙而著称’妙想令人拍案叫绝’/离别辞#节哀0可作代表作’

一.新奇独特的妙喻此诗想象突兀&意象奇特’诗中用了,个比喻句’约翰)多恩的比喻新奇.独特&从不使用毫无第一个比喻将眼泪比作洪水&将叹息比作风暴’新鲜刺激的比喻来构思他的诗句’诗人们常把恋第二个比喻诗人将地心说和日心说的对应作为人比作玫瑰&以求形似与神似’这种比喻引起的隐喻的核心’将离别比作庞大天体的偏移&形象想象空间有限&因此情感反应也有限&读者不会而深刻地揭示了离别的情感’第三个比喻把情人为一个简单的比喻所缠绕深思&更不会在沉静中的分别比作将金子锤打成箔片’*分别-和*金箔-反复回味’古往今来众多的诗人将恋人比作花是两个意义明显不同的词&诗人将他们并列起来朵&因此这类比喻失去了其新鲜感和刺激感&因构成比喻&这不能不促使我们产生这样一种联此也失去了艺术魅力和欣赏过程中探索的乐趣’想#分别的情人间的关系像金箔那样轻飘-脆弱-而将自己的想象力插上飞跃的翅膀&从整个宇易受伤害-但同时又是珍贵.纯洁.幸福的’最后宙.科学新发现中寻找与自己感情经历相符&并一个是以两脚圆规比喻一对情侣的微妙关系-这能打动读者心灵的新颖别致的比喻来创造出一也是多恩所有的比喻中最著名的一个’圆规的定种意境.永耐人寻味的诗句’多恩将恋人比作构脚是坚贞的象征-而圆规的效果令人震惊-因为我成一个平衡世界的两个半球&或圆规中的两条们无法立即感到其共同之处’然而这个迥然不同腿&这种全新大胆的比喻跨越了陈腐过时的意的意象却引起了读者的好奇心-并引导他进一步象&给读者想象力以鲜明的刺激&造成了一种建探询缘由’

立在惊讶之上的效果’这种惊讶的效果就是多恩二.具有哲理思维的比喻

的艺术魅力之一’因为他所用的比喻是我们没有多恩的比喻是一组流动的思维-他的头脑总作者简介#白淑荣$!"#"!%&女&河北丰南人&河北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级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英国文学白淑荣1诗中的奇喻2试析约)翰多恩诗歌的比喻61唐山职业技术学院学报二!!八年第六卷第二期!总十一期"

文学艺术

白淑荣3诗中的奇喻

4试析约

/翰

多恩诗歌的比喻

!"

唐山职业技术学院学报二!!

八年第六卷第二期!总十一期"是处在推理和从事实归纳出结论的过程之中!也许得益于他良好的教育和律师训练!其笔下意象的排列具有非常严密的逻辑性#在赏析这些比喻时!读者有广泛的想象空间却仔细思索!一步一步地将这些明珠般的奇思妙喻连接成一串由艺术联想线索构成的光彩耀人的项链#愈是奇妙的意象!愈是留下巨大的联想空间!以供读者在赏析时进行创造性的思维!补充和扩张!并得到哲理性的启迪#多恩喜用悖论$诗人微妙细腻的情感状态只有通过深刻含义的论述来表达!才会生动和深刻%悖论具有鲜明&突出&富有哲理的特点!能启发人思考!给人以新奇的感受#多恩的’圣谥(是悖论的范例)贯穿全诗的基本比喻是一个悖论%比喻并不存在于同一平面上)也并非边缘整齐地贴和)多种平面在不断地倾倒)有重迭)差异甚至矛盾%多恩勇敢地把世俗的非圣洁的爱作为神圣的爱来描写%在神圣的标题下)诗人并没有描写弃绝尘世与肉欲的隐居地点的恋人%第一节说)不管人们做什么)不要妨碍我追求爱*+看上帝面上)你住嘴)让我去爱)!,,!由你青云直上)由你官运显赫),,!但你放手让我爱%+第二节提出一系列的反问*我的爱情妨碍了谁-!我的叹息何曾颠覆了商船-!谁说我的眼泪造成洪水泛滥-!我的寒意何曾把春天阻碍-!我血管里灌满的热气)!有何曾添出一种瘟疫-.主要的比喻依然包含着或支撑着一个悖论*神圣的隐士们抛弃了这个世界)赢得了一个更好的世界%诗人再接着说)爱把我们结合为一体)我们的爱是神圣的%诗人用了一大堆癫狂荒诞的比喻)其中凤凰的形象最具有异国情调)最突兀也最关键*+凤凰之迷有更多的立机)!我俩本是一人)就是这样%!两个性别合成一个中性的东西)!我们死亡)又重获新生)!爱情证明我们的神秘%.多恩运用令人惊异甚至有点愤怒的悖论以及微妙的隐喻把性同圣洁融合在一起)文采斐然)感情表达准确细腻%多恩才思敏捷!思想深邃!哲人般的思考使他转向浩瀚的太空和宇宙去寻找象宇宙一样永

恒&象自然界一样和谐对称的意象来传达他的旨

趣和情怀%其构思之巧妙!联想之新颖!令人叹为

观止%

三&包罗万象的比喻

在多恩诗中!含有各种各样的知识!如地球仪的制造&黄金煅造&航海新发现以及今天看来并不科学的东西!如炼金术等%正如常耀信所说!多恩+力图反映一个万物类似!相互之间都存在着某种神秘关系的世界)诗人的思想在看似不相关甚至相悖的事物之间腾越!专门披露事物之间存在的不易觉察的&隐蔽的相似关系!并以此作为比喻的基础%.当时的时代还由一种过时的世界观控制着!即玄学世界观!其影响是巨大而深远的%.这种观念使无论杜/贝塔还是我们玄学诗的不同寻常的巧智更为容易些)但它的大多数!即使在这个背景上!仍是不同寻常!蛮有趣味#0多恩只是在诗中利用了这种世界观!如在’心醉神迷(中)他并不是在探讨灵与肉之间的传统玄学关系)而表达的是对情人的关系)对爱的本质的看法%多恩的时代可以被认为是连接新旧哲学的桥梁)或者是在一个理性权威的衰落)后继者登台之间有时混淆在一起的间隔%哥伦布"#$%年的航海大发现)纠正了以前人们认为世界只有三大洲的错误%多恩在诗中曾写到&+我的美洲)我的新发现的土地0并在"’%%年的’向维吉尼亚种植园公司布道(中)他一方面希望是一片自由的土地)一方面希望移民)说明多恩知道美洲的存在%但在’离别辞哭泣(中)他仍然提出世界由三大洲构成)表明传统的观念深深地扎根于他的头脑中)使得他真正接受美洲的存在变得困难起来)因为要接受新的观念!势必要打破旧的观念是一个紧密统一的体系%诗中无限丰富的内涵被压缩在有限的空间内!供读者品味!咀嚼%有时甚至一句诗)一个字就蕴涵着许多只能意会不可言传的意境%用布莱克的诗来说明这种意境也许会更为贴切)诗中说&于一粒沙中看到整个世界!在一朵野花中窥见了天堂!将无限存在你的掌上!刹那间涵有无尽的永恒%在’垂双泪(这首诗中)一个意象与另一个意象汇合交融组成一个新的意象)这个新的意象既有前两个意象的特点又有其新的特征%在诗的开始)多恩写了两个意象&泪珠和恋人的肖像%将泪珠和肖像合二为一)形成了一个新的意象212一个带有肖像的铸币%这个新的意象既有前两个意象的特征)还隐含着双方的泪珠各自映照并反射出双方的肖像的意象)泪珠上由于有了恋人的肖

像因而才具有了宝贵的价值%接着多恩又抛出了

文学艺术

意象群#圆球欧洲非洲和亚洲的地图$映含着爱入了这条泪河!而当泪河溢满了整个世界的时候%人肖像的泪珠如同在一个圆球上画上了地图一这些肖像也随之布满了世界$这首诗充满了真挚样%因此%多恩又将泪珠比做的地球#的情感!情绪激昂%但又有很贴切的意象交融并重

因此呵!每一滴泪珠都是一个地球!叠在一起!所有的意象全部是圆形的#泪珠’铸币’或是一个世界!地球!象征完美和团圆$这些比喻!不仅表达了一映含着肖像的泪珠流淌个个单一的思想%而且也传达给人们一系列复杂直到你的泪和着我的泪!的思绪%它们互相渗透互相缠绕%形成了一种诗溢满了整个世界$画结合%诗中有画的完美艺术境界$可以说%重叠一个圆球和地图可以构成一个地球!但一个和交融的意境在更大程度上抒发出蕴涵在始终地球不是一个世界!当多恩把泪珠比成地球时!泪的那种广袤%深邃%浑然天成的神韵和大自然中珠里映含着的爱人的肖像才使得一个地球有了的万千气象$

生命%有了感情%也有了眼泪$从而使一个无生命简言之%玄学派的诗人多奇思妙想$为了给的地球变成了一个有生命的世界$依此出现的意自己的思想和感情找到合适的表达途径%他们从象&&&泪珠!肖像’铸币和地球共同组成了一个新现实生活中寻找各种比喻%大胆的把一些所谓的的意象&&&一个世界$他们俩还在为分离而流缺乏诗意的东西写进了作品%使他们担负起全新泪!泪水长成了一条河流!溢满了整个世界$这条的情感联想%让人耳目一新$而多恩的语言里更溢满了整个世界的河流是由映含着爱人肖像的是充满了别别具匠心的奇思妙想%且笔法奇妙%泪珠汇合成的!有多少滴泪珠就有多少幅肖像汇寓情感于理喻%具有典型的玄学诗风$参考文献#

"#$王佐良%李赋宁%周钰良%刘承沛%英国文学名篇选注"&$%北京#商务印书馆’()))%

"*$孙梁编选%英美名诗一百首"&$%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

",$-./0123456078059:099;’<91=/>5?;@3456>/A3=40;@39B42;3A5;2%C32@07@5;D2/@/>5D/01234561E/B;3@D2/@3/9<F42;>>G"<DHIJ$5@@4KHHLLLG.2/@3/9;F42;>>GA0?HM/>@026H./0HB099;G5@?

"N$李菡G英国玄学派诗人约翰多恩爱情诗歌中的意象群赏析"8$G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OOO(*)

P0??;9@>09P09A;/@>/98059:099;Q>40;@26

!"#$%&’()*+

,-)../+/)01)(/2+*34*+&4+/567/8/29)(:4.;*2</(52=>?$%2@24A%&4*+7/8/2?BCBBDEF

!"#$%&’$(R5;40;@2607@5;2;42;>;9@3@/S;?;@3456>/A3=40;@8059:099;/>73?0E>702/@>>@2391;@;A59/TE;>39BA09A;/@>GR5/>32@/A=;A09A;9@23@;>09@5;A09A;/@>/95/>40;?>L5/A5L;2;72;>5!45/=0!>045/A3=39B;S;26@5/91/9A=EB;BG

)*+,-%.#(8059:099;UP09A;/@>

(责任编辑#王斌)白淑荣*诗中的奇喻+试析约,翰多恩诗歌的比喻63唐山职业技术学院学报二!!八年第六卷第二期!总十一期"

比喻的诗篇七
《漫话古诗文中的比喻 胡殿惠》

漫话古诗文中的比喻胡殿惠

赋闲时光多,八旬回忆多,把熟知的古诗文中的比喻搜集,归拢一番,不为著作,不求创意,事可充实晚年生活。本文没有构想个中心,内容不系统,且以漫话形式,说说比喻的十几个种类及作用:古诗中的比喻有写景,抒情的好作用,在散文、小说中有叙事论理,刻画人物等作用。言多语失,难免有误。

一、比喻的广泛应用。

比喻常列在各种修辞格的前列。写作中最为常用的修辞手法可算是比喻,可以说凡是应用语言就能运用比喻。

火红、雪白、冰凉、漆黑,这些词都不是主谓结构,是偏正结构——状中关系,像什么样的意思。雪白的墙,像雪那样白的墙。火红的日子,像火那样红火,兴旺的日子。秋波一词是比喻美人的眼睛像秋水般清澈明亮。秋波一词出于元代朱德润的诗 “两面秋波随彩笔,一奁冰影对钿花。”席卷:把东西像卷席子一样全部都卷了。汉贾谊《过秦论》开头写秦孝公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这四个比喻“席卷、包举、囊括、并吞”形容秦孝公当时消灭六国,独霸天下的强盛威势。

四个字的成语比喻许许多多,如,心花怒放、狼吞虎咽,它的比喻意义习以为常而不以为奇了。许多有历史出处的如,口蜜腹剑、水落石出。唐朝宰相李林甫,他告诉别人去采金子发大财;然后他就向皇帝告状,治那个人的罪。李林甫被说成嘴上有蜜,心里有把剑,是嘴甜而心里阴险的人。水落石出:比喻事情真相大白了。

比喻的广泛性,不妨先说个现代的例子。1961年世界上第一个登上月球的人,前苏联的宇航员加加林,他航天归来刚着陆,当时的国家领导人通话问询“在卫星里感觉怎样啊?”他回答一句话“像在家里一样。”这句比喻的话,人人听了明白,不须再说,不须再问了。它及时地给千千万万个人的心里送上了个满足。它是别的任何词语也难以替代的:说工作顺利、身体正常、很安全、一切感觉良好!等等词语都显得啰嗦又不适当,不如这句直截了当把话说到“家”了。

古人刘勰评论比喻说,“事核而言练。”事实精确,语言简练。这是对距今两千多年前的《晏子春秋》文章中的比喻说的。

齐国使臣晏子(晏婴)出使到楚国,楚王持强凌弱,藉晏子个子小就羞辱他、、、一见面时说:“齐无人也?”话的潜意说齐国像没人了似的,怎么来你这麽个小个子呢?于是,晏子用比喻巧以辩驳,维护了国家尊严。他说,我们齐国京城“临淄三百闾,张袂成荫,挥汗成雨。”临淄京城市面广大三百闾,人多稠密热天大家扬起袖子遮成荫凉棚子,人们挥洒汗珠像下雨一般。

形容城市人口稠密众多,“张袂成荫,挥汗成雨”这个比喻,在两千多年后的今天,不论是用于上海、广州,还是巴黎、纽约,世界那一个大都市,也是有过之无不及的。它比“人山人海、车水马龙”都适宜恰当,都情浓意重。楚王还不服这个“齐之习辞者”又设计污蔑:绑来一个人,说是齐国人在这犯了盗窃罪。指问晏子”齐人固善盗乎?”齐国人原来好偷盗哇。晏子郑重回答:“桔生淮南则为桔,桔生淮北则为栀”水土不一样它就变了;这个人在齐国不偷盗,到楚国这水土,他就变偷盗了。晏子这里用的是比喻的设喻。

晏子能言善辩,成为使于四方不辱君命的名臣。“张袂成荫,挥汗成雨。”是比喻中的暗喻。文学理论家刘勰以它为例,说好的比喻“事核而言练”,事实精确,语言简练。

说比喻,有必要把比喻的内涵定义明确一下。俗称比喻就是打比方,这样说不准确。词典上把比方、比喻分别列项注释。比喻是一种修辞手法,他有自身的内涵定义。比喻在《诗经》中称为“比”, 即“赋、比、兴”的三种手法之一。比,也叫譬喻。《诗经》的权威朱熹说,譬喻“以此物言彼物也。”东汉学者郑玄说“见今之失,不敢斥言,取类以言之。”说《硕鼠》整篇是取类以言之的比喻。郑玄又把比和兴看成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见物之喜,附他类以兴之。《关雎》是也。”

《现代汉语词典》中比喻的注释。“比喻:打比方;用某些有类似点的事物来比拟想要说的某一事物,以便表达得更加生动鲜明”。这里包含比喻的构成和比喻的作用两部分内容。

比喻的构成:某些有类似点的事物,比某一事物。即是两类不同的又相似的事物构成比喻。这样形成比喻的三个要素:本体——比喻词——喻体。即被比喻部分——比喻词——比喻部分

比喻的作用:“更加生动鲜明。”用比喻以起到变生疏为孰知,变深奥为浅显,变抽象为具体,使表达生动感人,

鲜明易暁。

晏子在辩驳楚王时先是说“何谓(齐)无人!”这反驳,是个论断性的话。光这么说不生动不感人,又说临淄人“比肩接踵”人多得肩挨肩脚跟脚。这么说到是具体化了,但不如“张袂成荫,挥汗成雨。”这是两类不同又像似的比喻,他比前两句更形象鲜明易暁,意义生动感人。好的比喻也都是恰当的——古人的衣服袖子肥肥大大,天热三两人扬起袖子就成荫;人多挥汗成雨这也是通常说的话。这个比喻句从语言艺术上说属于历史的上乘之作。

大思想家老子、孔子都用过比喻把深奥,抽象的哲理观念说得通俗易懂。老子讲道、德、善,用比喻“上善若水。”并解释“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恶。”水能滋润万物生长而不争利,处在低处也平平的。孔子在回答国君问怎样治理国家时,他用比喻说:“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众星共之。”国君治国要行德政,行德政像北斗星居在天的中心,四周的星辰都拱卫着。群星拱北斗是至今常用的话。今年(2010)我国习副主席的一次讲话引用了“为政以德,譬如北辰”的话。

《诗经·小旻min》写周幽王在治国诸方面不行德政,施暴政而国家处于危亡的情形。全诗45句最后的三句结尾是比喻“战战竞竞,如临深渊,如履薄冰。”这个比喻把国家处境的险恶,人心的畏惧之感表达得鲜明动人。后来,孔子的《论语》中引用过这句话。今年的电视剧《老牛家的战斗》中用了“如临深渊,如履薄冰”。、、、

韩愈诗《送桂州严大夫》向朋友严谟介绍桂林山水之美。前两句介绍地点,桂林在湘水之南。三,四句颔联是一对比喻名句“江似青罗带,山如碧玉簪。”桂林漓江水色青绿像条绫罗飘带,山景如同顶戴碧玉宝簪高丛美丽。这把桂林的山水之美形容得具体鲜明。是本诗的重点所在,以后接续是送别欣喜的话,说去桂林胜过仙境,快乘鸾凤飞去。“江似青罗带,山如碧玉簪。”一这句和“桂林山水甲天下”这两句都是表达桂林山水之美。后一句是个论断,他的抽象理性概括性强;前一句是比喻描写,它有具体鲜明的感知性形象性好。

《悲歌》是汉乐府中一首写悲情的诗。全诗共10句,句句写悲情不出现“悲”字,把内心的悲情写得逐层深入。结尾的比喻句把悲情比得更加深重。——先是写悲的行为:不管是“歌”还是“哭”都止不住悲情,“远望”故乡也代不了“归船”见不着“家人”。最后结尾用比喻说内心的悲情:”心思不能言,肠中车轮转(入声)“心悲得说不出话来,心肠里像有个圆圆的车轮子滚来滚去转个不停。这个比喻把思乡的悲痛心境表达得贴切,感人。比喻的本体是”肠中”,喻体是“车轮”,比喻词省略了,语言简洁有力。

诗歌中的比喻主要在写景状物,抒情言志上起着生动鲜明的作用;小说中的比喻主要在叙事论理,刻画人物方面起着生动鲜明作用。

《三国演义》写刘、关、张,三个人物用比喻把每个人的相貌、性格特征写得神形活现,称得上是人物肖像描写的范例。

张飞:豹头环眼,燕颔虎须。声如巨雷,势如奔马。张飞虎豹头型的大圆脑袋,两个圆圆的大眼睛,一圈黑糊糊的大胡茬子像燕颔一样看不见脖子。更突出的特征是他说话的声音,整个人的情势动态:“声如巨雷”之 大,“势如奔吗”之狂。这个比喻,活现出一个莽张飞的彪悍性格特征。张飞彪悍、躁动、勇猛的形象在全书400多个人物中是鲜明突出的。他“势如奔马”几乎没有平静站立的时候,心不静手脚好动。三顾茅庐时他等不耐烦,说我拿绳子去把他(诸葛亮)绑出来。“声如巨雷”在当阳桥上他三声大吓(he)把夏侯杰吓(xia)得从马上掉下来。画龙画虎难画骨。把人物写得形似神似,栩栩如生跃然纸上,比喻起着良好作用。

关羽:“丹凤眼,卧蚕眉”。蚕在眠期不吃不动,胖胖长长的身子静卧在叶子上——卧蚕眉,喻男子粗长的浓眉。与蛾眉、黛眉、柳叶眉,女人的眉显然不同。关羽的面容,”面如重枣,唇若涂脂“。重枣即大枣子。枣子是尽人易知的红红亮亮的颜色,圆鼓长长的形状。由这么一比喻,关羽关公是位枣形枣色的红脸关公,成为三国以来历史上独一无二的典型。此后的绘画、雕塑、戏剧中关公的脸谱都是枣形枣色的红脸模样。

刘备刘玄德是长兄,汉室后裔。说他有帝王气度,“面如冠玉,唇若涂脂“。形容他面容玉美润泽,没有胡子。 刘、关、张,三个人的面容,气度,性情特征都用比喻刻画得栩栩如生。这些比喻的恰切,通俗,鲜明性是无与伦比的。它为后世的人物描写树个范例。、、、

小说《水浒传》开头部分写当时北宋的社会背景:一方面是天灾严重;一方面是贫富悬殊严重对立。天灾人祸使广大农民处在水深火热之中不堪活命。这样的社会背景,小说故事的开端部分写个四句小诗:

赤日炎炎似火烧,这是个明喻句;语法上说是主谓句。主语名词“日”前加“赤”,即赤红,赤热的太阳 。谓语“炎炎似火烧”是人所感受到的程度。万人万物受着火一样的烧灼,此时的农民眼见亲手耕作的“野田稻禾半枯

焦。”无论是旱谷子还是水稻子多半都枯死要烧焦了。农民赖以生活的希望没有了!这时人的心情该是个什么样呢?又用个比喻 :“农夫心中如汤煮,”汤:本意开水。赤日似火,庄稼枯焦农民心中能不开水似的吗!这个比喻恰当其事切合其情。而可恨的是“公子王孙把扇揺。”他们不以为苦,反自为乐。这首诗把个一样的天灾,两种人世情的社会情景反映得多么鲜明呀!。

这首小诗从一个侧面把阶级对立的社会现实表现得淋漓尽致。若没有这样好的比喻,还怎么说能这样深切,动人呢!

二、几种常见的比喻。

1、明喻,不妨说明喻是一种明明打比方的修辞方法。

明喻的比喻词以“像”为主,其它有,如、犹如、似、若、仿佛等等,这些词都是“像“的意思。“像”是明喻的标志。“像”多出现在现代;“如”多出现在古代。本文先后20多个明喻句,为诗经、论语、汉唐诗、明清小说的例句,比喻词都是“如”。

“像”表示本体和喻体两者的相似关系。“面如重枣”。面是本体(被比喻部分);枣是喻体(比喻部分)。面是人脸面;枣是果实,中间要没有比喻词“如”,成为面重枣。两个名词意义互不相关。“如”在中间表示两者有相似点构成相比关系。这两者的相似点很好——形相似色也相似,枣子是为人所普见的,所以这个比喻它起到变不知为熟知的好作用。

鲍照 “直如青丝绳,清如玉壶冰”。两个比喻词“如”都是“像”的意思。韩愈,“江似青罗带,山如碧玉簪”比喻词,”“似、如”都是“像的意思。

明喻的结构式:本体 —— 比喻词 —— 喻体

甲 —— 像 —— 乙

面 如 重枣

江 似 青罗带。

一日不见 如 三秋兮。

潭面无风 镜未磨。 (省略比喻词)

“一日不见,如三秋兮。”这是《诗经·采葛》中流传千古的名句。一日和三秋时间长短不同,但人所急于想见面的心情,即使是隔一天没见着面,也像时隔三个月、三秋、三岁(年)那么长。这个意义重在比喻词“如”字中。没有如字成为,一日不见三秋,是述宾关系而失去了比喻的相似关系。

《诗经·伯兮》写一妇女思念远征不在家的丈夫,她不打扮不梳理以致头发乱糟糟。诗中说“自伯之东、、、首如飞蓬”。从丈夫你走后、、、我的头发像蓬草乱糟糟。

“首”头发是本体;“飞蓬”是喻体。头发和乱草虽是两种物,而在乱蓬蓬这一点相似极了。比喻词——如,正表示两者的相比意义。头发比如飞蓬乱草,固然相似,但人的形象不美呀!外表形象虽不美而内在心灵美。丈夫不在家要是油头粉面打扮:外形美;心灵倒不美了。女为悦己者容。“自伯之东”从丈夫走后就没心打扮,时间长头发自乱。乱如飞蓬的比喻带有夸张作用,着重表达对丈夫笃厚情深的忠贞。诗的下一句说“岂无膏沐,谁适为容”我并不是没有胭脂油膏,,丈夫不回来我为谁美容。所以,首如飞蓬这是一个切情合理的好比喻。

《论语·述而篇》中有两句话,它的中心是真正的快乐在于生活得纯真而不在于富贵。前一句“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在其中”。即使吃粗粮,喝白水,日子贫寒心纯净,弯着胳臂当枕头睡,乐趣也在其中的呀。下一句是个比喻:“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世间不合乎道义的财富再多权贵再高 ,在我都如浮云一样轻贱。这是个明喻句:本体,不义而富且贵;比喻词,如;浮云是喻体。

这里把不义,富贵这个抽象的道德观念,比喻得具体鲜明富有感染力。是嘉惠于人流芳千古的名言。唐代大诗人杜甫诗《丹青引》引用过:“丹青不知老将至,富贵于我如浮云”。

刘禹锡 《望洞庭》 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

首句:湖面的水光和月光交相辉映两相明亮谐和,下一句:水面无风无浪平静明亮像个未曾擦拭过的明镜。这句把湖水比作无尘的明镜,令人可知可感。

写完了水面,后两句写水中的山色——号称八百里的洞庭湖,湖中有个山叫君山。遥望中看到水中的君山,发挥了想象又用个比喻:清澈的秋水,明月朗照洁白银亮,水中的青山像似白银盘里一个碧绿的小海螺。比得小巧可爱。

白银盘里一青螺是个比喻山水的名句。四句小诗中两句都是省略比喻词的明喻句。

白居易《忆江南》中两个明喻句;“日出江花红似火,春来江水绿如蓝。”是写杭州早晨日出江边春花绿水的景致。

春日晨光照耀着江边满目盛开的花朵,艳艳红似火,初春江水映着芳草水绿如蓝。这个比喻是情景交融,景中含着赞喜之情的。这个诗意有另一句——交代性的话“江南好,风景旧曾谙”。

白居易在杭州任过刺使,对西湖他有过政绩,更爱西湖美景。所以,在离开这里的一个春天,想起了熟知的花红似火,水绿如蓝的江南春,想着,想着情不自禁又说“能不忆江南,最忆是杭州。”能在“郡亭枕上看潮头,”诗情到最后高潮“何日更重游。”旧地重游情意深。诗在情景交融中结束。

《忆江南》一个标题贯穿两首诗。开头的比喻,花红似火,水绿如蓝,着意写景致。景中含情,情景交融的意象贯通全诗。

夜下征虏亭 李白

船下广陵去,月照征虏亭。山花如秀颊,江火似流萤。

这首五绝写山花,江船的月夜景色。“山花如秀颊,江火似流萤”。满山盛开的花朵如秀美少女之面颊,江面上渔火辉煌来来往往似纷纷飞流的萤火。这两个明喻是诗的结尾句。

开头的两句“船下、、、月照、、、”是叙事,是时间、地点、事件的交代:我乘船离开广陵(南京),是月夜之时在征虏亭,看到满眼山花和江船灯火景致。再用“秀颊、萤火”的比喻把景致描绘一番。这么十个字的比喻描绘出美好的诗情画意。

山上有花,花使山增色添美;花满山上,花势高丛。在月色朦胧之中的高丛山花晃如秀颊美人伫立面前。月色朦胧之中远远近近漁船往来必然是点点灯火纷纷流动。所以比作“江火似流萤”这就是一幅动态之景;前句的秀颊是静态之美——诗情画意鲜明感人。山花,漁火虽是人们常见的,但不是谁都能比喻得这么好的。

景象美好,言辞华丽的比喻,描绘出美好的意境,给人精神境界一个美好的馨飨。山花如秀颊;江花红似火;江火似流萤;江似青罗带。这些比喻是描绘山水景致的艺术精品。

诗似乎是由一字一词,词词句句组成的;其实诗是由意境练组成的。言辞华丽的好比喻是诗的意境练中的一个光环;言辞不华丽,自然,淳朴的恰当的比喻描绘出好的形象,同样是意境练中的一个光环

下面两首李白、杜甫的诗,比喻恰当,淳朴;没有华丽言辞。

李白的《丁都护歌》写纤夫拉船之苦。是在运河中逆水拉船运石头。诗中一个明喻句“一唱丁都护,心摧 泪如雨。”一唱的“一”相当于,“一、、、就、、、”如:一见就哭;一说就笑;一走就是八年。一唱丁都护就悲伤落泪,泪落如雨。丁都护歌固然原是丧事悲伤曲调,现在是口头上的拉船号子。上句已叙述了”呉牛喘月时,拖船一何苦。热天,吴越的牛夜间看见水中月影以为是太阳,热得喘粗气。“一何苦”多么苦。人拉船天热,苦累口渴。要喝水——“水浊不可饮,壶浆半成土。”纤夫们热、渴、累,在劳苦交加中弯腰一步步拉船,口里呼着悲伤的号子。一声声丁都护,一阵阵伤心泪落如雨。这个比喻字字含着苦泪。是诗情的一个至高点。

末尾两句使诗的意境完美了,“万人系盘石,无由达江浒”江边上无数的纤夫们弯腰弓背拉着船绳,在泪雨的呼号声中,向着看不到终点的远方,一步步拉着,一声声呼着、、、,这是一幅慢镜头;呼着,拉着、、、忽而放大一个特写镜头,纤夫们的泪水混和满脸汗水,雨一般流落不止。

“一唱丁都护,心摧泪如雨”。这个淳朴,深切的比喻在诗中是整个意境练中的一个光环。

饮中八仙 杜甫

诗中写八个人醉酒的情形,其中五个人用比喻。

头一个人“知章骑马似乘船,”贺知章喝醉时,在马上骑不稳,晃晃悠悠像坐船似的。这个明喻句像朴实真切的叙述一样。下一句“眼花落井水底眠。”贺知章年岁较大,喝醉眼更花,掉井也不醒酒。这是一种幽默而不失其真。是杜甫诗沉郁风格的另一种。

诗中第三个人是做左丞相的李适之,“左相日兴费万钱,”丞相官大钱多!喝酒耗费万钱不在乎?所以天天喝?下句说他“饮如长江吸百川。”这明明是打比方也是夸张,实则表明他饮酒的海量。

第四个人物,年轻的崔宗之是一派帅哥风度:“宗之潇洒美少年、、、皎如玉树临风前。”赞美宗之醉酒时潇洒风流娇美。这里的“少年”一词是古义,指40岁以下的青年。(王力)例如:少年见罗敷(陌上桑);莫等闲白了

少年头(岳飞);恰同学少年,(毛泽东);夜来忽梦少年事(白居易);少年十五二十时,步行夺得胡马骑。(王维)以及近代的“少年郎,采槟榔”这些“少年”都指风华正茂的青年。用“玉树临风”比喻他喝得情不自持,美如临风玉树摇摇晃晃。玉树,及玉人、玉山都是比喻伫立的美人。例如亭亭玉树临风立(红楼梦);玉山倾倒再难扶(红楼梦);、、、疑似玉人来(西厢记)。

诗中写李白的句子最多。李白是诗才酒兴双高的人物。杜甫曾说他“敏捷诗千首,飘零酒一杯”这里杜甫写李白诗才和酒兴方面的高义和豪情。

先说李白素有诗才“李白一斗诗百篇“再说他一旦喝酒就尽情尽兴地喝,诗才同酒兴并发喝它个“长安市上酒家眠”酒家眠和井底眠的眠,都是为押韵用“眠”不用 “睡”。刚闭眼睛睡,打瞌睡;睡着了为眠,安眠。酒喝沉醉而睡或眠在李白是出名的。历史名画《太白醉酒图》有个趣说,酉卒念醉,目垂念睡。李太白抱酒坛子在山坡睡,不知道他是睡还是醉。这里说李白在市上的酒店里喝酒,喝醉了他就睡在酒店里,这样的行经表现李白不顾个人高官的身份。不是在朝给皇帝写待诏的高官,不再是为贵妃娘娘酒宴歌舞时给她作《清平调》时的情形。下一句进一层说“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饮中仙。”玄宗皇帝呼太白回朝,为啥不去呢?回答我今天成了酒仙了!酒仙,是神仙就不给皇帝做臣下了!李白他“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梦游天姥吟留别)的精神在这又体现了出来。李白本有“诗仙”称谓,若凿实自称臣是诗中仙就会以实丢实。何况本是写醉酒,以酒仙之称是艺术的虚中见实,体现李白的非凡豪情傲岸风骨。

一切文学作品归根到底都是“写人”的,写人,要写出人的心里,性格来。杜甫的这个比喻把李白的性格写得高深。这艺术手法是高超的。

八仙中的张旭是有草圣之称的书法家。他“挥毫落笔如云烟”。“云烟”是喻体用以比喻本体——纸上草书的字样,像云烟飘飞,纾卷自如。

诗中的五个比喻 (1个暗喻4个明喻)把醉酒的5个人表现得神形活现,各俱情态。饮酒的八个人能诗的诗,能写的写。可谓八仙醉酒各露其能,不是各显其能。贺知章骑马似乘船落水,这不是显像是露像。李白睡在酒店自称酒中仙,不听天子呼。这是酒后露真言。

作品中一个好的比喻是作品中整个意境练上的一个光环。欣赏好的比喻为个人的阅读,写作看有目标,方向。 焦仲卿妻 (汉乐府诗)

这是汉乐府中的一篇五言叙事诗。主人公刘兰芝是封建专制家庭中的年轻媳妇,婚姻遭婆母的无端逼迫,最终和丈夫二人双双同殉节。诗中多处用比喻为开展故事情节,刻画人物起良好作用。

故事开头写刘兰芝肖像,有三个比喻:“腰若流纨素,指如削(xiao)葱根。口如含朱丹.”她身穿本(素)色细丝(纨)衣装像明亮的水一般轻盈漂流。纤纤的手指像葱白儿柔嫩、、、像红宝珠那样好看的小嘴唇。特用比喻描绘出一个古代女子常有的美貌。细写她的丝装和手指是和上下文相关联的。兰芝”十三能织素,十四学裁衣,十五始结婚。”她手巧人勤:”鸡鸣登机织,、、、三日断五匹,大人故嫌迟”。婆母还嫌慢 。

丈夫焦仲卿是个小官,夫妻二人和好。兰芝婆婆一再逼儿子休妻再娶。焦仲卿做不出有力的反抗;兰芝被迫回娘家。临走辞别婆母,回过身和小姑子告别时说,我过门时你才床那么高,以后别光玩儿,好好侍候妈。说着说着一转身“泪落连珠子”眼泪像串珠似的往下掉。这五个字的比喻恰当自然地体现出兰芝的贤惠悲苦,是别的言词所替换不了的。

兰芝和丈夫在路上分手时,二人表决心。兰芝主动说;“君当作磐石,妾当作蒲苇。蒲苇韧如丝,磐石无转移。“君,夫君你。作,是比喻词成为。妾:我。妻子自贱之称。磐石、蒲苇都是喻体,比喻心如磐石之坚如蒲苇之轫。蒲和苇都有千丝万缕绵长不断的柔韧性。兰芝表完了坚忍不拔至死不渝的决心之后又告诉丈夫“我有亲父兄,性行暴如雷”。这是不祥的预兆。自家亲人性情不好,会是不幸中的不幸。这个比喻句在故事情节发展中起到前后呼应作用。

兰芝回家第五天,母亲要把她许配给县令的儿子。兰芝拒绝,说服了母亲。后来太守儿子求亲。兰芝的哥哥强硬的说,我给你算好挂了!是否(pi)泰挂,是个大吉的挂。否泰,凶吉祸福的意思。否泰挂的卦辞为 “否极泰来”。意为灾祸的坏运到了极点就转变成好运,吉祥福祉就到来啦。他说:“否泰如天地,足以荣汝身”。你先嫁的坏运后嫁这回是好运,好坏相差天地之大。这回嫁到太守家,你一辈子的荣华富贵享受不完!最后强暴地说,这样的不嫁,以后你还想怎么的呀!

比喻的诗篇八
《诗歌鉴赏之比喻》

比喻的诗篇九
《浅谈诗歌中的比兴和比喻》

浅谈古典诗歌中的比兴和比喻

辽阳市三高中 付尧

“比兴”是一个含义丰富而又歧义颇多的概念。 “兴者, 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也。”浅显而准确地解释了比兴的含义。 “兴”是一种比“比”更为含蓄委婉的表现手法。通俗地讲,比就是譬喻,是对人或物加以形象的比喻,使其特征更加鲜明突出。因此,比兴中有比喻的成分,但又有很大的区别。

首先,比喻在诗歌中有明显的标记,有喻词或喻体。而比兴没有。 “似”这个喻词在古代诗歌中很常见。例如吴均《咏雪》:“萦空如雾转,凝阶似花积”中,把积雪比成堆积的花,里面有明显的“似”这个比喻词。还有“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秦观“柔情似水,佳期如梦”等,有“似”比喻便很明显了。有的是没有比喻词,但是喻体很明显。例如:刘攽的《雨后池上》“一雨池塘水面平,淡磨明镜照檐楹”一句,很明显的,把池塘的水面比成“明镜”。诗歌中有喻体出现也是判定比喻的一个标志。

比兴这种手法却不需要喻体和比喻词,要靠人的理解得出比喻的真实含义。如《卫风·氓》第三章即以传统的比兴开头,由“桑之未落,其叶沃若”, 写眼前鲜嫩的桑叶,对斑鸠提出不要贪食的劝告,从而由此引出对女子“无与士耽”的劝告, 并以桑叶的嫩绿润泽暗喻女子早年甜蜜幸福的恋爱时光。而第四章的前两句“桑之落矣,其黄而陨”,也是比兴手法的运用。诗人通过这两句引发对主人公遭弃始末的追述,并以桑葚的枯萎凋零暗喻似水流年带走了曾经的青春,曾经亮丽可人的

容颜;以不再新鲜润泽的桑叶的结局暗喻饱受婚后贫困生活煎熬的女子面临着被无情遗弃的命运。

其次,比喻侧重词语或句子的表达,而比兴侧重整体意境的表达。 比喻修辞中主要想运用它实现更加形象的效果,所以它更侧重词语或句子的表达。例如形容人谨慎的态度用“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形容春天的生机盎然用“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形容淡淡的哀愁用“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描绘山和江““江作青罗带,山如碧玉簪”,无论是描摹物象还是把无形写成有形,都只是侧重在词语或句子的表达。

而比兴手法则不能断章取义,截取其中之一来理解,它更侧重的是整体的意境。例如“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苏轼《卜算子·咏雁》)冷寒的,也不止是沙洲和桐枝。词中的“孤鸿”“幽人”互喻,从全词看,他遭受政治挫折,可谓“寓意高远”。 “孤鸿”“幽人”的意象分别来自《易经》中的《渐卦》和《履卦》,运用这两个文化意象,透射出苏轼在遭遇政治极大打击后渴望归隐、得以避祸的心态。用一个夜深人静、月挂疏桐的孤寂氛围,营造出凄清寂寥的意境。这种意境要结合全词分析,不能分开说。

第三,比喻经常和其他修辞共同使用,但表达效果是在一起的。比兴和其他修辞一起使用,表达效果是分开的。

例如:“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中,把愁的绵长比作有白发三千丈那么长,诗句中比喻、通感、夸张同时使用,但表达效果只有

一个,那就是使这种抽象的情绪变得具体可感。和这句诗有异曲同工之妙的还有“世言九州外,复有大九州。此言果不虚,仅可容吾愁”、“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试问闲愁都儿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等。

再如李贺的《李凭箜篌引》,其中夸张李凭弹奏箜篌的感人力量几乎都是采用视觉,如“空山凝云颓不流”、“湘娥啼竹素女愁”,“芙蓉泣露香兰笑”,“十二门前融冷光,二十三丝动紫皇。女娲炼石补天处,石破天惊逗秋雨。梦入神山教神妪,老鱼跳波瘦蛟舞。吴质不眠倚桂树,露脚斜飞湿寒兔”等。这中间又夹入触觉、想象和夸张。表达效果只是让音乐变成具体可感。

而比兴如果和其他修辞连用的话,表达效果是“各为其主”。例如《摸鱼儿 辛弃疾 》“更能消、几番风雨,匆匆春又归去。惜春长怕花开早,何况落红无数,春且住!见说道、天涯芳草无归路。怨春不语,算只有殷勤,画檐蛛网,尽日惹飞絮。长门事,准拟佳期又误。蛾眉曾有人妒。千金纵买相如赋,脉脉此情谁诉?君莫舞,君不见、玉环飞燕皆尘土!闲愁最苦。休去倚危栏,斜阳正在,烟柳断肠处。”词的上阕用了比兴手法,作者用描写春天正一天天离去引出下文国家正渐渐衰微,他在这首词中,以春喻国,期望春天长驻久留,不忍它风雨飘摇,残零败落。但是国如残春,匆匆离去。他不愿面对这个可怕的现实,然而他又无法回避。上片是作者的哀惋、叹惜,更是一种迷惘与无可奈何。“怨春不语,算只有殷勤,画檐蛛网”一句用了拟人修辞,想表达春默默无语、依旧悄然离去。如果说,在人间还有什么春的痕

迹,那只有画檐蛛网上沾着些的柳絮,给我们一丝慰藉。那是拟人修辞在这句诗中的含义,而不是全词以春喻国的含义。所以在共用修辞的表达效果上看,比喻要和其他修辞一起总结含义,而比兴则要分析每个修辞的含义。

在我国的诗词创作中,比喻是一种最古老又富有生命力的修辞手法,。人们表达感情、说明道理、写人状物、述事描景、传形传神、绘声绘色,皆离不开比喻,堪为辞格之首。比兴手法的运用是较为普遍的。其不仅形式富于变化,手法灵活自如, 便于理解记忆,正是比兴手法的运用,才使得很多诗歌获得了良好的艺术效果,并构成了中国古典诗歌的一种特殊韵味。因此这两种手法在古代诗歌鉴赏中都很重要,所以在此列举了两者的细微差别,希望读者在阅读古诗的时候能有所领悟。

浅谈古典诗歌中的比兴和比喻

付 尧

辽阳市三高中

本文来源:http://www.guakaob.com/zigeleikaoshi/146172.html

    上一篇:微微的

    下一篇:桂花古诗词

    【比喻的诗】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