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达对故人长辈的思念

| 电子商务师 |

【www.guakaob.com--电子商务师】

表达对故人长辈的思念篇一
《表示对故乡对故人的思念》

表示对故乡对故人的思念

此夜曲中闻折柳, 何人不起故园情? 意思是,在这样的夜里,听到有人用笛吹奏着“折杨柳”的曲子,那充满伤感、思念的声音,又有谁听了不会油然兴起怀乡之情呢/

笛声飞来,乍听时不知道是什么曲子,细细听了一会儿,才知道是一支《折杨柳》。听到这曲子,怎能不引起人们的思乡之情呢? 这两句诗源自李白的《春夜洛城闻笛》,全诗如下:

谁家玉笛暗飞声, 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 何人不起故园情?

可见,“折柳”是笛子吹奏的曲调名。这个曲子全名是《折杨柳》,西晋时就有了,《乐府诗集》中就收有南朝梁、陈和唐朝人谱写的《折杨柳》歌词二十余首,都是伤别之辞。这个关键词语搞清楚了,两句的解释就迎刃而解了。这两句诗的意思乃是:“这个夜里,当人们听到缠绵哀怨的《折杨柳》曲子的时候,谁不会涌起一股强烈的思乡伤别之情呢?

春夜洛城闻笛

李白

谁家玉笛暗飞声, 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 何人不起故园情!

洛城就是现在河南的洛阳,在唐代是一个很繁华的都市,称为东都。一个春风骀荡的夜晚,万家灯火渐渐熄灭,白日的喧嚣早已平静下来。忽然传来嘹亮的笛声,凄清婉转的曲调随着春风飞呀,飞呀,飞遍了整个洛城。这时有一个远离家乡的诗人还没入睡,他倚窗独立,眼望着“白玉盘”似的明月,耳听着远处的笛声,陷入了沉思。笛子吹奏的是一支《折杨柳》曲,它属于汉乐府古曲,抒写离别行旅之苦。古代离别的时候,往往从路边折柳枝相送;杨柳依依,正好借以表达恋恋不舍的心情。在这样一个春天的晚上,听着这样一支饱含离愁别绪的曲子,谁能不起思乡之情呢?于是,诗人情不自禁地吟了这首七绝。

我基本上是采用看英语文章的办法,先泛读,再精读,再一句一句看,最后再提纲挈领,总算是明白一点了,当然,也可能还是领悟错了。最后要说的一句话是:楼主,你很牛叉,希望你不是真的有病。

洛城就是现在河南的洛阳,在唐代是一个很繁华的都市,称为东都。一个春风骀荡的夜晚,万家灯火渐渐熄灭,白日的喧嚣早已平静下来。忽然传来嘹亮的笛声,凄清婉转的曲调随着春风飞呀,飞呀,飞遍了整个洛城。这时有一个远离家乡的诗人还没入睡,他倚窗独立,眼望着“白玉盘”似的明月,耳听着远处的笛声,陷入了沉思。笛子吹奏的是一支《折杨柳》曲,它属于汉乐府古曲,抒写离别行旅之苦。古代离别的时候,往往从路边折柳枝相送;杨柳依依,正好借以表达恋恋不舍的心情。在这样一个春天的晚上,听着这样一支饱含离愁别绪的曲子,谁能不起思乡之情呢?于是,诗人情不自禁地吟了这首七绝。

这首诗全篇扣紧一个“闻”字,抒写自己闻笛的感受。这笛声不知是从谁家飞出来的,那未曾露面的吹笛人只管自吹自听,并不准备让别人知道他,却不期然而然地打动了许许多多的听众,这就是“谁家玉笛暗飞声”的“暗”字所包含的意味。“散入春风满洛城”,是艺术的夸张,在诗人的想象中,这优美的笛声飞遍了洛城,仿佛全城的人都听到了。诗人的夸张并不是没有生活的依据,笛声本来是高亢的,又当更深人静之时,再加上春风助力,说它飞遍洛城是并不至于过分的。

笛声飞来,乍听时不知道是什么曲子,细细听了一会儿,才知道是一支《折杨柳》。所以写到第三句才说“此夜曲中闻折柳”。这一句的修辞很讲究,不说听了一支折柳曲,而说在乐曲中听到了折柳。这“折柳”二字既指曲名,又不仅指曲名。折柳代表一种习俗,一个场景,一种情绪,折柳几乎就是离别的同义语。它能唤起一连串具体的回忆,使人们蕴藏在心底的乡情重新激荡起来。“何人不起故园情”,好象是说别人,说大家,但第一个起了故园之情的不正是李白自己吗?

解释一:就在今夜,听到哀伤的《折杨柳》,

能不勾起思乡之情吗?

解释二:这种夜晚听到《折杨柳》的曲调,谁不会萌发思念故乡

这两句诗源自李白的《春夜洛城闻笛》,全诗如下:

谁家玉笛暗飞声, 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 何人不起故园情?

可见,“折柳”是笛子吹奏的曲调名。这个曲子全名是《折杨柳》,西晋时就有了,《乐府诗集》中就收有南朝梁、陈和唐朝人谱写的《折杨柳》歌词二十余首,都是伤别之辞。这个关键词语搞清楚了,两句的解释就迎刃而解了。这两句诗的意思乃是:“这个夜里,当人们听到缠绵哀怨的《折杨柳》曲子的时候,谁不会涌起一股强烈的思乡伤别之情呢?

表达对故人长辈的思念篇二
《思念故人》

《思念故人》窗外,烟雾迷蒙,视野狭隘。一人独坐阁内,思绪犹如窗外的云密密层层地压在心间,教人心情悲戚沉重。阁内,无时无地不飘散着一袭袭人之香,原是香料“龙脑”正在被一只名为“金”的野兽(怪物――铜兽,实指香炉)所消融。那一去不返的时光啊,竟再度以新生的方式出现,眼间,又一个重阳。不觉忆起往事,历历在目,犹是发生在昨天――重阳节,夫君赵明诚不幸亡故,惟独留下她一人,好不凄惨。那一夜,玉枕,纱橱,上等器具竟是如此无情冰冷,不禁使(教)人脊背发颤,毛骨悚然,只欲逃离此是非之地,却又欲罢不能。次日黄昏,在东篱下饮酒――正如桃源明《饮酒》一诗中“采菊东篱下”可见一斑,菊花纤秀非比寻常。可在西风卷帘之时,人却更为纤弱清瘦。消魂乎?消魂也。只道夫君:从未曾离开。只有满怀:依依之情。后记:河流唱着歌很快地流去,但是山峰却留在那里,满怀依依之情。([印度]泰戈尔)

表达对故人长辈的思念篇三
《思念故人》

思念故人

窗外,烟雾迷蒙,视野狭隘。一人独坐阁内,思绪犹如窗外的云密密层层地压在心间,教人心情悲戚沉重。

阁内,无时无地不飘散着一袭袭人之香,原是香料“龙脑”正在被一只名为“金”的野兽(怪物――铜兽,实指香炉)所消融。

那一去不返的时光啊,竟再度以新生的方式出现,转眼间,又一个重阳。不觉忆起往事,历历在目,犹是发生在昨天――重阳节,夫君赵明诚不幸亡故,惟独留下她一人,好不凄惨。

那一夜,玉枕,纱橱,上等器具竟是如此无情冰冷,不禁使(教)人脊背发颤,毛骨悚然,只欲逃离此是非之地,却又欲罢不能。

次日黄昏,在东篱下饮酒――正如桃源明《饮酒》一诗中“采菊东篱下”可见一斑,菊花纤秀非比寻常。可在西风卷帘之时,人却更为纤弱清瘦。消魂乎?消魂也。

只道夫君:从未曾离开。只有满怀:依依之情。

后记:河流唱着歌很快地流去,但是山峰却留在那里,满怀依依之情。([印度]泰戈尔)

表达对故人长辈的思念篇四
《第19题阅读延伸样卷》

第19题阅读延伸样卷

9-10分

本文“看麦熟”是麦熟时婆娘们回娘家看麦子的风俗,朴实、欢快,充满人情味,展示了关中人民的热情、善良与辛勤淳朴(2分)。我认为,民俗文化不仅能展现一个地区、一个民族的习俗与生活情感,更能展示一段历史遗存的精神与一个民族的根基。端午节的赛龙舟吃粽子,旨在纪念楚大夫为国投江的历史,饱含着中国人热爱国家,洁身自爱、刚正不阿的爱国主义与自强不息的情怀,是中华民族立身之本。一个民俗文化,一段悠久渊源。因长久而弥坚,民族便因此厚重沉稳,走向未来,走向不朽的精神。(特点解说-1分)清华附中

9—10分:(北京市十一学校提供)

“看麦熟”这一风俗十分淳朴,在麦熟之际农家妇女回娘家探亲,体现了人性的美好与善良。(概括“看麦熟”风俗正确,2分)民间风俗是广大民众创造且享用的生活文化。民俗文化有深刻的意义,是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部分。(观点明确2分)我们在清明祭祖,

表达对故人的思念;我们在端午包粽子,表达对屈原爱国精神的敬仰;我们在中秋与家人团聚,体会亲情的温暖„„(结合阅读积累或者生活见闻,恰当具体,2分)这些习俗让我们牢记对祖辈的感恩,对爱国情怀的敬佩,对温暖人情的追慕„„这些都潜移默化地塑造了我们的道德与心灵,在受到这些美德熏陶的同时把它们一代一代传承下去。(分析1分;语言2分。合计9分)

9-10分

“看麦熟”是具有传承性、古老又鲜活,充满人情味、富于地方特色的乡村风俗。我认为民间风俗是中华民族情感的集中表达,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应得到中华儿女的共同保护与继承。例如“清明节”踏青扫墓,作为一个传统民间风俗,包含着人们对先人深深的缅怀,自周朝至今,仍为中华儿女所认同,如今国家定为法定假日,不仅可以让“清明节”的传统民俗文化得到继承与发展,更可以让中华儿女增强对祖先的认同感,对中华传统文化的认同感,由此 增强民族凝聚力,大力保护传统民俗文化,融铸真情,让它更加发扬光大。(2+2+1+2+2=9)首师大附中

8-9 分

本文“看麦熟”这一民间风俗具有饱含牵挂和人情味的特点。我认为民俗文化体现了一个地域人民最本真最热切的情感和文化,是一种精神与情感的生动呈现。所以,传承和保护民俗文化是每个公民义不容辞的义务。近年来,我国法定假期增添了清明节、中秋节、端午节等小长假,使人们重新回归了本土传统文化,感受本土民俗文化魅力。类似举措值得推崇,它使得传统节日逐渐深入人心的同时,实现的更是民俗文化的传承。唯有保有民俗文化这亮丽一笔,中华文化的画布才更加丰富多彩。(1+2+1+2+2=8分)首师大

附中

8-9分

19“看麦熟”是在秋收之时,关中平原上嫁入他家的妇人——婆娘回娘家探亲的习俗。它最具人性美,充满爱意,最具人情味(2分)。我认为民俗文化传达的不仅是单纯的形式,而是对美好情感的珍视和对高尚品德的追求。除夕祭祖,这是对根的追念,让我们铭记我们归属于何方;清明扫墓,这是对“逝者已矣”的悼念和对生者的珍视;端午龙舟,我们在博浪中求的不是刺激而是对先贤的追思。看似普通的民俗文化,一代代积淀的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博大的精

神,而我们在保护民俗文化时也不应只重形式,而忘记其下的血与泪的故事与精神。(1+2+2+2+1=8分) 19题“看麦熟”是在麦子成熟的季节,关中农村的妇女携礼物回娘家、帮农活的古老民俗,它意味着不忘父母养育之恩,充满了亲情、人性美和人情味,从古传承至今。我认为,民俗文化里蕴含着饱满的情谊,更让我们拥有归属感与认同感。清明祭扫、端午赛舟、七夕传情、重阳敬老„„每一个民俗后都有只有本民族才能理解的独特情思、深远哲思,传承民俗,就是追本溯源,找回自己的根脉。每年春节各地唐人街都有极丰富的庆祝活动,也源于此吧。我们应该珍存那些祖先遗留下的习俗,沿袭、传承,让我们的生命厚重且扎实。(1+2+2+2+1=8分)

8分

“看麦熟“这一风俗的特点为具有人性美、充满人情味。婆娘们麦熟时归家思念着娘家亲人,男人们也为她们感到自豪和充实,心中有着充盈的情感。人性、人情的光芒在此闪耀。(2分)我认为民俗文化反映着人性之美,是社会不可缺少的部分。龙应台说:”人本是散落的珍珠,随地乱滚,文化便是那根柔弱而又坚韧的丝线,将珠子串起来成为社会。”民俗文化的重要性即在于此,人们互相关怀,闪耀着人

性之美的民俗文化让人们的内心感到温暖,促使人们更加团结,从而构建一个和谐而美好的社会。(特点解说-1分,语言一1分)清华附中

首师二附19.(6—7分)

特点:古老,鲜活,热烈,喜滋滋,充实。(2分)我认为民俗文化是中华传统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应当得到保护。(2分)而当今在城市化与西方工业文明的冲击下,民俗文化有逐渐低迷的趋势,这才有了以冯骥才为代表的艺术大家对民俗的搜救与保护和各种文化遗产名录的建立。(1分)我始终认为只有这少数人的努力是远远不够的,民俗文化是我们中华民族共同的财富,这就需要人人行动起来,从我做起,也许小到窗上一张窗花,桌边一个兔儿爷,都可以使这宝贵的民俗得以延续下去,变得更加丰富,充实。(1-2分)

19题

看麦熟这一风俗具有质朴、忙碌、充满人情味的特点,人们心中充满喜悦,尽情享受、相互关心,相互理解,婆娘们牵挂娘家,娘家又为婆家考虑,感情真挚。(1

表达对故人长辈的思念篇五
《人教版九上期中语文试题(含答案)》

东联镇中心学校2012年下学期半期检测九年级

语 文 试 题

A卷(100分)

温馨提示:本卷考试时间150分钟,共160分,注意抓紧时间,仔细答题。

(每小题3分,共12分)

.下列汉字注音正确的一组是 ( )

A 恪.(kâ)尽职守 扶掖.(yâ) 喑.哑(àn) 亵渎.(dú) B.一抔.黄土(póu) 灵柩.(jiù) 襁褓..(qiángbǎo) 陨.落(yún) C.气吞斗.牛(dǒu) 枉.(wǎng)驾 旁骛.(wù) 睿.(ruì)智 D.舐.(tián)犊之情 崩殂.(zǔ) 禁锢.(gù) 迸.(bâng)裂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

的一项是 ( ) A. 隔漠 重蹈覆辙 脑羞成怒 强聒不舍 B. 妖娆 断章取义 涕泗横流 化为乌有 C. 喧嚷 弥留之际 无与伦比 成吉思汉 D. 繁衍 媚上欺下 自知之明 阔然无累 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 战士们虎视眈眈....

地守卫者祖国边疆。 B. 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事业,要靠我们持久奋战,不可能一蹴而就....。 李明在书摊中意外发现一本渴望已久的《简爱》,真是妙手偶得....啊! D. 金庸的武打小说情节起伏跌宕、抑扬顿挫....

,吸引了广大读者。 4.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为了写好这篇报道,我们调查了许多老杨事迹。 B.能否保持一颗平常心是考试正常发挥的关键。

C.宽带网不仅能浏览信息,收发电子邮件,还可以提供网上视频点播和远程

D.面对黄河这一承载了整个民族光荣与苦难的河流,每个中国人都不会无动

二、文言文阅读及诗文积累。(24分)

(一)阅读下面两段文言文,完成5—8题。(13分)

自董卓已来,豪杰并起,跨州连郡者不可胜数。曹操比于袁绍,则名微而众寡,然操遂能克绍,以弱为强者,非惟天时,抑亦人谋也。今操已拥百万之众,挟天子而令诸侯,此诚不可与争锋。孙权据有江东,已历三世,国险而民附,贤能为之用,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荆州北据汉、沔,利尽南海,东连吴会,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国,而其主不能守,此殆天所以资将军,将军岂有意乎?益州险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高祖因之以成帝业。刘璋暗弱,张鲁在北,民殷国富而不知存恤,智能之士思得明君。将军既帝室之胄,信义著于四海,总揽英雄,思贤如渴,若跨有荆、益,保其岩阻,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诚如是,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矣。 5.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3分) A. 以弱为强者 贤能为之用 .. B. 曹操比于袁绍 信义著于四海 ..

C. 此用武之国 高祖因之以成帝业 ..

D.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 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 ..6. 下面语句用现代汉语表达,不准确的一项是( )(3分)

A.非惟天时,抑亦人谋也——不仅是时机有利,而且也是人的谋划得当。 B.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这方面可把他结为外援,而不可谋取他。 C.此殆天所以资将军——这完全是上天拿它来资助将军的。

D.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百姓谁能不用箪盛饭,用壶装酒来迎 接您呢?

7. 对选段理解或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3分)

A.选段隆中对策,层次清晰。先论“不可争”与“不可图”,次论“可争”与 “可图”,最后写“争”与“图”的步骤和规划,层层阐述自己的见解。 B.谈到建立“霸业”根基,诸葛亮先集中论述了占据荆州、益州的必要性,再

紧承论述占据两州的可能性,条分缕析,论证严密。

C.作为人物传记,选文是对主人公的正面描写,与隆中对前、隆中对后的侧面

烘托相得益彰,人物形象丰满突出。

D.选段语言“言简而意丰,文省而深刻”,具有鲜明的史书特点。 8.解释下列加点的词(4分)

(1)此诚不可与争锋( ) (2)民殷国富而不知存恤( ) ...(3)挟天子以令诸侯( ) (4)自董卓已来( ) ..(二)名句积累。

9. 古诗词积累,用课文原句填空(11分,每空1分) (1) ,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2)酒困路长惟欲睡, 。 (3) ,只有香如故。 (4)因思杜陵梦, 。 (5) ,虫声新透绿窗纱。

(6)《观刈麦》描写割麦者辛苦劳作的诗句是 ,

(7) , ,笑从双脸生。 (8)请你写出两句古诗词中含有“酒”字的诗句:

; (二)、现代文阅读:阅读下文,完成10---13题。(14分)

傅雷家书

①亲爱的孩子,你走后第二天,就想写信,怕你嫌烦,也就罢了。可是没一天不想着你,每天清早六七点钟就醒,翻来覆去的睡不着,也说不出为什么。好像克利斯朵夫的母亲独自守在家里,想起孩子童年一幕幕的形象一样,我和你妈妈老是想着你二三岁到六七岁间的小故事——这一类的话我们不知有多少可以和你说,可是不敢说。你这个年纪是一切向前往的,不愿意回忆的;我们噜哩噜嗦的抖出你尿布时代的往事,会引起你的憎厌。孩子,这些我都很懂得,妈妈也懂得。只是你一切终身会印在我们脑海中,随时随地会浮起来,像一幅幅的小品图画,使我们又快乐又惆怅。

②真的,你这次在家一个半月,是我们一生最愉快的时期;这幸福不知应当向谁感谢,尽管我没宗教信仰,至此也不由得要谢谢上帝了!我高兴的是我又多了一个朋友;儿子变成了朋友,世界有什么事可以和这种幸福相比呢!尽管将来你我之间离多聚少,但我精神上至少是温暖的,不孤独的。我相信我一定会做到

不太落伍,不太迂腐,不至于惹你厌烦。也希望你不要以为我在高峰的顶尖上所想的,所见的,比你们的不真实。年纪大的人终是往更远的前途看,许多事你一时觉得我看得不对,日子久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孩子,我从你身上得到的教训,恐怕不比你从这儿得到的少,尤其是近三年来,你不知使我对人生多增了几许深刻的体验。我从与你相处的过程中学得了忍耐,学到了说话的技巧,学到了把感情升华!

④你走后第二天,妈妈哭了,眼睛肿了两天:这叫做悲喜交集的眼泪。我们可以不用怕羞的这样告诉你,也可以不担心你憎厌而这样告诉你。人毕竟是感情的动物,偶尔流露也不是可耻的事。何况母亲的眼泪永远是圣洁的、慈爱的!

10.(1)第一段“这一类的话我们不知有多少可以和你说”中的“这一类的话”指什么?(用原文回答)(2分)

(2)第一段提到令作者“又快乐又惆怅”的是什么事?为什么说它是“又快乐又惆怅”的?3分)

11.在第二段中,作者写道:“你这次在家一个半月,是我们一生最愉快的时期。”作者说这话的原因是什么?(用原文回答)(2分)

12.从本文语言特色考虑,填入第二段横线上的应是下面哪一句?( )。 (1)现实却给你证明,我是对的。(2)现实却给你证明我并没大错。 请简要说明理由(3分)

13.家书反映出傅雷对两代人如何相处的一些看法。通读全文,回答下面问题。(4分)

(1)傅雷认为在两代人相处中,青年人应持有怎样的态度?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傅雷认为在两代人相处中,长辈应克服自身哪些弱点?

表达对故人长辈的思念篇六
《人教版九上期中语文试题(含答案)》

东联镇中心学校2012年下学期半期检测九年级

语 文 试 题

A卷(100分)

温馨提示:本卷考试时间150分钟,共160分,注意抓紧时间,仔细答题。

(每小题3分,共12分)

.下列汉字注音正确的一组是 ( )

A 恪.(kâ)尽职守 扶掖.(yâ) 喑.哑(àn) 亵渎.(dú) B.一抔.黄土(póu) 灵柩.(jiù) 襁褓..(qiángbǎo) 陨.落(yún) C.气吞斗.牛(dǒu) 枉.(wǎng)驾 旁骛.(wù) 睿.(ruì)智 D.舐.(tián)犊之情 崩殂.(zǔ) 禁锢.(gù) 迸.(bâng)裂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

的一项是 ( ) A. 隔漠 重蹈覆辙 脑羞成怒 强聒不舍 B. 妖娆 断章取义 涕泗横流 化为乌有 C. 喧嚷 弥留之际 无与伦比 成吉思汉 D. 繁衍 媚上欺下 自知之明 阔然无累 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 战士们虎视眈眈....

地守卫者祖国边疆。 B. 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事业,要靠我们持久奋战,不可能一蹴而就....。 李明在书摊中意外发现一本渴望已久的《简爱》,真是妙手偶得....啊! D. 金庸的武打小说情节起伏跌宕、抑扬顿挫....

,吸引了广大读者。 4.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为了写好这篇报道,我们调查了许多老杨事迹。 B.能否保持一颗平常心是考试正常发挥的关键。

C.宽带网不仅能浏览信息,收发电子邮件,还可以提供网上视频点播和远程

D.面对黄河这一承载了整个民族光荣与苦难的河流,每个中国人都不会无动

二、文言文阅读及诗文积累。(24分)

(一)阅读下面两段文言文,完成5—8题。(13分)

自董卓已来,豪杰并起,跨州连郡者不可胜数。曹操比于袁绍,则名微而众寡,然操遂能克绍,以弱为强者,非惟天时,抑亦人谋也。今操已拥百万之众,挟天子而令诸侯,此诚不可与争锋。孙权据有江东,已历三世,国险而民附,贤能为之用,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荆州北据汉、沔,利尽南海,东连吴会,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国,而其主不能守,此殆天所以资将军,将军岂有意乎?益州险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高祖因之以成帝业。刘璋暗弱,张鲁在北,民殷国富而不知存恤,智能之士思得明君。将军既帝室之胄,信义著于四海,总揽英雄,思贤如渴,若跨有荆、益,保其岩阻,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诚如是,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矣。 5.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3分) A. 以弱为强者 贤能为之用 .. B. 曹操比于袁绍 信义著于四海 ..

C. 此用武之国 高祖因之以成帝业 ..

D.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 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 ..6. 下面语句用现代汉语表达,不准确的一项是( )(3分)

A.非惟天时,抑亦人谋也——不仅是时机有利,而且也是人的谋划得当。 B.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这方面可把他结为外援,而不可谋取他。 C.此殆天所以资将军——这完全是上天拿它来资助将军的。

D.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百姓谁能不用箪盛饭,用壶装酒来迎 接您呢?

7. 对选段理解或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3分)

A.选段隆中对策,层次清晰。先论“不可争”与“不可图”,次论“可争”与 “可图”,最后写“争”与“图”的步骤和规划,层层阐述自己的见解。 B.谈到建立“霸业”根基,诸葛亮先集中论述了占据荆州、益州的必要性,再

紧承论述占据两州的可能性,条分缕析,论证严密。

C.作为人物传记,选文是对主人公的正面描写,与隆中对前、隆中对后的侧面

烘托相得益彰,人物形象丰满突出。

D.选段语言“言简而意丰,文省而深刻”,具有鲜明的史书特点。 8.解释下列加点的词(4分)

(1)此诚不可与争锋( ) (2)民殷国富而不知存恤( ) ...(3)挟天子以令诸侯( ) (4)自董卓已来( ) ..(二)名句积累。

9. 古诗词积累,用课文原句填空(11分,每空1分) (1) ,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2)酒困路长惟欲睡, 。 (3) ,只有香如故。 (4)因思杜陵梦, 。 (5) ,虫声新透绿窗纱。

(6)《观刈麦》描写割麦者辛苦劳作的诗句是 ,

(7) , ,笑从双脸生。 (8)请你写出两句古诗词中含有“酒”字的诗句:

; (二)、现代文阅读:阅读下文,完成10---13题。(14分)

傅雷家书

①亲爱的孩子,你走后第二天,就想写信,怕你嫌烦,也就罢了。可是没一天不想着你,每天清早六七点钟就醒,翻来覆去的睡不着,也说不出为什么。好像克利斯朵夫的母亲独自守在家里,想起孩子童年一幕幕的形象一样,我和你妈妈老是想着你二三岁到六七岁间的小故事——这一类的话我们不知有多少可以和你说,可是不敢说。你这个年纪是一切向前往的,不愿意回忆的;我们噜哩噜嗦的抖出你尿布时代的往事,会引起你的憎厌。孩子,这些我都很懂得,妈妈也懂得。只是你一切终身会印在我们脑海中,随时随地会浮起来,像一幅幅的小品图画,使我们又快乐又惆怅。

②真的,你这次在家一个半月,是我们一生最愉快的时期;这幸福不知应当向谁感谢,尽管我没宗教信仰,至此也不由得要谢谢上帝了!我高兴的是我又多了一个朋友;儿子变成了朋友,世界有什么事可以和这种幸福相比呢!尽管将来你我之间离多聚少,但我精神上至少是温暖的,不孤独的。我相信我一定会做到

不太落伍,不太迂腐,不至于惹你厌烦。也希望你不要以为我在高峰的顶尖上所想的,所见的,比你们的不真实。年纪大的人终是往更远的前途看,许多事你一时觉得我看得不对,日子久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孩子,我从你身上得到的教训,恐怕不比你从这儿得到的少,尤其是近三年来,你不知使我对人生多增了几许深刻的体验。我从与你相处的过程中学得了忍耐,学到了说话的技巧,学到了把感情升华!

④你走后第二天,妈妈哭了,眼睛肿了两天:这叫做悲喜交集的眼泪。我们可以不用怕羞的这样告诉你,也可以不担心你憎厌而这样告诉你。人毕竟是感情的动物,偶尔流露也不是可耻的事。何况母亲的眼泪永远是圣洁的、慈爱的!

10.(1)第一段“这一类的话我们不知有多少可以和你说”中的“这一类的话”指什么?(用原文回答)(2分)

(2)第一段提到令作者“又快乐又惆怅”的是什么事?为什么说它是“又快乐又惆怅”的?3分)

11.在第二段中,作者写道:“你这次在家一个半月,是我们一生最愉快的时期。”作者说这话的原因是什么?(用原文回答)(2分)

12.从本文语言特色考虑,填入第二段横线上的应是下面哪一句?( )。 (1)现实却给你证明,我是对的。(2)现实却给你证明我并没大错。 请简要说明理由(3分)

13.家书反映出傅雷对两代人如何相处的一些看法。通读全文,回答下面问题。(4分)

(1)傅雷认为在两代人相处中,青年人应持有怎样的态度?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傅雷认为在两代人相处中,长辈应克服自身哪些弱点?

表达对故人长辈的思念篇七
《第19题阅读延伸样卷》

第19题阅读延伸样卷

9-10分

本文“看麦熟”是麦熟时婆娘们回娘家看麦子的风俗,朴实、欢快,充满人情味,展示了关中人民的热情、善良与辛勤淳朴(2分)。我认为,民俗文化不仅能展现一个地区、一个民族的习俗与生活情感,更能展示一段历史遗存的精神与一个民族的根基。端午节的赛龙舟吃粽子,旨在纪念楚大夫为国投江的历史,饱含着中国人热爱国家,洁身自爱、刚正不阿的爱国主义与自强不息的情怀,是中华民族立身之本。一个民俗文化,一段悠久渊源。因长久而弥坚,民族便因此厚重沉稳,走向未来,走向不朽的精神。(特点解说-1分)清华附中

9—10分:(北京市十一学校提供)

“看麦熟”这一风俗十分淳朴,在麦熟之际农家妇女回娘家探亲,体现了人性的美好与善良。(概括“看麦熟”风俗正确,2分)民间风俗是广大民众创造且享用的生活文化。民俗文化有深刻的意义,是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部分。(观点明确2分)我们在清明祭祖,

表达对故人的思念;我们在端午包粽子,表达对屈原爱国精神的敬仰;我们在中秋与家人团聚,体会亲情的温暖„„(结合阅读积累或者生活见闻,恰当具体,2分)这些习俗让我们牢记对祖辈的感恩,对爱国情怀的敬佩,对温暖人情的追慕„„这些都潜移默化地塑造了我们的道德与心灵,在受到这些美德熏陶的同时把它们一代一代传承下去。(分析1分;语言2分。合计9分)

9-10分

“看麦熟”是具有传承性、古老又鲜活,充满人情味、富于地方特色的乡村风俗。我认为民间风俗是中华民族情感的集中表达,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应得到中华儿女的共同保护与继承。例如“清明节”踏青扫墓,作为一个传统民间风俗,包含着人们对先人深深的缅怀,自周朝至今,仍为中华儿女所认同,如今国家定为法定假日,不仅可以让“清明节”的传统民俗文化得到继承与发展,更可以让中华儿女增强对祖先的认同感,对中华传统文化的认同感,由此 增强民族凝聚力,大力保护传统民俗文化,融铸真情,让它更加发扬光大。(2+2+1+2+2=9)首师大附中

8-9 分

本文“看麦熟”这一民间风俗具有饱含牵挂和人情味的特点。我认为民俗文化体现了一个地域人民最本真最热切的情感和文化,是一种精神与情感的生动呈现。所以,传承和保护民俗文化是每个公民义不容辞的义务。近年来,我国法定假期增添了清明节、中秋节、端午节等小长假,使人们重新回归了本土传统文化,感受本土民俗文化魅力。类似举措值得推崇,它使得传统节日逐渐深入人心的同时,实现的更是民俗文化的传承。唯有保有民俗文化这亮丽一笔,中华文化的画布才更加丰富多彩。(1+2+1+2+2=8分)首师大

附中

8-9分

19“看麦熟”是在秋收之时,关中平原上嫁入他家的妇人——婆娘回娘家探亲的习俗。它最具人性美,充满爱意,最具人情味(2分)。我认为民俗文化传达的不仅是单纯的形式,而是对美好情感的珍视和对高尚品德的追求。除夕祭祖,这是对根的追念,让我们铭记我们归属于何方;清明扫墓,这是对“逝者已矣”的悼念和对生者的珍视;端午龙舟,我们在博浪中求的不是刺激而是对先贤的追思。看似普通的民俗文化,一代代积淀的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博大的精

神,而我们在保护民俗文化时也不应只重形式,而忘记其下的血与泪的故事与精神。(1+2+2+2+1=8分) 19题“看麦熟”是在麦子成熟的季节,关中农村的妇女携礼物回娘家、帮农活的古老民俗,它意味着不忘父母养育之恩,充满了亲情、人性美和人情味,从古传承至今。我认为,民俗文化里蕴含着饱满的情谊,更让我们拥有归属感与认同感。清明祭扫、端午赛舟、七夕传情、重阳敬老„„每一个民俗后都有只有本民族才能理解的独特情思、深远哲思,传承民俗,就是追本溯源,找回自己的根脉。每年春节各地唐人街都有极丰富的庆祝活动,也源于此吧。我们应该珍存那些祖先遗留下的习俗,沿袭、传承,让我们的生命厚重且扎实。(1+2+2+2+1=8分)

8分

“看麦熟“这一风俗的特点为具有人性美、充满人情味。婆娘们麦熟时归家思念着娘家亲人,男人们也为她们感到自豪和充实,心中有着充盈的情感。人性、人情的光芒在此闪耀。(2分)我认为民俗文化反映着人性之美,是社会不可缺少的部分。龙应台说:”人本是散落的珍珠,随地乱滚,文化便是那根柔弱而又坚韧的丝线,将珠子串起来成为社会。”民俗文化的重要性即在于此,人们互相关怀,闪耀着人

性之美的民俗文化让人们的内心感到温暖,促使人们更加团结,从而构建一个和谐而美好的社会。(特点解说-1分,语言一1分)清华附中

首师二附19.(6—7分)

特点:古老,鲜活,热烈,喜滋滋,充实。(2分)我认为民俗文化是中华传统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应当得到保护。(2分)而当今在城市化与西方工业文明的冲击下,民俗文化有逐渐低迷的趋势,这才有了以冯骥才为代表的艺术大家对民俗的搜救与保护和各种文化遗产名录的建立。(1分)我始终认为只有这少数人的努力是远远不够的,民俗文化是我们中华民族共同的财富,这就需要人人行动起来,从我做起,也许小到窗上一张窗花,桌边一个兔儿爷,都可以使这宝贵的民俗得以延续下去,变得更加丰富,充实。(1-2分)

19题

看麦熟这一风俗具有质朴、忙碌、充满人情味的特点,人们心中充满喜悦,尽情享受、相互关心,相互理解,婆娘们牵挂娘家,娘家又为婆家考虑,感情真挚。(1

表达对故人长辈的思念篇八
《2015年秋九年级语文试卷及参考答案》

2016届上学期九年级语文试卷

一.语文积累与运用(共31分)

1.给加点字注音,根据拼音写汉字。(4分) A.诘.( )难 B.咬文嚼.( )宇 C.chī( )笑 D. kè( )尽职守 2.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完成(l)——(2)题。

2013年12月14 日晚间,“嫦娥”携带着“玉兔”,安全平稳着陆月面。古往今来,给无数中国人带来美好情思遐想的广寒宫今夜不再清虚 (娴静 孤僻 寂寥)。中国人千百年来期盼登月的梦想,终于由“嫦娥”变成现实。此刻,中国航天人不会忘记,他们迈出的每一步,无论是外部环境还是自身科研能力的修炼,也是在突破层层阻力的背景下换来的。

(1)从括号中选择恰当的词语填在横线上。(2分) (2)文中画线句子有语病,请写出修改意见....

。(3分) 3.根据提示,按要求默写填空。(共12分) (1)商女不知亡国恨, 。 (2) ,任重而道远。 (3) ,便下襄阳向洛阳。 (4)无可奈何花落去, 。 (5)江晚正愁余, 。 (6) ,夜吟应觉月光寒。

(7)知否?知否? 。 (8)野语有之曰:

” (9)春潮带雨晚来急,____________ ____。 (10)即从巴峡穿巫峡,____________ ____。 (11) ,万钟于我何加焉。

(12) ,归雁入胡天。

4.给下列句子排序,最恰当的一项是( )(3分)

①没有冬的肃杀,我们感受不到春的妩媚;没有冬的单调,我们不会知道夏的多姿多彩;没有冬的真实,我们摆脱不了秋的虚无怅然。②我几乎爱上了冬季。③虽然没有鲜花、绿草的点缀,但我还是由衷感谢造物主设计了冬。④不为别的只因为冬天有融融的炉火、温暖的阳光和飘零的雪花。⑤岁月更迭,四季交替。

A.②④③⑤① B. ⑤②④①③ C. ③②⑤④① D. ④⑤①②③ 5.语文综合运用(共7分)

微信是腾讯公司于2011年初推出的一款快速发送语音、视频、图片和文字,支持多人语音对讲的手机聊天软件(图标看右图)。微信提供公众平台、朋友圈、消息推送等功能,用户可以通过多种方式添加好友和关注公众平台。微信可以将精彩内容分享给好友,也可分享到朋友圈。微信官方网站上的宣传语为“微信,是一个生活方式。”截至2013年1月15日,微信用户突破3亿。

(1)以“微信,是一个生活方式”作为宣传语的目的是什么?(2分)

(2)请向你还未使用过微信的好友介绍一下微信图标。(3分)

(3)中考将近,毕业在即,某同学在“告别母校”微信上留言,中间遗漏了一个句子,请你补写。要求语意连贯,句式一致。(2分)

“在这离别之际,我们别情依依,走一回校园的小路,踏一回教室的楼梯, , , 心中荡起甜蜜的回忆。” 二.阅读(共59分)

(一)赏析诗词完成9~10小题(4分)

武陵春(李清照)

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 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6.上片中,“ ”,交代的是季节特征, “ ”是通过描绘日常起居生活来表达内心的哀伤。(2分)

7.全词是如何表现作者对故人的思念这份“浓愁”的?(2分)

(二)阅读下面【甲】【乙】两段文言文,完成后面8—11题。(16分)

【甲】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选自韩愈《马说》)

【乙】有人卖骏马者,比①三旦立市,人莫知之。往见伯乐曰:“臣有骏马欲卖之,比三旦立于市,人莫与言,愿子还②而视之,去而顾之,臣请献一朝③之贾。”伯乐乃还而视之,去而顾之,一旦④而马价十倍。 (选自《战国策》)

【注释】①比:副词,接连地。 ②还:通“环”,环绕。 ③朝:早晨。 ④一旦:一天。 8.解释下列加点词语的含义。(4分)

(1)才美不外见。 见:_____________ (2)执策而临之。临:______________ (3)愿子还而视之。子:____________ (4)去而顾之。 顾: _______________ 9.下面句中“之”的意义和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3分) 例:策之不以其道

A.祇辱于奴隶人之手 B. 臣有骏马欲卖之

C.燕赵多慷慨悲歌之士 D. 臣请献一朝之贾

10.把下面的文言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 (1)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比三旦立市,人莫知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理解填空。(3分)

没的直

接原因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根本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乙文中卖马人能“一旦而马价十倍”是利用了人们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的心理。 (三)阅读(完成12-15题,12分)

科学不怕挑战

①挑战是针锋相对的竞争。“物竞天择,适者生存”,没有竞争,生物不会进化,至今地球上就只有原始生物。

②科学发展史是不断接受挑战的历史。

③量子力学理论刚提出时,由于它的基本概念与传统观念根本不同,有些科学家一时难以接受。爱因斯坦反对量子力学的几率解释,说:“我不相信上帝在掷骰(tóu)子。”他还多次提出“理想实验”进行挑战。玻尔是量子力学的创始人之一,他奋起应战,据理反驳。爱因斯坦屡败屡战,苦思冥想出一个特别刁钻的“理想实验”。玻尔彻夜未眠,苦思不得其解,直到清晨才豁然开朗,利用相对论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但爱因斯坦仍然固执己见,以至另一位科学家厄伦费斯特都忍不住说:“爱因斯坦,你真不像话!你简直在批判你自己的相对论了。”爱因斯坦挑战量子力学,虽败犹荣,他提出的“理想实验”,促进了量子力学的发展,还对量子密码、量子计算机等新技术起到了催生作用。

④进化论从诞生之日起就被挑战,从未停止过。创世说从信仰出发频频发难,甚至采用行政手段禁止进化论的传播。结果怎样呢?进化论身经百战,越战越勇,而创世说却破绽百出,只好以百万元大奖向科学家频送秋波求援。 ⑤科学不怕挑战,怕挑战的不是科学。

⑥至今为止,仍不断有人为躲避挑战而打出“科学”旗号,把它当作挡箭牌。其实,这些人趁早收旗为好,否则,等到发现挡箭牌其实是箭靶子时,悔之晚矣。 ⑦大浪淘沙,沙不除金不现。直面挑战,意在求真求是。 12.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2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第③④段运用了事例来论证,请分别概括这两个事例的内容。(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第⑤段中两个句子的顺序能否颠倒?为什么?(3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说说画线句子在文中的表达作用。 (3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6~20小题。(共18分)

记忆的版图 林清玄

①一位长辈到大陆探亲回来,说到他在家乡遇到兄弟,相对地坐了半天还不敢相认,因为已经一丝一毫都认不出来了。

②在他的记忆里,哥哥弟弟都还是剃着光头,蹲在庭前玩泥巴的样子,这是他离开家乡时的影像,经过四十年还清晰一如昨日。经过时间空间的阻隔,记忆如新,反而真实的人物是那样陌生,找不到与记忆的一丝重叠之处。

③更使他惊诧的是,他住过的三合院完全不见了,家前的路不见了,甚至家后面的山铲平了,家前的海也已退到了远方。

④他说:“我哥哥指着我们站立的地方,说那是我们从前的家,我环顾四周竟流下泪来,如果不是有亲人告诉我,只有我自己站在那里的话,完全认不出来那是我从童年到少年,住过十七年的地方。”

⑤这使他迷茫了,从前的记忆是真实的,眼前的现实也是真实的,但在时间空间中流过时,两者却都模糊,成为两个丝毫不相连的梦境。在此地时,回观彼处是梦,在彼地时,思及此处也是梦了。到最后,反而是记忆中的版图最真实,虽然记忆中的情景已然彻底消失了。

⑥这位长辈回来后怅惘了很久,认为是“四十年来家国,三千里地山河”【注】

的缘故,

才让他难以跳接起记忆中沦落的事物,其实不然,有时不必走太远,不必经过太久的时光,我们也可以感受到这种怅惘。

⑦我有一个朋友,他每次坐在台北松江路六福客栈的咖啡厅时,总会指着咖啡厅的地板,说:“你们相不相信,这一场块是我小时候卧室的所在,我就睡在这个地方,打开窗户就是稻田,白天可以听到蝉声,夜里可以听到青蛙唱歌,这想起来就像是梦一样了。”那梦还不太远,但时空转换,梦.

却碎得很快。 ⑧记忆的版图在我们的心中是真实的,它就如同照相机拍下的静照,这里有我走过的一条路,爬过的一座山;那里有我游过泳、捞过虾的河流;还有我年幼天真值得缅怀的身影。这版图一经确定,有如照相纸在定影液中定影,再也无法改变,于是,当我们越过时空,发现版图改变了,心里就仿佛受到伤害,甚至对时间空间都感到遗憾与酸楚了。 ⑨两相对照之下,我们往往否定了现在的真实,因为记忆的版图经过洗涤、美化,像雨雾中的玫瑰,美丽无方,丑陋的现实世界如何可以比拟呢?

⑩其实,在记忆中的事物原来可能不是那么美好的,当时比现在流离、颠沛、贫困,甚至面临了逃难的骨肉离散的苦厄,但由于距离,觉得也可以承受了。现在的真实也不一定丑陋,只是改变了,而我们竟无法承担这种改变。 ○11„„

○12我们在生命中所经验的一切,无非都是一些形式的展现。记忆的版图,乃是从前的现实;现在的生活,。终将成为未来记忆的版图。在这一过程中,我们真实的自我始终没有

改变。

【注】“四十年来家国,三千里地山河”:语出李煜词,在文中意为离乡时间久,距离远。 16.结合语境,解释第⑦段中加点词“梦”的含义。(2分)

那梦还不太远,但时空转换,梦.

却碎得很快。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第④段中:“我环顾四周竟流下泪来”,结合上下文看,“我”流泪的原因有哪些?(5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8.下面句子中画线部分很有表现力,请加以赏析。(3分)

两相对照之下,我们往往否定了现在的真实,因为记忆的版图经过洗涤、美化,像雨雾中的玫瑰,丑陋的现实世界如何可以比拟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9.结合全文内容,说说作者为什么以“记忆的版图”为题?(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联系材料,比较两位作家所表达的人生感悟有什么不同。(4分)

【链接材料】就让路途当中出现阻塞吧,让它出现好了!有障碍,才有生活;要是没有的话,水便会毫无生气地流入大洋了,就像不明不白的生命离开毫无生气的机体一样。

(节选自普里什文《林中小溪》)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阅读下面文段,完成后面的问题。(9分)

“你想独自混好?”老人评断着A的话:“谁不是那么想呢?可是谁又混好了呢?当初,我的身子骨儿好,心眼好,一直混到如今,我落到现在的样儿!身子好?铁打的人也逃不出去咱们这个天罗地网。心眼好?有什么用呢!善有善报,恶有恶报,并不有这么八

宗事!我当年轻的时候,真叫作热心肠儿,拿别人的事当自己的作。有用没有?没有!我还救过人命呢,跳河的,上吊的,我都救过,有报应没有?没有!

告诉你,我不定哪天就冻死,我算是明白了,干苦活儿的打算独自一个人混好,比登天还难。一个人都有什么蹦儿?看见过蚂蚱吧?独自一个儿也蹦得怪远的,可是教小孩子逮住, 用线儿拴上,连飞也飞不起来。赶到成了群,打成阵,哼,一阵就把整顷的庄稼吃净,谁也没法儿治它们!你说是不是?

我的心眼倒好呢,连个小孙子都守不住。他病了,我没钱给他买好药,眼看着他死在我的怀里!甭说了,什么也甭说了!——茶来!谁喝碗热的?”

A真明白了:刘四,杨太太,孙侦探——并不能因为他的咒骂就得了恶报;他自己,也不能因为要强就得了好处。自己,专仗着自己,真像老人所说的,就是被小孩子用线拴上的蚂蚱,有翅膀又怎样呢?

1、文段中的A是作品中的哪一个人物:________________(1分) 2、联系全书,说说A为什么要咒骂刘四、杨太太、孙侦探。(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A想:自己,专仗着自己,真像老人所说的,就是被小孩子用线拴上的蚂蚱,有翅膀又怎样呢?”请联系全书谈一谈A为什么会这么想。(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写作(50分)

26.根据下面的题目,按要求作文。

题目:(一)我学会了珍惜

(二)面对 ,我流泪了

要求:(1)上面两题,请任选其一,若选 (二)先将题目补充完整再作文,文体不限; (2)不少于600字;

(3)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地名、校名。

参考答案:

1.A.jié B.jiáo C.嗤 D. 恪 2.(1)寂寥

(2) “无论„„,也„„”。改为“无论„„,都„„。”(关联词搭配不当) 4. A 5. (1)吸引更多的人使用微信这一工具进行社会交往(交流沟通)。[答案要点:引起关注,;鼓励使用微信(微信无处不在),促进交往。]

(2)微信图标由一大一小两个相似的抽象图案部分叠加构成,像两张人脸,睁眼看着你,也看着这个世界。无论大人和小孩都是渴望交流和沟通的,微信图标告诉我们:使用微信,你的社交生活从此与众不同。(答案要点:能运用合理想象和联想,描写或说明图标图案的形象,介绍其构成。如:人脸、头像,一大一小;“冒泡”,一上一下;提示框,一前一后的组合;QQ,结合得更紧密。能体现对图标的内涵及微信特点的正确把握。至少写两句话,语言连贯、通顺。)

(3)看一眼班级的黑板,摸一把同学的桌椅,或:听一回校园的广播,想一下老师的话语,(做到语意连贯,句式一致即可) 6.花已尽”, “日晚倦梳头”(2分)

7.作者先用“日晚倦梳头”和“欲语泪先流”两个外在的行为具体地表达了她内心的浓重哀愁;再用形象的比喻(“载不动”的愁),抒发愁之重,重得无法承载。(两层意思各1分,共2分)

8. (1)见,通“现”,表现。 (2)临,面对。 (3)子,你。 (4)顾,回头看。 9.B 10. (1)不能用正确的方法使用它,不能按千里马的标准喂养它。(2)连续三天在集市上卖马,没有一个识马的。

11. 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之。/盲目相信权威

12.科学不怕挑战。(或“科学不怕挑战,怕挑战的不是科学”)(2分)

13.第③段:量子力学曾受到爱因斯坦“理想实验”的挑战;(1分)第④段:进化论曾受到创世说者的频频发难。(1分)

14.不能颠倒。这句话有承上启下的作用,前半句总结上文,后半句引出下文。(2分) 15.运用了比喻论证的方法(1分),将科学不断受到挑战比作大浪淘沙,证明了科学是不怕挑战的,从而把抽象深奥的道理阐述得生动形象、浅显易懂。(2分) 16.朋友记忆中的美好生活的情形(或:朋友童年生活的美好记忆)。

17.①为记忆中家乡清晰、真实的印象消失而留恋;②为现实中家乡的巨变而感到惊诧;③为记忆中的家乡与现实中的家乡毫不相干而伤感;④为找不到记忆中的家乡而感到迷茫。

18.采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经过洗涤、美化的记忆比作雨雾中的玫瑰,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记忆中的版图的美丽,表现人们对记忆的版图的留恋及对现实世界的否定。(意思对即可)19.用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②作为线索,贯穿全文,使结构精巧;③提了文章的主要内容;④容易引起记者的共鸣,联想到“版图”是记忆中的,或许现实与现实不同,抒写人们今不如昔的遗憾之情;⑤引发作者客观看待生活变化,并从中发现自我的人生感悟。(意思对答出两点即可)

19.示例一:林文告诉我们应该如何正确对待生活中的变化;普文告诉我们应该如何正确对待生活中的困难。林文要我们在生活的变化中看到真实的自我;普文要我们勇敢地对待生活中的困难,迎难而上。

示例二:林文:现实与记忆或许差别很大,我们应该客观对待这些变化,并从中看到自己,看到自己的成长。普文:生活中有障碍,生命才会有生气。

20、 祥子(1分) 21、(4分)刘四、杨太太、孙侦探,这三个人是祥子在不同时期遇到的人。但是,他们都不是好人,刘四自私、冷酷(1分);杨太太看不起拉车的,小气,把所有的脏活都推给祥子,而且还用语言侮辱过祥子(1分);孙侦探敲诈了祥子的钱(1分)。所以,祥子要咒骂刘四、杨太太、孙侦探。(另外语言表达1分) 22、(4分)祥子从自己的亲身经历和身边的人的经历,想到了自己未来可悲的命运。他怀着美好的梦想,希望通过自己劳动来改变自己的命运,但却连一辆属于自己的车都做不到。(2分)身边的车夫虽然有过自己的车,但依然摆脱不了贫穷的命运。(1分)这些都让祥子想到,仅仅靠自己的好强和勤劳,是改变不了贫穷的命运的

表达对故人长辈的思念篇九
《书信谦辞敬语表达集锦》

书信谦辞敬语表达集锦

书信中请察阅敬语:

常用礼告敬语:

传统称谓敬语:

1

传统启事用语:

传统寒暄用语: 2

3

传统结尾应酬用语:

4

5

表达对故人长辈的思念篇十
《殡葬礼仪

明朝初年,韩、贾、孙三姓合居在一起,以三个姓氏定名村庄,称“韩贾孙”,此后演变成韩家村,简称韩村。韩村一直沿袭着传统的殡礼习俗:停灵、入殓、送灵、填库、送盘缠、拉棺等,以此举行殡礼,祈愿逝者一路走好,表达对故人的思念,对生者的宽慰。

13日,雪花飘落,记者来到临沭县青云镇韩村。年逾七旬的李封臣、杨玉臣,40多岁的王元银、王学胜、杨化朋,5位村民曾接掌着一个村庄的殡礼。口述中,对于殡礼的由来及其中讲究,大伙定义为:祖传的,照办!

雪中,瞭过5张翘动的嘴角,阅读一个村庄记忆中的殡礼习俗。地道!

第一天:悲情,儿女忙碌着筹备殡礼

村里,谁家有人快到病危时,儿女不会让其在光线昏暗的内屋躺着。儿女们会在明亮的堂屋放一张床,南北摆放,奄奄一息的长辈躺在床上,头朝南,脚朝北,等待断下最后这口气。去世时间以凌晨零时为界,零时前去世算前一天,零时后去世算后一天。如果是男性去世,儿子给洗脸、穿衣服,女儿给洗脚。如果是女性去世,女儿给梳头穿衣服,儿媳妇给洗脚。

老人去世后,儿女要给逝者脸上蒙上一张蒙脸纸,打上绊脚丝,写好逝者牌位。此时,儿子要剃光头、赤脚,女儿也要赤脚,儿媳妇赤脚也行,穿袜子穿鞋子也可以,没有硬性要求。

村里没有土地庙,于是,丧主就会用一张席子和一把椅子搭建临时土地庙,写上:“土地神之位”的牌位放在椅子上,以此替代土地庙。

这些工作准备完后,丧主便会在村里找一位总管,总管会根据丧主操办殡礼的预算,核算要不要请“鼓手”,请几个,送哪几门亲戚的信。同时,总管还会找一个管账的人,负责管理殡礼各种开支。登吊薄的一人,负责收礼金、写幛子,幛子角贴上白胶布,写明是谁送的幛子。同时,登吊薄的人还要写明来客是哪里人、几位,以此安排孝房根据亲戚的远近好破孝。

厨师要雇三四个人,支锅、烧茶、刷碗、提菜等都要固定到人。破孝,挂幛子、搭棚、接纸、喊礼等也要安排到具体的负责人,以免殡礼时忙事的人手忙脚乱,乱了方寸。此外,逝者儿女还要购买白杭连纸,一张裁八开,一岁一开,每开裁五档,以此制作指棍纸。以前,韩村用的哭丧杖,男性用竹竿表示节在外,女性用梧桐表示节在内,此后,因为竹子、梧桐不好找,后来村里就改用柳树棍。哭丧杖随棺下地,逝者为男性要放在棺材右边,女性则放在左边。

一直以来,韩村殡礼,供桌上的供菜为整鸡、整鱼、片肉或方肉、豆腐、粉皮和青菜,共五碗菜肴。三箩馒头,每箩五个。家境富裕的农户再额外设五个糕点碟,如:栗酥、桃酥、荷包酥、到口酥等。家境如再富裕,还要设上五个果碟,如:荔枝、香圆、香蕉、桔子等。除此以外,还有:吃桌、看桌、茶桌等。

逝者去世这天,儿女、家属都要搭好灵棚、挂上帘子,准备殡礼所需物品。

第二天:传统,按习俗送信、布置棺灵

天刚蒙蒙亮,送信的人赶早去亲戚家送信,一般来说送三代亲即可,送信回来,必须把送信的条子交给总管备案,以此查看客人来否。准备火化,净面、把蒙脸纸和绊脚丝放在老盆里烧了。骨灰回来时,在家的人要出迎。如果老两口先走一位,不管是男是女,都要写好牌位,晚上要等星星出来后再请灵,孝子端着牌位到路口,烧纸后,要说:爸爸(妈妈)咱回家。

此时,儿女要在棺材后面放一把椅子,逝者为男性则靠左,为女性则靠右,上面放三碗供菜、两双莛子、两个酒杯、一壶酒、一碗大米饭、三个馒头,祭拜供奉亡灵。骨灰入殓时,首先要用黍子苗从坤位(西南角)扫到开艮位(东北角),“坤为地”,“艮为山”,表示入土为安。用长子打好的纸,双层铺好,要铺成九宫,就是横着一趟铺三张,连铺三趟。

不管逝者是男性还是女性,棺材的四个角上,每个角都要放上一对栗子、一对大枣、两枚硬币。棺材上用七枚硬币铺成大熊星座,中央还要铺上三缕麻布,当中长的代表祖宗,左边中等代表儿子,右边短的代表孙子。两枚硬币由数个儿子经手,然后大儿子在左边,二儿子在右边,分别放进棺材里,并说:“爸爸(妈妈)给您钱,您到路上好花。”孙子给纸元宝。

对于斜角帽,如果是父亲去世,孝帽右边缝直,左边拉下,麻辫订在左边。如果母亲去世,孝帽左角缝直,右角拉下,麻辫订在右边。如果是双亲都去世,两角都拉下,麻辫左右都订上,但父亲先过世左边麻辫短,母亲先过世,右边的麻辫短。孙子、外孙子戴柿花孝帽,

曾孙、曾外孙戴的柿花孝帽上订蓝布条,玄孙订红布条。闺女婿和侄婿戴直帽束孝带,孙婿和外孙婿戴柿花孝帽束孝带。关于孝带,逝者为男性则左压右,逝者为女性则右压左。

前几年,送信和入棺布置一直以此为据。

第三天:眼泪,众亲友虔诚祭拜亡灵

送灵,要在太阳出来前就得送走,韩村人心里,送灵越早越好。迎送女客是儿媳妇和孙媳妇的事,闺女出嫁以后本身就是客,不出嫁的是另一回事。中午12点为准,来的客人够几桌就开几桌;辞灵,把扎好的器物写上死者的名字,纸牛(纸马),把牛(马)的蹄子糊上,放牛小子(马童)都给起上名字,用白纸写好贴在胸前。拿针给人畜开光,把眼、耳、口、鼻七窍都扎透,用一包麸子填到牛(马)嘴里。 填库时,大儿子磕一个头,拿纸向左转一圈,填到库里去,先填两把。大儿媳妇,磕一个头,拿纸向右转一圈,把纸填到库里去。紧跟着,所有男亲以此类推每人填三把,女亲也像大儿媳妇那样每人填三把。最后,由大儿子填最后一把封顶。

送盘缠时男性糊马褂,一边写上甲子年制或乙丑年制,总之,农历是什么年就写什么年制。另一边写上堂号记,如:王姓写“三槐堂号”,杨姓写“四知堂记”,没有堂号的就写“国宝源流”。马褂里装上十二神包子:城隍、土地、牛头、马面、判官、山神、河神、路神、桥神、大鬼等。纸牛(马)上披上褂子,大儿子端着牌位,用一米的青布遮着,到土地庙时,来的客人按次序逐次拜奠。然后,把牌位和牛(马)烧了即可。

送完盘缠,拜门神,拉棺进老林。此时,近亲不能走,必须到林里等安葬后才能离去。安葬时,逝者为男性则要文房四宝,女性则要梳子,左边壁上挖洞放好。另外,在丧主的大门口上点一堆火,抬、埋棺的人回来后把家具和身上的生土在火上燎一燎。

外祖父(母)、舅父(母)、姑父(母)、姨父(母)过世,都得奔丧。一入村庄就要哭,一直哭到灵前,磕一个头到灵屋。外祖父(母)过世,舅是孝子,外甥磕头,指客喊回礼时,外甥必须抢上几步给舅回磕头,只作揖还不行,几个舅得回磕几个头。

过世者娘门或岳父门先磕头,然后是姑父、姨父、闺女婿、侄婿。平辈中,姐夫先磕,妹婿后磕。韩村殡礼中,头有六种磕法。四个头:紧走几步先上香,退下来呈立正姿势作揖,过世者为男性则左手在下右手在上,深深一躬至肚脐翻手。举到中庭,揖不过眉。左腿向前出半步,右手在下,左手在上,压左膝盖,右腿跪下,左腿收回跪下,两手中指压裤缝。磕头时左手压右手。磕完四个头以后,左腿前出半步,左手压右手,右腿抬起,左腿收回原处,立正作揖,礼毕。另外,还有截半、四勤四懒、三上香九叩首等五种磕法。

殡礼后,还有五七坟、周年坟、二年坟、三年坟、十年坟,个中讲究与逝者出殡时多有类同。

记者手记:记忆中的殡丧,精神寄寓

五位村民,沿袭着一个村庄关于殡礼的习俗。任何一种事物的形成、丰硕自有其发展过程,也有其注解。韩村,村民口中关于一场殡礼的记忆有如此多的讲究,自有其习俗的文化内涵。现如今,包括年

本文来源:http://www.guakaob.com/zigeleikaoshi/147688.html

    【表达对故人长辈的思念】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