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于边塞的诗句

| 电子商务师 |

【www.guakaob.com--电子商务师】

有关于边塞的诗句篇一
《描写边塞的诗句》

描写边塞的诗句诗句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诗佛”王维(唐)《使至塞上》  牙璋辞凤阙,铁骑绕龙城。雪暗凋旗画,风多杂鼓声。——“初唐四杰”之一杨炯(唐)《从军行》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王之涣(唐)《凉州词》  野云万里无城郭,雨雪纷纷连大漠。胡雁哀鸣夜夜飞,胡儿眼泪双双落。——李颀《古从军行》  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王翰《凉州词》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王昌龄《从军行七首之三》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王昌龄《出赛》  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高适《别董大》  借问梅花何处落,风吹一夜满关山。——高适《塞上听吹笛》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  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曾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君不见走马川行,雪海边,平沙莽莽黄入天。  轮台九月风夜吼,一川碎石大如斗,随风满地石乱走。  匈奴草黄马正肥,金山西见烟尘飞,汉家大将西出师。  将军金甲夜不脱,半夜行军戈相拨,风头如刀面如割。  ——曾参《走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  就给你这些很经典的吧。其实除此之外还有很多描写边塞风光的诗句广为流传,我就不一一例举了。我想你需要知道一下的还有几个非常著名的边塞诗人:王维,王昌龄,岑参,高适(并称“高岑”)王之涣诗歌5首凉州词王之涣 黄河远上白云间, 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 春风不度玉门关。 (二) 走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岑参 君不见,走马川行雪海边,平沙莽莽黄入天。   轮台九月风夜吼,一川碎石大如斗,随风满地石乱走。   匈奴草黄马正肥,金山西见烟尘飞,汉家大将西出师。   将军金甲夜不脱,半夜军行戈相拨,风头如刀面如割。   马毛带雪汗气蒸,五花连钱旋作冰,幕中草檄砚水凝。   虏骑闻之应胆慑,料知短兵不敢接,车师西门伫献捷。(三)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岑参 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   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   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   纷纷暮

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   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   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四)塞下曲高适结束浮云骏,翩翩出从戎。且凭天子怒,复倚将军雄。 万鼓雷殷地,千旗火生风。日轮驻霜戈,月魄悬雕弓。 青海阵云匝,黑山兵气冲。战酣太白高,战罢旄头空。 万里不惜死,一朝得成功。画图麒麟阁,入朝明光宫。 大笑向文士,一经何足穷。古人昧此道,往往成老翁。 (五)古从军行李颀白日登山望烽火, 黄昏饮马傍交河。 行人刁斗风沙暗,   公主琵琶幽怨多。野营万里无城郭,雨雪纷纷连大漠。胡雁哀鸣夜夜飞,胡儿眼泪双双落。闻道玉门犹被遮,应将性命逐轻车。年年战骨埋荒外,空见蒲桃入汉家。

有关于边塞的诗句篇二
《边塞诗》

边塞诗

定义 有一批诗人(如高适、岑参、王昌龄、王维、李益等)十分擅长描写边塞征战生活,后人称他们为“边塞诗人”,形成了所谓的“边塞诗派”.边塞诗是以描述边塞战争、边塞生活、边塞风光和其他边塞问题为主的诗歌。

(1)意象---雄浑磅礴瑰丽

地域:蕃州、酒泉、玉门、青海、楼兰、长城„„

器物:胡琴、琵琶、羌笛、玉帛、弓剑、金甲„„

称谓:飞将、骄虏、都护、匈奴、乌孙、单于„„

风光:雪山、朔云、黄沙、塞鸿、边草、明月„„

(2)风格——雄壮豪迈。

(3)常用手法——比喻、夸张、用典。

感情 1、将士杀敌卫国建功立业的豪情。

2、征人的离情别绪,怀乡思亲。

3、渴望和平,对战争的厌恶、反对。

4、欣赏边塞的奇异风光,展现边陲人民的生活状况。

注:有些诗歌是多种感情交织在一起的,鉴赏时要结合诗句具体分析。 风格 境界阔大 气势宏伟 景物奇丽 情调激昂

【鉴赏训练】

1.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后面的问题。

关山月(二首)

戴叔伦

月出照关山,秋风人未还。清光无远近,乡泪半书间。

一雁过连营,繁霜覆古城。胡笳在何处,半夜起边声。

有人说,这两首诗分别从动和静的角度来写边关的凄凉和险势,但情景关系所表现的侧重点不同。请谈谈你的理解。

2.阅读下面南朝诗人徐陵的一首诗,回答后面的问题。

关山月

徐陵

关山三五月,客子忆秦川。思妇高楼上,当窗应未眠。

星旗映疏勒,云阵上祁连。战气今如此,从军复几年?

(1)有人说,此诗的三四句委婉别致,尤为动人,请简析这两句在表达上有什么特别之处。

(2)“战气今如此,从军复几年?”联系全诗,说说诗人的追问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3.阅读王翰的《凉州词》,回答后面的问题。

《凉州词》

王翰

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

醉卧 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诗中“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两句,有的认为略带悲凉之意,有的则认为实乃豪放之语。请联系全诗,说说你的理解。

4.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从军北征

李益

天山雪后海风寒,横笛偏吹《行路难》。

碛里征人三十万,一时回首月中看。

(1)这是唐代诗人李益比较有代表性的一首边塞诗。请具体说说它的语言特点。

(2)全诗描绘了一幅怎样的情景,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感慨?

5.阅读下面两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穷边词(其二) 陇西 行

姚合 陈陶

将军作镇古汧州, 誓扫匈奴不顾身,

水腻山春节气柔。 五千貂锦丧胡尘。

清夜满城丝管散, 可怜无定河边骨,

行人不信是边头。 犹是春闺梦里人。

(1)同为边塞题材的作品,这两首诗描述和表现的内容却完全不同。请试作比较。

(2)这两首诗分别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6.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塞上曲

戴叔伦

汉家旌帜满阴山,不遣胡儿匹马还。

愿得此身长报国,何须生入玉门关。

(1)这首诗的前两句表现的是什么内容?

(2)定远候班超出使西域30多年,老时思归乡里,上书言“臣不敢望到九泉郡,但愿生入玉门关”。诗人在最后一句中用此典故有何用意?

7.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回答后面的问题。

夜游宫·记梦 寄师伯浑

陆 游

雪晓清笳乱起。梦游处、不知何地。铁骑无声望似水。想关河,雁门西,青海际。 睡觉寒灯里,漏声断、月斜窗纸。自许封侯在万里。有谁知,鬓虽残,心未死。

(1)这首词以“梦”为题,上片和下片叙写的角度和表现的内容有何区别?

(2)对末三句所蕴涵的丰富的思想感情,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自幼立志而终生不辍 B.年华老去而未能如愿

C.壮志未酬而雄心不已 D.现实无望而心如死灰

8.阅读下列唐诗并回答问题。

塞下曲(其二)

王昌龄

饮马渡秋水,水寒风似刀。平沙日未没,黯黯见临洮。

昔日长城战,咸言意气高。黄尘足今古,白骨乱蓬蒿。

(1)这首诗以长城为背景描绘战争的悲惨残酷。诗的前四句呈现出怎样的景象?

(2)诗的后两句主要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9.阅读下列唐诗,回答后面的问题。

书边事

张乔

调角断清秋,征人倚戍楼。春风对青冢,白日落梁州。

大漠无兵阻,穷边有客游。蕃情似此水,长愿向南流。

(1)题目中的“边事”指边塞的军旅生活,诗人主要运用

了 和 的表达方式,集中表现它 的特点。

(2)关于此诗的评析,一般有两种观点,或认为它所抒之情一洗悲慨之意,显得平和美好;或认为它与之前的边塞诗一脉相承,表现的仍是非战思想。你支持哪种观点?结合全诗,谈谈你的看法。

8.阅读下面的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热海行送崔侍御还京

岑参

侧闻阴山胡儿语,西头热海水如煮。海上众鸟不敢飞,中有鲤鱼长且肥。 岸旁青草常不歇,空中白雪遥旋灭。蒸沙烁石然虏云,沸浪炎波煎汉月。 阴火潜烧天地炉,何事偏烘西一隅。势吞月窟侵太白,气连赤坂通单于。 送君一醉天山郭,正见夕阳海边落。柏台霜威寒逼人,热海炎气为之薄。

【注】热海:今苏联哈萨克伊塞克湖

此诗的边塞之景,新奇独特,有声有色。请结合诗句做简要赏析其艺术特色。

【参考答案】

1.前一首写边地秋风萧瑟,征人难以返乡,月下读书,不经意间思乡情浓,诗人的静中之思表现的是边地生活的凄寒与无边的寂寞情怀;后一首写边地古城,深秋繁霜侵袭,雁过连营,夜半号角声起,心中无限悲凉。诗人触动给读者的动中之思,表现的正是边关的险势。 2.(1)诗的前六句主要是诗人以第一人称叙述和追想,三四句的意思是说,离人惆怅之时,思妇应该也守候在窗边难以成眠吧。诗人从亲临者的角度以己度人来表达痛苦与无奈之情,尤为动人。(2)诗人述说“客子”之忆和“思妇”之思,叙写战争的进程,重在表现战争的漫长和造成的深沉痛苦,思乡与无奈之情明显,表达了反对战争、期待和平的强烈情感。

3. 诗的前两句写征戍战士饮酒作乐的情景,全诗表现的是具有浓郁色彩的边塞军营生活。 后两句是说,醉卧在沙场上本就没有什么,请不要见笑,从古至今征战的人有几个是活着回来的。风格豪放,这样说来,后两句实为豪壮的激励之语。

4.(1)李益所处的时代,唐王朝已开始走下坡路。这首诗以“天山雪”和“海风寒”来营造清冷的氛围,以塞北沙漠三十万征人“一时回首”的哀怨来抒发感慨,情调感伤。(2)全诗借“《行路难》”、“月”等意象,勾勒出长期戍守在西北边塞沙漠地带的士兵,听到笛声,一时间都回首怅望故乡的情景,抒发了世路艰难的人生感慨。

有关于边塞的诗句篇三
《描写边塞的诗句》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诗佛”王维(唐)《使至塞上》

牙璋辞凤阙,铁骑绕龙城。雪暗凋旗画,风多杂鼓声。——“初唐四杰”之一杨炯(唐)《从军行》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王之涣(唐)《凉州词》

野云万里无城郭,雨雪纷纷连大漠。胡雁哀鸣夜夜飞,胡儿眼泪双双落。——李颀《古从军行》

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王翰《凉州词》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王昌龄《从军行七首之三》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王昌龄《出赛》

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高适《别董大》

借问梅花何处落,风吹一夜满关山。——高适《塞上听吹笛》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

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曾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君不见走马川行,雪海边,平沙莽莽黄入天。

轮台九月风夜吼,一川碎石大如斗,随风满地石乱走。

匈奴草黄马正肥,金山西见烟尘飞,汉家大将西出师。

将军金甲夜不脱,半夜行军戈相拨,风头如刀面如割。

——曾参《走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

就给你这些很经典的吧。其实除此之外还有很多描写边塞风光的诗句广为流传,我就不一一例举了。我想你需要知道一下的还有几个非常著名的边塞诗人:王维,王昌龄,岑参,高适(并称“高岑”)王之涣

有关于边塞的诗句篇四
《边塞军旅诗》

有关于边塞的诗句篇五
《边塞诗》

第三节 边塞诗

【边塞诗概述】

自秦汉以来,北方的少数民族进入中原边境掳掠人口、抢劫财物的行为就一直没有停歇,史称“边患”。边塞诗就是一种以历代的边塞防卫为前提和背景,集中表现边塞各类题材内容的诗歌。边塞诗的源头可以追溯到《诗经》时代,其内容围绕着“战争”、“行役”与“怀乡”展开。其主旋律是爱国精神,洋溢着豪迈的气概与必胜的信念。但也不乏悲凉感伤情怀的流露。所以如果将《诗经》时代视为边塞诗的滥觞期,那么秦汉则是其发展定型期、魏晋是过渡期,唐朝是成熟、巅峰期。宋明虽有低谷,但是清朝又出现边塞诗的新气象。以唐朝为例,这一时期涌现出了诸多边塞诗写作圣手,例如王昌龄、高适、岑参、李益、李颀等等。其原因就是国家的拓边主义政策有效地激发、唤醒了唐代士人的开拓外疆的抱负,而边塞诗就成为这种情感的产物。在这里,我们需要注意的是边塞诗中的浓郁的汉代情结。例如出现了“以汉代唐”的情况,但凡是唐朝的事物,都冠以“汉”字,即汉将、汉兵、汉月、汉关等。同时,汉代英雄,诸如卫青、霍去病、班超、马援等人也经常出现于文人的笔下。

【知识点】

1.与战争相关联的器物:干戈、旗鼓、战车、号角、狼烟、烽火、辕门。

2.与战争相关联的地点:玉门、阴山、黑山、瀚海、凉州、黄河、长城。

3.与战争相关联的人物:可汗、吐谷浑、胡人、单于。

4.边塞诗中常见的乐器:鼓角、琵琶、胡琴、羌笛、胡笳、芦管。

5.边塞诗中常见的标题:《从军行》、《凉州词》、《出塞》、《征人怨》、《关山月》。 所以判断一首诗是否是边塞诗,只要抓题目、抓注释、抓意象即可,其中抓意象最为牢靠。

【品味寄托】

关于边塞诗的情感寄托,我们可以从三个维度进行切入,思考。

第一、环境描写角度。理解边塞诗中常见的意象,通过对典型意象的把握,挖掘典型意象所构建的意境氛围,进而有效体察边塞的地域特征、诗人的情感内涵。例如,如果参与者是以积极的心态来审视边塞自然风物的话,那么其笔下的“大漠孤烟直,

长河落日圆”。岑参笔下对火山、雪海等描写,雪海描写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如果参与者是以消极的心态来观照边塞自然风物的话,即无法忍受狂风、暴雪、炽热等极端恶劣天气条件,那么边的刻画,一触即发。例如王昌龄《从军行七首(其五)》:“大漠风尘日色昏,红旗半卷出辕门。前军夜战洮河北,已报生擒吐谷浑。”第一句描写浩瀚的沙漠,呼啸的狂风,漫天的尘土,黯淡的阳光,衬托出战事的紧张艰苦。 而第二句是红旗半卷不仅是因为急行军的需要,同时也是高度戒备,不事张扬,把战事的紧张状态突现出来。

第二、戍边战士角度。如果戍边战士是以积极地心态来看待从军边塞的话,士人的另一种人生抉择。杨炯《从军行》言: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在这种情感的推动下,士人有着虽死犹荣、视死如归的气质,例如王维的《少年行》“孰知不向边庭苦,纵死犹闻侠骨香”那么诗中多为此种情感的流露)例如王昌龄的《从军行》“黄沙百战穿金甲,不斩楼兰誓不还”。 如果是以消极的心态来审视边塞生活的话,戍边战士显然是充满了厌战情是戍边战士无法长期忍受的。其次是战争破坏了人们正常和平的、温馨的家庭生活。例如李白《子夜吴歌》“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征”闻笛》“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第三、旁观者的角度。如果是保家卫国的正义之战,或者因为国家的衰落而引发的,那么旁观者表露的是:穷兵黩武、昏庸腐朽。例如杜甫《兵车行》“君不见青海头,古来白骨无人收。”另外,例如范仲淹 《渔家傲》“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陆游《书愤》“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

高考真题汇编】

(2012年湖南卷)

度破讷沙①(其二)

李益

破讷沙头雁正飞,䴙鹈泉②上战初归。

平明日出东南地,满碛寒光生铁衣。

【注】①破讷沙,沙漠名。②䴙鹈泉:泉水名。

1.从题材来看,这首诗属于____________诗

2.请从意境营造的角度,赏析全诗。

(2010年安徽卷)

岁暮①

(唐)杜甫

岁暮远为客,边隅还用兵。

烟尘犯雪岭②,鼓角动江城。

天地日流血,朝廷谁请缨?

济时敢爱死?寂寞壮心惊!

[注]①本诗作于唐代宗广德元年(763)末,时杜甫客居阆州(今四川阆中)。②雪岭:又名雪山,在成都(今四川成都)西。雪岭临近松州、维州、保州(均在今四川成都西北),杜甫作本诗时,三州已被吐蕃攻占。

问题:诗人为什么会发出“寂寞壮心惊”的感慨?请结合全诗作简要分析。

(2010年新课标)

雨雪曲

江总①

雨雪隔榆溪②,从军度陇西③。

绕阵看狐迹,依山见马蹄。

天寒旗彩坏,地暗鼓声低。

漫漫愁云起,苍苍别路迷。

【注】 ①江总(518-590):南朝陈文学家,字总持,济阳考城(今河南兰考)人。历仕梁、陈、隋三朝。 ②榆溪:指边塞。 ③陇西:在今甘肃东部。

1.这首诗描写了什么样的环境?末句中的“别路”是什么意思?

2.诗人把“旗彩坏”、“鼓声低”分别接在“天寒”、“地暗”之后,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这首诗表现了戍卒什么样的情感?

(2009年全国卷2)

军城早秋

严武[注]

昨夜秋风入汉关,朔云边月满西山。

更催飞将追骄虏,莫遣沙场匹马还。

[注]严武(726-765):字季鹰,华阴(今属陕西)人。曾任成都尹、剑南节度使,广德二年(764)秋率兵西征,击败吐蕃军队七万多人。

1.诗的前两句描绘了什么样的景象?有什么寓意?

2.诗的后两句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怀?请简要分析。

(2007年山东卷)

出 关①

徐兰

凭山俯海古边州,旆②影风翻见戍楼。

马后桃花马前雪,出关争得不回头?

[注]①关,指居庸关。②旆(pèi),旌旗。

1.诗的前两句,有版本作“将军此去必封侯,士卒何心肯逗留”,与本诗相比你更喜欢哪一种?请简要说明理由。

2.“马后桃花马前雪”一句在艺术表现上有什么特点?请作简要分析。

(2006天津卷改编)

凉州词(其一)

张籍

边城暮雨雁飞低,芦笋初生渐欲齐。

无数铃声遥过碛① ,应驮白练② 到安西。

【注】 ①碛(qì):沙漠。②练:白绢,丝织品的一种。

1.诗的一、二两句,描绘了怎样的景色?

2.诗的三、四句,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2005年重庆卷)

从军行七首(其二)

王昌龄

琵琶起舞换新声,总是关山旧别情。

撩乱边愁听不尽,高高秋月照长城。

1.“琵琶起舞换新声”与“边愁”是否矛盾,为什么?

2.“高高秋月照长城”与前三句写法有何不同?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2004年江苏卷)

征人怨

柳中庸

岁岁金河复玉关,朝朝马策与刀环。

三春白雪归青冢,万里黄河绕黑山。

1.为什么说这是一首边塞诗?结合诗句具体说明。

2.诗题为“征人怨”,通篇虽无“怨”字,但句句有“怨情”,请作简要赏析。

高考模拟题精选】

(重庆市名校联盟2014届高三三诊)

塞路初晴

雍陶

晚虹斜日塞天昏,一半山川带雨痕。

有关于边塞的诗句篇六
《关于边塞战争的古诗》

有关于边塞的诗句篇七
《边塞诗》

有关于边塞的诗句篇八
《边塞诗论文》

浅论王昌龄边塞诗《出塞》

文学艺术学院 汉文09级4班 再努拉·外里 2009041004

【摘要】秦汉时的边关,至今在月下依然如故,而战争却一直持续不断,已有无数将士血洒疆场,又有多少战士仍然戍守着边关,不能归来。只要镇守龙城的飞将军李广还活着,就不会让匈奴的骑兵跨越过阴山,侵犯我中原。这是王昌龄著名的两首边塞诗之一,表达了诗人希望朝廷起任良将,早日平息边塞战事,使人民过上安定生活的良好愿望。这首诗被称为唐人七绝的压卷之作。悲壮而不凄凉,慷慨而不浅露,王诗《出塞》两首,本诗是第一首。

【关键字】 盛唐 王昌龄 边塞诗 边关 军旅

唐代的边塞诗是纵贯初、盛、中、晚,整个过程的。大致的情况是这样的:一些有切身边塞生活经历和军旅生活体验的作家,从亲历的见闻和经验来进行边塞诗创作,另一些诗人则利用间接的材料,用一些乐府旧题进行旧调翻新的创作,这类乐府诗题在不同时期其内涵也各不相同,显然,后者的作家人数众多,数量也多得多,而且出现过李白、杜甫及高适《燕歌行》之类的杰作,但就总体水平而言,前者的那类诗作中更贴近边塞生活,更能准确反映时代精神,艺术特色也更为鲜明。由于国力强弱不同,在对外战争中的胜负不同,初盛唐边塞诗中多昂扬奋发的格调,中唐前期尚有其余响,而中唐后期及晚唐只有对昔日盛况的追慕以及凄凉现实的哀叹。终唐之时,边塞诗,始终是唐诗中思想性最深刻、想象力最丰富、艺术性最强的部分。其代表人物有王昌龄、王翰、王之焕、岑参、高适、李益等。

盛唐是边塞诗创作的鼎盛时期,涌现了著名的边塞诗派,代表诗人有高适、岑参、王昌龄、李颀、王维,高适《燕歌行》、岑参《白雪歌》、《走马川行》等七言长篇歌行代表了盛唐边塞诗的美学风格,即:雄浑、磅礴、豪放、浪漫、悲壮、瑰丽。除此之外,盛唐大诗人李白、杜甫都写过边塞诗,这些边塞诗成为他们的代表作的一部分。如:李白的《关山月》、《塞下曲》六首、《战城南》、《北风行》,杜甫的《兵车行》、《前出塞九首》、《后

出塞六首》等。另外一些诗人也有边塞诗的名篇传世,如王昌龄有《出塞》、《从军行》,王之焕有《出塞》,王维有《凉州词》。盛唐诗成为边塞诗创作的顶点。此后中晚唐并没有出现边塞诗的大家,但题材有所扩展。

边塞诗人是指古代以边疆地区生活和自然风光为题材写作的诗人。边塞诗人多以诗歌描写边地的山川景物,风土人情,反映塞上战争和军旅生活。

王昌龄是杰出的边塞诗人之一。王昌龄(698-约757),字少伯,长安人。开元十五年进士,二十二年中宏词科。初补秘书郎,调犯水尉,谪岭南。后任江宁丞,又因事贬龙标尉,世称王江宁、王龙标。后弃官隐居江夏,安史乱后为刺史闾丘晓所杀,结局很悲惨。

而《出塞》亦是王昌龄众多边塞诗中较为著名的一首。

《出塞》

秦时明月汉时关,

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

不教胡马渡阴山。

依旧是秦汉时的明月与秦汉时的边关,可多少战士万里出征不见回还。如果龙城的飞将军李广依然健在,一定不会让匈奴的军马度过阴山。

这首诗被称为唐人七绝的压卷之作。悲壮而不凄凉,慷慨而不浅露,王诗《出塞》两首,本诗是第一首。

诗人一着笔,便勾勒了一幅冷月照边关的苍凉景象。这里的“秦时明月汉时关”意思是秦汉时的明月,秦汉时的关。诗人暗示,明月还是秦汉时的明月,边关还是秦汉时的边关,可是这里的战事自秦汉以来却从不曾间断过,突出了时间的久远,战事的频繁。而“万里长征人未还”中的“万里”极言边塞和内地距离之遥远,空间之辽阔。“人未还”又令人不得不联想到战争给人们带来的灾难,诗人悲愤的情感在此表现得更为直接而又深沉。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龙城飞将”是指汉武帝时镇守卢龙城的名将李广,他英勇善战,多次把匈奴打败。“不教”,不让,不允许。“胡马”,这里指代外族入侵的骑兵。“度阴山”,跨过阴山。诗人寄希望于有才能的像汉代李广那样的将军,同时又语带讽刺,表现了诗人对朝廷用人不当和将帅腐败无能

的不满。弦外之音,令人寻味无穷。

诗的首句“秦时明月汉时关”七个字,即展现出一幅壮阔的图画:一轮明月,照耀着边疆关塞。诗人只用大笔勾勒,不作细致描绘,却恰好显示了边疆的寥廓和景物的萧条,渲染出孤寂、苍凉的气氛。尤为奇妙的是,诗人在“月”和“关”的前面,用“秦汉时”三字加以修饰,使这幅月临关塞图,变成了时间中的图画,给万里边关赋予了悠久的历史感。这是诗人对长期的边塞战争作了深刻思考而产生的“神来之笔”!接着,诗人触景生情,写出次句“万里长征人未还”。这一句既叙事又抒情。在深沉的感叹中暗示当时边防多事,表现了诗人对于久戍士卒的深厚同情。而这一句,又从空间的角度点明边塞的遥远。这样,诗人便创造了时空交织的意象,把读者带到万里以外的边塞,引进漫长的历史河流中去回忆、体验、思考。这两句包含了多少言外之意!秦汉时的边关,至今在月下依然如故,面战争一直持续不断。已有多少士卒血洒沙场,至死未归;又有多少战士仍然戍守着边关,不能归来。诗人借助阔大、悠久的时空意象,表现战争给秦、汉以来历代人民带来的痛苦和灾难。立意既高,又看得深远,真可谓“发兴高远”。

既然战争造成了人民共同的悲剧。那么,怎样来制止、结束这个悲剧呢?诗人在三四句作出了正确的回答。他为久戍的士卒发出呼吁,希望有像飞将军李广那样的名将来率领广大战士打败敌人,夺取胜利,使敌人从此不敢再来侵犯。“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两句,融抒情与议论为一体,直接抒发戍边战士巩固边防的愿望和保卫国家的壮志,洋溢着爱国激情和民族自豪感。写得气势豪迈,铿锵有力,掷地作金石声!同时,这两句又语带讽刺,表现了诗人对朝廷用人不当和将帅腐败无能的不满。有弦外之音,使人寻味无穷。

此诗一、二句,绘景叙事,抚今追昔:今晚这明亮的月光,仍旧跟秦汉时一样照着“关塞”,而这“关塞”依然秦汉时所修筑的长城、古堡,多么空旷、凄清和寂静。这漫长的边防线上,战氛难靖,师劳力竭,征人不还,百姓遭殃。三、四句,“但”字一笔,转出正意:何以今日边关不宁,“胡马”放牧阴山?还不是朝廷昏瞬用非其人,忠勇之师受屈遭弃;倘若汉时守卫“龙城”的“飞将军”李广还在,怎能让“胡马”越过阴山? 全诗言简意赅,既回顾了历史,又抨击了现实;既宣泄了忧愁愤慈之情,又表达了希冀朝廷起用能人,驱除来犯的“胡马”,保家卫国,巩固边防的迫切愿望。字里行间,洋溢着深沉悲愤和激越昂扬的爱国豪情,风格雄浑悲壮。

综观全诗:首句写景,勾勒出一派明月照边关的苍凉景象;次句叙事,极言距离之远战争给人们带来的灾难之深;“秦汉”、“万里”,时空交织,突出了时间的久远和战事的频繁,扩大了诗歌的意境;三、四句抒情,表达了诗人期望朝廷任用良将,早日平息战争,使人民过上安定生活的美好愿望,“但使”、“不教”,含蓄委婉,将厌恶战争、同情百姓、不满朝廷等诸多情绪尽蕴其中,加深了诗歌的蕴藉。“巧妙互文,灵活用典,精妙炼字”是这首诗最突出的艺术特色。

这首诗历来受到人们的高度评价,“秦时明月汉时关”一句使整首诗都活了起来,而“万里长征人未还”一句,是千百年来的事实,这是历史和现实的双重悲剧。后两句写到了汉代飞将军李广,采用以古讽今的手法,借古代李广来讽刺当今边将的无能,盼望出现良将,驱逐敌人,保住边疆。语意含蓄,情感深沉。诗中充满关心国家安危的爱国激情。

王昌龄的这首边塞诗倍受历代诗家推崇,明代诗坛领袖李攀龙甚至推其为“唐代七绝压卷之作”。诗人以雄劲的笔触,对当时的边塞战争生活作了高度的艺术概括,虽然只有短短的四句,但意境雄浑深远,耐人寻味。

【参考文献】

(1) [M] 王昌龄生平事迹研究综述 , 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07(2)

(2) [M] 悲壮而不凄凉,明畅而不浅露——王昌龄《出塞》(之一)赏析 ,科技与生活 ,2010(3)

(3) [M] 浅论王昌龄边塞诗的艺术特色, 榆林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1, 11(1)

有关于边塞的诗句篇九
《边塞诗》

唐诗宋词鉴赏导学案二

边塞诗词

【学习目标】

1、能够理解边塞诗词的意象并把握其情感特点。

2、能够对相关表达技巧进行辨析与评价。

3、背诵。

【知识整合】

一、 概念

边塞诗词是边塞生活的艺术反映,这类诗词大多和战争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边塞的生活是丰富多彩的,因而就造成边寒诗词题材十分广泛、内容异常丰富。从风格来看,边塞诗词具有雄壮豪迈、豪放旷达、雄壮悲慨等特点。

二、常用意象

武器:旗、鼓、干、戈、号角、战车、辕门、烽火等。

景物:大漠、烽烟、长城、黄沙、长云、秋月、雪山、孤城、雁飞、鹰扬、胡马等。 地名:楼兰、阴山、瀚海、凉州、玉门关等。

人名:单于、吐谷浑等。

乐器:羌笛、胡笳、琵琶、芦管等。

乐曲:《折杨柳》、《落梅花》、《关山月》等。

特点:雄奇、奇丽、奇寒、辽阔、壮阔、广阔等

三、常见情感

1、对建功立业的渴望和报效祖国的激情。

2、抒写征士的乡愁和家中妻子的离愁别恨。

3、表现塞外生活的艰辛和连年征战的残酷以及对帝王穷兵黩武的不满。

四、常用手法

1、借景抒情

2、借事言志

3、直抒胸臆

【方法点拨】

1.把握诗歌创作的社会背景 边塞征战诗最能体现国运的兴衰,因此,在接触这类作品时,首先对作者所处的时代应有所了解。如李颀的《古从军行》,此诗写当时之事,由于怕触犯忌讳,所以题目上加一个“古”字。借汉皇开边,讽玄宗用兵,对当时帝王的好大喜功、穷兵黩武、视人民生命如草芥的行径加以讽刺,悲多于壮。了解诗歌时代背景,有助于我们准确把握诗歌的主题,与诗人取得感情上的共鸣。

2.注意区别各自的思想感情 在边塞征战的大题材下,边塞征战诗的思想内容异彩纷呈:有对建功立业的渴望,有报效祖国的激情,有抒写征人的乡愁和家中妻子的离恨,有表现塞外生活的艰辛和连年征战的残酷,有反映对帝王开边的不满和惊异于塞外绝域那种迥异于中原的风光……因此,我们鉴赏时要注意区别。

3.分析诗歌的不同艺术风格 边塞诗的艺术风格也是异彩纷呈。有的豪放旷达,有的雄

壮悲慨,有的委婉清丽……只有通过对诗歌字句的细细体会,才能准确地领会到由于不同时代、不同内容、不同诗人的不同艺术素养、不同生活遭遇,反映在边塞征战诗这个大主题下异彩纷呈的艺术风格。

【课堂探究】(抄写)

教材P14:《燕歌行》

教材P27:《兵车行》

【自学自赏】(抄写)

教材P15:《走马川行奉送出师西征》

教材P4:《从军行》

教材教材P90:《满江红》

【真题再现】

1、阅读下面两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塞 上

柳 开

鸣骹①直上一千尺,天静无风声更干。

碧眼胡儿三百骑,尽提金勒②向云看。

注释:①鸣骹(qiāo),一种响箭。 ②金勒:饰金的马笼头。

(1)简析“天静无风声更干”一句的表达作用。

(2)本诗在描写手法上有何突出特点?请结合诗句进行具体分析。

从军行七首(其二)

王昌龄

琵琶起舞换新声,总是关山旧别情。

撩乱边愁听不尽,高高秋月照长城。

(1)“琵琶起舞换新声”与“边愁”是否矛盾?为什么?

(2)“高高秋日照长城”与前三句写法上有何不同?这样的写法有什么好处?

王学标编写

本文来源:http://www.guakaob.com/zigeleikaoshi/147814.html

    【有关于边塞的诗句】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