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术怎样形容

| 电子商务师 |

【www.guakaob.com--电子商务师】

武术怎样形容篇一
《中国武术文化》

以下文件摘录至“中国功夫网”》》》》

中华武术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构成,也是中华民族传统体育中最为耀眼的

活动内容。谈起武术,人们往往用八个字来形容它,那就是“渊源流长,博大精深”。

武术有着悠久的历史,是中华民族在长期生活与斗争实践中不断积累和发展起来的一项宝贵的文化遗产。河南是少林拳、陈氏太极拳、苌家拳、形意拳四大拳派的发源地。全国129个武术拳种中

伍绍祖(国家体育总局原局长):我认为武术溯其历史,可说是源远流长;穷其内容,也可说是博大精深。武术是中华民族得以繁衍昌盛下来的一个优秀传统体育健身项目。在各个历史时期,有其不同的作用。在原始社会,武术随着中华民族为争生存,是与自然、与人的斗争中萌生和发展的,且成为不可或缺的手段。在冷兵器时代,武术在抗击外部侵略,维护国家主权、民族利益中,建立了不朽的历史功勋。当今进入高科技现代化武器时代,武术就自然地退出了战争的历史舞台,但它具有的健身、防身、修身的特色还是不可磨灭的,且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础。

乔凤杰(河南大学教授):中国古人的实用理性思维方式,中国古人对于做人的特别重视,中国古代社会的政治高度集中而经济高度分散的特殊历史背景等,使中国武术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非常紧密,使中国武术客观成为几乎中国文化全部内容的载体,客观成为了中国文化整体的一个重要符号。正是因为此,很多外国人学习中国武术,除了是要满足其掌握武术技法的需要以外,更多的是想通过练习中国武术来深入学习与深刻体验整体的中国传统文化。

中国武术精神,本来就是中国的民族精神,是中国民族精神在武术实践中的落实。不蕴含中国民族精神的武术不能被称为中国武术,所有的中国武术都必须也必然

蕴含着积极的民族精神,因此,练习中国武术,体验中国武术文化,本身就是一个培养中国民族精神的过程。

陆草:中国武术是中华民族的宝贵文化遗产之一,也是民族传统文化在武技一道的体现。中国武术是民族智慧的结晶,其思想核心是儒家的中和养气之说,同时又融合了道家的守静致柔、释家的禅定参悟等诸多理论,从而构成了一个博大精深的武学体系,成为世界上独一无二的“武文化”。中国武术浸润着民族的性格气质,蕴含着中华民族对搏击之道的独特悟解。它既不同于那种张扬自我、崇尚刚猛的欧美拳击,又不同于极具岛国文化特色的日本空手道,也不同于带有浓烈热带丛林气息的泰拳。中国武术讲究刚柔相济,内外兼修,既有刚健雄美的外形,更有典雅深邃的内涵。中国武术不仅仅是搏击术,更不是单纯的拳脚运动,也不是力气与技法的简单结合,它饱含着哲理,深蕴着先哲们对生命和宇宙的参悟,以一种近乎完美的运动形式诠释着古老的东方哲学思想,追求那种完美而和谐的人生境界。

佘志超:如果说,中国武术只是具有神奇的一面,那么中国武术还不足以为国人和外国人所称道,更重要的是,中国武术在长期的发展中蕴含了中国传统文化的营养。中国武术和中国传统文化的融合,使中国武术不仅具有神奇的一面,而且提高了品质,具有了高层次的文化精神境界,这就是不少外国人把太极拳称之为“哲学拳”的原因。

中国武术还具有审判价值和健身价值。特别是太极拳,讲究凝神静气,身气合一,中正安舒,从外形看动作柔和,但柔中寓刚,绵里藏针,外柔内刚,阴阳转换,这不仅有外形美,而且有一种精神美,有很高的审美价值。看专家打太极拳,浑身上下都有和谐的美感。又如形意拳讲究内三合外三合,全身动作浑如一个整体,

有一种整体的美感。

武术的内外功,直接继承了中国佛家和道家的修持方法,中国现代流行的气功,许多流派都是从中国武术的内功中继承的,对于健身有很重要的作用。

栗胜夫:纵观我省武术发展状况,还有不少问题需要引起重视。就全面而言,传承落后于发展,流失速度快于传承速度,武术整体在萎缩,尤其是一些有名的老拳师相继离世,致使一些拳种青黄不接,后继乏人。个别拳种已经到了失传的状况,千年遗产的消亡是民族文化的巨大损失。表面上看,失传的是拳技之法,而实际损伤的则是我们民族的血脉。

为使中国武术呈良性发展态势,有必要采取如下措施:

(一)提高对传统武术的保护意识。建议体育职能部门制订武术挖掘整理与传承工作方案。对我省武术家底进行大排查,对民间杰出武术家、优秀传承人的功绩要给予肯定和支持,帮助他们解决生活中的实际困难。

(二)设立武术博物馆及专门研究机构。建议创建武术博物馆,成立专门研究机构,设立武术资料库、人才库。发挥地域项目优势,把地域武术遗产发展至国家乃至世界。

(三)让武术走进大、中、小学校。作为教育事业一部分的武术教育,需要重视四个层面的人才培养:一是高级武术人才(博士、硕士研究生)的培养。二是武术专业人才(本科生)的培养。三是民间武术人才培养。四是大、中、小学生的习武活动。广大青少年是国家的未来,他们的成长需要健全的体魄和民族精神的哺育。把蕴含民族精神的武术纳入到学校体育课堂之中,是培养和激发民族自尊

心、自信心、自豪感的有效手段。

(四)坚持竞技武术与传统武术协调发展的路子。传统武术与竞技武术是并蒂莲花,不可分割。二者并重、相互促进、不失平衡,应是我们今后坚定不移的发展方针。

(五)更新观念、改革创新、与时俱进,使传统武术为时代服务,为国策效力。传统武术一贯重视武德教育,过去,各门派均订有戒律训条,但由于各自为政,内容不一,明显带有历史胎记。一些理论观点有待修正,今天,构筑适应新时代的“武术美德工程”,也是一件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创新工作。育人为本,德育为先,武术要发展,离不开美德的指导与培育。

(六)利用现代宣传工具,积极稳妥地将河南武术文化推向世界。例如河南电视台的《武林风》等就是有效传播河南传统文化的典型实例。时代不同了,“酒香不怕巷子深”的观念已经不适合当今社会发展的需要。传统武术要打破旧有的观念模式,在保持武术本质特征的前提下,加大改革创新力度,利用现代媒体,经营更多更大的武术群体,为武术走向世界。

武术怎样形容篇二
《武术》

武术:序号 选项 内容1 TRUE 太极拳练习中常说的“坐腕”是指腕关节向手背、虎口方向屈翘。2 FALSE 陈式太极拳的主要动作是:缠绕、螺旋、连贯圆活。3 TRUE “简化太极拳”也可以称为“二十四式太极拳”。4 FALSE 武术中的“短兵”指:刀、剑。5 FALSE 武术主要包括:套路与散打两大运动形式。6 TRUE “少林拳”属于外家拳,“太极拳”属于内家拳。7 TRUE 武术中的“四击”是指:踢、打、摔、拿四种技击方法。8 FALSE 武术长拳中常用的呼吸方法是:提、托、吐、沉。9 FALSE 太极拳的主要流派有六种。10 FALSE 练习太极拳必须连贯圆活,势势相连。11 TRUE “式正招圆”是对武术练习者动作规格提出的要求,形容动作的规范工整。12 FALSE 武术中的“三节”是指:根节(肩、胯)、中节(肘、膝)与梢节(腕、踝)。13 FALSE 武术中的对练项目属于武术搏斗运动形式。14 FALSE 武术的基本步型是:弓步、马步、虚步、弧形步、仆步与独立步。15 TRUE “弹踢”的力点要求力达脚背。16 TRUE “蹬踢”的力点要求力达脚跟。17 FALSE “弹踢”“蹬踢”都属于武术中“直摆性”的腿法。18 TRUE 武术中主要的拳种为:长拳、南拳、太极拳。19 FALSE 武术段位制共分为“三段”“六级”。20 FALSE 武术段位制中最高级别的徽饰图案是:“金虎”21 TRUE 武术初段位中最低级别的徽饰图案是“青鹰”22 FALSE 武术中的“插步”必须两脚全脚掌着地。23 FALSE 武术的主要特点是“健身”。24 FALSE 春秋战国时期是武术的大发展期,当时民间习武之风盛行。25 FALSE 太极、八卦、南拳均属于武术的内家拳。26 TRUE 孙式太极拳也可称为“活步太极拳”。27 TRUE 长拳的拳型主要包括;拳眼、拳心、拳面、拳轮、拳背。28 TRUE 长拳的五种基本步型是弓步、马步、仆步、歇步、虚步。29 FALSE 弓步的要点是挺胸、塌腰、虚实分明,身体重心落在后腿。30 TRUE 长拳冲拳动作要点是出拳要快速有力,要有寸劲,做好拧腰、顺肩、急旋前臂的动作。31 FALSE "弹腿的动作要点是:挺胸、直腰、收髋、踢腿时膝由屈到伸,脚面绷直,力达脚跟。"32 TRUE 腾空飞脚的动作要点是左腿屈膝收控于右腿侧。在腾空的最高点完成击响动作。击响时上体微前倾。33 FALSE 太极拳的弓步步型和长拳完全相同。34 FALSE 太极拳的身型要求,头要自然伸直,做到尾闾中正。35 TRUE 太极拳掤法动作是前劈由下向上、向外张架,后手可随之下按,两手臂成弧形。36 FALSE 太极拳退步练习的要点之一是,退步时的动作轨迹成直线形。37 FALSE 太极拳蹬脚的要点强调,脚尖勾起,力达脚掌。38

TRUE 基本剑法是剑术技术的核心,是剑的技击运用方法和运动方法。39 FALSE 基本剑主要有:剑首、剑柄、剑格、剑身、剑脊、剑刃、剑尖等。40 FALSE 刺剑动作:立剑或平剑向前直出为刺,力达剑身。41 FALSE 挂剑的动作要点是贴身弧形撩出,力达剑身前部。42 TRUE 散打实战姿势:动作要点强调暴露对方打击的有效部位尽量缩小及站位要便于进攻和防守。43 TRUE 散打中冲拳要点是上体不要前倾,拳面领先,大臂催前臂,发力于腰,拳要快出快收。44 FALSE "散打中蹬腿的要点是展髋、挺膝,踹出时一定要以大腿推动小腿直线向前发力,力达脚底。"45 TRUE 摔法之抱腿前顶:双方由实战姿势开始,上左步,身体下潜闪躲,然后两手抱对方双腿膝窝下部,两手用力加拉;同时用左肩前顶对方大腿根部或腹部,将对方摔倒.46 TRUE 缠腕擒拿法的动作要点是:左手扣按要牢固,上步要快,切腕要有力。47 TRUE 少林拳术的特点是注重技击,立足实战,其拳路短小精悍,严密紧凑、巧妙而多变。48 FALSE 劲部被掐解脱法的要点是转身要快、要准,扼喉要准、要狠。49 FALSE 定步四正推手法是常见的太极推手实战技术练习之一。50 TRUE 散打是两人按照一定的规则,使用踢、打、摔等方法制胜对方的竞技项目。51 TRUE 推手是两人遵照一定的规则,使用掤、捋、挤、按、采、挒、肘、靠等手法,双方粘连黏随,通过肌肉的感觉来判断对方的用劲,然后借劲发劲将对手推出或推倒,以此决定胜负的竞技项目。52 TRUE 少林拳手法要求出拳、出掌“曲而不直,直而不曲”。53 FALSE 长拳推掌的要点是出掌要快,注意拧腰、翘掌、力达掌心。54 FALSE 擒拿与解脱是武术对练的主要技术方法之一。55 TRUE 太极拳要求“身械协调”、“身械协调”,就是武术中常讲的“手、眼、身、法(剑法)、步”的高度协调统一。56 TRUE 十六式太极剑是中国武术段位制“三段”的技术考核内容,三十二式太极剑是中国武术段位制“四段”的技术考核内容。57 FALSE 陈式太极拳的缠丝劲按其性能可分为两种:内缠丝和外缠丝。58 FALSE 陈式太极拳的震脚、发劲、跳跃是最显著的特点。59 TRUE “运动如抽丝,迈步如猫行”的运动特征,可以说是太极运动特有的演练特点。60 TRUE 在太极剑中,“剑我合一”一是指剑与身体的协调配合;二是指剑与思想意识的紧密配合。61 FALSE 根据动作的组成,可将散打技术大致分为主动进攻型技术和防守反击型技术两大类。62 FALSE 少林拳法“以勇名天下,主搏于人”,主张以静制动,后发制人。63 TRUE 太极拳法讲究以静制动,动中求静,它的技击法

主张避实就虚,以柔克刚,以逸待劳,后发制人。64 TRUE “十二型”是用自然景象和动物来比喻武术中的十二种动静之势,即:动如涛、静如岳、起如猿、落如鹊、站如松、立如鸡、转如轮、折如弓、快如风、缓如鹰、轻如叶、重如铁。65 TRUE “四击”,是指武术中的踢、打、摔、拿四种技法。66 TRUE “静如处女,动如脱兔”比喻长拳的运动特点。67 FALSE 传统医学与武术的关系是单向的,即只是医学对武术有影响,而武术对医学无影响68 TRUE 太极拳运动不仅对心血管,呼吸系统有良好影响,而且对调解神经系统,陶冶性情,缓解压力都有独到之处。69 TRUE 练习长拳能够发展肌肉,关节的灵活性以及脊柱的柔韧性。70 FALSE 经常长跑会降低身体的柔韧性71 FALSE 武术只注重外形之美,在技术上要挥洒自如,体现阳刚之气。72 FALSE 柔韧性就是身体的柔软性。73 FALSE 所有的武术运动都要求动作迅速敏捷,有利于发展人体的速度,灵敏和力量等。74 FALSE "武术的目的和别的体育运动一样都只是为了单纯的练力量,练韧性,练耐力。"75 TRUE 五禽戏相传是由东汉名医华伦模仿熊、虎、猿、鹿、鸟5种动物的动作创编的一套防病、治病、延年益寿的医疗气功。76 TRUE 拳谚云:“内练一口气,外练筋骨皮”,从中可知,古人视丹田一口气为“内”,筋骨皮为“外”,这就是传统拳术中“气、形”的内外论。拳术基础功夫的“内清虚、外脱换”,就是对于“内气、外形”的艺境而说的.77 FALSE 俗话说,“外练筋骨皮,内练一口气”。所以,只要刻苦修行,就一定可以达到“刀枪不入”境界。78 FALSE 武术的四击是指:踢,打,摔,拽。79 TRUE 武术的八法是指:手、眼、身、步、精、气、力、功。80 FALSE 武术攻防的关键在于力量,而不在于“出其不意”。81 TRUE 在拳法技击上中华武学把阴阳、刚柔、动静等这些哲学观念融合了进来。82 FALSE 武术主要是以踢、打、摔、拿、四技为主,散打也同样以这四技为主。83 TRUE 基本枪术技法:持枪稳活,前管后锁,两手持枪,稳而不死,活而不滑,持枪之势,贵为四平,所谓四平,即顶平、肩平、脚平、枪平。84 FALSE 擒拿与解脱不属于武术技击方法85 TRUE 少林拳多走刚猛一路。中原人身高体壮,伟岸多力,性格憨厚,所以拳路多是大开大合,劲力迅猛,充分发挥臂长腿长的优势,放长击远,讲究“一寸长,一寸强”。中原人重心较高,因此特别注意发挥腿击的优势,主张“手打三分,脚打七分”,又有“手提两扇门,全凭腿打人”之说。86 TRUE 一类拳套过分追求姿势的美观和技巧的高难,而不注重动作

是否体现技击性,拳套中缺少踢、打、摔、拿的实用招法,武术界常用“花拳绣腿”来形容。87 TRUE "“枪扫一大片,棍扫一条线”,形象地描述了枪和棍的动作特点"88 TRUE “十二型”是用自然景象和动物来比喻武术中的十二种动静之势,动如涛、静如岳、起如猿、落如鹊、站如松、立如鸡、转如轮、折如弓、快如风、缓如鹰、轻如叶、重如铁。这些比喻形象生动地反映出长拳运动中的节奏感89 FALSE 弹踢动作要领是一腿支撑,另一腿勾脚尖屈膝提起,向前蹬蹬出,力达脚跟。90 TRUE 武谚曰:“内六合,外六合,内外相合益处多”。这里的六合指内六合、外六合。外六合指背与肩合,肩与肘合,肘与手合,腰与胯合,胯与膝合,膝与脚合。习练之时,手一伸,背催肩,肩催肘,肘催手,脚一进,腰催胯,胯催膝,膝催脚。这便是发力的顺序。内六合是指脑与心合,心与意合,意与气合,气与力合,力与筋合,筋与血合。脑子可以产生意识,意识可以导引气的流通,气可以促使劲力的顺达,力可以使筋骨坚强,筋骨坚强便使身体的血充足。91 FALSE 太极拳是一种柔和缓慢的拳术没有刚猛快捷的拳招。92 FALSE "在以冷兵器为主的兵器时代,武术的技击作用并不是那么突出."93 TRUE 形意拳的运动特点是:朴实简练、动静分明,动作严紧、手脚合顺,身正步稳、快速整齐,劲力充实、稳固沉着。拳谚中所说的“两肘不离肋,两手不离心”、“迈步如行犁,落脚若生根”、“三尖相照”、“三节相随”等都形象地反映了形意拳的技术风格特点。94 TRUE 劈棍的动作方法是:棍由上向下猛力劈出,力达棍前端。95 FALSE 套路运动和散打运动中的弹踢腿的技法要求是一样的。96 FALSE “手是两扇门全凭脚踢人”的意思是武术技击方法主要是用脚来攻击。97 TRUE “拳似流星,眼似闪电”是对武术运动中拳的速度之快和眼神之凌厉的形象比喻98 TRUE 传统武术技击中,一旦他人贴靠近身,或被人搂抱时,最有效的制敌方法并不是摔。正如拳谱中所讲“浑身无处不是拳,碰到哪里哪里击”。99 TRUE 少林拳法《打法二十四诀》中,前四个字“扳、唤、搅、撂”中的“扳、唤”,讲的就是在对手未动之前我方出击之法;而“搅、撂”则是当我方用“扳、唤”之法引对方已动之后即顺势打势、取胜对方的拳法,这就是“引进落空”的哲理所在。100 TRUE 肘击法中的顶肘是用肘尖来攻击的101 FALSE 剑术的技击特点是以力取胜102 TRUE 马步是武术运动中特有的锻炼腿部力量的方法之一103 FALSE 武术套路比赛中的集体表演是指四人以上的徒手或器械集体演练,可变换队形

与图案和采用音乐伴奏,要求队形整齐,动作协调一致。104 TRUE 散打比赛的服装护具有全护型(拳套、护头、护齿、护胸、护裆、护腿、护脚背)和点护型(只戴拳套、护齿和护裆)两种。105 TRUE 散打比赛的体重级别分48公斤、52公斤、56公斤、60公斤、65公斤、70公斤、75公斤、80公斤、85公斤、90公斤、90公斤以上11个级别。106 TRUE 武术套路比赛按年龄可分为:成年赛(年龄在18周岁以上,含18周岁)、青少年赛(年龄在12-17周岁)、儿童赛(年龄不满12岁)。107 TRUE 武术散打比赛的性质分为团体比赛、个人比赛。竞赛方法可采用分级循环赛、单败淘汰赛,双败淘汰赛。108 FALSE 每场比赛采用三局两胜制。每局净打2分钟,局间休息2分钟。109 TRUE 武术比赛场地规定个人项目14m× 8m,集体项目16m × 14m。110 TRUE 武术套路竞赛10分为满分,以运动员现场发挥的技术水平为依据,根据竞赛规则要求,运用减分和给运动员创新难度动作加分的办法进行。111 FALSE 武术比赛自选套路的时间不少于3-4分钟.112 TRUE 一套完整套路的组成是由几个“简单动作”连接组成一个“组合”,再由几个“组合”连接组成“一段”(或称为趟),几“段”连接起来再加上“起势”和“收势”就成为一个完整的武术套路。113 TRUE 武术套路比赛新规则的裁判分别由A组裁判(动作规格)分值为5分;B组裁判(演练技巧)分值为3分;C组裁判(动作难度)分值为2分所组成114 TRUE 散打比赛场地为高60厘米、长800厘米、宽800厘米的木结构的散打台,台面铺有软垫,软垫上用帆布蒙盖。台中心画有直径100厘米的阴阳鱼图。115 TRUE 武术套路比赛新规则中A组裁判主要是从动作规格演练时出现的错误或失误,如身体出界、失去平衡、器械碰身与掉地等错误进行扣分的。116 TRUE 少林拳的风格主要体现一个“硬”字,攻防兼备,以攻击为主。117 FALSE “刀如猛虎,剑似飞凤。枪扫一条线,棍打一大片”这表明刀枪剑棍都是我国古代武术器械118 TRUE 武术套路比赛新规则中B组裁判,主要对运动员的演练技巧、编排、布局等方面进行综合评分。119 TRUE C组的裁判是根据运动员所报难度进行“是”与“否”的确认,120 FALSE 武术套路比赛中无时间规定。121 FALSE 散打比赛不准用头、肘、膝和反关节的动作进攻对方,可以死拉硬推对方下台,不许用迫使对方头部先着地的摔法或有意砸压对方。不准用腿法攻击倒地者头部。122 TRUE 长拳技术有八要素,分别是姿势、方法、身法、眼法、精 神、劲力、节奏,呼吸。123 TRUE 散打胜负的判定:每局比赛结束,按照边裁判员的评判结果,色牌多者为

武术怎样形容篇三
《中国武术的介绍》

中国武术的介绍"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在易经的根据下,中国武术诞生了,武当,少林,合阴阳两仪之表,内外两家,南北两派合四象之属,太极,形意,八卦,洪拳,通臂,八极,戳腿,咏春共八大名门,软硬兵器各XXXXX,合记三十六,明暗兵器各半,正宗两千,旁门无数,合计一万之数."范围天地之化而无不过,曲成万物而不遗,通乎昼夜之道而知,故神无方而易无体."武术就这样无根无极,最高境界也成乎天人合一.大小周天相合.正所谓大周天知人,小周天知己也.中国的武术在练习上也与现在体育训练不同,武术讲求练习桩功,头上顶而目平视,力从足上起,因在武术中,地为力之源,一切力量从地起由足而上,经身而形于掌指,即所谓“整劲”,形成一个正三角形的体志。(西洋拳击为倒三角,总有不平稳之感)正是∶手上是两扇门,脚下是一条根。而且中国武术讲求练气,纳气于天以养“精”,行气于身以通经络,运气于腠理以护身,使气于骨以克敌。以意领气,以气催力,爆发出远远超过肌肉所能发出的力气,这便是气的威力,当然现在很多人说这个不科学,那么举个大家熟悉的例子来证明一下气功吧,李小龙,也许大家都被他电影里发招时的呼啸所震撼吧,其实那便是以气催力:吸气后“闭气”以待,同时微起气门,用力呼出适量的气体,也可叫做聚气,聚气成力。在中国气功中又有内气与外气,外气当然是指呼吸之气,内气是通过气功锻炼获得,可随人的意识在体内运行的无形无象的能量,当然,就像中国的经络XXXXX位一样,这些都让人感到费解,应该说,现在的西医已经能证明经络的存在了,但是至于中国人是如何发现的经络却让西医难以捉摸。再拿劲与力说一下,整天听有人说自己劲多大,其实这个应该纠正下,因为劲专指拳术训练后,通过人体肌肉组织迅速收缩而爆发出的。而力,则是指常人挑、担、推物体的力气。这里用蛮力来说就容易理解得多了。劲蕴藏于内,不老,而力则会随身体的衰老而减少,就像看到老人的肌肉萎缩一样。至于劲,由内外,明暗,阴柔之分。这里就不详述。再说下中国武术的境界,都说先发制人,其实武术高了后后发制人最容易令人心服口服。这便是内家拳的境界了。在易经里有提到“乾坤成列”、“刚柔相摩”、“刚柔相推”、“动静有常”。所以内家拳曰:后发制人,以静制动,以慢打快,刚在他力前,柔乘他力后。说到这,以慢打快就让很多人费解了,这不是挨打么,其实它是在告诉我们,当我们的意识里将对方的动作看得很慢时,那么他的出招破绽就更容易被发

现,我们就更容易打败对方。当然这个慢在旁人看来也是很快的,就像一个专业网球训练员,他的经验越丰富,应付对方的攻势就越轻松。还想说下太极,太极拳算最普遍的拳种了,因为它出招缓慢,大多数人都用来养生,学校也要求学生学太极,但在太极拳的教授过程中确有很多学生将太极拳的一些动作用猥琐来形容。须知,武术不便的核心是技击,虽然目前用来教学的简化太极拳的技击性大减,但若细心品味仍能从中品味到很多招,太极的动作应是高超,高雅,高尚的,这也是中国武术的特点,我们应该把意识注入到每个动作里,这样才能发现他的魅力。关于技击性,这里想用必杀技来说一下,什么是必杀技?不要整天被游戏里练的必杀技所误导,其实只要当一个动作做的熟练随感而至,有速度,有力气,都能成为必杀。当然,高深的拳种不乏威力更大,但都是讲求“熟”。“阴阳不测之谓神”,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化而裁者谓之变,推而形者谓之通。武术的最高境界当然是气被用来当武器。像金庸的武侠里面吧,是整日带剑的令狐冲利害呢,还是用六脉神剑的段誉利害呢?就算你说他们时代不一样,我们也完全可以拿出一个标准:任我行的吸星XXXXX该是丁春秋的化工XXXXX的缩影吧?貌似威力还大打折扣。。。“易无思也,无为也,寂然不动,感而遂通天下之故。”这里想说武术的核心虽然是技击,但学武并不是用来争强好胜的。武术,是用来防身健身的,是用来形侠仗义的。

武术怎样形容篇四
《武术的锻炼价值》

武术的锻炼价值

武术是以技击为主要内容,以套路、搏斗和功法为运动形式,注重内外兼修的中国传统体育项目。它历史悠久、源远流长,不仅可以全面锻炼身体各项素质,还具有防身自卫的功能。它为适应人类生存竞争的需要而产生,并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而变化。至现代社会,武术的健身价值已更为人们所关注,在学校中加强武术教育对继承和发

[1]扬民族文化,提高全民素质有着深远的意义。以下谈谈武术的作用。

首先,武术可锻炼身体的柔韧素质。柔韧素质是指运动时关节的活动幅度或范围的能力。它分为动力性和静力性两种。武术的压腿、耗腿、下腰等可以锻炼静力性柔韧素质,踢腿、翻腰等则可以锻炼动力性柔韧素质。据观察发现,经常练习武术的人,其柔韧素质普遍好于一般人。这些人可以轻而易举地将腿踢过头部,有的甚至可将脚尖触及下颌。而没有经过专项练习的人甚至不能将腿笔直地抬过腰部。这是由于武术练习对人体一些组织、结构的影响而产生的。武术练习使人体肌肉、韧带组织的伸展性得到了增强,同时它也改变了关节面的结构,使关节活动自如。另外通过长期练习可使中枢神经系统对骨骼肌的调节功能得到改善,使主动肌收缩时,对抗肌充分放松,降低动作的阻力,保证运动幅度的加大。

其次,武术可以发展人体力量素质。力量素质是指人体肌肉工作时,依靠肌肉紧张或收缩克服或对抗阻力的能力。它分为静力性与动力性两种。武术中的桩功可以锻炼下肢静力性力量,窜、蹦、跳、跃可充分锻炼动力性力量,武术器械的练习又能有效地发展上肢力量等等。在众多力量素质中,武术又侧重于速度性力量的发展,即使人体在极短时间内产生最快速度去克服阻力的能力。如推掌、冲拳、踹腿等动作,通过一次又一次的练习,使拳脚以最快速度出击,并在最后一刻将全身力量集中于一点作用于目标,如有些武术好手就可以一脚将凌空抛起的木板踢碎。

再次,武术练习可以提高人体速度素质。速度是指人们用最短时间完成一定运动的能力。武术主要发展人的反应速度和动作速度。反应速度取决于兴奋通过反射弧的时间。如在散打练习中,当人的眼睛感受到对方向我冲拳的这一刺激信号后产生兴奋,兴奋沿反射弧传递直至效应器开始兴奋做出防御准备,这一过程需要一定的时间。通过一次又一次的练习,使得这段过程所需时间越来越短,从而提高了人的反应速度。再说动作速度,长拳讲究“拳似流星”,意为出拳要象流星一样迅疾有力。又如武术队员可以极快的速度在空中完成前后两次扎刀动作,这都说明了武术对速度的要求和训练作用。

第四,武术训练可提高人的灵敏素质。灵敏素质是指人体迅速改变体位、转换动作和随机应变的能力。长拳要求“动如涛,静如岳,起如猿,落如鹊„„”,就是形容武术的动作变化多、动静转换快。如腾空飞脚接马步砸拳,由一个快速腾空的动作迅速过渡到两脚落地

生根的马步桩,说明了武术套路练习对培养控制身体姿势和转换动作能力的作用。而散手练习,则又可培养人体根据外界环境的变动及时而准确地转换动作以作出反应的能力。

最后,武术练习可增强机体耐力。耐力是指人体长时间进行肌肉活动的能力。武术套路由几十个不同的动作组成,长拳、南拳的大部分动作要快速有力地完成,太极拳绝大部分时间要保持着屈膝半蹲的姿势,不管哪种拳术的练习都可使人体耐力得到有效的发展。武术演练过程中还讲究调息运气。[2]有些优秀运动员一套拳械练完,呼吸仍然能保持平稳,说明武术除能提高一般耐力外,对呼吸系统和循环系统也都有良好的影响。

就单单拿长拳来说,我们都知道武术是中国古老传统的一项民

族传统体育项目,是我国学校体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教学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武术从一个赤裸裸的狩猎、战争发展到一个具有多元功能的以内外兼修、术道并重、具有丰富中国传统文化内涵的中国传统体育项目。一个事物存在自然有它存在的道理。中国武术也不例外。它具有许多长处和丰富的文化内涵,同时具有鲜明的价值。 长拳作为武术的拳法之一,自然也有着它不可或缺的作用以及魅力。谈到武术无不让人想起健身养生。武术历来就和中医养生、气功养生联系在重要价值的恰当的概括。长拳的方法极为丰富,手法主要有冲、劈、崩、贯、砸等拳法,推、挑、撩、劈、砍等掌法,顶、盘、格等肘法,腿法主要有弹、蹬、踹、点、铲、踢、里合、外摆、拍、扫等,还有各种摔法、拿法、跳跃、平衡等。其运动特点是撑拔舒展、劲顺击长,快速有力、灵活多变,窜蹦跳跃、腿法较多,节奏鲜明、气势磅礴。弹性都有较高要求。同时,由于长拳动作大多是用大肌肉群来进行活动的,要求肌肉活动量大而且迅速,需氧量较大,因此对提高心肺功能也有良好作用。除此之外,长拳在其他方面也具有很高的价值。 首先长拳具有很好的观赏性,无论是马步冲拳,还是拗弓步冲拳,都能给人以凛然之感,让观者在速度与力量中体会长拳的魅力。从起势、掌拳变换、步法挪移、如行云流水般一气呵成,其灵活性与节奏感都能给人以震撼。

弹腿,自然流畅。收势之时,深呼口气,只感到全身筋骨舒活,神清气爽,仿佛从指尖到脚跟的每一处的肌肉都在跳动,每一脉血液都在沸腾。练长拳,能使人心肺功能明显增强,体能体质明显上升,身体协调性与平衡性也会有所改善。从健身祛病的立场来说,习练长拳要得到比较好的健身成效,率先也是要维持一种祥和、安然的心态。同时,长拳的顺应性也相等宽泛,男女老少都可以习练。长拳之所以可以存在很好的健身成效,我以为,除了它举措温和湍急、志气相随,相符人体的生理卫生请求,可以推进人体的推陈出新,提高人体脏器器官性能外,更主要的是它对于人的心境、意念的调理。长拳外型上

的紧锁小气、声势澎湃。从基本上来说是心绪、意象上的紧锁小气、声势澎湃。因为我以为,习练杨式长拳,最主要的是心态的调动。如果没有这种惊慌心思来升高人的免疫力,一朝一夕反倒会疾病缠身。 在学习长拳的过程中,我感觉最重要就是身形要稳,而最难的就是下得去但上不来,缺乏基本腿法的支撑力。学习长拳收获最多的就是身体素质提高了不少,至少腿比以前有劲了,可见长拳对于年轻人来说是一项很好的强身健体运动项目。另外,练习长拳还对我们保持一个积极向上的心态有很大的帮助。当我们感觉自己心情浮躁的时候练一练长拳可以有效的释放压力、平静心态,久而久之,甚至可以放宽你的心胸,让你更加热爱生活。这是现代年轻人所特别需要及必要的。 通过学习我们知道,长拳是以各种手型、手法、步型、步法、身法、腿法、平衡、跳跃、翻腾、跌扑等动作组成。构成了各种屈伸、回环、扭拧、折叠、旋转等身体运动形式,并要求姿势舒展、动作灵活、快速有力、节奏鲜明。因此系统地进行长拳锻炼,有助于青少年柔韧、速度、力量、灵巧、协调、耐力等素质的增长,对培养和发展肌肉的伸展性、爆发力以及增加关节的活动幅度极有帮助。除此之外长拳演练对精神、意识、呼吸都有一定的要求。实践证明,通过长拳锻炼不仅能够利关节、强筋骨,而且使内脏得到锻炼。由于长拳动作多,要求速度快,运动量较大,对氧的需要量大,因此对心血管系统、呼吸系统要求较高,所以经常进行长拳锻炼可以提高青少年的心血管系统和呼吸系统的功能。长拳中还包含了许多攻防中可用的拳法、掌法、腿法、擒拿法以及快摔法。经常锻炼不仅提高身体健康水平,还可以使青少年了解和掌握丰富的攻防方法。加上教师正确的教学和引导有益于增强阳刚之气和防身自卫能力的养成。 因此,根据长拳的各种锻炼价值我们可以认识到长拳很符合现代人的健身理论要求,即不但是没有身体缺陷和病患,而且要有完善的生理、心理状态和社会适应能力。这就要求现代社会的健身理论与方法。不仅要作用于生物的人,而且还要力求适应于现代人类生活的特点。在这样的背景之下,长拳运动以其深厚的内涵、明显的健身效果,恰好符合人们对现代化健身理论与方法的要求。 总之,长拳作为一项武术运动,可以说与少林拳法一脉相承,既是对传统拳法的继承,也是对其进行的创新与发展。长拳以其鲜明的中国传统文化特色、较高的艺术性和审美性、遵循娱乐性和健身性的统一,符合人体生理、生物学特征要求,符合科学的健身理论与方法的要求,能满足人们修身养性、延年益寿等要求。其作为中华文化的一个重要方面,在中外交流中频频扮演着重要角色。长拳表演不仅是老百姓喜闻乐见的节目,更得到了世界人民的广泛认可,并吸引着越来越多的青少年习练长拳,一定程度上也是对中华武术的弘扬与推广。如今,它已在中国乃至世界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练好长拳,对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的身体素质,推动全民健身运动的开展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整体来说,练习武术是通过人的身体运动实现的,练习者只要进行适度的身体运动就能够增进健康,即使是在以武术作为技击手段的古代人们也没有忽略它的健身价值.所谓"搏刺强士体",一方面说明通过"搏刺"这种形式使人体运动

可以"强士体"是相互依存的.戚继光在《纪效新书.比较武艺赏罚篇》中说:"凡兵平时所用器械,轻重分量当重于交锋所用之器.重则既熟,则临阵用轻者,自然手捷,不为器所败矣,是谓练手之力.凡平时,各兵须学趋跑,一气跑得一里,不气喘才好.如古人足囊以沙,渐渐加之,临敌去沙,自然轻便,是练足之力.凡平时习战,人必重甲,荷以重物.勉强加之, 庶临战身轻,进退自速,是谓练身之力."戚继光练兵是为了"临阵""临敌""临战"而练"手之力""足之力""身之力",但通过训练可以健身,健身可利于实战则是显而易见的.王宗岳在《十三势歌》中说:"详推用意终何在?益寿延年不老春."说明到清代武术的社会功能已在明显转变,习拳的终极目的已在于"益寿延年",武术的健身价值更是日益突显出来了.

中国人历来重视运动,重视生命,注重养生之道,所以在武术发展的过程中必然和中国养生导引相互影响、相互渗透,增强了武术的健身价值.如轻柔缓慢的太极拳,以其独特的运动方式受到海内外人群的青睐,它松静自然、气沉丹田,中等强度的运动,不仅对心血管、呼吸系统有良好的影响,而且有利于调节神经系统、陶冶性情、缓解压力等,在当代社会有更重要的意义.

由于武术的内容丰富,不仅有套路练习形式,还有对抗练习形式;套路练习中不仅有拳术,还有多种器械;不仅有单人练习,还有对练,并且还有多种拳种和流派.这些不同的练习形式和内容各有其运动特点,所以对人体健康有多方面的影响,并且互补充.可以全面地促进人的身体素质的发展.武术锻炼对人的力量、耐力、速度、灵敏、柔韧等各种身体素质的发展都有良好影响,不同的人可以根据个人不同的爱好和条件,选择适合自己的武术内容进行锻炼,以达到更好地增强体制的目的.[3]

由此可见,武术对人体各项素质的作用是显而易见的,同时它对各项素质的发展又是密切联系而非孤立的。肌肉的力量与关节的柔韧性对速度有一定的影响;灵敏素质以其它素质为基础,是各种运动技能和身体素质在运动中的综合表现。在整个武术练习过程中它们互为基础、相互促进,所以武术可以全面锻炼身体的各项素质。学生是祖国未来的接班人和建设者,在学校中加强武术教育对提高全民身体素质和弘扬民族文化都有重大的意义.

【参考文献】

[1] The Benefits Of Wushu Lessons. Pamelina Siow. 07 Sep 2010

[2] The Real Story Behind The 42 Step Form (Competition Form) Of T'ai Chi Ch'uan (Taijiquan). Stewart McFarlane. Stewart McFarlane

[3] The Art Of Wushu. Troy Macraft. 08 Dec 2010

武术怎样形容篇五
《中国功夫课程描述》

Jiangxi University of Finance & Economics

Course Code: Credits:

Teaching hours: Prerequisites: Semester:

China-Boxing

Course Description

Free Combat, commonly known as Sanshou, is a Chinese traditional sports item. In ancient times, it’s also called Xiang Bo, hand-fight, Bai Da, Pai Zhang,shou zhan,xiang shou ect. As it’s held on stage with two people fighting each other with bare hands, its another name is “da lei tai”,which means to participate in a martial arts contest. It’s a component element both in martial art and bare-hand fighting. With kicking, beating, wrestling being it’s main movements, and two people fighting with each other,it is not only about competing in skills and knowledge, it can also strengthen the body. So it’s a nationwide sports item.

So how do people compete in free combat? It’s different from wrestling, Judo, Tai Boxing, boxing, Karate, let alone Tae Kwon Do which is a more exhitibition game featuring with movement on the foot. Free combat is more a fighting-form sports item which embodies the technical principle of “kicking when it’s far, beating when near, wrestling when close”. It shares the character of martial art that it involves all the use of kicking, beating and wrestling.

Obviously, it’s not just about using hand and feet boxing, punch, Guan Quan, Chao Quan. It share some similarity with straight punch, swing and hook in boxing, but there are still differences, as no Bian Quan, Tan Quan, Gai Quan can be found in boxing. In free combat, there are many kicking techniques like Biantui, Chuaitui, side Chuaitui, backward Saotui, Baitui, Guagoutui and they are widely used,which echoes the saying that “ legs are more frequently used than hands in free combat”. These techniques are very effective if used wisely. Another character of it is the use of wrestling techniques, like holding leg, clasping neck, pass from shoulder, holding waist etc. especially holding -leg wrestling, not to mention techiniques like Jietuibietui, Jietuiyatui, Jietuishuatui, Jietuituosong, Jietuijitui.

So we can see, either from the fighting principle or the specific fighting techniques, that free combat is a modern fighting sports item which uses a Chinese traditional Martial art.

Fitness value Free combat can better people’s all-round physical qualities including speed, strength, flexibility, endurance and the ability to response and anti-strike. Besides, it can improve the flexibility of nervous system and the function of internal organs, thus enhance people’s metabolism.

Besides, long-term practicing can better the body and the mind, and also temper the willpower. Bettering body and mind refers to the aspect of spirit and characters. By practicing it for long, people will be stronger, more energetic and more refined. People can be both resolute and gentle, reaching the balance physically and mentally.

While tempering the willpower requires an empty mind and deep concentration. People have to use the mind to exercising the body systematically, especially body’s inner function, thus achieving the goal of bettering both inner spirit and body.

Self-defense value it is the main motivity that people practice it. In the Western Zhou dynasty, whenever it’s winter or before any war, the emperor will order the commander-in-chief to teaching the soldiers martial arts and call the soldiers to practice combat to uplift their fighting ability and morale. And in the period of Spring and Autumn, the State of Qi promoted skillful fighting. During the combat, the superiors will be picked and then trained and eventually be sent to war because only the one who knows it better can be the winner when encountering the enemy.

Even today whe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are highly developed, free combat is still one of the main training courses in the Armed Police and Public Safety system to improve their practical combat skill. It can be very useful especially when the close fight when modern weapons cannot be used. In addition, the modern society is complicated and not perfect yet. Thus acquiring a

self-defense method is becoming a common hope. And free combat can satisfy this need. Through systematic practicing, the enemy can be resisted and justice be upheld, as the saying goes” preparedness averts peril”.

Aims and Objectives:

本课程注重对学生掌握和运用散打基本知识和技能,使之成为终身锻炼的有效手段;了解武术的内涵,继承和发扬民族体育文化;通过散打专项练习,发展灵敏、速度、力量、耐力等身体素质;注重武德培养,养成正确的竞争意识与良好的合作精神,形成较强的社会适应能力。

Learning Outcomes:

多方面提高散打课教学效果 1、在身体素质方面

武术散打是对抗性较强的项目,抓住散打课每一个关键环节,克服上课训练的单调、乏味、重复性强的缺点,提高自身的速度(出拳、摔法,以及应战对方的反应)、耐力(良好的体力及保持最佳状态的时间)、柔韧(各关节的灵活,韧带肌肉的弹性)、力量(拳腿和摔法的基发力量)等诸多方面身体素质,将多种训练方式与学生的身体素质有机结合起来,并使之贯穿于教学的全过程。 2、在心理素质方面

散打是对抗性项目,要求练习者在对抗时具备良好的注意力、攻击意识、反应灵敏;精确的距离感和空间判断能力;克服面向对手的惧怕心理;持之以恒的精神和对抗时所具备的胜利欲望。所以要求学生要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只有这样才能提高自信,充分发挥技术水平,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抓住关键,变难为易

首先要培养学生浓厚的锻炼兴趣,使所学技能具有实用价值。散打训练是双方进行的,因此易出现精神和体力疲劳的现象,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有效时间内采取多变的方式,解除疲劳状态,使之易于接受并产生兴趣。例如:右手直拳的动作练习可以演变成集体原地直拳空击练习;两人一组,一方举起手掌进行亮靶练习,一方持靶进行打靶练习等等。通过各种生动形象的直观教学,教师准确无误、轻松完美的示范,使学生不感觉乏味,从而达到教育学生的目的。

Teaching Methods:

近年来,我从一个专业运动员转型到专职武术散打教师,积极探讨教案、教学进度,教学重点,教学难点,技术动作教学的先后顺序,学生的课堂管理等等活动,教风严谨。在散打教学实践灵活运用了各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诸如:

1、示范教学法、讲解教学法、完整教学法、分解教学法、优秀生带差等生练习法、模拟教学法、预防和纠正错误动作法。

2、激发学习兴趣方法:游戏教学法、男女配对练习法。激发学习兴趣,可以提高效率,缩短教学过程。

3、技能提高方法:重复练习法、变换条件法。

4、情感教育方法:说服法、鼓励法、榜样法、评比法、表扬法、批评法。

5、发展体能方法:负重法、持续法、间歇法、游戏法、综合法、比赛法。

6、 激发学习动机方法:积极反馈法、归因教育法。 7、战术训练的主要方法有:假设训练法、案例分析法、战术分解法训练法、模拟训练、条件训练法、理论教学使用录像技术分析法,分组教学比赛法等教学训练方法 。

8、评价学生方法:积极评价法、鼓励评价法、信息反馈法。

Assessment:

To achieve a pass grade in this course, students must obtain 60% or more as an aggregate mark on the assessment.

Examination content:

拳法考试:学生把所学拳法进行间空击演示,拳法主要看学生的重心是否较稳,动作能否连贯流畅,动作节奏协调是否较好!用A\B\C\D\E几个层次粗略评价出来。

腿法考试:鞭腿考试1分钟计时,鞭腿主要看学生的动作力量、框架、重心、节奏、数量来评价,也是使用A\B\C\D\E来粗略判定教学效果。

Your Input

每一位学生上课前应把身上的手机、钥匙、钱物等有碍运动的物品都不能放身上;应穿宽松的运动服练习;如果因为身体不舒服可以请病假或见习,有事不能上课请事假,扣平时分2分,无故旷课一次扣5分,三次以上不给考试机会;教师严格按照学校教学时间实施,不能随意调、停课。

Course outline 1实战姿势

1.1动作要领 1.2基本要求 2.手型、步法 2.1握拳的方法

2.2基本步法,步法的要求 3.拳法技术

3.1直拳、摆拳、勾拳、转身后鞭拳基本技法 3.2拳法的基本应用方法 4. 腿法技术 4.1 鞭腿基本技术 4.2 正蹬腿基本技术

武术怎样形容篇六
《刍议中国古典文学中的武术情节与描写》

武术怎样形容篇七
《练武者必须知道的经典武术谚语》

说到练武,有一些经典谚语,你知道吗?

1、武术讲八法,拳脚要踢打:八法是武术的八种基本功法,即手

法、眼法、步法、精神、气息、劲力、功夫。这八法可说是各门各派通用的基本法。不管练何拳何派,离开这八法就练不成功夫。而八法必须在实践中体现,在实践中练成,所以,“拳脚要踢打”就是指练武要持之以恒,才能将八法掌握。

2、内外合一,形神兼备:这条谚语是讲内功外功应当和谐统一,

手眼身法步指外,即指身体表面各部的动作,也即指“形”,精神气力

功指内,即指精神、气质、意识的体现及人体内脏器官的锻炼,也指“神”,内外浑然一体,密不可分。内与外,形与神有着相互制约、相互促进,相辅相成,不可分割的密切关系。

3、内练一口气,外练筋骨皮:武术运动的优越之处,在于内外兼

修,不论内家外家,不论武当少林还是南拳北腿,拳理虽众说纷纭,归根到底只有一个,即“内练一口气,外练筋骨皮”,这里所讲的“气”

是指人的元气,也就是人的生命力,通过武术锻炼,增强肌体的活力,改善内脏器官的功能,促进新陈代谢。人们就会精力充沛,益寿延年。“筋骨皮”指的是人的形体,通过武术锻炼,可以增强人的体魄,使肌肉发达,骨骼坚实,韧带柔软,皮肤健康,使人有一副健美的体态。

4、手似流星眼似电,身似游龙腿似箭:这条谚语首先提出了对“手

眼身法步”的技术要求,是针对长拳类矫健迅猛的动作而言的,长拳类拳术节奏鲜明,结构紧凑、灵活多变的特点,富有弹性的风格,正是这条谚语启示的内容。其次,这条谚语又启示了格斗中应取的方法。手疾、

眼快、身滑、腿捷是战胜对手的重要因素。眼到手必到,手到眼必到,手眼身法步浑然如一,以快制慢,以快制快,以快制柔,以快制刚,乃克敌制胜的原则之一。

5、花拳锈腿,好看无用:武术界常用“花拳绣腿”老形容姿势好

看却不实用的拳套。这一类拳套过分追求姿势的美观和技巧的高难,而

不注重动作是否体现技击性,拳套中缺少踢、打、摔、拿的实用招法。还有一种情况是有些习武者所练的确是货真价实的好东西,可惜,练习者只会依葫芦画瓢,而不会拆解,表演起来威风漂亮,一经实战白窍不通。这样的习武者也被称为花拳锈腿。

6、架子天天盘,功夫日日增:盘架子,就是练套路,这是武术行

话。武术发展史表明,无论拳术还是器械,都是先有散打后有套路,套

路可说是武术发展的高级阶段。武术套路是以格斗技术组成的系统动作,以便习练者平时熟练。既是平时习练,所以套路动作便长,同时要求习练者使用重、长之刀,以便增长气力和耐久力。因此,要想在实战中尽量发挥,便需要“架子天天盘”。“套路武术无用”的观点是错误的。

7、内六合,外六合,内外相合益处多:这里的六合指内六合、外

六合。外六合指背与肩合,肩与肘合,肘与手合,腰与胯合,胯与膝合,膝与脚合。习练之时,手一伸,背催肩,肩催肘,肘催手,脚一进,腰催胯,胯催膝,膝催脚。这便是发力的顺序。无论是演练还是技击,外六合都是至关重要的原则。内六合是指脑与心合,心与意合,意与气合,气与力合,力与筋合,筋与血合。脑子可以产生意识,意识可以导引气

的流通,气可以促使劲力的顺达,力可以使筋骨坚强,筋骨坚强便使身体的血充足。

8、练劲不练力,劲力打拙力:凡能抬举、提拉重物而不能运力达于四肢者,武术家称之为有“力”,但叫它为死力、拙力。而能将全身之力运送于一拳一脚甚至一指之端者,武术家称之为有“劲”,也叫劲力。“劲”有透力,可由表及里;“力”无透力,仅及于表面。“劲”有爆发力,但不能持久;“力”能持久,但无爆发力。武术家能以手掌击石成块,以指钻砖成洞,足见透力之强,力大者不能。力大者可日负百斤,往来百里,持久力强可见一斑,武术家不能。武术家可一拳跌人丈外,一脚致人非命。可见“力”与“劲”是不大相同的。练武术讲究练的是“劲力”,而不是“死力,拙力。”如果只想练出力量,那么练举重、健美等项目会更有效。

9、打拳不遛腿,必是冒失鬼:遛腿,就是踢腿,是武术的基本功之一。无论是初学者还是老练家,都必须坚持练习。因为腿是全身的支柱,务必根基牢固,根基不稳,重心不稳,武术就没有练到家。遛腿的作用很大,首先,将腿遛开,筋骨柔软,肌肉不僵,可减少韧带和关节的损伤。其次,腿功好利于表现技术动作。腿功好,武术功夫便好,腿功是表现技术的基础。第三,腿功好利于提高拳艺。武术技术多以身体下盘为基础,坚持遛腿,加强腿部力量性和柔韧性,是掌握高难度动作的关键,是提高武术水平的重要手段。从技击角度看,也只有在腿部关节柔韧性高的条件下,才能敏捷而准确的运用各种腿法。

10、练武不活腰,终究艺不高:腰为周身之主宰,腰活则周身灵活,腰皱则周身僵硬。腰功是集中反映身法的关键。肩、肘、腕、胯、膝各部动作全靠腰来支配、协调,所以俗话说:腰为一身之轴。腰功扎实,达到“腰如蛇行”的程度,翻、转、折、叠、拧的动作便会随意自如。腰功还是技击动作的基础,象指上打下,虚左实右、明进暗退、一闪即击等都离不开扎实的腰功。

11、抬腿轻,落地松,踢起腿来一阵风:踢腿时,大腿不用僵力,这既是抬腿轻;落腿时不能沉重,要控制住落点和力量,叫落地松;一步一腿要紧紧相连,每起一腿都要讲求速度和劲力,大腿带小腿踢起,有一个加速度,这便是踢腿一阵风。这种踢法,可以有效的提高腿部柔韧、力量、速度、灵敏等方面的素质。

12、练拳无桩步,房屋无立柱:站桩是各门各派武术都强调的功法,也是俗话讲的“私功夫”中的一种。站桩是以静站方式调养气息、增长劲力的方法。称其为桩,是因为习练者要象木桩一样静止不动,久练之后,就可以脚底生根,象木桩一样扎实稳固。桩功可粗分为养生桩和技击桩两种。一个习武者,腰活腿灵,就是缺少桩功,脚底无根,那么演练套路,就会流于轻浮,交手实作,也会气浮身飘,容易被对手借力使力而打倒。

13、练功先练桩,大鼎增力量:大鼎指倒立。拿大鼎,可使肩宽、身轻、腰韧、臂力强。大鼎是各种翻滚扑跌动作的基本功。拿大鼎是要“耗功”,倒身而立,越久越好。

14、未学功夫,先学跌打:跌打,是跳跃、腾空、翻滚、扑跌等技巧动作的总称,包括吊毛、枪背、空翻、侧翻、滚地雷、仙人跳、鲤鱼

打挺、狸猫上树等许多招式动作。跌打也是武术基本功之一。练跌打既可以提高身体灵巧的素质,还可以增强练习高难度动作的能力,既可以奠定练习地躺类拳术的基础,还可以加强演习或交手过程中的自我表现保护。

15、拳打千遍,身法自现:这条谚语告诉习武者,只有通过长期的苦练,才能体味到武术的奥妙,才能表现出武术的内涵,因此,在锻炼的过程中,应当不断的纠正缺点,使功法、技术、姿势、动作不断趋于正确。身法,指全身动作的协调,动作的协调,要靠苦练才能实现。

武术怎样形容篇八
《关于武术的感想》

关于武术的感想

从入学到现在第一次接触武术课,从前从未接触过武术,只是在影片中看到过一些武打片,对武术很好奇,也许是因为金庸的书使得我们国人都有一个武侠梦。所以到了大学终于有了这一门武术课,就选择填写了武术的科目。

通过在大学这一个学期的武术课学习,我对武术有了初步的了解,感受到了武术的巨大魅力,对武术兴趣有了进一步的加强。一开始学习兴趣不大,总以为是项枯燥无味的运动,但是在学习的过程中,我逐渐改变了对它的看法。以前以为武术用来打架,用来制服外来的威胁的一种手段,到了现在才明白,它是一种科学的动作攻防技术和人体动作的艺术体现,它更是一种融入人文情感和鲜明个性风范的实用学科。武术是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的一部分,有着很悠久的历史,是我们中华民族强身健体的一种锻炼方法。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不同时期对武术的概念的表达不尽相同。中国武术作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和独特表现形式,一方面跟中国的古典哲学、政治伦理、军事思想、文化艺术、医学理论、社会习俗等等互相联系,相互作用,共同组成绚烂多姿的中国文化整体;另一方面则从一个侧面反映出整个中国文化的基本特征

中华武术源远流长,内涵博大精深,它以踢、打、摔、拿四技为主要内容,套路和格斗为运动形式,是注重内外兼修的中国传统体育项目。中华武术也是中国的一项创痛文化,从它的形成内容和方法上,都体现中国古典的哲学理念、美学思想、伦理道德等传统文化精神。武术有健身、防身、修身养性的价值,还可以锻炼自己的身心健康,对自己的思维,情绪,性格,学习都有一定的帮助。

学习武术,武德才是最重要的。“习武先习德”、“尚武不尚力”是中华武术最直接、最理性的净化。中华武术注重境界的提升,通过对武术的学习使人们对自然、对生命有深刻的认识,达到人与人、社会与社会的和谐统一,武术的抱拳礼就是一种武德的体现,右手抱拳,寓意尚武:左手掩拳,寓意崇德,以武会友。就这么一个动作,通过长期的熏陶,进行潜移默化的教育,会推动我们学生的整体素质的提高,进而弘扬民族精神,学武,不仅能增强体质、防身,还能培养我们尊师重道、讲礼守信、见义勇为、吃苦耐劳的优良道德品质,对我们大学生顽强、勇敢的意志品质有着很好的效果。

武术作为我国的传统文化,我们大学生应该有义务去传承它。然而,我们高校体育课堂是我们学些武术的唯一途径,但是课时少,学习实践相对较短。因此我们需要拓宽多种渠道,利用多种方法与手段,加大对武术宣传力度,让我们更多的学生有了解与学习中国武术的机会。在以后我会认真体会武术的精髓,去借鉴老一辈留下的武术成果,借助武术来锻炼自己的身心,武术在我们每一个人的心中不断地深化,不断的在人群中普及,武术是一种文化,我们作为中华民族的一员,我们要继承不断地发扬光大。

武术怎样形容篇九
《谈谈传统武术文化》

谈谈传统武术文化.txt单身很痛苦,单身久了更痛苦,前几天我看见一头母猪,都觉得它眉清目秀的什么叫残忍? 是男人,我就打断他三条腿;是公狗,我就打断它五条腿! 谈谈传统武术文化(下)

2008-04-01 11:18:17 网友评论 2 条 点击查看

武术文化不是一个空泛的口号,而是有丰富的内容

周伟良:各位网友,上一讲在谈到传统武术文化时我说过,武术文化不是一个空泛的口号,而是有着丰富的内容,从结构上看可以把武术文化分成三重结构:

周伟良:第一重结构是指武术表现出来的活动形式,比如武术的套路、散打形式、功法练习,外在的活动形式,我们把这一层活动形式可以称之为武术文化的外显层,第二层是指武术文化的中间层,包括诸如武术的训练原则、传承方式等等;第三层是指武术文化的内引层,从具体内容上看是指诸如武术的价值取向,武术的审美情趣,武术的思维方式等等,这一讲我就给各位谈谈有关传统武术的若干思维方式。

周伟良:著名学者张 岱 年先生在他所著的《中国思维偏向》一书中曾经这么说过,“文化应该包括人的行为和思维两个方面,如果说千姿百态的传统武术技艺、功法好比视野中的浪花惊涛,那么,这一文化结构中,作为那一部分的思维方式则宛如海水深处的暗涌,从中显示出我们这个民族独特的思维偏向。”这种思维偏向,我觉得从方式上看大概有下列四种:

周伟良:第一,素朴的辩证思维,所谓辩证思维是指人们通过概念、推理、判断等方式,以揭示矛盾规律的一种审视习惯,其最根本的特点是将对象作为一个整体,从其内在矛盾的运动变化及各方面的联系中进行考察,以便从本质上系统地、完整地认识对象。在中国传统哲学中,阴与阳是两个大话流行之道的根本之料,中国传统中所谓的“道”,离开了阴阳,也就成了一个混沌的存在。因此,阴阳学说是中国哲学中有关万事万物生存变化的关联点,与太极、四向、五行、八卦一起共同构成了我们这个民族、这个世界总的理论,是它包罗万象的纲领。

周伟良:传统武术文化的塔尖上也同样闪烁着这一智慧的光芒,可以说,明阴阳之变,求内外合一,是传统武术以及天地精神的一个基本道属所在。中国哲学中的阴阳观作为一种概括性的辩证思维方式,是用对立项的矛盾形式来概括出事物的特征,以便迅速掌握事物的本质。关于这一点,宋代的程意曾经认为,“有上则有下,有此则有彼„„”指出了矛盾对立的统一辩证性。中国的这种阴阳学术观被引入传统武术理论后,随之派生出了诸如形神、内外、动静、刚柔、虚实、开阖、起落、攻防等一系列自己所具有的文化范畴。我们可以想象,如果在中国的传统拳理中没有了这些概念范畴,那么传统武术的文化内涵以及它的理论体系,就无法得以解释。传统武术的文化魅力就会大大逊色。

中国传统拳种强调刚柔相济

周伟良:传统武术中阴阳范畴的内容比较多,这里我们就选择其中的刚柔来进行一下简要的分析。从资料上看,中国传统拳种无论哪一派别,在理论和实践上都非常强调刚柔相济的重要性,由于刚体现为一种强猛的、外在的运动特质,所以属阳;柔体现为一种恬静的,内在

的运动特性,所以属阴。传统武学理论中要求明阴阳,事实在许多地方就是指刚柔,所谓阴阳相济也就是刚柔相济。曾是太极拳书的作者程新(音)在他的著作中有一首七言诗“纯阴无阳是软手,纯阳无阴是硬手„„”歌决里的阴与阳,实际上就是指刚与柔,并且体现为武技的水平,这种观念在其他拳种中也有反映,比如说清末民初的《少林拳术秘诀》,把武技分为上中下三个层次,划分的尺度也就是刚柔相济的程度,其中谈到,武技上乘者,运柔而成刚。如果相对差一点,达到中乘水平者,是偏于刚,而柔少。如果水平属于下乘之技,那就是野蛮粗劣,根本不懂刚柔相济之妙。所以说,求得刚柔相济,乃是传统武术的根本要求。

周伟良:俞大猷在他的书中提到“刚趁他力前,柔趁他力后。”就是指在竞技过程中表现出来的能力,怎么做到这一点呢?需要习练者长期训练下的一种综合素质。所以说所谓的刚柔相济从内容上看,首先表现为一种两两相当的实际格斗中体现出来的综合能力。刚柔相济的另一个内容就是体现为净力的发放,在净力发放过程中必须刚柔相济,如果纯用刚法,力布满身,牵拉不力。如果纯用柔法,则气散不力,落点没有归着力。这句话,于今天我们运动生理学的理论十分相近,从运动生理学的角度看,如果你的净力过刚,往往会导致全身僵硬,动作不协调,会出现不该收缩的肌肉收缩,从而延迟了运动神经系统的传导,加大了对抗肌对主动肌的阻抗,不但动作费力,而且净力落点必不勇猛,打不出来。另一方面,肌肉只有接受了一定的刺激强度以后,才能产生兴奋,形成收缩,这种刺激,在一定的时月范围内刺激的强度越大,肌肉的兴奋性就越高,所募集到的运动单位就越多,因而,如果动作过分柔弱,必然导致缺乏足够的刺激强度,肌肉的兴奋性就不会出现,从而气散不聚。

周伟良:在训练中我们如何使净力做到刚柔相济呢?前人有一个比较生动的比喻,如同蜻蜓点水,一沾便起。也有人这样形容,没有发力之前豪不着力,如同风吹杨柳,但当你净力发放时,如同天神下界,浑身如铁,不可侵犯。在这种刚与柔的对比中,体现了中国传统的文化,其中蕴含了道的法则和精神。

周伟良:应该说,武术中有关刚柔相济的描述,集中体现了中国传统武术这种辩证的思维方式。

周伟良:第二种思维方式是情感体验的意象思维。意象,是中国古典美学理论中的重要范畴,也是传统武学训练中直接把握自我体物原则中的重要内容,因为传统武术十分强调习武者在具体的训练实践中把握传统武术理论中的要求、原则,意想在理论上又被称为星象,意想是相对于物相、世相的境界充满了个人思想的境界。这里面异是指客体化了的主体情思,象是指主体化了的客体物象。所谓异和相就是必须要做到异和相彼此发生的两个方面的融合。作为内心世界的意想,一方面具有在线客观事物形象的功能,因为任何客观事物形象都是通过主体的思维方式、认识观念体现出来的。但是我们也要看到,另一方面,这种意想也可以产生出从来没有存在过的事物的形象功能,这种没有存在过的事物的形象,事实上就是一种被符号化后的把握。

周伟良:以脱化神明为特征的传统武道,因为中国传统武术历来要求的就是到最后必然进入一种拳无拳,意无意的境界,而这种以脱化神明为特征的传统武道是很难言说的,这种客观存在要求习武者在长期日积月累的不断实践中用心揣摩,感悟,方能有所把握。众所周知,中国文化,特别是中国汉字,大量带有比兴修饰手法的理论描述,同时也强化了传统武术中的这种意想思维方式。在这种意想思维方式作用下,传统武术就形成了颇具特色的意想训练,这种意想训练是一个充满了个人现有经验和情感联想的内心世界,在实践中非常具有重要意

义。比如说,以前的太极拳家认为,习拳中必须想其义,“心如梦,肝如剑„„”这种对于人体五脏用了如梦、如剑、最灵便、快如风的不同要求,显然不是一种对理论逻辑演绎以后的概括,而是诉诸于习武者内心自身的经验感受。所以这种东西需要习武者自己体验,是非笔墨所能表述的。

周伟良:因此可以说,通过内心对意想的体验来感悟习武的要求,应该说是传统武术中一个基本法则。有关这样的记载我们可以看到,在各种典籍文献中非常多,比如东汉人所写的《吴越春秋》中提到的越女论首战之道中,比如说清代乾隆年间一本《拳经拳法备要》中,联系到行役拳中描述的“起时直龙升天,落入霹雳击地,起无影,落无踪„„”这类带有比兴修辞手法的理论描述,很大程度上具有一种审美意识,通过这种审美意识使得文字风姿绰约,但都是一种结论式的要求,缺乏对这种结论的分析过程,因而形成了理论描述的逻辑结构,大多有间断的特点。

周伟良:由于这种理论描述是意想性的,内容与内容之间并不具有逻辑性,这种情况就导致习武者在对这种拳理进行理解时,就不得不依靠自己已有的经验和知识,在这种情况下,意想思维方式就显得尤为重要。我们刚才提到的意想训练,意想训练从它的训练特征看,不是一种无端的冥思苦想,往往也借助比赋、联想、判断、推导、自我预示等等心理活动来作为和物的方法路径,从一个事物与另一个事物的某种相似性或相近点出发,或对于对一事物的形象和本意引申,用另外一个事物去表征,这样就突破了事物之间的界限,形成一种主客观高度融合以后产生的内在张力,可以说,以个人感悟为特征的意想训练,是传统武术理论中充满中国文化韵味的重要所在。意,在具有鲜明内向性思维中国传统武术中,具有难以磨灭的悠远影响力。

周伟良:前代的太极拳家 吴公藻 曾经解释过这个例子, “意者,设想之谓”。 《程式太极拳图书》的作者曾经说过,所谓的臆,就是看其臆想什么,就拿什么来命名,通过这种命名,能够使人产生联想、预示,从中得到体悟。联想意会的内容大致包括两类:一类是自然事项,一类是人文事项。关于第一类,其中特别多的是动物类,民国时期著名武术家 孙禄堂 在他的拳义书中曾经记录了行役拳家 宋世荣 一段关于十二行中蛇行的论述,这句话对我们非常有启示意义。他说蛇是盘旋曲伸,刚柔灵妙等式,从蛇的生物特性中他领悟到其伸者是拳的长距也,曲者是拳的短距也„„另外民国初期出版的《少林拳术秘诀》中也说到了。在我看来,所谓的练力、练气云云,事实上是作者的游戏之笔,本身并不具有多大的实践意义,因为任何拳种,精、气、神、力是不可分割的整体,而作者所谈的龙拳练神、虎拳练骨、豹拳练力等等,就是一种意向训练,具体反映在每一个文字注明的意向中间,这才是需要练者体悟的。比如他在谈到龙拳练神时就说到,如神龙游空;练虎拳则要求露目强项,有怒虎出林,两爪爬山之势等等。在最后,作者又特地记上了这么一段话:“以上内容,要学者敏心„„久练可得之。”这种东西是很难用语言去表述的,就像老子说的“道可道,非常道。”这种借武喻义的表述,在传统武术中比比皆是,它的特点是能积极调动起习武者对已视对象已有的日常感知能力,从而去构成一种可会意,可思想的途径。因为我们讲到虎、豹、蛇等等,都是在我们的日常生活社会中有所耳闻、了解的动物。他要求模仿这种动物特性,这种要求可以揭发习武者内心的途径。

周伟良:然而我们讲到这个地方,就引起了一个非常有意义的话题,有人可能提出,龙与凤,这两样东西不是客观世界中的真实之物,但是,在我们传统武术训练的一些理论表述中,也常常见到,比如我们刚才说的《少林拳术秘诀》中说“龙拳练神”,比如明代有人谈到枪法时

说,要求像龙那样在深渊而能动云雾,如何解释这一种文化现象呢?一般说来,视角途径应该是人们日常生活中可感知的物象,但当这一种提出的物象成为一种文化观念以后,它的问题就变得复杂起来了,大家知道,龙与凤是中国文化民族史上的两面图腾旗帜,就是现在的中国,依然把龙飞凤舞作为民族文化的象征,作为艺术表演和日常生活中的审美对象。关于这个问题,本人在十多年前写的一篇文章中指出,这是一种图腾文化的记忆现象,作为传统文化组成部分的武术,就不可能不受到这种文化观念的渲染和影响,龙与凤在传统武术文化中的出现,从一个方面反映了图腾符号的世俗化变迁,今天,尽管人们都知道龙和凤是自然界不存在的虚构生物,但是,我们从历史的发生学角度看,他们的构成还是有史迹可寻,是一种被符号化后的整体意会。从这个意义上说,龙和凤获得了一种文化意义上的真实。

周伟良:关于龙与凤,应该说在传统武术中的比喻是很多的,比如我们以龙命名的拳就有很多,以龙命名的器械也很多。可能很多动作都是由龙和凤命名的,比如“双龙入海”、“青龙探掌”,比如“丹凤朝阳”等等。这类名称在传统武术动作名称中是很多的。属于自然景象的比赋,除了上述谈到的动物以外,常见到的还有山川、植物、雷电等等,这些内容一方面极大地丰富了传统武术意向训练的表现力,同时也有益于习武者从他自己生活环境的诸多现象中进行直接感悟。

周伟良:第三种思维方式,我们要谈的是经验思维,强调实践性,重行是中国传统的哲学,所谓“道不可离”。就是指,主体不能离开实践,如果离开了实践,就不是道了。这就叫做“可离非道”。因而 “笃行”, 就一向被视为认识人生价值的根本手段,有时候认识一个道理并不困难,难的是在实践中对道理的体验和把握。在一些技艺性的传统文化领域中,形的意义尤为重要,传统武术的文化特性决定了武术的历史延传,主要不是通过对典籍文化的认识来进行的,不是通过对典籍的阅读理解进行的。首先习武者道德人格的自我完善,就是一个实践的过程,中国武术中的传统武德包含两个方面的内容,一个是由语言符号构成的观念系统,要孝,要敬,要悌等等,要诚信,要讲礼义廉耻等等,这些,我认为就是由语言符号构成的观念系统。另一个就是由具体行为体现的实践程序,传统武德不管在观念上如何丰富高远,它的根本宗旨就是对内在的人格塑造,而它并不关注形成什么理论体系,这就决定了传统武德从它形成的开始就是实践的,而非思辨型的,要完成武德的人格设计,也只能靠习武者本身对这一观念理解基础上的社会实践。

周伟良:比如我们在开始习武时,老师对于传授者的考察,是考察他的伦理道德,礼义规范,继而是意志品质的磨炼,通过长期非常人所能忍受的意志品质的磨炼,最后形成内胜外亡的侠义精神,这个过程,都和习武者具体的社会实践过程紧密相关。换言之,自身的社会实践是完成道德人格完善的唯一通道。

周伟良:另外我们可以从技术提高上看,武术的技术提高同样也是一个实践体悟过程,一部《中华武术史》从某种意义上也就是历代习武者在一种价值认同的追求下,不断建立、不断总结、不断积累的发展史,从这个过程中充分反映出中华民族求实务本,自强不息的文化精神。

周伟良: “格物致知” 传统哲学倡导的理论,最真知的理论是从实践中得来的,因此 清代学者颜习斋 反对还没看到梅枣就说自己已经穷尽酸甜之旅的虚文之谈。以口传心授为特点的传统武术,也是奉行经验哲学,师父的体验可以讲给徒弟听,但他难以将娴熟的技艺同时直接交付给徒弟,因为这种技艺是师父本人长期习练的结果,只能凝结在师父的个人经验之中,

只能于师父之手,而不能达到徒弟之手,徒弟要把师父的经验以及拳技水平转化为自己的东西,只能照法实例去做,而不可能通过其他途径获得。所以有句话是调侃虚文之谈的,如果从文本知识上就能循到练功的真义,那到处都是大罗仙了,不稀奇了。这句话也是表明在习武过程中实践的不可替代性。但我们从另一方面又要看到,由于传统的习武之道过于偏重实践体验而忽视了理论上的论证、创造,因此使得积累了许多丰富的,闪烁着实践理性之光的经验,很少得到应有的系统整理和传发,大多数是作为一种秘法心决,或者五言、格言,长期流传在习武群体内,最多凝聚为一两句习武秘诀,同时由于过分偏重功行而导致的后果就是,对于一些妄语从从,言之多无边际的妄谈,只能采用经验否定的方法,在实践中试。

周伟良:然而缺乏了理论深度的经验否定,在实践中是有很大缺陷的,第一,这种经验积累必须全凭习武者个人的实践体悟观其功能,主要靠自己个人长期的实践证明这种做法是不对的,但是这种实践如果当你一旦走入歧途,功夫越深,残害越烈,这种以经验来否定,另一个带来的局限就是给一些虚妄之说留下了很大的活动空间,到目前为止,还有人在渲染一些怪力乱神之谈,不能说与长期以来我们缺乏对传统理性的批判无关。

周伟良:第三种局限,由于偏重于实践,长期以来,在相当一部分人士中形成了一种重术轻学的定势,导致他们的内心深处很难有一扇向科学理性敞开的大门。最常见的,咱们谈理论,因为武术的发展在当代要体现为一种理论上的积累与发展,这种谈论的理论与实践有关系,但它的要求是不一样的,我们经常会发现这样一种情况,当人们在谈理论时,有的人由于对这种理论认识的重要性不够,积累得不够,往往就会采用一种自己的技术否定,最常用的一句话是“是驴是马拉出来溜溜。”意思是,咱们比试比试。言下之意是,我打得过你,那么就是我说得有理。很显然,这并不是一种科学的,对于理论的评判方法。理论的评判需要理论的规范,技术的评判有它自己的规范,两者有关系,但不是一码事。因此,我们既要强调传统武术中躬身践行的实践原则,同时也要不断加强理论研究,我认为这也是传统武术实现自己现代化转型的关键所在,传统武术要实现现代化转型,其中有一个关键,就是要在理论推动下完成,这是农耕社会和当代社会的区别所在。

周伟良:在农耕社会中,武术的发展是以经验积累为动力的,而在今天,武术的发展既要在科学理论指导下进行它的实践,显示出理论对于实践的指导意义。

周伟良:第四种,以类度类的类比思维,以类度类类比思维的特点,是通过并不存在的逻辑关系比赋推理,或者 交感互渗 ,被社会文化学者称之为的原始方式,从一个已知对象的知识推演扩展到另外一个未知对象,中国传统农耕社会中的以类渡类,及交感互称的类比思维是非常危险的,而这种思维同样给传统武术留下了一道明显的文化印痕。比如说,传统的武术理论中,很多人吸收了中国古代哲学中的五行学说,这种五行学说被渗入到武术中以后,不少拳种纷纷把这种东西强行分配到自己的技术动作上,五行生克无处不有。大家知道,传统五行学说中讲五行相生相克的关系,随着五行学说的深入,相生相克的理论被传统武术引入,一些拳种也照样弹起了这把“五弦琴”,说什么拳能克什么拳。这方面,行役拳是一个代表。事实上,按照五行学说相生相克理论类推出来的什么拳克什么拳,事实上就是一种以类比类的类比思维结构。

武术的取胜之道全在于个人的平时训练

周伟良:大家知道武术的取胜之道并不在于哪种拳种是绝对的法宝,全在于个人的平时训练,

武术怎样形容篇十
《武术术语英译论析》

第’+卷第(期"##(年’’月体育学刊

Q;37:6>;2RAK@?G6><H3G68?;:

S;>I’+T;I(T;OI"##(

武术术语英译论析

李特夫

(茂名学院英语系,广东茂名

!"!###)

要:基于国内武术英译研究现状以及武术术语的文体特征和文化底蕴,武术术语英译应准确定位为

文化翻译,并以“外尽其形,内显其理”为准则。此外,尤需注重以下文化表现问题:音译的文化传真优势、语码混杂的文化共生特色、形象移植的文化整体韵味、借词的文化语境适应、图像附注的文化跨媒介传达。关

词:武术术语;文化翻译;文化表现

文献标识码:&

文章编号:("##()’##()*’’(#()##(+)#,

中图分类号:$%!"

!"#"$%&’()*+"’%+)&,",-./’(/)#*0’

-./0123

(40567890:8;2<:=>?@A,B6;9?:=C;>>0=0,B6;9?:=!"!###,CA?:6)

12’)*+3):D?8A=>;E6>?F68?;:;2D3@A3,8A023:G8?;:;2876:@>68?;:6@6:?:807G3>8376>E7?H=0A6@>;:=E00::0=>0G80HI/A0J6K;2D3@A3>?0@?:8A0A679;:?;3@3:?8K;28A00L807:6>2;796:H8A0?:807:6>@5?7?8,6:H@;?@8A0G6@0J?8A:68370;2876:@>618?;:IM6@0H35;:6:0L5>;768?;:;28A0G3770:8D3@A3876:@>68?;:@83H?0@?:CA?:66:H8A0@8K>?@8?G2068370@6:HG3>8376>G;:1:;868?;:@;2D3@A38079@,<:=>?@A876:@>68?;:;2D3@A38079@@A;3>HE0;7?0:8680H8;G3>876:@>68?;:6:HE0=3?H0HEK“@00N1?:=2;78A0;38072;796>G;770@5;:H0:G06:H8A0?::07@5?7?836>@?9?>67?8K”IB;70;O07,?8@A;3>H095A6@?F08A070>0O6:8?@@30@8;8A00L570@@?;:;2G3>8370,@3GA6@@3507?;7?8K;2876:@>?80768?;:?:G3>837026G@?9?>0,G3>8376>@K9E?;@?@EK9?L0HH?22070:8>6:=36=0@?=:@,G3>8376>2>6O;37?:876:@5>6:868?;:;2?96=07K,E;77;J?:=J;7H@8;G3>8376>6H6586E?>?8K,G7;@@)90H?6G3>8376>876:@9?@@?;:?:6::;8680H5?G8370@I

4#56,*7’:D3@A38079@;G3>876:@>68?;:;0L570@@?;:;2G3>8370中华武术历史悠久,源远流长,集技击、健身与观赏于一体,内容丰富,方法独特,素有“国术”之誉。武术术语短则一二字,长不过二三言,却涉及到拳术流派、身型手法、技击套路或长兵短械之要义精髓,而且作为一种文化载体,更折射出独特的民族文化品格和心灵境界。

武术术语翻译虽同法律、广告、商标等专业术语翻译一样,有着概念明晰和准确诠释的共性追求,但还有着武术文化的彰显与译介个性特征,可谓译事虽小,却大道存焉。特别是在当今“东学西渐”思潮下,作为一种亟待保护与传承的“活态文化”,传统武术的现代化与国际化进程日益加快,翻译的桥梁和纽带作用尤显重要,而翻译学研究的不断深入又为重新审视武术翻译、传播提供了更为广阔的视域。

研究已成为迫切而首要的课题之一。8I8

整体乏力且重视不够

笔者曾对中国期刊网全文数据库’PP!至"##!年’#年间的论文进行了较为细致的检索,有关武术术语翻译方面的文章仅有两三篇,且大都只局限于具体技法之举隅,缺乏相关翻译学与语言文化角度的理论深入,如果与众多的法律、广告、商标术语翻译研究资料相比较,在质和量上的差距皆相去甚远。为了进一步说明问题,笔者还就武术词汇英译辞书情况进行了收集和了解,通过国家图书馆联机目录,仅发

["][+]

和《英汉汉英武术常用词汇》两本,现有《汉英武术词汇》

成书时间都在"#世纪%#年代。近几年,随着奥运热的不断升温,所涌现出的大量体育英语类书籍,如《体育英语’),册》、《体育英语》、《奥运会及国际体育比赛英语》、《英汉汉英奥运词典》等,但有关武术英译涉及甚少,连最为权威的《中

[,]

中也未列出任何武术英译词条。不难看国武术百科全书》

8国内武术术语英译及其研究现状

自"#世纪六七十年代以来,随着功夫影视文化的兴起

出国内武术术语英译及研究整体乏力,至今尚未引起足够重视。8I9

武术术语英译混乱

与传播,武术热潮正在全世界形成,但“武术翻译研究却是一

[’]

个新兴的领域,才刚刚起步”,武术专业词汇、术语的翻译

收稿日期:"##()#!)",

作者简介:李特夫(’P(P)),男,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翻译理论与实践。

$B

体育学刊第Q"卷

[Q!]

谚和武训。刘宓庆先生依据陈述目的和艺术目的程度之

[!]

以“武术”一词的英译为例,仅《汉英武术词汇》、《英汉["][#]

汉英武术常用词汇》、《汉英词典》、《新时代汉英大词[$][%]典》和《新英汉词典》几本常见辞书中共给出了“&’()’”、

强弱,将文体表达分为常态和非常态两大类型。武术词汇表达不仅以概念陈述和达意为主,而且还重形象和气势,十分讲求艺术和审美价值,武术术语自成一格,介于常态与非常态之间,有着许多独特的个性:“形趋简约”的语用规范、“形象寓意”的审美追求、“敷陈其事而道言之”的明理宗旨。的语用规范#C!“形趋简约”

受传统简洁、洗炼的言语观念影响,武术术语大都仅寥寥数字,以名词或名词性词组表达为主,习惯运用“名词R名词”、“形容词R名词”、“动词R名词”等搭配方式,如少林拳、、“./01+.+2,03*)+,-(-42560.-7-/4+(-”、“./01+8“*)+,-(-&’()’”

、“:+9).+,90/.(”、“50/.+030/.(”、“*)+,-(-.+2,03*)+,-(-627+,9”

、“;’,9:’”等译法。同样,在上述辞书中“太极拳”50/.+030/.(”

一词也可找到以下不同译法:“./01+.+2,03*)+,-(-.0+<+”、“=0+<+8、“=0+<+627+,9”、“.’、“()012?627+,9”、“)-708>’0,”0+4)+4)’’0,”。9/05627+,9”

诚然,译无定法,但作为一种专有术语翻译,武术译名的

标准化与统一终将是势之所趋。早在!@世纪初,朱自清

[A]曾就译名统一提出了政府审定、学会审定、学者宣扬、多数意志选择B种途径,可见武术术语译名统一绝非一日之功,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但目前国内武术术语翻译所面临和首先须统一的问题却是,武术术语翻译如何定位,应当秉承着怎样的原则,其目的与功用又何在?“译无定契,理有恒存”,只有从理论层面上就这一问题统一了认识后,才谈得上厘定标准和妥为移译,并最终促进术语英译统一。!C"

误译、硬译、胡译现象较为普遍

仅以拳术名称英译为例,大多习惯将“DD拳”处理为DD627+,9”,似乎己成定势,比如“E)023+,627+,9”(少林拳)、F2,;-G627+,9(”

猴拳)、“H)0627+,9”(查拳)、“I322/J(;+336278+,9”

(地趟拳)……“一阴一阳谓之道,而一阴一阳也谓之拳”[K]。流派众多、千变万化的拳种、拳法不仅是武术一大景

观,而且深受我国传统哲学、医学、宗教与艺术影响,贯穿着阴阳、五行、八卦、太极等道家和儒家文化思想,体现出内外双修、形神合一、技击与养生兼而顾之的独特品格。而“6278+,9”

一词,语义较为固定,是一个带有特指性的专业术语,《大英百科全书》(L,4G432M0-1+0N/+.0,,+40)中解释为:“EM2/.,62.)050.-’/0,1M/2:-((+2,03,+,O23O+,90..04;0,11-:-,(-?+.).)-:+(.(CN27-/(’(’033G?-0/M011-1932O-(0,19-,-/033G26(-/O-.)-421-(-.:2/.)+,.)-50/>’-((2:P’--,(6-//G/’3-(CF0.4)-1+,?-+9).0,106+3+.G…”

可见,两者在文化渊源、拳理、套路规则、技击方式和功用上迥然而异,这样译抹杀了中国传统技击术“拳”应有的文化个性,极易产生文化错位与误读,倒不如音译P’0,”更为妥帖。再如,“长拳”、“红拳”和“南拳”不宜生硬

地译为“32,9627+,9”、“/-1627+,9”、“(2’.)627+,9”[Q@],同样,“短

拳”也不可译为“()2/.627+,9”,看似字面忠实,实则令人难以索解,不知所云。“长”言其姿式舒展大方,动作灵活快速,以

形喻势[B];“红”本为迎合国民崇尚吉祥之文化心理而得名;

乃泛化虚指,强调拳种流派;而“短”指贴身短打,相当于432(-42560.”。至于还有的将“滑拳”和“咏春拳”分别译为(3+MM-/G627+,9”和“M/0+(-(M/+,9627+,9”,纯属望文而解的胡

译。“滑”指人名“滑宗歧”[QQ],而“咏春”同样也源自人名“严

咏春”。

#武术术语、语言表达特征分析

武术术语名目繁多,涵盖极广,不仅包括拳种、器械、功

法、技术与套路方面的专有词汇,而且还包括丰富多彩的武

武当剑、虚步、撩掌、戳脚、弹腿,不一而足。同时,语言省略和简化现象也比较普遍:“大悲陀罗尼拳”简化为“大悲拳”;拳术”简称“查拳”;“八卦唐拳”简为“唐拳”;而揉合蔡家拳、李家拳、佛家拳精华者,干脆简缩为“蔡李佛拳”……此外,还大量运用数量词表达,例如一字步、双龙指、三叉耙、四门拳、五禽戏、六翻手、七星螳螂、八字掌、九节鞭、少林十三爪、回回十八肘。

从词义角度来看,武术术语表达中词汇义项都较为固定,极少运用语义复沓和叠字,因此词义的单一性情况最为常见,而对义性术语次之,如大洪拳与小洪拳、阴掌与阳掌、内家拳与外家拳、长拳与短拳。此外,同一术语中对义词汇并置也偶有所见,如:子母拳、左右轮刀、里外拐肘。#C#“形象寓意”

的审美追求除了用“白描写实”性语言对认知对象加以描述与命名外,武术术语还善于运用“直觉体悟”思维方式、形象化的语言和比喻、类比、夸张的手法来传达气势和神韵,这种审美追求在武术器械、动作和技法命名中尤为突出,如梅花桩、狼牙棒、流星锤、金钟罩、鸳鸯拳、牛舌掌、剪刀指等。另外还有,蹬足起身被形象化为“鲤鱼打挺”;提膝亮掌称“金鸡独立”;坐盘称“枯树盘根”;仆步穿掌称“燕子抄水”……在形象的选取上,不仅包括日常生活中的各种动植物和事物形象,而且还喜欢运用一些具有浓厚民族色彩的龙、凤形象,例如凤眼拳、凤尾镡、青龙偃月刀、青龙探爪、叶底藏龙、百鸟朝凤等;有的术语形象直接取自于神话故事、宗教传说和人物典故,如二郎担山、轩辕跨虎、观音掌、判官笔、八仙过海、霸王别姬、荆柯刺秦、吕布拖戟等。

毋容置疑,武术术语中“以形传神”的审美追求有利于武术的接受与传播。然而“象形取意”虽得于新奇醒目、想象之美,但往往失于内涵和概念表述上含混和缺乏理性逻辑,例如人们就很难将“木虎”这一器械名称与日常生活中的“板凳”联系起来。因此形象化武术术语翻译时,会造成理解上的困难以及形象保留和译语接受之间的矛盾。#C"“敷陈其事而道言之”

的明理宗旨武术术语在追求名实相符和审美情趣之外,还讲求明理,即对武术文化渊源和内在机理加以深刻揭示。最直接的表现莫过于武术术语表达中借用了许多传统文化的哲理概

念、术语词汇,如太极拳、八卦掌、五行拳、六合拳、阴阳剑、形意拳、八极拳、开合术、自然门、无极功、混元导气功。上述太极、八卦、五行等概念术语本属古代哲学范畴,是对世界万物

“查密尔所传之““““南”““

第H期李特夫:武术术语英译论析

HG

之本源———“道”这一哲学命题的经典诠释,而这些哲理学说却被有意识地纳入武术术语命名中,目的就在于揭示武术文化实质及内在规律,比如,太极拳原名为绵拳或长拳,直到清代王宗岳以太极阴阳哲理喻其拳势后才更名为太极拳;同样,心意拳,因其理法于形神相合之传统文化观念,便改称为

[!"]

形意拳,而八卦掌也是由转掌之称改为现名。

若对号入座,实则谬矣。而在花拳、太空拳、子母拳这类术语中,“花”、“太空”、“子母”只是命名符号,名实相去甚远,不能意译为915;&.、皆不妨依音而译。30-7&和356+/5*)&.,

音译在克服语言差异,保护文化传承的完整性与真实性方面不失为一大利器。至于武术术语音译的接受问题,似乎不必过于忧虑以致束缚了手脚,正所谓共性乃寓于个性之中,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例如功夫、气功、太极拳之音译早已作为固定词汇进入了英、法等多种语言,而如今国际武术联合会也将“武术”译名定为汉语拼音“;83)8”。同时,再观日本的柔道(<8,5)、空手道(=-.-*&)、剑道(=&6,5)、韩国跆拳“敷陈其事而道言之”的言说方式和文化诉求心理为武术术语注入了深厚的文化底蕴,并且直击武术理论之精髓。但这些抽象而笼统的哲理术语与“神韵”、“味”等文论术语一样,让人“一看就明白,一问就糊涂”(季羡林语),在跨文化交际中,势必引发词汇与文化空缺问题。正可谓,武术家之,却是翻译者的“梦魇”,非常之“道”,尤需非常之译。

!

武术术语英译的文化表现问题

!#"

武术术语翻译文化定位与标准

武术术语作为承载和推广武术文化的媒介之一,武术术

语翻译本质上就是一种文化翻译,就是通过文化解读和文化

表现来“翻译容载或含蕴着文化信息的意义”[!$]

。特别是,

随着传统武术日趋式微,濒临失传,太极拳、少林武术都在纷纷申请世界非自然遗产保护,将武术术语翻译定位于文化翻译无疑更具现实意义,同时这也正与“文化转向”的译学思潮相契合。唯有向民族文化回归,方能有助于武术作为国粹广为传播而不朽。

“天人合一”,万法难离其宗。武术文化之纲要乃在于:肢体形于外与心意诚于内,对立双方、有形与无形之和谐统一。武术的基本规律就在于内外双修、神形并重,而翻译与此颇为相似,旨在追求内容与形式传达的统一,神似与形似的统一。因此,不妨以武术之道来喻翻译之道,将武术术语英译原则标为“外尽其形,内显其理”,即在追求术语语言特征、审美风格传达的同时,着眼于所承载的精神文化与器物文化的传承和彰显。!##

武术术语英译中音译的文化表现力

由于“译必从意”的传统理念和倚重名实相符、意义可解的认知心理,音译屡遭驳诘,其在文化翻译,特别是译名中之独特功用似乎并未受到普遍重视。具体到武术术语,若依据

金惠康先生[!%]的观点,至少有以下"种情况宜用音译:一是

术语中的地名、人名。我国早有文件规定地名等专名不得采用外文,可见武术术语中地名、人名的音译问题关乎民族文化尊严和国家语言政策。二是义理本深,阐释乏力,当用音译。如《汉英武术词汇》将“八卦掌”、“八极拳”分别译意为&’()*+,’-(.-/0-1/”、“&’()*&2*.&/&3452’6(”,意义含混与文化损耗不言自明,同样,诸如太极、阴阳、六合等概念以及软开门、八门九锁拳、八门奇势连环拳等术语更是难究其意,应去繁就简,音译为主。三是一些普通词汇在武术文化语境中已另有所指或甚至完全丧失原意,若循意而译,容易曲解与误导。如《英汉汉英武术常用词汇》中“炮捶”和“窝心炮”被译为“7-6656452’6(”、“7-665658*59*)&4535/”。“炮捶”乃传统拳种,理法阴阳,发劲刚阳,五行属火,得此名,有窝心炮等

十二种技法[:],与现代“火炮”(7-6656)之字面意思不相等同,

道(*-&=;56,5)莫不音译而异化出之。此外,更有“双节棍”之名也并非译意为“*;5+3&7*’5678,(&1”,而是根据其日语读音,译为“6867)-=8”,并成功“入侵”英语。!#!

武术术语英译中“语码混杂”的文化交融

语码混杂指使用一种语言时,夹杂着另一种语言成分的

词、词组或语音形式[!:]

。单纯从翻译技巧来看,就是部分译

意与部分译音的合成技法,而从文化语言学和跨文化交际角度,却体现了民族文化的传承性和不同文化的交融性。不可否认,在一些类属性或范畴性概念上,例如身、手、腿、掌之功法、翻、腾、转、挪之动作以及一些器械物事方面,传统武术文化与西方搏击文化有相似之处,但在一些具体特指性概念中却存在着文化空缺。比如青萍剑、八卦双刀、少林棍、洪门手、观音掌、太极推手、杨家枪等术语翻译中,基于“文化共核”,剑、双刀、棍、手法、掌法、枪之类的范畴性概念可译意,而具体概念只得借助汉语拼音,于是便形成了>’6(0’6(3;5.,、

?-(8-,5841&4.5-,3;5.,3、@)-51’678,(&1、A56(/&6)-6,、B8-6C’60-1/、D-’<’083)+)-6,、E-6(+3*C1&30&-.01-C等中国式英语表达。这种具体概念取音而类属概念译意的语码混杂策略,不仅能补偿译意时的文化流失,凸显术语中的文化个性,而且还可提醒读者,译文并非完全等值,存在着文化交融。!#$

武术术语英译中形象的文化移植

既然“形象寓意”的审美追求是武术语言一大特色,形象的淡化与缺省势必带来文化流失,译者需尽量移植,最大限度地保持“原汁原味”。对于那些日常生活中的各种动、植物和事物形象,如月牙铲、流星锤、飞虹剑、燕子入林、白蛇伏草、扑虎落地、金刚捣碓,可直译为7.&37&6*3)5F&1、/&*&5.’7)-//&.、91C’6(+.-’645;3;5.,、3;-115;91C’6(’6*5;55,3、;)’*&36-=&’3)’,’6(’6(.-33、05867&56-*’(&.、F-<-.0586,’6(/5.*-.,而随着龙、凤等民族形象渐为外国读者所接受,也不妨直接移植,如30.&-,0)5&6’2’3;’6(3(凤凰展翅)、41-7=,.-(5675’1’6(-.586,0’11-.

(乌龙绞柱)等。当然也有一些人物形象,如苏秦背剑、关公托袍、敬德拖鞭、武松脱铐等,因语出典故,不得不音译或淡化处理。笔者承认,在术语概念准确传达方面,形象移植有时会产生理解上的困难,但事实上,即便汉语读者,若不熟悉武术,对许多术语内涵恐怕也是一筹莫展。试比较一下金鸡独立和鲤鱼打挺的两种译法:3*-6,5656&955*、<8/0809.5/*)&1C’6(053’*’56与053&-3(51,&60)&-3-6*5656&1&(、*-=&-7-.0’31&-0,

不难发现,从审美情趣和文化韵味整体观“乐园”“合”“

BB

之,形象移植仍利大于弊。!!"

武术术语英译中借词的文化适应

体育学刊第;L卷

文化的结晶和缩影。武术翻译的价值取向和功用就在于民族文化品格的彰显与传承,而武术翻译之难亦在于此。具体到武术术语英译,须“外尽其形,内显其理”,不仅要求专业特色与概念的准确诠释,更要求文化义理的译介,并藉此构架起武术文化国际传播和交流的桥梁,唯此方算尽了翻译之能事。

文化共性客观存在,武术术语英译有时可直接吸收、套用一些其它专业或领域中较为固定且广为接受的词汇或概念,例如:可借用西方拳击中的"#$%&’()、(&’())、*+(,-,,%.*-/来译武术中的“假拳”、“栽拳”、“抄拳”(“撩”);用摔跤中的“过背摔”、“抱*.(001&-//(*$、0#’/(、&.%#$&.234%来译武术中的腰过胸”、“压桥”;用体操中的&#’#5*%0/#53、&#’#5*%0/#53023%6“燕式平衡”、“侧身平衡”……武术术语有)#70来译武术中的

鲜明的专业特点和文化内涵,翻译中的借用或套用必须基于文化适应这一语用前提之上,否则由于语言历时和共时性以参考文献:

[;]徐海亮D武术翻译四项原则[E](;):!中华武术,FGG@FH1F@!

[F]吴必强D汉英武术词汇[I]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重庆:及文化间差异,便会导致文化错位与误读。在本文开始,笔者就详细论述了不能借用源于古罗马、希腊竞技格斗文化的&(8254”来套译武术中的“拳”,原因就是文化不相适应。又如,太极拳中有一术语名为“手挥琵琶”,9’#2*+2"(.:%4255%.0

里译为“,’#74-2/#.”[;],套用西洋乐器之名来译“琵琶”,不仅

时空错位,更是文化错位,事实上<5*7*’(,#%32#:.2/#552*#中已收有“,2,#”一词。再举一例,武术杂兵器之“判官笔”,《汉英武术词汇》译为“=-34%,%5”,显然名实不符,而笔者曾见>02.20”一词译为“判官”,《韦氏词典》释为“/+%<47,/2#54(3("/+%-53%.)(.’3#53+-0&#53#53&.(/+%.("?020”

,若据此译为>02.20’).2/254&.-0+,恐怕在文化上仍出入较大,值得商榷。!!#

武术术语英译中图像注解的视觉文化

以图示意、图文并举是武术中一种独特的话语方式,像之类的古代武术图解文献不乏所见。译名加注本为翻译常用技巧之一,但大都只诉诸于语言文字媒介。武术术语翻译,尤其是技术动作和器械类词汇,专业特征较强,读者难免会产生理解上的障碍,正如比利时学者马克・特博姆

[;@]

所言,由于文化差异,用母语以外的语言来解释武术

时,往往变得不那么好理解了。译名之外,当为附注,如果运用文字注解,恐累赘冗长仍难尽其意,此时不妨巧妙运用图像注解。图像注解可归入“符际翻译”之中,但本质上实为一种视觉文化现象、一种跨媒介的文化表现策略,不仅能将抽象概念具体形象化,而且能保证文化信息传达的完整、准确与简洁,同时在表达方式和阅读上增添了许多审美情趣。例如,武术步法中的“虚步”,常译名为“%A,/70/%,”,曾见文字注

解,仅汉语竟长达二百余字[;B],而图像注解,只需数笔就勾

勒成像,相关步法要求与要点尽在其中。又如武术双器械,习惯译为“<A%23#44%.0”,“峨嵋刺”究竟为何种器物,笔者按照英译文字(3#44%.)而求解,始终未明白,后经查阅附注图像,器物细节形象便一目了然,原来“峨嵋刺”并非属匕首类,外形颇似针状,准确应译为“<A%25%%3’%0”。

“武术属于体育,但高于一般体育”[;C]

。武术浸透着传

统哲学、兵学、医学、美学等睿智与底蕴,是几千年中华灿烂

重庆分社,;JKK!

[L]解守德D英汉汉英武术常用词汇[I]!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JKJ!

[H]中国武术百科全书编委会D中国武术百科全书[I]!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JJK:KB1KK!

[@]词典编写组D汉英词典[I]!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JJ@!

[B]吴景荣D新时代汉英大词典[I]!北京:商务印书馆,FGGG!

[C]词典编写组D新英汉词典[I]!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JJJ!

[K]朱自清D译名[M]NN翻译研究论文集(;KJH1;JHK)!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JKH:@C!

[J]栗胜夫D中国武术发展战略研究[I]!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FGGL:H!

[;G]金惠康D跨文化交际翻译续编[I]!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FGGH:;C@1;CBD

[;;]赵国庆D中国武术史话[I]!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FGGG:;@J!

[;F]刘宓庆D文化翻译论纲[I]!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JJJ:;@J1;CF,KL![;L]任海D中国古代武术[I]!北京:商务印书馆,;JJB:KC

1;GC!

[;H]邢福义D文化语言学[I]!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FGGG:H;H!

[;@]马克・特博姆D亚洲传统武术与西方文化[E]!体育文史,;JJK(F):@C!

[;B]张泽正D中国武术功夫[I]!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FGGF:@G!

[;C]伍绍祖D序[M]NN中国武术百科全书!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JJK:;!

[编辑:李寿荣]

““《三才图会》“峨嵋刺”

本文来源:http://www.guakaob.com/zigeleikaoshi/148411.html

    上一篇:表达工作辛苦的诗词

    下一篇:感动情话

    【武术怎样形容】相关推荐